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老王的情感世界

2024-05-05

体验老王的情感世界(精选五篇)

体验老王的情感世界 篇1

一、“活命”:活出高贵的生命

在进行了一番简单的热身 (生字词造句、导入) 之后, 王君老师引导学生找出了本文的文眼———“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一句中的“活命”。 “活命”二字可谓是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 王君老师的讲授由此展开。 文章中的两个人物, 即老王和作者自己,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下无不呈现一种活命的状态。

老王, 一个孤独的、贫病交加的三轮车夫;学生们, 生活在安逸之中, 没有太多生活阅历。 为了使孩子们能够理解老王的孤、苦, 王君老师采用了转换角色朗读文本的方式, 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老王, 用老王的口吻向杨绛倾诉自己的窘境。 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 “都组织起来了”, 老王 “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进不去了”……学生模拟老王的讲述, 逐渐体会到老王被集体抛弃的哀叹和人生已至暮年的无奈。 接着王君老师进一步举例:假设在一个班集体中, 只有“你”被全班孤立了会是什么感受? 一个简单的实例, 学生对于老王那种被集体抛弃的孤独感立马就有了设身处地的领悟, 这样的处理看似简单, 却恰到好处、充满智慧。 老王的“孤独”不仅仅在于没有集体的归属感, 他几乎是没有亲人的独居老人。 为了进一步渲染老王的“孤独”, 王君老师同样采用了朗读课文的方式, 但这一次朗读的形式换成了“老王”与“杨绛” (生:老王;师:杨绛) 之间的对话, 一问一答间, 学生感受着老王没有亲人的无依无靠、孤苦伶仃。 老王是挣扎在时代最底层的苦力, 三轮车是其“活命”的唯一道具, 老王所渴望的或许只是有人能够同情和理解他, 有人能够平等地看待他, 有人能够真正地把他当做一个“人”。 王君老师在处理这一部分的时候多次采用了学生朗读的方式, 且朗读的形式不尽相同, 通过朗读, 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带入到文本当中, 尝试与不同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 从而领悟作者文章中渗透的思想感情, 这种教学手段非常值得今后教学中借鉴。

老王渴望的是被人理解与尊重, 而坐在三轮车上的杨绛恰好充当了这样一个角色。 或许正是在这种 “他蹬”“我坐”、“我问”“他答”之间, 杨绛和老王在精神上有了一些沟通, 老王感受到的是“我”对一个在生存和精神的双重苦楚中挣扎的底层劳动者送去的一丝温暖。 而杨绛, 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 在灵魂上是何等高贵, 可是放在那个年代, 却被视为草芥, 依旧摆脱不了任人践踏的命运, 她的日子又能比老王好过多少呢? 王君老师指出, 作者杨绛也处于一种“活命”的状态。 至此, 我们看到, 两个不同的生命, 一个卑微如尘土, 一个本该高贵得如莲花一般, 同名同样经历着身心的双重拷打, 却同样都有着善良的灵魂, 在冰凉的世界里抱团取暖。 王君老师将“活命”二字予以升华, 将其拓展开来———“活出了高贵的生命”, 这样的升华令人为之一振, 使得一堂解读文本的语文课变成了解读人生的生命教育课。

二、时代:烙在人物身上的伤痕和隐痛

老王是一个被排除于体制外的人, 杨绛是一个糟“文革”迫害的知识分子, 他们境遇的窘困是那个特殊时代造成的。 时代是人物依存的背景, 人物的命运跟着时代的走势跌宕起伏。因此, 我们要感受老王和“我”的活命状态不得不追溯到那个特定的年代里寻找答案。 然而对于听课的八年级学生而言, “文化大革命”或许只是道听途说来的一个历史名词, 对其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谈不上设身处地地理解老王和杨绛的处境, 更谈不上理解老王和杨绛之间情谊的弥足珍贵。 因此, 王君老师在对杨绛的“活命”状态做解读时适时地引入了杨绛在《丙午丁未年纪事:乌云与金边》当中的一段话:

我们草草吃过晚饭, 就像小学生做手工那样, 认真制自己的牌子。 ……我方知我们这一大群“示众”的都是“牛鬼蛇神”。

这一段的描写是对“文革”时期历史的真实写照, 当时的杨绛夫妇都被打为所谓的“牛鬼蛇神”, 已然沦为了被清扫、被弃逐的不幸者。 通过这段话, 我们能够体会到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而本该是人人自危的情况下, 老王和杨绛一家却彼此关照, 彼此传递着暖意, 就仿佛黑暗冰冷世界中的一点微光, 令人动容。 文本是呈现在学生眼前的, 而时代背景是隐藏在文本背后的, 为了使学生充分挖掘文本、理解文本, 王君老师适时、适量地引入背景资料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鉴。 要做到这一点, 语文老师光是研读课本是远远不够的, 应当始终按照一个学者、一个研究者的身份要求自己, 注重日常积累, 保持阅读的习惯。

三、细读:万千变化不离文本始终

触动心灵的情感体验 篇2

教学叙事

龙江县七棵树镇中心学校

姜丽艳

语文是最需要倾注情感的学科,语文课堂教学要想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注重触动心灵的情感体验,触及学生的心灵世界。激发出学生朴实无华的美好情感。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认为:语文教学任务之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统一。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让我真正领悟到了语文教学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语文课堂教学如果只机械地学习识记语文的知识点、能力点,安排学生反复的机械的练习,就不可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非常注重触及学生心灵世界的情感体验,在情感共鸣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句话高度概括了一本好书给读者带来的美好情感体验,有利于培养人的高尚情操。我们的语文教科书有着丰富多彩的文章,内容也包罗万象,里面蕴含着作者的各种情感;有对自然的赞美;有对生命的感悟;有敢于同命运抗争的人生启迪;有对社会应尽责任的理性思考„„教材从各个方面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指导着学生的思想和言行。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水平的有效方法。

在教学歌颂自然的美丽神奇、各种生命的顽强的课文时,我注重引导学生产生向往美好的情境,热爱祖国壮丽山川,关心自然和生命的情感体验。如:引导学生品读《五岳之首——泰山》时,精心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利用电教手段播放优美的画面,悦耳的音乐进入情境。安排引领学生从泰山的自然风光和文化积淀两方面体会泰山的雄伟壮丽和独特的文化景观,感悟作者抒发的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我着重引导学生品读泰山“十八盘”的曲折和壮美,站在泰山极顶领略泰山风光的壮丽,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向往热爱之情。而且品读欣赏后马上进行写作体验,达到情发于内心,流动于笔尖的效果,用准确流畅的语言,把这种美好的情感表达出来。在品读《夹竹桃》这篇课文时,调动学生丰富的情感,从几种有象征意义的花入手,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品读出夹竹桃的韧性和引起我的幻想的妙处,进一步领会出作者对默默无闻、兢兢业业的品格的赞美,从而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欣赏生命、热爱生命、感悟生命,获得积极的人生启迪。

在教学反映人物命运和喜怒哀乐中悟人生道理的课文时,注重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与人物情感产生共鸣。如:我在教读《<二泉映月>的诞生》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的艰辛历程,学习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的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但不是简单的说教和灌输,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启迪学生思考:阿炳喜欢大自然的音乐,在大自然的天籁之音中陶冶长大的。他的不幸遭遇,他勤学苦练的韧性,对二胡演奏艺术锲而不舍的追求与热爱,他的坚忍不拔的毅力,他和他的乐曲才得以不朽和永恒。学生在感受阿炳经历坎坷的痛苦,寻求光明的渴望和顽强毅力中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老王》中的情感失衡现象浅析 篇3

一.老王因何“投桃”

