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绿化设计刍议

2024-05-05

屋顶绿化设计刍议(精选十篇)

屋顶绿化设计刍议 篇1

1.1 优化原地区的植物配置

选用植物的过程中, 要了解当地生态结构, 引进乡土植物具有成活率高、方便管理、经济实惠等特点, 因此, 在保证原地区生物稳定性和多样性的前提下, 也能极大的促进当地的生态环境。所以进行植物间的配置, 就是为了把各种植物的优点综合到一起, 形成互补, 使当地的自然环境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

1.2 保证行车安全

高速公路的绿化带, 其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它不仅可以诱导行驶车辆、作为提示的标志、防止眩晕还可以对发生交通事故的车辆进行缓冲, 以降低事故对人员及车辆的伤害。

1.3 修复周边地区的环境

众所周知, 任何工程的建设都不能生态平衡为代价, 建设高速公路一项复杂的工程, 不可避免的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而高速公路的景观绿化能有效的起到一定修复作用, 公路的绿化就像建设了一道屏障, 可以降低了噪音的同时利用绿化的装饰作用、固定松垮易坍的山体、遮挡垃圾场, 采用这些方式可以很好的保证路段与景观的美观协调。

1.4 公路绿化环节交通污染

根据相关数据表明, 绿化植物可以有效减轻噪音、过滤路表的油污及有害物质, 对交通污染起到净化作用。因此, 在车流较大的高速路段实行景观绿化, 不仅可以降低空气的污染, 为司机及乘客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 还可以给外来旅游的人员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对以后城市旅游业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 高速公路绿化景观基本原则

2.1 融合和协调

首先, 高速公路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景观设计中应该关注的不仅是部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但也要注意协调与外部环境的地形。因此, 在公路线形设计, 造型结构, 以避免错误的实践把生态环境空间或视觉景观空间, 让沿线的风景名胜区, 绿色植物和相关设施的统一, 避免缺乏总体协调。

2.2 视觉和比例

由于高速公路行车速度快, 在高速公路行驶过程中, , 驾驶员视觉范围视野狭窄, 看得远, 影响了他们对景观的感知方式, 所以在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中应注意这一点, 运用“大尺度”, 注重视觉比例协调, 并满足驾驶员和乘客的视觉需求。

2.3 变化和统一

公路绿化景观设计强调统一, 但不遵循相同的模式, 没有区别, 但在统一的主题表现出自己的特色和魅力, 或沿景观可能是由于驾驶员的注意力是单调和沉闷的风格, 颜色, 形状, 适当的变化如建筑, 和线性弯曲, UPS等, 会使驾驶员在沿景观丰富的节奏, 驾驶感觉变化, 创造一种愉快的心理, 消除疲劳, 提高行车安全性的目的。因此, 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必须在一个统一的主题, 在均匀变化, 变化中的统一。

2.4 保护和开发

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过程中, 首先要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以及对原有景观的破坏, 要对当地各种植物、动物以及地方利益进行有效保护, 保持长期的自然经济效益。其次, 在设计过程中还要尽可能通过修改道路设计和施工方案的来保留原始的风景。在原有景观的保护的同时, 作为现代化的高速公路, 设计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反映了时代的主题。

3 提高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具体策略

3.1 高速公路景观色彩设计

高速公路景观不同于城市景观, 其组成要素和界面以自然因素为主, 人工因素为辅, 是大地景观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但为了丰富道路景观, 消除驾驶员和乘客的疲劳, 可以点缀其他颜色。在壁画的边坡因大面积色彩无处不在的画面, 富丽堂皇, 给司机和乘客带来的视觉享受, 提升道路图像。

3.2 高速公路景观形态设计

景观元素形态设计是高速公路景观形态设计的重要方面。高速公路路面的引导、隔离、防护设施具有较强的安全性要求, 其形态、尺寸有严格的控制标准, 而两侧的雕塑、壁画、浮雕等有较大的自由创作空间。壁画一般附着在两侧的边坡上, 并且提供快速前进的乘客观赏, 其图案应用夸张的手法, 扩大尺度并沿前进方向伸展。

3.3 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

(1) 对绿色带两侧的景观设计

在道路两边的土地范围内的乔木和灌木的种植绿色的搭配方式, 绿色量很大, 改善生态环境效果好, 可形成垂直方向优美的植物景观。如果路的两边有不愉快的对象, 如墓地, 垃圾填埋场, 种植不同的树木, 如:湿地松, 水杉, 海桐等, 形成绿色屏障, 效果将对景观道路两侧起到很好的改善。

(2) 中央绿化景观设计

中央分隔带地表的绿化, 主要是种植草坪和地被植物, 使表面可以有效覆盖, 防止土壤污染路面, 达到保湿效果, 同时通过不同花期的花灌木, 花的颜色, 叶色变化丰富, 景观隔离带。其主要目的是形成良好的视觉引导, 避免由于眩光或夜间驾驶视线和所造成的影响, 丰富道路景观减少视觉疲劳, 提高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3) 收费站和服务器周边绿化景观设计

服务区是加油和修理, 集餐饮, 住宿, 娱乐, 购物为一体, 绿色设计的主要建筑为主体, 空间划分、植物配置, 在传统园林艺术的基础上, 结合现代园林的表现手法, 以亭, 石件, 照明和环境美化和点缀, 观赏, 休闲, 提高环境质量目标。乔格林灌溉原理相结合的布局, 常绿和落叶相结合, 植树造林。考虑到驾驶员和客运线观景的要求, 在服务区的主要线侧绿化观赏常绿灌木强培养为主, 其余三面常绿和落叶树套种, 如香樟, 桂花, 银杏。收费站绿化范围包括充电平台, 办公区和生活区。办公区, 生活区, 乔, 灌, 草的花, 如布局更合理搭配, 种植树木应在庭院的绿化形式, 从而创造一个“常绿, 四季开花, 明亮, 色彩丰富的“舒适宜人的环境, 充电平台在玉兰, 桂花, 紫薇, 创造一个绿色的外部环境总体上, 形成了丰富的绿色氛围。。

(4) 互通区绿化景观设计

互通立交区是高速公路的出入口, 是主要的诱导视线, 减少土壤侵蚀和美化环境的作用。从路转交换外空间, 绿化设计必须满足的需求和驾驶视觉功能的要求, 构成规则式和自由式两。利用组合规则的空间面积相对较小, 根据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地方文化特征, 在不同的图案类型的选择, 是植物为背景组成, 有不同颜色的低矮的灌木种植。更大的空间的面积可以采用自由式构图, 类似于中国传统园林, 乔木, 灌木组合种植密度, 但需要满足能见度要求。小灌木可以把斜坡草坪种植并辅以少量的边坡防护, 也可以查看。

(5) 隧道洞门绿化景观设计

隧道的景观分为洞内与洞外, 其绿地状况是由山体其原有自然条件来决定, 洞内由于空间上的限制, 一般是配合行车舒适性、照明、通风、消防等来考虑;洞外有着广阔的空间, 有着复杂而丰富的自然环境。所以, 隧道景观设计的重点应该放在隧道洞门之外。因此, 相比于边坡绿化、中央隔离带绿化和互通立交绿化来讲, 很不容易, 所以在选择植被, 树木和灌木要优先注意到, 与周边的协调在绿色植被的生长环境, 但不管怎样隧道的景观设计还是要以生物防护、园林绿化为主, 必要时配以少量的支护等工程措施。

4 结束语

总之, 高速公路绿化高速公路正常交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速公路绿色景观设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高速公路的绿化设计, 我们不仅要充分调查研究, 掌握所需的基本信息, 而且要仔细研究整体与局部和周围的自然环境, 是的沿线居民的居住环境的协调, 充分体现公路绿化的特点和功能的唯一途径。

参考文献

[1]周婷婷.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与改善措施探讨[J].科技信息, 2009, (13) .

[2]彭俊杰, 刘华伟.基于交通安全的高速公路景观设计浅析[J].山西建筑, 2010, (07) .

