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模仿中提升

2024-05-12

让学生在模仿中提升(精选十篇)

让学生在模仿中提升 篇1

一、模仿语言句式,努力追求形似

语言是写作的基础,是一篇习作最外显的东西。要想写出好的习作,吸引读者眼球,必须选择适当的语言进行表达。不同的习作类型需要不同的语言风格,一般样文中的语言风格是由样文主旨决定的。语言风格或平淡朴实,或华丽优美,或清新自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样文的语言风格,模仿其进行写作,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运用好句式也是提升习作水平的一种重要方式。长句比较舒缓,感情更丰富;短句明快活泼,节奏感强。短句和长句各有特点,根据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理解能力,短句子更为适合。很多样文中也较多地使用了短句子,学生便可加以模仿,从而使自己的习作充满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在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3》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谈话导入新课:“春天来了,我发现柳条发芽了,长出了新叶子,嫩绿的柳条在微风中轻轻地飘荡,就像小姑娘的长发在风中飞扬;我发现春雨过后,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花儿也争先恐后地开放;我还发现,春天来了,阳光明媚,小朋友们穿的衣服越来越少了,也越来越精神了。”学生在教师优美的语言中感受到了春天的美。接着教师引导:“不仅老师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刘常宁小朋友也善于发现,他在小河边玩耍,发现了许多让他感兴趣的东西,那么他是运用了什么样的语言进行记叙、描写的呢?读一读、找一找、品一品。”学生自读样文。有的学生说:“他的语言很朴实,很生活化,也很有趣。”还有的学生说:“小作者在描写甲虫时运用了短句,如‘它是深褐色的,头上顶着两根长长的须,像电视机上的天线’,使用的短句读起来很顺口。”教师顺势引导道:“既然样文使用的质朴、生活化的语言如此吸引人,你能不能模仿其语言和句式,走出校园,去草丛、去树林……寻找发现呢?”此时学生都跃跃欲试。教师从语言和句式上进行示范引路,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样文的语言风格和句式对学生能够产生极大影响,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模仿样文的语言风格,让学生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进行创作,一定能打开他们的思维之门,使他们才思涌于笔端,完成佳作。最终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达到形似的目的。

二、模仿结构形式,争取达到神似

结构是作文的骨架,在整篇作文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只有骨架挺立、脉络分明地组织结构,才能写出好的文章。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个醒目的标题能够点亮整篇文章。文章题目的切入点一定不能太大,不能泛泛而谈,切入点宜“大题小做”,越小越容易写。小学中高年级的习作可以采用命题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题目上下功夫,力求题目新颖、吸引人。写作顺序也很重要,在进行描写时,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按照一定的写作顺序进行描写。

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习作2》时,教师谈话激情导入:“同学们,除了生活中的朋友,你肯定还有一些特殊的朋友,给大家介绍介绍吧!”大部分学生都介绍了自己的动物朋友。有的学生说:“老师,我最喜欢的是小狗,我们家有一只可爱的小白狗,我们都叫它小白,小白对我可忠诚了。”还有的学生说:“老师,我最喜欢的是小猫,它很温顺,从来不会乱发脾气。”学生们讨论之后,教师顺势引导:“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小动物,样文中也描写了一种动物,读一读,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的。”学生朗读样文后,有的学生说:“小作者在描写鸽子的外形时,先写了它整体的外形,然后再分写鸽子各部位的特点,这样看起来更有条理。”教师总结:“在描写动物的外形时,要按照一定的写作顺序,如从上到下、先分别叙述再整体归纳等,你们也试着写一写吧!”学生掌握了样文结构,再进行描写就简单了。

习作形式也是为习作质量加分的重要因素之一,小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习作顺序,很多样文在进行记叙、描写时也都有一定的顺序、结构。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模仿样文的结构形式,前后联系,争取达到神似。

三、模仿情感表达,实现形神兼备

情感是作文的精髓。通常小学作文中的情感表达是穿插在记叙过程中的。当前学生习作中缺乏真情实感,是因为习作中出现的事例多是虚假的,情感表达自然也就无从谈起。对于习作中出现的“假、大、空”现象,教师要找到原因,并针对原因采取积极措施。样文中选取的事例或是自己的生活体验,或是别人的行为给自己造成的影响。富有真情实感的习作才是最精彩的,这样的文章才会打动人。

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1》时,教师引导学生先读样文《我的建议》,并与学生交流:“小作者建议你干什么?你能接受他的建议吗?为什么?”学生认真朗读样文后,有的说:“他建议我们出去游玩,读完他的建议后,我决定一定要去那里游玩,因为他把那里写得非常美,一看就知道他肯定是亲身体验过的,要不然根本写不出这么美的景象。”教师接着说道:“春天来了,你想去春游吗?你认为去哪里最好?仿照例文写个建议。”教师点拨表达技巧:“写作时,要抓住景点特色和最吸引人的地方,介绍时,要清楚、具体,有真情实感。”学生在读完样文后,情感得到了激发。书写时有的学生写道:“春姑娘悄悄来到了人间,万物复苏。我建议同学们到诗情画意的山上走一走,顺便观赏日出……走上阶梯,仿佛进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蜿蜒的山间小路,起起伏伏;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如果你到了山顶,一切都焕然一新,鸟儿为我们歌唱,松柏向我们点头致意,路旁的鲜花和小草也忍不住欢笑起来。”通过对样文的阅读,学生体会到了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在模仿时也就更能融入情感。

