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与中国金融开放

2024-05-16

WTO与中国金融开放(精选九篇)

WTO与中国金融开放 篇1

在加入WTO以前, 中国因为金融开放度低而成功的化解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 而不至于像泰国那样经济陷于瘫痪。在加入WTO以后, 许多国内外学者都为中国提高金融开放度造势, 提供了许多理论支持, 目的在于进一步推动市场化改革。虽然中国也承诺逐步开放金融市场, 但仍然保持比较缓慢的步伐, 面对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和2011年美国债务危机, 金融危机向中国经济的风险扩散越来越显著。这与中国加大金融开放有关系吗?金融开放如何影响国际金融风险的扩散?为了探究其中的原因, 本文详细分析金融开放对国际金融风险扩散的影响, 并试图找出防范国际金融风险向中国扩散的有效措施。

国外对金融开放与国际金融风险扩散关系的研究较多。早在1961年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就讨论了开放经济条件下的金融市场开放、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相关问题。指出当国际资本可以自由流动时, 也就是金融完全开放时, 如果一国采用浮动汇率制度, 则货币政策完全有效, 而财政政策无效;如果一国采用固定汇率制度, 则财政政策完全有效, 而货币政策无效。随后, Dornbusch (1976) 把预期和价格粘性引入到金融开放的条件下进一步分析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 其认为如果货币政策的变化不能促使产出的增加, 那么汇率将会出现超调, 即使是浮动汇率制度, 货币政策也无法有效。对于传统的研究方法, 卢卡斯认为其缺乏微观基础, 因此相应的结论很难具有说服力。Obstfeld等 (1995) 把居民的效用函数和厂商的生产函数引入到宏观经济中分析汇率变动的问题, 指出即使存在价格粘性和理想预期, 在金融开放的情况下, 汇率也不会出现超调, 货币政策长期有效。

随后, 许多学者对金融开放的问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 主要形成了三种观点:①金融开放对宏观经济利大于弊的观点。有一些学者认为金融开放有利于国际金融风险的分散, 增加宏观经济稳定。Obstfeld等 (1995) 在Redux模型的分析中指出, 在金融开放的条件下, 一国居民可以通过购买国外的债权来实现消费的跨期配置和跨区域配置, 从而实现消费风险的全球分担。当一国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 短期内会刺激本国的生产者扩大出口, 这样会减少垄断带来的福利损失, 长期内也会刺激国外的生产厂商扩大生产, 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 最后两国能够获得同等程度的额外福利。也就是说, 随着金融开放的提高, 有利于国际金融风险的全球配置, 所有国家的福利水平都会增加。Devereux和Sutherland (2008) 也在Redux模型的分析框架下, 对金融开放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其同样指出, 随着金融全球化, 各国的经济冲击可以在国际市场上得到分散, 有利于稳定国内的宏观经济, 最后提高本国的福利水平。②金融开放对宏观经济弊大于利的观点。有一些者不认同Obstfeld (1995) 、Devereux和Sutherland (2008) 关于金融开放一定有利于分散国内风险的观点, 并指出金融开放会加剧国际金融风险的扩散, 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他们指出, Obstfeld (1995) 对模型的假设过于苛刻, 现实生活无法达到那样完美的水平, 同时也没有考虑到各国国际地位对金融风险传递的影响。Gavin和Hausmann (1996) 没有采用纯理论分析的方法, 而是通过实证分析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 在对10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实证研究后, 发现金融开放的增加会加剧金融风险的扩散, 给发展中国家的宏观经济带来不稳定。Pancaro (2010) 同样在Redux模型的框架下对金融开放与国际金融风险传递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不同的是, 其引入了房地产的财富效应, 通过加入该因素, 消费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在房地产财富效应的影响下, 金融开放会促使游资把国际金融风险带入各个国家, 加大物价的波动, 不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③金融开放对宏观经济影响不确定的观点。另外一部分学者持有折中的观点, 认为金融开放是否会加剧国际金融风险的扩散取决于众多因素, 没有绝对的定论。Sutherland (1996) 在Redux的分析框架下, 把国际金融风险分为货币政策冲击、实际的需求冲击和实际的供给冲击。当货币冲击占据主导地位时, 金融开放会加剧国际金融风险的传递, 导致宏观经济不稳定;当需求供给和供给冲击占据主导地位时, 金融开放会提高国际金融风险国际分担, 增加宏观经济的稳定。Buch等 (2005) 也在Redux模型的分析框架下, 把消费习惯引入到模型中, 其把国际金融风险分为货币政策冲击和财政政策冲击, 认为当货币政策冲击发生时, 金融开放会加剧国际金融风险的传递, 导致宏观经济不稳定;当财政冲击发生时, 金融开放会分散国际金融风险, 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Evans等 (2007) 在Redux模型的基础上, 对模型进行了简化, 指出金融开放对国际金融风险传递的影响受时间的影响。在短期, 金融开放会造成国际金融风险的恶性传递, 但是在长期内, 金融开放能够更好的分散国际金融风险, 增加全球的经济稳定。

与国外相比, 国内对于金融开放与国际金融风险传递的研究比较晚, 数量也远远不及国外的多。在2008年美国①次贷危机发生前, 中国一直比较坚信金融开放的战略会提高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 把国内的产出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就业风险等有效的向国外分散, 提高中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但是,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后, 中国的出口企业受到重创, 国内的通货膨胀此起彼伏, 这使得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金融开放与国际金融风险之间关系的研究。①金融开放对中国宏观经济风险的积极影响。长期以来, 国内都非常关注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概念, 而很少使用福利分析的方法。大部分学者都是通过经济增长来考察金融开放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如果金融开放有利于宏观经济增长, 那么表明金融开放有利于产出风险的分散。邓力平等 (2009) 利用130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 先后通过简单的OLS估计和联立方程的OLS估计后发现, 法律体系在中国金融开放战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认为, 在中国目前法律体系还不完善的背景下, 金融开放有利于提高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 降低国内的法律风险, 提高经济发展水平。②金融开放对中国宏观经济风险的不利影响。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 更多的学者开始反思金融开放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董青马、卢满生 (2010) 选取了全球60个国家的数据, 通过面板分析研究得出, 金融开放度的提高会使得发展中国国家的银行面临更多的国际金融风险冲击, 加大了发展中国家银行发生危机的概率。张玉鹏、王茜 (2011) 选取东亚的国家作为分析的样本, 通过面板数据分析得出, 金融开放是否会加剧国际金融风险的传递, 受到国家自身金融发展水平的影响。当一个国家自身的金融发展水平较高时, 金融开放有利于其把金融风险向其他国家分散;当一国自身的金融发展水平较低时, 金融开放只会让其承受更多的国际金融风险, 造成宏观经济更大的波动。

从国内外的研究来看, 主张增加金融开放的学者认为金融开放有利于国际金融风险的分散。而反对增加金融开放的学者认为金融开放会增加其他国际经济冲击向本国的传递, 尤其是货币政策冲击的影响。其他更多的学者认为金融开放对国际金融风险传递的影响受房地产财富、时间、国内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国外的研究虽然理论建模比较成熟, 但缺少对中国问题的分析, 国内研究虽然大部分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 但主要依赖于实际数据分析, 在理论支撑方面不足。本文将以中国的金融开放问题为立足点, 在新凯恩斯DSGE (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 模型的框架下采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 把理论模型和实际数据的分析方法都利用起来, 采用蒙特卡罗随机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中国金融开放与国际金融风险向中国扩散的问题进行研究。

2 引入金融开放度的

新凯恩斯DSGE模型

Gali等 (2005) 建立了一个小国开放下的新凯恩斯主义模型, 但是没有引入金融开放度进行研究。本节将结合基本的新凯恩斯主义模型、Gali的小国开放模型、Edwards和Khan (1985) 对金融开放度的定义, 建立一个包含金融开放度的新凯恩斯主义模型。

2.1 总需求函数———IS曲线

开放经济条件下对于居民与厂商的基本假设与封闭条件下类似, 居民既是消费者, 又是生产者。消费、实际货币余额和劳动仍然是居民最重要的效用变量, 消费的增加会提高居民的效用, 劳动的增加会降低居民的效用, 持有实际货币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正的效用, 但是这种效用比较小。

其中, Ut代表总效用, t代表时间, β代表主观贴现率, M/P代表实际货币余额, 1/ν代表货币需求的消费弹性, 1/η代表劳动的供给弹性, N代表劳动投入。居民的初始财富以债券的形式持有, 债券的价格会发生变化。居民通过劳动获得工资, 用获得的收入购买消费品, 所有的资金流入和资金流出相等, 约束条件如下:

其中, Q表示随机贴现因子, F表示债券的持有额, TS表示转移支付, W表示工资。为了简化分析, 假设政府购买支出为零, 政府采用平衡的财政预算政策, 其全部的货币收入用于转移支付, 在均衡条件下政府的预算平衡, 则Mt-Mt-1=TSt.在式 (2) 的约束条件下, 对式 (1) 求解效用最大化, 通过对数线性化可以求得IS曲线:

其中, x为产出缺口, 定义为x=yt-珔yt, i为利率, π为通货膨胀率, a为技术进步率, Δ为差分符号, ψ1= (1-φ) /ρ (1-2φ) , ψ2=φ/ (1-2φ) -k2/k1δ (1-φ) , ψ3= (1+η) k1, k1=[ηδ (1-φ) +ρδ-2φρδ+φ]/δ (1-φ) , k2=ρφδ-φ.产出缺口不仅与利率有关, 还受到下一期产出缺口、通货膨胀预期和技术冲击的影响。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 其与国外的产出之间也存在联系。这突破了传统理论局部分析的限制, 在一般均衡的框架下, 更加全面的厘清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2.2 总供给函数———AD曲线

