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的运行管理

2024-05-05

系统的运行管理(精选十篇)

系统的运行管理 篇1

一、优化了核心业务流程, 规范了管理, 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

过去, 该企业曾出现:仓储部门在发货时没有完全通过ERP系统, 致使ERP记录不完整, 财务无法从E R P系统取数, 仓储部门又没有其他辅助记录 (如手工台帐等) , 只是月末将所有的出库单交给财务, 没有汇总, 财务无法统计领料情况, 平时成本是按物控人员根据BOM表做的标准价格结转的, 年末财务部门根据盘点结果倒挤全年成本;由于大量的帐外存货没有入账, 导致的结果是:成本不实, 少转成本;车间浪费现象严重, 失去控制。

通过实施了ERP不但能快速准确地处理大量信息, 而且克服了许多手工管理随意性大、计划性差等无法克服的困难, 改变了原有的手工管理模式, 利用企业积累的经验, 初步实行知识管理, 较好地实现了全厂资源的优化配置, 如业务员对销售业务实行全程负责制, 从签订订单、发出商品、催收账款、给付发票到核对账务全面负责, 计划部门从ERP系统打印出库单, 业务员、财务人员审核签字开出发票后, 仓储部门办理出库手续;如特殊情况当时不开发票, 出库单由业务员专夹保管, 待开发票时填制开票申请附出库单经审批后再由财务部门开出发票, 月末应向财务部门报送已发货未开票明细。这样较好的解决了发货后部分货物没有开发票, 财务部门也没有确认收入, 此部分未开发票的发出商品没有明确由那个部门管理, 财务部门与销售部门也没有进行核对的问题。

再例如库存管理, 通过详细分析测算, 确定了系统中库存的最大量和最小量, 制定合理库存计划, 运用预警机制, 通过系统集成仓库事务处理, 自动生成采购计划, 既可以有效降低库存, 减少库存资金, 加快资金周转, 又能保证正常的生产经营需要。

二、打破信息壁垒, 信息高度共享

通过建立畅通, 高效的网络平台, 先进的应用系统, 各部门内外信息壁垒被打破, 信息高度共享, 提高了工作效率, 增强了工作的透明度, 目前全厂共有210台计算机投入局域网, 共设置了110个ERP系统用户, 设置了31个EIP系统用户 (其中公共用户全厂都可以使用) , 基本实现了构建高效的企业内部信息网络和应用平台的目标。

三、建立了统一的数据平台, 降低了数据成本, 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为了确保ERP系统的有效运行, 我们结合工厂的实际编制了14120多项物资编码, 并收集、整理定义了物料的十多种属性;设置了帐户别名530个, 会计科目1226个, 物料计量单位42个, 物料类别6大类、52小类, 子库存24个, 货位21个;还编制了物料清单1020多个, 形成了较为准确的产品结构资料。现在这些静态的数据和生产经营过程的动态数据 (如采购合同、库存记录、细录任务等) 通过系统的集成, 一点录入, 多点联动, 既有效的减少了由于数出多门而造成的数据失真情况, 做到了在保证数据准确的同时, 又降低了数据的获取成本, 实现了数据的高度集成。

四、强化了成本费用控制职能, 解决了单车成本核算问题

利用ERP系统可对企业业务系统各流程中的每个环节的成本变化情况进行跟踪, 每个工序、每个环节只要产生增值, 系统就立即动态地进行成本滚动, 可实现对各项成本费用按月、按单位进行分析控制。而且通过报表开发, 解决了单车成本核算问题;各单位可以通过运行报表, 适时地了解掌握本单位在任何时间段所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情况, 使成本费用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从而提高工厂的经营管理水平。

五、为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奠定基础

通过ERP系统的实施, 使财务系统与分销和制造系统高度集成, 所有销产供的数据都直接从销产供的业务活动输入到财务成本系统中来, 无须人工重复录入。各种事务处理所发生的原始凭证都是在业务发生的同时自动生成、自动编制记录凭证, 并可自动登录过帐。保证了资金流、物流的同步及数据的一致性, 从而提高了财务工作效率, 并可运用从系统中得到的资金和成本信息, 加强财务分析, 为决策者提供及时的、准确的财务数据, 用于指导和控制生产经营活动。

六、实现绩效监控动态化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运行管理与维护 篇2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新型的处理技术,在水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人工湿地处理工程数量的增多,迫切地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维护方法,以充分发挥其美化水环境和提升人文环境的双重作用.本文对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中水位控制、进出水装置维护、护堤维护、植物管理、气味控制、蚊蝇控制和野生动物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系统论述了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在运行管理和维护中需要考虑的主要事项.对将来建立完善的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管理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 者:姚枝良 闻岳 李剑波 张倩 周琪 YAO Zhi-liang WEN Yue LI Jian-bo ZHANG Qian ZHOU Qi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92 刊 名:四川环境  ISTIC英文刊名:SICHUAN ENVIRONMENT 年,卷(期): 25(5) 分类号:X171.1 关键词:人工湿地   管理   维护  

电梯应急系统的设计及运行管理研究 篇3

SPWM波中谐波相当负载,通过添加交流滤波器可有效滤除谐波分量。该系统可选用K型两元件Г型低通滤波器。考虑到变压器会产生一定的漏感作用,导致电感值的下降,因而设计滤波电路Lf=4mH,Cf=4uf。

2.2 逆变器控制电路的设计

功率管驱动电路的设计关系到功率管工作的可靠性,也是直接影响到逆变器的关键所在。设计时需充分考虑电路与功率管的匹配。本系统采用IR2110作为驱动电路芯片,该芯片具有双通道高压,能够实现上、下桥臂的同时驱动。考虑到IR2110并不具备电隔离的功能,因而再添加6N137高速光耦,其最高速度可达10MBit/s,完全能够满足系统的频率要求。

为了能够对逆变输出进行闭环控制,系统必须能够采集到(转下页)

护措施。

四、结论

传统电梯应急系统采用直接控制曳引机的方式,其成本以及控制的复杂度都大大提高,同时应急系统与电梯系统间的信号切换都是通过继电器方式,由此影响电梯系统的独立性,加大了保养与维修的困难。传统的应急系统由于其成本高、线路复杂、寿命短、故障多等因素使其难以实现推广。而本文所设计的应急系统在传统应急系统为基础上,将应急系统作为主要能源供给,通过反馈简单的信号到控制系统即可对电梯进行控制,其结构简单、安全可靠。同时,要加强对电梯应急系统的有效管理,落实管理部门,配备管理人员、工具,以提高应急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及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肖红军.电梯应急救援装置的柔性控制[J].自动化与信息工程,2012,(3):21~23

[2] 李宝华.电梯应急救援知识库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工业技术,2012,(3):12~14

[3] 喻颖.谈电梯应急救援项目的检验[J].中国电梯,2009,(6):25~27

[4] 许智.应尽快建立电梯应急救援机制[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术,2010,(3):50~51

