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技术以及医院感染管理

2024-05-13

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技术以及医院感染管理(共9篇)

篇1: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技术以及医院感染管理

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技术以及医院感染管理

摘要:目的:对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方法与医院感染的护理干预从事进行探讨分析。方法:以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儿科收治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的1939例患儿为对照组,以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实施病房消毒隔离以及综合护理干预的2477例患儿为实验组,对比两组资料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新生儿病房实施消毒隔离技术与预防医院感染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病房;病房消毒隔离;医院感染;护理干预

新生儿科病房为医院感染的重点部门,在日常的医疗护理中存在医院感染隐患[1]。为了加强对新生儿病房的医院感染的管理,我院对新生儿病房进行了消毒隔离,并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对医院感染进行预防,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新生儿科病房收治的441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482例,女1934例;年龄为3-27d,平均年龄为(12.4±7.3)d。以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儿科实施预防医院感染护理干预前的1939例患儿为对照组,以2013年2月-2014年2月实施护理干预后的2477患儿作为实验组,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不具备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管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

实验组采用病房消毒隔离与综合性护理干预。具体措施有: 1.2.1严格入室人员管理

严格入室人员管理,非新生儿科病房的工作人员严禁入内。对因工作需要等其他原因需要入室的人员应由护士长同意。病房病床应严格限制接触次数及接触人数。入室人员需更换新生儿科的专用隔离衣,换鞋,戴帽,认真清洗双手,进入NICU需要佩戴口罩。

1.2.2环境管理

新生儿科病房应每天定时通风,并对空气进行严格消毒,持续12小时。室内空气保持新鲜,室温为24-26℃,相对湿度为55%-65%。对地面以及物表以清水、清洁剂每天清扫两次。如果地面产生病原菌感染,应以含氯消毒液(500mg/l)拖地消毒[2]。

1.2.3患儿的安置与隔离

按照患儿的病情与需要将患儿分别安置在普通病室、早产儿室、光疗室以及NICU,将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患儿在住院期间出现脓疱疮、腹泻等症状应立即隔离,将患有法定传染病的患儿转入传染儿科。对发生严重感染或肝炎病毒携带的患儿,在床边进行明显标志,进行隔离。

1.2.4医疗用品及患儿用品管理

对喂奶车、治疗车、暖箱、治疗室桌面每天以含氯消毒液(500mg/l)进行擦拭消毒,对喉舌镜片、体温计、血压计袖带等医疗用品应严格定时消毒。患儿的奶嘴、奶瓶等必须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3],奶具用后严格按照工作程序清洁消毒。患儿的衣物、被套、床单等应及时更换。

1.2.5减少人员流动

人员流动会增加空气中的细菌数量,因此应加强整体护理,减少人员的流动,并有计划的接受实习的进修人员。

1.2.6加强口腔护理

加强口腔清洁,在喂奶后进行常规喂水可以起到清洁口腔的作用。对高热或禁食患儿应每天以生理盐水清洁口腔两次,如果患儿出现鹅口疮应涂抹制霉菌素粉,一天2次。

1.2.7眼部护理

每天以生理盐水棉球由眼内眦向外擦洗清洁,一天1次。如果母亲有其他感染,为了预防结膜炎,应以泰利必妥眼药水滴眼,一日1-2次,注意观察眼部是否出现分泌物,以及分泌物的量与颜色。

1.2.8臀部护理 患儿排便后应及时进行臀部护理,由前向后擦拭,以免肛周的污染物对尿道口造成污染。清洗后再肛门周围涂抹植物油、更换尿布、1.2.9加强喂养管理

对鼻饲患儿应每次更换注射器,鼻饲管应隔日进行更换。人工喂养应坚持“一次一瓶一奶嘴”,并对乳器具严格消毒[4]。2结果

实验组患儿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下表。

两组患儿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对比(n/%)

组别 n 医院感染例数 医院感染发生率(%)实验组 2477 68 2.75% 对照组 1939 96 4.95% P <0.05 3讨论

加强新生儿科病房的医院感染预防工作为医院感染控制管理的重要工作。随着新传染病是不断增加,对新生儿病房的感控工作要求越来越高[5]。护理人员不但要做好病房的消毒隔离工作,还要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本研究中,实施病房消毒隔离与医院感染预防护理干预后,患儿的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得到显著降低。均提示,对新生儿病房采取严格消毒隔离及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荣,傅慧.供应中心消毒隔离计数与感染控制[J].哈尔滨医药.2010.30(1):145-146 [2]赖海燕,伍平,邓玉英.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与护理干预[J].中国保健营养.2012.8(下):2833-2834 [3]李芳红,郭文俊,王晓东,等.新生儿科病房医院感染隐患与消毒隔离措施[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0.27(1):114-116 [4]陈雪梅,胡剑兰.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和干预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3):788-789 [5]李久红.我国新生儿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面临的挑战[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9.24(2):45-47

篇2: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技术以及医院感染管理

生效日期:2007年3月20日 修订日期: 2011年5月12日

一、组织管理

(一)医院除传染科隔离病房外,普通病房原则上不收治传染病患者。

(二)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上报医院门诊部。

(三)住院期间确诊或疑似的传染病患者按以下原则处理:主管医师怀疑患者为传染病时,立即采取相应隔离措施并请感染科医师会诊;感染科医师会诊后认为必须转专科医院治疗的病例须报告医务部,由医务部联系专科医院医师进行相应会诊,根据需要决定是否转诊;专科医院医师会诊后认为需要转院的患者应立即转院治疗;未转院的其他传染病患者在确诊或转院前,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

(四)对于某些特殊时期的特定传染病,根据国家和当地政府相关法律法规及规定执行。

二、病区环境:传染病区与普通病区分开,肝炎病人与感染病人分开收治。

(一)门诊部:工作人员应有各自出入口。设专用挂号、收款、化验、X线、取药、治疗等科室。

(二)病区:应设工作人员卫生通过间(包括更衣、淋浴)。病房要分设小病室,不同病种病人分别安排在不同隔离病室。在病室内部应按严密的隔离原则进行建筑,内设卫生间及防护门。通道走廊墙壁上设有两层传物窗,工作人员可以不进入病室而传送饮食、药品等(轻病人)。病区内需设专用消毒间。

