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功能训练

2024-05-06

呼吸功能训练(精选十篇)

呼吸功能训练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资料来源于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呼吸科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患者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2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诊断标准。共收集病例58例, 随机分成2组, 观察组30例, 其中男18例, 女12例, 年龄50岁~78岁, 平均年龄 (59.33±3.9) 岁;病程1年~14年, 平均病程 (6.99±2.56) 年。对照组28例, 男17例, 女11例, 年龄53岁~80岁, 平均年龄 (60.29±4.6) 岁;病程2年~15年, 平均病程 (7.01±3.11) 年。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上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1.2 呼吸训练方法

观察组:由责任护士负责指导每天做呼吸功能锻炼, 开始训练时以半卧位, 膝屈曲, 情绪安定, 平静呼吸。呼气时缩拢嘴唇, 同时腹肌收缩, 腹壁下陷, 使肺内气体经口徐徐呼出 (此时切勿用力呼气) , 然后经鼻吸气, 吸气时腹肌放松, 尽量使腹部鼓起。开始训练时患者将一手放在前胸, 另一手放在腹部, 以感知胸腹起伏, 呼与吸比例为2∶1, 呼吸10次/min左右, 每次训练10 min~15 min, 每日2~3次, 熟练后可增加训练次数及时间。出院后继续坚持锻炼 (期间通过电话随访) 。对照组:不做呼吸功能锻炼。2组其余运动相同如散步等小运动量的运动。3个月后2组患者来院复查肺功能。

1.3 观察指标

2组患者分别于训练前、训练后3个月测定肺功能基础值如1 s用力呼气容积 (FEV1) 、1 s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 (FEV1/FVC) 、每分钟最大通气量 (MVV) 、呼吸困难分级及6 min步行距离 (6MWD) 。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2组训练前后肺功能变化比较

2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训练前FEV1、FEV1/FVC、MV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训练3个月后, 观察组FEV1、FEV1/FVC、MVV与训练前比较明显升高 (P<0.01) , 且FEV1、FEV1/FVC、MVV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训练前后呼吸困难分级及6MWD测定结果比较

2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训练前呼吸困难分级、6MWD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训练3个月后, 观察组呼吸困难分级明显降低, 6MWD明显升高, 且优于对照组 (P<0.01) 。见表2.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慢性老年性疾病, 是一种不可逆病变, 难以治愈。本研结果显示:COPD患者采用缩唇腹式呼吸的训练能改善提高1 s用力呼气容积、每分钟最大通气量及6 min步行距离, 降低呼吸困难分级。研究提示:采用缩唇腹式呼吸锻炼可减少COPD复发, 阻止或延缓疾病进展, 提高生活质量。腹式呼吸训练是通过腹肌主动舒张与收缩来加强膈肌运动, 以提高通气量, 减少耗氧量;缩唇呼气可提高呼气支气管内压, 防止小气道过早陷闭, 利于肺泡中气体的排出。缩唇腹式呼吸可以有效增加呼吸运动的力量和效率, 调动通气的潜力, 从而使患者的呼吸困难减轻, 活动耐力提高。由此可见, 坚持缩唇腹式呼吸锻炼能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症状减轻, 活动耐力和生活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呼吸功能锻炼 篇2

• 病人仰卧位,膝下垫枕,使腹肌松弛以利呼吸。• 采用深而慢的动作呼吸,必要时可在胸或腹部加压训练。优点:

• 腹式呼吸法和缩唇呼气法能加强胸、膈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且简便易行,可随时进行。

呼吸功能训练分类 • 腹式呼吸法 • 缩唇呼气法 • 呼吸训练器训练

腹式呼吸法:指吸气时让腹部凸起,吐气时腹部凹入的呼吸法。选用何种体位进行练习,应请医生根据所患疾病选择立位、坐位或平卧位。初学者以半卧位最适合。

• 两膝半屈(或在膝下垫一个小枕头)使腹肌放松,两手分别放在前胸和上腹部,用鼻子缓慢吸气时,膈肌松弛,腹部的手有向上抬起的感觉,而胸部的手原位不动;呼气时,腹肌收缩,腹部的手有下降感。腹式呼吸法

病人可每天进行练习,每次做5—15分钟,每次训练以5—7次为宜,逐渐养成平稳而缓慢的腹式呼吸习惯。需要注意的是,呼吸要深长而缓慢,尽量用鼻而不用口。

训练腹式呼吸有助于增加通气量,降低呼吸频率,还可增加咳嗽、咳痰能力,缓解呼吸困难症状。缩唇呼气法

是以鼻吸气、缩唇呼气,即在呼气时,收腹、胸部前倾,口唇缩成吹口哨状,使气体通过缩窄的口型缓缓呼出。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1∶2或1∶3。要尽量做到深吸慢呼,缩唇程度以不感到费力为适度。每分钟7—8次,每天锻炼两 次,每次10—20分钟。

呼吸训练器

• 常规的呼吸功能锻炼是依靠教育者和病人本身的经验 进行锻炼,没有定量、客观的锻炼标准,而呼吸功能训练 器小巧、直观,具有量化指标、操作方便、病人易于掌握,依从性好。

使用呼吸功能训练器降低病人呼吸频率,提高潮气量 和有效通气量,可充分扩张胸廓和肺泡,有效预防术后肺 不张。手术前后给予呼吸功能训练器训练可明显改善肺功能,促进肺复张,减少肺不张。

一:卧式呼吸操

卧式呼吸操主要是通过胸部扩展、肺部呼吸来改善和增强肺功能。(1)仰卧,两手握拳在肘关节处屈伸5-10次,平静深呼吸5-10次;

(2)两臂交替向前上方伸出,自然呼吸5-10次;两腿交替在膝关节处屈伸5-10次;

(3)两腿屈膝、双臂上举外展并深吸气,两臂放回体侧时呼气,做5-10次;

(4)口哨式呼气:先用鼻吸气一大口,用唇呈吹口哨状用力呼气,做5-10次

(5)腹部呼吸,两腿屈膝,一手放在胸部,一手放在腹部,吸气时腹壁隆起,呼气时腹壁收缩,做5-10次。运用以上卧位锻炼一段时间后,也可选取坐位或立式进行。

注意:每次从(1)到(5)按顺序做完,由慢到快,循序渐进,每日可做2-3次,每次用8-15分钟完成;身体要自然放松,不要屏气、换气过度,以免造 成头昏、眼花、胸闷等症状。注意用鼻吸气,用嘴呼气,呼气比吸气时间长约1倍;当有呼吸道感染或合并心衰时暂不宜锻炼。

