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选修课教学效率

2024-05-05

提高选修课教学效率(精选七篇)

提高选修课教学效率 篇1

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实践应用和研究,笔者探索出利用微课程提高选修课教学效率的几个策略,在此抛砖引玉。

策略一:选择适合发布微课程的在线平台

微课程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因此,微课程制作完成以后,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平台上传并发布。

用于发布微视频的在线网络平台有很多,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大家所熟悉的如优酷、土豆、腾讯等网站。在这些平台上发布的微视频,虽然易被大家搜索到,较“亲民”,但发布的视频往往会被植入一些广告,影响视频的观看效果。另一类是较为专业的微课程发布平台,如中国微课、浙江微课等网站。在其上发布微视频往往存在一定的“门槛”,需经专家审核通过或者获奖后才能被学习者使用。

其实,最好的方式还是在学校里自己搭建一个平台。由于我校数字校园建设正在进行中,搭建用于发布在线微课程的条件还不够成熟,因此笔者经过综合比较,最后选择了目前正在兴起的“淘宝同学”在线教育平台发布《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开发》微课程,向学员免费开放,随点随播。

策略二:巧用微课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微课程虽然形式微小,但结构、内容完整,因此应用它的主要依据是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

在课内,教师可以把微课程作为引入新课、结束新课的内容,也可以作为教学中承上启下的过渡,还可以作为新课学习内容或课前、课后学习材料。在课外,师生可以通过计算机在线学习或通过手机、Pad等移动终端学习微课程,满足个性化学习与自主学习的需求。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自从有了《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开发》微课程后,学生完全可以凭着自己的能力和经验进行自主学习,做出来的作品也不再拘泥于老师的范例,更有自己独特的设想和创意,学习兴趣明显高涨了。

我们来比较一下一位学生在应用《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开发》微课程前后的两个安卓APP作品。

图1是该同学在应用《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开发》微课程前,根据教师讲的内容以及提供的范例模仿制作的作品。其主要功能是用户可以选择黑、红、黄、蓝、紫、 绿中的一种颜色,在屏幕中间的画布上涂鸦,画笔的粗细只有两种选择。另外,为了使作品更有生活气息,他还提供了拍照、清空和保存的功能。

图2是该同学在自主学习《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开发》 微课程后,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自己的创新。例如,供用户选择的颜色多了,只要分别拖动表示三种颜色值的滚动条,就可以合成出丰富的颜色;增设了不透明度的调节功能;还增加了一个让用户从手机上选择照片、显示保存路径信息的个性化功能。该作品在杭州市青少年Android手机应用程序开发竞赛活动中,荣获了三等奖的好成绩。

策略三:善用微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一般而言,选修《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开发》课程的学生是因为对流行的安卓APP开发感兴趣。每个学生的基础并不一样,有些学生之前接触过程序开发,学起来会比较轻松,而对于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程序开发的学生来说,就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开发》微课程恰好可以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应用微课程后,优秀的安卓APP作品也越来越多了。

例如:2014年4月,选送杨同学的安卓APP作品 《Locked Notebook》参加第十五届浙江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荣获浙江省优胜奖。

2014年10月,我校选修《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开发》 课程的同学参加了由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举办的杭州市青少年Android手机应用程序开发竞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杭州市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4个。相比2013年仅获得4个优胜奖来说,成绩明显提高了很多。

另外,笔者还组织学生参加了由Google中国教育合作项目部举办的第一届“App Inventor应用开发全国中学生挑战赛”,学校获得 “优秀组织奖”奖牌,参赛的学生均获得了参与奖品。这对于学生来说又是一次难得的展现个性的机会。

策略四:积极开发和应用微课程,提高教师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能力

教师的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能力,对提高教学有效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微课程不仅是一种教学资源,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通过设计和开发微课程,可以促进教师深入反思、归纳总结,在不知不觉中成长。正如李玉平老师讲的那样:微课程研究表面上是在制作微课程视频,而事实上真正的收获是精细观察和深度思考。它有效凝聚了普通一线教师们的智慧,转变了教师们的教学理念与教研模式。

笔者在开发《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开发》微课程的过程中,与该微课程有关的电子教材,各课的教案、课件、学习任务单,以及相关的辅助学习资料等也已全部建设完成,相关的研究成果在各级比赛中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策略五:积极收集微课程应用意见,打造优质教与学资源

开发一个微课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结果却不一定是理想的,只有在教学中应用过后,才会发现适不适合。因此,要注意收集学生的建议和意见, 以便及时改进。以下是学生们在学习后提出的建议和修改意见。

“视频老师做得非常认真,看了之后受益匪浅, 许多细节都非常到位,比较适合新手入门时候观看练习。”

“我认为这是一节非常高端的长知识的选修课, 能学到很多平时学不到的东西,程序开发能开阔自己的视野,也能提升个人素养。但是课上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讲程序的时候编程栏目讲得有点快,对于新手的同学有些难度。”

笔者根据收集的建议和意见,对《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开发》微课程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修改。

提高流行音乐选修课教学质量的方法 篇2

【内容摘要】如何提高流行音乐选修课的教学质量,是该专业教师所共同面临又亟须解决的问题。上海师范大学的教师通过唱中演、演中唱和让学生设计曲目场景、肢体语言、自由组合演唱小组、PK演唱、相互评判等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他们的音乐素养、表演能力和综合素质,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同。

