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的化学教学

2024-05-06

职业学校的化学教学(精选十篇)

职业学校的化学教学 篇1

1. 查漏补缺, 狠抓基础。

由于学生入学时化学基础参差不齐, 给教学带来不利, 对初中化学的补课就显得非常重要。如何补又是一个问题, 专门补课容易形成炒冷饭, 效果不好, 且课时不允许。教学中可采取课前预习的方法, 要求每位同学做好课前预习作业, 作业上必须写明在预习时哪些内容易接受, 哪些内容不容易接受, 哪些内容是空白。根据预习反馈情况, 再按不同层次, 上新课时就学生具体情况对相关知识点即时补缺补漏。同时建立学生知识点缺漏档案, 对一些基础知识差又不愿主动学习的同学须加强监督和检查。这样既补了知识缺漏, 又培养了学生一个好的学习习惯。

2. 先易后难, 做好衔接。

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存在着衔接问题, 这是中学化学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 同样的中专化学教学也存在着与初中化学教学的衔接问题。如教材的第一章是“物质结构”, 较抽象, 不易理解, 如果在开学就让学生接触这类知识, 存在教学难度, 对以后教学不利。为此, 可将第二章的“卤素和碱金属”提前上, 并且先讲碱金属, 主要是想利用金属钠性质的直观实验现象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消除学生畏难情绪, 然后再用物质结构来分析卤素和碱金属活泼的化学性质的原因。这样较好地解决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与初中化学教学的衔接问题。当然还有其他的知识点的衔接, 也需要进一步挖掘与探讨。

3. 因材施教, 大胆取舍。

化学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概念性和抽象性, 而且又要求学生要有较好的数学基础和实验技能。形形色色的物质的性质, 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而且又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记忆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中教学不同, 由于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 他们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需求不同, 因此在教学上不能一概而论, 应结合专业特点, 适当降低要求, 甚至对一些章节的内容进行大胆取舍, 以适应学生的能力。

4. 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理论和实际脱离, 学生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学习无动力。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呢?我在教学中归纳总结出一些化学理论在生活, 军事上应用的案例, 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碳族元素》章节时例举“石墨炸弹”在近几次战争中的作用:90年代初, 海湾战争时, 石墨炸弹在“沙漠风暴”行动中首次登场。当时, 美国海军发射舰载战斧式巡航导弹, 向伊拉克投掷石墨炸弹, 攻击其供电设施, 使伊拉克全国供电系统85%瘫痪。在学习《氮族元素》章节时讲述“烟幕弹”的原理:化学中的“烟”是由固体颗粒组成, “雾”是由小液滴组成, “烟幕弹”的原理就是通过化学反应在空气中造成大范围的化学烟雾。例如装有白磷的“烟雾弹”引爆后, 白磷迅速在空气中燃烧, 五氧化二磷会进一步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偏磷酸和磷酸, 这些酸液滴与未反应的白色颗粒状五氧化二磷悬浮在空气中, 便构成了“云海”, 从而起着隐蔽作用。从案例中学生找到了兴趣, 增长了化学知识, 学生知道了化学的重要作用, 从而激发了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热情。

化学是一门应用科学, 应该强调科学技术的相互联系。如环境保护知识:如温室效应、层空洞, 酸雨、汽车尾气、金属腐蚀与防护, 土壤改良、三废利用等;又如工农业生产:如农药化肥、造纸、涂料、食品检验、医药卫生、新物质、新能源、新技术的开发利用等。布置课前预习作业, 要求学生从生活经验、书本及网络等方面作好准备, 上课时多数是由学生来发言和讨论, 尽展他们所知, 最大范围激励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 从而达到想知、求知、得知。这样既避免了上课时老师单一说教, 学生被动学习, 又能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主学习, 教学效果好。同时, 挖掘像“人工合成具有生命活性的牛胰岛素”、“侯氏制碱法”等素材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结合“山东假白酒案”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加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和道德意识的教育。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如学生在家中如何去除水壶中的水垢?, 如何鉴别羊毛及纯度, 如何判断塑料袋是否可以作为食品袋……。总之, 教师要尽量因地制宜地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热爱学习, 热爱生活。

5. 加强实验, 提高兴趣。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理论的建立大多是通过实验, 从个别到一般, 再到个别;或者实验、假设、再实验论证的过程。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 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理论, 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培养严谨的科学素质必不可少的过程。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 实验以其真实性、直观性, 给学生第一手感性材料, 任何模拟、说明、比喻、描述、都必须基于实验基础上, 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对于一些较复杂、有危险、要求高, 时间长的实验, 不适合课堂演示, 则可拍成录像, 在课堂播放。这样, 既保证了实验的真实性和直观性, 又便于观察实验现象, 同时也提高了课堂容量。

6. 适度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化学-学科教学学校 篇2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华中师范大学(武汉)、陕西师范大学(西安)、西南师范大学(重庆,已与西南农业大学合并为西南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

职业学校的化学教学 篇3

关键词:化学教学 课堂教学实例 语言艺术运用

课堂教学的氛围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愉快轻松的氛围则是创造最佳教学的前提,这种良好的氛围创造,除了依靠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因素之外,运用幽默艺术,乃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一般说来,化学教学内容本身大都是固定的知识和理论,因此很容易使课堂枯燥无味,平淡无奇,使学生不乐意听,甚至昏昏欲睡,当然,化学的教学内容也蕴藏着幽默的种子,这就需要我们的化学老师去发现,去组织。良好的化学教学幽默艺术具有快速弥漫性和情绪感染力,能使枯燥乏味的理论学习变成令人愉悦的精神享受,很好的活跃课堂气氛。在这种愉快、欢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不仅会积极参与教学中的思维创造活动,而且能使师生之间的交流畅通无阻,教师的才干、学识、教学技能很容易转化为学生的智慧。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们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而心境低沉和郁闷时,则思路阻塞,动作迟钝,无创造性可言。化学教学幽默具有极强的情绪感染力,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人人精神愉快,个个情绪激活。在这种愉快、欢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不仅会受到化学老师情绪的感染,而且能使师生之间的交流畅通无阻,教学目的的达到自然就水到渠成。

