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及其策略

2024-05-02

说课及其策略(精选五篇)

说课及其策略 篇1

说课已经成为当下检测教师教学水平简便有效的方式。说课是讲解一节课之前所做的相关准备,属于课前行为。教师首先要对本节课进行深入剖析,对教材进行研究分析、把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学习情况、设置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深入思考,最后还要向同行或者向专家进行阐释。

二、说课和讲课的区分

讲课和学生进行直接交流,教师要采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教法和学法具体展现教学过程;说课是面对同行或者是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工作者,概括陈述教学的相关步骤。讲课关注的是教学的具体操作,说课不仅要说教学的操作行为,更要把支撑这种行为的教学理论说出来。

三、说课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说课的内容包括:分析学情、研究教材、确定教学目标、抓重点难点、探教法学法、剖析教学过程、深入反思七个环节来进行说课。

(一)分析学情

所谓“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分析清楚学生的需求成为开展教学的先决条件。首先了解所教授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点、家庭状况,其次分析学生们的学习现状,思考如何改变这以现状,最后把本课程与学生们所学专业紧密结合,真正做到嵌入式教学。

(二)研究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之间的桥梁,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依据。教师在分析教材时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把握好教材在本册书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其次,要分析教材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先前知识的联系。最后,要深入分析通过所选取的说课内容要让学生掌握哪些与本专业相关联的方法与技巧。

(三)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确立的,一定要表述的具体、明确。根据本单元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获得了哪些知识或者掌握了哪些技能,从而改变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何改变。

(四)抓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突出重难点,然后采用教学方法解决重难点的过程。所以,在说课时一定要把重难点阐述清楚。说课者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就要有意瞄准这一教学重难点,当教学目标一一落实,重难点也就被突破。

(五)探教法学法

为了解决学生在课堂中因听不懂,基础差而难以产生共鸣,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这一现状,教师会根据学情、教材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法。常用的有讲授法、情境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说课者可以把所采用的教学法起到的作用在课件中表述出来。

(六)剖析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中的关键部分,是师生互动环节的重要体现。教学过程设计理论依据主要有以下三个环节:(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以教材为基准,以学情为主导,在第一环节中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授课做好铺垫。(2)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完美结合,把学生难以理解的难点和本节课的重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在教法学法的理论支撑下,设计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步骤,把知识化繁变简,化难为易。这不仅能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评价与分享。(3)心灵碰撞,升华共鸣。本环节意图:既总结了本课的知识点,又让学生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

三、深入反思,不断提高

本课是否重视了学生的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是否体现了文化课与专业课结合渗透的理念、有没有将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和评价方式引入课堂?是否引用了“微课”?这些内容都需要说课者进行深入反思,并且在课件中要有所展示。

四、说课的意义

说课是继观摩课、示范课后新兴的一种不受场地、师资制约的形式灵活、时间简短的新活动。说课的意义重大,体现为:1.改革了教研,提高了效率。2.创新了教学理念,提高了教学质量。3.不断学习,提升教师素养。

摘要:说课是检测教师教学水平的一种方式。说课者要理解“说课”的含义、明确说课与讲课的区别、把握说课的技巧,从而体现说课的重要性。

关键词:说课的含义,说课的内容,说课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丁.谈谈说课[N].教育时报,2005—6—6.

[2]田贯荣.如何说课[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08,(1).

[3]柳遂文.对高职院校“说课”的几点认识[J].黄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4]国家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

《信息及其特征》说课稿 篇2

武汉市黄陂第二中学

沈凤平

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信息及其特征》。首先我进行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版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丰富多彩的信息,从而引出信息的定义以及信息的4个特征。这节教学内容基本上是知识与概念的介绍,没有技能方面的内容,但这节课是学生升入高中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对以后的学习有重要影响。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列举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2)能举例说明信息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从学习中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体会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结构,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信息的概念,信息的特征

确定依据:只有掌握了信息的概念和特征,才能理解事例所反映的信息的特征。

2、教学难点:信息事例所反映的信息特征

确定依据:信息的特征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学方法、学法和教学策略上谈谈。

四、说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是一门培养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事例分析法,并通过课

堂教学感染和激励,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引导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说学法

有一句话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1、主动学习法:教师举出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次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综合能力。

2、反馈补救法:在练习中,注意观察学生对学习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目的。

六、说教学策略

1、替代式教学策略:教师给学生提出教学目标,组织、提炼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大量内容。

2、合作式教学策略:我通过提出问题、举出事例等形式创设情景问题,使学生在探讨交流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等创新思维能力,实现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

