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病虫害与防治

2022-07-29

第一篇:作物病虫害与防治

农业生产、农作物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一、水稻识别和防治病虫害

1、识别稻瘟病

1、苗瘟:幼苗期发生,出现灰黑色病斑,幼苗卷缩枯死。 ○

2、叶瘟: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病,病斑四种类型,即褐点型,白斑型,慢性型和急性病斑。 ○

3、节瘟: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绕节扩展变黑,易折断。 ○

4、穗颈瘟:穗颈部为褐成白穗。 ○

5、谷粒瘟,稻谷变黑,使种子带菌。 ○

防治办法:

1、保育保健,及时除掉病秧,用药防治。 ○

2、选用药剂,A、种子消毒、用强氯精浸种 ○

B、土壤清毒、用保母剂或的克松兑水喷洒入土,盖膜封闭三天后,晴天撤种。

C、保苗、移栽三天前苗床施药“三环唑”20%粉湿剂。移栽20天后,用富士一号或稻瘟灵加三环唑兑水喷射。

D、保穗、抽穗期和穗出齐后分别施药富士一号加三环唑。

2、识别纹枯病(花脚杆病)

1、一般在水稻分蘖盛期发生,先在靠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灰绿色,水渍状,边缘不清的小斑,○

逐渐扩大,叶鞘干枯致死。

2、发病条件,偏施氮素肥料和长期灌深水田易发病。 ○

3、选用药剂,井冈霉素,多菌灵,丙环唑等兑足水量施药,发病蔸率达20-30%及时施药,一○

季水稻施药2-3次。

3、稻飞虱防治办法

1、早稻、选用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等。 ○

2、中晚稻、前期用药同早稻,穗期另加毒死蜱、异丙威或敌敌畏等混用,适当加洗衣粉或煤○

油喷施。

4、二化螟(钻心虫)防治办法。

1、选用药剂:三唑磷、杀虫双、氯虫苯甲酰胺,Bt乳剂等。 ○

2、用药后田间灌水3-5cm,并保持3-5天。 ○

5、稻曲病(柏香籽)防治办法:

选用粉秀灵,井冈霉素或多菌灵。

6、卷叶螟防治办法:

选用毒死啤,阿维菌素,甲维盐丙溴磷等。

二、五米病虫害防治办法:

(一)、地老虎(土蚕)每亩用75%辛硫磷1公斤拌土25公斤撒施或用用90%敌百虫、2.5%敌百虫粉兑水喷施玉米窝。

(二)、玉米在喇叭时,亩用20%氰戊菊脂8-10毫米和50%多菌灵50克拌水河沙15公斤灌入玉米芯叶对多种虫害防治特效。

第二篇:韩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及生物防治应用技术研究与推广考察报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水产合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纪要精神,应韩国农林部邀请,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湖北省植保总站和广东省植保总站组团,于1997年9月25日至10月8日赴韩国进行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及生物防治应用技术研究与推广”考察。在韩期间,我们访问了韩国农林部国际农业局、农业政策室,韩国农村振兴厅技术协力局、技术指导局、农业科学技术院、作物试验场,以及京几道、全罗南道和忠清南道扶馀郡等道、郡的农村振兴院和指导所。另外,还访问了汉城大学农学院、韩国农药工业协会和庆农(农药)株式会社等涉农单位和部门。参观了农林部农业技术课、农村振兴厅作物保护课等部门的气象卫星收视系统和病虫信息可视网络咨询服务系统,参观了农业科学技术院及有关道农村振兴院、郡农村指导所有关的研究室、试验场圃,参观了有关道、郡农村振兴院(所)的田间病虫预测圃和观测圃。访问过程中我们得到了韩国农林部、韩国农村振兴厅的热情接持,尤其是农村振兴厅国际协力局金永相局长、技术指导局崔正坤局长对这次活动非常重视,给我们安排了很正规的接见与座谈,双方在十分友好的气氛中介绍和交流了各自在农业生产及作物保护方面的工作现状和进展,并就今后双方在相关领域开展合作研究达成了初步意见。考察团全体成员怀着对韩国农业和病虫害管理工作发展的浓厚兴趣和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发展我国农技推广和病虫防治事业的强烈责任感,边看、边问、边讨论,基本摸清了韩国农业生产和病虫防治的情况,圆满地完成了考察任务。

