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金融体系

2024-05-17

新型金融体系(精选十篇)

新型金融体系 篇1

随着国家有关部门对于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的发布以及银监会和证监会对于各金融机构的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的具体要求的出台, 在中国, 各金融机构纷纷开始了其信息系统的容灾系统即灾难防御系统的建设, 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 其步伐更是超前。但是在经历一段时间的灾备系统运行历程之后, 决策者们往往产生了一些困惑, 因为他们发现, 如何达到理想的灾难备份目标, 如何按照国家有关领导部门的要求建立完善的灾难备份的技术体系, 仍然是一个十分艰巨而复杂的工作, 众多建设过程中的不理想的情况——有灾无备、资金大量耗费、设备封闭性、高额的通讯成本、灾难后的响应无法快捷等纷纷出现。国务院发改委的有关领导在对于国家重要信息系统灾难防护体系建设的调研之后, 发现“有灾无备、资金浪费以及重复建设”现象比较严重。究其原因, 还在于传统方式的灾备技术实现的不全面性以及灾备规划的不全面性。看来, 传统的灾备技术需要变革, 需要面向决策者们的目标、面向服务水准、面向企业的投资保障了。

以往, 很多金融机构在考虑灾备体系的技术实现时, 往往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一是建立数据的同步复制系统, 二是建立传统备份系统, 其焦点往往是如何达到复制同步性等, 这样的系统在建设之后一般会有些先天缺陷, 比如灾难防御的范围极为有限、灾难发生时的响应更是无法预估以及投入成本极大等, 实际上, 现在国际上先进的灾备系统设计其考虑的侧重点已经转向灾难防御目标的全面性以及恢复速度和恢复手段的考量上, 恢复能力才是有效运用灾备体系的最为重要一环。

建立有效的金融体系的信息系统灾难防御机制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有效性原则

分析以往一些灾备系统建设的经验, 我们看到, “有灾无备”的现象使得一些灾备体系无法有效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 具体表现在:

(一) 灾备发生时, 由于长期缺少验证系统, 灾备中心根本无法启用, 造成“生锈”。

(二) 只建立了查询系统, 却作为灾备系统使用, 根本不具备灾难后的回退能力。

(三) 只采用了传统的备份等非灾备手段进行防御, 或者采用单一的存储直连等手段来替代复杂应用环境的多种灾备要求, 造成故障发生时根本无法做出快速反应。

(四) 由于灾备建设未能进行详尽的灾难防御目标评估, 大量的常见故障发生时运用灾备体系却只能手忙脚乱。

二、安全性原则

灾备系统的建设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带来新的不稳定因素, 灾备手段必须具有十分的安全性, 具体表现在:

(一) 灾备体系实施和运行不能影响生产系统的运行

(二) 保障投资的安全, 不能造成今后投入的不可控制和前期投资的浪费

三、经济性原则

实现有限投资下的多应用保护, 以及向未来发展的开放式结构, 将使得灾备系统建设一次建设, 终生受益。这是最为经济的符合发展的建设思路。我们能够看到一些企业, 不仅在建设灾备体系时, 耗费较大资金建设庞大的传输网络, 而且在业务扩展时, 这类传输网络却又成为了瓶颈, 需要更大的改造成本。因此, 选择有效和高质量的灾备技术手段不仅是为现有业务目标服务, 也是为发展服务。

在今天, 美国飞康软件公司以领先的CDP (Continuous Data Protection) 技术发起了一场容灾系统的深层革命。CDP作为一种数据保护的高级形式, 是一种精细度极细的数据块级别保护技术, 它已经成为近年存储行业的一个新兴热点和关注的焦点, 它能够在任何故障发生时, 实现瞬间恢复的能力, 并且十分关注恢复的有效性和效率。飞康的CDP技术在中国的灾备建设中之所以触动了众多决策者们的思维和神经, 完全取决于它的主导思想——关注灾备建设的每一个要点、关注灾备的每一个目标、关注投资的完全保护、完整实现每一个灾难状况下的不同层次的快速恢复、赋予用户在灾难恢复管理中的完全主导、低带宽占用的传输机制等等。飞康的CDP体系的提出是以用户为中心的灾备技术实现的真实体现, 它为中国的金融行业灾备体系带来了众多新的内容和新的特性。

人们从这项技术的萌生开始, 就带着一丝不解来注视着它的崛起, 因为这种技术带来的数据保护技术的飞跃和冲击都大大超出了人们对于传统备份技术所把脉的尺度和界限, 重新定义着数据保护的模式。随着这项技术越来越聆听到到人们的叫好之声, 人们已经看到了越来与越多的信息系统加快了融入这种技术的步伐。2008年, 中国人民银行在其全国各省的异地灾备系统部署了飞康CDP灾备技术, 并且在有灾必备、投资保护、快速恢复、生产系统保护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起点。

2007年以来, CDP技术成为数据保护技术中的一个主流热点, 而随之而来的各类新的概念拓展、技术研发使得CDP技术成为数据保护技术中的耀眼明星, 也为金融系统的新型灾难防御体系带来了新的思路。

关于飞康

美国飞康软件公司 (Nasdaq:FALC) 是全球知名的磁盘式数据保护解决方案及全面开放 (TOTAL-LY OpenTM) 的网络存储解决方案领导厂商。飞康公司全身心致力于帮助企业提升应用系统的可靠性、强化数据保护品质、降低存储管理成本、及确保IT服务连续性。飞康公司以开放、智能的IPStor存储虚拟化平台为核心的数据保护解决方案, 包括CDP连续数据保护器、VTL虚拟磁带库、NSS网络存储服务器等兼顾高效与节能的解决方案。

从中小型企业到世界500强企业, 全球超过4000个用户采用了飞康公司的解决方案, 行业遍及银行、保险、基金、证券、移动、联通、电信、网通、无线运营商、政府、制造业、教育、医疗、ISP服务商、电力、港口、能源、法律咨询等各个领域。同时, 飞康公司也是EMC、IBM、Sun、H3C等全球知名厂商的重要OEM合作伙伴, 并与微软、VMware等软件厂商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随着企业数据量爆炸性增长带来的严苛的存储管理挑战, 美国飞康软件公司通过重复数据删除、存储资源按需分配、为虚拟架构提供存储服务等前瞻性先进技术, 在确保企业24×7不间断运营的同时, 帮助企业节省大量存储空间、简化存储管理工作, 从而实现最佳的投资回报率 (ROI) 与最低的总体拥有成本 (TCO) 。

新型金融体系 篇2

论文http:///:本论文仅供学习交流使用,本站仅作合理转载,原作者可来邮要求删除论文。

论文秘籍网

· 商业时代 2011年第27、2· 商业时代 2011年25-26· 《商业时代》2011年第23-24期,部· 在论文秘籍网搜索商业时代论文秘籍网

· 论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 从商业银行角度浅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特质化竞争视角下的中小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浅· 利率变化对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影响· 在论文秘籍网搜索商业银行论文秘籍网

·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如何对地下管线实施防护· 论文发表_浅谈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管理· 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考· 论文范文-基于服务体系构建的科技基础设施· 在论文秘籍网搜索基础设施建设[职称论文发表,认准][论文作者:何佳][论文摘引:商业时代]内容摘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仅是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迫切需要,也是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金融支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战略和对策。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服务体系现状对策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农村金融经过改革、调整、发展,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并形成了一定的服务体系。根据中国银监会统计,截至2008年12月,全国已有105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获准开业。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大致可以分为正规式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两类,正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国有商业银行的农村分支机构(中国农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分支机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信社、农村商业银行;非正规性金融机构则是指游离于中央银行或银监会监管之外的民间金融组织,包括民间高利贷,地下钱庄,当铺以及农村合作基金会等。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功能不健全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农村政策性银行,目前只针对粮、棉、油等商品流通过程发放贷款,贷款对象也定为国有企业,并不直接与农民发生业务,业务范围狭窄,功能单一。农业发展银行在剥离了对农业的综合开发、扶贫、技改、粮棉加工贷款等职能后,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的投入明显减少,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余额逐年下降,其信贷支农的作用明显弱化。农业发展银行在农业贷款中并没有起太大的作用。

在我国各大商业银行中,中国农业银行主要负责对农业的金融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信贷业务一直是农业银行的业务重点。中国农业银行的涉农贷款包括专项农业贷款、常规农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农村供销社贷款、农副产品收购贷款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贷款等。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特点,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领域内的功能趋于弱化,加上我国农村二元化的经济结构,农村信用问题得不到很好的保证,使得商业银行不得不转移贷款对象,选择那些经济实力强、信用好的企业或者政府的大中型建设项目。因而各大商业银行的对外贷款中缺乏支农专项资金,导致农民从商业银行中得到的支持力度不够。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主力军,可以说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举足轻重。目前,农村信用社虽然是正规金融机构中向农村和农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比重较大的金融服务主体,与农业和农户的直接业务往来比较频繁。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如政府干预、缺乏竞争、以及历史原因等,造成全国农村信用社系统为“三农”提供的信贷支持非常有限。加上农村信用社资本规模偏小,筹资难度大,不能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现代农业所需资金的要求。