【关键词】流行音乐教育改革经验总结

近年来音乐选修课在高校教学中逐渐普及起来,然而,这门课往往上成了音乐欣赏课,教师只是介绍一些中外的经典曲目,播放录音和录像,这样就很少和学生互动,更谈不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于受时下大众传媒和流行音乐的影响,当教师在讲授和播放这些古典音乐和传统音乐时,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是“老土”或“过时了”,他们对高雅艺术明显缺乏兴趣。因此,这种授课方式并没有得到大多数学生的欢迎,许多学生只是为了拿学分,才会坚持听课。不可否认,绝大多数学生选修该门课的初衷是出于对音乐的喜爱,但由于他们以往接受的音乐面较窄,只喜欢流行音乐而不喜欢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这就导致了音乐选修课的传授内容与他们的兴趣有很大的距离,有的学生因此还产生了厌倦的情绪。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由于当今许多大学生从小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从小到大都是围绕着高考指挥棒转,很少将音乐当做一门知识来接受。加之很多学生来自偏僻落后的地区,缺乏良好的音乐教育。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引导学生对音乐选修课产生兴趣?如何使老师学生互动起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自己主动参加编演活动从而提高自己的音乐修养和综合素质?这就给授课教师提出了一个课题。

笔者了解到流行音乐,特别是摇滚乐、爵士乐等音乐形式的节奏能够应和大学生好动、热情、活泼的特点,符合他们的心理节奏,能够将他们压抑的情感宣泄出来,所以,笔者尝试在上海师范大学开设通俗歌曲选修课,并对新的教授方法做了探索,经过几年的实践,终于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能收到良好课堂效果的方法。

一、通俗音乐进高校选修课课堂的可行性探讨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关于“流行音乐”的定义是:“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的音乐;它有别于古典音乐和传统的民间音乐”,亦称“通俗音乐”。通俗音乐以其明快多变的节奏和口语化的旋律等特点面向民众和日常生活。通俗歌曲一般音域较窄,具有容易演唱和记忆的特点,很适合当今普遍缺失专业修养且喜爱音乐的广大青年学生群体的心理需求。通俗歌曲的传播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而高校的青年学生对艺术对美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追求。有关部门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大力提倡高雅艺术进校园,如中央歌剧院每年都要组织几十场的中外经典歌剧片段到全国各大高校巡回演出,并作专题讲座,使普通大学生对高雅艺术有了一定程度的接触。但是,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仅是短时间的、部分学生受益的,若要提高全体学生的艺术素养,必须以课程的方式持之以恒地进行教育,而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音乐选修课即是较佳的教育方式。针对绝大多数学生专业音乐素养不高、偏爱流行音乐的现实情况,在开设经典音乐课程的同时,适当地将健康的流行音乐引入课堂,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参与表演,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会到流行音乐文化的魅力,就显得非常必要。具体来说,其意义有下列两点。

(一)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流行音乐艺术对学生的熏陶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大文化的一个特殊形态,其反映了高校师生的价值取向、理想精神等。青年学子是未来的社会栋梁,包括音乐在内的艺术教育对他们的人格塑造和审美趣味的引导至关重要。好的音乐直接触动人的心灵,使人得到精神上的升华。基于流行音乐对当今社会各个方面的渗透,高校音乐教育是不能回避这个客观事实的。如果古典和传统音乐的教育得不到理想效果,我们为什么不能从他们喜爱的流行音乐入手,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呢?好的流行音乐同样充满高雅的艺术趣味,同样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同样在人格塑造上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流行音乐课程能对应流行音乐文化对高校的影响

作为流行音乐最常见形式的通俗歌曲对当今的青年学子可谓是影响深远。我国学校唱歌课的开设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初的“学堂乐歌”,从此作为美育教育的一部分而常开不辍,对学生精神方面的成长起到很重要的作用。80年代起源于台湾的校园歌曲对大陆高校的校园文化影响至深,从《童年》《校园的早晨》到 《同桌的你》,再到《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等歌曲几乎每个大学生都会传唱。90年代的大学校园,时常见到傍晚的余晖中怀抱吉他弹唱校园民谣的学生歌手,他们也定期举办校园原创歌曲演唱会,并且从这些热爱音乐的青年学生中涌现出许多流行音乐演唱的佼佼者。新世纪以来,社会上各种选秀活动给大学生流行音乐歌手更加广阔的展示空间,如果说李宇春还是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受到过专业音乐教育熏陶的话,那么尚雯婕则完全是普通高校的非音乐专业学生因爱好流行音乐而进入乐坛的。如今火爆全国的《中国好声音》等选秀节目更是诱导着无数青年人演唱通俗歌曲,而作为年轻人集聚地的高校不可避免地接受着流行音乐文化的影响,很多高校每年举办的“校园十大歌手”选拔赛即是受其影响的表现之一。大学生歌手演唱曲目的范围之广,唱功及表演之好都令人惊叹!无论是摇滚、爵士还是流行欧美的乡村音乐,甚至迈克尔?杰克逊等人的经典唱段都能完整演绎。

二、上海师范大学通俗歌曲演唱课作为全校选修课的开设情况

通俗歌曲演唱课是上海师范大学面对全校学生开设的一门公选课。笔者曾经在专业歌舞团担任多年的通俗歌曲演唱演员,积累了相当的舞台表演经验,在接手这门课后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如何使这门课上得生动而有趣味性,从而使学生得到好的流行音乐的熏陶,以提高演唱能力和艺术修养,增强综合能力等。为此,笔者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积累经验,现在已基本形成一套比较系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大大激发了广大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使通俗歌曲演唱课成为他们最喜爱上的选修课之一,对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起了积极的作用。这门课的流程是这样的:

(一)基本知识的讲解和基础的训练

由于学生对流行音乐的了解基本上还是浅层次的,有的甚至仅凭着感觉去模仿唱些时下流行的通俗歌曲,对于通俗歌曲的良莠品质也不甚了了。为了让学生能够选择情感健康、旋律优美的流行歌曲,笔者在备课上不吝时间与精力,从对大学生的心理、审美趣味到笔者已经掌握的流行音乐知识和数十年来的流行音乐的状况都有所涵盖。讲授的内容是循序渐进的。

