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甲状腺病变

2024-05-14

良性甲状腺病变(精选八篇)

良性甲状腺病变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4年1月至2011年6月340例甲状腺良性病变患者,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17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170例, 其中男性63例, 女性107例;年龄22~70岁, 平均年龄45.8岁。其中86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 11例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亦甲亢患者, 73例甲状腺腺瘤患者。研究170例, 其中男性患者67例, 女性患者103例;年龄21~69岁, 平均47.1岁。8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 11例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亦甲亢患者, 74例甲状腺腺瘤患者在术前和术中对于怀疑恶变的都采用术中冰冻病检进行了排除, 表明没有恶变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腺体肿大程度和治疗手法方面差异都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使用颈丛阻滞法麻醉, 甲状腺显露后, 将悬韧带切开, 游离上极血管, 将其集合成束切断后结扎, 若腺体较大上极无法较好的显露, 需将舌骨下肌群横断。静脉结扎后切断, 将甲状腺下主干动脉结扎, 甲状腺峡部切断, 腺叶大部呈现楔形切除, 保留后被膜和腺体小部分, 间断性将残余腺体缝合成长条形。研究组:颈丛阻滞性麻醉, 切口弧形低位, 常规性游离皮瓣, 将颈白线切开, 游离腺体的前外侧, 中静脉切断, 并将胸骨甲状肌切断附着甲状软骨, 充分显露上极。依据手术之前B超检查结果认真触摸甲状腺并确定结节的位置、大小、数量、质地。决定切除甲状腺大部后, 首先要将甲状腺峡部切断:通过触摸气管用以确定峡部位置, 用直角钳由下向上将峡部和气管前方联系分离, 峡部用电刀切断。钳夹断端向外牵拉, 电刀分腺体和气管外侧, 顺势向上切甲状腺悬韧带。固定甲状腺后内侧和上极。

手术过程中可疑结节需要送快速冰冻病理检查, 若是甲状腺癌, 需按要求进行相应术式。所有患者观察其手术进行时间, 手术过程出血量, 喉上神经、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三者的损伤程度, 手术以后甲状腺功能发生的改变等。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SP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手术时间为 (81.9±26.37) min, 研究组手术时间为 (66.73±23.67) min, 两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对照组手术过程出血量 (78.22土29.45) mL, 研究组出血量为 (29.87±24.84) mL,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手术1周内两组甲状腺功能都发生改变, 1个月恢复到正常状态, 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喉返神经出现损伤患者3例, 喉上神经出现损伤患者4例;研究组没有出现损伤。对照组甲状旁腺发生损伤患者2例, 研究组没有发生损伤情况。

3 讨论

甲状腺疾病在十九世纪中叶前主要是内科治疗[1], 20世纪以来外科手术治疗此病被公认为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因为甲状腺属于内分泌器官, 解剖复杂, 涉及管道、神经较多, 甲状腺上、下动脉脆弱容易出血, 手术空间小, 操作困难, 所有甲状腺大部切除手术易出现并发症。如何保留甲状腺自身功能, 又可以做到彻底手术, 避免出现并发症和功能损伤, 使手术脱离复杂变得简化安全在临床中有较高的研究价值[2,3]。本文通过研究甲状腺良性病变安全简便的甲状腺大部切除术方法发现, 应用此种方法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手术时间和出血量, 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临床应用价值较为广泛。

参考文献

[1]李东坤, 王明君, 张青松.安全简便甲状腺大部切除方法的探讨[J].中国综合临床, 2009, 25 (3) :317-318.

[2]龚日祥, 张敏, 罗书画, 等.患侧甲状腺腺叶切除的临床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08, 39 (5) :128-129.

怎样辨别甲状腺结节的良性与恶性 篇2

其实,甲状腺结节在人群中非常普遍,占总人口的30%~70%,尤其在老年女性中更为常见。近年来,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可能与三个因素有关。一是加碘盐的推广,促使了某些本不缺碘地区人群甲状腺结节的发病;二是现代生活超负荷的生活和精神压力,促进了甲状腺结节的发生;三是现代人健康观念增强,定期体检,以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超声分辨率也越来越高,以往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在体检中被发现出来。

对于甲状腺结节,其实最需要鉴别的就是结节的良恶性。临床上最常用的辅助检查就是超声和细针穿刺,甲状腺核素显像对鉴别结节良恶性也有一定帮助。

大多数人是在体检时B超发现有甲状腺结节。B超可以初步判定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良性的甲状腺结节多表现为结节生长缓慢,质地均匀,活动度好,表面光滑,呈囊性改变,无淋巴结肿大,无钙化。但也不要把钙化作为恶性的指征,如果是不规则或点状钙化,则倾向于恶性。如果甲状腺结节短期内增长迅速,形状不规则,伴有淋巴结肿大和融合,累及周围组织出现声嘶和颈部不适,也应警惕恶性和恶变的可能。一些大医院的B超医生会综合结节的大小、质地、边界、血供、钙化等一系列指标,给出甲状腺结节的TI-RADS分级,分为1~5共5级,级别越高,恶性的可能性就越大。临床上的经验是,4a及以下的分级,甲状腺结节基本是良性的,但需要定期随访;如果是4b或是5级,则建议要做甲状腺细针穿刺来进一步鉴别良恶性。

甲状腺细针穿刺是临床上常用的敏感的鉴别甲状腺良恶的手段,可发现80%以上的甲状腺恶性变,必要时辅助甲状腺扫描和血液学检查。一般情况下,甲状腺B超TI-RADS分级在4b及以上的,都要进行甲状腺细针穿刺检查。但分级在4a以下的,临床医生也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要进行细针穿刺。尤其是头颈部有放射照射史;有甲状腺髓样癌或多发性内分泌腺瘤Ⅱ型家族史;年龄<20岁或>60岁;结节长得太快;结节硬且边缘不清楚;结节固定不动;有颈部淋巴结肿大;或伴有声嘶、咳嗽、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症状者,需要考虑进行细针穿刺。