小学阶段的习作大部分是记叙文。在记叙文中,开头和结尾是比较重要的部分:开头能够奠定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展现学生的功底;结尾能够提升并深化文章的主旨。样文中的开头和结尾都能够恰当表现文章主旨,学生模仿后可为自己的习作增添文采。

让学生在模仿中提升 篇2

首先跟进模仿远非我们想象的那样,会比创新更加简单容易,不用付出多少成本,可能所消耗的资源会更高。因为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先进的技术、有效的管理方式、健全的机制都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空间、地域,通过一些人有机的整合形成的,能够照搬照抄,照葫芦画瓢,学的八九不离十,不仅仅对自身的资源和能力要求很高,还要充分了解其中的各种元素和条件,否则只能画虎不成反类犬,正像让南昌飞机制造厂去仿制美国波音公司767,有可能吗?可能的话又需要什么条件?又如曾经有许多企业当年学西海尔一样,为什么都学不到位,成为不了第二个海尔,因此跟进模仿本身就是一种需要对自己进行锤炼和改变,否则难以实现有效的模仿跟进。笔者认为跟进模仿要分阶段,创新也要分阶段,必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跟进模仿就是适应性创新!

在通常人们的意识认为创新就是发明创造,可是对一个机构组织来说远不仅如此,现在媒体一直在强调的“自主创新”,似乎不仅仅包括技术层面,思想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文化创新更为迫切和需要,

当然对中国绝大部分企业来说,这些说法都是隔靴搔痒,对他们来说明年的今天还活着,已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了,他们大多数的实力和规模与所谓世界500强标准来衡量,简直蚂蚁撼动大象,没有可比性,拿那些大企业的创新模式套在这些企业,无疑大炮打蚊子,没有多少价值。

让孩子在相互模仿中健康成长 篇3

首先。家长要学会识别孩子之间的相互模仿。不要将模仿行为与孩子的嫉妒、攀比、无理取闹等其他行为相混淆。模仿行为是一个孩子做什么,另一个孩子也跟着做什么;嫉妒行为是往往伴有攻击、哭闹等行为表现。如果家长错误地将相互模仿看成是某个孩子的嫉妒或攀比,认为这是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平时爱吃的你不吃,就挑人家爱吃的要,无理取闹,那么,他们就有可能采取错误的方式来对待孩子的要求。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可能就是拒绝孩子的要求,放任孩子的哭闹,认为这样可以改正孩子的一些坏习惯。相互模仿是孩子之间学习与交流的重要方式,家长的错误处理方式不利于孩子的学习,甚至是阻碍孩子的学习。同时,家长的错误处理方式也可能会对孩子以后与同伴交往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家长要正确理解孩子之间的相互模仿。有些家长往往不理解孩子之间的相互模仿。别的孩子拿什么,自己的孩子就拿什么,别的孩子做什么,自己的孩子就做什么。当自己的孩子模仿别的孩子的行为时,有些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没有个性,缺乏主见。而这种认识上的错误往往导致他们对孩子的模仿行为持批评和否定的态度。有一次,琳琳和邻居家的小孩在院子里玩,邻居家的小孩玩泥,琳琳也去玩泥,邻居家的小孩去骑小车,琳琳也骑着自己的小车跟在后面,大人们就开玩笑说琳琳是个“跟屁虫”。其实,家长的玩笑反映了他们对孩子模仿学习的错误理解。孩子的观点和主见就是在模仿的基础上慢慢形成起来的,没有模仿的基础,孩子是无法与人交流和形成个人的观点的。孩子只有在和同年龄伙伴玩同样的玩具时才可以相互模仿,并实现真正的交流。因此,如果家长理解孩子之间的相互模仿,了解相互模仿的作用,那么想促进孩子的交流能力,让这个年龄的孩子和平共处,家长最好给他们准备几件同样的玩具。

在当今的独生子女家庭生活中,孩子们容易形成一些不良的习惯,而这些习惯改正起来往往比较困难,家长可以利用孩子之间的相互模仿来改正他们平时的一些不良习惯。比如,在吃饭这个问题上,小雪比较挑食,而且吃饭还需要爷爷奶奶追着喂,而琳琳平时吃饭不挑食,并且养成自己拿小勺吃饭的习惯。当两个孩子在一起时,家长可以利用孩子之间的相互模仿来改正小雪不良的吃饭习惯。例如,在吃饭时,家长可以给小雪和琳琳都准备好相同的饭菜和小勺,让他们坐在一起吃饭,有意夸奖琳琳的行为,说:“琳琳真乖,能够自己吃饭,不用妈妈喂。”同时,家长还要鼓励小雪模仿琳琳,对着小雪说:“你看琳琳多厉害,能够自己拿小勺吃饭,小雪和琳琳一样乖,也会自己吃。”这样,小雪可以通过模仿琳琳慢慢地改变自己的不良吃饭习惯。孩子的模仿是没有判断力的

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提升效率 篇4

一、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和认识倾向,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具有定向、推动和激励作用。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泼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可见,兴趣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内驱力。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他们就会乐意去学习。