关于空调冷却水系统的运行管理 篇4

关键词:冷却水系统,冷却塔,方法

由于空调冷却水系统的结垢, 腐蚀和藻类滋生不是在短期内形成的。也不会在短期内对系统有破坏性的影响, 所以往往得不到运行人员的重视。

1 冷却水的处理方法和物理法

化学法:必须在冷却水中加入阻垢剂、缓蚀剂、杀菌灭藻剂及配套清洗剂, 从而形成了冷却水的全套水处理技术。

加药处理法:加入适量固态晶体硅酸盐被膜缓蚀剂, 但要注意, 不同的被膜剂要求有不同的溶解温度。如水温过低, 被膜缓蚀剂的溶解不好, 就会影响它的作用。

物理方法:有磁力法、电解法、超声法、静电法、电解法、能抑制水垢的附着。但除垢不彻底还有点解孔蚀的危险, 用静电法除了防垢和溶垢外还有明显杀菌灭藻的效能。

2 冷却水系统的管道布置

由于系统是开式的、很容易使空气混入水中, 进入水泵并压入管道中, 引起严重的水锤致使水泵出水管及管件损坏, 所以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冷却塔并联使用时, 管道阻力平衡, 冷却塔与泵的距离不能太远。泵应布置在冷水机组的前边。泵应做成自灌式, 避免泵的吸上管上下翻弯。另外。冷却泵、冷水机组、冷却塔应一一对应, 以便调节和流量平衡, 如果不能实现上述控制时, 应采用自动控制系统, 冷却塔的进出口均设电磁阀。

选择冷却塔时、注意产品的性能参数与产品实际性能的差距, 其中包括气象条件与产品测试条件不同因素, 可采用较大些的余量系数。冷却塔一般安装在高层建筑群房屋面, 应考虑冷却塔的吸风距离、放火、噪声、漂雾等问题。

选择冷却水泵时要根据冷却水系统的循环阻力, 输水高差及自由水头决定, 水泵的流量应按校核后的冷水温度差决定, 多台泵并联工作, 要按校核后的冷水温度决定, 多台泵并联曲线进行计算和校核, 不能盲目按台数进行水量叠加。

系统的运行管理 篇5

第一章

第一条

为规范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以下简称影像交换系统)的运行管理,确保影像交换系统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承担影像交换系统运行、维护和管理的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简称清算总中心)、清算中心(含结算中心,下同)及前置机的运行维护部门。

负责影像交换系统网络运行、维护和管理的部门也适用本办法。第三条

影像交换系统运行管理范围包括:

(一)全国支票影像交换中心(以下简称总中心);

(二)支票影像交换分中心(以下简称分中心);

(三)影像交换系统前置机(以下简称前置机);

(四)影像交换系统网络;

(五)影像交换系统应用安全子系统。

第四条

清算总中心负责总中心及其备份系统、总中心与分中心之间网络(以下简称主干网络)、影像交换系统信息安全子系统(总中心部分)的运行、维护和管理;负责对清算中心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并对系统运行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

第五条

清算中心负责分中心、影像交换系统应用安全子系统(分中心部分)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对辖内前置机的运行、维护提供指导和技术支持。

清算中心和影像交换系统网络运行维护部门负责支票影像交换分中心相关系统网络的运行、维护和管理,配合清算总中心维护主干网络。

第六条

前置机的运行维护部门负责本单位影像交换系统的运行、维护和管理。

第二章

岗位管理

第七条

总中心、分中心、前置机运行维护部门应当合理安排各岗位人员,确保影像交换系统7×24小时不间断安全稳定运行。

第八条

总中心、分中心应当设置的岗位有系统管理岗、业务主管岗、系统维护岗、注册中心(以下简称RA)管理岗、RA审核操作岗、业务操作岗(含RA经办操作员)。

前置机应当设置的岗位有系统管理岗、业务主管岗、系统维护岗、业务操作岗。

外挂软件应当设置的岗位有系统管理岗、业务主管岗、系统维护岗、业务操作岗、电子签名证书(以下简称证书)管理岗。

第九条

系统管理岗负责配置运行参数;监视系统运行状态;增加、更改、删除用户。

第十条

业务主管岗负责系统的业务运行,设置业务参数,维护行名行号等基础数据,处理或授权处理异常影像业务;提供业务咨询、协调服务等;对商业银行违规信息的监测、处理;负责组织业务操作员正确处理影像业务,对用户业务操作授权等。

第十一条

业务操作岗负责根据业务主管授权进行日常运行操作和监控等;按照职责范围处理影像业务;对违规信息进行统计;负责有关业务清单打印。

总中心、分中心业务操作岗除上述职责外,还负责相关机构证书的初审、录入、制作、撤销等。

第十二条

系统维护岗负责安装维护计算机软件、硬件及网络设备;解决系统运行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设置系统参数;定期完成系统和数据备份;提供技术咨询、协调服务;为系统稳定运行提供技术保障等。

第十三条

RA管理岗负责影像交换系统中有关操作人员和证书的管理,包括对有关操作人员授权和颁发证书等。

第十四条

RA审核操作岗负责影像交换系统中相关机构证书的审核、录入、制作、撤销等。

第十五条

证书管理岗负责证书下载、证书管理密钥口令更改、制定证书存放路径等。

第十六条

系统管理员、系统维护员不得兼任业务主管;RA管理岗、RA审核操作岗、业务操作员不得与其他岗位人员兼任。

第十七条

各岗位人员上岗前须通过中国人民银行组织的业务技能、安全知识培训和考核。

第十八条

岗位人员变动应当办理岗位变动交接手续,并在系统中及时注销该用户。

第三章

操作管理

第十九条

清算总中心和清算中心应当严格执行影像交换系统运行操作规程。

前置机运行维护部门应当制定相应的影像交换系统运行操作规程,报清算中心备案。

第二十条

清算中心应当定期或按清算总中心要求,报告系统运行情况。

第二十一条

清算总中心、清算中心及前置机运行维护部门应当严格遵守影像交换系统运行时间的规定。清算总中心应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业务主管部门授权,调整影像交换系统运行时间,并至少提前3个工作日通知影像交换系统参与者。

分中心在业务运行期间未经总中心批准不得退出登录。前置机在业务运行期间未经分中心批准不得退出登录。

第二十二条

清算总中心和清算中心应当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业务主管部门的规定或授权操作下列事项:

(一)设置前置机的业务权限;

(二)设置业务金额上限;

(三)设置业务数据联机保存期;

(四)设置规定的其他业务参数。

第二十三条

各岗位人员在系统运行时间应当根据岗位要求监控系统运行状态,并填写系统运行日志。

各岗位人员发现未按时登录、报文丢失、支票回执销记异常、日终对账信息无法下载、日切通知丢失等异常情况,应当立即报告主管人员,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二十四

影像交换系统行名行号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清算总中心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业务主管部门的通知进行维护;清算中心可根据需要向前置机运行部门提供行名行号等基础数据。

清算中心及前置机运行维护部门不得擅自对行名行号进行增加、更改或删除。

第二十五条

清算总中心、清算中心及前置机运行部门应及时处理各待办业务事项,保证日切前当日待办业务全部处理完成。

第二十六条

清算总中心、清算中心运行部门应对提出支票业务报文的回执、查询查复、止付申请及应答情况进行统计监测。

第四章

维护管理

第二十七条

总中心、分中心和前置机的维护部门应当制定影像交换系统维护管理制度和日常检查规程,按照规程完成日常检查和系统维护并记录维护日志,发现系统异常按规定处理。

第二十八条

清算总中心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业务主管部门的授权,负责对总中心、分中心和前置机的影像交换系统应用软件版本进行统一管理。

第二十九条

清算总中心对系统主机、网络和存储等主要设备的硬件进行升级、更换和维修,对软件进行版本升级、配置参数调整等,应当按照相关变更管理规定执行。

分中心主要设备和系统的变更,清算中心应当事先向清算总中心提出书面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实施,记录变更过程,并向清算总中心反馈变更过程和执行结果。

