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恶性肿瘤

2024-05-05

甲状腺恶性肿瘤(精选十篇)

甲状腺恶性肿瘤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104例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资料, 经病理证实良性肿瘤62例 (良性组) , 恶性肿瘤42例 (恶性组) 。其中良性组男19例, 女43例, 年龄16~57岁, 平均年龄31.8岁;腺瘤24例, 腺瘤囊性变29例, 囊肿9例。恶性组中男7例, 女35例, 年龄15~59岁, 平均年龄32.4岁;乳头状腺癌31例, 髓样癌6例, 未分化癌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O.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取仰卧位, 充分暴露颈部, 探头频率为5~12 MHz, 移动探头, 对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进行常规的多切面检查, 包括甲状腺的大小、形态, 仔细观察肿瘤的大小、形状、内部回声以及与甲状腺的关系以及有无淋巴结肿大等情况。用彩色多普勒观察结节内部及周边有无血流信号分布, 血流分型参考吕珂等[3]分型方法: (1) 周边及内部均无血流信号为0型; (2) 周边及内部有少量的血流信号为Ⅰ型; (3) 周边有较丰富的血流而内部少或无血流为Ⅱ型; (4) 周边少或无血流而内部血流丰富为Ⅲ型; (5) 周边及内部均可见血流为Ⅳ型。用脉冲多普勒记录血流频普的各项指标。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甲状腺良恶性肿瘤诊断正确率的比

术后经病理证实甲状腺恶性肿瘤42例中, 术前彩超诊断正确38例 (符合率为90.48%) , 62例良性肿瘤中术前彩超诊断正确56例 (符合率为90.32%) 。

2.2 良恶性肿瘤二维声像图表现比较

良恶性肿瘤在超声声像图中边界、内部回声、内部结构、有无钙化及包膜、淋巴结是否肿大等方面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3 良恶性肿瘤血流信号分型及动脉频谱参数比较

良恶性肿瘤在血流信号分型、Vmax及RI等方面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器官, 是在细胞外储存其产物的唯一的内分泌腺, 它能够分泌维持正常人体发育所必须的物质[4]。甲状腺肿瘤在瘤体较小时往往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通过触诊也难以发现。但是对于个别瘤体较大的患者会产生各种压迫症状, 如压迫气管、食管和喉返神经等可以出现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症状。此外, 有10%~20%的甲状腺良性肿瘤可以发生恶变, 所以早期发现及治疗甲状腺肿瘤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5]。

彩超作为一种无创辅助检查, 对甲状腺肿瘤的诊断及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具有以下优点: (1) 能将血流的二维平面分布状态快速、直观、清晰地显示出来。 (2) 血流的运行方向以及血流的时相和速度也能够清晰准确地显示。 (3) 对于分流和返流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 (4) 对血流束的起源、宽度、长度以及面积等方面能够进行定量分析。王丽丽[6]分析了78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 发现超声诊断的阳性符合率达到91.03%。本次结果显示, 良恶性肿瘤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0.48%和90.32%, 提示超声在诊断甲状腺肿瘤方面有着较好的效果。孙家琦[7]应用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了83例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声像图特征, 结果显示结节边界、内部回声、形态、有无钙化、血流分布、血流阻力指数及颈部淋巴结有无肿大等各项指标对于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结果也显示, 良恶性肿瘤在超声声像图中边界、内部回声、内部结构、有无钙化及包膜、淋巴结是否肿大等方面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由于肿瘤的性质不同, 其血液供应也会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恶性肿瘤内部多有新的血管生成, 形态往往不规则, 血流比较丰富, 流速较快;而良性肿瘤内部一般新生的血管比较少, 血液供应主要来自宿体[8]。因此, 彩超检查肿瘤的内部血流改变对于肿瘤良恶性的鉴别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 甲状腺恶性肿瘤内Vmax、RI均明显高于甲状腺良性肿瘤, 且血流分级多为Ⅱ-Ⅲ级, 而甲状腺瘤血流分级多为0-Ⅰ级。

综上所述,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良性肿瘤的诊断以及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有着较高的准确率, 对于肿瘤的血流信号分布及敏感性较高, 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洁华.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甲状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2, 14 (12) :856-857.

[2]王春荣.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甲状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18) :4374-4375.

[3]吕珂, 姜玉新, 张缙熙, 等.甲状腺结节的超声诊断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3, 12 (5) :682-684.

[4]吉其胜, 易小洪, 张光彬.彩超对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J].西部医学, 2010, 22 (2) :330-332.

[5]余涌.26例甲状腺肿瘤手术治疗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 2013, 26 (11) :708-709.

[6]王丽丽.彩超在甲状腺疾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1) :104-105.

[7]孙家琦.超声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J].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 (10) :122-123.

层层“盘剥”,不让甲状腺肿瘤漏网 篇2

B超检查可显示甲状腺肿瘤或颈部其他部位显示出肿大的淋巴结。通过颈部正、侧位X 线检查,医生可以观察到气管被甲状腺肿瘤压迫变窄或移位,或气管腔内不光滑或有软组织影,或椎骨至气管之间软组织明显增厚。此时,应进一步作CT及磁共振检查。

CT及磁共振检查可以明确显示甲状腺肿瘤的部位、界限、病变范围、与周围器官和邻近大血管的关系,颈部是否有肿大淋巴结,为甲状腺肿瘤的诊治提供可靠的依据。另外,胸部和腹部CT及磁共振检查,可以明确胸部和腹部脏器是否有转移,也可作放射性核素诊断,如甲状腺静态成像和甲状腺功能成像等。但需要注意的是,甲状腺放射性成像图中的热、温、冷结节的分类,仅与甲状腺肿瘤对放射性核素摄取功能有关,而与肿瘤的良恶性无直接关系。

甲状腺恶性肿瘤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2014年手术切除的甲状腺手术标本146例,年龄22~77岁,平均年龄46岁。其中甲状腺癌94例,甲状腺良性肿瘤(结节性甲状腺肿、腺瘤囊性变、桥本氏甲状腺炎等)52例,甲状腺癌中男33例,女61例,22~57岁,其中年龄<45岁44例,≥45岁50例,平均年龄47岁。癌灶直径<0.5cm、无颈部淋巴结转移39例,癌灶直径<0.5cm、伴Ⅵ区淋巴结转移37例,癌灶直径≥0.5cm并伴有Ⅵ区以外淋巴结转移18例。所有诊断均经病理证实。

1.2方法组织标本经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连续4μm厚度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EnVision二部法)检测组织中CyclinA的表达,每张切片置于DAB中显色,苏木精复染,甘油封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1.3结果判断采用双盲法,由二位病理科医师分别阅片,CyclinA定位表达于细胞核,相应位置出现清晰棕黄色为阳性细胞。按照Beesley等分级方法,染色范围以阳性细胞所占百分比为标准,未见染色为阴性(-),阳性细胞≤25%为弱阳性(+),阳性细胞25%~50%为中度阳性(++),阳性细胞≥50%为强阳性(+++)。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实验结果,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Fisher检验,两指标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进行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CyclinA在甲状腺癌中呈高度表达,与甲状腺良性肿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CyclinA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强度与有无Ⅵ区淋巴结转移无显著差异,但与肿瘤大小及有无Ⅵ区以外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见表2。在甲状腺癌中CyclinA的表达及表达强度与性别、年龄无相关性,见表3。

