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消费

2024-05-13

日常消费(精选五篇)

日常消费 篇1

关键词:大学生,饮食消费,区别,空间隔离

1 消费理论

消费是每个社会、每个人、每一天都要从事的活动, 是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活的交汇点。人们不仅需要通过消费追求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用最大化, 也需要通过消费进行自我确认和社会认同, 与他人结成分工、合作、互动等多种社会关系, 实现社会交往和沟通 (王宁, 2001) 。消费并不是一种经济现象, 而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经济、社会、政治、心理和文化现象 (王宁, 2001) 。因此, 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而不是从经济活动的角度来看消费, 消费就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赵卫华, 2004) 。以下, 笔者尝试对从古典到现代有关消费的社会学理论作一简要梳理。

1.1 早期社会学家

1.1.1 马克思:消费是社会关系的外化

马克思认为消费和生产具有同一性, 二者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生产是社会个人的生产, 产品外在于生产者, 这种外在性决定了消费者对产品的消费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关系的反映 (赵卫华, 2004) 。马克思的这种分析将消费剥离了单纯的经济领域, 而将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外在表现与社会结构的关系结构来进行研究。

1.1.2 韦伯:消费是地位群体的区分标志

韦伯在其社会分层思想的论述中, 区分了阶级与地位群体二者间的区别。与非实体的阶级不同, 地位群体通常是实在的群体, 它是社会声望、生活方式不同的社会群体。其中, 生活方式即与消费相联系, 不同的生活方式有不同的消费模式与偏好。通过消费使社会上层保持其身份以与他者区分开来。消费方式使潜在的阶级差异显性化, 形成了地位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的地位群体, 消费最终决定了个人的阶级归属 (赵卫华, 2004) 。

1.1.3 齐美尔:消费是追逐时尚的需要

齐美尔认为时尚在本质上是社会阶层的时尚, 表现为内在的统一性与外在的区别性。一旦较低阶层试图跟从较高阶层的时尚, 模仿他们时, 后者就会抛弃旧时尚, 创造一种新时尚, 以显示地位的差别。人们通过消费追逐时尚, 既是底层对上层的模仿与向往, 也是群体区别的手段。

1.1.4 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消费论

帕森斯在《经济与社会》 (1956) 一书中, 使用功能主义理论经典模型AGIL分析了消费与家庭经济之间的关系, 认为家庭作为消费单位, 其本身是社会体系的一个特例, 也同样必须解决四种功能性必要条件 (富永健一, 1984) 。但其消费论作为结构功能论整体的一部分, 并没有突出地分析其意义, 仅是一般性的应用研究。

1.1.5 凡勃伦:“炫耀性消费”与“有闲阶级”论

制度学派的创始人凡勃伦认为, 超出实用目的之外的消费属炫耀性消费。过去只是少数显贵的有闲与炫耀性消费, 逐渐成为现代人普遍效仿的生活方式 (周宪, 2004) 。他认为财富本身即有一种荣誉性, 但必须通过消费才能使其显现。在人口流动性大的现代社会, 消费成为博取荣誉的最有效手段 (赵卫华, 2004) 。作为一种地位维系的手段与标志, 消费必须要维系在某一标准, 否则会被所处群体轻视或排斥。

1.2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消费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来, 当代西方消费社会学形成了三个范式。

1.2.1 应用社会学范式

该范式采用传统的社会学概念, 对消费者的行动做操作化的研究, 其结果有助于市场营销。

1.2.2 消费的生产范式

该范式的代表人物是桑德斯, 主要探讨消费的社会方式与消费者的个人自由和福利的关系, 其消费理论偏重于集体消费层面。

1.2.3 消费文化范式

(1) 布迪厄:消费与品味

布迪厄认为, 消费是交往过程的一个阶段, 亦即译解、解码活动, 这些活动实际上以显著地掌握了密码或符码为前提 (Bourdieu, 1984) 。用这种观点来看“消费偶像”, 可以把这类偶像看作是消费意义范式的生产者, 是消费行为中如何看和如何理解的引领者。因为他们不但创造了消费的符号, 而且赋予这些符号以意义, 并在公共领域中借助可视性媒体不断地向公众施加影响, 进而教会公众如何去追寻所谓“有品味的生活”, 而品味则折射出客观阶级位置。

(2) 洛文塔尔:“消费偶像”

