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成功中成长

2024-05-13

让学生在成功中成长(精选十篇)

让学生在成功中成长 篇1

“赏识”是一种神奇而又普通的教育方法。曾经在一次班会上, 我面带微笑, 用信任的目光望着全班学生, 说:“今天, 我让同学们写写自身的闪光点──优点, 看看自己有哪些长处, 学会自己赞赏自己。”话音未落, 全班同学炸开了锅。这个说:“真新鲜, 哪有自己赞赏自己的。”那个说:“老师, 缺点还写吗?”顿时, 我意识到传统美德教育已在学生心灵深处扎下了根。但此时, 我要让学生们在老师对他们的理解、尊重中寻找自己的长处, 找回自信, 树立自尊;我要让学生们明白,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赏识其实是一种提醒、一种暗示、一种激励。听了我的一番解释, 同学们渐渐地进入了角色。

过了一会儿, 我发现班上一名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刘平只字未写, 焦急得抓耳挠腮。学习上的劣势使他饱尝了失败的痛苦, 让他失去了自信。他时常感觉到自己处处不如别人, 所以在班上发言时, 总是低声细气, 连头都不敢抬。此刻, 鼓励他树立自信的机会来了。于是, 我让同学们帮他找闪光点。有的说:“他热爱班集体、热爱劳动、能积极主动帮助同学”有的说:“他经常与劳动委员检查班上公共区的卫生。”还有的说:“他主动帮助同学修理课桌椅。”……听到同学们热烈的赞扬, 看到老师和同学们赞许的目光, 他感动了, 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他第一次沉浸在受人尊重的气氛中, 他体会到了受人赞赏的喜悦。打那以后, 他真的变了:上课敢回答老师的问题了, 学习比以前主动了, 作业基本能完成了, 还多次得到了任课老师的表扬。

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 还要让家长参与, 积极配合。有一次, 我与一位学生谈心, 谈到她家里的事时, 她沉默起来, 伤心地泪水顺着脸颊往下流。在我的启发下, 她说:“其实, 我知道父母对我好, 也很关心我, 但他们的关心实在让人接受不了。每次考试, 考得好时, 他们就说比你考得好的人多着呢, 有啥了不起;考得不好时, 他们轻则唉声叹气, 没完没了地说你, 重则高声训斥, 甚至痛打一顿。老师, 有时我觉得活得很累, 总感觉自己很笨, 怎么学也比不上别人。”听了她的述说, 我清晰地意识到, 随着升学竞争的激烈, 学生在家里受批评多、受表扬少, 受讽刺多、受鼓励少。其原因是, 家长对学生的要求严、期望值高, 总用放大镜来看孩子的缺点。其结果是, 孩子没有了上进心, 增加了自卑感, 从而产生了无所谓心理及逆反心理。

这种现象的产生, 与其说是学生的问题, 还不如说是家长的问题。于是, 我决定通过“家长学校”这块阵地, 帮助家长学一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让他们了解一些现代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学会了解孩子、尊重孩子、赏识孩子、理解孩子, 掌握一些教育子女的方法和艺术。具体做法是, 每次家长会上, 在完成常规式的汇报工作之后, 我见缝插针地安排一个自编自讲的小课题, 如《您了解今天的孩子吗?》《有时宽容比惩罚更有利》《鼓励孩子想念自己》《诚于嘉许, 宽于称道》《赏识导致成功, 抱怨导致失败》《让孩子有体验成功的机会》《收起你的食指, 伸出你的拇指》等等。经过学习, 家长们都说, 没想到教育孩子还有这么多学问, 看来真该好好学习学习。学生们也说, 以前学校开家长会, 我们胆颤心惊地等待着“暴风骤雨”的来临, 现在开完家长会, 父母都是心平气和地与我们交谈, 我们再也不怕开家长会了。通过这一实践, 我认识到, 家庭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没有家长们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学校教育是难以获得最佳效果的。

赏识教育, 关键是要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本学期, 学校举行运动会, 我觉得这是充分体现班级智慧和力量的极好机会, 便决定利用这一机会来实施“赏识──成功”教育。首先, 我利用班会在班上进行总动员, 让同学们抱着志在参与的心态, 各尽所能, 充分发挥。我对同学们说:“无论做什么事, 只要你尽心尽力地去做, 就可能会捧回个大奖呢!”同学们会心地笑了。在我的鼓励下, 全班大多数同学积极参加了各项比赛。在运动会中, 我抓住本班特色, 尽量让同学们有机会发挥特长, 锻炼胆量, 树立自信, 如鼓励腼腆胆小的何琪与同学一起参加接力赛, 极力推荐缺乏自信心的乖女孩黄鑫、罗玲玲参加比赛。经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 我班获得了学校运动会团体第一名。

让学生在合作中成长 篇2

合作学习也属于一种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相比,它们有着许多质的不同。合作学习有以下四条特征:

(1)有明确的小组讨论,或需解决的数学任务;

(2)小组内成员面对面互动;

(3)小组内有相互合作帮助的互动的气氛;

(4)小组内人人参与,每人都有自己的职责。

一、合作学习的形式

根据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要求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合作学习的形式分为课前协作式、课内讨论式、课后研讨式三种。

1、课前协作式

课前协作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前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包括准备工作)的一种合作方式。这种方式一般是把总任务分解为几个子任务,由小组里的成员分别承担一个子任务,通过汇总每个成员的子任务来完成整个小组的学习任务,同一小组的成员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内完成各自的任务。比如为了学习某个内容,需要先进行社会调查,以便收集有关的数据,这时就可以将调查的内容分成若干项目,由各小组分别承担进行调查,然后将各小组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总。

2、课内讨论式

课内讨论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内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可以针对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仔细地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时还可以进行辩论。在每一次讨论中,小组内的成员有相对明确的分工:记录员、检查员、组织员(组长)、总结报告员等。这种方式一般是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内容。

3、课后研讨式

课后研讨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后进行合作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学生围绕课堂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可以延伸的问题在课后分小组作进一步的探讨;二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互帮互助,基础差的同学主动请教基础好的同学,基础好的同学热情地帮助基础差的同学,以达到同一小组的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指学生为了了解(或解决)某一问题(比如课题研究),需要进行数学实验或调查研究,通过分工与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合作学习的组织

