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茶文化传承

2024-05-06

体育教学中茶文化传承(精选十篇)

体育教学中茶文化传承 篇1

一、高中语文教学具备在国学文化传承方面“得天独厚”的条件

首先要了解国学是什么且包括些什么内容。国学一词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出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2)章太炎在其《国学概论》中称: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3)一般来说传统国学指的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礼治观念、文化观念、社会观念,其中的分类是经史子集,也就是“四部”的概念。今国学之意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为载体,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社会价值观与道德伦理观的思想体系。

其次了解语文的概念。语文在《现代汉语词典》(4)的解法是“语言和文字”,《新华词典》(5)注为“语言和文学”,我认为语文应是“语言和文化”。文化不仅包括文字、文学,更加囊括人文、历史甚至更多,一个有文化的人不单单是人们简单地认为读书多、有学历,更应该有的是情怀,对自己国家历史文化积淀的情怀,而国学文化恰好是这种情怀的载体。

接下来我们把语文教学和国学文化融合起来。我们知道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的要求不能只是读音的字正腔圆,不能只满足于会做语段阅读、会写应试作文,这些基本的听说读写。在应试教育的当下这些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应对高考固然重要,但考试不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全部。作为一位热爱语文教学事业的教师应该明白除了教会学生如何应对考试,更重要的要通过中学语文教学使得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了解、重视、敬仰,肩负起传承的重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最经典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诸子百家,《诗经》,唐诗宋词元曲,成语熟语,甚至术数方面的《易经》,医术方面的《黄帝内经》,兵书方面的《孙子兵法》等等。这些典籍都是文言性质的,而中学语文教师最擅长文言文方面的教学,中学语文教师具备的教学素养足够担当国学文化的传承任务。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适当有序地传承国学文化

无论是小学还是高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下面我从这四个方面举例阐述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适当有序的传承国学文化。

所谓听的能力我认为不仅仅是指听见某个词语某句诗歌或者某段篇章,更重要的是能通过听到的来辨别其使用的对错,甚至听到某句诗文就会进入诗文营造的那个境界。而这些都需要通过语文教学来帮助实现。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成语的使用,有诗歌的鉴赏,有文言文的阅读,这些都离不开最基础的听的能力。听的能力就是感悟的能力,是与心灵的沟通。比如听到“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就会想象内心的愁是多么的绵长,就像三千丈的白发那么长;听到“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就会想这是教给我们修身齐家治国之道。

所谓说的能力,就是要用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言为心声就是此意。高中语文课堂上学生说的能力指经过思考对课堂问题做出回答,此能力不仅仅是语言表达的能力还是内心素养的体现,课堂上回答问题可以脱口而出引经据典,足以证明此学生平素在语文方面的积累和阅读功底有多深,也可以看出他缜密的思考过程。说的多了自然而然就会很自信的参加一些比如演讲或者班会之类的活动了。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鉴赏最能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所谓读的能力,就是指阅读能力。近代教育心理学研究已表明小学阶段是学生一生中记忆的黄金阶段,应该让学生大量背诵,所以13岁之前让学生通过诵读经典的方式来学国学是最好的方法。那么高中生由于课程增多,记忆力下降,如何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来学习和传承国学文化呢?毕竟有一大部分学生在孩童时期对国学的接触是有限的甚至是极少的,他们在初中阶段学习的也是即简单的几篇文言,仅仅是背诵了几句名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只是皮毛。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和诗歌鉴赏方面就必须全力以赴了。我们学校高中三年学生除了大量的文言文阅读理解和唐诗宋词元曲鉴赏,另外还有《史记》的学习。尽管这些只是国学文化的极小的一部分,但是只有在高中阶段才能如此系统的进行学习,数量之大是初中小学阶段不能比的。

那么怎样读才能让学生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文言的方法,并且使之对中国传统文化能用一种积淀沉稳的心态去面对,从而将国学广而传承呢?我认为沉下心来反复地读是最好的办法。记得张田若先生曾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学会读书,用嘴读,用眼读,用心读。沉下心,慢慢积淀,才能读出国学的内涵韵味,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

所谓写的能力,中学阶段最基本的就是写作文。高中语文新课标的作文教学有以下几个要求:学会多角度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真实健康。无论记叙、议论、抒情、说明、描写,学生要能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要具备独立修改自己文章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要想写出一篇好的作文,离不开平素的积累。仅仅是积累几篇历年高考优秀作文或者背会几段例文那是绝对不行的。三年高中在语文老师指点下将《大学》《、中庸》、《论语》(可节选)、《孟子》(可节选)、《道德经》、《古文观止》,这些经典读熟背诵,再加上大量的唐诗宋词元曲等诗歌鉴赏,以及对《史记》中部分篇章的研习,就相当于积累了大量的写作财富。这些文化财富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运用在写作中,那是极其了不起的。而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写下水作文,不单单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更重要是通过引导让学生知道如何运用手中的财富,而这些财富将一生受益。以下是我的一篇下水作文中的几句:人生离不开不断地磨砺。荀子曰:“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同样的道理人只有经历一些磨练方能彰显其生命的特质。司马迁一个普普通通的史官,在遭受宫刑后忍辱负重著成《史记》,最重要的就是他能够勇于承受和敢于直面生活的磨砺,终得后人景仰。苏东坡屡遭贬谪人生之路坎坎坷坷,但正是因了这起伏坎坷他才愈加坚毅心境愈加澄澈,他在磨砺中为后世留下了多少宝贵财富。(节选自《人生离不开磨砺》)

可见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和提升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点滴渗透,而高中语文老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不断的渗透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教给他们知识的同时教给他们做人。所以我们高中语文教师有义务有能力全力以赴传承国学文化,为国学传承发扬光大做自己应尽的职责。

摘要:近些年来,许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的学者都“奔走疾呼”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国学文化的重要性。各界对国学的重视和推崇引起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认为语文教学与国学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该是国学文化的学习者和传承者。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国学文化

参考文献

[1]蒋大周.初中数学应用能力初探[J].无锡中学数学,2012,(10).