甲状腺核素扫描技术能够评价结节的功能。经典使用的核素是131碘和99高锝酸钠。根据甲状腺结节摄取核素的多少,划分为“热结节”“温结节”和“冷结节”。正常甲状腺组织既能摄取碘,又能把碘结合到甲状腺内的蛋白质上。扫描中看到的正常甲状腺为温结节,良性结节也一般是温结节。如果是冷结节,则要警惕恶性结节的可能,但是甲状腺核素扫描对结节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并不是很大,临床上主要还是依靠B超和细针穿刺。

据统计,甲状腺结节95%以上为良性改变,退一步讲,即使是恶性改变,大多数的甲状腺癌都是恶性程度很低的乳头状癌,发展缓慢,称为恶性改变,良性进展,甚至一些微小癌可以陪伴一生,并不影响人的寿命。所以,如果临床上发现了甲状腺结节,大可不必紧张,既不能草木皆兵,也不能听之任之。

健康小贴士

得了甲状腺结节,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是要不要忌碘饮食。如果是无功能结节,饮食上无需忌碘。建议多食用能提高免疫力的食物,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果是能分泌甲状腺激素的高功能腺瘤,需要严格忌碘。如果是桥本氏甲状腺炎伴发的结节,无需严格忌碘,但大量食入高碘食物会增加甲状腺滤泡细胞的损伤及抗体产生,因此不主张摄入大量的海产品;如果是Graves甲亢伴发甲状腺结节,需严格忌碘饮食,食用无碘盐,禁食海带、紫菜、海鱼等海产品。

良性甲状腺病变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科2010年7月至2012年6月间, 呈透明核形态改变的甲状腺良性病变10例。其中男2人, 女8人, 男女比例4∶1。年龄56~22岁, 中位年龄46岁。

1.2处理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 术中进行冰冻切片检查, 术后组织学石蜡切片诊断, 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结果

10例患者中, 诊断为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2例, 桥本甲状腺炎8例。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所有病例呈TG (+) , CK (+) , HBME-1 (-) , galectin-3 (-) , Syn (-) ;1例呈CK19 (+) 。

3讨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概念在不断发展, 起初定义为形成乳头状结构的恶性上皮性肿瘤, 认为真性乳头的出现是诊断的标准。但是乳头状结构是立体的, 多数情况下在组织切片上无法判断乳头的真假, 并且多种甲状腺疾病都可以出现乳头, 其对乳头状癌的诊断意义不大。现认为甲状腺乳头状癌为恶性上皮性肿瘤显示滤泡细胞分化的形态并具有特征性的核, 乳头状癌的诊断主要依靠核的特征而不是乳头状结构, 乳头状结构可能不明显或完全缺如。核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 增大的、卵圆形、长的和拥挤重叠的核; (2) 不规则的核型, 如核沟和核内假包涵体; (3) 透明清澈的或毛玻璃样的核。尤其在没有复杂乳头结构的肿瘤中, 乳头状癌的诊断更加依赖这些特征[2]。

增大的、拥挤重叠的核是癌组织旺盛增生的表现, 但是这种变化不具有特异性, 在其他增生性病变中也可以见到, 切片厚度对此也有影响。不规则的核型, 核沟和核内假包涵体在多数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可以出现, 但是具备这两种特征的细胞数量较少, 有时不易找到, 并且偶尔可以出现在其他病变中, 因此不能作为独立诊断依据。透明清澈的毛玻璃样核在大多数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多数细胞内出现, 典型的核大而不规则, 含有尘状至粉染的染色质和小的核仁, 染色质细腻, 常靠近核膜, 看起来透明或像毛玻璃样, 其往往成为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最重要依据。由此可见, 在乳头状癌细胞核的三个主要特征中, 透明清澈的毛玻璃样核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实际工作中, 对毛玻璃样核的判定也往往是镜下观察的最重要项目。

透明核的存在已经成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标志之一, 这一点已经取代了乳头做为这种类型肿瘤诊断的主要标准, 因此警惕一些伴有透明细胞核的甲状腺良性病变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本文选取的病例发现, 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和桥本甲状腺炎是最主要的也是最容易混淆的可伴有透明细胞核形态的良性病变。因为有时候这些良性病变的细胞核与真正的乳头状癌细胞核形态相似, 虽然他们往往弥漫性分布、多数情况下核轮廓规则, 但是鉴别起来依然非常困难。因此, 在遇见这两种疾病时, 要格外注意, 不能仅根据核的变化轻易诊断为乳头状癌, 应该结合其他特征综合分析。首先, 作为恶性肿瘤, 转移和浸润是最主要的诊断依据, 如果在透明核的甲状腺病变中, 找到了转移或者有间质反应等浸润的证据, 那么就可以确立乳头状癌的诊断。其次, 寻找透明核之外的其他特征:乳头状结构;增大的、卵圆形、长的和拥挤重叠的核;核沟和核内假包涵体等不规则的核型;核分裂;砂砾体;拉长或形状不规则的滤泡;深染的胶质等。最后可以利用免疫组化检查辅助诊断。

摘要:目的 探讨甲状腺良性病变中, 细胞核呈透明形态改变的病例。方法 组织学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 部分甲状腺良性病变中, 甲状腺细胞核可呈透明形态改变, 类似乳头状癌细胞的毛玻璃样核。结论 部分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及桥本甲状腺炎患者, 镜下可见甲状腺细胞核呈透明毛玻璃样改变, 要结合其他特征综合判断, 不要误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

关键词: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桥本甲状腺炎,透明细胞核,甲状腺乳头状癌

参考文献

[1]Greenlee RT, Hill-Harmon MB, Murray T, el al.Cance rstatistics, 2001[J].CA Cancer J Clin, 2001, 51 (1) :15-36.