1.最初的几节课进行理论讲述,先让学生了解我国流行歌曲的发展史

从上个世纪30年代一直到现在,流行歌曲此起彼伏,但在这样一个时间跨度内,流行歌曲的声音特征以及演唱风格与时俱进、各不相同。笔者在讲授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代表人物介绍每一个时期的流行歌曲的作品等,力求让学生对流行歌曲的发展历程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如讲到上个世纪初我国早期流行音乐的发展概况时会讲到“学堂乐歌”;在讲到30年代上海百老汇的流行音乐兴盛时会讲到黎锦晖的有关流行歌曲的创作,以及当时红极一时的“金嗓子”周旋的演唱特点、演唱风格及代表作品等;在讲到台湾流行歌曲时,则重点介绍70至90年代有着广泛影响的歌坛巨星邓丽君,演绎邓丽君翻唱的《何日君再来》;在讲到如今的流行乐坛时,会讲到活跃在大陆流行乐坛的刘欢、那英、王菲、汪峰等人的演唱和创作,同时将港台的流行音乐情况作为专题进行介绍。通过做成精美的课件使讲授内容生动形象,通过和学生互动讨论使课堂气氛活跃。

2.根据学生的喜好,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独唱或者重唱曲目,然后用这些曲目对学生进行演唱基本方法训练,包括气息、咬字、发声、肢体语言以及情感表达等

通俗歌曲的演唱讲究个性,歌星们各有特色,不像美声或民族唱法有一套规律可循。流行歌曲强调声音的自然,吐字的清晰和口语化。不要求歌手的声音必须圆润和有位置,例如,鼻音在民族和美声唱法中是很忌讳的毛病,而流行音乐的歌手却最喜欢用鼻音来抒发感情,常常在演唱平缓的叙述性歌曲时,能够产生自然而富有磁性的独特效果。美国黑人歌曲常用一唱众和的演唱形式,演唱者常常用呐喊、尖叫、抽泣、呜咽、滑音、颤音、假声等装饰性的技巧,把简单的旋律片段即兴演绎发展成为极富感染力的华彩乐句,产生出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在千变万化的流行乐坛,很多歌手都具有演唱各种流行音乐风格的能力和技巧,只不过有的歌手能在多种演唱风格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声音条件和特点,创造出独特的演唱风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会根据不同学生的声音条件和演唱潜力给予适当的基本技巧的辅导和训练,如松垂法、开声练习、呼吸技巧训练及情感的把握等。

3.设计规定的场景,进行边唱边演的训练,通过肢体语言启发学生的情感

通俗歌曲的演唱自始至终是和肢体语言密不可分的,恰当的肢体语言的配合是歌者发挥感情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礼记乐记》对音乐的表述是这样的:“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生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这是我国最早一篇见于古代典籍中关于音乐的表述,当时的“歌、舞、乐”是三位一体的形式。而现在的通俗歌曲演唱形式完全诠释了古人对音乐本质的表达,肢体语言显得尤其重要。众所周知,香港乐坛的郭富城其唱功并不是特别出色,但舞蹈即肢体语言出众,即奠定了他在流行歌坛稳固的地位。蔡依林被冠以“舞娘”的美名,也是因为其出色的舞蹈功底。可以说很多通俗歌手都会在肢体语言上下很大的功夫,台湾歌星邓丽君后期也是在肢体语言上有着不凡的表现。因此,肢体语言是通俗歌手表达感情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恰当的肢体语言会为歌手演唱的歌曲增添亮点。然而,不恰当的肢体语言也会让人感觉很别扭,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演唱歌曲时对如何使用肢体语言进行正确的指导。笔者的做法是:让学生从一开始就重视肢体语言对于表现歌曲感情的意义,根据曲目的内容,设计一个特定的场景,然后考虑用那些与之相应和的肢体语言。而场景的设计,主要由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绘图、找道具,就像去演一个小品前,要准备舞台必备的道具一样,把每一首歌都当成一个故事来表演,在特定的场景中,用肢体语言去展现这个故事。如果是重唱歌曲那就会更活泼一些。这样,学生会认识到一首通俗歌曲,不仅仅是唱一唱而已,若要将其内涵与情感表现出来,必须调动歌唱技巧、肢体语言等各种手段。

(二)充满生气的课堂表演

在以上环节都完成了以后,就进入了生动的课堂展示环节,笔者课堂的活泼生动之处在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退居欣赏者即观众的地位,学生表演时,其他人当评委进行打分评判,最后教师只是作指导性的总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因为课堂的时间有限,每次课堂上只能由四组学生来展示。每组2至3人,当然也可以有独唱的单人表演。每一次展示其实都是这四组学生进行PK,他们展示的成绩的好坏,其决定权在欣赏节目的学生手中,因为下面每个学生都在打分,而分数具体到每一个参加演唱的同学,分数的高低是他们课堂的平时成绩的直接体现,所以他们在准备及表演时,都相当投入。

2.在节目表演结束时,成绩也会收回,并立即统计,然后笔者会安排学生做点评,评判其精彩的地方以及不足之处,学生的点评往往都能抓住要领和击中要害,这种探讨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很多知识,有时教师也会受益匪浅,为学生的聪明才智和独特的创意所感染,可谓教学相长。当然,笔者也会在同学评点不甚正确的时候进行指正,这样师生互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3.学生在组合节目时的创意令人惊叹

重唱的节目大都由2至5人来完成,他们先进行场景设计和道具准备,道具有时很简单,可能就是一把伞、一个杯子、一束花和一条围巾等,但当歌曲的表演和故事结合起来时,就有了鲜活的表现,有了动人心旌的效果。