小区绿化设计方案 篇2

(一)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家对住宅区的园林绿化设计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设计出“人性化、生态化、自然化”的园林式居住区,以提高现代人的生活质量,成为当今住宅区园林绿化的设计准则。本文针对住宅小区绿化景观设计提出一些观点,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对城市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一、城市住宅区绿化设计的原则

近几年,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和对生活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在选购住房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强调一个新的选择尺度:景观环境。现今,居民的住房消费更趋于理性化和理想化,住宅区绿化在人们的心中越来越占主导地位。住宅小区绿化规划应坚持“方便、安全、整洁、环保”,从改善城市小气候,能充分发挥小区功能出发,通过建设高品位、高质量的绿化空间环境,创造一个舒适、美观、休闲、有益于身心健康、充满活力的城市人居生态景观。在现代住宅小区设计中,一般要求绿化率达30%,高档住宅区甚至要达50%–60%。住宅小区绿化设计对树种选择要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此外,还应考虑以下:

1、绿化配置以植物群落为主,兼顾草坪。现代的住宅小区,植物群落是绿色空间环境的基础,植物景观是绿色的主体,因此,应以乔木、灌木、草本花卉、藤本植物来有机结合,根据它们的种类和习性的相似性组成层次丰富而不芜杂,适合该地自然环境条件的人工园林植物群落,以发挥最佳生态效益。科研人员从园林植物的改善环境功能和叶面积指数关系入手,换算城市最佳效益结构为乔 灌木 草(含地被、绿篱)。这种种植结构可创造最佳生态效益,既节省土地,又在环境生态效益上产生最佳效果。

2、绿化布局的集中与分散。我们知道,人类有安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等。现代化的住宅小区,更要注重居民的交流、运动和休息,如何围绕小区绿地这一共享空间,组织一些有益的户外活动,丰富小区居民生活,密切人际关系,规划设计时就要考虑集中的中心绿地。但过度集中的中心绿地环境难以安静,感觉空旷,人员往来也复杂,在实际生活中管理不甚方便,无形中同小区内大多住户之间拉开距离。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在绿化设计中还应考虑设计一些分散的团块绿地,形成一些相对安静的空间,利于小区住户休息和生活。

3、绿化设计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住宅小区绿化不同于公园设计,在住宅小区和建设中,要注重实用功效和美学艺术。现代的情感与文化品位取向的生态化人居环境,因而在其景观效果表达上要结合人文内涵,创造出充满情趣的生活空间。在规划设计中,还应充分考虑居民要求,满足小孩嬉戏,老人活动、品茶、下棋以及居民体育锻炼、健身等。

二、城市住宅小区的绿化设计与建设存在的问题

住宅区绿地可分为公共绿地、组团绿地和宅旁绿地,它们有不同的功能和要求,设计时应有所侧重。现代住宅绿化环境及设计的现状。尽管现代住宅区发展迅猛,但在住宅小区的绿化设计,尚有不少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

1、“为绿化而绿化”设计规划观念表现普遍。主要表现在一些住宅小区方案阶段粗糙的规划设计,这类方案仅仅满足符合规范或绿化法规条例的要求,但缺乏情趣、有人情味的可持久的绿化空间设计,有些住宅区的绿化甚至有拒人于园外的感觉,草坪、花坛、绿地景观被铁栅栏、围栏包围,这样的绿化虽然绝对化覆盖面积达标,但其绿化的实用功能却远远不能发挥它的作用。更与有主题的均好性绿化(即一方面,有中央庭院作为社区共享部分;另一方面,将绿色延伸到每一户的窗户外,或使住户能走入绿色,使之成为可享有的绿色)相违背。还有些城市规划中在市政广场、中心公园上很下功夫,对与城市居民关系最为密切,利用频率最高的住宅小区绿地空间却潦草马虎,应付了事。

2、住宅小区绿化设计千篇一律,千园一图,毫无个性可言。大多数城市居民在使用过程发现他们的住宅区没有特色,识别性不强,以致来访的客人很难快准确找到他们所处的位置。不少小区都江堰市是一片草坪,中间点缀几棵苏铁、夏鹃或刺柏、红叶小檗镶边等,以致于缺乏个性,造成住宅区往往是一样的植被,一样的空间布局形式,这显然没有充分考虑居民的心理需要。其实,开发商关注绿化环境时,不妨关注一下绿化环境的差异性,这样,可以使你开发的楼盘中脱颖而出,便于识别。

3、绿化过分重视单一草坪,而忽略植物群落。在住宅小区的绿化上,目前有一种过分追求大面积草坪的倾向,单一大规模进行草坪建植,其实并不科学,草坪相对植物群落而言,观赏性强,但实用性弱,而且大范围的草坪养护及建植的费用都很高,会增加住宅小区内居民的经济负担。

4、绿化设计与使用后的维护脱节。不少住宅区在正式投入使用后,由于我国物业管理尚起步,小区使用后因疏于管理和维护绿化好的环境遭到破坏而得不到及时维护,加上水、电供应及太阳能设施脱节,使居民的外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从而大大降低住宅小区环境的质量。

三、提高城市住宅小区绿化设计质量的建议

城市住宅区绿地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分布最广,最接近居民,与居民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绿地,它在改善居住区小气候和卫生条件,美化居住区环境和为城市居民创造室外休息活动场所等方面有显著作用。针对当前住宅小区的特点,应从几方面入手提高城市住宅小区绿化设计质量。

1、统一规划设计,协调布局。住宅小区绿地种类多,有小区中心绿地、专用绿地、道路绿地、宅旁和院落绿地等,且规模不

一、功能各异。在进行绿化景观设计时,应在统一考虑小区整体风貌的前提下,根据使用与功能要求,科学协调布置绿化景观,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绿化景观系统,并与城市整个自然绿化要保持统一。设计尽量做到“人性化、生态化、自然化”,步移景异,建设富有观赏性和实用性的住宅小区园林绿化景观。

2、植物品种、配植是园林绿化成功直接因素。小区园林绿化景观的植物可分为乔木、灌木、花卉、地被及草坪、藤本植物及水生植物等,应充分了解各种植物的特性再进行品种选择与搭配。品种选择要考虑植物色彩、花果期及时序,常绿树、落叶树,乔木、灌木,速生、慢生等因素。植物配植要有层次感,乔灌草的配植要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和小区布局要求,合理配植高、中、低植物,宜将修剪整齐的植物配植在边际与外围,以构成多层次种植结构。另外,本土植物在当地有极强的生命力,抗病虫害能力强,降低养护成本,因此在选择上应优先考虑。为了避免小区绿化千篇一律,应推广应用一些适合居住区特点的植物新品种,以创造出“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

3、因地制宜,合理利用,体现人性化。因地制宜是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适地造林,借景寓情才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精华所在。合理利用就是要最大限度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少动土方,并适当保留原有的树木,这样可以减少投入,降低维护成本,并且显得朴实无华,真切自然。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上倡导以乡土植物为主,还可适当选用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外地植物,改善住宅小区的植物种植结构。自然起伏的多变地形比人工造平面整齐的地形更令人感到轻松、温馨与浪漫,更富有诗情画意。尽量避免过度注重外环境,迷恋热带海滨植物、盲目追求豪华水景布置等华而不实、高成本的设计。

4、小区绿地是区内居民游憩、锻炼身体、休闲、交流的良好场所,因此,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因此,在设计时,居住小区内的草坪采用一些耐践踏的草坪,同时铺设一些卵石路、滩卵石之类小石头,让居民踏卵石按摩脚以锻炼身体;另外,树下点缀大的石头,可以让人休息小坐;绿地内设置儿童游戏场地和设施,如沙坑、滑梯、翘翘板、攀登架、转椅等,可以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使人们休闲、运动、交流等活动能融合在园林绿化景观中,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到阳光雨露、鸟语花香,营造出一个优美、安全、舒适的生活空间,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性化设计。

5、园林景观要与生活、文化相结合,讲求实用性。高质量优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健康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如今,人们对住宅小区绿化的要求不再只是一两块草地,三四个花坛,而是要求高标准、高质量。首先,绿化面积要大于建筑面积的30%,其次在合理运用植物、园林小品、园路和铺装等前提下,特别要强调,在空间组织上达到一步一景,景随步移的效果。同时注意住宅园林景观要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提倡多元化,不要盲目效仿欧式风格的大门和护栏以及雕塑等,背离居民特有的生活与文化。住宅区园林绿化设计要符合实用性。儿童活动区内要树种树型丰富,色彩明快,比例恰当。一般采用生长健壮,少病虫害,树姿优美,无刺、无毒、无飞絮的树种。配置的方式要适合儿童的心理,色彩丰富,体态活泼,便于儿童记忆和辨认。老人活动区应选择高大乔木为老人休息处遮荫,为晨练、散步创造意境。又如停车坪采用多样式花架,种植藤木植物,既能折算百分之百绿化面积,又能起到保护汽车之功能,增添区域整体环境艺术效果。

总之,城市住宅小区园绿化的设计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营造高质量的住宅小区自然生态环境,使居家与自然融为一体,使人们能获得重返自然的美好享受。在城市住宅小区绿化设计时要不断创新,设计出真正人性化、生态化和自然化的园林景观。

小区绿化设计方案

(二)一、综合说明

(一)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山东某小区绿化工程

2、工程地点:山东海龙开元小区院内。开元小区位于潍坊市寒亭区,北依古亭街,南至金河街,东靠白云路,西邻上港路。总用地11.5公顷,其中,绿化用地3.39公顷。现状用地为平地,地势平坦。

