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病房

2024-05-05

感染病房(精选十篇)

感染病房 篇1

1 ICU病房的空气消毒

病房内可采用自然通风和紫外线消毒,有条件的医院最好安装空气净化装置,以确保空气净化。

2 ICU病房的人员管理

所有人员应穿专用的工作服和鞋,并每日更换,一旦污染或弄湿应及时更换;会诊者及探视者入室前应更换隔离衣,在进行各项操作前应戴帽子和口罩;所有人员均要坚持洗手制度,在处理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的不同部位前后均须认真洗手,进行无菌操作前应加用消毒液洗手,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如果工作人员发生感冒、肠炎或皮肤炎症等感染性疾病时,应暂时调离ICU病房;为了保护患者和工作人员双方,在进行吸痰或清理口腔、伤口换药、导尿、灌肠、试肛表等操作时,均应戴手套,而且不可与清扫病房、更换床单等工作同时进行;尽量减少人员流动,严格控制入室人员。

3 环境和物品管理

ICU病房一切物品包括仪器和清洁工具必须固定专用,从外面带入物品应做适当清洁及消毒处理后才可入室;每个床位所用的血压计、听诊器、床头物品、供氧装置等不可与别的床位交叉使用,患者转出后,用具必须清洗、消毒后方可转给他人使用;室内地面、家具应常用消毒液擦洗,至少每日2次,污染时则随时擦洗,并做到一床一毛巾、一桌一抹布;病室、治疗室、换药室拖布分别使用,固定放置,定时通风,并定时对空气、物体表面和工作人员的手进行细菌检测;ICU病房内禁止养花,护理人员不得在病房内饮食,病床上不可放治疗用物,如有必要,必须先铺上消毒或无菌治疗巾;杜绝各种导管共同浸泡在同一消毒液容器中,提倡使用一次性医疗、护理用品,尽量防止因物品重复使用而造成的污染;加强ICU病房及床单的终末消毒,必要时进行卫生学监测,合格后方可收住患者。

4 护理预防

病房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篇2

一、递守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二、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科内感染管理小组主持开展预防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各种感染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三、科内感染管理小组负责对本科室所有工作人员进行感染管理相关知识培训,每月至少一次,有记录。

四、科內感染管理小组针对本科室存在的感染管理相关问题,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会议,提出改进措施井有记录。

五、病区保持环境整洁,无肉眼可见灰尘,走廊每日湿式清扫两次,遇污染立即消毒。

六、病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每日两次,每次30分钟,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地面应湿式清扫,每日两次,遇污染时即刻消毒。治疗室、配餐室、病室、厕所等应分别设置专用拖布,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消毒,悬挂晾干备用。

七、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柜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病人调床、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八、病人衣服、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1-2次,枕芯、棉褥、床垫定期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下来衣物。

九、患者的安置原则应为: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十、对传染病患者及其用物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

十一、弯盘、治疗碗、雾化吸入器等用后应立即消毒处理。

十二、加强各类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等的清洁与消毒管理。病人使用的吸氧装置、负压吸引装置等,每24小时更换一次;墙壁阀门处、监护仪、血压计、输液泵、微量泵等仪器,用75%酒精擦拭消毒。

十三、保持紫外线灯清洁,每两周至少用酒精擦拭一次。

十四、餐具、便器应固定使用,保持清洁,定期消毒和终末消毒。

十五、传染性引流液、体液等标本需消毒后排入下水道。

内科病房的环境感染与防护对策 篇3

【关键词】 内科;病房;医院感染;防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R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860-02

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我国医院感染的发病率中呼吸系统的感染占首位,而且有上升趋势,同时其致病的微生物种类之多也名列前茅。呼吸系统疾病其病原菌的传播多以空气为媒介。因此,呼吸内科病房就存很多的感染危险因素。为了落实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和制度执行,以利于预防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现分析呼吸内科病房潜在感染因素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

1 潜在危险因素

1.1 环境因素

我科专门收治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很多传染病,如甲型H1N1流感、伤寒、肺结核等疾病,首发症状多以发热、咳嗽、咽喉疼痛等疑似呼吸系统疾病而收治,在未确诊前在我科进行治疗。而这个阶段处于疾病的前驱期,传染性最强[1],最不容易防范。可以说呼吸科成了我院收治传染病的前沿阵地。

1.2 流行病学趋势

据资料显示,近 10 年新增加了10多种传染病,多以呼吸系统症状为表现,特别是变异性病毒,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H5N1型禽流感病毒等。

1.3 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差

特别是医生在病人刚入院时,询问病情都不习惯戴口罩;护士巡视病房、进行健康教育时,也容易忽视这点,又是面对面的接近,如果医护人员自身抵抗力差,很容易造成病原菌的定位种植。呼吸内科医务人员呼吸道疾病感染率较其他科室人员高于3倍或4倍。

1.4 病人之间交叉感染

呼吸内科病人多年龄大,均有多种基础疾病,住院时间长、治疗难度大,所以存在有的病人处于康复期,而有的是新入院的急性期病人,很容易引起不同细菌的交叉感染,导致康复期病人再发感染。

1.5 感染控制措施不能规范实施,医护人员成为传播媒介

医护人员不注意手卫生消毒规范,平时医生查房时,查完1床接着就对2床进行触诊、听诊,根本没有消毒双手或听诊器的意识。护士打针时做不到一人一针一带一消毒等,就会引起医源性传播而致交叉感染。

1.6 侵入性操作增多

老年病人常常带有尿管、中心静脉导管及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呼吸机应用等,均增加了外源性感染因素。