(二)我国农村金融网点覆盖率低造成金融供给不足且竞争不充分

1997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确定各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以及县以下机构、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以后,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国有商业银行大幅度收缩县及县以下机构。入世后,为迎接外资银行挑战,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更是加快了建设现代商业银行的步伐,推进以利润和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对一些规模小、盈利能力差的分支网点进行撤并,分流精简员工,提升经营层次。截至2007年末,全国有2868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机构,约占全国乡镇总数的7%。由此可见,由于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和作业人员的减少,县域经济获得的金融服务力度不足,“三农”的信贷供求矛盾难以得到有效缓解,现有的农村金融体制进一步深化势在必行。商业银行收缩机构以后,农村金融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经营网点的撤并,使得农村金融服务缺少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支持,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机构以及非正规式金融机构成为了农村金融服务的主体,金融机构缺乏合理的竞争导致农村信贷市场供需失衡。一方面随着农业外延的不断扩展,农业产业化以及农村消费逐步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从农户到农村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加剧了农村资金的供给不足。

(三)农村信用无法保证且融资难

银行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首先是降低风险然后是吸收存款,但由于我国农业经济的二元化结构,造成交易条件恶化,交易成本提高。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经营主体缺乏有效抵押物,农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滞后,乡镇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户贷款面临“担保难”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法律障碍。《担保法》明确规定耕地、农村宅基地的使用权不能抵押;二是费用偏高,由于农村金融网点比较分散,造成贷款中间费用高;三是手续复杂,办理抵押贷款,借款人要对资产进行评估、登记等,往往疲于来回奔走,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除了抵押贷款之外,又没有专门的担保基金或机构为他们提供担保;四是信息不对称,由于农户居住比较分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等因素导致在农村金融市场上信息不对称和实施问题相当严重,因而农信社很难确定借款人潜在风险类型,对农户信息了解、掌握不及时,往往会对农户贷款做出错误的决定,从而造成农村贷款信用得不到保证,出现融资难的现象。

(四)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首先,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功能不健全,机构单一,农业贷款主要以地方农村信用社为主力军,而政策性银行和各大商业银行的支农力度不够。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为主),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以及一些非农村金融组织构成了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而保险公司在农村中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缺乏农村金融创新。农村金融不能光靠农村银行机构,而是需要建立一个以银行为主,保险农村合作基金,股票,债券一体的服务体系。农村金融只是我国金融服务体系的一部分,农村金融的发展同时需要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支持。以农村金融资本相对独立运作为核心,始终围绕农村金融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满足农民金融需要。其次,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法律制度还不完善,由于我国现行金融法律制度中缺乏保护农村金融的专门法律规范,使得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除了参照《商业银行法》的某些规定外,主要靠行政办法进行管理,金融改革缺乏权威的法律作为保障。此外,我国的政策性银行是依据1993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成立的,而《决定》仅为国务院批复的文件,不具有“公开性”,不能作为政策性银行在国内外开展业务的法律依据。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至今没有单独的立法,法律建设的滞后,已成为政策性银行自身发展的“瓶颈”,加上国有商业银行大批撤出县级城市,造成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严重不足,农

村信用社缺乏规范管理,民间非正规金融盛行,这些现象无不与我国农村法律不够健全有关,因此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法律制度意义重大。

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对策

(一)加快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法律制度建设

一个国家法制化程度的高低必然影响着该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完善的法律法规将为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律保证。银监会针对农村金融体系的问题相续出台了一系列条例文件来规范农村金融市场,但是这些条例的出台只是针对出现某个问题时才相应出台一个文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整体上没有形成一个规范的法律体系。上至银行下至民间金融都应有法律规范:农村分支银行要有相应的银行管理办法;农业贷款方面应该具有农业贷款管理条例,规范农业贷款;针对民间融资,需要建立相应的民间借贷条例;而针对借贷信用问题应该具有借前,借后信用法律来约束农村信用体系,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规范,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供法律保证。

(二)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信用体系

农村信用体系的不完善,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农村信用环境的恶化,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支农的主动性,影响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和谐发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必须以法制建设为重点,构建农村信用综合网络,为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如积极发展社会信用中介服务体系,完善中小企业和农户信用评级体系建立担保基金,鼓励各类信用担保机构进行金融创新,积极拓展农村担保业务等。

(三)积极引导非正规农村金融机构

我国对农村非正规金融功能和影响没有很好的区分和认识,政府一味的通过行政手段抑制非金融机构的发展,缺乏有效的引导、监督和管理。民间金融组织在农村经济中的渗透程度与服务范围还非常有限,很多非制度性金融活动一直处于隐性状态,规模和范围受到极大限制。非正规金融在针对农村信息不对称、贷款人审查、监督、合约实施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在加强金融法规管制的前提下,应解决小额信贷组织、互联性交易的法律地位问题,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民间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其对农村金融市场补充和促进作用。

(四)创新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为了适应当今国际金融市场发展方向,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应向着商业化、合作金融共存,相互补充的方向发展,以满足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健全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应坚持因地制宜、鼓励创新的基本原则,推动交易工具和业务品种的创新要按照农村现实和农业经济发展实际,培育和发展商业性的、可持续的金融组织。条件许可的地方可建立社区银行和小额信贷组织。鼓励引进国外农村金融中的专门为农业设计的金融品种,以满足农村金融需要。

首先,应完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职能。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除针对粮、棉、油等商品流通过程发放贷款外,应拓展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放宽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增加信贷业务品种;同时通过农业政策性信贷投向,促进农业产业化升级,通过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性投入, 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将政策性资金真正用于发展农业经济。

其次,提高商业性银行服务“三农”水平。我国各大商业银行中,中国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提高农业银行的服务水平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农业银行在农村的网点逐渐收缩,农村金融供给严重不足的严峻现象,必须根据我国农村金融的具体情况,合理分配农业银行在农村的网点,进一步突出商业银行的特点,加大对“三农”的支

持力度,将业务范围适当的向我国中小城镇转移,进一步扩大小额贷款份额,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此外,银监会应严格规范农业银行在农村的金融业务,建议在农业银行中设立支农专项资金,保持一定的资金份额,其贷款差价可以由政策补贴。在银行规定的银行准备金中设立一部分支农资金,适当降低农业贷款利率,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规范,塑造有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用市场化利率覆盖其经营风险。

再次,积极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由于我国农村主要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二元经济导致地区发展不平衡,加之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覆盖面积有限,造成农村信贷成本过高,在农村地区,尤其是在规模较小的小农经济占主导的农村中,合作金融就显得尤其重要。农村合作金融保证了贷款的低成本与低风险性,能够以较低的利率发放贷款,并且,如果管理得当的话,其风险也将下降。根据我国农村金融特点,可在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发展农民合作基金会,发挥农村金融自身的作用。当然合作基金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政府可以先出资一部分,作为基金的原始资金,然后再发动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建立起来的基金会服务于参与的农民,其基金可以用于支持农民生产资料(种子、化肥、农药等)批量的采购。这样必然会减少采购的中间费用,降低其成本,直接服务于农业建设。

参考文献:

1.余利民.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思考[J].北方经贸,2009(5)

2.孙志峰.“四万亿”投资需要绩效管理护航[J].地方财政研究,2009(1)

3.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J],2008(9)

4.吕志祥.新农村建设中金融创新的法律思考[J].商业时代 2009(6)

5.张扬.美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构建及其启示[J].世界农业,2008(3)

新型金融体系 篇3

关键词:新型;农村金融;信用合作

农村金融承担着我国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新时期大力发展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然而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又是关系国民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主要问题。下文中,将对新型农村金融体系与农村信用合作进行详细分析。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现状

目前我国金融体系的构建还不够完善,金融机构的功能不健全,金融体系的服务不能解决“三农”经济发展和农村建设出现的体制问题。

1.小城镇建设融资不畅:据调查以小额信用贷款为主的金融政策难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求,按照我国现有的金融政策,3万元以下的农户,有小额心痛贷款项目,50万元以上的有工商企业担保贷款项目,3-50万元的信贷支持就缺乏了,这是融资不畅的一个表现。3万元以下的有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项目,50万以上的有工商企业担保贷款项目,这样一来3-50万元的信贷支持就缺乏了。

2.金融需求范围广:首先是资金的问题,由于我国农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部分,所以需要金融的资金总量也大,目前我国金融机构拥有的资金远远不能满足“三农”建设的需要;其次是金融支持的客户少,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分布的比较散,每个客户需要的支持金额少,但客户却多,所以应该加大金融支持者的分布;每个客户需要的支持金融少,所以应该加大金融支持者在农村的分布;最后是资金的需要急,农民播种时买农具和农药,不能延误时间,需要大量资金亟需补助,解决实际问题就需要及时的给予资金。

3.农村金融工作复杂:农村的金融针对的是农民,大多数农民文化知识水平低,对贷款的各个规定理解的不够充分,办理时对业务流程也不能快速的熟悉,这就需要工作人员更细微的服务。农民贷款借资额度小而且频繁,大大影响了工作的效率。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可控制性,农民经常遭受其危害影响了经济收入,不能及时的还贷,又加大了银行的工作量和工作的难度。