为了简化分析, 假设生产函数中只有劳动一种投入要素。Yt (j) =AtNt (j) , 其中Y (j) 代表厂商生产产品j的数量, A表示技术冲击。在传统凯恩斯模型中, 假设价格会在一期内保持粘性, 在下一期期初迅速调整到新的价格水平。而Calvo (1983) 对价格粘性的形式进行了改进, 假设每一时期有1-θ比例的厂商会将价格调整到新的均衡水平, θ比例的厂商会保持价格不变, 也可以理解为每个时期厂商调整价格的概率为1-θ, 价格变化不再是跳跃式, 而具有连续性, 使其更加符合实际经济情况。通过求解最优化可以得到厂商的一阶条件, 可以得到总供给曲线:

方程 (4) 代表非传统的Phillips曲线, 国内通货膨胀率不仅受到产出缺口的影响, 同时还受到国内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产出缺口越大, 国内通货膨胀率越高;通货膨胀预期越高, 通货膨胀率越高。

2.3 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函数

由于IS曲线和Phillips曲线中的通货膨胀率采用的是不同定义, 因此需要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通过求解国内一单位消费指数的最小支出, 可以得出国内消费价格指数, 可以得到:

其中, .从中可以看出, 随着金融开放度的变化, πt受πH, t、it-1和Δy*t的影响也会发生变化。

Taylor (1993) 通过使用多国的理性预期模型, 选取美国、英国、加拿大等7个工业国家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发现实际利率是唯一与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保持长期稳定关系的变量, 从而提出了相应的利率规则, 即泰勒规则。泰勒规则是指根据产出和物价水平与设定目标值之间的缺口来调节利率的货币政策规则, 其认为利率规则最有利于央行保持产出与物价的稳定。泰勒规则的提出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后来不断地有学者对其进行了修正和拓展。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 同时引入利率平滑因子和前瞻性变量, 可以得到式 (6) 的泰勒规则。

Clarida等 (2000) 率先提出前瞻性利率规则, 其认为货币政策对经济变量的传导存在一个时滞, 因此需要提前预测经济变量的变化, 这样提前做好准备, 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主张把通货膨胀和产出的预期变量放入到泰勒规则中, 即每期的目标名义利率是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和产出缺口的函数。

2.4 利率平价和金融开放

当利率调整的速度非常快, 并且金融市场完全开放时, 利率平价为两国利率之差等于汇率的远期升贴水;it=it*+Etet+1-et, 但是当利率调整速度和金融开放不为1时, 利率平价将表达成如下形式:

其中, λ1为利率调整时滞, ξ表示金融开放度, 对于该公式的含义已经在前面进行了介绍, 由于中国目前还未实献利率市场化, 因此利率的调整速度存在时滞。对于新凯恩理论模型, 国外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 但国内的研究还比较少。本节对于新凯恩的基本分析框架并未做出重要的创新, 主要是把金融开放度引入到利率平价中, 用于分析金融开放对国际金融风险传递的影响。

3 国际金融风险的来源

根据国际金融风险的对象不同, 可以将国际金融风险划分为国际外汇风险、国际利率风险、政治风险、法律风险等。根据国际金融风险范围的不同可以将国际金融风险划分为宏观经济中的国际金融风险和微观经济中的国际金融风险。根据国际金融风险的来源可以划分为客观的国际金融风险和主观的国际金融风险, 其中客观的国际金融主要指因自然灾害、政治动乱等客观因素所引起的国际金融风险;而主观的国际金融风险主要指因为跨国资金借贷和经营者自身管理的失误所导致的国际金融风险。无论是采用哪种分类方式, 国际金融风险的根本来源都只有两个:实体经济冲击和虚拟经济的冲击。并且在国际经济发展中, 国际商品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是两个最主要的市场。因此, 为了简化分析, 本文用产出冲击来代表实体经济的冲击, 而用利率冲击来代表虚拟经济的冲击。

3.1 国外产出冲击

在国际商品市场中, 产出的多少是衡量商品市场发展最重要的指标。当一个国家技术水平提高, 产出大幅度增加时, 其出口会相应的增加, 这样会影响到其贸易伙伴国的生产。当因经济周期的波动, 一国产出突然大幅度下降, 这会影响到对贸易伙伴国产品的需求, 同样给贸易伙伴国的经济照成巨大的冲击。参考Parrado (2004) 的方法可以将产出冲击定义成如下公式:

其中, ed代表第t期的产出冲击。当ed为恒等于零时, 表明不存在产出冲击, 宏观经济达到均衡。而当ed为不为零时, 表明产出会突然增加或减少, 这样就引发了产出波动的风险。产出波动的风险会主要通过国际贸易向其他国家进行传导, 两国的贸易关系越密切, 这种影响就越强烈。美国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中国的商品大部分出口到美国, 如果美国发生产出冲击, 这种冲击有可能为正向冲击, 也有可能为负向冲击, 那么将会通过国际商品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向中国传导。例如, 20世纪90年代, 美国经济持续增长, 国内需求旺盛, 这带动中国向美国的商品出口增加, 促进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上升, 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 到了20世纪末, 美国网络科技的泡沫破灭, 中国的出口产品受到重创, 导致沿海的一批电子生产企业转型。国外的产出冲击主要是通过国际贸易来影响贸易伙伴, 但也会通过国际金融市场来施加影响, 一国的产出增加, 那么其对资金的需求就会旺盛, 利率水平会相应的上升, 这会使得贸易伙伴国的资金向该国流动。相反, 当一国实体经济出现危机时, 比如美国的房地产危机, 那么会使得投向国外的资金迅速回流, 使得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出现动荡。

3.2 国外利率冲击

在国际金融市场中, 货币供应量的突然变化是导致国际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来源, 而利率的波动正好能够反映货币供应量的冲击。伴随着国际资本的流动, 利率冲击又会通过利率平价传导到汇率, 然后影响到其他国家利率和汇率的波动, 最后影响到宏观经济的整体波动。

其中, ef代表第t期的利率冲击。与产出冲击一样, 当ef为恒等于零时, 表明不存在利率冲击, 国际金融市场达到均衡。而当ef为不为零时, 表明利率会突然上升和下降, 这样就引发了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的风险。在通过DSGE的方法进行分析的过程中, 分析者一般很难知道未来是否会发生经济冲击, 未来进行科学的分析, 通常假设经济冲击的均值为零, 而方差不为零。参考Parrado (2004) 的研究方法, 假设ed与ef均为随机变量, 均值都为零, 而方差都为0.05, 同时服从独立同分布。相比国际产出冲击而言, 国际利率冲击的影响更为严重。因为如果美国能够出现技术革新, 出现正向产出冲击, 那么也会带动中国的经济发展, 然而当利率冲击发生时, 不管这种冲击为正向冲击, 还是负向冲击, 其都有可能给中国带来严重的宏观经济动荡。2008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 导致一大批银行出现倒闭, 为了刺激经济, 美国采用了宽松量化的货币政策, 利率出现大幅度波动, 中国的汇率也随之出现了大幅度波动, 国际热钱持续冲击中国的国内市场, 给房价、股市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为了使分析更加清晰, 本文指出产出冲击主要通过国家贸易来实现国际金融风险的传导, 利率冲击主要通过国际资本市场来实现国际金融风险的传导, 但是这两种传导渠道并不是孤立的。产出的波动同样会影响到资本的波动, 利率冲击也会影响到国际贸易的波动。

4 国际金融风险扩散的数值模拟

新凯恩斯DSGE模型无法获得显性解, 主要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求解。为了使得数值模拟的结果与中国实际经济情况更加吻合, 本文的参数值根据中国的经济特征进行赋值。一部分参数由本文直接估计得出, 另外一部分参数根据相关学者对中国经济的合理研究得出。参考Gali和Monacelli (2005) 、黄明皓 (2010) 和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贸易开放度取值为0.41, λ1取值为0.4, δ取值为2, η取值为3, θ取值为0.75, ρ取值为1, ρ1取值为0.8, ρ2取值为0.86, ρ3取值为0.83, β取值为0.99, αx取值为1, απ取值为1.5, αe取值为3, 取值为0.02。本文蒙特卡罗模拟的次数为10000, 时间区间为25个单位。

在宏观经济的管理中, 产出、通货膨胀、汇率和利率是四个最为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产出的稳定增长会带动就业的增加, 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从而提高居民的福利。但是, 如果在产出增加的同时, 伴随着较高的通货膨胀率, 居民的收入增加额很可能被通货膨胀给消耗, 居民也就体会不太经济增长带来的福利增进效应。汇率是反应两国货币内在价值的价格变量, 随着汇率的变动, 两国进出口商品的价格会随之发生变化, 最后影响到两国的贸易, 对外经济的大起大落也会促使国内生产和消费的剧烈波动, 给宏观经济稳定造成不利影响。利率是国内货币的时间价值, 对投资有着重要影响, 投资的变动会影响产出和价格的变动, 从而影响宏观经济稳定。因此, 分析国外产出冲击向中国宏观经济传递国际金融风险的研究就可以分解为四个研究问题:国外产出冲击中国产出波动的影响、国外产出冲击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国外产出冲击对中国汇率波动的影响以及国外产出冲击对中国利率波动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是同方向的, 也可能是反方向的, 综合考虑可能会抵消掉某些效应, 使得结论存在偏差, 因此采用问题拆分的分析方式能够更加准确和深入的对本文的问题进行研究。

图1给出了国外产出冲击 (ed) 对中国产出缺口 (x) 、通货膨胀 (pi) 、汇率 (e) 和利率 (i) 的影响。①一个正的产出冲击会使得中国的产出缺口下降, 但是随着金融开放度的提高, 产出呈现上升的趋势。从中国经济增长的历史来看, 这一现象较为明显。在改革开放初期, 中国的金融开放程度不高, 中国进口大于出口, 使得国内产出不但没有增长, 反而下降。随着开放程度的不断增加, 中国逐步融入到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 中国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出口持续增加, 国内的产出呈现快速上涨的趋势。②当国外产出冲击发生时, 随着金融开放程度的不断增加, 产出冲击使得国内通货膨胀波动更加稳定。③当国外产出冲击发生时, 金融开放度的增加会使得人民币汇率和利率的上升幅度下降, 人民币汇率和国内利率都会更加稳定。总的来看, 当国外产出冲击发生时, 金融开放度的增加不会加剧国际金融风险的扩散, 反而会刺激中国的经济增长。