1.7 其他

抗生素的大量长期应用,容易导致人体正常菌群失调,出现多重耐药菌株。应用免疫抑制剂病人,免疫力低下,床单位的终末消毒不到位,病房的床垫存在反复污染,无法彻底清洗消毒,只能表面擦拭,病人的痰液、血液未按规范进行消毒处理等。

2 防护对策

2.1 加强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学习,强化观念,规范操作

督促医护人员做好自我防护,养成良好习惯。不论是查房、还是询问病史都注意规范戴口罩,在传染病流行季节时要戴双层防护口罩。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原则,特别要重视医务人员手卫生,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是降低医院感染成本最低、效果最佳的手段和措施[2]。科室护士长及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定期督查,以促进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持续、规范执行。

2.2 规范病人收治流程

根据科室现状和收治病人特点,尽量将康复期和急性期病人分室安置,根据疾病流行病学特点,在流行季节,特别病例安置于单间,按消毒隔离原则执行。我科曾收治过1例人禽流感病人,虽然因病情危重所致病人死亡,但处置妥当,未对医务人员和病人造成交叉感染。

2.3 多科协调,避免误收、误治,规范诊疗行为

将收治传染病人出现的误诊率进行统计,上报医务部和科主任,取得多方重视和协调,以督查门、急诊内科医生首诊时提高对传染病的警惕性,加強检查、会诊进行鉴别,以防止呼吸道传染病病人收入普通病房。传染病一经确诊,立即转往专科隔离治疗。

2.4 严格消毒措施

病毒感染多通过飞沫、尘埃的传播。空气流通是预防病房交叉感染的最有效而直接的措施。早晚开窗通风换气,避免过于潮湿,监护病房每日用空气消毒机消毒 3 次,对床单位进行彻底消毒擦拭、清洗床褥、棉被,用紫外线或日光暴晒,有特殊感染用甲醛密闭熏蒸消毒。

2.5 规范医疗性废物的处置

禁止医生在病房换药、抽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操作。督促医生在规定诊疗室进行诊疗活动,以便于集中,定点消毒处理,也避免了病原菌形成空气漂浮尘埃而被扩散。对于病人痰液、血液、胸腔积液、腹腔积液放于0.5%含氯消毒剂消毒处理后,再按医疗感染性废物处理流程进行处置。

本院呼吸内科病房的患者以老年人为主,其中主要病种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肺炎和呼吸衰竭等呼吸道感染疾病,且不少患者伴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和前列腺疾病等基础疾患,这些易患因素是医院感染的隐患。同时呼吸内科病房中的医疗行为也潜伏着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是交叉感染的源头。诸如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胃管、导尿管的插入、吸痰、医护人员的手、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应用。近年来,气溶胶如病房空气的品质、雾粒的吸入、气雾剂的应用、氧气湿化瓶的污染等也成为医院内感染的重要发病因素。此外抗菌药物长期的不合理应用也已成为医院感染发生率增高的重要因素。由于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导致病原菌耐药率不断增加,细菌的变异和引起菌群失调和二重感染。总之,呼吸内科病房存在的感染危险因素有人为可控制因素,也有不可预测因素。但只要规范医务人员技术操作规程和各项医院感染控制流程,自觉执行手卫生规范,严格监控消毒隔离制度的规范落实,就能达到有效预防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综上所述,如果通过定期病房感染后病原菌的了解,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和结合医院内感染发生率的综合分析,有助于提高医院内感染防治意识,有助于制定相应的措施,有益于减少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有益于降低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姚景鹏.内科护理学[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1.

儿内科病房医院感染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儿内科收治的14 500例住院患儿, 2011年住院患儿5 026例, 2012年4 840例, 2013年4 634例, 医院感染例数共350例, 医院感染患儿诊断标准按照2001年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执行;男240例, 女110例, 年龄45d~15岁, 平均年龄 (7.9±0.3) 岁。

1.2 方法

对我院儿内科收治的14 500例住院患儿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 查看临床资料;分析患儿的临床特征, 探究医院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 并探讨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将感染病种类、季节及年龄等作为变量, 进行分组探讨, 采用统计学比较对组间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 采用one-way ANOVA进行年龄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的检验方法采用表示, 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儿内科病房医院不同感染疾病组间的基本状况

其中, 呼吸道、消化道感染及鹅口疮的发生率分别是49.71%、44.00%、5.43%, 具体结果见表1。

2.2 儿内科不同年龄段患儿感染情况对比

45d~1岁的患儿感染率是4.56%, 1~3岁的感染率为2.03%, 3岁以上的患儿感染率为0.45%, 具体结果见表1。

3 讨论

综上所述可知, 儿内科病房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41%, 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是49.71%, 消化道感染发生率为44.00%, 可以看出儿内科病房感染发生率以呼吸道、消化道感染为主;调查中发现, 住院患儿的年龄越小, 其受感染的可能性就越大。45d~1岁的患儿总数为5 000例, 但感染例数为228例, 感染率高达4.56%, 1~3岁的感染率为2.03%, 3岁以上的患儿感染率为0.45%, 婴幼儿由于自身免疫力差, 缺乏有效的抵抗力, 所以感染的可能性较大。

针对儿内科病房医院感染的情况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加强病房管理, 按病种安排床位, 对免疫力较低的患儿, 要单独收住;保持病房内的空气质量, 做好消毒工作, 强化消毒灭菌工作, 以切断感染的传播途径;严格探视制度, 减少病房区域内的人员流动, 要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教育, 让他们掌握控制感染的相关知识, 让患儿及家属勤洗手, 保证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 加强对医务人员控制感染知识的教育, 陪护人员必须掌握消毒隔离的方法[4]。

参考文献

[1]马梦玲, 曾月嫦.儿内科病房医院感染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 2012, 19 (6) :899-900.