3讨论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在非缺碘地区有5%~10%的成年人甲状腺能触及结节,使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查,在随机选择人群尤其是妇女和老年人中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可高达17%~67%,在众多甲状腺结节中5%~15%是甲状腺癌[2]。对于此类病人,手术是唯一可行的治疗手段。因此,如何能更准确地鉴别甲状腺良、恶性肿瘤显得尤为重要。超声医学的发展,已使B超甲状腺肿瘤TI-RADS分级以及超声引导细针穿刺活检成为术前诊断甲状腺癌的常规手段,但这非常依赖于操作医师的经验和能力,即便是国内最具权威超声影像科其假阴性率也在6%以上[3]。寻找敏感性高的肿瘤标记物,对穿刺活检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对于临床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目前国内外关于甲状腺肿瘤鉴别诊断研究中的指标较多,但CyclinA在甲状腺肿瘤中的研究甚少,笔者尝试检测CyclinA在甲状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差异,探讨其在甲状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有研究表明,CyclinA在食管癌[4]、胃癌[5]等恶性肿瘤中过度表达,其异常表达不但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且与预后也有密切关系[6]。本文结果发现CyclinA在甲状腺癌中存在过度表达,总阳性率为94.7%,强阳性率为56.4%,与甲状腺良性肿瘤相比,其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癌灶直径<0.5cm、有无Ⅵ区淋巴结转移,其表达强度无明显差异,但当癌灶直径≥0.5cm并伴有Ⅵ区以外淋巴结转移时,其强阳性率明显高于前者,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合手术发现,当甲状腺癌伴有Ⅵ区以外淋巴结转移尤其是Ⅲ、Ⅳ区淋巴结转移时,转移的淋巴结往往融合成团,与周围组织有粘连、浸润,因而笔者认为CyclinA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强度与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无关,而与肿瘤是否侵犯周围组织有关。综上所述,笔者认为CyclinA可以作为甲状腺结节术前超声引导细针穿刺活检鉴别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重要参考指标。

摘要:目的:通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甲状腺良、恶性肿瘤中CyclinA的表达差异,探讨其在甲状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以期进一步提高临床和病理诊断水平,尤其是术前诊断水平。方法:选取我院2008-2014年手术切除的甲状腺手术标本146例,其中甲状腺癌94例,甲状腺良性肿瘤52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EnVision二部法)检测组织中CyclinA的表达及表达强度。结果:CyclinA在甲状腺癌中呈高度表达,总阳性率为94.7%,强阳性率为56.4%,与甲状腺良性肿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clinA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强度与有无Ⅵ区淋巴结转移无显著差异,但与肿瘤大小、有无Ⅵ区以外淋巴结转移有关,提示与肿瘤和(或)转移淋巴结浸润周围组织有关;在甲状腺癌中CyclinA的表达强度与性别、年龄无相关性。结论:CyclinA可以作为甲状腺结节术前超声引导细针穿刺活检鉴别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重要参考指标。

关键词:CyclinA,甲状腺癌,表达强度

参考文献

[1]陈竞文,宋陆军.甲状腺癌的流行病学新特点〔J〕.中国临床医学杂志,2009,16(5):812-813.

[2]吴毅.关于甲状腺结节诊断和治疗的若干思考〔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0,30(10):821-823.

[3]郑斌,詹维伟,倪晓枫,等.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活检对TIRADS 4类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价值〔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4(8):1206-1209.

[4]刘磬莲,李淑蓉,孙静,等.细胞周期蛋白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7):1249-1252.

[5]赵坤,姚型锋,黄俊星.EGFR、CyclinA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现代肿瘤医学,2014,22(11):2638-2641.

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超声诊断价值 篇4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甲状腺结节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69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82-01

甲状腺结节在我国发病率高,其中部分结节可发生恶变,如何在众多结节中便捷而较为准确地鉴别其良恶性,从而指导临床工作,超声波检查因为其自身的优越性已成为临床常用而首选的一线方法,早期发现病灶并鉴别其良恶性对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手术选择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分析98例甲状腺结节声像图表现,旨在探讨超声对良恶性结节鉴别的准确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甲状腺结节患者共98例121个结节,88例为多发,10例为单发,女84例,男14例,年龄19-71岁,平均年龄45岁,其中无意间发现颈部无疼性肿块70例,局部疼痛肿块15例,弥漫性肿大8例,出现颈部血管及神经压迫症状5例。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德国Simens 5500型彩超仪器,探头频率为3-9MHz,统一使用预设的甲状腺条件,患者取仰卧位,并在颈后放置垫枕,充分暴露颈部探头置于颈前、颈双侧行纵切、横切、斜切观察峡部及双侧叶,常规观察和测量腺体大小、形态,重点扫查结节的位置、大小、形态、数目、边缘、回声类型及有无钙化点,然后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观察结节内部及周边的血流及分布情况。

2 结 果

21 121个结节的病理结果分型 121个结节中,良性结节87个,恶性结节11个,其中良性结节包括结节性甲状腺肿71个、桥本甲状腺炎16个;其中5例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4例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恶性结节包括乳头状癌及髓样癌等,本组甲状腺良性结节中有6例因咳嗽或负重后突然出现肿块或肿块突然增大,经超声波检查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符合率约948%(93/98)其中5例超声波检查与病理结果不完全符合,1例为桥本病并发甲状腺癌而超声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3例结节性甲状腺肿被诊断为甲状腺腺瘤,1例为儿童的乳头状癌别诊断为腺瘤囊性变出血。本组病例的甲状腺结节多位于两侧叶,其次以单侧右叶多于左叶,多个结节多于单个,结节直径约2-65mm,其中孤立性结节中5例中癌变者3例,①本组甲状腺结节声像图特征:81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声像图特征为两侧叶不对称性弥漫性增大,9例腺瘤为腺体的局限性增大;结节形态不规则或欠规则,边缘不清晰或清晰18例,尚清晰或清晰28例,结节内部回声为混合型48例,高回声型19例,高回声伴钙化17例,低回声9例,低回声伴沙粒样或斑片状钙化11例;②多普勒超声(CDFI)特征:7例桥本病为低回声或细线样强回声,CDFI显示内部血流丰富,几乎呈火海征,血流速度为11-24cm/s,7例甲状腺结节继发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声像图为实质回声增粗和减低各1例,CDFI显示内部血流丰富病呈火海征血流速度高达41-62cm/s,;4例癌变者声像图显示结节边界不规则,实质部分内部可见针尖样或片状高回声,CDFI显示内部血流较丰富,血流速度为32-69cm/s;③颈部淋巴结:超声提示颈部淋巴结转移者3例,分别为肿大淋巴结中发现针尖样钙化例,钙化伴有液化者2例,病理结果甲状腺结节合并乳头状癌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并发滤泡状癌3例。

