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及城市规划界论文

2022-04-17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设计已经远远超出本身,实现向人文、美学以及工程学等多方面扩展。跨界建筑设计,本身正是依托人文关怀,通过多种艺术表达实现建筑师意图。媒体建筑本身所独具浓厚的时代气息,与建筑跨界设计相契合,完成建筑设计。媒体建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为社会的情感表达创造窗口。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建筑及城市规划界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建筑及城市规划界论文 篇1:

绿色建筑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摘 要 在能源问题日益突出、可持续能源供应持久不足、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工业建筑及住宅建筑能耗居高不下的大背景下,绿色建筑技术已经成为建筑界发展的趋势之一,本文将对绿色建筑技术的内涵与发展做出简要阐释,对其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做出分析,然后根据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价值、现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希望能为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 绿色建筑 生态建筑 能耗 资源

在现代设计演进史中,丹麦、挪威、瑞典等北欧五国无论是在设计理念、设计技术层面、亦或是在施工装配层面均高屋建瓴,其不但是现代主义设计的摇篮,亦是人情化设计的先驱、共生理念的先导、绿色建筑的先行者,芬兰现代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1898-1976)在功能主义濒临泛滥之时率先提出人情化建筑理论,瑞典在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理念逐步完备之时将其集大成,率先建立生态城理论,而在当今全球资源能源供应安全不稳定、气候变暖、各國大力倡导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丹麦则又率先建构了绿色建筑理念,其大力推动了低能耗建筑之发展,最大限度的保护了环境,减少了污染。

1 绿色建筑及其技术的内涵及发展

1.1 绿色建筑及其技术的内涵

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又称可持续建筑、生态建筑,以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回归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循环、可持续为目的,即四节(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一环保。在建筑整个生命周期(从规划到设计,从建造、运营到维护、改造及拆除)中,绿色建筑要实现资源之有效利用、低碳,即要将“绿色”的概念贯穿于整个项目过程之始终。绿色建筑技术以BIM、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为重要支撑,以生物可降解材料、绿色保温材料、太阳能、智能电器、冷顶、低能耗房屋和零能建筑设计、电致变色智能玻璃、节水技术、可持续室内环境技术、自供电建筑等的应用为具体实现手段,其涵盖了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社会科学的不同层次。绿色建筑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建设项目的质量、改善人居环境、降低碳排放、实现环境保护、保持自然的生态平衡、达到与自然和谐一致及动静互补,其亦是绿色城市化进程的有效手段。

1.2 绿色建筑及其技术的发展

在化石资源短缺、能源运输成本上升、环境健康问题、水环境问题、粮食安全问题引起广泛关注的背景下,各国政府意识到过度依赖单一能源的风险,其增加了对太阳能的研究与关注,在建筑领域,建筑学家也积极探索建筑节能的途径与措施,保罗·索勒瑞(Paul sollery)与20世纪 60年代首先提出了“建筑生态学”(Arology)的概念与生态城市理论,这一可持续发展思想其后不断发展。20世纪70年代,带有强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色彩的绿色建筑(生态、可持续建筑)理念逐渐融入建筑设计中,并逐步成为未来建筑设计的主导理论,至80年代,绿色节能环保技术及其建筑体系日臻完善,至90年代其最终走入正轨,当前,许多国家将绿色建筑纳入未来城市发展战略,并发展了不同类型的绿色建筑评估系统,这为绿色建筑实践及其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2 绿色建筑施工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2.1 门窗节能技术的应用

在绿色建筑技术的实际应用中,首先应合理选择,不盲目堆砌技术,因地制宜,节能为本,其在建筑领域的应用首先应合理应用门窗施工技术,当前,我国95%以上的实际建筑均为高耗能建筑,而高耗能建筑中,门窗耗能及其带来的热损失占据耗能的一半以上。因此,为了实现建筑的绿色节能,有必要加强对热损失的有效控制,积极运用铝合金节能门窗、玻璃钢节能门窗以提高门窗的保温性能、提高门窗的气密性。但在门窗施工技术的实际应用中,亦应注意以下几点、因楼制宜:

(1)固定式、推拉式和平开式为市场上主要的门窗类型,铝塑复合门窗、铝合金节能门窗、玻璃钢节能门窗为市场上主要的新型环保门窗,分析和了解不同类型窗户的节能、特点和成本及门窗的传热系数、门窗的气密性、窗墙比系数与朝向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节能效果[1]。