4.对学生展演的一些思考

这门选修课的特点即是“唱中演”和“演中唱”,更侧重于舞台实践。学生大致了解了流行音乐的发展史后,通过训练学生在演唱上的一些必备的发声及呼吸等技巧后迅速进入表演环节。而表演的形式很受学生的欢迎,他们在组合表演过程中各自发挥聪明才智,亲自构思设计舞台的场景、情节、动作等,通过共同参演一首歌,而演绎一个故事,有着音乐剧的味道。虽然所演唱的还是片断性的,但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表现在:(1)肢体表演提高了学生的表演能力,使歌唱的歌词和动作能够有机地相结合,学生能通过形体、肢体语言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2)学生在演唱中学会了彼此间的合作交流,大家相互配合,共同贡献自己的智力、精力,和协一致地完成一首歌曲的艺术演绎;(3)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他们通过展演,感受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提高了艺术趣味,使学生有了艺术的气质,心灵得到一定程度的净化;(4)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组织应变能力,无形中为他们毕业时求职就业以及将来在单位更好地发展提供了软实力。实践证明,综合能力强特别是在艺术上有一技之长的大学生会在求职就业等各方面,比那些单纯学习好的学生会更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和重用。由于选修该门课的学生来自全校各个院系,有很多是理工科的学生,可能是专业的原因,理工科的学生看似严肃呆板,但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很大程度地改变了他们给人的印象,变得自信、热情、阳光。

通过一学期选修课堂的演唱实践,选修这门课的大学生由衷地表达了他们的喜悦之情,商学院的一位学生做了这样的小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在多方面得到提高,首先是气息会用了,唱歌不累了;再就是发音上知道了如何能使人听清楚歌词和听着舒服;再就是合作上有了进步,通过重唱的部分知道了合作的意义和技巧;最后是在感情和动作的协调上有了很大提高,初步知道了在演唱中如何借助肢体语言表达情感。总之,收获很多,非常感谢老师的教导。”资产评估专业一位学生写道:“这门课的老师不仅教我们唱,还教我们大胆地进行表演,我们开始会害羞,但渐渐地胆量也练出来了,表演得越来越好,这主要得益于老师的授课方法新颖、方式灵活和采取讨论、交流、比较、PK等方式所创造出的民主宽松的氛围。我们一个个不同的见解闪烁着创造的火花,使我们深深乐在其中。感谢老师给了我们这么愉快的经历”。

参考文献:

[1]苏敏.流行音乐:加强青年学生音乐教育的可行途径[J].教育导刊,2007(8).[2]樊蕾.以流行音乐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建设[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4).[3]章莉.关于通俗歌曲走进高校公选课堂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36).[4]张春阳.灵魂,肢体与个性的结合――通俗歌曲演唱方法初探[J].艺术百家,2008(7).[5]孙桐佳.普通高校开设流行演唱选修课的设想――以北华大学公选课为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

如何提高高职语言类选修课教学质量 篇3

关键词:语言类选修课;教学质量;互联网;第二课堂

一、引言

高职语言类选修课是高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高职课程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语言类选修课可以让学生了解熟悉不同的语言知识和应用,不仅有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还有助于不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促进,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能。然而,当前大部分高职选修课处于形式化状态,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意在对高职语言类选修课教学质量进行深入研究,提高选修课课堂教学质量,与互联网教学(蓝墨云班课)以及软件手机客户端相结合,打造高职特色化语言类选修课,实现外语应用促进专业知识发展的目的,培养高职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目前高职语言类选修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选修课程时缺乏指导

学生选择课程时缺乏相应的指导。学生获得的待选课程信息有限,多数情况下仅能从课程名称来猜测课程内容、性质,盲目跟风选择。上课时才发现所选课程内容与自己的期望相差甚远,从而失去学习兴趣,上课敷衍了事。

另外,学生对选修课的认识不足。目前高职毕业生面临学业压力大,就业困难的问题,许多学生功利性强,避难就易,没有将拓展知识面和提高综合素质作为选修课的学习目的,仅仅是为了修满学分以便顺利毕业。

(二)课程内容单调

语言类选修课内容往往基于理论学习,如发音与语法规则,课程内容不具有实用性。学生很难把这样的语言知识与专业领域实践联系起来。多数情况下,以老师为主体,课程节奏单调,讲课平铺直叙,缺乏激情,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语言类选修课往往面临学生人数众多、班型较大的问题。高职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主观能动性较薄弱,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闲聊成为高职选修课的普遍现象。其次,许多高职选修课教师经验不足,课堂管理能力薄弱,对学生上课状态放任自流,不加以约束,导致选修课教学质量无法提高,学生没有真正学习到知识。

(三)教学监督方法薄弱

很多高职院校还采用传统的教学评估模式,如评比性大规模的考试。由于语言类选修课班型大,这样的考核方式给教师增添了工作负担的同时,并不能有效的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加以检测。此外,语言应用应该是语言课程考查的重点,大规模的考试无法检测到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这样被动的考试易导致学生抄袭、作弊行为。而这种现象在高职选修课中屡见不鲜,而老师却没有有效的策略应对。

三、改善高职语言类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针对目前高职语言类选修课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本文提出几点相对应的改善建议,具体如下:

(一)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观念和意识应转变。语言类选修课和必修的英语课有所不同,除了语言基础之外,文化在语言方面的影响尤为重要。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还应对该语言相应的文化有所了解,达到文化与语言共通的目标。其次,学校应该提供选修课试听课程,从实际上让学生了解语言类选修课的上课模式以及课堂要求。高职院校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专业需要、自我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来选择课程,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二)互联网优化大班型课堂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教育”的理念将会深入课堂。真正的互联网的思维、方法和手段改变了我们的传统教学,使得教育信息化,移动化。蓝墨运班课教学软件基于“互联网+教育”的理念,适合高职语言类选修课教学。首先,蓝墨运班课借用于高职选修课大班型的特点,有快速点名的系统设置,节省课堂时间,便于老师课堂管理;其次,蓝墨运班课为语言文化类知识提供了移动平台,学生不仅课堂上可以和老师互动,课下也可以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互动,老师可以在移动平台上上传资料、提出问题,使得语言类选修课以兴趣为导向,真正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学生还可以通过回答问题、参与讨论获得加分,学习的积极性与课堂的参与度大大提升,尤其适合班型较大,管理难度大的语言类选修课。此外,语言学习的移动平台会为学生不断的提供并更新新鲜的语言学习资源,即使学生不在课堂上学习,或者从业以后,依然可以利用移动平台课下自学,这就充分体现了移动平台作为“第二课堂”的作用。因此,引进移动学习课堂是一个值得推荐的办法。

