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课余训练

2024-05-15

排球课余训练(精选八篇)

排球课余训练 篇1

1 运动员情况

1.1 运动员身高情况

众所周知, 排球运动网上竞争日益激烈, 身高已成为优秀排球运动员的重要形态特征之一。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郑州市中学排球运动员身高条件一般, 大多处于中等个头, 这也是近年来不能为专业队输送优秀排球运动员苗子的原因之一。

1.2 运动员的参训动机和家长对训练的支持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运动员的参训动机十分广泛, 其中对排球感兴趣的居多, 占调查总数的76.19%, 其次以升学为目的的占到6 6.6 7%, 另外, 为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参加排球训练的占59.18%, 想当排球运动员的较少, 仅占18.37%。另外, 从统计数据来看, 家长对孩子参加课余训练非常支持的占60%左右, 大部分家长对孩子参加课余体育训练表示支持, 大约占。从调查结果可以得知:大多数运动员是以喜欢排球运动, 以此作为升学的帮助, 想上更好的学校参加训练的。学生家长和学生为上理想的学校, 坚持体教结合路线, 从而达到自己的理想。

1.3 运动员学习情况及训练对学习的影响情况

调查发现, 7 0%以上的运动员文化课成绩良好, 少数运动员文化课成绩较差。此外, 从调查统计来看, 有16.33%的运动员以学习为主, 72.11%的运动员将学习和训练平衡对待, 这说明大多数运动员还是想把训练和学习二者都搞好。所以, 想要更好的开展学校课余训练, 必须很好的解决学习和训练的矛盾。

1.4 运动员未来意向情况

对运动员来说, 未来意向对运动员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调查结果显示:仅仅11.56%运动员的未来意向是国家队和省队, 所占比例较小, 而进入高校和体育类院校的占59.18%。能考上理想的大学是每个家长和运动员的心愿, 学生大多数把进入普通高校作为自己未来的意向。目前, 我国的竞技体育人才从“运动员学生”向“学生运动员”的模式的转变。同时也说明高校是我国今后培养运动人才的重要场所。

2 教练员情况

教练员作为对运动训练过程起着主导作用的组织者, 通过多年的学校运动训练实践可以充分证明, 如果一个学校拥有一名优秀的教练员, 不仅可以通过先进的、科学的运动训练手段培养出一批出色的学生运动员, 而且还能通过运动员以及教练员的体育实践带动所在学校形成良好的排球运动氛围, 促进所在学校排球运动的普及以及排球运动相关活动的开展, 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乘数效应”。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郑州市中学排球队教练员多以本校体育教师为主, 在调查的12名教练员, 其中外聘教练员2名, 其余10名排球教练都是本校的体育教师。本校体育教师平时既要给在校学生上好体育课, 又要带队训练, 工作任务繁重, 有可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练员在运动训练实践方面的工作的投入。另外, 通过对教练员排球工作与训练时间长短进行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 多数教练员可达到5~10年左右的从事排球训练工作经历。据有关研究, 一般需要22~24年的时间才能锻炼出一名优秀教练员, 除去前期大概10年左右的运动员经历, 从开始执教到成为优秀教练员, 要经过适应准备期、适应发展期、创造提高和稳定发展期4个阶段, 约12~14年。这说明郑州市中学排球队教练员队伍还不够成熟, 对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和体育后备人才方面还有所欠缺。

3 运动队情况

3.1 运动队训练时间

运动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 运动训练水平的提高需要一定的训练时间作保证, 训练次数和时间的多少不仅可以反映训练是否系统、科学, 而月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校开展课余训练的积极性。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 大部分学校训练时间在1~2小时左右, 也有部分学校训练时间较长。在与教练员的交流中也了解到, 大部分排球传统项目学校都会在寒暑假集中训练, 因平时运动员学业压力较大, 教练员工作任务繁重, 训练时间和训练效果得不到保障, 从而在假期期间来弥补平时课余训练的不足。

3.2 运动队训练场地情况

体育场地设施是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和进行健身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也是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载体。场地是学生进行身体锻炼和课余训练必不可少的硬件设施, 场地数量的多少、质量的好坏, 对学生课余训练有着重要的影响。走访中也了解到, 郑州市中学目前有室内场地的较少, 仅有3所学校有室内场地, 大多数教练员认为室外场地毕竟会因为天气等原因影响训练效果, 多次呼吁学校能修建室内场地。郑州市中学目前室外场地情况良好, 大多数为塑胶场地, 基本能满足一般训练需要。据了解, 目前郑州市也有两所学校正在修建室内场馆。

3.3 运动队参加比赛情况

运动竞赛是反映和考察运动训练效果的主要途径和直接手段, 也是展示竞技水平的过程, 通过比赛促进基本技术、战术水平的提高, 全面检查训练质量, 从中找出差距。运动队通过一些高水平的比赛, 不仅可以检验训练效果, 还可以培养运动员的运动技能、考察运动员的综合素质。从调查结果来看, 目前教练员和运动员大都反映比赛较少, 不能很好的锻炼队伍。每年仅有一次市级比赛和省级比赛, 更没有其他比赛来检验队伍的训练成果, 从而更好地发展运动队。

3.4 学校领导对运动队的重视程度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 更要求学生全面发展, 调查显示, 大多数学校领导对学校的运动队较为重视。运动队的训练工作不仅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校运动队通过参加各种级别的比赛, 不仅增强在校学生的凝聚力和运动技术水平, 也增加了各学校之间的交流。如今, 各学校运动队已作为一项对外宣传的窗口为学校提高声誉。

4 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1) 作为课余训练一直以来存在的一对矛盾——学习与训练之间的矛盾。训练时间和学习时间二者之间的合理安排已成为影响课余训练的一个重要因素。 (2) 目前在各学校, 大部分都是由本校体育老师直接担任教练员负责训练工作, 他们既要从事平时的体育教学工作又要兼任课余训练工作, 很难把全部精力集中到课余训练工作中。 (3) 学校领导对课余训练大都很重视, 但在课余训练的管理、资金的投入上各个学校却天差地别, 各个学校的训练器材配备和训练环境以及氛围还是有着较大的差异。

4.2 建议

(1) 建议相关的部门针对郑州市学校课余训练的情况, 采取相应的措施, 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同时, 在前有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运动员的输送机制, 为优秀的运动员提供更加好的升学机会。 (2) 学校应当提高重视程度, 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身的经济效益, 投入更大的体育经费, 不断的改善学校的训练环境, 改善训练场地设施, 学校要制定运动员、教练员的奖惩制度, 提高运动员、教练员参加训练的积极性, 对运动队实行合理的、科学化管理。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 针对郑州市中学的排球运动员、教练员和课余训练情况进行调查研究。针对排球运动目前在郑州市中学的发展现状, 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为中学排球队课余训练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郑州市中学,排球队,课余训练

参考文献

[1]陈丽萍.海南省中学排球运动队现状调查与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 2008, 27 (2) :42-43.