[2]周慧琴, 陈伟.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31 (18) :3826-3828.

[3]厉静辉.内科病房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3 (8) :1887.

普通病房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篇5

一、病人安置与隔离原则

1、每病区的末端设1-2间隔离室,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进行相应的隔离与预防。

2、一种疾病可能有多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

3、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

4、感染性疾病患者与非感染性疾病患者宜分室安置。传染病患者或可疑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同种感染性疾病、同种病原体感染患者可安置于一室,病床间距宜大于0.8m。

5、病情较重的患者宜单人间安置。

6、病室床位数单排不应超过3 床;双排不应超过6 床。

二、空气消毒

1、清洁处理

(1)日常打扫卫生保持清洁(病室、浴室地面每日各擦2次,床头柜、床栏、窗台各擦一次,纸篓满后随时倒)。每月卫生大扫除一次,包括玻璃、墙壁、吊灯及点滴架。

(2)病房采用湿式清扫如湿式拖把、湿毛巾、湿扫床套,以保持空气清洁。(3)普通病房每日开窗通风上下午各一次,每次30分钟。(4)特殊感染患者出院或死亡后,封闭病房,行终末消毒。三、一般物品消毒

1.病室、治疗室、厕所拖把专用,并有明显标记,清洗后分开放置,悬挂晾干。如擦拭血迹、呕吐物、排泄物等用消毒液浸泡,清洗,悬挂晾干。

2.抹布一桌一巾,扫床套一床一个,用后消毒液浸泡,洗涤后备用。3.病人出院后,行终末消毒,床、床头柜、凳子用消毒液擦拭,被褥用紫外线照射1小时,特殊感染被服放入双层黄色塑料袋内,按医疗废物处理。

4.体温表用75%酒精或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消毒,擦干后备用。床边隔离病人体温表专用。

5.各种监护仪或血压计的袖带每周清洗一次,遇有污染随时清洁消毒。

四、各种瓶类消毒

1.碘酒、酒精瓶每周灭菌二次,包装的安尔碘开封后有效期一周。2.连续使用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的管道送供应室处理,早产儿暖箱的湿化器等应每日消毒液浸泡后,再用清水冲洗、晾干、备用。使用中的湿化液每日更换。

3、电动吸引器、胃肠减压器、洗胃机容器里的内容物满后随时倒,做到每日刷洗。用毕先用消毒液浸泡,再清洗干净晾干备用。

五、器械、敷料的消毒

1.不锈钢换药盘(碗)、镊子用后密闭送供应室高压灭菌。

2.经灭菌的各种敷料桶(纱布、棉球)、无菌包,开封后的有效时间为24小时,并注明开封时间。

六、床边消毒隔离制度 1.床头要有隔离标记。

2.操作完毕,用流动水洗手,在进行手卫生消毒。3.药杯用后放消毒液中浸泡后再刷洗。

4.病人接触过的器械,封闭标识清楚送供应室处理。5.血压表、听诊器、体温表要单独使用,用后消毒处理。6.手术病人需通知手术室,以采取隔离措施。7.废弃污物放入黄色塑料袋双层。

七、隔离病房制度(除床边隔离制度外)1.病房门把手每日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剂溶液擦拭。2.进入隔离室,穿隔离衣、外科口罩。3.便器专用,排泄物倒入下水道。

4.拖布及抹布,用含氯消毒液浸泡后再清洗。

5.病人出院后,行终末密闭消毒。特殊感染病人用过的被服应按医疗废弃物处理。

如何防止新生儿科病房感染的探讨 篇6

【关键词】新生儿科 医院感染 交叉感染

新生儿科患儿病情危重,变化快,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病房内仪器复杂,护理操作繁多,存在很多不确定的易感因素。同时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缺陷,血脑屏障功能不健全,器官功能发育未完善,尤其是低体重儿、早产儿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新生儿科病房由于以上所述的自身特点,防止医院感染是一个重要课题,护理人员在新生儿科病房防治医院感染中的作用更显突出。

一、新生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的常见类型和原因

1.皮肤感染:新生儿皮肤粘膜薄嫩,易于破损,本身处于不通风的房间,皮肤排汗不畅,容易发生新生儿脓疱疮、新生儿尿布皮炎、红斑等,常发生在颈部、耳后、腋下、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医护人员和探视者常为传染源。

2.脐部感染:脐部是新生儿与外界接触的主要创面,由于尿垫长期包裹极易导致大小便污染而发生感染。

3.口腔感染:鹅口疮是新生儿的常见疾病,尤其是以出生一周以后及早产儿多见,它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主要来自产妇阴道及带菌的医护人员及没有经过严格消毒的奶瓶、尿布。如果口腔护理不当,容易引起白色念珠菌入侵,并大量繁殖。

4.肺部感染:由于新生儿抵抗力低,长期使用抗生素或皮质激素导致免疫能力降低,尤其早产儿吸吮力低,如喂养不当,极易发生误吸呛咳从而引发肺部感染。

二、新生儿病房制度规范化是防治医院感染的保障

1.工作人员是防止交叉感染最重要的一环,因此工作人员应至少半年健康检查一次,凡有呼吸道、皮肤粘膜、肝脏、胃肠道或其它可传染的感染性疾病者,均不能在新生儿科病房工作。