二、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举措

1.推出抵抗自然灾害的政策,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我国各个地区的农民在耕种时节遭受自然灾害机极其严重,秋冬春三季会连续出现干旱少雨的重大旱情,此时农民银行应该适量的下发紧急通知,实地监测灾害地区和春耕的工作动态,国家提倡金融机构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支持春耕抗旱,粮食生产和农田水利建设,同时农村信用社应该与国家水利部相关部门以及相关金融机构相联和,深入研究开发对大型水利设备的融资租赁业务,大力发展水利项目工程收益权抵押贷款等多种形式融资。

2.鼓励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主要用于当地贷款,加大县域信贷资金投入:农村信用社要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所以要解决当地农民的贷款资金问题,减少贷款去大银行的的难度。

3.创新机构的服务模式: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目前我国的创新产品种类多,其中经过实践带来效益最好的包括:集体林权抵押贷款、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信贷+保险”产品、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2010年7月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指导意见》,由此可见创新服务模式是国家越来越关注的课程,各个银行应该引起警惕,要全面根据党的方针政策实施相关的法律法规。

4.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大金融对“三农”发展的信贷投入:我国的政策工具很多,比如支农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来实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资金的支持方式,运用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支农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以及实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资金支持政策等方式、加大对“三农”信贷的投入。

5.改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在2009年,人民银行出台《关于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指导意见》,在这几年的实践过程中,此项政策的出台对农村的金融机构的发展起到了建设性的作用,所以以后还要加强基础设施,更好更快的建立完善的金融机构。

三、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1.金融主体业务单一:从我国目前的可以放贷的品种看,贷款的主要对象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及抵押贷款等,可是一些贫困的地区的乡镇依然保留着传统的存贷业务,新型的比如像,保险,基金,咨询等很少,这不能满足现代农民的需要,所以应该投入更多的具有新时代创新的业务服务。

2.农户企业贷款流程繁琐: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农民企业也由原来的小型逐渐转化为中大型企业,小的贷款额度满足不了产业的经营,而且贷款的审批越来越严格,阻碍了一大批有前景、效益高的中型企业。

3.法律意识宣传不到位:大部分农民的文化水平低,社会诚信意识不强,导致农业贷款难以收回的现象逐渐增多,有些不法分子只管借钱,却不肯还钱,这是法律意识不强的表现。杜绝此恶劣现象的产生必须加强对农民法律认识的宣传,让农民了解到拖欠还款应受到公安机关的制裁。

4、金融支农力量薄弱:我国乡镇的主要银行是邮政储蓄和农村信用社,中国的“四大银行”并未参与到农村的金融建设,这使信用社的资金有限,不能帮助更多需要贷款的农民放贷,而且邮政储蓄一直以“谨慎信贷”为经营思路,进一步造成农村经济主体融资的艰难。

四、新型农村金融体系构建与农村信用社发展战略

最近几年国家政府大力支持农村金融体系的创新策略,比如重庆和山东地区成立了农村土地交易中心,尝试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山林全等“固化的物权”转变为“活化的资本”,这都是新型政策的体现,是我国建设新型农村的好榜样。以下是几点切实的方案。

1.深入研究修改相关法律:任何法律的制定都有时代意义,现如今我国对于金融体系农村信用社的一些有关规定已经没有意义,必须修改相关的政策,比如改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木承包权不能抵押的现状。深化农村产权制度等配套改革,加快农村的金融发展。大部分农民进城创业时,没有资金,在城里贷款十分的繁琐,建议我国承认宅基地使用权及农房所有权的确权领证,提倡固有资金合理流转。

2.建立“信用担保中心”和“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信用担保”的建立可有效的切实为农民服务,农民可以通过该中心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担保中心可以直接调查农民实有资产,落实农民是否具有还款的能力,并催还欠款,这也可以节省银行的资源。

3.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银行在农民无法还贷时,可以将农民的农村房屋及土地当做抵押物抵押给银行,交易中心将国有资产变成“现金”。农民可以在自己的乡镇创业,也可以带着现金去城里创业。

4.制定农村发展整体规划,加快构建农村金融体系:农信社至始至终要坚持支农主力军的地位和作用,保持县级法人地位,要深入研究金融机构整体表现的问题,对银行化改革要结合实际,并慎重和稳妥的制定相关的解决方案。加大政策的实施力度,严格按照“低门槛、严监管”的原则完善相关有缺陷的制度。

5.明确金融机构为“三农”服务的义务:开办建设“三农”贷款和农村的基础设施信贷业务,帮助贫困地区的发展,是提升金融服务,实现社会效益的经济最大化措施,把“三农”作为业务经营的第一要务,结合农民需要的优惠政策,不断的调整信贷结构,放宽贷款的政策,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结

建立新型农村体系对于积极发展农村合作金融起到主导的作用,农村金融和“三农的发展”密不可分,必须深刻认识和研究农民实际贷款的需要,积极应对和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对于金融机构服务的迫切需要,结合实际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完善我国新型农村的金融整体结构。

参考文献:

[1]余利民.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思考[J].北方经贸,2009(5).

[2]王国荣.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J].金融与经济,2005(11).

武汉创新型城市金融支持体系研究 篇4

近年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 国际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许多国家都将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作为本国的重点发展战略, 希望增强国家的创新能力来提升本国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也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方针, 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 国家开始实施创新型城市的建设, 从2008年将深圳定为首个创新型城市试点后, 截止到2012年10月, 全国创新型城市试点已达到了45个, 发展速度非常快。在这种形势下, 如何建设好创新型城市已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

创新型城市主要指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 对其他区域具有高端辐射与引领作用。

武汉作为湖北省省会、副省级城市, 是中西部地区最大的城市, 也是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 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构建创新型城市既是武汉市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 也是我国中西部乃至全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以技术创新来推动传统产业改造, 实现产业升级, 是武汉市在具备人、财、物的条件下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契机。

二、创新型城市与金融支持

1、创新型城市与金融体系的关系

创新型城市的建设需要一套完整的集产学研于一体的创新体系的支持, 主要指技术支持;也需要一系列合理的创新型科技管理政策和法规的大力支持, 即来自政府部门的支持;也需要有相应的创新型城市文化做支撑。与此同时, 创新型城市的建设也离不开经济方面的支持。

创新型城市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金融创新、服务创新、制度创新以及环境创新。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 也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首要推动力;技术创新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动力;文化创新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金融创新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经济支撑;服务创新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社会保障;制度创新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体制保障;环境创新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前提。

在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 金融体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支持作用。因此, 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 必须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健全的金融体系, 加快创新型城市的建设。

2、金融支持的具体体现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 具有优化资源配置、规避风险、完善企业治理结构、监督企业经营管理者等功能, 这些功能的发挥可以降低市场中交易者获取信息的成本和他们的交易成本, 从而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技术的创新。由此可见, 在创新型城市的建设过程中, 金融体系的支撑作用不言而喻。一方面, 金融体系是现代城市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健全的金融体系将成为创新型城市的标志之一;另一方面, 健全的金融体系不仅能满足各类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 而且通过风险分担机制可以降低这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风险, 激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1) 资金融通。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关键在于进行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但是, 进行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目前单靠政府补助和企业自有资金很难满足企业研发对资金的需求量, 而金融机构可通过设计新的金融产品或提供新的金融服务来为这些进行创新的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

(2) 分散风险。不管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 都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的特征, 这就决定了企业在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承担巨额风险的可能, 在我国从事技术创新的多为一些中小企业, 他们本身就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 一旦发生较大风险, 他们更是无力承担, 在高风险面前, 他们可能会选择放弃进行创新, 这对我们建设创新型城市是非常不利的。有了金融体系的支持, 这些企业可以选择适合自身的金融产品, 分散和转移部分风险。

(3) 优化资源配置。金融体系在整个市场经济体系中具有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金融机构不是公益性机构, 他们在选择贷款或投资对象时, 会优先考虑那些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增长潜力大的企业, 这样就可以向市场传达一种信号, 促使科技创新型企业加强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 淘汰那些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弱的企业, 使有限的社会资源得到最优的配置。

三、武汉市金融体系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 武汉市金融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金融机构逐年稳定增长, 经营业绩也有所改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机构数量增加

截止到2011年底, 武汉市共有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271家, 与2010年相比增加了32家。随着金融机构数量的不断增加及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 武汉市区域金融中心的集聚效应不断增强。

2、资本市场活跃

截止到2011年底, 武汉市社会融资规模达到2631亿元, 资本市场融资规模达到164.61亿元, 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199.1%, 这表明近年来武汉市资本市场发展势头良好, 资本市场趋于活跃。

3、信贷平稳发展

截止到2011年底, 武汉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10157.53亿元, 与2010年相比增长16.0%, 同时, 不良贷款减少, 本年不良贷款余额为57.26亿元, 比上年减少了3.5亿元, 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得以增强。此外, 贷款结构趋于优化, 一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 特别是科技型企业的扶持力度, 另一方面新增贷款较多的向实体经济转移。