3、施工现场现状:本工程施工现场业已具备“三通一平”,规划楼体已经形成,主要交通业已铺设完毕,随时可以进入现场施工。

(二)主要工程量:

1、小区景观中的绿化、土建、装饰、小品等。

屋顶绿化设计刍议 篇3

【关键词】微地形;景观设计;园林绿化;应用

1.“微地形”在园林景观中的作用

1.1景观结构作用

“微地形”能够利用绿化园林景观视线的控制,构造出有所差异化的空间结构类型。比如,可以在视野更为开拓,地形相对平坦的区域利用“微地形”营造出更为开放的区域空间。而针对于山体或者水体区域,则可以利用“微地形”营造出相对封闭或者半封闭的景观公园。因而,借助于园林绿化营造微地形,能够极大地改善居民周边居住环境,营造出更为丰富多元化的空间视觉感受。相对平整的地形结构能够为居民提供娱乐休息的空间,平整的铺装则能够为居民创造解散区域。借助于微地形的营造所提供的居民休憩空间,再加上植物与平地、坡地的融合,致使完整的空间产生难以分离的关系。

1.2工程与辅助工程作用

合理应用微地形,有助于园林绿化景区的排水处理,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积水问题。在国内的南方区域,由于雨水量通常较为充足,营造出合理的“微地形”则有利于更好地排放雨水。此外,科学地营造“微地形”能加大城市绿地比例,据不完全统计,面积达到5m2的平面绿地中能够种植2~3棵树木,但是,假如营造出起伏的微地形后,则可种植的树木数量可增加1~2棵,绿地量明显增加。

2.“微地形”景观设计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策略

2.1“微地形”在園林绿化中的应用原则

2.1.1自然和谐的原则。

现在,越来越多的园林绿化设计师将园林设计思路转向自然发展路线,希望能够从大自然中获取更多的设计灵感,或者结合大自然已有的地貌情况,设计出更多的园林绿化景观。将大自然视为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作品的重要创意来源,更为强调利用大自然中岩石、土地以及树林等要素,更加注重与大自然环境共生的方式。单一的地形设计仅仅能够为居民提供审美感知所带来的愉悦感,而假如融入了人文精神或者地方特色,则可帮助人们在居住体验中获取更多的感知,进而获取更多的认同感。

2.1.2经济成本控制的原则。

在设计园林绿化景观时,所营造的微地形功能有限,应注重与造景并重,以利用为主、改造为辅为原则。改造地形地貌必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此时进行微地形景观设计,就应评估实际的财力、物力等现实情况,并力争按照依山就势、自由布局的原则进行景物的布局、意境的表达。假如在营造微地形时,需要改变原有的地形地貌,应该努力保障园林绿化区域与挖土方的整体平衡。

2.1.3人性化原则。

尊重园林绿化景观已有的地形,高效利用当前已有的土地空间资源,是当前园林绿化自然景观设计中最为主流的设计思想以及务必遵循的基本性建设原则。在园林绿化景观微地形作业环节中,并非所有的施工均能够实现排水功能。对整个地形的尊重,主要是指在营造园林绿化景观微地形时,避免对原有地形造成破坏。往往在开发城市广场、园路时,对已有地形建筑物的保护设计不够科学,造成相关的自然地形设计不够合理。在设计后续相关项目时,应该尊重整个地形中第一个公园的景观设计。

2.2“微地形”营造的影响因素

2.2.1被动影响因素。

(1)地形现状。当营造特定的微地形时,应全面评估所利用土地的来源以及排水状况等信息。在营造新的微地形时,首先,考虑残余积土是否可以利用。其次,考虑微地形设计的位置是否合理,避免限制正常排水产生新的大坝。(2)地域文化。好的微地形设计作品均可看到作品灵魂的影子,拥有特殊的思想内涵,这与微地形所处的地域文化紧密相关。(3)服务对象。在设计营造“微地形”时,全面考虑包括人、动植物等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营造出更为舒适的微地形,提供更好的园林绿化景观服务。

2.2.2主动影响因素。

营造“微地形”时所受到的主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形空间影响、植物种植影响以及经济效益影响等。

2.3“微地形”塑造园林绿化景观的方法

2.3.1居住小区园林绿化。

(1)居住小区道路的处理。小区道路常见的设计类型主要包括组团道路、浏览道路等多种方式。微地形应用于居住小区道路中,可以营造出起伏变化的道路或者缓冲平坦路面的步道台阶,有助于改变小区居民的步行快慢节奏,大大改善工作后的疲惫状态。此外,居住小区道路两边的地形地势也可以营造出坡度有所差异的边坡,不仅能够达到居住小区道路对排水的要求,而且能够确保道路空间布局上不丧失流动性。同时,在居住小区内利用不同的材料,能够实现不同的效果。比如,利用废碎的瓷砖,实现废旧材料高效利用,又能够实现丰富道路色彩的目的;利用鹅卵石材料,不仅能够极大地提升居住小区道路内容的丰富性,还能够达到按摩保健的养身作用。

(2)楼宇间绿地的处理。由于楼宇间可用空间有限,楼宇间绿地通过合理地园林绿化微地形处理,将自然山峰缩小应用于楼宇间的绿地中,包括独山包或者多山包等多种方式。在楼宇间营造出高度不同的微地形,极大地改善了居住小区内居民的视野,改善了园林植物的栽植环境,充实了居住小区内园林绿化的艺术内容,将小区居住条件与外界大自然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2.3.2公共绿地园林绿化。

(1)广场绿地的处理。城市广场是当前城市中最富艺术感染力的公共区域,根据功能的差异可以细分为公共活动场所、交通广场以及商业广场等。通常而言,广场绿地是坡度相对较小的缓坡底,并借助于微地形景观处理,以广场地形的抬升或下降,构造出有所差异的绿化景观。在高度相对较高的广场区域,则可以考虑构造出绿地构图中的焦点区域,突出景观的形象;而高度相对较低的位置,具备更强的封闭性与内向性,更能够产生良好的舞台效果,可以考虑构建下沉式广场,突出广场文化气息。

(2)道路绿化的处理。在园林绿化景观中,道路绿化是至关重要的组成元素。要想在相对较为单调、封闭的广场道路中,营造出更为丰富多样的景观效果,要求关注园林景观的立体化处理。此时,不仅要在道路两边部署高度有所差异的植物,还应该充分应用微地形景观设计处理效果。将道路的地表弄成中间位置拱起的形状,便于排出积水。此外,在坡度相对较大的道路,应根据道路的方向完成微地形的设计工作,有利于行人在道路中更为舒适地行车。

3.结语

综上所述, 在实际园林绿化工作中,应该合理地利用“微地形”设计及施工原则与方法,更好地发挥绿化景观改造功效,提供更为舒适的绿化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明菲.现代景观设计中微地形设计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4

[2]李福银.初探园林微地形在景观中的处理应用[J].绿色科技,2015(7)

刍议园林绿化设计中的节水措施 篇4

1 我国水资源现状

水是地球上最为重要的资源, 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不可缺少的资源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 且结构型缺水、资源型缺水、水质型缺水同时存在。从结构上, 水源时空分布极不平衡, 全国80%的水资源分布在占国土总面积36%的南方地区, 20%的水资源则分布在占国土面积64%的北方地区。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过分集中, 全国大部分地区每年汛期 (6到9月) 降水量占全年的60%~80%。从资源上, 人均水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4。从水质上, 主要河流中Ⅰ类、Ⅱ类、Ⅲ类水只占60%, Ⅳ类、Ⅴ类、劣Ⅴ类水占到40%。但在我国严重缺水的情况下, 园林绿化中仍然存在着严重的水浪费问题。

2 园林绿化中的水浪费问题

2.1 植物运用不合理, 加大了城市园林的用水量

干旱区的植物种类与东部、南部不同, 多以耐旱型植物为主, 其外部形态特征与喜湿类树种也大不相同。而在干旱区的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中, 一味盲目的运用奇花异草进行造景, 忽视乡土树种。在后期的养护管理中, 不仅不容易适应当地气候、抵抗病虫害, 而且加大了用水量。

2.2 灌溉方面

(1) 灌溉方法落后, 普遍存在用水浪费现象在城市绿化工程中, 较少考虑与园林植物相配套的灌溉系统。根据干旱区部分城市的调查资料表明, 喷灌、微灌 (包括微喷灌和滴灌) 等节水型灌溉技术, 除在某些大面积绿地的草坪中使用外, 部分地区仍有采用地面漫灌、人工洒水或水车浇灌的现象。草坪、苗木等常因浇水不及时、不均匀、灌水不足或过量而死。