(三)其他:如洗衣房、消毒供应室均应有符合隔离的建筑,还应有必要的消毒设施,如污水处理站、焚烧炉等。

(四)门诊、病区等单位均应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五)感染患者的用物与传染患者用物分开,固定使用,定期消毒清洗,如治疗盘、听诊器等,病人用后的物品单独处理。

(六)病室定时通风换气,每日进行空气消毒;扫床应湿式操作,物品均一人一巾,一用一消毒,用后消毒备用。

三、病员消毒隔离制度

(一)病人住院入病区时,除带必需生活用品外,其他一律不得带入。

(二)病人住院期间,不得互串病室,不可随意外出,病人活动最好是局限于污染区内。

(三)严格对陪伴及探视人员的管理。尽量控制不让家属陪伴及探视。特殊病情危重的患者,经医务人员允许可以陪伴,但必须遵守医院隔离规定。出院时必须经适当的卫生消毒。

四、工作人员消毒隔离制度

(一)严格无菌操作

(二)医务人员进入污染区、半污染区工作时,需穿工作服,隔离衣、鞋、戴帽子、口罩,接触病人前后用皂液、流动水洗手。YG—021:传染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制度

生效日期:2007年3月20日 修订日期: 2011年5月12日

(三)医护人员接触不同病种病人须更换隔离衣,穿隔离衣不得进入半污染区和清洁区,操作前后一定要流水洗手。不得穿工作服进入值班室休息。

(四)进行护理、治疗操作时做到先感染后传染。

(五)污染的手不得触及清洁物品,如有可疑必须重新消毒方可使用。

(六)病人所接触的一切用物应固定专用。

(七)使用后的一次性物品必须放入双层黄色垃圾袋集中处理。

(八)用过的物品、器械应,定点存放,传染病人的布类必须装入双层黄色垃圾袋内送洗。

(九)防止和病人的血液、体液、骨髓等标本有直接接触的机会。盛放标本的容器必须坚固,以防渗漏与破损,在存放、取出送检时,容器外边不得有被污染的可能。

(十)工作人员不得向其他病区借、换物品。

(十一)应特别注意血液、体液、呕吐物、排泄物在病房的溅落。需对患者进行指导防止其溅落。同时对已出现的溅落物妥善处理。

(十二)化验单要始终保持清洁,不与标本及其容器直接接触,更不许把化验单包缠在容器外面送检。

篇3: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技术以及医院感染管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度我院共进行手术2655例, 其中男1 647例, 女1 008例;2013年度我院共进行手术2 828例, 其中男1 796例, 女性1 032例。观察、追踪上述病人术后感染发生情况, 手术部位感染诊断标准按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2,3]。两年度病人的年龄、疾病类型、手术方式、手术时间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手术室消毒隔离管理措施

1.2.1. 1 加强手术室空气消毒

手术室的空气质量直接影响手术质量以及病人术后感染发生情况。有研究指出, 当空气中浮游菌总数<180cfu/m3, 手术感染风险明显降低[4]。因而可以通过减少手术参与人员以及参观人员数量, 减少人员频繁走动, 确保各区域间的门紧闭以及避免手术室空气污染降低手术室空气浮游菌总数。在必要时可以更换医院手术室空气净化系统, 以确保手术空气消毒情况良好。

1.2.1. 2 加强器具消毒管理

对手术用器具应尽可能采用高温灭菌法灭菌, 对无法采用此法灭菌的器具应采用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或环氧乙烷熏蒸。对于一次性无菌物品使用前必须详细观察生产日期、有效期、包装是否完整等, 严禁使用不合格产品和二次利用一次性无菌物品[5]。

1.2.1. 3 加强人员管理

手术病人本身的洁净程度也是影响病人手术质量及术后感染率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为了提升手术质量、改善病人预后应加强对手术病人的管理。对择期手术病人应尽可能在手术前清洁全身或手术部分, 更换干净的衣服。对急诊病人进手术室前应细致清洗、消毒创面, 并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手术人员平常与各类病人接触较多, 双手、衣物等沾染细菌、病毒等感染源的几率较大, 如不进行严格消毒不仅会影响本次手术病人的手术质量, 也会污染整个手术室环境。故手术人员应严格按照手部消毒流程进行消毒, 确保手部细菌菌落数≤5cfu/m2[6]。手术人员切不能因贪快而违反洗手规程和无菌操作规程, 给病人带去不必要的损伤[7]。

1.2.1. 4 加强灭菌物品贮存管理

灭菌物品应单独存放, 至少距离地面高30cm, 离墙5cm, 离天花板50cm[8]。存放在通风良好、清洁干燥的专用储物柜内, 并由专人每日进行检查并且另人复查。存放处需每日进行湿式清洁, 保证室内温度与湿度均比较适中, 严禁无关人员进入。

1.2.1. 5 加强术后切口感染控制[9]

临床医生及护理人员在病人更换敷料或者清洗创口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流程, 降低伤口感染风险。同时应告知病人创口注意事项, 如保持创口清洁、干燥, 保持敷料完整不移位等, 减少因病人自身处理不当而诱发感染的风险。

1.2.2 观察指标

比较2012年、2013年医院病人术后Ⅰ级、Ⅱ级、Ⅲ级创口感染率。

1.2.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在医院内部开展和加强手术室消毒隔离管理后, 2013年度各类创口感染率以及总感染率均低于2012年度。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实施和加强手术室消毒管理能够明显改善医院感染控制, 减小了术后感染风险, 降低了术后感染率, 改善了病人预后质量, 应广泛深入开展。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院感染控制质量, 医院可以成立感染监督办公室, 并在各科室设立监督小组, 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实际操作中的不足和问题, 进一步提升我院手术室消毒隔离管理工作质量, 改善病人预后质量。利用午餐会等时间在科室内部就上一阶段较严重的问题进行回顾、分析, 引起实验参与人员的重视, 避免再次发生此类行为, 同时分析优秀案例, 提升科室整体感染控制能力。其次, 院部应不断完善医院感染控制制度以及相关消毒、灭菌制度, 提升我院手术室、手术器械以及参与人员的消毒质量, 尽可能减少感染源, 控制感染发生。此外, 院部应根据对过往案例的分析不断完善我院各类与手术操作相关额各类规程, 细分步骤, 让各实验参与人员有明确的执行标准, 尽量减少因人为因素所导致的感染。不定期组织人员抽查各章程实施程度及实施质量, 对成绩优异者进行表扬, 对成绩较差进行批评, 提出整改意见, 追踪整改效果, 切实提升我院感染控制能力。最后, 应加强病人、临床医生与护理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 帮助医院内的每个人树立、强化感染控制理念, 从自身做起减少感染源。