前置机主要设备和系统的变更,其运行维护部门应当事先向清算中心报备。

第三十条

清算总中心可以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决定,设置影像交换系统总中心或分中心的停运或启运状态,但须至少提前3个系统工作日通知所有清算中心和前置机运行部门。

第三十一条

清算总中心、清算中心和前置机运行维护部门应当定期对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进行系统备份和数据备份,并填写备份记录。

第三十二条

需请外单位人员对系统进行检查维护时,经本单位主管领导批准后由系统维护人员陪同进行,并作维护记录。

第三十三条

清算总中心、清算中心和前置机运行维护部门应当分别制定影像交换系统应急预案并逐级报备,定期进行应急预案演练和备份系统测试,并记录备查。

第三十四条

清算总中心对清算中心应当定期进行运行维护情况的检查,并记录备查。

第五章

安全管理

第三十五条

影像交换系统所有用户应当严格权限管理,为保证业务及证书的安全性,相关操作应当遵循“双签制”原则。

第三十六条

操作人员在接到用户标识后,应当立即登录系统,修改用户口令,用户口令仅限本人使用,不得外泄;操作人员禁止使用未经修改的口令进行业务操作。

一个用户标识只能分配给一个操作人员,一个操作人员只能拥有唯一的用户标识。

用户口令应当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至少每季度更换一次。操作人员遗忘口令时,应当立即报告主管领导,经主管领导审批后,由系统管理员重新设定,并记录备查。

第三十七条

操作人员应当在规定权限内操作,禁止进行与业务无关的操作;操作人员离开操作岗位时,应当退出登录。

第三十八条

分中心和前置机在第一次登录影像交换系统后,应当立即更换登录识别信息。识别信息应采用不易破解的字符串,并定期更换。

第三十九条

影像交换系统采用基于公钥基础设施(简称PKI)的电子签名保证业务数据的完整性和不可抵赖性。

第四十条

清算总中心委托专业数字证书认证管理机构(以下简称认证中心)负责数字证书的统一管理。

第四十一条

总中心RA管理员的证书由认证中心负责生成,本人负责保管。

总中心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业务主管部门的通知,由RA管理员负责创建分中心RA管理员和总中心RA操作员,并为分中心的RA管理员和总中心RA操作员授权和颁发证书。

分中心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业务主管部门的通知,由RA管理员负责创建分中心RA操作员,并为本分中心的RA操作员授权和颁发证书。RA管理员不具有操作最终用户证书信息的权限。

第四十二条

直接接入总中心的票据交换机构用户证书管理由总中心负责,直接接入分中心的票据交换机构用户证书管理由分中心负责。

第四十三条

影像交换系统参与者必须妥善保管最终用户证书以及私钥保护密码。如发现证书丢失或被非法复制、私钥保护密码丢失,应当及时报告中国人民银行业务主管部门,同时报告清算总中心。

第四十四条

影像交换系统应当实现与互联网的物理隔离;在与大额、小额支付系统以外的其他系统连接时,依照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规定,采取必要的技术隔离保护措施。

第四十五条

影像交换系统病毒防范处理应当符合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有相应操作系统防病毒处理软件的,安装病毒处理程序,及时升级杀毒程序;对外来数据应当进行病毒检测;定期查毒,发现病毒立即处理,并逐级报备。

第四十六条

禁止在生产和备份设备上进行开发和培训、使用非系统专用的存储介质和安装与系统运行无关的软件。

第四十七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泄漏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的参数、配置信息、影像业务信息和账户信息。

系统设备因故障需外送维修时,应当进行必要的备份后,将数据删除。第四十八条

总中心、分中心和前置机运行维护部门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对后台业务数据进行变更操作时,须经业务主管部门授权并经本单位主管领导批准,由两名以上系统维护员共同实施,详细记录;事后由业务主管及时核对业务数据,并向业务主管部门和本单位主管领导报告。

第六章 机房管理

第四十九条

影像交换系统机房应当符合国家建设标准和中国人民银行有关机房的管理规定。

第五十条

清算总中心、清算中心和前置机运行维护部门应当制定机房管理、门禁系统管理和进出审批登记等相关制度。

第五十一条

清算总中心、清算中心和前置机运行维护部门应保持机房的清洁、整齐、有序,禁止将易燃、易爆、易腐蚀等危险品和与运行无关的物品带入机房;禁止在机房内使用明火或可能影响运行的设备。

第七章

设备管理

第五十二条

影像交换系统设备包括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安全设备和场地设备等,实行专人管理,建立档案,并定期检查,账实相符,禁止挪作他用。

第五十三条

影像交换系统设备应当按照国家和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技术规范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并填写记录,确保生产设备稳定运行,备份设备处于可用状态。

第五十四条

影像交换系统机房应配备适量的传真机、程控电话、拨号备份线路,以满足系统运行需要。

第八章

文档管理

第五十五条

影像交换系统运行文档包括技术资料、操作手册、运行维护手册以及在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书面信息和存储介质信息等。

第五十六条

指定专人负责文档的入库保管,建立文档登记簿,保管人员调动时,须办理有关资料的交接手续。

第五十七条

运行文档须妥善保管,并做到防火、防盗、防磁、防潮和防蛀。

第五十八条

对存储介质形式的文档,应当定期检查、定期复制,防止因存储介质损坏而丢失资料。

第五十九条

严格运行文档查阅、借用登记制度,禁止私自或越权复制和外借运行文档。

第六十条

影像交换系统应用软件开发文档保存期限为该应用软件停止使用后5年;其他运行文档应比照同类会计档案确定保存期限。

第六十一条

废弃或过期的运行文档应比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进行销毁处理。

第九章

故障处理

第六十二条

前置机或分中心发生系统故障时,运行部门应当遵循“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尽快恢复运行,优先保障支付系统运行”的原则进行处置。前置机发生系统故障应向清算中心报告,分中心发生系统故障清算中心应向清算总中心和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业务主管部门报告。

第六十三条

总中心发生系统重大故障,清算总中心应及时处置并向业务主管部门报告。

第六十四条

影像交换系统故障分为常规故障和非常规故障:

(一)常规故障为故障现象和其排除方法在现有运行文档中有明确描述的故障;

(二)非常规故障为故障现象和其排除方法在现有运行文档中没有描述的故障。

第六十五条

影像交换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常规故障时,由系统维护员按照故障处理规定和排除方法进行处理。

第六十六条

影像交换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非常规故障,操作人员应当立即记录或复制设备提示信息,并将故障现象报主管人员,由主管人员依据故障程 8

度逐级上报,同时由系统维护员对故障进行排除;短时间不能排除的,应当请求技术支持或经批准后启动应急预案。

第六十七条

清算总中心应当组织、协调外部资源对分中心提供远程或现场技术支持。

第六十八条

当影像交换系统发生故障时,清算总中心、清算中心和前置机运行维护部门应当相互配合、排除故障。故障排除后,应当做好故障现象、分析和处理结果的记录,并提交故障处理报告。

第六十九条

影像交换系统通信中断时的信息传输,应当按照规定进行处理。

第十章

纪律与责任

第七十条

影像交换系统运行维护部门应当遵守本办法以及其他相关规定,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建立健全应急处理机制,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业务的正常处理。