二 :立式呼吸操

呼吸操锻炼,主要是通过腹式呼吸,以增强膈肌、腹肌和下胸部肌肉的活动度,加深呼吸幅度,增大通气量,利于肺泡残气排出,从而改善肺通气功能,增加气体交换。具体做法有如下各节:(1)长呼气:身体正直站立,全身肌肉放松,用鼻吸气,用口呼气。先练呼气深长,直至把气呼尽,然后自然吸气。吸气要求有入小腹感,呼与吸时间之比为2∶1或3∶1,以不头昏为度。为了增加通气量,宜取慢而深的中吸,一般以每分钟16次左右为宜。

(2)腹式呼吸:立位,一手放胸前,一手放腹部,作腹式呼吸。吸气时尽力挺腹,胸部不动,呼气时腹肌缓慢主动收缩,以增加腹内压力,使膈肌上提,按节律进行呼吸。

(3)动力呼吸:立位,两臂向身旁放下,身体稍向前倾呼气,两臂逐渐上举吸气。

(4)抱胸呼吸:立位,两臂在胸前交叉后缩胸部,身体向前倾,呼气。两臂逐渐上举,扩张胸部、吸气。

(5)压腹呼吸:立位,双手叉腰,拇指朝后,其余四肢压住上腹部,身体向前倾,呼气;两臂逐渐上举,吸气。

(6)抱膝呼吸:立位,一腿向腹部弯曲,以双手捆抱曲腿,以膝压腹时呼气,还原时吸气。

(7)下蹲呼吸:立位,两足并拢,身体前倾下蹲,双手抱膝呼气,还原时吸气。

(8)屈腰呼吸:立位,两臂腹前交叉,向前屈腰时呼气,上身还原两臂向双侧分开时吸气。以上各节每种练10~20次,每节中间可穿插自然呼吸30秒,全部结束后原地踏步数分钟,前后摆动双手,踢腿,放松四肢关节。

COPD简易呼吸操,其步骤如下: ①平静呼吸; ② 立位吸气,前倾呼气; ③ 单举上臂吸气。双手压腹呼气; ④平举上肢吸气,双臂下垂呼气; ⑤平伸上肢吸气,双手压腹呼气; ⑥ 抱头吸气,转体呼气; ⑦

立位上肢上举吸气,蹲位呼气; ⑧ 腹式缩唇呼吸; ⑨平静呼吸。

在进行锻炼时。不一定要将九个步骤贯穿始终。可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也可只选 其中的一些动作运用。如病情较重可不用蹲位等姿势。

呼吸功能训练 篇3

【关键词】脊柱侧弯;呼吸功能;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423—01

脊柱侧弯畸形不仅影响患者的的外观,而且胸段側突引起的胸廓畸形,对心肺的压迫使肺脏受压、变形,造成肺泡萎缩,肺膨胀阻力加大,因而造成不同程度的肺功能障碍[1]。而全身麻醉、伤口疼痛、手术刺激、药物和代谢的变化,可导致患者功能残气量下降,肺活量进一步降低[2]。肺功能障碍是脊柱侧弯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如果术后不注意加强患者肺功能的锻炼,患者可出现肺通气不畅,肺部分泌物不易排出,严重者甚至可出现呼吸衰竭,威胁患者生命。因此,脊柱侧弯术后积极指导监督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训练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措施之一。我科自2011年1月~2013年3月收治54例脊柱侧弯患患者,我们很重视脊柱矫形患者手术前后呼吸功能的训练,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与坚持,患者术后呼吸功能良好,全部顺利出院。现我将在整个呼吸功能训练过程中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54例病例中,男23例,女31例,年龄10~76岁,平均年龄20.96岁,平均住院日15.31天。术前Cobb角最大110°,最小40°。入院时肺功能检查有不同程度的肺通气功能障碍,肺功能轻度下降43例,中度10例,重度1例,皆在全麻下施行脊柱侧弯矫形术。患者术后呼吸功能良好,全部顺利出院。

2 护理与体会

2.1 手术前护理

2.1.1肺功能评估:脊柱畸形造成了患者胸腔容积的改变,从而影响了心肺功能,因此术前进行肺功能评估对手术是否成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思。术前应该进行肺功能检测及血气分析,根据检查结果采取相应措施。

2.1.2肺功能训练:入院后应对患者做好健康宣教,告知术前学会肺功能锻炼是术后肺功能恢复的良好基础。根据肺功能评估结果,肺功能轻度下降患者术前指导其进行有效咳嗽、缩唇呼吸、吹气球、爬楼梯及利用牵引床上铁架进行引体向上运动等方法训练肺功能;对于肺功能中度或重度下降患者,除采取以上措施外,还给予定时用双手轻轻地、轮换地扣打肺的侧面或后部,或使用振动式物理治疗仪对患者肺的后侧进行振动,同时给予超声雾化吸入。对于吸烟的患者,嘱患者入院后即停止吸烟。

2.2 术后护理

2.2.1 加强病人术后配合肺功能训练意识:术后由于患者伤口疼痛,再加上术后卧床活动不便,大多数患者不愿意进行呼吸功能的训练。这时,责任护士除了向患者讲解手术后饮食、体位、并发症预防等注意事项外,更应重视对患者及家属仔细讲解术后呼吸功能训练的重要性,以便取得患者的理解与配合。同时要多鼓励安慰患者,让其有信心和毅力配合我们的训练。

2.2.2 呼吸功能训练措施:由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专项指导。术后第一天开始进行,根据患者身体承受力情况,强度由弱到强,时间和次数由少至多,关键在于每日坚持,对于执行力差的患者,护士一定要监督进行。

2.2.2.1做有效咳嗽: 咳嗽时将腹肌收缩,一次呼气咳嗽3次,停止咳嗽缩唇,将余气尽量呼出。

2.2.2.2缩唇呼吸:嘱患者用鼻吸气,鼓起上腹部,吸气完毕后屏气1~2秒。然后通过收缩的嘴唇慢慢呼气,边呼气边数数,数到7后做一个“扑”字将气呼出,吸气与呼气时间为1:2。