良性甲状腺病变 篇4

1 临床资料

本院2002年3月至2008年6月收治子宫良性病变患者205例。其中子宫功能失调性出血33例,占16%,子宫肌瘤145例,占70%,子宫肌腺症27例,占13%,所有病例均无附件包块,重要器官疾病。年龄29~47岁,205例患者均有月经过多,并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尤其是“子宫功能失调性出血”的患者)。孕产次1~4次不等,有剖宫产史者23例。除2例患者外均无再生育要求。所有患者均在院外多次用药疗效不佳,也都多次被劝说切除子宫,由于迫切要求保留子宫,为患者选择使用本法,施术前进行磁共振、B型超声检查,并采血进行女性性激素、肝肾功能、三大常规检查。

2 治疗方法

采用改良SelJinBer'a方法,局麻下,205例采用右侧股动脉穿刺双侧子宫动脉插管,3例采用双侧股动脉穿刺插管。置入5FCobra导管,先后分别插入双侧髂内动脉,通过动脉内数字成像技术造影(运用非离子型碘造影剂300mg/mL,流率5mL/s,总量15mL),了解子宫动脉开口、走行及病变部位血供,然后将导管尖端插入确定已达子宫动脉开口,在同轴导丝引导下将导管插入子宫动脉降枝,经造影证实后,注入栓塞微粒。栓塞微粒的用量根据子宫肌瘤的大小和患者本人的情况而异,以能完全阻断子宫动脉血供为宜。栓塞结束后,回抽动脉导管至腹主动脉水平,拉成反绊用同样的方法,作同例对侧子宫动脉插管及栓塞治疗。选择的栓塞剂为不易被吸收的而且组织反应小的材料。目前国内外使用较多的有PYA(高分子聚乙烯醇微粒,polyvinyl alcohol)[1],直径500~710μm不等,双侧子宫动脉注入量为100~200mg。在透视下缓慢推注,至子宫动脉内造影剂和PYA混悬液基本停止流动,方可停止栓塞,然后再次造影了解栓塞的程度。在栓塞过程中,加用少量利多卡因,能减轻患者的疼痛反应。术后适量输液可以加快排泄造影剂.并给予预防性抗感染治疗3d。每例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为40min。

3 结 果

205例患者介入治疗均一次穿刺成功。均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除16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2个剂量的栓塞外,其余189例均用1个剂量。205例患者术后一月,采用来院检查、电话咨询,了解患者月经均正常来潮,明显减少者178例。女性性激素均无改变,双合诊检查子宫体积明显缩小,后穹隆触痛结节疼痛减轻。子宫肌瘤患者145例,B型超声检查子宫肌瘤体积缩小50%73例,40%6例,完全消失的15例。3个月后随访患者195例,月经均减少,其中子宫肌瘤患者139例,B型超声检查子宫肌瘤体积缩小70%以上者105例,子宫肌瘤体积缩小50%17例,8例子宫肌瘤完全消失,9例患者改变不明显。且经磁共振检查证实。肌瘤体积缩小率87.71%。成功率达100%,子宫腺肌症27例,22例痛经症状消失,子宫体积缩小,5例痛经改变不明显。所有患者的贫血症状明显改善。

4 观察与护理

4.1 术前护理

4.1.1 心理护理

动脉导管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是新开展的技术,由于患者缺乏介入治疗方面的知识,担心术中疼痛,对疾病的预后缺乏信心,怀疑治疗后肌瘤能否缩小、消失,是否影响正常子宫组织,因此,术前需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思想工作,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有关介入知识、治疗过程、注意事项及治疗效果,介绍子宫肌瘤介入治疗成功的病例,耐心细致地做好心理疏导,使患者增强信心,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4.1.2 术前准备

手术应避开月经期,但如果就诊时月经量过多,为预防继续大量失血也可行急症介入治疗[1] 。协助做好肝肾功、胸透、心电图、三大常规及诊刮等相应检查。做好青霉素及碘过敏试验,并记录。术前4h禁食,排空大小便,必要时灌肠清洁肠道,以减轻胀气及粪便对图像的影响,同时预防术后便秘、腹胀等不良反应。术前30min留置导尿管,以防术中膀胱内造影剂充盈影响操作及图像质量[2]。

4.2 术后护理

4.2.1

术后回病房,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24h,用1kg沙袋持续压迫股动脉穿刺处6~8h,穿刺侧下肢伸直制动12h,严密观察足背动脉搏动、下肢皮肤颜色及皮肤温度,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情况。72h内避免剧烈活动及下蹲动作。预防压迫止血不当,肢体早期活动导致穿刺处血凝块脱落引起皮下血肿或大出血,须严密监测生命体征[3]。

4.2.2 不良反应的观察

4.2.2.1 腹痛的观察

因导管在血管内操作有损伤血管而引起内出血的危险,注意观察有无剧烈腹痛的情况。盆腔胀痛是因双侧子宫动脉栓塞后,多因肌瘤变性、肿胀、坏死及包膜牵拉所致。密切观察疼痛的性质、部位、分级及持续时间,发现异常及时报告。

4.2.2.2 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是栓塞治疗后常见的胃肠道反应,因栓塞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

4.2.2.3 发热

患者术后体温在37.5~38.5℃,因肌瘤缺血、坏死,体内反应吸收所致。应鼓励患者多饮水,3d后体温恢复正常,密切监测体温变化,若体温升高,需对症处理。

4.2.2.4 不规则阴道出血

栓塞后子宫供血不足,不能继续维持内膜生长,导致子宫内膜脱落引起少量阴道出血,随后间断性排出黄色非脓性分泌物。密切观察阴道出血的量、颜色及性状,并保持会阴部的清洁。

4.2.2.5 造影剂的迟发反映

子宫肌瘤介入治疗过程中,会使用大剂量造影剂,故患者回病房后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警惕造影剂迟发反应的发生。嘱患者多饮水,加速造影剂的排出。