[2]杨再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 (10) :62.

[3]杨学东.北京市中学排球课余训练状况及对排球竞技后备人才的作用[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2009.

[4]许龙“.体教结合”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新途径[J].成都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25 (2) :154-157.

[5]刘艳.试论加快我国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1 (2) :40-41.

排球课余训练 篇2

关键词:小学课余训练;体育游戏;排球

一、现状分析

学校课余训练向来让教练员和队员认为是一项枯燥乏味的训练,其中存在多方面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课余训练的周期性决定训练是反复无常没有新意,师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从而降低训练效果。课余排球训练是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一个分支,目的是推动学校排球运动的开展,增强学生体质,为学校更好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做准备。为提高排球训练成绩,教练员应着手改变训练的方式方法,使其丰富多彩,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运动员参与的积极性。新课程背景下,大力提倡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小学阶段,体育游戏、情景创设等新型方式方法不断涌入课堂教学中。但是,这仅仅是在课堂中,学生比以前更能寻找到快乐。在课余训练中,参训的学生几乎还是停留在《新课程》背景之前,训练还是在肉体上和精神上“折磨”学生,从而使学生也淡化甚至放弃训练。据笔者了解,很多学校在训练中存在着:体能训练流程化、技能训练单调化、战术训练理论化等现象。这样的训练已经“过时”了,不能给训练带来积极的效果。

1.体能训练流程化

据了解,一般教练员在训练中采用的体能训练方法比较简单,大致是准备活动的程序,而且大多是教练员“下命令”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教练不陪同,而且具有硬性的流程:慢跑、压腿、各关节活动、小步跑、高抬腿、后蹬跑等准备活动后,接着就是自己“玩球”,就是让学生熟悉球性,只要两手有球即可。这样的训练很笼统,虽然上肢、下肢和全身都能活动到,但是没有具体的要求,学生也就不清楚为何要这样练,根本达不到专业体能训练的效果。可以想象,如果让学生每天完成同样的体能训练肯定不会产生理想的效果,再说,小学生的自觉性并不是那么的好,常常会因为活动的单一性或教练不在而偷懒,从而不能达到体能训练的要求,久而久之,在这样被动的训练环境下参训学生的成绩也不可能有明显的提高。

2.技能训练单调化

根据实地考察及了解,现阶段小学课余排球在技能训练方面也是比较单调,一般为教练员在讲解动作技术要领后,让参训学生采用自垫球、自传、自发球、两人合作扣球等较为普遍的训练方法,而且这个训练方法将从参训开始一直持续到比赛结束为止。平时的训练比较懒散,一般是在比赛前一个月左右开始抓紧训练,这样基础就会比较差。

3.战术训练理论化

根据现状分析,小学课余排球训练中,教练员往往会忽视对战术训练的关注。一方面,教练员自身对战术理念掌握得不够充分,所以,在训练过程中也就比较模糊地把概念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因为大部分教练员会认为即使我讲的再多再透彻也不起作用,因为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对于战术中一些专业术语等很难理解,往往实践起来效果不好,所以,也就不会花时间特意去教授,最多只是理论上加以阐述。

二、概念界定

体育游戏是指进行人体基本动作为主的游戏,并能培养勇敢、坚毅、遵循纪律的优良品质,以发展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是体智相结合并具有浓厚娱乐气息的身体和思维练习方法。它对人体基本的动作形成,对体力的增强、智力的发展、陶冶情操、磨炼意志起着积极的作用。

学校课余排球训练属于基础训练阶段,是为参训学生将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奠定身体和技、战术基础。所以,课余排球训练的内容包括为提高运动成绩进行基础训练的一切措施,如,对身体、技术、战术和心理等方面的训练,其中身体训练和技术训练是最重要的内容。但旧式的训练常常以传授与体能锻炼为核心,忽视对学生的兴趣引导与稳定体育情感的培养,导致学生虽然酷爱体育,但对体育训练却非常的黯然。本文也重点对小学课余排球训练中的体能和技能作了详细的研究,教练员根据参训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创编一些有针对性、安全性、趣味性、适应性强的游戏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三、策略研究

1.体能训练游戏化

从上述现象中,笔者发现提高参训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认识需要和心理倾向,它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动员其心理活动的积极性。学生参加体育游戏一般都是出于他们的直接动机,为了体验有趣的游戏过程,参加游戏是其自觉自愿的行动,从而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热情,激发学生锻炼的内在动力。身体训练是技术、战术训练的基础,所以,不能被忽视。于是笔者就在体能训练中渗透了体育游戏。

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体能训练):

游戏化体能训练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有针对性地加以选择适合的体能游戏,促使该素质在相应的年龄阶段得到充分的发展。教练员创编或查找一些适合排球体能训练的游戏时,一定要遵循游戏的规则,而不能玩过就好的,目的要牢牢记住在心,并且玩游戏时,教练员要亲自指导或参与游戏,同时要在第一时间指导学生的动作及调整学生的情绪,不能因为是游戏而不抓动作要领而忘记游戏的真正目的。

2.技能训练情境化

笔者先解释一下这里的“情境化”,其实本人觉得情境化也就是游戏化的一种,也是结合训练的内容制订一系列相关游戏,无非是告诉学生一个大的背景,在一个共同的背景下游戏罢了,所以,这里的情境化也可以是游戏化。排球的技术训练由传球、垫球、发球、扣球和拦网这五项基本技能组成。技术训练一般分三个阶段:技术的定型阶段、技术的反复练习阶段和配合阶段。

技术的定型阶段:这一阶段,本人不建议用游戏的方式来进行训练,只是搭配相应的情境来分别传授传球、垫球、发球、扣球和拦网这五项基本技能。并且这也是非常关键的阶段,动作的掌握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训练的效果。这里我们运用的大背景就近似于“军队化训练”,主要是培养参训学生对正确动作的能力和排球意识的稳固形成。要求每个队员就像军人一样有坚持的毅力,对每一个细节都不马虎。虽然这样的训练非常严格,但是有了军队化训练作为大背景,会让每一个队员心里有一种神圣感,而不会觉得枯燥乏味。

技术的反复训练阶段:这一阶段是建立在技术动作相对稳定和娴熟的前提之下的。大部分动作练习都有重复性的特点,但我们可以创设多样化的训练方法,使技术动作的重复训练不那么单一。下面是我们平常所采用的游戏化训练方法:

技术的配合阶段:单个技术的形成是为技术串联作准备的,在熟练掌握基本技术训练后,应将各种技术串联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队伍。在这一阶段我们同时也将基本技术训练与身体素质训练结合并贯穿于全过程,使基本技术训练与身体训练相得益彰。同时,教练员在整个技术串联之前,应有目的性地分配好每个队员的角色,为最后比赛打下基础。这一阶段我们既可以创设情境,也可以加入不少游戏,甚至还可以进行简单的比赛等。比如,我们在以“突破冰山”为大背景前提下,把学生分成两个队进行先游戏再比赛。“突破冰山”要求两个队进行闯关游戏:螃蟹行接力、S形传球、V形垫球、扣球接力、双人并排拦网、发球得分,每赢一个项目得一分,然后进行两队“特殊规定”排球赛(简单规则下的比赛),最后把所有得分相加,低分队则要受到高分队的惩罚游戏。这样一组游戏下来,参训学生不仅受到了排球的专业化体能和技能训练,并且心情也大获丰收,参训积极性立刻提高。

对于排球技能训练游戏化的运用有一定的要求:首先,任何运动技能的形成都应遵循动作技能形成规律,运动技能形成要经过三个阶段:掌握基本运动技术结构的初始阶段进一步加工运动技术中级阶段和实现运动技术自动化运作的高级阶段。这里要强调和注意的是,游戏化训练不合适在运动技能形成的初级阶段进行,一定要等到技术动作娴熟的条件下才可以实施,否则会影响技术动作的正确性。其次,教练员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基本技术训练与身体素质训练的比例。这一阶段,应特别的多安排一点技术性训练,加强技术的娴熟性,同时要注意动作之间的衔接与串联。最后,教练员还是要时刻关注参训学生的技术动作是否正确到位,如发现有错误动作应立即指出,并帮助学生纠正。

3.战术训练模仿化

排球训练中战术训练不可忽视,比赛时有各种规则的制约,那教练员就要根据本队队员的技术特点、身体素质、比赛经验等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战术。所以,本人采用直观的方法来教学战术的概念及实战运用。在训练之余,我会组织学生观看大型排球比赛片,并且有针对性地讲解一个战术,结合比赛实际,把本队队员按电视上的明星排列,这样学生就会很明显地认识到战术实际要做什么,应该怎样与同伴配合等。在观看比赛时让学生模仿体育明星,而在正式训练时教练员可以把参赛学生的名字改为体育明星的名字,让学生与明星同等称号,成为“体育明星”这无疑是学生的一种心理满足,潜移默化地增强了他们对排球运动的信心与热爱程度。

四、成效分析

1.比较训练效果

2.分析反思

从训练的效果看,渗透体育游戏后,本校的排球运动队有了显著的变化,无论从体能训练、专项技术训练还是战术和心理方面来看,学生参与排球运动的积极性大大地提高了。分析一下,主要还是学生兴趣的高涨,使整个训练效果大增。这里体育游戏的运用在排球训练中是一大有意义的创新。可以看出,游戏情意性浓厚的特点,积极进取的集体意识在相互协作、相互激励中轻松地克服了学习困难和障碍,有效地激发了学习兴趣,促进了学习的深入,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大的效果。而且游戏中在师生沟通的基础上,学生之间相互探讨,密切配合,互助合作的关系得以充分体现,在这活动过程中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相互合作频繁、直接,使学生之间产生亲近感,强化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总之,课余训练和体育课堂教学一样,都需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结合排球训练实际,将体育游戏分别渗透到不同阶段的训练之中,并且收到了很好的训练效果。但在实施游戏时,要遵循一定规则。排球游戏的运用应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首先,明确游戏的规则并自觉遵守规则。其次,应及时调整运动量负荷,教练员要通过对参赛学生动作、情绪、活动秩序和次数等方面的细微观察,分析和判断他们的生理负荷量,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再次,要时刻关注学生动作的准确性。最后,要增强学生组织纪律性,重视安全工作。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后,我校排球队获得了萧山区小学女子A组第二名的好成绩。虽然,实践的时间还不是很长,但我相信,只要保持这样的训练方法,一定会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同时,我们也呼吁有更多的教练能采取这样有效的训练方法,一起来实践和鉴证我所提出的想法。

参考文献:

[1]黄汉升.球类运动:排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07.

[2]刘副林.体育游戏[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排球课余训练 篇3

关键词:体育活动,体育训练,竞赛

当前,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 教育政策中对学生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活动、体育训练是学校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 参加体育训练, 不仅不会影响到学生们正常的学习, 反而有助于他们释放学习压力, 陶冶情操, 获得精神的愉悦, 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育竞赛成绩的高低, 不仅可以看出一所学校的体育教学水平, 而且可以体现学校的精神面貌和德育水平。积极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活动、进行体育训练, 是提高学生竞赛水平的关键。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为研究本课题, 笔者选取了盘锦市的高中和初中学校为研究对象, 共包括5所高中, 6所初中, 25名体育教师, 6名学校主管领导以及3名体育管理部门的领导, 他们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建议。

(二)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 笔者通过在图书馆查阅了相关书籍及电子资料, 在互联网上搜集了必要的数据和信息, 并向老师咨询了相关的问题, 这些步骤都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知识基础。

2. 访谈法

笔者在对学校开展体育活动以及体育训练工作进行调研过程中, 访谈了负责该项工作的体育主管部门领导、学校体育教师以及学生, 通过与他们的交谈获取了更扎实的数据资料信息, 对于课题的开展大有裨益。

3. 调查问卷法

本次调研, 笔者向有关领导、体育教师以及学生发放问卷200份, 收回192份, 有效问卷180份, 有效回收率达到90%, 问卷的信息可以作为课题的研究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二、学校课余体育活动、体育训练的现状

(一) 运动队员的选择方面

所收集的问卷显示, 72%的运动队员是由体育教师选拔出来的, 24%的学生是自己主动前来参加体育训练的, 另有4%的学生是家长要求其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可见, 教师选拔是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重要原因。

(二) 课余体育活动、体育训练方面

经过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发现, 共有16所学校有运动队, 占到80%;而在这些有运动队的学校中, 37%的运动队坚持长年训练, 52%的运动队仅在比赛前的一段时间内参加训练, 11%的运动队不参加训练而直接参加比赛。在坚持长年训练的运动队中, 有24%的学校每周训练3次以下, 55%的学校每周训练2次以下, 21%的学校每周训练一次;而在训练的时间方面, 33%的学校训练时间为2小时, 62%的学校训练时间为1小时, 训练3小时以及0.5小时的学校分别占到2%、3%。