(2) 缺乏专业的园林灌溉规划设计、施工队伍现在, 喷灌、微灌等先进的灌溉方法以其节水、节能、省工和灌水质量高等优点, 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当前很多城市中, 对园林植物需水量和灌溉量的研究较少, 专业的园林灌溉规划设计、施工队伍还不完善。人们只是凭借经验或农业方面的灌溉数据来确定园林植物的灌溉量, 没有依据园林植物的不同层次、种类而选择适宜的灌溉方式。在已经铺设灌溉设施的园林绿地中, 由于缺乏严格的规划设计和施工不规范、普遍水平较低, 不仅设备使用寿命短, 而且也达不到真正的节水灌溉的目的。

(3) 对灌溉系统自动化控制缺乏认识园林绿地应运用自动化灌溉技术, 更精准的控制用水以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

2.3 水景设计不合理, 消耗大量的水资源

我国园林绿地中多设有水体, 大面积的有湖面, 小的水景有水池、喷泉、瀑布等。这些人造水景, 大多是依靠自来水供水, 每年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干旱区本身夏季温度高, 蒸发量大, 又存在着漫长的冬季, 在这些不利于设计大批量水景的条件下, 没有考虑到设置大体量水景会最终造成因无水供应而成为“旱景”。

2.4 天然水与再生水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由于在本身缺乏水资源的干旱区, 天然水与再生水是很好的资源。天然水是指天然的降雨、降雪等。再生水即中水, 是指城市生活废水经过集中处理后, 其水质指标高于污水允许排入地表和地下水体的排放标准, 又低于城市给水中饮用水质标准的循环利用水。城市内越来越大的道路、广场、建筑面积, 阻碍了天然水的渗透。同时, 由于注重程度、技术等因素, 再生水资源也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3 节水措施

3.1 在植物配置设计时, 讲究优化组合

植物材料是城市园林绿化的基础, 在不影响景观效果的前提下, 植物材料的选择是节水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植物是园林绿化的基础所在, 合理选择植物的种植方式和配置方式, 是实现园林节水的关键。在植物规划设计时,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 选择乡土树种:乡土树种是广泛地存在于某地带性植被中的树木种类, 是长期生长和适应于当地生态环境的树种。在长期的生长进化中, 己经对周围环境有了高度的适应性, 因此乡土树种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来说是最为适宜的, 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城市园林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 较多地受到人为的干扰, 在选择植物种类时, 应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 首选乡土树种进行园林绿化。选择乡土树种不仅可以节约水资源, 也方便后期的养护管理。

(2) 优化植物配置:园林植物选用包括乔木、灌木和草本, 就需水量而言, 乔木和灌木需水远低于草坪, 而生态效益却比草坪高许多。因此利用高大乔木、地被植物进行绿化, 不仅能充分发挥绿地的生态效益, 更有利于节约水资源。所以在进行园林植物配置时, 应以乔、灌为主体, 以复层植物群落结构为主导, 提倡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层结构。

3.2 灌溉系统方面

(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综合实力的提高, 在今后的园林绿地建设中, 应坚持将灌溉系统广泛应用于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中, 逐步采用高标准的现代园林灌溉设施, 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选用喷灌、微灌等先进的灌溉方法以达到节水、节能的功能。结合城市改造, 在新建大型园林绿地中, 尝试应用智能化、精准化自动控制灌溉技术。一方面, 自动控制灌溉系统能显著降低人工管理的费用;另一方面, 不同植物群落的需水特性不同, 需要不同的灌水方式和不同灌水量, 在同一灌溉系统中, 靠人为控制难于实现, 需要自动控制才能实现适时、适量灌溉;再者, 用自动控制灌溉系统进行精量灌水, 有利于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严格灌溉系统的规划设计与施工, 切实保证工程质量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及良好的施工, 是保证灌溉系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的关键, 也是巩固现有绿化工程成果、推动节水型园林绿地灌溉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园林绿地灌溉系统, 应由专业设计人员和施工队伍来规划设计、严格按照有关国家规范操作。

(3) 由于干旱区本身水资源缺乏, 但在园林造景时又不考虑水景设计用水量问题, 大量建造水景, 最终造成“旱景”。因此在干旱区水景设计方面, 一定要在设计阶段严格把关, 尽量减少大批量水景建设。

3.3 再生水利用

(1) 收集利用汛期降雨:

由于干旱地区降水量, 年内分布不均, 通常降水多集中在汛期6~9月。近年来,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 城市道路、广场、建筑等面积迅速增加, 阻碍了雨水的渗透。基于上述情况, 建议人行路面等可采用透水、透空路面做法, 以有效收集降雨、减少地面径流, 从而补充土壤和地下水。

(2) 合理的利用中水:

目前, 在我国大多数城市园林绿化用水多采用市政用水, 造成居民用水与绿化浇灌用水的矛盾。废水处理如果达到国家要求的二级灌溉水标准, 可用于绿化浇灌。且回用空间很大。经实验表明, 经过二级、三级处理过的污水, 如采用合理的灌溉方式, 则对植物无不利影响, 甚至有益。利用中水灌溉, 可以节约大量的淡水资源。

3.4 保水剂的使用

保水剂又称土壤保水剂、高吸水剂、高吸水性树脂、高分子吸水剂, 是利用强吸水性树脂制成的一种高吸水保水能力的高分子聚合物。它能够迅速吸收自身重量百倍甚至上千倍的水分, 使之不再向其它方向流动, 减少水的深层渗透。

3.5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当前从事园林绿化事业的工作人员中, 绝大多数对我国水资源匮乏状况还不甚了解, 尚未意识到节水的重要性。一方面, 设计人员在设计中, 或倾向于大面积的草坪、大型的水景等一些高耗水的景观, 或对植物的生态习性不了解, 不能合理地配置植物;另一方面, 管理部门和人员在后期养护管理过程中, 没有采取有效的节水计划和措施。因此, 当务之急应该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从业人员的节水意识, 使发展节水型园林的观念深入人心。

4 结论

总之, 在当前水资源比较匮乏的情况下, 只有提高大家的节水意识, 以实际行动共同节约水资源, 这样才能使城市园林绿化达到最大的节水效益, 才能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摘要:由于园林中植物配置、灌溉、水景设计等各种不合理因素, 造成园林中严重的水浪费问题。本文主要是针对本身水资源的匮乏与浪费之间的冲突, 阐述了一些有关园林绿化节水措施。

屋顶排水设计 篇5

(a)挑檐沟断面;(b)屋顶平面图

四、确定水落管规格及间距

水落管按材料的不同有铸铁、镀锌铁皮、塑料、石棉水泥和陶土等,目前多采用铸铁和塑料水落管,其直径有50mm、 75mm、100mm、125mm、150mm、200mm几种规格,一般民用建筑最常用的水落管直径为100mm,面积较小的露台或阳台可采用50mm或75mm的水落管。水落管的位置应在实墙面处,其间距一般在18m以内,最大间距宜不超过24m,因为间距过大,则沟底纵坡面越长,会使沟内的垫坡材料增厚,减少了天沟的容水量,造成雨水溢向屋面引起渗漏或从檐沟外侧涌出。

园林绿化树木的修剪工艺刍议 篇6

【关键词】园林;树木;修剪

一、修剪方法

1、短截

1.1轻短截仅剪掉枝梢部分,约占枝条的1 /5 ~ 1 /4 。剪口芽饱满时,能发育成较旺盛枝条,剪口下部的芽一些可发育成短枝。这些短枝生长不过分旺盛,积累营养多,可促进花芽的形成。

1.2中短截即在枝条中部,约占枝条的1/2,在饱满芽上方短截。剪后的枝条相对增加了养分,同时顶端优势转移到剪口芽上,发育旺盛,长势强,多用于培养延长枝,主要用于培养延长枝和弱枝复壮。

1.3重短截即剪去枝条的 4/5 左右。剪口下的芽能萌发新枝,1~ 2 个芽生长旺盛,其余芽发育能力弱,用于弱树、弱枝的复壮更新。极重短截在枝条基部留 2~ 3 个芽,把枝条剪掉。因剪口芽很弱,剪后生成中短枝。

1.4回缩修剪不但限于一年生枝条,还要回剪到二年生以上枝条。因离心秃裸现象的出现,有些多年枝条下部光秃,采用回缩修剪技术刺激秃裸部位出现枝条。

1.5截干即把苗木的地上部分在根颈处截掉,促使根颈处萌芽出现新的树干。此方法一般用于培养树干通直的苗木,因多年生根系积累了养分多,萌发出来的新干较为旺盛,一年中形成粗壮通直的树干。此方法即先养根,后养干。泡桐、国槐常用此发培育新干。这种方法适合于萌芽力强的树种。