第七十一条

影像交换系统运行维护部门擅自修改影像交换系统基础数据,未造成资金损失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造成资金损失的,有关责任方应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七十二条

影像交换系统运行维护部门未做好信息安全防范工作,给系统运行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追究有关当事人责任。

第七十三条

影像交换系统运行维护部门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或出现重大失误,造成资金损失的,应当按规定承担行政责任;伪造、篡改业务基础数据盗用资金的,按规定给予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有关当事人的刑事责任。

第七十四条

因不可抗力造成影像交换系统无法正常运行的,有关当事人均有及时排除障碍和采取补救措施的义务。

第七十五条

对管理混乱、工作失职,发生重大运行事故,造成客户资金损失或其他重大损失的影像交换系统运行部门,应当追究相关责任人和相关领导的责任。

第十一章

附 则

第七十六条

影像采集设备及外挂软件的运行管理办法由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组织辖内票据交换所及银行业金融机构制定。

第七十七条

本办法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解释。

第七十八条

系统的运行管理 篇6

关键词:用电信息 采集系统 运行维护 管理

一、系统简介

(一)系统背景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加快电力营销现代化建设指导意见》([2005]406)以及国家电网公司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总体要求,保证智能电网建设的有序推进,实现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全覆盖、全采集、全预付费”的总体目标,目前各省网公司均在大力建设电力用户用电采集系统,并达到的一定的覆盖率,但整个系统的抄收成功率不是很理想,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系统的技术不够成熟和稳定,二是供电企业本身的管理问题,本文主要探讨从管理如何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使该系统可以满足国网公司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总体要求。

(二)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除主站系统外,主要由电能表、采集装置、通信信道三大部分构成,如图所示:

图: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示意图

1、电能表

本次建设涉及的电能表主要是要求带预付费功能、能满足阶梯电价应用。所以在功能配置等方面,除具有计量功能外,还应具有时钟及对时、预付费、控制、通信、数据日冻结等功能。

2、采集装置

采集终端负责收集和提供整个系统的原始用电信息,该部分负责采集用户计量设备的信息,处理和冻结有关数据,并将采集到的信息传送到主站。采集终端按安装用户分又可分为工商业用户采集终端和居民用户采集终端两大类。

3、通信

上述采集终端涉及的通信方式是目前主要的通信方式。今后大规模推广应用,可能会以新建的专网通信方式为主,主要有光纤专网,无线蜂窝专网,光纤和无线混合组网和载波和光纤混合组网。

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运行和维护和管理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对电量数据

制定相应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数据异常,修改,替代和复核管理办法的处理原则;根据统计要求编制常用报表格式,以及根据用变化的情况调整报表格式,并且及时提交相关部门修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电量负荷报表计算公式的编辑修改后进行审核确认;定期核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数据,及时对各类信息加以统计分析,对异常数据要查明原因,落实相关部门处理;CTPT参数,费率时段修改,旁路数据替代,表计更换和电量追加修改后对电量数据进行审核确认和分析统计。

(二)对采集终端

给相关运行管理部门提供变电所用电信息采集装置数据正确性核对,日常维护,故障排除和缺陷处理等必要的参数信息;做好各种用电信息采集终端设备的调试,接入用电信息,安装,参数设置,配合联调和维护数据库等工作;管理好用电信息采集装置的备品和备件。

(三)对电能表

核对系统数据,一旦发现数据有缺陷或异常,要立即进行处理和确认,并提供相关信息给其他运行管理部门;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采集的电能表计的数据进行复核和定期巡检;做好各种计量设备的检修,安装,申购和检定,并且配合做好信息接入,缺陷处理和设备检修等工作;维护电能表计,核对数据,设定参数,并提供必要的参数给相关运行管理部门。

(四)对通讯通道

对专线通道,电话和网络通道的分配等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通信电路进行统一管理;为了保证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道的畅通,需要维护好用电信息采集装置数据于用电信息采集主站系统之间的通讯。

(五)对电量主站系统

协调管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的信息安排,终端设备缺陷处理和故障排除等相关工作;为了确保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设备的正常运行,需要维护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主站设备;认真做好采集设备的验收和技术管理等工作;收集,管理,整体规划并统计分析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运行的资料;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数据库生成维护,用户权限维护,应用软件维护和用户设立维护;在新增用户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档案对数据进行备份,存储,维护和添加;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总体的管理,协调和技术指导,负责为系统提供正确的数据,维持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整体正常运行。

三、完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运行维护的制度和流程

供电企业目前还没有配套的相关制度和流程,这正是现在要完善的,其内容大体包括:加强营销系统管理,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确保系统实时反应机组的准确信息;系统维护人员认真完成系统巡回检查的工作,及时掌握系统的运行状态,一旦系统使用部门使用系统过程中出现故障,要立即做好巡检记录并且通知信息中心技术人员对系统应用部门进行检查,确认系统有问题后,及时通知维护技术人员对系统故障进行维护,维护人员收到通知后,要及时处理故障,使用人员信息中心对系统维护后信息进行汇总,并及时反馈各部门。

四、总结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承担着原始电能数据采集,计量和传输的任务,是实现信息集成、分析优化和信息展现的基础。只有该系统可靠,稳定的运行,才能实现用电检测、负荷管理、线损分析、自动抄表等功能,才能为有效推进分时电价、阶梯电价、乃至实量电价等等电费控制策略,实现现代化、智能化的电力营销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总之,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可靠,稳定的运行,必须建立一系列系统运行维护流程和管理制度来保证。

参考文献:

[1]王哲;电能量采集管理系统在高校供电网络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1年.

[2]丁宁;基于电能量智能监控及计费系统的负荷预测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3]杜永平;涂庭友;;宿州电网电能量管理系统自动旁路代功能实现[A];第四届安徽科技论坛安徽省电机工程学会分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林弘;建立福建省电网电能量计费系统的探讨[J];福建能源开发与节约;1997年04期.

低压集抄系统的运行维护与管理 篇7

1.1 应用现状

随着智能电网的不断普及, 低压集抄系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主要是在智能电网的基础上, 利用信息采集系统, 实现抄表各环节的统一计划、协调与控制, 满足“全面采集、全面覆盖、有效控制负荷、电能量数据中心”的要求。低压集抄系统全面达到了智能集约化的目的, 低压集抄系统有效处理了人工抄表、收费以及核算中存在的错抄、估抄以及漏抄等一系列问题。除此之外, 抄表的准确性与有效性也为相关的服务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目前, 低压集抄系统的应用还没有被广泛的推广, 主要有三点原因:第一, 低压计量设备的数量过大, 运行的环境太过复杂;第二, 系统中的终端设备与电能表之间的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模式, 缺乏相应的良性竞争, 供电单位太过于依赖生产厂家;第三, 载波技术不是很成熟, 没有办法支持大规模系统的运行。以上三点就是该系统还没有办法全面推广的原因, 也是该系统目前的应用现状。