(三)课堂教学评估多样化

目前,大多数高职类语言类选修课没有固定的教学评估手段,因老师而异。大多数老师采用课堂出勤率作为最终的评判标准,也有的老师在期末进行大规模的测试来加以评估。这些评估手段并不能有效考察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无法评估其语言应用能力。因此,为了加强教学监督手段,多样化的评估必不可少。例如,学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语言现象或者文化背景展开讨论,最终把讨论结果在课堂上汇报。小组学习很快就能把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辅助者。学生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这样的评估手段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而且也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的管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如何提高高职语言类选修课的教学质量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规范教学管理,加强选修课的教学质量监督,构建移动平台、建立“第二课堂”,才能使语言类选修课的教学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许丽萍.关于提高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几点看法[J].科技教育,2014(6):170-171.

[2]郑洁雯.公共选修课教学现状及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J].教学改革,2012(2):71-73.

提高选修课教学效率 篇4

笔者认为, 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在高职院校开展韩国语选修课教学应将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作为根本目标。在韩国语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 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运用韩国语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经过仔细考量高职学生学习的特点, 笔者认为, 学生只有在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主动性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将这门语言学好。

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 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在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动力等方面存在客观差距, 具体表现在他们的文化基础普遍不够高, 学习兴趣不强, 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积极性较低。其中, 高职学生在学习方面一个显著的弱点是他们在学习时情绪化现象比较严重, 在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时积极性较高, 而对自己不怎么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存在着严重的抵触情绪。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这种特点, 韩国语选修课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韩国语学习兴趣。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高职学生学习韩国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产生学好韩国语的内在驱动力, 这是提高高职韩国语选修课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经过对多年以来积累的高职韩国语选修课教学经验教训进行反思, 笔者认为, 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来提高高职韩国语选修课的教学质量是切实可行的。

一、转变教学观念, 充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对于提高高职韩国语选修课教学质量的作用

作为传授韩国语知识的主体, 教师要注意主动转变教学观念, 充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对于提高高职韩国语选修课教学质量的作用。很多韩国语选修课学生的知识积累与学习能力较弱, 而且客观上普遍存在着对语言学习不感兴趣的情况。在经历了大学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后, 他们对这样的授课方式充满抵触情绪, 而对较为轻松愉快的课程氛围十分认同。韩国语选修课授课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些学习经历以及心理特征, 要坚持实用的原则, 根据学生的知识积累以及学习能力, 打造较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在刚开始学习时, 尽量降低学习的难度, 循序渐进地提高学习的广度及难度, 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接受韩国语知识。

此外, 教师应转变过去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 果断抛弃单纯以词汇、语法的讲授为主要内容的授课理念, 毕竟, 单纯讲授这些内容在学生看来是比较枯燥乏味的, 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应仅仅拘泥于语法、词汇的讲授, 而应将有用的以及有趣的日常用语、俗语等穿插进授课过程中, 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韩国语的兴趣。

二、从学生兴趣点着手, 推进高职韩国语选修课教材改革

毋庸讳言, 在日常授课过程中, 高职韩国语选修课教师对上课用的教材存在着依赖情绪。诚然, 教材对于组织教学过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是基本知识的载体。但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却是, 这些教材大多是为韩国语专业的本科学生编写的, 真正符合高职院校韩国语选修课授课要求的教材较少, 且缺乏实用性。而且, 学生和教师的基本情况也不尽相同, 一味的依赖教材, 在课堂上照搬教材容易导致课堂内容单调, 教学方法单一, 学生甚至可能会失去对这门课的兴趣。因此, 教师应当总结本校的基本情况, 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和选修课的开设情况, 编写符合高职院校自身特点的韩国语校本教材。在教材编写时, 要突出实用性的要求, 从而推进高职韩国语选修课教材改革。

三、优化课堂设计, 改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定程度上, 语言的学习都是比较枯燥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韩国语绝大多数是从零开始的, 刚开始学习时都会带有强烈的好奇心, 这是有助于学习的。但是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着一个明显不足, 那就是缺乏学习的毅力和持久性, 甚至会只有三分钟热度, 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始终保持学习韩国语的新鲜感。一方面, 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注重授课的方式方法, 可以综合运用文化背景教学法、情景情感教学法、第二课堂教学法等, 把专业知识讲活,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 可以将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引入高职韩国语选修课教学中。老师可以使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韩国视频, 使学生更加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 感受到语言的熏陶, 同样的, 也可以进行传统韩国民谣的教授, 从而营造轻松活跃的的学习氛围, 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四、结语

高职韩国语选修课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学生在学习方面又有其固有的特点, 这就要求教师将韩国语教学的特点与高职学生学习的特点相结合, 在教法、教材、学习氛围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提高高职韩国语选修课教学质量, 从而为培养具备韩国语基础知识和基本交际技能的高技能人才贡献应有的力量。

摘要:近年来, 韩国语选修课逐渐成了高职院校选课人数较多的选修课程之一。通过选修韩国语, 高职学生可以有效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毕业后可拓宽自身的就业渠道。提高高职韩国语选修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韩国语选修课的教学质量而言意义重大, 本文拟探讨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提高高职韩国语选修课教学质量, 希望能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起到一点作用。

关键词:高职,韩国语,选修课,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栾金花, 耿艳秋.高校选修课的教学功能[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11 (12) .