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1、科学、合理的进行分组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进行,这样的信息传递大多是师生问答式,没有学生之间的讨论,没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更缺少学生自我调整、矫正的机会,从而也就无法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而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恰恰是对这种“缺陷”的弥充,它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是同学之间互帮互学,以优带差;二是增加学生发言的机会,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三是为学生创设辩论的机会,在辩论中锻炼思维的敏捷性;四是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因此,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就应该做到科学、合理。我们认为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异质搭配的原则。异质是指同一小组的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应该是不同层次的,这样便于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二是男女搭配的原则。就是各个小组内的成员男女比例应基本相同,这样可以优势互补,有效地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际的竞争。组与组之间的相对平衡,也有利于合作学习的评价。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该如何定位?《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能把握自己的角色。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么站在讲台前,要么轮流转几圈,看看这组,瞧瞧那组,不能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也就不可能成为学生的学习合作伙伴。归根到底还是教师的角色没有发生转变。因此要使教师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必须从转变教师的观念开始,必须在平常的教学中去体现,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3、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应该相对固定。

由于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基本上是根据班级学生座位的安排进行就近组合,因此就必然会随着学生座位的变动而变化。另外,不同学科的分组方法也不尽相同,这就给数学合作小组成员的相对固定带来困难,一方面我们应该做好与班主任的沟通,另一方面也要坚持数学合作小组的稳定性,使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上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4、树立两种观点:

(1)要求学生合作,首先教师应该学会合作。

应该承认,对教师来说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因为我们的教师大多也是在缺乏合作的传统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所以在工作中,教师间的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只有经过合作才能从中感受到合作的要义,才能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和收获,才能有效地去指导学生的合作。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等都是训练教师合作态度、合作精神的有效策略。

(2)学生要建立成长记录,教师也应该建立成长记录。

在这次课程改革中,为了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我们都要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袋。那么教师自身呢?“教师与新课改同成长”也是我们这次课改的任务之一,新课程带给我们的是全新的教育理念,这就必然要求我们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使教师和课改同步成长。为了帮助教师认识自我,不断适应新课改的需要,也就有必要建立教师的成长记录。比如:我们把教学中成功(或失败)的案例、教学心得、教学反思、论文、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等及时地积累下来,作为自己成长的记录。

5、防止两种倾向。

(1)把讨论变成了只有少数几个人的发言。刚开始时,大家(特别是学生)都觉得讨论这种形式比较新鲜,于是每个人都会争先恐后地发言,以表明自己的观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础好的同学慢慢地成了小组内的“权威”,基础差的同学受到了排挤,渐渐地也失去了发言的勇气,于是小组讨论就变成了某某某的中心发言。(2)追求表面上的热闹。这是目前在合作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为了追求课堂上学习气氛的热烈,以显示教学上的宽松、民主,任凭学生的自言自语或大喊大叫,甚至对于学生的借机“放松一下”,或“吵闹一下”,教师也会视而不见或一笑了之。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教学走向另一个极端。

让学生在思考中迈向成功 篇3

行成于思,毁于随。伟大的发明家牛顿说:“我一直在想、想、想 …… ”可见,从小培养学生勤思、善思、乐思的习惯对于学生的学习、工作乃至一生都是非常有益的。因此,教学中我从小处着手、从细节抓起、从自身做起,使学生逐步养成“四会”——会审、会听、会说、会问。

一、会审——科学审题是学生独立思考的前提。

著名数学教育家说:“最糟糕的情况是学生没有弄清问题就开始演算和作图!科学审题,我做到了以下几点:一读。读,就是认真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我在教学中注意强调读题技巧即学生指读,从而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读错字,读通句子。读题时眼、口、耳、手的并用,集中了孩子的注意力,通过读题,提高了审题速度。二标。标,即标重点、标关键字词、标出有关的量。会用“圈、点、画”来标重点,通过标,就抓住了审题的精髓。三述。述,即述题意。能用自己的话复述并理解题意,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这种“述”体现出学生理性的思考。四画。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有些题我让学生动手画来帮助审题!可以通过画图形(比多比少)、画线段图等形式让学生借助直观的图理解题意。

二、会听——仔细倾听是学生积极思考的基础。

数学活动没有语文课那么生动、有趣,它没有动听的语言,动人的情节,学生会因为数学课的枯燥而不感兴趣。我认为培养好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才能逐步增强课堂学习的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经常运用幽默、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来吸引学生;我十分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不时用鼓励表扬、眼神提示、肢体语言等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及时引导学生认真听别人发言;鼓励学生能互相评价、对别人的发言给予补充,指出没听懂的地方,并大胆提出来。另外我在每节课的教学中都会安排一个听的环节,有时是新课前的听算练习,有时是新课中的随时抽检,有时是课后练习中的听力测试。新课中重点部分的随时抽检,我会时不时的让学生站起来复述,如果答不出来时,我会报以遗憾的表情,让学生自己感觉到没有听课不好意思,从而提醒自己要时刻注意。这样久而久之我的学生也就养成了喜欢听、认真听的良好学习习惯。我们班的口号就是“仔仔细细的听,开开心心的玩。”

三、会说——数学语言是学生独立思考的工具。

语言是思维的体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习惯,我从学生一入学就开始抓了。一年级我要求学生说话连贯、响亮、完整;二年级引导学生达到较有条理地说,会补充他人的发言;三年级能用较准确的的数学语言完整表达,做到逻辑清晰,有理有据。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做法:

(一)训练学生大声发言。入学第一节课,训练说话就开始了。我让每个学生作自我介绍,大声说出自己的姓名,并用一两句话说说自己的兴趣爱好。

(二)让学生习惯于“说想法”。也就是说思路,说思维的过程。课上要给每个学生说自己想法的机会,可以独自说、同位说、四人小组说等等。长此训练,学生就会习惯于说想法,并且说得有根有据,有条有理。通过说想法,培养了学生语言的条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

