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特征

2024-05-15

魅力特征(精选三篇)

魅力特征 篇1

关键词:自媒体,口碑营销,社交网络,特征

在传统营销时代, 大多数企业都存在优势媒体依赖症, 试图依靠独占优势媒体资源来掌控品牌传播的话语权。媒介巨变正开启全新的商业格局, 市场的媒介守门定律逐渐成为过去。虽然当下的大企业依旧试图通过大预算尽可能地夺取注意力, 但近年来, 借助互联网思维迅速扩增的自媒体平台的力量不容小觑。自媒体——这种新型的自我发声器逐渐开始对大众的生活产生影响, 而自媒体的蓬勃发展也促使传播的话语权变得更加多元化和立体化。与之相对应, 口碑营销的雪球效应在自媒体信息多元化传播的道路上越滚越大, 自媒体时代的口碑营销正在消费者决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自媒体口碑营销对一个品牌的生存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不管你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名人, 甚至是一个普通人, 你都可以通过独特的声音来传达你的思想, 从而影响他人, 这就是自媒体的魅力所在。成功的自媒体口碑营销所能影响到的消费者往往比实体通路有过之而无不及。

“自媒体 (We Media) 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 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 (1) 自媒体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论坛/BBS等网络社区, 凭借其特有的交互性、自主性等特征, 自媒体使信息交流的自由度显著提高, 联动传媒生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

自媒体时代的口碑营销主要是消费者通过自媒体渠道分享自己对品牌、产品或服务的相关信息和评价, 从而达到宣传产品的作用和效果。从现阶段来看, 自媒体时代口碑营销的魅力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基于自媒体产生的口碑营销可信度更高

可信度的高低是决定口碑营销成功与否的重中之重。基于自媒体产生的口碑营销可信度更高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决定:首先, 是自媒体的人员组成方式。在自媒体上能够建立连接、产生互动影响的人们, 通常是有一定现实关联的, 他们或是因为有人际关系作为基础, 或是以共同兴趣爱好作为铺垫, 抑或是有共同的目标和追求等等, 这种现实意义上的关联, 强化了彼此之间的信任基础, 进而提升了口碑营销的可信度。其次, 是自媒体的沟通方式。自媒体信息沟通的方式主要是以对话、互动的口碑形式进行的。一对一的信息交流更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和被关注的感觉, 自媒体的移情性, 进一步拉近了商家跟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对信任的情感维度的研究表明, 人们更有可能和那些与他们有共同的背景、个人爱好和品位的人交往并信任他们。 (2) 现阶段, 最常见的自媒体口碑平台包括网络虚拟社区和自媒体应用平台。当一条关于某个产品的口碑讯息发布以后, 网络社区本身就成为关系节点, 因为在社区成员发布口碑的同时, 社区本身就赋予了这则口碑一定的可靠性, 后者如微博和微信, 相较于虚拟社区, 微博和微信的优势在于信息输出者的真实性更强, 信息内容也更完整、丰富、有层次, 并且很多博主大V都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或者社会知名度, 消费者对微博大V们信息的信任度也就更高。较之微博而言, 微信的真实性更强, 主要是因为微信本身是建立在朋友圈的基础上的, 换言之, 能够看到朋友圈相关信息的用户一定是建立在彼此认识的基础上的, 这在某种层面上有效地保证了信息的可信度, 从而提高了口碑营销的可行性和成功率。所以, 通过自媒体进行口碑营销较之传统的广告营销和常规的网络营销渠道, 具有更高的相关性、移情性和可信度。

