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屋顶绿化技术

2024-05-09

城市建筑屋顶绿化技术(精选十篇)

城市建筑屋顶绿化技术 篇1

近年来,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在建建筑面积与日俱增, 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工地。随着城市用地矛盾的日益尖锐化、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入人心, 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 而如何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扩大绿化面积, 便成为人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新问题, 这使得建筑物的第五立面———屋顶成为了城市立体发展中重要的绿化方式之一。

通俗的说屋顶绿化 (Green Roof) 是基于建筑物屋顶, 而脱离了地表的种植技术。它的涵盖面较广, 泛指一切不与地面、土壤相连接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特殊部位的绿化 (见图1) 。根据植物习性合理选择品种, 结合建筑物屋面承载能力和构造特点, 从而形成了城市绿化的特殊形式。

历史上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屋顶绿化实例是公元前600年建于幼发拉底河岸的巴比伦空中花园。随着时代的发展, 在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浪潮的推动下, 大量新技术、新材料的产生也推动了建筑业的快速发展, 屋顶绿化在很早之前便已在西方国家得到普及, 体系不断完善成熟, 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绿化系统, 如德国Zineo系统、鲍德尔系统 (The Bauder System) 、普纳图尔系统 (The Sopranature System) 和日本SG系统等。

相对西方砖石建筑而言, 我国古代以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由于受材料性能的制约, 屋顶种植易引发木材受潮腐烂, 降低结构承载力, 故很少使用。在中国建筑史中没有清晰的将屋顶绿化的时间段加以界定, 直至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末屋顶绿化在我国才进入发展时期。近年来, 由于政府的大力推广, 大量中小城市继经济发达城市之后也掀起了屋顶绿化的浪潮, 我国屋顶绿化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越来越多的绿色装饰了城市空间, 提高了城市绿化覆盖率, 改善了人居环境。

2 屋顶绿化的基本构造

屋顶绿化种植区的构造层可分为植被层、种植层、过滤层、蓄排水层、保湿层、隔根层、分离滑动层、防渗漏层, 其竖向构造层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而略有差异 (见图2) 。

2.1 植被层

植被层又称景观层, 指在屋顶种植的各种乔木、灌木、草坪等植物, 在种类选择上应以中小型本土植物为主, 只有专门进行加强荷载支撑系统设计时才可种植大型乔木, 且高度不应大于5 m。景观层可分为草坪式、组合式、花园式三种 (见图3) 。草坪式采用草本植物地毯式平铺于建筑屋面结构层上, 造价低、重量轻;组合式是在草坪式的基础上加入中小型灌、乔木及攀援植物等, 可以营造出错落有致的景观;花园式绿化采用仿园林式设计, 是屋顶绿化的较高级形式, 融入了花架、凉亭等建筑小品, 加之水体、假山、花坛等, 配合小径、矴步、铺地形成独特的绿色生态群落。

2.2 基质层

基质层是植物生长的基础, 除应满足植物生长所需的微量元素外, 还应质轻, 并具有一定的蓄排水能力和空间稳定性。屋顶绿化基质荷重根据湿容重进行核算, 必须控制在建筑物荷载允许范围内, 通常不应该超过13 k N/m3。由于一般的土壤很难达到上述要求, 故屋顶绿化常用各类介质进行混合来配置基质层, 其主要有两大类:改良土和超轻量基质。改良土是由田园土、排水材料、轻质骨料和肥料混合而成;超轻量基质由覆盖层、育成层、排保水层组成, 二者理化性质见表1。

2.3 过滤层

过滤层铺设在基质层下, 材料有粗砂、玻璃纤维布、聚酯纤维布、黑麦杆等。目前广泛使用聚酯纤维无纺布作为过滤层, 其具有既能透水又能过滤的双重优点, 可以防止种植基层中肥料和颗粒的流失, 隔离泥土, 避免造成排水管道的堵塞。铺设纤维无纺布时相邻搭接缝宽度应控制在100 mm~200 mm之间, 并应向女儿墙侧墙、墙面延伸至种植基质层下50 mm。

2.4 排、蓄水层

排蓄水层置于隔根层之上, 种类较多, 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如承载力较弱的老建筑屋面及以草本植物为主的地毯式绿化适用于排水板排水, 具有排水快、施工方便等优点, 相比碎石和卵石排水层可大幅度减轻屋面荷载, 同时板底凹处可以蓄积一部分雨水, 供植物在气候干燥时吸收。对于排水组织方向较复杂的屋面和花园式绿化, 为加强雨水的定向排除, 可用高密度聚乙烯盲管加陶粒的方式进行处理。盲管开孔率大, 可将雨水经主管道快速定向排除, 超轻材料陶粒有良好的吸水性, 在排除多余水分的同时, 还具有良好的蓄水能力。除此之外还有排水垫排水层和煤渣排水层, 因煤渣长时间受荷载挤压易碎裂, 影响排水能力, 目前较少使用。值得注意的是, 在设计屋面排水层时, 应考虑维护通道的设置, 以便日后对屋面排水系统进行检查清理。

2.5 隔根层

绿色植物发达的根系会破坏建筑物的防水系统, 在对几种建筑防水材料进行木本植物耐穿刺试验时发现, 大部分防水材料对植物根系不具抵抗力, 其后果是造成防水功能失效, 甚至因根系穿透结构层引发严重的结构破坏。隔根层一般可分为物理原理隔根 (隔根膜) 和化学原理隔根 (SBS耐根性防水卷材) , 隔根层铺设于排、蓄水层之下, 搭接宽度不小于100 cm, 并应向侧墙面延伸15 cm~20 cm。

2.6 分离滑动层

为防止隔根层与防水层之间产生粘结现象, 应在隔根层下采用玻纤布或无纺布等材料设置一道分离滑动层, 采用柔性防水的屋面必须设置, 有刚性保护层的柔性防水层和刚性防水层可以省略铺设。

3 屋顶绿化的构造技术

3.1 荷载设计轻量化技术

建筑屋顶结构承载设计是进行绿化设计的基础, 决定了绿化的形式和复杂程度。在对原屋顶绿化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的会给屋顶带来新的荷载, 其中包括植被层、构造层以及水体、设施小品、山石、园路铺地等静荷载和游人、雨雪等活荷载。相对而言静荷载是屋顶荷载的主要来源, 如100 m2左右的屋面平铺种植土, 就会给结构增加几十吨的荷载, 所以在对屋顶进行绿化设计时, 总体原则是在严格执行建筑结构设计承载要求的基础上, 最大程度上减轻静荷载。在平面设计时, 应将小品、大型乔木和水体等设置在建筑梁、柱等承重构件上, 同时应根据植物生长所需最小种植土厚度铺设土壤 (见表2) , 选用人工合成基质作为种植土, 这种基质模拟自然土壤的性质, 质量较自然土大大降低, 在构建建筑小品等方面也应选用质轻的建筑材料, 如用玻璃纤维强化水泥加轻质构架的方式营造假山等配景。

mm

3.2 屋顶绿化的防水技术

由于存在浇灌用水、水池、喷泉等水体, 设计屋顶绿化的屋面相比正常屋面增加了产生渗漏隐患的水源。无论是按原设计或是在已建房屋的可上人屋面上进行屋顶绿化, 均必须在不损伤原结构防水层的基础上进行二次防水处理。防水层施工前应将屋顶出水口封闭, 进行严格的96 h闭水试验, 确定无渗漏后方可进行施工。相比柔性防水层来说, 刚性防水层比较坚硬, 能有效防止根系发达的乔灌木穿透, 达到保护屋顶的作用, 刚性防水层的主要做法是在屋面板上铺设50 mm厚细石混凝土, 内置4@200双向钢筋网片1层, 同时在混凝土中添加适量微膨胀剂, 减水剂及防水剂, 一般还应设置隔离层将新旧防水层隔开, 留有温度变形的空间, 具体做法是在找平层上铺一层干毡或沙子灰等松散材料后再做刚性防水。

采用柔性防水时, 防水材料还应具有一定的耐久性、互补相容性和基层、温度适应性。目前在施工中以APP改性沥青卷材、SBS改性沥青卷材、土工膜 (HDPE, LDPE, EVA, ECB) 和PVC卷材较为常用, 由于植物根系会对卷材造成穿刺性破坏, 柔性防水层之上必须设置隔根层。

3.3 屋顶绿化的抗风技术

风是能引起屋顶绿化严重破坏的自然因素之一, 防风措施的处理不当引发的高空坠物更会带来严重的损失。防风设计涉及到植被层、基质层、景观小品防风等方面, 主旨在于将屋面景观元素加以固定, 对于种植高度大于2 m的植物应采用防风支护技术, 支护措施包括地上和地下支护两种, 地上支护较简单, 施工方便, 但因支撑物影响树木的美观和庭园的景观效果, 现基本被地下支护所替代。地下支护的做法为:根据树木的大小在屋面上安放合适的基座, 对于较大的乔木需将基座与屋面进行固定, 将树木底部用数根钢索通过基座的顶端拉结固定, 屋面覆盖种植土层后, 将基座和固定钢索掩埋, 地面看不见任何支护措施。对于靠近建筑外墙的乔木, 在设计时必须增设防护栏、防护网或相应加高女儿墙, 以防止植物倾倒、坠落造成高空坠物危险。对于基质层的防风处理则较为简单, 只需上铺草坪即可获得很好的防风效果, 对没有栽植草坪的位置可以平铺一层透水薄布, 四周用竹签固定。

摘要:对屋顶绿化相关理念和其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 阐述了常见平屋顶绿化构造层次, 归纳了屋顶绿化时应注意的技术因素, 为解决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扩大绿化面积这一问题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屋顶绿化,构造,技术

参考文献

[1][德]舒克.屋顶构造手册/坡屋顶[M].郭保林, 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2][美]西奥多·奥斯曼德森.屋顶花园历史设计建造[M].林韵然, 郑筱津,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3]GB 50345-2004,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S].

