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颈

2024-05-05

瓶颈(精选十篇)

瓶颈 篇1

现代制造模式下, 制造企业的生产过程充满了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 这使得其优化控制日益困难。为降低制造车间优化工作的难度, 有学者将约束理论中的瓶颈概念加以拓展, 提出了一种基于瓶颈的制造车间生产过程优化方法[1,2]。该方法强调在复杂的制造环境中能快速识别影响系统整体性能的薄弱环节 (系统瓶颈) , 并以此为中心, 对生产过程加以分解, 以降低制造车间生产过程优化的难度, 提高优化的性能。瓶颈识别作为生产过程优化的首要任务, 其准确与否直接决定了优化工作的时效性。目前, 主要的瓶颈识别方法可归结为3类:基于瓶颈外部表现特征 (如将设备阻塞和饥饿时间[3,4,5]、设备持续活性时间[6,7]、设备负荷[8]、设备利用率[9]等作为系统瓶颈的特征) 的识别方法、基于调度视觉的瓶颈识别方法[10,11,12,13]和基于能力负荷比的瓶颈识别方法[14,15,16,17,18]。

以上3种方法以预测系统的平均瓶颈为主, 缺乏对瓶颈漂移过程的实时分析;同时, 现有的3类瓶颈预测方法因各有特定的适用范围, 并不总是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方法1利用的瓶颈外部表现特征是瓶颈判定的必要条件, 而不是充分条件, 当系统处于饱和生产状态时, 很多设备的利用率均会达到比较高的相似水平, 此时, 运用设备利用率难以识别系统瓶颈。方法2定义了每个机器调度方案的变化对系统调度性能的影响, 具有局部性和全局性, 但只从调度角度考虑了瓶颈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不够全面;同时, 该方法需进行大量的仿真和实验。方法3克服了前两种方法存在的不足, 但当系统存在多个瓶颈时, 工序间的复杂相关性使得制造单元瓶颈责任并不总能得到有效的认定, 使得具有最大能力负荷比的瓶颈单元 (主瓶颈) 的判定准则并不总是成立, 导致无法准确预测系统真正的主次瓶颈。因此, 本文在充分考虑制造单元相关性对瓶颈能力影响的基础上, 提出一种基于两种瓶颈度的多瓶颈动态预测方法, 以实现制造系统瓶颈的准确、连续预测。

1 两种瓶颈度的描述

1.1 两种瓶颈度的提出

在生产过程中, 因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任何一个制造单元都有成为瓶颈的能力, 这一能力称为瓶颈度[16]。瓶颈度是制造单元固有的一种动态属性, 是制造环境中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瓶颈度越大, 制造单元成为系统瓶颈的概率越大, 反之则越小。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制造单元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导致制造单元成为瓶颈的能力可能部分依赖于前趋单元的制造能力和制造速度。将完全或部分依赖其他单元产出的瓶颈称为非独立瓶颈, 将完全不依赖其他单元发生的瓶颈称为独立瓶颈。非独立瓶颈可能会随着独立瓶颈的消除或被弱化 (如次瓶颈随着主瓶颈的消除而转化为非瓶颈) , 或被强化。通常意义上的瓶颈度实质上是当前制造单元固有瓶颈能力、前趋单元制造能力和制造需求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多瓶颈环境下, 无法反映出系统各个瓶颈的独立性, 进而使得系统主次瓶颈的预测因缺乏制造单元相关性的合理分析而并不总是十分准确。因此, 在文献[16]的基础上, 提出两种瓶颈度概念, 以在认定制造单元瓶颈责任的基础上, 实现系统主次瓶颈的准确预测。

综合瓶颈度 (一般瓶颈度) 指制造单元在外部要素 (产品需求、原材料供应等) 和固有要素 (加工设备、操作人员等) 共同影响下成为瓶颈的能力;独立瓶颈度指制造单元在不考虑前趋单元影响 (简称前影) 、只在其固有要素影响下成为瓶颈的能力。

每个制造单元都有成为瓶颈的可能, 因此, 任何一个制造单元都存在两种瓶颈度, 且综合瓶颈度不小于独立瓶颈度。只有在下列情况下, 两种瓶颈度才相等: (1) 生产系统的第一个制造单元上, 若原材料、零部件的供应稳定, 为简化分析, 不考虑生产系统输入的影响; (2) 上下制造单元在技术上无任何联系, 此时, 前趋单元的影响为0。

1.2 瓶颈指数和独立瓶颈指数的数学描述

两种瓶颈度是对制造单元运行状态的一种综合描述, 而定性分析无法为生产过程的有效控制提供依据。目前, 综合瓶颈度通过瓶颈指数加以度量[16,17], 而独立瓶颈度的度量方法则无相关研究, 因此, 以瓶颈指数IBN数学模型为基础, 综合考虑制造单元之间的相关性, 建立独立瓶颈指数IBNI, 来定量描述制造单元独立瓶颈度的大小。

1.2.1 瓶颈指数的数学描述

文献[18]从加工能力和加工需求两个方面出发, 以时间、质量和成本为参数, 构建了瓶颈指数IBN的数学模型, 其中, 加工单元的瓶颈指数数学模型为

式中, wt、wq、wc分别为时间、质量和成本在瓶颈度中的影响权重, wt+wq+wc=1;li、Ti分别为制造单元i的生产负荷与计划可用生产时间;Fi (t) 为制造单元i因实际生产条件变化而引起的生产能力变动量;pij、Eij、qij分别为产品j在制造单元i上的废品率、单位处理时间、加工数量;Δpij (t) 为j不合格品在制造单元i上的返修时间;Ni、fq (σ, μ) 分别为制造单元i上加工产品的种类数和制造单元i质量保证能力对综合瓶颈度的影响函数;σ、μ分别为质量特性的标准差和均值;Co、Ca分别为制造单元的目标成本和实际成本。

1.2.2 独立瓶颈指数的数学描述

独立瓶颈指数IBNI的数学模型可描述如下:

(1) 若生产系统的零部件供应稳定, 则对于第一个制造单元, 有IBNI, 1=IBN, 1。

(2) 当制造单元i与其前趋单元i-1在技术上无关联时, IBNI, i=IBN, i。

(3) 当制造单元i与其前趋单元i-1在技术上相关联时 (两制造单元均为加工单元) , 零部件的加工质量是2个制造单元相互影响的表征, 前趋单元的制造成本和制造时间对后继单元的影响通过零部件的质量加以反映。制造单元总质量由上影质量和分质量组成, 其中, 上影质量反映前趋单元对本制造单元的影响, 分质量反映了本制造单元自身固有的加工能力和质量保证能力。因此, 以瓶颈指数为基础, 以分质量和上影质量为输入, 构建独立瓶颈指数的数学模型:

式中, IBNI, i为制造单元i的独立瓶颈指数;β为消影系数, 用以消除前趋单元i-1质量保证能力不足而引发i单元不合格率和生产成本的增加量, 其大小与前趋单元i-1的质量保证能力及质量评定标准相关;fq (σ1, μ1) 表示制造单元i的固有质量保证能力对其独立瓶颈度的影响函数;σ1、μ1分别为分质量特性的标准差和均值。

制造单元i工序能力指数Cpk, i越高, 产品质量稳定性保证能力越高, 对两种瓶颈度的影响越小, 其对应的权重wq也随之越小。考虑质量的经济性, 企业会根据客户的需求, 结合实际状况设定适当的评定标准。表1显示了在一定评定标准下, 消影系数β的确定方式;表2显示了质量稳定性保证能力对独立瓶颈度的影响函数fq (σ1, μ1) 和影响权重wq, 其中, α1、α2、α3、α4为工序能力指数评价标准;Cpk1, i为第i道工序的分质量工序能力指数;θ∈ (0, 1) ;λ为变量, λ∈ (2, +∞) , Cpk, i-1越小, 且离α4越近, λ越大。

2 多瓶颈动态预测方法

以两种瓶颈度为基础, 构建多瓶颈动态预测方法, 其运作流程如图1所示。图1中, K为瓶颈个数。

由图1可知, 多瓶颈动态预测方法基本流程及内容如下:

(1) 多瓶颈双层预测机制。以瓶颈指数为依据, 预测系统的瓶颈单元和非瓶颈单元。当系统存在多个瓶颈时, 以独立瓶颈指数为依据, 实现主次瓶颈的预测。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设定计划期[0, T], 并将其分为l个时间段, 表示为[t0, t1], [t1, t2], …, [tl-1, tl], 令t0=0。

步骤2统计分析计划期[te-1, te] (e=1, 2, …, l) 内制造单元i (i=1, 2, …, n) 加工能力和加工需求相关的生产数据, 具体包括制造单元可用加工时间、产品加工质量保证能力、单位产品目标成本、产品组合及各产品的工艺路线、已调度工件的执行进度、单位产品处理时间及实际加工成本、质量需求等。

步骤3计算[te-1, te]内制造单元i的瓶颈指数IBN, ie。

步骤4计算[0, T]内制造单元i的瓶颈指数IBN, i= (0.5 IBN, i1+IBN, i2+…IBN, i (l-1) +0.5IBN, il) / (l-1) 。

步骤5以瓶颈指数为指标, 依据下式:

式中, SnBN, T、SBN, T为非瓶颈单元集合和瓶颈单元集合;S为车间制造单元集合;χ为瓶颈判定标准, 一般在0.9~1.0之间取值[16]。

预测系统在[0, T]内的瓶颈单元与非瓶颈单元。

步骤6假设k为SBN, T元素个数, 若k>1, 表示系统存在多个瓶颈, 转至步骤7;否则, 预测结束。

步骤7依据式 (2) , 计算瓶颈单元r (r=1, 2, …, k) 在[te-1, te]内的独立瓶颈指数IBNI, ie, 并最终计算其在[0, T]内的独立瓶颈指数IBNI, i= (0.5 IBNI, i1+IBNI, i2+…+IBNI, i (k-1) +0.5IBNI, ik) / (k-1) 。

步骤8依据式 (4) , 预测系统的主瓶颈BF和次瓶颈BS:

(2) 瓶颈多态性分析。在文献[17]的基础上, 修正瓶颈漂移指数IBNS的数学模型, 并依据瓶颈漂移指数大小, 开展瓶颈多态性的分析, 以识别系统的渐向型瓶颈、渐离型瓶颈、正灵敏型瓶颈和负灵敏型瓶颈。修正后的瓶颈漂移指数数学模型为

式中, ΔIBN为不确定性因素引发的制造单元瓶颈指数的变化量;Δc为各个不确定性因素对制造单元时间、质量和成本的综合影响值;T (t) 、Q (t) 、C (t) 分别为各因素在时间t内的变化对制造单元时间、质量和成本的影响;ξt为动态修正系数, 以反映t时间内非随机变量对制造单元的影响;ΔCjal为因素l的变化引起的制造单元上第j种产品的实际生产成本变化量;wjc为产品j实际成本变化幅度对C (t) 的影响权重, 根据各个产品计划生产量占总生产量的比重进行设定。

(3) 瓶颈指数的迭代预测[17]。以主瓶颈、次瓶颈、正灵敏型瓶颈、负灵敏型瓶颈、重点且具有正灵敏性的非瓶颈单元集合Smc在[0, T]内的瓶颈指数IBN, T为基础, 建立各个单元的瓶颈指数迭代预测模型:

以预测各个单元在[T, T+t1]时刻的瓶颈指数。

3 实例论证

以某汽车制造企业装配车间中一产品总装线为例, 运用两种瓶颈度动态预测法 (dynamic prediction method based on two bottleneck degree, TBDM) 、瓶颈指数法/单瓶颈度法 (single bottleneck degree prediction method, SBDM) 和基于最大出现频率PBM预测方法 (PBMM) , 预测该装配线在22个生产日内的生产瓶颈, 并采用文献[6]中方法检测实际瓶颈, 以检验上述3类方法的准确性。该车间共有11个制造单元Mi (i=1, 2, …, 11) , 其布局如图2所示, 装配A、B、C、D四类产品。表3显示了各类产品每天的加工数量;表4表示各类产品的单位不确定处理时间;表5表示各类产品的单位目标成本co和实际成本ca, 表6显示了第1天制造单元加工产品时的质量保证能力, cp为工序能力指数, p为产品报废率, 返修产品在特定区域返修。

min

3.1 各方法的预测结果

计算各个制造单元在22个工作日内的瓶颈指数和非瓶颈指数, 计算结果如表7、表8所示。22个工作日内制造单元M1~M5没有独立瓶颈指数IBNI, 故在表8中, 省略。利用TBDM、SBDM和PBMM预测系统瓶颈, 结果如表9所示。其中, *表示多瓶颈存在时, 该瓶颈为主瓶颈。

为检验各个预测方法的准确性, 运用文献[6]中方法实时辨识系统的实际瓶颈, 22个生产日内的实际瓶颈分别为:M9*-M11-M8, M8*-M9, M10, M8*-M9, M8*-M9, M8, M*11-M9, M*11-M8, M11, M*11-M9, M*11-M9, M*11-M10, M*11, M*11-M8, M*11-M8, M9*-M8, M8*-M9, M9*-M8, M9*-M8, M9*-M8, M9*-M8-M11, M9*-M10-M11。

3.2 结果分析

(1) TBDM和SBDM在主瓶颈预测方面的吻合率为77.27%, 次瓶颈预测结果的吻合率为63.64%, 由此可知, 两者之间的预测结果并不总是一致, 进而论证了制造单元的相关性对其后继单元的瓶颈能力具有一定的影响。

(2) TBDM对主瓶颈、次瓶颈预测的准确率达到90.91%和81.82%, 均高于SBDM (SBDM对主次瓶颈预测的准确率分别为77.27%和63.64%) , 由此可知, 当制造单元间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关联性时, TBDM因合理认定瓶颈责任而使得瓶颈预测结果更加精确。

(3) PBMM对主瓶颈预测的准确率为90.91%, 与TBDM相同, 但该方法只能预测出系统的主瓶颈, 对其他非主瓶颈则忽略不计, 使得不确定性环境下生产过程优化决策因未考虑多瓶颈相互关系而降低柔性。

4 结语

瓶颈 篇2

假设你和另一个人在某个行业竞争,你更快的遇到了平台期,这意味着什么?第一可能意味着你更笨,以至于你这么快就遇到了瓶颈的束缚,这的确够令人沮丧。

另一种可能意味着你发展的更快----因为你更快的达到了你自己的瓶颈期,你可以更早的去攻克瓶颈问题,也有机会更早进入下一阶段的高速发展。从与人竞争的角度看,的确存在着这两种可能。

但若从个人自我成长的角度看,这两种解释又可以合为一体:对于个人来说,笨不笨并不重要,如果我们天生就笨,我们再哀叹又用什么用?重要的是,我们要节省时间、加快步伐、更快找到我们的真问题,然后早点着手解决,这会让我们自个的人生多一点优势,兴许还可以让你更聪明一点。

我的观念一直是拥抱瓶颈,不仅是拥抱,还要追求,疯狂的去追求瓶颈。

为什么要追求,怎么个追求法?

有一个词叫做红利期,以前我在给高中小朋友提学习建议的时候,我就跟他们说,要趁早把自己的红利期消耗完。(详细可见:给高中小朋友的一些学习方法。)

那些成绩不好,或者是成绩一般般的人,我跟他们说,不要怂就是干,只要拼命努力,就可以在短期内把成绩追到全班平均分水平,初期大面积的粗暴努力可以带来相当大的成果,这就是红利。

到平均分以后,就要注重学习方法了,为什么?因为平均分以后再傻乎乎的努力,成效已经没有那么明显,所以一定要改变方式,一定要注重方法,不然你会在这个上升通道的瓶颈期上不上下不下,煎熬很久。

另一个例子。

一个阅读小白想要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第一阶段应该怎么做?

