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性溃疡

2024-05-10

儿童性溃疡(精选十篇)

儿童性溃疡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中男性81例, 女性19例;年龄5~15岁, 平均7.5岁。发病时间最短1周, 最长1年。初次发病65例, 曾2次以上或2次就诊35例, 随访时间3~12个月。

1.2 临床表现

口腔溃疡大小4~20mm不等, 外形不规则, 溃疡深在, 经久不愈, 疼痛不敏感, 因机械刺激周围白色角化, 基底部略硬或有肉芽组织, 偶有有痒感。大部分患儿在就诊前已自行用过治疗溃疡的外用药物而无明显好转。

1.3 检查方法

病史采集, 常规口腔局部检查, 对溃疡超过1个月的患者进行活检, 并对所有患儿进行空腹微量元素及全血铅检查, 以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查。

2 结果

2.1 组织病理表现:组织病理表现为慢性炎症, 病程长者也可见肉芽组织增生。

2.2 微量元素检查:血清锌缺乏32例。其中单纯缺锌者23例, 锌缺乏伴有铅中毒9例。

2.3 血铅检查结果:血铅检查≥100g/L, 无论是否有相应的临床症状、体症及其他血液生化变化为铅中毒, 100例患者中铅中毒26例。

2.4 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查结果中16例轻度异常, 5例异常。

2.5 治疗:

首先针对病因治疗, 单纯不良习惯者纠正咬唇、咬颊、机械刺激等不良习惯。局部治疗以3%双氧水清洗后再涂以小儿化毒散糊剂。小儿化毒散可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 消肿散结, 具有明显改善微循环的功效。对伴有继发感染者可服用抗生素, 注意口腔卫生, 同时应加强营养, 均衡饮食。缺锌患儿补充锌剂, 针对病因均治愈。患有抽动症, 铅中毒患者除口腔局部治疗外, 还要请相关科室会诊, 这一类型患者复发性高, 1年随诊有23例复发。

3 讨论

自伤性溃疡属于创伤性溃疡的一种, 好发于青少年, 学龄期儿童为患病的主体, 男性患者明显大于女性。自伤性溃疡的发病除了不良习惯所致以外, 在我们的检查调查中发现还与伴有抽动障碍、铅中毒以及锌缺乏者有关。抽动障碍的表现常以频繁瞬目引发前期症状[1], 后期可鼻嘴抽动、肢体抽动、发声抽动, 随程度加重可影响到儿童的认知功能和发育, 影响适应社会能力。锌是人体内200多种酶的组成成分, 在酶系统、核酸、蛋白质合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锌缺乏可使口腔黏膜上皮增生和角化不全, 半率期缩短, 易于脱落[2]。缺锌后, 易发生口腔损害, 并且味觉迟钝, 易产生厌食或偏食, 导致营养摄取不足, 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正常需要。铅是一种多亲和性毒物, 进入机体后对机体多系统产生不利影响, 并且在亚临床水平已使机体产生多种生理变化, 可导致钙、铁、锌等微量元素的吸收和代谢障碍, 会导致味觉异常及感觉异常。儿童由于代谢和发育的特点, 对铅的毒性特别敏感, 而铅对儿童大脑的损害是永久性的[3]。铅毒性持久, 半衰期长达10年, 并且不易被人体排出, 即使脱离铅污染环境, 进行驱铅治疗, 血铅水平下降, 但并不能使已经受损的神经细胞发育恢复到原先正常水平。

儿童自伤性溃疡在检查治疗口腔症状的同时, 应考虑到神经精神疾病、铅中毒、锌缺乏等其他全身疾病, 及时会诊, 以免延误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100例自伤性溃疡儿童病因及诊断治疗。方法 对患儿进行血清锌检查, 全血铅检查以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查。结果自伤性溃疡伴单纯不良习惯55例, 伴有抽动障碍36例, 伴有缺锌32例, 伴有血铅超标16例。结论 自伤性溃疡在局部治疗以及不良习惯改正的同时应考虑到神经精神疾病, 以及锌缺乏, 通过综合治疗, 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自伤性溃疡,事件相关电位P300,抽动障碍,铅中毒,锌缺乏

参考文献

[1]国泰.儿童少年精神医学[M].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237.

[2]刘玉生.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69.

儿童口腔溃疡怎么办 篇2

1、勤刷牙

如果发现自己嘴巴里面长了溃疡,一定要注意保持牙齿的卫生哦!这样才可以有效的避免口腔溃疡的再次加重。

所以我们要勤刷牙,每天餐后进行刷牙消毒,最好睡前也进行一次刷牙,这样会好的快一些。

2、怀孕晾笔称

其实我们患口腔溃疡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吃了太多的辛辣食品,辛辣食品很容易就会让我们的口腔上火然后引起口腔溃疡。所以我们在口腔溃疡期间一定要忌食辛辣食物。比如:辣椒做的菜,辛辣的零食等等。

3、不吃上火的水果

除了食物上火以外,我们还不能吃一些上火的水果,比如:橘子、柚子、榴莲等爱上火的水果。如果非要吃的话:必须吃一些清凉降火的水果,比如:西瓜、香蕉、荔枝、猕猴桃等水果。

4、多喝去火凉茶

得了溃疡之后我们可以买一些凉茶去去火,凉茶的好处这里就不多说了,大家平时的时候都可以来拿喝喝,对身体还是蛮有益的。

5、不要抽烟

如果是男士得了口腔溃疡,那么在期间不要抽烟了,因为烟有刺激性,会加重口腔溃疡,如果实在不抽不行的话,最好抽一些淡淡的烟,而且少抽。

6、多吃清淡的粥食

一旦口腔溃疡,就应该每天最少一餐粥食了。选择少吃多餐最好。以粥为主食,再配一些清凉的小吃做辅,比如海带之类的。

7、泡银耳喝

从小妈妈就叫我们多吃银耳,可以降火。我想这也是最有效的去火方式了。可以煮着吃也可以用开水泡着喝。还可以加一些辅助品一起煮着吃,营养价值也很高,是个不错的选择。

8、要早点睡觉

如果想早点好的话,那么晚上早睡是一定要做的了。只有晚上早睡才会愈合的快一些。

口腔溃疡吃什么好?

一、栗子

栗子是一种味道香美,味性温甘,具有健脾、壮腰、强筋、补肾、活血、消肿等功效的绿色食品。栗子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2和核黄素,能有效治疗儿童口舌不适和成年人的口腔溃疡,能补充缺乏的维生素。栗子还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矿物质,能预防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骨质疏松等症,并可作为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滋补良品。

二、乌梅生地绿豆糕

生地有清热凉血,滋阴凉心火的功效,乌梅具有滋阴养血,善补肝体的作用,绿豆能消除炎症,降火滋阴,解毒敛疮。三者结合做成的小糕点,不仅味道可口,是一道开胃的小零食,还能有效治疗由肝胆郁热,脾胃积滞引起的口腔溃疡。

三、西红柿菠菜汁

西红柿含有番茄碱,可以明显降低组织胺所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具有抗炎作用。加之西红柿中还含有丰富的核黄素、抗坏血酸、维生素A、维生素K等,对防治牙龈出血、口腔溃疡是有好处的。菠菜中丰富的核黄素是有效预防口角溃疡、唇炎、舌炎、皮炎的重要营养素。针对治疗因血热、毒火或头颈部放疗引起的口腔溃疡、牙龈肿痛、黏膜出血。

四、蜂蜜莲藕片

莲藕含有大量的维生素,有凉血清热的功效,藕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K,具有收缩血管和血的作用,帮助防止口腔溃疡出学,蜂蜜具有能消炎、止痛、促进细胞再生的作用。