2.坚持对陪人、探视、参观人员的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入室人员,定时探视。限制人员出入,入室应更衣、换鞋、戴帽子和口罩,与患儿接触前要洗手,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得进入。

3.坚持手消毒制度,医护人员在进入新生儿病室之前,应先在洗手间用肥皂、刷子在脚踏式自来水下洗刷双手直至肘关节以上,在接触下一个患儿前常规床边手消毒。

4.坚持新生儿病房分区制度,新生儿住院期间感染患儿与非感染患儿分开,特殊感染与普通感染患儿分开。

5.坚持新生儿科病房每日的清潔工作分区进行,新生儿科病房分为清洁区和污染区,清洁区和污染区的清洁卫生工具要分开,进出清洁区必须更衣换鞋。

6.坚持清洁卫生消毒制度,新生儿科病房每日通风,冬季2次,夏季4次,每次15~20min,不具备生物净化条件病房可采用紫外线、化学消毒剂喷雾、乳酸烟熏、臭氧、空气净化机等方法消灭空气中的致病菌,每天用清水洗净的拖把拖洗地面4次,若有体液或血液污染地面需及时用消毒液拖洗。门、窗、窗台、墙壁、桌椅、台面用清水抹布擦洗,每日1次。新生儿床、暖箱、开放暖床、新生儿推车、治疗车、输液架等每日用清水擦拭1次。

7.新生儿病室内各种仪器由专人负责清洁消毒,婴儿用的粉扑、油膏、沐浴液应一婴一用,避免交叉感染。奶瓶奶具一婴一用一消毒,隔离婴儿用具应单独使用,双消毒,定期进行细菌培养,特别注重细节检查,如蓝光箱排风口、灯管无灰尘,暖箱各窗户、湿化器、空气过滤材料、各衔接处严格清洗消毒,无污迹。光照疗法用眼罩、纱布、手套,每日消毒灭菌,纱布用后弃去。患儿出院后对使用的温箱、用具进行终末消毒。

三、提高护理人员素质是防止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关键

良好的护士素质是安全护理的基础,当护士的素质不符合护理工作的要求,就会出现一系列安全问题。作为护理人员,尤其要关注如下工作:

1.加强护士职业道德培训,注重培养护士的责任心和爱心,如喂奶后必须为患儿拍背,并保持患儿头偏向一侧,多给患儿以爱抚。

2.强化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操作,加强基础护理,保持患儿皮肤、口腔清洁、粘膜完整,感染性疾病应床旁隔离,自觉履行严格消毒措施。

3.强化新生儿科专科护理知识、护理技能、护理操作的训练,如新生儿沐浴、脐部护理、新生儿心肺复苏、鼻饲管置管、留置针静脉穿刺、头皮静脉穿刺、光照疗法等。

4.新生儿科病房的护士要做到眼勤、腿勤、手勤,对有静脉留置针的患儿加强巡视,每30~60min观察1次,每班床边交班时查看留置针情况,发现局部有渗出、留置针脱落等情况应及时拔除,气管插管患儿应及时观察插管位置,通气是否有效,每日进行口腔护理1次,防止口腔感染。

四、小结

新生儿住院期间的护理安全能否得到保证与能否有效防止新生儿科病房感染息息相关,做好新生儿科病房的护理工作就能更高效、更科学、更安全地防止新生儿科病房的感染。

加强医院病房感染控制及其分析对策 篇7

1 危险因素

由于病房内空气不清洁, 人员流动又相对较大, 导致空气的流动性增大, 空气污染, 引起呼吸道感染。侵入性操作及医疗用品的污染:由于医务人员的无菌观念不强, 在进行无菌操作时污染了用于患者的药品及器械。

1.1 如临床上常见的泌尿系感染、输液反应都与护理操作不当有关。

护理操作所用的一些器械被污染, 也可引起伤口及穿刺部位的感染。

1.2 用品的污染

如病床的床单、被子、褥子、枕头芯等在临床上反复使用, 又做不到一用一消毒, 很容易造成医院感染。

1.3 工作人员得手受污染

手是最容易被污染的, 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特别是在大查房时不进行手的消毒, 手上的致病微生物也是造成医院感染的一个方面。

2 原因分析

2.1 病房内的空气质量差

由于患者怕着凉, 门窗密闭, 病房内空气不流通, 冬季尤为明显, 空气质量严重超标;易受人流或治疗车来回运动的影响;未进行空气消毒;陪护、探视人员多, 带来更多的细菌污染空气。特别住院时间长, 离家远的患者尤为明显;病房内的监护病房, 多为大手术后的患者, 由于其医护人员多、各种操作多、人员走动多、患者的治疗管道也多等特点, 再加上通风不良, 造成人员多菌株杂的严重空气污染。

2.2 医院感染意识薄弱

医护人员对控制医院感染认识不足, 无菌观念不强, 少数医务人员在进行无菌操作时不戴帽子、口罩和手套, 忽视了无菌操作, 造成感染。如在进行消毒时, 消毒的物品未完全浸泡在消毒液中, 未达到消毒效果, 就使用于临床。

2.3 作用品消毒不严格

浸泡用消毒液有的是临床护士自己配制, 浓度达不到稳定标准。护理用品消毒后没有按规定进行检测, 反复使用造成的污染机会也多。

2.4 医务人员的手感染

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以接触传播最为常见, 其中手是最重要的传播媒介, 也是污染的重要环节, 在做各种治疗及护理中, 清洗、消毒不彻底。因此, 做好医护人员手的消毒是控制医感染的关键措施。

3 控制对策

目前, 医院感染已成为医院管理的首要问题, 有关感染知识的培训, 病房空气、护理用品、非医疗器械的消毒及监测制度的落实等, 对预防医院感染、降低医院感染率、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其管理措施为以下几点。