回答是,第一阶段应该饥不择食的阅读。

一开始,你不要去找什么人要书单,随便读就可以。找到感兴趣的,然后就开始大量阅读,读到自己读不下,读到想吐。

如果你过去的阅读量不足,那这个阶段就是在弥补过去你在阅读量的缺失。

千万不要担心自己读到烂书坏书,其实读坏书烂书都是一种需要经历的过程,你只有碰到过烂书以后才会挑,你挑书的能力是在不断阅读之中积累出来的。

这一阶段你唯一需要关心的事情,就是你有没有处在阅读的状态。

短时间内的大量阅读会让你的大脑持续处在一种亢奋和高潮之中,因为你以前没有这么频繁接受过知识的刺激,那么你一旦开始大量阅读,就会发现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知识点,闯进你的大脑、闯进你的认知、洗刷你的三观,这会让你高潮。

我女朋友在遇到我之前是不怎么阅读的,但是在我这个阅读狂魔影响之下,她现在也变得超爱阅读,去年她的阅读量已经超过我。

她说,很感谢我对她的影响。确切的说,我只是一个诱导的作用,真正对她来说有用的肯定是书中的那些闪光那些智慧,那才是真正吸引她的,不然我再怎么把她带入坑,她也入不了,如果书不是好东西的话。

知识是性感的,书是好东西,而你之前的阅读又不怎么够,那你的第一阶段要不要来一个大量阅读,让自己的大脑爽一下?

说了这么多,我想要让大家明白的是,无论是学习成绩的初期的争取,还是阅读水平的提高,亦或者是工作技能的提升,一开始的态度还是猛烈一点,就是干,努力就可以榨取初期的成长红利。

不要害怕瓶颈,而且要欢迎它。早日迎接瓶颈,我们能就更早一步去面对那些我们真正需要去针对性提高的能力,去克服需要专门克服的问题。

克服瓶颈是一个系统性问题,这个时期需要耐心,同时需要具备攻克艰难困苦的心态。我们攻坚的对象是什么呢?

“厉害的人呢,学习能力,理解能力都很强,快速学习而找到解决办法。”

在题主看来,突破瓶颈需要攻坚的对象是快速学习能力,理解能力——那该如何获取快速学习能力、提高理解能力?

如果有一个经常看畅销书的同学来问我如何提高理解能力,我给他的答案会是去看论文,你信不信?

信不信由你。

一位心理学博士跟我讲,他现在基本不看市面上的畅销书,不严谨,而且很多书都只是国外论文翻译、加工出来的副产品,并且这些翻译还有很严重的时间滞后性,最重要的是,畅销书里的那些知识对他来说密度太低,去看时间成本就太高。

这是一个博士的选择,但我为什么也建议如果你想提高理解能力,就直接去看论文呢?

原因也很简单,发现没有,论文里面的那些内容,作者是不会站在普通读者的角度考虑的,他们不在乎普通大众能不能读懂,他们在乎的是逻辑。

读这样的文字,对于很多读者来说会犯难----也因此,你如果能够真正的把这些对理解来说“不友好”的论文读下来,肯定就能够在不知不觉之间获得不可思议的阅读理解能力。

注意,这个论文是可以选择的,比如你要学习时间管理,那就看时间管理相关的学术论文......不过其核心都在一个“难”字。

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标准,不断去做那些让自己犯难的事情,用死磕的精神去钻研去研磨,理解能力自然会上去。

另外,题主想要的那种快速学习能力从本质上来说和理解能力的提高是一回事,所谓厉害的人,能够通过“快速学习而找到解决办法”,

实际上就是说,那些厉害的人面对同样的事物同样的事情,他们有更深更彻底的理解能力,以至他们能够在你找不到解决方案的地方找到钥匙,当然,这种学习能力也是积累的结果。

第一阶段,通过狂轰乱炸般努力的积累,我们快速把个人红利消耗完,到达一个瓶颈----这一阶段是努力行为的粗放式积累。

接下来是走入下一阶段,这个阶段我们就要死磕性质的针对性积累了,需要系统性的学习,第二阶段的关键词是,死磕性质的针对性积累。

以编程举例,编程开发过程中的开源项目,一开始你只需要做到会用就行,但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你就不能再局限于此,你应该着手去开始阅读开源项目背后的源代码,因为只有那里才蕴藏着原理。

开始阅读源代码的时候肯定是很痛苦的,因为读不懂。

但没有关系,死磕。

一次读不懂没关系,再读,再读,慢慢的你就会开始懂一点,然后肯定会懂得更多。你懂得背后的原理,又懂得操作,肯定会让你工作的越来越游刃有余。

比如又以公众号写作为例----以我举例不合适,因为就算我不更新,知乎那边还是会有粉丝过来,我们说说别人H。

H在公众号写,一开始他的增长模式是,文章写出来发到各种群,甩红包让大家关注、转发,这样他获得了一些关注上的积累。但是这个模式并不能让他长期的持续下去。如果他想让公众号真正发展起来,最后还是要靠文章本身的自传播。

这时他就需要去研究复合公众号调性的文章应该怎么写,从每一次标题到素材的选取,再到内容的编排方式,都要进行有针对的研究,他需要知道传播的背后原理是什么,这涉及传播学,他需要理解人们每一次转发的动机是什么,这涉及对人性的了解,他需要知道做什么样的活动可以提高用户的活跃、增加粉丝的粘性,这方面又涉及到营销学原理。

真正的学习是他遇到瓶颈之后才开始的,这个时候他才知道什么是他迫切需要学的。

所以我们说,一个人想要获得快速的进步,第一阶段可以积累的是轰轰烈烈的行为;第二个阶段想要获得快速进步,它需要积累的是原理,谁能够掌握到更多的原理,谁就能够突破第二阶段的瓶颈。

我们最后说一说,“如何改变自己的思维和工作习惯,并得到正反馈?”

我建议你把关注点放在具体事情上,无论是思维呀还是工作习惯,都是在我们做具体事情的时候体现的,“黑猫白猫,能解决问题的就是好猫”,能解决问题的思维和习惯,才是好的思维和好的习惯----而且,把具体的事情做好,那不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吗?

至于说到反馈,我们看重反馈,而且反馈一定是需要的,但是也一定要意识到,每一个阶段的发展,反馈呈现的方式不同。

第一阶段,反馈可以很明显呈现在做事的效果上。

我知道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是,项目式学习法,比如说你想要完成一个什么样的事情,做成一个什么样的东西,然后接下来才去想什怎么实现,需要学习什么知识什么技能,这样的学习往往是最快的,反馈也是最明显的,目的也是最明确的,而不是一般的那种先确定要学什么东西,然后去查要学习什么知识,最后按部就班的发现要看很多的理论和资料,这种情况往往会让学习过程变得枯燥,而且缺乏动力。

第二阶段,我们要积累的是对原理的认知。

这一阶段的反馈不会很明显,而且比较漫长,对于多数的人来说,尤其漫长,也因为如此,大多数的人长久地被阻隔在第一阶段里面。

那从第一阶段怎么熬到第二阶段?

靠主动的动力,有些人,他们天生就有一种死磕的精神,比如我的一个朋友,当她打算在知乎写文章,她就会研究透知乎的规则、推荐机制,然后入场。这种人就是做事精,他们做什么,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熬”的周期都比普通人短。

靠被动的动力,另一种,比如家里欠钱欠债必须要还,或者是小时候的环境带给他们对某样东西比如钱的强大渴望,他们会有很多的压力和动力,也很励志。

普通人怎么办?

普通人能怎么办,普通人就只能普通这样着呀,这不就是大多数普通人普通着的方式吗?

但还是有一些普通人熬了过来,那些熬了过来的都会被解读为不普通——但大多数的“不普通”们都是从普通里熬出来的。

这些人是怎么熬过来的?这时我们要讲一讲心理学的那个词汇——延迟满足感。

所谓延迟满足感,其实就是调息自己的心态,不要让自己太依赖于当下的反馈做事,而要依赖理性、认知、信念这些更深层的东西。巴菲特的长期价值投资,他看好一家公司长期的未来发展,买了股票之后就不会每天盯着,要是他每天盯着,心脏可能会受不了。

当神话坠入瓶颈 篇3

有多严重?有新闻报道称,已经有网友拿这两张专辑的名称开起了这二位的玩笑:譬如,“陈问:我的新专辑是不是很烂《?》周答:我的更烂《!》”

很久以来,人们都开始在说,华语歌坛一直呈青黄不接的状态,十年来,台湾歌坛始终一个周杰伦领导,香港歌坛就一个陈奕迅顶着,两个人,如同华语歌坛这十年仅有的两个神话,而如今,眼看着这神话也不神了,是天王们集体到了自己的瓶颈期了吗?或者说,这个瓶颈,其实又是一个外力累积的结果?让我们透过这两大天王的两张专辑,来透视一下,天王,以及华语歌坛所谓瓶颈里的真正究竟。

神的堕落,罪不可赦?