五、生地青梅饮

警惕儿童得溃疡病 篇3

小儿如果善饥,消瘦,胃口不好,恶心,吐酸水,吃东西后感到发闷、暖气,肚子经常有一种间歇性酸痛、钝痛,进食或呕吐后有所缓解,那就可能得溃疡病了。儿童得溃疡病并非偶然,而是消化功能长期紊乱的结果,这可能与下列几种因素有关。

1、进食无时、无度,暴饮暴食。尤其是一些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零食不断,一下要吃这,一下又要吃那,甚至在睡觉前还要吃东西,父母都一一满足,结果他连饭都不想吃了,只想吃比饭更甜更香的东西。另外,早晨睡懒觉,一起床来不及吃东西,就空着肚子上学校。这样饥饱不均,时间长了必成疾患。因为高度的饥饿感会造成空胃逆蠕,引起胃壁内神经亢进,胃蠕动紊乱,血管扩张,血管壁透气性高,胃粘膜水肿,加上胃酸破坏毛细血管引起局部炎症,就会发生溃疡。

暴饮暴食,胃窦部过分扩张,增加胃泌素分泌,胃泌素能减低幽门括约肌的能力,引起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影响胃的正常防御机能,也容易得溃疡病。

一些家长爱子心切,希望他多吃快长,总怕他吃不饭,经常劝食,甚至好几岁了还给喂饭,填鸭式地硬往宝宝口里塞东西,结果导致积食、厌食。家长还尽给孩子好的吃、鱼、肉、巧克力不断,还补充宝宝乐,维儿康、蜂皇浆,而对粮食、蔬菜等大众食品却有所忽视,结果吃下去的营养品过多,消化不了,招致疾患。明代名医龚廷贤所著《寿世保元》对这种饮食无度及其危害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恣口腹之欲,极滋味之美,穷饮食之乐,虽肌体充腴,容色悦泽,而浩然之气内蚀脏腑,精神虚矣,安能保全太和,以臻遐龄……”

2、孩子情绪长期受到压抑,精神经常处于紧张状态,身体过度劳累,或饭后从事剧烈运动等,引起胃肌紧缩、消化不良,这也是造成溃疡病的不可忽略的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受到来自外界的各种精神刺激是屡见不鲜的,象父母吵架给孩子造成精神创伤,打骂、吓唬孩子,侮辱孩子人格,使之感到委屈抬不起头来,自罪自责,郁郁寡欢。《黄帝内经》有“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胃,怒伤肝。”的记载,说明不良情绪必使身体受到内伤,当然也包括脾胃。

3、小儿患痢疾、急性食物中毒、蠕虫感染等疾病,或常服阿斯匹林、安乃近及某些抗菌素、氯化钙之类腐蚀胃和十二指肠粘膜的药物,都有可能促使溃疡病的发生。要预防儿童溃疡病,首先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进食要按时,不吃零食,多吃易消化食物,不吃生、冷、过硬,过于油腻不易消化之食物。进食时要细嚼慢咽,思想集中,并有一个安静,愉快的生活环境。

其次,不滥用对胃肠粘膜有腐蚀性的药物。发现孩子有溃疡病的症候,要及时到医院检查医治。

护理上,需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一、注意观察病情,以便及时发现出血穿孔,腹膜炎等并发症,及时采取急救措施。出血时表现为柏油状黑色大便,很小的孩子血便,稀者如洗肉水,稠者似赤豆汤、红果酱。如果大量出血,也会呕吐或大小便出现鲜血。儿童溃疡病常缺乏典型的规律性疼痛症状,因此容易误诊。新生儿多为急性溃疡,突然起病,除呕吐、吐血及便血外,无其他症状,极易穿孔,要加注意。

二、注意饮食。溃疡病的病灶就在胃和十二指肠内膜上,随时都受着胃液和食糜的刺激,它的发生、发展及愈合,与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溃疡病不能光靠药物治疗。患者的饮食应以无不良刺激作用,能抑制并中和胃酸分泌,有利症状减轻和溃疡愈合为原则,要尽可

选用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烂米饭、面条、豆浆、瘦肉、猪肝山药、少纤维的蔬菜糊等。进食要定量,少吃多餐,以减轻胃肠负担,中和胃酸,减少对病灶的不良刺激。

儿童消化性溃疡150例临床分析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0例均符合PU的诊断标准[1], 其中男90例, 女60例, 男女之比为1.5∶1, 年龄5~14岁, 平均年龄为7.4岁, 其中, 5~8岁35例 (占23.33%) , 9~12岁32例 (占21.33%) , 13~14岁83例 (占55.33%) , 病程最短的2周, 最长的1年。所有患者均做血常规、大便隐血和胃镜检查。该组患者资料显示:记录父母有胃病史者41例 (占27.33%) , 父母吸烟者29例 (占19.33%) , 误诊和漏诊者33例 (占22.00%) , 先前诊断为肠痉挛者17例, 消化不良者20例, 急性胃肠炎的12例, 长虫症者8例。

1.2 临床表现

儿童PU的临床表现和成人极为相似, 90例有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 疼痛多无规律性和周期性, 而且疼痛时间长短不一;23例表现为饥饿痛, 进食后疼痛会有所缓解;10例呕吐, 7例返酸, 7例呕血, 13例便血。

1.3 检查方法

所有病例均行胃镜检查, 检查结果参考儿童PU胃镜诊断标准[2]进行确诊。常规从食道观察至十二指肠降部, 并距幽门3cm处的胃窦取黏膜2块进行快速尿素酶 (BUT) 试验, 检测幽门螺杆菌 (HP) , 必要时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1.4 治疗与转归

150例患儿采用保守治疗法, 药物治疗采用克拉霉素[20mg/ (kg·d) /次, 2次/d]+甲硝唑[15mg/ (kg·d) /次, 3次/d]+奥美拉唑[0.8mg/ (kg·d) /次, 1次/d], 三联疗法。疗程:十二指肠溃疡服药1周, 胃溃疡和复合溃疡服药2周, 再外加相应的对症处理 (止血、止痛等) , 停药4周后复查胃镜, RUT试验阴性, 视为根除, HP阳性视为未根除。

1.5 随访

确诊为消化性溃疡的患儿于我院消化科门诊以及住院部进行随访, 随访由消化科及内镜医师进行, 随访1年。

1.6 统计学处理

所有计数资料均采用百分比表示, 使用校正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儿童消化性溃疡的内镜改变及构成比

儿童消化性溃疡病程短, 起病急, 临床表现不典型, 参照全国消化内镜会议制定的标准[3]诊断, 150例患儿行胃镜及应用快速尿素酶检测幽门螺杆菌 (Hp) 。检查结果:十二指肠溃疡 (DU) 81例 (占54.00%) , 胃溃疡 (GU) 62例 (占41.33%) , 均为单个溃疡, 复合并幽门梗阻5例 (占3.33%) , 合并出血者2例 (占1.33%) , 从结果可以看出, DU患者居多。

2.2 消化性溃疡与HP的关系

在150例患儿中有106例测出HP阳性, 阳性率70.67%。其中, 81例十二指肠溃疡中HP阳性63例, 阳性率59.43%;62例胃溃疡中HP阳性40例, 阳性率37.74%;7例复合型溃疡中HP阳性3例, 阳性率2.83%;十二指肠溃疡HP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其它类型的溃疡。