洛文塔尔发展了布迪厄的相关理论并提出“消费偶像”概念。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 这种“破解密码”的能力随之从少数精英或知识分子那里普及到大众之中。通过媒介传播, 一些“消费偶像”被人为地塑造出来。他们“俨然已是当代文化舞台的主角”, 并“传达出某种特定的消费意识形态和享乐主义, 激发了公众追求消费品以及隐含在其后的生活方式的冲动” (周宪, 2004) 。

(3) 波德里亚:后现代视角下的符号交换

波德里亚把商品视为符号, 强调符号交换在消费社会中的重要机能。他认为现代向后现代发展有一个以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转变, 在这一转变当中, 符号脱离了现实, 不再与现实关联, 符号就是符号自身逻辑的表征和模拟 (周宪, 2004) 。他认为在一个为符号所控制的世界里, 消费与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些“需求”的满足不再有任何干系。我们并非是在购买我们所需要的东西, 而是在购买符号告诉我们应该购买的东西 (瑞泽尔, 2003) 。因此, 消费就是符号交换, 就是消费符号。人们所期望的生活, 是由大众传媒使用符号构建的超现实的世界。由此, 人们只能通过消费来购买这些期望世界的构成符号。

2 研究背景

从现有文献来看, 国内关于饮食消费的研究并不多见, 仅有的几项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市场消费和消费行为, 关于大学生饮食消费的研究更为少见。大学生是一个颇具规模的消费阶层, 对经济社会运行有其自身的影响。遗憾的是, 在国内消费社会学的研究中, 大学生一直处于缺席与失语的状态。笔者认为, 应该重视大学生群体, 将其纳入到消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中来。

大学校园的核心功能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知识的场所, 学生的主要生活空间在校园内。校园首先是学生们生活的地方, 承载着每个学生的基本生活需要, 饮食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高校有着明确的地理边界, 以边为界, 边界内外的空间也就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边界内的空间称之为校园, 边界外的空间一般称之为“外面”, 呈现出一种“非此即彼”的“二元”关系。空间上的内外有别不仅是一个概念, 而且贯穿在学生们的生活实践中, 这是本文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通过访谈, 从不同维度来描述大学生校内饮食消费和校外饮食消费的现状, 将二者进行对比分析, 尝试揭示二者的主要区别所在并提出相应的原因分析, 进而希望为饮食消费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3 大学生校内饮食消费和外出饮食消费的主要区别

3.1“方便”和“品味”的区别

在问及“学校饮食消费的主要是什么, 外出饮食消费的主要是什么?有怎样的差别?”时, 得到如下答复:

“校内饮食主要在食堂吃饭, 一般是快餐或者牛肉面。外出饮食, 主要去餐馆或者小酒店吃。学生嘛, 也没有多少钱, 也就是去一些相对实惠的馆子里外出改善饮食, 比起食堂来说, 营养会丰富一些, 味道会好一点。”

“谈不上喜欢不喜欢在食堂吃饭, 主要是中午时间紧张, 需要午休, 下午还有课程要上, 所以就在食堂吃了。” (访谈资料:07-WSY)

“在学校的饮食主要以食堂的快餐、盖饭、面条为主, 偶尔去学校附近的小餐馆吃炒菜米饭。外出饮食主要以学校附近档次稍微好些的饭店, 一般都是吃炒菜、喝酒。” (访谈资料:08-ZY)

由此可以看出, 作为一个地理边界明确的空间, 校园内部的各种设施无疑为学生提供了最直接、最便捷的服务。因此, “方便”就成了校园内部饮食消费的核心价值。而作为一个开放的空间, 校外饮食品种的选择余地更大, 就餐环境相对好一些。学生们之所以舍近求远, 看重的是外出饮食消费所带来的“美味”“品质”, 所以, “品味”是学生外出饮食消费的主要目的。

3.2“一般”和“特殊”的区别

在问及“校内饮食消费和外出饮食消费是否有计划, 以及花费?”时, 得到如下答复:

“校内饮食消费是有计划的, 因为家里给的生活费是有限的;外出就餐一般没有什么固定的计划, 认为有必要的时候才会外出就餐。在食堂会有特定时间就餐, 一般是上午最后一节课一下, 就去食堂吃饭。外出就餐没有什么特定时间必须外出, 消费不起呀。” (访谈资料:07-WSY)

“校内饮食的消费开支一般在300~350元之间。外出饮食就不好说了, 有时候去西关吃小吃也就花二三十左右, 有时候去馆子, 一次就有可能花七八十甚至一百。” (访谈资料:07-WSY)