二、自媒体的快速发展让口碑传播成本更低

媒体广告、线下活动、委托代理等传统的营销方式, 大都需要商家支付不菲的费用, 相比之下, 自媒体口碑传播成本较低, 投入也相对较小。由于自媒体口碑的形成与传播是消费者基于使用感受及体验进行的传播, 因而潜在消费者的跟随效应、渗透效应较为明显, 正向、积极的口碑甚至不需要企业支付费用便可以吸纳到新顾客, 在提升销售量的同时, 还有助于品牌形象以及品牌忠诚度的形成。以新浪微博为例, 用户中不乏各行各业的知名人士, 当社会名流、业内专家、亲朋好友都对某个品牌或者某种产品发表着相对积极正面看法的时候, 这些人在无形中就成了这个品牌口碑营销的构成要素和扬声器, 而他们所发出的信息会联动网络上其他对此信息感兴趣的用户的呼应, 并随之将信息进行复制和扩散, 从而达到激发潜在用户产生购买欲望, 实现低成本运营的泛传播效果。

三、自媒体让口碑营销的接触面更广, 传播更高效

共同的爱好和关注点是自媒体聚集区形成的关键点, 那么当自媒体在一个方向上行动时, 其群体成员会因为有共同的经历和想法, 相互感染而产生共鸣, 进而形成一致的集体行为, 这种共振效应影响力极大, 对创造商业价值也更有意义。

借助互联网,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已经突破了空间的限制, 身在异地同样可以进行面对面的沟通, 这使得网上口碑的传递效率大为提高。 (3) 自媒体本身具有的社交特性和高渗透性, 能够帮助口碑营销更高效地进行传播和扩散。借助自媒体本身固有的社交特性, 人们更加容易在互联网中结识跟自己有共同背景、爱好和品位的人, 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意见共鸣和思想连接。社交媒体的高度渗入性, 促使周围朋友的评论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消费者的想法, 而社交媒体的强社交性让消费者只要使用相关社交媒介, 就会受到口碑营销的影响。另外, 自媒体因其广泛的公开性与参与性, 使传统口碑营销的关系界限和时空维度不再受限, 消费者可以在任意时间和地点获取关于品牌的相关信息, 口碑营销传播更加高效。区别于传统口碑只在熟人间传播的强连带关系模式, 自媒体口碑既可以在熟人圈层进行强连带关系传播, 也可以在弱连带关系间进行传播, 所有网络用户都可能成为品牌口碑信息的潜在接受者与传播者。而且, 通过用户对口碑信息的浏览、转载、复制等行为, 在无形中扩大了口碑传播的范围, 从而使口碑接受者的数量实现最大化。这样一来, 从消费者层面来讲, 消费者可以略过品牌遴选或产品购买的细碎环节, 通过社交网络的口碑比对确信自己获得了更好的产品;就企业角度来说, 自媒体口碑传播对企业、产品的限制较少, 尤其适用于处在孕育期、导入期或成长期等不同生命周期产品的品牌塑造, 为一些小众产品的推广制造了机会和新力量。

四、自媒体让口碑营销更加精准、主动

自媒体的目标受众身份可识别性较高, 且他们更倾向于主动检索所需信息, 这使得口碑传播的受众更为精准。与传统媒介受众相比, 自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受传者地位已然改变, 产品的信息和口碑内容均按用户的意愿进行排序, 这一变化来源于数字技术的扩张和信息获取的便利——用户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收者, 而是信息传播的来源、处理、加工、反馈等过程的参与者。基于此, 企业及其产品的口碑信息经由自媒体定向传播, 更容易到达目标客户。除此之外, 凭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强大的渗透效应, 自媒体能实现最大化的潜在客户吸引力度, 在大数据的环境下, 如果你把产品和宣传手段进行了明确的定位, 并且有着扎实的产品和内容作为基础, 就能够源源不断地吸引受众, 喜欢你的都会留下来, 不喜欢你的就会转身离开, 这就像一个精准吸收的黑洞, 它只吸收那些对它感兴趣的, 而放过那些路过的, 细分并吸引特定人群的能力极强。这种主动过滤的媒体特性, 让企业在自媒体上进行口碑营销的时候, 能够更准确、更迅速地找出潜在用户, 从而帮助企业快速把握营销方向并执行计划。