从国际产出冲击的影响来看, 随着金融开放度的增加, 国内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波动程度会有所减小, 这意味着国际金融风险没有给中国的宏观经济照成严重的不利影响。但是, 并不能因此断定金融开放度越高越好, 除了国际产出冲击, 还有国际利率冲击的存在, 并且随着金融市场发展的越来越完善, 国际货币市场对各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国际利率冲击主要受国际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世界上的经济大国突然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都会导致利率冲击, 利率冲击会通过国际资本市场向其他国家传递, 从而影响其他国家的产出、通货膨胀、汇率和利率。由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内生性, 用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很难对该问题进行充分有效的研究, 因此与前文一样, 仍然采用蒙特卡罗随机数值模拟的方法来分析金融开放程度的变化对国际利率冲击传递国际金融风险的影响。

图2给出了国外利率冲击 (ef) 对中国产出缺口 (x) 、通货膨胀 (pi) 、汇率 (e) 和利率 (i) 的影响。①面对国际利率冲击, 随着金融开放度的增加, 中国产出的波动幅度越来越大。结合实际情况, 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会给中国宏观经济带来这样巨大的不利影响。当美国不断的通过货币政策刺激经济时, 美国的利率会相应的发生波动, 这一波动通过国际金融市场影响到中国的资本市场, 对汇率产生影响, 从而影响到进出口, 加大总产出的波动。②面对国际利率冲击, 随着金融开放度的增加, 中国通货膨胀的波动幅度越来越大。当金融开放度的取值从0.1向0.5增加时, 国内通货膨胀的波动幅度也越来越大。与国际产出冲击不一样的是, 当国际利率冲击发生时, 国内的通货膨胀在短期内会出现一个下降, 但长期的通货膨胀出现上升。这同样可以解释现阶段中国通货膨胀的现象, 伴随着国际货币供应量的波动, 国际资本向中国的流进流出量增加, 使得国内的流动性出现波动, 最后给通货膨胀带来压力。③面对国际利率冲击, 随着金融开放度的增加, 中国汇率的波动幅度越来越大。在短期内, 当国际利率冲击发生时, 人民币汇率会上升, 意味着人民币会贬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民币汇率会下降, 出现升值。④面对国际利率冲击, 随着金融开放度的增加, 中国利率的波动幅度越来越大。金融开放度越高, 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程度越高, 意味着利率平价的作用越来越强。当国外利率上升时, 资本会有一个向外流动的趋势, 这会促使中国的利率也会出现上升。

在金融风险扩散的机理方面, 可以发现金融开放度的变化对国际金融风险向中国的扩散存在正反两方面的效应:一方面, 金融开放有利于中国在更大范围内配置金融资产, 能够将中国的部分系统性风险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分散, 提高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另一方面, 金融开放也使得国外的风险更容易扩散到中国, 加剧中国宏观经济的波动。在外国经济发展良好, 技术进步, 产出不断增加, 也就是外国产出冲击占据主导地位时, 金融开放能够让中国从国际贸易分工中发展经济, 同时不会受到国际金融风险的冲击。然而, 在外国经济动荡, 货币政策频繁使用, 也就是利率冲击占据主导地位时, 热钱会带着大量的金融风险流向中国, 使得中国物价、投资、汇率的波动加剧, 从而阻碍经济的平稳发展。

总的来看, 金融开放度对国际金融风险向中国扩散的程度受到国际金融风险类型的影响。当国际产出冲击占据主导地位时, 金融开放度的增加不会加剧国际金融风险向中国的扩散, 反而会带动中国的总需求, 刺激经济的增长。当国际利率冲击占据主导地位时, 金融开放会加剧国际金融风险向中国的扩散, 给中国宏观经济稳定带来冲击。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在新凯恩DSGE的分析框架下, 采用随机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金融开放对国际金融风险向中国扩散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金融开放的深化, 国外产出冲击有利于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定, 国外利率冲击会加剧中国宏观经济的波动。据此, 可以分别制定短期和长期措施防范国际金融风险向中国的扩散:第一, 短期内中国应该坚持相机抉择的金融开放战略。在世界经济发展良好的情况下, 中国需要积极的扩大金融市场的开放;在世界经济发展恶化的情况下, 中国应该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管制。第二, 为了在长期内降低国际金融风险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冲击, 需要完善国际金融市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加强国际货币政策合作。完善国际金融市场包括进行推进利率市场化和大力发展在岸的金融市场, 降低国际金融风险冲击的最重要力量应该是市场, 通过利率市场化可以提高国内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 让市场来调节资金的配置。只有国内金融市场发展完善了, 才能进一步的推动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另外, 中国还需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汇率是国际金融风险传递最重要的渠道, 如果人民币能够成为国际货币, 那么就有更多的出口厂商采用人民币进行标价和结算, 而不是美元, 这样可以减少国际金融风险向中国的传递。除此之外, 中国还需要积极寻求与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合作, 由于货币当局货币政策的隐蔽性, 国家之间的宏观调控存在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在政策博弈中, 往往容易导致“以邻为壑”的结果。中国应该积极努力的与那些有紧密经济关系的国家建立长期的货币政策合作机制, 从根源上减少国际金融风险的来源, 或者提前建立相应的防御措施。

WTO与中国金融开放 篇2

金融服务市场的开放与金融危机:WTO与金融改革

本文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对金融服务市场的开放、金融危机和WTO的作用进行分析,得出一个结论,发展良好的、开放的金融体系有助于金融稳定,而WTO《金融服务协议》的.签定正预示着一个建设性的、开放的全球多边金融服务贸易体系的未来.

作 者:赵蓓文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上海,20刊 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HAI TEACHER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年,卷(期):31(4)分类号:F832.1关键词:服务贸易 金融服务 金融危机 世界贸易组织

金融开放的国际比较与中国选择 篇3

针对20世纪70年代金融市场的混乱状况, 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 ( R. I. Mckinnon) 和爱德华 ·肖 ( E. S. Show) 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 促使众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正视金融自由化在优化资源配置和分散风险等方面的作用, 逐步加强了在金融方面的改革, 使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这一现实作用结果, 进一步刺激了人们对金融开放的研究和深入探讨。

具体而言, 金融开放就是指一个国家 ( 或地区) 的金融服务国际化、外国 ( 或地区) 的金融服务本土化和资本实现跨境自由流动。它具有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的内涵: 就静态而言, 它是指一国 ( 或地区) 金融服务国际化、外国 ( 或地区) 的金融服务本土化和资本流动的自然状态; 就动态而言, 它是指一国 ( 或地区) 逐渐实现金融服务国际化、外国 ( 或地区) 的金融服务本土化和资本实现自由流动的过程。

2 金融开放衡量指标的选定

目前, 金融学界对金融开放应包括资本账户和金融市场开放两个层次的内容取得了一致认同。因而许多研究对金融开放的测度也主要从这两方面着手: 一是从资本账户开放角度出发, 将金融开放等同于资本账户开放 ( 资本账户自由化) , 在实际测度中, 主要利用资本账户管制程度和实际资本流动来测度金融开放水平; 二是从金融市场开放角度出发, 认为金融开放来自于金融市场的开放, 在实际测度中, 主要测度的是金融服务开放水平。在具体的金融开放测度方法上, 学者主要利用两种测度方法: 一种是基于法律 ( 法规) 的名义测度法, 另一种是基于价格或数量的实际测度法。需要注意的是基于不同的测度方法, 得到的结论往往也会有所不同。这样就形成了四种分类, 比较复杂, 多适用于一国的讨论, 不符合我们在国别间比较分析的目的, 因而在本文中我们就只是在基于名义或法定规则的测度和基于实际情况的测度这种分类方法中各选取一个指标进行比较来简化我们的分析。

从名义开放度上衡量, 主要有二元变量法、份额法和强度法。其中二元变量法, 是通过判断是否对跨国资本流动的各个方面存在管制设置二元变量, 并对其做加总或算术平均处理, 以获得简单的总体印象, 优点是覆盖面广, 不足在于太过简单, 难以包含更多信息, 只针对资本流出的管制。份额法则是对一定时期内某个国家放开资本管制的年数占比进行计算, 优点是计算简单, 数据域广, 但不能细分国与国之间资本开放或管制的差异程度, 1996年之后的新版ARERER数据无法直接建构share指数, 指标体系不连贯, 未区分资本流入与流出。强度法考察与资本流动相关的各项管制措施, 根据管制程度赋予相应权重, 数据域广, 综合考虑了管制的广度和强度, 也存在未区分资本流入和流出, 数据未能覆盖到1970年之前等缺点。就各种方法比较, 我们选取了Chinn - Ito指数来衡量。从实际开放度上衡量, 我们主要是衡量金融开放的实际实现程度, 可从金融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两个角度予以衡量: 金融开放的深度反映的是一国在金融开放过程中本国金融市场和金融活动与世界的一体化程度, 可通过储蓄率与投资率的关联度、国内外利率的差异、股市收益率关联度等一些指标进行测量; 金融开放的广度反映的是一国跨境金融交易的总量规模, 可通过各种跨境资本流动的规模与经济总量的占比来加以衡量。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真实性及可比性, 我们选取了对外金融资产负债总额 /GDP、对外金融净资产/GDP这两个指标来衡量。

3 基于 Chinn - Ito 指标的比较

Chinn - Ito指标是Chinn和Ito ( 2002, 2006, 2008 ) 在Gruben and Mc Leod ( 2001) 采用的四组变量分析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良而提出的, 他们舍弃了对四组变量进行时间平均的一般方法, 提出只需对资本账户交易限制进行滚动时间处理, 建立SHAREK即可。