“校内饮食消费有计划, 外出餐饮无法控制。一个月日常饮食开销为400元左右, 外出饮食开销比日常开销要大, 无法控制。” (访谈资料:07-ZYH)

“学校的饮食消费是有计划的, 大约每日花费控制在15元左右。外出餐饮只有大概的计划, 一般就是一餐花费尽量控制在多少钱之内, 但是这个不太好把握, 很容易超支。外出饮食的频率大约为两周一次, 节日期间较多, 平时较少。我还是比较喜欢在学校吃饭, 因为比较方便、廉价。不太喜欢外出饮食, 因为太浪费时间、花钱多。” (访谈资料:08-ZY)

以上彰显出, 大学生校内饮食消费是频繁的、有规律的、可控制的、花费小的, 因此是常态的。我们认为, 校内饮食消费践行的是“一般”的逻辑。而大学生外出饮食消费却截然不同, 是零星的、无规律的、不可控的、花费多的, 因此是非常态的。我们认为, 外出饮食消费践行的是“特殊”的逻辑。

3.3“经济型”和“享受型”的区别

在问及“校内饮食消费和外出饮食消费注重什么?”时, 一位大学生说道:

“校内饮食通常注重的是饮食量大能吃饱, 并且味道差不多能过去就行了, 也就是要实惠。外出饮食就希望能够给身体补充点营养, 吃一些平时没有吃的或者很少吃的蔬菜、蛋、肉之类, 也就是说, 注重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 虽然外出的次数不多, 但是每次都争取能够吃好吃饱。外出餐饮也谈不上喜欢不喜欢, 主要是经常在食堂吃饭, 有时候腻了, 就外出改善一下口味。” (访谈资料:07-WSY)

另一位大学生这样说:

“在学校饮食中, 比较注重的是饭菜的卫生程度与质量, 不大讲究营养。味道方面只要可口就可以, 不会刻意追求美味。此外, 购买饭菜的速度也是考虑选择何种饭菜时的参考因素之一。外出饮食消费更注重饮食本身的营养、质量、口味等, 因为要花费较多的钱, 并且外出饮食一般是有充足的时间, 不怕等, 但是要吃好的。” (访谈资料:08-ZY)

通过这些话语, 我们看出校内饮食消费主要是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 “花费少”“不讲究”“能吃饱”等成为关键词。而在外出饮食消费中, “改善口味”“营养”“质量”等成为关键词。因此, 我们认为, 校内饮食消费是“经济型”的, 而校外饮食消费是“享受型”的。

3.4“无目的”和“有目的”的区别

在“外出饮食消费的原因?”这个问题上, 有以下回答:

“有时候是因为同学请客聚会, 有时候是自己和一帮同学AA吃饭, 放松休息。” (访谈资料:07-WSY)

“外出饮食是因为应酬、交友需求等。外出就餐消费更多的是一种交流载体, 通过应酬、交友达到沟通的目的。” (访谈资料:07-ZYH)

“难忘的一次外出就餐是生日宴, 因为对我来说有特殊的意义。” (访谈资料:07-ZYH)

“外出饮食的原因主要有:同学聚会、班级活动、节日庆祝, 或者是身边的朋友谁有什么喜事了, 大家出去吃个饭庆祝一下。” (访谈资料:08-ZY)

在这些回答中, 外出饮食被赋予了更多的目的。某种程度上, 吃饭本身变成了一个形式而已, 在特定地点和特定时间因为吃饭而形成的社会互动才是许多大学生外出就餐的目的所在。与此相比, 校内饮食除了“吃饭”本身以外, 似乎很少被赋予其他的目的。

3.5“内卷化”和“扩张化”的区别

在“对于校内饮食消费和外出饮食消费的期望”这个问题上, 两个大学生这样说到:

“日常饮食消费就是少花钱并且要吃饱, 要省钱, 但是日常饮食的质量都不高, 并且基本上没有什么服务, 饭菜里不要出现铁丝、指甲、苍蝇之类就谢天谢地了。” (访谈资料:07-WSY)

“学校饮食消费价格尚可接受, 但是饮食结构较为单一。外出就餐花销太大, 不可能经常外出。希望日常饮食能在营养及味道上获得更多。希望外出饮食会获得更好的就餐条件及更优惠的价格。” (访谈资料:08-ZY)