(三) 取得成绩方面

在调查的学生中, 参加课余体育活动、体育训练在体育竞赛中取得前三名成绩的占到92%, 不参加训练直接竞赛的取得前三名成绩的学生仅占8%。可见, 课余体育活动、体育训练对于竞赛取得优异成绩有重要作用。

三、结论

体育竞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平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以及体育训练, 具体说来, 应从如下几方面做起:

(一) 选择有潜力的运动员

一方面, 体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观察和发掘运动潜力较好的学生, 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课余体育活动;在体育课上多组织一些比赛, 对比赛成绩较高的学生在期末成绩中予以加分, 促使学生之间树立竞争意识, 充分发挥自己的运动潜能, 激发运动的兴趣, 积极参加到课余体育活动中来。另一方面, 体育教师要根据竞赛项目的不同选择队员。例如, 对于跳高项目, 应该选择那些身材高挑、体重适中、弹跳能力较强的学生;对于田径比赛, 则可以结合学生日常课堂的比赛成绩, 选择反应敏捷、申通提素质较好的学生。

(二) 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

课余体育活动要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 针对不同运动项目、不同运动员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训练策略。首先, 在比赛前的课余活动以及训练过程中, 教练员要组织动员大会, 积极鼓励学生努力参加训练, 在有限的训练时间内记住动作要领、领会比赛项目的训练技巧;其次, 在训练的过程中, 教练要根据每个学生身体状况以及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的对于错误动作以及较难突破的技术难点, 耐心给运动员分析基本的动作要领, 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有效的训练手段, 纠正错误的动作, 突破技术难点;最后, 可以借助录像等高科技设备, 让运动员直观的看到自己的动作是否正确, 应如何改正, 便于在下次训练时加以改正。

(三) 充分赛前动员与热身

赛前热身不仅是为了避免在比赛的过程中因为运动幅度过大、程度激烈等可能给运动员造成的伤害, 也有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运动潜能, 获得优异的比赛成绩。首先, 教练员在赛前要鼓励学生, 肯定他们在过去训练中的成绩, 相信他们在比赛中一定会战胜对手, 收获成功。其次, 教练员要指导学生做必要的热身准备活动, 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帮助完成热身。竞赛前要根据当天的天气状况做相应的调整, 例如, 如果气温较低, 就应该提前做热身运动, 而且持续的时间要尽可能长些;如果温度较高, 则应避免大幅度的热身运动, 减少热量的损失, 热身时间较短为宜, 这样有助于将身体素质调整到最佳的比赛要求。

(四) 师生合作, 共同完成比赛任务

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 随队教师要分工明确, 制定专人管理运动员的参赛卡、身份证、号码牌等相关证件, 同时要注意各项比赛的检录时间;安排专人负责比赛前的动员、赛前准备以及心理调整等工作;还要安排专人做好比赛团队的后勤保障工作, 为运动员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总而言之,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体育训练, 不仅有助于学生锻炼良好的身体素质,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而且有助于学生在体育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为自己和学校争得荣誉。为提高竞赛的成绩, 提高学生积极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兴趣, 学校和体育教师们应注意挖掘有潜力的运动员, 采取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 做好赛前准备以及发挥团队合作的作用, 为学生们取得优异的竞赛成绩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徐宝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分析及其发展对策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05 (2) .

[2]周雷.关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队伍建设问题的探讨[J].体育科研, 2008 (5) .

排球课余训练 篇4

1. 教练员的年龄结构。

从理论上讲, 一个合理的教练员班子不能有太多的老教练, 也不能有太多的年轻教练, 中年教练应占主体。这样既有利于防止教练员班子老化, 又能为中青年教练提供发展空间。

相关调查表明, 临洮县各中学生课余田径训练队的教练员主要以中青年教练员为主, 40岁以下的教练员占教练员总人数的81.8%, 老、中、青教练的比例约为1∶5.5∶3.5。由此可见, 临洮县各中学生课余田径训练队教练员的年龄结构是合理的。

2. 教练员从事中学生课余田径训练工作的动机。

教练员从事中学生课余田径训练工作的动机可以反映出教练员对中学生课余田径训练工作的认识和态度。其直接关系到中学生课余田径训练的效果, 直接影响到各学校中学生课余田径训练工作目标的实现。

相关调查表明, “学校工作的需要”是目前临洮县各中学生课余田径训练队教练员从事中学生课余田径训练的首要动机。其次是“为学校争光”, 最后则是“对田径运动的爱好和兴趣”等。

3. 教练员工作量及待遇情况。

教练员的工作量能体现出教练员付出劳动的多少, 待遇的高低则反映出对教练员劳动价值的认可程度。

通过调查, 笔者得知, 临洮县各中学生课余田径训练队的教练员的负担非常重, 有72.7%的教练员每周要上12节-18节体育课, 还要坚持每天带队训练, 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体育比赛, 但是教练员的待遇比文化课教师要低, 有些甚至没有训练津贴。

4. 教练员选材情况。

运动员的选择是中学生课余田径训练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选材的好坏是能否创造高水平运动成绩的关键因素。临洮县各中学生课余田径训练队的教练员主要是依据学生在学校运动会上创造的成绩和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选材, 对学生的兴趣爱好、遗传基因等因素并未过多考虑。教练员选材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科学化选材程度不高。

二、主体因素———运动员

运动员是体育训练的主体, 运动员参加体育训练的动机, 直接关系到其运动成绩的好坏。相关调查结果显示, 对升学有帮助是临洮县中学生参加课余田径训练的首要动机, 其次是对田径运动的热爱和为学校争光, 排在第三位的是锻炼身体, 增强体质。

三、其他因素

1. 学生家长态度。

由于中学生身心发展尚不成熟, 往往由其父母代替其决策, 因而家长的态度对子女从事课余田径训练影响很大。相关调查结果显示, 临洮县有一半以上的中学生家长支持孩子参加课余田径训练, 但也有近两成的家长反对孩子参加课余田径训练。

2. 训练经费情况。

充足的训练经费是中学生课余田径训练工作正常开展的有力保证。临洮县各中学生课余田径训练队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学校拨款, 大多数训练队的训练经费不足或没有。由此可见, 训练经费成为了制约临洮县中学生田径运动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3. 训练场地、训练器材情况。

训练场地、训练器材是开展中学生课余田径训练工作必不可少的硬件, 而临洮县有很大一部分学校几乎没有标准的田径场, 训练器材也比较单一, 不能完全满足学生课余田径训练的需求。

4. 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

学校领导对学生课余田径训练工作重视的程度直接关系着该项工作能否顺利地开展,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田径运动水平的高低。在临洮县各中学生课余田径训练队的教练员中, 有一半以上的教练员认为:学校领导对学生课余田径训练工作不够重视。