一、韩国农业生产和病虫害发生概况

韩国地处北纬33°-43°之间,国土面积993.9万公顷,耕地面积203.3万公顷,占20.45%。全国人口4454.3万,农户数155.8万家,农业人口516.7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0.9%,户均3.3人,耕地1.3公顷。大米是韩国人的传统食粮,在有限的土地上,政府鼓励优先安排大米生产。全国水稻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60%以上,目前大米单产达5000公斤/公顷,大米的供应可以保证自给。其它的农作物主要有蔬菜、水果、豆类、花生、芝麻等。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放开,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低于国内产品,韩国农产品与进口农产品竞争只能在质量上竞争。使选育好的品种,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有机农业成为韩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他们生产的优质蔬菜、水果还大量出口日本。虽然韩国农户生产规模与我国相似,但由于高效农业和小型农业机械的配套发展,水稻生产从前期育秧到后期加工管理都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和产业化。

有效的控制病虫害是确保农业生产丰收的关键。韩国的农作物病虫害种类也比较多,尤其是水稻病虫的发生比较突出,经常造成危害的病虫主要有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粘虫等重要的迁飞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特别是稻飞虱的重生频率较高,分别于1967-6

8、1975-7

7、198

3、1990-91和1997年发生都比较重。但是,近年来韩国由于重视发展环境农业,注意保护农田害虫天敌种群,对病虫的生态控制作用增强,农药用量在逐年减少,同时由于病虫的监测手段先进,预报水平提高,信息传递速度加快,防治物资充足,控灾能力提高,因而,病虫造成的损失在下降。

二、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与治理

1、病虫害的监测和预报

韩国政府十分重视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与管理工作,早于20年前建立了全国的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和预报网络体系,并于1992年实现了全国病虫监测计算机联网,可采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分析预测。目前关于病虫监测和预测网络,正在实施一项新的计划,由农大、农业科技院和技术指导局及有关计算机专家组成了一个联合开发小组,采用国际互联网,开发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及管理系统,拟在3年后投入使用。

(1)病虫监测体系

韩国的病虫监测体系由中央农村振兴厅技术指导局作物保护课和农业科学技术院、道农村振兴院技术指导局作物技术课和技术研究局植物环境课,以及郡(市)农村指导所及部分农户构成。韩国全国有176个郡(市),而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病虫系统测报站200个(其中水稻病虫150个,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50个)。这些测报站同时为中央、道和郡的病虫系统测报站,要直接向中央农村振兴厅和道农村振兴院汇报病虫调查结果。中央农村振兴厅和道农村振兴院根据各测报站的调查结果汇总分析,发布病虫发生趋势预报,并提出防治措施意见。这些测报站设在各郡(市)的农村指导所内,由技术推广课负责,测报站设有病虫调查圃。由专业人员对田间病虫发生情况及农田小气候进行系统调查监测,在向上级汇报病虫发生情况的同时,还发布当地病虫的调查结果和趋势预报,为当地的农业生产服务。另外在全国病虫监测体系中有1650个设在农户常规防治田的病虫观测点,由农户对病虫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向上汇报。

(2)病虫信息的采集

全韩的农作物病虫测报站都按统一标准设置了病虫调查预测圃。调查预测圃共分三类,即病害预测圃,不施杀菌剂;虫害预测圃,不施杀虫剂;无化学防治区,不施杀菌剂和杀虫剂。每类圃面积2000平方米(20a),统一按常规措施进行农田管理。虫害和病害预测圃种植2-3个当地代表性品种,无化学防治区种植的品种一般超过4个。预测圃设有昆虫诱集灯(黑光灯)、高空捕虫网、孢子捕捉仪、农田小气候观测仪等(可自动观测田间湿度、结露时间长短、风速、风向、温度和雨量等),除黑光灯、高空捕虫网诱集的害虫种类和数量及孢子捕捉仪捕捉的孢子种类和数量需要人工计数,输入计算机外,其他气象指标则由气候采集器直接与计算机联网,计算机可随时获取有关的田间小气候资料,并且每5分钟进行一次分析处理,达到更准确、及时地监测和控制病虫害。上述病虫及小气候监测数据,须每日调查输入或直接自动录入计算机,同时每隔10日要对田间预测圃病虫的发生实况进行调查,并在当日录入计算机。对于每一种病虫,每一个测报站的调查内容、时间及汇报内容和格式全国都作了统一规定,实现了统一和规范化。