比如在教 《老王》 时,我舍弃了一般性的教法,让学生先找出老王做的几件事,然后归纳人物性格。课堂上,我又设计了一项紧扣文章的思考题:在文中找出主旨句,并围绕主旨句看看人物各自的活动怎样?这样的设计,使学生迅速主动地走进文本, 熟悉人物、事件,深入文本,合作交流,洞察人物心理。学生很快梳理出老王的家境、身世、职业、品行等, 同时了解到作者对待老王的态度,为下文的深入探究“幸者对不幸者的愧怍”,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础,激发了自主探究的兴趣。学生从文本中深刻理解到“愧怍”的内涵。不仅受到了良好的情感教育,更是接受了做人的品德教育。兴趣的培养,首先在于让学生的学习有目标、有方向,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享受到学习的成功与喜悦。长此以往,学习的兴趣养成水到渠成,学习效率自然提升。

二、营造氛围,体验乐趣

美文需要美读,读是学生进入文本的桥梁,美读是一种美好的学习氛围。美读是一种享受,可以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自己代入到美文的意境当中,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既能“了解作者说些什么”“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 (叶圣陶语),又能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跃出纸面,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熏陶感染。比如教授 《心声》,我在学生充分熟悉课文后,让学生探究:小说主人公的心声是什么?文中哪些语句反映了这种心声? 她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心声呢?她的心声究竟有哪些?学生反复朗读, 揣摩,感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 学生通过形象思维,在文本中找出依据,层层剖析,由浅入深。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逼真的情境,真切地体验到主人公的情感,引起情感的强烈共鸣。同时,学生也走进了文本,走近了作者,接近了主人公情感世界, 也体验到自主探究的乐趣。像这样美读,能带领学生走进作品博大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从中积累、沉淀阅读体验,也能饶有兴趣地读出自己的个性感悟。

三、尊重个性,促进创新

在语文学习中,要将体会 、领悟、欣赏、评价的权利交给阅读的主体———学生,让他们在探讨、发现、 辩论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从而体验创造的乐趣。教学中可设计适合学生个体学习需要的问题:你喜欢文中的哪些语句?说说你喜欢的原因。你觉得哪句诗有言外之意?蕴含怎样的哲理?说说你对这篇文章感受最深的一点?还有谁读得更好?来展示一下。这样的问题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阅读的个性差异,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探究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无疑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潜在动力。

学生的阅读活动,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使自己的内在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新形式。与作者对话, 与文本对话,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撞击,若因势利导巧妙的给学生搭建与自我对话的平台,就会促发他们心灵的火花,在类比联想中,会出现顿悟的境界,思想感情得到升华。如教学 《送东阳马生序》,在最后一环节上紧扣教学内容,抓住中心句“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设问:宋濂读书时的勤勉和艰难表现在哪里?与之相比,我们在读书学习中还存在哪些差距,如何改进?让学生由此及彼,由作者联想到自己,联想到周围的同学;从读书联想到生活。究竟是贪恋舒适的物质生活,碌碌无为;还是勤奋读书,积极上进?让学生在文本中自觉感受到读书的艰辛,领悟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引发学生向生命的纵深探究的热情。

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提升人文素养 篇5

【关 键 词】审美体验;提升;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1-0165-02

众所周知,审美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罗克韦尔·肯特曾说过: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美术教育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是一种感受教育。美术语言是一种世界语言,它可以不分种族、不分肤色、不分文化进行思想和感情的表达与沟通。达芬奇曾经说过,“欣赏——这就是为着一件事务本身而爱好它,不为旁的理由,”学生要学会的就是“欣赏”。高中的美术鉴赏教材内容的安排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到绘画、雕塑等历代名作,感受到艺术语言的丰富多彩,领略艺术语言的卓越多姿,感受艺术家在作品中蕴含的情感。

高中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已接近成热,是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时刻,他们的自信、自尊都在增强,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而接触面也更加广泛,他们求知欲强烈,学校教师传授的知识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渴望从各种渠道接受新观念,接受新知识。在这时,审美教育更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其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情感性正是对感情真挚奔放,形象思维极强的青少年作用是最大的。

那么,作为教师,如何在鉴赏教学中策略性地引领学生在审美体验中生成新的知识养分和人文素养,从而促进其内涵的真正发展呢?