在访谈中, 我们得出, 对于饮食消费, 在不同的空间, 人们的期望是很不相同的。可以看出, 被访大学生对于校内饮食的评价只限定在最基本的指标上, 不仅如此, 被访学生对这些最基本条件能否在校内得到满足也没有足够的信心。相比而言, 外出饮食消费有了很大的改观, 被访者所关注明显超出了基本的指标, 上升到“外观”“口味”“品质”的层面上。由此我们得出, 大学生校内饮食消费的期望是“内卷化”的, 而外出饮食消费的期望是“扩张化”的。

4 结论

以往关于饮食消费的讨论关注的只是“饮食”本身———即消费了什么。本文的讨论希望跳出这个圈子, 探究“消费”的意义。在通过对特定群体———大学生的访谈后, 我们探讨了饮食消费在不同空间的特点和意义, 我们发现大学生校内饮食消费注重“方便”, 是“一般”的、“经济型”的消费, 消费没有附加的“目的”, 对消费的期望是“内卷化”的;而大学生外出饮食消费注重“品味”, 是“特殊”的、“享受型”的消费, 消费具有“目的”性, 对消费的期望是“扩张化”的。

笔者认为, 以上基本呈现了大学生饮食消费的现状, 反映了“校园内部”饮食消费和“校园外部”饮食消费的主要区别, 表明空间上的隔离不仅是一个概念, 而且贯穿在学生们的生活实践中, 希望本文的尝试为饮食消费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卢利林.试论消费转型时期消费观念的演变[J].学术论坛, 2006, (3) .

[2]赵卫华.消费的社会结构意义——早期社会学家的消费思想[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 2004, (1) .

[3]方征.消费体验研究概览[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7, (7) .

[4]蒋亦斌.当代中国消费观念变迁解读—从广告传播表现看当代中国消费观念变迁[D].武汉:武汉大学, 2005.

[5]瞿国忠, 邵建红.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关系之实证研究——以北京市发制品市场为例的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 .

[6]章娜波.改革开放30年与青年消费观念的变迁[J].中国青年研究, 2008 (1) .

[7]周宪.视觉文化的消费社会学解析[J].社会学研究, 2004, (5) .

[8]富永健一.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现代化理论[M].董兴华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8.

[9]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M].谢立中, 等, 译.北京:2003, 华夏出版社, 2003.

《家庭的日常消费》评课稿 篇2

今天,我听了刘老师执教的《家庭的日常消费》这一课,感触良多。课堂上,刘老师儒雅的风度,温和平时的话语,不急不躁的节奏,特别是那一颗年轻的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老师这节课,总的来说上得非常平实。

一、课内课外相结合,让学生真正懂得了家庭日常消费有哪些。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课本上插图的含义。一幅图要找两三个人说,直到把图的意思说清,语言表达规范为止。一个品德课的老师能做到这样,实在难能可贵。接着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泛、多面的日常消费场景,有效地补充了教材的不足。让学生不仅知道了普通的家庭日常消费,更了解了一些新兴的消费。体现了大的教学观——生活即课堂。

二、耐心的倾听每一位学生讲述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潜移默化地落实了品德课的德育目标。

班里有14位学生,刘老师不急不躁,耐心地倾听每一位学生讲述自己家庭的经济来源,让我颇为感动。学生的发言非常有条理,用到了“早出晚归”“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等词语,将父母的辛苦表达得淋漓尽致,动人心弦。当学生讲述完后,大家自然懂得钱的来之不易,懂得珍惜,懂得感恩。这也许就是具体事例的魔力吧!

三、家庭消费调查活动,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家庭的日常消费,老师课前布置学生对家庭九月份消费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看着学生手中一份份精致的调查表,不难看出学生认证地付出。调查表的完成,学生经历了询问家长、消费分类、整理记录、设计表格等一系列活动,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让学生说自己能为家庭做些什么,把品德课的目的落到了实处。

为了让学生真正明白“节约”的道理,老师设计了“说说自己能为家庭做些什么”这一环节。学生的发言,有大的方面的,也有具体的事情,涉及到了日常消费的方方面面。通过这一环节,学生明白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节约家庭消费,从而树立了正确的消费观。

青海省大学生日常消费状况调查 篇3

关键词:消费调查 大学生 青海省

为了掌握真实的大学生经济水平和消费情况,为学校制定各种资助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指导大学生养成科学的消费理念,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随机抽取青海省大学生进行调查,在该省大学的教室、图书馆、食堂、自习室等地方发放500份调查问卷,收回475份,有效问卷470份,回收率为94%,并对这些问卷进行统计分析(见表1)。