2.2.2.3腹部运动式呼吸:嘱患者将手放于腹部,以帮助吸气时收缩腹部肌肉,深慢吸一口气,可见胸部明显扩张,腹部下陷,深呼一口气再放松腹部将气体呼出。

2.2.2.4膈肌运动式呼吸:护士将双手放于患者腹部,肋弓之下,同时嘱患者用鼻吸气,吸气时腹部向外膨起,顶住护士双手,屏气1~2秒以肺泡张开,呼气时瞩患者用口慢慢呼出气体,练习几次后可由患者自行练习。

2.2.2.5吹气球:患者取舒适体位,做吹气球运动,先深吸一口气,然后含住气球进气嘴尽力将肺内气体吹入气球内,尽量将气球吹到最大。

2.2.2.6超声雾化吸入:术后根据医嘱给予患者超声雾化吸入2~4次,不仅可以湿化呼吸道,稀释痰液,帮助祛痰,改善通气功能,还可预防和控制呼吸道感染,以消除炎症,同时也可减轻呼吸道黏膜水肿,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在做雾化的过程中,也可通过一吸一呼的方法来达到呼吸功能训练的效果。

2.2.2.7胸部叩击排痰法:由于患者术后背部伤口较大,疼痛明显,有些患者不愿意咳嗽咳痰,或者咳嗽无力,如果我们采用常用的背部叩击排痰法,会加重患者的疼痛感,我们可采用胸部叩击法,即患者取侧卧位,背向操作者,操作者双手合拢,微曲,手掌握起,成碗状,利用腕关节的力量在患者的胸廓部由外向内,由下像上双手轮流有节奏的扣拍,(避开锁骨,前胸,脊椎及肩胛部位)力度以皮肤不发红为宜。扣完一侧可换另一侧。患者咳嗽时,护士可用两手固定其胸廓并轻度加压,以协助其咳嗽排痰[3]。

3 讨论

呼吸功能锻炼,目的在于通过主动的用力吸气和呼气训练,最大限度地动员包括辅助呼吸肌在内的全部吸气肌(膈肌,肋间外肌,斜角肌,胸锁乳突肌)和呼气肌(腹肌,肋间内肌)主动参与收缩,达到增强和锻炼呼吸肌群的耐力和力量的目的。通过呼吸功能锻炼,可改善肺通气功能的动力,使胸廓进行最大程度的运动,促进肺部扩张,提高肺和胸廓的顺应性,改善通气功能,提高肺活量,从而减少术后呼吸功能不全的发生。

呼吸功能锻炼是一种调动患者自身功能本体感受疗法,有效的锻炼可使呼吸肌的功能和协调性得到较好的调整和发挥,采用缩唇呼吸和深呼吸的动作训练,还可以使肺泡的通气以较大的潮气量和较低的频率完成,身体呼吸无用功较小,能避免呼吸肌疲劳,从而增加了呼吸的有效性。患者术后卧床,活动量减少,肺功能进一步降低,如果我们不及时实施护理干预,术后将会给患者带来一系列肺部相关并发症,不但给患者增加住院治疗费用,带来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给患者带来更大的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所以我们护理人员在平时的健康教育指导中,一定要认真仔细,指导患者行术后呼吸功能的锻炼,最大程度的改善患者的肺功能,使患者安全的度过手术期,顺利康复。

参考文献:

[1] 孙尚昆 ,俞京梅,陈华.呼吸功能锻炼降低脊柱侧凸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24⑻:455-456.

[2] 杭燕南,庄心良,蒋豪,等.当代麻醉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569-570.

呼吸功能训练 篇4

关键词:呼吸训练,老年,肺陈病,阻力呼吸器,肺功能

我国尘肺疾病在煤矿工人中是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 其发生原因是因人长期吸入粉尘, 从而导致出现肺部广泛的结节纤维化病变为主的疾病, 其严重影响着煤矿工人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临床无特效药物或者特效治疗方法可完全治愈尘肺, 该病属于不可逆转性疾病, 因此临床对呼吸训练方法有充分的重视[1]。为了研究分析不同呼吸训练方法对老年肺陈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2011年1月—2012年1月期间, 该研究对该院收治的112例老年尘肺并患者进行不同的呼吸训练, 对照组给予深慢呼吸缩唇呼气训练, 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阻力呼吸器训练, 对比两组呼吸训练方法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的肺功能改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12例稳定期尘肺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女例数分别为98例和14例;年龄范围在58~90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77.5±5.4) 岁;112例患者均为井下采掘工人, 接尘史在18~26年不等, 平均时间为 (19.5±2.4) 年;90%以上均为文盲, 且排除肺部肿瘤、高血压、冠心病及其他影响呼吸锻炼进行的疾病。所有患者均符合《尘肺病诊断标准》[2];一期尘肺、二期尘肺、三期尘肺患者人数分别为24例、73例、15例。将11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56例。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深慢呼吸缩唇呼气训练, 患者在一个舒适的体位下放松身体, 将双手轻方在腹部, 将嘴缩成吹笛状, 呼气时让气体从小口中慢慢呼出, 吸气时将嘴紧闭, 缓慢用鼻子吸气, 不要着急将体内的气体向外呼出, 应进行只当屏气后再进行缩唇呼吸, 同时上腹部缓慢回缩, 将双手轻压腹部, 使之凹陷, 呼气时间与吸气时间比例为2∶1, 尽量减慢呼吸平率, 最好8~10次/min, 每次锻炼在15~20 min之间, 2~3次/d[3]。对照组在进行训练时应注意, 避免出现过度换气现象, 护理人员还督促患者进行训练, 告知患者需坚持训练6个月。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阻力呼吸器训练, 其可使用肺气康复治疗仪进行锻炼, 在吸气之前确定吸气容量目标, 将吸纳器放在口中, 使吸嘴将舌体下压, 保持呼吸道及口腔通畅, 缓慢用力吸气, 吸气的流速可自行调整, 开始时流量浮标在透明管内低位, 一直到患者感觉到疲惫时结束, 拨动标定尺到相同高度, 连续锻炼2~5 d, 将标定尺向上提高一格, 直到顶格位置[4]。尽量的延长吸气时间, 使浮标在透明管内高度延长时间, 将吸纳器从口中移走, 再进行缩唇是呼气训练, 进行适当的休息之后再进行第二阶段练习, 训练时间与对照组相同。