摘要:[目的]研究手术室消毒隔离管理对医院感染控制的影响。[方法]2012年度医院进行手术2 655例, 从2013年始医院加强手术室消毒管理, 2013年度共进行手术2 828例, 对比2012年与2013年医院病人术后I级、Ⅱ级、Ⅲ级创口感染率。[结果]2013年I级、Ⅱ级、Ⅲ级创口感染率依次为0.10%, 0.46%, 2.27%, 低于2012年的0.38%, 2.12%, 4.59%。[结论]实施和加强手术室消毒管理能够明显改善医院感染控制, 减小术后感染风险, 降低术后感染率。

关键词:手术室,消毒隔离管理,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祁庆彬, 张伟.加强手术室的感染管理与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23) :4955.

[2]黄成风, 姜菲, 张爱萍.加强医院感染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22) :4838.

[3]张爱珍.预防与控制门诊手术室医院感染的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9) :1215.

[4]陈坚, 陈菊珍.手术室消毒隔离管理中易忽视的护理风险与防范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08) :963-964.

[5]蒲亨景.加强医院手术室感染源的消毒隔离管理[J].吉林医学, 2012, 33 (33) :7361.

[6]沈雪光.洁净手术室消毒隔离管理中易忽视的问题与防范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 (22) :5869-5870.

[7]袁小兰, 周华丽, 叶天容.手术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防范与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15) :1369-1371.

[8]于萍, 杨金玲, 曾慧韵.消毒隔离管理的持续质量改进[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7) :784-785.

[9]朱永玲.消毒隔离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7, 20 (7) :863-864.

篇4: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技术以及医院感染管理

【关键词】 消毒隔离管理;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

【中图分类号】R61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6-0122-01

在医院中手术室为高危科室之一,伴随医学技术的发展,手术室逐渐成为抢救、诊断、为科学提供治疗及科学成就的主要基底。因此,医院手术室感染为影响患者治疗及预后的主要因素,严重时威胁患者生命[1]。基于该疾病病理特点,笔者为详细了解分析消毒隔离管理在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中的重要性,特选取我院在2010年7月至2012年6月需实施手术进行治疗的19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需实施手术进行治疗的194例患者,其中,男99例,女95例;患者年龄为23~78岁,平均年龄为(50.52±1.03)岁。

1.2 方法

1.2.1 确保地面、物体表面清洁 相关工作人员每日用500mg/L消佳净对操作台、桌、椅及门把手进行一次擦拭,尽可能无尘,并定期定时对消毒效果进行一次检查;当地面没有显著污染时对其进行湿式清扫,并用清水对地面进行一次拖擦;对于地面出现严重污染时,应用1000mg/L消佳净对污染地面进行30min的拖擦。

1.2.2 有效改进空气消毒方法 本院手术室建于90年代初,主要是通过紫外线照射对手术室中的空气进行消毒,但是灯管布局同《消毒技术规范》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当灯管高度为4米/时,灯管数量为12只/时,其不能有效达到消毒效果。在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前,应对手术室进行消毒,实施手术治疗后对空气进行为期60分钟的消毒。

1.2.3 手术器械消毒 对于没有出现感染现象的患者,其使用手术器械后,应将各轴节打开,通过酶清洁剂对其进行浸泡擦洗,擦干后通过高压进行灭菌;对于出现严重感染患者,其使用手术器械后,应用2000mg/L消佳净对其进行为期30min的浸泡,对金属器械加防锈剂后进行清洗。清洗过程中,应先用洗涤剂溶液对其进行浸泡擦拭,有效将手术器械上的血垢杂物去除,对于具有缝隙、关节及齿槽等器械,应尽可能将其拆卸或是张开进行彻底清洗,之后用流水冲净,擦干,并通过高压灭菌。

1.2.4 特殊感染手术隔离技术 在患者手术通知单上表明隔离种类及感染诊断结果,为患者准备专用、设备简单实用的隔离手术室,并在手术室做“隔离”标记。对患者实施手术的医护人员应具有明确分工,避免出现混乱现象,且对患者进行手术的器具采用一次性的,手术过程中,禁止医护人员外出,需要物品时,由室外工作人员传递。手术完成后,医护人员应对手部进行彻底清洗、消毒。所有使用过的一次性器具全部集中放置在塑料袋中加封,并对其实施焚烧处理;手术台及器械应用过氧乙酸熏蒸消毒,有效避免或是降低手术室感染现象发生率。

2 结果

本次研究选取的194例需实施手术进行治疗的患者,经消毒隔离管理后1例患者出现手术室感染现象,占0.5%。

3 讨论

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消毒隔离管理,该种隔离措施可有效控制手术室感染现象,显著降低患者出现感染现象,提高患者治疗效果[2]。相关工作人员应对手术室环境布置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将手术室中的不合理布局进行重新布置,有效避免因污染物品处理不当导致手术室严重污染,进而使患者出现感染现象。同时,相关工作人员应提高医护人员隔离管理意识及手术室消毒意识,在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前对手术室进行有效的消毒,尽可能做到无菌操作,有效降低患者出现手术室感染现象[3-4]。

综上所述,医院手术室采用消毒隔离管理可有效避免或是降低手术室医院感染发生率,可有效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避免或是减少医疗纠纷事件发生。如本次研究中,采用消毒隔离管理后仅1例患者出现手术室感染现象,占0.5%。因此,医院手术室工作人员积极参加医院感染控制,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章程对患者实施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可有效提高手术室感染控制水平,降低患者出现手术室感染现象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徐文艳. 手术室消毒隔离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中国保健营养(中月刊),2013(03):581-582.