一、青海省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消费的来源分析

从表1分析得知,青海省大学生的消费来源多样化,主要包括家庭提供、助学金、助学贷款、兼职收入,但是以家庭提供生活费为主,其他消费来源为辅的特征较为明显。

(二)青海省大学生消费结构分析

1、基本生活消费

基本生活消费主要分为饮食消费和生活必需品消费两方面。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得知,饮食消费在500元以下的大学生比例高达78.0%。由于消费收入水平的制约,大学生恩格尔系数较大,大概是0.5,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数值。同时,肥皂、衣服、鞋袜、牙膏、洗衣粉等大学生日常必需品的消费比较固定。

2、网络通讯消费

网络通讯消费主要是大学生使用手机或互联网产生的一些费用[1]。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每一个大学生都有网络消费,64.89%的大学生每学期平均网络支出100元以下;3.83%的大学生网络支出高达300元以上。相比于网络支出,手机通讯消费所占比例较大,50.34%的大学生每学期平均手机通讯费用支出300元以下。30.85%的大学生费用支出在400元—500元之间。6.38%的大学生支出超过了500元。

3、休闲娱乐消费

当前,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也是如此。没有生活负担,没有初高中升学压力,有了充足的自由分配时间,这些都为大学生追求高品质生活提供了条件,看电影、逛街购物、假期旅游、唱歌健身等潮流娱乐方式备受大学生追捧。

4、人际交往消费

人际交往消费是为了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人脉网络的支出。当前,大学生各种人情消费支出日益增加,每到一些特别的节日或同学生日,请客吃饭、唱歌、送礼物都是必须的。本文调查结果显示,26.02%的大学生除了日常人际交往消费外,每月额外花费平均用200元—400元在陪朋友唱歌、逛街、购物、看电影等交际活动上。

5.自我发展消费

为了应对不断增长的就业竞争压力,青海省大学生也渐渐意识到增加自身竞争力的必要性。除了确保优异的专业成绩外,大多数学生购买辅导资料、教材,并参加各种专业有关的资格考试,从而提高自己竞争力。本文调查结果得知,47.66%的大学生平均每学期的自我发展消费在100—300元之间。

二、青海省大学生日常消费特点分析

(一)大学生消费水平适中,但个体差异正在加大

青海省大学生消费能够坚持量入而出的原则,然而个性差异较大,小部分大学生消费水平较高,同时也有一些困难家庭的大学生消费水平只能够满足自己的生存需求。城市、城镇大学生的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省的大学生。

(二)大学生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但在个人发展方面支出较低

分析青海省大学生月均消费得知,主要包括伙食和购买日常用品等生存消费,同时也包括了通讯、娱乐、交际与学习等方面的消费。调查得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增长,大学生消费多元化特征日益明显,其在旅游、人际交往、娱乐等方面的支出比例日益增加,然而在个人发展方面的消费支出比例较小。

(三)大学生消费相对理性,但缺乏计划性

在消费过程中,大多数学生注重商品的性价比,消费比较理性;但是有些大学生一味地追求潮流、时尚,看重品牌,个性化消费行为尤为严重,消费水平日益增长。同时,在消费过程中,大多数学生缺乏计划性,随意消费,有的大学生无法量入而出,合理分配,理财能力缺乏。

三、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的思路

为了引导青海省大学生合理消费,培养他们科学合理的消费习惯,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第一,加强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大学各班主任应该采用课堂教学、开班讲座等方法,积极同学生交流沟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消费观,帮助其改正不合理的消费习惯。消费观念是一种思想之内的东西,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正的,这是一种内在素质,应该从根源上去改正不科学的消费观念,这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而言尤为必要[2]。第二,培养大学生理财能力。经过支配金钱,科学消费,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金钱,想方设法培养学生运用金钱的能力。第三,营造良好的消费风气。教育学生不得相互攀比,以勤俭节约为荣,以奢侈浪费为耻。第四,倡导勤工俭学。对贫困大学生进行一定的资助,保证其顺利完成学业。

总体而言,青海省大学生消费状况比较合理。本文重点调查分析了该省大学生消费来源、结构与观念等方面,发现该省大学生消费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主要表现在:消费水平个体差异显著、个人发展支出比例较小及消费缺乏计划性等方面。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培养,采取有效方式引导大学生消费更加理性,从而使得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薛秀军,吴巧.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及其对策—以厦门、泉州四高校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1(04):21—23.