一,选择优秀的画家,优秀的作品很重要

上课时,要先让学生对画家的思想和人格精神有个充分的了解,然后对其作品进行分析时,融入画家的思想和为人,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也接受了思想教育。要知道,一件伟大的艺术品能屹立不倒,不仅仅只有外表的美,而更重要的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例如:凡高,他尽管只活了37岁,而且是孤僻,自闭,精神分裂。真正地去了解他,了解他的生活,了解他的品格,我想学生会对凡高充满了尊敬。脾气古怪的凡高从小就不合群,不仅长相难看,有时羞却,有时又冲动、粗鲁。他拒绝社会,社会也拒绝他;但他向社会献出诚心,社会仍然拒绝他。他在为古皮尔画店工作时,直截了当地批评顾客的爱好,甚至公开宣称商业实际上是有组织的盗贼集团,于是他被解雇了;他在一家寄宿学校任法语教师,看到了贫苦学生的生活状况而没有向他们收学费,于是他又被解雇了;他在一座煤矿当自食其力的传教士,把财产分给穷人,自己粗茶淡饭,衣裳褴褛,教会认为他布道失当,于是他又被解雇了;他满腔热情,一往深情地追求真诚的爱情,但不是被戏耍,遭背离,便酗酒放浪,于是又被解雇了;他如痴如狂,满怀虔诚地创造绘画作品,却因不被世人理解难以找到知音,于是他又被解雇了……然而凡高对待艺术就像一个虔诚的教徒,他并不太在乎人们是否理解和接受自己的作品,他只是把画画当作宣泄情感的一种最佳方式,并且他有着崇高的追求:“我画画不是使人苦恼,而是使人们快乐。”他在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这一点着实令人惊讶,也使人们得以窥到凡高的内心:他就像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尽管生活如此对他不公平,他仍然热爱和渴望生活!他的代表作《向日葵》,作为一幅静物画,从色调,布局,瓶花的特定构成,以及笔触的运用,油彩技法上的处理,都显示出画家对自然、生命、人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传达出一种既热烈又悲伤,既骚动又孤寂的心理情绪。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凡高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盘俯仰张弛挣扎的向日葵的内在涵义,充溢着张力的新生命在凋残痛苦的旧生命中诞生。学生在欣赏时自然而然地想象到凡高的一生:沉默,欲喊又喊不出来的压抑人生。而更重要的是凡高这种爱心和渴望生活的信念却永远留在学生的心中。

二、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不妨从背景了解、直观感知、情感体验、情绪表达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实践。

1. 背景了解。由于我们使用的教材中有很多门类的美术作品需要我们去学习。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对这些作品的作者及创作背景有所了解。对于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艺术家的了解,可以让我们更好、更深刻地感受作品,如欧洲古建筑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与雕塑特色,首先可以从当时人们的审美取向以及特定时代人们对美的认识入手,让学生对古希腊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和审美意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古希腊神庙建筑之所以气魄宏大,是源于人们对神话传说中神的崇拜,他们以虔诚的心态,不计成本地营建这样的大型神庙建筑,帕特农神庙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而其雕塑的写实则是由于当时竞技体育的发展,人们的裸体竞技以及为优秀运动员塑像等实际情况,在这样的过程中艺术家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研究人体结构,加之当时人们认为人应该是健美体魄和完美心灵的结合者,所以我们不难看出当时雕塑作品写实水平登峰造极,还有一些理想化的成分。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鉴赏的时候思维就有了发轫的基石,就会有话说,并且渐入佳境。

2. 直观感知。美术是视觉艺术,对美术作品的鉴赏离不开直观感知,但是由于学生以往学习经历的差异,在鉴赏美术作品的时候会出现个体差异,这很正常。这需要我们老师尽可能地提供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用经典的作品滋养学生的心灵。最理想的方法是让学生看原作,但由于条件的限制,现在学生看原作的机会非常少,所以在组织学生鉴赏美术作品的时候通常需要使用多媒体,原因是多媒体可以让画面放大,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容易让学生更“真切”地看到作品的肌理效果以及艺术家在创作时候使用的技巧,对作品产生直观的印象。在学习《文艺复兴时期三杰》的时候,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三杰的作品,当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雅典学院恢弘的场景、大卫健美俊郎的英姿出现在大屏幕上面的时候,学生们被深深打动了,教室里静得出奇,而我知道,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的思维在直观感知中找到了依托。

3. 情感体验。美术鉴赏仅仅直观感受(看)是不够的,还要有情感的共鸣。有的人认为,美术鉴赏是一个被动的看的过程,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美术鉴赏不仅是一个被动的直观感知的过程,更是一个主动的情感体验的过程。在欣赏的基础上,我们体验艺术家创作作品时的情绪状态,对我们更好地了解作品有很大帮助。而事实上,鉴赏者在观看作品的同时,思考画中的诸多要素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品味,也是对它的二度创作。以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为例,如果只是在直观感知的层面上,我们无法更好地理解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情绪。我在组织鉴赏的时候,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一下这张作品的创作背景,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在这样的情境中,面对惨无人道的轰炸中血肉横飞的场景,我会有怎样的想法?愤怒!仅仅是愤怒还不够,我要控诉,我要让世人知道纳粹的暴行!带着这样的情绪体验,我们再次感受作品的时候就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学生的思维和大师强烈的爱国情感在刹那间引起了共鸣。

4. 情绪表达。有了上面的背景了解、直观感知、情感体验,学生已经有了强烈的表达欲望。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教师善于引导,积极启发,学生的情感可以得到很好的升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组合作探讨等交流方式表达情感。在《事死如事生——古代陵墓雕塑》教学过程中,先从古诗词中感受古人的生死观,然后让学生结合作品进行鉴赏,在最后我们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观点,学生的交流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成长:

无法延伸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展它的宽度。当然,将对生命的向往寄托于迷信事物是不可取的。——成超君

生死由命,把握自身。——顾悦

生命的意义在于活着的时候发挥出最大的价值——杨颖涵

学完本课后,我觉得人能够活在世界上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生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好好珍惜把握人生在世的几十年,死而无憾。——杨玉洁