[2]杨美兰.手术室消毒隔离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医学信息,2012(02):372-373.

[3]王竹华,周祝霞,蔡晓干.质量管理在消毒供应中心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3):3225-3226.

篇5:感染科病房消毒隔离制度

2016年

一、感染性疾病科消毒隔离制度P3

二、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P4

三、感染性疾病科感染管理工作制度P5

四、医院感染监测管理制度P6

五、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制度P7

六、抗生素应用管理制度P8

七、无菌技术操作制度P9 八、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制度P10

九、消毒药械医院感染管理制度P11

十、医疗废物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P12

十一、医院感染管理培训教育制度P13

十二、消毒灭菌效果及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P14

十三、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P15

十四、医务人员手卫生制度P16

十五、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P18

十六、医院院内感染爆发应急处理预案P20

一、感染性疾病科消毒隔离制度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工作人员与病人分道出入,工作人员进入病区应着隔离衣,戴口罩、帽子,穿鞋套,必要时戴防护目镜、戴手套。医务人员上班时衣帽整洁,离开工作场所应脱去工作服;禁止穿工作服进食堂、会议室等非工作场所。

2、各区域的标识明确。传染病人按不同病种分室收治,病室门口挂隔离标识,设专用隔离衣、体温计、听诊器、抹布等。遇有急性传染病,应暂为隔离,按急性传染病隔离措施处理。

4、传染病区的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的划分:

1)清洁区:凡未和病人直接接触,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如病室外的办公室、库房、夜班休息室。

2)半污染区:凡有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病区内除污染区以外的一切区域都属于半污染区,如更衣室、医护办公室、治疗室、内走廊等。

3)污染区:凡和病人接触,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地区,如病室、厕所、污染物、消毒室、外走廊等。

5、感染性疾病病人按就诊流程就诊。隔离病人应在指定的范围活动,不准互窜病房和外出。到其他科诊疗时,应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6、工作人员进入隔离区要穿隔离衣。接触不同病种时,应更换隔离衣,洗手。离开传染区时脱去隔离衣,其他工作人员进入传染区要严格遵守隔离消毒的有关要求。

7、胃肠道传染病员的便盆、便壶应固定专用,并严格消毒。

8、传染病人的生活废弃物应视为感染性废弃物,用双层黄色医疗垃圾袋封扎统一处理。

9、注射、输血、输液器具使用后,及时毁形处理,损伤性垃圾放入利器盒内,由专人收集至医疗废物暂存点。

10、传染病房的地面墙壁应注意消毒,病员出院或死亡后,病房和用具须做终末消毒。

11、抢救器材应一用一消毒或灭菌。病区内污染布类需经消毒处理后再清点运出。

12、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做好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

13、病房应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空气消毒。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刻消毒。床头桌、床头、椅子、门把等,每日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湿擦、抹布要专用、用后彻底消毒。定期进行空气微生物监测,如使用紫外线消毒,要登记消毒时间、定期监测紫外线强度。

14、换下污衣、被服,放于指定污衣筐内,不得随地乱丢,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各种医疗用具,使用后均须严格消毒后备用。药杯、餐具、便器必须消毒后再用。病人被褥要随脏随换并送洗衣房清洗、消毒。

15、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必须做好床单位终末消毒处理,床、椅、桌及墙壁,应用消毒液擦洗。

16、无菌物品每天检查一次,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尽量使用小包装。用过的物品与未用过的物品严格分开,并有明显标签,严禁用过期物品。

17、一次性医疗用品、废弃物品按规定处理后,置专用容器内封闭运送,进行无害化处理。

二、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

1、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医院必须对住院病人进行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以及时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高发部位、高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2、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经常深入病区,以前瞻性调查的方法对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监测,回顾性调查作为补充,并在以上监测的基础上每年开展1-2项目标性监测。

3、临床一旦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应及时进行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认真填写登记表,并在24小时以内报感染管理科。

4、感染病例登记表由各病区主管医师进行逐项认真填写。具体参照本院“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填写规定”。

5、检验科及时向感染管理科及临床科室反馈微生物的耐药性变迁情况.6、专职人员每月将平时收集的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及时报告感染管理委员会和各临床科室。

7、出现医院感染爆发流行趋势时,应在24小时内报告主管院长、医务处,并通报相关科室。

8、确诊为传染病医院感染时,按《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规定进行报告。

三、感染性疾病科感染管理工作制度

1、加强业务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2、负责拟定科室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科室感控小组管理制度,并督促执行。

3、每月一次做好科室出院病例的回顾性调查,统计汇总科室感染率、漏报率。

4、每月配合检验科完成科室环境卫生学监测、每半年对科室使用中紫外线灯管强度进行监测,不合格的及时更换。

5、每周对科室感染管理工作进行一次督查考核,考核结果与当月绩效挂钩。

6、每月不定期深入病区了解情况,协调医护间医院感染各项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时解决。

7、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要求做好传染病的管理,督促科室做好传染病的疫情报告工作。

8、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及时组织人员进行现场调查,分析原因,积极提出控制措施,并向主管院长请示汇报。

9、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高危人群、高危因素的目标性检测,达到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目的。

10、对使用消毒药械、消毒剂、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等严把准入 关。

11、定期将每周存在问题反馈给医护人员进行整改,对临床抗感染药物的应用、消毒隔离等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

12、每年有计划地完成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控制知识和业务水平。

13、监督、管理医疗废物处理、焚烧,按照国家要求正确处理医疗废物。

四、医院感染监测管理制度

1、各科室应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医院感染各项规章制度。

2、各科室每月定期召开监控小组会议,研究解决本科医院感染存在问题。

3、各科室要重视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执行“标准预防”,“手卫生制度”,“职业防护”等在职教育培训工作,每月培训不少于一次,全院性培训参加人数不少于80%。

4、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提高医院感染诊断水平,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应在24小时内报告院感科,如有流行暴发倾向及时报告。主要监测指标:

(1)医院感染发病率≤8%,漏报率≤10%。

(2)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和环境卫生学监测合格率>95%,无菌物品合格率100%(3)紫外线照射强度不得低于70 uW/cm2。新进灯管≥90 uW/cm2

5、建立严格的科室清洁、消毒与隔离制度,对不同传染源引起的感染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6、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的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要符合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

7、严格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存放、登记、交接、运送、焚烧等流程的管理,8污水污物排放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各个管理环节应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要求。

五、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制度

1、临床主管医生要认真学习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并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医院感染病例初步诊断。

2、明确诊断后,由经治医生于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同时在出院病例首页院内感染名称栏内填写医院感染疾病名称。

3、科室经治医生认真填报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感染管理科于每月定期到各临床科室调查和收集院感病倒报告及漏报情况。

4、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病例,除向感染管理科报告外,尚需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5、对疑似医院感染的诊断,主管医生报告科主任,提交该科“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讨论,做好记录,6、小组讨论尚不能认定的,须将该病员的全部资料及讨论的结果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委员会组织研究、分析,最后认定或否定。

7、感染管理科必须每月及时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每季度写出分析报告,并进行效果评价,提出预防措施。特殊情况及时汇报和反馈。

六、抗生素应用管理制度

1、药剂科负责全院抗感染药物应用的指导、咨询工作

2、临床医师应提高用药前相关标本的送检率(涂片、培养),严格掌握适应证,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3、护士应根据各种抗感染药物的药理作用、配伍禁忌和配伍要求,准确执行医嘱,并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配合医师准确留取各种标本及时送检。

4、药剂科对于细菌耐药性高的抗菌药物有权提出暂停使用的建议。

七、无菌技术操作制度

1、在执行无菌操作时,必须明确物品的无菌区和非无菌区。

2、执行无菌操作前,先戴帽子、口罩、洗手、并将手擦干,注意空气和环境清洁。

3、夹取无菌物品、必须使用无菌持物钳。

4、进行无菌操作时、凡未经消毒的手、臂均不可直接接触无菌物品或超过无菌区取物。操作者应与无菌区保持一定的距离、以 免污染无菌区。

5、无菌物品必须保存在无菌包或灭菌容器内、不可暴露在空气过久。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无菌包一经打开、即不能视为绝对无菌、应尽快使用、凡已取出的无菌物品虽未使用也不可再放回无菌容器内,超过24小时后必须重新灭菌,不得继续使用。

6、无菌包应按消毒日期顺序放置在固定柜橱内、并保持清洁干燥,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并经常检查无菌包或容器是否过期,过期物品重新消毒灭菌。

7、无菌溶液应根据要求避光保存或冷藏。

8、无菌盐水及酒精棉球罐每日消毒一次,容器内敷料,如干棉球、纱布块等,不可装得过满。以免在取物时接触容器外部而污染。

9、消毒物品(如:呼吸机管道等)要有明显的标志,要写明消毒日期,一般消毒保存日期为3天(冬季不超过5天),每周消毒两次。灭菌物品要定期(1个月)进行一次细菌微生物监测。

10、治疗室、要定期进行空气消毒,有条件进行细菌微生物监测。紫外线消毒有照射时间登记。

11、输液、输血一律使用一次性输液器,用后作为感染性医疗垃圾单独收集并由后勤部回收焚化处理。

12、抽血一律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做到一人一巾一带,抽血后病人使用的止血棉球集中回收处理,防止病人随地乱扔或带出院 外。

13、各种换药弯盘及小器械先浸泡消毒,再清洗后灭菌。器械浸泡时要打开关节,盒盖上要标有消毒时间以及保存时间。

八、消毒药械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使用的消毒、灭菌药械的监督管理。

2、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对消毒、灭菌药械使用效果进行抽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汇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提出改进措施。

3、采购部门应根据临床需要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审核意见进行采购,按国家规定查验所需证件,监督进货质量。

4、使用部门应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药械的使用范围、方法、注意事项使用;掌握消毒、灭菌药械的使用浓度、配制方法、消毒对象、更换时间、影响因素等,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5、禁止使用过期、淘汰、无合格证明的消毒、灭菌药械。九、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制度

1、医院所用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必须统一采购,临床科室不得自行购入和试用。

2、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认真履行对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采购管理、临床应用和回收处理的监督检查职责。

3、医院采购的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三证复印件应在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备案,即《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医疗器械产品 注册证》《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建立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采购登记制度。

4、在采购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时,必须进行验收,除订货合同、发货地点及货款汇寄帐号应与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相一致,查验每箱(包)产品的检验合格证,内外包装应完好无损,包装标识应符合国家标准,进口产品应有中文标识。

5、医院设置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库房,建立出入库登记制度,按失效期的先后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物架上,禁止与其它物品混放,不得将标识不清、包装破损、失效、霉变的产品发放到临床使用。

6、临床使用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前应认真检查,若发现包装有破损、过效期和产品不洁等不得使用;若使用中发生热原反应、感染或其它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按规定详细记录现场情况,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7、医院发现不合格产品或质量可疑产品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报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不得自行作退、换货处理。

8、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使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理规定处置。

十、医疗废物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按照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法规及相关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1、医疗废物分类存放,警示、标识清楚。

2、医疗废物收集、存贮专人管理,交接责任明确。

3、医疗废物不得露天存放,暂存时间不得超过2天。

4、医疗废物暂时储存地点应远离医疗区,食品加工区,工作人员活动区,以及生活垃圾存放场所。

5、存放地设置明显的标识和防渗漏、防鼠、防蚊蝇、防盗以及防儿童接触等安全措施。

6、暂存设施、设备每天定时消毒。

7、暂存处负责,转运,焚烧。

十一、医院感染管理培训教育制度

1、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年年初必须依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有关规定,制定该的培训学习计划

2、每半年对全院医务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工勤人员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活动;对新进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与考核,培训时间不少3学时。

3、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必须加强医院感染的业务学习,经常参加省、市以及国家级的培训及学术研讨会,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4、临床科室每月必须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业务学习,时间不少于2学时,根据各科室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和特点,分析本科室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可行的措施,降低本科室的医院感染发病率。