七、说教学过程

最后说一下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师生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1、导入新课:(2分钟)

我以“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的故事”导入新课,提出疑问“7个字要价150万美元,为什么这7个字这么值钱?”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33分钟)

首先我通过图片的展示与讨论,引出信息的概念,为了加深学生对信息的理解,我让学生讨论,然后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接着讲授了信息的6个特征:(1)价值性

为了前后呼应,解决新课导入中的问题,我首先引导学生得出“那7个字是什么?”的答案,从而引出信息的价值性,强调信息的价值不仅体现在金钱上,更重要的是其应用价值,并补充说明信息 的价值性只有信息被使用了,才能体现出来,并且信息可以增值,同时举出抗旱和学生成绩的例子,以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信息的价值性。(2)时效性

我首先让学生讨论“信息的价值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接着讲授“福利彩票”的事例,引出信息时效性的特征,并补充说明“信息的价值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和“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如果信息没有价值也就无所谓时效了”,再让学生思考讨论,举出体现信息时效性的例子或故事。(3)载体依附性

我首先谈到著名侦探福尔摩斯,然后讲述“列车劫案”的案例,鼓励学生争当“福尔摩斯”,成为破案高手,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专业的侦探都可以很快的破案?”继而引出他们是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找寻蛛丝马迹,从而获得与破案有关的重要信息

接着通过图文结合引出信息载体依附性的特征,再让学生讨论问题“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最后给出3点说明: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裁体、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载体的依附性使信息具有可存储、可转换特点。并配合举例,以加深学生的理解。(4)共享性

我首先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网上的信息大家都可以看到”和“上下课铃声大家都可以听到”两个例子,引出信息共享性的特征。再让学生讨论“信息具有共享性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让后举出“百度文库”的案例,让学生明白“信息有的时候不能共享,比如知识产权、个人隐私、国家机密信息,不能共享的信息就一定不要共享”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

以上是课本上讲的信息的4个特征,结合生活实际,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扩充,补充了信息的另外2个特征。(5)真伪性

首先我让学生观看“空城计”的视频,并提出问题:这段视频讲的什么故事?体现了信息的什么特征?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视频看完后,通过师生讨论“为什么诸葛亮不用一兵一卒就打败了司马懿的几十万大军呢?”,再引出信息真伪性的特征,然后举出手机中奖短信的例子,提醒学生不要上当受骗,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实用性。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不信瑶、不传瑶、信息有真有假,要加入自己的思考或验证”,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6)技术性

承上启下,我首先提出问题“信息既然有真有假,人们肯定希望得到的信息是真的,怎么样才能增加信息的真实性呢?”,然后讲述“地球年龄”的事例,引出信息技术性的特征,从而说明“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人们获取的信息逐渐向真实靠拢。”

总之在新课讲授中,我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立足点,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结合案例,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力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3、课堂小结:(1分钟)

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

4、课堂作业(3分钟)

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首先是较简单的选择题,绝大部分学生都可以正确完成,接着是填写熟语体现的信息的特征的填空题,难度加大。还有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5、学习评价(1分钟)上课效果、学生表现

八、结束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说课设计 篇3

关键词:解决问题;引导;巩固

教材内容的分析

1. 教材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实验修订本•必修)第二册(上册)第八章“圆锥曲线方程”第一节“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第一课时.其主要内容是研究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及其初步应用.

2.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是在学生已学过集合与对应、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曲线与方程、坐标平面上的直线、圆等基础上,对“由已知条件求曲线的方程,再从所得方程来研究曲线的几何性质”的解析法的进一步深化,同时是本章也是整个解析几何部分的重要基础知识,原因如下.

第一,在教材结构上,本节内容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前面学生用坐标法研究了直线和圆,而对椭圆概念与方程的研究是坐标法的深入,也适用于对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学习,更是解决圆锥曲线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第二,对椭圆定义与方程的研究,将曲线与方程对应起来,体现了函数与方程、数与形结合的重要思想. 而这种思想,将贯穿于整个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

第三,对椭圆定义与方程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测、实验、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加强了运算能力,提高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 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椭圆的定义和椭圆的标准方程.

因为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是解决与椭圆有关问题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基础. 解决办法是用模型演示椭圆,再给出椭圆的定义,最后加以强调,对椭圆的标准方程单独列出加以比较.

难点: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

因为学生推理归纳能力较低,在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时涉及根式的两次平方,并且运算也较繁. 解决办法是对题目进行推导,每步重点讲解,关键步骤加以补充说明.

