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023-02-21

第一篇: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期中语文试卷

八年级下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

考试时间100分钟 分值 100

一、积累运用(共25分)

(一)积累(共12分)

1、阅读下面文字,把文中拼音和汉字依次写在括号内。(2分)

爱能包容大千世界,使千差万别、jiǒng( )异不同的人和谐地融为一个整体;爱能融化隔mó( )的坚冰、抹去尊贵的界线,使人们变得亲密无间;爱能化解矛盾芥( )蒂,消除猜疑、嫉( )妒和憎恨,使人间变得更加美好。

2、默写。(10分)

(1) ,小桥流水人家。

(2)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 , 。”

(3) ?怅望青田云水遥 。

(4)浊酒一杯家万里, 。

(5)俱怀逸兴壮思飞, 。抽刀断水水更流, 。

(6)《陋室铭》中点明短文主旨的句子是 , 。

(7)请写出有关鸟的谚语、俗语各一个

(二)运用(9分)

3、在《鸟专题》中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优美的咏鸟诗,现在请你根据画面写一首现代诗,看看谁写得最有意境。(5分)

4、请用规定的符号修改下面一段文字(修改不超过5处)。(4分)

(1)换用号: (2)增补号: (3)删除号: (4)调位号:

被子植物的花有了花被,便分化为萼和花冠(花被和花冠统称花瓣)。花瓣不再是绿色,就是比较显眼的黄色、白色或其他颜色。形状也大了,有的生有蜜腺,分秘蜜汁,有的散发芳香,这就成为虫媒花。“蜂争粉蕊蝶分香,”昆虫完成给花传粉授精的任务。

(三)综合性学习(4分)

5、街道,是一座城市最为传神的地方,何况是一条临河的小街。“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这是古老苏州的不朽记忆,也是现代苏州的水乡情结。保护好苏州的“小桥流水人家”,也就能保住古城的那份神韵。 假如:你家附近新修了一条临河的小街,环境幽雅恬静。(1)请你为这条小街起一个街名,要求与“枕河”的意境相吻合。(2)请你给临河的人家写一句话提醒他们保护好身边的小河。语言要委婉。

二、阅读理解(共45分)

(一)阅读《纪念白求恩》一文选段,完成6—11题。(共15分)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列宁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要拥护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革命才能胜利。白求恩同志是实践了这一条列宁主义路线的。我们中国共产党员也要实践这一条路线。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要和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6、 第一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将正确的一项序号填入括号中。( )(2分)

A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的动机。

B 白求恩同志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

C 白求恩同志具有国际主义精神。

D 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精神。 7 、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选出说法正确的两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2分)

A 例证法 B 引证法

C 对比论证法 D 比喻论证法

8、 用横线将第一段中的论据画出来,并指出是什么论据。(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指出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无不为之感动”中加点的“为”可换用的一个词是 ,“之”指代的是

(2分)

11、以第二段的具体句子为例,说说文章在语言方面的一个特点。(3分)

(二)阅读《一样的渺小》,完成12—16题(共14分)

画家早年颠沛流离,吃尽了人世的苦头。中年以后,他开始发达了———作品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名声日隆。如今,他的任何一幅作品,只要拿到市场上,都会引起富人们的竞价争购。可是,画家并不像别人想象的那么幸福与快乐,他曾经对弟子们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当我变得高大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实在太渺小了。

通过弟子们传诵,此语已被世人奉为一句关于奋斗与成功的格言。其实,画家已经陷入深深的孤独,在这个世界上,他除了作画,没有任何追求,而作画本身又不能给他以突破的喜悦,他感觉自己被困在一个牢固的茧里,高高悬挂在人们能够仰望的地方,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一天,画家偶然得知一百公里外的山上有一位老禅师,道行极高,心中顿生仰慕,决定去拜访。为示诚意,画家没有开自家的高级轿车,而是带弟子们步行前往。

那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没有奇峰峻岭。山脚的连绵水田里,有农夫和牛耕作的身影,村庄炊烟袅袅,头顶阳光响亮,像一首以重低音为背景的轻快的曲子。画家心中喜悦,按照当地人的指引,向一座小山上走去。