1.3 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测量两组患者在训练前后最大通气量、用力肺活量、残气量占肺总量比例、1 s用力呼气容量、一秒率及患者满意情况[5]。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1.0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呼吸训练前肺功能各项指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经过3个月的训练后肺功能指标无明显变化,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经过6个月的呼吸训练后, 与未训练时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训练后6个月肺功能指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的呼吸训练方法可有效的改善患者肺功能,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率及生活质量。在连续进行6个月的训练后, 调查患者的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满意率为100% (56/56) , 对照组满意率为89.29% (50/56) ,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肺陈病患者因为工作原因长期吸入从而产生粉尘, 中等微粒粉尘沉着在支气管、气管或者肺泡中, 长时间肺内便会产生结节, 肺弹性减弱, 可出现慢性非阻塞性疾病、通气改变等, 还可降低收缩率[6]。除此之外, 长期粉尘沉着会刺激肺泡、支气管及矽结节融合形成, 目前, 相关研究[6]表明, 尘肺疾病是不能够完全治愈的, 属于不可逆性疾病。因为起到病变改变较为困难, 而呼吸锻炼可使肌肉在一定的神经刺激下产生较大力量, 其可利于改善尘肺病患者的肺功能及活动耐力。

该次试验中两组患者均使用了深慢呼吸缩唇呼气训练, 该训练方法经过长期的训练之后可改善患者肺功能各项指标, 而本次试验中对照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比观察组略差, 究其原因发现患者在进行深慢呼吸缩唇呼气训练的时候, 患者呼气时通过缩唇进行, 提高气道内压力, 防止小气道过早陷闭, 使肺内残气更加容易排出, 减缓呼吸频率, 延长呼气时间和吸气时间, 利于在下一次吸气时吸入更多新鲜空气, 排出体内的废气浊气量, 增加飞牌换气和气量, 改善其内缺氧现象。但是因为患者训练容量目标无法给出具体数值, 加之各人的掌握和配合程度没有准确的界定规范, 从而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呼吸训练的有效性, 观察组患者使用的深慢呼吸缩唇呼气训练法联合阻力呼吸器训练法充分的克服了这一临床缺陷。观察组患者使用的训练方法是将耐力训练、容量锻炼、缩唇呼气、阻力吸气融合成一体的锻炼方法, 患者可通过阻力呼吸器加缩唇呼气训练, 其可有效的将少残气量、提高最大通气量、呼吸肌耐力及改善肺活量。该次试验中观察组患者使用的深慢呼吸缩唇呼气训练法联合阻力呼吸器训练法优点包括: (1) 该方法简单方便, 容易被患者及患者家属接受, 还可利于患者长期坚持锻炼; (2) 进行阻力呼吸锻炼期间, 应限定容量目标, 让患者在练习期间务必达到制定的限定容量, 从而可完全保证了呼吸锻炼的有效性; (3) 减少呼吸方式及吸气流量的影响, 让呼吸肌得到了自由的真正的锻炼, 能代偿尘肺肺间质纤维化所致的吸气、呼气功能受限的缺陷, 明显的提高了此类患者的通气量[7]。

从该次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两组患者在经过3、6个月训练后肺功能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两组患者在训练前、训练后3个月进行组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经过了6个月的呼吸训练后, 肺功能各项指标均有显著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两组经过6个月训练后肺功能效果均优于训练3个月时的肺功能。因此可以看出不同的呼吸训练方法长期锻炼可在不同程度上改善尘肺患者的肺功能, 因此应改善老年尘肺患者的呼吸肌耐力及肺功能需要长时间坚持不懈的锻炼。该次试验中观察组患者经过了长达6个月的训练后, 肺功能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 因此可以看出缩唇呼吸配合人工阻力呼吸器训练可改善尘肺患者的肺功能。究其原因可发现观察组训练方法不仅可以将患者的呼吸模式调解到最佳的状态, 使呼吸伸长缓慢, 增加了呼气和吸气肌耐力, 从而使原来闭合的底部气道和肺泡最大限度的开放, 减少无效腔通气, 还可有效地提高呼吸效率。有研究资料同样进行了同样呼吸训练, 研究结果表明呼吸训练对老年煤工尘肺患者残气量值改变不明显, 其可能与老年煤工尘肺患者肺间质尘性纤维化有关, 残气量值随着性别不同、年龄增长, 临床表现也有不同差异, 且一般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8]。

给予老年煤工尘肺患者来说进行呼吸训练, 其可从耐受的低负荷开始, 训练强度由轻到强逐渐过渡开始训练, 从而逐渐让呼吸肌得到锻炼和协调。长时间进行锻炼, 呼吸肌功能不断的提高和改善, 在训练过程中及时调整训练阻力负荷, 有节奏性的增强患者锻炼耐受力。同时护理人员还需对尘肺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此类患者患病时间长, 机体和呼吸道局部抵抗力下降, 体质较差, 在进行呼吸肌训练的时候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 如和正确掌握锻炼要领、动作, 除此之外, 还应在锻炼过程中遵循3个原则, 可逆性、针对性、负荷性[9]。还应告知患者注意保暖, 防止回到感染发生, 不过过度换气和用力呼气, 使呼吸肌疲劳, 应呼吸轻缓[10]。

经过该次研究发现, 给予深慢呼吸缩唇呼气训练合并阻力呼吸器训练可有效的改善老年尘肺患者的肺功能及相关各项指标,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及临床效果, 该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充分证明了该理论,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杜素芝.负荷呼吸训练对尘肺患者肺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3) :237-239.

[2]胡翠侠, 杜素芝, 李萍, 等.督导呼吸训练对煤工尘肺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7) :619-621.

[3]赖桂兰, 黎宛笑, 梁月贞, 等.督导呼吸训练在尘肺患者呼吸功能中的效果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 (6) :7-9.

[4]杜素芝, 夏梅, 胡楠, 等.不同呼吸训练方法对老年尘肺病人肺功能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9) :802-803.

[5]曹晓枫.探讨不同的呼吸训练方法对老年尘肺病人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22 (12下旬刊) :5348-5349.