(3)病虫信息的传递

韩国于1992年就建成了全国农作物病虫计算机网络,目前所有病虫信息的传递和处理,已全部由计算机来实现。中央、各道及郡通过计算机网络,收集和掌握全国各地的病虫发生情况。采用计算机分析整理病虫发生情况,判定各地的病虫发生轻重,绘制发生程度分布图。网络用户同时可通过该计算机,查询各地的病虫发生及防治信息,实现信息共享。

另外,在农林部农业技术课、环境农业课,农村振兴厅作物保护课等课室都拥有气象卫星地面接收设备,可随时收看及监测全球及韩国各地的气候情况及变化动态,通过了解掌握气候变化情况和动向,对于系统分析田间病虫发生趋势和监测气候灾害、加强田间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农林部农业技术课,农村振兴厅作物保护课等都与国家气象台进行了联网,有关的气象观测数据每1小时公布变换一次。这些气象资料的及时获得,对于辅助分析大区病虫发生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病虫预报的发布

──预报的种类韩国病虫预报的种类,与我国相比有所不同。根据预报的用途和性质,将预报分为三类:①预报,用于病虫处在平稳发生阶段,没有明显上升势头,暂时不需要防治的病虫,这类预报采用淡绿色纸张印制;②注意报,当病虫有明显上升势头,需要引起农户及有关部门的注意时,发注意报,采用黄色纸张印制;③警报,当某些病虫病情及种群动态迅速加重和增长,在近日内即可达到防治指标,需要立即采取措施进行防治时,发警报,以动员农户及时进行防治,采用红色纸张印制。

在预报的时间及期限上,类似于我国气象的中期预报。每年从4月上旬开始到9月下旬结束,每旬发布一次预报,预报期限一般为10日内的病虫发生动态及防治意见(在病虫情况稳定时,道、郡也可以每半月发布一次预报)。有关病虫的中长期预报,即预测期限10天以上,一个月乃至1个季度的预报,韩国目前生产上不作。一是由于信息传递速度,防治物资贮备充足,短期预报可满足生产需要;二是以前也曾探讨过一些病虫中长期预报方法,但由于科学依据不够充分,误差幅度较大,因而当前对这类预报感兴趣的人较少。

──预报的发布。中央农村振兴厅的预报首先由农村振兴厅作物保护课提前一周负责将全国各地的病虫调查监测结果及气象信息等采用计算机分析整理出一些有比较性的概况材料,然后分送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农村指导者、气象台、大学及科研单位的有关专家,并定期召集他们进行病虫发生趋势会商,讨论作出预报结果。道农村振兴院也要通过会商,确定预报结果。预报的发布通过计算机网络、电视台、电台以及印制预报等途径发表。其中印制的病虫预报要发送中央及各道、郡、邑、面等有关行政机关及农村指导部门和农药厂商等。

2、农作物病虫害的治理

韩国政府十分重视农作物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工作,在不断改进病虫监测和预报手段,提高预报水平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防治技术的开发与培训,提高农户的科学防治水平,农户科学用药水平也比较高。

(1)综合防治日益受到重视

韩国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工作起步较晚,但当他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后,从政府到农户都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为了增加环境保护的工作份量,农林部将原植物防疫课,改为环境农业课,农业科学技术院也成立了环境管理所和IpM研究室等,有关道农村振兴院都成立了植物环境课。在农药的使用上,他们吸取以前和别国过量使用农药的教训,国家预算出资参加了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IpM项目,严格限制剧毒农药登记进入市场。并且制订了农药限量使用计划,全国每年农药用量以l0%的速度递减,到本世纪末,农药用量要比现在减少50%。综防意识和环境意识已渗透到每一个农村指导者和农民心中,并体现在农业生产和病虫防治行动中。

