体育院校大学生

2024-05-06

体育院校大学生(精选十篇)

体育院校大学生 篇1

体育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知识结构过于狭窄, 不具备现代社会所需求的综合素质, 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 而职业发展趋势、市场经济发展趋势以及人才市场竞争趋势都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因此, 体育院校要“培养什么人, 如何培养人”这个办学的根本问题, 摆在了人们面前。

一体育院校学生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

厦门大学校长林祖赓教授在北大“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上曾说:“跨世纪大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全面发展的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体育院校亦应如此, 培养以体为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体育人才是长远之计, 那么体育院校的大学生除了专业技能外, 还应具备哪些综合素质呢?

(一) 思想道德素质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应按照江泽民同志“四个统一” (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 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 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 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的要求, 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教育和武装学生,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学生, 倡导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坚持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搞得更加生动、扎实、有效。

(二) 科学文化素质

在人的综合素质中, 文化素质是基础。大学生要想立足社会, 成为21世纪的新型劳动者, 就必须具有广博精深的知识贮备, 合理的知识结构, 更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体育院校学生也不例外, 科学知识对他们的职业生涯来说显得更加重要。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训练处的官员认为体育也是一门科学, 不是光靠四肢发达就能解决问题的, 文化素质决定一名运动员能理解教练员意图的80%还是20%。

由于历史原因, 我国高等教育形成了重理工, 轻人文;重专业技能, 轻综合素质的局面。这是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严重弊端, 而伴随市场经济而来的实用主义, 急功近利的倾向, 更使高规格人才成长出现严重障碍。因此, 从1995年开始我国高等院校开始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 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事实表明, 体育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还是比较欠缺的。所谓人文素质, 是指学生经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形成的内在素养和品质。人文素质可以而且必然转化为人的外在行为。一个人人文素质的高低, 在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理想追求、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能体现出来。科学使人智慧, 人文使人成人, 即科学立业, 人文立人。落实到体育院校, 就可以认为体育立业, 人文立人。人文素养在发展人的心灵,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陶冶和谐人格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而且更能解决大学生诸如“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往何处去?”等一系列的根本问题, 这对于体育院校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三) 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近年来, 大学生心理问题比较突出, 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已在教育界达成共识, 但人们对体育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态度却大相径庭, 认为体育人心胸豁达、豪爽, 其职业的特点会使他们远离心理问题。其实不然, 体育院校的大学生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原因一是体育领域也是社会的缩影, 人们在其中生活、学习、训练, 当然也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二是体育训练在消耗巨大身体能量的同时, 也在消耗着心理能量, 体育与心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身体训练决不是单纯的体力拼搏, 其效果的实现必须调动相应的心理因素, 才能使身体训练更加科学、高效。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心理技能训练是现代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同传统的身体训练, 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相结合, 构成了现代运动训练的完整体系。可见, 心理素质是从事体育职业的人不可或缺的素质。因此, 体育院校大学生要学会心理调节, 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和个体心理素质。只有这样, 才能健康地成长, 促进体育素质的提高。

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身体素质已成为人才竞争的物质资本。人们普遍认为德、才、学、识、体是人才的内在因素, 而体是最基本的东西, 是成长、成才的物质基础。身体素质对于体育院校学生来说, 其意义不言而喻, 虽然他们身体的生理素质较好, 但在社会急剧变革的今天, 激烈的竞争、物质生活的悬殊、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不协调以及功利主义的泛滥, 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 如, 急功近利思想迫使他们使用兴奋剂;迫于环境压力或从众心理使他们染上烟瘾;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他们沉迷于网络。这些体育人的现代克星正悄无声息地侵蚀着他们的身体。

二体育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当前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 其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此基础上, 笔者认为体育院校应该调动学校、教师 (教练员) 和学生三者的力量, 共同为培养合格的体育人才而努力。

(一) 践行科学发展观, 构建良好的综合素质教育环境

体育院校综合素质教育的发展首先应从更新观念做起, 特别是管理层的办学理念要突破传统的办学思想, 提高认识, 因地制宜地推动综合素质教育。提倡“平等”的文化观念, 对体育科学和人文科学一视同仁。我们不能把体育科学理解为一种纯粹的实用知识, 也不能把人文科学视为“无用科学”, 由此割裂体育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紧密联系, 引发各种人才的“单向度”倾向。相反地, 我们应促进体育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大融合, 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综合素质的提高。如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完善人文课程体系。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高校在人文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所积累的经验, 有针对性地充实和完善人文课程体系, 创建浓厚的人文氛围, 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 遵循示范的原则, 发挥教师的引导功能

教育部部长周远清曾指出, 要深入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必须做到“两提高”, 即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质。众多学者一致认为, 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质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德高为师, 身正是范”。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 其本身具有示范性和榜样性的作用。教师的良好品德、心态、行为等对学生起着直接的引导作用。教师应当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 在学生中加强人文知识宣传, 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积极引导学生加强人文修养,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人文知识对学生的影响不应只是停留在知识层面, 应更多注重知识的内化、兴趣的激发和人文精神的提高。这种深远影响有赖于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经验、学术水平以及对学生的感召力。

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有课堂授课式的教育, 也有课外活动的教育, 还有社会实践的教育。比较有效的综合素质教育, 还是那些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 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把综合知识渗透到平时的学科教育教学当中的理念。因此,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由学校来组织, 师长来引导。

(三) 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培养体育院校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最理想的教育, 就是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能够教自己的老师的教育。大学生们年轻而充满朝气, 聪明且对外界敏感。他们的体力和脑力及记忆力均强, 他们的求知欲是那样旺盛。对他们感兴趣的知识, 只要提供学习环境, 他们可以自己学会。他们希望从事的活动, 只要给他们以条件, 他们便能不知疲劳地做起来。因此可以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可以通过大学的教育过程, 在教师的引导下完全有可能使学生成为自我教育的素质课程老师。

第一, 引导学生改变观念, 广泛阅读各类人文社科书籍。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大学生对经济、法律类知识的需求急剧上升, 不少大学生带着“有色眼镜”对文史哲类书籍不闻不问, 造成了文史哲知识的缺失。尤其是体育院校的学生, 基于其自身的专业特点及由一定专业训练而养成的思维、分析、语言表达能力乃至性格兴趣等, 都很难适应社会需求, 对人文知识的偏废更为严重。文史哲方面的知识可以为大学生的学习和创造奠定客观的视角和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 使之具备更加活跃的思维和创造精神。因此, 要广泛阅读各类人文社科书籍, 完善自身的文化结构, 以促进创造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第二, 提倡团队精神, 积极参与文化艺术活动及社区活动。在学校组织的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中, 学生有机会进行直接的审美实践和审美创造, 增进彼此间文化艺术和思想感情的交流, 加强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提高对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 完善自身人格的塑造。社区活动是学生正面接触社会的渠道, 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为进入社会奠定心理基础。

第三, 淡化功利主义思想, 将自己融入现实社会之中。体育院校的学生都在自己的专业方面有着梦想, 希望自己能一朝成名, 终生受益。然而并非每一个体育人都能实现这种梦想。因此, 体育院校的学生一方面要刻苦训练, 立志报效祖国;另一方面还要淡化功利之心, 以平和的心态来学习, 将自己塑造成为具备社会需求的良好素质的应用型体育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不为社会所淘汰。

综上所述, 体育院校的学生除了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之外, 还应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扭转以往那种体育人文化素质差的局面。这既需要有育人的校园环境和便利的学习条件, 有老师、家长和社会支持, 还需要有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具备了这些条件, 体育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必将能得到全面的培养和提升, 他们未来的发展道路也将会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刘胜利.美英日大学人文教育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 2000 (18) .