(三)训练学生使用数学语言。教学中要训练学生使用数学语言,简明、准确、完整地回答问题。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判断后,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叙述。在学生叙述中我及时纠正学生语言的不准确,并引导到数学语言上来。学生在组织语言的过程中,思维的条理性,准确性得到了操练。

(四)给学困生发言权。班级里,总有那么一些胆小怕言的学生。教学中,我经常在优秀生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后,把复述、模仿的机会让给学困生,对于课中那些较简单的问题,我把说话的机会也留给学困生,并及时鼓励。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增加了他们说的勇气和信心。

四、会问——问中质疑使学生的独立思考得以提升。

好问是多思的前提。提倡好问,并非鼓励学生不假思索地乱问。从爱问到善问是一个飞跃的过程,需要经过反复训练,适时引导点拨。

1.提供“问”的示范。学生提问是从模仿开始的,教师要做好提问的言传身教,不仅要鼓励学生提问题,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提问,为学生提出问题做示范。在教师的熏陶下,学生潜移默化,所提的问题自然不会表面化、肤浅化。

2.选择“问”的时机。教学中我有时对课题进行质疑;有时在矛盾处质疑;有时于无疑处有疑。适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多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在看似明白的地方发现其耐人寻味的底蕴。

3.鼓励“问”中质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还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如:教学《笔算乘法》时,当学生汇报完算法时,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启发学生思考:听了这个小朋友的方法,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孩子们可能会提出:为什么向十位进一?十位上的5是怎么算出来的?……通过“问”中质疑使学生真正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让学生在相互交流、碰撞、质疑中,进一步明确算理,让学生的思维在合作交流中碰撞,在质疑问难中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这样的教学,学生获得的不仅仅计算方法,更多的是数学思考的方法。

让学生在赏识中成长 篇4

一、感受学生, 把握需求

这是做好赏识激励教育的前提条件。感受学生, 就应该了解学生, 熟知学生。学生在想什么、做什么, 你都要心中有数。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 他们的内心需求是不一样的。作为班主任, 无论在教学中或是管理中, 都要学会换位思考, 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而不是站在成人的角度思考。要理解学生是怎样看待老师的所作所为的, 是怎样认识老师对自己的评价的, 是怎样议论他人的。感受学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和管理学生。要想真切地感受学生, 就要喜欢他们, 尊重他们, 让他们感到你的可亲, 可信、可靠, 这样他们才能对你敞开心扉, 使你真正了解学生的喜怒衰乐和内在需求。

二、赏识激励, 开发内力

赏识激励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要努力找出学生可赏识、可激励之处;另一方面要对学生的缺点和失误尽可能地给予宽容和谅解。

1. 努力寻找可赏识、可激励之处。

一个班级, 几十名学生, 各有特点, 内在需求不同。因此, 赏识激励要有不同的针对性, 力求在平凡、甚至是在平庸中捕捉闪光点, 在失误和挫折中寻找正确和有利的因素, 以启发学生自悟, 鼓励学生自信。

2. 因人而异, 选择不同的赏识激励方法。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我深深地体会到, 有的学生希望老师当众表扬, 心里才舒服;有的学生喜欢老师个别进行导向性赏析, 觉得这样得到的表扬才真实, 心里才踏实。有的场合, 适合三言两语的称赞;有的场合, 只需要老师伸出大拇指或者报以示意性微笑就够了;有的场合, 却要求老师有根有据, 条分缕析, 深入浅出的进行品味性夸奖……至于选择何种赏识激励的方法, 要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个性特点和具体场合来确定。

3. 给失误的学生尽可能多一点包容。

一般来说, 人, 谁也不会喜欢或保留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只要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有所察觉, 都愿意克服和纠正它。就学生而言, 谁也不愿意让老师、让家长当众揭老底, 即使有失误与犯错, 也希望能得到谅解。本应该受到责罚的时候, 反倒没有得到责罚;本不应该谅解的时光, 反倒得到了谅解, 身处此境的学生, 大多会心存感激, 深刻自省, 并由此开始改正错误、纠正失误的努力。

三、提供机会, 发展内力

让学生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篇5

摘要:努力改变学生阅读能力低下、阅读面狭窄的现状,首先改变教师和家长的急功近利的观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保障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在快乐阅读中成长。

关键词:更新观念培养兴趣加强指导快乐阅读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下,针对农村初中学生阅读能力低下,阅读面狭窄等现状,思考其成因,并寻找对策,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已经成了当务之急了。为此,我校语文组成立了“让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课题组,对此问题进行了长达两年的研究,本人是该课题组的组长,负责课题研究的全面工作,在研究过程中,本人感慨良多,同时收获不小,在此,将本人的一些感想写出,企盼各位行家多加指点。

就我校学生的情况而言,学生课外阅读能力低下、阅读面狭窄,主要原因是:阅读兴趣不高(有些同学甚至一点兴趣都没有)、教师和家长指导不当(甚至起负作用)、方法不当(如读物选择、时间安排、阅读方式等),为此,我认为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改变部分教师和家长在学生阅读方面急功近利的思想观念。

不少教师和家长在思想上把学生的阅读与考试成绩联系太紧了,他们认为阅读能力的提高就是为了提高中考成绩,因而采取了一系列“高压”措施,强迫孩子们去阅读,根本不考虑他们的兴趣。

毕业于名牌大学的某先生有一子,现读八年级,学习成绩颇佳。谈起儿子的课外阅读状况,许先生蹙眉不乐,坦言自己对孩子的课外阅读持“有分寸的限制”态度,即除了与学习有关的一些教辅书和极少的几部名著以外,一般的课外书都被列入禁读“黑名单”。原因非常简单,怕过多过滥的课外阅读影响孩子的学业。他戏称此举为“壮士断腕”,主要是担心孩子年龄小,自控能力差,不能按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分配时间。他认为,在升学和就业压力都如此巨大的今天,家长有责任监督他们在最重要的阶段做最重要的事情。对此,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的陈伟新总编表示了忧虑。他认为当下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功利阅读”的现象仍占主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时间相对较短,品种也不够丰富。有的家长一看孩子读《三国》之类的书,就怕影响学业,其实应该鼓励孩子养成阅读习惯,增强课外阅读能力。