原因有三。第一,受人关照。杨先生照顾他的生意,那么多健全的三轮车夫,偏常坐老王的车,且和这个“失群落伍”的人说说闲话。杨先生的女儿给老王鱼肝油吃,治好了他的夜盲症。第二,爱戴杨先生。因为杨先生一家和善,不欺负人,而且身处社会底层做苦力的劳动者总是对喝墨水的知识分子仰视。这种仰视来自与生俱来的尊重,发自内心。因尊重而愿亲近。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老王想通过帮助别人获得认同感。老王无疑是个贫苦的人,“破旧的三轮车”是其谋生之本,“破破落落的大院”、“坍败的小屋”是其所居,又没有什么亲人,这样的人注定是被同情的对象。可老王也是个淳朴的人,受到杨先生一家的善待,这个贫苦的人总是竭尽自己所能,想表达对杨先生一家的友善。所以,他主动要“送冰”,并且车费减半,冰大一倍;送钱钟书先生上医院,坚决不肯拿钱;临终前拖着僵僵的身子把“大鸡蛋、好香油”送过来。所有这些,在他,分明获得的是一种满足,一种快乐。要知道,一个孤苦伶仃的人最想要的,不是别人的同情,甚至不是温暖,而是被需要的感觉。因为被人需要,才有活着的价值和乐趣。

二.杨绛为何“报李”

中国古代讲究“礼尚往来”。强调有来有往。《诗经》中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诗句,清代《增广贤文·朱子家训》中又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醒世之训。深受传统文化浸淫的杨先生在和老王交往过程中,就始终秉承这样的理念,此其一。知识分子的清高、自尊也决定了他们绝不可能凭空受人恩惠。他们不想占别人一丁点儿便宜,感觉这样会颜面扫地,此其二。

三.杨绛何以“报李”

换个角度,如果杨绛一直接受老王的帮助,必定也会不安、不自在。所以,杨先生“报李”之举也是人际交往中情感的需要。那么杨先生怎样“报李”的呢?文中老王为杨先生家所做的一共有三件。第一次,杨先生“不要他减价收费”,全额照付。第二次,“我一定要给钱”。第三次,“转身进屋”取钱。一言以蔽之,以“金钱”来“报李”,且每次都是立刻兑现。透过金钱,来看这种回报行为的实质:

(一)以“同情”回报“亲情”

老王给我们送冰,自认为是老朋友的老王要在各方面给予优惠,“我们当然不要他减价收费”。“当然”二字中透露出杨先生的优越心理:和你老王比起来,地位、经济,孰好孰坏,一目了然,还用得着你来关照我们?老王送钱先生去医院,他没有把这次出车看成是做生意,而是看成送一位朋友或亲人去医院而已,所以他“坚决不肯要钱”,并“哑着嗓子悄声问‘你还有钱吗?”。“哑着嗓子”说明老王很懂得照顾杨先生的自尊,“你还有钱吗”透着老王真诚的关切。而杨绛“笑着”说有钱的神态恐怕不仅仅是宽慰老王,更是为老王杞人忧天而哑然失笑吧。“我再怎么样,也比你老王有钱吧。”老王亲人般的关爱在杨绛那里没有被接受,反而轻松地勾出了对方的优越感,更确立了老王才是被同情的对象的身份。

(二)以“客套”对待“真诚”

读者作为旁观者可以看到,在彼此的交往中,老王始终是那个主动者,主动帮助,主动亲近。他感受到了杨先生一家的善良和平等思想后,便发自内心地喜欢、爱戴这一家人,毫无保留地付出了一片热忱,一片真心。相对于老王,杨绛却显得有些被动。她在老王“投桃”之后“报李”的做法,虽然合乎中华民族往来的礼仪,却少了几许真情、真心,让人觉得那样的客套、生分。这种客套,不让人感到贴心,而是自有一种拒人于心门之外的冷漠。虽然双方都有付出,但情感的天平就这样微妙地失衡了。杨绛先生未能理解、接受老王的真心,因而也没能维护老王付出真诚后获得的满足感和快乐感,客观上扼杀了老王的情感内需。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笔者在多次中规中矩地教完《老王》之后,现尝试着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探寻杨先生的内心世界,希望对我的“95后”学生营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有所帮助,更权当抛砖引玉,唤起语文人在尊重作品的基础上对名篇作个性化解读的热情,赋予作品以新的时代意义。