(2)开展多层次的农民培训工作

为了提高农户的科学种田和病虫管理水平,国家制订了全国农民培训计划,根据农民不同年龄层次及性别,培训不同的内容,提高农户的科学务农技能和经营才能。尤其对年龄23岁以下的农民开展4-H教育,即智能教育(Head头脑)棗培养掌握现代高新科学技术、有科学文化头脑的农民,道德教育(Heart心)棗培养有道德、有思想的心境,技能教育(Hand手)棗培养有较高操作技能、勤劳的农民,健康教育(Health健康)棗培养体魄健壮、身体健康的农民。另外,对于23?0岁的年轻人,培养他们的农田经营才能,使他们逐步成为农田经营专家;对于40?5岁的中年人,培训他们普及和推广农业技术的技能,使他们成为农村指导者;对于55岁以上的上年纪的人,培养她们的产后加工技能,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并不断改善农民的生活。目前这些经过培训的农民,分布于全国各地,在新技术推广方面发挥着示范和推广作用。

(3)积极探索生物防治和非化学防治措施

由于全国已制订了农药限量使用计划,农业科研人员十分重视新的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如在露地辣椒生产中,发明了一种光解膜,铺在地面上,既可增温保墒,同时可预防蚜虫和叶螨的危害,这种膜在半年内可完全分解;二是在蒸馏水中加入500ppm的盐水进行电解,将电解出的pH值在2.5-2.7之间的水用于防治草霉病害。一般发病情况下,每周施用一次,每公顷用量为0.7-1升,发病高峰时,可3日施用一次,每公顷用量可增加到1.5-2升;三是在蔬菜大棚中,正在试验应用音乐大棚,每日早晨6-8点,蔬菜大棚播放轻音乐,因作物品种和生长阶段不同,音乐的曲目还要进行调整。据介绍,这样,第一可以提高蔬菜产量,第二可以提高蔬菜的品质和抗病能力,减轻病害的发生。

(4)重视和支持重大病虫的应急防治工作

对于突发和暴发的流行性病害和迁飞性的害虫,政府采取行动,通过发送农药和补贴防治费用,动员大范围防治。如今年韩国稻飞虱又是一个重发年份,由于夏季持续高温,后期稻飞虱发生和危害时间较长,为了控制稻飞虱的危害,中央和道地方财政共拿出300亿韩元(折合人民币约3亿元)购买农药,组织农民开展防治工作。农林部和农村振兴厅有关局及课、室负责人及全体职员更是放弃节假日,分赴各道、郡及防治第一线,组织、宣传和督促农户开展防治工作,较好的控制了稻飞虱的危害。

三、体会与建议

1、改善病虫监测手段,提高预报水平

韩国全国耕地不足200万公顷(198.5万公顷),仅相当于我国的五十分之一,但他们在全国按统一标准设置了200个病虫预测站,测报站设置的密度相当于中国的25倍以上。这些测报站不仅标准统一规范,而且设备齐全,并且实现了全国联网。就每一病虫而言,其调查内容、整理格式由于全国计算机联网,都实现了统一。除一些需人工调查的病虫数据资料需人工录入计算机外,大部分的气象及田间小气候资料都可以直接自动输入计算机,并采用计算机进行病虫信息传递和分析处理。可达到对全国病虫发生情况的更快、更详尽的了解与掌握,对病虫害的发生达到了信息化管理的水平,病虫的监测和预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我国自70年代后期就建立了全国的病虫害监测体系,在病虫的监测和预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与韩相比,在病虫监测、信息传递和处理手段方面还有很大差距。近年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病虫测报站已与全国27个省、市、区和部分地、县植保(测报)站初步进行了计算机联网,在病虫信息的传递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经费不足,进展较慢,远没有达到信息化管理的水平。建议国家应早日立项,尽快建成我国病虫测报计算机网络,提高病虫的监测和科学治理水平。

2、贯彻综合防治原则,发展可持续农业

韩国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是通过多年来全国大范围的农民培训工作,使环境保护意识和综合防治思想深深地扎根于农民的头脑之中。4H教育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贯穿于整个农业工作的各个环节,每一位农业行政官员及技术工作者都以它为原则,指导自己的工作。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学校以及农民田间培训学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农民具有很高的环境意识和持续农业意识。在防治上严格按照道、郡农村振兴院(所)和农民协会的指导意见进行防治。虽然韩国IpM工作起步较晚,但他们的进展很快。我国开展生物防治和IpM工作历史较长,多年来已总结和探索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当前重要的是要增加投入,加大农民培训力量,将这些技术传授给农民,以提高农民的科学务农和病虫的治理水平。