疑点:椭圆的定义中常数加以限制的原因.

解决办法:分三种情况说明动点的轨迹.

教材目标的确定

1. 教情、学情分析

高中数学学科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达到“掌握”的层次,即在对有关概念有理性的认识,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叙述和解释,了解它们与其他知识联系的基础上,通过训练形成技能,并能作简单的应用. 而高中二年级学生正值身心发展的鼎盛时期,思维活跃,又有了相应知识基础,乐于探索、敢于探究,但逻辑思维能力尚属经验型,运算能力不是很强,有待训练.

2. 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学生身心发展的合理需要,特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椭圆定义和椭圆标准方程的概念,能根据椭圆标准方程求焦距和焦点,初步掌握求椭圆标准方程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快速准确的运算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审美观和理论联系实际思想.

教法与学法

1. 教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而愉快地学习,更主动地参加到课堂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故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按照“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建立模型——拓展应用”的模式来组织教学.

2. 学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经历椭圆图形的形成过程、定义的归纳概括过程、方程的推导化简过程,主动地获取知识.

教学过程的设计

1. 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以“嫦娥奔月”引入

2007年10月24日中国“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现第一次近月制动,卫星进入距月球表面近月点高度约210 千米,远月点高度约8 600 千米,且以月球的球心为一个焦点的椭圆形轨道. 已知月球半径约3 475 千米,你能求出“嫦娥”一号卫星运行的轨迹方程吗?

图1

设计意图是以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引入,让学生先对椭圆有一个直观地了解,使学生了解圆锥曲线在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再通过对圆的形成过程和圆方程的建立过程的回忆,以类比的方法探索平面上有规律的动点运动轨迹.

2. 动手实验,归纳概念

教师可事先预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椭圆的定义. (板书)

学生开始只强调主要几何特征——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教师在演示中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强调.

(1)将穿有铅笔的细线拉到图板平面外,得到的不是椭圆,而是椭球形,使学生认识到需加限制条件“在平面内”.

(2)这里的常数有什么限制吗?教师边演示边提示学生注意,若常数=F1F2,则是线段F1F2;若常数<F1F2,则轨迹不存在;若要轨迹是椭圆,还必须加上限制条件“此常数大于F1F2”.

设计意图是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画椭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积累感性经验. 让他们通过观察、讨论,归纳概括出椭圆的定义,这样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抽象思维、归纳概括的能力.

3. 启发引导,推导方程

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求曲线方程的经验,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思想,探求椭圆标准方程. 主要分以下几个步骤.

(1)?摇建立直角坐标系,设出动点的坐标

引导学生根据建立坐标系的一般原则,使点的坐标、几何量的表达式简单化,并使得到的方程具有“对称美”“简洁美”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直角坐标系. 并设出动点M的坐标及相关常数.

(2)写出动点M满足的集合

根据动点的运动规律,写出动点运动所满足的方程,得到椭圆标准方程的雏形+=2a.

(3)化简

带根式的方程的化简,学生会感到困难,这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特别是由点适合的条件列出的方程为两个二次根式的和等于一个非零常数的形式,化简时要进行两次平方,且方程中字母多,次数高,初中代数中没有做过这样的题目,教学时,要注意说明这类方程的化简方法.

(4)归纳小结

这样用坐标法推导出了椭圆的标准方程,也是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总结步骤为:建系设点,写出动点满足的集合,列式,化简.

设计意图: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严谨,使他们的观察能力、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得到训练,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并感受椭圆方程、图形的对称美,获得成功的喜悦!

拓展引申,对比分析

引导学生经过观察思考发现,只要交换坐标轴就可以得到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再通过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对两种方程进行对比分析,强化对椭圆方程的理解.

设计意图是通过对比总结,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椭圆定义和标准方程的理解,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使学生体会和学习类比的思想方法,为后边双曲线、抛物线及其他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运用拓展、提高能力

例题研究及学生练习是进一步理解基础知识,提高解题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应用和拓展知识进一步提高能力的最关键性环节.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本节课选择和设计以下例题与练习.

例1判断下列各椭圆的焦点位置,并说出焦点坐标、焦距.

(1)+=1;

(2)+=1;

(3)3x2+4y2=1;

(4)x2+=1.

例1是根据教学需要增设的一道题,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椭圆的焦点位置与标准方程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时掌握焦点坐标、焦距等基本量的运算技能.教学时采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完成的方法.

例2求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标准方程.