杨绛《老王》的“善性”情感体察 篇4

文章中, “我”与老王的“善性”情感流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起初, 作者与老王只是一般的顾客与车夫的关系。老王一辈子很苦, 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他打了一辈子光棍, 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 小屋破破烂烂的, 眼睛又不好, 他的一生凄凉艰难。由于老王职业卑微, 社会地位低下, 再加上生理缺陷, 时常成为别人鄙视和嘲笑的对象。但作者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歧视老王。别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 怕他看不清, 撞了什么”, 而“我”为了照顾他的生意, 却“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 我坐, 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这不仅是车夫与乘客的一般闲聊, 那是善良者的心理交流, 使老王孤独的心灵得到了慰藉。别人取笑老王眼睛瞎了一只, 是因为“年轻时‘不老实’, 害了什么恶病”, 才导致眼瞎, 而“我”却认为“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 也许是得了恶病, 反正同是不幸, 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我”的女儿还给老王送大瓶的鱼肝油吃。这一阶段, 文章的“善性”情感主要表现为“我”及家人对老王同情和关心。

随着“我”与老王交往的加深, “我”对老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他的善良品行使我逐步感动。首先表现为“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 车费减半。“每天清晨, 老王抱着冰上三楼, 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 冰价相等。”可见, 穷苦卑微的老王却有着一颗热心诚恳、淳朴善良的心。在“文革”时期, 所谓的“反动学术权威”是要被打翻在地, 踩在脚下的。但是, 这些对老王都不会有丝毫影响。作者丈夫默存 (即著名作家、学者钱钟书) “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 老王帮“我”送他去医院看病, 并坚决不肯收车钱, 在“我”的坚持下, 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担心看病的钱不够用。“我”亲眼目睹了老王的这些善举, 对老王的感觉已不仅仅是一般的同情和关心了, 而是有一些刮目相看了, 心灵中的某根琴弦被触动。最令人感动的是老王受了人家的好处, 总也不忘, 总觉得欠下了人情, 去世的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当时的情景是这样的:

他面色死灰, 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 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 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 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是生命垂危者的写照。在生命即将走到终点的时候, 还惦记着知恩图报, 把自己舍不得吃的鸡蛋和香油送给关心照顾过自己的人, 怎能不令人感动万分呢?虽然只有一二十个鸡蛋, 但在“我”的记忆里却是“多得数不完”。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夸张手法, 它表达了作者心灵深处的无限感激。这一阶段, 文章的“善性”情感表现为老王的一系列善举和作者的敬重与感动。

文章“善性”情感发展的第三阶段, 就是当作者得知老王去世后所表现的反思与愧怍。“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 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这是“善性”心灵的交融。同是善良者, 他们的“善性”情感是相通的。这种情感已经打破社会地位的束缚, 是伟大的, 是值得赞美的。“但不知为什么, 每想起老王, 总觉得心上不安。”作者此时心里不安的是什么呢?是因为吃了老王的香油和鸡蛋吗?是没有及时领受老王的谢意吗?都不是, 真正的原因“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是啊,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 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 关注他们的命运, 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这些年来, 相对于老王的善行来说, 她感到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远远的不够, 这使她每每想起老王就会觉得愧疚和难过。这是善良者虔诚的反思, 这是作为一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含蓄的呼唤。文章通过作者与车夫老王的交往, 反映了老王艰苦的生活及其善良厚道的品格, 也体现了作者平等的观念和关爱、同情弱者的人道主义精神, 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在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 学习这篇文章更有现实意义。

摘要:《老王》是杨绛的一篇纪实散文。这篇文章现收编于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是一篇教读课文, 体察“善性”情感是文章的学习重点之一, 文后的“研讨与练习”的第一题就是要求我们“以善良去体察善良”。下面笔者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对作品中“善性”情感所作的体察, 但愿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多元体验,丰富学生情感世界 篇5

【摘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断进行课程改革的探究与尝试。本文中,笔者以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为例,以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为基础,从妙用电教、、联系生活、编演剧本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包涵。

【关键词】小学语文;体验教学;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原有模式的僵化和不足,如何实现教学课堂的多元化、使学生能够有效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成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探索的主题之一。笔者通过多年探索,逐渐认识到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激发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之一。

一、妙用电教,激发情感

小学语文的课文文本往往内容简单、元素单一,如果只是单纯依靠课本进行讲述,整个课堂设计就会显得单薄、乏味,难以使学生体会到课文作者的内心活动。通过运用电教设备,则能够轻而易举地为语文课堂注入许多新鲜元素,让课堂“灵动”起来,变得异彩纷呈。