4、经营业绩改善

截止到2011年底, 武汉市金融机构实现营业收入1264.90亿元, 比2010年增长29.7%, 实现营业利润286.55亿元, 比上年增长26.1%, 金融机构经营业绩逐年改善, 既有利于金融机构自身的长远发展, 也为中小高科技企业融资提供了契机。

在武汉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 金融体系并没有完全发挥应有的支持作用, 主要体现在政府支持不到位, 金融支持体系不健全。

2010年武汉市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为136亿元, 仅占GDP的2.44%, 2011年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175亿元, 仅占GDP的2.69%。由此可见, 政府对科技创新的经费投入明显不足, 政府财政支持不到位, 同时, 政府在企业金融支持力度方面的投入也不足, 导致企业出现融资难的困境,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缺乏金融体系的保障, 特别是对没有信用担保机制且风险投资不足的中小企业来说, 从金融机构进行融资更是难上加难。

四、武汉市金融体系建设的对策

1、建立健全政府金融支持平台

一方面, 政府部门需要增加科研扶持资金的投入, 充分发挥财政拨款对科研项目的支持作用, 引导企业自有资金流向研究开发领域。另一方面, 采取多种措施为企业, 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在武汉地区, 存在很多进行技术创新的中小型企业, 这些企业普遍面临自有资本少、信用度低、经营风险大的问题, 单靠自身力量很难从金融机构取得贷款, 这种情况的出现会降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对建设创新型城市无疑是不利的。因此政府部门需要建立健全金融支持平台, 为武汉建设创新型城市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2、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金融支持体系

虽然政府的金融支持对创新型城市的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只有以市场为导向的金融支持体系才能担负起支持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最终使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金融支持体系的建设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 优化投融资结构、增强银行竞争力, 通过金融创新创造更多的金融产品, 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 吸引更多的客户群体, 开拓新的市场, 提升武汉金融业的运作效率和行业整体竞争力。同时, 在目前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和我国风险投资市场发展不成熟的情况下, 鼓励各商业银行在确保贷款安全的前提下考虑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特别是向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贷款。其次, 健全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增加对风险资本的吸引力, 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体系, 引导风险投资资金流向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最后, 改进我国担保机构目前的运作模式, 着手提高担保机构的运作效率。

3、规范民间资本的运作,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目前, 民间资本在武汉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参与度较低, 大量的民间资本未能进入创新型城市建设体系中, 民间资本的潜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 规范民间资本的运作, 合理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到武汉创新型城市建设中来, 这样既能拓宽武汉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 提高城市的整体创新能力, 又能为民间资本寻找到适合的投资项目, 增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动力。

五、结论

在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 金融体系发挥着巨大的支持作用, 但是目前许多城市如武汉在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 金融体系的支持作用并不明显, 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基于此, 本文以武汉市为例, 从政府支持、市场导向、民间资本等视角提出具有指导性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1]杜辉: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与特征[J].大连干部学刊, 2006 (2) .

[2]孙易祥: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关键要素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 .

[3]朱雪梅:创新型城市金融支持体系的研究[J].网络财富, 2010 (7) .

新型金融机构服务创新 篇5

本文就对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性做一个简要分析,并针对其现阶段在对农村中小型企业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的创新方法做一个评析。

关键词:金融机构;中小型企业;金融服务

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对于农村的中小型企业扶持力度持续增加,主要是从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入手,出台了很多的优惠和鼓励政策,包括通过改善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加大对农村中小型企业的贷款力度来推进我国企业的多层次化发展。

在对政策的贯彻和解读上,各个农村的金融机构都作出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在贷款的发放上还是倾向于收紧的状态,这严重影响了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如何对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进行创新,在不影响自身利益的情况下做到尽最大努力支持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成为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压力。

1.农村金融机构金融服务创新的重要意义

1.1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

我国金融机构的宏观调控最终要落实到每一个小的金融机构中,农村的金融机构就是我国金融机构的毛细血管,其金融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蓬勃发展的中小型企业城村。

我国的中小型企业从无到有经历了不到30年的时间,在这些年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群体,并为我国的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经营范围方面,已经从商业、餐饮等行业逐渐扩大范围,在房地产、能源、交通、新科技等方面都有涉及。

这些数量不菲的中小企业对于地方的经济增长有着重要意义,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转移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对农业的现代化推广上也做了一定贡献。

而这种发展是离不开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

也就是说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对地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2农村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金融服务的优先扶持对象一直是国有企业以及集体企业,这让我国的金融产业链处于一个单一的高风险状态。

农村金融机构的代表,农村信用社,也主要把信贷集中在这一块。

但是随着产业模块的调整,我国中小型企业开始走上历史舞台,而在这方面的金融服务,也就是金融服务的创新工作,也是农村金融机构自身发展,转移风险压力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不断的金融服务创新,自身才能更好地发展。

2.农村金融机构金融服务创新思路

鉴于农村金融机构面向的市场比较窄,其主要的金融服务对象就是大量存在于农村的中小型企业,所以我们探讨的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创新也主要围绕中小型企业。

在这方面,我们在创新中主要改变几方面的内容。

2.1转变观念,从小做起

农村金融机构尽管也属于金融机构,但是其面对的服务对象非常有限。

而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机构过去的主要服务对象——大型企业、国企以及集团型企业——融资的方式会逐渐从单一的金融融资转变为从资本市场融资。

这对于本来客户就少的农村金融机构来说,处境就更加困难。

加上现阶段国际资本不断流向我国,金融行业的竞争力日趋激烈,各个竞争对象都以成本最低化作为自己的主打牌,因此,对于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来说,并没有太大的优势。

而在我国提出“三农”以及对中小型企业重新定位的情况下,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优势主要体现在了对中小型企业的扶持上面。

从这种形式来看,我们农村金融机构要对自身的金融服务对象有一个重新的定位,不能高瞻远瞩,转变过去的观念,从小做起,不断改进和完善适应新形势下的中小企业贷款的服务,改善自身的资产结构,进一步明确差异化的市场定位。

管理层要从上到下改变过去“大就是好”的思维模式,摘下望远镜,通过优化经营组织结构以及提升管理理念入手,向“经营”风险转变,鼓励金融创新,在中小型企业中培养新的增长点。

在竞争激烈的金融服务竞争中占稳自己的主阵地,才能去谋求更好的发展。

2.2创新组织,提高素质

在新一轮的金融服务创新下,我们一切活动都要围绕中小型企业来开展。

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不同于面对大企业的金融服务,其具有“多客户,急需求,高频率,小额度”这四个特点。

这就要求我们农村金融机构在每一个层次上都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这方面没有经验,就要去多看,多学,吸收国外同行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对组织的框架结构进行创新组织。

客户多,我们就不断提高每一位金融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和管理水平,提升他们的能力,同时建立多支专门针对中小型企业贷款的营销队伍,从有利于客户创造价值以及降低内部风险的视角出发,一步步实现业务流程的专业性。

在操作上一切以快为准,尽量减少我们信贷人员的工作量。

需求急,我们就准备充足的资金源,对于审查合格的法人代表,快速地让他们拿到资金,不耽误企业的商机。

额度小,我们就开发宣传团队,去对我们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特色以及优势做大力的宣传工作,吸引更多的中小型企业客户。

新型金融体系 篇6

一方面,外储安全正受到严重威胁。外汇储备传统意义上的功能是用于支付进口与偿还外债本息。10多年来,外汇储备的一个新增功能是用于防范投机性攻击,稳定外汇市场以及外汇资产的保值增值。

从外储资产的使用效率看,外储安排的资产分布,货币组合与投资组合需要动态优化。外储理想的投资安排应该是多种货币组合,多种资产组合,包括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战略性资产和战术性资产。

从外储资产的投资主体上看,未来投资主体一定要向居民用汇与企业用汇转变,从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投资三个角度考虑配置外汇资源。目前,中国外汇储备60%以上投资于美国国债,面对着全球金融危机持续恶化,美元不断贬值,无形中持有美国国债造成了外储福利的流失和财富的稀释。

另一方面,能源安全不可小觑。从国家层面说,能源企业肩负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任,海外资源比重的增长意味着对国内资源的必要保护,也意味着国家的能源保障更趋安全。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上升至51,3%。从中国资源的实际状况出发,维护中国能源安全的立足点应放在“走出去”上,加快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

利用外汇储备的落脚点

外汇储备是应对国际支付危机的一种“保险”机制。但并不是买的额度越高越好。外汇储备过多是一种资源配置上的浪费。关于中国外汇储备充足与适度规模的经验研究表明,适度规模不应超过1万亿美元。当前,中国外汇储备的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充足与适度的规模。从存量外汇储备看,到2008年年底,中国存量外汇储备约1.95万亿美元。其中,欧元和英镑资产约20%,日元资产约10%,黄金和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约5%,美元资产占65%,大约1.3万亿美元,约占外储2/3。1.3万亿美元中,中国持有美国国债金额为7396亿美元(占1.95万亿美元外储的38%)。综合估算表明,中国目前能够自由使用的外储只有6000亿美元左右。除上述存量外汇储备外,中国大约还有各商业银行短期头寸约1000亿美元,国家外汇管理局储备余额约2000亿美元。而这3000亿美元可能是维护日常进口所必需的外汇储备,因此,能源企业积极探索利用外储的落脚点应放在增量外储地运用上,并力图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