被质疑这事儿,对于周董周杰伦来讲,其实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自2007年推出的《我很忙》开始,周杰伦推出的每一张专辑,都没断过质疑,被质疑最多的,就是他的不断“自我重复”,且质量每况愈下。这一次的《惊叹号》在豆瓣上的评分,更是拿到史无前例的最低分:平均5.1分,而来自其他论坛的网友评论则称:“周董的以前专辑里,我很难说出不喜欢哪一首,但周董现在的专辑里,我很难说出喜欢哪一首。”

陈奕迅的《?》倒不至于像周杰伦的《惊叹号》那么惨,豆瓣上好歹还有一个平均8.2的分数,但专辑所获得的口碑却也史无前例的一致走低,普遍的意见是,这是一张内容表达大于音乐表现的专辑,整张专辑中,全是拗口的人生道理,却几乎没有一首易于上口流传的歌曲。而这一张专辑,更是让不少歌迷集中指出陈奕迅音乐中最大的窘境:他的国语歌曲明显比粤语歌曲低一个档次,就好比普通歌手与文艺歌手之间的差别。

华语歌坛每况日下的大生态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但再每况日下,至少总还会有周陈二位这样的人物,时不时在给大家带来一些新鲜,一丝欣喜或一阵感悟,仿佛神话一般,世人皆醉而他俩独醒,近十年来,整个歌坛都习惯了被他俩神一样的引领,如今,这二人却自甘堕落,难免让人有了最大的期望被辜负了的心态,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两大神话,是否就此就算跌下了神坛,当然这样的结论为时还早,但至少已经可以形成一种普遍的意见,就是,很显然,这两大神话已经走进了自己事业的瓶颈。

失望和愤怒就像周杰伦的“惊叹号”那样怵目惊心。可为什么这一次的失望和愤怒会如此集中、统一并且强烈?根本的原因,应该在于歌迷心目中那种神话破灭的感觉。

演艺圈是个最崇尚神话也最需要神话引领的地方,仿佛只有把艺人神化成一个神话,才能真正成为偶像被永久地无限地流传膜拜,人们才有了信心与方向。能否被神化也成了检验一个艺人是否已经登峰造极的标准。众人把你捧为神话,就是希望你永远以神的姿态,高高在上日新月异,永远以常人想象不出的姿态,满足常人与时俱进的情趣和欲求,直到有下一个神把他们踹下神坛踢进养老院,然后成为新的神话,演艺圈的进化史就是如此。

所以陈奕迅被尊称成了香港歌坛的至尊歌神,周杰伦也成了台湾歌坛的不败天王。事实上近十年来,整个华语歌坛,也只有这两个神话一港一台地各领风骚,屹立不倒,始终还没有遇到一个足以把他们踹下神坛。其实每个人都有下坡的时候,就算陈周这二位真的都堕落成了路人甲乙了也未必真的就让人痛不欲生,问题就在于,目前尚未有新的神能够接替他们继续神话,国不可一日无主,神坛无神,于是才让人有了六神无主,空虚失落的感觉。

神话如何走进瓶颈?

但世上真的有神话一说吗?“神”不过是我们对他人的一种臆想,把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寄托甚至强加于看起来比我们更有能力的人身上而已,周杰伦也好,陈奕迅也罢,甚至其他的很多大大小小的神话神人,不过是在某一方面比我们更有能力也有机会做得更好而已,而幸运的是,他们也曾经一次又一次地做到了,因而被我们奉之为神。但他们毕竟不可能真的成为神,总避免不了有出神的时候,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

周杰伦本身就是一个类型化的歌手。周杰伦最初的成功,是在于他的R&B式的唱腔,一时间无人与之并驾齐驱,于是他就成了这一类型的先锋和领头羊。事实上他也不是华语歌坛最早唱R&B的歌手,只不过是他生对了在了一个恰好需要换换口味的流行音乐时代,慢慢把R&B唱成了歌坛的主流,于是R&B小天王就慢慢成了亚洲流行音乐天王。当然在天王的位置上,他又把同样也并不新鲜的中国风唱成了新的主流,这么一而再再而三地,整个华语歌坛也就唯他马首是瞻了。周杰伦的最大成功,就在于屡屡把非主流变成了主流,只是,现在他自己就已经成了最大的主流,你还要指望他再能变出些什么?恐怕真要说变,他现在也就只能从一个歌手变成一个演员,一个导演,然后,再就是变变魔术玩玩朴克牌罢了,当有一天这个都也不再新鲜时,你也就只能说他才思枯竭了。所以,如果真说瓶颈,周杰伦的瓶颈就在于,他被引入了一个“变”的怪圈,事实上很多成名的歌手,都被曾被引入了这样的怪圈:你永远希望他变出跟上次不一样的东西来,而任何一个歌手,在经历过早期的不同尝试后,最终,都必然会稳固成一种最具说辨识度的状态,这种状态,也正是他最合理最能集中满足歌迷某一类型愿望的状态,就比如蔡琴和费玉清,几十年如一日,没有人说他们重复,而李宗盛从陈淑桦写到杨宗纬,一直都还是那个调调那些道理,一个以作品为标识的人,必要的自我重复,其实是一种自我加固。

陈奕迅倒是一个靠唱成家的歌手。他的神话就在于,从1996年到现在,他几乎唱过流行歌坛所有流行过的唱法,而且获得的评价都还不错,所以他是香港歌坛唯一能够接下张学友的班,被尊称为“歌神”的人。歌神最神的地方,唱其实都还在其次,最主要的还是歌,所有人都知道张学友唱得好,几十年了也没变过,但为什么张学友现在能被陈奕迅接了班?有一个原因就是,歌神没有新的神歌了,所以只能让位于有更多神歌的新歌神陈奕迅。而此次关于陈奕迅最大的失望,就在于整张专辑几乎找不出一首可以“神”的歌。但陈奕迅显然又是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人,既有工作的要求也有自我的要求,而他的瓶颈恰恰就在于此:为谁而唱。事实上陈奕迅到了这个年龄这个境界,他开始思索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家庭甚至是自己的唱法,一点都不为过,所以他开篇就唱出“我不是声嘶力竭的歌手”,这一点就摆明了态度,这是一张为他自己而唱的专辑。当一个大众流行的歌手变成了一个自我探索的歌手,尤其是在当听歌更多是为了满足娱乐要求而不是欣赏要求的年代,陈奕迅,就只能被卡在瓶颈里。

到底是谁的瓶颈?

所谓神话,不过是一个伪命题,周杰伦陈奕迅的所谓瓶颈,俱是这个伪命题下的伪结论:他们总是被要求不断去满足“神”的那一部分功能,而往往被忽略了他们其实还只是一个歌手,一个音乐人的本质功能。如果大众不是总期待周杰伦时时能变出各种新的花样,不然就把他拉下神坛,他大可以更踏实地专门于创作的本身,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做到登峰造极,而不是疲于求新,忙着交活,最后把自己变成一个复制的机器,再复制他也只能复制出一个周杰伦,变不成费玉清。如果大众不是太寄希望于陈奕迅一个人肩负起整个香港流行化的重任,让他上能称得上文艺小资,下能搞得定市井俗民,唱片公司也不是把他当一个赚钱机器,一张唱片一张唱片地出,一场演唱会一场演唱会地开,他也不至于嗓子都破了音了还得开一场个人演唱会,他也可以更加审慎地对待自己的歌唱作品,准备足自己最好的状态,交出最能悦已服众的歌声。

这是这个时代赋予周杰伦陈奕迅的瓶颈。很多他们的前辈神人,也都被时代赋予过这样那样的瓶颈,甚至依然处在这样的瓶颈当中,譬如李宗盛罗大佑陈升这样的创作型神人,又譬如张学友那英这样的歌唱型神人:时代需要他们替时代而写而唱,不断满足他们与时代俱进的要求,但是,又有谁能真正满足所有的时代,和所有不同时代下的人的需求呢?他们不能,我们也不能,不管我们过去做得有多大,最终,都将通过这个瓶颈,走到自己的小口,没有人能永远是瓶子的大头。

神话如何走出瓶颈?

