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

2024-05-05

女大学生(精选十篇)

女大学生 篇1

一、传统女德内涵的普世性价值观

立足于当今社会去观照传统女德的具体内涵,其中非常多的内容与当今的主流社会观念是相冲突的。例如,现代社会提倡男女平等,提倡婚姻自由。而传统女德核心观念之一则是要求女性的行为准则建立在“男尊女卑”、“从一而终”的基础上。这部分与当今社会价值观相违背的内容显然不具备现代意义的普世性。本文略去了以性别差异为基础的的尊卑思想,专注于传统女德中针对女性德行方面的内容加以分析。

传统女德观发轫于秦汉,严苛于明清,是一种不断发展演变的女性观念。《礼记·昏义》中最早提出了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概念。而东汉的班昭在《女诫》中详细论述了这四个方面:“夫云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妇功,不必工巧过人也。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织,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许多人批判班昭是桎梏女性的始作俑者,但我们要辩证地去看待《女戒》一文。首先,这部著作的背景是当时上流社会浮夸混乱的风气。皇权外戚干权乱政,班昭借训诫自家女儿之口,写作这篇文章,目的是希望在上层社会倡导、约束女性的行为,维护皇权和男性权威。从历史的角度看,作为史学家的班昭是有其良苦用心的,这部著作在当时社会的积极意义也不言而明。

妇德,不一定要人才华出众,聪明绝顶,而是看重一个人行为处事是否知耻,是否得法。而知耻和得法的标准,则要根据现代社会道德的基本准则而定。妇言,不一定要巧舌如簧,伶牙俐齿,而是看重一个人语言表达的得体性。“择辞而说,不道恶语”岂止是女性应遵从的道德标准,而是现代社会普遍的文明守则!但,家庭内部矛盾往往起始于“恶语相向”。妇容,不一定要打扮得艳丽招展,而是看重一个人仪容仪表的得体适宜,整洁干净。这样的标准要求,正是当今社会最基本的社交形象准则!妇功,不一定做什么都灵巧过人,而是看重一个人能否专心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能否在家中客人来时准备好整洁的酒菜食物。这个标准的普世性可能要差一点。现代社会女性的活动范围,不仅局限在家庭。中国大部分女性都参与工作,与男性一样,在社会各行各业从事相应的工作。家中的“纺织”等做工作已消失,而“酒食”等工作也早已不是衡量一个女性是否具备德行的标准。但从婚姻家庭的日常生活看,结婚组成家庭后的男女,需共同面对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繁琐生活。炒菜做饭作为生活的常规内容,学习并掌握应该予以鼓励。

明清是传统女德对中国女性桎梏最为严重的时期。“女子无才便是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众多观念,日益让女性依附男性,失去自我。但,汉唐宋等历代众多的文化女性,已经表明了历史上女性具备文化知识是受主流社会认可甚至是追捧的。现代社会女性受教育程度极大提升,女性在受教育权方面有较高的保证。婚姻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也是现代民众的普遍共识。因而,这些与现代社会观念相悖的传统女德观,大可不必担忧其落后性、压迫性的负面作用,当社会能够正面宣传、认识传统女德时,其符合现代价值观的普世性内容自然经过筛选,得以保留和发扬。

二、当代社会对女性及女德观念的期待及认同

现代中国社会,女德可以是一个中性词。中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三十多年来,独生子女现象在无形中对提高女性地位,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起着极为重大的作用。独生女作为家中唯一的孩子,其受教育的程度、生活生长环境都与以往的中国社会截然不同。由此造成的现代非常多的新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在众星捧月环境中长大的独生子女,生活的自理能力、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设身处地的理解能力、尊老爱幼由己及人的能力相对缺乏。相对而言,以自我为中心,言语刻薄,家务、自理能力差,勤俭持家概念几乎没有。在婚后的家庭生活中,家庭矛盾更为凸显。现代年轻人对老年人的尊敬无法与之前社会相比,若论谦卑一词甚至是无从谈起。现代年轻人按照自由、自我的新思想构建自我意识,造成许多婚姻家庭内部的沟通障碍,进而导致矛盾冲突。

目前社会现状迫使社会急需构建具备普世价值的,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全民信仰。女德则是这种精神信仰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代社会的女德观念需要在尊重以下两个前提的基础上进行。

其一,男女地位平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女德观念属于精神层面的上层建筑,其经济基础正是现代社会男女的经济工作情况。现代中国社会,女性所从事的工作范围不断扩大。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工种行业摆脱了对人力的依赖,而更偏向脑力、技术、经验。而这些条件,男女性别的区别并不大。因而,随着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走出家门,走向工作岗位,有独立经济来源的女性,不再遵从传统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要求男女平等。这种平等意识包括男性、女性对家庭内部的付出。例如家务劳动、赡养父母、养育子女的时间和精力等等。

其二,男女性别差异。女性的生理特征造成女性在体力、耐力等方面会劣于男性,同时在生育子女、抚养后代方面的劳动付出会更多,相伴而来在家庭事务方面需要投放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情况。现代社会女性都从事一定的社会工作,具备独立的经济来源,但女性的绝对收入一般低于男性,很少作为家庭生活最重要的支撑者。这造成了社会上男女老幼普遍认同的“男人养家”观念。

基于男女地位的平等、男女性别差异、以家庭为单位的经济事务,传统女德有关婚姻生活方面的现代意义则比较容易得出结论:自愿、平等基础上的,女性对以家庭为单位的稳定、和谐而需具备的道德品质。养育后代意味着与公婆共处,意味着母亲的责任担当。女性作为媳妇和母亲的身份,能够与家人和睦相处、教养后代非常重要。社会性别期待依然希望女性能够以柔克刚,温柔贤惠,能具备包容心。接受了现代思想教育的女大学生,能够推己及人地体谅老思想的公婆,能够与之相处时“如事父母”,则家兴国兴。

三、传统女德有助于女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

女大学生在社会现实中遇到的工作困境,家庭与事业的冲突,都使得女性迫切需要自尊自信的精神信仰。无论是动物界还是人类社会,女性作为繁育后代的主要承担着,女性生理构造决定了女性在体力劳动、工作时间付出与家庭付出之间的差别。女性,尤其是女大学生,作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能够具备更全面、更系统自我认知的知识群体,在接受生命本源状态的前提下,完成自我观念、女性定位的塑造非常必要。下面从德、言、容、功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在高校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工作技能和人生幸福感极为重要。大学教育是大多数学生走向社会工作和家庭生活的最后一站。女大学生接受一定的女德教育是必要和有益的。妇德不看重才华而看重德行,知耻方能得法,才能采取正确的人生选择。而“知耻”是现代高校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目前,女大学生在性别观念上存在一定道德困境。网络社会造成信息泛滥、各类思想碰撞激荡。影视、文学等各类作品脱离现实,虚构性文本大行其道。女大学生受其影响日益扩大。许多女大学生在观念、行为上比较开放,在校读书期间便发生了性行为。在经济还不独立,工作、前途未知的情况下,女大学生这种开放的行为往往在身心方面带给自己伤害。女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援交现象,更是性别观念的颠覆。女大学生作为受到高等教育的女性群体,竟然会选择通过援交换取物质享受。这种“知耻”观念的丧失,是与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相悖的。

妇言看重一个人语言表达的得体性。妇容看重一个人仪容仪表的得体适宜,整洁干净。妇功看重一个人能否专心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能否在家中接待好来客。这些女德观念与女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是一致的。言语、仪表得体适宜,能够接待好到访的宾客亲朋,是每一个女大学生应该具备的道德素养和品质。以怎样的心态看待自己的言行是高校教育非常重要的内容。男女平等前提下,女性所经历的女儿、妻子、母亲等角色,家庭与事业所会遭遇的冲突等问题,需要在高校教育中提前让女大学生有所准备,进行自我协调。这样才能有助于女性自尊自信的精神信仰的养成,以及家庭付出与个人价值等冲突方面的协调发展。

传统女德所包含的适用于现代社会女性发展的优秀品质,通过系统的高等教育,将极大促进女大学生的自身认识,以及对婚姻、家庭的认识深度。女德教育在推动女大学生自我意识完善的同时,提高女大学生符合现代社会观念的道德素养,进而提高社会民众整体生活的稳定性和幸福感。

摘要:传统女德不仅仅是封建落后和女性压迫的代表,传统女德同样包含适用于现代社会女性发展所需求的优秀品质。挖掘、重塑传统女德的内涵及形象,并将之与当代女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相结合,将极大促进女大学生自身认识,推动女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提高女大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而提高社会民众整体的稳定性和幸福感。

关键词:传统女德,女大学生,道德素质,自我意识

参考文献

[1]沈时蓉,刘莹.中国传统女训的当代审视——以班昭《女诫》为例[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9):36-40.