[6]张慧萍.呼吸训练在尘肺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4 (29) :108-109.

[7]孙天宝, 方璐, 胡佛生, 等.综合康复治疗改善尘肺患者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的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 (11中旬刊) :16-17.

[8]陈娟, 何梅花.护理干预对煤工尘肺患者康复的影响[J].职业与健康, 2009, 25 (8) :811-811.

[9]王艳辉, 赵艳.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2例肺功能的影响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12 (18) :5073.

呼吸法如何进行右脑训练 篇5

人靠呼吸存活,呼吸停止人就马上死亡,呼吸重要到几乎等于生命。只有呼吸的人才有生机。

然而一般人大都只用浅呼吸生活。因此只使用到三分之一的肺,另外三分之二的肺随时都沉积着旧空气。

如果运用腹部呼吸法进行深呼吸,肺就能够完全被使用。腹部呼吸能够让体内充分取得气的动能,同时也摄取更足够的氧气擞。如此一来,既可精化血液,更能促进细胞活性化。

腹部深呼吸可以使脑波维持在十赫以下的a波状态,并增进脑内荷尔蒙内啡肽的分泌。所谓腹部呼吸法指的是吐气的时候压缩腹部使之凹入,吸气的时候让腹部凸起的呼吸法。放松呼吸

①躺在床上、闭上眼睛、让心情稳定下来。

②双手压在下腹,吐气时让腹部下凹到腹部的皮就要贴到背部的程度,到气全部吐完为止,从一数到八(大约八秒)。

这时候要想像体内的邪气全部排除达到完全放松的图像。

③然后大力吸气,达到腹部最大上凸的极限(时间也是八秒)。这时候要想像新鲜的动能从头顶进入、细胞获得活性化的图像。

以上述要领一次做3~5分钟、每天多做几次,多花一点时间慢慢做。

腹部呼吸法有促进自律神经系统中副交感神经活性化的效果,身心能够获得松弛,并可消除紧张,在此情况下,脑波就容易出现Q波。

图像呼吸

图像呼吸法最好使用音乐诱导,一面听音乐一面呼吸效果好。

①一开始想像自己变成一枝“硬棍”的图像。配合录音带的引,全身注入力气,想像全身变成一根硬棍的图像,让全身僵硬。

双手紧贴体侧,缩紧脖子,将腰部分三阶段往上提,成弓形,身体硬直(八秒钟)。

②接下来依指引在一瞬间把体内的力气松驰,让身体松弛r来(八秒钟)。接着仍依指引再放力一次。第一次放力是要疏缓身体的紧张,第二次消除心的紧张为重点。

这时候要想像“自己已经完全放松,身体的、心的紧张都已完全放尽,达到深层的放松状态”的图像。

以上述要领重复做两次,这样就能够放松身心。持续做这种呼吸法,可以有效地促进右脑开发。

当然,能够不靠录音带诱导,凭自己积极想像图像最好。逆向呼吸

①挺直背骨(感觉到有什么流过的心情),放松臂、手的肌肉,松驰下来。坐立皆可。

②慢慢地从鼻孔吸气,同时让下腹凹下。吸气完毕、短暂停止呼吸,然后再慢慢吐气,同时让下腹凸起。

习惯这种逆向呼吸法之后,在施行之时,意识上要有把自然的“气”灌入丹田(肚脐以下)的打算。

吐气的时间和吸气的时间大约是二比一即可。

能够达到一分钟呼吸三次的程度就相当不错,练习了自然气就能加长而且能轻松呼吸。记住,气要尽量加长。

深呼吸有增强注意力、净化血液、强化肺及内脏机能、充实气269等等的效果。

每天早晚各做五分钟,要持之以恒。利用每天上下班搭公共汽车或电车的时候做也可以。

气的训练

控制意识并与自然动能同频,才能随心发挥右脑潜能。要达 到这种境界,第一步就是要先感受得到气。接下来要介绍的就是 气的感受及提高的方法。 感受气

①首先,闭上眼睛呼吸十次,让心平静下来。

②慢慢张开眼睛,左手放在膝盖上,用右手掌由上向下抚摸左 手腕。

③接着,用左手掌抚摸右手腕。

④把意识集中在抚摸的手腕上。

⑤把意识集中在被抚摸的手腕上。

你会查觉每一种情形的感觉并不一样,在意识集中的地方会 有一股气流流过。以这种方法集中意识,就能感受到自己的身体。 气的各种增强法

①入浴法:躺入浴缸、闭上眼睛,合掌感谢天地的恩惠,想像动 能进入身体的图像。

②手印法:想像大自然进入握紧的手中,大自然与自己的波动 调和、增强,并吸收到体内的图像。将手按在下腹并在心中诵读 “我与天地成为一体”。

③就寝法:晚上上床之后,想像自己的身体充溢着动能的图 像,并在心中自我暗示“我从来没有这么健康过,全身充满着光”。

呼吸训练,减轻产痛 篇6

错误呼吸损耗体力

因为紧张和疼痛,小文在阵痛刚开始的时候就时不时地大呼小叫,结果,到了推进产房那一刻,已经是口干舌燥,筋疲力尽。最后,自然分娩条件本不错的她,不得不进行了剖腹产。

分娩自然免不了疼痛,但是疼痛程度和精神紧张息息相关。因为恐惧、紧张以及压力过大都会使肌肉紧张,从而疼痛感更加明显,可能出现难以忍受的宫缩剧疼。

错误示范:

紧张的时候很多人的呼吸会变得浅而快,肩膀会向上耸,时间一长,就会感到肩膀肌肉的紧迫和僵硬,有可能开始过度呼吸,喘气强烈,把空气迅速地吸入肺部然后迅速地呼出来。这样的呼吸方式时间一长,容易让准妈妈感觉到头晕甚至失去意识。

正确呼吸缓解疼痛

医生说,像小文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她不懂得正确的呼吸。其实,现在很多医院都为准妈妈开设了产前课程,在怀孕时期医生会对你进行正确的呼吸训练,只要在分娩时正确使用这种方法,不但能缓解分娩时的疼痛和紧张,更能避免过多地消耗产妇的体力。在医院进行最多的,便是“拉梅兹分娩呼吸法”。