3 讨 论

随着高分辨率超声探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等技术的应用,高频超声诊断甲状腺疾病的准确率逐步提高,对于甲状腺占位病变,定位诊断明显优于核扫描,准确率可达100%[1],甲状腺结节十分多见,各种甲状腺疾病都能引发甲状腺结节,触诊发现一般人群的甲状腺结节仅为3-7%,当通过高清晰度超声波检查其发病率可达20-76%[2],要在众多的结节中鉴别良恶性,这是临床经常面临的一个关键而务必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解决这一问题最为简便和较为可靠的方法是超声波检查及其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此为诊断甲状腺结节的金标准,其中超声波检查是评估和随访甲状腺结节的单个最有价值的影像学检查[3]。超声检查不仅可用于判断甲状腺结节的性质、大小、范围,也可引导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从而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4],目前研究表明低回声结节的恶性程度比较高,而高回声结节的恶性程度可能性较小,中等回声结节恶性程度介于两者之间,恶性结节中含有丰富的血管,这是由于恶性肿瘤分泌血管生成因子刺激腫瘤及周边邻近组织产生肿瘤新生血管有关,此特点也可进行良恶性的鉴别,本研究中,恶性结节具有丰富的血流的占586%。文献[5]报道超声检查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符合率可达897%,本组文献是948%,差异无显著性。因此,作为一种经济、便捷、无创且准确性高的检查手段,超声波检查无疑是甲状腺结节明确性质和术前评估中不可取代的方法之一。笔者认为,超声检查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意义,凡临床明确或可疑甲状腺结节的患者理应进行超声波检查,并且对可疑恶性甲状腺结节的患者可以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或是取活组织做病理学检查,能够指导临床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秦茜森,茅蓉,戴训芦,等甲状腺癌的高频声像图中钙化的意义[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0,16(2):139

[2] Ezzat,S,Sarti,DA,Cain,DR,et alThyoid incidalomas Prevajence by palpaton andultrasonography[J]Arch Intern Med,1994,154(16):1838-1840

[3] 王深明,李梽伦甲状腺结节的正确评估与随访[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2,32(5):429-430

[4] 徐上妍,詹维伟,周建桥,等超声评估甲状腺结节内钙化的初步探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2,28(9):789-792

甲状腺恶性肿瘤 篇5

关键词:甲状腺结节,甲状腺肿瘤,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弹性成像技术,病理学,临床,诊断,鉴别

近年来甲状腺结节发病率不断升高,其中甲状腺癌的发病率约占5%[1]。目前临床大多通过触诊或二维超声进行甲状腺结节的筛查,但存在很大局限性。自2007年Lyshchik等[1]报道了弹性成像技术在甲状腺的相关研究以来,很多研究者将其用于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中,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弹性成像存在稳定性差、干扰因素影响大、敏感度差等多种不利因素。 本研究以弹性应变率比值 (strain ratio,SR) 法为基础, 针对不同大小的甲状腺结节采用不同的SR计算方法, 以提高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甲状腺恶性肿瘤的鉴别能力。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8月在南京鼓楼医院行甲状腺弹性超声检查、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针穿刺(ultrasound-guided fine-needle aspiration, US-FNA)的397例患者。排除弥漫性病变13例,囊性变无法采集SR 7例,US-FNA无明确结果且无进一步手术病理结果26例,弹性采集数据差10例, 弹性数据未采集5例。最终纳入336例共340个结节,其中男55例,女281例;年龄18~79岁,平均 (44.2±13.5)岁。

1.2仪器与方法采用Philips i U22超声诊断仪,弹性数据采集使用L12-5(频率5.0~12.0 MHz)线阵探头; US-FNA采用L9-3(频率3.0~9.0 MHz)线阵探头并配备穿刺引导装置。穿刺结节弹性数据获取:在FNA穿刺前选取弹性感兴趣区,包括穿刺病灶及周围相对正常的甲状腺组织,尽可能避开颈部大血管。保持图像右侧绿色质量标在1/2~2/3范围内平稳波动,持续至少5 s,存储DICOM格式图像。病理结果获取:采用USFNA技术,穿刺选用八光20G-PTC穿刺针,在超声引导下穿刺路径避开大血管及神经,与弹性数据采集选用同一超声切面。皮肤常规碘伏消毒后铺巾,超声引导下进针至结节内部(图1A、2A),抽吸细胞涂片后用95% 乙醇固定。

1.3图像后处理所有弹性超声检查均由同1名主治医师完成,US-FNA由2名主治医师共同完成,分别记录FNA和SR结果。采用QLAB软件计算SR,实际面积法: 选取质量满意的连续图像20帧,沿结节轮廓勾画整个结节面积为m区,复制m区至相同深度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为n区(图1B、2B),根据公式(1)计算SR。

SR=m区形变率 /n区形变率 (1)

固定面积法:选取质量满意的连续图像20帧,在甲状腺结节内,以FNA细针穿刺点为中心,利用QLAB软件勾画1个5 mm×5 mm面积的正方形为m区 (图1B、2B),复制m区至相同深度周围相对正常甲状腺内为n区,根据公式(1)计算SR。

根据文献[2],2种方法所得SR以0.5为界,>0.5为良性病变,≤ 0.5为恶性病变,分别与病理结果比较, 一致为符合病理诊断,不一致为不符合病理诊断,实际面积法中由于肿块较大无法计算弹性者归为不符合病理诊断。将340个结节按纵径及横径大小分为小结节和大结节,小结节为纵径及横径≤ 8 mm,大结节为纵径 / 横径 >8 mm,比较实际面积法和固定面积法在两组不同大小结节诊断中的差异。

1.4病理诊断标准细胞病理学结果根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规范分为6类[4]:1不宜做诊断;2不能明确意义的滤泡性病变或不能明确意义的不典型滤泡性病变;3滤泡性或嗜酸粒细胞肿瘤;4疑为恶性;5恶性; 6良性。本研究将以上6类中的1 ~ 4归为FNA无法给出明确结果,5为恶性病变,6为良性病变。对于无法给出明确结果的患者,再次穿刺或半年后随访, 患者若行手术以病理结果为准。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软件,采用 χ2检验比较两种方法和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分别计算两种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采用Kappa检验评估其一致性,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图1 女,55岁,右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箭为结节的USFNA针尖位置(A);对于纵径和横径≤8 mm的结节分别采用实(弹性图像中红色线条所围区域)和固定面积法(弹)计算SR,下方曲线分别代表两种m、n区的弹性应变率,箭头为病变部位及相应弹性测值区,箭为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的弹性测值区域(B)

图2 女,38岁,左侧甲状腺乳头状癌。箭为结节的US-FNA针(A);对于纵径和横径>8 mm的结节分别采用实际面SR,箭头为病变部位及相应弹性测值区,箭为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的弹性测值区域(B)

2结果

2.1超声和病理结果超声诊断340个结节,小结节91例,大结节249例。US-FNA细胞学病理及随访结果: 91例小结节中,恶性36例,良性55例;249例大结节中, 恶性104例,良性145例。