一、生动的引言应用于课堂教学实例

1、诗文的引入

比如在上高一第五章《环境保护》这一节,我是这样引入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一幅多么撩人的美景啊!可是如今我们的地球,正在遭受着无穷无尽的灾难,赤潮,酸雨,土壤沙漠化,温室效应等等,所以我们人类大声疾呼:“拯救生命,拯救地球,保护环境”.当时学生很激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争相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本章第三节《硫酸》一课中,我也运用了一句诗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现在我们就来爬上硫的最高峰,去领略它的独特风光(“最高蜂”意指硫酸中硫的化合价处于最高价).每次我的诗文只说了前半句,他们就念出了下句,这样既传递了知识,又引起同学们对知识强烈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堂课果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运用优美的语句增添课堂用语美感

在同学们初次接触硅的那一节课,我说:“也许从地球诞生的那一天起,硅元素就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存在了。在我们脚下,到处都有硅的化合物。戈壁滩上飞扬的黄沙是二氧化硅;黄土高原上厚厚的黄土是铝硅酸盐。然而,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硅已经不仅仅意味着黄土、飞沙,它已经成为高科技的代名词,如美国的‘硅谷’,硅已经成为现代电子工业中的支柱。那么是什么使硅这种古老的元素焕发出新的青春呢?下面我们主要来学习半导体材料中的‘国王’硅”。这样,既让同学们对硅的相关性质,组成有个了解,又让同学们在感受语言之美的同时,有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渴望。

二、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化解难理解的概念

“萃取”对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在学习高一第四章第三节《卤族元素》这一课时,涉及到萃取的相关知识.老师将四氯化碳倒入碘的水溶液之后,出现了分层现象,上层呈无色,下层呈紫红色.老师在分析该实验时作了这样的描述:“互不相容的溶剂四氯化碳与水之间无声无息地爆发了一场争夺碘的战争,最终谁是大赢家?对,是四氯化碳.它凭借怎样的优势打败了水呢?由于碘单质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远远大于它在水中的溶解度,所以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心爱的碘被四氯化碳夺走而束手无策.”这样形象的描述,把学生逗乐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使难理解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在促进学生思维方式上的转变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三、比喻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运用恰当的比喻体现在教学中,使化学知识与比喻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某些难懂的概念,可增加趣味性,说服性,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使学生记忆深刻. 如:高一的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中谈到的“电子云”是一个十分难以理解的概念,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很高,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抽象的知识,得在语言上下工夫:电子的运动速度快,黑点多的地方表示在这里电子出现的机会多,从图中看出,氢原子的核外电子在离核近的地方密集,出现的机会多,而在离核远的地方出现的机会少。试问这样的描述,初次接触新知识的高一学生怎能不觉得云里雾里的?所以恰当的比喻就发挥了它的重要的作用了。老师补充道:“电子的运动快到什么地步呢?就有像象古时候人们舞剑,你只看得到剑周围的一团剑影,不能分辨剑上每一点具体在哪个位置。电子云,又有点像蜜蜂采蜜时,大家会看到蜜蜂总是多数聚集在花的花心,而离花心远的地方聚集的蜜蜂相对来说就要少一些。”

这样,抽象的事物运用了比喻后,变得形象化了,有趣了,印象也深刻了。同时,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教材的力求形象生动地穿插比喻于其中,运用该手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抽象的知识。例如,在《原子结构》这一节,教材是这样来描述原子和原子核的大小的:“假如原子是一座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体育场中央的一只蚂蚁。”当教材中的比喻设计的恰到好处时,教材的可读性更强,也在抽象难理解的知识与学生易于理解的、感性化的知识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增强了化学教学的艺术性。

四、借用广告词

在化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某一常犯的错误有深刻的印象,别出心裁地插入广告词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解《离子键》那一节时,同学们总爱理解成静电引力仅指静电吸引力,而为了向同学们阐明静电作用力既包括阴阳离子之间的吸引力,还包括电子与电子之间,核与核之间的排斥力,我们巧妙地引入浪沙袜业的一句大家熟悉的广告词:“不止是吸引!”

综上所述,在化学教学中,化学教师只有最得体地把化学教学的艺术因素表现出来,才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化学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可成为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的心灵契机。我们相信,在感受语言艺术魅力的同时,学生能燃起对化学学习的激情,从而有效的提高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周同甫.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从梦想到现实[J].医学教育探索,2002.1(1)12-14(4):42-43

职业学校的化学教学 篇4

不论采取何种措施, 利用哪种手段, 只要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轻松, 体会到快乐, 从而容易地领悟知识, 掌握知识的方法都可称之为快乐教学法。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强调应用, 提高重视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主要体现在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主动性是学习的内部动力, 只有产生内部动力的学习才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有很多, 明确学习目的是诸多方法之一。我们可以大量列举化学在专业中的应用实例, 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实例, 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实例, 同时提出许多只有用化学知识才能解决的问题;在每次化学教学过程中都尽量联系实际, 强调应用。这样可以使学生感悟到化学知识是有用的。只有学好化学课, 才能学好专业课, 只有学好化学知识才能在工作岗位上大显身手, 因此对化学课更加重视, 同时产生了一定的学习动力。