古诗文教学中的民族文化传承 篇2

溧阳市职教中心范勇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传统文化是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据说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到目前为止,全球已启动孔子学院(包括孔子学校、孔子课堂)175所,分布在156个国家和地区。到2010年,全球将建成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孔子学院已逐渐建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选择孔子作为汉语教学品牌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标志。

文化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其核心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文而化之,化自身,然后化家庭,然后化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现代语就是感悟、感染、感化。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而作为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古诗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全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古诗文,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基于此,本文从古诗文常见的三类文章着手,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看古诗文的教学中对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一)诸子散文德行天下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形成各具风采的诸子散文。诸子百家中,儒家创始人孔子因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以致儒家学说不仅在诸子百家中地位显著,而且还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核心内容,对中民民族精神形成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儒家学说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也是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它已渗透传统文化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之中,极大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每一个领域。凡是从中国土壤里产生的学说思想、宗教派别,甚至是外来文化、外来宗教,都不可避免地带上儒家文化的痕迹。久而久之,形成了以《论语》为先导的《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优秀文化著作,尤以《论语》中的篇目学得做多。“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这些语文课本中常见的句子无不昭示出孔子的“仁学”思想。从“仁”的本义上说,“爱人”就是“仁”的最本质、最基础的意义,也是做人的最高原则。而孔子明确了以“爱人”释“仁”,突出了“仁”在诸多德目的主导地位,并以“仁”为中心,探讨“仁”与其他德目的关系,如“仁”与“勇”、“智”的关系等等。怎样“爱人”呢?孔子提出了两个基本的准则:“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这其实是推己及人的思想,如果不把对方作为人来看待,不从爱人的角度考虑问题,那根本谈不上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正是这种推己及人的思想,形成了孔子的利民思想:“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利民也是爱人的主要方面,这就扩充了“爱人”的内涵。儒家伦理思想自经孟子、荀子依据孔子思想发扬光大而形成体系后,遂使儒家伦理思想之内涵及实践要点亦更加充实明确,可归纳为重品格,行仁道,1

推忠恕,讲中庸,倡王道,勉实践。这种文化体系的形成有助于今人更系统的学习和发扬。一九九一年五月间,台湾地区新学识文教出版中心为促进中国文化建设,曾邀集两岸知名学者二十四人举行过一次正式的书面聚谈会,其结论是:“所谓儒学现代化就是对固有的内容做现代的解释,从而使他在现代社会中的某些方面发挥作用,或者说,从其能发挥现代作用的方面加入现时代的世界学术文化之中”,又说:“儒家的伦理道德,在现代社会中是可以起一定的积极作用,因为偷理道德,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同时也能切合现代社会的需要”。之所以有此共识,主要是因儒家思想核心—伦理道德,不仅可用于古代而且还适用于现代,此种宜古宜今放之四海皆准的思想,如果我们能深切的体会实践,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自会由我们的努力而提早实现。韩国的现代化就是在对传统文化尊重、继承和发展基础上的现代化。譬如,韩国目前最著名的大学成均馆大学,该校现在仍以儒家思想为宗旨,以仁义礼智为校训。韩国还将儒家文化的精神,通过电影、电视,各种媒体,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可以说,韩国是以儒家文化立国育民的成功范例,被西方很多学者称作“儒教国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国度”。韩国没有抛弃和否定传统文化,而是把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了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中。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所以,在对古诗文尤其是诸子散文的教学中,挖掘其中的文化精神将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和文明。

(二)唐宋诗词情溢四方

唐宋诗词源远流长。千百年来闪烁着不朽的艺术光芒,古朴雄浑的子昂,清朗雄健的王之涣,闲静谈远的孟浩然,飘逸豪放的李白,沉郁顿抑的杜甫,清扬畅丽的白居易,精巧艳丽的温庭筠,凄婉优柔的李煜,闲雅清婉的李清照,豪放旷达的苏轼,雄放流畅的陆游„„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向我们说话,向我们呈现他们整体的人格、气质、风骨,凸现出唐宋诗词在传统人文中的独特魅力,感受灵魂难言的欣悦和洗礼。

“教以人伦”(《孟子·滕文公上》)是儒家人文教育的要求。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华夏民族崇尚友道珍惜人伦形成一种风尚。在唐宋诗词中,这种人伦情怀是一种不但在空间上不分地域,普遍存在的情感,而且在时间上不分古今,十分持久而又十分高尚的情感。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说明只要世界上有真正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存在,那么即使在天涯,也可以互相安慰、互相鼓励,诗人高远的志趣跃然纸上。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和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都显示了友谊的深厚,襟怀的旷达。李白与王昌龄的关系不错,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李白写过一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诗,寄托自己的一往情深:“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生性豪爽,重视友情,留下的诗句还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与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芙蓉楼送辛渐》是这一类诗中的名篇: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作于王昌龄官江宁丞之日,诗人正遭谤议,送挚友远行,其凄切心情可知。临别所嘱,惟以玉壶冰心自明心迹,又是与朋友和亲人们的共勉之词。苏轼的《南乡子·送述古》下阕中写词人送走了朋友归来后的感受,“秋雨晴时泪不晴”,词人面对荧荧的灯儿,听窗外绵绵的秋雨,友去的失落感让词人难以自持,恐怕是雨停了,泪水也不会停。在唐宋诗词中,这种人文性的体现并不是客观、静止的,孤立、冷峻的,而是与人文环境互为观照的,动态的探寻的过程,特别是在作品文辞表达上的“意”中体悟出来的,它是智慧的,深层次的,让我们感受到了友情的真诚与恒久。友情厚重,恋情缠绵。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字字珠玑的警策之语,闪耀着人文的熠熠光芒,像这种追求自由,歌颂爱情,体现人性真爱的诗词数不胜数。有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情思的执着深挚;有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恩爱相依,同心相连;有柳永《蝶恋花》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恋情缠绵,亲情更深沉。唐代溧阳县尉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慈母的深情厚爱,亲切感人。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传唱至今。苏轼的悼亡妻的一首词《江城子》,尤显感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直抒生死隔离,思念难忘之情,吐露死者幽冥的凄苦,生者世间的辛酸,情深意挚。