[4]黄金铸.风景建筑构造与结构[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2.

[5]金磊.绿色生态建筑与屋顶绿化[J].建筑, 2001 (9) :59-60.

[6]瞿志.屋顶花园[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1989.

城市建筑屋顶绿化技术 篇2

1、建筑绿化的作用

1.1生态分割作用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但是城市的建筑绿化尚未与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匹配,与城市规划相比,显得有些滞后。再加上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的绿地面积逐渐减少,尽管现有的新城区中普遍重视绿化,但是旧城区的绿化面积严重不足,目前,城市的交通设施和道路用地占了城市用地的三分之二以上,其余的面积尚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城市的绿化要求,垂直绿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局面,增加城市建设的生态效益,起到生态分割的作用。

1.2美化作用

相关的研究表明,绿色在人们的视野中所占比例为25%时,视线是最舒服和清晰的,建筑绿化可以尽可能争取更多的覆盖面,比如建筑绿化的攀附性能可以随着建筑的变化而变化,可以软化建筑物相对生硬的外表,使建筑与城市绿色融为一体。

1.3防护作用

垂建筑绿化也具有防护作用,这是因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工业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空气中的粉尘以及很多的有害气体都会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影响,近年来呼吸道以及由此引发的疾病越来越多。建筑的绿化可以增加城市中空气的湿度,吸收部分残存的有害气体和粉尘,同时还能起到降低噪音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建筑绿化可以使城市的.温度下降,同时也能保护建筑的外表,例如,相关的研究证实爬山虎对建筑墙体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可以减少建筑物墙体瓦片的脱落口。此外,建筑绿化也能产生经济价值,比如一些常见的水果和蔬菜。

2、建筑绿化的应用范围

随着社会文明的提高,城市绿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从空间划分的角度看,单一的攀缘植物绿化已经不能满足城市的绿化需求,庆幸的是近年来实物培育技术不断的进步,使得建筑绿化的种类日益增加,可以选择更加多样化的植物。特别是随着屋顶花园与城市建筑植物墙的日渐普遍,创新元素融入到城市建筑绿化中来,为城市的绿化增添了一份色彩,当然在选择植物的种类时,要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3、建筑绿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城市建筑中垂直绿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以下几方面:(1)附壁式绿化,附壁式绿化是建筑绿化最常见的形式,即借助墙体进行的一种生态设计,在植物的选择上一般选有气生根的攀缘植物,例如爬山虎和凌霄。这种攀缘植物不仅能衬托墙体的美观,也能改变墙体的生硬外形,如图l所示。(2)篱垣式绿化,与附壁式绿化不同的是,篱垣式主要的依附物为建筑物边缘的栏杆以及窗等具有通透性的物体。多数是细节绿化,可以使建筑构件显得郁郁葱葱。一般选用豌豆、苦瓜、丝瓜等,也可以搭配蔷薇、爬山虎衬托城市绿化景观,如图2所示。(3)立柱式绿化,立体式绿化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广场建筑以及立交桥,在某些高层办公底层的大厅也时而见到,立体化绿化尽管发展的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建筑绿化中重要的部分,一般的立体绿化选用地锦和常春藤。在城市立交桥和高架桥常使用五叶地锦是,这主要是因为其用抗污染并耐阴的特性。在城市建筑的绿化中也常常使用棚架式绿化和蔓延式绿化,很多的居民也对阳台、窗台绿化情有独钟。

4、建筑绿化遵循的原则

4.1 植物的适应性原则

植物的适应性原则主要是针对绿化植物所具有的不同程度的适应能力,主要包括适地适树,城市污染较严重的区域更应该通过建筑绿化来减轻污染,现有的建筑绿化绝大部分在道路和建筑的两边,管理不方便,因此应该选择耐贫瘠和抗污染以及管理方式更随意的植物。其次是种间关系,有些植物在一起生长会很融洽,而有些则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后果,使得其他植物无法正常生长,即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比如圆柏,对海棠等有严重损害,蕨类可以松树的阴影之下长的更好。

4.2植物的多样性原则

在城市建筑中,绿化植物应该形式多样,就会使城市的生态景观显得更加丰富,平衡城市绿化不平衡的现象,当然多样性应该坚持在能够适应的基础之上,从而达到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效果,同时增加城市的立体感和美感,建筑绿化也要考虑建筑的不同特点,运用不同的草本植物打造更加丰富的城市景观,满足居民的审美和游憩功能。

5、结语

通过精心的设计,使得建筑绿化在城市的道路、住宅楼、写字楼等形成独具韵味的美妙风景,不仅为城市增加了品味,也有利于缓解人们的压力,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以提升,增加生活的色彩。

参考文献

[1]黄燕萍,周美容,探析住宅立面的垂直绿化构造技术U],住宅与房地产,(12):70.

城市建筑屋顶绿化技术 篇3

1. 城市环境建设,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一个规划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风格独特、环境优美的城市环境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城市人们的生活、工作环境和自然景观,而且,能吸引外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资,加速城市规划建设步伐,起到筑巢引凤作用,使城市经济、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实现城市建设的良好循环,建设现代化的城市。

其次,城市环境是城市两个文明建设的窗口,是城市整体现象的反映,也是城市管理水平高低与城市人口的综合素质的集中表现。

再者,城市规划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所赋予的权力及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站在全局高度,科学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对城市布局和各项建设进行综合部署,全面安排。城市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力。城市规划一经颁布,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没权随意更改。作为城市规划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城市景观、绿化和道路两侧建筑物规划,同样具有法律效力。能否充分发挥其法律效力和权威性,把城市景观、绿化和道路两侧建筑物规划好、设计好、建设好,将对城市整体及社会经济效益产生重大影响。如果脱离城市景观、绿化和道路两侧建筑物的整体规划,只顾目前短期利益或局部利益,不顾城市规划的长远目标、权威性,而自行乱搭、乱建、任意改变建筑立面、改变景观规划等无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法律、法规的违章建筑行为,是城市规划建设机体的天敌,让其滋生、发展,将严重侵害城市规划建设机体,破坏城市的空间功能布局和土地的开发利用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毁灭来之不易的城市环境;造成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扼制当地城市建设和外来投资,严重妨碍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精心规划建设建筑立面,载现城市风貌,改善城市环境。

协调和谐的建筑立面,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城市的建筑风格、时代特征、历史风俗和民族文化,反映了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水平和人文的精神风貌、城市的现代气色。因此,加强建筑立面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任何千篇一律单调乏味的、刻意塑造的、循旧守古的、孤立失调的建筑立面,是格式呆板,而不是景观迷人,象这些脱离规划、脱离客观环境而凭空想象、或照搬硬套及任意破、拆、扩和改变建筑外观的只图私利行为,将使建成的建筑物违反城市容貌标准、城市环境要求及违反城市规划要求,必象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样丧失生存价值。而建筑立面的形态取决于建筑物内部空间和外部环境,一个成功的建筑立面,就在于科学的、恰到好处的考虑不同城区、不同环境、不同空间功能的要求,使建筑物的外部形态与周围的环境相融洽,形成一个完美结合的整体,历久不衰。

3. 加强城市道路两侧建筑物和城市景观的规划建设,创造整洁、优美的城市环境。

城市道路两侧建筑物和城市景观是城市对外的一个重要窗口,给人于认识城市的第一感性认识,它建设得好与坏、优与差、美与丑,都将对城市整体建设产生重大影响。既可起催化剂作用,使城市建设及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加速,起到事半功倍作用;又可起凝化剂作用,扼制城市建设及其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事倍功半作用,既失夫人又损兵。

因此,城市道路两侧建筑物和城市景观的规划建设应按城市总体规划、城市道路两侧详细规划有步骤的进行,使不同风格、不同环境、不同时代的建设协调、统一;使自然景观 、名胜古迹、建筑小品和绿化与建筑物相融合;使建筑物的色彩、主次、大小相互呼应;使建筑群有起有落,既有节奏,又有协调。形成一个妙不可言的有机整体,实现城市的净化、绿化、美化目标,使到城市的路、景、物交织协调,构筑安全、流畅、洁净、优美、迷人的城市环境。并在规划、设计和建设中,正确处理好几个问题:一是严格按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城市建筑立面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执行,发挥规划设计的龙头作用,确保城市景观和道路两侧建筑物的建设活动得到健康发展。二是正确处理建筑风格、城市景观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使建筑风格、城市景观设计能满足预期功能和人们情感的需要,并同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相协调,符合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三是要杜绝缺乏长远建设规划和整体协调的建设行为。在城市建设中总是出现某些单位,不充分科学的和有规划的开发和利用城市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城市土地使用价值,而建设项目一上马就抢占最有价值的沿路土地,造成深入,或更深入的城市土地开发价值和效益锐减,或是缺乏完整的统一规划,只考虑自身利益,见缝插针建设众多小开间、低层次、欠协调的建筑物,造成混乱局面。或任意改变沿街建筑物立面。