[2]钱杰, 董骏.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03, 39 (6) .

[3]辛绍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1) .

体育院校大学生 篇2

学校体育是学习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发展身体素质、增强体质的教育活动,是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对人体进行培育和塑造的过程,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体育对大学生的生长发育、身体健康、智力开发以及优良品德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体育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体身心的发展规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丰富社会文化生活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专门的科学领域。体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体育亦称体育运动。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它是社会总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受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制约,并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狭义体育亦称体育教育。是一个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是对人体进行培育和塑造的过程;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

娱乐性体育是指在余暇时间或特定时间所进行的一种以娱悦身心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具有业余性、消遣性、文娱性等特点。娱乐性体育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陶冶情操,培养高尚品格。

体育的本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身体教育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体育就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服务。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受一定的政治、经济制约,并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

我认为,大学体育主要可以归纳成五大功能:

第一、大学体育的身体教育功能

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促进身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发展,提高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使学生掌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使之终身受益。

第二、大学体育的德育功能

如在大学体育竞赛中既要战胜对手,取得优异运动成绩,又要遵循“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宗旨,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个人、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及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所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当对方侵人犯规时,是毫不计较,还是“以牙还牙”;集体配合不够默契出现失误而最终比赛失利时,是相互鼓励,还是相互抱怨;对裁判员的误判是大方宽容,还是“斤斤计较”;比赛胜利时,是骄横自大,还是认真总结经验,戒骄戒躁„„这都是培养集体主义感和大局为怀、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优良品德的教育过程。

第三、大学体育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欣赏大型体育运动会比赛,观看我国运动员为国拼搏、为国争光,在赛场上升国旗、奏国歌的动人场面,讲述优秀运动员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的感人事迹,能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对学生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第四、大学体育的心理品质教育功能

体育运动使人进入一种超凡脱俗的竟界,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勇敢、果断、坚毅、自信心、自制力、进取心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紧张而激烈的竞赛对人的心理品质即使严峻的考验,也是修养提升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时机。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品质很重要。

第五、大学体育的智能教育功能

通过体育教学和身体锻炼,学生可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和技术,并使思维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构成智力的各种能力得到发展。因此,作为一种教育的体育运动,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技巧,增强人的体质过程中,还包含着培养、开发和提高智能的教育因素。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少年强则国强”,大学生是建设祖国美好未来的接班人。大学生要在“德、智、体”上全方面发展,做二十一世纪“四有青年”。因为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拥有未来,才能更好创建未来。所以,大学生要认真对待大学体育这门课程。

体育院校大学生情绪智力现状调查 篇3

关键词 情绪智力 体育院校 调查

一、问题提出

情绪智力即情绪智力 ,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1]。1985年Payne在他的博士论文“情绪研究:发展情绪智力;自我整合;有关恐惧、疼痛和欲望”中首次将情绪智力与情绪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并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及其结构。但他的观点还很不成熟,也没有引起广泛注意。Baron于1988年在他的博士论文中首创“情绪商数”(emotional quotient,简称EQ)的概念。1990年,美国心理学家salovey和Mayer重新解释了情绪智力并正式提出了较系统的理论[4]。1996年salovey和Mayer对自己原先的理论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理论包括四个维度:情绪的认知、评估和表达能力;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理解与分析情绪、获得情绪知识的能力;对情绪进行成熟调节的能力。已有研究表明,情绪智力已成為决定一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着人的整个心理健康[2]。

校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社会对大学生的情绪智力越发关注,情绪智力方面的问题严重的甚至造成了大学生心理上的缺陷,近年高校犯罪事件频发,如前几年的马加爵事件、黄洋事件等,都暴露出当代大学生情绪智力低下以及心理危机产生,亟待社会各界加以重视并积极应对[3]。现阶段研究偏向于对综合性院校大学生的情绪智力状况的调查,而针对体育院校大学生情绪智力现状的调查研究极少。鉴于体育类院校的生源不同于其他高等院校,因此对体育类院校学生情绪智力进行现状调查,对提高其情绪智力有针对性的作用。

二、研究参与者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参与者

本文研究的参与者是北京体育大学(以下简称北体大)的学生。采用随意抽样的方法,在网络平台上发放问卷212份,回收问卷212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212份,学科生与术科生比例14:11,男女比例4:6。

(二)测量工具

本文采用萨日娜硕士论文中的情绪智力量表,本量表共33题,满分174分,从四个维度进行测量,一是情绪的认知、评估和表达能力(1-9题),二是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10-16题),三是理解与分析情绪、获得情绪知识的能力(17-25题),四是对情绪进行成熟调节的能力(26-33题)。1-9题得分在27分以下,说明情绪的认知、评估和表达能力较低,27-44分说明情绪的认知、评估和表达能力一般,45-54分说明情绪的认知、评估和表达能力较高。10-16得分在18分以下,说明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较低,18-25分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一般,26-35分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较高。17-25题得分在16分以下,理解与分析情绪、获得知识的能力较低,16-30分说明理解与分析情绪、获得情绪知识的能力一般。31-40分说明理解与分析情绪、获得情绪知理解与分析情绪、获得情绪知识的能力较高,26-33得分在12分以下说明对情绪进行成熟调节的能力较差。13-30分说明对情绪进行成熟调节的能力一般。31-40分说明对情绪进行成熟调节的能力较高[1]。

(三)数据处理

全部数据采用Spss17. 0 进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情绪智力的总体情况

表1表明:北体大学生在各个维度上的表现都不尽相同,但总体上处于良好的发展趋势,这与大学生的现状吻合[4]。

(二)学生情绪智力的性别差异

表2表明,北体大男生的平均分显著高于北体大女生的平均分(P<0.001),因此在整体上北体大男生的情绪智力高于女生;在情绪的认知、评估和表达能力的维度上,男生的平均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的平均得分( P <0. 001);在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上男女生存在差异(P <0.01);在其他两个维度不存在明显差异。由此可见北京体育大学学生的情绪智力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性别差异且男生优于女生。

(三)学生情绪智力的学科类型的差异

表3表明,北京体育大学术科生的平均分显著高于北京体育大学学科生的平均分( P< 0.001) ;情绪的认知、评估和表达能力的维度上,术科生的平均得分显著高于学科生的平均得分( P <0. 01) ;理解与分析情绪、获得情绪知识能力的维度上,学科生和术科生存在差异(P <0. 01),在对情绪进行成熟调节的能力维度上,术科生的平均得分显著高于学科生的平均得分( P <0. 01) ;仅在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维度不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北体大学科生和术科生在情绪智力上存在差异且术科生优于学科生。

四、讨论

本研究表明北体大学生的总体情绪智力状况处于中等水平,从各维度则可看到其并有良好的发展趋向。其中北体大学生的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还有待提高。被调查者都是20岁左右的青年,思想及心理都不够成熟,容易对一些事物产生情绪化的认识,不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被挫折阻挠,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忽略从多角度去分析问题的重要性,致使不能及时做出正确的正确判断。因此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的培养需要同学不断积累生活及学习中的经验。大学的各类社团、学生会以及实习都是培养学生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的途径。