到了山腰,画家远远地看见山头有一个农夫,正躬身锄地。在蓝灰色天幕的映衬下,农夫的身影像一块人形的墨迹,蠕动着。越走越近,画家看清,是一位老农,在清理自己的小菜地。画家汗流浃背地驻足四顾,寻找山下人说的那座小庙宇。弟子们也在一旁帮着搜寻,可是,附近并无庙宇。

锄地的老者停止劳作,看着他们,目光淡定。画家问道:“老人家,知道某某禅师住在哪里吗?”老者说:“我就是。”画家大喜:“有眼不识泰山,刚才我在下面就看见你了,可惜显得太渺小了。”老者淡淡地答道:“你们在山脚时我就看见了,也是一样的渺小。”

场面忽然有些凝固。画家的弟子们颇为不满,觉得这禅师身怀傲气,且有争斗之心,不像那么回事儿。但画家却没有生气,在那里愣神片刻,两手一拍,道:“回家!”

后来,画家又说过一句格言,被弟子们传诵出来———当我变得高大的时候, 我发现,这个世界也越发高大了。

12、画家“回家”的潜台词是什么?(2分)

13、结合上下文解读下列两句话。(4分)

〔1〕这个世界实在太渺小了

〔2〕这个世界也越发高大了

14、简要概括“画家”这一人物形象。(2分)

15、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结尾是“蛇足”,你同意这个看法吗?请说理由(3分)

16、请你赏析下列句子。(3分)

村庄炊烟袅袅,头顶阳光响亮,像一首以重低音为背景的轻快的曲子。

(三)阅读《马说》,完成17—21题。(共10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7、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 ) ④策之不以其道( ) ..

18、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2分)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9、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0、本文采用了 的写法,“千里马”喻指 (2分)

21、本文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四)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22—24题。(6分)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22、用现代汉语写出“宁可以急相弃邪?”一句的意思。(2分)

23、画线句子中的“此”指代 (2分)

24、从文段内容看,华歆、王朗谁优谁劣?理由是什么?(2分)

三、作文(共30分)

25、请将题目“珍爱 ”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600字作文。

八年级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积累运用(26分)

(一)积累(12分)

1、迥、膜、jiè、jí (2分。对两个得1分,对一个不得分)

2、默写 略(10分)

(二)运用(9分)

3、略

4、第一句把“便”改成“更”。第二句把“就是”改为“而是”。第三句把“分秘”改为“分泌”。第四句逗号在引号外,“完成”和“给花”换位。

(三)综合性学习(4分)

5、略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15分)

6、D

7、A C

8、“白求恩-------不幸以身殉职”事实论据

9、运用设问,引人注意,启发读者思考,引出下文的论点。

10、被;白求恩的精神

11、成语的恰当使用,使语言生动、简洁,有较大的容量,又有鲜明的感情色彩,音节整齐均匀,便于诵读;双重否定句式和重叠加深的长句子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论证的鲜明性,使论证更准确、具体、严密;对比句式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增添了说理的雄辩力量。

(二)(14分)

12、 画家明白了禅师话里的含义,对自我有了新的认识,也就达到了此行的目的。

13 、(1)当自己达到了一个顶峰,失去了前进的目标和方向,人生忽然变得狭窄而又孤单,世界上仿佛只剩下了自己。因此显得渺小无依。

(2)当突破了自己的瓶颈,看到了一篇新的天地,超越了自我的界限,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14、 画家就好像生活中的很多真是存在的人,当他们全力拼搏达到一个预期的目标后,反而没有喜悦,茫然失措,因为继续前进的动力消失了。只有当一个人超越了自己的时候,才能真正摆脱束缚,遨游天地之间。

15 、不同意。结尾精炼深刻的解释了文章想要表达的主旨思想,并且与文章的开头首尾呼应,很好的点题,并且很好的说理。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得到整合和升华。所以不是“蛇尾”

16、 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描述精炼准确,优美动人。

(三)(10分)

17、①喂养②等同(一样)③怎么④驱使。(2分。对2个得1分。)

18、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特长显现不出来。(2分)

19、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0、托物寓意 人才

21、表现了作者的自命不凡和怀才不遇之感,以及对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埋没人才的不满。

(四)(6分)

22、怎么能够因为情况危急就抛下他不管呢?