[2]黄明理,张超.试论中华传统女德及其现代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21-25.

女大学生修养 篇2

修身、持家平天下,是中国人的修养之道和修养目标。但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持家平天下,那是毕业以后要考虑的,目前要考虑的则是“修身”,今天我们可以理解修身就是修养,修养关乎一个人的素质,有人说“知识是泥饭碗、学问是铁饭碗、素质是金饭碗。”可见素质之重要。

鲍老师说过,我们作为一名女大学生,首先就是爱惜自己,向别人展现最美的自己。我曾经读过一些文章诗词,其中不乏有“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有美一人,婉如清扬。妍姿巧笑,和媚心肠。”“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等等。当时的我非常羡慕诗词中的女主角,脑海中不知不觉就勾勒出一个个让人如痴如醉的美好的女子。随着自己慢慢长大,我知道相貌在出生的时侯就已经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不能为了不完美的样貌而自怨自艾,既然无法改变先天的因素,那么我们可以改善自己后天的条件,一个人即使再漂亮,如果心肠歹毒,为人低俗,她也不被人们所欣赏。所以一个人并不因为她的漂亮而美丽,而在于气质与言行举止。

崔老师在给我们讲述国学的过程中,我感触挺大的。我们口头上经常提到四书五经,老师当时就问我们四书五经是哪四书哪五经,我暗自庆幸自己还算知道,不会丢脸,可是听完老师讲课,那些为人处世的道理让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多么的愚蠢,感觉自己没有重视过古代集大成者留下的珍贵文化,从来没有完整地读过四书五经中的一本,只知道记表面的空壳子。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首先的任务便是学习。孔子说: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悦)乎。又说: 学如不及, 犹恐失之。笃信好学, 守死善道。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子夏曰: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子夏说:日知其所亡, 月无忘其所能, 可谓好学也已矣。荀子说:学不可以已,学至乎没而后止也。其中我们要特别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包括动机职能、行为职能、知识职能等方面不断的追究进步,而且在宏扬民族传统美德的同时,需要学习和发展社会。这要求我们自己通过书籍、影片、舆论以及可以参加个人能力相关培训等手段学习。例如据我了解美国全球竞争力研究院正在全球华人地区推行华人商业精英辅助计划中提到全民共通核心职能训练。通过自身的学习,也是了解事物发展的内因,在认识时代的使命和自身压力后坚持学习,才可以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决定要素是大学生自身的修养。古话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只有自己不断的挖掘出先进的个人或者先进的事例才能从中学到认识,如果一个大学生在几年内学完了所有的课程且考生也通过,可是当他找工作的时候,他的思想品德也会是考察内容,人才市场需要德才兼备的大学生,好多外资企业在招聘面试时故意设置考察个人素质的题目,比如说把椅子放斜了、地上纸团、扫帚倒了等看谁会注意到这些细节然后自己去做,因此大学生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国家,对个人也是至关重要的。大学生应该如何才能够走对自己人生的下一步相当重要。

其次,人际交往与我们密不可分,而在人际交往中,与别人的摩擦冲撞总是少不了的。那么,怎样在人际互动中减少不必要的与别人的摩擦冲撞呢? 孔子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怎样对待自己在群体中的一时失意呢? 孔子说: 不患无位, 患所以立。怎样对待别人对自己的不理解呢? 孔子说:不患莫己知, 求为可知也。又说: 不患人之不己知, 患不知人也。孔子的这种交往态度对弟子和以后的儒家学者影响很大。当谈到交往原则时, 论语首先转述了子夏的观点:可者与之, 其不可者拒之。然后叙述了子张对子夏的批评。子张说: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 于人何所不容? 我之不贤与, 人将拒我, 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张强调与人交往首先应从严格要求自己出发, 而不是从挑剔别人出发, 挑剔别人者难免堕入刻薄之道。沿着这种思路, 孟子说: 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 所求于人者重, 而所以自任者轻。孟子还说:有人于此, 其待我以横逆, 则君子必自反也: 我必不仁也, 必无礼也, 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 自反而有礼矣, 其横逆由是也, 君子必自反也: 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 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 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这也启示当代大学生, 如果别人对自己蛮横无理, 那么首先要反省自身, 只有这样人格才会越来越完善, 为人才会越来越好。如果通过反省发现责任不在自己,那么

就应该心安理得, 因为对方是一个愚妄的人, 跟他计较就降低了自己的身份。像这样以道德优势化解不愉快感, 实在是很高明的为人的智慧。

我们当代大学生许多都是中国80后、90后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许多家庭的孩子常常变成了“小皇帝”,家长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任他们随心所欲。生活中自我意识强,只看到自己的优点,意识不到自身的不足,无法做到经常检查自己的言行,不能积极的开展思想斗争,自觉纠正言行偏差,特别是在独处的时候,或者没有外界监督的场合,更是难以做到自省。表现为自私自利,任性偏执,得失不分,善恶难辩,是非模糊,缺乏更高层次的道德要求。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一个人要求取得进步,就必须下苦功夫,郑重其事地去进行自我修养”。自省是儒家提出的重要自我修身方法。在《论语》中,有“吾日三省吾身”之说,意思是每天都要反复检查、反省自己的言行,以便发现有违背常礼和伦理道德要求之处及时纠正。儒家进一步从“为己之学”的观点出发,规定了道德人格所应达到的理想境界———慎独。慎独是指在独处时、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防止出现违背道德的念头和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这是对人的道德修养提出的更高要求。毛主席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一般说来,人们往往在纪律约束下和有人监督时能按照要求、规范去做,一但在外界压力消失的情况下,对自己的道德要求就会放松,行为也可能出现偏差。

女大学生 篇3

[关键词] 女大学生 心理 婚恋 干预

婚恋观是我们价值观在恋爱、婚姻问题上的体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地发展和西方婚恋观不断地传入我国,人们的婚恋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作为接受新思想最前沿的大学生的婚恋观也无疑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我们女大学生作为婚恋观的直接参与者更是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而随之产生的女大学生婚恋心理危机1干预工作显得十分重要,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我们发现高校的女教师对于女大学生婚恋心理危机干预具有很大的优势,而进一步加强研究和探索我们的女教师在女大学生婚恋心理危机干预上的优势和方法意义深远。

一、现代女大学生普遍的婚恋观

现代女大学生普遍的婚恋观到底是什么样的,它作为更好的挖掘高校女教师在我们研究课题中所扮演角色的潜力和深度,以及更科学系统的研究出有效可行的危机干预方法,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承接和过渡作用,需要重视和深入地探讨一下。

有不少专家提出,新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已实施了一段时间,针对女大学生婚恋褒贬不一的评论多来自社会各界,真正体现在校女大学生想法的声音不是很多。为此,河南省曾组织省内6所高校共同参与进行了一次“关于在校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2,这个调查为大学的素质教育和婚姻咨询提供相对客观、可靠的实证资料,为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提供指导,此外也给我们有效地研究女教师对女大学生婚恋心理危机干预的优势和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经过认真的分析和研究,我们总结出现代女大学生普遍的婚恋观具有以下特点,它对于大家更好地开展女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现在的女大学生谈恋爱的目的很明确,而且基本一致,其中“坚守”、“忠诚”占了不小因素。

2、网恋不占主流,大部分都是在共同的求学过程中认识的,而且占据了绝对的多数。

3、交友更重人品、性格、共同语言和责任心,家庭背景和经济条件是其次。

4、四成学生认同同居现象,其余的表示要慎重,但只要是真心相爱也是赞同的。

5、八成多学生表示不会在校结婚,主要原因是没有经济基础。

6、过半学生反对“一夜情”,传统的道德取向仍然占主流

7、释放压抑感也是谈恋爱的主要原因之一,压抑感来源于上大学的学习考试、人际交往生活等多重的身心压力和离家的孤独感。

8、校方对大学生恋爱采取消极政策,让她们觉得无助和惶恐。

二、女教师对女大学生婚恋心理危机干预所具有的优势

女教师是我们国内外各大高校教育群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女大学生婚恋心理各种危机突显的时代,女教师无论是从性别、身份、还是其工作经历、经验及方法能力,都展现了她们明显的优势,其中主要包括:

1、性别优势

高校女教师与女大学生同属于女性,大体而言,同样的性别比较容易了解和沟通,尤其是碰到较严重的婚恋心理危机病患,性别的优势非常明显。例如非常时间,非常地点女大学生出现极端性的行为,那是非女教师前来处理不可。

2、特殊身份优势

高校女教师是属于具有高知识文化,高素质涵养的先进女性代表,这种特殊的身份,为其深入女大学生,切实做好女大学生的婚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经历和经验优势

高校女教师至少也是真正踏入社会好几年的人了,多多少少经历过一些风风雨雨,感情观和婚恋观趋于成熟,经验甚至很丰富。因此,经历和经验的优势为女大学生更为客观,更为理性地培养正确的婚恋观很有帮助,同时非常有利于做好她们的婚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尤其是面对较严重的心理病患,危急关头,对她们来说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的不是纯粹的理论,而是真真实实你的亲身经历,你的经验所得。

4、工作方法及能力优势

现在全国包括国外各大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深入女大学生的女教师,学校必然将对她们开展专业性学习,进行严格的培训,甚至为了做好工作划区配备了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女教师,随时做好女大学生的婚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所以,这些女教师必然掌握了较好的心理危机敢于方法,培养了较强的工作能力,经验丰富,这些无疑也是做好女大学生婚恋心理危机干预的一大优势。

三、女教师对女大学生婚恋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

通过调查发现,还有很多高校对女大学生婚恋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平时默不作声,只有当学生出现较严重的心理危机,犯下错误,校方才加以介入、进行处理,而缺乏对学生进行长期有效的教育和引导。此外,中国相对于其它国家,在婚恋心理危机干预方面落后了一大步,因此,关于女教师对女大学生婚恋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研究非常有意义,我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得到以下结果供实践参考。

女大学生婚恋心理危机干预它不同于普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最突出的特点是及时性、迅速性,其有效的行动是成功的关键。 一般而言,我们广大女教师凭借其特殊的优势,在开展女大学生婚恋心理危机干预的过程中,首先要遵守这样四大原则:第一、初步打开心门,让当事人能接受你的帮助。面临婚恋心理危机心情波动大、郁闷、痛苦是正常的,帮助当事人接受你的帮助,并在你的帮助下经历、体验并开始摆脱痛苦,这样有助于当事人最终走出危机;第二、跟踪服务,协助当事人有所作为地正视和处理危机。对当事人的处境表示同情和关注并有所准备地给当事人指明解决危机的办法,使其明白自己该做些什么、怎么做,监督并跟进非常关键;第三、为当事人提供有关的信息。陷入危机的当事人往往因不了解真相而产生错觉,夸大危机的情境,对结果的想象远比事实更糟。因此,危机干预必须运用适当的方式、手段和语言,适当帮助当事人发现事实的真相,正视现实,走出困境;第四、必须避免怂恿当事人责备他人,以免激化矛盾,影响婚恋心理危机的顺利干预或解决。

其次,女大学生婚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设和健全,要以女大学生的婚恋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建设为载体3。其中包括:

1、女教师主动参与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对有严重的婚恋变态倾向的要及时转诊就医,对有婚恋心态扭曲的要约请他们面谈,了解情况,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确定危机预警的范围和对象;

2、建设以女教师为主体,以女性的辅导员助理、学生干部、寝室长和学生党员为骨干力量的信息员队伍,及时了解预警对象的相关信息并及时汇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解决;

3、成立由女教师坐阵的专门婚恋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如选拔或邀请女性心理专家与我们的女教师一起建立女大学生婚恋危机干预中心,确保危机干预的专业化;

4、设立信息化的婚恋心理危机干预热线,让我们的女大学生在身处危机时能及时得到疏导。

5、加强女大学生婚恋心理危机的预防,无论是危机出现的前后都非常有必要,而且效果突出,主要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婚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4,继续把性教育、婚恋心理健康教育和灵活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等课程引入大学的课堂,帮助培养健全的人格,是预防心理危机的根本途径。

(2)开展婚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丰富大学生婚恋心理方面的知识,增强他们自我心理保健意识,端正他们对心理咨询的看法,引导他们主动寻求帮助,缓解负面的情绪,避免因婚恋心理问题加重而导致严重心理危机的发生。

(3)开展专业的婚恋心理素质训练,提升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通过各种途径锻炼他们的意志、训练他们的心理素质,使他们保持婚恋心理健康。

(4)开展大学生婚恋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通过各种辅导形式,对大学生的独立生活及社会环境的适应、学习与社会工作关系的处理、人际交往的适应,尤其是恋爱问题的处理等多方面进行指导与帮助。

(5)重视并开展大学生婚恋心理咨询工作,通过语言、文字、实例等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解决其在婚恋方面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

(6)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环境,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满足大学生精神和心理需求,为他们展现天赋和才华、发泄内心的激情、增强竞争意识、获取自信心提供平台。

(7)构建大学生成才服务体系,将广大女大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回学习和就业的主道上来,为大学生婚恋心理减负减压,如加强学习与考研的辅导,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搭建就业平台,开展就业指导等,为处于困境中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帮助其顺利度过难关。

女大学生婚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尽管我们已经摸索出了我们的女教师在这方面有着特殊的优势和可行的方法,但是我们还需要全社会,全人类,其中也包括我国的有效国家政策和措施全面的支持和协助。只有这样,我们全国各大高校女大学生婚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并取得突出成绩。

参考文献:

[1]《8个心理问题导致找不到男友》,千龙网,2008.

[2] 《“郑州在校大学生婚恋观”调查结果出炉》,中国教育在线,2006.

[3]《关于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思考》,出版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年第11期,作者杨鑫铨,长沙理工大学教授.

[4]《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丛书》,吴增强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女大学生 篇4

一、女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

1、自主性强

女大学生在恋爱问题上, 个性突出, 重感情、易冲动, 不受传统习俗的局限, 在确定恋爱关系前, 甚至在确定恋爱关系后, 一般都不征求双方父母的意见。

2、恋爱动机简单化

许多大学生在恋爱中没有考虑到将来的结婚, 不是清楚地自觉地意识到应选择一个终身伴侣, 他们恋爱, 只是因为需要爱和被爱。

3、自控力与耐挫力较弱

女大学生一旦陷入热恋之中, 不往往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 任感情随意放纵, 缺乏理智的驾驭能力, 对恋爱对象过份依赖, 稍有波折就痛苦万分。一旦恋爱受挫, 即会情绪失控, 无法自拔, 对学习造成严重影响。

4、不成熟性与不稳定性

当前一年级就开始谈恋爱的已不是个别现象, 有的学生甚至一进校就谈恋爱。这些低年级学生, 由于社会阅历浅, 思想单纯, 很多学生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需要, 还没有一个很清楚的概念, 造成在对待恋爱问题上简单、幼稚和不成熟。这种恋爱问题上的不成熟性, 缺乏妥善处理恋爱中情感纠葛的能力, 极易造成恋爱的周期性中断, 或对恋爱对象的选择漂泊不定, 恋爱的成功率很低。

二、女大学生恋爱心理危机的表现

有权威心理卫生中心调查显示:女生自杀与男生自杀比为2.5:1, 恋爱问题是导致女生自杀的主要原因。某大学生心理咨询来访统计, 咨询来访三分之二是女生, 女生来访三分之二是咨询恋爱心理问题。从咨询来访和心理危机干预的事件来看, 女大学生通常容易产生以下恋爱方面的心理危机。

1、单相思与爱情错觉

单相思与爱情错觉都是恋爱心理的一种认知和情感的失误。单相思使某些学生陷入痛苦的境地, 处于空虚、烦恼, 甚至绝望之中。处理不好对以后的恋爱婚姻生活都有消极的影响, 因此, 陷入单相思的大学生要及早止步另做选择。要想克服单相思和爱情错觉, 重要的是正确理解爱情的深刻含义, 同时用理智驾驭情感, 尊重对方的选择, 不可感情用事。