我校九年级学生张同学,父母都在外做生意,在家靠他的叔叔监护(其叔叔为小学语文教师),一日看到张同学在看《水浒传》,不禁大惊失色,强令其收其该书,并严加训斥,不爱说话的张同学一言不发,默默地将书收起。随后在家长会上,张同学的叔叔还将此事提起,言谈之中似有责怪学校教学焕散之意,令参加家长会的科任教师们面面相觑,苦笑不已!身为教师的长辈,对孩子课外阅读尚且是这样的态度,其他家长的态度就可想而知了。

课改之后,中考试卷中都增加了名著阅读的考试内容,这样,又造成一些教师和家长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只准孩子看名著,其余跟考试内容无关的书刊一律不准接触,一旦发现孩子看一些自己喜欢的畅销书、报,便如临大敌,一律“封杀”。在一个理想状态中,阅读与应试不应该是矛盾的。升学考试是阶段性的人生体验,而阅读活动则要伴随人的一生,能否处理好考试与阅读的关系也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考验。对中学生阅读而言,是经典著作还是畅销书本身并非那么重要,关键是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使之对阅读产生热爱。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首先强调的不是这本书在历史上有多么重要,而是开启学生的心门,让他自己感受到这本书在他个人阅读经历中的重要性。

对孩子实行“功利阅读”的许先生说他是现实主义者,控制孩子的课外阅读只是出于现实的考虑,从内心来说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读一些自身感兴趣的东西,因为童年转瞬即逝,而这短暂的时光却深刻影响人的一生,应该在童年就引导孩子通过阅读培养起对一些美好事物的兴趣。教师和家长都应该是热爱阅读的人,特别是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在情感上感染学生,使他们对阅读发生兴趣,多读,多体会,多思考,逐渐培养起终生受益的阅读习惯。

二、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谈自己的读书感受让学生乐于读书。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2、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阅读。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因为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

三、“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阅读。

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在课外阅读方面,我们借鉴著名学者郭启宏先生在一文章中提出的4种读书法:

一、信马由缰法。抓到什么读什么,有兴趣就读,没兴趣就歇。因为漫无目标,所以可行可止。思想无负担,放松近乎惬意。

二、蜻蜓点水法。只在书上款款飞,一

点,二点,三点,如打水漂。浅尝辄止,是因为无意饱餐。据说郭沫若、老舍和杨绛都用过类似的读法,称作跳跃式浏览。

三、囫囵吞枣法。

四、改弦易辙法。一册书读来无味,绝不强求,马上换书。再无味,再换,至三番乃止。这四种方法我们不妨教学生一试。

四、创造条件,让学生快乐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的进行课外阅读。

1、开发图书馆。图书馆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要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有了图书馆,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的好场所。说实话,由于条件限制,这一点在农村初中很难做到。

2、建立班级图书库。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3、给学生创造足够的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4、优化读书环境。在窗明几净的教室内,装点上几幅书画作品,增添了文化气息。读书时,放上一盒优雅舒缓的钢琴曲,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下,尽情地读书,平和的心境,互相感染,融入书海而不亦乐乎!

五、积极评价,让学生坚持阅读。

完善阅读能力的评价机制。学校要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一直处于积极快乐的状态。让学生在阅读方面时时感受到老师的表扬。并且要积极引导,适时激励把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调动起来。

1、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开展“古诗朗诵会”、“课本外的故事比赛”、“童话化装表演会”、“文艺节目会演”、“小小读书讨论会”、“课本剧比赛”、“名人的读书格言接力赛”、“我的读书方法”及出墙报、展览读书笔记 等课外阅读扩展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总结读书成果,交流读书心得和经验。

2、密切配合使学生坚持读书。教师和家长应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善读书,增强课外阅读积累。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做到:一是定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半途而废。二是定时。针对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切忌三天

打鱼两天晒网。三是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定出一个读书计划,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课外阅读关键在于坚持,教师及家长要经常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

总之在提高课外阅读能力时我们要处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六、指导学生学会安排阅读时间。

教师应指导学生要学会长与短的统筹,假期的时间长,可以多读些长篇名著,平时阅读还是以短篇为好;做到内与外的链接,课本上学到一个章节,如果能在课外对其补充,阅读相关背景文章,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做到文与理的调节,对于喜欢科技、环保类读物的学生,也要阅读文学著作,以提高人文素养。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让我们都动起来,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有序、科学、舒适的阅读环境,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快乐成长吧!

参考文献:

1、培根等著:《读书的情趣与艺术》,中国友谊出版社1988年版。

2、王会久《让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

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篇6

一、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

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学生的认知过程总是伴随着情感进行,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授课内容的特点,编成饶有趣味的小故事,再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能够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

如教学 “商不变规律”时,教师创设童话故事:树林里,松鼠妈妈带了一群小松鼠,其中一只名叫圆圆的小松鼠既贪吃又自作聪明。一天,松鼠妈妈分别给每只小松鼠12个松果,要它们平均分2天吃完,其他小松鼠都拍手表示满意,只有圆圆大叫着“12个松果太少了,不够吃。”妈妈说:“那好,我给你24个松果平均分4天吃完。”圆圆又叫又跳:“不够,不够。”妈妈说:“那我给你36个松果,平均分6天吃完,怎样?”这下圆圆满意了。妈妈和小姐妹、小兄弟都笑了,而圆圆却莫名其妙。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为什么妈妈和小姐妹小兄弟都笑了呢?同学们听了都笑圆圆笨,争着说自己的想法,表现自己的才能……,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此外,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讲一些数学家刻苦研究的名人轶事,看一些数学家的照片或插图,能够使学生终身难忘,他们会追踪数学家的思维,去体验研究成功的境界。科学家们的忘我探索情境,能激励学生,陶冶性情,鼓舞斗志,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探索的精神。