中国文化之所以重视情感,是因为国人自觉地意识到,情感是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的内在需要,人而无情,不可以为人,但情感是理性的,它提倡高尚的情操、情趣、情怀。唐宋诗词中,洋溢和渗透在其中的浓浓的友情、恋情、亲情,如同醇酿,让人沉醉,代代飘香。

(三)明清小说海纳百川

有意思的是,尽管小说地位历来不及诗词散文,可是在中国社会,一个受过初级以上教育的人,大概不会不知道《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红楼梦》;在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中间,这些小说的普及率更可以肯定地说超过了屈原、李白、杜甫、苏轼的诗篇。在普通的中国人的历史观、伦理观、人生观、社会观里面,笔者相信可以随处轻易地发现传统小说的影响,且其影响未必就比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要小。举一个例子,《三国志演义》第一回开篇有一首词,这首词从来不曾入选任何一本词选,但词中所隐藏的历史观——那是一种对人世的悲凉感触与历史循环论的自然而然的混合物,在普通中国人心中所刻下的痕迹,未必会比任何一本著名的史书小。至今仍在生活中活跃的熟语,像“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都可以和这首词的基调相印证,或者说,它们其实就是同一个观念的不同表达而已。即使不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传统小说也是中国文化里的活跃因素,在中国普通大众包括读书人中间一向有着很高的普及率和很深的影响。毫无疑问,谈到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决不能忽视小说。而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诞生翻开了中国小说研究的全新的一页,给小说研究带来了历史的眼光和审美的视野,呈现在研究者面前的不再是孤零零的一部部具体作品,而是中国传统小说从发轫到成熟、衰落的完整过程,以及小说与社会、与文化其他领域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有了鲁迅,传统小说也就变成了我们和中国历史、文化联系的一条纽带。我们会从小说里读到我们的前人和前世,也就是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一部《红楼梦》,涉及到了地域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和性文化许多问题,著名学者周汝昌先生就曾说过“《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一部文化小说。”]就拿选进课本里的《林黛玉进贾府》举例,向我们第一次展现了贾府。其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展示出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文化。而众多人物的华丽登场,更透视了贾府这个“诗礼之家”的至尊至贵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文学史上,明清小说凝聚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要真切地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明清小说是不可多得的通俗读本。明清小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不仅表现为对社会历史的深刻思考,也表现在为我们提供了人生历程的生动

象征,还表现在它是中国传统艺术风格的鲜明展示。

中华传统文化著作,浩如烟海、汗牛充栋,而我们在教学中精选、精读、精讲优秀古诗文,是传承民族文化精神重要环节。我们与学生一道读《论语》,读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我们与学生一道读唐宋诗词,读得热血奔涌,读得神清气爽,读得闲适恬静;我们与学生一道读明清小说,读成忧国忧民,读成海纳百川,读成世事练达。

在阅读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篇3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历经岁月洗涤之后沉淀而成的文化、思想、智慧的瑰宝,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让我们可以在饱经风霜后仍能于世界民族之林巍然屹立。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现代技术,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可见,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现今的个人乃至社会、国家的深远意义。它不仅代表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与底蕴,更是泽被后世、传承智慧的源泉。

著名学者刘国正曾说:“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语文课堂是得天独厚的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语文教师便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使之深植于学生的内心,并最终内化为其自身的人格修养、精神境界,从而让这份巨大的文化珍宝不至于在物欲横流、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而且这也正契合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那么,语文教师在平日的教育教学中又该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学生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呢?下面笔者以文言文教学为例来谈一谈。

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近文本作者及人物形象,汲取他们身上优秀的文化品质,筑成自己充实、健康的精神家园。

文言文阅读文本中无论是作者本身还是其笔下的人物形象,大多秉承着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品质,他们甚至已经成为我们的民族脊梁和精神领袖。通过对他们的解读,学生定能受到感染和熏陶,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可以让学生形成美好健康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亦可以提升学生自身的人格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例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我们看到了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自我牺牲精神和顾全大局的胸襟,还有廉颇负荆请罪敢于认错的可贵品质。在《陈情表》中,我们感受到了李密那足以令观者为之动容的孝义。在《烛之武退秦师》中,我们则佩服于那位早已垂垂老矣的烛之武于国家危难之际夜缒而出的果敢自信。而在《苏武传》中,我们又感慨于苏武在生命的困境之中仍能义无反顾地手执旄节坚守北海的忠义……

这一个个人物早已离我们远去,但其身上所流淌着的鲜活的民族文化精神,现今读来仍然力透纸背,闪耀着熠熠光辉。而学生在赏析这一系列闪耀着思想光芒,堪称人格典范的人物时定能感受到人物身上的人格魅力,与之共鸣,并自觉地汲取精神营养与之靠拢。那么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需要也就满足了,而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熏陶、传承同样也实现了。

其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典故,引申挖掘文本中的文化内涵,注重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只有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实现真正的意义。语文的阅读文本大多为经典之作,其间流淌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而利用文本中层出不穷的文化、文学典故,可以带领学生穿越时空,与圣贤交流,感受其高尚而纯洁的人格品质以及伟大而深邃的思想智慧,并由此期待助力于学生的人格塑造、精神修养,从而让传统文化的精华星火相传、生生不息。

例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一文便运用了诸多的典故,我们可以之为依托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讲及“窜梁鸿于海曲”时,教师可以提及梁鸿当年因不慎引起火灾损及邻居财物,主动将仅有的财产——猪用来抵债,并无偿为其干活,后来赢得乡邻的一致尊重。通过此例,引导学生思考他对于责任的勇敢承担,不失为一个信义之士。如若课堂的时间充裕,我们亦可以引申至古圣先贤(如孔孟)对于社会、历史责任的一种担当,从而也就回归了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儒家文化。