神的敌人,往往只有两个,一个,是把他神化的人,一个,就是他自己。

纵然陈周二人这次的失落于众人,有众人赋予期待过高的原因,而二人自身的表现,也确实呈现出了诸多疲态和硬伤,到了一个更多人都无法忽视的程度。

譬如周杰伦的《惊叹号》,周杰伦已经陷入到一个形式的怪圈,当他的音乐创作风格与倾向已经稳固成型的时候,为了满足媒体和大众赋予他的“突破”、“创新”的要求,他就只能在形式工挖空心思玩各种花活。于是我们看到这种专辑的文案里,号称“隐藏了热血励志、经典传承、疗伤抚慰、环保关怀和创意幽默;在中西方古典、Jazz和那卡西跨界,以及摇滚和嘻哈等音乐曲风的多种变化之外,将人声作多样表现,融合海岛式、中东式、美声唱法、京剧等唱法”,多让人眼花缭乱啊,看得人都晕了,还听得进歌吗?而周杰伦的团队,近几年也一直热衷于玩这种花活求各种噱头,瓶子上的功夫玩得再多,反倒更衬得里面的酒味道淡薄了,而当周杰伦也要开始玩别人都玩过了头的电音时,你就可以看出,他已经到了如何一个技穷的境地了。更为严重的是,当年的周杰伦,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年轻人的精神领袖,就在于他是以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最崇尚的状态和方式,唱出了那个时代年轻人的生活和心声,他的特点就在于年轻化,而现在呢,他已经三十多岁了,他还在做那些小朋友的姿态,难免不让人看出些滑稽来。

陈奕迅固然是个歌神,也没有办法能时时调整好自己的嗓子,去年的北京工体演唱会就是一个极为失败的例子。但没有办法,当歌唱成为一种工作,他就只能按照既定的工作计划去做,否则就是违约,就是不敬业。而《?》这张专辑里整个呈现出的内省式主题,本身就很沉闷,然后又把陈奕迅本已不在最佳状态的嗓子更闷进了罐里,自然就让人听得既不过瘾也不舒服。另外,正如周杰伦走入了一个形式花活的怪圈,陈奕迅其实也进入了一个思想高度的怪圈。可以看到陈奕迅近几张专辑,几乎都在以表达时世变迁下的心态应对为主题,而香港歌手最抓人的地方,原本更多在于他们的个人化与私人化小情绪的表达方面,一旦大而化之厚而重之,就露出了装模作样却不知所云的马脚,就好比林夕硬把歌词写成散文一样,还真不是一般人适应得了的。

突破写作瓶颈 篇4

许多学生反映:面对作文题,感到无从下手,无话可写。这就是我们要突破的第一个瓶颈:发掘写作素材。写作的素材来自对事物的仔细观察,来源于对生活的感悟。要积累足够的写作素材,首先我们要告诉学生:动用你所有的感觉器官来感知外界事物。学生们大多会把“观察”单纯地理解为“用眼睛看”,其实,要对事物有全面的了解,我们不仅要靠视觉,还可以用触觉、听觉、嗅觉、味觉来感知事物。例如写动物时,我们除了写它的外观,还可以写它的叫声,写它皮毛的触感;如果写水果则还可以写写它的味道。再例如描写夏夜的景象,我们可以描绘星空和远山的剪影,也可以写虫鸣、蛙叫,写夜风拂面的感觉、脚踩在草地上的感觉,写空气里传来的花香、稻香等。感知事物时,要主动运用多个感觉器官,尽可能多地收集信息。我们感知到的信息越多,我们积累的素材也就越多。第二步,我们要提醒学生:一定要多角度地感知事物。外界是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着的,变换角度对事物进行观察,有利于我们从多个侧面了解事物。例如写植物,我们可以写它生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状态,可以变换时间写它四季不同的样子,阳光下和阴雨天不同的状态,早晨和黄昏外形的区别。如果是写动物,它幼年时和长大后一定有不同的外形特征,叫声和习惯也一定会有改变,不同的环境和心情肯定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写人也是一样,面对情绪的改变、处境的改变,人物的反应也一定有区别。要全方位展示描写对象,就要变换时间、变换空间从多个角度来描写。写作训练中,我们还要适时提醒学生加入合理的联想,甚至写一些和描写对象相关的事物。如介绍我们岭南美味的荔枝,就可以联想“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场景,也可以联系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感叹,一方面突显了荔枝美味的特点,也给文章增添了许多文化的底蕴,让习作增色不少。正确掌握了运用多个感觉器官、多角度感知事物的方法,我们就能积累大量写作素材,初步解决说明、叙述、描写类文体写作中存在的“无话可写”的难题。除了这些我们能直接接触的人、物、事之外,那些通过媒体和网络传播的新闻事件、社会现象以及文化现象都是我们写作的素材。为了更广泛地积累写作素材,我们还应该提醒学生多关注社会热点。引导他们针对这些社会热点发表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观点。例如,“天宫一号”发射成功了,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和所取得的成果,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通过解读“抗击非典”这一事件,体会医疗工作者的伟大与无私。关注“校园投毒案”,思考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养成关心天下事的习惯,一方面可以更加广泛地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也提升了学生针对具体现象进行抒情、议论的能力。生活中,处处都有写作的素材,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就能做到文思如泉涌,面对作文我们就能奋笔疾书、下笔千言。

写作要突破的第二个瓶颈是:如何组织语言。很多语文老师在批改作文时会发现,学生习作中的语言缺乏逻辑。段落与段落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句与句之间也缺少内在的逻辑关系,甚至从整体来看文章也缺乏整体感。似乎学生们都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至于什么该先写?什么该后写?什么素材用在什么地方更合适?这些问题都没有考虑过一样。要让学生学会组织语言,老师可以设置特定的逻辑顺序,让学生进行片段描写,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我们可以设置“先总后分”的逻辑顺序,不论是写人还是写物,先梳理出人或物的几个突出特征,用一个句子概述其某一特征,作为这一段落的中心句,然后围绕中心句进行描述。例如写松树的“坚韧”这一特征,我们就围绕坚韧选取素材,写它挺拔的身姿,写对抗狂风暴雨的场景,写大雪后的美景。如果是写人,我们可以用一个中心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品格),然后我们再围绕这一性格特征选取事例来突显人物性格(或品格)。在进一步的训练中我们也要设置其它逻辑顺序让学生练习。如按照“先分后总”的逻辑顺序,“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等逻辑顺序,逐一给出具体的写作内容进行片段写作训练,继而扩大到整篇文章的写作训练。在具体的任务式的训练中,学生既锻炼了思维能力,也提高了组织语言的能力。

在作文评改过程中,老师们还会发现,学生们很难做到题目、素材、主旨三者浑然一体。让学生习作的题目、素材、主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我们要突破的第三个瓶颈。初中阶段,我们主要训练的是写人、状物、叙事的文章,为了达到让题目、素材、主旨三者浑然一体的目标,我们的宗旨是:“把具体的题目写抽象,把抽象的题目写具体”。换句话说就是:对于具体的题目要写出蕴含其中的精神与品质,对于抽象的题目要依托于具体的人、物或事来写。例如:对于《我的妈妈》这样写具体的人的作文题,我们就要选取素材,展示“妈妈”的品质及性格特点。教材里,郭沫若的《石榴》也是通过描写石榴,来弘扬一种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而对于《温暖》这样较为抽象的题目,我们就应该选取具体的人或事物素材,将“温暖”具体化。余光中的《乡愁》,就是把抽象的“思乡之情”,具体到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具体的意象中,让读者产生共鸣。正确把握了“具体”与“抽象”的辩证关系,我们的习作才能做到主旨突出、结构完整。

写作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通过具体有效的训练,我们的学生都能突破写作的瓶颈,成为写作高手。

摘要:突破写作瓶颈,首先要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多角度感知事物,从而发掘丰富的写作素材;要善于思考字里行间存在的逻辑关系;灵活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流畅而生动地叙事,准确而深刻地抒情、立意。

如何突破职业瓶颈? 篇5

2)挑战自身弱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与不足,都有自己的心理舒适区,都怕打破舒适,面对挑战,但想成功,就要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敢于面对挑战,而且除了面对之外,并没有第二条成功的道路。

3)勇于突破困境:瓶颈未必难受,但绝对是一个困境,突破永远是有代价的,这种代价常常让人裹足不前,只有勇气与魄力才能让人成功。

4)及时准确地抓住机遇:抓住机遇需要眼光,也需要勇气。

5)把自己的强项发挥到极致:挑战弱点是成功的一个方面,但成功最重要的另一个方面则是发挥自己的强项,用自己的优势去发展,把优势做得到极致!