如在苏教版语文《黄果树瀑布》一课,课文主要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讲述了黄果树瀑布的壮丽景色,为了让学生对黄果树瀑布的景色有更生动的认识,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我运用PPT按照课本中作者的游览顺序进行了场景搭建,还在PPT中整合了黄果树瀑布的形成原因、历史故事等与课本相关的信息。在课堂的讲学过程中,我每对黄果树瀑布进行一段讲解,就会有相应的图片或者文字资料出现,帮助学生进行内容理解和情感激发,学生一边在文本中畅想,一边在教师建立的场景中遨游,获得了极佳的情感体验。课堂顺利结束后,我询问了几个学生的听课感受,大家都表示这样的教学方式,唤起了他们对黄果树瀑布的向往,大家对黄果树瀑布充满了好奇,不由自主地就更加认真地听老师的讲解。

学生的情感体验,往往需要一个触发媒介,而音视频或者图形图像等显然是最直观的触发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电教技术进行引导工作,必然能够使得语文教学更加多元化,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接受方式,从而使得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学生的参与度大大增加。

二、联系生活,深化情感

语文学科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而语文的教学内容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是对生活体验的高度浓缩,因此,日常生活就是语文教学取之不竭的资源库。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将课本内容与生活进行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情感,从而深化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例如,在苏教版语文《燕子》这一课中,主要向学生描述了美丽的春天景象,文中几只燕子的描写尤为生动优美。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依靠文字描述,学生是无法完全体会到这种景象的美感的。于是,我进行了这样的课堂设计:在讲完课本上的内容后,我让学生每个人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画下自己在平常生活中见到的燕子的样子,并与课本上的燕子进行对比,看自己看到的燕子和作者看到的两者有什么不同。之后,我挑选出几个画的不错的,让这几个学生每个人上台讲了一下自己在画这幅画的时候心里的在想什么。学生的分享,成功地勾起了大家对春天的记忆,活跃了课堂气氛。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教师成功把课本里的“燕子”带到了学生身边,课本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会使得学生对课本内容产生一种亲切感,从而能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像力,把有限的学习的空间无限化。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一定要在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上多下功夫,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小学生年龄较小,其对情感对直接的体验就来源于日常生活,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选取合适的机会和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调动起学生的兴趣。

三、编演剧本,升华情感

当代教育学家本杰明?布卢姆曾说:“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小学生由于年龄层次较低,存在注意力易分散、无法长时间集中的情况,因此,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无法将枯燥的文字生动化,就很容易把课堂变成自己一个人的“满堂灌”,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日常教学中采用了编演剧本的形式进行教学改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苏教版语文《虎门销烟》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对当时的历史情景有更深刻的体验,感受林则徐的爱国情怀,我给学生布置了课本剧编演的作业,让学生参考教科书上所讲述的事件发生过程,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进行历史景象还原,并尽可能地进行延伸和扩展深化,能够表达出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后续影响。学生在接到作业后,立刻自由分组,积极地开展了准备工作,充分运用互联网、图书馆等多种渠道进行资料的查询、搜集和整理,组内成员也经常在一起进行剧本内容更多讨论和修改。最后,课本剧演出取得了完美的效果。

通过课本剧编演的形式,学生的能动性能够被完全调动起来,其注意力将是无比集中的,而对剧本内容的不断修改,其实也是学生对课本内容的不断咀嚼和消化,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够对课本知识达到相当程度的了解和掌握,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三点,就是笔者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点教学经验和感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这三点进行灵活应用,相信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小学教学实质上是一种启蒙教学,对一个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全身心的投入,努力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为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而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李梅.体验学习――21世纪重要的学习方式[J].华南师范大学,2013(10)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体验老王的情感世界】相关文章:

老王范文05-15

老王教案05-13

老王11范文05-15

老王正式范文05-16

老王杨绛范文05-16

课文老王范文05-16

老王原文范文05-16

杨绛老王范文05-17

老王lidaming06-02

老王s范文05-15

上一篇:司法化运行模式下一篇:理科生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