3.1 加大培训力度

加强教育提高广大医务人员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视程度, 对各级各类人员进行感染的知识培训, 同时, 对非医护人员也要进行培训, 如病房内达到的配餐员、卫生员、护工。所有工作人员都要掌握控制医院感染的具体措施。

3.2 病房的空气消毒

临床监护室、抢救室一般都安装紫外线灯并定时消毒, 而普通病房应备有移动紫外线灯, 并定时地进行消毒;在夏、冬季要注意开窗通风, 2次/d, 0.15h/次;物体表面、桌椅、门窗、墙壁及地面用0.5%有效氯消毒液擦拭, 1次/周;平时日用清水擦拭。减少或控制陪侍、陪护人员;做好病房空气消毒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

3.3 护理用品的消毒

临床上的一次性治疗用品已广泛应用, 从根本上避免了交叉感染, 但还有未被一次性用品取代的用具必须严格消毒, 氧气湿化瓶、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等的消毒要落实到位。湿化瓶

用0.5%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min, 1次/d, 清洗晾干备用。血压计、听诊器在每个患者使用后用乙醇擦拭, 表面抗原阳性的患者使用后用0.5%有效氯消毒液擦拭;体温表应每人专用, 用0.5%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min, 清洗后擦干备用。

3.4 医务人员手的消毒

用流动水清洗, 双手充分浸湿, 肥皂均匀涂抹手掌、手背、手指、指缝, 时间不少于15s, 洗后避免擦手巾共用, 最好用一次性无菌纸巾沾干。定期监测, 保证医务人员手指带菌数不超过5cfu/cm2。

3.5 非医疗用品的消毒

其主要是床单元的消毒。床上用物如床单、被罩、枕套等用0.5%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min, 床头桌、床、地面等用0.5%有效率溶液擦拭, 侧地清除感染, 通风换气使空气新鲜, 然后进行空气消毒。

3.6 严格落实监测制度

根据感染管理有关规定, 每个科室都要制定出定期、定时消毒监测制度, 感染可按照一类、二类、三类环境, 每月进行1次空气细菌培养、检测室内空气菌落数;物体表面、医务人员的手监测1次/月;紫外线灯的监测每季度1次, 对不合格的紫外线灯立刻更换。

3.7 医院内感染为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

住院前获得的感染, 住院时正值潜伏期, 于住院后发病者不能作为医院内感染;反之, 住院期内获得的感染, 出院后才发病者, 应作医院内感染计。新生儿通过产道时发生的感染, 如B组链球菌感染, 为医院内感染;经胎盘传播的胎儿感染, 如先天性梅毒、弓形体病等皆属院外感染。住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在住院期间有所扩展或发生并发症者皆不能视为医院内感染, 除非其病原菌有所改变。潜伏期不明的感染和发生于住院后48~72h内者, 应视为院内感染, 除非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能说明此感染系在院外获得者。

总结:综上所述, 病房发生院内感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这就要求我们采取的预防措施也应该是综合性的。在建立严密的院内感染监管制度下, 综合多种预防措施可以降低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摘要:目的找出病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采取控制对策。方法对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对病房的空气、护理用具、医务人员的手等加强消毒管理, 可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结论控制每个环节, 落实监测制度。

关键词:病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控制对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 2002:11~18.

进行护理干预,降低ICU病房感染 篇8

关键词:ICU病房,护理干预,院内感染

重症监护 (ICU) 病房是医院危重病人的集中地。ICU的创建和完善对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其收治的患者病情危重、免疫功能低下, 再加上多种侵入性检查的原因, 使病房感染性并发症的患病率和病死率明显提高, 而且由于患者流动性大、医护人员密集, 空气中细菌增加, 使其感染率远远超过了普通病房, 也增加了医护人员感染的机会。临床资料统计显示, ICU病房引起感染的机率占院内感染的13%~18%[1], 随着对医院感染的深入研究, 已广泛引起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我院自2007年6月至2011年5月对收治的ICU住院患者1868例加强院内感染控制的管理, 进行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 有效预防和控制了院内感染的发生, 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自2007年6月至2011年5月ICU住院患者1868例, 年龄23~76岁, 发生医院感染例, 其中60岁以上1021例, 占54.7%。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 发生医院感染明显降低。

2 ICU病房发生感染的原因

2.1 患者因素与环境因素

ICU病房患者多是病情危重、抵抗力低下, 经过了较大的手术和创伤, 有些在转入时就伴有严重的并发症和感染症状, 加重了患者感染的机率, 再加上ICU所处的位置相对闭塞, 通风不足使空气中的病原菌数量增多引发交叉感染, 出入通道的混用等机率大大增强。

2.2 外界因素

由于ICU病房的人群来自不同的科室, 病变的种类、部位、感染程度也不相同, 集中在同一科室中, 成为发生感染的重要因素, 加之危重病人在转至ICU之前已应用过多种抗生素, 转入后在病室产生的耐药菌株和其他细菌混在一起, 增加了对污染细菌分析的复杂性[2]。另外ICU中进行有创性操作较多, 各种先进的监测治疗技术如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置管、各种人工气道的建立和呼吸机使用, 都增加了患者伤口细菌感染的机会, 诱发了菌血症发生的可能。