6)绝不让情绪伤害自己:情绪是自身面对外界的一种自然反应,在大多数时候是对自身的一种保护,所以,我们要正视自己的情绪,但我们也要看到情绪的破坏作用,不要让负面情绪伤害自己,要学会化解。

7)立即行动:成功最大的障碍就是拖延,想做什么就立即去做,要记住30 以前不要怕,30以后不要悔!当然,立即行动并不是鲁莽,鲁莽是情绪冲动的结果。

Square遭遇瓶颈? 篇6

由Twitter联合创始人多西创立的Square,在 2010年推出的 Square读卡器迅速获得了广泛的专注。该读卡器通过插入智能手机的耳机孔,配合专门开发的应用,将智能手机变成可以读取信用卡的POS机。这个功能在“遥远”的4年前简直是无比惊艳。由于极大降低了支付设备的门槛,大量之前只接受现金的小商家开始使用Square读卡器, 使得“移动支付”这一概念迅速变热。而对每笔交易坐收佣金的Square因此前途被无限看好,一跃成为硅谷最热门的创业公司之一,经过几年高速的发展在今年年初估值已经达到了50亿美元。

可是这家商业模式清晰有效的创业新贵,其实并没有表面那样风光无限。Square至今依然没有实现盈利,虽说在推广期靠烧钱来打开市场无可厚非,可是在2013年的亏损额达到了1亿美元之巨的情况下,却难以把读卡器推广到高交易额的大商家,使得Square的发展后继乏力,这也直接导致了计划中的IPO不得不延期。这种困局让人不得不对移动支付进行冷静的重新审视。

其实移动支付的市场需求可能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强烈。移动支付作为一个热门创业领域,吸引了不少科技从业者的追随,可是这种热门并非来自强烈的市场需求。创业市场的火爆一方面来自于从传统互联网思考习惯的自然延伸,传统互联网的支付是互联网的基础服务之一,因此移动互联网应该需要移动支付。另一方面则是Square读卡器迅速的推广到诸多小商家让创业者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市场需求。传统互联网需要电子支付是为了解决异地交易的安全问题,可是移动支付的应用场景下并没有这个问题。现实的情况是,移动读卡器们的确解决了小商家的支付设备问题,可是这个痛点并不适用于大商家。大商家普遍使用的支付系统运行良好,痛点不明显,而移动支付也没有提供新的杀手级功能。因此当街边卖热狗的小贩都用上时髦的Square读卡器的时候,大商场里的收银员虽然在使用看似过时的POS机,但对做生意毫无影响。想颠覆一个存在很久的成熟产品,仅仅凭借“酷”是不够的。

其实类似的“伪需求”问题也普遍存在于移动支付的大量其他初创公司。Square的横空出世,带来了不少跟风者来这个领域淘金。在美国的初创公司融资网站AngelList上,以“Mobile Payment”做关键词,可以搜到700多家公司,基本都是诞生于2010年和之后的这3、4年。这些创业公司以及一些传统的大公司譬如Google等,除了模仿Square推出移动读卡器之外,还非常努力地创新不断推出各种花样翻新的支付方式:比如基于NFC的支付、蓝牙支付,还有在国内被有关部门叫停的扫描二维码支付,甚至有些显得过时的短信支付等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支付方式,加上推波助澜的大量风投资金,使得移动支付的推广也是铺天盖地:这边卖个热狗要用Square读卡器,那边买个盒饭用的是LevelUp的二维码支付,旁边一家卖菜的则用NFC来结账。可是这可麻烦了要花钱的消费者:要吃顿饭还得先下载个应用,绑定自己的银行卡;第二天换个地方吃饭发现还得先下载个不同的应用,还得绑定一遍银行卡;第三天发现自己的手机不支持NFC,得不到那个推广的优惠价格……各显神通的移动支付除了在推广期能提供些价格优惠,不仅没有解决消费者任何强烈的痛点,反而带来了不少麻烦:开始使用的繁琐设置,各个应用的不通用,以及潜在的安全问题:把银行卡信息交给一家从来没听说过的小公司这事真的靠谱吗?本身没有强痛点,新的支付方式还不便捷,因此在经过了烧钱烧出的虚假繁荣之后,移动支付必然会降温回归到理性发展阶段。

从历史规律来看,更优秀的新生事物取代旧的事物是大趋势。现在的移动支付遇到发展瓶颈,是因为新的功能不足以颠覆现金交易或者刷卡交易。移动支付行业的从业者应该更多地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继续进化产品,使之能在更多的应用场景发挥出传统支付方式没有的威力,而不仅仅是靠着烧钱给消费者一些小恩小惠来吸引用户。否则很可能给一个段子作了注脚:你每天给一个乞丐一块钱,他慢慢地习惯了;突然有一天你不再给了,他就会骂你欠他钱,而不是感激你之前的恩惠。

如何突破写作瓶颈 篇7

一、触动心灵, 找准要点, 挖掘深度

1. 触动心灵。

每周有三位同学各找一则最感兴趣的新闻话题用课件的形式展现出来, 班中预先分成8个小组, 每组先在组内确定研讨话题, 自由发表看法, 然后再由各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公开发言, 最后由全体同学进一步探讨, 深化观点, 进行评议, 看哪组发言更为优秀, 更能引起同学的共鸣。

2. 找准要点。

小组发言时, 要引导学生抓好评论的切入点, 也就是从哪一个角度入手谈, 找到最能触动心灵的契合点。抓点就必然要分析到中心事件是什么?涉及了几个人、几个方面?你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从不同的人物、不同方面考虑, 就有不同角度。如:关于“拾金不昧者可获10%的奖励”的热点, 可以有以下角度。

角度一:拾金不昧该不该有10%的奖励, 否则就是给道德光环抹了一层灰。

角度二:拾金不昧有奖恰恰体现人性关怀。

角度三:有洁癖的拾金不昧不是社会之福。

角度四:奖励拾金不昧者能培养公众的从善意识。

3. 挖掘深度。

就事论事难免流于肤浅, 怎样让自己的评论深刻起来呢?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向纵深发掘。可以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着手, 可以从个体或社会的层面思考, 还可以从危害、意义或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角度深入发掘。

如:小悦悦事件, 在痛斥人性的温暖被旁观的冷漠所取代的同时, 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追问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可以考虑教育原因, 如教育的功利让我们失去了与同类守望相助的本能;可以考虑社会原因, 如社会转型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还可以考虑精神原因, 如没有信仰会导致自我泛滥, 缺少约束, 缺少统一的精神支柱, 这样认识就会深刻起来。

如:关于上海交大的“淡定哥”, 学生由个人角度纵深发掘到社会方面。附例:“然而, 一个人的淡定, 却反衬出一个时代的不淡定。今时今日的中国社会, 焦虑、浮夸、盲目跟风等种种不淡定的心理已经成为了很多群体的生活常态。我们就像时代巨轮下的小小沙粒, 随时会被大风扬起, 卷成漫天的风尘。轻, 因为我们的生命太轻了, 我们生命的重量在一点点地流失:我们缺失信仰, 这一种支撑我们长久坚守并为之奋斗的强大力量;我们缺失专注, 这一种增加我们生命厚度的深沉内涵;我们缺失理解、缺失沟通, 这两个传递温情与关爱的重要纽带;我们缺失尊重, 对他人的尊重、对秩序的尊重……我们缺失得太多了, 生命需要重量, 来给予我们坚守的勇气;时代需要重量, 来保留那些应有的积淀, 不至于让扬起的风沙迷了人的眼, 乱了人的心。”

二、实现四项预期目标

1. 思维能力。

论坛开始时, 学生进行新闻评论, 只会泛泛而谈, 蜻蜓点水。经过指导、示范, 学生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会分析利害, 思考原因, 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 看问题更辩证、更全面, 思维更缜密, 论证更深入。

2. 口语能力。

论坛旨在训练学生“说”的能力。小组讨论, 代表发言, 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口语水平。通过反复训练, 学生会实现从逻辑不清、条理不明、缺乏感染力的尴尬到逻辑缜密、条理清晰、极富感染力的自信的转变。