二、因材施教, 各尽其才

因材施教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 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中职生源组成复杂, 学生化学基础普遍较低且呈现明显的层次性。以往我们按自然班教学, 结果导致一部分学生“吃不饱”, 另一部分“吃不消”。针对这种实际状况, 我们可以采取分层教学措施, 即打破自然班, 按摸底考试成绩编排不同层次的班型, 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使各层学生都各尽其才, 学有所得。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 采取分层教学的措施, 使所有学生都体验到了经过自身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从而增强了全体学生的自信心, 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创设情境, 乐于竞争

创设教学情境必须注意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有内在的联系, 这样才能使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起到把学生置于一个实际参加者或执行者的角色, 自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 在铵盐中氮含量测定的实际规范操作中, 学生仔细观察, 如实记录, 合理处理数据。最后得到的实验结果比以往从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数据处理平铺直叙的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并且学生从运用化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愉快的成就感。

四、态度随和, 语言幽默

苏联教育家米·斯特洛夫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 也是第一的助手”。态度随和, 可亲可近方能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幽默风趣, 绘声绘色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 在做亚铁盐制氢氧化亚铁实验时, 笔者先用神秘的语气配以简单的动作叙述道:“盛碱滴管要细长, 插入盐液莫慌张, 屏气缓滴不摇荡, 白色沉淀呈絮状;倘若固执不照办, 反应就给 (你) 颜色看。”在说“颜色看”三个字时放慢速度, 给人一种类似警告的威严感。又如在讲电子式时, 反复强调元素符号周围的小黑点“一点不能错”。一语双关, 借此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再如在讲乙醇性质时笔者常把它的燃烧形容为“轰轰烈烈”的氧化, 灼烧铜条反复插入, 氧化成醛说成是“附有代价”的氧化, 而把果酒久陈变质称之为“悄悄的”氧化。通过这些幽默的描述, 生动的言语, 声情并茂的讲解, 学生兴趣倍增, 情绪高涨, 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状态。

五、深入浅出, 化难为易

教学中, 教师如能选用学生熟悉、富有情趣的事例作比喻, 可化抽象为具体, 转微观为宏观, 变深奥为简明。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抽象乏味, 学生普遍似懂非懂, 不知所以。笔者就尽量采用比喻。讲“不相容原理”时, 借助于生活中买不到两张 (日期、时间、排号、座位号) 完全相同的戏票来说明;用鞋盒装鞋子, 两鞋头不能同一方向放置比喻“同一稳定轨道两电子自旋方向必须相反”;用抛篮球等现象来解释“能量最低原理”。这些讲解虽然科学性欠周密, 但能降低难度, 使学生学而不厌。在讲气体提纯时, 学生对先洗气后干燥, 颠倒不得, 总不求甚解, 时常答反, 若以洗衣为例, 小问一句:洗净晾干的衣服再放入水中, 如何?学生必然顿开矛塞, 久记而不忘。再如, 讲述苯的性质和结构时, 笔者说:苯就像似驴非驴、似马非马的马驴杂交的后代———骡子一样, 既有牛高马大的身材, 又有长耳细尾的驴征。苯中碳碳键就是单、双键的“杂交”产物。所以, 苯既具有烷烃的某些性质, 也具有烯烃的描述, 必然会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轻松地汲取知识营养。

六、趣味实验, 乐中求知

实验教学是化学学科得天独厚的优势, 它对求知欲旺盛的学生具有极强的诱惑力。它不仅加深学生对化学学科特点的认识, 激发了学习兴趣, 也培养了他们动手、动脑、观察、想象思维的能力。在教学中, 仅完成课本中的演示实验还不够, 还必须创造条件, 改进、完善、补充一些实验, 尽可能地将一些验证性实验变为趣味性实验, 使学生寓知于乐, 以趣激学。例如, 在讲过氧化钠的性质时, 笔者改变书中的做法, 用一个有色布袋装入适量过氧化钠粉末置于球型干燥管的球部, 然后从粗口滴加适量的水, 流出的液体用酚酞试液收集。在粗管口用带有火星的木条检验。有色布袋褪色, 酚酞试液变红, 木条复燃。实验效果明显、有趣,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产物“昭然若揭”;接着补充实验, 把一团包着过氧化钠粉末的棉团投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一会儿棉团着火燃烧。学生感到非常好奇, 由于使学生形成悬念, 课堂安静, 笔者趁此解惑, 学生高涨的求知欲得到满足。

七、启发式教学, 积极主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积极思维, 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例如, 学习缓冲溶液时, 利用启发式互动教学的实况如下:教师提问:“人体血液正常的PH值范围是多少?”学生答:“7.35~7.45。”教师又问:“低于7.35或高于7.45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答:“低于7.35会发生酸中毒, 高于7.45会发生碱中毒。”教师再问:“人们经常食用呈酸性的食物或呈碱性的食物, 会不会由此导致血液的PH下降或上升?”这时学生不敢贸然下结论。教师回答:“不会的。因为人体血液是一种缓冲溶液。”“那么什么是缓冲溶液呢?”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十分集中, 教师做演示实验。分别向纯水和醋酸与醋酸钠的混合溶液中加入少量的强酸或强碱, 结果前者PH值明显改变, 而后者几乎不变, 由此可见后者能对抗外加的少量强酸或强碱, 是一种缓冲溶液。“为什么缓冲溶液的够抗酸或抗碱呢?”此时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 在教师启发诱导下, 学生发现了缓冲溶液的特殊组成是其抗酸和抗碱的内因, 并认真分析了抗酸和抗碱的过程, 从而理解了缓冲溶液的概念, 掌握了缓冲溶液的缓冲原理及其应用。这种教学效果比教师口干舌燥地讲解好得多。原因很简单, 后者是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 而前者是学生在主动学习知识。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启发下主动学习, 快乐学习。