4.3 出院指导

术后3个月禁止性生活;预防感染,保持会阴部清洁,术后1个月禁盆浴;避免劳累,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术后1、3、6、12个月复查B超,记录子宫及肌瘤大小变化,如有异常腹痛、体温升高、阴道流血时随诊。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良性病变介入治疗后的护理措施。方法总结本院2002年3月至2008年6月子宫良性病变采用介入治疗的患者205例,了解治疗效果,总结护理经验。结果205例患者经过介入治疗后,均达到了肿瘤缩小、月经减少、痛经减轻、子宫保留的满意效果。结论子宫良性病变介入治疗时应严格作好术前准备工作,严密观察和处理术后不良反应,并认真做好术后随访工作。

关键词:子宫,子宫肌瘤,介入治疗,护理

参考文献

[1]Ravina J H,Herbreteau D,Ciraru-Vigneron N,et al.Arte-rial embolization to treat ment uterine myoma[J].Lancet,1995,346(3):671-672.

[2]Worthington-Kirsch RL,Popky GL,Hutchins FL.Uter-ine arterial embolization for the management of leiomyo-mas:quality-of-life assessment and clinical response[J].Radiology,1998,208(3):625-629.

颌面部良性纤维骨病变38例分析 篇5

1 病例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郑州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于1998年至2008年之间因口腔颌面部肿物就诊并有组织病理诊断者2018例,其中良性纤维骨病变38例。所有患者均有6个月~5年不等的随访记录。

1.2 评价内容

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和放射学特点,组织学诊断和治疗。

2 结果

2.1 良性纤维骨病变占口腔颌面部肿物患者比例为38/2018(1.88%)。

良性纤维骨病变中骨纤维异样增殖23例(60.53%),骨化纤维瘤9例(23.68%),牙骨质化纤维瘤6例(15.79%)。

2.2 年龄

从11~62岁,平均年龄24岁,高峰年龄20~30岁。

2.3 性别

总体女性多于男性,女性22例,男性16例。

2.4 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中,20例位于上颌,18例位于下颌。均表现为颌骨的膨隆甚至变形。骨纤维异样增殖中14例位于上颌,9例位于下颌,多表现为弥散性膨隆,有时形成半个面部畸形,不规则,质硬,无自发痛及压痛。骨化纤维瘤中3例位于上颌,6例位于下颌,骨质膨隆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病变范围大小不一,病变范围内的牙齿常有明显移位,致咬合错乱,质硬,无压痛。牙骨质化纤维瘤中上下颌均为3例,病变区多表现为圆形膨隆,病变范围均较小,直径约1~3cm,质硬,无压痛,表面黏膜正常。

2.5 放射线表现

骨纤维异样增殖大多表现为毛玻璃样高密度影,有时为局限或弥散的透射区和阻射区并存的混合影像,边界不清。骨化纤维瘤常表现为轮廓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影像,病变区内可见斑点状或不透明影,与正常骨组织界限清楚,常常有囊存在。牙骨质化纤维瘤常位于牙根尖区或牙齿附近,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似牙齿样高密度影,边界清晰。

2.6 治疗

纤维异样增殖常采用口腔内切口,暴露病变区,按照正常侧的外形凿去病变区骨质,改造形状,术中见病变区与周围组织之间无明显界限,病变区骨质较正常颌骨的密质骨疏松,没有明显的骨纤维束,是介于密质骨和松质骨之间的均质性骨质,切割时有含砂感,渗血较明显。骨化纤维瘤经口内切口,完整摘除瘤体,术中见瘤体边界清晰,白色或淡黄色,质韧。其中2例患者连同移位明显的牙齿一同去除。牙骨质化纤维瘤经口内切口完整摘除瘤体,保留邻近的牙齿,术中见瘤体与骨组织之间界限清晰,色白,质硬,似牙齿组织。

2.7 治疗效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I期愈合,随访6个月~5年不等。骨化纤维瘤及牙骨质化纤维瘤无1例复发。有2例骨纤维异样增殖患者分别于第一次术后3年和4年复发,肿胀畸形程度与手术前相当。均二次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同前,二次手术时,病变骨质去除至比正常侧稍低。

3 讨论

良性纤维骨病变是表现形式不同的一大组病理性病变。包括生长性病变、反应性或结构不良性病变及肿瘤。良性纤维骨病变的细分是比较困难的,但是这种细分是十分有用的,因为不同良性纤维骨病变的治疗方法不同[5]。Brad W[6]认为由于活检标本的病理特点有时是非常相似的,因此结合病变的临床特点、X线和组织病理,对颌骨纤维骨病变的特定诊断是非常有用的。

Waldron CA报道[7]良性纤维骨病变占头颈部肿瘤的2.4%,本研究中占1.88%,二者比较接近。病变多见于女性,发病年龄大小不一,但常见于20~30岁,这与我们的研究相似。不同文献报道的各分类所占比例不尽相同,有报道[4,8]异样增殖患者占67%,Abdulal报道[9]骨化纤维瘤占61.5%,可能是不同地区发病情况不一样,也可能是样本量较小的原因。本研究中骨纤维异样增殖最多占60.53%,其次是骨化纤维瘤23.68%和牙骨质骨化纤维瘤15.79%。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早已公认为是一种独立性疾病,本症临床表现多样,一般分为三型,(1)单骨型:病变仅累及一块骨,多发生于颅面骨,其中上颌骨发病最多,其次是下颌骨。(2)多骨型:多处骨质受累,多发生于四肢长骨,也可发生于扁骨,如颅骨、盆骨。(3)爱布赖特综合征(Albright's sysdrome):由多骨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皮肤色素沉着及内分泌障碍(以女子性早熟为突出表现)等症状。本研究中多为单骨型,上颌多余下颌。多为弥散性缓慢生长的肿块,常引起局部畸形,有时因压迫局部组织器官而产生相应功能障碍。骨纤维异常增殖症X线表现分为3型。(1)硬化型:是一种表现为局限性或广泛性骨质硬化,是一种非致密性密度增高,在硬化区内有散在的颗粒状透明区,多见于上颌骨。(2)囊型:表现为圆形或多层性骨质破坏,周围有硬化边缘伴骨质膨胀。(3)混合型:又称变形性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具有以上两型的表现,表现为局限或弥散的射线透明区和浓密区并存,此型临床上较为常见。组织病理为:正常骨组织被吸收,而代之以均质梭形细胞的纤维组织和发育不良的网状骨骨小梁。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为畸形及功能障碍,病变区与周围正常骨质之间无明显界限,因此手术复杂,一般不能彻底切除病变组织,临床上常常依据病变部位、范围和功能障碍程度灵活掌握,采用最大限度恢复组织器官的正常形态和功能为目的的成型手术。