其中k3为资本账户交易限制变量, SHAREK3, t反映了资本账户交易在过去5年的平均开放水平, 这样既消除了资本账户在特殊年份可能出现的管制异常, 同时又可以考察资本账户交易限制在整个考察期内的变化。对多重汇率制度 ( k1, t) 、经常账 户限制 ( k2, t) 、资本账 户限制 ( SHAREK3, t) 、出口收益上缴 ( k4, t) 四组变量提取第一标准主成分即构造为金融开放指数 ( KAOPENt) , 该指数越高, 意味着一国跨境资本交易的开放度越高。

据主要国家, 即主要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和金砖五国在1990年, 2000年及2011年 ( 只更新到这一年) 的Chinn - Ito指数统计数据表明, 所有发达国家, 即主要储备货币经济体均有相同的指数值2. 439009, 且多年保持不变, 要注意到的是, 这是该指数的最大值, 表明了其资本账户是完全开放的, 且金融对外开放政策较稳定, 波动不大。但要强调的是, 1996—1999年期间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 日本、韩国的指标值分别从2. 439009降到2. 1752651, - 0. 1129656降到 - 1. 68828, 显示了一国经济开放程度与外界宏观经济状况有关, 但是就中国来看, 该指数在2009年的值为 - 1. 68828, 表明中国的资本账户相对封闭, 而且表明中国的资本管制在书面形式上是相当严格的。

4 基于对外金融资产负债总额 / GDP、对外金融净资产/GDP 指标的比较

我国对外金融资产主要包括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储备资产等, 负债主要包括外国来华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净资产则表现为资产与负债的差。一般而言, 对外金融资产负债总额 /GDP值越高, 表明一国制造的GDP中以对外金融资产负债形式存在的“资产”越多, 一国金融的开放度也随之较高。

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最近公布的《2013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数据显示, 我国2013年对外金融开放度进一步提高。2013年年末, 我国对外金融资产5. 94万亿美元, 对外负债3. 97万亿美元, 分别较上 年末增长14% 和19% , 较上年增速分别上升4个和9个百分点; 对外金融净资产1. 97万亿美元, 较上年末增长6% 。具体而言, 在持有的对外金融资产中, 储备资产仍然占据首位, 其他投资次之, 表明我国持有的资产种类较单一, 有较大的汇率风险。对外金融负债中, 外国来华直接投资以超过50% 的比例领先其他负债, 成为我国最大负债来源。我国对外金融开放度 ( 即对外金融资产负债总额 /GDP) 为108% , 较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 由发布的数据看, 近年来我国对外金融开放度变幅不大, 多在100% 附近浮动;对外金融净资产与GDP之比为21% , 较上年略降1个百分点, 自2004年年末到2007年年末处于上升趋势, 2007年年末后有较大下降, 但仍稳定在20% 左右, 整个变化呈现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形。但与主要发达经济体相比, 我国对外金融开放度仍存在一定差距, 远小于发达国家。

5 中国金融开放未来选择

首先, 应继续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金融开放在很大程度上伴随着汇率风险, 尤其在我国当前对外金融资产持有结构单一的情况下,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使其成为世界金融市场的结算货币, 才能真正将金融主导权掌握在自身手中, 避免自身经济较易受到他国经济状况影响的情况出现。因而, 可以继续推动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设和逐步放开对资本项目的管制, 使人民币能够在资本项目下较为充分地自由兑换和跨境流动。

其次, 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实现。利率只有充分体现出经济市场供求双方对资金的需求, 才能真正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金融市场中, 利率作为整个市场行为的传导信号来发挥作用, 因而利率市场化更加显得重要。推动利率市场化的形成, 必不可少的是提高商业银行对自身业务的主动权, 顺畅利率的传导机制, 然后, 最为关键的是要发展债券市场, 让更多的民营中小企业进入债券市场中。只有这样做, 才能使整个金融体系的资金价格有了“基准线”, 也将为汇率的市场化打下良好基础。

最后, 要加强国内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金融和资本账户因积聚大量资金而与一个国家的国计民生密切相关。借鉴20世纪韩国开放的经验 ( 由于对外来资金监管的不力, 大量国有股权被外资买断, 经济陷入严重危机) , 在伴随资本账户开放的同时, 应提前制定好对外来资金大量涌入的应对方法, 建立相关监管机构和制定相关监管指标, 严格降低资金流入流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冲击。

6 结 论

金融开放是现代经济发展不可抗拒的潮流, 各国由于历史背景和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 在开放度上有较大不同。对于我国来说, 我国金融开放正稳步推进, 但与国外相比, 仍存在较大差距和开放空间, 这在文中三个指标的中外对比上不难看出。因而, 我国在未来金融开放仍有较长的一段发展时间, 要明确开放的基本方向并事先创造良好的开放环境, 做好相应的配套措施才能保证金融开放最大地发挥出其正效应, 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摘要: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的潮流正向全球发展, 人们在享受金融开放程度提高带来的弥补资本短缺、获得技术外溢和制度的进步好处的同时, 也遭受了金融危机、GDP锐减、社会动荡的损失, 使其对金融开放产生了一定的怀疑。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外Chinn-Ito指标、对外金融资产负债总额/GDP和对外金融净资产/GDP指标的比较, 分析出当前中国金融开放度与国际的差别, 并就此现状展望了中国未来金融开放的选择。

关键词:金融开放,国际比较,中国选择

参考文献

[1]石巧荣, 程华强.中国资本项目开放——基于国民财富增长视角[J].世界经济研究, 2012 (9) :23-28.

[2]华秀萍, 熊爱宗, 张斌.金融开放的测度[J].金融评论, 2012 (5) .

WTO与中国金融开放 篇4

一、加入WTO的必要性和意义 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贸关系已经非常密切.电子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更加快了这一进程的步伐.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不参与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去,则不能取得发展;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而抓不住机遇,也不能取得发展.加入WTO,则会使中国经济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之中,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作 者:刘桂生  作者单位:建设银行华北石油分行 刊 名:华北金融 英文刊名:HUABEI FINANCE 年,卷(期): “”(12) 分类号:F8 关键词: 

WTO与中国金融开放 篇5

改革的深入, 促进了我国金融业体系的形成。但是, 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的限制和束缚, 我国金融业远远没有达到WTO对金融体系的要求, 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包括:在风险评估体系上, 目前国内金融业对金融风险的控制已日益重视, 各商业银行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 但在实际风险评估运作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由于企业规模不同、企业发展阶段不同、企业产品成熟期不同、企业的产品研发创新能力不同、企业市场占有率不同等诸多因素都会对项目风险系数的评估产生不同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注意综合的、全方位的风险评估, 不仅要对企业短期经营风险进行评估, 更应强调对企业进行长期的、动态的评估。在评判人员组成上, 应加入一些行业专家, 他们的专业评估对企业风险在综合性业务拓展体系上的评估具有客观性和权威性;在综合性业务拓展体系上, 业务拓展方向比较单一、比较狭窄, 业务品种及业务创新不能充分满足企业的需要;在资金运作管理方面, 尤其是利率市场化和资金流动全球化趋势下, 如何提高金融资产的运作效率, 改进资金营运结构比例, 提高金融资产收益率等方面与国际金融集团的差距较大;在金融产品创新体系上, 我国金融业仍以传统银行业务为主;在金融信息决策方面, 我国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属于局部性、区域性的, 并在金融信息决策网的开发和建设上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呆坏账核销运作体系上, 我国金融业对于不良资产、呆坏账处理欠科学, 许多未收利息的贷款未能从呆坏账中体现出来, 因此形成了许多隐性的呆坏账和不良资产。没有一个有效的呆坏账核销运作机制, 不利于银行的健康发展, 银行包袱会因此越来越沉重。国际金融同业对于呆坏账的处理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他们通过宏观经济分析、经济增长率预测和调整、经济发展各项指标的变化及金融业环境的发展状况等进行综合评价, 估算出相对准确的年度呆坏账, 并进行合理的核销工作。加入WTO以后, 国内金融业必然要同外资金融机构, 尤其是跨国金融集团进行激烈的竞争, 我国金融业的呆坏账核销运作体系也因此有必要进行改革与完善。

由此看来, 加入WTO是缩小以至达到或超过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体系的关键, 会对我国金融业产生深远影响。

二、加入WTO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

(一) 加入WTO给中国金融业带来的发展机遇

加入WTO为中国金融业提供了广泛的发展空间和历史机遇, 并将对金融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1. 有利于引入国外竞争, 更有效地吸引和利用外资。

外资金融机构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 可弥补国内外汇资金不足。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资条件苛刻, 手续繁多, 难度较大。外资银行带着大量货币进入我国, 可大大降低利用外资的交易成本和费用。此外, 西方发达国家良好的银企关系, 跨国公司与跨国银行之间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及外资银行直接对外商提供的优质服务, 都将会是海外客户到中国投资的强大吸引力。

2. 有利于我国金融业学习外国先进管理经验。

中国金融业的特点是庞大, 而高速增长的金融市场与金融深化力度的相对不足。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将为国内银行提供参照体系和竞争对象, 将促进国内金融机构加速改革, 加强管理。外资金融机构在技术、金融创新上处于领先地位, 可以起到示范、激励和交流作用, 从而推动我国金融技术改进和金融创新的进程。同时, 外资金融机构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运作方式对提高国内金融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 有利于国内银行拓展海外业务。

根据世贸组织的互惠原则, 在允许大量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同时, 中央银行开展海外业务也将会大量增加, 这将会为国内一些经营状况良好的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争取到更广阔的空间, 在国际竞争中促进业务的发展、人才的成长和进步。

4. 有利于推动金融运行和金融监管向国际标准靠拢。

加入WTO后, 我国金融业必然要遵循国际经营管理的统一规则, 接受以《巴赛尔协议》为准绳的国际银行监管原则。这将促进我国银行业深入加强风险管理,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改进信息披露制度, 并推进监管的规范化、全程化, 保证监管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这一切既有利于规范银行业的经营管理, 又有助于形成统一规范、客观公正的金融监管体系, 完善商业银行经营环境。

5. 有助于减轻银行业的负担, 使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在相同环境下进行竞争。