构建“能源金融一体化”体系

为防止美元贬值和全球金融泡沫对中国外汇储备收益的影响,应该将庞大的外汇储备通过购买能源矿产资源或建立战略储备库的方式,转变成实物资源储备。对中国而言,探索建立新型“能源金融一体化”体系迫在眉睫。在美国,能源金融,或者说能源美元,是美国乃至世界货币金融体系的原动力,是美国国家利益的武器和国家竞争力。为此,中国也应该建立有关能源的货币金融政策、建立能源产业发展基金,成立能源储备银行,推进能源贸易融资,加强国际能源金融合作等。

“能源金融一体化”,是指借助金融的支持,使得能源企业可以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通,更好地帮助能源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实现套期保值、价格锁定和规避经营风险。制定有关能源金融一体化政策的思路是把金融安全与能源安全合并考虑,把单纯的货币储备及外汇储备与能源等资源的实物储备、期货储备密切结合起来。

设立国家能源专项发展基金

中国当前最缺的首先是能源产业基金和能源储备银行,设立国家能源专项发展基金,积极促进能源产业和金融资本的对接。

能源海外并购基金到海外收购资源型企业,是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融入资源全球化的阶段。在2008年,中国的跨国购并活动实现了51%的年增长,交易总额达780亿美元,仅次于德国。其中,能源行业的并购金额达78.17亿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中国国有企业出海并购很容易受地缘政治压力,而基金就没有这种所有制压力,因此,可以通过并购基金的操作规避地缘风险。

能源产业开发基金能源产业投资基金主要目的是为建立风险勘探、油田开采权的收购、精细化工的投资、重大项目评估等提供专项基金,为企业集团的长远发展提供重大项目的启动资金,为中长远战略做基础性铺垫。

能源风险投资基金根据国际上大的能源公司运作经验,能源风险投资涵盖了能源资源勘探和开发的风险、能源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和各类能源市场上的能源金融工具的投机风险。风险投资基金以中短期赢利为目的,主要是为能源基金的投资者带来高额的中短期投资收益和资本积累等。

建立能源投资银行和能源储备银行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01~2030年,中国能源部门的投资需要2.3万亿美元,因此,只依靠一般的政策性银行,如国家开发银行或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贷款很难从根本上满足资金的需求,应该建立专门支持能源产业的能源投资和能源储备银行。

——通过能源银行,建立资金融通的长效机制。

——利用储备银行,建立能源战略储备。

根据测算,到2010年,中国的石油消费量约为2.9~3亿吨;2020年估计为3.8~4亿吨。如今,石油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为22%左右,估计未来石油所占的比例将提高到30%左右。因此,要未雨绸缪加快能源战略储备体系的构建。

加大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

中国已经进入资源短缺、技术升级、需求不断提升的新时代。从国际资本输出规律看,吸引外资与对外直接投资的比例,发达国家比例为1:1.1,发展中国家为1:0.13~0.5,而中国目前这一比例仅为1:0.09。这种不平衡状态表明,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潜力十分巨大。

今年前两个月,中国进口初级产品负增长率比同期进口总值降幅大10.6个百分点。其中,原油进口2455万吨,下降13%;成品油进口577万吨,下降6.4%,进口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除了生产需求严重萎缩,也有贸易融资困难加剧的成分。因此,巨额外储要加大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贸易融资力度。

推动“石油人民币”进程

在国际上,现有8000~10000亿“石油美元”流通,这造成了极大的汇率风险和美元贬值风险。因此,石油交易中,要寻求石油交易中间的货币多元化,和交易国家之间的货币的双边互换合作。目前,海湾的产油国俄罗斯、伊朗等国在与他国的石油交易中间都在寻求非美元化。而本币尚不能自由兑换的中国,则只能承受石油成本加大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压力。

当前,美元的金融霸权地位受到严重挑战,未来石油定价和交易货币的多元化是必然的趋势。人民币迈出国门,走向国际化的第一步,是在周边国家的交易中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使其逐渐“区域化”。目前,全球每天的原油需求量大约为8430万桶。其中,中国每天就要消耗约750万桶,约占世界总需求量的9%左右。因此,有必要建立石油交易的“中国市场价格”,确立我们自己合理的石油金融战略。国家应鼓励更多的企业进入国际石油金融市场。积极尝试石油交易人民币结算,即”石油人民币”结算,逐步建立石油期货市场等措施,以有效应对油价的波动。

积极开展多元化国际能源金融合作

以“建设”换资源以中国外储资产、金融机构作后盾,通过信贷等方式,支持能源企业在非洲、拉美或中东等地从事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对方则以中国所需要的资源勘采权益等,作为对建设投资的偿还。这一方式目前在中国与非洲的合作中较为普遍。

以信贷换资源通过对资源类国家提供用于经济建设等方面的信贷支持,获取中国所需要的资源。这一方式,目前已经衍化为以贷款换能源协议,如最近的中国与俄罗斯、与巴西的合作。

新型金融体系 篇7

关键词:金融,消费,网络

一、当前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的基本格局

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是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就要把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放到突出的位置。为此, 中央及“一行三会”高层领导均高度重视。实践中, “一行三会”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模式各具特色、各有重点、区别较大。

(一) 从工作范畴上看, 体现出“宏观范畴”和“微观管理”的区别

人民银行主要从金融稳定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层面上, 促进整个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三会”则分别从防范和化解监管对象风险, 促进其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 对各自监管对象的具体金融消费者投诉问题进行处理。

(二) 从工作路径上看, 表现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模式

人民银行实行的是“先基层、后推广”的“自下而上”推动模式。“三会”采取的是统一开展的“自上而下”推动模式, 在各自监管职责内, 制定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要求和文件。

(三) 从工作机制上看, 反映出“提倡创新”与“统一推进”两种方式

人民银行提倡试点地区自主创新和探索工作模式。“三会”则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工作平台。

(四) 从工作思路上看, 显示出“引导全局”和“主导全盘”两种取向

人民银行是总行制定原则, 引导分支行确定工作思路和方法。“三会”对各自监管范围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提出统一要求, 主导具体工作的开展。

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面临的网络形势及主要挑战

(一) 新型网络时代, 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面临的网络形势

一是新型网络的迅猛发展成为公众活动的重要场所。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 截至2013年6月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5.9亿, 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 较2012年底增加4379万人, 69.5%的网民通过台式电脑上网, 78.5%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另外, 国家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互联网扶持和管理政策。在这样的背景下, 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与公众生活的关联程度会进一步深化。

二是网络社会和金融社会的融合成为消费者参与的重要平台。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深入, 人类社会正在由工业社会迈向网络社会。另一方面, 经济和金融的发展加深了自然人对金融服务的依赖程度, 现代社会已然成为金融社会。在这种“网络社会”和“金融社会”的共同作用下, 网络用户和金融消费者的重合度不断提高。

当前, 党的群众路线核心就是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的前提就是信息公开。我国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刚起步就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消费者通过网络表达诉求及获取信息的意愿不断加强。但是, 当前消费者参与途径的发展远落后于消费者参与意识的提高, 这也导致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机构的管理意志引导不足。

(二) 新型网络时代, 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

我国互联网的实践已经表明, 新型网络一是可以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机构营造行政意志的舆论氛围。二是可以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协调机制搭建高效运转平台。三是可以构建消费者对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的认同。这种新型网络力量形成和培育得越早, 就越容易实现规范和有序, 真正让新型网络成为既是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机构的喉舌, 又是反映消费者诉求的新型管理工具。但当前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仍面临三个主要挑战。

一是面临政策制定方式和途径需要创新的挑战。只有消费者广泛地参与政策制定, 才能保证消费者意志在政策和管理中体现。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政策的生命力, 在于制定者对消费者意志与实施效果情况的对等掌握, 只有这样, 制定者在制定和完善政策时, 才能有的放矢。传统形式下, 政策生命周期所处的环境是相对封闭的, 对于政策执行效果, 缺少有效和快捷的检验方式和途经。另一方面, 普通消费者不具备发表高水准文章的能力, 而难以通过传统媒体刊登的方式来表达诉求。这样很容易使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政策制定者与消费者的交流失真。

新型网络时代, 消费者不需要具备很高的理论水平, 就可以通过电子方式表达诉求和获取信息。除此之外, 还增强了消费者不同群体与阶层之间的互相交流, 并形成其较为稳定的政策观念。消费者还可以通过网络公开表达政策诉求和意见, 使得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机构能够及时得到对公共决策和行政行为的反馈。如果出现失误, 纠正成本也相对较低。

二是面临打破协调机制构架和模式过于传统的挑战。新型网络时代, 我国实施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以来,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但迄今为止, 尚未通过新型网络平台建立协调机制, 这使得我国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和制约。