5、感染管理科每年对全院医院感染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一次检 查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6、积极开展预防医院感染的学术活动,鼓励全院医护人员撰写医院感染方面的学术论文踊跃投稿,加强我院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十二、消毒灭菌效果及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1、高压锅消毒灭菌监测:工艺监测每锅进行,并有记录。化学监测每包进行。

2、使用中消毒剂灭菌剂监测:含氯消毒剂进行有效浓度监测。

3、紫外线强度及日常监测:凡使用紫外线灯的科室,(1)按标准按装,(2)坚持日常监测,并做好详细记录,(3)每6个月对照射强度监测一次;(4)对合格灯管发“紫外线灯强度监测评价卡,不合格灯管及时更换。

4、、环境卫生学监测:定期开展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治疗环境,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卫生等微生物监测,保障医疗卫生环境安全。

5、医院感染监测资料的总结分析和反馈:院感科对医院感染监测资料做到月汇总,季分析,总结评价。

十三、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 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6、医务人员发生血源传播性疾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采取以下局部处理措施(在发生科室完成):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十四、医务人员手卫生制度

1、医护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应当洗手:

(1)直接接触病人前后,接触不同病人之间,从同一病人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接触特殊易感病人前后;(2)接触病人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之后;(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进行无菌操作前后,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处理污染物品之后;

(5)当医护人员的手有可见的污染物或者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后。

2、医护人员洗手的方法是:

(1)采用流动水洗手,使双手充分浸湿;

(2)取适量肥皂或者皂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3)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钟,应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清洗指背、指尖和指缝,具体揉搓步骤(六步洗手法)为: A.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B.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 C.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 D.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E.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F.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G.必要时增加对手腕的清洗。

(4)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擦干或自动凉干,取适量护手液护肤。

3、医护人员洗手时应当彻底清洗容易污染微生物的部位,如指甲、指尖、指甲缝、指关节及配戴饰物的部位等。

4、医护人员洗手使用皂液、在更换皂液时,应当在清洁取液器后,重新更换皂液或者最好使用一次性包装的皂液。禁止将皂液直接添加到未使用完的取液器中。

5、医护人员手无可见污染物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具体方法是:

(1)取适量的速干手消毒剂于掌心;(2)严格按照洗手的揉搓步骤进行揉搓;

(3)揉搓时保证手消毒剂完全覆盖手部皮肤,直至手部干燥,使双手达到消毒目的。

6、医护人员在下列情况时应当进行手消毒:(1)检查、治疗、护理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之前;

(2)出入隔离病房、重症监护病房、烧伤病房、新生儿重症病房和传染病病房等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前后;(3)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4)双手直接为传染病病人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病人污物之后;

(5)需双手保持较长时间抗菌活性时。

7、医护人员手被感染性物质污染以及直接为传染病病人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病病人污染物之后,应当先用流动水冲净,然后使用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8、医护人员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应当戴无菌手套,戴手套前后应当洗手。一次性无菌手套不得重复使用。

十五、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1、加强监测各科室要加强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的监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并实施隔离

2、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后消毒;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3、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1)、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2)、医务人员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当使用手套,必要时使用隔离衣。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

(3)、医护人员在病区内进行集体查房和治疗时应将感染病人留在最后进行,不得将病人带入换药室进行换药和诊疗。(4)、重复使用的诊疗用品按照去污染-消毒-清洗-消毒或灭菌的程序进行,禁止将带有病人体液污染的医疗用品直接带入治疗室或换药室,应就地消毒。换药后的敷料严禁带入换药室,应立即密封后送交医疗废物暂存点,不得在病区内逗留,以防污染周围环境。

4、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1)、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5、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

(1)、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6、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1)、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发〔2008〕48号)要求,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地实施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减少或者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7、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1)、科室应对全体医务人员开展有关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强化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视,掌握并实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策略和措施,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

十六、医院院内感染爆发应急处理预案

1.临床科室发现在病区内短时间内发现多种症状相同的病原菌感染的病例后,由感染监控管理小组成员负责报告感染办,感染办证实流行或爆发。对怀疑患有同类感染的病例进行确诊,计算其罹患率,若罹患率显著高于该院或科室历年医院感染一 般水平,则证实有流行或爆发。

2.查找感染源。对感染病人、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医护人员及陪护人员等进行病原学检查。

3.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对感染病人周围人群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

4.制定控制措施。包括对病人进行适当治疗,进行正确的消毒灭菌处理,隔离病人,停止接受新病人,医护人员自身防护,免疫接种或投药等。

5.分析调查资料,对病例的科室分布、人群分布和时间分布进行描述。分析流行或爆发的原因,推测可能的传染源、感染途径或感染因素,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和采取控制措施的效果综合做出判断。

篇6:医院感染管理与消毒隔离制度

一、医务人员工作期间应严格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操作时必须戴工作帽和口罩,遵守无菌操作规程。认真执行手卫生规范,下班、就餐、开会时应脱去工作服。

二、室内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标识清楚。设流动水洗手或备有手消毒设施。

三、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如体温表、吸氧面罩等)。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其中感染症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经消毒或灭菌处理。

四、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耐热、耐湿物品灭菌首选物理灭菌法;手术器械及物品、各种穿刺针、注射器等首选压力蒸气灭菌;油、粉、膏等首选干热灭菌。不耐热物品如各种导管、精密仪器、人工移植物等可选用化学灭菌法,如环氧乙烷灭菌等,内窥镜可选用环氧乙烷灭菌或2%戊二醛浸泡灭菌。消毒首选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方可选化学方法。

五、正确使用消毒剂、消毒器械、卫生用品和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不得重复使用。

六、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依次放入专柜,过期重新灭菌;无菌敷料罐应每天更换并灭菌;置于无菌储槽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提倡使用小包装。

七、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碘酒、酒精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2次,使用中的消毒剂每日更换,容器每周灭菌2-3次。

八、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伤口如: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等应就地(诊室或病室)严格隔离,处置后进行严格终未消毒,不得进入换药室。