据统计, 我国银行的平均税率为百分之五十, 而外资银行的税率为百分之十五。

(二) 加入WTO对中国金融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 也构成了相当严峻的挑战

1. 国内银行的市场份额将减少, 外资银行与我国国内银行竞争下, 市场份额将重新划分。

外资银行凭借其资金实力雄厚、资产质量优良、操作规范、管理先进等优势, 与中资银行抢夺市场, 争揽客户, 在一定时间内获取垄断行业的利润, 如电信、铁路等将是其首选目标。其次, 效益良好的三资企业、大型私营企业或集团企业也是看好的目标之一, 一批好的客户被拿走了, 而有风险的、效益不好的甚至亏损的客户留在了中资银行。

2. 合业经营下的外资全能银行将对我国银行带来冲击。

西方国家的金融业实行合业经营制, 即允许商业银行向全能业务方向扩展;而我国是分业经营制, 即银行与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严格分开经营, 这不但给外资银行依仗全能银行或其子公司的业务优势占据中国金融市场提供了机会, 也束缚了我国金融业自己发展的手脚。

3. 经营能力、经营实力与经营效益的挑战。

对于中国金融业主体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来说, 加入WTO对其自身自然构成了一个相当严峻的考验。因为历史原因, 目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长期存在着资本充足、效率较低即不良资产负债较多的问题, 虽然中国国有独资银行发行了2700亿的特别债券用于弥补国有独资银行的资本金, 然而, 其资产资本率与国外大型商业银行相比, 差距还是很明显的。至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组建后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依然存在, 相比之下, 跨国银行进入了中国市场则轻装上阵, 明显处于竞争优势。

4. 金融手段和金融创新的竞争。

外资银行深入国际市场多年, 有着较丰富的经验的同时, 金融手段较为健全, 金融创新较为先进。而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 限制了信用和金融手段的多元化和发展, 虽然改革开放的局面一步步得到改善, 但是商业信用还不太规范, 银行信用颇具规模但效益和管理有待强化和提高, 消费信用市场份额还较狭小, 金融衍生产品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也较为缺乏, 使竞争力明显处于劣势。

5. 金融监管的挑战。

对于中国的金融监管机构来说, 监管工作的难度及工作量将随着加入WTO而增加。因为, 加入WTO, 资本项目下的自由流动是一个先决条件, 金融自由化是一个基本发展方向, 这对中国的金融监管机构是一个严峻挑战。中国需要一大批熟悉国际财务、国外金融法规、国际金融业务并富有管理经验的专业人才。然而中国的金融业发展与国外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金融创新能力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可同日而语。金融衍生品市场及资本市场远未建立起来, 这对培养具有金融全球化、自由化监管能力的人才来说无疑是不利的。

6. 人才竞争造成的人才流失的压力。

随着外资机构的大量涌入, 人才竞争将日趋激烈。外资金融机构的优厚收入和良好的发展空间都将对国有商业银行构成极大的威胁, 优秀的金融人才必然会被挖走一大部分, 同时还会带走一批好客户。中资银行如何留住人才、大胆创新、探索人事分配制度和用人制度的改革, 无疑成为一个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三、中国金融业应对入世的策略

面对加入WTO后对金融业的强大冲击, 我国政府和金融业人士应以积极的态度认真应对, 在原有开放基础上,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力争在与外资金融机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认清形势, 增强信心。外资银行的进入迫使我们全面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 以“倒计时”的方式对自身的经营管理体制进行彻底的、根本的改变, 以建立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商业银行制度。这就要求既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 同时也要有做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掌握主动。随着开放程度的加深, 我国金融业的经营将暴露在更多的国际、国内不确定因素之中, 不但要承受更多的风险, 更要加强对静态、动态风险和国别风险的分析和判断, 完善控制和化解风险的手段。

2.正确认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优势, 增强与外资银行竞争的信心。国有商业银行都有一些属于自己的客户群, 并与之建立了良好的银企关系, 遍布全国的银行网点已拥有巨大的市场资源占有率。而外资银行在网点布局上明显处于弱势, 在大、中城市, 国有商业银行仍会占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因此, 我国国有银行在人民币业务上还会具有较大的优势, 国有商业银行在熟悉和了解国内市场、国内客户和中央银行的监管规则和条例等方面都有优势。

3.进一步强化金融监管。在不断增强中央银行金融监管地位的相对独立性的同时, 要善于培养一大批熟悉国际财务、国外金融法规、国际金融业务并富有管理经验的金融监管人才, 不断完善以调节货币供应量为目标的间接调控手段, 充分运用电子信息技术, 加大非现场监管的力度。中央银行、中国证券监管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管委员会共同运作, 完成监督管理金融业的任务。

4.加强我国金融业的人才资源的管理, 防止人才流失。加入WTO, 对我国冲击最大的可能是金融业人才的竞争。为此, 我国金融业一个较为迫切的任务是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 应尽快培养出一批熟悉业务和法律, 掌握国际金融英语、外汇会计、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新型综合人才, 充实到银行业务和监管队伍中, 以提高我国金融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

5.充分利用WTO的有关条款。充分利用WTO的有关条款, 在一定时期内对我国金融业实施必要的保护。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 开放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应循序渐进, 采取试点———扩大———再扩大的步骤。同时, 加强监管, 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对外金融体制。要注意利用WTO的有关条款保护我国的金融业。

WTO与中国金融开放 篇6

一、金融服务贸易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概念

1. 金融服务贸易释义。

《服务贸易总协定》 (简称GATS) 第一条第二款规定了服务贸易的定义, 结合《服务贸易总协定》框架下的《关于金融服务的附件》中第一条 (a) 5与第五条的相关内容, 金融服务贸易应指由一成员方 (参加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谈判的国家和地区) 的金融服务提供者向另一成员方提供的任何金融性质的服务。金融服务包括所有保险和与保险相关的服务以及所有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具体来说, 它包括以下四类形式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跨境提供 (Cross一border supply) , 境外消费 (Consumption Abroad) , 商业存在 (commercial Presence) , 及自然人移动 (Movement of Natural person) 。

所谓跨境提供 (Cross一border supply) , 也有人称之为过境交付, 即从一成员方境内向其他成员方境内提供金融服务。所谓境外消费 (Consumption Abroad) , 即在一成员方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方的消费者提供金融服务, 这是从提供者的角度而言的。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 这种服务提供方式指消费者移动到金融服务提供者所在的场所接受服务, 因此这种服务提供方式也被称之为“消费者移动”。所谓商业存在 (commercial Presence) , 即一成员的金融服务提供者通过在任何其他成员领土内的商业存在提供金融服务。如在外国设立商业银行, 证券公司等在该国之外提供服务。所谓自然人移动 (Movement of Natural person) , 也有人称之为自然人存在 (Presence of Natural person) 即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通过在任何其他成员领土内的自然人存在提供金融服务。

2.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释义。

对于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概念, 学者们并没有给出确切的定义。而湖南大学的刘辉煌教授认为:“国际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逐步减少和消除各种金融服务的贸易限制和贸易壁垒, 使金融服务贸易活动逐步纳入自由竞争法则的轨道, 使贸易体制逐步由保护贸易体制向自由贸易体制转变的过程和状态。” (1)

二、WTO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内容

WTO要求的自由化也即是贸易自由化, 世界贸易组织的各项协议以及运行机制和目的都是为了促进贸易的自由化。《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前言第三段提到“通过达成互惠互利安排, 实质性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 消除国际贸易关系中的歧视待遇, 从而为实现这些目标作贡献。”因此, WTO贸易自由化主要有两方面的内涵, 即是实质性削减贸易壁垒和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 WTO主要通过市场准入原则、国民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透明化原则、非歧视性原则等来实现的。而这些原则和制度在金融服务贸易领域内又有着特殊的内涵。

1. 市场准入原则。

市场准入原则是GATS的基本原则, 其具体内容规定在第十六条, 指缔约方以其承诺中所列举的服务部门及市场准入条件和限制为准, 对其他缔约方开放本国的服务市场。从该条可推出: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的对象是金融服务和金融服务提供者。在GATS中, 市场准入原则是需要缔约国之间经过具体谈判后承担的义务。各缔约国就开放本国金融服务市场对开放的条件、限额和履行义务等在谈判的基础上达成一致意见, 并最终形成承诺清单。缔约国对于市场准入的限制, 除了各缔约国承诺清单明确记载的以外, 仍不得含有下列限制:限制服务提供者的数量、限制服务贸易交易金额、对服务进行数量限制、对特定服务行业雇佣人员数额的限制、对提供服务的法律实体组成类型的限制、对外资份额的限制等。

2. 国民待遇原则。

国民待遇原则又称平等对待原则, 具体指一个国家给予在其境内的外国公民、企业民事权利方面与其国内公民、企业一样享有同等待遇。具体到金融服务贸易领域, 国民待遇原则是指每一缔约方在其承担义务清单所列开放的服务部门中, 给予其他缔约方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服务提供者的待遇, 不得低于给予本国相同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服务提供者的待遇。国民待遇原则与市场准入之间紧密结合在一起, 它们实质上决定着一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市场是否要进行自由化和如何实现自由化, 并共同构成了一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核心内容。当然, 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的区别在于, 进入一国金融服务贸易市场是享受国民待遇的前提条件;而享受与本国相同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服务提供者的待遇又是市场准入的保证和最终目的。