4. 加强城市绿化的规划建设,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

城市是现代产业和人口聚集的地區,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它使人们享受城市文明、城市文化、城市现代生活、工作环境,也给人们带来居住空间狭窄、空气干燥闷热和令人厌恶的噪声。因此,如何使人们在工作之余能松弛紧张的神经、消除疲劳的身心,恢复清新舒畅和愉快的情绪,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城市绿化。因为一个布局合理的城市绿化、良好的城市环境,可以制造城市“绿肺”,改善自然环境、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可以降低噪声和消除自然灾害,可以增添美丽的自然景色,改善城市面貌,给人们提供悠静、舒适、空气清新的休息、游览场所,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唤发人们的精神和斗志。我认为除了众所周知的做好树、花、草的种植等的绿化和管理之外,还必须切实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解决好全民的绿化观念,提高全民的绿化意识。只有在全民中形成牢固的思绿、爱绿、护绿的绿化观念,人人都参与绿化建设和管理,同时,加上政府、绿化主管部门的重视及采取得力措施,《绿法》作为保障,城市绿色生命才能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使绿化水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而得到巩固、提高和发展,把我们的城市建成生态环境优良的现代化绿色都市。

其次,要解决好绿化指标与目标的关系。城市绿化仅有单纯的数字指标是不够的,还必需以改善城市环境为目标,切实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形成人与自然相融洽的和谐生态环境。因此在绿化问题上应注意一些误区。一是盲目地求大贪多,认为只要多建绿地、多种树木、花草,绿化指标上升了,绿化美化的目标就达到,完全缺乏全盘的整体绿化布局。二是把公园、风景区的绿化盲目计入绿化指标。它虽使绿化这到很高的指标,但绿化的最终目标仍然未能实现。因为城市虽有大片的绿地、树木,但由于各条大街、小巷或小区绿化跟不上点、线、面失调,使城市的整体绿化和人们的生活环境得不到根本改善。而公园、风景名胜的绿化虽多,如街道,庭院绿化达不到标准,实质上,其绿化目标就未达到。因此,城市绿化应结合城市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的特点,与城市总体布局统一考虑,使绿化布局均衡分布、形成点(公园、花园、小游园、风景区)、线(道路、街道、江畔滨湖绿带、林萌道)、面(分布面广的小块绿地、天坪绿)有机分布,并相互联成完整的绿化系统,建立绿化种植层次结构科学,形成低、中、高的多层次绿化空间,建立分布均衡、布局合理、多品种、多色调的城市绿化体系,使城市绿化既达到量的指标,又达到质的指标,真正的、高质量的实现城市绿化目标。

城市建筑屋顶绿化技术 篇4

回眸上海世博会的城市最佳实践区,绿色、生态俨然成为都市人追求更高生活品质的需求,这正催生着城市建筑技术与园林艺术相结合的迅速发展。城市建筑同绿化,生态与绿色应该是建筑永恒的追求,从而更好地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永续发展[1]。如沪上·生态家,向全世界展示了一个更有智慧的绿色人居未来,让人们深切地体验到建筑与活性植物的绿色的情与爱。

沪上·生态家作为绿色生态建筑示范,将绿色理念进行充分演绎和渗透,建筑空间的绿化是其最具生命、最为自然的组成元素。有了绿色植物的“家”才是自然的、生态的,才能让居者真正享受生活的温馨与舒适。回眸沪上·生态家建筑绿化设计和实施,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展示了科技型绿空间,提升了居家品位,提供一步一景的自然景观,改善室内微环境,具有长足的生态环境功能、休闲活动功能、景观人文功能。《沪上·生态家解读》[2]一书已于2010年7月面世,阐述了该最佳实践区的理念、亮点和创作艰辛与其生态特色。上海植物园全面承担了生态家绿化展示与其技术研究,本文以园林园艺和生态低碳的思维和视野来回眸沪上·生态家,并适当拓展到相关的建筑绿化景观和技术,现从下述6个方位来品味、欣赏和解析绿化技术与其建筑绿化一体化的相融模式。

2 沪上·生态家建筑绿化解析

2.1 南侧小桥流水绿化设计

2.1.1 水

水源、水位、水质及容量等技术指标是实施水空间绿化的基本要素。沪上·生态家有地面、地下一层水体,建筑外部在东、南、北三面环水及内部有地下室内一层,共计水面积为305m2,其中建筑南侧地下一层水体长20.8m,宽1.5m,其南侧跌水区高度4m;东南角景观水池面积118m2,池深设定0.45m,通常水深0.2~0.3m之间,并可根据植物的生长适时进行调节。水源主要来自建筑屋面回收的雨水,即通过屋面雨水收集后注入地下室景观水池,同时该水池兼作雨水储存池[2],辅助补水的水源使用市政水。所有水体通过循环设备相互连通循环,周期为2h。为确保景观水池的水质,除自循环外,另设水过滤装置、定期投加净水微生物及水生植物,用生物净化等方法使其水质达标,其中微生物主要成份是生物活性酶和发酵过程中特选微生物组成,分解污染物、净化水质能力强,且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属环境友好产品。水面和水中偶有的落叶残枝则由保洁员不定期打捞,确保水面整洁和水质达标。

2.1.2 植物浮床

植物浮床是近年来融水体景观营造、水处理及生态净化为一体的新型绿化形式,具有可移动、易替换、低维护、速成景,便施工等特点,已成为水空间功能性景观绿化的主要技术手段。生态家植物浮床采用浮盘作为主要种植载体,结合浮岛框架可随意组装成各种图案和文字,在整个浮岛下方放置尼龙网,增加浮岛的稳定性。结合生态家现场的环境条件、景观效果及净化水质的要求,选择了香菇草、聚草、旱伞草、花菖蒲、紫叶莲子草等形、色、态植物,营造了独特的建筑之水·绿空间。

2.1.3 水中树池

移动树池通常是将较大规格的乔灌木栽培在可移动的种植箱内,应用于广场、道路、停车场等硬质地面的环境布置。与其不同的是,生态家的树池是布置于建筑南侧水中央,故对容器的容量、结构及选择的植物有着较高的要求。水中树池容器采用四周工程防水隔离、底部设蓄排水构造和根部通气等措施,确保移植大树的安然越夏和正常生长。另外,树池植物材料的选择显得尤为关键,既要求四季常青、枝繁叶茂、形体优雅之外在,又颇具中国风情,江南底蕴之内涵,故选择中国十大名花之一的桂花,可谓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其秋季开花、芳香四溢,气宇轩昂的姿态使得南侧水体清新自然,景色宜人(图1)。

2.1.4 跌水绿槽

生态家南侧水体设有10层高低错落的跌水槽,长20.8m,高4m,每个槽体两端相连,槽间以条纹磨砂玻璃相连,内附LED节能灯管,每单体空间各自独立又相对封闭,整体构筑沪上独特的江南风韵。绿槽采用石库门青砖外砌,内设封闭式铝合金槽体(600mm×90mm×300mm),槽体下端铺设乱石至槽口10cm处,种植香菇草并以卵石压根固定。自上而下的潺潺跌水从香菇草叶片中层层跃过,叮咚叮咚的跌水声宛如山间的泉水般清澈悦耳,辅以生态家特别的生命力,让城市人家归回自然,享受那份轻松和宁静。

2.2 南墙绿化设计

南墙是生态家迎接五湖四海各方宾客的主建筑面,应起着柔化建筑、美化空间、聚焦眼球等作用,色彩明亮、线条分明、简约大方成为了设计相融模式的基本要求。相比硬质单调的建筑外墙,生态家的南墙绿化凸显了绿化与建筑的和谐统一,蕴含着现代绿化的科技力量,选用上海植物园为世博主题馆创新研制开发的壁挂种植模块集成技术系统,由载体模块、环保型介质、适生植物和日常养护等核心技术组成[3],在生态家也很好地实现了植物与建筑之间的融合与美感。该系统符合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空间需求,更替便捷、即时成景,在世博期间通过快捷地更替植物材料,即能实现南立面多样的景观效果。如为世博迎接开幕局部更替的南非万寿菊、黄金菊以及盛夏更替的太阳花等,使生态家南墙在世博期间始终以最具精神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充满绿色、动感与生命力。加之,为突出进出口和竖向步行通道,在楼梯间外栏层层吊挂了组合式矮牵牛花篮,凝绯红笑脸恭迎宾客。