2、恋爱动机不端正

有些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不是出于爱情本身, 而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孤独或随大流有从众心理。这类学生在择偶时很少把恋爱行为与婚姻结合起来考虑, 缺乏责任感。还有极少数的学生为了显示自己的魅力, 同时和几位异性同学交往、周旋, 搞多角恋爱, 甚至和谁都不确定恋爱关系。

3、恋爱中的感情纠葛

恋爱不是两个人的事, 可能引起多方面的感情纠葛, 如三角恋爱、父母的反对、或周围人的非议、恋人之间的矛盾、误解和猜疑等, 亲情、友情、爱情相互冲突缠绕, 以大学生的年龄和经历不能自我调节, 需要得到及时的帮助, 避免不良后果发生。

4、失恋

失恋是指恋爱过程的中断。失恋带来的悲伤、痛苦、绝望、忧郁、焦虑、虚无等情绪使当事人受到伤害。

三、女教师对女大学生婚恋心理危机干预的优势

1、性别优势

高校女教师与女大学生同属于女性, 大体而言, 同样的性别比较容易了解和沟通, 尤其是碰到较严重的婚恋心理危机病患, 性别的优势非常明显。例如非常时间, 非常地点女大学生出现极端性的行为, 那是非女教师前来处理不可。

2、特殊身份优势

高校女教师是属于具有高知识文化, 高素质涵养的先进女性代表, 这种特殊的身份, 为其深入女大学生, 切实做好女大学生的婚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经历和经验优势

高校女教师至少也是真正踏入社会好几年的人了, 多多少少经历过一些风风雨雨, 感情观和婚恋观趋于成熟, 经验甚至很丰富。因此, 经历和经验的优势为女大学生更为客观, 更为理性地培养正确的婚恋观很有帮助, 同时非常有利于做好她们的婚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4、工作方法及能力优势

现在全国包括国外各大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对于深入女大学生的女教师, 学校必然将对她们开展专业性学习, 进行严格的培训, 甚至为了做好工作划区配备了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女教师, 随时做好女大学生的婚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所以, 这些女教师必然掌握了较好的心理危机敢于方法, 培养了较强的工作能力, 经验丰富, 这些无疑也是做好女大学生婚恋心理危机干预的一大优势。

四、女教师对女大学生婚恋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

通过调查发现, 还有很多高校对女大学生婚恋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 平时默不作声, 只有当学生出现较严重的心理危机, 犯下错误, 校方才加以介入、进行处理, 而缺乏对学生进行长期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因此, 关于女教师对女大学生婚恋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研究非常有意义, 我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 得到以下结果供实践参考。

女大学生婚恋心理危机干预它不同于普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最突出的特点是及时性、迅速性, 其有效的行动是成功的关键。女教师凭借其特殊的优势, 在开展女大学生婚恋心理危机干预的过程中, 首先要遵守这样四大原则:第一、初步打开心门, 让当事人能接受你的帮助。面临婚恋心理危机心情波动大、郁闷、痛苦是正常的, 帮助当事人接受你的帮助, 并在你的帮助下经历、体验并开始摆脱痛苦, 这样有助于当事人最终走出危机;第二、跟踪服务, 协助当事人有所作为地正视和处理危机。对当事人的处境表示同情和关注并有所准备地给当事人指明解决危机的办法, 使其明白自己该做些什么、怎么做, 监督并跟进非常关键;第三、为当事人提供有关的信息。陷入危机的当事人往往因不了解真相而产生错觉, 夸大危机的情境, 对结果的想象远比事实更糟。因此, 危机干预必须运用适当的方式、手段和语言, 适当帮助当事人发现事实的真相, 正视现实, 走出困境;第四、必须避免怂恿当事人责备他人, 以免激化矛盾, 影响婚恋心理危机的顺利干预或解决。

其次, 女大学生婚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设和健全, 要以女大学生的婚恋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建设为载体。其中包括:

1、女教师主动参与开展心理健康普查, 对有严重的婚恋变态倾向的要及时转诊就医, 对有婚恋心态扭曲的要约请他们面谈, 了解情况,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确定危机预警的范围和对象;

2、建设以女教师为主体, 以女性的辅导员助理、学生干部、寝室长和学生党员为骨干力量的信息员队伍, 及时了解预警对象的相关信息并及时汇报, 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解决;

3、成立由女教师坐阵的专门婚恋心理危机干预机构, 如选拔或邀请女性心理专家与我们的女教师一起建立女大学生婚恋危机干预中心, 确保危机干预的专业化;

4、设立信息化的婚恋心理危机干预热线, 让我们的女大学生在身处危机时能及时得到疏导。

5、加强女大学生婚恋心理危机的预防, 无论是危机出现的前后都非常有必要, 而且效果突出, 主要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婚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继续把性教育、婚恋心理健康教育和灵活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等课程引入大学的课堂, 帮助培养健全的人格, 是预防心理危机的根本途径。

(2) 开展婚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丰富大学生婚恋心理方面的知识, 增强他们自我心理保健意识, 端正他们对心理咨询的看法, 引导他们主动寻求帮助, 缓解负面的情绪, 避免因婚恋心理问题加重而导致严重心理危机的发生。

(3) 开展专业的婚恋心理素质训练, 提升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 通过各种途径锻炼他们的意志、训练他们的心理素质, 使他们保持婚恋心理健康。

(4) 开展大学生婚恋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 通过各种辅导形式, 对大学生的独立生活及社会环境的适应、学习与社会工作关系的处理、人际交往的适应, 尤其是恋爱问题的处理等多方面进行指导与帮助。

(5)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改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环境,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满足大学生精神和心理需求。

女大学生婚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尽管我们已经摸索出了我们的女教师在这方面有着特殊的优势和可行的方法, 但是我们还需要全社会, 全人类, 其中也包括我国的有效国家政策和措施全面的支持和协助。只有这样, 我们全国各大高校女大学生婚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并取得突出成绩。

摘要: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 我国女大学生的婚恋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有相当数量的女大学生存在负面心理情绪, 女大学生婚恋心理危机已成为影响其个体发展和学校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 而我们女教师以其特殊身份对女大学生婚恋心理危机干预的优势和方法, 有着重要的研究和探索价值。

关键词:女教师,女大学生,婚恋心理,危机干预

参考文献

[1]《女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及对策》, 中国教育在线;2005-09-14。

[2]杨鑫铨:《关于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思考》,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8年第11期。

[3]杨罗萍、封颖:《从性别视角看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念》, 《武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年05期。

女大学生入党自传 篇5

来源 莲山课

件 w w w.5 Y K

j.Co M 2 入党自传

我叫董岑,女,今年26岁。1984年11月17日出生在贵州黔西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受在父母那言传身教中逐步成长,我很庆幸我有个作为农民爸爸妈妈,他们那种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和任劳任怨的生活态度给了我最好的儿时教育,从小他们就对我要求十分严格,我从父母亲身上学到了做人的基本道理。他们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

童年,是鲜花灿烂的年龄。怀着对少先队组织的憧憬,我带上了红领巾。从那时起,我知道了那鲜红的颜色是用烈士的血染成的,我分外珍惜。1990年9月到了我上学的年龄,和其他同龄小孩子一样走进了知识园地。

中学时代,在如梦如诗的岁月里,我怀着对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渴望,胸前佩带上一枚闪光的团徽。我是那样地自豪与骄傲。在共青团的生活中让我开始对“共产党”这个词开始有了初步的了解,立志要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学生活使我认识到人是自由的,但又要对自己的命运和道路做出选择,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信仰,一个人若没有了信仰,就会失去精神支柱,就不再是一个心智健全的人。信仰就是旗帜,信仰就是方向。那么作为我,该拿什么作为自己的信仰呢?我成长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年代。这是一个宏伟的时代舞台,也是我的舞台。

我于XX年 月我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XX年XX月参加了学院党委的党校培训,并顺利结业,成为了入党积极分子,之后我从思想和行动上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向优秀的党员同志看齐,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党章》、《共产党宣言》等诸多有关党的理论知识和先进事迹,听了优秀党员的演讲以及与同学们的相互帮助,增进了我对党的认识,拉近了我和党的距离。入党的过程使我从一个思想不太成熟的青年学生逐步走向成熟,具有热爱祖国为祖国事业而献身的优良传统,培养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广泛的兴趣爱好,对工作责任心强、勤恳踏实,有较强的组织、宣传能力,有一定的艺术细胞和创意,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观念。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克服自己的弱点和缺点,不断的提高自己。继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关心国内外大事,关注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和政策,同时分清是非,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抱着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不断完善自我。向身边优秀的同志、优秀的党员看齐,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坚持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从小事做起,从点滴中努力。除了严格要求自己、为他人服务以外,还要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他人,带动大家来关心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同时,接受党员和群众的监督,先从思想上入党,进而从组织上入党.文章