2.3 三联疗法治疗后结果

150例患儿采用三联疗法治疗1个月后复查, 治愈率达100%, 其中有12例1年后症状又复发, 再经过上述治疗后症状获得缓解。

3 讨论

儿童PU是一种多因素的疾病, 其发病机制目前并不是很清楚, 大部分学者研究发现, 幽门螺杆菌感染 (HP) 以及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NSAID) 是两种主要的诱发因素。本组152例病例中HP的感染率为70.67%, 这一结果与胡伏莲[4]等的报告40%~95%相符合, 充分说明了HP感染与少儿PU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资料显示HP是儿童PU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它的存在常常导致溃疡的发生, 延迟了溃疡面的愈合。通过上述观察, 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联合甲硝唑及克拉霉素治疗儿童HP感染的PU, 无论是在溃疡的愈合方面, 还是对HP的根治方面效果都比较好。国内许多资料已证明对于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疗效最好的是质子泵抑制剂再外加两种抗生素, 根治率可以达80%~90%。在儿童患者中, 质子泵抑制剂和铋剂疗法都可以取得很高的根除率 (90%) , 而且患儿的耐受性也比较好。

儿童PU的临床症状不典型, 疼痛也比较弥散, 大部分在脐周, 况且与进食无关, 儿科医生尤其是非消化科专业的医生, 往往对本病认识不清, 极易造成误诊和漏诊。过去儿童PU误诊和漏诊的主要原因有: (1) 新生儿和婴儿的溃疡多起病比较急剧, 经常因出血、穿孔而就诊, 很容易被原发病所掩盖, 而且幼儿经常出现反复的脐周痛, 时间也不固定, 不愿意进食, 进食后病情还会加重, 所以很容易导致误诊;年长儿最常见的是腹痛, 症状也不是很典型, 也容易被误诊为肠痉挛、肠寄生虫病、胆道痉挛、胆道蛔虫、缺钙、饮食不当或者合并肠道寄生虫病等; (2) 儿童对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与进食的关系等症状表达不清, 从而影响了医生的准确判断; (3) 胃镜检查是一种侵入性的方法, 治疗比较痛苦, 家长及患儿很多都不愿意接受和配合治疗, 影响了疾病的及时诊治, 甚至有的在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例如出血和穿孔后, 才不得不选择检查和手术治疗。因此, 对于有腹痛、腹部不适或者是饮食不正常等现象的少儿, 已明确诊断的除外, 均应按照循证医学进行胃镜检查。随着近年来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 儿童消化溃疡的检出率明显提高, 误诊和漏诊现象也明显减少。通过胃镜检查可以了解溃疡的分期、部位、数量, 并能检测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 不失为小儿PU诊断的“金标准”, 对儿童PU的诊治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受到了儿科医生的青睐。

溃疡发生是黏膜侵袭因素和防御因素失去平衡的结果, 胃酸在溃疡的形成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很多学者认为, 当黏膜攻击因子大于保护因子的时候, 就会出现溃疡。研究还发现小儿溃疡以胃部单发的居多, 而且学龄组的发病率比较高, 婴幼儿发生幽门梗阻的概率比其它阶段的儿童要多一些。Rowland[8]等随访了HP根除后的52例患儿, 发现再感染的发生率为11.5%。而在年龄小于5岁的患儿中, HP再感染的危险因素会随着家庭成员中是否有HP感染者和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同而异。这说明生活习惯很重要, 要在儿童时期就把HP的因素彻底清除。

参考文献

[1]陈洁, 吴秀英.小儿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镜诊断标准 (试行) [J].中华儿科杂志, 1996, 34 (5) :296-297.

[2]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3]文虹.小儿消化性溃疡误诊分析[J].广西医学, 1999, 21 (6) :1284-1285.

儿童性溃疡 篇5

【关键词】小剂量克拉霉素; 三联疗法;儿童消化性溃疡

【中图分类号】R725.7【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100-01

消化性溃疡疾病指的是消化液对胃、十二指肠的深层组织、黏膜造成局限性的损伤现象。在临床消化内科疾病的所有类型中,儿童消化性溃疡疾病占有一定的比例,且随着临床内窥镜治疗技术研究的不断完善,本病的实际检出率呈现逐年提高的发展趋势。本次研究中对应用小剂量克拉霉素三联疗法对患有消化性溃疡疾病的儿童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和分析,现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来源于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儿,抽取其中的84例作为研究对象,再将其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后,每组42例。在对照组中有男童25例,女童17例;年龄4~13岁,平均(5.2±0.7)岁;消化性溃疡患病时间1~9d,平均(3.4±0.9)d;治疗组中有男童24例,女童18例;年龄4~12岁,平均(5.1±0.8)岁;消化性溃疡患病时间1~10d,平均(3.3±0.9)d。对照组与治疗组患儿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①患儿经诊断后确诊为消化性溃疡;②消化性溃疡患病时间在10天以内;③患儿家长同意接受药物治疗;④患儿年龄在4~15岁之间;⑤排除患儿合并患有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的可能;⑥患儿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3排除标准①患儿没有被确诊为消化性溃疡;②消化性溃疡患病时间在10天以上;③患儿家长不同意接受药物治疗;④患儿年龄在4岁以下,或在15岁以上;⑤患儿合并患有其他消化系统疾病;⑥患儿不愿参与本次研究。

1.4方法对照组:口服克拉霉素,每次剂量控制标准为15mg/kg,每天两次;口服羟氨苄青霉素,每次剂量控制标准为30mg/kg,每天两次;口服奥美拉唑,每次剂量控制标准为0.7mg/kg;口服甲硝唑,每次剂量控制标准为15mg/kg每天两次[1]。治疗组:克拉霉素每次口服剂量控制标准改为7.5mg/kg,其他方法同对照组。

1.5观察指标选择两组患儿的用药治疗总时间、消化性溃疡疾病治疗效果等指标进行对比。

1.6疗效评价临床治愈:腹部疼痛症状彻底消失,消化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有效:腹部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消化功能有显著改善;无效:没有达到上述标准[2]。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7数据处理方法研究中相关计量资料采取均数加减标准差(x±s)形式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消化性溃疡疾病治疗效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0.5%,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69.1%,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endprint

【摘要】目的:对应用小剂量克拉霉素三联疗法对患有消化性溃疡疾病的儿童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消化性溃疡患儿8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大剂量克拉霉素三联疗法治疗,治疗组采用小剂量克拉霉素三联疗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患儿消化性溃疡疾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用药治疗总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应用小剂量克拉霉素三联疗法对患有消化性溃疡疾病的儿童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剂量克拉霉素; 三联疗法;儿童消化性溃疡

【中图分类号】R725.7【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100-01

消化性溃疡疾病指的是消化液对胃、十二指肠的深层组织、黏膜造成局限性的损伤现象。在临床消化内科疾病的所有类型中,儿童消化性溃疡疾病占有一定的比例,且随着临床内窥镜治疗技术研究的不断完善,本病的实际检出率呈现逐年提高的发展趋势。本次研究中对应用小剂量克拉霉素三联疗法对患有消化性溃疡疾病的儿童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和分析,现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来源于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儿,抽取其中的84例作为研究对象,再将其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后,每组42例。在对照组中有男童25例,女童17例;年龄4~13岁,平均(5.2±0.7)岁;消化性溃疡患病时间1~9d,平均(3.4±0.9)d;治疗组中有男童24例,女童18例;年龄4~12岁,平均(5.1±0.8)岁;消化性溃疡患病时间1~10d,平均(3.3±0.9)d。对照组与治疗组患儿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①患儿经诊断后确诊为消化性溃疡;②消化性溃疡患病时间在10天以内;③患儿家长同意接受药物治疗;④患儿年龄在4~15岁之间;⑤排除患儿合并患有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的可能;⑥患儿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3排除标准①患儿没有被确诊为消化性溃疡;②消化性溃疡患病时间在10天以上;③患儿家长不同意接受药物治疗;④患儿年龄在4岁以下,或在15岁以上;⑤患儿合并患有其他消化系统疾病;⑥患儿不愿参与本次研究。