新型网络时代, 虽然要真正发挥协调机制作用, 妥善处理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 还受到多种原因的限制。但由于新型网络平台已经不再是被动式的转发工具, 而是具有相互影响、精确传导、互动交流等“资本逐利性”特征的信息中转站, 在其无形的疏导作用下, 所有信息都会自动地、准确地流向迫切需要该信息的机构或消费者。在互联网技术的催化下, 协调机制将显示出高效和低成本的优势。

三是面临解决信息共享手段和实效不够充分的挑战。新型网络时代, 信息不能有效、全面和快捷共享是最大的缺陷, 它一直被看作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当前的信息宣传方式, 无疑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原因在于, 没有互动的单向分享, 不过是一次简单的信息公开, 并不能满足消费者、金融机构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机构的需求。

新型网络时代, 互动永远是实现信息共享的最有效方式和信息形式, 它是需求信息与公开信息的匹配, 匹配就是要给予需求者所需要的信息。网络与传统宣传媒体最大的区别是起点低、渗透高、传播快、互动强、成本低, 并使信息传播从单向变成互动, 从封闭走向开放, 彻底改变信息掌握者对信息的垄断与控制。这种特点, 清除了信息共享的障碍。

三、信息不对称是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在当前信息海量生产的时代, 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信息不对称, 这导致难以打开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的工作局面。要从本质上改变当前局面, 关键还是需要以“市场经济”的思维, 宏观把控信息洪流, 建立信息中转平台, 通过互动, 实现信息的放大。

(一) 什么是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由三位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和迈克尔·斯彭斯, 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市场中卖方比买方更了解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 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向信息贫乏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中获益, 买卖双方中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努力从另一方获取信息。

(二) 信息放大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 随着消费者互联网参与度的纵深推进, 信息不对称的矛盾逐渐显现, 这将不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秩序及经济发展需要。信息放大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信息与能量的传播以及社会对此的反应过程。信息的社会处理、制度结构以及个人 (群体) 的反应等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着信息放大的结果。将其抽象为一个高度简化的信息放大模型如下:

(三) 新型网络是实现信息放大的高效平台

新型网络因其内容微型化、传播碎片化、便捷易操作以及与移动新媒体的结合, 成为人们日常获取信息和发布信息的重要互动平台, 放大了信息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 提升了每一个人在网络上的话语权, 深化了每一个人的知情权, 信息在新型网络中变得更加公开。利用信息放大功能的机制, 新型网络与社交有机结合, 成为公共舆论的新空间, 这将重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生态的各个层面, 也填充了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体系中每一个元素在信息传播中的网络关系图谱。

四、利用新型网络开展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的建议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国务院明确的央行“新三定”及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的工作职责, 人民银行应站在顶层设计的高度, 长远规划, 逐步建立起一个适应市场环境、体制环境、信息化环境乃至全球化环境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体系。要探讨人民银行利用先进信息技术, 发挥政策制定者、管理协调者和信息宣传者角色作用的有效手段和工作平台, 就要创新工作模式, 整合政策资源、协调监管力量, 共享价值信息。

在此背景下, 人民银行利用与生俱来的行政优势, 通过官方网站、新型社交平台及手机客户端三种新型网络手段, 搭建管理平台, 推广给上亿消费者, 减少宣传成本, 提高消费者对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的认知度, 打造更具影响力的权威平台, 有效实施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

(一) 建议设立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官方网站

《中国政府网站互联网影响力评估报告 (2013) 》指出, 政府网站未来发展趋势将从“知晓式”被动信息发布向“回应式”主动公开转变, 从“单向式”互动表达向“融入式”参与决策转变, 从“形式化”在线服务向“实质性”网上独立办事转变。新型网络时代, 官方网站作为推进信息公开的重要载体, 是保障公众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的有效方式, 更是信息化社会对行政工作提出的客观要求。虽然新兴交流渠道逐渐普及开来, 但在网上政务信息公开中, 官方网站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为消费者、金融机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机构之间的互动提供了一个简单的、不受时间限制的接口。

(二) 建议搭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新型社交平台

20世纪60年代, 互联网诞生, 为人类社会编织了一个广阔的电子信息网。此后, 网络经历了从站点的中心传播模式到大众参与的网络平台变革, 再到现在趋于“微模式”的新型社交平台, 如微博、微信、易信、来往。新型社交平台操作的便捷性、交流的高时效性、内容推送的丰富性、消息推送的精准性等特点, 符合当前人民银行的履职定位需要, 而金融消费者逐步顺应了互联网金融的消费理念、习惯、方式、渠道的转型, 使得新型社交平台在金融消费者保护领域推广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

(三) 建议开发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手机客户端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 第31次统计报告显示, 80%的智能手机用户安装了手机应用。来自互联网的数据显示, 每一个苹果操作系统终端平均安装48个应用, 每一个安卓系统终端平均安装36个应用。邦傲数据2013年发布的数据显示, 苹果App Store的应用数量实际上已经接近50万, 谷歌Android Market的软件应用数量为25至35万。苹果i OS软件高级副总裁Scott Forstall宣称App Store软件下载量超过140亿次。在当前监管模式下, 手机客户端作为一种隐形宣传手段, 它既降低了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的宣传成本, 也降低了用户查询信息的时间成本, 它是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政策的最好传播者, 用户下载使用该软件之后就会成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的潜在宣传点。

总之, 在新型网络时代, 一个国家性规划, 如果不能打通需求和信息的匹配通道, 不能把来自各方的信息和资源整合利用起来, 是很可惜的。与之相反, 在开放产生的大环境下, 掌握整个社会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资源, 并根据管理者的规划及意图实施有效分配, 可以产生有利于管理意愿的化学变化, 让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体系中的每一个自然人、每一个机构甚至每一个国家都履行好各自合理的职责, 这是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的最终目标。新型网络打通了共享和协调的闭环, 让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直接跨越到互动与管理相结合的时代, 并为其提供一个准确的信息公开、查询平台, 为相关机构建立一个信息共享、民意征集的窗口, 从而实现人民银行政策制定者、管理协调者及信息共享者的角色定位。

参考文献

[1]长平.“网络民意不容轻视”.《中国意见书》,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1.

[2]周兼明.“良性互动来之不易, 弥足珍贵”.《中国意见书》,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1.

[3]周兼明.“网络政治参与不可削减”.《中国意见书》,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1.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3年7月.

[5]何煜雪.“微信传播”.《快乐阅读》, 2012 (15) .

[6]徐瑾, 梁宵.“银行激战手机客户端”.《中国经营报》, 2011年5月9日.

[7]3GPP TR 22.801:“T Study on non-MTC Mobile Data Applications impacts”[S/OL].

[8]H.Falaki, R.Mahajan, S.Kandula, et.al.“Diversity in Smartphone Usage”[J].MobiSys’10, 2010.

[9]吴盛光.“金融消费者保护:后危机时代金融监管的新主题”.《上海金融学院学报》, 2011 (01) .

[10]陆敬筠, 仲伟俊, 梅姝娥.“中国政府网站功能建设现状的实证分析”.TN915.85, 2004.

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探析 篇8

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资产质量的优质性。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产权清晰,出资人对其资产的保值增值负有完全责任,严格控制贷款风险水平,从源头上保证了其资产质量的优质性。还由于其不承担国家政策性业务,没有任何历史不良资产的包袱,这些都确保了其资产质量要比传统农村金融组织更好,赢利潜力更强。二是信贷信息的充分性。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是地方性金融组织,专门为农户和中小企业服务。其员工通常十分熟悉本地市场,通过长期的合作关系,对农户及中小企业经营状况和信誉状况的了解程度逐渐增加,信息不对称程度较小,风险识别能力也较强。三是经营管理的灵活性。由于其经营成本低,能有效地降低为客户融资过程中的交易成本。还由于其网点广泛分布农村,可以根据 “三农”的个性化需要,灵活地设计信贷的细分市场,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推动金融服务的差异化和多样化发展。万一出现经营不善的情况,也可以发挥新型农村金融组织 “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及时调整方向,或接受其他更有竞争力的资本接管。四是经营决策的独立性。按照银监会的规定,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是一级法人机构,这样为其独立实现经营决策提供了制度保障,更能较大程度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利用其靠近农户的优势,及时根据农户的需求调整措施,减少逐级审批中的信息丢失和时滞,提高工作效率。

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培育仍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认为: 一是定位不清。一些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特别是村镇银行,过分追逐资金的赢利,营业网点往往设在比较富裕的地区,把业务对象放在贷款金额比较大的企业和出口企业上,偏离 “高成本、低收益” 的三农业务,违背了银监会 “先努力解决服务空白问题,后解决竞争不充分问题”而设立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初衷,淡薄了为三农服务的目标。二是门槛高,不利于多元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的进入。银监会尽管规定10 万元可以开办农村资金互助社,100万元可开办村镇银行,但实际运作过程中,各地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特别是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从几百万元攀升到上亿元的高门槛,使广大的民间资本拒之门外。三是社会认可度和吸储能力低。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由于成立时间短,许多群众误认为村镇银行是入股的私营企业或老板的个人银行,不敢前来办理业务。加上多年的 “国本位”意识,人们习惯把钱存入国有银行或农村信用社,因而造成村镇银行吸收存款难。四是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经营风险难于控制。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基本集中在县乡两级,从业人员大多数来自本地相关金融机构或新手,不少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不高经验缺乏,如果不重视业务技能的培训,新型农村金融组织难以实现专业化管理,这也会潜伏着因人的因素造成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出现,是改革开放政策进一步深化的新鲜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完美无缺,有机遇有挑战,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机遇优胜挑战。