四、对策

1. 广大体育教师应加强对田

径类体育运动的宣传, 并采取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 提高学生课余田径训练的整体水平, 引导更多的学生参加课余田径训练。

2. 学校领导应重视学生课余

田径训练工作, 并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 改善学生课余田径训练的条件;增加训练经费, 改善教练员的待遇;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素质, 完善教练员培训和考核制度;建立和优化选材办法, 提高运动员训练水平;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运动会, 提高运动员的参赛次数, 让运动员和教练员能够在比赛中积累经验, 不断提高运动员竞赛成绩。

3. 教育部门应加大对田径运

动后备人才培养的力度, 进一步完善田径运动后备人才培养机制, 不断探索田径运动后备人才的培养、管理模式, 以保证我国田径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模拟训练在排球训练中的应用 篇5

关键词:排球训练,模拟训练,对策建议

排球运动曾经是我国的优势项目,中国女排的“五连冠”更是将我国的排球运动推向了高潮。但随着世界排球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近年来我国排球运动水平发展相对比较缓慢,尽管由于多种因素造成,但排球训练创新不足是制约我国排球运动科学、持续、健康发展的因素之一。排球运动对心理素质要求较高,因而在排球训练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特别是心理适应能力、心理调试能力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我国排球训练水平的提高,进而推动我国排球运动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因而有必要对模拟训练在排球训练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研究。

1模拟训练概述

模拟训练法即脱敏训练法,是把比赛过程中即将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的各种刺激,特别是那些有可能对运动员生理和心理造成重要影响的刺激进行模拟训练,以此来增强运动员排除影响、适应环境、自我调节的能力。模拟训练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使运动能力通过在训练过程中进行相应的刺激,进而消除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紧张情绪。

模拟训练可分为被模拟系统,即比赛中可能遇到的主要对手或竞争条件、同态系统,被模拟系统相似的系统也就是模拟训练中的对手、运动员或运动队组成的主练系统,在具体训练中要做到几何相似如训练场馆和比赛场馆的相似、物理相似如排球训练利用男队模拟扣球力量、数字相似如中国女排比赛时战术特点的数学方程。而在模拟训练的分类上,大致可以分为比赛环境模拟训练、比赛状态模拟训练、比赛对手模拟训练。

2模拟训练的应用

2 . 1比赛对手的模拟训练

古语讲:知彼知彼,百战不殆。在排球训练过程中进行模拟训练,应当大力加强“比赛对手”的模拟训练,将比赛可能遇到或者具有较强优势的球队当成模拟训练的比赛对手,加强对比赛对手持战术特点的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模拟训练。进行比赛对手的模拟训练,要重点对比赛对手中的重点队伍进行模拟,比如对古巴女队的这一比赛对手的模拟,就好将重点放在路易斯身上,可以采取男排选手模拟的方式,对其扣球的力度、线路、落点等进行模拟,重点对其防守进行模拟训练。通过比赛对手的模拟训练,能够使运动员在比赛中提升熟悉感,能够有的放矢的进行比赛。

2 . 2比赛地点的模拟训练

有研究显示,如果时差在6h以上的地方,在4天左右的时间里不应该进行训练,如果想训练也只能进行轻微的活动,之后才可以加大训练的强度,通过6天左右的训练才能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因而在排球训练的模拟训练过程中,应加强比赛地点的模拟训练,通常可以采取三种方式。一是可以到比赛地点临近的地区进行训练;二是可以进行“倒时差”训练,即按照比赛地点的时间安排作息时间;三是可以采取一次性“倒时差”的办法,无论时差和路程距离如何,旅途中不进行睡眠,到达后再进行睡眠,这样能够缩短很多适应时间。

2 . 3比赛状态的模拟训练

“比赛状态”的模拟训练,必须是在知道比赛对手以及比赛对手人员配备、技战术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根据既定的比赛方案,通过“扬长补短”的方式进行训练,特别是通过反复的强化训练。一方面,可以进行“全局性”模拟训练,而且特别要高度重视“首战”模拟训练,这样在比赛开局的情况下能够使运动员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通过“首战必胜”还实现比赛的“开门红”。另一方面,可以进行“过程性”模拟训练,通过前半局模拟、后半局模拟等多种方式进行过程性训练,前半局模拟训练可以使打好基础, 后半局模拟训练能够破解运动的急躁情绪。

2 . 4心理适应的模拟训练

气候、场地、环境都会对运动员产生影响,因而在排球训练的模拟训练中应当大力加强心理适应的模拟训练,努力使运动员能够适应不同的气候、场地和环境。对于气候和场地适应能力的训练,应该经常带领运动员到不同气候、不同场地的城市进行训练, 并尽量使训练场接近场地,做好室内外环境、上中下午时间的训练,让运动员适应不同场地和不同时间。对于环境模拟训练,应当将重点放在“观众”上,特别是要加强“吹口哨”、“鼓倒掌”、“喝倒彩”等“干扰性”环境训练,着力提升运动员的抗干扰能力,在这方面应当大力加强噪音、喧哗影响的训练,最大限度的提高运动克服紧张心理的能力。

2 . 5关键节点的模拟训练

所谓“关键节点”的模拟训练,就是在排球训练的模拟训练过程中,应当大力加强“领先”、“平局”、“追局”三个方面重点节点的模拟训练,使运动知识不同节点的比赛节奏,灵活采用不同技战术的模拟训练方式。在“领先”模拟训练方面,应当采取本方先5分球的方式进行训练,在对方全力追击的情况下提升运动员的心理稳定性;在“平局”模拟训练方面,应当大力加强“争夺性”模拟训练, 既要提升运动员的稳定性,也要提升运动员的冲击力;在“追局”模拟训练方面,应当采取本方输掉5分球的方式进行,大力加强“意志性”训练,磨练运动员永不气馁、打翻身仗和奋起直追的意志品格。

2 . 6临场情绪的模拟训练

在排球比赛中,由于裁判员的水平、尺度不尽相同,因而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漏判甚至错判,会对运动员心理产生重大影响,严重的会使运动员产生情绪波动,使技术无法正常发挥,甚至导致比赛失败,因而必须加强临场情绪的模拟训练。一方面,应加强心理适应训练,通过对裁判“偏袒”、“错判”、“漏判”的模拟训练,使运动员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因裁判的不公正判决而影响整个比赛; 另一方面,加强技术适应训练,重点对运动员拦网触网等技术问题由模拟裁判进行从严、从重裁判,通过严格的惩罚使运动员将不正确的技术更正过来。