结语

社会进入了Web 2.0时代, 媒介沟通平台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繁荣, 各类社交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 激发着受众去转换被动接受信息的角色和地位。现今, 受众更愿意主动参与到信息的制造和传播过程中去, 借助形式多样的自媒体平台来传递口碑信息, 为企业营销开辟新的通道, 获取更多效益。这种新营销模式的诞生, 是传统广告媒体传播的有效补充, 虽然其模式和传播形式的特定性还不足以使其成为完成品牌塑造的主导传播方式, 但口碑对于一个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也是深入人心的, 其渗透性强、可信度高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

主动参与、积极表达、与人分享等自媒体特有的魅力, 成了自媒体时代孕育口碑营销成长发展的最佳温床, 因此以自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社会媒介, 使口碑营销传播焕发了新生, 同时也越来越被社会重视。借力自媒体口碑营销进行品牌传播, 逐渐成为传统广告媒体传播的有效补充, 也得到了市场越来越多的认可, 相信伴随着自媒体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各类企业对口碑营销在自媒体时代的传播策略会愈加重视, 口碑营销必然会在自媒体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彰显其独特魅力, 助力企业逐步建立起与消费者进行直接沟通的新通道。我们也必须认识到, 虽然自媒体口碑营销有着种种优势, 但在企业利用自媒体平台进行口碑营销宣传的过程当中, 必须注意行业自律、管理提升、平衡发展等相关问题, 唯有如此才能让自媒体口碑营销不断焕发活力, 为大众服务、为市场服务。

注释

11 邓新民.自媒体:新媒体发展的最新阶段及其特点[J].探索, 2006, (2 ) .

22 郭光华, 欧敏华.媒体资源融合的营销创新模式分析——以《爸爸去哪儿》为例[J].新闻爱好者, 2014, (5 ) .

魅力特征 篇2

邵 峰1 杨义玲2 【内容摘要】演说辞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有着不同于其它文学文体的文体特征。本文以葛底斯堡演说为例,从多个方面分析了演说辞的文体特征。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演说辞这种文学文体具有铿锵有力、语义丰富、力量集中和说理有力等文体特征,是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文学文体。

【关键词】文学文体 演说 简洁

一、引言

葛底斯堡战役是美国南北战争中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转折点,挫败南方军队向北的进攻。为了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战役,北方各州决定在葛底斯堡修建烈士公墓。1863年11月19日举行的烈士公墓落成典礼,林肯应邀出席并作了简短演说,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葛底斯堡演说,本文旨在对此篇说辞的文体特征进行分析。

对于文体,理论界一直有两种不同的界定,即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 1 ] [ 2 ] [ 3 ]。狭义的文体指的是文学文体,其中包括文学语言不同于其它文体的艺术特征、作者的个人的语言习惯和表现方式,以及某个文学流派的语言风格等。广义的文体指的是包括语言在内的所有的语言变体即语体,如新闻、法律、商务语体等。我们在这里的语体指的是狭义的文体分析就是文学文体的分析。从文体分析的目的来看,文体分析本身也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种:第一种可以被称为语言学文体学,第二种可称为文学文体学。两者的区别在于语言学文体学分析文体的目的在于应用文学文本中的语言素材来检验自己的语言学理论是否正确或完善,很少把语言素材研究的结果与文学批评联系起来,而文学文体学的目的则在于探究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主题思想和美学功能。如果我们把文体分析看作是语言学家证明语言理论的一种工具的话,在文学文体学家的严重文体文体分析就成了连接语言学和文体学批评的一座桥梁[ 4 ] [ 5 ] [ 6 ]。这种区别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比较明显。进20年来,由于语言学界和文学界都不把研究的目的局限于批评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学功能,而是越来越重视语言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语言学文体学与文学文体学之间的界定逐渐变得模糊不清了。

二、文学文体分析下的具体分析 1.文体分析方法的定义 根据刘世生先生的界定,文学文体有多种分析方法,下面几种方法有助于分析文学语篇的语法结构和篇章意义。我们就将这篇演说词归为文学语篇。

(1)当词汇层面上出现前景化时,可采用形体分析法分析词的新组合。(2)当词汇层面上出现前景化时,可利用词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知识分析非常规的或标记性的次序或句法组合。