1.4方法对照组:口服克拉霉素,每次剂量控制标准为15mg/kg,每天两次;口服羟氨苄青霉素,每次剂量控制标准为30mg/kg,每天两次;口服奥美拉唑,每次剂量控制标准为0.7mg/kg;口服甲硝唑,每次剂量控制标准为15mg/kg每天两次[1]。治疗组:克拉霉素每次口服剂量控制标准改为7.5mg/kg,其他方法同对照组。

1.5观察指标选择两组患儿的用药治疗总时间、消化性溃疡疾病治疗效果等指标进行对比。

1.6疗效评价临床治愈:腹部疼痛症状彻底消失,消化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有效:腹部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消化功能有显著改善;无效:没有达到上述标准[2]。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7数据处理方法研究中相关计量资料采取均数加减标准差(x±s)形式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消化性溃疡疾病治疗效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0.5%,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69.1%,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endprint

【摘要】目的:对应用小剂量克拉霉素三联疗法对患有消化性溃疡疾病的儿童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消化性溃疡患儿8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大剂量克拉霉素三联疗法治疗,治疗组采用小剂量克拉霉素三联疗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患儿消化性溃疡疾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用药治疗总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应用小剂量克拉霉素三联疗法对患有消化性溃疡疾病的儿童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剂量克拉霉素; 三联疗法;儿童消化性溃疡

【中图分类号】R725.7【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100-01

消化性溃疡疾病指的是消化液对胃、十二指肠的深层组织、黏膜造成局限性的损伤现象。在临床消化内科疾病的所有类型中,儿童消化性溃疡疾病占有一定的比例,且随着临床内窥镜治疗技术研究的不断完善,本病的实际检出率呈现逐年提高的发展趋势。本次研究中对应用小剂量克拉霉素三联疗法对患有消化性溃疡疾病的儿童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和分析,现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来源于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儿,抽取其中的84例作为研究对象,再将其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后,每组42例。在对照组中有男童25例,女童17例;年龄4~13岁,平均(5.2±0.7)岁;消化性溃疡患病时间1~9d,平均(3.4±0.9)d;治疗组中有男童24例,女童18例;年龄4~12岁,平均(5.1±0.8)岁;消化性溃疡患病时间1~10d,平均(3.3±0.9)d。对照组与治疗组患儿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①患儿经诊断后确诊为消化性溃疡;②消化性溃疡患病时间在10天以内;③患儿家长同意接受药物治疗;④患儿年龄在4~15岁之间;⑤排除患儿合并患有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的可能;⑥患儿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3排除标准①患儿没有被确诊为消化性溃疡;②消化性溃疡患病时间在10天以上;③患儿家长不同意接受药物治疗;④患儿年龄在4岁以下,或在15岁以上;⑤患儿合并患有其他消化系统疾病;⑥患儿不愿参与本次研究。

1.4方法对照组:口服克拉霉素,每次剂量控制标准为15mg/kg,每天两次;口服羟氨苄青霉素,每次剂量控制标准为30mg/kg,每天两次;口服奥美拉唑,每次剂量控制标准为0.7mg/kg;口服甲硝唑,每次剂量控制标准为15mg/kg每天两次[1]。治疗组:克拉霉素每次口服剂量控制标准改为7.5mg/kg,其他方法同对照组。

1.5观察指标选择两组患儿的用药治疗总时间、消化性溃疡疾病治疗效果等指标进行对比。

1.6疗效评价临床治愈:腹部疼痛症状彻底消失,消化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有效:腹部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消化功能有显著改善;无效:没有达到上述标准[2]。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7数据处理方法研究中相关计量资料采取均数加减标准差(x±s)形式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儿童消化性溃疡38例临床分析 篇6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儿童,纤维胃镜,幽门螺旋杆菌

儿童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临床上相对比较少见,但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环境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小儿消化性溃疡明显增加,纤维胃镜等诊查技术的迅速发展也大大提高了小儿消化性溃疡的检出率[1]。受小儿语言表达的限制和生理特点的影响,小儿消化性溃疡往往因症状和普通的辅助检查缺乏典型而不易被察觉,临床上常常出现误诊、漏诊等情况。为提高对小儿消化性溃疡的认识,笔者收集我科收治的38例消化性溃疡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8例患儿均为我科2009年1月-2011年6月期间收治的经纤维胃镜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的病例,其中男26 例(68.4%),女12例(31.6%),男女童比为2.2∶1。患儿年龄2~15岁,其中5岁下3例(7.9%),6~8岁4例(10.5%),8岁以上31例(81.6%),平均年龄10.2岁。病程6d~19个月,平均95.3d。患儿的临床表现以上腹部或脐周疼痛者居多,有32例(84.2%),消化道出血者7例(18.4%),贫血12例(31.6%),其他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反酸、嗳气、纳差等。患儿临床症状详见表1。

1.2 诊断

小儿消化性溃疡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标准[2]。所有患儿均行纤维胃镜检查,并取2块黏膜进行细菌培养、病理学检测或快速尿素酶试验,确定是否有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发现胃部溃疡5例(13.2%),十二指肠溃疡31例(81.6%),其中有2例(5.3%)十二指肠溃疡合并有胃部溃疡;27例(71.1%)呈多发性的,其余均为单发。38例消化性溃疡中有31例(81.6%)存在明显的危险因素,其中有20例(52.6%)HP检测为阳性,7例(18.4%)没有发现明显的消化道溃疡相关危险因素。38例患儿病变部位及溃疡危险因素详见表1。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接受内科保守治疗:在纠正不良生活和饮食习惯的基础上,给予止痛、止血、补充电解质及能量等对症治疗;HP阴性者给予奥美拉唑口服;HP阳性患儿采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三联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法;其他患儿根据病情适量加减药物。十二指肠溃疡服药1周,胃溃疡和复合性溃疡服药2周,停药后4周复查胃镜,观察溃疡面愈合情况。

2结果

所有患儿疗程结束后全部复查胃镜,35例(92.1%)溃疡全部愈合,3例(7.9%)尚未全部愈合,但是明显缩小,出院后继续服药治疗。出院后3个月、6个月时分别对患儿进行1次随访。3个月时随访34例,其中有1例(2.9%,1/34)HP阳性患儿复发,4例失访;6个月时随访31例,2例(6.5%,2/31)复发,其中1例为HP阳性患儿,1例为多发性溃疡患儿,6例失访。

3讨论

近年来研究表明[3],成人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大约有2%~50%的患者与儿童期发病有关。受小儿语言自我表述和自身生理特点的影响,家长对小儿上腹或脐周疼痛、食欲下降、呕吐、纳差等往往误认为是感冒、积食或饮食不洁等,而消化性溃疡较为典型的症状如呕血、黑便或不明原因进行性加重贫血等情况出现较晚,加上小儿黏膜自身修复能力强,开始出现溃疡可能存在自愈情况,再次或反复发作才出现严重症状而引起家长注意而就医。本组患儿平均年龄10.2岁,其中8岁以下有7例(18.4%),就诊时多有便血、呕血或贫血症状。所有患儿的临床表现以上腹部或脐周疼痛者居多(84.2%),其他症状如恶心、呕吐、反酸、嗳气、纳差等所占比例较低,典型性也比较差。患儿的性别差别比较明显,男童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童(2.2∶1),这可能和男孩子性格较活泼、不注意饮食习惯、好动增加食量、胃酸分泌旺盛等因素有关。