2.2两种方法对甲状腺结节诊断结果和病理结果符合率比较两种方法对小结节诊断结果和病理结果的符合 率差异有 统计学意 义(χ2=20.89,P<0.01), 实际面积法更优(表1);两种方法对大结节诊断结果和病理结果的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08, P<0.01),固定面积法更优(表2)。

2.3诊断效能对340例结节按大小选择性使用两种SR计算方法(对小结节使用实际面积法、对大结节使用固定面积法)与单独使用固定面积法或实际面积法进行比较。与单独使用一种SR计算方法相比, 根据结节大小选择性使用两种方法的敏感度最高, 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更好(Kappa=0.669,P<0.01), 见表3。

注:△对纵径和横径均≤8 mm的小结节采用实际面积法,对纵径/横径>8 mm的大结节采用固定面积法;*实际面积法中由于肿块较大

3讨论

甲状腺恶性肿瘤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率最高, 约占85%。甲状腺乳头状癌病灶常伴有砂粒体的形成, 导致病灶硬度变大,且砂粒体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5]。甲状腺超声弹性成像利用病灶硬度与病灶的生物学特征紧密相关的特点鉴别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既往研究中大多采用Itoh等[6]提出的运用于乳腺结节的5分评价标准对甲状腺结节性质进行判断,但是该方法存在主观性较强、敏感度不佳、观察者一致性差的缺点[7]。 SR法是一种半定量评估肿块弹性特征的方法,可以降低检查过程中的主观性因素,且观察者之间的一致性较好[8]。本研究首次尝试根据甲状腺结节的大小,以不同的SR计算方法鉴别结节性质。

既往文献[9]报道大多微小乳头状癌是意外发现的, 但是直径 >5 mm的结节仍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这些结节往往是在临床检查或影像学检查发现异常淋巴结后才被发现。Noguchi等[10]的研究表明甲状腺微小癌的预后和肿瘤大小相关,6~10 mm结节长期随访无病生存比例较≤ 5 mm的结节明显降低(86% 比96.7%, P<0.05)。基于以上数据,本研究在固定面积法选取边长5 mm的正方形作为测量区,从而保证包括所有直径 >5 mm的结节截取的完整性。确定选用边长5 mm的正方形作为固定面积法的测量范围后,由于该测量方框的对角线长度为7.1 mm,因此本研究使用纵横径8 mm作为结节的界值,从而保证弹性数据测量范围能够完全位于较大的结节内,而且可以尽可能地反映穿刺点附近的结节硬度情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际面积法对纵径和横径均 ≤ 8 mm的小结节的诊断效果较好,主要是因为对于较小结节,固定面积法的SR计算面积大于结节的面积, 计算所得的信息包括了周围正常的甲状腺组织,从而使得结果的假阴性率明显增高。实际面积法在大结节的诊断中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差,在一项利用弹性成像技术对乳腺内病灶的研究中也对比了实际面积法和局部弹性测值(相当于本研究的固定面积法)的差异, 结果与本研究一致[11],原因可能是病灶内部结构的不均一性导致其硬度的不一致,所以实际面积法测得的SR值不能反映真实的病灶硬度信息。因此对于浅表器官内较大的肿瘤,由于其内质地的不均一性,在利用弹性技术进行诊断时应考虑到此种情况的影响。

虽然本研究结果表明选择性地使用固定面积法和实际面积法计算SR可以显著提高甲状腺恶性结节鉴别的敏感度,但是弹性成像技术还有很大的局限性:1弹性数据的采集会受结节大小、结节深度、呼吸及颈动脉搏动的影响,不能准确反映病灶的硬度信息。2对于弥漫性病变SR,因为缺乏对比无法计算;弹性超声对于囊性病变无法发挥作用。本研究对以上情况均进行了排除,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近年来声脉冲辐射力弹性成像以及声触诊弹性成像技术也应用于甲状腺结节的诊断[12],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但是学者认为甲状腺结节的弹性信息只是超声诊断获取信息中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不宜单独使用,如果在二维超声的基础上加以运用,将有更大的优势。

随着影像学的发展,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检出率越来越高,因其体积小,多数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诊断[13]。US-FNA在2008年被美国甲状腺学会推荐为鉴别结节良恶性的一线检查方法[14],然而US-FNA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诊断中会出现不能得出明确结果的情况,细胞形态学不典型和取材不够是常见原因。 本研究表明遇到这种情况如果结合SR通常可以得到相对明确的诊断。对于较大的结节,US-FNA需要选择结节内合适部位进行穿刺,通常可以选择结节的中心穿刺,但结节内部结构的不均一性及甲状腺癌呈多灶性发生将可能导致无法取得满意的细胞学标本[15]。 基于本研究中对于较大的结节采用固定面积法计算SR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较好,本研究尝试使用弹性成像的方法选择穿刺部位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这还需要进一步的大样本试验验证。

甲状腺恶性肿瘤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以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间就本院收治的60例恶性甲状腺肿瘤患者为对象。组中男40例, 女20例。患者年龄13~78岁, 平均年龄 (45±3.6) 岁。患者多因颈部发生不适经检查确诊, 少数患者例行健康检查确诊。其肿瘤类型包括:乳头状癌、滤泡状癌、髓样癌, 且少数患者颈部淋巴结出现肿瘤转移等。

1.2 方法及标准:

选用ATL HDL3000彩色超声诊断仪作为本是试验仪器, 探头频率设置在6.0~12 MHz。甲状腺条件采用仪器特定设置。为充分暴露检测区域, 检测时, 患者垫高颈肩部, 取仰卧位, 对患者病灶横纵切面和斜切面进行扫描, 甲状腺及病灶的声像图使用用二维超声观察。观察并统计患者病灶形态、边界、内部回声等情况, 计算病灶数目, 测量病灶周围及内部的血流量, 分析患者病灶横纵比例和其他血流信号。此外在病灶内外进行多点取样, 测量多普勒频谱, 统计病灶处动脉阻力指数和血液流速[3]。

1.3 统计学处理:

以SPSS17.0统计学软件上处理试验统计数据, 计数资料使用 (±s) 表示, 分别以χ2和t检验组间差异, 结果表示差异性时分别以P<0.01、P<0.05和P>0.05表示极显著差异、显著差异以及不显著差异。

2 结果

检测统计后发现, 该60例恶性甲状腺肿瘤患者中有54例表现为结节性病变, 且实性结节占绝大多数, 其中14例患者表现为单发结节, 34例患者合并数个结节性甲状腺肿, 其他6例患者变现为多发性癌结节。剩余6例患者变现为弥漫性病变。结节性病变患者结节径线在0.8~6.4 cm之间, 平均径线3.56 cm。

绝大多数患者病变形态模糊, 边界不明显, 且肿瘤结构与周围结构相比更为致密。所有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显示肿瘤部位内部动脉流, 45例患者RI指数>0.7。大多数患者二维超声显示病变为低回声, 部分肿瘤内部呈现点状分布的强回声。见表1。