综上所述, 快乐教学法能够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产生学习的内动力;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心, 提高教学质量;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培养竞争能力;能调动学习兴趣, 激发求知欲;能调动学生实习的主动性, 提高教学效果;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实践能力等诸多能力。因此, 我们对快乐教学法要深入地研究下去, 以期达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转变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黄志刚.会计课快乐教学法之恰当比喻[J].辽宁高职学报, 2003年第期

职业学校的化学教学 篇5

职业教育理念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体现

现代教育正面临着深刻的变化,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也在全面展开,新的.职业教育理念应运而生.将关注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发展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主动探究获取知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教师不断充实自己,自我提高等职业教育理念融入生物化学的教学中,逐渐形成新的课程体系,以适应学生的发展,适应教育的发展,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作 者:于雪黔 Yu Xueqian 作者单位: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贵州铜仁,554300刊 名:卫生职业教育英文刊名:HEALTH VOCATIONAL EDUCATION年,卷(期):28(6)分类号:G40-03关键词:职业教育理念 生物化学教学 教育改革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化学课教学 篇6

关键词:化学;教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24-01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发自内心的积极参与学习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心理,无论是从能力培养还是智力发展方面都是十分有利的。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这些学生学习好化学知识,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一、端正教学态度,避免造成恶性循环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差,并不笨、不蠢,大多数思维敏捷,成绩差是由家庭、社会、学校等各种因素造成的,非朽木不可雕也。教师首先要爱他们、信任他们,不说讽刺挖苦的话,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必须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教学上不能认为学生基础差,就马马虎虎地教,这样学生就会更马虎,易造成恶性循环。

二、让第一节化学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学生刚入校时有一种新鲜感,也有好好学习的愿望。首先由生动活泼的绪言课揭开学习化学课的序幕。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把第一堂化学课上的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增。我先展示化学的发展历史和21世纪的宏伟蓝图,介绍化学与人类、化学与社会文明的重大关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之中处处有化学,同时,巧妙的配合实验设置问题,使学生在观察,惊讶和猜疑中感受化学世界的神秘与新奇,最后再以化学家诺贝尔的故事结束这节课。

三、在激发学生兴趣上下功夫

1、在第一次化学课后,及时组织第一次学生实验。借着刚激起的学习热情,教师要及时组织第一次学生实验。在实验前,我充分讲清实验内容、注意事项、安全问题,以消除他们做实验前所有的心理疑虑,激起他们大胆去尝试的欲望。学生在实验时有充分的心里准备和明确的目标、实验内容,每个学生在实验时都感到了动手操作带来的乐趣和实验成功时的喜悦,这样就使学生急切渴望下一次实验的来临。重视第一次评价。在两周之内我会搞一次测验,测出学生对知识的真实掌握程度,从而对每一个学生有一个真实的了解。这一环节非常关键,可以使我进一步了解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化学是否已经产生兴趣,还可以及时调整下一阶段的教学方向,做到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2、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内容,要求同学要积极寻找、发现和获取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简化实验操作。如:钢铁为什么久置会生锈?为什么钢铁漆上油漆就不容易生锈?燃料燃烧时为什么鼓入空气,火焰会更旺?潮湿的煤炭为什么会比干燥的煤炭燃烧的更旺?在面粉中加人发酵粉(小苏打),蒸出来的馒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小孔?当我们的同学能用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时,他们往往引以自豪,感到满足,这种满足会使学化学变得生动而有趣。

3、适当应用多媒体课件。化学的抽象性是造成差生的原因之一,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化隐为显、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直观、有趣,多媒体课件把声音、图象、文字、动画和动态视频等结合起来,把难以表达的现象与过程生动形象地投影到大屏幕上。例如原子的结构采用媒体呢,既使学生都能看得见、看得清,又能使学生理解抽象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习时感到轻松有趣。也可以将一些难理解的、抽象的、有危险的识量大的课题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法。例如有机物中甲烷的物理性质中有个爆炸极限问题,通过播放一些煤矿中因疏忽而导致惨痛的教训的片段,让学生能更深刻的记牢。

四、教学中灵活采用教法。

中职生的学习自觉性差,不刻苦,程度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中勤观察,及时进行信息反馈,教法要不拘一格,灵活多变。只要能产生好的效果,就是好的教法。无论采用什么教法,化学教学时须注意:1、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2、对水平差异较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甚至可以小组分开单独讲解,布置不同的作业。3、充分利用教具及多媒体课件,加强直观教学。4、用启发式、开放式教学法,摒弃"满堂灌",鼓励畅所欲言,引导学生动脑筋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加强对学生的课内课外辅导,让学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学习