来源 莲山课

件 w w w.5 Y K

女大学生如何理财 篇6

你还没有走出校门,就有了很强的 理财 意识,这很好。但要想理好财,光有意识还不够,还必须有正确的理念。在你的思维中,可能会觉得自己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4500元财富非常重要,不能因为通胀的原因而不断贬值,所以要好好打理这笔钱。但我要告诉你,这笔钱并不是你最重要的资产,即使这笔钱全部损失了,也不会影响到你的生活,因为你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在社会上生存并赢得人们的尊重。从这个意义上说,你个人才是自己最宝贵的资产。

因此,我们先要打理的资产不是那4500元钱,而是你自己。你已经读到大三了,再有一年多就要大学毕业了。这时候,你最应该考虑的是职业规划,毕业后是继续读研究生?还是找份工作?如果是找工作,找什么样的工作等。我不知道你现在打工的工作对你未来的职业发展是否有帮助,如果没有太大的帮助,你就要寻找一些更有帮助的实习单位,以提高自己未来的求职竞争力。而有很多实习单位并不给实习生报酬,这个时候你很可能要动用手里的4500元钱来维持生计。

之所以要强调职业规划,是因为如果毕业后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位,你的收入会随着经验的增长而快速增加,或许你一个月的收入就会远远超过4500元,那才是你该考虑如何理财的时候。现在就算你投资能力再强,你的本金也只有4500元,一年下来也赚不到多少钱。不如把这笔钱用在提升自身实力上,通常投资自己所获得的回报率是最高的。

当然,你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学

习一些理财的知识,获取一定的理财经验,并为未来的理财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可以利用在校期间时间相对自由的便利,去证券公司开立股票账户,以免工作后没时间办理。开立了股票账户后,你可以尝试着用这个账户购买基金,和银行渠道比,券商渠道购买基金的费用要低得多。投资基金前要认真阅读基金的合同和招募书等资料,了解基金的运作情况,在实践中学会如何选择基金,这也是学好理财的重要一步。

女大学生 篇7

一、女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分析

随着女大学生在高校比例的不断提高, 作为一个既普通又特殊的群体, 她们在恋爱时除了具有一般青年的心理特点外, 不论是在感情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具有独特性, 因而备受社会关注。[1]

中学阶段由于升学的压力而被压抑的青春期情感此时得到了释放, 生活的诸多诱惑使大多数人跃跃欲试, 她们大多远离家门, 已经摆脱了家长的约束, 具备了自立的能力, 希望按照个人的意愿去生活。她们愿意与男性交往, 很多女大学生开始显示独立自主的个性和满足自我需求的强烈愿望, 渴望恋情的满足。[2]虽然绝大部分女生的恋爱观和恋爱行为是积极向上的, 但仍有一部分女生在恋爱思想和行为上存在着各种问题。

1. 随波逐流从众心理。

女大学生刚刚告别整天沉闷于学习中的高中生活, 来到个性张扬、少受约束的大学, 更有很多女大学生刚从父母的庇护中走出来, 一个人远离家乡在外面读书, 好奇心强, 独立性差, 容易受骗。很多不愿谈恋爱的女大学生, 由于周围的人都在谈恋爱, 自己也盲目效仿, 寻找男朋友。

2. 盲目攀比心理。

由于女大学生们年龄还较小, 思想不成熟, 往往会做出很多幼稚的行为。总想找个理想的男朋友, 别的都不要求, 但一定要比身旁同学的男朋友强。有这种心理的女大学生往往找的男朋友都太过理想化, 根本不知道适不适合自己, 也没有想过将来, 这样往往将以悲剧收场。

以上是女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我们应该通过观察研究女大学生的恋爱心理特点存在的问题, 纠正其问题, 使其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1) 利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建立符合自我价值实现的正确的恋爱观。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 (AbrahamMaslow) 曾提出“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动机是由多种不同层次与性质的需求所组成的, 而各种需求间有高低层次与顺序之分, 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 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感情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同样, 这种“需求层次理论”[3], 也适合于大学生的恋爱生活, 大部分女大学生谈恋爱是五个层次需求的体现, 首先是生理需求, 从生理来说, 作为已经是成年人的女大学生, 她们的性需求是客观存在的。她们有要求谈恋爱的向往和追求, 对异性表示关注和好感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其次是安全需求, 当代女大学生希望通过恋爱获得精神方面的享受, 寻求心灵的一种慰藉。第三是感情的需求, 更是女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具体体现。具体体现在友爱的需要和归属的需要两个层面上。第四是尊重的需求。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 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最后是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是女大学生最高层次的需要, 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 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 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 女大学生不仅要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业, 而且要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追求完美的个人感情生活, 这样追求全面发展的价值观才能得以实现。[4]

(2)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真正理解爱情的真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一个公民的诞生》中写道:“在人的一生中, 爱情应当永远是最光明的、最亲密和最不可侵犯的东西。”

针对女生中的不同思想、不同恋爱动机和需求, 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和引导, 帮助她们提高恋爱需求层次, 培养自尊、自爱、自强的生活态度, 在心理教育中端正女生的恋爱动机, 让她们懂得为什么恋爱、怎样恋爱, 做一个“恋爱情商”高的人, 从而促使她们的心理健康发展。[5]

二、当代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就业难几乎已经成为每个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其中, 女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造成这一问题有很多原因, 包括一些单位歧视女大学生, 认为她们在体力上不如男生, 且会将精力过多的放在家庭上面。一些专业如教育学、语言文学等专业几乎被女生包揽, 过多的人挤在有限的几个专业上, 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就显得有些不足, 这也是造成其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排除这些客观原因, 我们来看看女大学生自己在就业上有哪些表现?其就业心理是否正确也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1. 不能正视真正的社会工作现状, 就业期望值过高。

女大学生由于生活面狭窄, 很少接触社会, 所以在她们眼里找到一个好的工作还是不难的。“天、南、海、北”即希望在天津、南京、上海、北京定居的女大学生仍然不在少数, 可是现在已经是不是你选择工作而是工作选择你的时代, 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在大城市固然好, 但是也要有适合自己的工作, 不然随着大流在大城市复杂的环境下艰难的生存必定会弄得自己身心俱疲。

2. 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心理素质也是其中一重要方面。

“工作找得好, 不如嫁得好”。我国传统观念就是“男主外, 女主内”。许多女大学生在这些思想的左右下, 学习没有动力, 生活懒散, 导致了她们在毕业到来之际还什么也没学到, 沉浸在幻想未来的梦境之中。一些女大学生本身缺乏自信, 自立能力较差, 也没有自强的意识。很多女大学生只想找个差不多的工作, 从来没想过要自主创业, 这也成了其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心理素质差的女大学生竟然还在即将毕业之际, 由于没有找到工作而走上绝路, 这更是让人扼腕。

当我们看到许多女大学生由于自己一些错误的心理而出现众多的问题、延缓就业后, 我们试着找出一些措施引导其走出误区, 找到理想的工作。

(1) 克服传统观念的误区, 积极面对工作。

女大学生既然已经受了这么多年的高等教育, 掌握了一些知识技能, 就应该找到对口的工作, 无论是职位高低、薪金多少, 都应该从零点做起, 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为社会作贡献。现代女性, 就应该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否则, 这么多年所受的教育、为学习所付出的艰辛必将付诸东流。

(2) 努力克服各种求职心理障碍。

对于女大学生来说, 求职的前景是光明的, 但道路确是曲折的。女大学生要想使自己在择业竞争中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 必须做好各种思想准备、心理准备, 增强心理承受力。要学会自我调节, 树立乐观的人生态度。[6]要勇于面对失败, 在失败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 同时放松心态, 以良好的态度应对一切。

摘要:当前, 大学生们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而其中女大学生所承受的压力则更大。本文试从女大学生恋爱、就业、学习等方面来探究当代女大学生心理, 以在了解的基础上促进其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女大学生,心理研究,心理诱导

参考文献

[1][4]王瑶, 关薇.女大学生恋爱观及恋爱行为的思考与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4, VOL28, (2) .