[2]李玲玲.职业院校韩国语公共选修课教学方法研究[J].学周刊, 2012 (22) .

提高选修课教学效率 篇5

一、原因的分析

(一) 课程本身的原因。

韩国语是世宗大王创制的较为简单易学的语言。韩国语中的大多数词汇为汉字词, 这些词以汉字为来源, 与对应汉字的发音类似, 因此, 对于中国学习者来说, 韩国语是一门较为简单易学的外语。作为一门外语, 韩国语有其独立的语音、语法、词汇体系, 学生若想达到入门的标准, 就必须准确地了解其语音、语法、词汇等内容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例如, 在语言的音、形、意中, 语音是第一属性, 因此必须熟练记忆21个元音 (母音) 、19个辅音 (子音) 及7个收音的实际发音。和属于孤立语的汉语不同, 韩国语属于黏着语, 主要依靠助词和语尾的变化实现语法功能的转换, 因此需要牢记助词和语尾的功能及用法。韩国语有大量的词汇, 虽不必也无法全部记忆, 但基本词汇的意义及用法必须掌握。以上种种, 对于之前没有韩国语基础的韩国语入门选修课学生来说, 难度可想而知, 需要投入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加以掌握。

(二) 教法的原因。

教授韩国语入门选修课的教师, 基本上都是高职应用韩语专业的教师, 其工作任务以应用韩语专业学生的专业课为主, 讲授专业课时, 需要进行大量的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理论知识的讲授。这部分知识主要采取讲授法授课, 虽然较枯燥, 但由于这些知识对于应用韩语专业学生来说是必备的, 而且学生已经有了一些理论知识储备, 因此是可以接受的。在韩国语入门选修课课堂上, 教师如果不区分受众, 不因材施教, 而是采取与专业学生同样的教学方法, 就必然导致学生难以接受, 进而导致学生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及自信心。

(三) 学生的原因。

该课程主要面对高职一年级与二年级阶段的学生, 这些学生的基本特点是充满活力, 积极向上, 但毋庸讳言, 这些学生在学习方面也有弱点, 即: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自觉性较差、学习兴趣较低。据调查, 很多高职学生抱着拿学分的态度选择了该课程, 学习自觉性较差, 课上不认真听讲, 课下不复习, 旷课迟到等现象时有发生, 这些因素大大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必须加以纠正。

二、对策的提出

以上通过对课程、教法、学生的分析, 得出了高职韩国语入门选修课实现达到教学目标的原因。据此, 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如下。

(一) 以实用为原则明确教学内容。

作为一门外语, 韩国语具有其独立的语音、语法、词汇体系, 虽然较为简单易学, 但对于无任何基础的选修课学生来说, 仍有很大难度, 况且选修课的课时安排较少, 一周仅有两至四节课, 学生课下花大量时间预习和复习不太现实, 客观事实也导致教师不可能对韩国语的方方面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讲解。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以实用为原则, 明确教学内容, 精选出必学内容并加以精讲, 使学生熟练掌握, 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而都抓不好的现象。以实用为原则明确教学内容, 可以使教学内容少而精, 学生容易掌握, 学习起来更有自信。

(二) 引进兴趣教学法,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告诉我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充分表明了在学习过程中兴趣的作用。在韩国语入门课程的教授中, 引进兴趣教学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兴趣, 从而强化教学效果。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 在课堂上引入韩国电影电视剧及韩国歌曲等流行元素, 并不失时机地向学生穿插介绍其中的韩国语基础知识, 这样做会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韩国语知识。例如, 可以教学生唱《三只熊》这首内容简单、旋律朗朗上口的韩国儿歌, 这样就可以顺利掌握歌词里面“爸爸、妈妈、小孩、三、家”等基本词汇。

(三) 加强课堂管理,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职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差, 所以必须加强课堂管理,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 课前点名, 保证每位学生都到课, 因为拉下一堂课, 以后也很难弥补;其次, 加强上课过程中的监管, 通过多与学生互动、动态查看等方式, 保证学生集中注意力, 认真听课;还可以不定期组织小测验及布置课后作业, 鞭策学生自觉学习;平时课堂表现可以纳入学期末测评。

三、结语

本文从课程、教法、学生三个方面入手, 分析了高职韩国语入门选修课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 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相信只要从各方面加以考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就能更好地学习韩国语。

参考文献

提高选修课教学效率 篇6

1 目前高校公选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学生对选修课认识不足

目前高校毕业生总量多, 就业压力大, 许多学生功利性强, 避难就易, 对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意义也理解不透, 没有将拓宽知识面和提高综合素质作为所选课程的学习目的, 仅仅是为了修满学分以便顺利毕业, 同时选课还存在盲目跟风现象, 许多学生完全不顾自己的专业要求和知识结构, 总是热衷于选那些上课比较轻松考试比较容易的课程, 这样往往会出现上课不认真, 疲于应付考勤与考核等现象。

1.2 质量监控缺位, 考核制度不够严格

公选课教学班的学生都来自全校各个不同专业和年级, 在教学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而且因教学场地、教学设施等资源紧张, 一般都安排在周末四课时连上, 学习时间太长, 学生容易疲劳, 导致学习效率太低。职能部门对公选课的监控比较困难, 学生纪律松弛, 逃课现象无法避免, 部分教师对上此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备课不充分, 甚至有些教师讲课偏离大纲, 上课枯燥无味, 出现“老师混课时, 学生混学分”的不良现象[2]。

1.3 没有固定教材

公选课一般都是教师根据自身知识结构和学生情况申请的课程, 一般面向对象又是全校学生, 教师自身知识结构和学生知识的结构的复杂性使得公选课很难找到一本合适的教材。而且选修课课时少 (一般为16~32学时) , 大多内容更新快, 编写教材也存在诸多困难。这就造成学生仅能从课堂上获取该课程的相关知识, 而课后自学和复习都很难找到依据, 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1.4 选课设施不完善