3. 最惠国待遇原则。

最惠国待遇原则是GATS的最基本原则之一。它主要是指:有关服务贸易总协定涵盖的任何措施, 每一缔约方对于给予任何其他缔约方的服务或服务提供者的待遇, 应立即和无条件地给予其他任何缔约方同类服务和服务提供者。GATS第一次以国际多边协议的形式将其引入服务贸易领域, 并将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原则作为其首要原则。在国际金融服务贸易领域, 根据GATS第二条的规定, 最惠国待遇的受惠对象不仅包括金融服务, 还包括金融服务的提供者, GATS的各成员不得在其他成员方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服务提供者之间实行差别待遇, 并必须将其给予任何其他国家或地区 (成员方或非成员方) 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服务提供者的待遇, 立即且无条件地给予所有成员方的相同的金融服务或金融服务的提供者。服务贸易领域中的最惠国待遇原则具有如下的特点:首先, 平等性, 即任何一个缔约方的身份是双重的, 既有可能是给惠方也有可能是受惠方。其次, 自动性, 它体现在GATS第二条中“立即和无条件”一词上, 当一缔约国给予第三方的优惠大于其他缔约方现在所享有的优惠时, 根据最惠国待遇的这一特性, 其他缔约方就自动地享有了这种优惠。将最惠国待遇原则应用于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当中, 即指每成员方给任何其他国家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服务提供者的待遇, 应立即无条件地以不低于前述待遇给予其他任何成员方相同的金融服务或金融服务提供者。这就意味着, 一国针对不同的国家, 其设置的金融业准入障碍是同等水平的, 不允许存在针对特定国家设置特别严格的障碍。 (2)

4. 透明度原则。

透明度原则是指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应公布其所制定和实施的与贸易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做法以及有关的变化情况, 不公布的不得实施。同时, 还应将这些法律法规、政策和做法以及有关的变化情况通知世界贸易组织。由于金融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相比, 具有明显的无形性和不易储存性, 因此, 与货物贸易中大量的关税壁垒与数量限制相比, 各国对金融服务贸易的管制都往往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国内法律法规来进行。通常说来, 关税是相对透明的, 而非关税壁垒性质的国内法规则就带有很大的隐蔽性。因此, 国内法律法规的透明对于国外金融服务提供者而言, 意义特别重大。透明度原则规定于GATS第三条, 根据该条的规定:除非在紧急情况下, 每一缔约方必须将影响服务贸易总协定实施的有关法律、法规、行政命令及所有的其他决定、规则以及习惯做法, 无论是由中央或是地方政府作出的, 还是非政府有权制定规章的机构作出的, 都应最迟在它们生效以前予以公布;任何缔约方也必须公布其签字参加的所有有关影响服务贸易的其他国际协定, 并且应在1996年底之前设立至少一个联系点, 以便为其他国家的政府和个人提供有关法律、规章和管理方面的查询。第三条还有一个附则, 该附则规定了无需公布的机密信息的范围, 即一为阻碍法律的事实或违背公共利益的信息, 二为损害公司企业合法商业利益的机密信息。在透明度原则之下, 各国在金融服务障碍设置方面应尽可能地排除隐蔽性的金融服务贸易壁垒的存在, 尽量采取法制化透明化的做法。用法律、法规和措施等对其公开, 从而使外国金融服务提供者得以对该国金融市场的准入、运营条件、审慎型经营规则等情况有一清晰的了解。

三、WTO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法律框架

WTO金融服务贸易法律制度和框架如下:

1.《关于金融服务的附件》。

《关于金融服务的附件》包含了调整金融服务的重要原则, 其重要意义首先在于将金融服务贸易的调整纳入GATs框架, 并对GATs在金融服务领域适用涉及的重要概念、规则作出解释。其次是确定了GATs所调整的金融服务范围, 将银行、证券、保险服务都纳入了多边贸易规则管辖。第三是允许各成员为维护国内金融稳定而采取审慎措施。

2.《关于金融服务承诺的谅解》。

《关于金融服务承诺的谅解》 (简称“谅解协议”) , 该协议事实上是由参加金融服务贸易谈判的各方同意接受的专门适用于金融服务贸易的一般规则。它包含了比GATs第三部分要求更多的市场开放义务。其实施不得与GATs条款相冲突, 不得损害与乌拉圭回合谈判参加各方以GATs第三部分的方式作出具体承诺的权利, 即各成员方有权选择以GATs第三部分而不是以谅解协议为基础做出具体承诺, 不必承担更高水平的市场开放义务。这说明谅解协议也是解释各方金融服务具体承诺的法律依据。

3.《关于金融服务的第二附件》。

《关于金融服务的第二附件》是不具有一般行为规则性质的技术性规定。实质内容是授予谈判各方在WTO协定生效后第4个月开始的60天内, 修改和撤销列入其减让表的有关金融服务的全部或部分具体承诺, 其目的是阻止一些国家搭便车 (free-rider) 和作出过多最惠国待遇保留。

4.《全球金融服务协议》。

1997年12月13日, 达成的《金融服务协议》, 对金融市场开放提出了具体要求:各缔约方允许外国在国内建立金融服务公司, 并按竞争原则运作;外国公司享受同国内公司同等的进入市场的权利;取消跨境服务的限制;允许外国资本在投资项目中的比例超过50%。同时, 该协议确定了金融服务的范围。

四、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中的金融监管

1. 金融监管的定义。

所谓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的复合称谓”, 是金融主管当局依法利用行政权力对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实施规制和约束, 促使其依法稳健运行的一系列行为的总称, 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金融机构设置、撤并和终止的管理, 包括审核金融机构设置的申请, 对金融机构变更、终止的审批等;二是监督检查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 主要检查金融机构是否执行国家的金融法律法规, 是否违反先行金融管理规章制度, 资金来源和运用是否合法, 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等;三是对出现问题机构的处理以及化解风险的措施, 包括对金融违法行为的处罚, 对个别发生信用危机的金融机构的接管与救助等。 (3)

2.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加强了国际监管的必要性。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可以提高金融服务业的服务质量, 增进金融机构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它有效地改进了国际融资源配置, 是经济全球化下金融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无论对哪个国家而言,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都是一柄双刃剑, 因为它在带来金融服务业有效发展的同时又总是与金融风险相伴相随。金融风险是指金融主体在从事金融活动时面临损益的可能性。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益先进和复杂, 知识专门化程度越来越高, 国际游资和虚拟资本急剧扩张, 加之全球金融业务的自由化程度日益提高, 使金融风险的突发性显得空前的突出。特别是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 更是提供了实证。而各个国家的单独的监管已经力不从心, 所以加强金融国际监管势在必行。

3. 金融国际监管的主体。

由于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 各个国家都认为对金融业的监管是各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同时, 世界贸易组织也把对金融业的监管交给各国政府来处理, 甚至各成员方为采取审慎措施, 可以不履行世界贸易组织的某些义务。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没有能力采取强有力措施监管各国国内的金融业。巴塞尔委员会能够制定出监管的规则, 也没有强制执行的效力。因而, 世界上并没有形成对金融业国际监管的统一主体, 监管的主体仍然是各国政府。笔者认为, 在金融危机肆虐的情况下, 为长远考虑需要建立一个常设机构, 就像世界贸易组织一样, 能够有强有力的保障, 加强对金融业的国际监管。

4. 金融国际监管的原则。

在现有国际体系下, 并没有形成国际监管的原则。笔者从20国际集团为应对经济危机于2008年11月15日在华盛顿发表的共同宣言中, 得到启示, (4) 认为, 金融国际监管应该具有以下几个原则:1、信息国际共享原则。由于金融市场的高度国际化, 各种危机的传播具有前所未有的迅速性。因而, 国际间必须及时通报信息, 已达到及时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 (2) 国际合作原则。国际合作原则要求国家和区域性监管机构在遵循一致性原则基础上制定规章以及其他措施。监管机构将加强他们同金融市场所有层面的协调和合作。 (3) 加强监管与促进市场自由原则。自由市场原则包括法制、尊重私有财产、开放的贸易和投资、竞争市场和受到有效监管并且有效率的金融系统。这些原则对消除全球贫穷, 提高了全球生活标准, 促进经济增长和繁荣是必须的, 因此对金融业的监管不能违反促进市场自由的原则, 造成对金融业的过度管制。

五、结语

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海啸, 继而引发全球经济危机。究其原因是美国政府对金融业采取了过度自由的政策, 促使金融机构缺乏监管, 过度放贷, 以及大量投机行为的出现所致。而由金融服务自由化导致的金融全球化加快了危机的传播。此时, 各国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了对金融业的监管, 这是很有必要的。然而, 各国在救经济过程中, 造成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造成了对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阻碍。因此, 我们在加强金融监管的同时, 要促进贸易的合理自由化, 特别是金融贸易的合理自由化, 以达到解决全球贫困, 实现人类共同幸福的目的。

摘要:WTO金融服务贸易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有着特定的内涵,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原则包括市场准入原则、国民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等。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促进了全球经济繁荣, 同时也带来了巨大风险。在当前经济危机下, 既要加强金融监管又要促进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

关键词: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金融监管

参考文献

[1]刘辉煌.论国际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湖南商学院学报, 第8卷第2期

[2]崔健.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壁垒比较研究——以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为中心.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韩汉君, 王振富, 丁忠明.金融监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中国开放金融市场将改变世界 篇7

因此中国近期朝着资本自由化方向采取的试探性举措——允许资金更自由地进出中国——有着潜在的巨大意义。正如英格兰银行所言:“今后十年, 几乎没有什么事件会比中国撤销金融管制对全球金融体系产生更大的影响。”

目前, 中国对资本加以控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 控制举措更便于政府将本国货币的汇率控制在较低水平, 这反过来对中国的出口和投资引导的增长模式起到了支撑作用。其次, 这些举措通过防止可能造成金融市场不稳定的资本外逃, 发挥了某种政治控制作用。第三, 这有助让中国不受西方干预的影响, 目前西方正通过对俄罗斯实施金融制裁来进行这种干预, 并产生了重大影响。

对中国最高决策层来说, 这些是不能轻易放弃的重要属性。不过与此同时, 中国政府意识到, 过去的增长方式已基本上寿终正寝。未来, 增长将更多依赖于家庭消费和越来越富裕的中产阶层的渴望。为了促成这样的转换, 中国需要从内部和外部都实现金融自由化。资本的自由流动最终将让人民币开始作为国际储备货币与美元分庭抗礼。

对西方来说, 这样做所带来的收益与中国本身获得的收益一样多。中国经济更均衡的增长会给其他地方带来一种对金融体系的震荡较少的增长形式, 同时中国对西方的投资水平也有可能大幅提升。