[2]白洁.高校校风中应高扬“健康消费”之旗—以广州高校为中心[J].经济研究导刊,2011,10(04):651—653.

日常消费 篇4

关键词:大学城,医学生,调查

一、调查基本情况

根据一项对大学生进行的生活满意程度的调查, “非常满意”和“较满意”的为24%, “一般”的为54.9%, “较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为21.1%, 大学生的满意程度不高, 处于一般水平。同时发现, 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消极情绪是疲惫、压抑、无聊。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质量值得关注。云南昆明呈贡大学城位于呈贡新城, 距离昆明市区约24公里, 目前相关配套设施正在建设和逐步完善中。昆明市高校基本于2010年9月之前搬迁至大学城。对学生而言, 生活环境因此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远离市区, 公共交通拥挤, 周围生活、娱乐等设施还不成熟, 高校间的公共交通仍在建设中, 教师乘坐交通车匆忙往返于大学城和市区, 与学生交流减少。在这样全新的环境中, 了解学生的日常消费, 了解其学习、娱乐、休闲等时间分配的情况, 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教育工作, 帮助他们在新的环境中管理好自己的生活费及时间, 进而有意识地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具有现实意义。

笔者采用自编问卷对某医学院校62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男生268人, 女生361人。一年级229人, 二年级200人, 三年级200人。问卷包括两部分, 第一部分关于生活费使用情况, 含月生活费、消费情况、理财意识、计划性、记帐、额外收入;第二部分关于周末、学期、假期的时间使用情况。

二、大学生生活费及时间管理情况

1.生活费主要用于满足日常开销

调查表明, 80%的学生每月的生活费在300-800元之间, 1%的学生有过度消费行为, 20%的学生生活费相对不足, 仅能满足基本的温饱。这可能与本医学院学生很多来自农村和贫困地区有关。生活费大多数用于吃饭 (三餐、零食、饮料) 和购买日常生活用品 (洗涤、小百货等) 。从总体来看, 学生的生活费66%用于日常开销, 14%用于休闲娱乐, 16%用于改善学习条件, 4%用于其他。

2.理财意识认识较片面, 计划性不强, 对额外经济资源合理利用度不高

50%以上的学生的理财认识有一定片面性。近50%以上的学生认为, 理财是合理利用金钱和时间以及投资, 并没有意识到理财需要将物质资源和时间资源整合起来, 以促进自己的成长成材。近50%的学生使用生活费无计划, 50%的学生只有大概计划, 仅有2%的学生能够合理预算;53%的学生有用钱计划, 但不能很好地执行计划, 实际和计划有出入;有44%的学生基本没有计划用钱的习惯。有84%的学生没有良好的记账习惯;6%的学生不记帐, 甚至不知道钱是怎样花的。额外收入是大学生由于兼职、打工、勤工助学、奖学金等原因获得的超过生活费范围的经济资源。60%学生未对额外收入的使用进行规划;40%的学生用于改善物质生活, 23%的学生用于改善学习条件。这说明, 大学生对额外经济资源利用的合理度不高。

3.医学院学生拥有一定的休闲时间, 周末及假期时间多用于休闲娱乐、课外培训、社会实践, 自学时间少。

对学生在一个学期中上课、文体活动、休闲等情况进行的调查表明, 学生休闲时间较多, 每天至少2.5小时。这比相关调查中80%的学生平均每天拥有3~5小时的业余时间[1]相对要少一些, 这与医学院学生学习任务重有一定关系。在周末时间中, 大学生约有30%的时间用于休闲娱乐 (上网、谈恋爱、睡觉、逛街、餐饮) ;30%的时间参加课外培训、社会实践;10%的时间自学。在假期, 课外培训、社会实践占用的时间较周末有所增加。用于休闲娱乐的时间较周末进一步增多, 学习时间较周末进一步减少。

三、对大学生使用生活费及时间管理的建议

1.家长提供适当的生活费, 学生学会合理使用生活费

面对丰富的物质世界, 学生的需求也丰富多样。学生家长给孩子多少生活费, 这是家长们一直讨论的问题, 各家长观点不一。近期, 时有家庭经济好的家长除生活费外, 额外提供“恋爱经费”的报道见诸报端。生活费因人、因地而异。对于很多家长来说, 研究大学生的生活费实际需要及其具体使用分配情况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一方面家长可以合理安排生活费;另一方面, 也可以尽量避免学生的过度消费和娱乐行为。根据家庭情况和孩子就读学校当地的经济文化消费水平, 结合孩子的性格、爱好等因素来给孩子生活费, 这需要家长和孩子进行沟通, 正确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消费观念和习惯。