二、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正是通过已有的“经验”,学生才能经历知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从而获取知识,得到新的经验。因此,教学要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即“数学现实”)出发,根据小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在参与操作实践的过程中思考、发现和创造。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动手、动脑,像数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去研究,去探索,去创新。

如:儿童还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已经有过不少买东西的经验了,在教学“认识了人民币”一课时,教师在教室里创设了一个模拟文具店(里面摆有各种文具卡,并分别标上单价),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用3元钱来买文具,必需用完这3元,看你们组能买些什么文具?并试着“买一买”。学生们一下子被这熟悉的情景吸引住了,纷纷发表自己独特的意见,高高兴兴地“去买一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达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还要多开展数学课外实践活动,如生活中的一些调查统计、实际小测量、制作几何形体或数学学习用具等,还要鼓励学生多看有关数学的课外书,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这样做,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还能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探索意识,开阔视野,拓宽其知识面,而且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等素质得到更广泛意义上的培养和发展。

三、创造“交流情境”,让学生在合作探索中体验

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观念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他们站在不同的思维角度所看到的是事物不同的反映面,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反映面来引发学生交流,使学生互相促进。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探索的情境中体验,所体验到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感知和更新的认识,更是同学之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

如:讲解一道应用题:有一批煤要一次运完,如果每车运27吨,要30辆卡车。现在只有27辆卡车,平均每辆卡车多运多少吨煤?老师先让独立思考,尝试解决后进行交流。生1 :27×30÷27-27=3(吨);生2 :27×(30-27)÷27=3(吨);生3 :30-27=3(吨)。生3 的话音刚落,便招来同学们的一片反驳声。生3 也一时说不出理由。师:孩子们,说说你们的意见吧。生4 :我认为他是知道计算结果后在凑答案。生5 :30辆减27吨,单位不同,不能相减,这式子没有意义。其他同学表示赞同。师:生3 的列式究竟有没有道理呢?我们分组好好讨论讨论,看有没有什么新发现?同学们展(下转第80页)

开了热烈的讨论,老师也参与其中。过了几分钟,有些小组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神色。生6: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他的算式可以这样理解。因为煤的总重量不变,一共是(27×30)吨,一次运完,如果用30辆卡车,平均每车运27吨,如果用27辆卡车,平均每车运30吨,这样一比较就知道每车多运(30-27)吨。

以上案例中,老师尊重每个学生,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充分的探索、合作交流机会,“化腐朽为神奇”,不仅使学生理解了一种更为简单的解题方法,更鼓励了学生有创见的思维,保护了孩子们的创新意识,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四、创设“应用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

数学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也都直接地被应用于人们的生活领域和生产实际。把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揭示出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动机,产生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实地应用的机会,使学生在数学知识的一次次实际应用中,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作用。通过应用,既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又能激起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教学了“时分的认识”后,教师让学生完成一份作业:“设计一次春游活动方案”,要求时间安排、活动内容和程序等在活动方案中体现得当。由于“春游活动方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这一开放性的作业由时间知识为线索,结合具体内容,让学生展开想象和创新的翅膀,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时,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总之,小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构建”的过程。这不仅仅是接受知识,更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在构造自己对认识客体的理解。“体验学习”不仅是用“脑”去学习,更是用“心”去学习,用心灵去体会,用整个身心去感受、理解。而我们老师的职责就是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和学习机会,同时给予适时的指导与激励的评价,让学生在情境中求知,在求知中体验,在体验中自然和谐地发展。

让学生在反思中成长 篇7

下面是笔者最近经历过的初中几何《中心对称图形》一课的感受, 可以深刻领会新课程的深远教育意义;感受新老方式教学设计的碰撞;关注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的共同成长。

教学片段:

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这三幅图形有什么特点? (慢演示, 让学生观察清楚)

生:都是轴对称图形。

师:除轴对称图形外, 还有其他特点的对称图形吗?今天, 我们就来共同研究一种新的对称图形。 (板书“中心对称图形”)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大屏幕上对线段AB和平行四边形ABCD的演示。 (三遍) (注:两个图形都是绕本身上某一点旋转180度。)

师:你观察到了什么?

引课的前三句话, 清晰准确, 并在无声无息的状态下运用了数学中类比的思想方法。干净利落的切入上课的主题“中心对称图形”, 使学生在无形中把新知识“中心对称图形”与旧知识“轴对称图形”建立了联系, 这样从已有的知识出发达到了邻近知识区域的扩充教学。虽然淡淡几句话, 却让学生感受了数学的良好思考方式, 这看起简单的一笔却是授课教师智慧的结晶, 也是对教材、教学深入研究的厚积薄发。

再者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大屏幕上对线段AB和平行四边形ABCD的演示 (三遍) 。师“你观察到了什么?”这句提问是新课程理念的再一次真实表现。“中心对称图形”在定义时, 很多教师采用的传统方法是线段和平行四边形边旋转教师边解释的形式教学。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和记。这样做显然失去了学生探究和思考的环节与空间, 无形中约束了学生的思维, 没有还课堂给学生, 纯属“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只注重“教”的数量, 而不注重“学”的质量。而这堂课的方法是教师不提出问题, 由学生观察大屏幕上的图形演示, 然后问学生观察到了什么。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想象等各方面的能力, 同时也由学生自主发现, 总结了教师要传授的知识。其实, 笔者认为: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就由此破土而出得到应用了。

学生的总结能力, 对问题的归纳能力, 都是在具体教学中体现的。教师的语言与计算机课件的有机结合使学生逐渐感受到了思想的升华, 能够认识与体味“化归”思想的无穷魅力。笔者以为, 教书不仅仅是教书, 育人更为重要。曾经有人把“教书育人”改写成“育人教书”, 笔者觉得意义更加深刻。做教师的你我, 当我们冷静深思时会发现, 很多习题是千变万化的, 但他们的思考方法却有很多相似。那么, 怎样教给学生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思维方式就成为教育者的要务。

教学片段如下:

师:下面我们通过一组练习来加深对中心对称图形的理解。

师:下列图形哪些是中心对称图形, 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观察五大银行标志)

师:请看下面两幅熟悉的图案:五角星、紫荆花, 它们是中心对称图形吗? (肯定学生回答, 答得很好)