老师在课堂上少讲点,多练点,及时解答学生遇到的困难,耐心细致地讲解。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从心理上亲近学生。基础好的学生在教师讲过一遍后,基本理解了,再做些练习就掌握好了。而基础差的学生思维往往跟不上,需要老师课后补习才勉强达标。因此,一个学生喜欢不喜欢哪一门课,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是否喜欢这门课的老师。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位值得学生尊敬的老师。上学期她担任一个中专班的课程,学生的基础差,理解能力不好,尤其是不能自觉来教室上课。这位老师就利用学生偶尔来的这几节课对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个人魅力,老师严谨的教学态度,对学生热情的教导,无限的信任与鼓励,让这位学生开始一点点看起了书。后来出勤率越来越高,也对这门课有了学习兴趣。临近期末天气很冷,也停课了,这位学生提前十来分钟来楼外等老师,就是想告诉老师自己把布置的十道题都独立完成了。你能说,愚子确实不可教也吗?这是个活生生的例子,说明了学生也是和教师一样有血有肉的灵魂,也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回报。那天,我们都很感动,感动于平常对学差生的付出没有到达一定境界。

六、改革考试方法

为了全面、客观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公正地评价一个学生成绩的优劣,每学期都进行期末考试。除了一学期的期末考试外,平时的书面作业、课堂提问、中途几次的小测验可按百分比计入最后成绩,这样可避免两种情形:一是平时不学,考试时突击、投机取巧的取得高分,二是优秀学生因一次考试失误而成绩不好。这样做虽然麻烦一些,但效果不错,可实事求是地考核每一个学生的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的化学课教学,不但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思维方法,启动学生的思维,把教"学"变为教"思",把"创新意识"渗透到教学活动中,致力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学生走出校门后的自学或升学继续深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道俊 王汉谰.《教育学》

职业学校的化学教学 篇7

1 化学模型的特点及分类

1.1化学模型的特点

化学建模方法是基于感性认识和理想的模式下,对化学物质进行整体形象化的描述,揭示其化学物质结构和规律。相对于化学原型来说,化学模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相似性:化学模型即建立化学物质原型的模型,根据研究过程中化学物质的性质特征,构造新的模型,该模型应与原型的结构、变化具有类似的特点;

2)中介性: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基本上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和研究化学物质或化学规律时,除了仪器设备无其他中介物。化学模型可以作为学习化学知识的中介物,因为它能全面体现化学原型的本质、特征和变化规律,在进行教学和实验时,人们无法对大多数化学物质的原型进行操作,因此可以使用化学模型模拟对原型的操作;

3)流动性:化学模型是建立在对化学物质原型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建立的,并不是人们凭空想象出来的,但在建立模型时难免会出现纰漏,一些错误模型在发展过程中会被抛弃,一些会被修正,模型就是在这种流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接近化学原型的本质;

4)预见性:通过认识化学模型,可以间接的认识原型,间接得到原型的本质信息,并通过模型预见一些未知事物;

5)条件性:客观事物在不同压强、温度下,表现的性质不尽相同,模型也应根据具体条件变化而变化。

1.2化学模型的分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化学物质的概念、理论和结构,及化学物质组成等,经常使用一些具有直观性的物质模型,并在学生脑中形成对象的思想模型,使用化学符合即符合模型表现出来,因此化学模型可以分为:物质模型、符合模型和思想模型。

2 化学模型在学校化学教学中的意义

2.1 模型方法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的定义为:人们活动经验程序化、规范化的结果,是人们在认识自然世界形成的有效的规则和手段,科学方法是进行科学研究强有力的工具。针对不同的化学问题,需要运用不同的科学方法。有时候需要对化学物质进行描述和观察,有些要收集和处理信息,有些需要做实验,有些涉及到化学模型的建立。化学式自然科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最重要的意识为“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结构”,当前实验条件下,很多化学物质的结构无法通过眼睛识别,想研究化学规律首先要了解这种物质的结构,因此化学模型的构建就非常有必要,模型方法在研究原子、分子时非常重要,很多抽象的理论和概念如果能通过化学模型形象化的展示出来,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而且有利于教师进行化学教学,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模型方法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2.2化学模型是化学教学的内容

模型是化学的一种表达手段,化学模型能生动的反映相应化学物质的结构,人们对原子的认识是通过各种模型,从太阳系模型、葡萄干模型、电子云模型等。化学物质结构内容是建立在各种分子模型和原子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新课程标准下,化学模型不仅使教学的手段,同时已经成为了科学方法的一部分。

2.3 模型方法教育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传统化学教学的一大弊端是“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方法”,新课程标准强调了所有基础课程需将活动与探究建议和内容标准列出,强化教学的探索性、过程性和方法性。实验方法、模型方法、逻辑方法在新课程标准中都有很多体现,在“活动和探究建议”中多次提到了化学模型的制作和运用。很多有关化学教学的文献中,都把模型的概念狭义化了,文中所指的模型是经过教学艺术的加工,在原始物质的基础上,能反映真实事物原型的事物,教师和学生会存在模型仅仅是教学所用的教具,没有深刻认识到化学模型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且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3 化学模型在在学校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3.1物质模型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通过物质模型能形象化的展示化学物质原型的立体结构和空间位置,比如乙烯、甲烷的结构,在教学中使用物质模型能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获得知识,突破学习化学的心理障碍。在物质模型学习时,可以让学生自制一些化学物质的模型,比如用削出一些原子的球体模型,涂上不同的颜色,标上元素符号,将这些球体模型连接在一起,组成物质结构模型。比如在学习甲烷CH4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按照甲烷的结构自行组装。

3.2符号模型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化学符号直接影响着化学知识的内化程度,作为化学交流的书面语言,化学符号具有言简易明的特点,使用化学符号模型能把复杂的化学知识简单化,建立完整的、系统的结构,减少化学物质的记忆时间,增加对化学知识的存储,并且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甲醇可以用结构式CH3CH2CH2OH表示,学生只要能记住简式,就能知道丙醇的成键方式、组成和官能团。如果化学物质无化学符号模型表达式,化学会变得非常复杂和乏味。