文献报道[4,5],胃十二指肠溃疡是由于胃酸及胃蛋白酶侵入消化道黏膜,破坏了这些部位的自身保护系统而造成其深层组织局部的缺损。胃酸分泌过多、HP感染、遗传因素、药物作用、环境因素、精神因素等均能打破正常的胃黏膜分泌调节机制与胃酸、胃蛋白酶、HP等因素之间的平衡,使胃黏膜保护作用减弱,易于胃酸、胃蛋白酶等侵入消化道黏膜而造成溃疡。近年来, 诸多的HP与消化性溃疡关系的研究表明[6],胃溃疡患者HP阳性率可达到70%左右,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HP感染率可以超过80%达到100%。HP感染患者的溃疡复发率明显高于HP阴性患者。本组患儿中,HP感染率52.6%,溃疡病变部位以十二指肠为主(81.6%),多在球部(68.4%)。治疗出院以后,回访半年,共有3例复发,其中2例为HP阳性患儿。其他因素如不良饮食习惯、家族遗传、药物诱发等因素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但是本组仍然有7例(18.4%)未发现明显的诱发危险因素。经过治疗,所有患儿全部出院。

综上所述,小儿消化性溃疡的症状不够典型,容易被家长忽视,就诊时容易被漏诊;发生和HP感染、遗传因素、饮食习惯、药物作用等多种因素有关系。治疗要彻底根除HP,防止复发。

参考文献

[1]任杰远,李本富,李长江.儿童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J〕.临床荟萃,2002,17(5):268.

[2]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感染消化学组.小儿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镜诊断标准〔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3):189.

[3]蒋丽蓉.小儿消化性溃疡病诊断治疗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07,25(11):957.

[4]杨中文.奥美拉唑三联治疗儿童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7):88.

[5]徐樨巍.小儿消化性溃疡的病因与诱发因素〔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7):487.

84例儿童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儿中选取84例作为本组资料研究对象。其中女童37例, 男童47例;年龄为5~15岁, 平均年龄为 (10.1±1.2) 岁, 其中24例为12~15岁, 38例为9~11岁, 22例为6-9岁。在84例患儿中, 7例住院前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 30例有不良饮食习惯, 13例有消化性溃疡家族史。

1.2 临床表现

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有:食欲不振、嗳气、反复上腹或脐周隐痛、呕血、腹饱胀不适、黑便、反酸、烧灼痛以及阵发性剧痛等, 其中4例在进食后痛感更加剧烈, 24例的痛感则有所缓解。本组资料中84例患儿的病情变化较大, 其中19例有不同程度的消瘦, 56例合并一种以上病症。

1.3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 均采用电子胃镜进行检查, 并根据慢性胃炎和小儿消化性溃疡胃镜检查操作标准和诊断标准, 国内卫生部制定的小儿纤维胃镜检查标准, 完成病情的诊断。在确定检查前, 提前一天禁止晚餐, 并在检查前的5~10min时间内, 引导患儿服用盐酸利多卡因胶浆10~15mL。由于儿童的咽部和口腔均较窄, 为此, 在检查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地进行单人操作, 依次检查十二指肠球部和食管之间的各个器官。主要特别注意是, 检查过程中, 必须以轻柔的动作准确快速地完成检查工作, 避免给患儿注入过多气体。

1.4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采取保守治疗, 主要方法为: (1) 对症治疗:结合患儿病症情况, 及时对其进行止血和止痛等处理, 并帮助患儿补充相应的能量和电解质; (2) 一般治疗:向患儿家长宣传健康知识, 并帮助患儿及时改正各种不良饮食和卫生习惯; (3) 制酸, 对患儿胃粘膜起到保护作用; (4) 通过检查若患儿幽门螺旋杆菌为阳性, 则可口服奥美拉唑治疗, 0.6~0.9mg/kg, 1次/d, 4周为1个疗程。

2 结果

2.1 胃镜表现

在84例患儿中, 67例为十二指肠溃疡 (79.76%) , 3例为幽门管溃疡 (3.57%) , 9例为胃溃疡 (10.71%) , 1例为复合性溃疡 (1.19%) , 2例为球后溃疡 (2.38%) , 22例为并发幽门梗阻 (26.19%) 。

2.2 治疗效果

在治疗时, 84例患儿均为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经过为期四周的治疗, 通过胃镜复查发现, 55例治愈 (所有临床表现消失, 并通过胃镜检查发现溃疡已愈合) , 27例显效 (临床症状有了明显缓解, 通过胃镜发现溃疡明显缩小或部分已逐渐愈合, 便隐血阴性) , 2例无效 (所有症状未出现任何改变, 且溃疡面积也没有变化) 。

3 讨论

根据消化性溃疡研究资料显示, 在消化性溃疡患者中, 有2%~50%成年人消化性溃疡患者与其在儿童时期患病有极大关系[2]。患儿个体差异较大是儿童消化性溃疡主要发病特征, 并且相较于女孩来说男孩患该病的概率更大, 主要是因为男生的活动量和食量都更大, 不仅如此, 男孩的胃酸分泌量也大于女孩, 这些均是导致消化性溃疡发病的原因。由于女生自身所分泌的大量雌激素能够更好地保护胃粘膜, 这就大大降低了患消化性溃疡的可能性。此外, 相较于成人来说, 发生消化性溃疡时, 出现疼痛感的部位也大不相同, 并没有非常明显的夜间痛或饥饿痛, 多是中上腹和脐周发生反复痛感[3]。在对儿童消化性溃疡进行诊断时, 由于儿童的表达能力非常有效, 他们不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病症, 这往往使得医生的诊断难度加大。为此, 医生需结合经验尽可能地与阑尾炎、胆道蛔虫症、肠痉挛、腹痛型过敏性紫癜、肠蛔虫以及腹型癫痫等疾病相区别, 以免出现误诊、漏诊等现象, 导致病情延误。其中本组资料中, 有4例在进食后痛感更加剧烈, 24例则在进食后痛感有所缓解。19例有不同程度的消瘦, 56例合并一种以上病症。

随着国内外儿童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日渐上升, 为了避免因该病特征不明显等因素导致误诊或漏诊情况, 国内大多数医生均采用胃镜检查来进行确诊, 通过这种方法也有效提高了确诊率, 大大降低了误诊、漏诊情况。本组84例患儿中, 67例为十二指肠溃疡 (79.76%) , 3例为幽门管溃疡 (3.57%) , 9例为胃溃疡 (10.71%) , 1例为复合性溃疡 (1.19%) , 2例为球后溃疡 (2.38%) , 22例为并发幽门梗阻 (26.19%) 。

在对儿童消化性溃疡进行治疗时, 针对年龄稍大的患儿应尽可能地选择保守治疗法, 而针对年龄稍小的患儿, 则建议采用食疗治疗, 叮嘱患儿以流食和软食等容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并按照少吃多餐的原则进食, 切忌食用过于刺激、酸性的食物, 以免给溃疡造成更大的刺激。治疗的过程中, 可联合多种治疗方法进行综合性治疗, 结合患儿的身体特征、病情发展等方面给予最科学合理的治疗, 例如:麦滋林和硫糖铝等药物, 能够对患儿的胃粘膜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 并帮助胃部快速恢复正常功能。若患儿的痛感非常剧烈, 可以在夜间或进食前为患儿提供抗胆碱药物, 例如:颠茄、普鲁本辛和阿托品等药物, 能够较好地达到止痛效果, 使治疗效果更佳。而针对少部分病情非常严重的患儿, 则应当在其家长了解详情同意的情况下, 为其提供H2受体阻断剂, 该药物具有极佳的抗酸效果, 并且其副作用也相对较少, 较为常用的H2受体阻断剂有:洛赛克和甲氰米胍等, 该类药物每疗程为4~6周, 其临床效果非常好。在本组资料中, 经过为期四周的治疗, 通过胃镜复查发现, 55例治愈, 27例显效, 2例无效。