从容看生死,微笑对人生——戈宇玲

活得开心比一切都重要——杨凯

……

新课标把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定为九个模块,美术鉴赏是其中之一。审美过程简单来说就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的总结升华。如果说关于审美理论要用一种色彩来形容的话,我会用灰色。因为灰色可以和任何颜色搭配,用灰色链接一个多彩的世界:就是其他学科乃至生活的真实面貌。拥有一双审美的眼睛,你可以得到更美的世界和人生。艺术教育关注的不只是人的某个阶段而是人的一生!然而,在现实中,高中学生的学习是非常紧张的,既然艺术课不是高考科目,学生对艺术课的学习态度大部分决定于教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所以,需要改变“传道、授业”的传统模式,由传知到启智,善用教材,合理引领审美过程,生成新的养分,促进每个学生内涵的真正发展。

让学生在模仿中提升 篇6

一、重视情境创设, 激发学生浓厚的情绪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解读者和教案的执行者, 而是一个善于创设教学情境, 富有教学机智, 充满教育智慧的人。因此,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相应教学目标的需要, 努力挖掘和充分发挥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能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心理需求的优质教育资源, 使学生始终保持美好愉悦的心理状态和积极高涨的学习热情。如在学习篮球“体前变向运球”中,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CBA, NBA等球星的精彩动作画面, 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篮球技术的神奇多变性和强烈的可观赏性。又如在“龙腾中华”中, 可一改以往的舞龙动作而改跑各种几何图形、阿拉伯数字、英文字母等, 教师只是起到引领点拨作用,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大胆放手让学生自由去创想、去发挥, 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体育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创造让学生多提问的情景。教师要以和蔼的微笑、温和的语气、和善的目光使学生消除疑虑, 以激励的语言、明白的手势、适时的点头使学生放开胆子, 以及时的表扬、热心的帮助, 使学生亮开嗓子, 以情境的创设、优生的引路、差生的亮相使学生坚定信心, 这样整个学习过程就会成为学生质疑问题, 不断探究的过程。

请看一个正面双手垫球教学片段。

生:老师, 能否帮我看一下我的垫球动作?

师:当然可以, (笑) 挺不错的, 你已经过关了, 能否帮帮其他队员?

生:当然可以 (高兴地跑开了) 。

生:老师, 为什么在别人的帮助下我还是垫不好呢?

师:哦, 别着急, 跟老师一起练好吗?……不错, 挺好的。

生:唔, 老师您也会垫不到位啊?

师:老师就是因为起动太慢, 没有正面面对来球, 所以击球部位和击球点都没有把握好, 球自然垫不好了, 知道了吗?

生:哦, 原来这样。

整个活动场地看似一片混乱, 各练各的, 各说各的, 但氛围非常的融洽、自由, 学生个个也都学有所得。

二、重视与生活经验的链接, 挖掘内在动力体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指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 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知识和技能。”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生活经验紧密相连, 这是因为人的初始兴趣必然来自他的实际生活。例如, 在提高耐力跑的案例中, 教师采用民间娱乐方式“舞龙”, 通过各种盘、绕、跳、钻、游等舞龙动作来提高耐力素质。在提高快速跑的案例中, 教师没有按部就班地从摆臂开始教, 而采用了20世纪80年代农村小孩玩的“抓特务”游戏, 让学生通过各自习惯的跑法摆脱对手的追逐或努力去抓对方。有时为了捉住对手像离弦之箭笔直冲去, 有时为了摆脱对手, 却又绕着很大的弯子在跑。学生是那样地兴奋那样地投入, 个个生龙活虎般地奔驰在操场上, 玩得满头大汗还不肯罢休。在提高跳跃能力的案例中, 教师采用跳绳、踢毽子、跳方格、跳竹竿等一系列地域性强的民间活动方式。在体操教学的案例中, 教师将动作新颖, 具有时代气息和青春活力的街舞、PARA-PARA、自由搏击操等时尚运动引入课堂教学中,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重视教学内容的整合, 阐述自己的独特体验

体育课程内容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手段, 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以体育课程目标为前提, 各种体育运动项目和身体练习对于人的身心都具有程度不同的影响。所以, 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依据体育课程目标, 分析各体育运动项目与身体练习的主要功能, 并在此基础上将各个体育运动项目与身体练习进行整合与合并, 作为形成体育课程内容的基本素材。

例如, 在一节以发展耐力为主要目标的体育课中, 教师提出了“获得10分钟耐力”的目标, 让学生自行完成, 同时上交练习方法和手段。教师一布置完, 学生稍稍一讨论马上就进入状态, 有的沿操场跑;有的沿学校路径跑;有的在跳绳;有的在跳兔子舞……有个别学生直接提出:我可不可以在篮球场上往返运球上篮呢?“当然可以”。由于学生采用了各自喜欢的实现目标的手段和方法, 因此非常高兴, 而且他们通过表达自己的看法, 得到了他人的尊重, 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真正地成了体育课的主人, 从而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四、引发学生的精神生活, 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学习的课堂, 应该是学生放飞心灵的天地, 教师的重要任务就在于为学生创造一个放飞心灵的园地, 把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升华、个性的张扬尽可能地融于其精神活动中。