师:通过大屏幕演示来验证我们的结论。

师:通过对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的学习, 我们会发现它们有一定的相同点。

师:请同学们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举例说明所有的中心对称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吗? (生:平行四边形。)

2.举例说明所有的轴对称图形都是中心对称图形吗? (生:等边三角形, 等腰梯形, 等腰三角形。)

上面片断教师教学语言准确清晰, 善于鼓励学生思考问题。与以往的教学语言对比发现:传统课堂上, 语言亲切细腻、导语重复、多启发性、多归纳性、多随意性。当有同学自己归纳定义时, 教师可能觉得不满意, 就说“谁还有更好的说法”?潜台词:教师不信任该生, 这个孩子说得不够好, 无形中降低了学生的发言热情与学习激情。这节课的设计, 语言热情精炼、引课简洁、多专业性、多问题性、多人文性。使学生具有“问题意识”, 独立充分的去思考自己发现的问题, 激活学生大脑, 并主动求知。

在前面的例子中学生举手发言后, 教师及时对发言者的勇气与反应速度给予肯定, 并以合作研究的口吻提问:大家同意他的说法么?潜意识:让全体同学判断问题, 思考问题, 研究问题, 发现结论。把学生引进问题, 教师跳出问题。笔者以为, 这是新理念最精彩的设计环节, 也是学生能力培养的源泉。

老师的语言是课堂的领航灯。学科语言专业、准确、科学是非常重要的。这节课保持教师的亲切与人文的特点, 标准的普通话, 富有磁性的语音再加上精炼、准确的特色, 使学生在感受与欣赏之中轻松进入每一个教学环节。精心设计的引入导语、课堂发问、课尾结束语, 让人身心均能够享受亲切、干练、准确、激情的教学语言大餐, 是对活力生命课堂的真正意义的感悟, 更是新课程提倡的“对学生的尊重。这节课内容若按传统教学理念设计的重点为两个, 一是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 另一个是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的区别, 这样整堂课的内容太多, 重点不明确, 显得时间安排过于紧张, 问题处理不清晰, 学生反馈较差。

本节课在新课程理念设计下, 主要研究中心对称图形, 将二者区别放在习题中渗透, 体现化归的数学思想。由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主研究和消化中心对称图形的特点。在习题中对二者区别的反馈效果反倒比采用原方法的效果好。通过实践, 显然知识已经内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 并能够进行此方面问题的全面应用, 可见课堂重点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不在于“题量”而在于“设计”。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与思考时点、线、面三层次的升华。 (点:知识学习;线:知识理解;面:知识应用)

这节课引发了笔者的思考:靠近了新课程中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设计;强化问题意识, 以主干定义为主要问题进行教学,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探究、合作、归纳、总结、呈现。课堂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学效果, 更体现了对知识学习、理解、应用的螺旋式上升的最高教学境界。

让学生在合作中成长 篇8

(1) 有明确的小组讨论, 或需解决的数学任务;

(2) 小组内成员面对面互动;

(3) 小组内有相互合作帮助的互动的气氛;

(4) 小组内人人参与, 每人都有自己的职责。

一、合作学习的形式

根据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要求的不同, 我们可以将合作学习的形式分为课前协作式、课内讨论式、课后研讨式三种。

1. 课前协作式

课前协作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 在课前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 (包括准备工作) 的一种合作方式。这种方式一般是把总任务分解为几个子任务, 由小组里的成员分别承担一个子任务, 通过汇总每个成员的子任务来完成整个小组的学习任务, 同一小组的成员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内完成各自的任务。

2. 课内讨论式

课内讨论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 在课内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在讨论的过程中, 小组内的成员既有分工, 又有合作, 既可以针对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也可以仔细地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 有时还可以进行辩论。在每一次讨论中, 小组内的成员有相对明确的分工:记录员、检查员、组织员 (组长) 、总结报告员等。这种方式一般是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内容。

3. 课后研讨式

课后研讨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 在课后进行合作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学生围绕课堂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可以延伸的问题在课后分小组作进一步的探讨;二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 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互帮互助, 基础差的同学主动请教基础好的同学, 基础好的同学热情地帮助基础差的同学, 以达到同一小组的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指学生为了了解 (或解决) 某一问题 (比如课题研究) , 需要进行数学实验或调查研究, 通过分工与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合作学习的组织

要组织好合作学习, 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1. 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组

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 它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是同学之间互帮互学, 以优带差;二是增加学生发言的机会, 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三是为学生创设辩论的机会, 在辩论中锻炼思维的敏捷性;四是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因此, 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就应该做到科学、合理。我们认为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异质搭配的原则。异质是指同一小组的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应该是不同层次的, 这样便于取长补短, 互相帮助, 共同提高。二是男女搭配的原则。就是各个小组内的男女成员比例应基本相同, 这样可以优势互补, 有效地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际的竞争。组与组之间的相对平衡, 也有利于合作学习的评价。

2. 充分发挥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作用

小组内的每个成员虽然层次不同, 分工不同, 但都应该树立整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树立“小组的荣誉离不开我的努力”的意识。因此小组内的成员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为了使每个人都有锻炼的机会, 小组内的分工应该轮流进行, 这样也利于评价的公平性, 树立每位同学的信心。

三、合作学习的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 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在合作学习评价过程中, 我们不仅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更应关注学生合作的过程;不仅仅对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评价, 更应关注小组的整体情况;不仅仅评价发言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 更应关注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发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 更应关注他们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教师通过评价机制,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

四、合作学习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1. 怎样的合作更有效

怎样才能取得理想的合作效果?我们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教师必须提高认识。认识到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将以往学生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二是教师要精心组织好合作学习。教师只有明确了合作学习的目的、意义, 才能去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 精心组织合作学习的内容;三是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思考基础之上, 否则讨论就可能停留在表面或不能深入;四是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和评价。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不能依赖学生自己完成, 必须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逐步完成的。

2. 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

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的角色该如何定位?《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要使教师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必须从转变教师的观念开始, 必须在平常的教学中去体现, 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3. 树立两种观点