1.6抹头即把树冠在分枝部位以上或以下去掉,使它萌发新枝的修剪方法。顶端优势不明显的大落叶阔叶树移植一般采用此方法。这是为了提高移植成活率,形成适合新环境的树形结构。

2、疏枝

即从基部剪除过多过密的枝条。剪掉的可为一年生枝的多年生枝。它的作用是让保留的枝条获得较多的养分、水分和空间,方便通风透光,使树木生长健壮,也使树形美观,提高观赏性。一些萌芽力强的灌木,一般枝条丛生,丛生枝多,枝条细弱,要及时疏枝。对于乔木,在树冠疏枝,可调节枝条的疏密和树冠结构,而萌芽力弱的树种,要慎用疏枝法。疏剪强度分为轻疏(全树10%的枝条)、中疏 (10%~20%)、重疏(20%以上)。疏剪强度依树种、长势、树龄而定。萌芽力强、成枝力弱或萌芽力、成枝力均弱的樹种,少疏枝。萌芽力、成枝力都强的树种可多疏。幼树适合轻疏,促进树冠迅速扩大,可提早开花。成年树生长与开花进入盛期,枝条多,为调节生长与生殖关系,促进开花结果,适当中疏。衰老期树木,发枝力弱,为保持有足够的枝条组成树冠,仅要疏除病枯枝。

3、剥芽

即剥掉多余的刚萌发的幼芽。树木发芽时,有的树木的枝条、尤其是一年生树干上的芽,易于萌发,应采用剥芽的方法处理,如果任其生长,萌芽就可能消耗大量养分,干扰主干和树冠的生长,因此,应及时剥除没用的萌芽。一些树木抹头后栽植,如国槐、白蜡、悬铃木、元宝枫等,春季树干可能出现萌芽,应及时进行剥芽处理。

4、摘心

即摘掉枝条顶端的芽。树木的生长和树冠形成中,有些主枝长得快,长势强,有的长得慢、长势弱,应采用对长势强的枝条摘心的方法,减缓长势,促进弱枝生长,形成良好树形。在秋季摘心能使枝条停止生长,加速木质化,有利于安全越冬。

5、伤枝

5.1刻伤即在芽的上方或下方用枝剪、刀横割至木质部,以切断韧皮部的输导组织,阻碍养分通过,刺激或抑制芽的萌发,促进或抑制枝条的生长。刻伤伤口通常为枝粗的1/3。刻伤能有选择地促进新枝的萌发。

5.2环剥就是在枝条上把一段树皮剥除,在一段时间内阻碍枝条上部碳水化合物向下运输,对上方营养物质的积累,花芽形成有利。这比环刻的强度要大,若环剥的长度过大,可能使上部枝条死亡。

5.3拧枝一般针对较细的嫩枝,在枝条某个部位拧一下,使韧皮部和木质部受伤,阻碍水分和养分的运输,促进营养的积累,调节生长。

5.4扭梢和折枝在生长季,会生长过旺盛的枝条,在中部把枝梢扭曲使其下垂,即扭梢;把新梢折伤,叫折枝。二者伤的是木质部,阻碍水分向生长点运输,减缓长势,可促进花芽形成。

二、树木修剪技术问题

1、剪口芽和剪口

剪枝后保留的剪口下的第一个芽为剪口芽。剪口芽质量发育良好、饱满、无病虫、无损伤的健壮芽。一般的剪口芽应为叶芽。各种修剪方法都是去掉一部分枝条或芽,必然出现剪口,剪口的大小、方向、位置会明显的影响剪口芽的生长发育。伤口大,对愈合不利,可能感染,剪口斜度大,出现的伤口也大。剪口部位离芽的距离不可太短,否则芽可能失水干枯;太长时,留下一段枝梢,不易愈合,影响未来枝条的长势。剪口上端与芽尖齐,下端在芽的1/2部位较为合理。在冬季、春季干旱大风的地区,剪口离芽的位置应略留长一些,防止干旱大风造成芽失水干枯。

2、竞争枝的修剪

2.1竞争枝未超过延长枝,下邻枝条较弱,要把竞争枝在基部一次疏除。剪除后留下的伤口削弱延长枝的生长和增强下部侧枝的生长。

2.2竞争枝未超过延长枝,而下邻枝条生长较强,要把竞争枝重短截,抑制其生长,第二年把它疏除。一次疏除留下的伤口会削弱延长枝的生长,枝条的生长,形成新的竞争枝。

2.3竞争枝超过延长枝,而下邻枝条较弱,要把延长枝剪除,转而培养竞争枝为延长枝,即换头。

2.4竞争枝超过延长枝,延长枝较弱,但竞争枝下邻枝条较强,要把延长枝分两次剪除,第一年重短截,减弱其生长势,又抑制下部枝条生长,使竞争枝发展成延长枝;转年把原延长枝剪除。

3、主枝的配置

3.1有轮生现象树木的主枝配置。在多歧分枝和单轴分枝的树木中,生长中易于形成主枝过多近似轮生枝,若不注意配置,可能形成“掐脖”现象。为避免这种状况,在幼树阶段就要按树形的要求,逐步剪除主干上过多的主枝,并使之均匀分布。放任生长的树木已出现轮生现象的,可在每轮保留3 个向各方向生长的枝,其余的疏除。留下的伤口阻碍了上部营养向下的运输,使营养较多的积聚在原掐脖上方的细干处,使细干增粗,这就解决了由于掐脖造成的树干粗细悬殊。多歧分枝的树木,单轴分枝的树木,可能出现“掐脖”现象,栽培时要尤其注意。

3.2中央领导干树木的主枝配置。顶端优势强的单轴分枝树木,中央领导干生长强壮,其余主枝粗度就相对较细,树形高大,树干通直,这些树木在有健壮树干的基础上,注意主枝的配置。在枝下高度符合要求时,每年留2~3 个主枝,主枝间应有一定的距离,按照树木的年生长高度确定。形成主枝较多,主枝与中央领导枝相比粗度较细的结构,形成卵圆形等形状的树冠。

3.3无中央领导枝的主枝配置。此类树木顶端不具优势,萌芽力强,多修剪成杯形、自然开心形树冠。这类树木仅配置三个主枝,当年培养两个,此年增加一个,主枝的方向要在四周分布均匀,主枝上下之间的距离不可小于30cm,开张角度不可小于 45℃。

参考文献

[1] 张翠萍,杨静,王恒玺. 园林观赏树木的整形与修剪[J]. 科技致富向导. 2012(18)

高校校园绿化建设刍议 篇7

校园环境质量高低最主要的因素是绿化, 通过绿化可净化空气, 减少粉尘, 降低噪音, 调节气温, 改善小气候, 提高环境质量;可创造疏朗、郁闭等各种不同的绿化空间, 便于师生交往;通过绿化可以创造丰富的季相色彩, 美化校园环境;还可以让学生学到植物学知识, 扩大知识面等。

2 校园绿化建设的目标与原则

2.1 校园绿化建设的目标

绿化建设是高校文化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孕育着文化与文明, 成为高校的自然符号和文化依据。不同高校的地理条件、历史、文化、环境等均不相同, 也造就了不同高校的气质与灵魂。清华大学的荷塘, 北京大学的未名湖, 武汉大学的樱花等, 都是极具文化特色的高校印象, 使大学校园成为了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2 校园绿化建设的原则

2.2.1 以人为本, 满足需求。

学校的社会职责与功能决定了其以人为本的特性, 因此校园绿化建设首先要满足师生员工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需求, 并结合功能分区, 考虑生态需求, 建造更具有人性化的绿化景观。

2.2.2 自然为本, 生态优先。

每所高校都有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 景观建设时, 要充分考虑其自然优势, 并在此基础上突出生态主题, 在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 使用乡土植物, 尽量降低管理和养护成本。

2.2.3 教育为本, 特色鲜明。

学校的生态建设要突出校园特点, 建设植物园式的校园环境, 真正体现“一草一木都参与教育”的思想。同时, 通过使用不同寓意的植物景观塑造符合高校校园文化内涵的绿化艺术形象。

2.2.4 以绿为本, 景观分明。

高等学校校园绿化应以营造绿色氛围为主, 在绿化布局和植物配置上注重造型和色彩搭配, 做到点、线、面相结合, 乔、灌、草相搭配, 形成开朗、郁闭和半郁闭等各种不同的绿化空间。

3 目前校园绿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3.1 校园绿化存在的不足

3.1.1 种类单一, 比例失调。

园林植物种类单一, 多样性相对贫乏, 对许多优良的园林树种未给予足够重视, 应用的园林植物种类相对偏少, 一部分适应性强、观赏性高的园林植物没有得到恰当的运用;园林植物配置不够自然, 多表现在乔木灌木比例失调、地被植物种类单一、藤本植物种类太少、垂直绿化不足等, 植物品种的选择对色彩的考虑不足, 使得植物景观显得过于单调、季相变化不明显。