3 讨论

随着甲状腺疾病发病率的不断提高, 对该类疾病的临床检查和诊断引起了极高的重视, 研究不断进展。现在临床上对甲状腺肿瘤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中, 超声检查在其中敏高度最高, 但多年来恶性甲状腺肿瘤之多普勒超声表现是否具有特征性, 是否可作为甲状腺病变的诊断依据仍在研究中, 尚存在一定分歧[4]。本次研究中对本院恶性甲状腺肿瘤患者予以超声检查, 采用高分辨探头检查细微结构, 以探讨其诊断准确度, 取得了较好效果。根据研究结果显示, 大部分患者病灶RI指数较高, 肿瘤部位显示内部动脉流和低回声, 肿瘤形态模糊, 边界不明显, 且与甲状腺周围结构相比中立结构更为致密。甲状腺血流量丰富, 在对甲状腺疾病进行诊断和研究时, 常对病灶血流量及血管阻力进行探讨和分析, 因而患者病灶血流指标可作为诊断的有力依据[5]。

可知, 恶性甲状腺肿瘤超声检测具有典型性和特征性, 在临床使用中检出率极高, 检验较为准确。因此超声检测对患者的确诊价值重大, 可疑患者也可以此为依据进行活体检验。值得注意的是, 检查过程中需要多患者病灶结节内外济宁细微详尽的检查方可得到准确结果, 且随着检验准确度和检出率的提高, 对患者的心理治疗和定期随访也应作为临床上重要组成提上议程。

摘要:目的 探讨针对恶性甲状腺肿瘤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的结果征象以及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本次研究以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间就本院收治的60例恶性甲状腺肿瘤患者为对象。对该组患者运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予以检测, 观察其病灶血流信号、形态边界与内部回声等征象, 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 组中患者经检测后均显示病灶部位内部动脉流, 其中45例患者RI指数>0.7。多数患者二维超声显示低回声病变, 部分肿瘤内部呈现点状分布的强回声。绝大多数患者病变形态模糊, 边界不明显, 且肿瘤结构与周围结构相比更为致密。结论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就恶性甲状腺肿瘤患者具有较明显的典型性与特征性, 可为临床确诊提供有利的依据。

关键词:恶性肿瘤,甲状腺,彩色多普勒,超声,二维,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艾雪, 张国强.甲状腺结节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及临床意义[J].中外女性健康 (下半月) , 2013, 15 (3) :136-137.

[2]陈文, 张武, 苗立英, 等.甲状腺恶性肿瘤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征象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0, 16 (7) :495-497.

[3]郭立英, 徐文林, 杨光, 等.甲状腺恶性肿瘤的彩色多普勒及三维血流能量成像特征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9, 25 (3) :174-176.

[4]高静.多普勒超声诊断甲状腺肿瘤的价值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13) :68-69.

甲状腺恶性肿瘤 篇7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弹性成像技术,硬度分级

多种病理情况可使甲状腺肿瘤超声声像图复杂化, 增加了良、恶性肿瘤的判断难度。超声弹性成像最早由Ophir等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1], 作为提供乳腺、血管壁、前列腺等部位的病变检测信息, 研究指出,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其通过反映被测部位与周围正常组织的相对硬度, 来提示病变性质[2], 为甲状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新的途径。目前对弹性成像图像的分析方法国内外都有一些研究, 方法及标准不一。本文旨在通过弹性评分法用于甲状腺肿瘤评价的弹性特征及参数进行阐述, 计算弹性评分法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以便今后更好的使弹性成像技术在甲状腺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发挥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组82例 (103个结节) 纳入对象选取自2011年6月~2013年6月间我院甲状腺肿瘤就诊者, 男34例, 女48例, 男:女=1:1.41。年龄22~70岁, 平均 (42.6±3.2) 岁。所有肿瘤直径≤2cm, 其中位于右侧甲状腺57个, 左侧甲状腺46个, 大小5mm×4mm~20mm×20mm;病灶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17个 (乳头状癌16个、滤泡癌1个) , 良性肿瘤86个 (结节性甲状腺肿68个肿物、滤泡型腺瘤14个肿物、亚急性甲状腺炎4个肿物) 。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以上对象均行常规超声及弹性成像检查, 弹性成像判定标准采用5级法, 即通过不同颜色反映各组织的相对硬度, 硬度分级从低到高依次分为5级:1级, 病变区以囊性成分为主, 表现为红蓝相间或蓝绿红相间;2级, 病变与周围组织呈均匀的绿色;3级, 病变区以绿色为主, 蓝色占少部分;4级, 病变区呈杂乱的蓝绿相间分布, 以蓝色为主, 绿色占少部分;5级, 病变区几乎被蓝色所覆盖。绿色为平均硬度, 3级及以下反映病变为良性, 4~5级诊断为恶性肿瘤[2]。常规超声诊断采用甲状腺肿瘤超声半定量评分标准, 具体见表1所示。

1.2.2 检查方法

采用日立公司Avius (二郎神)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具有超声弹性成像功能, 频率范围7.5~13 MHz。患者取仰卧位, 颈后垫一低枕, 身体放松, 头部后仰, 暴露颈部, 依次应用常规超声及超声弹性成像模式对其检查。先应用二维灰阶超声检查肿瘤, 记录肿瘤位置、形态大小、边界、内部回声性质、周边有无低回声晕、有无微小钙化及周围淋巴结有无肿大等。然后切换至弹性成像模式, 将探头置于甲状腺纵切面, 探头尽量与肿瘤垂直, 使被检组织均匀受力, ROI调整至病灶2倍左右, 控制压力及压放频率, 存储稳定性、重复性好的弹性图像, 记录硬度分级。所有分级均由2位研究者独立完成, 遇有分歧进行研讨达成一致。

1.2.3 效果评价

相关检查信息录入仪器存储系统并与手术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对照, 比较超声弹性成像与常规超声诊断甲状腺肿瘤良恶性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 采用描述统计分析及χ2检验, 检验水准a=0.05, P<0.05, 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甲状腺肿瘤弹性成像评分比较

本组103个肿瘤经病理学诊断证实:恶性肿瘤17个, 良性肿瘤86个, 17个恶性肿瘤中弹性成像3级1个, 4级9个, 5级7个;86个良性结节中, 1级64个, 2级15个, 3级5个, 4级2个;良性与恶性甲状腺肿瘤的硬度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见表2。

2.2 二种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比较

常规超声诊断甲状腺恶性肿瘤24个, 通过组织病理学证实, 其中14个为恶性肿瘤, 10个为良性肿瘤;其诊断良性肿瘤79个, 通过病理证实, 76个为良性肿瘤, 3个为恶性肿瘤;常规超声诊断甲状腺恶性肿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2.4% (14/17) 、88.3% (76/86) 、87.4% (90/103) ;弹性成像诊断肿瘤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4.1% (16/17) , 97.7% (84/86) , 97.1% (100/103) 。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见表3。