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其所以具有发展优势,国家政策扶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为进一步发挥并发展当地农村经济的带动力量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作用,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培养还必须向纵深推进。一是要念好“农”字经,深耕 “三农”金融田。新型农村金融基于 “三农”而生,其根基也应深扎 “三农”。要本着弥补农村金融市场空档的原则,以农村信用社网点分布不到位和服务力量薄弱的老、少、边远农村地区为重点,立足县域,贷款用途以发展农产品种、养殖为主,鉴于实力和风险因素,尚不宜以乡镇企业作为放款对象。对于确已满足当地农村资金需求的剩余资金,严格按照银监会相关政策法规要求,可以购买农业发展银行发行的金融债券,或通过其他合法渠道服务“三农”。这样,准确把握自身定位,专注小农户、中小企业,做深做实县域和农村市场,走一条集约化、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不动摇。二是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鼓励民间经济主体自发地进行各种金融创新,培育出一大批遵循本地化、特色化、多样化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本地化就是发挥其熟悉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的优势,有效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减少不良贷款,让其业务集中于所在地区,尽量避免跨区经营。特色化就是要从 “小”字做文章,小机构,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小客户,着眼小农户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小贷款,贷款形式以小额信贷为主,利于降低经营风险。坚持小机构、小规模,发挥 “船小好调头” 的优势。三是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核心竞争力,打造特色。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具有资产质量的优质性、信贷信息的充分性、经营管理上的灵活性和经营决策的独立性等优势,这有利于其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通过创新贷款担保方式,实行收费权和收益权担保、林权抵押、动产质押,通过股权经营权、土地承包权、房屋使用权、订单、仓单、原材料或产成品来质押办货,对企业实行 “第二保证人”制度,对个人贷款实行连片放贷制、多元联保制、捆绑担保制等。可以利用 “地利”和 “人和”的特点构建营销服务团队,还可以通过走农业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道路,组建科技型金融产品营销人员,打造科技金融复合人才专业队伍,为农业第一线服务。通过实行分层次、全方位市场营销,就能打造 “三农” 和小微企业金融 “蓝海”,让新型金融组织方兴未艾,推动全社会发展环境的根本改变。四是强化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确保从业人员较高的整体素质。对高级管理人员要严格审查其从业经历和职业操守; 对一般从业人员,要严把录用关,实施严格的岗位培训制度,增强操作技能和风险防范的能力,做到有一定文化修养、熟知当地情况、确保业务熟悉、服务到位。

我国已进入奔小康的关键时刻,全民奔小康的广度深度难度都在农村。俗话说无钱空办事,要让农民富裕,就必须给他们提供发展资金,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建立与健全,就是打开农村繁荣的金钥匙,如何进一步使新型农村金融业蓬勃发展的确值得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阮小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探讨[J].改革与战略,2011(4):80-82.

新型金融体系 篇9

关键词:物流金融,海陆仓,探析

物流金融, 也称供应链金融, 是物流企业与银行共同合作开展的新型物流增值业务。从狭义上讲, 物流金融是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在供应链运作的全过程中, 向客户提供的结算、融资以及保险等增值服务。常见的货物质押监管业务模式有仓单质押业务、保兑仓业务及融通仓业务。但是,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 仓单质押、保兑仓和融通仓三种业务模式已无法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和银行的放贷需求, 海陆仓模式开始进入众人的视线。

一、海陆仓业务的涵义

在国内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 企业有着强劲的资金需求, 银行也瞄准了这一市场。然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要将商机转化为生意, 融资“造血”尤为重要。由于缺乏传统抵押、担保手段, 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融资, 即使寻求有效的第三方担保 (如担保公司) 贷款也往往因合作方多、作业链长、实效性差, 好不容易拿到资金, 但也“时过境迁”, 融资瓶颈令他们一再错失机遇。为解决这一问题, 银行和物流公司也从中看到了发展空间和盈利机会, 从而孕育了海陆仓这一新型物流金融业务模式。

银行联合第三方物流企业, 实现商品的货权控制, 将未来物权与银行操作成熟的现货质押、现金流控制等手段相联系起来, 通过内部作业组织重组、流程优化来替代企业的重复作业环节, 通过对贸易背景的把握和对大宗商品的未来货权的有效控制。货物未到前, 提供将未来货权质押融资服务;货物到港后, 银行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代理报关、代理报检、物流等服务, 进一步转为“现货监管”方式继续提供融资;货物进入仓库直至销售, 仍可提供融资。全流程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 直到该笔货物销售款项回笼, 打破了单个业务环节融资的局限, 极大地便利了客户。海陆仓业务模式所提供的授信可以覆盖客户的开证 (信用证方式) 、到单、通知、报关、报检、货物运至仓库直至销售的全过程, 将未来货权质押开证、进口代收项下货权质押授信、进口现货质押授信集合在一起, 极大地延伸了银行对企业融资需求的服务周期。

二、海陆仓业务操作模式

海陆仓模式在国外运用得比较广, 且已经有比较完善的操作流程。但是在我国现阶段, 该模式还处于讨论之中。本文仅从海陆仓进口业务——未来货权质押 (信用证下的货权质押) 模式进行分析。该模式是指签订进出口合同, 以资金需求方的仓单、动产或货权为质押品, 银行向其提供用于满足其流动资金需求的融资业务。银行与进口商以及符合银行要求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签订三方合作协议, 第三方物流企业接受银行委托对货物进行有效监管, 从而实现银行对质押存货的转移占有。业务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第一, 进口商与出口商签订进出口购销合同, 银行、第三方物流企业、进口商签订《进口货物监管和质押协议书》, 确定三方权利及义务, 第三方物流接受银行委托, 根据协议内容承担监管责任。第二, 进口商向银行提交相关资料, 申请授信额度。经银行有关审批部门核定授信额度, 与进口商签订《授信协议》, 同时进口商提交一定金额的保证金, 申请开立信用证。第三, 进口商银行向出口商开立以出口商为受益人的信用证。第四, 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需与其国外装货港代理公司联系, 国内银行也该与国外通知行保持联系。第五, 国外出口商将货送至港口, 按信用证要求发货, 国外物流代理公司进行装货, 装完船后, 出口商并向进口商银行寄送全套单据, 第三方物流企业便开始进行在途监管。第六, 进口商银行收到并持有全套单据, 经进口商确认后, 银行签发《单据交接通知》并第三方物流企业签收, 信用证项下, 银行办理付款。第七, 货物在途监管过程中, 第三方物流企业需确保货物的安全。在船舶抵港前, 船代需进行船舶进港申报, 等船舶靠岸后由货代安排船舶卸货、换单、进口清关商检等事宜。第八, 进口商银行可在进口商需要时, 向其提供一定量的贷款, 以作为通关缴税的费用。第九, 收到货物后, 第三方物流企业履行货物报检及通关手续, 将货物运至指定仓储地点。第十, 第三方物流企业签发以银行作为质权人的《进仓单》, 银行与进口商共同在第三方物流企业办理交接登记, 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按照合同规定监管质押货物, 进入现货质押流程。第十一, 进口商根据其生产/销售计划安排提货, 在提货前都必须归还银行相对应的货款, 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审核银行签发的《出库单》无误后, 放行相应货物。整个业务在进口商还清贷款后结束。

由此可见, 海陆仓模式既结合了银行的押汇业务, 又结合了物流金融的固定仓库静态质押模式, 并在前两种模式的基础上对物流金融的质押模式进行了创新与结合。首先, 实现了在途货物质押的过程。其次, 根据贸易条款的不同实现了海陆空运输过程、船舶代理、货运代理、卸货运输存储到仓库监管的供应链运作全过程。最后, 较押汇业务相比, 延长了银行规定的信用证下的最后还款期限。

三、海陆仓业务分析

如图1, 进口商A与国外出口商D签订100万美元的购销合同, 但A公司担心货款占用太多资金, 影响整个公司的资金运作。于是A公司向C银行申请开立100万美元的信用证。C银行通过评估调查, 同意给A公司授信, 但A公司需将30万美元的保证金打入C银行指定账号, 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B公司全程监管货物, 并负责相应的船代、货代、装卸运输等服务。国外出口商D收到信用证后, 联系第三方物流企业B公司在国外的海外代理公司E订舱, 发100万美元货值的货物给进口商A公司。发货后B公司全程质押货物。当货物抵港停泊后, B公司提供卸货、堆场、拖车、运输、监管等服务, 而后将货物运至指定仓库。A公司可以据经营状况还清贷款, B公司根据银行指令将货物放行给A公司。

