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句式教案

2022-08-11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考文言文句式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高考文言文句式教案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教案.资料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教案

备课组:高三 备课人:陈芳芳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识记常见的文言句式内型和词类活用类型。

过程与方法:在讲文言句式时,与现代汉语句式对比,让同学们一目了然,进而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辨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查阅法、讨论法。

教学媒介:多媒体、复印资料

教学时数:共计8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判断句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高考文言文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 了解判断句的特点。

3、 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加以巩固。

教学实施过程:

一、 文言句式的概述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方柯是语文小栈网站的站长)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2.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3.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4.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被动句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被动句,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二、 被动句

什么是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4.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被动句总结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1、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1、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省略句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省略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三、省略句

1、 主语的省略

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例如(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 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承前省主语]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淆之战》)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 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 谓语的省略

就是把谓语省略掉。”

例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3、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如:

(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屠惧,投(之)以骨。(《狼》)

4、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如: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5、分句的省略。如: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这不同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的古汉语也可省。

省略句总结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2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

3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宾语前置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宾语前置句,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四、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一)、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三)、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史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苏轼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 《柳毅传》李朝威 命坐于灵虚之下。 《柳毅传》李朝威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主语后置;固定句式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主语后置;固定句式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四)、主语后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列子〉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袁宏道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美哉,我少年中国。

五、固定句式

吾孰与徐公美?——孰与,与…比怎么样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促织》蒲松龄 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欤”,语气词)——无乃…与?恐怕…吧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劝学》〈荀子〉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 《逍遥游》〈庄子〉 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所…,表示被动关系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课后题) 今日见辱问于长者。——见…于…,表被动的固定格式 《柳毅传》李朝威 “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不亦……乎 相当于“不是……吗”

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如……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岂……哉(乎)、独……哉意思是难道……吗例如: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与其……孰若……、与其……宁……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 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⑴"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⑵"……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⑷"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方乱,安以富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

⑸"何……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⑹"得无"、"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得毋有病乎?

"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岂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

求,无乃尔是过欤?(恐怕要责备你吧?)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岂不是晚了点吗?)

固定句式总结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第七、八课时

教学内容:特殊文言句式的判断及翻译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准确判定不同句式,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特殊文言句式的判断及翻译

一、请翻译。 判断句式

1、有亭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3、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4、臣本布衣。

5、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6、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

7、济北彀城下黄石即我也。 文言文判断句式常见有3种

1、①……者……也

②……者

③……也

2、句中不用“者”,句末不用“也”。

3、用“乃”“为”“则”“即”等词表判断

三、请翻译 省略句式

1、(卖油翁)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以钱覆其口。

2、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小惠未遍,民弗从(之)也。

4、以(之)告富者。

5、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归纳:

1、补充省略成分,应结合上下文语境。

2、省略句常见的几种类型

①主语省略

②谓语省略

③宾语(包括介词“以”的宾语)省略

④介词省略

3、译成现代汉语时,为做到语句通顺,该补充的应补充。

四、请翻译。

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句

1、孔子曰:“苛政猛于虎。”

2、吾尝疑乎是

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4、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5、咨臣以当世之事

6、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7、尝射于家圃

归纳:

介宾短语后置句:在古汉语中,介宾短语往往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要把它提到动词前面作状语。

五、请翻译

倒装句-----宾语前置句(提宾句)

现代汉语一般都将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古汉语中,有时宾语可以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构成提宾式。

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如:“何苦而不平?”(“何”是“苦”的宾语)

1、子将安之 ?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何以战? 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

六、作业: 自己总结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特点,并能够找出典型例子。

第二篇:高考文言文固定句式(教师版)

高考文言文常见固定结构(15例)(教师版)

一、“以为”、“以„„为” 文言中的“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 相当。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然而,在更多的场合,“以为”却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 第一,在“„„以为„„”、“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4.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新唐书·魏征传》)——把铜板当作镜子,可使衣冠端庄。 5.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第二,在“„„以(之)为„„”、“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 6.(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满座的宾客)认为它(口技)奇妙极了。(按:“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以”的宾语“之” 。)