[2]王刚, 孙佳宁.当代女大学生恋爱观教育探讨[J].商业经济, 2010, (5) .

[3]范文娟.关注女大学生恋爱问题做好思想指导工作[J].高教研究, 2005, (27) :31-33.

[5]马军, 谭文丽, 阳剑兰.女大学生恋爱不良心理表现及对策[J].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6, (1) :109-113.

女大学生 篇8

一、媒体中的女大学生形象

近年来, 商业文化从满足男性感官需要出发界定女性美, 利用这种“美”吸引消费者, 影响女性文化。正如段鹏教授所说:“大众媒体中的女性形象在某种意义上是通过作为主体的男性目光凝视而凸显出来的, 女性成为被凝视的客体。”大众媒体在寻取素材“把关”的过程中, 总是在媒体中把女性与“性”、弱者、意志力薄弱等形象联系起来, 来满足男性的认知和审美需要, 从而赢得更多受众。大众媒体的这种以女性的煽情报道为噱头, 以商业价值为导向, 不顾社会责任地以获得更多的点击率或受众为最终目的, 对女性形象加以歪曲报道的行为, 在社会中形成一种不良的“舆论气候”, 歪曲人们对女性形象的理解。不良的“媒介议程”形成一种“拟态环境”, 女性的话语权受到严重迫害, 失去社会的支持。正如著名的美国学者沃尔特·李普曼在他的《公众舆论》一书中写道:“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工作在这个地球的一隅, 在一小圈子里活动, 我们的见解不可避免地涵盖着要比我们的直接观察更为广泛的空间、更为漫长的时间和更为庞杂的事物。因此, 这些见解是由别人的报道和我们自己的想象拼合在一起的。”对于女大学生群体, 媒介在塑造他们形象的时候更是为了夺人眼球而大加歪曲报道, 把个别女大学生的案例当成是女大学生群体所共有的行为。媒介素材的偏向选取是对女大学生群体的一种不公, 同时造成社会的不良影响。最近各大媒体报道最多的关于女大学生失踪的案例, 就体现出了媒体在塑造女大学生方面的倾向:柔弱、保护意识不强、弱势群体甚至是“性”。媒体为了夺得关注, 不负社会责任地接连选取报道各地女大学生失踪的新闻, 且不说给社会带来恐慌, 在女大学生的形象塑造方面就带有很严重的倾向性。媒介作为公众了解社会的视窗, 它虽不能决定公众怎么想, 但却可以决定公众想什么, 媒介通过控制公众“想什么”来影响社会的“公众议程”, 进而形成在媒介控制之下的“舆论环境”。最近接连发生的大学生失踪案, 各大媒体竞相报道, 而且是连续报道, 包括重庆搭错车的女大学生、济南上错黑车的女大学生、江苏的女大学生、衡南的女大学生、四川的女大学生失踪等, 这样报道的目的就是为了夺得更多眼球, 但是媒体却没有想到, 在大量的关于大学生失踪案的报道之后, 公众的反应似乎都是对女大学生的成见, 如“保护意识不强”“爱打扮臭美”“书呆子”等, 在公众心中形成一种刻板成见——女大学生是个弱势群体, 完全没有保护意识。女大学生这一受难者形象又一次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另外, 媒体在报道之后, 有些网友甚至在网上恶搞, 甚至把失踪的女大学生与“女鬼”联系在一起, 更加导致了大众对女大学生群的歪曲, 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同类女大学生的恐慌。

二、媒体塑造女大学生弱势形象的原因

(一) 追逐商业利益, 缺乏社会责任感

媒体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 主要是以市场为导向, 追逐利益的最大化, 淡化了社会责任意识, 网民通过网络媒体对女大学生群体的形象描述, 可能会对这个群体产生误解和偏见。例如, 媒体对于女大学生群里的各种负面报道, 如个别女大学生的堕落、拜金主义、意志力薄弱、不讲究社会公德等的报道, 夺得眼球, 增加商业利益, 却不顾及报道给社会造成的影响, 以至于部分公众对女大学生形成形象败坏、不讲公德、没素质、没文化等形象。这种以偏概全的报道给公众以歪曲的形象, 同时也给女大学生群体带来很多偏见和不公对待。网络媒体要实现追求效益和客观报道的平衡, 除了自身坚持新闻专业主义之外, 更离不开社会的广泛监督。媒体报道, 无法脱离传统的性别成见。

在20世纪末60年代初, 激进女性主义曾认为, 父权制是女性处于从属地位的根本原因, 性别压迫是最根本、最普遍的形式。在当今的社会, 这种传统的“父权社会”观念一直没有根除, 性别角色的观念、管理体系正是在这种父权制的影响下造成的。在传媒中, 行政新闻、硬新闻很少提到女性, 而女性大多会在情感、家庭、恋爱、性等方面报道, 总是被归纳为“肉体的、非理性的、温柔的、母性的、依赖的、感情型的、主观的、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对于女大学生失踪这一报道, 这种在长期报道中所塑造的女大学生弱势形象, 与现实社会中女性作为男性“从属阶级”的刻板印象相呼应, 在现实环境和媒介构建的“拟态环境”两方面使女性附属男性的地位合理化, 迎合了父权社会下的性别权力不平等结构的诉求, 从而更加巩固了媒体作为社会主流阶层代言者的地位。

(二) 媒介在受“担心被孤立”的思想影响

各大媒介在报道易被关注的重大事件时, 为了竞争受众或点击量, 媒介为避免被孤立往往会很快报道相似的事件, 这个可以用“沉默的螺旋”理论进行解释。当一家权威媒体开始报道某事件时, 其他媒体为了不受孤立就会接连报道相同的事件, 形成一种媒体间的“舆论气候”进而影响社会大众, 形成不同的大中间的“舆论气候”, 对于失踪女大学生的新闻报道就是典型的例证。

三、结语

社会中, 对女大学生的形象认知并不是很少, 例如近年来媒体报道的女大学生进行色情服务、拜金盛行、功利主义、没有保护意识、不孝顺父母、犯罪等状况, 这与媒介的塑造有着脱不开的关系。媒介在报道中极力追求商业价值、竞争市场, 不顾职业道德地选取偏向角度, 报道女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来夺得人们的眼球。这种做法不顾及社会和女大学生群体的利益, 让女大学生在这个“父权社会”观念下, 话语权所剩无几。所以, 在当今的形势下, 媒体一定要负起社会责任, 做好社会通风口这个角色, 力争公正客观的报道事实, 还女大学生一个全面公正的形象。

(指导教师:鞍山师范学院文学院邱源子)

摘要:近年来, 大众媒体对女大学生群体进行大量负面煽情报道, 如《另类视角:揭秘女大学生色情服务现状》《杭州女大学生网上卖淫每次收入千元》等, 新闻中频繁侧重报道个别女大学生“丑化”的形象, 劫掠性地把女大学生群体作为新闻中可供娱乐化的对象。针对这一现状, 本文从最近各大媒体接连报道的女大学生失踪案入手, 分析研究媒体在媒介议程方面对女大学生这一媒介形象的构建, 以及这一舆论引导对受众和社会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媒体,女大学生,媒介议程,舆论引导

参考文献

[1]段鹏.传播效果研究——起源、发展与应用[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 (193) .

[2]伍婧.女大学生群体的大众媒介污名化现象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2.

[3]李艳.女大学生形象的媒介塑造分析[J].新闻世界, 2010 (2) .

[4]范珊珊.网络媒体中女大学生负面形象研究[J].青年记者, 2008 (20) .