(3)在句法层面上,除了分析句子结构以外,还可以寻找不同类型的短语(名词短语,动词短语等)组合模式,这种模式往往使语言更趋于文学化。

(4)在了解语言系统的基础上,控制某一范围内语法项的组合原则,就易于从语言日常的、非文学的用法中辨认出变异的标记性的或文学性的结构。

(5)语境对理解语篇有多重要? 有不同背景知识的对同一语篇会有不同的理解吗?(6)语言的比喻用法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神秘的或可怕的事物变得平常或不可怕,或者使日常的事物变得美好不平常。

2.文体分析方法的应用

我们根据刘世生先生提出的6种方法的3种,选取本篇演说中的比较明显的文体特征分析。

(1)词汇层面。当词汇层面上出现前景化时,可采用形体分析法分析词的新组合。演讲文体中所采用的词汇具有复杂、准确、正式的特点。在此演讲中, 6个字母及以上的词汇量的数目为57个,占21%的比例,同时不常见的词也较多,如consecrate, hallow, perish等;这些词完全可以被其它词或词组替换,如“four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可以表达为“eighty-seven years ago”;“perish”可以被“disap2pear”替换。这样的用词增加了语言的难度,也可以使语言更加正式、准确、有严肃感。演讲文体中抽象词的数量比一般的文体多一些,如proposition, conceived, dedicated, consecrated, devotion, freedom等等,这同样是由《葛底斯堡演说》的内容决定的。在悼念勇士、振奋人心的基调上使用较多的抽象词是合乎情理的,并在使演讲具有感染力和增加听众对演讲人的信任度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Halliday的功能语言学有若干理论对文体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这里,我们着重讨论语域(register)理论、功能(function)理论、衔接(cohesion)理论和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理论。在韩礼德看来,人是社会人,语言是人类用来进行交际的符号系统。而交际总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受弗斯和马林诺夫斯基的影响,韩礼德重视语境的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提出了情景语境的三要素,即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以及113这些要素在语言的不同结构中的体现形式与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语域理论。话语基调分为两种:个人基调(personal tenor)和功能基调(function tenor)。讲话人的个人基调是讲话人和受话人之间的关系。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的讲话人又会用词将两者的关系拉近。在此眼睛中出现最多的是第一人称“ I”,“we”,“our”,“us”,没有出现第二人称“you”,而且只有在指代那些牺牲的先烈们时使用了一次“they”。由此可见,演讲者不自觉地把听众拉到了自己的一边,增强了鼓动性和可信性,也赢得了演讲者与听众间的亲近感。因此人称代词有助于建立和维护演讲者和听众之间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实现话语人际意义的功能。

(2)句法层面。当句法层面上出现前景化时,可利用词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知识分析非常规的或标记性的词序或句法组合。由于公众演讲的空间限制和形式决定它较之日常谈话更正式和严明的特点,又由于公众演讲对象水平多层次限制和演讲引起听众共鸣的目的和要求,它没有法律问题或科技问题那么正式,因此公众演讲在句法结构方面也有了更多的鲜明特色。

①句子结构。演讲问题的句子程度比日常谈话、即席演说或商业广告等文体都有明显的增加。在整篇演讲中共有271个词, 10句话,平均每句话有27.1个词,在最短的句子有10个词,而在最长的句子则由82词构成,远远超过了英语中没句17.6个次的含词量,很好地描绘了未来的方向,以独特的令人易接受的方式激励人们不懈地奋斗。从对演讲的统计可以看出,含词量大部分集中在每句20—30个词之间,而不存在含词量在10个以下的句子,这与日常生活对话的含词量大多在10个以下的形成鲜明的对照。随着句子长度的增加,句子结构也自然的更复杂了,在构成整篇演讲词的10句话中,复合句占了9句(除第3句),比率高达90%之多,句子结构如此复杂是在日常谈话等交流中不常见的。此外,在短短的10句话中出现了4个动词不