注:aχ2为13.12, 与常规比较, P<0.05。

3 讨论

甲状腺是人体的浅表器官, 甲状腺肿瘤属于常见的病症, 按病理类型归纳为良、恶性二大类, 一般中年女性多发[3], 其中最大直径≤10mm的甲状腺恶性肿瘤又称甲状腺微小癌[4,5], 以乳头状癌最为常见[6], 少数为髓样癌和滤泡状癌, 具有侵袭性, 有局部和远处转移的危险[7], 因此对甲状腺肿瘤的早期筛查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显示, 生物组织的弹性 (硬度) 信息对于疾病的诊断过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超声弹性成像与常规超声成像通过界面散射或界面反射的回声获得信息源不同, 其基本作用机制是以生物组织的弹性与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关联性为理论基础, 即利用当组织内部 (包括自身的) 或外部的动态/准静态/静态的激励, 造成组织被压缩发生纵向应变, 组织内部弹性系数分布不均[8,9,10,11,12], 组织内的应变分布也会有所差异的原理。组织硬度与病理改变具有一致性已被广泛证实, 弹性成像虽也强调组织的病理改变, 但主要反映的是病灶的弹性力学硬度变化, 可直接提供生物组织的弹性 (或硬度) 信息, 对以往成像模式是个重要补充。

研究证实, 甲状腺肿瘤无论良、恶性均可发生出血、纤维化、钙化及骨化等改变[9] (比如出现圆形的钙化) , 导致周边组织形成复杂的分支状结构, 由于结构破坏质地发生改变[8], 加之浸润周围组织内结合紧密, 活动度较差[10], 硬度提高。同时甲状腺肿瘤的硬度增加与其恶性风险成正相关, 恶性肿瘤的硬度又大于良性肿瘤, 因在结节周边正常组织内有数量不等的癌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肿瘤间质内可见钙化砂粒体[11]。本研究结果显示, 本组17个甲状腺恶性肿瘤中, 16个 (94.12%) 弹性分级为4~5级, 86个良性肿瘤中, 79个 (91.86%) 为1、2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硬度越高, 恶性肿瘤可能性越大, 与相关文献观点一致。本研究以弹性成像评分≥4分作为恶性肿瘤诊断标准, 对103个甲状腺肿瘤弹性成像及常规超声半定量评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 与手术组织病理结果对照, 结果表明:弹性成像诊断准确率97.1% (100/103) , 高于常规超声半定量评分87.4% (90/103) , 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弹性成像对于鉴别甲状腺肿瘤的良、恶性有很大帮助。其原因可能为常规影像学方法无法获取甲状腺肿瘤硬度的信息, 临床主要采取触诊, 主观性较强, 增加了判断其良恶性的难度, 此外, 多数≤10mm的恶性肿瘤因尚未突破基底膜向周围组织浸润或浸润范围很小, 未引起周围组织的继发改变, 因此二维声像图上并无微小癌典型的结节特征[2,12], 易导致假阴 (阳) 性。而超声弹性成像对病灶的弹性力学硬度的变化敏感, 可反映被测组织与周围正常组织的相对硬度, 有效提示病灶内部的病理改变并提供病变性质方面的有效信息。

巨大甲状腺肿瘤的治疗 篇8

关键词:巨大甲状腺肿瘤,手术治疗

甲状腺肿瘤是临床的多发病, 我国人群中甲状腺肿瘤的发病率为4%~7%, 近几年还有增加的趋势, 我院1990年6月-2005年共收治甲状腺肿瘤患者1 076例, 其中良性肿瘤患者902例, 恶性肿瘤患者174例。全部患者中肿瘤直径>8cm的巨大肿瘤146例, 经手术治疗, 效果良好。甲状腺巨大肿瘤患者颈部大血管和甲状腺的主要血管在解剖位置上出现变异, 给手术带来困难, 同时甲状腺巨大肿瘤侵犯气管时常使气管受压移位或狭窄, 术中及术后易出现急性呼吸道梗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46例巨大甲状腺肿瘤患者中, 男42例, 女104例, 年龄23~76岁, 中位年龄47.6岁。病程2个月~36年, 中位病程8.6年。

1.2 临床表现及特点

(1) 病程长: 多数患者的病程>3年。 (2) 病情相对稳定, 自觉症状相对不明显。本组大多数患者除了颈前肿块, 一般无其他症状。肿瘤生长缓慢, 对患者生活、劳动长期无明显的影响。部分患者因肿瘤增大到一定体积后, 因重力和瘤体压迫结果才逐渐产生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 (3) 肿瘤组织学分类分化良好, 本组146例中102例为良性肿瘤占69.9%, 44例恶性肿瘤占30.1%, 其中39例为分化型, 即发展缓慢, 预后良好的“低度恶性肿瘤”。 (4) 大部分为孤立性肿块, 肿瘤存在包膜或假包膜, 与周围组织粘连不明显, 主要呈膨胀性生长, 有不同的活动度。即使是恶变的肿瘤多数亦限在瘤体或腺体包膜内。 (5) 转移率低。 (6) 146例中一侧甲状腺肿大的患者114例, 双侧肿大的32例。术前不同程度呼吸不畅68例, 影像学发现气管受压移位变窄57例。

1.3 麻醉及手术方式

麻醉方法:本组146例患者颈丛阻滞90例, 硬膜外阻滞8例, 气管内插管麻醉48例。手术方式:本组实施单侧叶加峡部切除87例, 行单侧叶加峡部加对侧腺叶部分切除38例, 行单侧腺叶及峡部切除加分期颈淋巴结清扫术11例, 气管壁窗式切除7例, 气管缺损造口3例。其中, 术中行气管悬吊12例, 气管造口5例。

2 结 果

2.1 102例良性肿瘤术后随访无复发, 44例恶性肿瘤患者, 1例术后3周死于肺内感染, 1例术后1年死于脑肺广泛转移, 3例2年后死于心脑血管意外, 其余均健在。

2.2 术后48h内出现呼吸道梗阻17例, 抢救均成功。梗阻原因:出血压迫9例, 气管塌陷6例, 喉头水肿痉挛2例。

3 讨 论

3.1 详细术前检查, 正确分析判断气管受侵程度。巨大性甲状腺肿瘤以良性者居多, 因巨大甲状腺肿瘤体积大, 肿瘤长期压迫邻近器官常有不同程度的移位、变形, 尤其是气管长期被挤压, 软化, 详细的术前检查正确判断气管受压程度是提高手术安全的前提。一旦肿大腺体被切除之后已发生软化的气管失去了原有甲状腺组织的支持固定作用发生萎陷, 术中、术后均可出现急性呼吸道梗阻甚至窒息病死。所以术前正确判断气管受侵的程度, 恰当地进行手术处理是防止术后急性窒息, 降低手术病死率的关键。对于甲状腺肿大患者, 首先要通过术前局部检查, 对其肿瘤大小, 形态, 软硬度进行了解, 同时详细了解病史, 病程的长短, 症状和体征, 以判断有无气管受侵。颈部X线对诊断气管软化有重要价值, 应列为术前常规检查。对有严重压迫气管症状存在者, 可在X线透视下检查气管壁有无软化[1], 此外气管断层片、超声、CT、气管镜检查对诊断气管受压、软化及狭窄有重要意义。一般而言气管受压和气管本身病理变化的严重程度与甲状腺大小和病程长短有关[2]。但也偶有迅速长大的甲状腺肿物短时间产生气管受压。