北体大男女生情绪智力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情绪的认知、评估和表达能力和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两个维度上都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认知、评估和表达能力优于女生,这与性别角色差异不符(女生的表达能力优于男生),这可能与体育院校生源的成长及学习环境有关,还有待进一步的检验和验证。在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的差异说明了男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优于女生,在遭遇困境时男生更能以积极的心态进行应对。

北体大术科生和学科生情绪智力存在明显的差异。术科生对自身及他人情绪的认知及对复杂情绪理解力更强。造成术科生学科生情绪智力差异的主要是学习与生活环境的差异。术科生日常的运动训练中更加注重自身情绪认知与控制,并能够较好进行自我激励,拥有更多接触外界的机会,比如外出比赛等。术科生从小培养的良好团队意识让其在认知他人情绪和人际关系管理方面更胜一筹。

五、结论

北体大学生的情绪智力状况处于中等水平并有良好的发展趋势,但各维度发展出现不均衡的现状,在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维度上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体育类院校应注重对学生情商的培养并做到协调发展。学校和家长要改变观念,充分认识到情绪智力的重要性。

北体大男女生情绪智力存在差异。男生在情绪的认知、评估和表达能力和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两个维度上优于女生。在男女生平均得分方面,男生情绪智力优于女生。

北体大学科生和术科生的情绪智力存在差异。仅在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维度上不存在差异,其他三个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在学科生和术科生平均得分方面,术科生情绪智力高于学科生。团队意识、更多接触社会以及更多的磨练机会是术科生情绪智力高于学科生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萨日娜.民族中学牧区高中生的情商现状调查及对策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2] 殷利.中职生情绪智力现状分析与对策[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29-33.

[3] 喻霞,罗双燕.高职院校大学生情商现状及其原因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2013,21:68,70.

[4] 张进辅,徐小燕.大学生情绪智力特征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02:293-296.

[5] 宛蓉.贵州大学生情商现状调查[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58-62.

[6] 李媛,赵靖.理工科大学生情商现状的调查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04:89-92,104.

体育院校大学生 篇4

1 体育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1 . 1 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高等体育院校的扩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向社会。能胜任某一岗位,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同时又有一技之长是对高校教育工作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的责任。据统计,我国现每年有体育类毕业生近一万名。据《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分析,2010届本科毕业专业中,体育教育专业成为失业率较高的专业,就业率较低。究其原因,一方面,长期以来,高等体育院校培养的是传统就业人才,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民族传统体育等专业,虽然体育理论基础与运动实践能力强,但就就业来讲,与管理、经济等其他广适性专业相比,具有专业性强,涵盖面小,社会需求量少等特点,强调人才对就业市场的被动适应,较少考虑学生对就业岗位的主动适应。另一方面,毕业生普遍缺乏创业意识和能力,难以在更复杂,高要求的就业环境中立足发展。

1 . 2 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不普及深入

根据有关研究,体育院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尤为欠缺的素质位列统计前三的是:缺乏相关工作或实践经验、专业知识技能和沟通协调能力。有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大多数在校体育院校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有迫切的需求,但创新创业教育在体育院校开展的既不普及同时也不深入。除河北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吉林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为学生创新成果转化与创业实训提供了实践基地,其他院校只是举办一些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并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1.3 重理论轻实践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强调的只是传授。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创业素质,如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心理素质、能力、知识等。目前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还不够深入。

2 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途径

体育院校可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师资水平、专业优势、所在地域等特点,确定适合自身的创新创业定位与途径,以期做出特色,做大做强,切不可只抓全面,泛泛而为,造成不具备优势和特点的局面。

根据体育学学科设置,包括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管理学等,学生所学专业不同,具备的专业技能和素质不同。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合理定位培养方向。

2 . 1 突出专业运动技能的利用

运动训练学专业的学生,运动专业技能突出,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可结合自身的教学训练和竞赛组织优势,开设各类体育培训机构或与体育管理学的学生合作开设体育赛事策划广告公司。开设体育培训机构,比如乒乓球、羽毛球、跆拳道、篮球、排球、足球等培训班,招收对象可为各年龄层次的爱好者。培训机构管理者为专职教师,组织实施者为学生,短期内可能收益不大,但如果管理得当,运行有序,在社会上打开一定的知名度,收效是长期的。

在培训机构组织实施过程中,可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沟通能力,能提高完善自身的专业素养,从只会学转变到会教,就业时能胜任专业教师或职业教练的职位。与此同时,体育赛事策划、广告公司可针对体育培训机构组织各种比赛或邀请赛,策划公司企业赞助,在提高培训机构的社会影响力的同时开拓自身的业务。

2 . 2 参与全民健身活动

社会体育学的学生科开设各类俱乐部或健身指导服务机构,也可开设进行专业拓展训练的拓展训练营。有氧健身操或瑜伽等俱乐部面向社会招收会员,管理者为专职教师,组织实施者为学生。健身指导服务机构,具备专业的技术知识和科学的专业指导优势,可以走向机关、单位、和群众锻炼场所,提供合理的锻炼方法、膳食营养搭配、健身健康指导。学生可深入到群众密集的锻炼场所,比如各大公园和广场,对于近期大热的广场舞,可以根据时下最为流行的单曲,创编广场舞,进行推广宣传,既锻炼学生的创新创编能力,有提高了组织沟通能力,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和自信心。

拓展训练机构可组织各类拓展训练营,可针对各级学校、单位、机关、公司。根据不同客户策划多种拓展训练内容形式,学生参与其中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同时具备拓展专业知识和管理运营能力,学生毕业后完全可以创立自己的拓展训练机构。

2 . 3 各类技术产品的研发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因具备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保健学等知识,可研发各类与体育相关的技术及产品。可根据运动生物力学知识,开发锻炼人体不同部位肌肉力量、耐力、适应能力的实用器械,并研发出应用器械的训练方法,比如小栏架、软梯、健身球等。另外,还可以对一些器械进行技术升级和改良,以适应科研或练习的需要,比如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抖空竹所用的器械空竹的样式、重量、材质等。各种运动服装、装备可以与同行合作进行设计。

2.4 指导医疗康复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学生还可以针对慢性病、术后的康复治疗,开设医疗康复指导机构。针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心脏病等慢性疾病,进行运动和膳食的指导和监督,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一些车祸、外伤、运动损伤,对人体的运动系统造成损害,虽进行手术,但要恢复正常功能还需要术后的科学指导和锻炼,这些正是医院所欠缺的。学生开设的医疗康复指导机构,可对患者损伤部位的肌肉、骨关节的力量、关节活动度进行科学的锻炼,帮助其恢复功能,以达到最佳恢复效果。

3 建议

3.1 开阔视野

面对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高等体育院校要培养出更高、更全面素质的人才,必须要开阔视野,规划出一条不断上升的轨迹,在同类院校的竞争中应始终有一个不可替代的位置和赖以生存的基地。另外,还要立足本校,又不局限其中,向外寻找发展空间,开阔视野,开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视野。