(1)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为(-4,0),(4,0),椭圆上一点P到两焦点距离的和等于10;

(2)已知椭圆的焦距是6,椭圆上的一点到两焦点距离的和等于10.

例2(1)小题是教材上的例题,设计目的是进一步理解椭圆的焦点位置与标准方程之间的关系,并掌握运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标准方程的方法. (2)小题是(1)的变式题,其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分类讨论数学思想的渗透,达到拓展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其中(1)小题在师生共同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详细板书,给学生一个解题的规范示例.

课堂练习

(1)课本练习,课本第95~96页中的第2、3题;

(2)已知F1、F2是椭圆+=1的两个焦点,过F的直线交椭圆于M、N两点,则△MNF2的周长为;

(3)若方程+=1表示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则m的取值范围是?摇.

回顾反思,提升经验

总结是把数学知识与技能以“同化”或“顺应”的形式纳入认知结构的重要步骤,也是提高学生归纳、总结以及语言组织与表达等方面能力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椭圆有互相垂直的两条对称轴(由直观性看出);其焦点总是在较长的对称轴上;

(2)若椭圆的对称轴是坐标轴,则其方程为椭圆的标准方程. 反之,椭圆的标准方程表示的椭圆其对称轴是坐标轴;

(3)椭圆的两种标准方程中,总是a>b,即椭圆的标准方程中,哪个项的分母大焦点就在相应的那个轴上;反之,焦点在哪个轴上相应的那个项的分母就大;

(4)始终满足c2=a2-b2,如果焦点在x轴上,焦点坐标是(-c,0),(c,0);如果焦点在y轴上,焦点坐标是(0,-c),(0,c).

说课总结

物理说课及其研究 篇4

物理作为理科中逻辑思维非常重要的一科, 对老师的上课水平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 所以, 物理学科的说课环节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下面, 我就从几个方面浅谈物理说课的重大意义和基本过程。

一、物理说课的含义、意义和作用及目的

1. 说课的含义。

简单来说, 说课是一种对于你将要上一节课, 你想怎么上, 你要怎么上, 用什么方法, 达到什么目的, 通过什么表述, 让其明白什么道理理论。但是, 我们需要注意的一点是, 说课是在我们上课之前, 说课的对象是我们的同行、前辈、领导等, 而不是学生。在说课前, 我们需要先备好课, 然后对这节课有什么想法或者个人见解要注意记录收集, 然后约上我们备课组的同行, 或邀上前辈领导一起坐下, 把自己对这节课的想法和做法, 还有语言的表达和他们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记录, 把对自己有用的想法记录下来, 进而把这节课完善。综上所述, 说课和我们所说的上课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三种: (1) 说课是将教师备课的隐性思维变成显性思维; (2) 说课是将教师的个体备课变为群体备课的简便易行的教学研究形式; (3) 说课使教师由只重视课堂教学操作变成既重视教学操作又重视教学理论研究。

2. 物理说课的意义。

(1) 总结物理课堂教学经验。物理说课活动可以很好地展示教师是如何备课的, 并且教师备课是教育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在教师备课过程中, 需要解决如何上这一堂课, 怎么上这一堂课, 还要解决教师上这一堂课需要具备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这堂课的教学目的是什么, 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 需要完成哪些教学任务目标。伴随着老师年龄和教龄的增加, 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手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成熟。物理教学说课, 是教师首先结合课堂教育心理学、物理教学理论和教育学, 再一次学习、再一次深化理解、再一次认识课堂的过程, 也是物理教研组集体备课, 取众人之长、相互磋商、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的一个“亮剑”精神的体现。 (2) 展示物理教师风采, 提升科研水平。我们这么说, 课堂上教师展示的是他的风采, 他的个人魅力, 在说课中, 教师就是展示他的文采, 他的个人的一种思想。从古至今, 教师这个行业被一种大家“约定俗成”的模式所统治。而“说课”这项活动完全能够充分地展示教师的教育教学风采。经常性地开展物理教学说课, 能极大地提高物理教师的教育教学的个人涵养、教学业务的不断提高和自我完善, 这样就能够走出很多的具有教育教学创新能力的能手。

二、物理说课的程序、内容

1. 物理说课的程序。

物理的说课教学程序, 我们不妨把它分成四个步骤: (1) 确定课题; (2) 说课的前期准备工作; (3) 编写教案 (说课) ; (4) 说课演示;确定课题:首先确定物理教学的说课课题, 题目是什么, 中心是什么, 需要什么理论做基础, 需要什么实验来验证, 都必须提前想好。前期准备工作:物理教学说课我们需要准备什么知识, 什么物理实验仪器, 或者需要什么理论做支撑, 我们必须提前准备好。