(2)在满足建筑适宜的采光通风的基础上,在分析不同地域太阳辐射强度与光照率的基础上选取科学合理的窗墙比例和朝向,也能达到一定的节能效果。

(3)合理选用绿色节能材料,如GGG石墨EPS隔声保温复合板、断热铝材、聚氨酯泡沫等[2]。

2.2 光照节能技术的应用

照明施工是绿色建筑工程的重点,其应做好以下工作:

(1)在实际应用中,应考虑当地气候条件、太阳辐射强度与光照率,结合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窗墙比,在确保室内能够有良好的自然光照明的同时降低采暖和空调之能耗,即找到能耗与光舒适度间的平衡点以达到节能环保的效果[3]。

(2)太阳能具有绿色环保、可再生和无污染的特点,太阳光可以创造人造光无法创造的自然环境,如将太阳能光伏组件用于建筑可以创造低能耗、高舒适度的人居环境,满足人们的照明需求。

照明节能技术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因此,应加强对照明节能技术的研究,深入挖掘和探索其技术优势和技术特点。推动照明节能技术在未来的施工中得到全面普及,为建筑业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

2.3 墙体保温节能技术的应用

绿色建筑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墙体保温节能技术是降低能耗的关键一环,墙体保温节能技术大致分为4种类型,即外墙内外保温、外墙夹心保温与墙体自保温[4]。4大保温节能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外墙维护结构散热,保证建筑室内温度适宜,为人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最大限度地弥补传统墙体保温的不足(在传统的墙体施工中,为了达到保温效果,会进行保温材料涂敷,或者在建筑外墙进行抹灰施工,这种方法可以节省室内空间,但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墙体开裂、老化和渗水等问题)[5],减少外部因素对墙体的影响。

3 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策略

3.1 完善绿色建筑技术应用体系

20世纪90年代,我国相继颁布了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若干纲要与法规,其后自2004年起,为了充分保证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科技部和建设部几乎每年都会更新、完善有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文件与政策,至今我国已进入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时代,但在绿色建筑工程管理中,其亦存在一定问题,如环保意识不足,绿色建筑难以完全推行;对于绿色建筑工程缺乏准确的评估等。

在确保更科学和更环保建设工程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是建构全民节能意识,其次是提高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系统,最后应加快技术进步,整合技术资源、完善监管体系、注重过程监督。在此期间,我们需要国家法律法规的支持,如一系列财税政策支持、建筑节能支出项目、建筑节能改造专项基金等,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在法律范围内完善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体系,并在政策发挥好引导和规范作用之时积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有必要建立一个完美的绿色建筑技术产业链,提高上游和下游产业的标准化,不断创新技术、工艺、材料,不断优化BIM、产业化、海绵城市、结构优化相关技术,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系统。同时,开发商、房屋产权单位也应该参与其中,并积极引入外資参与以促进绿色建筑技术的科学发展,实现人、建筑与自然地协调统一。

3.2 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及建筑材料的选择和应用是绿色建筑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建设项目中应用清洁生产技术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可再生材料(如纤维强化石膏板、复合地板等)可以有效地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有效地减少环境污染、调节人体机能[6]。但绿色建筑技术不是技术的堆砌,在新观念、新技术、新建材不断涌现的今天,我们更缺乏的是技术的整合,这即要求我们不断完善有关技术标准、实施资质认证制度,因地制宜,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全面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实现科学发展的目标。

4 结语

绿色建筑理念自上世纪60至70年代兴起以来已发展近60余载,其是建筑界在全球资源能源紧缺、能源需求与供应矛盾不可调和的背景下所作出的一次尝试与创新,与绿色建筑理念同时代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色彩的建筑及城市规划理论还有建筑生态学、共生城市等,其均是为实现资源节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至21世纪以来,全球资源能源紧缺的问题较上世纪更为严峻,这亦使环境友好、可再生资源利用率高、能效比和能源利用率高的绿色建筑的兴起成为了建筑及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其不但可节约能源与资源,减少碳排放、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亦是建筑业转变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提供舒适生活环境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钟伟.试论现代房屋建筑施工中绿色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J].农家参谋,2020(10):187.

[2] 谷骙.绿色节能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住宅设施,2020(01):106-107.

[3] 于江.论新型绿色节能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22):162-163.

[4] 段巧艳,王春娟.建筑工程新型绿色施工技术应用及节能环保方法探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9(19):171.