定式和4个动名词,这也无疑增加了句子的复杂性。在句子成分的组织上可以观察到,以主语开头的句子是7句,这样可以使读者经济便捷地抓住有效信息,同时3个以状语开头的句子的比重较日常用语有较大的增加,这样给读者设下悬念,能够引起读者兴趣,并使整个演讲富有变化、跌宕起伏,符合其文体特征和演讲目的。

②句子类型。演讲与日常的双向交流不同。它要求演讲者事前要进行准备使其易于理解,并具有煽动性,避免表达和理解的重复性。因此,在演讲在动词词组的运用除有简单化的特点外,在句子类型上力求趋于完整准确,并庄重可信。其中在本篇演讲中的10句话无一例外地使用了陈述句,适应了这一要求,演讲者并没有使用疑问句是为避免演讲内容可信度的降低。既然是演说词又无一例外的要求语言的文采。在此篇中林肯的语言文采就表现在他经常使用的对偶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使用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句整齐匀称,显示形式的整体美。这也是此篇演讲声调铿锵有力,语义丰富集中,说理有力的原因。其中的第二段是最好的例子,也是本篇的中心,共有167个词,分为5个句子,占了全文篇幅的三分之二。为了使语言简练,声调铿锵,说理有力,作者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把三个简单句并列在一起,不用连词,仅用逗号把它们隔开;三个并列的简单句都重复we can not,为的是强调听众的印象。But, in a larger sense,we cannot dedicate,we cannot consecr ate,we cannot hallow this ground.接下去的一个并列句也是对偶句。两个并列句使用一对反义词(note, remember/ forget)做谓语动词并各带一个以what引导的宾语从句:The world will little note nor long remember what we say here, but it can never forgetwhat they did here.跟着的是两个以it为形式主语,以不定式短语为真正主语的句子构成的平行结构,把对偶和层进(climax)相糅合。这两个对偶句在意义上又是递进的阐述,进一步深入,很有气势:It is for us, the living, rather to be dedicated here to the unfinished work which theywho fought here have this far so nobly advanced.It is rather for us to be dedicated here to the great task remaining before us⋯⋯.接下去是连续使用that,实际上是so that引导的目的状语从句。这又是一个对偶:That form these honored dead,we take increased devotion to that cause forwhich they gave the last fullmeasure of devotion;thatwe here highly resolve that dead shall not have died in vain.最后又用了三个that引导的从句,但是引导的不是状语从句而是三个宾语从句。这也是对偶的修辞手法: That these dead shall not have died in vain;that this Nation, under God, shall have a new birth of freedom;and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form the earth.第三个宾语从句中的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也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③短语组合模式。在句法层面上,除了分析句子结构外,还可以寻找不同类型的短语(如名词短语、动词短语等)组合模式,这种模式往往使语言更趋于文学化。为了便于不同层次的观众获得信息,演讲词的动词词组不是很复杂,演讲中共有33个动词词组,其中只含一个成分,即主动词的有15个,占到接近半数的比重,其它大多是含有两个成分的词组,以完成时和情态动词为主。含有三个成分 的词组仅有一个,并且是完成时的被动形式。这些动词词组的时态情况比比较来说复杂一些,其中现在时仍占主体地位,有12个,占41.3%;过去时有8个,占27.6%;将来时有6个,占17.2%;完成时有4个,占13.9%。这主要是由演讲的内容决定的。在揭幕礼上缅怀过去、憧憬未来的内容也相应决定了各种时态应用的频率和侧重点。

三、结束语

总之,《葛底斯堡演说》这篇演说辞虽然短小精悍,但是声调铿锵有力,语义丰富,力量集中,说理有力。无论是从词汇层面,词组短语层面还是从句法层面都有其独特的文体特征。也正是这些独特的文体特征使得本篇演说辞更加富有感染力。