而讲及“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时,教师便可以回顾“涸辙之鲋”的典故,引领学生分析思考一个人于困境之中该如何抉择,从而得出对于生命内在精神的坚守的意义。我想,这份坚守,无论是出于生命本真,抑或是出于精神层面的仁义礼智信,都该是我们传统文化中足以穿越历史、光照千年的精神力量,值得我们传承与弘扬。

著名学者吴宓先生曾提出,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性……促进真正文明”。而通过这样的引申与挖掘,对学生而言,可以体验到文言文的魅力与生命力,又可以超越文言字词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精神修养和生命品质。对教师而言,既可以让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课堂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又可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传扬。

最后,语文教师应通过课堂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在思考、分析、讨论中自觉地向传统文化靠拢。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而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置便是为了通过多方的思想交流来实现知识的获得、心智的启蒙和思想的升华。

例如,在教授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一文时,因文本中蕴涵着一种淡泊宁静的隐士情怀,这是古时相当一部分文人的自我选择和精神追求,所以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思考题:当一个文人面临人生的困境时,他是该选择归隐还是继续仕途。学生在思考讨论过程中,便会很自然地回忆起孔孟二人关于“隐”与“仕”的选择,教师亦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历代文人(如李白、白居易、苏轼、林逋、“竹林七贤”等)的具体做法。课堂上学生讨论的最终结论是:选择“仕”该是一种更为积极的人生态度,他能够勇敢、决绝地面对人生的黑暗和困顿,寻求“大我”的精神境界,并造福一方百姓;而选择“隐”,若是仍旧可以坚持一种人生追求,保持内在心性的高洁,最终幻化为人们精神的敬仰与憧憬,那也不失为一种好的人生选择。

这样的讨论过程是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感染、熏陶的过程。如此,课堂的学习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便融为一体,实现了学习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双赢。

曹明海教授在《语文教育文化学》一书中有言:“语文教育并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也是一个生命成长、精神建构的过程。”所以,我们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课堂,让学生在阅读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提升人文素养和文化品质,另一方面,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师生的文本解读中亦能焕发活力,永葆青春。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篇4

一、语文课堂, 是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 几千年的历史, 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如北京故宫、山东泰山、山西五台山等都已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民间工艺、艺术、风俗等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传统。这就对教师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难忘的泼水节》一文, 其中“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教师应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观察, 进行探究式阅读, 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快乐。另外, 在本节课中涉及了民族、节日、风俗等许多传统文化, 这需要教师查找、搜集资料, 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我国传统的民族节日和民间习俗。在知识的海洋里, 教师还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 虽然在新课程标准里,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但在必要的时候, 教师还要拓展、启迪、陶冶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注重阅读, 是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课内、课外的阅读, 了解我国优秀文化, 积累词句, 体会故事情节和文章内涵, 从而使他们心灵有所触动。如三年级课本中一组文章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 由《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组成。课文体裁多样, 内容丰富。《孔子拜师》和《盘古开天地》是叙事性文章, 《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说明性文章。课文中既有人物故事, 也有神话故事, 既有对古代建筑的介绍, 也有对古代绘画艺术的描述。这就使学生在阅读本组课文的时候, 能够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进一步加深他们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中国文化内容丰富, 仅从课内阅读是不够的, 教师必须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读好书, 读整本书,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提高文化素养。教师可指导学生读古典诗歌、古典名著、中外故事等, 鲁迅先生说过:“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 枯燥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读书要像蜜蜂采蜜一样, 只有不断增加阅读量、拓宽阅读面, 才能得到更多收获;也只有了解更多文化知识, 才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俗话说得好,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另外, 要养成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还要引导学生从书本中了解各类文化。在阅读中, 了解文化艺术固然重要, 但学会思考文章的寓意、精髓更为重要。

三、诵读古典诗词, 强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古典诗词是古代文明传承的重要媒介, 更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学习古典诗词, 不仅可以培养阅读能力, 而且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我们只有了解了当时“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才能体会到唐王朝收复失地后, 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再如, 宋代诗人王安石所作的《梅花》一诗, 是诗人在政治上的主张受到挫折后所写的, 诗中借梅花在严寒中怒放, 和它清香高洁的品格烘托自己不畏强权、孤芳自赏的情怀。古诗语言精致凝练, 只有反复朗读、吟诵, 才能真切体味出诗情、诗意、诗味和诗美。如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些诗句吟诵起来音韵铿锵, 旋律婉转悦耳, 使人心旷神怡。古典诗词的意境更是丰富多样的。李白、苏轼、辛弃疾的诗词往往以雄伟、粗犷、奇特的形象给人以精神力量。王维、李清照的诗词擅长抒写柔美、优雅的形象让人精神愉悦。学习古典诗词还要把作品的意境和时代背景相结合, 融入文化内涵, 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和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古典诗词以其精练的语句, 丰富的想象, 真挚的情感, 繁复的意境, 传承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

四、积极开展有意义的传统文化活动

围绕传统文化,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如搜集和积累各种丰富的文化材料, 制作工艺品, 组织书画比赛、诗歌朗诵, 演课本剧等等。这些都和学生的学习紧密相连, 适合在不同背景下开展的活动, 在课堂上可让学生搜集、摘抄、阅读有关祖国传统文化的文章, 在课余时间则可以由教师指导举行各种文化比赛, 总之要通过各种途径, 采用多种方式了解生活中的文化传统和身边的文化传统。

体育教学中茶文化传承 篇5

摘要:美术是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而传承至今的艺术瑰宝。目前,美术是我国高校的重要专业之一。对于具有丰富民族文化的中国而言,高校美术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责任。随着时代的变迁,美术蕴含着越来越丰富的艺术与精神内涵,多元化已经成为美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民族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将其与高校美术有机融合,可以促使学生感受多元的民族文化,形成美术创新意识。文章从高校美术教学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入手,研究民族文化对高校美术教学产生的重要作用,提出二者融合的相关建议与措施。