23、“贼追至”

24、华歆优,王朗劣。开始华歆不愿让那人上船,是预见“贼追至”,足见他比王朗有远见;后来,贼真的追来,情况危急,华歆不愿抛下别人不管,可谓是“患难见真心”,而王朗却即刻想舍人救己。华歆有远见,不顾危险帮助他人,是君子;而王朗既无远见,又自私,是小人。

三、作文

22、(30分)

一类卷:27——30 二类卷:23——26 三类卷:19——22 四类卷:18分以下慎打

第二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核舟记》说课稿

《核舟记》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核舟记》,下面我就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及作用

《核舟记》是苏教版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事理说明)第三课里面的一篇,介绍了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点、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

1.基础知识目标:练习诵读,培养语感。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阅读能力目标:领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

3.写作能力目标:掌握“握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4.思想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重点:目标1,2,4

难点:目标3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新大纲》第二部分第一款:整体感 知课文„„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这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第三部分第三款、四款、五款“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指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因此将课型定为演示活动课。

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第三部分“在教学中要重视问题”中明确: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修养,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本文介绍的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核舟”。文章抓住了“核舟”的特点,细致地描述了它的艺术形象,赞扬了雕刻家的精巧构思和高超技艺,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是培养民族自豪感的绝好材料,所以确定了本文的情感目标4。

二、说学生

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基础,具备了初步的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因而让他们先学后教不失为一种学习方法的选择。但是由于该年龄段的学生依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正向着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而学生对本文描写苏黄语句的理解还存在一定困难。

三、说教法

(★过渡语)依据是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语文实际学习水平以及课标的要求。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打算采用以读为本、以生为本,紧扣语言文字,读读议议,品读揣摩,充分展示学习语言的过程。针对本文我认为让学生自己朗读体验、质疑问难,读文找句,合作交流,我相信让学生自己学是最好的一种学习方式,我也力求让教路,文路、学路三者合一,融为一体。

四、说学法

学习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的能力。据此我拟定如下学法: 运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学习。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分析归纳。

小组内的合作交流学习,说出自己的独特意见和感受。

五、教学程序

(一)布置预习(必须在前一节课加以指导)

1.文言文的生字词、古今异义、省略现象、语感等方面要加以提示,让学生带着问号进课堂,以对课堂更感兴趣。

2.做核舟模型。

(二)新课导入

1.请学生在一长2.9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内写十个汉字,要求笔画清晰。 (这一设计的目的有二:一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二是:让学生实际感受一下微雕艺术的难度,从而对王叔远的精湛技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出示单元学习目标、课题及学习目标(投影)

(教学目标定向,引起学生有意注意。)

(三)新课学习

1. 自读课文,思考课文详细描绘了核舟上的哪五个人?(板书五人姓名) (以速读方式,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2.给学生制定出分析对象,自学范围。让学生分男女生两组用形体演示其造型。(学生演示、纠错;教师引导思考、探索、拓展)

(此时完成目标1)

3.齐读课文

(使他们的认知经历了从语言文字到形象生动的表象,再到语言文字的完整过程。)

4.动手做(课外)

①每桌发一张8k白纸,按课文介绍的内容折一只乌篷船。然后按课文的说明开上小窗,“题”上字。

②用小纸片剪成三个小人形,要求为东坡画上胡须,在船头用胶水等固定位置。(注意方位)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力,同时熟悉课文的说明顺序。)

③根据译文将课文主体内容改成“解说词”。要求通俗、形象,抓住核舟的特点。依照本文的说明顺序。

(能力迁移的重点有二,一是说明顺序,二是语言特点)

5.解说(教师板书)

每组推荐一名学生拿核舟到台上解说,其他人指瑕。教师打分评点。

(训练学生的胆量和书面、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6.讨论(教师板书)

① 作者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了核舟,这核舟有什么特点值得他写?

(体积小、容量大)

② 围绕这些特点,作者介绍了核舟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③ 作者怎样赞美这只核舟的雕刻技艺?