4 结束语

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思想模型,使主客观发生联系达到统一,把学习的化学知识反映出的事物同已知事物联系在一起,能化未知为已知。思想模型具有的建立过程比较困难,学生必须具备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并且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

摘要:化学模型比较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化学物质结构、化学变化,并且能使教师所讲的化学知识立体化,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很强的使用价值。本文首先介绍了化学模型的特点和分类,并阐述了化学模型在学校化学教学中的意义,最后探讨了不同化学模型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学校的化学教学 篇8

一、微课的内涵及职校化学教学开展微课教学的优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信息化教学已成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手段之一。以微视频作为重要教学内容的新型教学模式正逐步融入传统教学模式中, 并成为当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主流。在新的教学模式下, 微课主要是借助信息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 以微视频作为教学核心, 注重课堂教学互动、优化课堂结构、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手段。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微视频的简短性、系统性、针对性、便利性进行课前、课中和课后学习。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虽然有些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现象获得, 但对于其中较为复杂和抽象的化学反应机理, 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而且有的化学反应过程不易观察, 教师或学生课上操作实验比较费时费力, 有时甚至难以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 严重影响了教学实效。另外, 职校生文化基础较差, 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对一些难点知识理解有困难。而微课教学恰好可以把较难理解、抽象的反应机理做成模拟动画, 把复杂的实验拍成视频, 学生可以借助动画或视频展开合理想象, 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二、职校化学教学开展微课教学的策略

做好职校化学教学工作是较困难的, 实际教学中, 若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微课, 则可以极大地提升教学有效性,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微课教学应根据教学实际择机实施, 其实施前提皆是为了促进学生有学习热情, 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增强教学效果。

(一) 创设微课视频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兴趣和丰富感情之上的。对于化学学科来说, 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学习兴趣同样是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能否设计出一个合理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职业学校开设的化学课程一般是与专业相对应的, 在创设情境时, 教师可以紧密结合专业特点设计教学情境。在给护理专业学生讲授《乙醇》这部分内容时, 课前我给学生播放了一个视频:医院里护士正忙着用75%的酒精给病人消毒。在这样一个情境下, 我趁势提出问题:医院里为什么选择75%的酒精给病人消毒?其消毒的原理是什么?围绕这个情境设计出问题, 环环相扣, 一步一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学习乙醇的结构和反应原理方面来。由于职业观念的驱使, 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学习积极性尤为高涨,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 充分利用微课教学资源, 实现分层教学

由于区域特点、人为思想认识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不仅文化基础参差不齐, 而且他们的学习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传统的教学目标常使基础好一些的学生学得意犹未尽, 而学困生仍然感觉糊里糊涂, 久而久之, 学困生表现为对此课程的厌烦和倦怠, 好学生也感觉没学到东西, 教学效果也就不很乐观。而微课教学的运用恰好可以改变这一状况, 课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状况, 分层次设计教学目标任务书, 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把任务书传给学生, 学生课前可以根据自身状况进行预习, 了解自己能够掌握哪些知识, 哪些内容对自己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在学习过程中, 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去完成相应的任务, 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主动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同时, 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上的学生反馈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并据此适当调整教学目标。这样, 一节内容讲授结束以后, 学困生能从中找到自信, 好学生也能感到自己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 细化微课资源细节, 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扮演导演的角色, 其作用只是指导学生如何去学习, 而不是一味地牵着学生走。而微课教学短小、精悍的特点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为微课是以微视频的形式呈现的, 教师可以把微课视频通过网络上传到教学平台, 学生可以根据微课内容进行课前预习, 也可以在课后进行复习。因为微视频的教学内容一般只有5~8分钟, 学生在课前、课间、饭前或饭后休息时, 甚至上床睡觉前都可以把微课视频浏览一遍, 非常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或与其他同学交流。当然, 微课内容要想适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师在设计微课时要注意内容的细化, 侧重点要明确, 需要注意的地方可以放大显示或添加标注,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至于过于迷茫。而且化学课程中实验较多, 绝大多数实验对操作都有一定要求, 如果仅仅展示实验操作过程, 学生对实验可能只是一味地模仿, 对实验中仪器的使用及一些注意事项领悟不透, 一些细节问题会考虑不周, 影响实验效果。但如果在相应的位置添加标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刻意地关注一下标注中的内容, 这就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记忆。当然, 标注内容要突出重点, 简明扼要, 切忌冗长复杂, 否则会造成学生视觉上的疲劳, 使其产生厌烦情绪, 影响学习效果。当然, 对于较为明显且需要强调的实验现象还可以采用放大显示, 引起学生的重视。如在《萃取和分液》实验中, 为了显示四氯化碳萃取碘以后的明显现象, 我在微课制作过程中特意放大了碘被四氯化碳溶液萃取后下层溶液的颜色, 让学生首先从视觉上感受到碘水中加入四氯化碳溶液后, 四氯化碳溶液颜色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加深了印象, 强化了教学效果。

(四) 化虚拟为直观, 增强教学效果

化学学科牵涉到很多有机化学反应, 且反应机理较为复杂, 对于基础较差的职校生来说, 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如果能把复杂的反应机理做成动画, 模拟反应过程, 把虚拟、微观的反应机理做成肉眼可见的直观动态视频, 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容易一些。如在讲《乙酸》酯化反应性质时, 学生对乙酸与乙醇反应中原子之间的断键及官能团之间的重新组合理解较为困难, 我把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的过程做成微课模拟动画视频, 让学生通过肉眼就能感受到原子之间的断键及官能团之间的重新组合, 增强了直观效果, 学生理解起来显然容易了许多。当然, 为了加强对学生的唯物主义教育, 防止学生对模拟动画实验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在进行模拟试验后, 我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 自己动手操作, 再让他们根据实验现象, 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进行学习, 排除他们思想认识上的偏差。