拉梅兹分娩呼吸法的原理

拉梅兹分娩呼吸法的另一个名称是心理预防式的分娩准备法。它是通过将注意力集中在对自己的呼吸控制上,从而缓和及控制分娩时的疼痛,可以说是种精神性的无痛分娩。

分娩时采用这样的呼吸法,能有效地让准妈妈将注意力集中在对自己的呼吸控制上,从而转移疼痛,适度放松肌肉,对能够自然分娩充满信心,并对疼痛来袭保持镇定,让宝宝的来临更加顺利。

不同分娩时段落不同呼吸方法

时段:分娩开始时

分娩刚开始的时候,宫口大约开了3cm左右,子宫每5-20分钟收缩一次,每次收缩约长30-60秒。

呼吸法:胸部呼吸法

鼻子深吸一口气,随着子宫的收缩就开始吸气、吐气,反复进行,直到阵痛停止才恢复正常呼吸。

小提示:胸部呼吸是一种不费力且舒服的减痛呼吸方式,准妈妈可以通过这种呼吸方式准确地给家人或医生反映有关宫缩的情况。

时段:宫口开大中

在胎儿一面转动,一面慢慢由产道下来的时候,宫口一般开至3-7cm,子宫收缩频繁,每2-4分钟就会收缩一次,每次持续约45-60秒。

呼吸法:嘻嘻轻浅呼吸法

全身放松,眼睛注意某一个地方,接着,用嘴吸入一小口空气,记得呼吸要保持轻浅,让吸入和吐出的气量相等。这个过程完全用嘴来完成,并要保持呼吸高位在喉咙,就像发出“嘻嘻”的声音一样。当准妈妈感到子宫收缩强烈时,需要加快呼吸,采用浅呼吸法;子宫收缩不强烈时,则可以减慢呼吸,恢复深呼吸。可以从连续20秒慢慢加长,直至一次呼吸达到60秒。

呼吸需要支持

当分晚的剧痛一波波袭来,而体力一点点消耗,此时的准妈妈会感到生娩的过程仿佛无止境一般,这个时候要维持呼吸的节奏和放松是很困难的。所以在分娩的时候准爸爸一定要陪在妻子身旁,给予安慰、鼓励、支持。准爸爸可以随着准妈妈一起呼吸从而帮助妻子维持呼吸的节奏,眼睛要望着妻子,保持眼神接触,并且握住准妈妈的手,让她依靠着你,或者候在妻子的一侧,将手置于妻子的腰背部,用手掌对准脊柱骨部位下压、按摩,下压时手要保持稳定,以小圆周运动转动手掌。手上可涂些粉或油以防摩擦引起皮肤酸痛。

时段:即将临盆时

当宫口开至7-10cm时,准妈妈感觉到子宫每60-90秒就会收缩一次,子宫的每次收缩维持30-90秒。这已经到了产程最激烈、最难控制的阶段了。

呼吸法:喘息呼吸法

这种方法有点像在吹气球,比上面的呼吸方法更浅一些。先把肺里的气排出,然后深吸一口气,接着快速地做4-6次短呼吸。同样可以根据子宫的收缩速度来调节呼吸速度。从一次呼吸持续45秒慢慢加长,至一次呼吸练习能达90秒。小提示:在子宫收缩的间隔时,准妈妈应吸吮一些水,保持口腔的湿润以防止过于干燥。

呼吸与运力

很多准妈妈平时呼吸训练得好好的,可到了生产的时候,却不懂得把呼吸和用力运用得恰到好处。正确的做法是子宫开始收缩的时候深吸一口气,呼气的时候用力。有些妈妈在运力的时候会长时间憋气,这么做是不对的,因为这样会使身体缺氧,容易疲劳。

呼吸小窍门:

呼吸功能训练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COPD患者72例, 所有患者均经临床体征、肺部功能检查、X线片检查等确诊为COPD。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6例与对照组36例, 具体资料为:观察组中男21例, 女15例, 年龄28~73岁, 平均 (65.33.8) 岁;病程2~19年, 平均 (10.32.2) 年;对照组中男23例, 女13例, 年龄28~73岁, 平均 (64.83.8) 岁;病程1~18年, 平均 (11.31.2) 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病等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呼吸训练

2组患者均在专业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进行呼吸训练, 主要方法为: (1) 缩唇呼吸:患者闭口经鼻吸气, 用缩唇的方式缓慢呼气, 控制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1:2。 (2) 立式呼吸:患者并拢双腿, 将两臂上举并吸气, 在放下双臂的同时吸气, 反复进行15次。 (3) 坐式呼吸:患者双腿盘起, 将掌心放在膝盖上, 缓慢吸气到最大肺容量并屏气8 s左右, 缓慢呼出, 反复15次。 (4) 腹式呼吸:立位、坐位、卧位分别进行训练, 一手放在胸前, 一手放在腹部, 呼吸时轻按腹部, 吸气时腹部稍隆, 经鼻孔用力吸气, 再按照缩唇的方式缓慢将气体呼出[2]。以上训练住院期间每日进行3~5次, 身体条件好者可以增加训练次数。

1.3 护理措施

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同时再给予积极的护理干预,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呼吸训练护理:根据患者肺部功能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呼吸训练措施, 选择合理的训练方法, 视患者状况灵活的调整呼吸训练的时间与次数。 (2) 饮食护理:按照患者自身情况, 选择不易残留黏膜、易消化、高蛋白的食物, 不可以食用刺激性食物, 可以少食多餐, 指导患者进餐过程中尽量不说话以免出现呛咳, 护理人员应督促患者实施康复训练, 并给予细心的指导。 (3) 心理护理:COPD反复发作及迁延难愈的特点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也给患者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 部分患者容易因此产生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 不利于治疗与康复。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 帮助患者消除心理压力, 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与护理, 护理人员还可以多向患者讲解救治成功的病例以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战胜疾病。