3.2 巨大甲状腺肿瘤共同的特点是血供丰富, 其动静脉均代偿性增多、增粗, 使瘤体的表面血管充盈、丰富脆弱, 易产生粘连而使解剖位置变得复杂, 由于巨大的瘤体极易出血且止血棘手, 从而增加了手术过程的难度及手术危险性, 因此术前应备足血源, 术中严格止血, 手术力求术野清楚, 血管结扎安全可靠, 以免术后发生大出血, 手术结束前常规在术区放置负压引流以保证术后充分了解伤口渗血的情况, 防止术后出血引起窒息等其他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而危及生命。

3.3 正确选择麻醉方式是手术安全的重要保证。麻醉方式的选择要根据患者有无气管梗阻以及梗阻的程度, 瘤体侵犯周围组织的具体情况, 手术时间长短及患者的耐受力等多种因素综合分析选择麻醉的方式。甲状腺肿瘤不大, 肿瘤与气管不固定, 局部压迫症状不明显的, 一般可选择颈丛阻滞或硬膜外阻滞, 以减少气管插管引起的喉头损伤, 同时术中可随时了解声带功能避免喉返神经损伤。对巨大的甲状腺肿瘤、胸骨后及气管后甲状腺肿, 术前有呼吸道压迫症状的或影像学检查有明显的气管受压、变形者要选择气管插管麻醉[3]。

3.4 甲状腺肿瘤侵犯气管时, 及时而正确的术中处理是防止窒息死亡的关键。对巨大的甲状腺肿瘤, 术中操作一定要轻柔, 避免动作粗暴或牵拉挤压气管人为造成压迫和扭曲。对术中出现的急性呼吸道梗阻应迅速进行气管切开。当肿大的甲状腺切除后要认真检查气管并正确判断有无气管软化, 通过触诊了解器官软化的部位、范围和气管软化的程度以及是否做气管切开或悬吊。对气管插管麻醉者, 在缝合切口前, 可将导管退至声门下进行检查。患者若有呼吸困难或气管反常活动, 此时应行气管悬吊。对广泛及严重的软化病例, 单纯的悬吊难以奏效, 常需气管切开。本组术中行气管切开及造口13例, 气管悬吊9例, 术后出现急性呼吸道梗阻17例有3例是出现在气管悬吊术后。对于存在气管软化或狭窄, 尤其是术中损伤较大, 已有喉返神经损伤, 估计术后渗血较多或是伴有喉部损伤及水肿者, 预防性气管切开实属可取之举。气管悬吊对预防呼吸道梗阻多不可靠, 应慎重使用[4]。

3.5 要积极妥善地进行术后处理, 对所有甲状腺术后患者, 都要想到有术后并发急性呼吸道梗阻, 发生意外的可能, 尤其是术中发现气管有病理改变的患者, 术后要做好应付呼吸道梗阻的一切准备, 密切观察呼吸, 颈部引流情况以及是否有皮下淤血、淤斑。床边应常规准备气管切开包, 以备急需。对术后由于颈部组织肿胀、伤口出血、血肿压迫、喉头水肿、声带麻痹、气管软化塌陷等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梗阻应迅速处理。总的原则是当机立断, 宁早勿晚解除梗阻, 通畅引流, 根据情况实行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术。

参考文献

[1]王长治.甲状腺瘤的外科治疗[J].天津医药, 1984, 25 (9) :545.

[2]吴阶平, 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876.

[3]于永山, 张培均, 季跃良, 等.巨大甲状腺肿手术切除体会[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1988, 8 (6) :413.

浅谈甲状腺肿瘤手术临床诊断与治疗 篇9

【关键词】 手术甲状腺肿瘤;诊断;;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26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52-02

临床上,甲状腺肿瘤是一种十分常见且多发的疾病,目前对患者治疗的主要手段为手术摘除或者进行甲状腺次全切除。对于甲状腺肿瘤来说,大多数为良性病变,极少数为肉瘤和癌以及恶性淋巴瘤,并且女性的发病几率要高于男性。为了减少甲状腺肿瘤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以下是详细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的192例,其中男性为70例,女性为122例;患者的年龄在20-60岁之间,平均为(53.5±2.0)岁;这些患者均为我院在2011年6月——2013年5月期间收治。腺瘤64例、甲状腺囊肿110例、腺癌18例;肿瘤位置:双侧48例、单侧144例;对患者进行手术前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的病史和临床体检以及B超。

1.2 方法 患者进行麻醉的方式:90例患者采用局部颈部丛神经阻滞麻醉、40例患者采用局部浸润麻醉、62例患者采用气管插管全麻。18例甲状腺癌患者中,进行甲状腺癌联合颈部淋巴结清扫根治術治疗的患者为16例、进行甲状腺单叶切除+峡部切除手术患者2例;术后给患者长期服用甲状腺素片。对患者采用腺叶次全切除手术的患者为124例、腺瘤摘除手术患者为10例、采用单侧腺叶全切手术患者40例。

在手术中,在患者的甲状腺真假包膜间紧贴腺体对患者的甲状腺上极和中静脉以及甲状腺下静脉、峡部进行处理。次全切除手术患者,不需要刻意对患者的甲状腺下动脉进行处理,只进行楔型切除,主要为:肿瘤在内的大部分腺体,保留患者的背侧腺体和背部包膜。

2 结 果

发生喉上神经外支损伤的患者2例,声嘶患者2例。没有发生抽搐和术后出血以及死亡的情况。对112例患者进行随访,患者没有出现复发等情况。

3 讨 论

3.1 临床表现和鉴别诊断 在临床上,甲状腺腺瘤是甲状腺肿瘤中最为常见的肿瘤。由于甲状腺腺瘤的病程比较缓慢,有的则在多年以上,大多数为单发,表现为椭圆形或者圆形,其的表面为光滑,边界十分清楚,质地表现为韧实。其和周围的组织没有出现粘连,没有出先压痛,其跟随吞咽出现上下移动。肿瘤直径一般表现为数厘米,比较大的非常少见。对于巨大的瘤体,对其邻近的器官产生一定的压抑,但是不会对这些器官产生侵犯。一般来说,甲状腺肿大多表现为肿大,且大多呈现为多发结节,具有流行的区域。其与甲状腺腺瘤相比,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单发结节没有完整的包膜,其的界限并不清楚。然而甲状腺癌的主要表现为甲状腺质硬结节,比较固定,表面为凹凸不平,边界也并不清楚,患者的颈淋巴结肿大,患者伴有声嘶的情况,一旦确诊之后,需要对患者采用手术切除。