3.2 突出学校特色

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一定要结合自身优势,突出学校特色。创新创业教育不可全面展开,会造成由于经验不足或管理不到位收效不明显的局面。特色是发展之路,立足之本。各院校可结合自身优势项目并整合社会资源,将项目做大做强。

3 . 3 构建合理的教学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简单地开设大学生创业指导课程,还包括体育产业概论及体育专项技能课程。创业指导课程重在创业资源与条件、创业计划与程序等创业概述的知识传授。体育产业概论等课程着重体育产业的开发与管理、体育产业市场的对接等实践能力的训练。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要渗透创业理念教育,培养学生创业的主动性。

3 . 4 加强管理,构建合理师资队伍

体育院校学生就业模式研究 篇5

摘要:本文运用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对体育院校学生就业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做了研究,分析了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前景,力求在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下,探索适合体育院校自身特点的就业指导模式,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社会人才结构的合理调整。

关键词:体育专业 就业模式 探索 研究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改变,高校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度也发生了改变,已由过去的统一分配的就业模式转变成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双向选择、自主创业的就业机制。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关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广大青年学生的切身利益,关系高校和社会的稳定。随着体育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压力不断提高。从总体上看,体育专业人才市场供需失衡,矛盾突出,情况不容乐观。据调查,近几年来各大体育类高校也在致力于对专业结构的调整,但是很多企业单位仍然抱怨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找寻适合体育院校学生自身特点的就业指导模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推动力。

一、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总体规模的不断扩大,给学生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每年都会有一届毕业大学生从“象牙塔”里走出投身与社会建设中,在全国高校扩招,全球经济紧缩与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也怪乎许多高校学子有“毕业等于失业”的感慨。据统计,200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338万人,到2011年达到了660万,短短6年时间里增加了322万人。大学生就业与下岗工人再就业已成为国内社会稳定的两大因素。

无独有偶,随着体育专业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已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矛盾。2003 年 6 月《中国教育报》公布的数据看,体育院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仅为28.1%,不到同期大学生整体初次就业率的一半,在各类院校中排在最后;2007年麦可思《中国2007届大学毕业生求职工作能力调查》数据显示,体育专业的运动训练专业、体育教育专业排在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最低的本科专业前 10 名之内;2011年就业蓝皮书《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自2007年以来,整体就业率一直在上升,但是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率仍在毕业生就业率最低的前10名之内。

笔者通过对沈阳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和哈尔滨体育学院毕业生就业的调查,发现毕业生的工作方向大致为体育教师、教练员、体育指导员、公安干警及政府体育行政管理人员等。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总体就业率自2007年以来呈上升态势,但变化不大。显著特点是实际就业率逐年下降,而灵活就业率逐年提高,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在不断提高。能够从事本专业就业率偏低,在本专业领域内就业存在较大困难的情况下,大多数毕业生采取了灵活的就业方式,不再考虑自己的专业方向,也不再选择就业地区,从而拓宽了自己的就业渠道。体育专业的学生慢慢适应的市场配置的局面。随着中央、地方政府、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传统机构的精简,到这些地方就业竞争压力变大,而体育健身、体育旅游、体育娱乐服务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又需要大量的体育专业人才。所以,对于各类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学生来说,这都是一个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期。

二、体育专业学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

通过调查了解,影响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原因可以归纳为社会、经济、学校和学生自身四个方面的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1.社会产业结构转型带来的问题。就业结构随着产业机构的变化而变化,毕业生人数增长每年都在增长,2011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还多,而传统的接纳毕业生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由于机构精简、缩编等原因用人在减少,同时出现研究生、非体育专业的学生与体育专业学生竞争的局面,导致岗位竞争激烈。

2.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有些热点区域毕业生竞争增强,而偏远城市出现无人可用的尴尬局面。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是产业结构的特征,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是大学生就业最基本的变量,也对大学生就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大多数毕业生希望能去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去就业,往往这些地方的体育产业也较为发达,可是要实现有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转变,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国家体育产业长期规划目标,就必须要重视农村偏远地区的体育产业发展,建立完善的体育人才引进保障制度,同时也开辟出体院专业毕业生更大的就业市场。

3.学校就业指导、学科专业设置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就业指导的问题: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主要就业指导目的不明确,存在为“指导而指导”,为“面试而指导”的现象;学生缺乏对职业和自我的系统、整体认识,不能合理择业;就业指导工作的长期性得到肯定,但缺乏相应的有效措施和对连续性的重视;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与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不匹配;学生实践经验积累的过程性与用人单位强调“显性人才”之间的冲突;

(二)学科专业设置的问题:

体育院校大学生 篇6

关键词:生态文明;体育大学生;生态世界观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了生态文明的新提法,他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体育院校大学生是高校莘莘学子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所创造的优异运动成绩,给人们以巨大的精神鼓舞,为社会创造了不可替代的精神财富,他们承担着继往开来、迎接挑战、推动中国走向世界体育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他们是否具有理性的生态世界观念,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中国体育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生态文明、生态世界观的科学内涵

人类社会正在告别工业文明时代向生态文明时代迈进,这是一个崭新的历史进程。生态文明从概念上来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讲,生态文明是指从生态视角把握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相对而言的,更加关注人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加公正、平等、美好的高级文明形态。)生态学关于世界是一个由有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组成的复杂的整体,也给各种文化运动描绘了一个他们所盼望的新世界的美好形象。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强烈呼唤建立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高度协调、和谐的生态系统,一种新的世界观——生态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生态世界观是以现代生态学理论作为主要载体,以贝塔良非、普里戈金、哈肯、艾根等人创立的“复杂性科学”为科学基础,以玻姆的隐序思想、拉兹洛的系统哲学和詹奇的自组织进化理论为哲学概括,以卡普拉、詹奇等人建立的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和综合为文化前提建立起来的。生态世界观与机械论世界观相对立,它的三大思想原则是:(1)整体陸原则,世界是由相互关系的复杂网络组成的有机整体,每一事物都包含着其他事物,事物之间相互包含,所有事物都包含在整个世界的复杂的关系网络体系之中。(2)动态性原则,世界是变化着的有序整体,事物的内部力量与环境影响的外部力量保持着动态平衡。(3)系统性原则,人类的价值和意义包含在自然整体的自组织进化过程之中,人类的健康生存和持续发展都有赖于对自然有机整体的维护以及同自然界的和睦相处。”生态世界观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把握科学与人类生存状态的关系,提供给我们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据此,体育院校大学生德育作为整个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体育院校大学生是大学生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不仅具有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的共同特点,也有其与众不同的独特特征,因此,在培养其生态世界观形成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其德育中丰富生活化内容和文化内涵,促进学生道德生命自由生长,把他们每一个人都当作无可替代的存在,尊重他们生命个体的主体性或参与性,这是培养体育院校大学生生态世界观操作层面的主要原则。其次,必须把培养学生的生态世界观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他们在生活中体验和感悟人生,不断超越自我,进一步扩展和丰富自我精神世界。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影响体育院校大学生生态世界观形成的因素