1.2 系统特点

低压抄表系统就是指在用电管理系统可以实施自动的数据采集、传输及处理的技术。在本质上突破了传统人工抄表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为现代化的用电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随着对低压集抄系统的不断探讨研究, 目前对于低压集抄系统的设计主要有三个方案:一是RS485总线式方案。该系统是由主站、采集终端、集中器与电表构成。利用GPRS网络连接集中器与主站之间的远程通信, 利用RS485总线通信的方式在采集终端与集中器之间建立相应的抄表网络, 同时还可以利用RS485总线将采集终端与电表连接在一起。其主要的特点就是抄表速度非常快, 通信性能比较可靠、稳定, 并且通信时间可以保证全天24小时都在进行实时通信。利用GPRS网络连接集中器与主站之间的远程通信, 利用低压电力线的载波方式在集中器与电表之间建立相应的抄表网络。其特点主要是不需要设置额外的通信线路, 在日后的维修管理方面也非常的方便, 对于实时性的通信要求不是很高, 并且该系统比较常应用在工程难度比较大的方面。三是RS485总线与电力线载波混合应用的方案。该系统主要是由主站、集中器、载波的采集终端与电能表构成。主要利用GPRS网络与RS485总线方式实现系统的运行操作。其特点主要有不需要设置额外的通信线路, 施工比较简单、方便, 在一些施工难度比较大、实时性通信要求不是很高以及电表集中的地方应用的最为广泛。

2 低压集抄系统运行的要点

2.1 调试集中器与电能表

因为电能表是需要安装在居民小区内的, 在进行集抄系统相关设备安装调试的时候, 存在停复电工作, 这样就会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不便, 同时又因为电能表是用电计费的终端, 出现任何问题均会引起居民的不满, 进而进行相关的投诉。所以, 在进行相应调试工作的时候, 一定要提前通知用电客户。

2.2 保证档案的准确性

因为低压用户的数量非常多, 假如在客户服务支持系统与集抄主站或者集中器中记录的用户档案同实际情况不符, 就一定会出现漏抄、错抄等现象, 进一步影响了系统的正常运行。所以, 在完成电能表的安装之后, 一定要对用户信息与电能表的档案进行详细的核对, 确保档案的准确性, 为集抄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可靠的依据。

2.3 客户信息采集与客户服务协议

对于用户信息的采集可以为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坚实的基础, 所以, 在施工的过程中就要对相应的用户进行详细信息的采集, 并且同用户签订相关的客户服务协议。然后将采集得到的用户信息记录到客户服务支持系统中, 为日后电费短信提醒业务、停送电管理以及实时算费等项目奠定前期基础。

2.4 台区改造

在通信数据选用低压载波方式的时候, 大多数的比较老旧的小区内, 其供电的半径非常大, 相关的线路也比较老化, 通常使用铜、铝线结合的导线, 并且导线的截面还非常的小, 极大降低了通信性能的可靠性与成功率, 进而满足不了实际情况的需求。这时我们就要开展相应的台区改造, 减小供电的半径, 尽可能选用截面大、内阻小的铜芯线缆, 相应的走线布置一定要规范, 进而提高其通信性能的可靠性与成功率。

3 低压集抄系统运行的维护与管理

3.1 分级制

对于主站、集中器以及采集终端等设备的维护, 需要非常强的专业知识, 最好是配有专职的相应维护人员, 与此同时, 还要设置一些维护班与监控台, 培训相应的专职人员进行有效的维护。可以有效、快速、准确的分析与处理维护中遇到的相关问题, 及时恢复系统的运行状态。相对来说, 对于电能表故障的问题与通信情况的处理, 要求的专业知识水平就相对比较低, 相应的问题比较分散, 在进行处理的时候, 一定要充分考虑必要性与时效性, 由辖区的装表人员开展相关的维护工作是最为适合的。例如:采集率没有达到标准的台区, 在进行信息反馈的时候, 一定要由相关的专业人员进行具体的分析以及处理;线损率没有达到标准的台区, 在进行有关操作的时候, 一定要让线损管理的专业人员在现场进行相应的排查等。

3.2 系统运行监控

因为人工抄表不仅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 其取得的工作效率还不是很高, 导致没有办法及时的发现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通常都是在抄表人员进行抄表的时候才会发现, 这时再进行相应的处理, 或者相关用户发现问题, 进而投诉之后才会进行处理, 这样难免就会导致损失大量的电能, 出现电能追补不准确以及不及时的情况。对于低压集抄系统而言, 在运行的过程中建设相应的电能监控系统, 这样就可以及时发现问题, 进而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3.3 用电的异常情况

在低压集抄系统的运行过程中, 可以有效的监控用户的用电情况, 对于出现的电量为负、电量为零等异常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 并且给予一定的告警, 系统运行的相关维护人员一定要每天都要进行及时查看, 对于出现的相关情况给予及时的处理, 对于一些用电异常的用户必须要进行重点的跟踪监控, 一旦出现用电不良的情况, 就要立刻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救。

3.4 线损的异常情况

低压集抄系统可以提供准确的台区线损的实时情况, 进而为相应的管理人员提供定位降损的有效手段, 使其可以采取相关的方法进行台区线损的降低操作。台区运行的正常情况就是其线损值一定会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波动, 只要出现线损为负, 或者其波动超出了合理的范围, 就可以说明系统的运行情况出现了问题, 一定要及时进行分析, 找出问题的原因, 进而予以处理。线损异常所涉及的方面非常的广, 进而其引起异常的原因也就有很多, 比如:电能表的漏抄、错抄, 电能表的倍率发生错误, 总电能表出现问题, 互感器老化, 窃电等。要想知道其产生的具体原因, 就需要利用漏斗的原理进行逐一的筛选。

4 结束语

低压集抄系统就是全面进行远程抄表的实现手段, 也是实施的难点, 在实际的应用、维护与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 通过分析与研究低压集抄系统的实际技术应用以及维护管理等方面, 进行不断的发展、创新, 使其技术更加完善, 进而提高电力企业的经营效益以及营销水平。所以, 对于低压集抄系统的研究是一项具有非常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

摘要:随着智能电网的不断发展, 低压集抄系统得到了全面的普及。近年来, 低压集抄系统逐渐发展成为了智能化的电能表采集、抄表系统。该系统是通过集中自动抄表, 进而达到远程自动抄表的目的。文章主要对该系统有关维护与管理方面展开探讨。

关键词:低压集抄系统,运行维护,管理

参考文献

[1]陈继, 何永贵.低压电力载波技术在集中抄表系统中的实现[J].电力科技与工程, 2010 (9) .[1]陈继, 何永贵.低压电力载波技术在集中抄表系统中的实现[J].电力科技与工程, 2010 (9) .

系统的运行管理 篇8

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系统是一套以自动分析仪器为核心的综合监测传输体系。水质监测站无人值守,监测仪器24 h连续工作, 因此对监测仪器的结构、性能、灵敏度及传输信号的稳定性都有相当高的要求,为此上海市水务管理部门从基础建设、人员素质、运行管理等方面建立了完整规范的质量保证体系,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质量控制措施,以保证自动监测系统能长期稳定的连续运行,获取准确的监测数据。

1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

1.1站网建设

站网建设的质量是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站网建设阶段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站点选择。自动监测站点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所监测的水样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能够真实反映监测水体的质量状况。确定点位时要综合考虑监测断面的特征,包括水流的稳定性、 水深、河道或堤岸的抗冲刷能力,以及是否存在紊流等。

苏州河干流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自上游到下游市区包括赵屯、黄渡、北新泾、梦清园、温州路5个测站。赵屯站位于江苏省与上海市的交界处,此站水质代表了上游来水水质;黄渡站位于嘉定区,此站代表了苏州河在郊区的水质;北新泾站代表苏州河进入市区前的水质;梦清园站代表了主要景观区的水质;温州路站位于苏州河与黄浦江的交汇处, 此处代表了苏州河进入黄浦江的水质。