[5] 单旭明.分析BIM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实践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32):43.

[6] 石学枫.绿色建筑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优化与结合分析[J].中国住宅设施,2019(10):56-57.

作者:李岩斌

建筑及城市规划界论文 篇2:

建筑中的跨界设计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设计已经远远超出本身,实现向人文、美学以及工程学等多方面扩展。跨界建筑设计,本身正是依托人文关怀,通过多种艺术表达实现建筑师意图。媒体建筑本身所独具浓厚的时代气息,与建筑跨界设计相契合,完成建筑设计。媒体建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为社会的情感表达创造窗口。根据当下建筑跨界设计的相关理论,针对媒体建筑的设计方法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建筑;跨界设计;媒体建筑;设计方法;思考

建筑跨界设计与传统建筑设计相比,更加注重于对现代文明社会的情感表达。在建筑跨界设计领域中,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建筑理念与建筑技术上仍有不小的差距。但是,也取得了相当多的成绩。例如,北京奥运会的主场馆“鸟巢”、江苏苏州的“东方之门”以及湖州喜来登温泉度假酒店都是建筑跨界设计的经典作品。而针对于媒体建筑设计则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一、建筑跨界设计与媒体建筑的概述

(一)建筑跨界设计

建筑设计本身包含着一种服务属性,需要满足社会各阶层在建筑功能上的需求。因此,建筑跨界设计正是基于当下社会环境应运而生。建筑跨界设计即是超脱于自身的领域,以更加广阔的视野与角度,对建筑的材料、主体构造、外观以及功能等多方面进行系统、科学的设计。其中,在设计中融入更多的人文色彩,凸显建筑的人文关怀,使建筑能够实现与人情感上的交流与互动[1]。同时,建筑跨界设计不单是为某一层面的社会成员而进行设计,它所覆盖的是整个社会阶层,服务的是社会大众。因此,建筑跨界设计对于建筑师的要求极高,需要其掌握更多的综合知识,实现有别与传统建筑设计的跨领域、跨层次的人文建筑设计。

(二)媒体建筑

媒体建筑受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巨大,可以说,媒体建筑应时代要求,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的产物。关于媒体建筑的内涵与相关概念,业内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不过,有一点得到共识:媒体建筑是贯穿社会层面与人文层面,将艺术表达与建筑设计融为一体,从而实现对建筑材料、建筑施工技术以及建筑功能的科学、合理设计。从狭义上讲,媒体建筑即是将建筑与媒体相结合,以建筑为依托,实现媒体传播的作用[2]。从这种角度上讲,建筑是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媒介而存在的。从广义上讲,媒体建筑即是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从而在建筑工程与建筑材料等方面实现建筑师从抽象对具象的表达,其包含在整个城市的建筑设计中,与城市规划是密不可分的。

二、媒体建筑设计的具体方法分析

针对媒体建筑设计的方法进行讨论,首先应该明确的一点在于媒体建筑不同于灯光建筑,其应该在建筑材料、外观以及主体结构上 有着更加宽广的视野与角度。

(一)媒体建筑设计的信息收集与分析

媒体建筑设计对于建筑施工环境的要求较高,从建筑的选址、建筑项目所在的环境、建筑项目周边的环境,都需要进行详细的信息收集。其中,媒体建筑项目所在地的水文、地质等客观环境的信息数据需要进行着重分析。尤其是要收集建筑项目所在的社会影响相关信息。媒体建筑要进行有益的社会表达,就必须具备足够的人口流量,从而能够与人群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其次,进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可以建立科学的数学模型,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对信息的进行综合的评价与研究。媒体建筑的第一步至关重要,其不同同于普通住宅,其更加关注于能够通过自身的独特设计,达到信息有效传递的目的。

(二)媒体建筑设计的可行性研究

媒体建筑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极多,其应用的技术手段常常需要跨领域进行总综合采用。因此,针对媒体建筑设计的应该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联合多领域的专家,进行全方位对建筑设计进行可行性研究。例如,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其是基于多种建筑的相互组合,共同组成具有系统性与层次性的媒体建筑群。因此,针对于建筑的可行性研究,就需要进行多角度的考虑,超脱建筑本身的局部环境,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进行可行性的研究[3]。同时,媒体建筑設计需要对媒体工具进行合理选择与应用。不同的媒体建筑对于媒体工具的利用是不同的,选择合适的媒体工具对于提升媒体建筑的整体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三)媒体建筑设计的实际操作