(一)体育院校大学生的生源素质较差

从根源上来看,体育院校大学生的生源,按照国家教育部和各省、市教委和高教局的有关规定,由学校招生办、教务处、体育院(系)等共同负责。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其生源有5个基本途径:一是各省市体工队退役运动员,这类运动员年龄结构偏大,专业技术水平较高,但几乎没有发展潜力,此外,这些运动员文化水平较低。二是省市体校等未人选体工队一线队伍的学生,他们技术水平较好、文化基础偏低。三是部分体工队在役运动员,这类运动员根本不在高校学习,是某些高校为了获利进行的虚假行为。四是体育基础好的普通高中生,他们专业技术不扎实,但文化基础还可以,可塑性极强。五是无任何体育特长的正规高考生,这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较好,但在体育院校学生中人数最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体育院校大学生中绝大多数在人校前走的是竞技体育的路子。由于对竞技体育技术的追求,使得他们的文化课学习偏于形式,导致因过多的重视技术潜能开发而忽视了文化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的培养。高校却因为看中了他们的优秀技术水平而对他们降低了分数要求,实行“特招”方式让其进人大学。这样抱着“升学容易”、“拿个文凭”的动机进入大学的学生,入学后缺乏理想,学习目的不明确,道德素质较低;学习期间表现出重技术、轻理论、重专业、轻教养的特点,再加上80后、90后多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社会经验欠缺,生活能力较差,心里承受能力极低,随着改革开放,西方世界一些腐朽的思想传入我国,这样的学生由于是非观念淡漠,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导向,出现了崇尚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倾向。

(二)体育院校长期忽视德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长期以来,体育院校德育往往忽视体育专业学生与普通高校其他专业学生的差别,仍将学校作为对这一特殊群体实施德育的主要方针,学校德育决定着他们的品德发展。其实,体育院校大学生并不只是生活在学校,他们也生活在各自的训练队里,活跃在各类比赛中,家庭、运动队、学校、社会是他们完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德育工作不能囿于校内,应广泛存在于家庭、运动队、学校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然而,用生态世界观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来审视我国体育院校的现行德育,不难发现其仍处于相对的保守和封闭状态,由于对培养学生生态世界观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认识不够,忽视了校外德育途径的价值,家庭、运动队、学校及社会之间未能形成有效的合力,极大地制约了学校德育的有效性。

(三)重专业成绩,轻道德培养,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生态世界观的形成。

体育院校大学生道德修养教育和运动训练矛盾是各体育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在既要使自己的技战术水平得到提高或保持,又要接受与自己能力不太符合的学习任务,身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既不能像职业运动员一样把文化学习当作放松,又不能像一般大学生一样把训练当作休闲。他们在双重压力下摸索着前进。据报道:大多数体育院校的学生在进人大学后的前两年运动成绩几乎全面下滑。他们在运动成绩下滑的情况下,为了提高运动成绩,一般采用加大训练强度,延长训

练时间,而忽视道德修养的提高。出于这种认识环境中,体育院校大学生生态世界观培养根本无从谈起。但是,任何一个专业,无论要培养什么专业人才,首先是培养人,使学生学会与人、与社会、与自然打交道,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这些都需要良好的生态世界观来支持。

三、体育院校大学生生态世界观培养途径

体育院校大学生生态世界观的培养是新时期赋予体育院校德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促进入的德性现代化”是现代德育的核心理念,即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发展。学生既是德育的出发点,又是德育的归宿,理应成为德育的主体。体育院校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求学动机多样,这是不争的事实,培养他们生态世界观念的形成,德育工作者就必须要面临如何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问题的学生进行教育的复杂情况,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和独立人格。为此,体育院校大学生生态世界观的培养必须植根于各类学生的文化背景并与其社会生活保持和谐一致,必须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促进其个体道德的发展和道德人格的提升,并强调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作用和地位。

第一,不以把“束缚人,约束人”作为德育的目的,体育院校德育工作者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与自然、社会高度协调、和谐的生态世界观理念,以培养学生的生态世界观。人首先是自然的人,培养学生的生态世界观应遵循学生的自然本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才有生命力。但是另一方面,“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要塑造人、优化人。就必须把社会改造成为真正和谐的以人为本的社会。而改造社会的人,必须首先得到自我塑造,使之成为真正人性的人。学校德育具有塑造人、培养人并进而改造社会的功能,德育关涉学生的成长,而学生生活于社会之中,所以学校德育并非影响学生生态世界观形成的唯一变量,它与各种社会因素息息相关,与各种社会领域同生共构和相互依存,共同建设社会文化而又处于这种文化的制约之中,它是社会文化整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这些认识必须深深内化于德育王作者的思想意识之中,使他们真正理解生态世界观的含义,并使之成为开展以生态世界观为指导的德育的自觉行动,努力将体育院校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主义生态世界观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体育人才。

第二,重视日常生活中道德资源的开发利用。其实,学校教育只不过是人生的一个驿站,而不是教育的全部,对此叶圣陶先生早已指出:“学生不光在学校里受教育,在学校之外,在家庭里,在社会上,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受教育。”美国博耶博士也指出:“开放校园,对于学习社会来说是一种挑战,甚至可能是一种凶兆。但是大学不能脱离现实世界而存在,它必须面对现实。……更有生气的、灵活的大学教育,可以为今天的学生提供他们在明天更为错综复杂、相互联系的世界里更有信心地、而且是走向生活的一个通道。”事实上,体育院校大学生德育必须由一元封闭向多元开放演进。在学校、训练队、家庭和社会等多元环境中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德育工作。进而使学生能够以生态世界观整体性理解德育,进而悦纳这种教育。

第三,重视学生自我实践中的生态世界观的形成。大学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趋于完善的关键时期,思想道德作为个体现象,必然依赖个体的心理活动。依赖于内部的心理矛盾运动。任何德育内容经过教育者提出来以后,必须经过受教育者思想内部的矛盾运动,经过主体的选择、加工与再塑造,才能先内化成思想观点,再外化为道德行为。因此,强调重视自我实践中生态世界观的形成是极为重要和极为有效的。

第四,构建学校、训练队、家庭、社会四育人的德育机制。要想使学生形成科学的生态世界观,仅靠高校的德育是不够的,学生生态世界观的形成必须有全方位的、立体的、交叉的环境与条件,这个环境和条件就是由学校、训练队、家庭与社会四方组成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体育院校大学生个体是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生态位”,他们在参与道德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形成自我的生态世界观,体现自我的道德价值,有利于学生个性的丰富和发展,我们一定要认识到高校德育的有限陸,它不能包含或替代训练队、家庭、社会的德育,德育如果不关注体育院校大学生的训练、家庭和社会生活,就不能说反映了他们的现实生活;德育如果不主动取得训练队、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就不容易使学生形成科学的生态世界观。因此要引导体育院校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的、训练的、赛场的、家庭的、社会的道德文化建设,通过参与上述道德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在活动过程中丰满自己的个性,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从而自觉地培养自己的生态世界观,使其成为自觉意识、自身习惯、自动要求,成为道德自律、活的智慧;另一方面为竞技赛事、家庭、社会道德文化的系统的形成与发展作出贡献,体现道德价值的自我实现。

体育院校大学生 篇7

1 当前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特点

1.1 价值取向呈多元化

当前体育院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主要是有他们自己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和心理素质来决定的,体育院校大学生进入大学生活后,随着他们学习环境的变化,掌握的知识领域也在不断的拓宽,心理素质也受到了周围环境的影响,这些都决定了他们今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不断的学习和适应的过程中,部分体育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更偏向于积极的思想,也有部分人的思想变的比较消极。积极正确的思想将给学生代来好的收益,而消极的思想却会影响学生未来的正确的评判标准。