2. 物理说课的具体内容。

备课需要教师大量的课前准备, 知识理论性的、教育器材类的、语言沟通上的等。说课也一样, 涉及的面非常广, 总结来说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 (1) 说教材。考考考, 老师的法宝, 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说到考试, 我们用什么来考?我们的考试内容是什么?对, 就是我们每人手一本的教材。教材是教师上课的最根本的依据和方向, 也是教师备课说课的主要依据。根据每位老师的不同对教材的分析也会各有不同, 才会上出每位教师独有的风采。说教材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 初略分析教材。首先要向同行们借鉴使用的教材的版本, 并且分析该节教材在整本书中的分量, 是不是重点、是不是难点、是不是考试常考的, 然后根据本节教材的重要性分好课时。 (2) 教育教学目标的确定。 (3) 教学重难点分析与确定。比如, 在说“光的反射定律”这一节课时, 首先说光的反射现象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而光的反射定律则是解释这些现象和解决有关技术问题的基础, 学习它有很重要的意义, 由此指出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为了迎合学生好奇、好强、好动的心理特点,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为了更容易突破本节课的重点, 应将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特别处理:采用比赛的方式, 比哪组最先发现规律, 给予奖励并记入个人物理学习档案。评价他们发现的任何一条规律, 例如, 入射线改变、反射线改变;两线与镜面夹角相等是正确规律。交代法线的定义, 是物理上为了研究的方便而引入的, 体现物理的研究方法。 (2) 说教法。这堂课教师用什么方法去上?表述还是实验?需要什么优美的语言或者精确的描述?这就是说教法。 (1)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你有什么教学目的, 需要达到什么教学要求, 根据实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你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综合性、灵活性、发展性和可补偿性等特点, 这就说明进行具体教学时教学方法不是固定不变的, 教学有法, 毛泽东同志说的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现在放在这里非常合适。所以说当说课时, 教师不紧要说清楚你的教学方法, 还要说明你的根据和你所说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2) 过程的活动性。这是我们“初中物理教学活动化”新课改方案中的一个关键点, 也就是说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多动手、动眼, 还要动口,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的主导性。 (3) 媒介的选择与运用。电脑不仅走进了我们的家庭, 也更走进了我们的课堂。除了电脑, 光电电子白板和实物投影仪也纷纷走进了我们的课堂。随着教学媒介的增加, 如何选择适当的媒介, 作为我们上课用的工具也是我们所要思考的问题。教学媒体的多样化和现代化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生动形象。我们在选择时需要考虑几个问题, 是否能够很好地为我们的教学大纲服务, 是否符合我们课程的标准, 是否符合教师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比如说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 或者说媒体运用的熟练程度等。但总的来说就是要提高课堂的质量和上课的水平。 (4) 器材的选择与运用。众所周知, 在自然科学中,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所以选择合适的实验仪器和实验方法, 不仅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更能在说课时让同行们深刻理解教师的个人想法, 因此, 选择合适的实验仪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3) 说学法。什么是学法?学法就是指学生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方式方法与途径道路。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在教师教学方法的前提下形成的, 在教师的不断指导中逐步完善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不仅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或者说学会这门课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 如何去获取知识, 这是非常重要并且非常困难的。学是为了不学, 教师为了不教, 教会了学生就可以解放了老师。俗话说得好, 知己知彼, 方能百战百胜。这句话用在说学法上也恰到好处。说学法, 最核心的一点就是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为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先自身装备好足够多的武器, 如此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三、物理教师说课策略的运用和说课的基本要求

1. 根据自己的优势, 选择最佳角度。

首先, 我需要重复的一点是物理说课的对象是我们的同行、前辈和领导。他们不是学生, 可以一节课40分钟坐在下面听你陈述, 所以说, 在有限的时间内, 如何把需要讲述的内容有机和精练地呈现出来, 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安排了。一般来说, 说课时间在10~15分钟左右较为合适,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 我们就需要把我们的亮点、重点, 和有必要与大家一起共同讨论的问题拿出来。再有, 根据自身的条件, 看你是表述能力比较强还是动手能力比较强, 根据自己的强项来安排时间。

2. 突破传统观念, 更新教育模式。

我们都是国家九年义务教育出来的磨具, 没有自己的思想, 也没有自己的个性, 完全是在学校按照老师的要求一步一步地走出来, 然后我们又以原来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这样代代相传, 我们的后代就是只会模仿的高等动物。这句话可能说得重了, 但确实如此, 改革迫在眉睫。不仅在上课中, 在说课中我们也要体现出课改的精神, 主要依据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六项具体目标, 即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六个转变内容。新理论摆在那里, 如果没有人实践, 那就是毫无意义的, 所以在最后我呼吁广大的教师们突破传统, 更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段新, 钟晓青, 邱晓云.论中学物理教学的“说课”[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3, (3) :125-127.