(总——分——总)

④ 作者花那么大的篇幅向我们介绍这只雕刻精美的核舟有什么目的? (反映古代艺人技艺的奇巧灵怪)

(强化学生掌握阅读课文的一般规律: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朗读到演示,由动手到讨论归纳,也是对学法的指导。)

(此时完成目标2,3)

7.教师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核舟记》,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一小小的核舟发表一下意见吧!不错,这一小小的核舟的确工艺精美,巧夺天工。实际上我们中华民族的工艺和智慧远远不止这些。(投影更小更精美的微雕作品,如一根头发上的唐诗五百首等)在学生的惊叹声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在黑板上写上八个大字“学无止境,精益求精”

(文道统一)

(此时完成目标4)

8.作业

① 熟读全文,背诵

二、三两段(进一步巩固目标1,2)

② 就你身边的某一种工艺品,仔细观察后用说明性的文字把它介绍出来。(能力迁移)

③ 分类整理相关词语

要求: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数量词用法四类情况进行整理归 类。

(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积累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应该落实到实处。之所以要学生整理分类,一是便于记忆掌握;二是便于发现规律,掌握语言积累的方法。)

9.教学小结

本教案提供的是一个运用自主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设计。教学设计注重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间的相互指导,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拓展。同时,十分注重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开发学生生命潜能的研究,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为学生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更好地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文理科的不同特点,同学科不同教材的特点,应因情而异,可以省略或扩展其中某个环节或调整环节之间的顺序。目的是一个,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会自主创新性地学习,从而达到会学习的目的。

六、附板书:

尝贻余核舟一 (总)

核 ② ① ③

船头坐三人 中轩敞者为舱 船尾横卧一楫

舟 (居左)(居中)(居右)边 (分)

鲁直 苏轼 佛印 居左者 居右者

记 ② ① ③ ② ①

通计一舟 (总)

(这一板书主要想呈现出本文的说明顺序,用①②等标注的是文章中实际说明的顺序,目的是更直观地反映出一种对称美。)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对本课

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满意接受。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给我这个机会。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第一课时)教案 苏教版

4、马 说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学习托物言志的构思方法

3·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通读课文,翻译课文,

第2、课时:理解课文大意,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埋没人材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人才常哀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人材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呢? 今天我就来一起学习这篇《马说》。相信同学们会从中会找到答案。

一、解题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写法灵活自由。可叙述,可描写,可说明,也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二、介绍作者及背景

韩愈 (768~824)字退之,南阳 (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听读课文 (一).注意读准字音 (二).注意划分节奏 (三).注意语气语调 四.学生朗读,要求: (一).读准字音(先正音释词,再自由朗读) (二).读懂句意(先逐节翻译,再抽读评议) (三).读出语气(找出相关语句,学生齐读)

1、千里马的命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痛惜之情

2、千里马的遭遇(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慨诘问

3、食马者的言行(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讽刺嘲笑 五.作业

(一).翻译全文 (二).背诵全文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下册 6《纪念白求恩》教案 苏教版

六 纪念白求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掌握议论文的三要素 (2)把握分析议论文的方法 (3)理解并背诵经典名句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自主、合作和探究,感知课文内容,分析议论文三要素,感受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共产主义精神,学习白求恩精神,做白求恩式的人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理解纪念白求恩的意义;背诵、理解名句含义 【难点】

掌握议论文的要素;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全文思路

2、品味精彩语言

3、领悟积淀语感。

学习重点:品味和积累精彩语言。 学习难点:品味精彩语言。领悟积淀语感。 教学过程:

一、把握语脉、理解语旨

1、默读全文,回答:毛泽东同志在这篇文章中号召我们应该学习白求恩哪些精神?号召我们要做怎样一个人?(幻灯片投影)

学生默读之后,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1 提示: (技术)工作精益求精的精神。号召我们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2、想一想以上要点是如何概括出来的?(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根据每段的重点句概括出来的。

3、再粗读全文,思考全文四段之间的关系。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前三段是并列关系,依次赞扬了白求恩同志三个方面的精神,这些都是他共产主义的具体表现;第四段是对前三段的总结,强调了学习白求恩精神的意义。

二、欣赏语体

教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并指导:第一二句叙述事件

学生各自朗读。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幻灯片投影)

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要和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 德国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每句的前后部分意思相同,但前部分内容更概括,后一部分内容更具体、更丰富,形成一种层进的结构,起到强调的作用,给人以深刻印象。 学生各自反复朗读以上两句,体会品味。

三、小结:(略)

四、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精彩语言。 2.领悟积淀语感。

2 学习重点:品味和积累精彩语言。 学习难点:领悟积淀语感。 教学过程:

一、学生朗读精彩语段,体会语境

学生各自朗读第二自然段。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把“没有一个不”改为“都”,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用幻灯片投影)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原句用了双重否定,语气比一般肯定句更重,表达对白求恩的“佩服”和“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的程度更深。学生分别读一读原句和改句,比较、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