1.4 肺功能检测

采用MDiffusion型肺功能仪在训练前后分别对患者的肺功能进行检测, 主要检测指标为:一秒钟用力呼气量 (FEV1) 、用力肺活量 (FVC) 、最大肺活量 (PEF) 及FEV1与FVC的比值。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 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经过积极的呼吸训练, 观察组患者的FEV1、PEF及FEV1与FVC的比值均比训练前明显提高, 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果见附表。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COPD患者的肺部功能受损, 呼吸肌功能下降, 肺内残留气体增多, 从而导致肺顺应性降低。如果肺部过度膨胀, 横膈受到压迫变为低平状, 会导致横膈活动范围减少, 肺部通气量降低, 具体表现为FEV1、PEF及FEV1与FVC的比值等指标的降低[3]。这些指标均为反应COPD患者肺部功能的重要参数, 对预测患者预后十分重要。呼吸训练由低负荷至高负荷循序的增加训练强度, 其中腹式呼吸是用的最多的训练方式, 在训练时协调腹肌与膈肌的运动是此项训练的关键。在训练期间护理人员再给予积极的指导宣教与护理干预, 能够使患者快速掌握要领。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 呼吸训练后观察组患者的FEV1、PEF及FEV1与FVC的比值均比训练前明显提高,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呼吸训练配合以系统、积极的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COPD患者的肺部功能, 缓解患者的痛苦, 提高其生活质量, 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魏竞忠.呼吸功能训练配合能量支持对慢性阻塞型肺疾病患者肺功能改善作用[J].医学信息, 2012, 1 (6) :228.

[2]吴学敏.呼吸训练对缓解期老年重度COPD患者生存质量及日常生活活动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2, 21 (4) :310.

呼吸功能训练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8月—2014年5月期间接受诊治的间质性肺疾病患者76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38例中男24例, 女14例;年龄37岁~64岁, 平均年龄 (54.17±7.29) 岁;病程7 d~21 d, 平均 (11.38±4.21) d。观察组38例中男26例, 女12例;年龄39岁~65岁, 平均年龄 (53.69±6.48) 岁;病程6 d~18 d, 平均 (11.14±3.95) d。2组患者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可进行比较。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年龄35岁~75岁。②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③经医院相关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2 排除标准

①年龄<35岁、>75岁者。②合并严重心、肝、肾及造血系统等原发疾病者。③精神疾病者。④合并其他严重慢性病, 不宜采用呼吸功能锻炼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采取常规治疗方法。

1.3.2 观察组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呼吸功能训练。主要采用腹式缩唇呼吸:取卧位、坐位及立位, 放松全身肌肉, 于患者上腹部和前胸分别放置左、右手, 观察胸腹运动情况, 用鼻慢慢吸气待感觉肺已被空气充满时, 吸气默数1, 2。此时上腹部尽可能隆起, 然后缩唇呈吹口哨状, 慢慢呼气, 默数1, 2, 3, 4, 并且保持呼气时间为吸气时间2倍, 同时左右可稍微加压, 表现腹部凹陷。此动作每日练习4次, 时间为15 min/次。2组疗程均为2个月。

1.4 观察指标

①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采用SGRQ给予测量, 共50个条目, 分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症状的影响, 总分为100分, 其总生活质量评分越低, 则表明生活质量越高。②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水平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总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生活质量总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总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 有统计学差异 (P<0.05) 。见表1。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对比

治疗前2组患者FEV1、FEV1%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EV1、FEV1%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见表2。

注:t、P为2组组内比较检验值, t1、P1为2组治疗前比较检验值, t2、P2为2组治疗后比较检验值。

3 讨论

间质性肺疾病包括结缔组织病、尘肺、特发性肺纤维化等, 其病程缓慢进展, 进一步可发展为蜂窝肺与弥散性肺纤维化, 最终致呼吸衰竭而死亡。间质性肺疾病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 近年来, 报道显示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3]。目前, 西医对于该病治疗以免疫功能抑制剂与糖皮质激素为主, 但效果并不理想, 应用激素等药物治疗间质性肺疾病初期能够改善患者肺功能, 且降低其呼吸困难程度而缓解症状;但病情处于稳定期时, 继续给药则患者症状不会显著改善。故而本文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结合呼吸功能训练治疗, 研究报道显示[4], 呼吸功能训练治疗能够提高呼吸肌的收缩强度、减少呼吸肌的耗氧量、消除辅助呼吸肌的无效作功以及提高气道防御能力与气道分泌物的清除, 从而改善肺的通气与换气功能。该病主要临床表现包括限制性弥散功能障碍及通气功能障碍, 而FEV1、FEV1%可反映患者肺功能状况,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 呼吸功能训练联合常规治疗后FEV1、FEV1%显著高于仅采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 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腹式缩唇呼吸能够增加潮气量, 降低功能残气量, 增加肺泡通气, 从而改善患者换气功能;同时应用呼吸功能训练联合常规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故而说明呼吸功能训练对间质性肺疾病患者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 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改善其肺功能,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希平, 余丽君, 许文兵, 等.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16) :1792-1794.

[2]赵希平, 余丽君, 许文兵, 等.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焦虑、抑郁症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2, 26 (8) :601-604.

[3]李本珍, 程元清.间质性肺疾病临床诊治50例[J].陕西医学杂志, 2012, 41 (7) :821-822.

呼吸功能训练 篇9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1月-2015年12月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76例, 随机分为两组各38例。观察组中男22例, 女16例, 年龄42~71岁, 平均 (56.5±13.5) 岁;对照组中男21例和女17例, 年龄41~70岁, 平均 (55.5±13..5) 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治疗, 给予氨茶碱片口服治疗, 100 mg/次, 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呼吸功能训练治疗, 具体如下:①腹式呼吸:在腹部上放置右手、胸前放左手, 之后进行一定规律的呼吸。在患者吸气过程中, 腹部会逐渐隆起, 这时患者的右手须跟随腹部抬起;在患者呼气过程中, 腹部会逐渐塌陷, 这时患者需通过右手给予胸部以及背部一定的压力作用, 左手则维持不变。②缩唇呼吸;通过嘴进行呼气、通过鼻进行吸气。在吸气时, 确保气息的均匀、缓慢;在呼气时, 将嘴唇保持口哨状;吸气时间大致2 s, 呼气时间大致3 s。呼吸功能训练的时间3次/d, 10 min/次。两组患者共治疗3个月。

观察指标:①显效:患者呼吸功能改善、肺功能增强、生活能力增强。②有效:患者呼吸功能稍改善、肺功能稍增强、生活能力稍增强。③无效:患者呼吸功能降低、肺功能降低、生活能力降低。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患者治疗满意度进行统计, 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