3.1.2 文化缺乏, 特色不彰。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 同样环境也能塑造人”。绿化建设应赋予校园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搭配多种植物, 富有寓意的植物图案设计, 配搭建筑和盆景的文化墙、花冠长廊、秀雅假山、幽幽小径、亭台楼阁、小品雕塑及立体藤架, 能使人体味到浓浓的校园文化及其所蕴含的办学理念, 使人焕发出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3.1.3 分区不明, 设计粗犷。

校园绿化在品种、设计风格上没有鲜明的分区。对教学区、教工宿舍区、学生宿舍区、图书馆区、游憩区及运动区等区域, 没有充分考虑其不同分区的绿化功能和配置要求, 尚未形成不同分区的视觉可识别性。并且在进行校园规划方面, 部分规划设计单位仍采取“建筑先行, 绿化填充”的模式, 留给绿化的空间就较为有限。

3.2 改进措施

3.2.1 实施“适地适树”的原则。

以本地区的乡土树种为主, 充分体现经济、实用、美观的特点, 应用自然界的各种乔木、灌木、地被植物, 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态、线条、色彩等自然美来创造植物景观, 供人欣赏, 乔木、灌木组成树丛、树群时, 要深浅疏密相济。

3.2.2 要考虑到植物的生态习性和植物的观赏特性。

注重各植物之间生态上的联系, 从而达到艺术上的配置效果, 无论植物在环境选择还是植物的表现手法或植物之间的搭配都要考虑得比较周到, 要考虑到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之间的协调, 植物造景材料有主、有次, 叶色、质地、株型的对比要有变化。

3.2.3 足够重视校园绿地规划设计。

好的绿地规划设计是取得良好的绿化、美化效果的前提, 它反映人们崇尚自然、追求自然的现代理念。只有在规划设计方面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才会创造出优美的校园环境。校园绿化应从提升校园环境品质的高度, 规划时预留较大面积的绿化场地, 以供集中绿化。

4 结语

刍议城市园林绿化如何管理 篇8

中国传统园林作为世界园林的一朵奇葩, 有其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 而现代园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自觉或不自觉地摈弃了自己的风格, 合弃了自身的文化内涵。加强园林绿化管理, 促进城市园林绿化功能从传统的美化、观赏、休憩、防护等方面向自然景观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综合性功能过渡。

1 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性分析

1.1 吸收有害气体

几乎所有的植物都能吸收一定量的有毒气体而不受害。植物通过吸收有毒气体能降低大气中有毒气体的浓度, 避免毒气积累到有害的程度, 从而达到净化大气的目的。减少粉尘污染。园林绿化植物对灰尘具有滞留、吸附、过滤等作用, 因此, 绿地、林带对减少大气降尘和飘尘量的效果非常显著。

1.2 净化水体

树木花草还可以净化水体。如凤眼莲能吸收污水中的镉、汞、酚等有毒物质。芦苇能吸收酚及其它20多种化合物, 还可以消除水中的大肠杆菌, 使水体得到净化。降低噪音和震动。随着城市交通运输量的增加以及工业生产、建筑工程中的撞击, 噪音和震动在不断地影响着城市居民的心理和生理。根据研究证明, 乔冠木能吸收26%和反射54%落在它们身上的声能。树木密集, 叶片的多方位和粗糙多毛, 均有利于吸收声音, 反射的声能也在往复中趋于消失。用树木组织起来的卫生防护带能减弱工业设备向居民区传播的震动。

1.3 供欣赏及休憩

在现代的城市园林绿化中, 人们已不再单纯的从单一种植角度进行规划, 而是加入了更多功能性元素, 包括景观小品雕塑、水景等与之搭配, 使之摆脱传统的城市园林绿化, 更多加入规划设计及功能性的元素。

2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园林绿化规划管理不科学

2.1.1 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缺乏长远性与科学性。

目前, 我国绝大多数城市虽已编制了城市园林绿化规划, 但由于缺乏长远和科学的理论指导, 导致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与城市现代化进程不协调, 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和居民对城市绿地的生态保护和游憩休闲等方面的要求。比如对城市绿化格局的规划, 就需要按照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 对于城市的气候、水文、地质及绿地格局进行认真分析, 依据景观生态格局分析的方法进行计算, 同时结合整体用地性质确定。特别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在此情况下, 更需要充分发挥每一片绿地的效益, 谨慎决策, 合理布局。

2.1.2 部分城市仍未形成完整的城市园林绿化规划。

由于没有较为稳定、长久的规划系统来指导绿化规划, 在进行城市园林管理时没有可靠依据, 导致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的编制与规划实施的脱节。常常出现规划绿地经常受到一些单位和个人的侵占和吞噬, 各类绿地数量严重不足, 大大滞后于城市化建设发展的要求及市民游憩出行和生态环境防护的要求。因此必须尽快编制、调整城市园林绿化规划, 优化城市园林绿化布局。

2.2 园林绿化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体制在本质上仍未从根本上消除计划经济时代管理的运行痕迹和框框, 政府挑着经济与社会两副重担, 明显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政府管理机构的设置有背于强化公共管理职能和精简高效的原则。园林绿化管理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体制。目前, 许多地方园林绿化规划、建设、管理, 各自为政, 如:各开发区、各开发商及企事业单位等有关部门的园林绿化管理, 自成体系, 缺乏全局性、系统性、规范性的管理体制。由于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体制不健全, 职能部门的综合协调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使得侵占城市园林绿地事件时有发生, 随意伐木毁绿事件更是屡屡发生。有些城市由于管理力度不强, 城市整体绿化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2.3 园林绿化管理法制不完备

有法不依, 管理者法制观念不强, 在执法上存在着执法不严或某种程度的谋私问题;在管理方式上存在着以罚代管和以罚代法的倾向。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对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认识不够, 管理不力。因此, 必须提高各级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部门领导对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认识, 如何认识?从管理是科学的这个意义上讲, 管理也是生产力, 管理出效率, 管理出效益, 管理出财富;相反, 只抓建设, 忽视管理, 就会浪费投资和资源。由此可见, 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发展, 首先应加强城市管理, 而且应把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贯穿于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全过程。从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到城市园林建设的完成, 每个环节都要加强管理。长期以来, 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尤其是许多地方性的园林绿化法律法规、行业标准、技术规程亟待健全。

2.4 园林绿化意识普遍性不强

由于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 也受经济条件的制约, 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和城市园林绿化发展迟缓的严峻局面。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 许多城市政府对园林绿化在城市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尤其是在城市环境保护与管理中的战略地位与功能认识不足。

3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策略分析

3.1 科学运用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方法

3.1.1 德尔菲法是在专家会议基础上创立的一种背对背式的专家咨询法。

这种方法克服了专家会议法的许多弊病。比如, 由于崇拜权威而导致的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不能得到很好地发表和采纳;还有, 出于某些到会专家的自尊心原因, 不能正确地对待别人的建议和意见, 固执地坚持自己的看法的专制行为。最近几年, 在我国的一些大中城市中, 许多园林工作者把德尔菲法引入到现实的园林绿化管理工作当中,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较好的效果。

3.1.2 多阶段决策法。

它也叫动态规划方法, 是由美国数学家贝尔曼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用以解决多阶段决策问题的方法。所谓多阶段决策问题是指一个决策问题包含若干个阶段或子过程, 决策者需在每一个阶段做出选择, 以使整个决策过程最优的一类决策问题。多阶段决策法是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中最主要的管理方法之一, 它的应用能够使园林绿化管理中的一些复杂问题得以合理的解决。

3.2 规范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管理

城市绿化系统规划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区域性、生态性、舒适性、可利用性和可达性5个方面。首先, 要突出区域特征和资源特征, 将规划扩大到市域甚至区域范围, 建立城郊结合、城乡一体的大绿地系统。其次, 规划要更加注重绿地的生态效应, 最大限度地保存典型生态系统和珍稀物种繁衍地, 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自然和人文景观, 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以更贴近自然的生态化环境来取代过度精细栽植、缺乏生态价值的“绿色沙漠”。另外, 规划还要更重视绿地空间的环境改善和功能拓展, 致力于创造舒适的人居环境并增加郊野休闲、森林旅游、湿地保护等更多功能内涵同时, 还应通过拓展绿化的影响和服务半径, 增加与周边的内在联系等方法, 不断改善绿化的可达状况。

3.3 法治化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必须强法和执法, 管理法规要完善, 并要严格执行, 依法办事。

管理监察队伍, 要知法、执法、守法、敢于管理、善于管理, 各级管理园林绿化主管部门, 要克服“以权代法”、“以人代法”的倾向, 从人治转向法治轨道。 (下转第191页) (上接第168页) 4结束语

园林绿化被誉为城市的“绿色名片”是一个城市环境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随着近些年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城市园林绿化的管理已经无法与城市建设步伐同步, 出现了诸多方面的问题, 因此必须在认识城市园林绿化重要性的基础上, 对存在的问题加以纠正调整, 以促进城市整体环境的可持续发展。S

摘要:本文对园林绿化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在管理实施的细节也需要不断加以改进, 以保证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措施

参考文献

[1]乔海宏.园林绿化工程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园艺, 2011 (13) .