例如, 在“拱洪救灾”案例中, 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抗洪英雄们的动人事迹及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 让学生产生强烈共鸣。然后, 给出两个任务让各小组合作去完成: (1) 在最短的时间内, 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一座堤坝。 (2) 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受困人员有序地送到安全地点, 并配以各种求救声、呐喊声、波浪声, 尽量让每位学生感觉到身临其境……此时, 场地上异常繁忙, 有的小组讨论摆放;有的忙于合作搬运;有的奋力抛接……。当波浪再次把堤坝冲掉, 学生们是那样地团结协作;当队员被洪水冲走, 他们是那样地奋不顾身;当把所有受困人员送到安全地带时, 他们是那样地兴奋……可见, 创造自主合作探究佳境, 让学生心情愉快、心胸开阔、心灵自由、情思放飞, 在情景中体现自我, 在体验中绽放灵性, 这在课堂教学中是多么的重要。

参考文献

让学生在模仿中提升 篇7

一、互评作文要符合行文习惯

文章就是由字、句、段有序排列而成的,经过艺术加工,形成一篇情文并茂、表达思想的文字。学生修改作文要做到这一点应该明确以下要求:第一,初读文章,勾画出错别字。 第二,再读文章,品味佳句好段。画出比较好的语段,并旁批出表达效果。第三,三读文章,挑病句,写修改建议。 如用词不当, 语序不当, 句子不通顺之处,或丢字加字,重复繁杂的地方等,勾画出来,并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 第四,学写旁批和总结。 写明好在哪里,差在哪里。要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对症下药。 总评要写在文章的最后面, 指出最突出的优劣点。古人云:“ 食贵自化,学贵自得。”学生之间的互相鼓励有时比老师 重复多次 的激励更 有效,我也采用这种“ 兵教兵”的教学方法, 利用此法产生最佳的生生之间的效应。

二、互评作文要符合达标要求

《 新课标》 要求作文要文从字顺才能与他人产生交流沟通的效果。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教师在指导学生评改作文的过程中,不仅要教给 学生修改 的方法和 步骤, 还应帮助学生提高写作的技能。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改和互改作文,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评改的过程中,教师随时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 使他们逐步熟悉评改要领,提高修改质量。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第一,教师改文目的在于使学生能自行改文;第二,学生应该辨别文章的优缺点;第三, 严格要求学生探索修改方法,学生一定能学会修改文章。学生改文水平有多高, 作文水平就有多高,一次作文互评训练课,就是对学生写作能力、 作文知识等方面的一次大修炼。 所以修改文章的过程, 自然就是提高作文水平的过程。

三、互评作文要符合课程内涵

语文是一门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 包含有丰富的文化素养, 而作文就是这些综合素质的全面体现。每周的作文评改课,实际上是 一节综合 的语文实 践课。 学生互评作文,除了从立意、构思、选材等方面进行修改外,还需运用书本上学习的语法、 修辞等汉语知识对所评改的作文进行语段、错别字、字词,甚至标点方面的修改。修改作文时,学生如遇到不通顺的句子、不懂得的字词,可请教老 师或借助 工具书去 解决,也可同学之间共同协商解决。学生在评改作文的过程中, 通过一系列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表达能力和语法修辞能力, 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文化素养。 如从《 背影》 中一连串动作及父亲的沧桑, 借助画面的展示可以更直接地进入学生的心灵, 要了解作者用什么样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主题思想。 在评改中可以借鉴课文中学习的内容,来作为自己评改作文的模板。

四、互评作文要符合认知规律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写作教学,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从写作到评改的整个训练过程,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 即充分发挥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也激发了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 这与“ 学生写,老师批”的传统方法相比,在同样的时间内,加大了训练密度, 增多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合作、探究是语文新课改的核心所在, 而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作文评改活动, 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 同学们在互评作文时,共同解决评改中的难题,探究写作经验,交流写作心得,分享感受,取长补短。通过学生互评作文,来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互评时, 组员轮流在小组内朗读,同时,大家进行评议修改,使文章得到进一步的润色和完善, 使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得到提高, 小组选出的优秀作文在组内交流,也可在全班交流。通过自我评改,学生评议, 师生赏析, 指出其优缺点,组员再次修改,使习作逐步完善, 对优秀的学生习作应予以肯定和鼓励。

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升阅读兴趣 篇8

一、激发阅读兴趣

小学生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 那么,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出发, 满足他们心理需要, 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例如:《三顾茅庐》中有这样一段:“到了诸葛亮的家, 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 诸葛亮先生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 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 自己轻轻地走进去, 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台阶下等候。”为什么刘备要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诸葛亮到底有什么过人的本领?关羽、张飞服不服诸葛亮?诸葛亮如何帮助刘备建战功、安邦定国等等?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 纷纷争阅《三国演义》, 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体验中, 渐渐喜欢上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这些人物形象, 感受到课外读物的乐趣。

二、夯实阅读基础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成语意思、体会句子含义, 才能使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从而提高阅读能力。所以, 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 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真情实感。因此, 加强学生词语训练、引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词语显得尤为重要。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 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 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 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 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 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 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加以比较, 学生就理解了。