2.大学生需要学习如何支配有限的生活费并培养理财意识

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 上大学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学习和生活, 他们需要经历“心理断乳”, 适应独立的大学学习生活。当他们初次面对自由支配的生活费时并没有太多经验。同时很多大学生的生活费是父母定期给的, 每月都有, 花销起来容易没有节制和计划。常常月初天天过年, 月中、月末节衣缩食, 成为“月光族”。因此, 家长和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合理支配生活费, 让他们明白, 生活费的使用应该具有一定优先性。首先, 保证自己的健康和温饱;其次, 保证必要的学习条件;最后为娱乐、交际和其他。理财意识的培养对他们将来的生活意义良多。

3.大学生要重视时间管理, 合理利用时间资源

有研究表明,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 业余时间的45%时间应该用于学习, 35%用于实践, 20%用于娱乐。但是, 仅有23.8%的学生认为自己善于管理业余时间, 48.2%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善于管理业余时间。[3]有近五成的学生分不清大学学习生活中各类事情的轻重缓急, 有近一成的学生压根就没考虑过相关问题, 更谈不上进行正确的时间分配。[3]大学生不但缺乏时间管理的知识, 而且其观念和行为也常常出现脱节的现象。对大学生的调查表明, 他们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 即休闲娱乐的时间相对较多, 不论是在学期中、周末还是假期。需要教授学生时间管理的知识。目前, 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时间分配情况进行监控, 对一个月或者一个学期的时间分配追踪记录, 分析记录, 提出改进方法, 并进行学生之间时间管理经验交流, 使他们反思自己时间管理存在的问题, 寻找合理利用时间的方法。建议大学生平时上课期间, 增加上课、自学、文体活动时间;周末加大课外培训;假期应增加社会实践。

4.强化学生时间管理意识, 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开设关于理财、时间管理的讲座、选修课

学校相关学生工作部门和辅导员、班主任, 要关注学生使用生活费、时间的具体情况, 并针对大多数学生的特点和问题, 给予学生必要的建议。从学生入学时起, 就要关注新生时间使用倾向与休闲活动的情况, 引导学生区分大学生活和高中生活的区别, 使他们尽快适应以自主学习、自我管理为主的大学生活。可以借鉴有些学校开设“大学学习时间及其管理”专题教学[3]的做法, 介绍时间管理中目标制定的SMART原则, 以及企业运用的时间管理方法, 如六点优先工作制、ABC分析法、时间四象限法、麦肯锡30秒电梯理论、办公室美学等。通过定期开设讲座、选修课等形式, 传授理财、时间管理的知识和技巧, 培养学生良好的用钱和使用时间的习惯, 使学生使用好大学有限的经济资源和时间资源, 为今后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新秤, 邝翠清.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心态与观念——北京、武汉、广州三地的调查与思考[J].青年探索, 2010, (4) :6.

[2]黄雪燕.大学生业余时间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 1 (11) :183.

大学生日常消费情况调研 篇5

调研题目:

大学生日常消费情况调研

调查对象:

根据确定的调查目的和我校的具体情况,确定以我校学生为主,加上文理学院和医疗学院的所有有时间参与问卷调查的大

一、大

二、大三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过程中,采用随机填写问卷和邮件问卷填写两种方式来获取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的日常消费信息,最后将收集的信息运用统计的方法终点研究大学生的日常消费情况,探究大学生日常消费的来源以及消费结构和消费倾向,并分析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的消费差异。

调查时间:

1、调查筹备阶段:2013年4月18日——2013年4月22日

2、调查设计阶段:2013年4月23日——2013年4月26日

3、实际问卷调查:2013年4月27日——2013年5月15日

4、问卷数据统计与整理:2013年5月16日

5、调研汇总分析并完成调研报告:2013年5月17日——2013年5月21日

调查内容:主要询问了在校学生每月所需费用的主要来源、月平均消费状况、进行日常消费的价值取向以及在现行消费模式下导致现状的等。

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的日常消费来源渠道不多,很大一部

分学生由家长提供生活费用,占总人数的83.5%,通过自己做兼职得到生活费的学生有14.5%,2%的同学通过其他渠道得到自己的日常消费费用。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了解到,大多大学生的花费花在基本消费上,例如吃饭、零食、水果之类。现在大学生在吃喝方面比较大手大脚,不懂得节约,想吃就吃,想喝就喝,零食不断,现在大学生都参加社团活动或学院学校的部门,会经常组织聚餐,偶尔寝室之间也会聚餐,这是一笔开销。在购物方面女生花销很大,现在流行网上购物,虽然可以节省很多钱,但有一多半学生迷恋网上购物,经常在网上逛,看到喜欢的就立刻下手,又多出许多不必要的话费。个别学生追求名牌,在大商场购物,在穿着方面很费钱。