2.3 西墙绿化设计

建筑西墙通常是受西晒阳光照射时间较长的一面,为避免直射、降温固碳及保护建筑的角度,惯常的做法是在建筑底部采用藤本植物作攀援绿化。然而,时空环境条件的限制导致传统的绿化模式及其景观效果难以实现。沪上·生态家作为一座展览性的现代居家建筑,要求西墙(长13.5m×高13.45m)绿化具备短时成景、四季常绿,并能充分发挥植物的降温节能、固碳释氧等生态功能。

绿屏的技术要点是通过独立成型的德国碳钢架构成植物的种植和生长空间,植物预先在苗圃培育成型后形成一片片有生命力的可移动植物绿篱,可用于广场、停车场、庭院、高速路、屋顶、墙体等需要绿化的空间,具有移动灵活、安装简易、组合便捷、迅速成景等优点,有产业化的发展前景。生态家西墙的绿化采用片片绿屏(槽长1 200mm×槽宽200mm×高1 950mm)层层叠加于聚碳酸酯板支架龙骨间,外再围合聚碳酸酯板,每层龙骨均辅设配套的不锈钢槽(长1 250mm×宽220mm×深250mm),钢槽底部开R10圆孔作为排水孔,并配备自动化的滴灌系统作为绿屏的主要养护措施,此种以绿屏技术为源来的绿化形式是墙面绿化科技发展的又一项创新。轻巧的可降解种植槽及其冷镀锌钢构网片、轻质保水的基质与欧洲品种常春藤组成的绿屏,片片翠绿饱满、枝条疏密有致、错落有加,使西墙穿上了四季“绿装”,冬暖夏凉,绿意盎然,赋予了建筑绿色的生命。

2.4 屋顶花园绿化设计

生态家的屋顶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露天平屋顶或斜坡屋顶,而是演绎成竹木栅格镂空下半敞开式的夹心层屋顶,形似多层住宅的屋顶阁楼跃层。屋顶花园的设计理念为自然式科技型花园,其模式为集景观、休闲、生态元素为一体,营建舒适宜人的居家共享空间,让业主和尊贵的嘉宾们在喧闹繁华的都市中回归自然,共享绿色科技的功效。因此生态家的家居屋顶花园在秉承传统园林建筑的基础上集成多种现代绿化科技手法,使整个空间围合而开放,浓缩而张弛。在东西两端采用壁挂模块隔离屏,两种色彩分明的植物(常春藤和四季海棠、吊兰和吊竹梅等),活生生勾勒出了特具城市元素的建筑群天际线;南侧的常春藤绿屏及北侧植于容器的木槿篱,在屋顶发挥美化、隔离及衔接空间作用;中间有木栈道,设休闲桌椅,道两旁配以景天类草毯等和花卉群落,用容器组合展示在屋顶空间,互为映衬,规则而不呆板。屋顶半荫的环境为各色热带植物营造了良好的生长空间,如凤梨、孔雀木、彩虹铁、变叶木、果子蔓“白雪公主”、粉掌、观音莲、鸟巢蕨、乌毛蕨等,各类植物竞相斗艳,各显佳姿,互为融合,共同营建了一个赏心悦目、自然和谐、清新舒适的休闲型居家屋顶花园。

沪上·生态家屋顶花园的创新是科技的融合,是大都市未来居家住宅屋顶花园的典范,居者的向往和追求。对土地资源稀缺的上海国际大都市而言,建筑的屋顶绿化无疑是未来立体绿化发展的主要目标载体。在上海十二五期间将计划新增100万m2屋顶绿化[4]。笔者认为沪上·生态家的屋顶花园便是最佳的践行者之一,若平改坡工程能在斜屋顶下建造一个增绿休闲、众人共享的平屋顶花园,这将给人带来耳目一新、非凡体验的同时,也给本体建筑及其周边环境默默贡献着其隔热保温、滞尘降噪、健康节能的生态效应。

2.5 中空绿带植物组群生态核

植物在调节室内微气候环境、缓解视觉疲劳、释放压力以及分割空间、引导视线等方面具有其他室内装饰材料所不能替代的优势,因而室内空间绿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追捧,不仅改善了居住或工作环境,更是将园林植物与建筑设计相合、绿化与艺术共融,提升了室内空间的景观和环境品味。中空生态核便是家居绿化模式的一种设计理念上的创举,中庭不只有通高空间,间或有楼梯,它更可以是一个郁郁葱葱、四季花香的自然场所,一个自然形态的绿色中庭,美化、净化、改善建筑的室内环境。

基于此理念,生态家的设计师把中庭设计成空间的网架结构,且具特定形体的半封闭腔体,以强化气流运动,并要求活体植物依附其菱形钢构架,将有生命力的绿化植物赋予了冰冷、坚硬的钢构架一种新生的、柔化的灵性,充满生机与活力,故曰“生态核”。然而,生态核的高度大(24.8m)、角度多(竖直面、斜面和近平面等)、四维视观(左、右、上、下观赏)及无空中维护通道等都是绿化的难点。在生态家的7种不同尺寸的菱形钢架上,要创造适合室内植物健康生长的条件,又要有合理的植物空间布局、完善的配套设施及养护措施,还要便于更替、因景而变的绿化技术,这样才能称得上生态核。实践表明:采用网片式悬垂植物结合滴灌系统的绿化模式,选用常春藤、绿萝等室内植物装点中空生态核,整体斜条形间隔布置,绿色植物宛如悬垂空中的“绿带”,紧贴于白色钢笼间,绿白相间、硬柔结合、层次分明,生态家的绿元素在此尽情释放,动感挥洒演绎,从外到内,自上而下,宛如天然氧吧,源源不断地输送着鲜活的空气、植物的芳香,让穿梭于其中的人们饱受视觉盛宴、惬意绿色人居(图4)。

2.6 家居植物选材布局凸显江南文化

生态家的室内绿化以生态核为重点,在宾馆、商厦、别墅住宅中常有中空建筑,亦可采用生态核模式,但一般住宅楼虽多有中庭,却少有多层中空。为此,生态家的绿化布展,尽可能地满足游客体验“家”时的生理乃至心理的需求,体现文化、人品和风尚是室内绿化模式的基点。在生态家一楼的“九曲记忆桥”边布置了绿意盎然的翠云草、绿萝等容器植物,结合紧邻的中空生态核和跃动的幻影鱼群,充满了浓郁的“屋里厢”生态气息和自然风情。二三层室内根据环境间或摆放各种盆栽植物,点缀空间。布置于四层“乐龄生活”展区,以江南竹林为主题设计室内绿景,竹子代表了江南文化特色,节节向上又蕴含着洒脱飘逸,但它不太适宜成片应用于光线微弱的室内空间,故只能将竹子布置于相对光线较好的南侧。其余,则布置以美丽针葵、滴水观音、细叶棕竹、散尾葵为骨架植物、再配以变叶木、彩叶朱焦、金边铁、银边铁、龙血树、翠云草、吊兰、红掌等室内植物,灯光的映射使层次分明,高低错落的植物景观与室内空间更显亮泽和韵味。家人或游客行走其间,一边感受着“光伏发电”、“风能发电”和“燃料电池”等一系列新能源技术的展示,一边享受着室内植物营造的美丽与和谐。

3 结语

开发城市建筑的特殊生境绿化,让绿色由寸土寸金的地面向建筑自身与其空间拓展,自散水坡、勒脚到墙体、阳台、窗台、栏杆、女儿墙和屋顶以及室内,都可为建筑绿化的目标载体,也都能成为城市的“绿地”。如一幢6层楼房的五面(东南西北立面和屋顶面)绿化可达楼房占地面积的3倍多,绿化率在小区要求不少于30%~35%,建筑立体绿化面积可达到地面绿化面积的数倍。这种特殊生境的绿化,当然与地面乔灌草绿化功能有不及之处,但也有更胜一筹的,它能让建筑更美观,城市更美好,能具有降温、吸尘、减噪、净化空气和环境景观效应,是节能和低碳生活的重要措施。现今,世界各国的许多城市都十分重视建筑的空间绿化,这已成为全世界绿色低碳运动的一部分。

建筑绿化的一体化,这是城市和谐长效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城市人共享绿色的一条低碳通道。运用沪上·生态家建筑绿化的全方位一体化相融模式,运用在城市建筑空间中创造自然的环境,让城市人真正体验到绿色、生态、宜居的美好生活,期望早日实现建筑与绿化的完美联姻。到那时,城市的建筑空间将被淹没在绿色植物构建的空中森林,城市的热岛变为了“绿岛”,城市人可以重返自然舒适的宜居生活空间。城市化的加速进程及建设生态宜居的城市呼唤着建筑空间的特殊绿化,这也为后世博时代科技型“绿化”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周志承,蔡宗勋,郭志成.从绿建筑角度探讨垂直绿墙之研究[C]//中华民国建筑师公会.第六届台湾建筑论坛.台北:中华民国建筑师公会,2009.

[2]韩继红,张颖.沪上.生态家解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叶子易,胡永红.生命之“墙”常青——世博主题馆植物墙[J].园林,2010(6):20~22.