总而言之, 引发儿童消化性溃疡的因素非常多, 但由于该病的临床特征并不典型, 而通过胃镜检查有效提升了确诊率, 并且在多种治疗方法的联合运用下, 所有患儿的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7.62%。

摘要:目的 对儿童消化性溃疡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方法 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84例儿童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84例患儿中, 67例为十二指肠溃疡 (79.76%) , 3例为幽门管溃疡 (3.57%) , 9例为胃溃疡 (10.71%) , 1例为复合性溃疡 (1.19%) , 2例为球后溃疡 (2.38%) , 22例为并发幽门梗阻 (26.19%) 。治疗效果:在治疗时, 84例患儿均为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经过为期四周的治疗, 通过胃镜复查发现, 55例治愈, 27例显效, 2例无效, 治疗有效率为97.62%。结论 儿童消化性溃疡临床特征并不典型, 而结合胃镜检查则能够大大提高确诊率。治疗的过程中, 可联合多种治疗方法进行综合性治疗, 结合患儿的身体特征、病情发展等方面给予最科学合理的治疗。

关键词:儿童,消化性溃疡,胃镜检查

参考文献

[1]范永兵.儿童消化性溃疡78例的临床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45 (6) :87.

[2]邹春燕, 王叶红.儿童消化性溃疡152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7 (2) :98-99.

儿童性溃疡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来我院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的患儿为研究对象, 共32例。年龄7岁~13岁;男22例, 女10例。

1.2临床表现腹痛28例 (88%) , 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脐周疼痛, 多为模糊性钝痛, 无规律性, 以清晨和夜间为多, 与进食有关;饮食无规律性24例 (75%) , 经常食用生冷硬食物及药物等23例 (72%) ;上腹部不适22例 (69%) ;恶心、呕吐18例 (56%) ;腹胀16例 (50%) ;纳差16例 (50%) ;反酸及嗳气16 (50%) ;面色苍白及乏力13例 (40.6%) ;烧灼感5例 (15%) ;贫血4例 (12%) ;便血2例 (6.3%) , 表现为黑便;遗传因素4例 (12%) ;腹部压痛25例 (78%) , 表现为上腹部压痛及脐周压痛, 无反跳痛, 程度较轻, 不伴肌紧张。病程长短不等, 1个月~6个月18例 (56%) ;6个月~1年11例 (34%) ;1年~3年3例 (10%) 。

1.3并发症本组资料中4例患儿出现消化性溃疡并发症, 年龄在10岁~13岁之间, 主要表现为贫血及便血, 未发现幽门梗阻及消化道穿孔等。

2胃镜特点

2.1部位十二指肠溃疡22例 (69%) , 胃溃疡8例 (25%) , 复合溃疡2例 (6%) 。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之比约2.8∶1;十二指肠溃疡多位于球部, 胃溃疡多位于胃底部。

2.2形态本组资料中32例患儿溃疡直径在0.5cm~3.5cm, 其中直径≤1 cm为22例 (69%) , 1 cm≤直径≤3 cm为7例 (22%) ;>3 cm为3例 (9.3%) 。28例患儿溃疡形态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 底部覆盖白苔, 周围黏膜充血肿胀, 界限清楚, 其中3例患儿同时伴有黏膜糜烂;4例患儿溃疡形态表现为点状或圆斑等。

2.3幽门螺杆菌 (Hp) 检测32例患儿均进行Hp检查, 采用尿素呼气试验, Hp阳性14例 (44%) , 阴性18例 (56%) 。其中十二指肠溃疡Hp阳性11例, 胃溃疡3例。

2.4病理活检14例 (44%) 患儿进行病理活检, 钳取溃疡处黏膜进行光镜检查, 主要表现为慢性炎症, 有中性粒细胞浸润, 2例伴有腺体不典型增生。

3治疗

3.1一般治疗消除家长及患儿对消化性溃疡病认识不足避免对十二指肠黏膜及胃黏膜有害因素, 避免食用生冷硬难消化食物及药物等, 培养良好生活习惯, 规律饮食, 避免过度疲劳及精神紧张等心理因素。

3.2药物治疗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推荐方案[1], 抑制胃酸口服奥美拉唑0.6~0.8 mg (/kg·d) , 清晨顿服, 疗程2周~4周;口服胃黏膜保护剂枸橼酸铋钾6~8 mg (/kg·d) , 分3次口服, 疗程4周~6周;Hp感染者口服抗菌药物治疗, 口服阿莫西林50 mg (/kg·d) , 甲硝唑20 mg (/kg·d) , 呋喃唑酮5 mg (/kg·d) , 持续1周~2周。目前多主张联合用药, 主要药物方案:PPI+上述两种抗生素或枸橼酸铋钾+上述两种抗生素。

4结果

本组资料中32例患儿全部临床随访, 主要观察临床表现缓解情况, 治疗2周后, 恶心、呕吐、反酸及嗳气等症状缓解;治疗4周后, 上腹部不适, 腹胀、灼烧感、贫血、面色苍白及乏力等症状缓解;治疗8周后, 28例患儿腹痛及纳差等症状缓解;4例患儿仍有不规律腹痛及纳差等症状, 较治疗前明显好转。32例患儿治疗期间均无贫血及便血。32例患儿治疗8周后全部胃镜复查, 23例 (72%) 溃疡面愈合;9例溃疡面未愈合, 其中十二指肠溃疡8例, 胃溃疡1例, 但胃镜下溃疡直径明显缩短, 充血水肿减轻, 无糜烂。Hp阳性14例患儿第8周复查仍有2例阳性, Hp阴性18例患儿有2例转为阳性。

5讨论

消化性溃疡是儿童消化系统常见病, 我国儿童消化性溃疡病发病率为10%~20%, 消化性溃疡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 以学龄期儿童发病为高[2]。消化性溃疡病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 目前公认为消化性溃疡形成是由于对十二指肠黏膜和胃黏膜有损害作用的浸润因子与黏膜自身防御因素之间失去平衡有关。本组资料中消化性溃疡发病男孩多与女孩, 男女之比约为2.2∶1, 可能与雌激素对十二指肠及胃黏膜有保护作用有关[3]。

儿童消化性溃疡病最常见症状为腹痛, 典型腹痛为上腹部饥饿疼痛或饱腹疼痛, 本组患儿腹部疼痛多为模糊钝痛, 定位在上腹部者不多, 多为脐周疼痛, 无规律性, 在清晨和夜间为多, 与进食有关系。同时不同程度出现以下症状, 饮食不规律, 常食用生冷硬食物及药物等, 恶心及呕吐, 烧灼感及纳差, 面色苍白及乏力, 甚至出现贫血及便血, 同时和遗传因素有关等, 病程较长, 对消化性溃疡病诊断有提示作用。儿童消化性溃疡病体征少, 主要为上腹部回及脐周压痛, 部位不固定, 腹部疼痛不是消化性溃疡病独有体征, 这就造成消化性溃疡病诊断困难, 延误治疗, 可能出现并发症及后遗症等。

本组资料还显示学龄期儿童消化性溃疡病以十二指肠溃疡为多, 是胃溃疡的2.8倍, 胃镜提示溃疡直径等于1 cm占69%, 说明儿童以小溃疡为多, 形态各异, 表现为圆形、椭圆形、点状、圆斑等, 周围黏膜有不同程度充血水肿及糜烂。本组儿童Hp阳性率为44%, 其中十二指肠溃疡Hp阳性高于胃溃疡, Hp阳性比较低, 和患儿做尿素呼气试验的方法有一定关系。