刍议建筑立体绿化技术及其推广 篇9

面对绿化用地与建筑用地需求的尖锐矛盾, 传统的地面绿化系统颇显应对乏力, 因而及时引入建筑立体绿化系统, 从建筑屋顶和外墙面争取绿化空间, 扩大绿化表面积, 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手段。除了控制城市热岛、改善城市生态之外, 立体绿化系统还能有效提升建筑保温性能, 减少室内空调系统的使用, 达到节能减排的作用。集约化的空间利用, 多层面的城市效益, 使建筑立体绿化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认识建筑立体绿化

1. 什么是建筑立体绿化

建筑立体绿化是指在对建筑三维空间进行绿化, 即围绕建筑主体及其所属构件而产生的绿化形式, 这主要包括屋顶绿化和墙体垂直绿化。

2. 建筑立体绿化的作用和特点

建筑立体绿化对于城市环境以及城市发展有着多方面的积极作用。第一, 不占空间, 绿效显著。立体绿化几乎不需要占据额外的土地资源, 却能提供数倍于建筑基底面积的绿化表面积, 形成良好的绿化效果, 并大大地升了绿植总量。第二, 丰富景观元素, 美化城市空间。城市建筑的屋顶往往是最为丑陋的, 通过屋顶绿化可以创造出一个美观的建筑第五立面。而建筑墙体的垂直绿化则可以直接为城市空间带来活力和亲切感。第三, 生态效益可观。立体绿化可以吸附尘埃、净化空气、降低污染、隔离噪声、缓解热岛效应, 对于维系保持城市生态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第四, 有助节能减排。立体绿化可以对建筑的墙体和屋面进行覆盖保护, 还能增强维护结构保温性能, 减少建筑的能量耗散。

二、建筑立体绿化技术

1. 屋顶绿化技术

屋顶绿化是在建筑物的顶部开展绿化, 因此在设计时必须考虑建筑物本身的安全、屋顶防水做法和种植屋顶构造的问题。同时, 要根据建筑的屋顶构造以及当地的气候特点选择合适的种植土壤和种植物种。

(1) 构造要求

1) 荷载问题:屋顶建议采用整体现浇或预制装配的钢筋混凝土屋面板作结构层。一般情况下, 要求提供350 kg/m2以上的外加荷载能力。屋顶绿化的形式须以房屋屋顶结构为依据, 屋顶承重必须大于种植层最大湿度重量、排水物质重量、植物重量、其他物质重量的总和。

2) 防水排水问题:种植屋面在保证植物正常生长的前提下, 要做到不能渗漏。一旦发生渗漏现象, 导致屋面翻工重做, 必然费钱费时费工。屋顶绿化传统各构造层次自下而上一般为:建筑结构层、建筑结构防水层、耐根系穿刺防水层、排水层、过滤层和种植介质。最新的屋顶绿化技术对传统的做法做了改进, 具有防水极佳、自重超轻、施工快捷、养护简单的特点。如德国海纳尔PVC-GF防水卷材集成了过滤布、蓄排水层、隔离层、防水根阻层, 使构造层次大大简化, 只用隔汽层、保温层和海纳尔GF型植物根阻拦卷材三层即可满足使用要求, 系统厚度可薄至4 cm (不含植物) , 每平米重量可低至40 kg (含植物和水) (如图1、图2) 。这种新型技术为今后屋顶绿化的设计施工以及后期维护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市场前景广阔。

(2) 种植介质

种植介质是屋面绿化的植物赖以生长的土壤层。由于收到屋面荷载的限制, 要求所选种植介质需具有自重轻、不板结、适宜植物生长、施工简便等性能。一般可选用种植土、泥炭土、草炭土、膨胀珍珠岩、细砂等材料, 按一定比例混合配制而成。种植层的厚度则一般依据种植物的种类来确定。

(3) 选种植物要求

建筑物屋顶昼夜温差大, 冬季风大寒冷, 夏季酷晒炎热, 其覆土深度有限, 然而水分散失量大。因此, 为保证屋顶绿化的效果, 应选择环境适应性强、根系浅、生长缓慢、病虫害少、耐寒耐旱、易于管护的花、草、藤类植物;不宜采用根系生长快、深根系、钻透性强, 树型高大的乔木。

2. 外墙垂直绿化技术

(1) 传统技术

传统的垂直绿化技术主要包括地面栽植、空中栽植和屋顶栽植技术。1) 地面栽植是在建筑外墙外侧设置种植槽或花坛, 栽种攀援植物, 利用其自然生长特性完成墙面绿化。2) 空中栽植是在建筑物阳台、露台等处, 设置盆槽种植攀援植物或垂吊植物。或者直接在阳台等处放置小型种植盆等。3) 屋顶栽植是在屋顶边缘靠近墙体处种植攀援植物或垂吊植物。

(2) 新技术

1) 人工基盘。人工基盘是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项种植技术。人工基盘的种类繁多, 有包囊式、卡盆式、箱式、嵌入式等不同种类。其共同点是在人工支架上安装各式各样的栽培基质基盘, 栽培绿植, 从而实现垂直绿化。

2) 墙面种植。该技术有两个分支, 一个是喷播技术, 另一个是建筑表面种植技术。喷播技术主要是利用特制机械将土壤、肥料、植物种子、粘合剂、保水剂、水等混合后加水喷射到岩面或建筑表面上的技术。

建筑表面种植技术, 主要是用陶瓷等材料制成的空心砖砌墙, 砖上留有出植物生长的空隙, 砖体内装有土壤、肥料和草籽等混合物, 利用植物趋光性, 使植物从砖面空隙生长出来覆盖墙面。

3) 墙面贴植。通过选择易于造型的乔灌木, 通过墙面固定、修剪、整形等一些系列方法, 使其沿墙面生长。常用的乔灌木主要有银杏、紫荆、海棠、木槿、紫薇、火棘、冬青、罗汉松等。上海地区在墙面贴植方面成绩突出, 尤其是2010年世博会中有大量成功实践, 取得了良好的绿化效果和景观效果。

三、建筑立体绿化技术的推广前景与阻力

1. 推广潜力和前景

(1) 立体绿化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与经济效益, 极具推广潜力。联合国环境署一项研究表明, 绿化屋顶可使室内温度夏天可以降低2℃~5℃, 冬天可以提高2℃~5℃。室外绿化屋顶能吸收空气中30%的粉尘, 储存6%的雨水。如果城市的屋顶绿化率能达到70%以上, 城市大气中二氧化硫含量将下降80%, 热岛效应会彻底消失。立体绿化的节能减排效果十分显著。而且由于几乎不需要土地成本, 立体绿化可以说是最经济的绿化方式了, 据统计, 单位面积立体绿化的成本仅为地面绿化的1/15~1/10。

(2) 政策面利好消息频传, 立体绿化前景广阔。随着对城市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入,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城市环境、城市生态的关注日益提高, 对于建筑立体绿化增设了许多鼓励政策。2006年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则明确将立体绿化措施列入绿色建筑评级的加分项。《北京市城市环境建设规划 (2004-2008) 》明确要求, 北京市30%的高层建筑层顶和60%的多层建筑中顶层需进行绿化。《上海市绿化管理条例》则开创了以立法形式规范屋顶绿化的先河。随着国家的推动和各部门日渐重视,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会有更多的城市颁布政策来推进建筑立体绿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因而这一市场的前景非常可观。

2. 推广所面临的挑战和阻力

(1) 技术难度:立体绿化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解决墙面处理、表面施工、植物选择、养护管理等一系列的技术问题, 除此之外还需应对地区气候条件差异带来的许多困难, 这些都可能造成建成的立体绿化效果欠佳以及人力物力的浪费, 更有甚者会造成安全隐患。

(2) 立体绿化的各类花卉树木养护, 配套水电设施和防排水等的管理工作是需要有园林绿化的专职人员来承担, 但实际项目中, 立体绿化往往重建不重养, 后期疏于维护, 造成绿化质量下降甚至荒废, 使得立体绿化所带来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不能得到长效的积累。

(3) 成本因素:尽管建筑立体绿化节约了大量的用地成本, 但就建筑本身造价而言, 采用立体绿化设计的建筑, 无论是设计成本、施工成本、材料成本、管理成本都相应地有所提高, 加之立体绿化技术在我国发展尚未成熟, 远期效益尚未可知, 投资者未必乐意冒险投资做这样的尝试。