3、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为植保减灾防灾服务

在农作物病虫的信息传递和分析处理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的基础上,目前又开发了病虫信息可视电话服务网络。农村振兴厅已与部分道农村振兴院、郡农村指导所和研究所利用可视电话进行了联网。在召开病虫会商时,通过网络,有关道、郡的技术指导人员与有关教授、专家可通过网络直接见面,并且可参与会商,发表自己的意见。农户发现不清楚的病虫,可到当地农村指导所请教,若当地指导所不清楚,可通过该网络请教上一级技术负责部门,或转请教有关专家。虽然相距百里、千里,但通过网络,农户可直接向有关专家请教病虫的情况与防治方法,而且这种咨询服务对农户是免费的。这保证了这些高科技产品,充分地为植保减灾防灾服务。

4、重视国际交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进行国际交流,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在韩国已纳入经常性预算,有关技术人员每年都要分期分批地到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和中国等进行研修和考察学习,借鉴别国先进的技术及管理经验。在访问过程中,我们也时刻感到对方表现出真诚的交流与合作愿望。全罗南道农村振兴院还提出了与中国广东、福建等省合作研究,探讨稻飞虱早期预测的意向及初步方案。建议我国有关农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重视相关领域技术的交流,尤其是要派出各部门的主要技术负责人员到先进的国家学习和访问,吸取他们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为我国农业再上新的台阶服务。中韩两国在迁飞性害虫的联合监测、生物防治和IpM工作等方面有许多互补性,双方应加强合作,通过互派有关方面负责人和技术人员进行观摩学习,增进了解、交流和合作,提高病虫的监测和治理水平。

5、采取有力措施,强化农技推广事业

在韩国,农业技术推广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政府每年要从税金中拿出很大一部分资金用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各郡(市)农村指导所全部的培训资料、书刊和录相带都无偿地向农民提供,尤其是对于农机具的维修,工作人员将容易损坏的部位全部解剖出来,并用醒目的黄色标著,以培训农民如何进行农机具的维修,而这一切都是免费的,因而保证了农业技术的顺利推广。我国目前由于国家经济欠发达,各类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经费大部分要靠自己创收,因此给农民提供的服务,绝大部分都是收费的,因而一些不交或不愿交服务费的农户得不到我们的服务,在这方面,韩国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植物保护是保障农业生产、减灾防灾的重要工作,建议国家加大这方面的投资力度,多为农民提供一些无偿服务,同时引进和研究高新科学技术,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

考察团人员名单:

姜瑞中(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朴永范(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刘万才(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石尚柏(湖北省农业厅植保总站)

杨永雄(广东省农业厅植保总站)

附件:

农业行政及研究机构

(1)农林部农林部共设一长官、一次官辅、二室、五局、八官、三十课、十二担当官。主要负责国家有关农业政策的制订与调整,农产统计及国际交流等工作,农村振兴厅和山林厅为农林部下设的外厅,其一切工作除直接对部长负责外,经费预算等直接对国会,除业务关系与农林部有关局有联系外,工作上完全独立。

(2)农村振兴厅农村振兴厅下设企划管理官、研究管理局、技术指导局、农业经营官、技术协力官等三官二局,并拥有农业科学技术院、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作物试验场等14个院、所、场及专门学校,负责研究开发农业高新科学技术、品种选育及农民培训工作。

第三篇:2008年农作物病虫发生与防治总结格式

一、 主要病虫发生防治概况

1、为了汇总统计方便,请将病虫归为以下几类:

小麦病虫、玉米病虫、棉花病虫、蔬菜病虫、果树病虫、马铃薯病虫、暴发性病虫(包括蝗虫、粘虫、草地螟、高粱蚜等)、其它常发性病虫(如地下害虫、二十八星瓢虫等)。

2、 先对每类病虫发生的总体情况进行概述:包括发生程度、发生面积(病害发生面积),虫害发生面积)、防治面积,挽回损失(吨)、实际损失(吨)、主要特点(与常年相比)等。

3、在每类中选取主要病虫害详述。包括具体病虫发生面积(万亩)

防治面积(万亩)

挽回损失(吨)

实际损失(吨)发生区域(县数) 重点发生区(地(县)名) 发生程度

与上年比增减(%)(发生面积、防治面积);发生情况、特点、防治概况等;