九、直接接触患者的床上用品如床单、被套、枕套等,应一人一更换;患者住院时间长时,应每周更换;遇污染应及时更换。更换后的用品应及时清洗与消毒。消毒方法应合法、有效。间接接触患者的被芯、枕芯、褥子、病床隔帘、床垫等,应定期清洗与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更换、清洗与消毒。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桌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清洁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清洁、消毒处理。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的衣物。

十、诊疗用品如血压计袖带、听诊器等,保持清洁,遇有污染应及时先清洁,后采用中、低效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十一、患者生活卫生用品如毛巾、面盆、痰盂(杯)、便器、餐饮具等,保持清洁,个人专用,定期消毒;患者出院、转院或死亡进行终末消毒。

十二、病人使用的吸氧装置、雾化吸入器、氧气湿化瓶、呼吸机面罩、管路和婴儿温箱等要一人一用一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并干燥保存于消毒物品柜内。湿化瓶应为灭菌水,每日更换或消毒。呼吸机的螺纹管、湿化器、接头、活瓣通气筏等可拆卸部分应定期更换消毒。

十三、手卫生执行卫生部2009年下发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十四、室内用品如桌子、椅子、凳子、床头柜等的表面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洁。当受到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然后再清洁和消毒。消毒采用400mg/L~7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min。

十五、地面的清洁与消毒:地面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洁。当地面受到患者血液、体液等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再清洁和消毒。地面消毒采用400mg/L~7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min。拖洗工具使用后应洗净、消毒、晾干备用。

十六、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如手术室、产房、导管室、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血液透析病房、烧伤病房、感染疾病科、口腔科、检验科、急诊等病房与部门的地面与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进行消毒,遇明显污染随时去污、清洁与消毒。

十七、清洁用品的消毒,擦拭布巾:清洗干净,在250mg/L有效氯消毒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中浸泡30min,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拖布:清洗干净,在500mg/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min,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

十八、开窗通风,加强空气流通,并根据气候条件适时调节。必要时安装通风设备,加强通风。

十九、医院应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对感染病人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二十、传染科门诊、肝炎、肠道门诊等应做到诊室、人员、时间、器械固定;挂号、候诊、取药、病历、采血及化验、注射等与普通门诊分开。肠道门诊必须设立专用厕所。

篇7: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措施[范文]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患儿本身因素:患儿尤其是早产儿及低体重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抵抗力低,易于感染。①新生儿皮肤角质层较薄,容易擦伤而致皮肤细菌感染。②,由于新生儿皮肤的屏障功能脆弱,且皮肤中含水量较多,pH值较高,利于病原菌的生长。③由于侵袭性操作(如气管插管、吸痰等)可使呼吸道黏膜功能降低,且易损伤呼吸道、消化道黏膜而增加感染机会。医务人员因素:医务人员的手是造成院内感染的直接途径 因此手的消毒就显得格外重要。接触患儿及患儿用品前后都要注意手的清洁与消毒。洗手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的步骤洗手。3 环境因素:监护室内的空气流通及一些医疗仪器及固定装置,如辐射台、暖箱、蓝光箱、监护仪等的消毒不严格,也是造成医院内感染的原因之一。2 预防院内感染的管理措施 进入 病房 应洗手、戴口罩、帽子,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工作人员外出换外出服及鞋,家属探视时执行更衣更鞋戴口罩制度。[1]加强工作人员消毒隔离的培训,包括消毒隔离制度、各项无菌技术操作以及正确的洗手方法等;工作中一旦发现有感染迹象,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加强隔离,专人专护,防止感染的蔓延。有效减少医院内感染的机会。严格无菌观念,严把医务人员洗手关。进行各种操作前,洗手、戴口罩帽子,尤其是介入性操作,要严格无菌操作。.4 加强 病房 的消毒管理 新生儿病房应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室温控制在24~26 ℃,相对湿度55 %~65 %,保持病室内空气清新。病室 内内的消毒,室内的地面、家具、医疗器械(各种暖箱、新生儿床、监护仪、呼吸机等)、各种台面、治疗车、门把手、水龙头、洗手液盒、病例夹、门窗等每日用消毒液进行擦拭。生活垃圾和医用垃圾分开放置,并有醒目标志。

3、加强患儿使用物品的管理与基础护理

1、患儿物品管理 每位患儿床单位的所有物品,高压灭菌后使用,保证一人一套一用一消毒,严禁共用及借用;

2、加强患儿的基础护理: ①皮肤护理:每日给患儿 擦洗,保持皮肤的清洁,特别注意皮肤皱折处有无破损、脓点、红疹等。每次排便后及时做臀部护理,及时更换尿布,涂凡士林,预防臀红。每2h 更换体位,防止骨突处受压过久,必要时应用减压垫,避免引起皮肤压伤。②口腔护理:认真观察口腔黏膜有无破溃、霉菌感染,每日常规做口腔护理。长期应用抗生素的患儿应观察有无鹅口疮的发生,如果有,应在两顿奶之间涂抹制霉菌素。③眼部护理,每日予眼部护理1~2 次,并注意观察眼部是否有分泌物,分泌物的颜色、量等。必要时妥布霉素眼药水滴眼。④脐部护理:每日脐部护理,保持脐部的清洁与干燥,脐护时注意消毒脐根部,注意观察脐轮有无红肿、有无异常分泌物、有无出血等,如果发现分泌物及时做培养,有出血及时处理。⑤喂养:提倡母乳喂养,增加抗体含量。鼻饲的患儿,鼻饲用的注射器每次更换,鼻饲管隔日更换。人工喂养时做到一次一瓶一奶嘴,每日做好乳器具的消毒工作。对于有侵袭性操作的患儿,应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动作要轻柔,减少黏膜的损伤,同时加强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减少感染机会。呼吸机管道每周更换两次进行消毒;气管插管、吸痰管采用一次性物品,随用随弃。[2]

4、定期做好微生物监测:每月定期监测物体表面细菌指数: 做空气培养,如发现不合格者,找出原因重新进行消毒处理,再次进行监测,直到合格为止。

篇8:细化消毒隔离流程控制医院感染

1 清洁流程

①湿式清洁, 清洁工作应由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 逐区进行。②抹布、地巾等清洁工具用后集中清洗、消毒、干燥。③工作完毕, 做好个人卫生。