二、“所以” 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其一,“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前出师表》)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其二,“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如: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前出师表》)——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

5.先王之所以为法者,民也。(《吕氏春秋·察今》) 6.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教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三、“如„„何”、“奈„„何”、“若„„何” 古汉语中,“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而这两个词经常连在一起用,组成凝固结构。“如何(若何)”、“奈何”,可译为“怎”、“怎么办”、“怎么样”或“怎么对付”等。如: 1.王曰:“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如果将“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开,当中夹进名词或代词,就形成表示疑问的凝固格式“如„„何”、“奈„„何”、“若„„何”,这种格式可用“对(拿、能)„„怎么样(怎么办)”来对译。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西门豹顾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西门豹回头(看大家)说:“巫婆、三老不来回话,对这事怎么办呢?” 6.若先生与百姓何?(《国语·周语》)——对先生与百姓怎么样?

第页

共 4 页

有时,“如何”、“若何”又变作“何如”、“何若”的形式,可以作为疑问形容词用,译作“怎么样”。 7.(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项羽本纪》)——问道:“现在的情况怎么样?”

四、“何以„„为” 文言中,“何以„„为”也是表示疑问的一种格式。其中“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何以„„为”用现代汉语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

如:1.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去病传》)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项羽本纪》)——现在人家正处在宰割者的地位,我们处在被宰割的地位,还告辞做什么?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 “何以„„为”中的“何”字,有时换作“奚”、“恶”;“以”字有时换为“用”字,这样便形成“奚以„„为”、“何用„„为”等形式,意义不变。如: 6.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向南飞呢?

五、“何„„之有”

“何„„之有”式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呢”或 “有什么„„的呢”。如: 1.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列传》)——这好比是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一样,有什么功效呢?

2.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姜氏有什么满足呢? 3.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4.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六、“不亦„„乎”

“不亦„„乎”是古代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句式。句式中的“亦”字是副词,可译为“也”;“乎”字是疑问语气词,可译作“吗”。“乎”字与前面的“不亦”呼应,构成反问句式“不亦„„乎”,可以用现代汉语“不也„„吗”或“岂不也是„„吗”对译。如: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2.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

七、“无乃„„乎”

“无乃„„乎”是表示一种委婉商量的疑问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揣测。“无乃”,表示“不是”的意思,与疑问语气词“乎”相呼应,构成“无乃„„乎”的凝固结构,这一凝固结构可以用“恐怕(只怕、大概)„„吧”对译。如: 1.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部队(因长途行军)筋疲力尽,郑国又有了准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2.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论语·雍也》)——在简单的基础上,再行简单,恐怕是过于简单了吧?

有时“无乃„„乎”中的“无”字换成“毋”字,成为“毋乃„„乎”的形式,其意义不变。如: 君反其国而私也,毋乃不可乎?(《礼记·檀弓》)——您一返回国家便有了私心,这样做恐怕不可以吧?

值得一提的是,“无乃„„乎”切忌用“不是„„吗”去对译,因为在古汉语中,“无乃„„乎”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而“不是„„吗”则偏重于反问。

第页

共 4 页

八、“得无„„乎”

“得无„„乎”是一种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在一般情况下,a译为“能不„„吗”或“能没有„„吗”。如: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不有所不同吗? 然而,当“得无„„乎”用于表示猜想性、推测性的疑问时,“得无”则为“该不会(是)”的意思,“得无„„乎”可用现代汉语的b“该不会(莫非、只怕、恐怕)(是)„„吧”对译。 2.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九、“有„„者”

文言文中,常用“有„„者”这样的凝固结构,叙述某个特定的人物的行为事迹,以突出所要叙述的对象。“有„„者”可译作“有(个)„„的”或“有(个)„„的人”。如: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揠苗助长》) 楚人有涉江者。(《吕氏春秋·察今》) 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史记·魏公子列传》)

十、“孰”、“„„孰与„„”