本组资料患儿确诊为消化性溃疡病后, 经过一般治疗及正规药物治疗后, 大部分患儿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预后良好。4例患儿经过正规治疗后, 仍有不规律腹部疼痛及纳差等。胃镜复查9例患儿溃疡面未愈合, 抗Hp治疗后仍有4例Hp阳性。造成上述原因主要与患儿病史长短, 饮食规律, 生活习惯, 规范化治疗及抗菌药物耐药等有关系。

儿童消化性溃疡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病, 临床表现不典型, 个体差异不同, 易造成漏诊, 随着基层医院胃镜逐渐开展, 本病诊断率明显提高, 治疗效果明显好转。胃镜开展过程中, 患儿有恐惧感, 家长害怕胃镜检查带来痛苦及传染病等, 以及胃镜检查中患儿出现高度紧张、面色苍白、出汗、心前区不适等, 这就造成基层胃镜开展的困难性。需要与患儿及家长相互沟通, 耐心解释, 消除顾虑, 提高胃镜检查水平;同时排除与腹痛有关的其他疾病, 包括肠痉挛,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过敏性紫癜, 胆管蛔虫等;最终明确诊断, 治疗效果明显, 使患儿及家长满意。

本组资料仅限于学龄期儿童, 收集人数少, 临床资料不够全面, 难免出现误差。但随着基层医院胃镜逐渐开展, 完善胃镜检查, 逐渐扩展到儿童各个年龄段, 使基层儿科医师对儿童消化性溃疡病有更全面的认识, 及时明确诊断, 尽早规范治疗, 可以避免并发症及后遗症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消化性溃疡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胃镜特点及治疗和预后情况。方法 对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32例儿童消化性溃疡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胃镜检查, 32例儿童消化性溃疡病诊断明确, 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儿童消化性溃疡病临床表现不典型、呈多样性, 胃镜检查能够明确诊断, 经正规药物治疗, 预后良好。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儿童,胃镜,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消化组.小儿消化性溃疡药物治疗 (推荐) 方案[J].中华儿科杂志, 2003, 41 (3) :188.

[2]苗芸, 沈鸣, 肖咏梅, 等.儿童胃镜检查10年结果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 2006, 24 (9) :723-725.

儿童性溃疡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高密市妇幼保健院2007年6月至2008年12月住院的75例6个月~3岁反复口腔溃疡的患儿随机分成治疗1组25例,其中男孩13例,女孩12例;轻型10例,重型15例;年龄6个月~1岁12例,1~2岁10例,2~3岁3例。治疗2组25例,其中男孩10例,女孩15例;轻型9例,重型16例;年龄6个月~1岁9例,1~2岁11例,2~3岁5例。对照组25例其中男孩11例,女孩14例;轻型8例,重型17例;年龄6个月~1岁10例,1~2岁11例,2~3岁4例。经统计学处理,3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病史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情况相似,具有可比性。具体情况见表1~3。

1.2 治疗方法

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对在高密市妇幼保健院住院的75例反复口腔溃疡的患儿分为治疗1组、治疗2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根据患儿的病情正常使用抗生素、利巴韦林、维生素C、维生素B6、炎琥宁等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甘草锌(江苏瑞年前进制药有限公司,批号20060104;常乐康杭州尤达新科制药有限公司,批号20060208)辅助治疗,痊愈后随访4个月。

1.3 诊断标准

参照《口腔粘膜病学》[2]中关于口腔溃疡的诊断标准及分度。轻度:口腔黏膜红斑,溃疡面积<8mm2,单个溃疡,但患者能正常进食;中度:口腔溃疡面积8mm2~15mm2,单个溃疡或2个以上轻度溃疡,能进流质饮食;重度:口腔溃疡面积>15mm2,单个溃疡或2个以上中度溃疡,不能进食。

1.4 统计学分析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的比较用2检验,症状体征消失时间的比较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表示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1.5 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自觉症状完全消失,溃疡愈合;有效:自觉症状有所缓解,溃疡数目减少,直径减小;无效:症状有好转,但溃疡无明显改变。

2 结果

治疗1组治愈23例,好转2例,无效0例,治愈率92%,有效率100%;治疗2组治愈24例,好转1例,无效0例,治愈率96%,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15例,好转9例,无效1例,治愈率60%。治疗1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发热消失时间、能进食时间、哭闹消失时间、溃疡消失时间明显缩短(P<0.05)。治疗2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2组发热消失时间、能进食时间、哭闹消失时间、溃疡消失时间明显缩短(P<0.01)。治疗1组、治疗2组和对照组具体情况见表4~7。

3 讨论

复发性口疮是口腔黏膜最常见的一种病,是一类原因不明、反复发作、又有自限性的、孤立的圆形或椭圆形溃疡。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哭闹、拒食,黏膜表面浅表性溃疡,颗粒可从麦粒至黄豆大小,成圆形或椭圆形,溃疡面微凹如同菜盘底、周围充血呈红晕状,可有自发性疼痛或因食物刺激后产生疼痛,一般7~10d内可自行痊愈。口腔溃疡初起时,黏膜充血、水肿,很快出现大小不等的溃疡。溃疡常发生于舌、颊内黏膜、唇内黏膜及上腭,有时也可蔓延至口角及咽喉。溃疡边缘很清楚,溃疡面上多覆盖一层黄色脓苔,医学上称为假膜,这层假膜不易剥离,如强行剥离后可形成糜烂面,有时溃疡成片,可引起下颌淋巴结肿大。目前,口腔溃疡的发病机制还不是很清楚,口腔溃疡的反复发作原因: (1) 可能与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有关,最近医学界经过临床及免疫学研究,已确定口腔溃疡病原为病毒感染,而导致口腔溃疡的两种病毒分别为人类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非洲淋巴细胞瘤病毒,一种疱疹病毒)。医学研究也发现,这类病毒属于原发性病毒,人们被感染后进入人体内,藏在表皮下的血管里,并在细胞核中繁殖。当身体免疫系统异常时,这些病毒会特别活跃,溃疡也会明显恶化。 (2) 细胞所产生的病毒抗原所致的免疫反应,可引起宿主组织的病理变化而形成溃疡,也有人提出L型菌在复发性口腔溃疡中有致病作用,他们认为L型菌与口腔黏膜有共同抗原成分,它们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可与L型菌和上皮自身的抗原发生反应(交叉反应),形成的自身抗体可以使上皮损伤而形成溃疡。一旦感冒、压力大、身体疲倦或精力不足、免疫力差时,病毒就会发作。 (3) 消化系统疾病及功能紊乱也有关,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实践发现,复发性口腔溃疡与消化道疾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等疾病之间有密切关系,如果患者长期口腔治疗没有效果,可以考虑进行消化系统的检查,排除这方面的诱因。 (4) 内分泌变化引起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的病因。 (5) 口腔溃疡也被认为与遗传、激素等因素有关。

口腔溃疡的诱因包括生活紧张,精神压力大,失眠、便秘、疲劳、月经周期。目前,口腔溃疡的发病机制还不是很清楚,国内外都无法找出口腔溃疡准确的发病原因,多数专家认为复发性口腔溃疡与遗传、自身免疫、变态反应、体内铜锌比例失调、缺铁、微循环障碍、内分泌失调、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胃肠功能障碍、局部创伤与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但其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不明,所以仍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临床目前一般包括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可以延长间歇期,缩短发作期,缓解病情。全身治疗主要是对人体应用免疫调节剂和免疫增强剂,局部治疗主要是对溃疡局部消炎、止痛和促进溃疡愈合等治疗[2]。本研究根据有关文献报道和临床经验,对反复口腔溃疡的治疗和复发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甘草锌和常乐康进行了相关性研究取得显著疗效,随访6月无复发,复查血锌在正常范围内。