1.2 承受多重压力,心理问题比较明显

随着体育院校专业的不断拓展,体育院校大学生的招生数量逐年攀升。体育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摆在了面前,体育院校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体育院校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就需要面对学习、生活、工作、就业、情感等问题,文化素质的限制,学业的压力已经占据了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在大学生活中,学生除了要想怎样能获得优秀的成绩外,还要在大学培养自己的特长或者爱好,要想如何和同学之间轻松愉快的交流,如何建立良好的友谊,如何解决实习问题,如何面对就业压力等,诸多的问题给学生心理造成了很多的负担和困扰,体育院校大学生从小参加体育项目的锻炼,影响学业,对大学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很难一一面对。因此必须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解决这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让学生摆脱压力,快乐的享受美好的大学时光。

1.3 重视体育技能,忽视思政政治教育

在当前应式化教学的大环境中,体育院校的大学生普遍都以学生成绩、体育技能和体育训练为主,忽视了综合素质的教育。优秀的大学生应该具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体育院校学生的普遍情况都是具备了智、体、美发展,而忽略了德的发展。竞技体育的发展把高校大学生推向了体育技能的发展方向,学生的重点都是在如何进行专业训练,如何专业学习,如何才能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怎样学习才能得到更好的成绩,长期的对文化成绩和体育成绩的追求,占用了他们大量的时间,也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空间,从而造成了综合能力的缺失。

2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2.1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

体育院校的教育工作主要以坚持“树人为本,德育为先”为中心思想,把为祖国培养未来的优秀接班人作为首要的任务,把“树人为本”的思想理念贯彻到整个大学生教育过程中,以学生的需求为需求,以学生的训练为训练,以学生的成绩为成绩;以“德育为先”的思想为教书和育人的思想,并且融入到体育教学、体育管理、体育训练的各个方面,努力把德育教育贯彻到各个学科专业建设、教材编写、讲义编写、教学设计、训练设计、课题成果、教师评价标准等各个环节,用先进的科学思想来武装现代的大学生,先进的思想政治理念必然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品行,为大学生以后进入社会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2.2 加强思想政治队伍建设

体育院校以“奥运精神”为体育教学精神,以优秀运动员为榜样。要想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就必须要做到:(1)加强学生党组织组织的建设,通过党组织的优势,可以吸引一部分优秀的大学生主动加入到党的队伍,或者主动邀请比较优秀加入,对于一些比较积极的愿意主动入党的同学也同意加入到党的队伍中来,从而扩大宣传思想的宣传队伍和宣传力量。(2)也可以把班级同学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派一个思想政治觉悟比较高的同学作为组长,通过积极性比较高的同学带动整个班级的同学,让整个班级的同学从政治方面、学习方面、生活方面等方面得到整体提高。(3)加强教师和辅导员为首的领导班子,在教师和辅导员中挑选一些思想觉悟比较高或者是威信比较高的人,作为学生的坚强后盾,在学生遇到困难或者遇到难题时,给学生以支持,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让学生走出阴霾。

2.3 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21世纪是是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新时期,网络已经给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交流、购物等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互联网从发展之初到现在已经占领了90%的市场领域,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互联网已经成为大众媒体发展的主流,它具有开放性、便捷性、交互性、多维性等正是因为网络有诸多的优点,所以它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自由交流的平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发展。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的引导性,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解决自己平时在生活中和学生中遇到的任何疑难问题,网络上有丰富的学习和生活资料,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自己想知道的事情,也可以通过网络掌握现在国家的新的政策,可以利用网络交流、购物等,网络教学为教学和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交流和学习的平台,让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变的更加轻松和愉悦,解决了教师管理难的问题,网络的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加便捷、轻松的完成自己的梦想。

2.4 在实践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体育院校的大学生具有性格开朗、为人直率、重情重义、思维灵活等特点,他们具备了很多优点,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的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让我们看到了体育事业的未来希望。体育思想教育一直是我国体育院校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体育院校的学生在身体方面的教育是毋庸置疑的,但在思想教学方面还有待提高,大部分体育院校注重学生的体育成绩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教育,所以在思想教育方面体育院校应该改变过去的思想,将思想教育也纳入体育教学的课程中去。体育院校在思想教育方面有其他院校不可比拟的先天优势,例如很多的奥运冠军、亚军、季军、还有很多的体育名将都是出自体育院校,他们都具有优秀的成绩和敢于拼搏的精神,他们都具体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他们是当代大学生的榜样,他们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骄傲,是大学生要学习的真正的楷模。他们用实践证明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2.5 加强思政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的复杂的心理感受表达出来的情绪化的外在表现,情感教育在大学思想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大学生的情感的关注,教师可以更好的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可以帮助大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大学生情感具有情感波动性、敏感性、阶段性、复杂性等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关注学生的情感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常常会遇到自己的实际需求和社会现实相悖的情况,因此会造成情绪的不满,对周围的人和事物表现出烦躁的情绪,有的甚至对社会表现出了不满的情绪,这些不良的情感必然会影响学生日后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因此教师必须多关心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引导学生走出不良情绪,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梁捍东,王怀文.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性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23(3):57-59.

[2]吕艳男.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23(1):143.

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研究 篇8

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能否培养综合性人才,对中国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明:“健康的身体是青少年为社会和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名族顽强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加强体育教学工作”。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体育教学在更深层次领域的改革亟待解决,需要正确把握体育教学的改革方向。因此,高校教育的发展应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高校能否培养出拥有健康体魄的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二、大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研究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的研究面临如何适应现代化教育及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的问题,呈现多元化教育将是高校体育教学未来的发展趋势。所以,对大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进行研究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1.教师受传统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注重传授简单的技术动作因而忽视容易忽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开发,对学生个体“需要”的比重过分倾向,注重课堂内的教学模式而忽视培养学生课外自主的体育锻炼能力。教师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自己的主导作用,严重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忽视学生身心的发展特点和个性,照搬现代竞技体育的考核较多,学生难以掌握,因而学生的积极性受挫,厌学情趣的产生。

2.教学的内容缺乏科学性、实用性、健身性,教学内容设置明显不合理,对学生个体“需要”的比重过分倾向,教学内容重复中学的较多。理论课教材比重太小,课时数量较少,而且内容偏重于目的,任务,意义等。缺乏实用性,针对性,实用价值不高。

3.教学方法陈旧,教师简单的灌输,学生单调的重复。体育教学方的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4.忽视把握体育改革的方向。高校体育教学历经多年的改革,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改革的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体育教育缺乏研究型的学习和前瞻性的探索。

三、大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的研究存在的问题的应对策略

大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的研究,关系到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也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稳步前进。当前国家推行的就是通过教育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提高学生的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创造能力的教育。因此,解决高校体育教学的对策我们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体育教学新的理念

分析素质教育的精神和当代体育教学改革的理念认为,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注重学生体育学习的精神情感体验、注重学生体育学习社会性,综合性发展、注重体育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的整体性效应。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应从思想着手,培养学生的体育思想,建立符合现在体育教学潮流的新的体育思想,绝不能把问题停留在表面上,让学生终身受益,带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自主性,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从而使学生在在掌握书本知识及能力的同时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2. 根据教学的目标和我国的国情来确定体育教学的内容