魅力特征 篇3

“魅力型领导能让追随者相信并接受领导者的信仰, 使下属认可并模仿其行为, 让下属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使命感, 该理论的关键在于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必须有共同的愿景价值观和信仰。”这是最早提出魅力型领导理论的House (1977) 观点, 即共同愿景 (Common Vision) 是魅力型领导理论的核心所在, 此处可把共同愿景与集体目标等同于一个概念。魅力型领导者正是通过构建上下属的共同愿景, 运用魅力权利、自信心, 影响员工对某种道德观的坚定信念, 并努力强化下属进行自我管理的愿望, 进而提高领导效率。可见, “作为成功的魅力型领导者必须发展愿景, 并使其自身的行动配合一致, 对组织的领导才有效果”。

此外, 有效的激励会点燃员工的激情, 促使他们的工作动机更加强烈, 因此, 在魅力型领导中也不例外。在组织中, 上下级一旦有了共同的美好愿景, 领导者往往会主动提出一些激励机制, 这样不仅能获得下属追随和忠诚, 更能获得下属的尊敬和信赖, 提高下属工作满意度, 促使员工为共同愿景的实现奉献自己的热情。从某种程度来说, 魅力型领导是领导者通过影响追随者的自我概念而对其个人进行激励的过程。

2 魅力型领导行为特征研究

2.1 魅力型领导行为特征的一般概述

领导行为是群体中的个人行为, 其目的是在其个人和其他人之间建立起追随关系。不同的领导风格, 有各自不同的行为特征。早期, 对魅力型领导者行为特征研究做出巨大贡献的学者主要有3位, House认为魅力型领导者的行为主要表现在, 使下属能充分相信领导者信仰的正确性并逐步接受其信仰, 构建组织共同愿景, 时常与追随者交流组织未来的理想化图景;在Bass (1985) 看来, 在魅力型领导过程中, 下属表现出的奉献精神和超然能力归因于魅力型领导者的行为。而Conger等认为魅力型领导是一种基于下属感知其领导者行为的归因, 与Bass的看法相似。

鉴于House模型、Bass模型和Conger模型, 董临萍和张文贤 (2006) 、刘碧辉 (2011) 将这三种模型进行对比和归纳, 提炼出一些典型的魅力型领导者行为特征, 即角色模拟、形象塑造、远景规划及传递、表现较高的期望和信心、承担个人风险、展现非常规行为、对环境敏感型、行为方式富有表现力。

魅力型和变革型领导行为都可以激发员工高水平的组织承诺, 并愿意承担风险来努力完成团队目标、任务。而学术界对这两种领导方式的行为特征也进行了比较, 陈睿和井润田 (2009) 认为, 魅力型领导者更强调领导者对外部环境的敏感度和领导者模范表率, 他们往往会积极寻求对组织有益的变革, 有令人折服的远见和目标意识, 同时承担着极大的风险;而变革型领导更多时候只是变革的推动者, 当团队上下达成共识, 需要进行变革时, 他们才会积极促进变革成功。

2.2 危机情景下的魅力型领导行为特征

“领导过程中包含着领导者如何高效的适应多变的环境”, 这也是领导权变理论所描述的内容。在21世纪, 企业的生存环境本就充满了危机和不确定性。因此, 在多变的组织环境中, 危机情景对于企业、组织或者团体来说, 也是不可避免的。对每一种风格的领导者来说, 都必须提高自身对危机有效处理的素质。而魅力型领导者正是有效处理危机的佼佼者, 魅力型领导者能拨开企业或组织的“危机迷云”, 开拓新的视野和契机, 并把这种契机传达给下属, 激励下属为之奋斗, 这正是魅力型领导不同于其他领导风格的独特行为特征。曾有传统观点认为, 魅力型领导风格本就形成于危机情景下。

早在1996年, Pillai通过试验发现魅力型领导者在经历过危机后, 其领导行为比没有经历过危机的情况下更高效。Flynn和Staw (2004) 认为魅力型领导者能吸引到组织外部的支持, 尤其在公司遇到经济问题时。因为魅力型领导者能凭借其顽强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在危机出现时, 临危不惧、力挽狂澜, 并为充满着负面信息的公司重新制定一个良好的未来前景, 使公司发展方向处于明朗化, 缓和外部投资者的不安。国内的董临萍 (2005) 也曾利用李·艾科卡的案例探讨过, 危机情境下魅力型领导者的行为和该领导风格的作用机理。他认为, 强烈的社会认同感、个人认同感确保魅力型领导者在危机出现时凝聚人心;同时, 魅力型领导还有助于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重塑信心, 这点与Flynn等观点相似。