“孰”字,作疑问代词为常见的现象,它可以就人就事提出疑问。指代人时,可译作“谁”,指代事物时,用“哪”或“哪个”对译。如: 孰知道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知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另一种用法是,“孰”字之前如有先行词,即表示人或事物的词语,而这个先行词是表示“孰”字所代的范围的,这时,“孰”字就有从中“选择其一”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一个”或“哪一件”。如:

4.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徐公哪一个美? 5.哀公曰:“弟子孰为好学?”(《论语·雍也》)——哀公问:“学生们哪一个算是好学呢?” 古人用另一种形式“孰与”两词连用,表示比较,并成为固定格式。如: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项羽本纪》)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天论》)——观望等待时机,哪里比得上顺应并利用它呢? 注:“孰与”这个凝固结构在文言文中常常遇到,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拆开理解,二是要译出它的“比较”意义。 十

一、“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

“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是表示在反问中有比较而抉择(肯定)其中之一的两种凝固结构,可用现代汉语“与其„„不如„„”或“与其„„怎么赶得上„„” 对译。如: 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童区寄传》)

有时,“与其„„孰若„„”格式中,“与其”不出现,单用“孰若”关联。如: 4„„从天而颂之,孰若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 十

二、“与其„„宁„„”和“宁„„无(不)„„”

第页

共 4 页

“与其„„宁„„”和“宁„„无(不)„„”是表示抉择的两种格式,其抉择是在比较中肯定其中之一的。两种格式可用现代汉语“与其„„宁可„„”和“宁可„„不„„”对译。如: 1.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礼仪,与其奢华过分,宁可(倒不如)俭朴;丧事,与其治理的完备,宁可(倒不如)哀戚。 2.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新注四书白话解说》)——与其有聚敛民财的臣,宁可(还不如)有偷盗的臣。

3.与其害于民,宁我独死。(《左传·定公十三年》)——与其对民有害,宁可我一个人死去。 4.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羽本纪》)——汉王笑着推辞说:“我宁可斗智慧,也不能较量力气。” 5.孙叔曰:“进之!宁我薄(通‘迫’),无人薄我。”(《左传·宣公十二年》)——孙叔说:“进军!宁可使我们的军队逼近敌人,不让敌军逼近我们。”

还有时“与其”中的“其”字不出现,构成“与„„宁„„”的形式,其意义也不变。如: 与人刃我,宁自刃。(《史记·鲁仲连列传》) 十

三、“有以” “无以” 可译作“有什么可拿来”、“没有什么可拿来”对译。“用来(拿来)”、“来”等。如:

1.项王未有以应。(《项羽本纪》)

2.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羽本纪》) 3.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羽本纪》)——(项庄)说:“君王与沛公共饮,军营中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拿来作乐,请让我舞剑助兴。” 十

四、“„„有所„„”、“„„无所„„”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有什么„„”、“„„没有什么„„”的意思。如: 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项羽本纪》)——我进入关中以后,一点点东西也不敢有所贪图。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有时,“所„„”词组用在“何”字后边,组成“何所„„”形式,这也是文言中常见的格式。 如: 3.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史记·淮阴侯列传》) 十

五、“„„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矣”、“其„„之谓乎”

“„„之谓也”是总结性判断的基本形式。可以翻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如: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其„„之谓也”的形式中“其”字是语气副词,意思是“大概”。这样就舒缓了“„„之谓也”的肯定语气,增加了商量、推测的语气。如: 4.太史公曰:“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应当指出的是,本文只是就古汉语中常见的凝固结构进行大致的归类,所依据的也只是大家所熟知的古代文作品,和考试中常见的句式,那些不常用的及一些特殊句式所涉及的部分格式未作探究,诸如“„„者哉”、“„„者„„也”之类;同时还应当指出的是,对于古汉语凝固结构的诠释不能死搬教条,还要据其在不同语境中定酌。

共 4 页

第三篇:2019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句式学案(学生版)