城市建筑屋顶绿化技术 篇5

关键词:

关键词:园林; 绿化; 关键技术

1 城市园林绿化

1.1 园林绿化概念 城市绿化以生态效益为主,有着美化环境的作用,其形式比较简单,功能单一,其美学的价值较为一般,管理相对来说较为粗放,是城市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园林绿化包括园林和绿化,结合生态学和环境学,以人工的植物种群为主要部分,加以艺术的手法,以此来构成结合生态、景观、休闲等综合功能的城市的绿色空间布置。城市园林绿化通过在城市内部建造相对来说一定规模的绿地生态环境,以期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减少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加速破坏,提升城市的社会、经济以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园林绿化利用了应用生态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吸收了园林的各类精华,不仅保留了园林传统的观赏功能,还能够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做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从而达到再现自然景观的阶段。

城市园林绿化及其关键技术 篇6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关键技术;研究分析;建议措施

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主要是通过研究城市园林绿化状况,测定其改善和净化城市的环境数据,通过调查健身和居民休憩用地的需要,合理的布置绿地生态和城市绿地面积,研究绿地的设计和规划、建设和维护技术,评估和分析城市的园林宏观效益和投资状况,并制定有效的措施。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有效实施可以维护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改变城市空气质量,为维护城市形象做出了贡献,下面重点对城市园林绿化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分析,并给与建议。

一、城市园林绿化的主要思想

城市绿化主要是指通过简单的表现手法来对城市环境进行美化和改善,达到城市生态效益的目的,管理方式相对简单。但是新型的城市园林绿化技术是在城市绿化的基础上,真正的融入园林绿化的概念,实现园林和绿化有机的统一,以达到环境和生态平衡的状态。城市园林绿化的手法相对要复杂,采用的园林工艺也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通过改善园林绿化和环境问题,来实现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绿化生态,促进社会发展的效果。在城市园林绿化的过程中需要使用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和技术,汲取城市园林的精华,在普通城市绿化的基础上,对该方式进行改进和创新,恢复和重建城市生态。

二、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意义

城市园林绿化是美化城市形象,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其具体表现如下:

1.城市园林绿化中必然会存在很多植物的种植,而在城市園林中种植的植物,一方面可以为城市带来树木资源和旅游资源,改善城市的旅游环境和生态环境,让城市的空气质量提高。另一方面还以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维持社会的安定。2.为不同生物的发展和生存创造了好的环境,在城市园林中可以容纳更多的不同生物,为动物、植物和其他生物等创造良好的栖息环境,有利于保持生物的多样性。3.有利于保护环境,城市园林的绿化过程就是工作人员对城市进行模拟和重建的一个过程,可以通过园林美化技术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了城市现代技术的仿真,为植物生长提供很好的环境。4.提高城市的整体素质,在城市中建设园林绿化,不但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的质量,净化空气,还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使居民可以感受到良好的环境的同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更好的协调好人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城市园林绿化的关键技术

(一)城市园林绿化的规划设计

要想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就需要注重城市园林绿化的规划和设计问题,其中主要注意下面几点:1)首先要设计生态环境。为了让城市在发展中达到生态平衡的状态,通过建设城市园林绿化,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规划和设计,通过分析生态环境跟城市绿地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将城市重要的生态环境因素引入到园林绿化设计中,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2)注重城市区域的设计。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化设计时必须要突出显示区域的重要性,实现区域内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通过城市园林区域性的有效设计和规划,将城市区域内的经济、环境和社会要素等联系在一起,进行统一的结合,以满足整个社会发展需要,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3)设计城市的形象。城市的形象中一部分来自于城市园林绿化中的植物和绿地的美化质量,因此,必须要打造完美的园林绿化状态,来保持城市的良好形象,可以在规划和设计中融入城市文化和历史的特征,将文化历史要素贯穿在城市园林的绿化设计中。4)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的技术水平。城市园林绿化可以为城市改善生态平衡,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同时改善了城市环境,还可以通过提高园林的绿化手段来,改善绿化的工艺,将艺术的手段融入到城市园林绿化中,起到美化城市形象的作用。

(二)城市园林绿化中对植物的组合技术

因为在城市园林绿化中,不同区域和不同的地理环境都会对城市园林的绿化状况和植物的种类选择产生影响。所以,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化过程必须要针对具体的项目进行具体分析,研究之后制定出相应的植物组合技术方案。其中主要依靠下面的几个方面进行植物的组合:1)依照该区域对植物的特性要求,分析该区域对植物生产环境的要求,研究植物的生产特点,能否适应于当地的生长环境,然后对土地进行先关的处理。2)必须要注重绿地功能和性质的差异性,具体的分析绿地植物的生长要素,然后根据绿地特性来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3)选择植物时要看绿地的面积,如果某个区域的绿地面积很小,那么在此区域内就不适合种植过高、过大的植物种类,可以选择一些植物高度较小的灌木或者草本植物等,避免出现植物跟绿地出现冲突,影响整个环境的协调性。反之,如果绿地面积过大,就可以选择一些相对高大的植物种类。4)为保证该区域跟整个城市的色调一致,避免出现色彩上的矛盾和冲突,就需要分析整个城市状况和绿化状况后,适当的调整绿化区域树木的颜色,来达到整体的协调一致。

(三)城市园林绿化中对植物区域进行构建技术

植物区域主要是指在城市园林中种植一些跟自然环境相协调,能够采用正确的生态结构,体现出植物生长层次的区域。在这些区域中可以尽可能的种植一些稳定性好、成本投资小,且占用空间区域小的植物,让植物发挥其最大的优势和功能。区域中的空间结构决定了该植物区域的稳定性。因此,需要对这些区域的功能和优势进行分析,充分的利用该区域的优势,让其为城市的形象增光添彩,维持社会生态的稳定性。

(四)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养护管理技术

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中必须要注重植物的养护和管理工作,因为这关系着植物的生长质量和生长状态。有效的植物进行管理和养护,可以促进植物的健康成长,改善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达到城市园林绿化的目标。其中可以通过以下方面来判断植物管理和养护的水平和质量:1)看植物的生长状态和受到病虫侵害的状况;2)植物的造成的交通阻塞问题;3)植物的生长跟城市的环境适应性4)植物生产中是否产生了污染现象。

结束语

人们对现代园林绿化的问题越来越关注。城市园林绿化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持水土、维持生态平衡、净化城市空气质量的重要途径,对城市的建设和维护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要合理的布置绿地生态和城市绿地面积,研究绿地的设计和规划、建设和维护技术,评估和分析城市的园林宏观效益和投资状况,并制定有效的措施。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维护了城市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王保忠,安树青,王彩霞,宋福强,张智俊,石明旺,尹大强.城市园林绿化及其关键技术[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5,04:16-18.

[2]瞿哲峰.市场化之后: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监管机制再造[D].复旦大学,2008.

[3]李红星.西北地区城市园林绿化大树移植的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4]朱赞彬.多功能园林作业机滑移转向及其关键部件的设计与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

[5]王迪生.基于生物量计测的北京城区园林绿地净碳储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

城市建筑立体绿化方略探索 篇7

随着城市环境的日益恶化,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尤其是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环境背景下,城市的绿化面积增长率与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出现了反方向发展,例如近些年华北地区城市出现的雾霾天气、城市热岛效应等问题。国家十分重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不断加大对城市绿化的投入,近些年我国的城市绿化面积也在不断增长。但是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特别是大中城市用地就更为紧张。因此在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城市要解决绿化短缺问题就必须要不断提高立体绿地覆盖率,通过建设立体绿地提高城市的绿地面积。

二、城市建筑立体绿化方法

城市生态环境评价的指标之一是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内全部绿化种植垂直投影面积÷城市面积×100%。目前我国大多大中城市由于城市用地紧张,因此越来越多的城市为了经济利益往往会选择牺牲或者降低绿色植被种植的方式去搞建筑工程,加上当前城市建筑大部分实施的中央空调装置,因此用于发展立体绿化的空间也越来越小,因此通过对城市建筑立体绿化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成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方法。

(一)墙体绿化。

在城市建筑物、居民楼两侧的墙体都可以进行绿化,方法主要有:一是用具有攀援功能的植物直接绿化墙面,通过对各地的调查发现此种方法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并且该方法已经经过多年的运行,例如我们常见的爬墙虎、春藤等植物就能够有效地将建筑物置于绿色环境中,起到覆盖墙面、降低室内温度的作用,最终形成绿色屏幕。二是在墙面按照一些条状或网状支撑物,在其上利用毛毡式、生态袋式、PVC管式和吊立柱式等成熟的立体绿化技术进行墙面绿化。三是在建筑物顶层种植蔓性的垂吊植物如紫竹梅,扶芳藤,绿萝,常青藤等。

(二)建筑顶层平台绿化。

顶层平台绿化是指植物栽植或摆放于建筑物平顶或坡顶的绿化形式。方法主要有:一是简单式顶层绿化,即在建筑物顶层直接种植或布置种植池,采取顶层楼面种植植物或者铺设草坪的方法进行顶层绿化;二是顶层花园,在建筑物顶层设置花坛、假山等绿化景观。