骨化纤维瘤是良性肿瘤,具有良性肿瘤的特点,为缓慢性生长的孤立性病损,边界清晰,下颌骨较上颌骨多见,也偶见于额骨及筛骨。本研究中下颌6例,上颌3例。X线表现,含纤维组织较多者:颌骨内呈单房或多房膨胀性透亮区;含骨组织较多者,病变区呈均质性高密度影。圆形或椭圆形的病变区与正常骨组织界限清楚。组织病理为:以纤维骨的纤维成分为主,不规则的骨小梁杂乱地分布于纤维基质中,并构成网状骨的中心,但在板状骨的外围与咬合缘有成骨细胞。骨化纤维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具有进行性发展性,因此病变需要早期手术干预,应手术完整切除瘤体。

牙骨质化纤维瘤来源于牙胚的牙囊或牙周膜,多发于生已萌出牙齿的根部,也可发生于牙齿之间,生长缓慢,多无自觉症状。肿瘤增大时可发生牙槽骨膨胀。X线片上多见牙根尖区有边界清楚的阻射影像,后期可出现较大的球形不规则的密度增高影,周边有狭窄密度减低带。镜下见纤维结缔组织中有散在的牙骨质小体。常手术完整摘除瘤体。

总之,良性纤维骨病变是组织学表现相似的良性病变,但良性纤维骨病变是不同的疾病,对良性纤维骨病变的正确诊断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放射线特点、术中发现及组织病理学检查。

摘要:目的 回顾分析颌面部良性纤维骨病变的主要特点。方法 分析1998年至2008年间在郑州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有病理证实的口腔颌面部肿物患者,研究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和放射线特点、组织学诊断和治疗。结果 2018例患者中,良性纤维骨病变38例(女26例,男12例),中位年龄24岁(1162岁),上颌略多于下颌,均表现为局部骨质隆起、质硬、无压痛及自发痛。组织学诊断:23例(60.53%)为骨纤维异样增殖、9例(23.68%)为骨化纤维瘤、6例(15.79%)为牙骨质化纤维瘤。均采用口内切口手术治疗,骨纤维异样增殖采用成形切除术,骨化纤维瘤和牙骨质化纤维瘤均完整摘除肿瘤。结论 良性纤维骨病变多见于女性,发病年龄变化较大,但大多在2030岁之间。纤维异样增殖症多见于上颌,骨化纤维瘤多见于下颌,牙骨质化纤维瘤上下颌机会均等。对良性纤维骨病变的正确诊断要依据病史、体检、放射线特点、术中发现及组织病理学。

关键词:颌面部,良性纤维骨病变,纤维异样增殖,骨化纤维瘤,牙骨质化纤维瘤

参考文献

[1]Slootweg PJ.Maxillofacial fibro-osseous lesions:classification anddifferential diagnosis[J].Semin Diagn Pathol,1996,13(2):104-112.

[2]Kramer IR,Pindborg JJ,Shear M.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histological typing of odontogenic tumours.Introducing thesecond edition[J].Eur J Cancer B Oral Oncol,1993,29B(3):169-71.

[3]Brannon RB,Fowler CB.Benign fibro-osseous lesions:a review ofcurrent concepts[J].Adv Anat Pathol,2001,8(3):126-143.

[4]Eversole LR,Sabes WR,Rovin S.Fibrous dysplasia,a nosologicproblem in the diagnosis of fibro-osseous lesions of the jaws[J].J Oral Pathol,1972,1(5):189-220.

[5]Alawi F.Benign fibro-osseous lesions of the maxillofacial bones:a review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J].Am J Clin Pathol,2002,118(Suppl 1):S50

[6]Brad W,Douglas D,Carl M,et al.Oral&Maxillofacial pathology[M].2nd.Philadelphia:Saunders,2002:553-563.

[7]Waldron CA,Giansanti LS.Benign fibro-osseous lesions of jaws[J].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1973,35(2):190-201.

[8]Rosai J(ED).Ackerman's surgical pathology[M].8Thed.1999:259-260.