浅谈女大学生创业 篇9

为了积极引导和支持女大学生创业, 政府和学校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举措。一方面全国妇联联合其他多个部门和组织启动了“女大学生创业导师行动”, 提出3年内建立5000个“女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 为10万名女大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目标任务;另一方面高等学校更加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培养具有创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部分高校还专门开展了“女大学生创业培训班”, 旨在提升女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使得女大学生能够在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什么是创业

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为方式, 它为机会所驱动, 需要在方法上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1]。

创业必须要贡献出时间、付出努力, 承担相应的财务的、精神的和社会的风险, 并获得金钱的回报、个人的满足和独立自主。

3.女大学生创业的主客观因素分析

3.1主观因素

(1) 女大学生对创业认识不足

对于绝大多数女生而言, 更乐于选择一个安逸、清闲的职业就业, 而非创业。她们认为创业应该是男大学生的事, 自己能做的就是本本分分做好自己的工作, 过舒适、安稳的生活。因此她们也很少去想创业的困难, 对于创业的艰难估计不足。即使部分女大学生走上了创业之路, 也容易向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低头, 最终功亏一篑。

(2) 女性主体意识缺乏

女性主体意识是女性作为主体对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 具体包括:自主意识、进取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及素质能力意识。[2]受“男主外女主内”等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 家庭对女孩的期望和女孩对自己的期望一般比男孩低, 导致在行动上缺乏自立自强的个性特征, 从而容易形成在对生活与事业进行选择时更多的依赖性, 缺乏进取竞争意识。从女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来看, 大多数人仅仅满足于学好课本知识, 而对一些创造性的活动不热心。当前中国高等学校的教学方式从整体看仍以传授知识为主, 因而对知识的积累和记忆成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在这种以记忆为起点的考试中, 女人学生往往能发挥她们听课认真、善于记忆、感知敏锐的优势, 因而其考试成绩总体优于男生。但在以科研评奖项目和科研成果为指标的抽样调查中, 女生则明显低于男生。[3]女性主体在自主意识、进取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及素质能力意识的缺乏, 构成了女大学生创业路上的重大阻碍。

(3) 自身能力欠缺

自身能力是女大学生能否成功创业的决定性因素。自身能力包括专业知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的能力。诚然, 因为女生自身的勤勉踏实的品质, 在专业知识方面, 女大学生或许会强于男大学生, 但是创业过程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能力, 更需要人际交往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的能力, 而这却是女大学生的短板。

(4) 女大学生成就动机还有待提升

成就动机是人们为了取得较好的成就、达到预定目标而积极努力的动机。男性的自我认同主要由其外界的成就来决定, 而女性则取决于亲和成就。所以, 社会赞许对女性的影响大于男性, 而竞争对男生的影响优于女生。[4]在创业的成就动机上, 女大学生还有待提高。

3.2客观因素

(1) 家庭因素:传统的家庭观念束缚

一方面, 在女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由于受到传统的家庭观念束缚, 父母会更倾向于做女儿的全勤保姆, 这就让女孩子失去了一个独立的成长空间。当她们遇到困难时, 第一时间会求助于父母, 而不是独立思考, 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方面, 父母在对女儿的教育过程中, 也会灌输“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 虽然早已过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 但是这样的教育在潜意识里还是会让女孩子缺乏独立创出一片天地的意识。

(2) 学校因素:创业教育贫乏

我国的教育体制长期忽视个性的发展而采取共性教育, 为了确保升学率各学校都是重分数轻素质, 忽略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主意识的培养, 使得学生往往缺乏独立意识和竞争性格。在这种高等教育模式下, 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不多, 普遍缺乏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加上太过注重学习的过程与形式, 而忽略了学习的目的, 因而走出校园谱写创业史的不多。

(3) 社会因素:政策力度有待继续提高

目前, 国家已经高度重视女大学生创业问题。全国妇联联合其他多个部门和组织启动了“女大学生创业导师行动”, 提出3年内建立5000个“女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 为10万名女大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目标任务。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 在就业创业的过程中, 对于女性的歧视仍然存在, 这就需要政府大力宣扬, 形成女大学生创业的氛围。

4.对于女大学生创业的建议

在客观的分析后,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家庭方面:作为家长, 应该为女孩的成长预留一片独立的空间;在经济上给予相应支持, 同时对于女大学生创业要予以引导。

(2) 社会方面:首先,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女大学生创业之风。政府可以出台更多的措施鼓励创新创业, 从制度上予以保证。其次, 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创业的财政保障政策。大学生创业离不开金融支持政策, 这就需要鼓励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并对自主创业人员在一定期限内给予小额信贷等扶持, 使金融支持常规化、普惠化。

(3) 学校方面:要将创业教育贯彻到高等教育中, 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德育教育想结合。首先, 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理念。将传统的依赖政府向市场“要饭碗”转变成学生自主创业向市场“造饭碗”。其次, 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将创业案例教学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最后, 学校要尽可能为女大学生提供创业环境, 做好实践教学。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可供借鉴的社会资源、环境和实践机会, 让大学生创业少走弯路。

(4) 女大学生自身:首先, 要加强对于创业的认识。充分地认识创业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其次, 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提升自己的自主意识、进取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及素质能力意识;最重要的就是提升自己的能力, 尤其是人际交往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的能力。只有自身能力提升才能在创业的路上走得更远。

5.结语

女大学生是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人才资源。一方面, 女大学生在家庭教育、学校培养、社会支持等方面都还欠缺, 另一方面女大学生在创业意识、能力等方面与男大学生相比也还有很大差距。所以, 女大学生只有理性的分析创业形势, 认清创业环境, 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创业方面的优缺点, 扬长避短, 才能在创业过程中乘风破浪, 获得成功。

摘要:自1999年实行高校扩招以来, 高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 女生比例也呈现递增趋势, 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为摆脱就业困境, 一些女大学生选择了一条自主创业之路。然而, 女大学生创业同样面临重重困难, 这些困难既有来自内部的, 也有来自外部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于女大学生创业因素的分析, 发掘她们身上的优缺点, 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意见, 让她们能够在创业中有的放矢, 扬帆起航。

关键词:女大学生,创业

参考文献

[1]Jeffry A.Timmons.New Venture Creation.Venture Re-search, 1952, 38 (12) :41-49.

[2]徐杰玲, 徐朝亮.女大学生创业的阻碍因素及对策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7, (12) :6-24.

[3]龙晓东.现代妇女发展与女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 2000, (8) :119-122.

女大学生 篇10

2014年8月17日, 《重庆晚报》在头版要闻里刊登了一篇《坐错车失联八天, 五万元急寻女生》的报道, 当天, 网易新闻、新华网、中国青年网等多家网站纷纷进行转载, 并将“女大学生”字眼加入标题。8月26日, 《苏州日报》关于江苏女大学生高秋曦失踪的报道再次引发网友关注。同日, 新京报网《济南女大学生搭黑车遭52岁男子囚禁性虐》的报道让本来火爆的话题再次升级, 诸多媒体的微博和网站信息被网友大量转发。8月29日, 随着江苏女大学生高秋曦失联遇害, 湖北女孩凡莎莎命丧合肥的消息传来, 有关女大学失联遇害的话题声量再次暴涨, 半个月4起女生遇害事件直接把该话题舆情推向高潮, 当天的舆情声量达13347条。 (1)

二、媒体对女大学生失联遇害事件的报道特征分析

1. 女大学生被标签化:标题频频使用“女大学生”字眼

媒体在对女大学生遇害事件的报道中, 女大学生的身份被刻意强调。媒体总是抓住“女大学生”的字眼来吸引受众, 以群体身份来对当事人进行标签化处理。[1]8月20日, 金羊网标题为《重庆失联女大学生被害警方证嫌疑人已被刑拘》, 8月22日, 中国新闻网标题为《女大学生在校园停车场遭陌生男子持钝器打伤》, 8月24日, 中国新闻网标题为《四川女大学生存钱数月见网友被“霸王硬上弓”》, 8月26日, 《苏州日报》标题为《吴江女大学生离家返校途中“神秘”失踪》······而在新浪网页中检索含有“女大学生遇害”的新闻标题, 找到相关新闻124篇。

如此大规模地将“女大学生”放在标题中吸引受众眼球, 关于女大学生失联或遇害的新闻报道充斥着网页和报纸版面, 受众频繁地接受到关于女大学生遇害或失联的信息, 放大了此类新闻事件的重要性。

2.“赤身惨死”“抛尸”“性侵”“色魔”等字眼刺激受众眼球

2014年7月5日, 齐鲁晚报网发布新闻《女大学生被强奸5年间堕胎6次200张裸照贴满全村》, 8月26日大众网标题为《女大学生误上黑车惨遭5旬司机殴打强奸性虐4天》, “殴打”“强奸”“性虐”等字眼在文中多次出现。8月27日, 《生活日报》头版头条以《黑车色魔》作为标题。在传媒业竞争激烈的今天, 媒体记者在进行新闻事实的选择、新闻语言的组织过程中, 一味迎合受众的需求, 以与“性”有关的字眼来博取受众的眼球, 刺激受众的消费欲望, 以此来获得更大的发行量和点击量。