2019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句式学案 (对应学生蓝本131——134页)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考点简析】《考试大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考纲》规定的考查的句式为: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句。高考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的考查,一般不单独设题,主要是在古文翻译题中出现。虽然《考纲》没提到定语后置句及状语后置句,但这两种句式都会在翻译题中有所涉及,所以也不能忽略。“不同用法”指的是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重点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难点是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有关词类活用在实词我们已重点讲述,这里不再列举。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一)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南冥者,天池也。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今臣亡国贱俘。 6.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8.吕公女即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9.且相如素贱人。 10.臣本布衣。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3.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14.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5.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结:

练习1:下列句子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神仙之说,所谓画蛇添足。

B.夫天者,人之始也。

C.然是说也,余常疑之。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二)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1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5.吾属今为之虏矣。

6.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9.文王拘而演《周易》。 10.而刘夙婴疾病。

练习2:下面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C.乐毅畏诛而不敢归。

D.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练习3:下列句子中“见”不表被动的一句是(

) A.近日见辱问于长者。

B.君既若见录。

C.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三、倒装句 ※ 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三)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 秦人不暇自哀。 2. 时人莫之许。

3.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4. 而今安在哉。

5.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6. 吾谁敢怨?

7. 姜氏何厌之有? 8.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唯才是举

9. 一言以蔽之。

10.臆!微斯人吾谁与归?

11.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小结:

2.介词的宾语前置:

(1)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

9、10)

(2)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还有一种,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如11)

练习4:找出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闻道百,以为莫已若也。

D.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

2 ※ 除宾语前置外,主要还有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1.甚矣,汝之不惠!——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2. 悲哉,世也!——译文:这个社会多可悲啊! 小结:

3.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4. 楚人有涉江者。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5.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6.僧之富者不能至。

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小结2:

7.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8. 申之以孝悌之义。

9.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小结3:

练习5:下列各句中没有定语后置现象的一句是(

) A.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B.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C.村中少年好事者。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练习6:下列句子中没有状语后置现象的一句是(

) A.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B.风乎舞雩。

C.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D.请其矢,盛以锦囊。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四)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 2.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 至莫夜月明,(我)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4. 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事)甚急!” 小结1:

小结2:

3 练习7:下列省略句补充的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良曰:“(我)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B.今少卿乃教(我)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 C.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之)。

D.死马且买之(于)五百金,况生马乎!

五、固定句式

古文中,有一些相对固定的语言搭配形式,我们称之为固定结构。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孰与/孰若(跟......相比......)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何......为(为什么......呢)

掌握一定数量的固定结构,对我们阅读和翻译古文会有很大帮助。

练习8:下列句子不含固定结构的一项是

(

) A.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B.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C.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练习9:下列句子不含固定结构的一项是

(

) A.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高考回顾:(2008年广东)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

) 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 D.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

第四篇:2016届文言文句式教案

2016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句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点】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考点简析】

《考试大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考纲》规定的考查的句式为: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句。高考对“理 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的考查,一般不单独设题,主要是在古文翻译题中出现。虽然《考纲》没提到定语后置句及状语后置句,但这两种句式都会在 翻译题中有所涉及,所以也不能忽略。“不同用法”指的是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重点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难点是意动用法 和使动用法。有关词类活用在实词我们已重点讲述,这里不再列举。 【知识梳理】

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这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1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一)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南冥者,天池也。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今臣亡国贱俘。 6.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8.吕公女即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9.且相如素贱人。 10.臣本布衣。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3.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14.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5.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结: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形式为:“„„者,„„也。”(如1)

2 2.主语后面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形式为:“„„,„„也。”(如2)3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形式为:“„„者,„„。”(如3)

4.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代称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4)

5.有些判断句,“者、也”全不用,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如5)

6、用“此”“乃”“亦”“即”“则”“素”“皆”“诚”“本”等表示判断,也是常见形式。(如:6—10)

7.用“是”“为”表示判断。(

11、12)

8、用“非”“未”“弗”“无”“莫”等表示否定的判断。(如:13—15)