(三)建筑物露台,平台绿化。

建筑物露台,平台是建筑物室内与室外空间的连接通道,绿化较为方便,可以用各种花卉盆景以及盆架把阳台绿化起来。

三、城市建筑立体绿化中常见问题与规范

(一)防水处理。

立体绿地建设更多的是在房顶上建设绿地,因此在房顶上重视绿色植被就必须要做好防水处理:一是需要在房顶上铺设一层防水层;二是根据所要种植的植被在植被种植前增加一层保护植被根系的防水层。当然防水层的设置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根据相关的规定一般高层的建筑年限控制在15年,普通住宅控制在10年。同时铺设防水层需要达到以下要求:一是防水层的防水标准需要达到二级以上;二是房顶在做好防水处理之后需要进行二次防水作业,并且在二次防水和房顶之间进行平层作业。

(二)排水处理。

为了防止雨水等过度浸泡房顶等建筑物,需要在绿色植被的底部设置一定数量的排水口,排水口的设置应按照原有屋顶的排水系统进行设计,例如在设置排水系统时需要按照房顶原有的排水口进行设置,保证排水坡度不能小于10%,同时排水设计标准等级不得低于原建筑的排水标准等级。

(三)建筑物荷载。

在种植立体绿化植被时需要根据种植绿化的负荷大小进行设计,如果当种植的屋面使用负荷大于200千克一平方米时就不能再在屋顶上种植绿化植被,防止损坏原有建筑的结构。如果屋顶设计负荷在一平方米在200千克以内的则要设计成简单的绿化形式,当然种植的植被可以是草坪、小灌木等绿色植被;如果屋面使用的负荷在一平方米为350千克的时候,屋顶可以设计为顶层花园式的绿色形式,这样一来可以最大化发挥绿色植被的效益,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

(四)绿化植物的选择。

建筑物立体绿化不同于普通绿化,在进行立体式的绿化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要合理选择植被的品种,结合实际可以选择节水性能高、浅根、喜阳的品种。实践证明屋顶绿化后可降温4°~5°,还可以保护屋顶结构。

四、城市建筑立体绿化效益分析

(一)保温隔热,减少城市热岛效应。

通过建筑物立体绿化,可以减少阳光直射建筑物表面迅速升温的热辐射效果。同等条件下,绿化建筑物表面与无绿化建筑物表面有效辐射差值为10%~30%。联合国环境署的研究表明:通过实施立体式绿色种植可以有效解决城市热岛效应。

(二)净化空气减少有害气体。

建筑物表面植物对于有害气体的阻碍主要体现在绿色植被可以释放新鲜的氧气,同时可以将各种微颗粒阻挡下来,尤其是在华北地区,通过立体绿化可以有效降低雾霾天气对人的伤害,实验数据表明,经过绿化的建筑物,周围空气相对湿度会增加6%,这将对改善城市空气质量、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起到良好作用。

(三)降低城市噪音。

立体绿化植被能够有效降低城市的噪音污染,以建筑屋顶的立体绿化为例,通过屋顶的绿化可以有效吸收来自于屋内以及周围噪音的污染,尤其是能够有效阻挡来自中央空调设备的噪音污染。研究表明,绿色植物最大的减噪量约为10分贝(db)。

(四)滞留雨水调节环境湿度。

通过建筑立体绿化的建造,会使径流放缓,可以在建筑顶面及侧面通过植物及土壤层滞留部分雨水,能够在较长的时间内通过蒸散发等方式缓慢释放土壤层所蓄滞的水分,经测算经过立体绿化的建筑截流70%的雨水,减少城市的水处理设施的压力。同时当雨过天晴时,建筑表面绿化植物通过蒸腾作用,蒸发截流的水分,增加空气湿度。

(五)美化环境,改善城市环境。

未经立体绿化的建造人们看到最多的却是灰蒙蒙、光秃秃的屋顶和单一色彩的建筑立面,毫无美感可言。通过屋顶绿化,建筑立面的绿化,可以很好地突显建筑的特色与个性,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真切感受到无处不在的盎然绿意。建筑立体绿化不但增加了城市的绿化面积,而且丰富城市立体景观的艺术效果。同时立体绿化节约了城市用地,丰富了绿化的层次,达到了一举多得的目的。

五、结语

目前人们对城市环境、城市绿化工作也更加重视。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空气污染、热岛效应等问题成为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顽症”。发展城市建筑立体绿化,不但在不增加城市用地的条件下增加了绿化面积,还能丰富城区园林绿化的空间层次,达到了城市立体景观的艺术效果,同时有助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减少噪音、降低空气污染等。通过城市建筑立体绿化将有助于我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推动城市绿化建设。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如热岛效应、空气污染也愈来愈突出,可是城市可供绿化用地非常紧缺,通过对城市建筑物的立体绿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成为了城市绿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新思路,本文通过对城市对建筑立体绿化的需求分析,提出了对城市建筑立体绿化的方法,并对其可行性和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案,同时对立体绿化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对城市建筑立体绿化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关键词:立体绿化,城市热岛效应,楼体绿化

参考文献

[1]庄会春.城市立体绿化的形式与生态效应[J].鲁行经院学报,2002,2

[2]魏清典.浅谈建筑设计中建筑绿化的相关要点[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29

城市建筑的壁面绿化形式分析 篇8

关键词:城市建筑,避免绿化,形式分析

近年来,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开展和不断推进, 城市建设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 各式各样的现代化城市建筑拔地而起, 其最主要的直接结果就是导致了大量的土地面积被占用, 绿化建设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 一种新型的绿化形式应运而生, 即壁面绿化。

所谓壁面绿化, 是指在与水平面垂直或接近垂直的各种建筑物外表面上进行的绿化。包括攀援类壁面绿化和设施类壁面绿化。它们也是进行壁面绿化的两种基本形式, 其具体概念及内容将在后面详细介绍。

1 壁面绿化的原因

众所周知, 城市绿化是城市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它将有利于实现城市建设和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 城市建筑大量占用了土地面积,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绿化的进行。因此, 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之内继续进行城市绿化, 以净化城市空气、改善城市环境, 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运行已逐步成为有关专家和研究者日益关注并致力于实现的工作之一, 在这样的前提之下, 壁面绿化以其独一无二的空间优势几乎成为了城市绿化的上上之选。

2 壁面绿化的功能

简单地讲, 壁面绿化的直接目的是实现城市绿化, 因此, 它具有普通的城市绿化所具有的一些基本功能, 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还更具优势, 具体归纳起来, 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扩大了城市绿化面积, 使城市绿化向立体空间延伸, 从而增添了城市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2) 墙壁绿化丰富了人们的视野内容, 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视觉疲劳, 愉悦了视听, 提高了生活工作的品质;3) 用绿色植物覆盖墙面, 能够减少光反射对眼睛的刺激和伤害, 保障交通安全;4) 保护墙壁少受风雨的破坏和腐蚀;5) 截留雨水, 净化空气和水质、调节室内外小气候, 营造舒适的环境, 节约能源和减少碳排放。

3 壁面绿化的主要形式

如前所讲壁面绿化也有室内和室外之分, 而不管是室内或是室外, 进行绿化的具体形式都是主要包括攀援类壁面绿化和设施类壁面绿化两种, 下面通过对比的方法来分析两种形式的具体不同。

1) 两者的概念不同。攀援类壁面绿化是指利用攀援类植物吸附、缠绕、卷须、钩刺等攀缘特性, 使其在生长过程中依附于建筑物的垂直表面, 待其生长完全之后达到壁面绿化的目的;而设施类壁面绿化是指在墙壁外表面建立构架支持容器模块, 基质装入容器, 形成垂直于水平面的种植土层, 容器内植入合适的植物, 完成壁面绿化。2) 两者的要求不同。主要针对设施类壁面绿化而言, 它不仅要求必须的构架支撑, 而且多数需有配套的灌溉系统, 要求较为具体和复杂, 相比之下, 攀援类壁面绿化的要求则较为简单, 因为它主要是利用绿色生物的自然特性来实现绿化, 对配套设施没有具体要求。3) 两者的优势不同。攀援类壁面绿化的主要优势就是其操作要求简单, 易于开展, 但劣势是在一定程度上它会对墙面造成破坏, 而且它的绿化速度和高度都会受到生物特性的限制, 因为绿色生物布满整个墙壁可能需要很长时间, 而且不能无限定的生长;而设施类壁面绿化是近年来新兴的壁面绿化技术, 虽然它的要求比较复杂, 但一旦实现, 可以冲破攀援类壁面绿化所受到的限制, 既不会对墙壁造成损害, 又可以不受时间和建筑物高度的限制, 轻松实现大面积的壁面绿化愿望。