2.3 医务人员因素

医务人员对院内感染管理的重视程度及消毒隔离措施的执行是减少院内细菌感染的主要因素。ICU病房中由于护理人员少, 护理工作比较繁忙, 对患者进行侵入性操作时不重视无菌技术原则, 不及时更换清洁, 接触患者前后、执行每项操作前后不洗手, 将致病菌带入患者体内引发患者感染的机会, 护理人员对转出、进入ICU的患者松懈护理, 导致病房空气中病原菌的增多。

3 进行护理干预和管理, 减少感染发生

3.1 加强护理人员管理, 加强消毒和无菌操作

加强对护理人员院感知识的培训, 充分认识到控制院感工作的重要性, 保护患者也保护自己不受感染, 加强环境卫生监测, 每月做1次空气培养, 做到每次操作前后正确有效地洗手, 正确有效地洗手可祛除手上98%的暂住菌;每日对病房进行消毒1次, 为危重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对各种侵入性仪器导管进行浸泡、更换, 对一次性用品毁形、浸泡并进行检查、记录;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拭地面、物品表面、桌面等, 减少空气和物品上的病原菌。医务人员在进入病房对患者做各项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执行无菌技术, 做好对患者各部位的护理。ICU病房属于医院的重要科室, 家属和其他科室护理人员不得随意入内, 其他人员在经过同意后方可进入, 进入时应穿隔离衣, 以免将细菌带入病房内, 引起感染, 隔离衣每周打包进行高压灭菌2次, 特殊感染每日灭菌1次。

3.2 心理干预

患者进入ICU病房后, 对环境的陌生, 家属不陪伴在身边, 各种仪器在身边的操作, 使患者产生恐慌、害怕、悲观的心理, 有的患者还会出现频死感, 感觉自己的生命即将终止, 消极的对待各种治疗, 加重感染的程度。我们护士应耐心的向患者解释,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让患者建立充分的信任感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恢复体力, 改变免疫力低下症状, 预防感染。

3.3 加强对患者的一般护理

加强对患者各方面的护理, 如口腔、皮肤、饮食、泌尿等护理, 合理使用抗生素, 防止耐药株菌的产生和二重感染的发生。观察口腔黏膜有无破溃、感染, 每日为患者进行口腔护理, 气管插管患者应两人协助进行口腔护理并及时更换固定带;保持皮肤的清洁, 对重症患者每2小时为患者更换1次体位, 防止褥疮的发生;留置尿管患者每日用洗必泰清洁尿道口, 对侵袭性操作技术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减少感染机会;长期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导致真菌、耐药株菌感染的原因, 所以要选择敏感的抗生素, 正确掌握抗生素使用原则, 并及时停药, 减少感染的发生。

4 体会

ICU病房是医院危重病人的集中地, 病室内的大量细菌是导致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重要原因。医务人员对院内感染管理的重视程度及消毒隔离措施是减少院内细菌感染的主要因素。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 可有效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减少患者感染的机会, 有效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张琴.对ICU患者呼吸系统医院感染的干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8:48~50.

儿科病房医院感染隐患因素及管理 篇9

儿科患儿由于自理能力缺陷、免疫功能低下、卧床及全身应用广谱抗生素等, 极易发生院内感染[1]。当前院内感染仍是困扰医疗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进一步做好感染管理及预防工作, 减少小儿院内感染的发生, 保护儿童身心健康, 就我院儿科2008年1月—2009年6月患儿院内感染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以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历年的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008年1月—2009年6月儿科共收治患儿680例, 其中36例符合院内感染诊断标准的患儿进行登记备案, 并统计上报院感科, 男21例, 女15例, 年龄3个月至5岁, 平均院内感染发生率为5.0%。

1.2 感染比例

在全部院内感染病例中, 肠道感染24例, 上呼吸道感染8例, 下呼吸道感染4例。

2 结果

感染率:2008年1月—2009年6月收治患儿680例, 发生医院感染36例, 感染率5.0%, 高于医院平均感染率 (2.4%) 。

3 隐患因素

3.1 患儿自身因素

小儿由于自身的特点, 母体抗体逐渐减少, 而自身产生的免疫球蛋白需在学龄期才能逐渐达到成人水平, 免疫功能差、抵抗力低, 缺乏卫生意识及生活料理能力, 极易发生各种感染, 在不同年龄段的患儿感染发生率不同, 其中新生儿及婴儿更容易发生。有文献报道, 新生儿免疫系统存在缺陷, 防御机能未成熟, 对一般致病菌具有较强的易感性[2]。

3.2 客观因素

现在患儿多为独生子女, 住院后陪护、探护人员较多, 至使病房陪探视制度执行较差。其次我院儿科为综合病房, 病种复杂, 环境拥挤, 为导致医院感染埋下了隐患。

3.3 主观因素

医务人员的手是造成院内感染的直接途径, 医务人员对于消毒隔离制度的执行以及对感染控制的认识直接关系到院内感染控制的效果。医务人员在无菌技术操作时是否能够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接触患儿前后是否能够认真洗手, 患儿使用的奶具是否清洗并消毒, 均是院内感染的人为因素。

3.4 环境因素

病室内有一些医疗仪器及固定装置, 如新生儿暖箱、高频呼吸机、心电监护仪、治疗车、婴儿磅秤、操作台等, 污染的上述物品是造成交叉感染的途径之一。

3.5 抗生素使用仍存在着不合理现象

受地方经济因素和传统观念制约, 应用广谱抗生素、经验性用药和预防性用药仍比较多见, 而细菌培养和药敏分析开展不够理想, 由此可能导致医源性的菌群失调, 敏感的细菌受到抑制, 而未抑制的细菌、真菌、厌氧菌得以大量繁殖, 加之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 更易导致二重感染的发生。

4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4.1 进一步加强全体医护人员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