练习1:下列句子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神仙之说,所谓画蛇添足。

B.夫天者,人之始也。

C.然是说也,余常疑之。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解析:本题考查对判断句的辨识能力。答案C(A为无标志判断句;B “者„„也”表判断;D“非”“„„也”表判断)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二)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5.吾属今为之虏矣。

6.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 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9.文王拘而演《周易》。 10.而刘夙婴疾病。 小结:

1.用“于”“受”“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

1、2)

2.用“见”或“见„„于„„”表示被动。(如

3、

4、8)

3.用“为”“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如5—7) 4.用“被”表示被动。(如8)

5.无标志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示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如

9、10)

练习2:下面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C.乐毅畏诛而不敢归。

D.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被动句的能力。答案B(“被”读“pī”,同“披”,披散,散开;ACD为被动句)

练习3:下列句子中“见”不表被动的一句是(

)

A.近日见辱问于长者。

B.君既若见录。 C.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被动句的能力。答案:B。(B项“见丁宁”的“见”是指代性副词,表动作涉及的对象,“见录”义为“记住我”。ACD三项的“见”都表被动。)

三、倒装句 ※

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三)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 秦人不暇自哀。

2. 时人莫之许。

译文:“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3.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4. 而今安在哉。

5.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6. 吾谁敢怨?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7. 姜氏何厌之有? 8.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唯才是举

—— 唯图利、唯问你、唯从命、唯举才

9. 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10.臆!微斯人吾谁与归?

11.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项王、项伯面向东坐,范增面向南坐。) 小结:

1.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1—3)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这类疑问代词有“谁”、“何”、“奚”、“安”等。(如:4—6)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7、8)

5 2.介词的宾语前置:

(1)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

9、10)

(2)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还有一种,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如11)

练习4:找出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闻道百,以为莫已若也。

D.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判断句和宾语前置句的能力。答案A。 ( A 项是判断句,其余是宾语前置句)

※ 除宾语前置外,主要还有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1.甚矣,汝之不惠!——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2. 悲哉,世也!——译文:这个社会多可悲啊! 小结1: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3.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4. 楚人有涉江者。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5.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千里马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6.僧之富者不能至。

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小结2:定语后置

6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文言文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3) 格式:中心语+之+定语 (2)用“者”的后置。(如4)

格式:中心词十定语十者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用“者”煞尾。(如

5、6) 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4)数量词或数词作定语,可以前置,与现代汉语相同;也可以后置,与现代汉语相反。(如5)

格式:中心语十数量定语

7.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应为“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 8. 申之以孝悌之义。(应为“以孝悌之义申之。”)

9.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应为“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 小结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格式:(1)动/形十于(乎,相当“于”)十宾 (2)动十以十宾

练习5:下列各句中没有定语后置现象的一句是(

) A.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B.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C.村中少年好事者。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文言定语后置句式的能力。A.句中“车”、“骑”、“卒”均是中心词,数量词“六七百乘”、“千余”、“数万人”均后置,以此突出定语。C.“少年好事者”意为“好事之少年”,是定语后置。D.“马之千里者”意为“千里马”,是定语后置。

7 【答案】B

练习6:下列句子中没有状语后置现象的一句是(

) A.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B.风乎舞雩。

C.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D.请其矢,盛以锦囊。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文言状语后置句式的能力。A.又于庭杂植兰桂竹木。B.乎舞雩风。C.“徙于南冥”即“飞到南海去”,没有状语后置的现象。D.请其矢,以锦囊盛。 【答案】C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四)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2.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 至莫夜月明,(我)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4. 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事)甚急!” 小结1.省略主语。

(1)承前省。(2)承后省。(3)自述省。(4)对话省。 5.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6.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7. 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

8 8. 沛公军(于)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小结2:

(1)省略谓语。如5 (2)省略动词宾语。如6 (3)省略介词宾语。如7 (4)省略介词“于”。如8

练习7:下列省略句补充的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良曰:“(我)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B.今少卿乃教(我)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 C.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之)。 D.死马且买之(于)五百金,况生马乎!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文言省略句式的能力。答案B.(A应为:沛公,C应是“为乐” ,D应是“以”)