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含量少但功用非常重要。合理的补充锌,可使白细胞作用增强,调整因生理老化带来的免疫紊乱,发挥最佳免疫功能。同时,补锌还可减弱细胞毒素的毒害,对人体抵抗和防御感染起重要作用。根据以上观点,我们在治疗反复口腔溃疡时,加用甘草锌增加了患儿的机体免疫力和口腔黏膜的修复能力,缩短了治疗天数和复发的可能。

口腔中有适应各种微生物黏附、生长、繁殖的有利条件,在口腔定居的微生物遍布整个口腔,这些定植的微生物与宿主口腔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口腔生态系统是人体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口腔微生态平衡失调就会引起口腔的各种疾病。常乐康的主要成分是双歧杆菌、酪酸梭菌组成的活菌制剂。能抑制外来病原菌的入侵,参与合成必需的维生素,参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激发机体免疫功能,减少肠源性毒素的吸收,增强机体免疫力。人体因免疫功能低下和免疫调节障碍,可引发各种病症。双歧杆菌制造合成的维生素B2,它能修复黏膜,肠道疾病造成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如长期腹泻、便秘)形成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这时人肠道内的菌群严重紊乱,致病菌滋生更加重营养的代谢失调,形成重要营养物质缺乏,形成营养不良消瘦。服用常乐康增加了有益菌的数量,从而促进了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同时它还可向人体提供大量的维生素、氨基酸和钙、铁、磷等营养物质,胃肠功能得到改善,对营养不良有很大助益。我们出生不久,双歧杆菌就迅速在肠道内定植。促进食物消化吸收、制造合成营养物质、刺激生长发育、保护机体健康成长,并伴随我们一生。酪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 TO-A)产生的以酪酸、醋酸、乳酸、丙酸、蚁酸为主的各种有机酸,可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其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促进大肠蠕动。

应用甘草锌联合常乐康治疗儿童反复口腔溃疡疗效显著,增加了患儿的机体免疫力和口腔黏膜的修复能力,缩短了治疗天数和复发的可能,既给患儿减轻了痛苦,又给家庭减轻了经济负担,具有及其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甘草锌联合常乐康治疗儿童反复口腔溃疡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高密市妇幼保健院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75例6个月~3岁反复口腔溃疡的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25例, 给予常规抗感染及维生素治疗, 治疗1组2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常乐康治疗, 治疗2组2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甘草锌联合常乐康治疗, 并进行疗效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1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患儿发热消失时间、能进食时间、哭闹消失时间、溃疡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 治疗2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患儿发热消失时间、能进食时间、哭闹消失时间、溃疡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 甘草锌与常乐康联合治疗儿童反复口腔溃疡疗效显著且能明显缩短病程。

关键词:儿童反复口腔溃疡,甘草锌,常乐康

参考文献

[1]肖明振.口腔内科学[M].沈阳:辽宁科学出技术版社, 1999:369.

儿童性溃疡 篇10

1 资料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2至2005年在本院治疗的消化性溃疡患儿56例, 其中胃溃疡18例, 十二指肠溃疡38例;男性36例, 女性10例;年龄在5~14岁, 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腹痛, 所有患儿均经胃镜检查证实有活动性消化性溃疡, 并且未进行系统的根除HP治疗;无肝肾功能不良者;无青霉素类或大环内酯类药物过敏史。

1.2 分组

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A组男性18例, 女性10例, 应用大剂量克拉霉素联合奥美拉唑、羟氨苄青霉素、甲硝唑;B组同样人数应用小剂量克拉霉素联合奥美拉唑、羟氨苄青霉素、甲硝唑, 两组性别构成比与年龄分布无显著差异。

1.3 治疗方法

克拉霉素 (商品名利迈先, 西安利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 小剂量7.5mg/kg, 大剂量15mg/kg, 每天2次, 奥美拉唑0.7mg/kg, 每天1次, 羟氨苄青霉素30mg/kg, 每天2次, 甲硝唑15mg/kg, 每天2次, 各药均连服7d。

1.4 观察腹痛与不良反应

对两组患儿的上腹痛进行随访, 第1周每3天随访1次, 后每1~2周随访1次, 共随访4次, 记录腹痛次数、部位及药物的不良反应。全部疗程结束后4周复查HP抗体。

1.5 统计方法

数据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处理, 2组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腹痛缓解程度

A组在治疗前腹痛占92.8% (26/28) , 治疗3d后, 腹痛占71.4% (20/28) , 1周后为57.1% (16/28) , B组在治疗前腹痛占96.4% (27/28) , 治疗3d后, 腹痛占46.4% (13/28) , 1周后为21.4% (6/28) , 两组患儿腹痛缓解程度经χ2检验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

2.2 HP根除率

A组患儿疗程结束后2周HP抗体检测阳性率为7.14% (2/28) , B组患儿HP抗体检测阳性率为3.57% (1/28) , 检验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2。

2.3 药物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中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表现:恶心、呕吐、食欲不佳、腹泻。其中A组的发生率为21.4% (6/28) , B组的发生率为7.1% (2/28) 检验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2。

3 讨论

传统理论认为诱发溃疡病的原因是由于胃酸、胃蛋白酶等攻击因子增强和胃黏膜保护因子减弱。因此, 采用抑制胃酸、增强胃黏膜保护因子治疗, 效果良好, 能够有效地控制症状, 促进消化性溃疡的愈合。但多数消化性溃疡会复发, 复发率高达85%。这就提示除上述致病因子外, 还有其他因素存在,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HP与溃疡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现有充分证据表明HP与溃疡的复发与顽固不愈有关, 且HP是一种条件致病菌, 在正常人并不致病, 一旦胃及十二指肠的黏膜屏障遭到破坏, HP即可入侵致病, 诱发溃疡或使溃疡不愈合[2]。

在国内, 由于对HP研究的不断深入, 针对抗HP治疗的方案也有多种, 苏林等[3]用三联疗法 (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奥美拉唑) 与标准三联疗法对照研究, 根除率高、疗效好、疗程短。但其中克拉霉素多给予较大剂量15mg/kg, 不良反应较明显。本实验病例采用15mg/kg和7.5mg/kg两种剂量对比, 联合奥美拉唑、羟氨苄青霉素、甲硝唑, 采取四联疗法, 观察患儿腹痛缓解程度、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以含有克拉霉素的四联疗法HP根除率高, 且小剂量克拉霉素疗法治疗后患儿HP抗体的检测阳性率仅为3.57%, 与大剂量克拉霉素疗法HP抗体检测阳性率7.14%无显著性差异 (P>0.05) 。患儿疼痛缓解在治疗3天后都有明显改善, 一周后基本缓解, 疼痛缓解程度小剂量克拉霉素较大剂量组明显。在不良反应方面, 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 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小剂量克拉霉素的四联疗法所导致的不良反应最少, 易被儿童患者接受。

根据根除HP理想方案的标准[4]: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症状消失快;治疗简单;疗程短。本文研究提示:小剂量克拉霉素、奥美拉唑、羟氨苄青霉素、甲硝唑四联疗法, 在PU患儿中, 是根除HP较好的方案, 且费用较大剂量方案低, 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参考文献

[1]沈晓明, 王卫平.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238.

[2]胡亚美.胡仪吉.当代医学新理论与新技术丛书 (临床医学卷儿科学) [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195.

[3]苏林.许春娣.陈舜年.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的疗效[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5, 20 (9) :849-850.

上一篇:千年中国画下一篇:方程教学中的思维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