建立有效的院内感染监测管理体系, 制定医院感染控制计划, 加强儿科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学习, 进一步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控制意识。工作中一旦发现有感染迹象, 及时采有效的应对措施, 防止感染的蔓延。

4.2 规范管理程序

调整布局, 儿科与新生儿病房及重症监护室标识明显, 与综合病区独立分区。

4.3 加强对患儿探陪视的管理

严格执行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工作流程等, 重症病房坚决实行无陪护制度。使院内感染控制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4.4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据文献报道[3], 30%的院内感染是由医务人员的手接触传播。我院规定工作人员在进行各种操作前后及接触患儿前后均应用洗手液认真洗手, 用一次性纸巾干手。每位患儿床单位均有手专用消毒液可再次进行手的消毒。为了提高洗手质量, 护士长组织全室医护人员认真学习洗手六步法, 使每位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 提高洗手效果, 护士长不定期监测手消毒效果。在接触患儿前后充分洗手是减少和控制院内感染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手段。

4.5 加强儿科病房的消毒管理

儿科病房应阳光充足, 空气新鲜, 室温控制在24 ℃~26 ℃, 相对湿度55%~65% , 每日进行通风换气, 必要时使用动态空气消毒机定时消毒, 保持病室内空气清新。室内的地面、医疗器械 (新生儿床、监护仪、呼吸机等) 、各种台面、治疗车、门把手、水龙头、洗手液盒、病历夹、门窗等每日用500 mg/L有效氯消毒剂擦拭。生活垃圾和医用垃圾分开放置, 并有醒目标志。每位患儿床单位的所有物品包括衣服、包被、枕巾等, 每日先高压灭菌后再使用, 保证一人一套, 不得共用或挪用。早产儿使用的暖箱每日用消毒液擦拭, 严格按规定进行终末消毒, 消毒前后做细菌培养;暖箱内的水槽每日清洗后更换蒸馏水[4,5,6]。

4.6 做好生物监测

每月监测物体表面 (暖箱消毒前后、奶具、监护仪等) 、工作人员的手、一次性物品、空气培养等, 如发现不合格者, 找出原因重新进行消毒处理, 再次进行监测, 直到合格为止。

4.7 加强院内感染的隔离控制

当发生有个例院内感染时, 将患儿安置单独病室, 用物专人专用, 护理人员相对固定, 隔离区做明显标志, 根据不同细菌定植情况采取不同隔离措施。

4.8 合理使用抗生素

4.8.1 致病菌未明时的初始经验性治疗

致病菌尚未明确或病情危急时, 可根据感染的部位、患儿的个体特征及医院当时有关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和药敏资料, 进行初始经验性治疗, 但应力求尽早、尽快明确病原菌。

4.8.2 病原菌明确时的抗生素选择

在应用抗生素前, 正确收集合适的临床标本送培养、鉴定病原菌、确定其药敏是合理用药的最先决条件。致病菌明确后, 可根据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及药物达到感染部位的有效浓度来选择合理的抗生素, 从而降低细菌耐药性, 杜绝抗生素滥用。

5 小结

医院内获得性感染严重威胁着患儿的生命, 因此, 监测和控制患儿医院感染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实践证明, 要想有效地控制院内感染, 不但需要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 还要有严格的管理, 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及抗感染意识, 医护人员自觉地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及手卫生规范, 严格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从而缩短患儿住院时间, 减轻患儿的痛苦及家人的经济负担, 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晓茵, 刘雅婧.11769例住院新生儿疾病构成及死亡原因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 2003, 41:551-552.

[2]杨志援, 罗文英, 林春婵.新生儿脐部感染的细菌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1998, 8 (1) :33.

[3]黄德珉, 章笑梅.进一步提高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水平[J].中华儿科杂志, 2003, 41:881-883.

[4]房秀梅, 史小花.加强环节管理预防医院感染[J].护理研究, 2008, 22 (suppl.2) :222.

[5]张素萍, 郑晋华, 顾星.强化基层医院感染管理[J].护理研究, 2009, 23 (7B) :1854-1855.

感染病房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该次的病例均为该军区干部病房的住院患者, 共计222例。其中, 男性患者142例, 所占比例为63.96%, 女性患者80例, 所占比例为36.04%。患者年龄35~67岁, 年龄<70岁的患者112例, 所占比例为50.45%, 年龄≥70岁的患者110例, 所占比例为49.55%。有侵入操作的患者91例, 所占比例为40.99%, 无侵入操作的患者131例, 所占比例为59.01%。住院时间>1月的患者109例, 所占比例为49.10%, 住院时间≤1月的患者113例, 所占比例为50.90%。营养不良的患者53例, 所占比例为23.87%, 无营养不良的患者169例, 所占比例为76.13%。有吸烟酗酒史的患者64例, 所占比例为28.83%, 无吸烟酗酒史的患者158例, 所占比例为71.17%。

1.2 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222例住院患者的感染发生率、病原菌分布情况, 并按照性别、年龄、有无侵入操作、住院时间、有无营养不良、有无吸烟酗酒史等情况进行分组比较研究。

1.3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中统计学工具采用PEMS3.1 for Windows软件包, 计数资料数据采用 (n, %) 表示方法, 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该组研究对象中医院感染发生总体情况

该组研究对象中医院感染发生总体情况如下:该组研究的222例住院患者中, 发生医院感染患者共计38例, 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8.45%。

2.2 该组研究对象中感染病例的病原菌分布结果

该组研究对象中感染病例的病原菌分布结果如下:38例发生医院感染的病例中, 共检出病原菌总菌株数为4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1例, 所占比例为63.27%;革兰阴性菌15例, 所占比例为30.61%;真菌3例, 所占比例为6.12%。见表1。