(4) 政策层面:尽管个别地区已经率先向建筑立体绿化技术敞开绿灯, 但技术的大量推广还需要政府进一步出台具体的推动政策。比如把墙面和屋顶绿化也纳入到绿地率指标计算中, 建立奖励机制鼓励立体绿化的建筑项目实施等等。否则, 过于笼统的指导意见很难在实际操作中发挥作用。另外, 对于立体绿化的应用, 政府部门也尚缺乏管理经验, 需要进一步制定操作细则, 规范这一市场。

(5) 公众意愿:对于建筑立体绿化技术而言, 公众尚需提高认识, 从了解到接受再到愿意为这项技术买单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市民全面而深刻地了解立体绿化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才会主动地参与进来。

四、结语

建筑立体绿化节地高效的特点,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城市建设和绿化争地的矛盾, 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节能减排起到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对于多数城市来说, 屋顶和墙体绿化至今还是有待开垦的处女地, 据估算, 仅城市的屋顶面积总和, 就占到全市居住区面积的1/5, 开发前景非常广阔。不过在欢欣鼓舞之余, 我们还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立体绿化在我国发展尚属于初级阶段, 无论是政策层面还是技术层面都有待于继续探索和完善。面对立体绿化技术带来的巨大机遇, 我们还需保持足够的冷静, 务必以因地制宜的指导思路来运用和发展这项技术, 尽量避免因盲目推广而造成的不必要的社会资源的浪费。以理性务实的态度, 通过不断地总结和积累当地经验, 逐渐发挥出这一技术所带来的巨大的潜在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涛.建筑竖向绿化的设计手法[J].建筑创作.2003 (01) .

[2]近藤三雄.城市绿化技术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刍议城市绿化法律体系的构建 篇10

关键词:城市绿化,法律体系,绿化管理,PM2.5

我国经济近年来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 国民经济进一步提升, 但在近几十年高污染、高消耗、高浪费的落后发展模式的影响下,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经常出现沙尘、雾霾等不良天气状况, 在近几年国家产业调整和人们对优良环境条件的诉求下, 我国环境恶化程度有一定的减缓, 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1 我国城市环境现状综述

工业相对发达、人口相对集中、环境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差的城市, 尤其是我国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各大城市, 城市生活废弃物污染严重, 环境相对较差, 居民环境生活质量不高。尤其是在每年春秋季季风气流的影响下, 常造成该地区PM2.5含量过高, 城市扬沙、沙尘、雾霾天气的出现, 极大地影响了城市居民的正常健康生活。

以2013年第一季度我国大中城市天气状况为例, 春季、秋冬季空气中PM2.5指数严重超标, 引发华北、华中、华南、华东地区大范围长时间的雾霾天气, 波及范围之广、雾霾浓度之大均创下建国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记录。尤其是北京地区, 连续五天雾霾天气导致城市日间能见度不足五十米, 造成多条交通干线陷入瘫痪、半瘫痪状态, 中小学停课、高速公路封闭、航班延误、公交线路暂停营运等等, 整个城市居民的生活受到了极其严重的影响。

广泛的城市绿化以解决城市空气质量较差、环境污染严重日益融入到人们的日常话题中。但在目前我国各种制度、法规不完善的现实情况下, 以法律准绳为城市环境污染管控治理的基础日益成为城市居民解决生存环境危机的共识。

2 城市绿化法律体系的构建

目前我国涉及城市绿化的法律法规主要有1992年国务院第100号令公布的《城市绿化条例》以及各地方政府适应各自特点制定的相关法规政府规范等。目前已经涌现出了一系列的法律规范初步形成了一个规模性的法律规范体系, 给城市绿化的进行提供了基本规范依据。《城市绿化条例》是1992年5月20日由国务院发布的我国第一部以法律形式对城市绿化工作进行规范指导的法律性文件, 并于当年8月1日正式施行。它的出现反映出了城市居民对于城市生活环境质量下降的担忧以及对改善城市居住环境质量的迫切诉求。在《城市绿化条例》的指导下, 我国各大中型城市均根据自身特点颁布了相应的城市绿化工作指导意见和工作细则等, 并且有步骤地开启了城市造林、植树、培育城市绿化苗圃、绿化带的工作, 给城市绿化事业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对破坏城市绿化工作进行处罚的法律依据。这些城市绿化法律条例主要规范了城市绿化工作的工作范围、责任机构、资金来源、组织机构权力范围、破坏城市绿化工作行为界定、处罚依据等, 为我国城市绿化工作提供了初步的理论基础和行为规范依据。以下主要对《城市绿化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进行简要的介绍。

2.1 城市绿化工作范围。

条例第一章第二条规定:“本条例适用于在城市规划区内种植和养护树木花草等城市绿化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这里的城市绿化工作主要指的是在城市用地范围内及其周边为了改善城市居住环境由政府部门出资进行栽植的绿色植物如公路两旁树木、草植、花圃, 城市居民聚集区的花园、公园等公共园区中的绿色植被等的规划、栽植、保护、管理等工作。

2.2 城市绿化工作责任机构。

条例第一章第七条规定:“国务院设立全国绿化委员会, 统一组织领导全国城乡绿化工作, 其办公室设在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国务院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等, 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职权划分, 负责全国城市绿化工作。地方绿化管理体制,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规定。”这给了各地区政府极大地自主权来进行城市绿化指导工作的开展进行。各城市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由政府设立“城市绿化工作指导办公室”统一协调各部门的城市绿化工作, 避免因为部门权力分散和沟通不畅等问题造成城市绿化工作迟迟无法推进的尴尬。

2.3 城市绿化用地及资金来源。

城市绿化工作是政府部门主导的公共事业性质的工作, 是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体现, 由政府部门对城市绿化工作进行指导、推进, 支持并鼓励民间力量的广泛参与, 由政府主管部门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规范, 根据条例第8、9、10、18条指导思想, 一般如道路、公园等公共场所的城市绿化用地及绿化资金由政府主管部门协调规划和筹资, 单位附属绿化工作需要单位自行按照政府部门的要求和规范进行用地规划、资金筹备、植被栽植进行。

2.4 破坏城市绿化工作的行为界定及处罚依据.

根据条例第四章指导意见,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可以由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责令停止侵害, 可以并处罚款;造成损失的, 应当负赔偿责任: (1) 损坏城市树木花草的; (2) 擅自修剪或者砍伐城市树木的; (3) 砍伐、擅自迁移古树名木或者因养护不善致使古树名木受到损伤或者死亡的; (4) 损坏城市绿化设施的。

对于破坏行为过于严重的, 主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即目前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2012年修订) 对破坏城市绿化工作行为进行相应的处罚。

3 城市绿化法律体系的完善

我国城市绿化虽然已经初具规模, 形成了法律体系, 对城市绿化如道路两旁植被、公园花园、居民小区苗圃、屋顶绿化植株等的规划、栽培和管理等形成了初步的规范管理依据, 但相比较于国外发达国家城市绿化工作和考量我国城市环境相对较差的实际情况, 该法律体系还尚不完善, 尤其是城市绿化条例自1992年发布以来已经历经二十余年, 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今城市发展需要, 因此我国立法机构需要在未来几年的工作中对城市绿化法律完善方面进行加强, 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3.1 工作机构更明确。

我国目前各城市常出现没有设立特别的管理部门造成城市绿化“三不管”的现象, 尤其在城乡结合部, 城市污染较为严重。

3.2 特色性更强。

各城市出台相应的城市绿化法规时, 需要考量自身城市特点, 南方湿润地区在进行绿色植被栽植的植被种类选择时理所当然地需要与北方干燥地区有所不同, 工作范围和内容也必然不同, 切不可全国一个模板, 那样只会事倍而功半。

3.3 社会参与积极性更强。

目前城市绿化工作推进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参与积极性不够强, 我国很多地区的城市绿化法律法规只是对单位提出了绿化要求, 但并没有对其提出明确的绿化保护和管理要求, 没有能够设立完善的机制来监督社会绿化设施的保护与管理, 造成城市绿化工作流于表面, 这是在以后的立法工作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

4 结论

城市绿化工作是关系到城市居民健康正常生活的保障, 在立法角度为城市绿化提供行为规范依据和指导意见是我国推进城市绿化工作的必然, 也是发展现代宜居性城市提出的客观要求, 需要我国各立法机构进行科学地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吕中诚.论城市绿化法的基本原则[J].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1 (4) .

[2]蒋拯.违法建筑处理制度研究—从权利保护与限制的视角[D].西南政法大学, 2012.

上一篇:感悟时间流转下一篇:城市文化建设公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