4 详细分析设施类壁面绿化的载体形式

1) 攀援绿化网。它跟攀援类壁面绿化的形式有些相似, 都是利用具有攀援生长特性的植物来进行绿化, 其方法主要是采用土工网或钢丝网制成立体网状结构, 供墙角种植的攀援植物攀爬, 多用在光滑的墙壁上, 一般适合层高较低建筑的壁面绿化。它具有与直接的攀援类壁面绿化所不具有的特点, 主要是具有不直接附着于墙体、对墙体不产生污染和渗透等优点, 还能起到保温作用。2) 种植槽或是种植池。这是一种由水泥混凝土或砖砌而成的外置沟槽状结构, 深度大多在20cm以上, 并设置有排水孔, 它一般是在建筑建造过程中, 与墙体结构整体建设的, 其内主要种植具有蔓性的垂吊植物, 使其枝叶从上而下如瀑布般飘泻下来形成绿墙, 但是由于种植槽或池内可以提供较厚的土壤, 因此植物的选择可以较为宽泛。3) 立体花架。这是一种在墙体上钻孔, 然后用螺母或铆钉固定支架, 支架的材料可以采用钢铁或塑料等耐腐蚀材料, 并将花架置于其中再开始种植的壁面绿化方式。其主要特点是由于支架完全是依靠螺母或铆钉固定于墙壁之上, 因此往往不能用较大的花架, 也因此只适宜种植浅根性的植物。4) 植生毯。植生毯的原理跟立体花架一样, 也是采用螺母或是铆钉来进行固定, 与之不同的是, 植生毯大都采用防水层、土工布层、椰纤维基质层等复合而成的有一定厚度的毯状结构, 可以种植一些草本和小型灌木植物。也有利用帆布作为载体的, 在其上按一定距离缝制袋状容器进行轻型基质栽培。

5 新型绿化装置的开发和利用

针对传统的壁面绿化方式所具有的一些缺陷, 比如容易受建筑物层高的限制、灌溉系统有待加强等问题, 近两年来有研究者设置出一种新型的壁面绿化装置, 其最大的优点就是具有自动浇水的功能, 并能弥补传统壁面绿化装置在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根据现有资料介绍, 该新型装置是一种自动滴灌绿化槽, 其槽体可以呈倾斜或水平固定安装于墙面或者柱面之上, 槽内填土后可种植草本、小灌木或藤本植物;用于灌溉的滴灌管就安装在槽体中, 在于供水管道相连接, 安装供水控制器以实现自动供水灌溉。其中供水控制器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自动供水时间或供水量, 以达到节水灌溉的目的。而自动滴灌技术的使用能大大提高植物成活率、提高绿化效果以及节省人力资源。另外绿化槽的螺旋型设计更加适合于绿化立交桥的桥柱、大型广告牌的立柱或其他的大型圆柱体, 或是公园、广场、立交桥等大型公共建筑物上的立体绿化, 同时也适合于庭院内的园林绿化。如其前期宣传所讲, 该装置具有安装方便、绿化效果佳、实用性强等特点, 能够带来一定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 新型绿化装置也有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 主要是受到供水设备的安装限制, 在具体应用过程中仍然有待改进。

综上所述, 壁面绿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绿化技术, 在国内外已经有过一定的尝试和研究, 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是尚未得到广泛的应用。在绿化面积日益减少的今日, 壁面绿化技术具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在今后的城市建筑过程中, 应当加大推广力度, 使壁面绿化能够真正的造福于城市建设和人类生存。

参考文献

[1]刘希武, 刘春强, 张佑.节能减排之墙面绿化[J].建筑节能, 2010.

城市建筑屋顶绿化技术 篇9

园林的规模有大有小, 内容有繁有简, 但都包括着土地、水体、植物、建筑4种基本要素。园林建筑比起山、水、植物, 较少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人工的成分最多, 是园林建设中运用最为灵活也是最积极的一个手段。随着园林现代化设施水平的不断提高, 园林建筑的内容也越来越复杂, 在园林中的地位也日趋重要。一方面园林建筑本身就是被观赏的景观或景观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也为游览者提供观景的视点和场所, 提供了休憩及活动的空间, 引导游览路线, 组织园林空间, 满足了园林中人们在功能和景观方面的要求。它们通过与园林环境及自然景致充分结合, 体现园林历史、人文、意境, 在园林景观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作为园林建筑配件的建筑小品, 在园林中充分发挥着为园景增添景效的作用, 使园林意境更为生动, 画面更富诗情画意。

1 目前咸阳市园林建筑现状及存在问题

咸阳城市绿化这几年围绕“生态咸阳、人文咸阳、宜居咸阳、和谐咸阳”的奋斗目标, 坚持“大生态、大园林、大绿化”的工作要求, 积极实施了“三万”工程 (万亩绿林、万亩水面、万亩花卉) , 先后建设了咸阳湖景观带、沣河生态绿林、千亩绿林、西渭苑绿地等一大批城市绿地, 城市绿化建设有了快速发展, 但在园林建筑设计及建设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1 数量少

从整体上看, 目前咸阳城市园林绿地内以植物造景为主, 园林绿地缺乏文化内涵, 缺乏景观特色, 成为一片“纯”绿化。但这种“纯”绿化的绿地在使用和景观功能上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无游憩性场所, 无服务性建筑, 缺乏园林建筑小品, 缺乏办公管理设施, 人们只能成为这些绿地的匆匆过客, 无法感受园林的魅力和体会园林的意境。例如西渭苑绿地, 面积6.7hm2, 园内除道路和小面积的铺砖广场外, 只有2座公厕、1处自来水管理用房, 园林建筑和园林小品匮乏, 绿地景观单调, 周围的居民只能沿着园路散散步或占着园路跳集体舞, 整个绿地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1.2 没特色

因为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时, 只注重了植物景观的打造, 认为绿化工程建设只是简单的栽树、种草, 即使设置一些园林建筑, 在设计时也没有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景观失去特色性, 或者说园林中所要营造的意境并没有很好通过这些载体表现出来, 使园林景观缺乏自己的地域特色、文化特色, 再加上缺乏一些细节上的处理, 空间尺度比例无当, 场所感不强, 设计缺乏对人的心理、行为的研究, 使园林建筑样式单一, 形式雷同。

1.3 缺管理

园林建筑建成投入使用后, 随着时间的推移, 会自然发生风化、老化现象和一些人为破坏情况, 如果后期维护工作跟不上, 就会产生建筑破旧不堪, 小品残缺不全的现象, 成为不能看的景观, 不能用的设施。例如建筑上的涂鸦, 小品上的残缺, 设施上的不全, 使园林建筑达不到预期的景观和功能需要。

2 几点建议

根据目前咸阳园林建筑及小品存在的问题, 我认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做好以下工作。

2.1 加强规划

首先在绿化设计时, 从整体的景观需求出发, 在满足一定的功能需要前提下, 遵循适用、坚固、经济、美观的原则, 从立意、选址、布局、借景、尺度与比例、色彩与质感入手, 强调景观效果, 充分地利用和改造环境条件, 做到“景到随机”、“因境而成”, 确定恰当的设置位置, 合适的建筑类型, 合理的建筑密度, 精确的空间尺度, 做到因地制宜, 宜亭则亭, 宜榭则榭, 不多建, 不少建, 使园林建筑能够融入环境, 体现历史、文化内涵, 创造艺术意境。

2.2 加强建设

高水平的设计只有在高水平的施工情况下, 才能达到设计的目的。园林建筑不同于其它建筑, 往往其中蕴含深厚历史文化, 对其做法是有严格要求的, 特别是一些仿古建筑的修缮工程, 施工工艺都有一定的流程, 现场复杂多变的情况, 这就需要施工者有丰富的经验。同时, 园林施工是园林的第二次设计, 在施工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施工情况, 对施工图纸进行适当调整, 这些因素都对施工者的素质、水平都有一些特殊要求, 只有高水平的队伍才能建设高标准的工程。

2.3 加强管理

与其它设施一样, 要想使其达到应有的景观效果或发挥出正常的使用功能, 就要在后期的管理中投入一定的资金, 一方面对建筑定期进行清洁和保洁, 进行翻新、加固, 确保设施完好, 功能正常。另一方面对建筑周边的绿化景观也要进行管理和控制, 使二者相互衬托、融为一体, 从而使园林建筑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金晓雯.园林建筑小品人性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 2006.

[2]刘福伟.现代园林休闲建筑设计初探[D].上海交通大学, 2007.