二、 全年病虫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概括当地全年病虫发生特点。

从虫菌源因素、气象因素、生态环境、人为因素等方面出发对病虫发生原因做详尽分析。

三、 在侧报工作中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包括

1、常规工作:病虫监测情况、预报发布(份数、准确率)、虫情汇报情况等

2、可视化工作(电视预报)进展与突破等

3、宣传培训工作

4、小麦条锈病勘界工作

5、…………………… 目前测报工作中存在问题 下年测报工作计划

四、 在防治中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技术措施

1、防治示范

国家级(个数、面积)

省级(个数、面积)

市、县级(个数、面积)

示范区效果

保产效果:对照产量

综合防治区产量

示范区增产量

生态效益:减少农药使用次数

示范区总产投入农药量

节省人工(个) 经济效益:按最低保护价折算保产量效益、农药按市场价、人工按当地劳动秘市场价计

2、专业应急防治

投入专业防治队人数

出动机械台套数

防控制面积 (万亩)

主要防控对象

3、技术储备或开发

新农药试验

品种数

试验数

效果简述

新药械应用试验:药械名称、试验数、效果简述 综合防治技术:

(二) 防治资金筹措

中央补助(万元)

省级财政(万元)

地、县投入(万元)

(三)组织保障措施

领导批示 (次数)

督导组(省、地县)(个)

文件(省厅、地县)

(四)防治行动和宣传培训现场会(次数)(省、地县)(份数))

培训班(人次) 宣传品(电视、广播、资料等

第四篇:农作物间作套种防治病虫害

农作物间作套种是一项时空利用技术,能充分利用季节、土地、气候等条件,提高复种指数,实现农作物一年多熟种植、高产高效。在农业生产上,根据农作物之间相生相克的原理进行巧妙搭配、合理种植,可以有效减轻一方或双方病虫害发生的可能,不仅大大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促进了农产品增产、提质、增收,还保护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现向农民朋友介绍农作物合理搭配的几种间作套种模式在抑制和防治病虫害发生上的作用,供生产者在实践中参考。

1. 棉田间种玉米可诱集虫卵减轻棉苗受害。在棉田每隔10米穴播l行玉米(每亩50~60墩,每墩2~3株),可有效地改善棉田生态结构,诱集棉铃虫、玉米螟产卵,从而减少棉苗上的落卵量。据山东省1980~1983年在7个县调查,间种玉米的棉田,棉苗上的落卵量平均减少60%~70%。

2. 棉花或油菜间种大蒜可驱避害虫减少虫卵。大蒜挥发出来的杀菌素——大蒜素具有辛辣气味,可使为害棉花或油菜的蚜虫“退避三舍”,且棉花上二代棉铃虫的发生也明显减轻,其他害虫也会“闻风而逃”。据调查,间种田没用药物防治苗蚜,棉苗未卷叶,而同样条件的单作田防治苗蚜2次,最高卷叶株率仍达25%~28%;间种田二代棉铃虫百

株仅有卵12粒,而单作田百株卵量都在500粒以上。

3. 马铃薯与大蒜间作可抑制马铃薯晚疫病发生。

4. 大蒜间种白菜可明显减轻白菜软腐病。在大蒜行间栽白菜可使白菜软腐病减少62.5%。

5. 大豆或花生间种蓖麻可杀死害虫降低虫口。在大豆或花生地里、地边均匀地点种蓖麻,可使到豆田、花生田产卵的金龟甲取食蓖麻叶后中毒死亡,其效果不亚于施用化学农药。据试验,在花生地里每亩均匀地种植350~400株蓖麻,每株蓖麻平均可毒死4~5头金龟甲,使虫口减少90%左右,花生虫果率降至5%以下,增产10%以上。

6. 玉米间种南瓜或花生可有效减轻玉米螟害。南瓜花蜜能引诱玉米螟的寄生性天敌——黑卵蜂,通过黑卵蜂的寄生作用,可有效地减轻玉米螟的为害。另外,玉米间作花生也可使玉米螟的为害明显减轻。

7. 玉米与辣(青)椒间作可减轻辣(青)椒病害。由于玉米的遮阴作用,辣椒日灼病和病毒病比单作田减少72%;玉米与青椒隔行种植,可使青椒病毒病减轻56.9%。

8. 玉米间种黄瓜可减少黄瓜病毒病发生。在玉米行内种黄瓜,可

使黄瓜花叶病减少61.6%。

9. 玉米间作白菜可减少白菜多种病害。玉米间作白菜田,由于田间气温比单作田降低0.5℃、地面温度降低2℃,可使白菜病毒病减少20%以上,白斑病减少18%,白菜软腐病、霜霉病的发生也明显减轻。