2 消毒流程

2.1地面和物体表面消毒地面用有效氯含量500~1 000 mg/L含氯消毒剂;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及遗弃物污染地面应及时用有效氯含量1 000 mg/L含氯消毒剂溶液消毒处理。物体表面 (床栏杆、床头柜、墙、门把手、水龙头、耐湿的仪器等) 用有效氯含量500~1 000 mg/L含氯消毒剂。

2.2 患者使用物品消毒患者使用的物品做到固定专用;使用后需回收耐湿的物品, 用有效氯含量500~1 000 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或消毒柜消毒。患者使用的被服类经有效消毒处理后, 洗涤中心方可收集, 送清洗消毒。床单位用床单位消毒器进行消毒。患者出院、转院后, 进行终末消毒处理。如果上述物品为一次性使用, 使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理。

2.3 用后的医疗用品消毒呼吸治疗装置、氧气湿化瓶尽可能使用一次性使用物品;若重复使用, 用后由供应室统一处理。精密仪器设备表面、呼吸机主机屏幕及键盘表面、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等用75%医用酒精消毒擦拭。压舌板使用一次性压舌板。防护眼镜、防护面罩用1 0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 min, 流动水冲洗干燥后备用。

2.4 交通工具及用具消毒患者乘坐过的交通工具或运载患者的交通工具 (救护车等) 、用具 (担架床等) 用1 000 mg/L的含氯消毒剂, 喷洒或擦拭作用时间60 min。

3 隔离流程

3.1 关于隔离区规定:隔离区内, 除患者、医务人员及有关人员外, 任何人不得擅自入内。如需外出做检查的患者, 按要求做好防护, 由医务人员陪同, 并预先通知检查科室安排检查时间, 尽量安排在末位, 做好防护, 患者检查后做好消毒。凡是进入隔离病区的人员按要求必须做好个人防护。

3.2 污染区指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 如专供传染患者用的病室、外走廊等。此区域内要按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 做好随时消毒及终末消毒工作。污染区的任何物品不经消毒不能带出, 工作人员进入前必须做好防护, 每进行完一项操作就必须要清洗或消毒双手。污染区工作人员未经脱摘防护用品, 一律不得进入潜在污染区, 更不能进入清洁区。

3.3 潜在污染区指介于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 可能被污染的区域, 如缓冲间、医务人员走廊、治疗室、医生办公室和护士站等。此区各部位应经常保持清洁, 每日清洁消毒2次, 特别是地面与水池、门把手等要常擦拭清洗, 遇污染随时消毒。

3.4 清洁区指没有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 如工作人员值班室、清洁更衣间、浴室、仓库等。此区域内传染患者不得进入, 医务人员着装按清洁区要求。

3.5 疑似、临床诊断患者病区和确诊患者病区:负压病房、独立设区, 有明显标识。分清洁区 (蓝色) 、潜在污染区 (黄色) 、污染区 (红色) , 三区无交叉。患者单独居住, 不得自行离开病房。

3.6 人员、物品进出隔离病区流程:医务人员严格按要求防护;清洁物品、食品、药品从清洁区入口送入、污染物品由污染区出口取出;患者出院时, 其携带的各种物品均要进行相应的消毒处理。

4 标本送检流程

标本采集后即刻放专用包装运输材料之中, 对表层消毒后专人送检, 不得脱漏遗失, 避免日光、高热等。

5 洗涤收集、发放流程

篇9: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技术以及医院感染管理

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提高护理人员对消毒、隔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门诊为了搞好各种消毒、隔离工作,加强了医护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从而提高了各专业人员的认识,增强了执行制度的自觉性,树立了良好的医疗思想,在重视医疗质量,做好消毒隔离制度的同时,护理部也加强了检查、监督工作,使消毒隔离制度落到实处,做到了正常化、制度化。

做好门诊卫生宣传工作:我院是综合性医院,平均日门诊量达350~500人次,其病情有轻、重,停留时间有长有短,均需在较短时间内做出诊断,并予以处理,人员流动快、工作量大,又是易感染人群,造成交叉感染的机会多。为此,几年来,我院一直把门诊作为一个卫生宣传教育的窗口,注重加强门诊卫生宣传工作。①做好门诊卫生宣传工作,向人民群众普及工作及卫生科学知识,定期更换宣传栏牌,向候诊病人进行卫生指导,如怎样早期发现肝炎病人、痢疾病人,怎样防止交叉感染,并设有痰盂不让病人随地吐痰,使患者养成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②院门诊实行无吸烟门诊,给来院就诊的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深受患者的欢迎。在候诊大厅,用各种形式宣传吸烟的危害以及不吸烟可使人保持健康等医学知识。

做好空气的消毒工作: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物质,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是离不开空气的,这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进行气体交换,都要进行人体的代谢循环。但是空气也是直接传播疾病的途径,当人们的机体抵抗力低下的时候,使机体呈易感状,通过呼吸道吸入空气中的各种病原菌就可以感染上各种疾病,可见空气对人的健康有直接影响。为了做好空气的消毒工作,切断疾病的传播途径,几年来,我院保健科一直有专职消毒员,坚持对空气的消毒工作。

消毒隔离工作是医院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手段,我们护理员为做好宣传预防工作,使全社会重视交叉感染的危害性,堅持做到:①在院内加强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操作各项常规。②加强检查,提高认识,落实制度,提高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自觉性和责任感。③杜绝交叉感染,以达到患者早日康复

的目的。

讨 论

医院感染的管理随着医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正在受到重视。

来院就诊的患者,既是传染源,又是带菌者,同时也是易感人群,如果医院门诊的消毒隔离工作稍有疏忽,就很容易造成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医务人员也可能染上各种疾病,影响医务人员及患者的健康,所以医院门诊必须严格执行各种消毒、隔离制度,才能防止病源的扩散和疾病的蔓延。

切断传染途径,控制传染源,杜绝交叉感染和传染病的流行,这个问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患者早日康复。

上一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研究下一篇:广告承包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