2)仪器选型选购。自动监测仪器是水质监测系统的核心,在采购仪器时,需要考虑仪器的监测方法、量程及售后服务情况等因素。

为保证监测仪器量值溯源和与常规监测结果的可比性,应优选考虑采用我国国家、行业标准或国际等效分析等方法的仪器。

现在国内环境监测站使用的仪器大部分是引进的国外产品,针对这种现象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a. 仪器的性能方面。按仪器的量程来说,在选购仪器时,要先了解待测水质参数的大概范围,然后对比所要采购的仪器量程,一般情况下所测项目的浓度值应处在仪器量程的20%~80%。根据上海市苏州河的历史资料,苏州河水质自动监测系统配备的仪器量程如表1所示。

b. 仪器使用维护的培训方面。国外产品的说明书一般是英文版的,针对这一情况,首先要在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向仪器供应商索要翻译准确的说明书;还要在系统验收之前做好仪器使用、维护的培训工作。

1.2人员素质要求

工作人员的素质是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每个水质自动在线监测系统在建设初期,必须明确由1~ 2名专业技术人员负责。专业技术人员需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为了更好地维护和管理监测系统,需详细地了解工程情况。专业技术人员在系统正式运行前要参加由相关单位与仪器供应商组织的业务培训,并通过考核持证上岗。上岗后,专业技术人员要明确分工,具体工作要责任到人。

1.3管理制度制定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正常运行的保证。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系统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转。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机制,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上海市水文总站在管理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过程中建立的制度有工作人员持证上岗、测站巡检、仪器维护、试剂管理、数据管理与审核、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数据月度和季度报告、异常数据的处理等制度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在日常的运行管理中,还要根据运行的实际情况, 逐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运行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2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运行中的控制措施

2.1测站系统维护

1)定期清洗。为防止取水管路出现泥沙堵塞, 藻类吸附滋生堵塞,管路老化破裂等现象,取水口、管路要定期拆卸清洗,每季度至少清洗1次管路。泥沙量大、藻类繁殖严重的地区要加大清洗力度,缩短清洗周期。定期的清洗维护可使系统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保证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同时也可以延长仪器的使用寿命。

2)不定期清洗。一般情况下,监测系统本身具备自动清洗的功能,但如果水中含有大量悬浮物质,时间久了,采水和配水单元管路、反应池、传感器、电极和蠕动泵管等处会出现沉积物,会导致传感器特性产生变化,或影响样品、试液注入到反应池中的体积,使监测结果产生偏差,一旦偏差超出可接受的范围,必须对管路、传感器及蠕动泵管等进行清洗或更换。

3)定期维护。系统维护分为管理站技术人员的日常技术维护和仪器供应商的现场维护,主要包括:每天定时远程检查和每周定期巡视,技术人员每天上午和下午共2次通过中心站软件远程下载水质监测站监测数据,并对站点进行远程管理和巡视;每周至少应巡视水质监测站1次,每次维护工作必须记录备查。

2.2试剂管理

1)试剂的质量保证。仪器所需试剂与标准物质也是影响监测数据准确性的重要因素。试剂与标准物质的不合格,直接影响到监测数据的精度。系统所用试剂一般为优级纯和分析纯试剂。

2)试剂的有效性检查。试剂的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试剂的浓度、稳定性、贮存期,容器的密闭性,环境状况等。因此自动分析仪所需的试剂需要定期检查,如发现有沉淀、变色等变质现象,应及时重配、更换。不同试剂的稳定性差别较大,对于稳定性较差或浓度较低的试剂应分次少量配制,特殊的试剂还应采取特殊的贮存方法,如氧化或还原性试剂可采用棕色瓶贮存以避免阳光直射。在环境温度较高的季节,试剂的分解速度会加快,应相应地缩短试剂的更换周期。

2.3仪器管理

1)定期校准。仪器运行期间必须根据水质情况,确定在线分析仪器的定期校准时间,校准周期一般为1个月,并积极配合具有相应资质的监测机构的监督校验。如果仪器长时间停机后重新启动, 更换电极、泵管等,或更换不同批号的试剂,必须重新校准仪器。

2)质量控制样品检查。每周进行1次质量控制样品的测定,用于检查仪器的漂移情况,如果相对误差超过20%,应重新校准仪器。质量控制样品的浓度值应在仪器量程的中间值附近。

3)实验室验证对比。每月进行1~2次水样实验室比对,用于检查自动监测系统的数据准确度情况。水样的采集应在自动监测仪器的取水口处,保证所取样品与仪器所测样品相同,在采样的同时记录自动监测仪器的测定值。

4)易损件更换。仪器的泵管和电极等部件使用寿命较短,它们的工作状态直接关系到进样的准确性和精密性,日常维护时要注意定期检查、清洗或更换。

2.4数据管理

监测数据的管理和审核是整个质量保证体系中最后、最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在进行数据审核时,应按照实验室常规数据处理的要求进行检验和处理。对发现的异常数据,应从操作人员人为因素、试剂的质量及整个系统各个单元运行状况等环节逐个进行排查,查明原因,加以分析解决。

当数据采集系统发出异常值警告,并确认仪器正常时,警告值不作为异常值处理。

当已知仪器不正常或电极、泵管等耗材需要更换,仪器的测定结果与国标分析方法的测定结果有显著性差异时,仪器的测定数据应予剔除,不能参加各种数据统计。

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判断监测中的异常值[1]:

1)与历史监测数据的比较。一般河流水质状况相对稳定,监测参数测定值的波动范围不大,可与历史同期或最近一段时期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判断监测数据是否异常。如果监测数据变化明显,应对监测数据进行进一步论证,必要时采用人工采样进行分析,判断数据的真伪,确定是否剔除。如果数据的变化由污染事故引发所致,则得到的监测结果有明确的变化规律,此时应增加自动监测仪采样监测的频次。

2)各监测参数间的相关性。由于物质本身的性质及相互关系,几个监测参数的监测数据往往存在某种固定关系,可为审核单个已实行质量控制措施的监测数据正确与否提供依据。比如化学需氧量的监测结果应大于高锰酸盐指数的监测值,当溶解氧降低时,电导率、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会随之升高,一般情况下,溶解氧高的水体硝酸盐氮的浓度高于氨氮浓度,反之,溶解氧低的水体氨氮浓度要高。通过对各监测参数之间规律性的了解,可容易地对异常值进行判断。

3)环境因素的影响。水体的某些基本性质参数有其自身的自然规律,例如水中饱和溶解氧的含量(在特定条件下水中氧达到饱和时的浓度)与温度、压力、海拔高度及盐度存在相关关系,水中溶解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气压的降低而降低。 水质自动监测系统中溶解氧数据波动较大,最易出现偏差。管理人员可以此规律,在运行管理中根据温度、气压和盐度的情况初步判断溶解氧数据是否正常。

2.5数据审核

水质自动监测站报出的监测数据要严格执行三级审核制度,具体如下:

1)一级审核。自动监测站监测人员随时对仪器监测的数据进行检查和审核,发现异常值时对仪器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若确定为仪器故障,对异常数据做标识,及时排除故障,并记录处理办法。