(五) 运用仿真实验, 提升化学实验的准确性

化学课程中有很多学生自主实验, 传统教学中, 一般是教师先演示, 学生再小组合作完成, 学生人数多, 教师难以全面指导, 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而微课教学中运用仿真实验恰好可以解决此类问题, 在设计微课教学内容时, 教师可以把化学仿真实验上传至网络学习平台, 学生在进行自主实验前, 可以先进行仿真模拟实验, 因为系统带有自动提示功能, 学生就在操作过程中, 如果操作有误, 系统就会显示, 学生就需要重新操作, 直到完全正确。这样就规范了学生的操作, 提高了实验的准确性, 节约了资源, 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总之, 微课教学作为新时代课程教学改革的产物, 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诸多不足之处, 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升。其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使得复杂的问题得以简单化, 帮助学生解决了学习上的困难, 也帮教师减轻了教学上的负担,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但微课教学仅仅是辅助教师教学的手段之一, 其作用远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 教师在使用微课时要注意适时选择, 切不可滥用, 否则会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郭春宁, 王红丰.多媒体技术与美术课堂教学融合的实效[J].中国电化教育, 2012 (10) :120-122.

[2]李毓梅, 浅析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 2015 (5) :152-153.

[3]封业铭, 浅析微课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 2014 (26) :93.

浅析职业高中的化学教学 篇9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从学科或生活中的问题出发,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基础,通过个人与他人合作的方式,以获取知识技能,培养实际能力,获得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探究性学习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在课堂上探究什么问题需要教师课前做充分的准备,选择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是实施探究活动的前提.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所以探究性教学能否成功、效率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细节的处理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最终探究活动的成败.一切创造都源于实践,而实践中的每个环节都是紧密结合不可分的,当某个细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因小失大,影响整个探究过程,教师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才能让探究课堂的效率得到提高.

课外化学读物对他们有着较大的吸引力,引起他们的注意,开始阅读课外读物的尝试,在阅读中了解了新的知识,开阔了眼界,兴趣就更浓厚、更稳定.但如果选择读物不当或阅读中遇到一些疑难得不到解决,兴趣就会下降,对课外阅读失去信心.若经指点,疑难得到解决,兴趣就越发增强.所以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认真的指导,除推荐适合学生知识水平的化学读物,解决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外,还要指导和帮助学生做好课外读物中某些化学实验.

职业教育是培养掌握应用技能的“知识劳动者”的主要渠道.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它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上,职教培养的人才活跃在企业生产的第一线,应该具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观察能力,发展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是人类智力的窗口,是人们顺利掌握知识和完成某种活动的基本能力.对于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课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能力属于化学学科的特殊能力,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解决实验问题、记录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等,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实验教学中,首先应注重对学生基本操作的训练,让学生能够规范、娴熟地进行化学实验操作.在此基础上,设计安排一些合作性的实验.如,熔点的测定等实验,让生充分体会到某些工作的完成,必须通过共同努、相互配合才能取很成功.经过这样逐步的训练,学生潜意识里形成了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为他们进入岗位、顺利完成各种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绿色化学的理念贯穿到整个化学教学中是高职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教师无论在理论教学,还是进行实验操作,都应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树立起绿色环保意识.如,在讨论元素与化合物的内容时,涉及到一些有毒气体Cl2、SO2、H2S、NO2等,特别强调它们逸失在大气中会造成空气的污染,危害环境.

自学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化学学科的自学能力主要包括阅读教材,查阅参考书和工具书,设计并完成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观察化学实验和直观教具,并从自学内容中提出有关的化学问题而能作出解答.教师在教学中,根据相应的内容,布置一定的作业,利用图书资料或网上信息,让学生查阅有关知识的背景、发展以及研究方向.知识经济社会需要善于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劳动者.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职业教育,必须面向终身化教育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高职教育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使他们在新职业、新技术、新工艺应用等方面,胜任知识经济社会的职业岗位.

总之,化学教学在高职教育中必须根据学科特点,从实际出发,围绕教学目的切实有效地进行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现代化不断发展,对各层次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类人才竞争日益激烈.职业高中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大量基础人才.伴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职业水平和道德素质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以全新的视角去思考和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职业学校的化学教学 篇10

1 影响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因素

1.1 教材因素

教材内容抽象、枯燥、乏味、专业性过强, 涉及的化学结构式、反应过程复杂、难记, 代谢过程仅有文字叙述, 学生难以理解。

1.2 学生因素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生源主要是初中毕业生, 他们基础差, 缺乏扎实的生物学、化学知识, 学习目的不明确, 厌学且学习方法不当。如有些学生想学但学不会;有些学生则能听懂教师的讲解, 却看不懂书本内容。

1.3 教学大纲因素

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多, 但学时少, 且课程安排衔接不当, 如化学与生物化学同时开课, 导致生物化学第一节课涉及的氨基酸结构式等有机化学方面的知识, 学生还没有学到。

1.4 教师因素

由于教材的权威性, 专业知识的严密性, 使教师教学受到制约, 对枯燥难记的概念、化学结构及代谢过程必须按教材讲授, 以保证生物化学知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完整性, 限制了教师的课堂发挥。