26例甲状腺良性肿瘤手术治疗探讨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26例, 均为泰兴市肿瘤医院2007年3月至2009年2月期间收治的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男9例, 女17例;年龄15~55岁, 平均34.2岁。发病时间2个月~15年。肿瘤直径均>1.5cm, 最大者10cm;其中左侧肿瘤者11例, 右侧肿瘤者8例, 双侧者7例;所有病历均经辅助检查证实, B超提示实质性占位病变, 甲状腺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证实为甲状腺良性病变。

1.2 手术前准备

手术治疗甲状腺良性肿瘤术前准备要充分细致, 通过病史、查体、声带检查和甲状腺B超、颈胸部C T、血T3、T4、摄胸片等检查, 综合判断气管受压的程度和呼吸道梗阻的可能性。如考虑巨大结节性甲状腺肿或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时可考虑术前口服卢戈液, 以减少甲状腺血流量, 使之缩小变硬, 减少腺体出血[3], 根据手术前情况选择麻醉方式, 由于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能使患者保持清醒状态, 可通过对话随时判断是否有神经损伤, 故泰兴市肿瘤医院26例手术患者均在此麻醉下手术。

1.3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手术均采用局部颈从神经阻滞麻醉;手术方式均采用颈部入路的方式行手术治疗, 26例患者行单纯结节 (或囊肿) 摘除9例, 腺叶部分切除术6例, 一侧腺叶次全切术8例, 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3例。手术方法取颈前区胸骨切迹上一横指, 作一低领弧形切口, 切开皮肤, 皮下组织, 颈阔肌, 保留颈前静脉, 在颈阔肌深层上下分离皮瓣及粘连组织, 选择气管正中沿气管走向切开颈白线, 向两侧牵开颈前带状肌群, 分离颈前肌群与甲状腺包膜间的粘连, 充分显露甲状腺与肿瘤, 根据肿瘤的大小以及肿瘤占据甲状腺的情况决定做甲状腺的全切或者次全切。术中于甲状腺真假包膜间紧贴腺体处理甲状腺上极、中静脉、甲状腺下静脉及峡部。次全切除者不刻意处理甲状腺下动脉, 仅楔型切除包括肿瘤在内的大部分腺体, 保留背侧腺体及背部包膜, 行腺叶全切者于甲状腺真假包膜之间紧贴腺体结扎切除甲状腺下动脉或分枝, 直视下紧贴腺体分离结扎腺体背侧组织, 避免损伤甲状旁腺, 并在分离甲状腺及周围血管的过程中自然显露喉返神

江苏省泰兴市肿瘤医院 (225400) 经, 妥善保护。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全部病例术后3~6个月随访, 26例患者全部治愈, 治愈率100%。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12例, 单纯性甲状腺肿瘤9例, 甲状腺肿伴甲状腺功能亢进4例, 腺瘤囊性变1例。

2.2 并发症

术中喉返神经损伤致声嘶1例, 为术中钳夹所致, 暴露神经未见遭机械性损伤, 术后创口内出血1例, 经正规临床处理均痊愈。全部病例术后3~6个月随访, 全部恢复治愈。

3 讨论

甲状腺良性肿瘤以甲状腺腺瘤最为常见, 多数患者可随访观察, 但甲状腺良性肿瘤可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 (发生率20%) 和恶变 (发生率10%~25%) 。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往往伴有紧张、焦虑等症状, 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在治疗方面, 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甲状腺素抑制和放射性131I治疗。前者需要长期服药, 且治疗有效率低, 而复发率较高;后者由于非毒性甲状腺肿瘤对131I的敏感程度不同, 对剂量要求差别大, 治疗中导致暂时性甲状腺炎及并发甲低、甲状腺功能亢进的风险性高。手术治疗多可完全切除肿瘤组织, 是治疗良性甲状腺肿瘤的有效方法, 引起的并发症不多见, 仅有个别病例发生损伤喉上神经、喉返神经和术中大出血等并发症[4]。尤其在医疗水平较高的医院进行手术则更为少见。甲状腺手术可采用全麻、局麻、针刺等多种麻醉, 泰兴市肿瘤医院26例病例均行局部麻醉下手术, 由于局麻能使患者保持清醒状态, 可通过对话来判断是否有神经损伤, 一旦出现声音沙哑等症状即表示神经已经受到了损伤。通过对话能及时发现避免了损伤的继续, 并可采取相应的解救措施 (松钳、松结) , 术中对话是避免神经损伤的辅助措施, 因为单存钳夹、缝扎损伤经解除后可以3~6个月内恢复, 而切断、继续结扎为永久性损伤、功能难以恢复 (除非对侧代偿) 。甲状腺肿瘤手术时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国内曹飞麟等[5]报道不同手术方式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为0.8%及7.4%, Wanger报道了1026例甲状腺手术喉返神经损伤为5.9%, 永久性损伤为24%。本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1例喉返神经损伤引起声嘶, 为钳夹神经所致, 予以保守治疗, 术后3个月声音完全恢复。

综上所述, 手术治疗甲状腺良性肿瘤临床效果良好。同时, 在甲状腺良性肿瘤的手术治疗, 正确选择麻醉方法及手术方式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从而提高治愈率。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良性肿瘤切除术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特点。方法对泰兴市肿瘤医院2007年3月至2009年2月期间收治的26例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全部病例均采用局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 颈部入路的方式行手术治疗。结果26例甲状腺肿瘤患者经手术治疗全部治愈, 治愈率100%。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12例, 单纯性甲状腺肿瘤9例, 甲状腺肿伴甲状腺功能亢进4例, 腺瘤囊性变1例。并发症:术中喉返神经钳夹损伤1例, 术后创口内出血1例, 临床给予正确处理均获痊愈。全部病例术后36个月随访, 全部治愈。结论甲状腺良性肿瘤的治疗, 正确选择麻醉方法及手术方式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从而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甲状腺手术,甲状腺良性肿瘤,良性甲状腺肿,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卢桂芝, 高燕明, 高妍, 等.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的临床应用和价值[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3, 23 (6) :354-356.

[2]刘树荣, 石岱义, 刘永锋.甲状腺全切除术65例报告[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1, 21 (6) :347-349.

[3]杨维良, 张新晨, 张东伟.巨大甲状腺手术治疗的若干问题[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3, 12 (10) :727.

[4]吴波, 李方杰, 王本一, 等.显露喉返神经的甲状腺手术256例册[J].中国现代医生, 2007, 45 (10) :51.