2.3 该组研究对象的感染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该组研究对象的感染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如下:按照患者性别情况分析, 男性患者感染发生率水平与女性患者感染率水平差异不大, 且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66 3, P=0.796 8) ;按照患者年龄情况分析, 年龄<70岁患者感染发生率水平显著的低于年龄≥70岁患者, 且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531 7, P=0.010 6) ;按照患者有无侵入操作情况进行分析, 有侵入操作患者感染发生率水平显著的高于无侵入操作患者, 且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3.652 2, P=0.0000) ;按照患者住院时间进行分析, 住院时间>1月患者感染发生率水平显著的高于住院时间≤1月患者, 且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6.133 2, P=0.000 0) ;按照患者营养情况进行分析, 营养不良患者感染发生率水平显著的高于无营养不良患者, 且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0.061 3, P=0.000 0) ;按照患者吸烟酗酒史情况进行分析, 有吸烟酗酒史患者感染发生率水平与无吸烟酗酒史患者感染率水平差异不大, 且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00 3, P=0.985 9) 。见表2。

3 讨论

该次研究数据结果显示:222例住院患者中, 发生医院感染患者共计38例, 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8.45%。这一数据略低于国内研究的平均水平[3,4,5], 这可能与军区干部病房的整体条件水平和医疗技术力量较强相关。

分析该次研究中感染病例的病原菌分布结果我们发现:38例感染的病例中, 共检出病原菌总菌株数为4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1例, 所占比例为63.27%;革兰阴性菌15例, 所占比例为30.61%;真菌3例, 所占比例为6.12%。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为主要的致病细菌。这一研究结果与国内军区医院的报道结果相符[3,4]。这说明, 对于军区医院而已, 病房内感染的病原菌种类较为单一, 并且主要为革兰阳性球菌。根据这一数据结果, 我们相关临床医护人员要针对上述致病菌采用有针对性的临床措施和手段, 积极对患者实施必要的药敏试验, 并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进行抗菌药物的选择。

在针对该次感染病例感染危险因素的分析过程中, 通过分组比较, 发现:年龄<70岁患者感染发生率水平为10.71%, 显著的低于年龄≥70岁患者23.64%的水平, 且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侵入操作患者感染发生率水平为31.87%显著的高于无侵入操作患者6.87%的水平, 且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住院时间>1月患者感染发生率水平为30.28%显著的高于住院时间≤1月患者4.42%的水平, 且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营养不良患者感染发生率水平为49.06%显著的高于无营养不良患者7.10%的水平, 且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男性与女性患者, 有吸烟酗酒史患者和无吸烟酗酒史患者的感染率水平差异不大, 且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提示:年龄、有无侵入操作、住院时间、营养情况是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进一步研究后发现, 这主要是因为[5,6,7,8,9,10]:一是年龄较大的患者身体各项机能水平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退化现象, 机体免疫能力相对低下, 同时整体的营养状况也不好, 导致患者抗感染能力低下;二是实施侵入操作的患者, 其机体相关组织会遭受一定的创伤, 与相关器械的接触以及长期处于医院环境中 (住院时间较长的患者) 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感染发生的风险。以上研究结果与国内外的同类报道结果均相符。

因此, 我们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 要针对上述临床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可降低感染发生率。

摘要:目的为了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军区干部病房的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导致感染发生的具体危险因素, 从而为相关的临床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该次研究选取了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该军区干部病房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进行了统计, 对导致患者感染发生的相关临床因素进行了比较。结果 1222例住院患者中, 发生医院感染患者共计38例, 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8.45%;2共检出病原菌总菌株数为4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1例, 所占比例为63.27%;革兰阴性菌15例, 所占比例为30.61%;真菌3例, 所占比例为6.12%;3年龄<70岁患者感染发生率水平显著的低于年龄≥70岁患者;有侵入操作患者感染发生率水平显著的高于无侵入操作患者;住院时间>1月患者感染发生率水平显著的高于住院时间≤1月患者;营养不良患者感染发生率水平显著的高于无营养不良患者, 且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军区干部病房的感染病原菌分布以革兰阳性菌为主, 导致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有无侵入操作、住院时间和患者的营养情况, 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要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可降低感染发生率。

关键词:干部病房,感染病原菌,感染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谭东云, 刘志军, 易荣.山区医院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分布与耐药性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0, 14 (5) :747-748.

[2]李晓琴, 王焱, 覃珊.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11) :2629-2631.

[3]邹自英, 朱冰, 汤雪晴, 等.医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分布与耐药性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 2010, 20 (11) :1216-1218.

[4]高玲, 王霞, 王艳霞, 等.医院烧伤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4) :940-942.

[5]李信胜, 黄丽, 沈世红, 等.重症医学科患者医院获得性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安徽医药, 2013, 17 (9) :1606-1608.

[6]王向前, 何爱咏, 赵帅, 等.阴沟肠杆菌在医院骨科感染中的分布及药敏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3) :680-682.

[7]蒋伟, 于勇, 李少增.2006-2010年医院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与耐药性监测分析[J].感染、炎症、修复, 2012, 13 (1) :36-40.

[8]宋宏, 潘丽萍, 刘珏, 等.2004-2011年医院急诊科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世界临床药物, 2013, 34 (2) :93-96.

[9]方柯南, 李蜀蓉.洛阳市儿童医院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15) :3394-3395, 3398.

上一篇:惩罚性赔偿金下一篇: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