3.2 避免喉返神经损伤 为预防和减少对患者喉返神经的损伤,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要在直视下进行操作。同时需要对患者局部的解剖结构熟悉,将喉返神经显露出来。以下几种情况在进行常规喉返神经解剖时要保护好喉返神经:对于一些比较大的结节性的甲状腺肿或者甲状腺瘤,对患者进行一侧甲状腺次全切或者全切等手术。在手术中发现患者声音出现变化的患者;对甲状腺进行再次手术的患者;对甲状腺癌患者进行颈淋巴结清扫手术患者。

3.3 甲状旁腺损伤的避免 对患者造成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主要原因为手术中不小心将患者的甲状旁腺切除或者对患者甲状旁腺的血供造成损伤。所以,为了控制和避免对患者的甲状旁腺造成损伤,在对患者进行甲状腺手术时,要将患者的甲状腺下动脉保留,要保障患者甲状旁腺正常的血液循环。在对甲状腺下动脉进行结扎时,要尽量在甲状腺真假被膜之间或者紧贴甲状腺下极进行操作,避免和防止进行大块结扎,只对患者的甲状腺下血管分支进行结扎。在对患者进行甲状腺全切除或者次全切除手术时,要尽量地保留患者一侧的甲状旁腺,尤其是对患者进行双侧比较大的多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手术时,可以进行被膜内腺叶切除手术,将腺叶被膜外的上下端脂肪组织和疏松结缔组织保留下来,减少对患者甲状旁腺的损伤。如果在手术中,不慎将摘除的甲状旁腺植入到胸锁乳突肌内,可以将患者的甲状旁腺功能恢复。

总之,对患者进行明确的诊断,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时做到细致,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赵顺廷.甲状腺肿瘤的MRI诊断[J].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2010,01(9):80-83.

[2] 刘小莉,薛梅芳.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甲状腺肿瘤的临床价值[J].吉林医学,2010,11(10):1446-1447.

[3] 王剑侠,王琦,时高峰.MRI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价值[J].当代医学,2010,22(21):4-5.

甲状腺恶性肿瘤 篇10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CT灌注成像,鉴别诊断

CT灌注成像技术对肿瘤的诊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应用的范围比较广, 如甲状腺肿瘤[1]、胰腺肿瘤[2]、脑胶质瘤[3]等领域均有此技术的出现。在甲状腺结节应用的研究是近期研究的热点, 但针对甲状腺肿瘤良恶性鉴别的研究相对较少。我院2010年10月~2014年12月对40例甲状腺肿瘤患者进行CT灌注成像的应用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10年10月~2014年12月对40例甲状腺肿瘤患者进行CT灌注成像的应用进行回顾性分析, 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分为良性肿瘤组和恶性肿瘤组, 良性肿瘤组20例, 均为甲状腺瘤, 其中男12例, 女8例, 年龄35~70 (45.7±11.8) 岁;恶性肿瘤组20例, 男11例, 女9例, 年龄37~69 (43.9±12.8) 岁, 其中乳头状癌7例, 滤泡状癌7例, 髓样癌6例。两组患者在上述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4]

所有患者均用Phlips Briliance16排CT扫描, 并用Phlips自带软件进行CT灌注成像, 进行扫描时要注意选择肿瘤面积最大层面, 并避开钙化、坏死灶, 扫描长度为24mm, 扫描间隔时间为0.8s, 扫描时间为0.5s/r, 准直器规格为16mm×1.5mm, 选择3.0mm的层厚, 视野范围250.0mm, 图像矩阵分布为512×512。选前臂肘静脉注射, 流速为5.0m L/s, 选用高压注射器, 注射适量的造影剂碘海醇 (350mg I/m L) 。扫描后计算灌注参数血容量 (BV) 、血流量 (BF) 、灌注达峰时间 (TTP) 和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 (PS) 。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 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量数据进行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良性肿瘤组的BV值 (7.91±1.02ml/100g) 和TPP值 (3.55±1.09s) 与恶性肿瘤组的BV值 (7.93±0.09ml/100g) 和TPP值 (3.56±0.99s) 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是良性肿瘤组的BF值319.3±122.3ml/ (100g·min) 和PS值40.9±1.8ml/ (100g·min) 与恶性肿瘤组的BF值329.9±124.7ml/ (100g·min) 和PS值58.8±1.9ml/ (100g·min) 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甲状腺肿瘤可以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种。健康的甲状腺具有高碘性、且血供丰富, 甲状腺外表面被完整的包膜所覆盖, CT扫描呈高密度, 很容易与肌肉、血管相区别[5]。甲状腺肿瘤通常表现为在高密度背景下的低密度结节, 良、恶性肿瘤的CT平扫、增强表现有较多的重叠, 二者的鉴别诊断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存在困难, 而两者的手术方式、范围及术后进一步治疗都有较大差别。因此, 术前对病灶性质的尽可能准确的诊断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CT灌注成像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技术, 应用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在急性脑梗塞的早期诊断已得到普遍的认可。CT灌注成像可以直观地显示肿瘤血管的血流情况。通过BV、BF、TTP和PS等参数对研究目标进行量化分析近年对甲状腺肿瘤的研究比较多[6,7], 主要侧重于良、恶性结节不同灌注特点, 区别灌注参数的变化从而确定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不同。

本研究将甲状腺肿瘤术前均进行CT灌注成像, 并根据术后病理分为良性、恶性两组, 回顾分析其CT灌注特点。测量BV、BF、TTP和PS数值, 并对这些数值进行统计分析, 从而比较二者的差异性。本研究发现良性肿瘤的BV和TTP的数值和恶性肿瘤的BV和TTP的数值没有差异, 而良性肿瘤的BF和PS数值与恶性肿瘤的BF和PS的数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恶性肿瘤的血供更为丰富 (如图1~3) , 血流速度较快。而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增加, 提示恶性肿瘤新生血管内皮不完整有关, 病理所见也证实存在这种现象。而良性肿瘤生长速度相对较慢, 多存在假包膜, 血流量相对较低, 其血管内皮发育较为成熟。数据显示, CT灌注成像在区别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可以根据血流量增高和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增加和肿瘤的恶性程度具有一致性。结合甲状腺肿瘤的平扫、强化特点, 能提高甲状腺良恶性鉴别的准确度, 为临床制订合适的手术方式提供客观依据。

参考文献

[1]邹文远, 张自力, 刘源源, 等.CT灌注成像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放射学实践, 2012, 27 (8) :836-839.

[2]陈雷, 周正荣, 彭卫军, 等.CT灌注成像在胰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放射学实践, 2011, 26 (12) :1283-1286.

[3]安冬会, 赵荣, 史斌.CT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河北医学, 2013, 19 (2) :166-168.

[4]桂广华, 韩萍, 吴发银, 等.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甲状腺病变的应用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3, 32 (1) :52-55.

[5]尹秀玲, 邱士军.多排螺旋CT在甲状腺病变灌注成像中的应用[J].齐鲁医学杂志, 2012, 27 (5) :468-470.

[6]龚礼春, 何华.CT灌注成像技术在甲状腺病变中的应用[J].求医问药 (学术版) , 2012, 10 (6) :264-265.

上一篇:财务人员下一篇:大学英语新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