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应该要面向体育化,面向现代化,决不能是竞技化,要打破单调的体育知识,以“健康第一”思想和“娱乐体育”为主要内容建立全新的教材体系。大学体育教育应提供多样化的符合我国情的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的内容应适合大学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和物质条件。特别要增加小球类、休闲类的体育项目的学习比重。

3. 建立科学的体育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在当前国情下,教学方法要适应我国基本国情。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不应该仅仅理解为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单调重复,根本的是教学目标的改变。在全新的体育教学方法上,应该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强调体育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同时采用“启发式”“诱导式”的教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要我学”向“我会学”转变。建立这样一套科学的体育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4. 完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高校传统的体育教学考核办法一直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期中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技术与分数相结合。这种评价方法严重伤害了一些学生的自尊心。因此,完善体育教学评价指标急需解决。我们应该采用绝对和相对相结合的办法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进行评价,体育的理论基础考试在体育教学评价中应该增加一定的比重。这样不仅简化了体育考核办法,而且合理的引导了学生锻炼身体,实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四、结束语

体育院校大学生 篇9

1 体育院校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体育院校教学模式中,普遍存在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模式僵化、教学评价不客观不全面等现象。从体育院校教师教学情况看,由于学校对学生考核主要采取考试方式,考试成绩仍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指标,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都严格地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内容进行授课,在课堂上,比较注重基本原理和概念的传授,这种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体育院校的理论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是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对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创新的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的运用甚少,这种教育理念和模式严重制约和影响了体育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现代教学论则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师”的新的教育理念,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学生有充分发挥想象的时间和空间,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师教学效果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所以说,教师的教育理念、综合素质和教学方法等决定了教育质量的优劣,教育质量的优劣决定了所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高低。

从体育院校大学生的现实情况看,首先,体育院校大学生对于本学科、本专业和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对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过渡和迁移基本上不太会运用。其次,体育院校大学生由于特殊的专业特点,具有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的优势,但由于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又缺乏相关的社会实践经验,想获得较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一定的难度。体育院校大学生只有通过培养超众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才能增强自信,不断的超越自我,不断的创新。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体育大学生不断进取的精神、顽强的毅力、果断的思维,对促进体育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2 提高体育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

2.1 建设创新型高校体育教师队伍

有教师的创新,才会有学生的创新。如果教师的创造才能很高,那么有才华的学生就会脱颖而出。如果体育教师没有创造力,不懂得激励学生,那么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会缺乏创造力。因此,教师本身素质的局限性和教育本身的弊端是不利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主要障碍。所以,除了要求体育教师具备较高的运动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组织能力外,还要求体育教师具备较高的创新能力和创新观念[2]。体育院校要高度重视具有创新型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只有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励体育教师爱岗敬业、敢于专研,勤于学习,勇于挑战的精神,构建具有创新意识和思维的体育教师队伍,才能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高校要在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对教师进行奖励和鼓励,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创新,只有良好的创新氛围和环境才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关系。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继承为核心,学生对于知识和技术只是单纯的模仿和重复,学生的积极性、主体性和创造性被束缚着。因此,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对于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新型的师生关系,主要是指在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力求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导讲授教材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在和谐轻松的环境下,教师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提出问题、探索创新、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下,学生和教师的地位是平等的,学生能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进行教学,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相互信任的、和谐民主的关系体系[3]。

2.3 重视体育教学实践活动

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强,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术的掌握,还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的培养。在实践活动中,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开展并鼓励学生参与到各类体育科技竞赛活动和教师的科研活动中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创造潜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与人交往和合作的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及服务意识。目前,很多省份的高校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几个学生共同钻研、探讨,对有效地发挥大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资源、资金有限,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因此,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创设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氛围,对培养体育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4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体育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对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体育院校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忽视了个性的发展,对体育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由于每个人的天赋和后天的经历不同,对于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为体育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3 结语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及高低关乎体育大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与学校教育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制度、评价机制等息息相关。对于从事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全面地了解、掌握和研究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和培养路径,在教学实践中能够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以便最终实现体育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体育院校教学现状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弊端,要求体育院校建设新型教师队伍、构建新型师生关系、重视体育教学实践活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为体育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关键词:体育院校,教学,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晴,周贤江,汪宇峰.试论体育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3):22-25.

[2]魏平.普通高校学生体育创新能力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4,11(4):103-105.

体育院校大学生 篇10

一、体育院校大学生行为认知偏离调查分析

1. 政治观念淡化模糊型。

体育院校大学生政治观念是衡量其能否成长为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指标。调查表明, 绝大多数学生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等基本政治理论问题有正确的认识;普遍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调查也显示, 约有10%的体育院校学生表示, 在“推进改革开放就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问题上存在“不同意”或“说不清”, 这反映了部分大学生对基本政治问题认识不清, 政治观念淡化、政治信仰迷茫、政治意识淡薄。究其原因, 我们认为体育院校部分大学生不重视政治理论课的学习, 不关心基本政治问题, 没有形成基本的政治观念, 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理论不甚了解。

2. 价值观念淡薄功利型。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总的看法, 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持久性。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行为的心理基础。调查表明, 体育院校大学生具有积极向上、进取求实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注重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双重实现。但在调查“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和“个人利益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等问题时支持率分别只有68%和72%。这表明当前体育院校部分大学生价值观趋于利己主义, 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趋向明显, 多样性与异质性问题比较突出, 奉献观念缺失, 功利思想严重。分析认为, 这与当前中、西方多元文化相互交融, 社会各种思潮相互渗透密切关系, 是大学生中价值观形成和发展呈多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3. 学习目标不明懒散型。

学习目标是指学生在学习中所追求的预期结果。它通过对学生的行动进行控制调节, 从而使活动维持稳定的方向并指向目标的实现。设置适当的学习目标,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调查结果表明, 体育院校大学生的文化学习积极性偏低。31%的学生认为“课堂学习的知识无用”;38%的学生“没有课外学习的习惯”;40%的学生“没有把考研或英语通过四、六级作为自己大学阶段的学习目标”。体育院校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 文化基础较差有一定的客观原因。受高考分数限制, 部分学生未能如愿考入自己理想的学校, 出于某种原因选择来到体育院校学习。由于高中时期学习上就存在一定的态度和方法问题, 再加上受高考录取的挫败, 很多人没有找准失败的主要原因, 反而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和厌学情绪, 这种心理和态度反映在日常学习上就会导致对学习缺乏兴趣和积极性, 被动应付学习任务和教师要求。此外, 体育院校存在偏重专业技术训练、轻视文化知识学习的现象, 校园学习氛围不甚浓厚, 有些学生在学习上表现没有明确的目标, 学习态度马虎, 学习行为拖拉懒散。