3. 写作能力。

论坛中的讨论材料无形中会成为学生的写作素材, 在口语训练过程中, 自然提高了学生分析材料、使用材料的能力。而且说后写的环节, 也减少了学生的畏难情绪, 使他们有内容可写, 也知道该如何写。学生下笔会感觉得心应手。

4. 人文情怀。

论坛在评析某些话题时, 如城管打人、酒驾现象、药家鑫杀人、小悦悦被碾压等话题, 可适时引导学生明白做人一定要有底线与良知;针对选秀节目中一夜暴红的现象, 可适时引导学生明白成功不能靠侥幸, 而需要大量付出;面对世界各地出现的灾难, 在关注、评论的同时, 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等等。

重视燃油涨价新“瓶颈” 篇8

一、农机作业用油与作业收入情况

耕作机械。机耕作业对比牛耕, 价格优势不大, 高价油使机耕作业的利润降低。吉水县丁江乡农机手何红志的1台手扶拖拉机, 平均每天耕田8亩, 每亩劳务费5 0元, 平均每亩耗油3公升 (耕耙两遍和转移作业的耗油) , 油款1 6元。春季已机耕8 5亩, 总收入4250元, 油料费开支1360元, 剩余2890元, 其中还包括折旧费、修理费、副油费 (机油、黄油、齿轮油) 、人员工资等。据机手反映, 机耕作业的利润已像刀片一样薄。

收获机械。油料价格较高, 但机收作业利润偏低。请人工收割水稻劳务费每亩1 1 0元, 而请水稻收割机收割每亩价为6 0元。乌江乡农民刘桂生的一台全喂入收割机, 2 0 0 7年早晚稻共收割6 5 0亩, 每亩收费6 0元, 总收入3.9万元。平均每亩作业耗油费1 8元 (含转移作业时的油耗和机油、齿轮油、黄油费) , 油料费开支1.17元, 减去油料费后剩余2.73万元, 其中还含折旧费、修理费、人员工资等。枫江乡农机手唐女仔和罗贱根两个机手, 机收作业情况基本一样, 但因机手作业熟练程度不同、耕地田块大小高差以及转移距离远近等原因, 使作业量和收入有多有少, 存在一些差距。他们都反映机收作业利润偏低, 一年只有1万元左右。

农用运输机械。只要货源充足, 出勤率高, 机手服务态度好, 还能挣点辛苦钱。金滩乡农机手王希大的一台时风牌三轮运输车, 机手钻研技术又注意行车安全, 2 0 0 7年的毛收入为1.7万元, 减去油料费6 8 0 0元, 除去养路费、维修费、折旧费、年检费、保险费、税费等, 一年能挣6000~7000元。有的机手出车率低, 挣不到钱, 养不起机, 不愿参加年检年审, 农机安全生产隐患增大。

农机大户机械用油情况。乌江乡农机大户阮德卿, 拥有拖拉机1台、水稻收割机2台、插秧机2台、油菜开沟机1台、农用运输车1辆。一年消耗柴油约5吨, 由于油料涨价, 2007年油料费增加3500多元, 预计2008年比2007年油料费增加4500元以上。

二、燃油涨价, 农民“买单”

农田作业成本增加。据水南乡邱陂村农机手高绍权反映, 每机耕一亩田, 油料费要增加3元, 一年机耕1 2 0亩田, 油料费开支增加3 6 0元。吉水县机耕面积在3 0万亩以上, 油料费开支增加9 0万元以上。农机手陈金交说, 20 06年享受国家购机补贴, 购买了一台沃得牌收割机, 当时油价为4.2元/公升, 燃油涨价, 机油、液压油、齿轮油、黄油等也跟着涨价, 机收每亩作业成本费约21元 (含机手、装谷员工资, 燃油、副油费、折旧费、维修配件费等) ;2007年油价为4.60元/公升, 机收每亩作业成本上升为25元;2 0 0 8年油价为5.2 5元/公升, 预计机收每亩作业成本费上升为2 8元。仅油料费每亩增加3~4元, 吉水县机收面积在10万亩以上, 油料费开支增加3 0万元以上。以上机耕和机收作业两项, 全县农机作业成本增加1 2 0万元以上。

农民负担加重。农机作业成本的增加, 迫使作业服务的收费标准也水涨船高。据了解, 机耕作业收费由每亩4 0元涨至4 5~5 0元;机收作业收费由每亩5 5元涨至6 0~6 5元。农民黄春生说, 请拖拉机耕田20亩, 要增加机耕费1 0 0元以上;请收割机割禾, 要增加机收费2 0 0元以上。

据统计, 吉水县每年农机作业柴油用量约2 0 0 0吨, 按2 0 0 8年每吨涨价6 0 0元计算, 农民的负担增加约1 2 0万元, 全县农民人口人均负担4.1 0元。

燃油涨价, 造成的负担最终转嫁到农民身上, 各项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也正被蚕食。

农机推广工作受阻。国家已实行农机作业燃油补贴和购机补贴, 但由于农机作业费用高, 农机产品涨价, 造成农民原有的农业机械使用率大大降低, 想购买新农机产品的农民一时又不愿购买。白水乡农机手刘后百的一台拖拉机, 往年除完成自家的2 0多亩作业外, 还对外开展有偿作业服务。2 0 0 8年由于柴油涨价, 机耕劳务费提高, 没有人来请了, 在完成自家的耕地作业后, 拖拉机就有家中“歇息”, 使农业机械效益无法正常发挥。

三、机手应采取的节油措施

市场经济, 燃油价格上涨, 机手是没办法的。只有采取节油措施, 掌握节油技术, 减少浪费, 降低作业成本, 尽量化解油料涨价的风险。节油的方法很多, 现根据经验谈点意见, 仅供参考。

首先, 机手要提高对节油的思想认识, 要明白节油就是省钱, 省钱就是赚钱。做到思想上重视节油, 这样操作农机时才会时刻注意节油。

其次, 加强对农机的技术维护保养工作, 做到不漏一滴油, 不浪费一滴油。机手要按《农机使用说明书》上的要求, 对农机具进行维护保养, 使农机技术状况良好, 做到“三不漏四净”:不漏油、不漏水、不漏气;农机外部空气滤清器、柴油滤清器、柴油和机油干净。据试验, 发动机每分钟漏10滴油, 一天2 4小时就会浪费1.2公斤油。

第三, 熟练掌握农机操作技术, 做到不多消耗一滴油。气温低时, 应预热起动发动机, 发动机温度6 0℃以上时, 再用低速档起步投入正常作业, 否则, 油耗增加5%~1 0%;尽量减少发动机启动次数, 发动机每启动一次, 将增加油耗1 7克;正确运用行驶速度, 低档行驶比中速档行驶, 油耗增加6%~8%;正确掌握农田作业方法, 减少空行程, 否则油耗增加1 0%~1 5%;换档适时快捷, 非特殊情况下不要紧急制动, 因为每踩一次刹车, 增加油耗9克;不超负荷作业。超负荷作业油耗增加1 0%~2 0%。

打破应试作文教学瓶颈 篇9

高考作文是有时间、地点、字数、题目、内容等限制的待评判文章, 它具有很强的限制性和功利性。相对于自由创作的文章而言, 它更强调预设和构思。因此, 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如何体现新课标理念、如何开发学生的潜在资源、如何使多数考生获得中档偏高的分数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我以为, 教师可以指导考生从以下几方面去关注。

一.把握独特视角, 做到化大为小

命题作文也好, 话题作文也好, 材料作文也罢, 所给的信息都没有直接表明观点或主题。这需要考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经验积累去思考, 积极捕捉显性信息和挖掘隐性信息, 不能把话题当文题, 空喊口号, 大发议论。作文者应有“化大为小”的应变能力。所谓“化大为小”是将指引我们思考的范围﹑方向等材料转化为一个点﹑角度或层面, 然后, 用点﹑角度或层面体现对话题作文﹑命题作文和作文材料的思考, “切口小, 容易驾驭, 又容易深化。”我们可以通过实题虚写﹑自问自答自选择、限制词等方式达到“化大为小”。