假设货物运输时间为1个月, A公司货物的销售时间为2个月, 账款回收为1个月, 即A公司的销售周期 (货物销售到回款) 为3个月, A公司的毛利率为10%。开具的信用证为即期信用证。

(一) 银行收益分析

我国信用证手续费标准约为:信用证通知费:人民币200元/次;信用证修改通知费:人民币100元/次;议付费:0.125%;议付快邮费:约人民币200元/票;海外费用:0.3%;不符点扣费:USD80/票。

结合上述流程, A公司应支付给银行的费用最少为:1000000× (0.125%+0.3%) + (200+200) /8=4300美元。

(二) 第三方物流公司收益分析

第三方物流公司除了正常物流环节如海运、陆运、报关代理等产生收益外, 稳固了客户关系。还可以得到相应的监管费用, 按每次融资融度的0.5%来计算的话, 那么第三方物流每次还可额外获得1000000×0.5%=5000美元的收益。

(三) 进口商收益分析

如果进口商不使用本业务模式, 需投入100万的自有资金, 每年的周转次数为12/ (3+1) =3次, 即A公司的每年的毛利为100×10%×3=30万美元。年毛利率为30/100×100%=30%。

采用海陆仓业务模式, A公司事先需投入30万的自有资金, 再加上47万元周转资金, 合计77万元。在10个月内即可完成3次周转, 在扣除支付给银行的融资费用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监管费用后, 其10个月的毛利润仍有104-77=27万美元, 年毛利润为27×1.2=32.4万元, 年毛利率为32.4/77×100%=42%, 较之前的毛利率提高了12%。通过调整周转资金, A公司还可以得到最优收益 (见表1) 。

我们可以发现, 采用海陆仓业务模式, 可以帮助融资企业快速回笼资金, 加快资金的周转, 并以较少资金量完成贸易;同时进口商可以通过批量购买获得商品和物流服务的优惠价格, 冲抵部分贷款成本。对银行而言, 更重要的是引入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监管方, 有效地降低了放贷过程中的风险。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 海陆仓模式作为新型物流金融融资模式, 是其利润的新来源, 通过这一业务模式他们不仅能赚取监管费用, 还能稳定供应链上的物流服务利润。

随着物流金融实践的不断积累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 可以预见海陆仓作为一种整合了所有环节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黄永春.物流融资——质押监管业务综合分析[J].物流科技, 2007 (9) .

[2]、谢鹏.物流金融运作模式探讨[J].福建金融, 2007 (2) .

新型农村金融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篇10

一、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的重要性、必要性

中国要富强, 农民必须富裕, 而农民富裕需要农村、农业快速发展, 这就需要资金支持。资金是经济的血液, 农村金融更是现代农业经济的核心。但是,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村金融比较薄弱, 不能有效推动农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发展新型农村金融, 更好服务“三农”具有重要意义。

金融业的发展需要金融机构不断开拓新市场, 中国金融机构在市场拓展中当然不会忘记农村、农业这一大市场。毕竟中国现有一半人口在农村, 农村市场本身就是一大市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 金融机构只有参与农业现代化, 才能和现代农业同成长。

二、本着“合作、共赢”精神, 多层次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更好服务“三农”

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可能是单个农民、农户, 也可能是某个农业组织、农业合作社或涉农企业。这些主体所在空间一般比较分散, 一次需要资金数量不定, 一年需要资金次数不定。这些导致农村金融交易成本比较高, 加之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经常不能提供大中型银行所认可的抵押担保品, 所以时常贷不到钱。解决农村金融问题就需降低农村金融交易成本与交易风险, 需要政府本着“合作、共赢”精神, 积极引导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使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中发展壮大。

(一) 建立、发展小型农村金融机构, 零距离服务“三农”。发展农村金融, 需要政府引导建立、发展各种小型农村金融机构, 包括各类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以及乡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分互助性和商业性两种。互助性小贷公司, 主要是组织一些本乡本土人, 包含本地贫困户自愿出资组成股份制公司, 对内以低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贷款 (坚持“互助、共赢”精神) , 对外本着“合作、共赢”精神以高于银行贷款利率贷款。一般商业性小贷公司采取社会资本出资组成股份制公司, 尽可能聘一些熟悉本地情况的当地人搞信贷。小贷公司都是利用自有资金和所借资金从事贷款, 并根据客户贷款风险不同, 采取差别化利率为本地农村资金用户提供贷款服务;也可做信息服务———凭借自身熟悉当地情况优势, 接受大中银行委托, 提供他们所要求的借款人情况;也可帮助金融机构流转抵押得到的土地经营权。乡镇银行可由当地农户、农业组织、涉农企业发起, 吸收社会资本采取股份制组建;也可由部分发展良好的小贷公司转制而来 (须经有关部门批准才可) 。它们必须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要求从事存贷款业务。即使利率完全市场化, 央行也会给出存贷款利率指导价。乡镇银行由于规模小吸储较难, 但其熟悉本地贷款人资信, 若经营机制好, 客源充足, 发展前景仍可观, 可成为当地农业发展中资金供应的生力军。信用融资担保公司有政府出资参股组成和纯社会资本组成两种。它们可为本地经济组织、涉农企业等向银行贷款时提供担保服务, 可帮其借来自有资金数倍的贷款,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是一支不可或缺的中介力量。政府出资参股组成信用融资担保公司要界定好政策担保和一般商业担保界限。针对政策担保部分, 政府要提供被担保人的信用情况, 帮银行降低风险, 一旦发生不良贷款, 各方要按原来合同约定分担应承担的责任。农村中的小贷公司、信用融资担保公司、乡镇银行通过吸收社会闲散资金组成, 既支持了现代农业发展, 又为这些资金提供了一条新的投资方式。它们的发展可以更好更全面地零距离服务“三农”。为更好防范金融风险, 一定区域 (比如一个县或市范围内) 的小贷公司、担保公司自己也需在自愿基础上组织起来, 各出数额不等的资金成立一个联合体, 联合体的资金用于帮助遇到困难的成员企业。

(二) 引入、发展中型金融机构, 近距离服务“三农”, 与区域同发展。目前, 中国北方有的地区农村的中型银行较少, 需要政府积极引入其它中型商业银行。比如, 河北张家口的农村一般只有农村信用社, 远不能满足本地“三农”对资金的需求。而其它中型商业银行进一步拓展银行业务, 也不应放弃农村这个大市场。未来一定时期, 农村中有更多的银行网点是农业发展与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中的中型银行尽管不如贷款人本地的小金融机构了解贷款人自身信息, 但对区域市场更了解, 且资金实力较雄厚, 可以为贷款人提供更大的资金支持, 理应成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在农村, 越来越多的人有了为家庭、农作物、农产品上保险的愿望。各个保险公司在农村拓展业务, 前景可观。政府应引导保险公司与银行合作, 共同服务农民与农业生产, 双方也能在此过程中实现共赢。中型银行对经济条件较好的借款人小额借款可能不要抵押物, 借款人经济条件一般或借款数额较大, 一般都要抵押担保。而银行不愿接受农作物、农产品作抵押物。到银行借款, 农村借款人有借别人的存单或用保单抵押借款, 有用其汽车、房产作抵押物借款, 也有请担保公司担保借款。农村中的中型银行本着“合作、共赢”精神, 一方面立足本土, 挖掘潜力, 和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合作, 近距离服务“三农”, 与区域同发展;另一方面要根据需要“走出去”———和其它地方的银行、企业合作, 谋求更大发展。

(三) 大型农村金融机构发挥规模优势, 创新服务“三农”,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大型银行发挥规模优势, 进一步创新服务“三农”, 在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网络银行、组团服务“三农”等方面将发挥更大作用,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截止到2014年年底, 全国已实现了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 近三分之二行政村实现了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在这一进程中, 各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功不可没。比如, 中国农业银行在全国推进“惠农通”工程, 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家门口可刷卡消费、领养老保险和各项“三农“财政补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也在积极拓展农村金融业务。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互联网金融给传统银行业既带来了压力, 也带来了机遇。银行也应积极利用互联网开展业务, 发展网络银行, 原则是网上、网下遵循相同法律。各大银行由于规模优势, 与成熟的互联网企业合作, 发展网络银行更有优势, 更容易被客户接受, 也会更好地服务“三农”。当然, 发展互联网金融, 需要参与方有充分的风险意识, 更需政府制定统一的国家标准, 并加强监管。

为解决农村融资问题, 银行与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合作, 组团服务“三农”, 共担风险、共谋发展已逐渐常态化。比如, 民生银行现代农业金融服务联盟就由9家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组成, 可为涉农客户进行融资、租赁、保险、信托、证券发行等多角度、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随着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的逐步开展, 以及大型农机具融资租赁的逐步开展, 大中银行在农村中将拥有更广阔的市场, 在农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崔文苑.“三轮驱动”助推金融创新[N].经济日报, 2013-11-25

[2]陈果静.金融机构抢滩现代农业[N].经济日报, 2013-12-6

上一篇:肾实质性肿瘤下一篇:组合保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