以重庆理工大学为例, 因为是先选先得制度导致学生选课时间过于集中, 选课通知公布后, 全校学生一起点击选课网站, 导致网络堵塞, 使选课的学生很难选到自己感兴趣的需要的课程, 为此学生意见很大, 建议不同年级学生错开选课时间, 优化现代化设备方面存在的缺陷, 要保证学生选课机会的公平性。

2 公共选修课建设与管理对策和建议

2.1 加强学生选课指导

由教学管理部门和班级导师进行分工协作, 教学管理部门负责制订操作规程, 并建立公选课网页, 班级导师负责向学生讲解选课的注意要点, 选课期间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同时引导学生扬长避短, 尽可能使学生各自不同的内在潜能优势与学校教学资源达到最佳的配匹, 从而不仅令教与学的过程充分和谐, 而且有利于培养个性化的杰出人才。

2.2 加大公共选修课基本信息宣传力度

教务处应该加大对公共选修课的宣传, 教学管理部门负责制订操作规程, 并建立公选课网页, 对所开设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学目的、教材的选用、教师情况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以供学生参考;可以在选课系统上面看到课程的授课大纲, 考核方式, 授课老师基本信息及研究方向等内容, 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 未来发展等方面选择课程, 另外, 也不应该设置选课上限, 对于广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应该多课堂开设。

2.3 完善课程体系, 加强质量监控

为了完善公选课的教学质量, 必须加强教学过程管理, 整合选修课程体系, 优化课程结构, 成立一个由学校专家教授和教学管理人员组成的选修课教学指导委员会, 对学校现行公共选修课进行论证, 同时积极对教师开展教学评估, 通过学生评教、督导团和同行交叉听课, 定期开展课程教学检查等手段, 以便任课教师了解存在的问题, 不断调整教学内容, 制定出适合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 最终来提高公公选课的教学质量, 对教学会质量差、对学生要求不严、不受学生欢迎的课程要予以暂缓开设, 由此通过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使高校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处于规范有序的环境中[3]。

2.4 加大教学经费投入, 打造精品课程

学校应该设立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专项经费, 对一些可开性强的课程进行建设, 并把优秀课程定为常设课, 扶持一批有特色高水平课程, 在公共选修课课程中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精品课程, 从学校教材经费中设立公共选修课专项教材经费, 鼓励本校教师编写高水平有特色的选修课教材。

2.5 鼓励名师开设选修课

鼓励教授或者名师尤其是学科带头人开设一些具有创新性、前瞻性的公共选修课, 聘请社会知名学者社会名流做兼职教授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上课形式不一定拘泥于普通课堂, 可以是讲座、专题。

3 结语

综上所述, 如何提高高校公选课的教学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 规范教学管理, 加强公选课的质量监督、增强教师教学的责任感和主动性才能使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摘要:公共选修课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学生对选课认识不足、质量监控缺位、考核制度不严格等问题目前还普遍存在。为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使其真正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就如何加强学生选课指导、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质量监控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吴慧华, 徐燕.高校公选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 2011 (1) :71-72.

[2]朱育锋, 喻夜兰.高校公共选修课建设与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27 (2) :24-26.

提高选修课教学效率 篇7

一、作文教学现状

1.作文内容贫乏空洞, “假大空”盛行

在作文中, “假”就是假生活, 指的是内容无中生有, 胡编乱造, 肆意而为, 毫无逻辑可言;“大”就是大道理, 指的是文风浮夸, 夸夸其谈, 不切实际, 说的都是成人的话, 对是非的判断超越了孩子道德认知的实际水平; “空”就是空感受, 指的是内容空洞, 言之无物, 无病呻吟, 不能从中得到真实的教益启示。例如初中生写作时, 经常会使用大量的排比句, 堆砌一些华丽的辞藻, 故作深沉, 以博得他人赏识, 且喜欢在文末使用一些喊口号、表决心的语句, 比如:“愿祖国国运昌盛, 海晏河清!”这一类的句子就是“假大空”的典型体现, 此现象横行很大程度上是学生的生活环境所造成的, 独生子女的家庭, 孩子缺少了与同龄伙伴之间的嬉戏生活, 没有成长的体验, 再加上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面面俱到的呵护、事无巨细的包办, 孩子动手动脑的锻炼机会都没有, 哪有什么生活感悟、情感体验呢?

2.学生表达能力欠缺, 词不达意居多

现代科技的高歌猛进, 电子产品的日新月异, 在给人们生活提供便利之时, 也不免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首当其害便是涉世未深的学生。学生醉心于包罗万象的多媒体, 此君俨然成为学生闲暇的莫逆之交, 学生视听皆由它掌控, 经典名著便束之高阁、少有问津, 因此学生的语言积累不甚了了。这种贫乏的积累极易彰显在文章上, 比如经常出现一些词不达意的现象。从学生行文的现况来看, 这种现象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语句不通顺, 句子不连贯, 这是由于学生对长句子的逻辑认识不到位而造成的;另一种原因是学生不解词意而错用乱用, 比如成语“惨淡经营”, 很多学生都用这个成语表示店铺或家境惨淡萧条, 殊不知此成语原意却是努力操持, 好好经营的意思, 词意不清就乱用, 这在初中生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3.教师指导作文僵化, 思路模式固定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作文基本分, 确保不跑题, 一般不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地进行自主创造。教师往往会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煞有介事地为学生炮制一套所谓的写作框架, 让学生从选题、立意、行文都要按这个框架来进行, 殊不知此举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遏制他们自由发挥的余地。例如, 大多数教师都会为学生提供一种议论文的作文模式, 即开头总起立论, 中间几段提出若干个分论点论述, 结尾收束总结。这种中规中矩、千篇一律的行文模式, 只能让学生的作文流于中庸, 很难出彩。学生的创造性被扼杀了, 高质量的创意作文也就难以呈现了, 这是教师对孩子不信任的表现。缺少对学生生活状况的了解, 指导起来便不能有的放矢, 两眼抓瞎, 效果便大打折扣了。