媒体建筑设计时将建筑外观与媒体数字影像完美统一的建筑形式。在进行建筑设计的实际操作中,建筑师需要联合媒体影像相关人才进行设计。其中,媒体建筑跨界设计所包含的领域众多,主要有视觉传达、媒体动画、实验艺术、半导体照明以及绿色节能等诸多领域。因此,建筑的总设计师,需要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对各个领域的人力资源能够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媒体建筑的独特艺术表达。建筑师在进行多方面合作的同时,应该结合科学、规范的方法对建筑设计的过程进行精确控制,以建筑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媒体建筑本身的特点进行设计。媒体建筑设计中,主观性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求对建筑的主体结构设计需要与其外观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调节,积极解决发现的问题。媒体建筑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作为一种文化消费的对象而存在的,作为一种商品,更应该考虑在艺术表达上的商业价值。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给建筑将来的投入使用预留足够多的商业元素的表达空间。换句话讲,就是尽可能的丰富建筑功能。另外,在建筑的设计中应该积极利用媒体的力量,加强公众对建筑设计的参与度,将媒体与公众共同作为媒体建筑的设计者,从不同角度去阐述媒体建筑的表达韵味。

(四)媒体建筑设计的方法优化

媒体建筑的方法优化是在设计中所集合的各领域资源进行扬弃的过程,从而达到建筑设计在建筑师意图上的最佳表达。媒体建筑设计方法的优化,需要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应用,通过利用多媒体,建立三维模型,以对建筑物中的空间组合、功能区分以及主体结构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4]。建筑设计的优化即是一个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针对建筑的消费群体,对其需求进行满足。同时,媒体建筑设计优化,也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及时反映以及对先进技术的及时应用。

(五)媒体建筑设计的方法审核与评估

媒体建筑设计所涵盖的范围之广,需要专业的评估小组进行综合评定,以在建筑安全性与设计科学性上提供更多的保障。同时,方法的评估对于提高设计的质量以及设计的艺术性上具有重要作用。

结语:

建筑跨界设计对于提升建筑的整体内涵以及建筑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媒体建筑引入我国时间较短,虽然十年来在理论与实践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其中,群众对于媒体建筑的接受程度不高、建筑设计内容脱离实际的问题相当严重。这就要求建筑师在自身专业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继续加强学习之外,还需要有关机构加大对媒体建筑的宣传力度,促进行业内整体设计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敖,熊亮.浅析建筑中的跨界设计[J].中华民居,2014,(30):51-51.

[2]《工程建设与设计》编辑部,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李文姹等.新界限:设计中的跨界——“10+10中国中元建筑论坛2013”建筑论坛侧记[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4,(4):12-16.

[3]《跨界设计——建筑与音乐》[J].城市环境设计,2012,(8):260-260.

[4]薛文博.设计源于生活建筑师的跨界思考[J].城市环境设计,2012,(4):144-147.

作者:陈鹏飞

建筑及城市规划界论文 篇3:

非法建筑中公民居住权问题思考

摘 要:非法建筑问题一直是事务界颇为关注的问题,随着城市化建设的进程,这一问题引发的纠纷也越来越突出,实务中对非法建筑的研究多是对其违法性的研究,而对非法建筑中公民居住权问题关注甚少。通过对非法建筑的权利分析,寻求非法建筑中公民居住权的救济途径。

关键词:非法建筑;权利分析;居住权;救济

一、非法建筑的由来

从法律层面上看,“非法建筑”最早是以“违章建筑”形式出现的,在早期城乡建设环保部门发布的《关于房屋所有权登记工作中对违章建筑处理的原则》首次提到“违章建筑”一词,由于当时立法缺位,所确定的“违章建筑”,主要是指违反各级人民政府有关规章制度所建构的建筑物及其他设施。之后随着法制建设的进程,国家先后颁布了《城市规范法》及《城乡规范法》,确定了“违法建筑”这一概念,从而逐渐取代了之前所用的“违章建筑”一词。现实中不管是“违法建筑”“违章建筑”都是指违反法律、法规及政府规章制度的有关规定所建构的建筑物、构建物或者其他设施,其行为的特征具有一定的违法性。而我们这里所讲的非法建筑,不仅包括一些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制度而建造的建筑物和构建物,还包括缺乏合法性要件建造的建筑物和构建物。因此,我们这里使用的既不是“违法建筑”,也不是“违章建筑”,而是用“非法建筑”。所谓“非法建筑”是指违反我国建筑物管理的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或者法律规制以外的、没有合法依据的建筑物和构建物。