福建高考卷作文题:三个人进商店, 分别买饮料, 一个买甜的, 一个买苦中带甜的, 一个买淡的。根据此情景写一篇作文, 题目自拟。这是一道浅显的材料作文题, 但在审题上要求较高。不仅体“饮料之味”, 更要辨“人生之味”, 得“以小见大”。其中, 一篇高考满分作文《人生三境》将试题材料中的三个人依次设定为少年、中年、老年, 并进而叙述人生三个阶段所体验的不同“滋味”。作者整体把握材料, 并用独特的视角进行构思立意, 真正做到了化大为小。

除此之外, “自问自答自选择”也是考场上常用且行之有效的“化大为小”之法。“自问自答自选择”是指面对一个话题或范围较大的观点, 可以通过不停提问, 选择回答, 挑选新颖﹑丰厚的点加以组织的方法。提的问题越多也就意味着自己的思维越开阔, 可选之点越多, 新颖的可能性更大。针对一般考生, 面对一个话题一般可以提四个问题:是什么, 为什么, 会怎样, 怎么办。而关键的关键则在于尽可能多回答, 然后去粗存精, 去伪存真, 最后组织成文。

二.紧抓观点亮点, 突出新颖别致

评卷者往往紧抓作文的观点、关注作文的亮点, 然后确定可否给高分。学生必须紧抓观点, 看自己的作文是否偏题、跑题;必须关注亮点, 看自己的作文是否符合发展要求。对此,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观点与话题关系等暗扣方式来确定偏题与否。

天津市高考作文:以“人之常情”为题, 写一篇作文。这个作文题目看似平常却大有写头, 它沿袭了历年高考作文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的关注, 是考察考生体味生活、观察社会、感悟人生的能力。作文题目外延宽泛, 给考生提供了广阔思考空间的同时, 也对考生的深层思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一定要选一个小角度, 可以尝试反面立意, 对“人之常情”中的某些不合理、不合法、不高尚、不进步的做法进行剖析、批判, 构思出一个好的主题, “观点”自然就明确了。而好文章从来都是落笔在具体的人、事、物上, 再由此生发开去表达所思所想, 细腻处才能写得生动, 写出文采。“亮点”就显而易见了。

“高考作文策略的基点是制造亮点。”要突出亮点, 必须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位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题记是文章的眉宇, 首尾总起收束全文。或使用起兴, 或使用引用, 或使用典故, 或使用哲言, 或使用整句……总之干净利落, 抓住人心即可。段之首尾句亦是如此, 它可引导思路, 展示文采。如上海市一篇高考满分作文《他们》, 文章的结尾:他们, 终将会成为我们。画龙点睛并写出考生的希望, 赢得阅卷者的一致好评。另外, 阅卷者往往会借文章过渡部分看文章思路, 或巧设脉络句, 或精彩语句单独成段以达醒人耳目的功效。二是类型。哲理句、修辞句、引用句、过渡句都是句类亮点;清晰简明的层递式、总分式、并列式可算是结构的亮点;新颖厚重、有文化底蕴的典故、人物、事例都称得上是材料亮点。总之, 亮点要讲究新颖别致。

三.培养兴趣能力, 重视个性张扬

学生要写好作文, 除了自身的持久努力, 也离不开老师的善加引导, 概括起来, 新课标作文教学应注意四点。

1、激发兴趣, 培养自信。

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文, 最关键的一点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乐于表达。一是让学生写自己愿意写的文章。让学生有内容可写, 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二是要减少写作束缚。训练学生写“放胆文”, 让学生放开写, 增强学生写作自信心。三是要扩展收获空间。从激发学生写作的成就入手, 鼓励和帮助学生去获得成功的体验。四是开辟多种文学园地。为学生的作文“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 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2、侧重能力, 厚积薄发。

“欲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本。”目前, 学生有自主写作的空间, 面对作文, 却又无物可言或言之无物。新理念写作教学必须直面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 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心灵感悟。二是要引导学生用心体验生活, 感受生活。鼓励学生用积极的心态投入生活, 用自己的话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三是要引导学生扩大阅读, 丰富生活。既读《读者》等短而精的时文, 也要读大量的文学名著和畅销书。引导学生善于从不同文本、不同内容的文章中揣摩妙处, 汲取精华。四是引导学生重视得天独厚的课本资源。特别是课本中的文言文, 皆为流传久远的佳作, 思想性和艺术性皆为上乘。

3、鼓励创新, 张扬个性。作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知识, 提高表达能力, 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发展思维, 启迪智慧, 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要研究学生的生活体验, 让学生懂得有思想的作文的特征———张扬个性, 丢掉“我们”, 强化自我。平时的作文训练, 不妨尊重学生的选择。选择什么样的题目, 选取什么样的材料, 确定什么样的主题, 认可什么样的评价, 让学生自由选择。

4、构建平台, 鼓励合作。人都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作为渴望了解世界的高中生, 这种需要更加强烈。作文教学就应该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中, 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对话。写作教学时,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通过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 分享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点, 求得共识、共享和共性, 实现共同发展。

四.了解写作特性, 注意活用教材

新时代的教师要充分、灵活地运用教材,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 努力为学生创设交流、表达空间。通过读写结合方式进行训练, 使学生学会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1、学会诗情画意的表达。作文是在具体和抽象之间滑动的, 苏教版必修三黄药眠的《祖国山川颂》中:“我时时徜徉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天地里”, “碧油油的春草是多么柔软、茂盛, 充满生机。“徜徉”、“天地”是具体的, “诗歌”是抽象的。二者自然结合就有了诗意。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这方面的表达能力。

2、绽放灵动之美的韵味。一味的直线叙述缺乏灵动之美, 难以引起评卷者的兴趣。作文是在断与续之间回旋, 断和续是古典文学中惯用的手法。“横云断山”、“草蛇灰线”、“隔年下种”等等, 层出不穷。教师平时要多鼓励学生读名著, 特别是中国古典名著, 以提升学生作文的灵动韵味。

3、彰显隐没与呈现的魅力。

必修三杨绛的《老王》开头:“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 我坐, 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看似平常如水, 其中却隐含着王杨二人地位的差异和二者不冷不淡的关系, 也交代了老王的生存境况, 为后文老王黯然逝世, “我”无限愧疚埋下伏笔。在文末一句“那是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来了一个总爆发。好文章往往是隐和显相互交织, 构成了一个和谐完美的统一体。

4、协调疏朗与浓密的关系。

详略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但一直未在学生的作文中协调好。再以《老王》为例, 其前半部分稀疏的笔墨交代了老王的处境和为人, 有“疏影横斜水清浅”之感。后文对老王上门送鸡蛋工笔细描, 仿佛那幅画面就在眼前。不像那些砌城墙式的作文给人一种死板僵硬的感觉。作文如化妆, 浓妆淡抹要相宜。

5、巧用紧张与松弛的力度。

《烛之武退秦师》开头:“九月甲午, 晋侯秦伯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 且二于楚也。晋军函陵, 秦军氾南。”大有剑拔弩张之势。《廉颇蔺相如列传 (节选) 》可谓一波三折, 直到廉颇宣言“我见相如, 必辱之”, 让人心头又陡然一紧。这种张弛间杂的叙事技巧也同样适用于抒情性的文章。平时多读课文, 定能获益匪浅。

突破冷链物流“硬瓶颈” 篇10

冷链物流既是关系到民生的一件大事, 也是一个前景广阔的行业, 因而得到社会各界重视。4月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部署推进“互联网+流通”行动, 要求突破信息基础设施和冷链运输滞后等“硬瓶颈”, 打造智慧物流体系, 发展物联网。近几年来冷链物流风生水起, 但不可回避的是冷链物流存在“硬瓶颈”———食品行业冷链是薄弱环节, 药品行业也暴露出了一些重大问题。为此, 本刊记者采访了专家, 直面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采访了企业, 探寻冷链物流的成功案例。

总之, 人们在不断追求生活品质的同时, 冷链物流应该满足市场需求, 同时, 政府也应加大监管力度, 让冷链物流规范、健康发展。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瓶颈】相关文章:

瓶颈研究05-11

政策瓶颈05-24

瓶颈点工作04-16

实施奖惩瓶颈04-30

瓶颈性问题05-17

瓶颈的人生散文04-22

突出重点 突破瓶颈05-06

对抗技术发展瓶颈05-10

语文阅读瓶颈分析论文04-16

当课改遇到瓶颈时04-16

上一篇:钩藤神经系统下一篇:肉鸡腺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