2.3 魅力型领导行为的两面性

以往对魅力型领导行为的研究, 大部分都集中在魅力型领导者值得下属追随, 其行为对企业、员工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然而,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魅力型领导背后也隐藏着领导者的利己动机, 这种利己动机可能给组织带来一定的风险。领导学领域已有学者呼吁关注魅力型领导的“阴暗面”, 如魅力型领导行为对员工旷工现象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Felfe, 2006;Rowold&Laukamp, 2009) , 但多年来关于魅力型领导行为的“两面性”研究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只是停留在起步阶段。2010年, 刘军、刘小禹等就魅力型领导的两面性问题, 在魅力型领导“公权”、“私权”动机的基础上, 提出了关于组织中公权和私权领导的研究思路。该研究有助于回答领导理论界的一些疑问, 如公权和私权魅力型领导在具体行为表现上的差距有多大;典型的魅力型领导行为对于下属的归因是否存在“钝化”作用等等, 为以后的这方面实证研究指明方向。

2.4 关于魅力型领导行为的实证研究

关于魅力型领导行为的探索, 国内外也有不少的实证研究。早在2003年, 吴维库和富萍萍等就在对企业高层领导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并对访谈内容进行编码和量化处理基础上验证了在中国环境下, 以价值观为本的领导行为有利于团队的有效性, 而这种以价值观为本的领导风格主要指的是魅力型领导。

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剧的当今世界, 民族文化与领导力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有争议的话题。鉴于此, 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热衷于研究民族文化对领导者行为特征的影响。Javidan和Carl (2004) 通过对来自加拿大和伊朗某些公司领导者发放调查问卷, 并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 试图比较因文化差异造成魅力型领导者行为特征上的区别, 研究结果表明, 在加拿大, 魅力型领导者更不屈不挠、更喜欢挑战自我, 也有极大的自我牺牲精神;而伊朗的魅力型领导者的雄辩能力是加拿大的魅力型领导者无法比拟的。

领导的过程, 离不开领导者与下属的交互作用, 关于魅力型领导行为影响下属特征的研究结果也很多。叶余建, 何铨等 (2007) , 通过对30家中小型企业发放调查问卷, 采用中介关系结构模型分析表明魅力型领导行为是通过员工的自我效能和自尊来对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产生影响的。黄前进 (2007) 的研究结果表明, 魅力型领导行为正向影响下属的情感性承诺和功利性承诺, 但正向影响程度, 前者大于后者;初步探讨了提高下属的情绪智力水平, 能适当约束魅力型领导者行为。而2008年, 吴维库和刘军等开始正式将下属情绪智力作为调节变量引入到魅力型领导行为研究中。通过对中国10大城市40家不同行业的企业中所收集到的301个有效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 在下属情绪智力的调节作用下, 魅力型领导行为正向影响下属的态度 (情感承诺、功利承诺和自信) 与组织公民行为。而且, 魅力型领导行为与下属的分内工作表现没有关系, 即对员工的分内工作没有起到促进作用。Shastri、Mishra等 (2010) 为了进一步了解在印度人的组织中, 魅力型领导行为对组织承诺的影响, 通过对收集到的147个有效样本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 研究结果再一次验证了魅力型领导行为正向影响员工的组织承诺, 在印度人的组织中也不例外。

3 魅力型领导行为对绩效影响机制研究

3.1 魅力型领导行为对群体绩效影响机制

对于今天的企业而言, 高群体绩效对组织运营结果日趋重要。在魅力型领导过程中, 魅力型领导者对下属有很高期望, 并对下属实现这种期望充满信心, 这种行为强化了整个群体的工作能力和自我校验感, 从而有助于提高群体凝聚力, 最终实现群体任务绩效。因此, 从某种程度上说, 培养和塑造魅力型领导风格, 是组织提高群体绩效的有益探索。