[2]查金根.浅谈我对物理说课的点滴认识[J].物理教师, 1999, (1) :41.

[3]田静.新教师预演式“说课”的策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5, (4) :121-123.

[4]刘世军.怎样进行物理说课程[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1998, (3) :7-9.

[5]祝风.物理说课的理论和实践[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1) :76-78.

《能量及其形式》说课稿 篇5

我是小学的科学老师,我叫。

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各种各样的能量》的第12课《能量及其形式》。下面我从教材、学生、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介绍我对本课的理解

一、说教材:

“能量及其形式”是“各种各样的能量”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本课内容是认识能量和能量的形式。主要包括观察能量驱动物体的现象,整理信息,归纳得知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并且通过实验体验能量具有不同的形式,思考能量与生活的联系。

本课先从物体工作需要能量入手,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理解物体运动需要能量,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中归纳出能量具有不同的形式,并让学生思考能量对现实世界的影响。

二、说学情分析:

电、光、热、声、磁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五年级的学生对“电、光、热、声、磁”这些能量只是有一个初步的认知,但不一定知道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电、光、热、声、磁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从年龄的特点看,五年级的学生此时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在该课的唯一一个实验活动中,训练学生在制作让小车动起来这一教学活动和分析的基础上为事物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的科学认识。

三、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

2.知道电、光、热、声、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能力培养

1.通过实验制作活动,培养学生实验、制作的能力。

2.通过各种思考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与交流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我国抽水蓄能电站等例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而我把经历观察、实验记录、整理信息、逆向思考等的研究,建立“能量”和“能量的表现形式”的概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所以,我会先播放乡村或旅游区内不停在转动的小水车的视频让学生观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抛出问题:是什么东西让小水车动起来的?从而引出“能量”的科学概念和课题。

然后出示课本68页各种机械的图片。让学生说出这些机械的名称,讨论是什么使它们动起来的?是不是任物体动起来都需要能量呢?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动手制作让小车动起来的实验,允许有成功有失败,通过让成功的小组演示后,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不管理是那一种方法都需要能量。然后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说说在视频里听到或看到了什么能量,使学生知道能量是无处不在的。

最后让学生想一想,虽然能量普遍存在,便假如缺少了某种能量,世界会怎样呢?比如缺少了电,我们的生活会怎样呢?再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经过“观察—提问—实验记录—交流—思考”的科学探究活动,让这堂课的结束作为下堂课的开始。

五、说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

气球、橡皮筋、木板小车、剪刀等实验材料、小水车转动视频影片等,有关各种形式的能量的图片、资料等。

六、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安排4个环节组织教学。

环节一:情景导入

出示课本68页各种机械的图片。让学生说出这些机械的名称,讨论是什么使它们动起来的?使学生明白这些机械物体都必须给它们施加力量才能运动起来的,而这些力量就是能量。

目的是通过直观的观察,引发学生对熟悉现象的思考,从而引入课题。

环节二:合作尝试,让小车动起来

1.小组合作,用老师为学生为他们准备的气球、橡皮筋、木板小车、剪刀等实验材料,尝试动手制作,让小车动起来。

我会先展示实验用的小木车,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有用什么办法可以给这个小车一点能量,让小车动起来?

2.让学生观察实验材料,结合生活经,各小组根据实验设计进行制作活动,观察并记录。

3.把让小车动起来的制作方法以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

4.交流讨论:每一种让小车动起来的办法有什么不一样。是什么形式的能量让小车动起来的?

目的是通过观察实验制作活动,学生在观察中风、磁、电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知道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

环节三:出示课本70页中火车、闪电、阳光、火、电磁铁等图片让学生讨论,这些现象中,存在着哪些形式的能量?除了这些能量之外,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其他的能量形式。

环节四:让学生讨论:能量普遍存在,假如缺少了某种能量,世界会怎样呢?目的是进一步促使“能量”和“能量的表现形式”概念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同时也引导学生思考能量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培养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上一篇:按贡献分配下一篇:网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