2 . 7比赛结局的模拟训练

对于每一场比赛,运动员都会认真对待,很多时候赢得了比赛会兴奋不已,输掉了比赛会灰心丧气,因而加强比赛结局的模拟训练对于稳定运动员心理状态十分重要。比赛结局的模拟训练,要采取与高手对决、与低手过招的模拟训练方式,着力提升运动员胜不骄、败不馁的比赛状态,使运动员在比赛的任何环节、任何阶段、任何时间都能够保持良好的运动和比赛状态,真正通过“比赛结识”模拟训练来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心理状态以及技战术水平发挥的稳定性。

3结语

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新探 篇6

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是指利用课余时间, 对部分体育方面有一定才能的学生, 通过运动队、代表队等形式进行系统训练, 全面发展他们的身体和智能, 不断提高专项运动成绩而专门组织的一种教育过程。开展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是贯彻全面发展高职教育方针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课余体育训练。一方面能更好地增强参加训练的高职院校学生们的体质, 另方面还可为群众体育活动的发展, 培养大批骨干力量, 推动高职院校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持久地开展。促进广大高职院校学生德, 智, 体、美等几方面全面地发展。另外, 还有利于促进校内、外各种体育竞赛活动的开展, 激励广大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 丰富课余文化生活, 培养组织才干, 形成生动活泼, 文明健康的良好风气, 使职业技术知识的学习与丰富多采, 饶有兴味的积极性休息协调配合, 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更好地完成高职教育方针对高职院校教育目标的要求。

2、高职院校进行课余训练的理性探索

高职课余训练应尊重现实、突出特征, 高职教育虽说也是高等教育, 但它的人才规格和培养形式、办学条件等等不同于本科院校, 这就都决定着高职课余训练必须走自己的路, 形成自己的特色。高职院校学制3年, 随着教育的改革, 很多学校采取了“2+1或1.5+1.5”的模式, 再加上校内软硬件等原因, 使得高职课余训练必须按照自身的实际开展工作, 建立起自己的体系。因此, 高职院校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研究, 努力探索一条适合高职教育发展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课余训练体系, 让课余训练以“丰富校园文化、促进校际交流、提高学校声誉和学生健康水平”为特征。

高职课余训练应贯彻教育为先的方针:既然课余训练是学校的一种教育形式, 就应该“面对”目前体质下降、健康意识差的全体学生, 使高职课余训练以带动全体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为根本。有了这么一个根本, 才可能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然而由于急功近利思想的作祟, 学校体育的群众性基础削弱, 课余训练的教育目标发生偏离。运动训练究其本源就是一种教育的手段,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理念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一致就是一个很好的诠释。所以高职院校的课余训练以教育为先, 从大多数学生利益出发, 以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而学校体育则以其鲜明的实践性特征与高职教育的要求一脉相承。就课余训练来说, 从本院人才培养的实际和体育的特点出发, 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红线贯穿到整个训练的过程之中, 形成为学院培养合格人才的价值取向, 使课余训练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项好的措施。

高职课余训练是国家发展体育事业的意志体现, 因此高职体育部门必须承担和积极推进高职体育运动下的各项工作, 改革不利于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做法, 努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锻炼。落实到高职的课余训练上, 则须把影响和带动越来越多的学生去参加体育锻炼为己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 决定了高职课余训练的一种不完整性和大众性。正因为如此, 加快高职院校体育运动事业的发展, 促进课余训练, 改变精英式训练的做法, 使训练更好地为人才培养服务, 就显得很宝贵。因而课余训练要促进高职院校全体学生在“阳光下”进行锻炼, 而不只是对少数体育尖子搞争面子的锦标比赛, 如此按照高职的特点展开训练工作, 使课余训练与阳光体育运动相互促动, 共同推进学生的健康水平。

3、高职院校进行课余训练的原则

3.1、目标性原则

高职院校进行课余训练必须服从并服务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 旨在促进体育教育, 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身体素质。为此, 高职院校进行课余训练必须全面贯彻素质教育要求, 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点, 切实加强高职院校课外体育训练工作的管理, 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训练与竞赛, 实行业余训练, 。以实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

3.2、育人性原则

高职院校进行课余训练的过程中, 应始终将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 注意陶冶他们的情操, 锻炼他们的意志, 培养其良好的体育作风。要使他们的身体、思想、技术、技能都有长进。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特别是体育教师都应以优良的作风、崇高的品质和思想境界去影响学生。坚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让自己的言行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实现训练规范化、环境优美化、场地设施实用化、器械安全化, 以此教育影响学生, 使他们在训练中真正得到锻炼和提高。

3.3、保障性原则

高职院校进行课余训练是整个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部分。主管体育工作的学校领导, 首先应出面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尤其是学生运动员与班主任、班集体的关系, 取得他们对训练工作的充分理解与支持。其次在学校工作的统筹安排中, 应保证有足够的训练时间, 规范的场地、器材, 以及训练全过程中配套的后勤保障。对于因外出比赛耽误学习的学生, 学校应提供补课机会, 以消除学生后顾之忧, 保证全身心投入训练。

4、高职院校进行课余体育训练的对策

4.1、转变课余训练的观念, 使训练工作切实带动学生运动

课余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 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让参加训练的学生成为带动其他学生运动的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这样, 课余训练就会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从而促成全体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并接受体育的教育。相反, 为训练而训练, 不去考虑训练行为的示范带动作用, 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4.2、从高职教育的实际出发, 凸显职业教育的特征

把高职的课余训练与比赛打造成“讲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结合学校的职业及专业教育特点, 让有不同技能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各种不同内容的或不同层次的训练、比赛, 使之做到既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才能、又能通过开展适当的比赛来切实推进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这正是高职院校进行业余体育训练所需要的, 只要围绕此展开训练, 就能让更多的、有各种不同运动技能的学生们乐于参与其中。越来越多的与所学专业结合紧密的、又可反映时代特点的、娱乐性较强的运动项目得以开展。

4.3、把体育骨干学生的作为训练对象

高职的业余体育训练, 要把体育骨干学生的作为训练对象, 这些学生由于技能水平不足, 不大可能代表学校外出比赛, 然而他们却扎根于广大同学之中, 一旦成长起来, 其影响会更大, 自然的, 就能够带动大批同学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同时他们和体育教师接触紧密, 容易理解教师的意图, 也有利于体育教学的高效进行。如此就容易达到普及群体活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效果, 使课余训练与群体活动、体育课教学真正融为一体, 从而保证高职体育任务的圆满完成。