二、非法建筑的分类

现实中,根据非法建筑的种类和性质的不同,对非法建筑进行不同的分类,行政机关根据不同性质的非法建筑对其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一)已建成非法建筑和在建的非法建筑

已建成非法建筑,主要指在形态上非法建筑本身已经客观存在,并且符合一个建筑物的标准,只是由于缺乏合法性要件导致其非法性。在建非法建筑是指非法建筑在形态上处于一种未完成状态,客观上没有建成,不具备一个建筑物应有的结构。现实中,对这两类建筑物的处理态度截然不同,对于在建的非法建筑,行政机关是一经发现一律拆除,把非法建筑扼杀在萌发状态。而对已建成的非法建筑,行政机关只能依法作出处理决定,而不能直接采取强制措施,法律往往将对其采取强制措施的权力赋予了法院。

(二)程序非法建筑和实质非法建筑[1]

程序非法建筑是指没有经过法定审批程序,而缺乏合法性要件的建筑物或构建物,对于这类程序性非法建筑,我国的处罚力度并不是很大,而是给予其合法化的机会,如通过补办手续的方式实质合法化。实质非法建筑是违反实体性法律,如违背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的有关规定,对于实质非法建筑无法通过补办手续的方式来补救,对于此类非法建筑是一经发现一律拆除。

(三)农村非法建筑和城镇非法建筑[2]

农村非法建筑主要是指违反我国有关农村土地管理办法和农村土地总体规范的有关规定,没有经过合法的审批程序,擅自在农村土地上搭建的各类建筑物。城镇非法建筑主要是指违反城市土地管理办法和城市土地总体规划的有关规定,没有经过合法的审批手续,擅自在城市土地上搭建的各种建筑物。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对非法建筑的处理主要是对于城镇非法建筑的处理,因此对城镇非法建筑的处理力度远远大于对于农村非法建筑的处理。

(四)居住性非法建筑和牟利性非法建筑

居住性非法建筑主要是指用于居住的非法建筑。搭建者搭建此类非法建筑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居住需要,对于这一类非法建筑在拆除时,应该考虑到当事人的居住需要,在没有给予合理的居住安排情况下不得拆除。而牟利性非法建筑是指以牟取利益为目的而搭建的非法建筑。搭建者搭建此类非法建筑的目的是为了牟取非法利益,因此对于此类非法建筑应该严惩。

三、非法建筑中的权利分析

(一)非法建筑中权利存在的理论基础

近年来,我国学界对非法建筑上是否存在权利问题争议比较大,主要有四种不同观点。

1.不登记无所有权说

该观点主要是根据我国《物权法》和《城市房屋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我国房屋产权的取得、转移、变更,必须办理有关产权登记,否则不发生法律效力。因此,依此解释,房屋必须要登记才能取得所有权,未经登记一律不发生法律效力。

2.不动产所有权说

该观点认为,非法建筑是独立于土地之上的不动产,符合法律关于不动产的规定,不因其不能办理所有权登记手续,而丧失原始构建者对其所有权资格。认为房屋的建造属于事实行为,建造者自房屋建成之时即自动取得房屋的所有权,对房屋所有权的登记,只不过是对权利的一种公示和房产部门对房屋管理的需要,并不影响搭建者对非法建筑的权利主张[3]。

3.动产所有权说

该学说认为由于非法建筑的违法性,不能办理不动产登记,也不能取得不动产所有权,但如果非法建筑的建构者对建造非法建筑的材料是基于合法取得的,那么其就可以对非法建筑中的建筑材料享有合法的所有权。这观点将非法建筑同非法建筑的建筑材料分离,认为权利人对非法建筑的建筑材料享有动产所有权。

4.占有权说

该学说是对动产所有权说的一种否定,它认为基于《民法通则》第72条和《物权法》第7条规定有关财产所有权的取得必须合法,非法建筑既然被认定为非法的,那么当然不能取得不动产所有权。虽然建筑材料是基于合法取得的,具有合法性,但它已经被使用,同非法建筑合为一体,那么在此基础上再讨论其所有权已经没有意义[4]。

(二)非法建筑中的权利内容

虽然非法建筑缺乏一定合法性要件,但这并不能否认它的权利存在。笔者认为非法建筑中的权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居住权