三、鼓励感悟体验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鱼。”方法远比学到的知识本身重要, 教师要培养学生查阅《字典》、查找资料、边读边想、拓展延伸等方法, 培养从小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 并积极独立思考问题。

例如:学习《牧场之国》这篇课文, 作者抓住了荷兰乡村景物的特点:碧绿的草原、黑白花牛、乳白色的绵羊、黑色的猪群、金色的晚霞、默默挤奶的人、宁静安谧的夜晚……以优美简洁的语言, 生动形象地向我们展现了荷兰优美迷人、自然和谐的景观。在学习这篇课文时, 我主要运用了“找——读——品——诵”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入境人情”, 在反复的吟诵中, 学生深切在感受了荷兰田园的意境美和语言的韵律美。又如:在学习《草原》一课时, 我首先利用色彩鲜艳的草原课件和有感染力的语言, 将学生带入了一种的意境, 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课文。《草原》是一篇集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文章既写出了草原的美景, 又写出了内蒙古同胞的热情好客。所以, 在学习时, 首先应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线索, 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学习方式, 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学生们有的埋头圈、点、写;有的与小组同学小交流;还有的学生用他那五彩的神笔画出草原的天空、羊群, 更有的学生闭上眼晴, 陶醉在美丽的草原美景中。由此可见, 这样的阅读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拓宽学生视野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 能够拓宽学生视野, 增长见识。更重要的是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自由、无拘束、无负担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 可以充分享受阅读的自由和快乐。大量的课外阅读提高了学生读书能力, 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情感体验, 从而提高了语文素养。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 我动员班上设立图书角, 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 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 课间课余随时借还, 十分方便。此外, 我还在学校图书馆借来《爱的教育》、《繁星·春水》、《伊索寓言》、《童年》、《鲁滨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海底两万里》、《昆虫记》、《三国演义》、《西游记》、《名人传》、《水浒传》等图书, 在班上定期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 向学生推荐介绍上述书目的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时代背景等, 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良阅读氛围。

为了检验阅读效果,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 我还在班上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诗歌朗诵比赛”、“读书节”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让学生在这些读书活动中激起阅读兴趣, 巩固阅读成果, 享受阅读乐趣, 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摘要: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让小学生自觉地去进行课外阅读呢?可以通过故事或问题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借教学内容引荐课外读物, 培养阅读习惯, 夯实阅读基础;组织交流展示活动, 促使学生主动阅读;鼓励感悟体验, 强化学生的阅读动力;创建书香教室, 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拓宽学生视野。

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提升 篇9

一、挖掘学生探求潜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对世界万事万物的探求欲望是学生所具有的天性,学生在动手实践和质疑释惑中获取了许多知识。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激发学生善于质疑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以此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潜能的重要出发点。要善于创设“认知矛盾”,让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的前后联系,设置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数学习题,引导学生从正面、反面、侧面等不同视角进行对比讨论,产生问题疑点,将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出来。例如,“梯形面积公式”相关内容教学时,有的学生根据面积S梯=(a+b)h÷2,三角形的面积=ah÷2,提出应该能够用上述公式“上、下底之和与高乘积的一半”求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这时教师出示了几道习题让学生进行此种类型的计算,学生轻而易举地得出了答案。

二、突破学生思维局限,诱导学生善于创新

人们由于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固定的思维模式,导致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形成了单板的固定思维方式,束缚了创新思维的广度,限制了创造性思维水平和能力的提高。荷兰著名数学家、教育学家弗赖登塔尔曾经指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因此,突破传统定势,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就成为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教学的重要内容。例如,教“时、分、秒”的换算时,学生会受定势思维影响,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观察时钟的表面的教学方法。向学生出示“1分钟=%%秒,1小时=%%分”的题目,先让学生阅读书本内容进行简单的知识预习,然后让学生进行单位间的换算。这时,有的学生得出了单位换算是10的答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学习,得出换算进率为60,这时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对时、分、秒的换算进率有了深刻的印象。教师这种解决疑难中巧妙地运用“矛盾”进行启发,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

三、注重学生参与探究,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就可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就可通过操作来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如:认识长方形的特点时,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动手操作,知道长方形的特点。学生经过动手实践,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发现长方形的对边一样长;通过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等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又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事先准备好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学生通过拼合、旋转、平移等多种方法,发现所拼出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等图形,与平行四边形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四、重视指导学法,培养学生创新方法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有比较法、分析综合法、抽象概括法、归纳演绎法、对应法、转化法、假设法、代数法等。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思维能力和水平不断上升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运用思维方法进行问题的解答,教会学生善于进行思考,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掌握解答问题的有效途径,提升学生解题效能。如,有一道应用题为:服装店新进5箱男装,每箱有30件,又运来4箱女装,每箱有25件,运来的女装和男装共多少件?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试算,他们列出的算式大多是:30×5+25×4,并且也能说出了每一步计算结果表示的是什么。再鼓励他们想一想是否还有别的算法。分成四人组讨论后,汇报时,有一组代表立即站起来说,我们组经讨论后还有别的算法,“可以把男装的箱数先看成4箱来计算,再加1箱女装的件数,列式:(30+25)×4+30”。接着又有一组代表站了起来说,我们组的意思是“把女装的件数先看成和男装的同样多来计算,然后减去多加的一箱的件数,列式:(30+25)×5-25”。另有一组接着说,我们组是“把每箱男装的数量先看成和女装的同样多,然后减去4箱女装与男装的相差数,列式:30×(4+5)-(30-25)×4”。教学中经常设计开放性的多解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运用变式习题训练,提高学生创新思维水平