二、提高初中作文教学效率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注重实践活动, 打开写作源泉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所有的艺术都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写作是一种最基本的艺术形式, 因此, 必须植根于社会生活, 不能脱离生活实际, 天马行空, 无中生有。否则, 无论写得如何天花乱坠, 也是毫无意义可言的。必须身临其境, 情由心生, 有感而发, 作品方彰显魅力, 才能打动人。

上文提到的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假大空”现象, 就是学生写作脱离实际生活的表现。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 便是应试教育下“好孩子”的典范。初中生因课业繁重、升学压力大, 很少关注时事新闻。远足旅游、祭祖扫墓、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更是寥寥无几, 这是应试教育的弊端。现代教育理念提倡孩子多亲近自然、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把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情感体验、深切感悟组织成文, 惟其如此, 作文时才有话可写, 有情可抒, 有思可辨, 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生命力、才有价值。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都是诗人, 关键在于打开创作的源泉, 而打开源泉关键在于说真话, 抒真情。”

2.鼓励大胆质疑, 激发写作兴趣

孔子云:“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疑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且释疑过程, 能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教师在平时教学中, 须用好教材, 对于文本中的行文框架、写作技巧等特点须用心引导“此中真意”, 切勿走马观花。例如, 教学泰格特的《窗》, 可启发学生体会结尾的妙处;分析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 可引导学生体会情节安排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特点。鼓励学生就文本结构安排、情节特点、人物描写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疑问, 随着疑问的一个个释然, 学生就能摸索到行文的一些门径。

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底子的厚薄, 唯有在作文上才能真切地体现出来, 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对于学生作文中句意流畅、文笔优美、思想深刻等处要不吝赞美之词进行鼓励, 并且提供一定的奖励。这种奖励不仅包括物质上的, 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 比如文质优美的作文, 可当作范文全班朗读, 可张贴上墙, 可投校刊登载, 让学生产生一定的自豪感和羡慕感, 这样就能够以点带面, 营造一个全班力争写好作文的氛围。

3.培养感悟能力, 构建良好习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文章就是现实生活的折射, 文章中的生活感悟、人生箴言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初中生思想懵懂、情感多变, 对于契合他们思想的文章往往是爱不释手, 兴趣盎然, 教师借此稍加引导, 便可化腐朽为神奇。其卓有成效的做法就是放手让学生挑选自己爱读的作品, 在班里进行演讲、朗诵比赛。学生激情澎湃地演讲, 声情并茂地朗诵是一种非常好的理解作品的方式。通过演绎作品、共享作品, 能够使全班学生汲取到文章中的精华:优美的表达、深刻的思想、经典的结构。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使读书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

“语言的积累和应用正如存钱和花钱。如果不是平时积攒得多, 到用的时候怎么会‘囊中取物’一样拿出来花呢?”教育专家于永正的这句话表明, 只有通过大量的积累, 方能写出美妙绝伦、耐人寻味的佳作。虽然中学生并不需要达到如此目标, 但是培养学生积累文章、感悟文本的能力, 却是我们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4.进行仿写训练, 培养创新思维

王勃仿庾信的诗翻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李白仿崔颢的《黄鹤楼》而赋《登金陵凤凰台》, 仿作无疑强化了课本范文对练笔的指导作用。仿写不一定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一篇六百字以上的大作, 可以根据范文的选材、立意、写法等特点单纯地从某一方面练笔, 也可以综合地全方位仿写, 两三百字、四五百字视情况而定, 切勿操练过渡, 增加课业负担, 使学生产生厌写情绪。

除仿写外, 还可以选择另外一种开放的形式, 比如两天出一个小题目, 这些题目不必过于具象, 可以是一些抽象的概念, 如温暖、黑白、领悟等, 然后让学生写出这些题目的自我理解, 篇幅不一定长, 一两百字就足够, 但一定要有出彩的地方, 适当的时候可在全班进行交流评议。这种训练长期延续下去,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5.夯实文学素养, 提高教学水平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指引学生用一双慧眼观察大千世界, 引领学生用一支神笔描绘世俗民情, 教会学生用一根彩线组织结构全文。教师学识的多与寡、能力的高与低,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自己的执教能力, 并影响着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教师平时应大量涉阅文学作品及相关的写作教材, 全面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 这样才有可能在指导学生习作方面独树一帜。循规蹈矩, 亦步亦趋, 学生的作文水平只能原地踏步。只有源源不断地给自己的桶内注入新鲜“活”水, 学生方能从中舀得一碗灵动之水。

同时, 教师要有与时俱进, 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 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 走进他们的心灵, 融入他们的生活, 这样, 师生才能在互动中产生情感共鸣。教师找出学生作文中的症结所在, 从而对症下药。教师平时应做个有心人, 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 总结教学规律, 反思教学行为, 完善教学设计, 借鉴名优教师的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执教能力, 这样才能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达到“官知止而神欲行”的境界。

总之, 语文学科的基础性, 决定着它是一门非常注重学生思想情感与社会实践相融合的学科, 而作文便是学生思想情感在社会实践中的反映。现行的语文作文教学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集思广益, 运用智慧与经验, 努力开辟出一条高效提高作文教学的捷径, 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和作文能力。

参考文献

[1]次仁旺旦.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指导的有效方法[J].新课程·中学, 2013 (4) .

[2]陈国华.注重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与提高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9) .

上一篇:黑龙江省图书馆下一篇:艺术化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