体育教学中茶文化传承 篇6

关键词:高师民族声乐  传统音乐文化  教学内容  教师  传承

传统音乐的发展离不开传播媒介的支持,而音乐教育本身正是一种信息传播的过程,因为首先音乐教师获得关于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要求,然后通过教学过程用音乐的方式将信息传达给学生,最后实现学生的审美品格以及爱国主义情操的养成。这一过程正是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实现了文化的传播。

早在我国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研讨会上,音乐教育界就曾达成“重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共识,表明了学界对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目前音乐教育研究者已经意识到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教学者进一步地研究、分析与实践,将传统音乐文化融于教学中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

一、高师民声教学中传统音乐教育现状

我国的传统音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千百年来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关于其分类,一般把其分成民歌、歌舞音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曲等五大类。但是有专家提出同属于中国传统音乐范畴中的诸如福建南音、西安鼓乐和一些宗教音乐并不能完全归于这五大类音乐中。因此,杜亚雄在《什么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将中国传统音乐划分为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四大类,这样有些学者提出的不能被“五大类”包含进去的音乐便得以准确的划分进来。

当代的学校音乐教育中,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传统音乐一直处于音乐教育的边缘。“一项对来自广西各地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的1700多名学生进行的‘有多少学生会唱家乡的歌’的问卷调查显示,仅有3%的壮族学生,5%的瑶族学生,27%的苗族学生和31%侗族学生会唱自己家乡的歌。”①这一调查充分显示,熟悉和会唱自己家乡的歌的学生越来越少。民声艺术是学院派较为系统地研究我们民族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教学让我们的学生系统科学地学习民族声乐,高师是民族声乐艺术传播的重要阵地,而高师的民声艺术教育模式也多是采用示范练习的模式,而对于民族音乐背后的传统文化意义的讲解少之甚少,这也造成了传统音乐文化的流失。

二、高师声乐教学中应增加本土音乐作品内容

高师是培育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重要途径,因此,高师音乐教学中要适当的添加中国传统音乐的内容,重视培养学生了解并热爱传统音乐的情操。通过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做到对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首先在教学内容上,目前高师院校的教材主要是《声乐曲选》(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出版)、高师声乐教材《声乐曲选集》(徐朗主编、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1世纪高师音乐教材”丛书之一《声乐曲选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等几套高师声乐试用教材。②这些教材多涉及的是艺术歌曲以及经过改编的民歌作品,而对于高师院校当下的典型的民族作品及原生态艺术作品均未能涉及,而对于学习者来说,受当地人文熏陶以及民风影响多种因素,对于当地的民族音乐或原生态音乐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因此在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本地民族特色音乐作品的注入和讲解,让学生接触多种风格的声乐作品,融入真正“原汁原味”的原生性传统剧目。如东北地区最传统的东北小调,山歌、歌舞曲和萨满调。如徵调式的《东北风》、《放风筝》、《翻身五更》、《小看戏》、《回娘家》、《摇篮曲》等,宫调式的《丢戒指》、《卖饺子》、《小拜年》等,再如羽调式的《茉莉花之二》、《正对花》等等,乐曲表达了东北人民勇敢的精神、勤劳的作风及火热的情怀,东北人民破朴实的生活情怀,生动活泼的热情性格均通过作品像我们诉说。这些作品源于学生生活环境,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同时也使得本土的音乐作品得到了切实有效地传承。

三、高师声乐教师教学思维和知识的及时更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将自己长期以来的表演经验和理论经验传授给学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避免了错误的方式和方法,将这些经验消化理解并运用到实践中去,由声乐教师和观众检验学习的水平,这使得声乐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和理论修养,如果教师缺少对传统音乐的理解和掌握,那么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也必然造成其教学过程中对传统音乐的重视度不够,影响了学生的传统音乐文化素养的养成。而我国早期的音乐师范教育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教学体系和理念上深深烙上了西方音乐文化的印记,在结构上西方文化偏重而传统音乐文化偏少,在钢琴、视唱练耳、和声、作曲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上侧重的较多,而缺少对戏曲、说唱等“原生形态”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系统练习。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应注重自己的知识结构调整,在思想认识上提升传统音乐文化运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调整学习结构,多接触传统音乐深化自身知识,提升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审美能力,教师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决定了学生在传统音乐文化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总之,传统音乐文化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根本,高师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可以说高师教育理念对青少年思维的影响是久远的,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重视传统文化,传承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

注释:

①陶能清:《有多少孩子会唱自己家乡的歌》,《中小学音乐教育》,2007年第5期。

②徐琨、张小军:《传统音乐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运用》,《大舞台》,2012年第7期。

参考文献:

[1]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修海林,李吉提.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王耀华,郑锦扬.高师音乐教育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

在音乐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篇7

1 音乐教学的特殊性

音乐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 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教学中, 进行乐理、视唱、练耳时, 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 要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音乐作为一种艺术种类, 无论是歌曲还是器乐曲, 都是通过音乐的语言而流露和反映出来。音乐与其他同类艺术相比, 有许多特殊性, 主要表现在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音乐不仅用听觉, 有时它还通过全身的感觉来感受音乐。比如, 对于节拍、节奏和力度等, 就不仅仅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同时音乐又是一种表情艺术。因此,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视觉形象的造型艺术或文字艺术的规律来要求和理解音乐的内容。音乐作为学校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学科, 它是加强美育的主干课程, 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干渠道, 同时也是辅德、益智、健体、促劳的重要课程, 它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及表现情感的过程中,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陶冶学生的情操。