1.5 教学方法因素

生物化学教学缺乏直观的教学用具, 传统教学方法难以动态表述代谢物化学结构的变化特点和代谢过程的化学变化。而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 个别教师制作课件存在困难, 课件制作水平不高, 只是将文字、图片罗列出来, 难以动态展示代谢过程的变化规律, 教学效果不好。

2 提高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策略

2.1 注重教师个人仪容仪表, 树立良好教师形象

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孩子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教师的言行举止、仪容仪表、教学风格、人格魅力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一位仪态大方、教态自然、语言幽默、亲切和蔼、关爱学生的教师, 会很快赢得学生的认可和喜爱, 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2 重视生物化学绪论讲授,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讲解生物化学绪论课是教师介绍本学科专业知识的第一步。如果教师使用传统教学方法, 照搬教材, 讲解缺乏新意, 学生很快就会感到枯燥乏味, 失去学习兴趣。生物化学绪论虽然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但其内容十分丰富, 是全书学习的指南, 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2]。笔者对绪论中“生物化学”概念采取“望文生义”教学法进行讲解, 让学生用已知的生物学和化学知识, 分析未知的生物化学概念, 并得出以下知识点:生物→研究生命的本质 (研究对象→生命体) →生命现象 (健康、疾病、死亡) ;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化学反应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 。从而总结出生物化学的概念 (生命的化学) 、研究内容 (生命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代谢过程) 、学习生物化学的意义 (掌握代谢与健康、疾病、死亡的关系) 及方法。

2.3 明确学习目标, 提高教学效果

学习目标的展示应少而精, 重点突出, 并结合学生实际听课情况, 由易到难, 由浅及深, 鼓励学生记住知识的结构和提纲, 准确把握知识的点 (要点、重点、难点、疑点) 、线 (主线) 、面 (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 只有从知识的点、线、面入手, 结合教材内容, 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氨基酸代谢一章时, 围绕蛋白质是体内主要的含氮化合物, 引导学生注意氮的代谢途径, 总结出蛋白质分解代谢的主线:蛋白质明确本章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为氨基酸脱氨基作用的方式、氨的代谢。尿素 (肝脏) 排出。

2.4 精心组织教学, 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美国教育学家约翰洛克说过:“教师的教学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作用, 如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是对教师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的考验。教师应观察学生的听课状态, 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改变教学方法, 加强课堂教学的交互性, 采取提问、讨论、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 从而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2.5 引用生活实例, 辅助教学

生物化学教材中的生活实例很少, 且与专业知识联系密切, 缺乏趣味性, 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教师应采用贴近生活、通俗易懂、趣味性强的实例, 以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化学知识。例如:三羧酸循环是生物化学中的核心代谢过程, 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代谢过程十分复杂。为此, 笔者在教学中, 利用磨盘可以将豆类磨成豆粉, 再加水制成豆浆的实例, 形象地将三羧酸循环 (机构) 比喻为磨盘, 乙酰辅酶A比喻为黄豆 (大分子物质) , CO2、H2O比喻为豆浆 (小分子物质) , 进而理解三羧酸循环的主要作用就是氧化乙酰辅酶A中的乙酰基。再例如:生物氧化中H2O的生成是通过呼吸链来完成的, 十分抽象且难以理解。笔者在讲解呼吸链的概念时, 通过多媒体动画将呼吸链比喻为接力比赛:呼吸链 (接力赛) 是指代谢物 (起点裁判员) 脱下2H原子 (2H++2e) (接力棒) 经递氢体和递电子体 (4名运动员) , 按照一定顺序 (1、2、3、4棒) , 最后传递给激活的氧分子 (终点裁判员) , 生成H2O (奖品) 的全部体系 (体育项目) 。使学生理解了呼吸链的组成 (递氢体和递电子体) 、受氢体 (氧分子) 、呼吸链在生物氧化中的作用 (2H++O2-→H2O) 。如果将2e递给氧分子 (终点裁判员) , 不是最后的递电子体 (细胞色素氧化酶) (第4棒运动员) , 则违规, 生成H2O2 (无奖品H2O) 。并结合煤气中毒进一步阐明呼吸链在生物氧化中的意义。

2.6 指导学习方法, 掌握记忆规律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传授生物化学知识的同时, 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 积极思考与总结, 抓住问题的实质, 寻找记忆规律, 将复杂的生物化学知识、代谢过程尽量简化, 突出重点、难点, 达到触类旁通、掌握重点的目的。例如:学生反映很难记忆8种必需氨基酸, 为此, 教师总结了很多记忆方法, 笔者认为谐音记忆法最简单、直接。记忆方法如下:到图书馆→缬 (借) 异亮 (一) 亮 (两) 苯丙 (本) 蛋 (淡) 色 (色) 苏 (书) 赖 (来) 。

2.7 结合临床病例, 理解代谢过程

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掌握疾病发生的内在机理, 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因此, 教师应先提出问题, 让学生讨论、分析, 再引入生物化学的代谢过程, 找出病因。如在讲完氨的代谢途径后, 提问:一般患者的康复期需要补充大量蛋白质, 但是有一类患者却要限制其蛋白质的摄入量, 为什么?启发学生思考蛋白质的分解代谢过程, 分析剧毒物质氨的代谢途径, 主要是通过肝脏合成尿素排出体外, 引出氨中毒与肝昏迷的关系, 得出高血氨和肝硬化晚期患者不能大量补充蛋白质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刘丽华.生物化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7, 9 (2) :139~140.

上一篇:离退人员下一篇:行业高职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