(1) 要求学生合作, 首先教师应该学会合作。应该承认, 对教师来说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 在工作中, 教师间的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只有经过合作才能从中感受到合作的要义, 才能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和收获, 才能有效地去指导学生的合作。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等都是训练教师合作态度、合作精神的有效策略。

(2) 学生要建立成长记录, 教师也应该建立成长记录。在这次课程改革中, 为了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 我们都要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袋。那么教师自身呢?为了帮助教师认识自我, 不断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也就有必要建立教师的成长记录。比如:我们把教学中成功 (或失败) 的案例、教学心得、教学反思、论文、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等及时地积累下来, 作为自己成长的记录。

4. 防止两种倾向

(1) 把讨论变成了只有少数几个人的发言。刚开始时, 大家 (特别是学生) 都觉得讨论这种形式比较新鲜, 于是每个人都会争先恐后地发言, 以表明自己的观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基础好的同学慢慢地成了小组内的“权威”, 基础差的同学受到了排挤, 渐渐地也失去了发言的勇气, 于是小组讨论就变成了某某某的中心发言。

(2) 追求表面上的热闹。这是目前在合作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教师为了追求课堂上学习气氛的热烈, 以显示教学上的宽松、民主, 任凭学生的自言自语或大喊大叫, 甚至对于学生的借机“放松一下”或“吵闹一下”教师也会视而不见或一笑了之。久而久之, 必然会导致教学走向另一个极端。

让学生在关爱中成长 篇9

学生需要爱, 教育呼唤爱。爱像一团火, 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苗;爱像一把钥匙, 能打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 能驱散每一片阴霾, 照亮每一个角落, 融化每一块寒冰。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也就是说让每一个完整的个体都有独特的发展。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好样的, 这就要求教师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 和学生做伙伴, 做朋友。只有通过交流、沟通, 学生才能获取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和信息, 实现心灵的转变。尤其是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低年级学生, 他们的依赖性较强, 自觉性较差, 这就需要教师用全部的热情和人格魅力去感染、激励和唤醒, 让学生在充满关爱的教育情境中学习和生活。爱不是与生俱来的, 学生也许习惯于接受爱, 而不懂得付出爱。因此, 教师要教会学生去爱生活, 爱生命中一切值得去爱的东西, 也只有这样, 才能使人类的爱薪火相传。要做到这些, 教师除了充分发挥自己的典范作用, 成为学生的楷模外, 更应该明确地指导学生, 告诉学生该如何去做。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让课堂教学充满爱

学生一天当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度过, 而课堂学习的时间又占了当中的大多数。所以,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 也是师生交流的第一线。如何让孩子在一种充满爱的教育环境中愉快地学习, 就成了每一位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并积极去做的一件事。我认为应做到这样:和颜悦色、循循诱导、赞赏鼓励。作为教师, 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有个性、有思想的学生, 而且他们是敏感的。所以, 坚决不能把自己的坏情绪带进课堂。不管之前有多么不顺心的事, 心情多糟, 走进了教室, 就要是一个和颜悦色、饱含激情的教育者。所以我认为, 教师要教好学, 就要让学生爱上你的课, 这就必须让学生爱老师, 必须给学生爱, 从而让你的课堂也充满爱。

此外, 爱其实也是一种责任。“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课堂之上, 教师必须是博学多才的, 必定是有问必答。因而,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 这也是对学生一种深沉的爱。

二、关注学生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传播爱

除了课堂时间, 教师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也很重要。正所谓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远比一切现代化手段更有效。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 而社会环境对其产生一定影响。教师要在与学生的课余交流中, 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 随时洞察并抓住教育契机对其进行诱导。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站在与学生一样的高度, 和学生平等对话, 倾听他们的心声, 了解他们的需要。如果有住校的学生, 教师更要关心他们的起居, 照料其日常生活, 给予其更多的关心。总之, 教师要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教给其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譬如宽容、谦让, 譬如尊重他人等, 在他们的心灵里播下“爱”的种子。

三、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孩子生活在鼓励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存环境的不断变化, 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学生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此时, 教师必须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 充分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以增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如果学生生活在批评中, 他便学会了谴责, 如果学生生活在鼓励中, 他便学会了自信。”对学生而言, 能获得教师的关注与喜爱是每一位学生内心的渴望。而我们往往容易犯这样的错误:我们期望学生成才, 却只关注学生的成绩, 而忽略了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 或拔苗助长, 或任意扼杀, 结果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孩子心理健康。学生需要鼓励。所以哪怕是学生有点滴的进步, 有一个创意的见解, 或一次漂亮的回答都应给予赞赏。鼓励中, 包含了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尊重与信任。一句简单的话语、一个期盼的眼神、一次赞赏的微笑, 都可以使学生如沐春风, 得到鼓励, 增强上进心。

总之,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对于学生的关爱, 教师要以爱心“打前阵”, 热情、真诚地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 增进感情交流, 适时运用教育机智, 鼓励学生不断转化和发展, 用爱心这把钥匙开启通向学生心灵和智慧的大门。有了爱就有幸福, 就有希望, 让我们这些为人师者, 用爱心去浇灌祖国的花朵, 用爱去教会学生关爱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刘晓明主编.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教师课堂管理技能训练[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让学生在感悟中成长 篇10

关键词:学生教育,引领,感悟,成长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教师只做班级的管理者和教学的组织者是不够的, 还应该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引领者, 引领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的感悟中获得正确的认识, 在感悟中成长。如何才能让学生在感悟中成长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感悟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育力量的源泉来自教师的人格魅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那么, 怎样才能做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呢?