腔镜治疗甲状腺良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3例行腔镜甲状腺手术(腔镜组),男12例,女41例,年龄21~55岁,平均年龄(35.6±5.5)岁;肿物直径1.5~4.3 cm,单侧患者30例,双侧患者23例。77例行传统开放手术(对照组),男15例,女62例,年龄24~56岁,平均年龄(34.9±6.1)岁,肿物直径1.3~4.6 cm,单侧患者40例,双侧患者37例。所有病例均经甲状腺功能检查和B超检查确诊为甲状腺良性肿物。排除标准:甲状腺肿大Ⅱ度以上者、严重肝肾器官功能障碍者均颈部手术者。两组年龄、性别比例、肿物直径、病变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腔镜组患者平卧体位,头部取后仰位,两腿分开,插管全麻,常规消毒。在左右乳头水平连线中点处做10 mm切口,切口达深筋膜浅层,用分离棒在颈阔肌与颈深筋膜间游离,向患侧方向钝性分离甲状腺与带状肌之间层次,达到一定空间后,插入10 mm Trocar,并置入腹腔镜。注入CO2气体(气体压力为6 mm Hg)。在两侧乳晕上沿各行5 mm切口,插入5 mm Trocar,用超声刀向甲状腺方向游离皮瓣,打开颈白线,分离甲状腺和颈前肌群,显露出患侧甲状腺组织,行甲状腺瘤切除术,置引流条引流,常规胸带加压包扎。对照组患者全身麻醉,手术方法详见《普通外科手术学》[2],采用切口皮内缝合。

1.3 观察指标

手术进行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切口感染。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手术均获成功,术中无中转,术后均大出血、无声嘶及甲状旁腺损伤。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手术进行时间、切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传统甲状腺手术会在裸露的颈部留下瘢痕,影响美观,给患者带来心理负担,特别对于中青年女性来说尤其难以接受[3]。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改变了传统的颈部手术入路,采用胸乳入路,将切口移至隐蔽部位,使手术切口微小化,在颈部无手术痕迹,具有明显的美容优势且不会额外增加创伤[4],深受年轻女性患者的欢迎。

孙志刚等[5]对两种手术术后患者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和CD8+T淋巴细胞比例),免疫球蛋白(IgA、IgG和IgM), C反应蛋白(CRP)及补体C3、C4含量,结果发现两种手术对机体免疫功能均有一定的抑制,而免疫指标的差异却没有统计学意义。但两者比较而言,腔镜手术的优势明显:入口隐蔽、切口小,术后疼痛时间短,机体损伤小,术中出血量少,美容效果好。但也存在手术时间长、费用高等缺点[6]。这也是一部分患者无法接受腔镜手术的原因[7]。

腔镜下甲状腺手术的要点是在颈部建立人造空腔,如技术不熟练,易造成损伤,诱发感染。小于5 cm的肿物适宜腔镜手术,大于5 cm的囊性肿物可考虑穿刺减压。本组严格筛选肿瘤大小,排除大于6 cm的病例,控制大出血的发生,无中转开放性手术。喉返神经损伤是甲状腺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8],常表现为声音嘶哑、呛咳,失音及呼吸困难。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有研究显示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为2.94%,短暂性神经麻痹是常见症状[9]。术中超声刀太靠近喉返神经是术后患者出现喉返神经损伤的常见原因。张二勇等[10]认为腔镜手术中需要注意:控制胸前壁分离范围、防止遗漏病灶、合理止血、减少胸骨前瘢痕、避免高碳酸血症及皮下气肿,可有效减少并发症。腔镜甲状腺术手术切口小,临床疗效好,术后康复快,术中出血量小,安全可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可满足患者对美容及疗效的双向需求[11],是一种治疗甲状腺病变的安全微创术式。

摘要:目的:通过与传统的甲状腺手术的比较, 探讨腔镜下甲状腺手术的优缺点。方法:将130例甲状腺疾病患者分为两组, 腔镜组 (53例) 行腔镜下甲状腺术, 对照组 (77例) 采用传统手术切除, 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切口感染率。结果:两组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切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疗效确切, 创伤小, 是安全可靠的治疗手段。

良性甲状腺病变 篇8

关键词:支撑喉镜,显微手术,声带良性病变

声带良性病变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多采用手术切除的治疗方法。支撑喉镜下的喉显微治疗声带良性病变, 因其创伤小、疗效确切, 能满足患者对发音、外形、疾病治疗的要求, 目前在声带良性病变的治疗中日益占据重要的地位[1]。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260例经支撑喉镜喉显微手术治疗的声带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05年1月—2010年1月我院收治的260例声带良性病变患者, 其中, 男119例, 女141例, 年龄19~60岁, 平均年龄37.5岁;单侧发病143例, 双侧发病117例;声带息肉106例, 声带小结124例, 声带囊肿30例;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声音嘶哑、发声无力、耳语等;术前经纤维鼻咽喉镜检查, 病变多呈鱼腹状、锯齿状广基隆起, 淡红或暗红色, 主要位于声带前、中1/3交界处或中1/3段, 取活检病理报告均为声带良性病变。

1.2 方法

260例声带良性病变患者, 取仰卧位, 用麻醉插管行全身麻醉, 并应用肌松剂使全身肌肉完全处于松弛状态。支撑喉镜下充分暴露声门并固定, 在350mm手术显微镜下, 将视野调至病变部位, 放大6~8倍, 分清病变与正常组织的界限后, 用显微钳或小钩牵拉病变边缘, 以判断病变的深度和界限。然后用喉显微手术剪和刀, 沿病变组织边缘1~2mm处整块切除病变组织, 避免伤及正常声带肌, 同时最大限度保证声带各层正常结构和声带边缘的基本完整。然后用1/1000肾上腺素棉球压迫, 用激光光纤直接接触创面及切缘进行凝固止血。激光的功率尽量调小, 以减小对深层组织的损伤。术中尽量避免使用吸引器吸引声门组织, 以免引起喉痉挛。术中操作应轻巧, 进镜时缓慢渐进, 注意保护切牙、上唇、舌体和软腭, 避免副损伤;出镜时缓慢退出, 逐步观察对软组织的压迫情况及有无出血点和瘀血, 镜头连同支撑架完全退出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颈椎的保护。术后要将切除组织完整送检, 并检查切缘情况及切除范围。