2)二级审核。自动监测站主管业务站长对上报的监测数据进行审核,并对一级审核提出的异常数据进行复核。

3)三级审核。上海市水文总站水质科科长对上报给上级部门的数据进行审核并盖章。

2.6监督完善机制

上海市水文总站在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运行管理中,制定了“三方协商管理例会”制度。管理例会每月定期召开,参加对象为水文总站水质科管理人员、基层站技术人员和运营商具体工作人员。会议建立在三方重大信息沟通的基础上,主要就基层站技术人员和运营商具体工作人员双方在运行维护和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各自的建议与期望及要求等信息,以会议协调模式汇报给水文总站管理人员, 以三方协商的模式当场确定解决方案。实践表明, “三方协商”的方式,不仅缩短了处理问题的时间, 提高了管理效率;还使自动监测系统得到最佳的维护效果,为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3水质自动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在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的保证下,上海市苏州河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故障率低,稳定运行时间长, 运行初期(2014-01-01—06-30)数据采集情况如表2所示。

为检验水质自动监测仪器测定数据的准确度, 上海市水文总站每月进行1次自动监测与实验室常规监测的比对实验,2种测定方法的相对误差应小于20%,否则要对自动监测仪器进行校准或维护调整。 运行初期比对实验共进行6次,每次5个站共采集30组样品。

运行初期系统与实验室常规监测的比对情况如表3所示。

%

从表2和3可以看出,苏州河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有效数据捕获率高,能够及时、动态地反映苏州河干流的水质变化情况。

4结语

通过近3年的运营管理实践,上海市水文总站在水质自动监测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质量管理体系得到不断完善;系统的稳定运行实现了对苏州河水质变化的实时、动态、 连续监控,提高了水质监测的工作效率,也为上海市水体质量管理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在目前我国水体污染日益严重、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的形势下,建议各级水务管理部门加大水质自动监测技术的应用力度,为水环境管理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科学依据,更好地保障社会经济的有序发展。

摘要:介绍上海市苏州河干流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情况,分析在运行管理过程中,制定的各项质保制度及实施的质量控制措施,对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的运行管理和质量控制进行探讨,为上海水体质量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通过管理和控制前后的比对发现,监测系统可以保证实时动态、连续稳定地监测苏州河水质。

系统的运行管理 篇9

一、全球空管运行概念及产生背景

自国际民航组织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并推动全球实施通信、导航、监视和空中交通管理 (CNS/ATM) 系统以来, 日趋成熟的通信、导航和监视技术为空中交通管理的现代化提供了先决条件。为促进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互用性, 实行全球无缝的空中交通服务, 最终实现美国和欧洲等航空发达国家倡导的自由飞行 (free flight) , 国际民航组织航行委员会于1998年成立了空中交通管理运行概念专家组 (ATMCP) 。随着近年来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 空中交通服务的市场化、新技术应用成本的降低及航空企业要求压缩空管投资运行成本的呼声越来越高, 空管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已势不可挡, 国际航空界意识到, 有必要将此运行概念扩展到全球范围, 在全球范围建立一种全新的一体化、互用 (interoperable) 和无缝隙 (seamless) 的空管运行模式。最终, 专家组在原有概念并征求了各地区反馈意见的基础上发展并形成了该运行概念。运行概念是指, 通过所有方面协调提供的设施和无缝隙的服务, 对空中交通和空域实施安全、经济和高效的动态和一体化管理。运行概念集成了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7项主要功能:空域组织与管理、机场运行、需求与容量平衡、空中交通同步、空域用户运行、空管服务提供方面的管理、冲突管理。其特点是, 以系统安全管理为根本, 以提供服务为中心, 承认空中交通管理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运作过程, 范围至少是从门到门 (gate to gate) 的全过程, 同时强调高效率地利用系统范围信息管理 (SWIM) 理念支持的各类共享信息实施协同决策 (CDM) 。构成概念的基本要素是:门到门的运行、四维飞行航迹管理、飞行航迹的最小偏离、建立全面安全管理程序、空管伙伴间的战略和战术协作及将某些管制程序和责任从地面转移到空中, 提高航空器的自主飞行能力。

二、运行概念的主要构想

实现实时数据共享、建立良好合理的空域结构、采取灵活动态的空域分配政策、提供基于地空数据交换的四维航迹的精确飞行计划、减少对飞行管理的干涉、利用先进的辅助管理工具和地空信息共享、提高飞行的安全性和效率、降低票价, 为旅客提供更多的选择、减少飞行时间和运行成本, 提供更多的服务内容。

三、未来新型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与现行系统比较

现行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因受到诸多因素限制, 系统整体资源得不到最有效利用, 航空器性能得不到最佳发挥, 航空公司运行缺乏灵活性, 其弊端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空域孤立分散, 空域航路划设僵硬死板;二是空管基础设施多样化, 系统设备功能不一致;三是国家和地区的要求不同, 运行方式和标准不统一, 技术体制选择多样化且实施的时间框架不同;四是空地信息交换只能依靠越来越拥挤的无线电话音通信来实现;五是有限的实时信息交换制约了空管部门与机场运行管理机构和航空器运营人间的协调, 导致无法更及时有效地对突发事件和用户需求做出反应;六是先进的机载电子设备无法发挥应有功效。

运行概念所勾画的未来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可以克服现行系统固有的弊端, 提高空域容量, 最大发挥空管、航空器和航空公司的运行效能:一是空域航路划设和管理动态和灵活, 空域划界将依据交通流而不再受国界或设施的限制;二是实施场面活动精密引导, 航空器进出跑道灵活, 缩短跑道的占用时间, 航空器全天候机动活动能力的增强;三是通过流量管理的战略、预战术和战术三个阶段的协同决策, 最大优化了起降活动, 合理配置资源, 动态调整空域容量和航班计划;四是四维动态航迹和无协调冲突航迹的引入将减少拥堵, 最大优化交通排序, 提高飞行安全和效率;五是将地面系统与空中系统功能的融合, 提高了航空器自主飞行的能力。

四、提高空中交通能力方面的论述

基于ICAO提出的全球空中交通管理运行概念把空中交通管理分为5个核心的服务, 即空域、流量、交通、间隔和信息管理。其中, 流量、交通、间隔的管理直接影响到空中交通活动。而空域决定了物质资源的可用性。信息管理作为一种新的服务系统, 为整个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提供收集、贮存、分发信息资源的服务。

1、未来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目标

未来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建立在用户需求和正在出现的新技术上, 其主要目标是:

(1) 保证或提高现有的安全水平;

(2) 增加系统容量, 充分利用空间资源以满足空中交通的需求;

(3) 尽可能满足用户优选的三维和四维飞行航迹而进行动态调节;

(4) 适应所以类型的飞机及其能力;

(5) 随时对用户提供更新了的信息, 如气象情况、交通状况及设备的可用性等;

(6) 提供改进的导航和着陆功能, 以支持先进的进近和离场程序;

(7) 增加用户参与空中交通管理决策的程度, 包括有关飞行协商的空地计算机对话;

(8) 尽可能建立一个单一的、连续的、其边界对用户透明的空域;

(9) 将空中延误和等到时间减少至最小, 达到叫大交通流量及空域和机场的有效利用;