4.4、协调好业余体育训练与文化知识和职业技术学习

高职院校的课余体育训练, 只能根据高职学生的自愿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 这是区别于专门从事专项运动的优秀运动员的训练的一大特点。因此, 要切实摆好体育训练的位置, 处理好体育训练与学生文化知识和职业技术学习的关系, 做到体育训练与文化知识和职业技术学习两不误, 这样, 才能取得家长和社会的支持, 完成高职院校教育目标的要求。因此, 必须安排好学生文化知识和职业技术学习和体育训练的时间, 把每周进行体育训练的次数和每次训练的时间, 都固定下来, 切不可占用文化知识和职业技术学习的时间, 并要防止由于训练和比赛任务过重, 而影响学生文化知识和职业技术学习和必要的休息。如因参加重大比赛而缺课时, 则应及时给于补上。当然文化知识和职业技术课的学习也不能占用课余体育训练的时间, 要做到在时间上互不侵犯, 在工作上互相协调配合, 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生活管理工作, 既要搞好体育训练, 又耍抓好他们的文化知识和职业技术学习, 使运动队、代表队的成员, 不仅在体育训练水平上有所提高, 而且在文化知识和职业技术学习上, 也能取得良好成绩, 促使他们身心协调发展全面发展的现时代职业技术人才。

总之, 高职院校的课余体育谢练, 是高职院校进行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对高职院校来说, 广大学生正处在走向健壮的青春时期, , 这个时期进行进行业余体育训练, 不仅能够锻炼学生身体、提高学生体质, 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而且能为一些学生以后进行专项训练, 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攀登世界体育高峰创造良好的条件, 对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

摘要:课余体育是高职院校体育的一个重要领域, 也是高职院校教育的组成部分, 还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是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的体育活动及其与体育有关的一切活动的领地。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既是高职院校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也是高职院校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之一。笔者通过对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进行创新探索, 希望对推动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做出有益贡献。

坚持课余体育训练的“八”要素 篇7

怎样才能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地利用课余时间训练学校体育代表队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八个要素:

一、教师热爱是根本

体育教师热爱本职工作, 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工作不计得失, 任劳任怨, 课余训练就容易坚持;体育教师若脱离现实, 追求待遇, 不务正业, 或心灰意冷、自暴自弃、好逸恶劳, 即使训练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做做形式, 应付而已, 那课余训练便无从谈起。

二、领导重视是关键

学校领导是实施政策、建立制度、制定措施的决策人。如果学校领导真正把体育工作列上了议事日程, 体育尖子的升学读书就会按照有关文件精神 (甚至放宽政策) 特殊照顾: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建设就比较快;宣传工作就得力;思想工作就好做;训练经费就有保证;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就容易调动起来。如果学校领导将运动、训练、大会、小会挂在口上, 写在纸上, 平时不关心, 遇到实际困难不解决, 不提供最基本的应有的条件, 只强调“奉献精神”, 办学纯粹是为了追求文化考分;参加体育比赛是为了夺金牌、争面子, 学校体育理论地位与实际地位落差太大, 体育教师因其职业的“过错”而受歧视, 自尊心被伤害, 那么, 坚持训练, 培养人才, 从何谈起呢?

三、多方支持是保证

学校体育特长生 (运动队员) 的特点是:负担重, 困难多, 情绪波动大。因此, 坚持课余训练必须注意各方面的影响:一是家长在物质上和精神上要支持和鼓励;二是班主任、科任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他们直接关系着学生能否成才。在教学训练中, 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在时间上往往会发生冲突, 班主任、科任教师不光要给予必要的训练时间, 支持队员参加训练, 更重要的是在思想教育等方面施与积极的影响, 使其全面发展, 立志成才;三是由于课余训练的特殊性, 学校对运动员的食宿、开、热水的供应等方面均应适当地优待, 否则, 就会打击队员坚持课余训练的积极性。

四、抓好普及是基础

学校体育活动开展普及, 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必然会有较好的基础, 有了较好的基础, 发现人才、选拔人才、组队训练, 培养不同层次的队员取得良好成绩就有希望。诚然, 运动训练搞得有声有色, 效果突出, 学生就愿意加入运动队, 班主任、科任教师及家长就愿意支持鼓励学生参加课余训练, 通过训练, 队员的运动技能提高了, 在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中, 他们又起着“小老师”的作用, 自然又能推动学校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 增强学生的体质, 促进全面发展。

五、思想教育是难点

社会所需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重合作的身体健康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这些人才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任务。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变化发展的人, 并且他们的心理、生理各有差异。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端正思想, 统一认识, 加强领导, 健全组织, 深入研究, 不断改进教育方法, 全面贯彻党的育人方针, 针对不同的对象, 因人施教, 对症下药, 教育我们的队员既要刻苦训练, 又要认真学习文化知识, 克服自由散漫、目中无人、不求上进的作风。可见, 教育任务十分艰巨。如果真正地做好了体育特长生 (队员) 的思想工作, “勤学苦练、合作进取”的学风就容易形成, 课余训练就能够较好地坚持。

六、训练方法是重点

提高训练质量, 就要遵循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客观规律, 根据本校实际, 制订训练计划, 科学地选择和安排训练内容和时间。那种“照猫画虎”、“搞大锅饭”的做法队员会感到枯燥, 效果也不可能有多好, 久而久之, 队员就会觉得:训练参加与否一个样, “老套路”不如自己去打。

七、开展竞赛是纽带

课余训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运动成绩, 而运动成绩只有通过正式比赛才能表现出来, 才能被人们所公认。因此, 定期组织不同类型、形式多样的体育比赛, 对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培养竞技能力, 检查运动成绩、增强自信心、总结经验教训都有必要。如举行全校性的体育比赛, 运动员有机会“露一手”为班集体争荣誉, 既能锻炼自己, 又能证明自己在班集体中是重要“角色”, 博得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与尊重, 从而在心理上得到满足。特别是运动员出席县 (区) 、地 (市) 等各级比赛, 取得了好成绩, 受到了有关部门的表彰, 更是会感到自豪。此时, 通过正面引导, 并给予嘉勉, 更能激励队员坚持课余训练, 继续努力进取, 创造优异成绩。如果各级有关部门不举行体育比赛或三、五年才开展一次体育比赛, 那么学校体育运动队员因受学业、年龄等条件的限制, 就不可能参加比赛, 这样, 队员在文化学习等方面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来坚持训练, 结果“无用武之地”, 岂不是白白地浪费训练时间?学校投入训练的人力、财力岂不是未用在刀刃上?