居住权主要是指公民对其所居住的非法建筑享有占有、使用的权利。居住权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人权,是不容被侵犯,不能被忽视的。居住权享有非驱逐性,因此可以对抗政府的强制拆迁。对于一些居住弱势群体,只有政府在为其提供了最低程度的保障性住房时,才能强制对其所居住的非法建筑加以拆除。

2.财产权

财产权是指非法建筑者对其所建造的非法建筑享有一定的财产权利,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非法建筑本身的财产权,包括修建或装修该非法建筑所消耗的建筑材料;二是寄放在非法建筑中,具有独立性的财产,如桌椅床凳等用于生活的日常用品。即使非法建筑是违法的,但非法建筑所包括的建筑材料以及非法建筑内的物品仍是合法的。

3.建筑材料的处分权

居住者对非法建筑不享有转让权、抵押权等处分权。但非法建筑建造人对非法建筑的构筑材料享有所有权,对构筑材料当然享有处分权。这种处分权是基于其对非法建筑物享有有限的产权而产生的,因此在这方面可以对抗政府的强制拆除行为。

4.赔偿权

赔偿权是指对非法建筑进行不适当的拆除或者损毁,给非法建筑居住者带来损害的,居住者可以要求不法者承担赔偿责任。如果是政府部门在对非法建筑拆除时给非法建筑居住者财产和人身造成损害的,执法部门应该承担赔偿责任,这里按照国家赔偿处理,国家在赔偿之后,可以向有责任的主体追偿。如果是普通民事主體擅自侵犯非法建筑居住者权利,给其带来损害的,以一般的民事侵权行为来处理,要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四、非法建筑拆除中公民的居住权的救济

居住权是公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是公民生存的基础。公民享有居住权意味着国家必须积极地提供和保障公民享有居住的机会和条件,这是一项积极的社会权利。非法建筑由于其非法性,在实务中,政府部门对其处理态度比较坚决,对非法建筑进行强制拆除。但是如果对非法建筑的拆除导致非法建筑居住者无家可归,流离失所,那么其拆除行为的合理性就有待斟酌。因此,笔者认为,对于非法建筑的处理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非法建筑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即可对抗政府对其强制拆除行为。

(一)土地公共性

非法建筑必须是在公用土地上所建,并且是违反的是公法。因为如果是在私人享有使用权的土地上建造建筑物,这是对私人权利的侵犯,并且私人也没有保障公民居住权的义务。而公共土地上的非法建筑不同,因为大多数此类非法建筑的出现,多与政府部门管理失职有关。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大量的农村务工人员进入城市,务工人员的居住问题成为非常现实的问题,而政府不能提供足够的保障性住房,在供求脱节的情况下,非法建筑现象滋生了。同时,有些非法建筑由于历史的原因已经长期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政府对其的默许行为,如果突然擅自拆除,会给政府带来信任危机,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二)居住性

非法建筑必须用于居住,基于对公民居住权的保障,居住性非法建筑可以对抗政府的拆迁行为。居住性非法建筑和牟利性非法建筑不一样,居住性非法建筑由于是为了满足人们基本的生存需要,因此任何政府都无权干预。非法建筑具有违法性,但只要其具有居住性,并被视为居住者的生活必需品,就可以对抗政府的拆除和驱逐行为,这是基于对基本人权的保障,在政府提供保障性住房之前,公民有权拒绝迁出。而这一规则不适用于牟利性非法建筑。

(三)时效性

时效性是指非法建筑物存在的时间。非法建筑如果长期存在,并且已经成为居住着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认定政府许可了这种行为。因为非法建筑在建设之初,政府可以随时发现随时处理,但如果居住者在非法建筑中居住了一定的时间,我们可以视为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默许了这种行为的存在,对长期居住者而言,这种默许具有一定的信赖利益,即相信政府不会驱逐居住在非建筑中的公民,如果强制拆除将损害居住者的合法权利。至于多长时间才能产生居住权,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此不作讨论。

参考文献:

[1]王泽鉴.民法物权[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95.

[2]李统才.处理农村违法建筑纠纷的探讨[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5,(1).

[3]刘宗胜,乔旭升.论违章建筑侵害赔偿[J].学术交流,2006,(3).

[4]韩苏冬.论违章建筑[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 (4).

作者:张凌凤

上一篇:回族建筑特征分析论文下一篇:信息沟通研究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