10. 玉米和豌豆混种能做到双获丰收。玉米和豌豆两者种在一起会相互得益,双双增产。

11. 胡麻与春小麦混作可明显减少棉铃虫发生。胡麻与春小麦混作田,由于麦芒的防护作用,可使棉铃虫发生量明显减少。据新疆昌吉县农科所调查,混作田棉铃虫仅在地边有少量发生,而单作胡麻田平均每平方米有棉铃虫4~10头,花蕾被害率高达35%。

12. 圆葱与胡萝卜间作套种可互驱害虫。圆葱与胡萝卜各自发出的气味可以驱逐相互的害虫。

13. 十字花科蔬菜间种莴苣、番茄或薄荷可驱避菜白蝶。莴苣、番茄或薄荷放出的刺激性气味可使到甘蓝、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上产卵的菜白蝶避而远之。

第五篇: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基本知识

<1>害虫防治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要提出正确的害虫防治途径,必须弄清楚虫害发生的原因,造成虫害的条件有三条:第一,有适宜的环境条件,这种环境条件主要指温湿度和其他生物因子; 第二,有大量的害虫来源,而且必须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害虫种群数量发展到足以造成为害农作物产量或质量的虫口密度时,才能造成虫害;第三,有适宜的寄主作物,且寄主作物易受害的生育期与害虫发生为害的盛期吻合。

针对以上害虫发生的原因,从而提出害虫防治的基本途径:

第一,恶化害虫的环境条件。在研究清楚农业生态系的基础上,实施两个改变:一是改变非生物环境,使农田环境有利于作物,不利于害虫。二是改变农田生物群落,通过人为控制,引进或保护天敌,从而增加天敌种类及其种群数量,减少害虫。

第二,控制害虫来源及其种群数量。害虫的来源不外有两种:一是本地虫源,二是外地虫源。首先应加强植物检疫,防止危险性害虫的传入和蔓延。其次,对本地虫源,主要是通过越冬防治压低虫源基数,加强虫源基地内的防治工作,抑制害虫种群数量在造成经济损害的数量水平之下。第三,调整作物品种及其生育期,实施“一选一调”。一选是选用非寄主作物或抗虫品种,以达到抗虫免害;一调是调节播、植期,使作物易受害的生育期与害虫盛发期错开,以减轻或避免作物受害。

<2>怎样全面理解“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首先,应以“预防为主”是我国植保工作的指导思想进行理解。害虫防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各类防治措施的综合运用,害虫防治技术水平的衡量,从预防作用体现的程度来作出评价。要判断“预防为主”体现程度,先要弄清“防”与“治”的区别界限:“防”就是在害虫大量发生为害以前采取措施,使害虫种群数量较稳定地被抑制在足以造成作物损害的数量水平之下,体现在稳定、持久、经济、有效地控制害虫的发生以及避免或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而“治”仅是要求做到在短期内控制害虫的为害,指采取措施控制害虫大量发生为害之前。

其次,应从综合防治的具体内容和所包含的主要观点来全面理解。所谓“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

是从农业生态系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因此,综合防治应从农业生态系整体观点出发,以预防为主作前提,创造不利于害虫发生而有利于作物及有益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在设计综合防治方案时,必须考虑所采取的各种防治措施,对整个农业生态系的影响,这就是从全局观点(或生态观点)来理解方针。同时,应以综合观点,去认识各种防治措施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不可能期望单一的措施解决所有的问题,而且也不是各种措施的简单累积。必须因时、因地、因虫制宜,协调运用各项必要的防治措施,达到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项措施最大威力,取得最好的防治效果。最后是经济观点和安全观点,综合防治的目的是控制害虫种群数量,防治害虫的目的是保护农业生产,使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不受影响,因此,我们把害虫压低至经济允许水平之下,这就达到了防治目的,而不是要求把害虫绝灭。

<3>病虫害农业综合防治主要措施

农业防治就是综合运用一系列先进的农业技术措施,有目的定向改变某些环境条件,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和有益生物的生存繁殖,而不利于害虫发生的环境条件,从而直接或间接消灭或抑制害虫的发生和为害,达到保证作物丰产的目的,称为农业防治。农业防治包括的主要措施:

1、开垦荒地,兴修水利。这些措施往往影响农田生态系的改变,引起害虫种类、数量发生深刻的变化,减少或消除害虫的滋生基地。

2、轮作:正确的轮作,可提高地力,给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使食性较狭窄的害虫营养条件恶化。

3、耕犁:对地下害虫或以作物遗株越冬的害虫有直接杀伤,或使害虫翻出土面被捕食或捕杀。

4、调节作物的播、植期:使作物容易受害的生育期与害虫严重为害的盛发期错开,减轻或避免受害。

5、清除杂草和清洁田园:杂草常常是害虫的越冬场所或寄主,从而成为害虫为害农作物的桥梁。遗株和枯枝落叶中往往潜藏不少害虫,所以清洁田园及除草对防治害虫有很大作用。

6、排灌水:可以恶化害虫的生活环境,尤对水湿性害虫更为显著。

7、施肥:合理施肥,使作物生长健壮,提高抗虫力施肥还可提高作物受害后的恢复能力;但施肥不当则降低作物抗虫力。

8、作物抗虫品种的利用:可以恶化害虫的营养条件,能较长时期内控制害虫的发生。

农业防治措施与作物增产技术措施是一致的,它主要是通过改变生态条件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不需要增加额外的经济负担,即可达到控制多种病虫害的目的,花钱少,收效大,作用时间长,不伤害天敌,又能使农作物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因此,农业防治是贯彻“预防为主”的经济、安全、有效的根本措施,它在整个病虫害防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

害虫综合防治的基础。

<4> 植物抗虫性在害虫防治上有何作用?

作物抗虫性是作物本身具有能够减轻害虫危害程度的一种可遗传的生物学特性。由于具备这种特性,抗虫品种与感虫品种在同样栽培条件和害虫数量的情况下,抗虫品种不受害或受害较轻。抗虫品种比感虫品种获得较高的产量和优良的品质。

栽培抗虫品种防治害虫是综合防治的一个重要措施,它符合“预防为主”的植保工作方针,有预防作用。 近年来国外选育和利用抗虫品种发展很快,已成为“综合防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物抗虫性是害虫与寄主作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关系的集中表现。抗性品种能够抵抗害虫的原因是多样的,有的由于品种具有某种特性,使害虫不在其上栖息、产卵或取食;或虽能栖息、产卵、取食,但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死亡;有的虽能栖息、产卵或取食,但对产量并不能造成损失。因此,抗虫性的机制类型可分为三类:不选择性;抗生性;耐害性。

抗虫品种在害虫防治上的作用是:

抗性能避免或减轻虫害的损失,压低害虫种群数量,特别是大面积连年栽种,效果可以累积,更为稳定、显著。耐害性品种可以放宽经济阈值。可大量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有利于保护害虫的天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抗虫品种无不良副作用,易与其他防治措施相协调,且不需增加防治成本,起到预防作用,完全符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5>生物防治对害虫防治有什么意义?生物防治包括哪些内容?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自然界各种有益生物或生物的代谢产物来防治害虫,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使其对作物不造成损失的方法。简言之,利用害虫的天敌来防治害虫称为生物防治法。

生物防治可以改变生物群落的组成成份,且能直接消灭害虫。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发展,是一种稳定的自然控制因素;大多数天敌对人、畜和植物均安全,不会污染环境;害虫对天敌不会产生抗性,在自然界中,天敌一旦建立种群,就能较长期地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发生发展。

我国是生物防治应用历史悠久的国家,早在一千多年前果农就懂得利用黄蚁防治柑桔害虫,开创了生物防治的先例。随着综合防治的提出,生物防治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已成为综合综合防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资源丰富,天敌利用的潜力很大。

生物防治的内容包括:以虫治虫、以病原微生物治虫和以其他有益生物治虫,如捕食性螨类、益鸟、青蛙、线虫、鸭等。其中以虫治虫应用最为广泛,是生物防治最主要的内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合成激素和化学不育剂、放射能处理昆虫和用遗传手段引起不育防治技术也有了很大进展,从广义上来说,也可将这类不育防治方法放在生物防治的范围内。

上一篇:主体工程验收内容下一篇:招商引资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