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中, 人们用歌记载历史, 于是各民族便有了专门的叙事歌;人类起源歌、万物起源歌;人们用歌沟通人神两界、跨越时空, 于是有了祭祀歌、鬼歌;有了各种各样的礼俗歌。可以说, 在更深的层次上, 唱歌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普遍手段。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 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 引导学生从音乐本身和文化背景方面整体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2 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的危机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 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 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 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 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现代人对于我们自身文化的关心远远不够, 大量的民间文化正以惊人的速度消亡, 中国传统文化生存的空间日益狭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中国人几千年所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都受到强烈冲击, 使国人出现了严重的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 如何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尽量消解这种危机, 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3 寓传统文化于音乐教育之中, 自觉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教育内容, 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 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 不仅仅是单纯的理解作品和传授技巧。如何在音乐教育中, 渗透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不断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 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在音乐教学当中, 分析作品时要将作品中的传统文化背景和内涵, 要将作品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而成的, 给学生一个清晰的作品创作背景, 在作品背后更多的传统文化的知识的讲解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本身, 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教学中渗透。如歌曲《看龙船》表现了端午节热烈紧张的赛龙舟场面和兴奋激动的心情。在学唱时, 应更深入的讲解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端午节的来历, 为何在端午这一天中国人有吃粽子, 同时南方要赛龙舟的习俗活动, 南北习俗文化为何存在差异, 等等,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 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 教师不仅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塑造美的形象, 更应该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深刻领会作品中传统文化的精髓, 激发他们民族的自豪感。在民歌的作品中, 比如, 《长城谣》最能体现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 运用音乐本身的特点, 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 又激起对民族无比热爱之情, 自觉地将古代传统文化融汇在表演当中, 使音乐教学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音乐教师成为普及文化的传播者。在音乐教学中应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程, 使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思想、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传统风俗习惯、传统文学艺术的同时, 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 与之相辅相成, 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而提高道德修养获得美的教育。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 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 人是精神财富的重要载体, 重视中国传统文化, 言传身教、口耳相传是重要的传承方式之一, 教师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传承作用。保护传统文化,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人类社会相伴而产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民族的、国家的精神财富, 更是世界的、人类的精神财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人类文化多样性正面临着严重的冲击。在此背景之下, 国际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重视。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 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 中国传统文化也能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摘要:音乐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要求, 如何在进行音乐作品分析时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其中, 使学生多角度理解音乐作品内涵的同时, 自觉地传承和保护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传承 篇8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学的现状

(一)忽视中国文化

从目前我国的英语教育分析,大部分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比较注重外国文化的学习,因为学好英语需要对外国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而忽视了本国文化的学习。英语教学大纲也比较注重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英语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在课堂中对外国文化的教学也比较多,对中国文化的教学及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教学明显不足,造成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水平逐渐降低,这种现象的发生,与我国的英语教学的目标相背离。

(二)忽视国情,仅从语言角度出发讨论问题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比较侧重对西方国家国情的分析与讨论,从而对英语学习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国家的国情与西方国家的国情是不同的,学习英语最终是要以我国国情为出发点解决我国的问题,所以从这个方面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西方国情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就可以了,学习的侧重点应以掌握英语知识为主。

(三)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的缺乏

从我国英语教学的教材分析,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及英语试题中较大部分反映的是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及价值观等,而中国文化则很少涉及,只有小部分出现在中西方文化对比的章节中,使学生对中国文化缺乏一定的认识,不能满足学生对中国文化学习的需求,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及弘扬。

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中国文化教学的困难

(一)教材及教学大纲

我国高校英语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中的较大部分是以西方文化为题材的,教师的课堂教学以教学教材为基础,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学习了西方的文化思想。由于教材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所以,教材改革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不可能彻底改变教材的内容,这是将中国文化融入到英语教学中的困难之一。从这一点分析,教材影响着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融入,教材的选择直接影响到中国文化的融入。

另外,虽然教学大纲在一定程度上重视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但是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在教学大纲中没有对中国文化的融入做一个系统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应注意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将中国文化作为重要的内容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培养学生的双文化能力。对于中国文化中比较重要的词汇,可以将其纳入到教学大纲中,增加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比重,进而提高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二)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英语的教学工作息息相关,从目前的教学现状分析,英语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对中国文化的涉及比较少。究其原因,部分教师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不深入,对中国文化没有系统的认识,以致于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融入中国文化的教学。另外,教师在每节课中都有教学计划,如果在课堂中融入中国文化的教学可能会完不成当节课的课时安排,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会涉及太多的中国文化内容。这些问题制约着中国文化融入到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为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及弘扬,教师要以身作则,在课下不断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量。从自身认识到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在充分的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学中可以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将中国文化渗透到英语教学中。教师平时要注重中西方文化的研究,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及传承,树立学生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在中西方文化的共同学习中,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及自豪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统筹安排好每天的课时计划,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同时补充中国文化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领学生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不仅要掌握英语文化的学习,而且要学习用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同时要加强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如何更好地翻译中国文化的翻译技巧的教学,最大限度地表达出中国文化的特色及神韵。在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中,实现双文化的教学及学习。

(三)考试

在大学英语考试中,例如四六级考试、期中期末考试等,从考试内容分析,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技能知识,对语言的应用能力以及关于中国文化知识的考查比较少,这样会降低学生对中国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同样,教师也是根据考试内容及范围对学生进行教育辅导,在没有特殊情况下,对中国文化的教学是不会有研究学习的。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考试方向可以说就是教师教学的方向,学生的学习主要以考试内容为主。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考试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重视中国文化,进而可以真正学好中国文化。为了提高师生对中国文化的重视度,编写考试内容的有关工作人员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关于中国文化的考试内容。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布置关于中国文化方面的作业,例如针对中国文化写一篇课题研究论文,在英语口试考试中,让学生用英语描述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同时也学习了中国文化,提高师生对中国文化的重视程度,调动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积极性,对学生起到了一定的督促作用。教师针对考试内容也可以对教学内容做适当的调整,注重对中国文化的教学。

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中国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利于学生英语的学习