3. 版面安排上将此类新闻置于重要位置

8月27日, 《齐鲁晚报》在头版头条下面刊登了《女大学生搭黑车遭囚禁性虐》的大标题, 并在A06版以整版的篇幅来报道该事件;当日, 《济南时报》的头版头条为《女大学生黑车梦魇》, 配以犯罪嫌疑人的大幅照片, 并在A06版一整版的篇幅来报道了该事件;同日, 《山东商报》、《生活日报》同样将该事件作为头版头条, 在后面的重要版面中做了大篇幅的报道。

4. 一篇报道被多次转载, 微博等新媒体促进了舆论声势的高涨

在《重庆晚报》报道出女大学生搭错车失联消息后, 热心网友发到微博, 随后中青网、网易新闻、新华网等多家网络媒体纷纷对该消息进行转载;8月26日, 《苏州日报》报道了高秋曦失踪消息后, 该消息的微博十小时阅读量超33万。在百度新闻中检索含有“女大学生遇害”的新闻标题, 找到相关新闻约109000篇, 而检索关于“重庆女大学生遇害”的新闻标题, 则找到相关新闻335篇, 而新闻标题中含有检“江苏女大学生遇害”的新闻就有733篇。同一个信息, 同一则报道, 经过网络媒体的转载和传播则使得受众受到同类信息的轰炸。

三、媒体对女大学生群体形象的偏构

1.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竞争与合作中共同设置议题

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二位学者提出了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 “媒介在使人们怎么想这点上很难奏效, 但在使人们想什么这点上却十分奏效。”在媒介系统内部, 各大媒体为了竞争和生存势必会在某一媒体设置议程之后迅速跟进并强化这一议程。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融合的新媒介环境中, 议程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公众、传统媒体、新媒体互动的基础上的。[2]在关于女大学生遇害事件的报道中, 媒体通过标题的设置、版面与篇幅的安排, 再加新媒体的海量转发, 女大学生遇害成为受众茶余饭后的话题, 这印证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同设置议题的成功。

2. 媒体表征与女大学生刻板印象

媒体表征是指客观事物在传播媒介中的反映, 它是受众获得客观世界知识的重要基础。[3]通过以上对女大学生遇害事件中媒体的报道分析, 女大学生呈现出“天真”、“无知”“容易遇害”等特征, 这是媒体表征的一个体现, 而这也成为受众了解女大学生的重要基础。

现实生活中, 大众传播媒介的描述是社会刻板印象形成的重要途径。刻板印象一个重要形式就是性别刻板印象。女性主义研究者认为, 社会性别是产生性别刻板印象的直接原因。由于社会性别是一种由后天形成的对两性的不同特征的看法, 因而媒介在报道中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强化这些关于两性的看法。[4]而媒体当中的“女性”形象会形成一个无形的对于女性审视和价值判断的环境, 进而实际影响社会中的女性形象和地位。[5]近期女大学生遇害事件发酵升温正是女大学生“幼稚”、“天真”、“拜金”、“轻率”等固有刻板印象的反映, 受到女性刻板印象的影响, 同时也强化了女性刻板印象。

3. 媒介营造的拟态环境歪曲女大学生形象

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 重新加以结构化, 向人们呈现出一种“拟态环境。”李普曼认为, 人们往往意识不到媒介内部对于事实的加工和重构, 从而把“拟态环境”当做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在新浪网页上检索标题含有女大学生遇害的新闻, 检索结果为124篇, 而检索标题中含有“男大学生遇害的新闻”, 检索结果为15篇。事实上, 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的报告显示, 全球的凶杀案中, 有79%受害者都是男性, 只有21%的受害者是女性, 中国的女性受害者比例甚至更低。在新闻事实的取舍之间, 拟态环境中女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形象被淹没, 取而代之的是关于女大学生容易遇害的形象。

4. 首因效应, 女大学生形象根深蒂固

社会心理学中, 首因效应指的是在社会认知过程中, 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其极重要的影响。[6]首因效应所具有的先入为主性容易带来人们认知的偏差。从重庆女孩高渝失联事件报道后, 受众对于女大学生遇害产生第一印象。2014年8月30日腾讯网在“今日话题”中发表了《女大学生更容易被侵害吗》的文章, 文中分析了女大学生遇害舆情的发酵是因为女大学生“高贵”、“知性”的传统形象与其遭遇的悲惨有巨大落差, 因而一直是一个十分吸引人的新闻种类。所以, 当高渝、金某、和高秋曦接连出现意外后, 巨大的马太效应又形成了一波议论女大学生的高潮。9月1日, 人民网发表评论《不必渲染“女大学生遇害”事件》, 评论指出新闻报道的女大学生遇害事件只是小概率事件, 媒体所营造出的危险氛围不过是利用受众对这类暧昧与罪恶事件的兴趣, 来博取眼球和注意力。但首因效应使得这些冷静、客观的报道很难转变已经被扭曲的女大学生形象的呈现。

五、原因分析及媒体应有的反思

受众对女大学生群体形象产生误读, 大众媒介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方面, 媒介从业人员性别认知缺失和敏感度不够导致报道中性别歧视的产生;另一方面, 女大学生受到侵害的事件与女大学生高尚情操、冰清玉洁的形象产生反差, 这种负面新闻总是能博得受众的关注, 成为媒体获得最大利润的优先选择。此时, 社会责任让位于经济利润。

近年来,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我国性别比例的失衡, 女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一个普通的社会群体。她们本应具有多元化的形象, 而在媒介报道中却出现了严重的失衡。为此, 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 都应该在跟风报道女大学生遇害事件中进行反思。

1. 提高媒体工作者的媒介素养, 培养社会性别认知和敏感度

媒体从业者的媒介素养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对于社会的影响。在众多媒体关于女大学生遇害事件的报道中, 有些字眼的运用所涵盖的对女大学生的歧视是隐性的, 只有加强媒介从业人员的社会性别认知和敏感度, 才会在此类事件的报道中思考怎样做才会避免对于社会群体的形象产生误导。

2. 媒体的责任意识有待加强

为了追求商业利益, 当媒体看到同行业者都在跟风报道关于女大学生失联的事件, 发现这类事件更能吸引受众的眼球、为自己带来丰厚利润的时候, 便以“性侵”、“强奸”、“性虐”、“抛尸”等字眼来满足受众的窥探欲, 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受众信息的获得和对社会的认知在越来越大程度上依赖大众传播媒介。为此, 媒体应当强化责任意识, 遵循新闻传播规律, 在进行新闻报道前考虑到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

3. 改变对于女大学生群体的报道方式

媒体要真实还原女大学生的群体面貌, 除了主动承担媒介社会责任外, 必须从议题选择和平衡正负形象的报道比重上, 对原有报道模式进行调整, 从根本上建立起一个能够全面、客观反映女大学生形象的新闻框架。”[7]对于女大学生群体的报道中既要有点的聚焦, 也要有面的鸟瞰, 不能以个例代替全部, 造成以偏概全。对于题材的选择, 媒体更应注重全方位、宽领域地报道女大学生多姿多彩的生活, 真实反映其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在语言上, 转变以刺激性的字眼吸引受众眼球的理念, 更多地表现出人文关怀。

结语:

女大学生群体形象的形成由于受到刻板印象、媒介的议程设置、拟态环境和首因效应的影响, 呈现出畸形的状态。重塑女大学生在媒介中的形象需要媒介不断提升自身素养, 培养社会性别认知和敏感度, 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在女大学生的报道上更加均衡, 体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

摘要:2014年8月, “女大学生”频频出现在国内各类媒体, “女大学生失联”的话题成为舆论焦点。媒体通过新闻的选材和语言组织营造了一种拟态环境, 女大学生被标签化。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共同设置议题, 对此形成报道规模, 首因效应导致后续报道难以改变受众对女大学生的刻板印象。

关键词:女大学生,媒体报道,刻板印象

参考文献

[1]李明文.女大学生报道存在的问题及改进路径.[J].当代传播.2013年第4期.

[2]陶贤都.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议程互动——以杨丽娟事件为例, [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23卷第2期.

[3]方建移.[M]传媒心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第65页.

[4]沈奕斐.[M]被建构的女性.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4月.

[5]夏婧.媒介对女性形象的偏构.[J]戏剧之家 (上半月) .2012年10月.

[6]周晓虹.[M]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角中的社会行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一篇:民工潮下一篇:数控车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