(10) 加强空中交通服务战略计划, 通过空中交通服务系统的改善减少飞行冲突, 并使解脱冲突的机动飞行减至最小。

2、空中交通管理的功能

空中交通管理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 该概念包含了5个核心的空中交通管理服务:空域、流量、交通、间隔和信息管理。概念根本的性质就是从地理和时间上对这些核心的空中交通管理服务进行分配。该概念的另一个关键的因素是在不同水平基于功能的问题检测, 从流量 (考虑机场进离场率和扇区的负荷) , 交通 (考虑穿过符合扇区的航空器) , 和间隔 (检测两架航空器的冲突) 。所有的服务都依靠现行的操作评估, 对各种状态的预测是基于当前的四维轨道, 和系统的交通负荷, 如流量方面的跑道和扇区, 交通方面的航路和空域的部分, 间隔方面的空间接近。当发现过载时, 这些服务将会报警, 而且会生成一个新的计划以消除过载的状态。这些措施可以取得多种效果, 使未使用的资源和系统中航班的进程可预测化。五个核心服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只有相互作用才能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

结束语:ICAO第11届航行会议审议和评估《全球空中交通运行概念》以后, 许多国家已经开始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本国空管系统的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 为制定未来空管系统规划、确定未来空管性能指标、战术和战略目标奠定基础。我国作为工ICAO理事会理事和航空运输大国应该积极肯定和支持运行概念的制作和提出工作, 并根据国情作好实施对策。在切实把握运行概念基本原则及其要求的前提下, 从分析国情和国际发展趋势入手, 提出我国的空中交通管理运行概念。

参考文献

[1]Boeing Air Traffic Management, “Revolutionary Concepts That Enable Air Traffic Growth While Cutting Delays, ”June2001.

[2]未来飞行情况, ICAO/IATA新航行系统编委会, 2001年3月, 中国民航出版社。

浅谈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运行管理 篇10

前言

随着电网改造速度的加快, 电网的稳定性有了较好的提高, 但在运行中也难免会有不稳定因素发生, 所以继电保护设备做为电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电网的稳定运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继电保护的运行管理工作是保证继电保护稳定运行的关键, 继电保护是在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能及时的切断故障, 从而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性运行。因此对继电保护的管理工作要高度重视, 为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可靠的保障。

1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管理中的问题

1.1 继电保护运行管理中的人员素质有待加强

对于继电保护的工作人员, 依然每天重复着保护配置及故障情况的信息等繁重工作, 传统的工作方式不仅使继电保护运行人员缺乏必要的电气安全意识, 同时也无法适应高科技发展的今天继电保护技术的进步, 面对一些新型的装置因缺少必要的了解和认识, 所以在安装及维修方面无法完成, 所以对于新装置的配置, 要对运行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 强化运行人员对新知识及新设备的接受情况, 这样熟知设备的结构才能更好的去运用设备去工作。由于运行人员对新技术在继电保护上的应用没有足够的经验, 所以在设备安装时图纸没进及时的进行修改, 从而在安装后会给继电保护工作带来诸多的不便, 电力企业对继电保护运行方面也没有一套系统的管理措施, 所以在发生问题时责任很难界定, 导致互相推诿。

1.2 继电保护运行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力有待加强

目前电力系统对继电保护的运行管理方面缺少必要的管理制度, 制订的制度在执行时也无法执行到位, 这一方面是管理不完善所致, 另一方面是是在资料移交时监督管理工作没有做到位, 所以会导致运行管理制度不尽如人意, 执行力不细致。

制度的执行情况还取决于继电保护人员的执行态度。继电保护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多是零件老化、轴承腐蚀、灰尘过多等问题。在实际的运行中, 很多人员的工作态度马马虎虎, 这是制度执行方面临的一大挑战。

1.3 继电保护装置存在误动现象

保护设备存在先天性不足, 保护装置陈旧, 无法满足继电保护反措、功能配置及整定配合要求。保护装置功能不完善, 部分保护功能在装置上不能分开, 无法满足继电保护整定运行的要求。

继电保护装置的跳闸时间T=0.14/[ (I/Is^0.02) -1]*TMS, 反时限保护有两个定值参数, 一个是关于电流的定值, 一个是关于时间的定值, TMS为时间定值。个别保护插件对直流电压质量要求过于严格, 长期运行时温度过高易损坏, 如不能实现接地选择时, 启动重合闸方式未实现, 需改线后完成等。

1.4 继电保护运行管理中的检验工作滞后

继电保护的检验规范的使用是继电保护运行管理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继电保护运行实际中, 我们通常都会发现继电保护装置检修的规范、规程等在现场实际中是不适用的。现场继电保护的操作人员要根据实践而提出有效的修改意见, 使其更具合理性和实践性。继电保护运行管理的检验工作要有检验的侧重点, 在检查时要与其他高标准要求有所区别。

2 加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管理的对策

2.1 加强继电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

努力提高各级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 以便为安全生产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作为工作中重要一环的设备正常维护及定期检验, 继电管理人员要坚持防患于未然的原则, 遇到问题, 应查明原因决不放过。通过派出继保人员参加相关的学习班进行学习交流等方式, 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解决继电装置故障问题的能力。我们在继电保护工作中要强调严谨细致的工作作, 并将这种作风融入到是有技术、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之中。

2.2 对继电保护故障进行分类, 改进继电保护故障管理工作

通过故障管理, 可以随时掌握设备运行情况。对故障这样统计后, 既可以分轻重缓急安排消缺, 又便于对故障进行责任归类及针对性整改, 从而确保了排除故障处理的效果。除了按故障对设备或电网运行的影响程度分为一般、严重、危急3类外, 还可按照故障产生的直接原因, 将故障分为设计不合理 (包括二次回路与装置原理) 、反措未执行、元器件质量不良 (包括产品本身质量就差与产品运行久后老化) 、工作人员失误 (包括错误接线、设置错误或调试不当、标识错误、验收不到位) 4个方面。

2.3 建立继电保护校验备忘录

继电保护工作人员每天面对诸如电网结构、保护配置、运行方式变化及故障情况等各种信息, 对它们进行正确的分析、处理和统计。

3 继电保护故障管理

3.1 跟踪继电保护设备运行情况, 及时、合理安排消缺

通过故障管理, 可以随时掌握设备运行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哪些设备无故障, 可以让人放心, 哪些设备还存在故障, 故障是否影响设备安全运行, 并对存在故障的设备, 按照故障性质, 分轻重缓急, 立刻安排解决或逐步纳入月度生产检修计划进行设备消缺或结合继电保护定期检验、交接性校验、状态检修进行设备消缺, 以确保设备尽可能地健康稳定运行。

3.2 超前预防, 安全生产

继电保护的故障管理可以有效的把故障的数据综合起来进行分析, 这样就能在故障发生前采取有效的措施, 避免故障的发生导致电力系统损失, 所以在故障发生前制定好预防措施或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3.3 及时、准确地对继电保护设备进行定级统计

要对继电保护进行合理化的管理, 对设备的情况要及时的进行了解和掌握, 从而实现对继电保护设备动态科学的管理。

4 结束语

在我国电力事业是基础性的设施建设, 在发展电力系统工作方面, 继电保护工作是前提, 只有将继电保护工作做好, 才能对电力事业的发展有所保障。继电保护工作含有很高的技术性, 不仅要求从业人员要有专业的基础知识, 而且要有强烈的责任感, 在工作当中, 工作人员要严格要求自己, 使继电保护工作得到有力的发展。继电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作, 为了我国的电力事业能在未来的时间里为国家和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应该将继电保护事业放到重要的位置, 高度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王超.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 2007.[1]王超.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 2007.

上一篇:关键因素评价法下一篇:《日落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