术后患者均行以下处理: (1) 严格禁声7~10d, 多作深呼吸, 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2) 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根据患者的情况, 选用合适的抗生素静脉滴注3~5d, 其后改口服5d; (3) 应用激素预防局部水肿:地塞米松针5mg静脉滴注3d; (4) 雾化吸入治疗:用生理盐水10m L加地塞米松针5mg, 再加沐舒坦针1支制成混悬液, 15min/次, 1次/d, 以减轻声带黏膜水肿, 加快手术创面恢复。

1.3 疗效评价标准[2]

术后观察3个月。疗效判断标准: (1) 治愈:无声嘶, 声带光滑, 病变组织完全消失, 色泽正常, 声门闭合正常; (2) 好转:发声正常或轻度声嘶, 声带病变组织基本消失或少许残留, 表面散在充血, 声带无粘连, 声门闭合正常或有裂隙; (3) 无效:仍声嘶, 声带残留较多病变组织, 色泽红或声带原有粘连仍存在, 声门闭合不全。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检验, 采用四格表和Fisher精确概率法,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60例声带良性病变患者, 经支撑喉镜喉显微手术治疗, 治愈211例, 治愈率为81.15%, 好转49例, 占18.85%, 总有效率100.0%。术后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其中, 有53例患者口咽及喉咽部黏膜擦伤淤血, 28例患者出现颈部及胸部牵拉痛感, 19例患者门牙根痛, 但均在术后2~7d内消失, 未出现任何全身不良反应, 未影响手术效果。术后1个月经纤维喉镜检查, 全部患者声带手术创面平整光滑、无组织残留或瘢痕形成, 声音在1~3个月内恢复正常。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进步, 生活质量的提高, 人们对手术效果要求也越来越高[3]。支撑喉镜下喉显微手术以其手术视野清晰, 手术分辨率高的特点, 已经成为治疗声带良性病变的主要术式。特别是对于声带小结患者, 因病变小, 以往的术式很容易在术中不慎损伤声带。而声带息肉患者因病变基底广泛, 以往术式容易留下肉眼难以察觉的微小残端, 影响声带表面整体的平滑度及声带闭合, 若彻底切除病变, 又易造成声带损伤[4]。支撑喉镜喉显微手术因其术中照明好, 术野清晰, 术者可双手操作, 精确度较高。不仅能有效处理声带表面的细微病变, 使声带损伤机会大大减少, 对于声带小结和息肉样变患者病变切除既彻底又不易损伤声带。由此可见, 支撑喉镜喉显微手术治疗声带良性病变可以明显减少患者声带损伤的几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

但是, 由于声带位于上呼吸道较深部位, 不易经口暴露, 且对任何不良刺激易产生剧烈反应 (呛咳、喉痉挛) , 故必须采用全身麻醉的方式,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过程中声带颤抖所造成的损伤。虽然如此, 支撑喉镜喉显微手术术后还是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并发症, 如黏膜损伤、门齿损伤、舌损伤、心律失常、颞颌关节功能障碍等[6]。本组资料中, 有53例患者口咽及喉咽部黏膜擦伤淤血, 28例患者出现颈部及胸部牵拉痛感, 19例患者门牙根痛, 但均在术后2~7d内消失, 未出现任何全身不良反应, 未影响手术效果。但还是要提醒术者必须在手术过程中, 谨慎操作, 特别是插入喉镜时动作要轻柔, 不要过重压迫扁桃体窝及舌侧, 以防各组脑神经受压而出现相应的并发症。尤其是体胖颈粗短患者, 在声门暴露不佳时, 更应避免动作粗暴, 可通过调整合适的头位及适当的喉头按压达到目的。由于手术时患者头部须足够后仰, 因此, 该术式不适于老年体弱者[7]。

合理的术后处理也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 术后可根据患者的病变程度、部位及手术创面的不同, 要求不同程度的禁声;术后4h开始进冷流质饮食, 术后2~3d给予半流质饮食, 待咽部无不适感后再改为普食, 但在损伤部位黏膜尚未生成前, 不必强求患者进普食, 流质以温冷为佳[8]。白膜形成后可自行选择饮食, 经3~5d白膜自行脱落, 局部不需用药。本组资料中, 260例声带良性病变患者, 经支撑喉镜喉显微手术治疗, 总有效率100.0%。综上所述, 支撑喉镜下的喉显微治疗声带良性病变, 创伤小、疗效确切,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郭志祥, 王荣光, 杨仆炎.咽喉疾病与嗓音外科学[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4, 39:193-194.

[2]毛永军, 王毅明, 陈衍杭, 等.支撑喉镜加鼻内窥镜直视下声带息肉摘除术21例[J].现代医学, 2002, 30 (3) :153.

[3]董翠芬, 张建华.声带良性病变手术术式的选择体会[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06, I2 (3) :229-230.

[4]董明福, 李菊琴, 樊亚琴, 等.纤维喉镜与支撑喉镜手术治疗声带良性病变疗效比较[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1, 15 (6) :279-280.

[5]李运强, 王继飞.支撑喉镜与显微镜配合支撑喉镜治疗声带良性病变疗效比较[J].中华医学, 2003, 3 (15) :54.

[6]孙浩, 孙旭鸯, 马超武, 等.显微支撑喉镜致并发症71例[J].临床军医杂志, 2005, 33 (2) , 206-207.

[7]GAELYN CG, OSSOFF RH.Phonomicrosurgery II:Surgical teehni gues[J].Otolaryngoloy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000, 33:1063.

上一篇:优质服务策略下一篇:枣缩果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