英语学习需要以母语为基础,因为学习英语时需要用母语的讲解进而加深英语的学习,对于英语中的句子及相关文化的理解也是建立在母语文化的基础之上,没有良好的母语知识做基础,会对英语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学习障碍。语言之间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之处,母语文化的语言结构及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英语学习产生干扰,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导入中国文化知识,可以对英语学习有一个对比掌握,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英语语言技能,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由此可见,母语文化的学习对英语语言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二)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我国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在交流时通常会涉及较多的西方文化,许多英语学习者对西方的节日及习俗了解得比较多,而当谈及本国的节日及习俗时则回答不出来。由于对作为交际主体的中国文化的忽视,阻碍了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因为跨文化交流同时也是文化之间的共享以及文化之间的影响。忽视了中国文化的渗透,这明显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另外,在用英语交流的过程中,不可能只局限在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必然会涉及中国的基本传统文化,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与外国人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传播中国文化,也可以解决一些问题。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同时,既可以提高自己的听说能力,又可以培养自己的读写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三)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的辩证认识

目前大学生的思想还处在发展阶段,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如果一味地学习西方文化知识,而没有中国文化的渗透,长期下去,会使学生盲目地学习西方文化思想,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在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使其逐渐认识到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学生在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可以对中西方文化有一个辩证的认识,这对英语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传承中国优秀的文化

中国的历史悠久,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哺育了一代代的华夏儿女,逐渐得到了其他国家的接受与认可。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以将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播,语言的传播可以针对不同文化背景。所以,英语可以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载体,从而将中国的文化发扬光大。英语学习者,既是英语语言的学习者,同时也承担着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使命,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综上所述,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是一项长期发展的任务,在国家教育部门的引导下,对大学英语教材做适当的调整,引入中国文化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加强对中国文化知识的学习,进而可以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在英语教学中,英语不仅是一门语言,同时也起到了提高学生的精神文化的作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是与我国英语教学目标相一致的,并且提高了学生的跨国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曹迪.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12):26-27.

[2]张亚.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教学的必要性[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3,32(2):188-191.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 篇9

文化对人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人处在社会发展环境下,受到文化各方面影响。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更重要的影响,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我们将形成健全人格及正确价值观念。青少年作为我国发展未来,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直接决定我国传统文化能否顺利传承。高中语文教学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传承传统文化是非常关键的。同时,随着教学改革力度的加大,语文教学更要更新教育观念、弘扬优秀文化,切实促进学生文化素养及综合素质提升。

1. 在语文教材中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传承传统文化

语文教材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最主要也最基本的资源,是教师教学过程中主要依托的工具。高中语文教材中相应地设置了一些有利于传承文化的课文。如关于历史传统文化的传承,很多文言文都是重要教学资源。例如教授《论语》时,孔子的许多言论都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等关于“仁爱”、“礼节”的论述中,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正确思想观念及价值追求传递给学生,这些正确的价值观念及生活状态都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结晶。同时,一些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及文化财富,只有对教学资源进行充分挖掘,才能发现存在于其中的文化元素。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满足学生最为基本的文化需求及学习要求,促使学生文化储备增加。

2. 体验情境,增强学生审美力

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身临其境,提高感悟能力与文化鉴赏能力。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方位创设传承传统文化的情境,创造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的氛围,使学生投入感情,集中注意力,体现教学韵味。例如经典作品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结晶,经典作品中故事的发生都具有特定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阅读经典作品时,学生可以得到深刻的体会,以此提高自身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审美情趣,促进语文的长远学习。经典文学作品将艺术性与文学性完美融合,对人的思想具有巨大启示作用,通过对经典作品的朗读,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的情操将受到极大熏陶,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例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到爱国主义精神的巨大力量,从而树立远大人生理想。教学《信任》一文时,学生通过阅读一个讲述信任的小故事,体会到人与人之间信任的重要性,以此促进学生品格形成[1]。教学《出塞》一文时,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大漠的壮阔气势,以及独特风景,增强对经典文学作品创作背景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

3. 拓展思维,丰富学生想象力

语文教学作为一项口脑并用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学习时不仅需要把握学习技巧、学习能力等,还要求学生理解学习的文章,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思考的过程。例如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调动思维,把握文章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该种思维活动的持续进行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进而丰富学生想象力。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教学该古诗时,学生不仅可以了解有关重阳节的文化常识,还能在朗读过程中体会到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在前期朗读学习中可以感悟到作者要表达的思乡之情,思维将进一步拓展,体会到古诗蕴含的其他情感,即诗人表达希望家人团聚的渴望的同时,抒发在异乡漂泊的孤苦无依之感。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对经典作品的朗读教学,学生不仅能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文化思维也将进一步拓展,想象力将得到有效开发。

4. 参与社会实践,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如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及归属感是传承传统文化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家乡文化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对家乡的传统文化更熟悉。另一方面丰富其他同学的文化常识,增加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因此,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开展传统文化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大力弘扬家乡传统文化,促进学生文化素养提升及文化归属感增强[2]。传承传统文化是每位社会成员的历史责任及时代使命,一方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另一方面是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分辨有益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的传承切实为促进社会进步及时代发展服务。

结语

传承传统文化对高中语文教学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要积极转变价值观念、更新教学方法,从积极营造文化氛围、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情景感悟能力及想象力等方面促进传统文化感悟和学习,提升个人文化素养及综合素质,同时促进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增强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及创新性。

摘要:语文作为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及综合素养的重要任务。传统文化作为我国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实践出发,对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进行探究,希望为促进高中语文教学顺利进行及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提供积极借鉴和建议。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活动,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1]韩丽.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J].生物技术世界,2014,03:140.