早期就曾有学者得到这样的结论, 魅力型领导行为对组织群体绩效的促进作用比对组织个人绩效的促进作用更有效。由此依据, 随后就有学者把群体效能感或者员工工作态度作为调节变量应用在魅力型领导行为对群体绩效影响关系中, 得到在高群体效能感和群体成员积极的工作态度的调节下, 能够使魅力型领导行为对群体绩效的积极影响更为显著, 国内学者董临萍和吴冰等在做这方面研究。张志杰 (2011) 以团队凝聚力和组织公民行为作为中介变量, 验证了魅力型领导行为对团队绩效有正向影响, 该研究是以中国公共组织的团队为样本, 而非以往大多是基于企业、军队等方面进行的研究, 是一项新的突破。

冲突是指行为主体之间因某种因素而导致的对立的心理状态或行为过程。每个学科和领域可能对冲突的定义和看法不同, 但相同的是, 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甚至, “在中国文化环境中, 高层管理团队间的冲突可能有更深刻的社会文化因素”。李鹏和胡杰 (2007) 就基于团队内冲突的视角, 探讨了魅力型领导对团队绩效的影响。他们认为魅力型领导风格和团队绩效之间的关系与领导理论是相一致的, 即魅力型领导行为越多, 团队内的冲突越少, 越有利于提高团队绩效。

3.2 魅力型领导行为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

创新绩效是企业、组织实施新技术后, 总体价值的增加, 以业务额的增加来测量的, 具体概念, 目前还没有比较一致的说法。国外有学者认为, 创新绩效可以通过创新行为与创新结果来判断。总之, 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在魅力型领导过程中, 领导者鼓励下属独立思考, 关注员工的工作能力与需求, 促进员工间的合作创新, 营造宽松的创新氛围, 这些行为有利于员工创新灵感的涌现和对新知识的探索。可以说, 魅力型领导者作为组织的指导者和组织行为的协调者, 对组织创新绩效起到关键性作用。

目前关于魅力型领导行为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并不多, 例如在探索式组织学习的中介作用下, 高层领导者的魅力型领导行为对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刘子安&陈建勋, 2009) ;魅力型领导行为通过下属的信任作用于团队创新绩效 (张伟明&夏洪胜, 2011) ;从高校团队领导角度看, 刘惠琴和张德认为魅力型团队领导仅靠个人的能力和行为带动团队创新是不够的, 要通过个人的领导能力与行为, 营造良好的团队创新气氛, 并通过团队创新气氛提升团队创新绩效。

4 总结与展望

总的来说, 近些年国内关于魅力型领导行为的研究已经由理论性研究向偏实证方向研究过渡, 即理解魅力型领导行为如何更深和更持续地作用机理是未来研究的领域, 大致可分为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 加强魅力型领导与其他领导风格的比较研究。近些年也有一些专家学者把魅力型领导和其他领导风格作比较, 尤其与变革性领导的比较研究居多。但是, 这些比较只仅限于理论层次上, 并非定量研究, 今后可选取某个或多个公司采用不同领导风格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比较, 收集数据, 分析结果。

第二, 探索魅力型领导行为的两面性。魅力型领导实际上有真假之分的 (Dasborough & Ashkanasy, 2002) , 我们不能只因为现在大多研究都集中在魅力型领导行为的积极性上, 而刻意规避其“阴暗面”, 站在客观的角度看, 魅力型领导也可能给组织造成负面后果。因此, 后续的研究应多深入探索其两面性。

第三, 深入探索魅力型领导行为的影响机制问题。国内已有部分关于魅力型领导行为对组织员工情绪、员工工作态度、组织群体绩效和组织承诺等的影响的研究, 但是这些方面的研究毕竟还不多, 未来应做更深入的探索。例如进一步研究魅力型领导对组织技术创新、对员工下属创新、对高校团体创新绩效等的影响。或者, 探索哪些变量 (下属的动机等) 可成为魅力型领导影响创新过程中的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

上一篇:程序化交易下一篇:护理安全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