五、固定句式

古文中,有一些相对固定的语言搭配形式,我们称之为固定结构。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孰与/孰若(跟......相比......)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9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何......为(为什么......呢)

掌握一定数量的固定结构,对我们阅读和翻译古文会有很大帮助。

练习8:下列句子不含固定结构的一项是

(

) A.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B.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C.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文言含固定结构句式的能力。A.“„„孰与„„”(跟......相比......),表疑问。B.何......为(为什么......呢),表示疑问。C.无以(没有......用来),表示陈述。D.不含固定结构。 答案:D。

练习9:下列句子不含固定结构的一项是

(

) A.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文言含固定结构句式的能力。A.“与其„„孰若„„”可译为“与其„„不如„„ ”B.是以“之”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不含固定结构。C.“奚以„„为”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D.“一何”(这么),表感叹。 答案:B。

第三课时

10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一、高考回顾:(2008年广东)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

)

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 D.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式的辨析能力。A项为动词,到任; B项“之”代他,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C项代词宾语。D项为助词,帮助使宾语前置。考句式判断,此题为本套试题变化之三。答案:B。

二、课堂精练:指出下面各句的句式特点。

(一)

《阿房宫赋》特殊句式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1.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也”表判断。 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3.“为”表判断。 4.灭六国者六国也

4.“„„也”表判断。

5.族秦者秦也

5.“„„也”表判断。

11 6.赵尝五战于秦

6.介词结构后置,赵尝于秦五战。

7.多于市人之言语

7.介词结构后置,于市人之言语多。

8.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8.“为„„所”表示被动。

9.洎牧以谗诛

9.主语“牧”是受事,是意念上的被动。

10.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1.戍卒叫,函谷举

攻下。

12.聚之咸阳

聚之(于)成阳。

13.尝以十倍之地

(六国)尝以十倍之地。

14.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房宫)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二)

《赤壁赋》特殊句式 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而今安在哉 4.则又何羡乎

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6.游于赤壁之下 7.凌万顷之茫然

1.„„也,表判断,判断句。 2.被动句,格式为“动词+于„„”。

.“为„„所”表被动。

11.“举”,被

12.省略句,

13.省略句,

14.省略句,(阿12

lO

3.宾语前置句,应为“在安”。 4.宾语前置句,应为“羡何”。 5.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江渚之上渔樵” 6.状语后置句,应为“于赤壁之下游”。 7.定语后置句,应为“茫然之万顷”。

(三)

《逍遥游》特殊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3.《齐谐》者,志怪者也 4.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5.之二虫又何知 6.而莫之夭阏者 7.彼且奚适也 8.奚以知其然也 9.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10.翱翔蓬蒿之间 1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1.„„者,„„也,判断句。 2.动词“为”,表示判断。 3.„„者,„„也,判断句。 4.„„者,„„也,判断句。 5.“知”的宾语“何”前置。 6.夭阏之,宾语前置。

13 7.适奚,宾语前置。 8.以奚,宾语前置。

9.于坳堂之上覆杯水,介宾短语后置。 10.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句。

11.且举世誉之而(宋荣子)不加劝。省略句。

(四)

《陈情表》特殊句式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2.今臣亡国贱俘 3.而刘夙婴疾病 4.急于星火

5.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1.用“非”表否定判断。 2.判断句。

3.动词“婴”本身具有被动语态。 4.于星火急,介宾后置。

5.臣于陛下尽节之日长,介宾后置。

(五)

《报任安书》特殊句式 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2.声闻邻国 3.韩非囚秦 4.灌夫受辱于居室

14 1.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省去宾语“之” 2.声闻(于)邻国,省去介词“于”。 3.韩非囚(于)秦,省去介词“于”。 4.于居室受辱,状语后置。 5.无益于俗 6.请救于魏 7.重为乡党所笑 8.韩非囚秦

9.文王拘而演《周易》 10.西伯,伯也,拘于羡里 11.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5.于俗无益,状语后置。 6.于魏请救,状语后置。 7.“为„„所„„”。表被动。 8.“囚”,被囚之意。 9.“拘”,被拘之意。 10.“拘”,被拘之意。 11.称,被称颂。