体育教学中茶文化传承 篇10

一、传统音乐文化

传统音乐文化体现了我国的历史传统、地理风情和民风民俗, 它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音乐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创造和流传的一种艺术形式, 是在社会中传承和发展的民族文化精髓, 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承继性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并深深植根于劳动人民的生活。

在现代音乐教学中, 传统音乐文化为声乐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然而, 我国大部分的高校音乐教学活动, 却是以欧洲古典音乐为中心, 实行着单一的音乐文化教育模式。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 伴随着几千年的音乐文化传统的东方文明古国, 必然要形成有自己特色的音乐文化教育体系, 要坚持从本民族的音乐出发, 加强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二、传统音乐文化在现代音乐教学中的现状

我国现有的音乐教育专业主要设置在各地师范院校和部分艺术院校的音乐院系, 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能够胜任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的人才。现有的音乐教育模式虽然已经度过了一个完善和成熟的阶段, 但是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教育始终面临着许多问题。

首先,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杠杆下, 由于不能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 传统音乐的传承现状不容乐观, 有的日趋异化, 有的日趋衰微, 有的甚至消亡。随着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 传统音乐传播的商业化和舞台化的现象严重, 有的甚至被随意更改。加之, 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重实践轻理论, 使传统的音乐艺术一直没能提高到理论的高度。因此, 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现状是很严峻的。

其次, 传统音乐文化课程在学生所修的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小, 课程体系构成不均衡, 课程结构比较单一;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 大部分为理论概述;无论是理论还是技能知识, 西方的音乐知识都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教学西化现象比较普遍, 导致我国传统音乐的教学很大部分教师也采用了西方的音乐知识和教学模式, 对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造成了很大的阻力。

最后, 我国传统音乐文化课程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高校中传统音乐课程的专任教师很少, 很大一部分是兼职教师任教, 有的甚至一位理论教师兼任多门课程。除此之外, 音乐师资水平也存在很大的不均衡现象, 很多音乐教师接受的是西式音乐教育, 对我国的传统音乐和音乐文化了解很少。

三、传统音乐文化在现代音乐教学中传承的意义

(一) 是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途径

传统音乐文化是悠久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可以作为我们了解历史背景和民族风情的一座桥梁。因此, 传统音乐文化在现代音乐教学中的传承是我们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 可以提升高校的声乐教学质量

在现代音乐教学中, 教学模式相对单一, 并且长期受到了西方古典音乐的影响, 导致我们的声乐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发声和唱法, 使我们传统音乐精髓没能传授给学生。传统音乐文化是我们音乐的灵魂,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音乐文化内涵丰富的民族, 在现代的音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 可以有效的提升现代音乐教学质量, 对我国现代声乐教育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

(三) 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音乐文化融合到现代音乐教学中, 可以使大学生在学习各种音乐技巧和音乐知识的同时, 真正意义上的掌握音乐的精髓。它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审美情趣, 增强审美意识, 激发他们在音乐上的创造性思维, 从而创造出更多更完整的音乐作品来。同时, 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还能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对发扬传统民族文化有很大的促进意义。

四、传统音乐文化在现代音乐教学中传承的策略

(一) 现代高校是传承和发展传统音乐文化的主要基地

我国现有的音乐教育专业主要设置在师范类高校和专业的音乐院校, 而传统音乐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是与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的, 在当今社会条件下, 高校必然要成为传承和发展传统音乐文化的主要基地, 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必然要从高校的音乐教学中着手。因此, 高校要高度重视, 为传统音乐教学建立起系统规范的教学体系和机制, 为传统音乐文化的教学服务;高校要不断提高传统音乐文化理论研究水平, 对传统音乐文化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合, 使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这将更有利于学生对传统音乐从感性的了解上升到理性的认知水平。

(二) 实现传统音乐文化与现代高校声乐教学的融合

传统音乐文化与现代高校的声乐教学相融合, 是我们继承和发扬传统音乐文化的主要途径。但是, 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 如何才能实现传统音乐文化与现代高校音乐教学的相融合呢?

首先, 要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现代高校音乐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依靠音乐教师, 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 直接关系到传统音乐文化在现代高校音乐教学中的传承和发展。教师要言传身教, 除了教育学生, 还要不断地巩固和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 不断加深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 真正做到在教学过程中把传统音乐文化融合到现代的音乐教学中, 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的热爱, 从而推动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其次, 要充分有效得利用当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随着社会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发展, 当今的教育教学手段越来越现代化。近年来发展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在现代化的教学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视频、音频、图像等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合到现代音乐教学中, 向学生更加直观的展示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 使学生能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 学习传统音乐文化的知识, 提高自身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

最后, 要彻底有效得激发大学生对传统音乐的感知潜能。不同地域、不同喜好和不同文化水平的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是不同的, 所以他们对传统音乐的感知也存在着差异。现代音乐教育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大学生的不同特点融入不同的传统音乐文化, 并引导学生对不同传统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让学生感知传统音乐的美, 彻底激发学生音乐的潜能, 最终实现传统音乐文化在现代音乐教学中的融合, 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打下坚实基础。

(三) 加强宣传和弘扬传统音乐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各级政府组织陆续开展了各种传统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工程, 使我们的传统音乐得到了及时有效地抢救、整理和保护。但是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更多得还停留在博物馆的资料库里, 还没有走向社会, 走向舞台, 走向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中。

针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播的现状, 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及时出台政策和法规, 配套宣传和保护措施。一方面, 要加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宣传力度, 积极鼓励和支持将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融合到现代的音乐教学中, 让现代教育成为传承和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的主力军;另一方面, 要鼓励和支持民间的音乐团体也来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的重任。只有这样, 传统音乐文化-民族文化的瑰宝和精粹才能被世代传承并不断发展。

五、结语

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承载着我们民族历史的记忆, 它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力量进行保护和传承, 文化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要以强烈的使命感承担起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任, 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传统音乐文化在现代音乐教学中的传承, 是现实历史条件下, 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主要手段, 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是增强民族凝聚力, 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的一个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朱咏北.简明中学音乐教育学.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

[2]黄健君.论高师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D].湖南师大音乐学院.5.

上一篇:代建制下一篇:短消息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