八、选用干部不可少

体育干部是运动队的骨干, 是体育教师的得力助手, 他担负着传达体育教师的意图、协助组织、督促队员参加课余训练的重任。若体育干部素质差, 工作不得力, 就不利于运动队的组织管理, 就不利于提高训练质量。因此, 体育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对体育成绩、文化成绩、思想表现好的队员进行重点培养, 选用他们担任干部 (队长、组长等) , 并教育他们要以身作则, 做好表率。

摘要:在普通中学, 因受经费、升学压力等条件的影响, 长期坚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十分不易。为了推进学校体育训练工作, 力求体育特长生有长足发展, 分析总结学校、师生状况, 把握训练要素, 并创造训练条件, 才能确保课余体育训练常态化和有效性。

核心力量训练在排球训练中的作用 篇8

1 排球核心力量训练的内容与方法

与传统的力量训练相比, 核心力量训练在力量训练中增加了一个“不稳定因素”, 它主要是针对身体核心肌群及其深层小肌肉进行的力量、稳定、平衡等能力的训练。其中稳定是核心前期训练的主要目的, 速度、灵敏、协调等其他运动能力是训练的基础。核心力量的训练的目的就是要努力使整个机体协调起来, 确保运动员在做动作时让核心区域肌群起到稳定躯体和传输能量的作用。目前国内外核心力量的训练主要集中在悬垂训练、不平衡器械训练和滑板训练等方法上, 训练的难度是从稳定的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转移到非稳定性的抗阻练习。依据核心部位的生理特性和排球项目的特点, 排球核心力量训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1 不借助任何器械的单人练习。

其目的是使排球运动员深刻体会核心肌群的用力和有效的控制身体。练习的方法有很多, 如仰卧挺髋、仰桥、单臂俯撑控腹、静力两头起等。此类练习适用于核心力量练习初始阶段, 这种类型的练习被大多数专家认为是最基础的核心力量练习的手段。

1.2 使用单一器械进行练习。

训练的目标是有效动员躯干部深层肌肉参与运动, 同时在动作过程中控制躯体始终保持正确的运动姿态。诸如利用平衡球、平衡板和悬吊绳等不固定轨迹的训练器械上进行力量练习。这种训练方式摒弃了传统力量练习中借助外力来支撑躯体的弊端。

1.3 运用综合器械进行练习。

这类练习增加了练习的难度, 要求能良好的控制身体, 在动作过程中保持躯干处于正确的身体姿势。如单、双足站立于平衡球上, 做各种上肢持轻器械举、推、拉, 下蹲, 躯干扭转等多种形式的练习;坐于瑞士球上做各种形式的练习等。这类训练一般适用于经历了初期的徒手和单一器械的排球运动员。

1.4 Pilates练习形式。

Pilates训练的理念是均匀地强化各部位的肌群及中心轴的动力, 在正确身体排列结构的要求下, 用心体会每一块肌肉的延展、收缩与控制, 目的是加强人体核心肌群的力量, 以提高身体稳定性及全身姿势的正确性。以上训练方法要严格控制身体姿势, 并呼吸配合动作, 神经系统要积极的参与, 一定要排球运动员体会到每一个动作的要点。在训练的过程中按照小负荷多次数和循序渐进的的训练原则, 静力练习时间每组20秒~30秒, 动力练习每组重复20次以上, 并随着运动员能力的提高, 加大难度或提高强度的方法, 以适应训练需要, 如逐渐延长时间、增加练习次数、加大负荷重量和动作形式逐渐复杂等等。

2 核心力量训练在排球训练中的作用

2.1 运动员力量素质将会得到明显提升

排球运动员要想在比赛中发挥良好, 充分的运用预先训练的技战术, 不可缺少力量素质。因为没有力量素质排球运动员各个运动环节都将会受到限制, 而且很有可能受伤。所以排球运动员必须拥有强大的力量素质, 而在日常的训练中, 核心力量训练则是提升排球运动员力量素质最好的方法。核心力量训练过程中, 运动员的各个肌肉全部被调动起来, 彼此协作, 保持身体平衡, 下肢与身体的力量会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聚集到上肢, 这样运动员的发球的动力将会非常足。

2.2 运动员稳定将会得到明显加强

排球运动与其他运动最大的不同就在于, 很多技术完成状态几乎都是不稳定的, 而运动员能力的体现就在于能够在不稳定的基础上, 协调发力, 恰当好处的运用各项技战术。比如跳发球, 涵盖了很多环节, 但最关键的关节是空中击球。运动员在进行空中击球时, 身体与球之间的位置关系保证是否能够正确击球的关键。身体与球之间的位置关系和谐, 身体的协调能力就会很强, 手臂的力量就非常大, 也就能够准确的击到球, 但是这需要运动员核心区足够稳定, 否则在击球的过程中, 可能会摔倒受伤。核心力量训练则能够有效的提高运动员核心区的稳定性。运动员的核心区主要包括多裂肌、盆底肌等, 核心训练过程中, 这些肌肉群同时被调动起来, 与小肌肉群共同协作发力, 促使运动员更加准确、稳定、流畅的完成空中击球。

2.3 有助于运动员能量输出

很多运动专家都将人体中的核心肌肉群称之为汽缸, 当人体四肢需要发力时, 汽缸中储备的能量将会输送到各个肢体部位。排球运动员发力时, 真正的原动力来自于腰髋肌群, 之后借助动力链, 将能量传递到身体各个部位, 以此保证运动员发力击球成功, 完成指定技术动作。人体核心部位是肌肉群聚集的部位之一, 拥有着非常大能量。通过试验研究发现, 排球运动员驱干拥有足够的力量, 身体拥有足够的稳定性, 更容易完成指定技术动作, 而与之相反的运动员则难以完成相应的动作, 甚至容易受伤。核心力量训练正是能够起到提高运动员躯干力量, 并且有助于将这些力量输出到身体各个部位的作用。

2.4 减少运动员受伤次数

排球运动员如果没有正确的发力, 或者在发力的过程中, 力量明显不足, 则非常容易受伤。核心力量训练则能够保证运动员发力过程中, 身体处于正确的位置, 利于运动员保持身体平衡, 拥有一个正确的发力支点。另外, 核心力量训练, 也能够提高小肌肉群的稳定性, 小肌肉群越加稳定, 运动员受伤的几率就越低。比如运动员起跳扣球时, 需要腾空向前倾, 身体要保持前冲的状态, 如果运动员核心力量不足, 身体非常容易失去平衡, 使得运动员触网或者直接受伤。

3 结论

综上所述, 可知核心力量训练在排球训练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排球教练人员与运动员应该引起重视。由于每个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差异性比较大, 所以教练员也应该有针对性制定训练计划, 保证核心力量训练对每个人都有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继珍, 赵嗣庆.核心力量训练的实质及在我国竞技体育的实践[J].体育学刊, 2010 (05) .

[2]赵佳.核心区力量及其训练研究进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9 (03) .

[3]于红妍, 王虎, 冯春辉, 贾嘉.核心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之间关系的理论思考——核心稳定性训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8 (06) .

[4]黎涌明, 于洪军, 资薇, 曹春梅, 陈小平.论核心力量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训练——起源·问题·发展[J].体育科学, 2008 (04) .

上一篇:语文减负增效策略下一篇:运动员无形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