(六)

《郑伯克段于鄢》特殊句式 1.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2.制,崴邑也 3.郑武公娶于申 4.亟请于武公

15 5.有献于公 6.姜氏何厌之有 7.敢问何谓也

1.省略句。 2.判断句。 3.状语后置句。 4.状语后置句。 5.状语后置句。 6.宾语前王句。 7.宾语前置句。

(七)《项脊轩志》特殊句式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3.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4.日过午已昏 5.使不上漏 6.读书轩中

7.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8.其制稍异于前 9.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1.语气词“也”,表判断。 2.判断句。

3.(余)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于庭”介宾后置。 4.日过午(室内)已昏。省略句。 5.使(之)不上漏。省略句。 6.读书(于)轩中。省略介词。 7.于此居,介宾后置。 8.于前稍异,介宾后置。

9.“不焚”,即不被焚毁。被动句。

(八)《孔孟二章》特殊句式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2.非我也,岁也 3.申之以孝悌之义 4.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5.无乃尔是过与 6.何以伐为

1.判断句。 2.判断句。

3.介词结构后置,以孝悌之义申之。 4.介词结构后置,季氏将于颛臾有事。 5.宾语前置句,即“过尔”。 6.宾语前置句,即“以何”。

7.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断句。

.判17

7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8.宾语前置句,未有之也。

(九)《师说》特殊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师不必贤于弟子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5.不拘于时,学于余 6.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1.„„者,„„也,表判断。 2.„„,„„也,表判断。 3.介词结构“于弟子”后置。 4.宾语前置句。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5.“不拘于时”的“于”表被动。 6.“爱”前省略主语“人们”。

(十)《劝学》特殊句式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5.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8 1.“„„者,„„也”,表判断。

2.否定判断句,“非„„也”构成否定判断,“„„也”,表判断。 3.定语后置句。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4.介词结构“于蓝”后置。 5.介词结构“于水”后置。

教学反思:

第五篇: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教案

教学目的:

1. 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 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 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难点:

1. 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方法: 通过老师讲解,学生大量的训练,使学生牢固地掌握。 教学时数: 共计8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判断句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高考文言文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 了解判断句的特点。

3、 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加以巩固。 教学实施过程:

一、文言句式的概述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

一、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方柯是语文小栈网站的站长)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被动句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被动句,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二、 被动句

什么是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被动句总结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1、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1、

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省略句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省略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三、 省略句

1、 主语的省略

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例如:

(1)

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 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承前省主语]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淆之战》)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 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 谓语的省略

就是把谓语省略掉。”

例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3、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如:

(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屠惧,投(之)以骨。(《狼》)

4、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如: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5、分句的省略。如: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这不同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的古汉语也可省。

省略句总结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2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

3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宾语前置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宾语前置句,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四、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一)、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三)、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史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苏轼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 《柳毅传》李朝威 命坐于灵虚之下。 《柳毅传》李朝威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主语后置;固定句式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主语后置;固定句式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四)、主语后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列子〉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袁宏道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美哉,我少年中国。

五、固定句式

吾孰与徐公美?——孰与,与„比怎么样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促织》蒲松龄

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欤”,语气词)——无乃„与?恐怕„吧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劝学》〈荀子〉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 《逍遥游》〈庄子〉

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所„,表示被动关系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课后题)

今日见辱问于长者。——见„于„,表被动的固定格式 《柳毅传》李朝威 “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不亦„„乎 相当于“不是„„吗”

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如„„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教案

教学内容: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教学要点:

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这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教学过程: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⑦ 此三者,吾遗恨也。

⑧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 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 非死,则徙尔。

⑦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 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③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4.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 例:此人力士。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 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 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 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②为予群从所得。 ③恐为操所先。

④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3.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简析]“受„„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于”引出主动者“人”。这种句式数量较少。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 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 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 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 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上一篇:高考语文之诗歌鉴赏下一篇:高考主观题答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