据英格兰银行估计, 如果中国资金能自由投资, 那么在10年内, 中国总的国际投资头寸会从当前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5%左右增至高达30%, 这将是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资本再分配。就像各种具有转型意义的变革所出现的情况那样, 这种麻烦走了, 另一种麻烦就来了。当水闸打开时, 不可能知道水会向哪个方向流, 资本会自由地流入中国, 也会自由地流出中国。在此过程中金融危机风险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金融发展对贸易开放的影响研究 篇8

20世纪后期, 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 一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 国际贸易是催生这种经济态势的重要因素。以商品和服务跨国交易为代表的国际贸易, 对全球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在全球范围内行使着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 各国利用各自的禀赋进行生产, 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流动, 大大提高了经济运行的效率。与此同时, 20世纪后期的发展也是金融行业的飞速发展时期, 资金的全球流动为代表的金融业的发展, 极大的促进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金融业本身也成为很多国家的支柱产业,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近代的研究中Kletzer和Bardrdhan (1987) 针对金融与贸易的关系展开详细研究, 成为该领域的重大突破。Kletzer和Bardhan在两国、两部门、两要素的均衡模型基础上, 仍然采用标准的Heckscher-Ohlin-Vanek (H-O-V) 模型的基本假设, 将金融因素加入到了模型中, 为研究金融发展与贸易模式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金融发展与贸易开放的实证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模型的基本结论为信贷市场的不完美和国内金融机构合同实施能力的差别成为两国形成产业内贸易的原因。

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相类似, 研究的主要结论是金融发展对贸易开放有着重要的影响, 但影响的方式、影响的类型由于选取样本、计量方法的差异, 也存在着一些差异。代表性的研究包括:Rajan和Zingales (1998) , Blackburn和Hung (1998) , Levine (2000) , Beck (2002) , Do和Levchenko (2004, 2007) , Manova (2005) 等。

在随后的研究中, Rajan和Zingales (1988) 研究认为, 金融发展会对企业融资成本的产生影响, 金融发展程度高的国家企业融资成本较低, 有利于发展外部融资需求较大的行业, 而外部融资需求大的行业。Beck (2002) 在Rajan和Zingales (1998) 的研究逻辑上增加了一个步骤, 即不同资金需求的行业其贸易特征也有差别, 那么金融发展程度高的国家, 融资需求高的行业出口份额也会更高。

国内学者的研究起步较晚, 以国外的理论为基础, 针对中国问题做出实证验证。包群和阳佳余 (2008) 从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贷款期限结构三个角度衡量金融发展对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较优势的影响, 发现金融规模相对于金融效率的影响程度要略小一些, 而贷款期限结构并未对贸易产生显著影响。徐建军和王浩瀚 (2008) 利用广义据估计的方法, 发现我国金融规模对贸易依存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从地域看, 东部地区的金融规模作用大于中西部地区。其后, 汪浩瀚和徐娟 (2010) 也得到类似的结论。

目前我国的研究中对金融发展的测量指标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 主要从金融规模角度出发, 而对金融效率、金融结构的考量不够。本文将就用更全面的指标进行分析。

二、指标与模型的选择

1、指标的选择

根据前文的理论分析, 金融规模本文主要采用银行信贷总额占地区总产值的比率来度量我国总体和地区的金融规模 (Beck (2002) 、Do和Levchenko (2004) 、李青原等 (2010) ) 。金融结构的指标选择证券市场融资总额占总体融资规模 (证券市场融资总额+金融机构贷款总额) 的比重。金融效率的指标选择储蓄转化率 (地区贷款总额/地区存款总额) (周国富等 (2007) ) 。

贸易开放体现的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中出口依存度, 以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来度量 (Beck (2002) 、Do和Levchenko (2004) ) 。

为消除经济因素的影响, 这里将选取常规的反映经济基础指标, 同时借鉴Zhang Jun等 (2007) 、Guariglia和Poncet (2008) 等文章。选择GDP (LN (地区总产值) ) 、GOV (地方财政支出/地区总产值) 、REL (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地区总产值) 、ECO_S (1- (国企员工/从业人员) ) 。

2、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1978-2010年年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2008》、《中国金融年鉴》1986-2009、《中国统计年鉴》等年鉴资料, Wind数据库、锐思数据库、国泰安数据库等数据库资料。

3、模型选择

由前文的文献综述部分发现, 对于金融发展与贸易开放之间的影响关系, 前人的研究表明, 两者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同时, 本文选取的变量较多且序列相关性较大, 传统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很难在消除序列相关系的基础上全部保留想要解释的变量。第三, 金融发展与贸易开放之间的作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需要考虑到滞后项的影响。考虑到以上原因, 本文选取向量误差修正 (VEC) 模型。当内生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VEC模型的具体形式为:其中, Y= (TRADE_E, FIR, STR, EFF) 是由贸易开放度指标、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四个内生变量组成的向量, X= (GDP, GOV, REL, ECO_S) 则代表了模型的外生变量 (控制变量) , 包括经济基础、财政支出占比、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和经济结构四个指标。后文将利用各个省份的面板数据, 加总后得到全国数据和各区域数据。代表内生变量的差分序列, 表示内生变量之间存在的长期协整等式。

三、计量结果

1、滞后项选择

在构建模型进行计量分析之前, 需要对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 本文主要选取主流的ADF检验方法和PP检验方法检验, 结果如表所示:在10%的置信水平下, 所有变量的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 满足进行进一步协整分析的要求。同时, 本文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 确定了本文选取变量存在 (TRADE_E、FIR、STR和EFF) 格兰杰因果关系, 可认为存在内生关系。

随后AR单位判断模型稳定性的主要依据, 而模型的稳定性是判断模型好坏的关键因素。这里列出TRADE_E与FIR、STR和EFF的滞后一阶AR单位根检验结果, 秩为 (0.943838、0.597752-0.133075i、0.597752+0.133075i、0.184735) , 值为 (0.943838、0.612386、0.612386、0.184735) , 可见所有秩都在单位圆内, 说明该模型是稳定的。

2、协整检验

本文采用了Johansen检验中特征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根统计量两种统计量进行判断分析, 原假设是进行检验的各时序变量含有r个协整向量。表明:当R (π) =0时, 迹统计量为80.68, 最大特征根统计量为51.58, 在1%的置信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当R (π) =1时, 迹统计量为29.10, 最大特征根统计量为19.48, 所以TRADE_E与金融发展指标之间在滞后一阶的存在1个长期协整关系, 故使用VEC模型。

3、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

根据Helmut和Markus (2004) 、Helmut (2005) 的研究,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后, 运用脉冲响应方法和方差分解方法能够更为系统的研究各内生变量间的影响方向 (脉冲响应) 和相对影响程度大小 (方差分解) 。

注:1) 上图纵轴表示响应程度, 横轴代表响应期数, 每期为一年, 选取了十期的反应。

脉冲响应的结果基本与前文的理论分析相一致, 可以得出结论:第一, 从全国范围来看, 金融规模的扩大会对贸易开放程度有促进的作用, 这一结果与前文的理论分析相一致;第二, 金融结构的变化, 对贸易开放水平是负向的影响, 由于采用的是证券市场融资相对于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指标来表示金融结构的变化, 出于对金融重要功能之一——融资功能的理解, 利用两大主要的融资市场的规模比率变化来刻画金融结构的变化;第三, 金融效率会对贸易开放产生正向的影响, 金融效率本文用贷款转化率指标来进行刻画, 金融机构将存款转化为贷款的效率越高, 则越会促进贸易开放程度的提升。

方差分解的结果如上图B所示, 这里只列出了贸易开放 (TRADE_E) 对其自身和金融发展指标 (FIR、STR、EFF) 的结果:第一, 金融结构是解释贸易开放最为主要的金融发展因素, 金融规模的作为在第二位, 而金融效率相对于金融结构和金融规模来说, 起到的作用相对较低。第二, 贸易开放最主要解释仍然来自其自身的发展, 路劲依赖特征依然明显。前文的理论分析, 并未对金融因素的影响程度做出细致的分析, 因此后面的第六章,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分析。

四、结论

本文的主要结论为:首先, 存款动员作为金融的主要功能之一, 在储蓄率高的国家体现的是国家金融规模, 经济发达地区的贸易对金融的需求较大, 不管是贷款的融资需求还是在贸易方面需要的金融服务, 存款创造能够较有效的满足地区的贸易开放的发展。其次, 金融结构对贸易开放的影响为负, 即证券市场的融资能力提升不利于贸易开放水平的提升。该结果表明, 在我国银行主导型的市场上, 发展证券市场融资反而会对贸易开放产生负向的影响, 主要的贡献还是在银行融资渠道。第三, 金融效率对贸易开放产生正向的影响。但主要的影响因素主要为金融规模和金融结构。

根据以上分析和结果讨论, 结合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 本文认为, 为使我国贸易开放和金融发展得到更协调的发展, 继续重视我国金融规模的提升, 为国际贸易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同时, 合理拓展证券市场融资渠道, 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最终, 实现金融发展驱动力从“量”到“质”的转变, 将提升我国金融发展质量的努力方向。

摘要:国际贸易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尤为重要,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中贸易出口的贡献度一直较高, 与此同时, 我国的金融业也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本文旨在理清我国金融发展对贸易开放的影响, 以期为我国的金融发展、金融改革的提供借鉴。本文通过向量误差修正 (VEC) 模型, 研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金融发展对贸易开放的动态影响。

关键词:金融发展,贸易开放,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参考文献

[1]Beck T.,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Trade:Is There A Link?[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Economics, 2002

[2]Do Q.T., and Levchenko A.A., Trade and FinancialDevelopment[J], Working Paper, 2004

WTO与中国金融开放 篇9

一、金融主体的狼性假设

金融主体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能够自主设计行为目标、自主决策、自由选择行为方式、独立负责行为后果并获得经济利益的能动的金融经济有机体。