发散性思维水平和能力是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进行变式习题的教学活动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在进行顺向思路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逆向思路。如,在讲解“花店现有玫瑰花20束,又运来30束,现在一共有多少束?”解应用题时,在学生解答完该题后,教师改编题型,改变数量条件,又得到了如下题型:1.花店现有玫瑰花20束,又运来30束,运来的比原有的多多少朵?2.花店原有玫瑰花20束,又运来了一批,一共有50束,运来多少束?3.花店运来20束玫瑰花,现在一共有50束,原来有多少束?等等。教师通过这种多变题型的训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总之,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爱心、耐心和灵活多变的教法是我们做好这一工作的根本保证。数学教师只有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本文针对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从挖掘学生探求潜力,突破学生思维局限,注重学生参与探究,重视指导学法,运用变式习题训练等方面对提升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进行了论述。

让学生在模仿中提升 篇10

【关键词】探究 自主 合作 交流

一、以疑入境,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学贵有疑”,学生能针对某一现象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这是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表现。如何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展现矛盾冲突,这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活化学生的多向思维,激发学生参与实验探究问题的积极性有重要意义。

教学中我经常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情境,充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我在引导学生探究“辨别淀粉”的实验时,先给大家“变”一个小魔术:先出示一张“白纸”,告诉学生我能在上面变出字来。我往“白纸”上面喷上事先准备好的碘酒溶液,“白纸”上真的现出一些字来。我再让学生猜猜这是为什么?这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求知欲推向了高潮,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看到学生那飞扬的神采,那想一探究竟的神情,我知道自己创设这个情景的目的达到了。接下来,我顺势引导:想知道这个答案,学完这节课你们也可以成为“小魔术师”的。这样教学,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对这个“小魔术”的兴趣转移到本节课的实验探究中。

二、留足空间,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科学实验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是以学生原有的基础为前提,以学生是否真正自主探究、总结出科学结论为依据的。所以,这就要求在实验前,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以各种方法表达自己的看法,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交流实验方案,这样,他们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或对有特殊想法的学生给予特别关注,帮助他们在实验中构建新知。

如教学《物体的浮沉》一课时,我先鼓励学生积极猜想,接着我提出:“谁有本事让沉的物体浮起来,让浮的物体沉下去,请你设计好实验思路。”一阵热烈讨论后,方案出来了:“我们组设计的是橡皮泥浮在水面的实验方案。先把橡皮泥捏成碗状,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到水面上。”“我们组想把铁皮做成盒子状,慢慢放入水面,我想会浮的。”“我们组设计的是墨水瓶停留在水中的实验,墨水瓶拧紧盖子放在水中会上浮,那么可向瓶中灌入少量水,盖紧放入水中试试看,如果还是上浮,就再往瓶里加水,再试试,假如瓶子下沉,就倒出点水,再试试,直至墨水瓶停留在水中间。”……这样层层引导,让学生把整个实验方案设计得详细、周密,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实验方案。这样的教学,师生共同设计和完善实验方案,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是一种质的飞跃。

三、明确分工,在合作中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兴味盎然、跃跃欲试。如果没有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的话,很可能出现争先恐后、七嘴八舌的现象。为了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有效性,我给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相对固定的小组,并对各个成员下达了具体的任务。这样,在实验过程中,各个成员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大多能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自的任务,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交流合作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控制自己的讲解、减少无为的演示,还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当学生的做法不够科学,我也不急于纠正,而是留点时间让学生想一想,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如我在让学生做“辨别食物中的淀粉”时,一个学生在往马铃薯上滴碘酒后发现没有变颜色,而其他小组都有。我仔细观察了她们组的马铃薯,发现了这片马铃薯上有水分,可能是刚才同学不小心滴上去的,碘酒刚好滴在水上,不能直接渗入马铃薯当中。我提议先用纸巾吸掉上面的那层水分再试试,学生照做了,果然,她们的马铃薯也变色了。这样的教学,教师留给学生充裕的实验时间,并及时捕捉资源,适度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明白了做实验要有耐心,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注重交流,引导学生得出准确的科学概念

科学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每人在观察同一个实验现象后,由于认识水平、表达能力不同,描述出来的现象经常是五花八门,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使它具有科学性、准确性。

如学生在做“高锰酸钾的溶解”实验时,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观察并做好“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搅拌后高锰酸钾的状态”及“高锰酸钾水溶液的状态”的记录。一些学生对这三个阶段的时间把握不够清晰,还有一些同学表达能力不够强,因此这三个状态描述起来不够清楚准确。为此,我引导他们从水的颜色,变紫的范围,有无沉淀物这些方面加以描述。并提醒他们恰当地用上“逐渐、部分、向四周扩散、越来越、完全”等词语。经过这一番引导,大部分学生能用 简洁的语言较科学地描述出所见到的实验现象了。这样教学,学生经历了分析实验现象的过程、感悟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思想,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上一篇:改进与建设下一篇:地膜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