统计学方法: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用%表示, 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观察组在采用氨茶碱联合呼吸功能训练治疗后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观察组在采用氨茶碱联合呼吸功能训练治疗后治疗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讨论

本研究主要对氨茶碱联合呼吸功能训练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效果进行分析,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以及治疗满意度进行了统计, 其中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73.7%、治疗满意度38.4%。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94.7%、治疗满意度92.1%, 由此可见, 采用氨茶碱联合呼吸功能训练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能够增强患者的肺功能、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 进而维护患者健康, 应用价值较高。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特征为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 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等症状,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3]。一般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进行治疗时, 主要采取药物治疗, 氨茶碱则是常用的药物之一, 能够较好地舒张支气管、抗炎、抑制氧化应激, 对机体免疫进行调节, 在临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能起到一定作用, 减少急性发作的次数[4]。联合呼吸功能锻炼则能提高肺潮气容积、缓解气促症状, 进而改善患者呼吸困难的情况, 促进患者恢复。

综上所述, 采用氨茶碱联合呼吸功能训练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能起到较好作用,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分析氨茶碱联合呼吸功能训练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效果。方法: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76例, 随机分为两组, 各38例。对照组行氨茶碱治疗, 观察组在氨茶碱治疗基础上联合呼吸功能治疗, 对两组患者的最终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采用氨茶碱联合呼吸功能训练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能够增强患者的肺功能, 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 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 进而维护患者健康, 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氨茶碱,呼吸功能训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参考文献

[1]刘磊, 刘彬, 朱莉莉, 等.噻托溴铵和氨茶碱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干预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1) :15-17.

[2]黄育强, 孙坚, 张本全, 等.甘氨茶碱钠常规与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18) :3873-3875.

[3]王胜, 熊玲玲, 邓雪, 等.氨茶碱和辛伐他汀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气道炎症和气道黏液高分泌的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6, 41 (1) :37-43.

呼吸功能训练 篇10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训练,肺功能,护理对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是机体气流受限且呈进行性发展, 可有效防治的一种疾病[1], 其发病通常是因肺部和有害颗粒或有害气体发生异常炎性反应所致, 一般会累及肺脏, 有时可造成全身不良反应。COPD已成为对中老年人生活质量与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临床常见慢性疾病。呼吸功能锻炼可对肺疾病患者呼吸功能加以有效改善[2]。我院在对COPD展开呼吸训练时, 辅以精心科学的临床护理干预, 成效较显著,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COPD患者86例, 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症状与生命体征检查、肺功能检查及X线片检查, 根据中华医学会于2002年出台的COPD诊治指南确诊为COPD患者;排除精神障碍、胸膜疾病、气体心肺疾病及胸廓畸形患者。86例患者均在我院接受常规抗炎、平喘及对症支持治疗, 均已对本内容知情, 且均自愿接受呼吸训练。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男26例, 女18例;年龄61~74岁, 中位年龄68.7岁;对照组男28例, 女14例;年龄60~75岁, 中位年龄69.3岁。2组性别、年龄、病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均在医护人员专业指导下展开呼吸训练:立式呼吸, 患者并拢双腿并上举两臂, 吸气, 将手臂放下的同时呼气, 重复动作15次;坐式呼吸, 患者将双腿盘起, 将手放于膝盖上并保持手心向上, 缓慢开始深吸气直至达到最大肺容量, 屏气8s, 缓慢呼气, 重复这一动作15次;缩唇训练, 患者闭口, 利用鼻吸气, 呼气时取缩唇动作并保持速度缓慢, 吸气与呼气所用时间比保持为1∶2;腹式呼吸, 患者分别取立位、坐位与卧位展开腹式呼吸训练, 呼吸时一只手放于腹部, 另一只手放于胸前。在呼吸时, 可对腹部稍微用力按压, 吸气时与手部按压力对抗, 鼓起腹部后用鼻展开深吸气, 利用缩唇形式缓慢呼气。在这一过程中, 每次5min, 呼气时间应为吸气时间的2~3倍。在2组患者接受呼吸训练的同时,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精心科学护理干预。所有患者呼吸训练时间均为6个月, 6个月后对患者肺功能进行复查, 并对患者训练前与训练后肺功能进行对比。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训练前后肺功能进行检测, 肺功能主要检测指标包括1s内用力呼气量、最大肺活量与1s内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呼吸训练前2组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呼吸训练6个月后, 2组肺功能均有显著改善, 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训练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COPD具有不完全可逆特性, 虽每次急性发作后临床症状得以缓解, 但患者胃功能仍会继续受损。在对COPD进行治疗时, 现有药物与治疗方法均不能对患者肺功能降低趋势予以彻底阻止, 只能对肺功能下降加以延缓[3]。呼吸训练属于康复训练方法之一, 可对患者通气功能加以有效改善, 使患者二氧化碳潴留及缺氧问题得到改善。

在COPD患者接受呼吸训练时, 精心护理干预可提高训练效果, 具体护理对策如下: (1) 心理护理。COPD易复发, 难以根除, 常会给患者身心造成巨大损害, 对患者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很多COPD患者存在抑郁、焦躁等负面情绪, 对其康复极为不利。因此, 护理人员应和患者展开经常性沟通, 对患者疑问进行及时解答, 赢取患者信任, 为患者讲述治疗效果与治疗手段, 协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 (2) 饮食指导。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 指导患者进食无黏膜残留、密度均匀的食物, 禁食刺激性食物, 指导患者少食多餐, 保证患者可摄取充足营养。 (3) 制定有针对性训练方案。根据患者肺功能情况选取适当呼吸训练方法, 对呼吸训练次数、时间加以适当调整, 鼓励患者逐步展开康复训练, 在患者训练时给予细心、正确指导。

我院在COPD患者接受呼吸训练期间, 分别给予常规护理与精心护理干预, 结果显示, 所有患者经6个月呼吸训练后, 肺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 且精心护理组患者肺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常规组 (P<0.05) 。这充分说明, 通过呼吸训练,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可达到明显改善。在呼吸训练时对患者进行精心科学的护理干预, 患者肺功能改善效果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冯晓敏, 郑红梅.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康复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 27 (2A) :166-167.

[2] 孔建香, 陶连珊, 祈睿.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医学新知杂志, 2012, 22 (2) :144-145.

上一篇:实践课堂教学下一篇:理赔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