狼性假设是一种比较形象的叫法, 它是指假设金融主体所有的行为都是一种求利行为, 这种行为带有极强的控制欲、占有欲、侵略性, 这种特点类似狼的本性, 因此将金融主体的这种本性叫金融狼性。狼是动物中比较成功的一种, 千万年来不曾灭绝, 也不被驯服, 它将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表现得淋漓尽致。金融主体处于经济链条的高端, 类似于狼处于食物链的高端, 本性中极强的控制欲、占有欲、侵略性的一面类似动物中的狼性。金融主体的自然本性是其狼性———表现为对利益、经济空间极强的控制欲、占有欲和侵略性。

二、金融开放的影响分析

我们分析的基础是建立在金融狼性的假设之上。即金融主体的行为动机完全根源于利益, 金融主体的之间遵循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分析的前提是A、B两国力量不对称。

(一) 对等条件下的完全开放

这是一种双向开放。A、B两国在金融方面相互不设限, 完全开放。从表面上看, 这似乎很公平, 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尽管条件对等, 但是由于力量不对称, 这种条件对二者产生的作用和效果完全不同。占有优势的一方所控制的经济空间会在完全开放中大大扩展, 但是对于处于弱势的一方来讲, 就很难从对方的开放中得到同等的益处, 往往其经济空间不仅没有扩展, 反而被迫缩小了, 甚至会处于强者的绝对控制之下。

(二) 非对等条件下的完全开放

这种情况属于一种单向的开放。B国对A国金融完全开放, 但是A对B国实行有限的开放或者采取封闭策略。即A国可以到B国去, 但是B国不能到A国去。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两国综合力量博弈的结果, 相对的弱国B由于各方面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处于劣势, 不得以对A国采取不设限的金融自由化政策。

这样做的结果, 从长远看, 其危害是深远的。A国家在金融方面的资金实力、业务能力、人才优势, 技术先进程度等方面都占有着绝对优势, 一旦B国对A国金融完全开放, 金融主体的狼性本能会促使A国的金融力量迅速占领B国的金融领地, 迫使B国丧失金融主导权, 控制B国的金融, 最终, A国通过对B国金融的控制达到控制、影响B国经济、政治, 甚至社会生活的目的。

(三) 对等条件的有限金融开放

对等条件的有限金融开放, 也就是一方给予对方在某一地域或者某一领域或某一金融业务的金融开放条件, 另一方也给与同等效用的金融开放条件, 这种开放就是对等条件的有限金融开放。

尽管条件对等, 但是由于力量的非对称, 对双方产生的效果和作用却不相同, 一般来讲这样的开放条件有更利于强大的A国。

当然也正是由于条件对等, 还有一定的主动权, 只要采取合适的措施, 开放的不利风险有可能会被控制在一定程度范围内, 弱国通过适当的措施也可以从金融开放中获益, 从而变得逐渐强大。

(四) 非对等条件的有限金融开放

非对等条件的有限金融开放。也就是一方给予对方在某一地域或者某一领域或某一金融业务的金融开放条件, 另一方不能给与同等效用的金融开放条件, 这种开放就是非对等条件的有限金融开放。

很明显, 这样的结果, A国的金融力量会逐渐渗透到B国, 在获取利益的同时, A国对B国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在增强, 在两国的关系中, 其主导地位得到了强化, 反过来, B国对A国的依赖性增强, 在两国关系中, 很难摆脱其从属的地位, 在经济决策上会逐渐变得越来越被动。如果不能将开放的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 A国的金融力量会不断突破B国的限制, 最终达到控制B国经济的目的。

三、金融开放的一般原理和原则

金融开放策略包含着以下几层意思:是完全开放 (无边界的开放) 还是部分开放 (有边界的开放) , 是单向开放还是双向开放, 是渐进式开放还是突变式开放, 以及首先开放哪些领域。

金融开放策略优化选择的核心或本质就是一个风险与收益权衡的问题。优化选择的过程就是一个风险和收益相互权衡的过程。为了控制金融开放的风险, 尽量地放大其收益, 对于相对较弱的一方我们应该注意应用以下原理, 选择合适的开放政策。

(一) 逐步开放原理

我们可将金融业看成是一个由许多因子构成的系统, 每一个因子代表一个子业务或者子领域, 系统的开放变成了一个一个因子的开放。这样, 我们可将金融业的整体开放进行有控制的分解, 金融业涵盖着许多的子业务, 金融开放的整体过程便可有控制的分解成许多子过程, 那么金融业的整体开放就变成一个个子业务连续开放的过程, 金融的整体开放就可看成是许多子过程的集合体。这就是逐步开放原理, 逐步开放原理的本质就是有控制的开放。

逐步开放原理就是将金融开放的整体风险分解到每一个因子, 整体风险就是每一个因子承担风险的集合。我们将金融开放分解为许多子过程的同时, 金融开放的整体风险就被分解到许多子过程中, 金融开放的整体风险就变成子过程开放风险的累积过程。任意一个子过程面临的风险都是整体风险的一部分。这样我们便可以通过对子过程的风险控制来达到对金融开放风险的整体控制。

有控制的开放的好处在于风险可控, 因此, 我们认为开放的过程应是一个渐进, 而不是突变式的过程, 是风险逐渐释放而不是集中释放的过程,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首先是风险变得可控;再次是为我们赢得一个适应风险、学习经验、发展和壮大自身的时机。

(二) 优势互补开放原理

优势互补开放原理就是为了解决金融主体的开放次序, 最好的选择是坚持优势互补的原则。为了将这个原理阐述清楚, 首先对以下概念进行界定:金融业整体优势、子优势、绝对优势、相对优势

整体优势:就是指金融业的行业优势, 指在金融业在人才、技术、管理、制度、服务质量等方面占有优势, 相对于其他金融业具有较强的综合力量。

子优势:指在金融业中某一方面业务具有优势。

绝对优势:和其他金融主体的子业务相比具有优势。

相对优势:和自身金融主体的其他子业务相比具有的优势。

我们假定金融主体Fa相对于Fb具有整体优势, 即Fa﹥Fb, (为了表达清楚, 我们用“﹥”表示“优于”的意思, 用“<”表示“劣于”的意思) 他们分别都有三个子业务, 分别为f1、f2、f3组成。

两个金融主体的子业务相比较, 金融主体Fa中f1、f2、f3业务相对于Fb具有绝对优势, 即fa1﹥fb1、fa2﹥fb2, fa3﹥fb3。对于金融主体Fb, 三项业务的优势顺序为fb3﹥fb2﹥fb1, fb3相对于fb1、fb2具有相对优势, fb2相对于fb1具有相对优势。那么对于经主体Fb而言, 开放的次序就是先开放fb1、在开放fb2、最后在开放fb3。坚持相对优势, 先开放劣势, 形成金融互补的格局。

(三) 经济栅栏与公平筹码

经济栅栏:这是一种形象的叫法, 实质上是指将金融开放的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和程度的条件、规则及制度的总和。

经济栅栏的提出是针对金融狼性而言, 一方面可以将金融主体的的活动限制在某一范围或某一地域, 使其狼性得到控制;另一方面, 我们可以透过“栅栏”近距离的观察对方、研究对方、学习对方, 又不至于被其狼性所伤害。

设立经济栅栏就是从地域和业务范围两个角度来控制金融开放的风险。

公平筹码:从风险和收益的角度看, 金融开放对力量不平衡的强弱两国多带来的风险和收益是不同的, 两国的风险和收益存在差异, 为了开放的公平性, 这种风险和收益的差异是应该得到补偿, 或者用同等的利益来交换, 用风险和收益差异的补偿换取金融开放的条件, 我们将金融开放给两国带来的风险和收益差异补偿叫作公平筹码。

我们提出经济栅栏和公平筹码这两个新概念, 是基于这两个概念能集中地反映力量不对称背景下, 弱国的金融开放的基本策略。一是综合实力的不对称在很长时间内将成为一种常态, 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打开金融的大门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金融资本由强大的国家向弱小的国家渗透, 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渗透。二是金融主体具有金融狼性, 如果不加控制, 它就会威胁一国金融安全, 损害其经济主权。三是金融开放对于力量不对称的双方多带来的风险收益有很大的不同。

经济栅栏和公平筹码是弱国金融开放的基本策略, 其意义在于:一是利用经济栅栏保护本国的金融安全和经济主权免遭损害。我们利用经济栅栏从地域和业务范围两方面将金融的狼性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使国际金融力量为我所用, 而不是被其所控制。二是公平筹码可以作为和对方谈判的有力武器。用公平筹码作为换取金融开放的条件, 寻找到风险和收益的最佳结合点。

四、小结

第一, 坚持有边界的金融开放原则。对弱国来讲, 无边界的金融开放很容易使其被控制, 丧失金融主权, 甚至经济主权。

第二, 坚持渐进的开放原则。渐进式的金融开放有利于对金融开放的风险加以控制, 为我们赢得一个适应风险、学习经验、发展和壮大自身的时机。

第三, 坚持金融互补的原则。根据金融业务的优劣次序, 由劣到优逐渐开放, 发挥国内外金融主体的优势, 实现金融优势互补, 提升金融对经济的整体服务能力。

第四, 坚持公平的原则。利用经济栅栏保护本国的金融安全和经济主权免遭损害, 从地域和业务范围两方面将金融的狼性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使国际金融力量为我所用, 而不是被其所控制。公平筹码可以作为和对方谈判的有力武器, 争取有利的开放条件。

参考文献

[1]、黄玲.金融开放的多角度透视[J].经济学, 2007 (2) .

[2]、胡援成.对外开放中的金融稳定与金融安全:一个文献综述[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2008 (3) .

[3]、夏斌.关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与我国金融开放的思考[J].宏观经济, 2009 (12) .

[4]、张艺博, 周琦.中国互利共赢的金融开放新战略[J].武汉大学学报, 2009 (5) .

[5]、孙健, 王东.每天读点金融史——金融霸权与大国崛起[M].新世界出版社, 2008.

上一篇:正比例的意义下一篇:CST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