(1) 教师应成为思想的先行者。

吴非在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中写道:“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 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 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 教育的辞典中才配有‘铸造’这样的词条。”所以, 教师应该首先成为思想的先行者, 因为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或许你会说, 我既没有孔子的伟大教育思想, 也没有于漪老师过人的教育艺术, 从何而来的思想?笔者认为,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 他的思想来自于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 来自对教育的感悟。比如:课堂上学生胡乱插嘴, 教师不但不生气反而鼓励学生这样做, 这就是教师的思想, 因为他懂得表扬优于责备, 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犯错时, 教师没有大声地呵斥, 而是与学生促膝谈心, 这就是他的思想, 因为他懂得尊重学生的人格;在学习中让学生学会选择, 选择自己喜欢做的又能做得好的, 这就是教师的思想, 因为他懂得张扬学生的个性, 放飞学生的心灵。有思想的教师才会教出有思想的学生, 有思想的教师才能真正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2) 教师要有“智如泉涌”的学识。

朱熹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 除了要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外, 还要不断地学习, 拓宽自己的视野, 掌握学科的最新动态, 补充新知识, 吸收新理念, 才能使自己言行间充满自信, 在教学中游刃有余、谈吐不凡, 不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优的精神食粮, 而且让学生羡慕教师的学识才能, 激发学习的动力。

(3) 教师还要“行为可以表仪”。

《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以身作则是最好的教育, 教师的一言一行是学生的镜子, 在学习成长中举足轻重。比如:在教师不经意地拾起黑板下散落的粉笔头的时候, 在教师一次次用抹布抹去讲台桌上的灰尘的时候;在教师俯身捡起教室里的一片纸屑放到垃圾桶的时候;在教师小心翼翼地拾起掉落在地的钢笔放回学生课桌上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教会了学生很多。教师不仅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更要借助教育细节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人格魅力。前不久, 《人民教育》有一篇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位70多岁的退休班主任说, 50年前教过的某个学生现在像儿子一样对她好, 她说以前也没有特别之处, 只是有一次, 该生家里发生不幸, 她去家访, 拉着孩子的手一小时左右, 什么话也没说, 想不到这学生记了50年……”当然,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 如果教师把每个细节都做得很好, 并且持之以恒, 我们说这就是人格魅力, 看得见、体会得到的人格魅力, 而这种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也将是最直接、最有效的。

二、让学生感悟“震撼教育”

在学校, 我们常常能听到同事这样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如以前听话, 不如以前好教育, 现在跟学生讲什么, 他们都很难感动, 表现出更多的是冷漠与无动于衷。笔者也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的学生会对老师的说教不感动, 而一个“小燕子”、一个周杰伦就能把大多数的少男少女迷倒?名教师成旭梅在《教育思良, 先让灵魂登岸》中写道“教育, 须要触到灵魂, 才是于人真正有效的教育, 道德的引入, 他律的严守, 不外乎成全大而立的‘人’。故而, 教育思良, 先让灵魂登岸!”是的, 空洞的说教是不可能感动学生的, 教育就是要真正触及学生的灵魂。所以, 要给学生讲一个道理, 要借助一些真实的事例作为引子, 真正把道理讲得生动、深刻, 就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针对班级里面部分学生偏离了人生的方向、不知感恩父母, 崇尚所谓的“非主流文化”, 排斥传统文化等不良现象, 笔者坚持开展感恩教育、礼仪教育和学习《弟子规》等“震撼教育”活动。充分利用班会课播放励志视频对学生作“震撼教育”, 例如邹越教授感恩教育演讲《让生命充满爱》的视频、台湾忠信高级工商学校校长高震东《台湾一校长震动所有中国人的演讲》的视频、甘肃青年胡斌讲述学习《弟子规》后对他的人生产生的重大影响:《一个被13所学校开除的学生》的视频和《天堂的忏悔》等经典视频。通过视频中活生生的事例震撼着学生的心灵, 通过催人泪下的演讲让学生的灵魂得到洗礼, 进而引导学生体验、感悟, 让教育切实改变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震撼教育”, 学生纷纷表示:在以后的日子里要团结努力、积极进取, 绝不辜负父母、老师和学校的期望, 用自己的努力去创造明天的辉煌!

三、让学生感悟榜样的力量

笔者经常利用班会课组织全体学生学习“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的先进事迹。例如河南学子洪战辉在贫困中携妹求学12载, 在贫困中自强不息的感人事迹深深感染着每一位学生, 榜样人物的崇高品格和洗练人心的人生经历, 深刻地教育、启迪、激励着每一位学生。

每个学期, 笔者还在班级举办两期“聆听师兄 (师姐) 成长的故事”专题访谈节目。邀请的嘉宾全部是我历年任教班级里面的优秀毕业生, 有的嘉宾讲述自己在母校期间如何学习, 并向学生传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的嘉宾讲述自己在母校期间担任学生干部时, 如何开展工作, 如何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 如何做好同学之间, 师生之间的协调沟通等;有的嘉宾讲述在母校期间同学间的友情、师生间的情谊;有的嘉宾讲述毕业后自己创业的艰辛历程。在访谈过程中, 学生还可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向师兄 (师姐) 提问。学生通过“聆听师兄 (师姐) 成长的故事”这一活动, 以师兄师姐为坐标, 为榜样, 树立信心, 克服苦难, 让人生的梦想顺利起航!

四、让学生感悟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

笔者在班级里全面倡导“当绅士, 做淑女”活动, 其宗旨就是让学生做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不是与著名的文学家、科学家相比, 他们的人格、学识、能力乃至天赋或许是我们永远无法企及的, 但我们可以和自己比。也就是今天的自己与昨天的自己相比:我今天做作业时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的表现是不是比昨天更投入?我今天向老师请教问题时的态度是不是比昨天更虚心?我今天对知识的理解是不是比昨天更充分?每天都不是最好, 甚至每天都有遗憾, 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 积极进取、不懈努力, 使自己不断地向做最好的自己的境界靠近。让自己今天成为最好, 努力让自己每一天都有收获、有进步。超越自己, 学会管理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只要努力, 你就可以比不努力的自己更好, 只要你坚持努力, 你就完全可以做最好的自己。

“教之以才, 导之以德, 足为师矣!”教书先育人, 育人需用心, 让我们教师认真履行师者的责任与义务,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悟, 在感悟中成长。

参考文献

[1]吴非.不跪着教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成旭梅.教育思良, 先让灵魂登岸[J].中国教师, 2007 (9) .

上一篇:调整幅度下一篇:北京汽车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