还有一些消费,恋爱消费,如果是同校会差些,异地恋比较费钱,来回的路费住宿费电话费,还要出去吃饭。旅游消费,夏季到来,大部分学生会选择旅游,而去远一些的地方旅游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交通通讯费用,交通费用很省,因为大多数时间都在校园内,步行即可,偶尔去市内逛街学校附近都有很便利的公交车,一元即可。只有寒暑假或其余假期要去火车站才打车,所以大部分学生交通费用可以忽略不计。电话通讯费用,大学校园有优惠,校内拨打电话比较便宜,而且与家人都办理了包月的亲情卡,与同年级同学办理1000分钟免话费的服务,非常划算,除了偶尔与外市同学联系,电话费用也比较省。

调查中还提到了投资话费,包括购买股票、投资做生意等方面。

这方面有花费的同学非常少,很多同学并不了解如何投资,所以再大学校园里并不流行。大部分的大学生都不会理财,也不重视理财,这方面值得我们关注与讨论。

在被访者中,35.3%的同学认为合理的消费状态只要够花就行,42.5%的人认为每月都有盈余,只有22%的人觉得以消费计划为准是合理的。而之前分析到较多的被访者觉得生活费不够花或勉强支撑,钱不太够花,这是否是父母给的不够呢?其实父母所给的钱基本已经可以维持。从这里可以看到,大多数同学都对自己每月生活费的花费并没有很好的进行计划,只是单纯的觉得够花或者要有盈余就可以了,并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来使得自己达到理想消费状态。调查感想:

“一月二百贫困户,四百五百刚够用,千儿八百是扮酷,两千三千是大户”这是某高校BBS上对当今大学生消费“具有绝对写真力”的顺口溜。一项来自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及相关监测机构的调查报告证实了上述说法:“大学生每学期的人均消费支出高达4819元,意味着大学生人均年消费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8472.2元)。”(《中国青年报》报道)虽然从我校调查结果看这种现象并不明显。但不能否认当代大学生的理财 意识薄弱。不能很好考虑自己手中所掌握的父母的血汗钱。

现在的大学生几乎每人一部手机,就是没有手机的也至少有几张电话卡,因此通讯费用在日常消费中占了相当重的分量。但在这部分费用中有多少是用在 和家人联系、和父母沟通感情呢?还可以看出

日常购物是除伙食外最大的开销了,但用在学习上的却不及其一半,父母们辛苦为我们挣学费,我们却不拿它用来学习,这难道不违背了 父母送我们上大学的初衷吗?

所以,我们大学生应该把钱花在刀刃上,在学校以学习为主,花钱切忌大手大脚,给父母造成负担,不必要的钱能省则省,不注重吃喝穿着,理性消费。

调研结果建议:

(1)理性购物

只买生活必需品。减少因无聊逛街次数和时间,见到喜欢的物件时,先考虑自己是否需要,然后再看质量和价格

(2)计划性消费

所有储蓄应分次取出,并制定适合自己的可行计划,按月或按周来取钱,不要做成“按需分配”。

(3)相应的提高学习方面的花费比重

一方面善用学校的学习资源丰富,一方面可以买一些值得收藏的书籍或者是使用很强的专业书,以后工作的时候也能用到。

(4)增强独立意识、培养和加强自身理财能力

调查表明,大学生经济独立意识不够强,对父母的依赖性过高,而且缺乏一定的理财能力,“财商”偏低,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可以这样理解,智商反映人作为一般生物的生存能力,情商反映人作为社会生物的生存能力,财商反映人作为经济人在经济社会里的生存能力。财商主要包

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我们建议大学生多利用课余时间查阅一些理财方面的书籍,一方面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自己的理财能力,对于现在以及将来都是有好处的。

(5)克服同学之间的攀比心理

上一篇:乙醇汽油下一篇:企业如何做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