城市立体绿化形式与技术 篇10

现代城市高楼林立, 可供绿化的平面空间越来越少, 立体绿化使绿色在三维空间中得到延伸, 将绿化从地面带到楼面、屋面以至墙面, 是提高城市绿化空间的有效途径。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些大城市的环境设计中, 对立体绿化已有不同程度的涉及, 深圳华侨城较早开展立体绿化, 以华侨城建设指挥部的屋顶花园和华山村住宅小区的阳台绿化的建造成功为开端, 之后比较普及的立交桥、人行天桥的绿化, 都是我国立体绿化的典范[2,4,5];2010年上海世博会场馆的立体绿化是吸引世界各国游客的亮点, 随着立体绿化在上海世博会的广泛运用, 其在中国的发展普及也指日可待。

1 形式多样的城市立体绿化

1.1 屋顶绿化

屋顶绿化也称屋顶花园, 是指在各类建筑物的顶部 (包括屋顶、楼顶、露台等) 栽植花草树木, 建造各种园林小品所形成的绿地[3]。

1.1.1 屋顶造园的优势。

屋顶花园一般高于周围地面, 气流比低处通畅清新, 污染较少, 植物受到的光照较强, 接受日辐射较多, 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屋顶花园一般与周围环境相分隔, 出入口与建筑相连, 没有交通车辆干扰, 很少形成大量人流, 既清静又安全[6], 是城市居民观光、乘凉、休闲娱乐、陶冶情操的理想花园。1.1.2屋顶花园的设计与营造的局限性。屋顶花园在营造过程中, 受到屋顶承重、防水、植物的适应性及场地等的限制。因此, 设计中水池一般选择形状简单的浅水池, 水的深度在30 cm左右为宜, 可以用喷泉来丰富水景;亭、廊、花架等园林建筑应选择轻型材料建造, 如木质、竹制或钢材等[3];屋顶的设计荷载必须大于350 kg/m2;屋顶周围要有女儿墙或者防护栏等安全设施, 高度应在1.1 m以上[7];选择良好的防水和排水材料, 做好防水层、排水层处理。

1.1.3 屋顶花园的种植设计。

屋顶花园的环境不同于地面, 屋顶的光照条件好, 温差大, 湿度小, 土层薄, 风力大。所以在选择植物时, 应该选用耐干燥、浅根性、低矮粗壮、阳性、抗风力强、耐寒、耐旱、生长缓慢的植物, 城市中心还应该选择一些抗污染能力强的植物[7]。种植土选择人工合成的轻质合成土。

常见的屋顶花园植物有黑松、罗汉松、雀舌黄杨、珊瑚树、棕榈、蚊母、丝兰、龙爪槐、紫荆、紫薇、海棠、腊梅、寿星桃、白玉兰、紫玉兰、天竺、杜鹃、牡丹、茶花、含笑、月季、金橘、茉莉、美人蕉、大丽花、苏铁、海桐、构骨、葡萄、紫藤、常春藤、爬山虎、六月雪、桂花、菊花、麦冬、葱兰、黄馨、迎春、天鹅绒草坪等[6]。

1.2 挑台绿化

阳台和窗户是建筑立面上重要的装饰部位, 挑台绿化是技术上最容易实现的立体绿化方式, 在阳台、窗台上种植藤本植物、花卉和摆设盆景, 使优美和谐的大自然渗入室内, 增添了生活环境的生气和美感。挑台绿化采用的配置形式常见的有牵引缠绕式、垂吊式、梯架摆花式[1,2]。根据挑台位置高、空间有限、夏季光照强, 建筑材料吸收辐射较多、蒸发量大、冬季风大、阳台寒冷、土层浅等特征, 应选择水平根系发达、浅根性、抗旱性强、管理粗放的中小型木本或草本攀缘植物[2], 同时根据建筑物整体效果和阳台的形式进行植物的合理搭配, 使植物的柔美和建筑物的雄伟相互衬托, 相得益彰。

1.3 壁面绿化

壁面绿化也称墙面绿化, 是利用藤本或其他类的植物材料装饰建筑物墙面及各种实体围墙表面或运用植物材料本身构造绿色墙体的绿化形式, 包括在各类建筑墙面上 (外墙、内墙、屋檐、女儿墙等) 的绿化和运用绿色植物形成绿墙的绿化[2], 包括攀援类壁面绿化和设施类壁面绿化。

1.3.1 攀援类壁面绿化。

利用攀援类植物依附于建筑物的垂直表面的特性进行绿化, 其负面效果是会对墙面造成一定破坏, 而且布满墙壁的时间长, 绿化速度慢, 绿化高度也有限制[1]。

1.3.2 设施类壁面绿化。

在墙壁外表面建立构架, 形成垂直于水平面的壁面绿化, 其要求必须有构架支撑, 而且需有配套的灌溉系统[1]。

1.4 柱廊绿化

廊柱绿化指对灯柱、廊柱、桥墩等柱形物进行绿化, 这些设施一般由人工养护。该类绿化包括以下2种形式:一是容器式。其固定形式采用悬挂等方式, 选用人工定期管理的小型盆栽;二是攀援式。将柱形物用具有缠绕或吸附功能的攀援植物进行包裹, 形成绿柱、花柱的艺术效果[1]。

1.5 支架绿化

攀援植物借助于篱笆、花架、棚架、门庭、山石及枯树等各种构件, 组合形成一种立体植物景观。根据支架的特点, 可以划分空间地域, 起到分隔庭院和防护的作用。该类植物选择与配置造景要考虑构件材质、构件色彩及园林用途、立地条件等[2]。

道路护栏、建筑物围栏可使用观叶、观花攀援植物间植绿化, 也可利用悬挂花卉种植槽、花球装饰点缀。其中, 棚架绿化, 宜选用紫藤、凌霄、忍冬、葡萄、金银花、藤本月季、牵牛花等枝叶繁茂、开花观果的攀援植物;要达到分割和遮挡效果, 则应选择凌霄、蔷薇、常春藤等枝叶茂密的木本种类;透景选用羽衣茑萝、铁线莲等枝叶细小、观赏价值高的种类进行稀植[1,2]。

1.6 立交绿化

立交绿化指对立交桥体表面的绿化, 属于低养护强度的空间形态, 要求植物具有一定的耐旱和抗污染能力。立交绿化主要有以下3种方式:一是立交桥柱绿化, 利用攀援植物、垂挂花卉种植槽和花球点缀进行;二是从桥底开设种植槽, 利用牵引、胶粘等手段种植具有吸盘、卷须、钩刺类的攀援植物;三是从桥头上或桥侧面边缘挑台开槽, 种植具有蔓性姿态的悬垂植物[1]。

2 城市立体绿化建设的技术要点

2.1 系统化配套技术

随着立体绿化产业的兴起, 产生了特殊绿化产业, 比如透水材料、排水材料及浇灌装置等;利用部分植物组合为整体的轻质化施工产品等;屋顶、阳台以及墙面等特殊场所的绿化材料和技术;利用乔灌木进行立体绿化的“墙面贴植技术”[1]。

2.2 轻质高效的人工栽培基质

荷载是立体绿化中最关键的问题, 必须选用轻质、高效的人工基质, 既具有支撑作用, 又能持续为植物提供水分和养分, 还可以减少建设费用[1]。

2.3 把握空间环境特征, 选择适生植物

设计合理的绿化基盘和植物, 可以大大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例如屋顶昼夜温差较大, 因而进行屋顶绿化时, 最好选择景天类植物, 此类植物对于极端温度耐受性强, 能抵御夏季的高温[1]。

3 立体绿化实例解析

3.1 雅典娜酒店的外墙绿化

英国伦敦雅典娜酒店外围的垂直绿化由植物学家帕特里克·布兰克设计, 高达8层楼的绿化面包括260个品种1.2万株植物 (80%为常绿植物, 20%为季节性植物) , 上层铺设需要大量阳光的植物, 楼层底部为蕨类植物, 整体效果宛如一座脱离了引力限制的空中森林[1]。

3.2 日本爱知世博会的垂直绿化技术

2005年, 日本爱知世博会展示了日本在壁面绿化技术方面的最新成果, 该壁面绿化使用194种植物, 长、高分别为150、12 m以上, 涉及的技术包括植物生长基盘构造、栽培基质、组合、灌溉方式等方面[1]。

3.3 上海世博主题馆生态绿墙的建设

2010年上海世博会大量运用了立体植物造景。据统计, 世博会近240个场馆中, 80%以上做了屋顶绿化、立体绿化和室内绿化[1]。主题馆生态绿墙的建设中解决了模块系统 (植物栽培容器) 、结构系统、植物材料、栽培介质、浇灌系统、施工技术和养护措施7个系统问题。成功向世界游客展示了一幅幅美妙的绿色生态家园。法国馆高超的绿墙技术、卢森堡馆的森林城堡、香港馆的湿地生态区、瑞士馆约4 000 m2的草地式屋顶, 还有印度、沙特、美国等馆都利用墙面或屋顶展示不同程度的绿色空间[1]。

4 结语

立体绿化形式多样, 占地少, 充分利用空间。尽管多年来我国在立体绿化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和研究, 也出现了许多立体绿化的新技术和新思路。但是要使立体绿化在质和量上得到发展, 还需在植物材料的筛选培育与引进、栽培介质和容器等方面探索。

参考文献

[1]胡永红.城市立体绿化的回顾与展望[J].园林, 2008 (3) :12-15.

[2]图夫.垂直绿化、立体绿化[EB/OL]. (2012-5-25) [2012-06-01].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307/14/2457527_98917315.shtml.

[3]刘国华.园林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103-115.

[4]刘卫, 姚士宇, 梁盛平.城市立体绿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4) :278, 280.

[5]何健聪, 张太平, 李跃林, 等.我国城市垂直绿化现状与垂直绿化新技术[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3, 16 (6) :289-291.

[6]慕容紫英.城市屋顶绿化探讨[EB/OL]. (2012-5-25) [2012-06-01].http://wenku.baidu.com/view/ad9f1873a417866fb84a8ebd.html?from=related&hasrec=1.

上一篇:智能控制定位检测系统下一篇:国企改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