4. 纪律意识不强违纪型。

校纪校规是学校教学秩序和学生管理的重要制度和有力保证。回顾我国大学管理的历史, 凡是校园秩序和学生管理得到充分重视并取得显著成效的时期, 高校培养的大学生的精神风貌、道德水准、文化素养、心理、体魄等诸方面处于较高水平, 反之则异然。在调查体育院校学生违纪相关情况中, 72%的学生“有过迟到、旷课”, 22%的学生“有过课外违反校纪校规的现象”, 3%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曾有过打架经历”。究其原因, 体育院校学生学习目标不够明确, 学习积极性不高, 部分学生时常迟到、旷课, 这是体育院校学生违纪较为普遍的表现。也有些学生缺乏一定的纪律意识、纪律观念, 有请假事由不履行请假手续, 认为有正当理由就可以旷课、旷勤, 不受纪律约束。此外, 体育院校大学生纪律意识不强与体育院校学生特点也有一定的关系, 他们同学之间讲义气, 好打抱不平, 有些学生无视校纪校规, 自由散漫, 容易打架滋事。

5. 缺乏修养不文明型。

讲究公德、崇尚文明是新的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个公民新生活的观念和行为准则。大学生是社会特殊的群体, 虽然还没有走上社会, 但已是社会公德、文明的典范。体育院校的学生是当代大学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 生源质量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存在个别学生素质较低的现象。调查表明, 15%的学生“在公共场所吸烟”, 12%的学生“在校园内随地吐痰”, 认为“在校园内看见过学生不文明现象”占13%。在体育院校学生群体中也能观察到部分学生追求时尚个性, 在着装和发型上别具一格, 言谈举止不注重文明礼节, 有时候还有说脏话等现象。究其原因, 存在长期以来家庭和学校教育忽视的因素, 也存在一定的社会导向因素, 更是个别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低下、缺乏修养的反映。

6. 集体观念缺失我行我素型。

集体观念是一个集体在长期共同生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为集体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它是集体成员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保障。一个人缺少了集体观念就会游离在集体之外, 与集体内大多数人格格不入, 既得不到集体的关心与温暖, 也不可能做到健康地成长和发展。调查表明, 体育院校部分学生集体观念较差, 缺乏集体意识。大约有5%的学生“经常性不参加星期天晚点名活动”, 3.2%的学生不参加学校和院系组织的较大型集体活动, 16%的学生“不愿意参加班级集体活动”。究其原因, 体育院校学生是通过单招或普招, 体育成绩和文化成绩综合考评进入学校的。各自的优势不同, 彼此文化水平差距较大, 再加上体育院校学生个性特征明显、性格张扬, 致使他们都愿意成为各项活动中的“主角”, 居于次要地位或支配地位的活动不太愿意参与。因此, 很多学生入校以后难以融入集体中去, 总是表现为我行我素, 在几个人或专项群的小范围内活动, 很难养成集体的思想观念。

二、体育院校大学生行为认知偏离教育对策

1.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针对当前体育院校大学生在政治观念上的认识, 尤其是少部分学生政治信仰迷茫、政治意识淡薄的实际, 要解决深层次思想问题和理论上的一些误区和偏差, 必须充分发挥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和优势, 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第一, 利用“两课”阵地, 加强党的基本理论教育。我党的基本理论包括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加强党的基本理论教育, 使体育院校大学生对我党的革命和建设基本理论有更深刻的认识, 对社会主义政治观念和共产主义政治信仰有更坚定的立场。第二, 积极组织广大学生参观革命老区、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 使学生了解我国革命的先烈事迹和革命历史, 懂得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先进政党。第三, 开展“共产党员传、帮、带”特色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做到每名学生党员帮扶一名学生在思想上进步。

2. 强化主流价值观教育。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调查结果显示, 体育院校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特别是“乐于奉献、舍己为人”等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有所缺失。体育院校在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方面应该加强教育工作。首先,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要正面引导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众多成果和先进事例教育广大体育院校大学生如何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 要积极引导体育院校大学生进行“自主设计”、“自我选择”, 鼓励和保障大学生能够自由发展, 发挥自己的才能、智慧, 从而使个人的价值目标与社会需要相统一, 实现自我价值。再次, 通过开展各类励志讲座、励志教育活动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体育院校大学生的精神文化追求。

3. 加强学业目标引领。

学业目标引领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业目标, 为之努力, 追求并实现学生在学习上的理想要求。从心理学角度看, 目标作为个体行为表现的一种形式, 反映了个体的意愿及其具体行动。体育院校大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低, 在学习上存在一定的学业障碍, 这是体育院校学风不浓的主要原因。加强学业目标引领就是要通过多种途径, 如:思想政治教育、学校纪律、校园文化建设、奖励制度、学业规划教育, 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认识到学习与个人前途、国家命运的关系。从而, 使体育院校的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将学业追求作为自我接纳与个人成长的需要。

4. 加强道德法制建设。

培养“四有”人才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要求。有道德、有纪律是“四有”的重要内容, 也是新时期合格人才评价标准的重要尺度。加强道德法制建设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诚信意识, 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维护大学生社会形象和社会公共道德秩序具有重要意义。体育院校部分大学生做人缺乏诚信、纪律意识淡薄, 归根结底是由于道德法制教育没有起到实效。学校在诚信教育和纪律教育方面应该从德育法制建设入手。第一, 加强道德教育的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从德育课堂教育和德育校园环境建设两个渠道齐抓共管, 使学生既能受到道德教育的正面引导, 也能受到道德教育的文化熏陶。第二,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使教师不但是道德的传授者, 更是道德教育的榜样。第三, 加强校园法制建设。建立健全的校纪校规,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肃清和杜绝校园一切不道德和违纪现象, 为培养有道德、有纪律人才营造良好的氛围。

5. 加强文明礼仪教育。

礼仪是为维持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 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 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交往方式。对一个人来说, 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我国是礼仪之邦, 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既是对我国优秀文化的继承, 也是道德实践教育的主要内容。改变体育院校一些学生缺乏修养不文明现象, 必须重视和加强文明礼仪教育。从举止文明、交往礼仪、仪态仪表礼仪、尊师礼仪、课堂礼仪、集会礼仪等多方面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的风尚。

6. 加强集体荣誉感教育。

集体荣誉感是一种热爱集体、关心集体、自觉地为集体尽义务、做贡献、争荣誉的道德情感。它是共产主义道德荣誉感的基础, 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 是激励人们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加强体育院校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教育对减轻或消除体育院校大学生自卑和抵触情绪, 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意识有重要意义。第一, 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的管理和维护, 形成学生关心集体、爱护集体的氛围。第二, 在学校教育管理过程中, 教育者要做到“以学生为本”, 关心爱护学生中的弱势群体。第三, 倡导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集体体育赛事和班级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摘要:调查结果显示体育院校部分大学生行为认知存在偏离现象。按其主要因素可分为政治观念淡化模糊型、价值观念淡薄功利型、学习目标不明懒散型、诚信度不高欺瞒型、纪律意识不强违纪型、缺乏修养不文明型、集体观念缺失我行我素型。分析认为, 加强体育院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主流价值观教育, 学业目标引领, 道德法制建设, 文明礼仪教育, 集体荣誉感教育是矫正学生行为认知偏离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体育院校,行为认知,偏离,教育

参考文献

[1]陈奎元.高校学生处管理模式及工作创新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 2008, (1) .

[2]李晓勇, 陈郁郁, 麻威武.论自主学习中学习目标设置的作用及原则[J].现代教育科学, 2005, (2) .

[3]张宝君.大学生偶像崇拜的调查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8) .

上一篇:毛泽东人与自然的思想下一篇:行为失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