二、积累与扩展(用幻灯片投影)

1、把成语“拈轻怕重”、“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精益求精”、“见异思迁” 抄写在卡片上,并它们领会在文中的意思。

2、将文中你认为精彩的语段摘抄下来,并背诵。

3、熟读课文后面白求恩的讲话。

三、熟读课文,然后完成以下任务。

1、从文中再找几处语言来欣赏品味。

2、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学习。出示有关白求恩的图像,录音机范读课文。

板书设计:

国际主义精神

赞扬财富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纪念白求恩 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号召 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石榴》教案 苏教版(推荐)

《石榴》

教学目标

1.了解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作用。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作用。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向往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你们吃过石榴吗?谁来描述一下,石榴是什么样的?你留心过石榴的花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的散文去全面感受石榴的美。

老师准备了一首郭沫若的诗歌,请大家欣赏看看(师朗诵《天上的街市》)。

你了解了作者的哪些情况?本文写于什么时候?当时有没有坚持抗战、不怕威压的人? 是呀,环境再残酷,也不能吓倒所有人;同样,残酷的环境也不能吓倒所有的花。下面,请同学们通过反复读课文了解石榴的特征。

二、作者作品简介

由学生根据自己预习情况简介作者情况,师根据学生介绍情况进行补充。

郭沫若(1892年~1978年),1892年11月16日出生,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并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 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 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嫈》《卓文君》。1928年因受蒋介石通缉,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 ,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写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高渐离》六部历史剧和战斗诗篇《战声集》以及杂文《甲申三百年祭》(该书后被定为中共整风学习文件)。

新中国成立后,坚持文学创作,出版了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郭沫若是中国共产党第

九、

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

二、第

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三、散文文体介绍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

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3.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 4.哲理散文。

四、学生分组展示字的读音、词语释义及整体感知部分。

1.读准字音

奇崛 枯瘠 玛瑙 琢成 犀利 劈刀 皓齿 束缚 唾津 潜溢 2.解释词语

2 犀利:

劈刀:

匀称:

束缚:

柔媚:

争妍斗艳:

奇崛:

枯瘠:

盎然:

忍俊不禁:

丰腴: 3.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美散文,作者按“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结构全篇 。

第一部分(第1段):点明石榴可爱。

第二部分(第2-6段):描写石榴的特征。

第三部分(第7-9段):抒发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4.仔细阅读描写石榴的语段,思考:文章描写石榴的顺序是什么?写了石榴的哪些方面?

明确:由枝叶到花朵到果实的顺序,依次写了枝干、叶片、花朵、果实、子粒等。 5.找出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反问的句子来。 (让学生在书上画出来)

6.本文的中心思想或主题是什么?(联系写作背景思考)

明确:作者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和精神,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著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第2课时

一、检查上节课学习效果

1.给划线的字注音

奇崛 犀利 皓齿 雕琢 丰腴 争妍斗艳

3 2.解释下列词语

忍俊不禁: 争妍斗艳:

枯瘠: 盎然: 陆离:

3.《石榴》的体裁是_____,作者按___石榴、___石榴、___石榴的思路结构全文。

二、小组合作讨论导学案上合作探究题目(时间为5分钟)

三、小组分组展示,每小组一道题目。

1.文章第一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现了石榴什么样的独特之处? 明确:对比 最可爱

2.文章第2——6段,按什么顺序描写石榴之美的?石榴美在何处?(其中第二段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必须说清被比较事物的异同点)

明确:按由枝叶到花朵到果实的顺序,依次写了枝干、叶片、花朵、果实、子粒等。 形态美:枝叶、花朵、果实 精神美:面对骄阳的直射毫不辟易、敢于抗争 3.读课文第7---9段,思考:文章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喜欢夏天,更喜欢石榴之情。

4.文章最后写昆明石榴的特别,“特别”在哪里?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5.这么美的文章,作者仅仅是为了歌颂石榴的外在形态美吗?下面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认为石榴花是夏季的心脏,联系背景,想想作者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写的这篇文章,有什么深刻的含意?

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来答。

6.文章前后两次把石榴比作“夏季的心脏”,为什么这样说?前后两次的意思一样吗? 注:学生展示时,可由学生补充评价,同进对于他们不完善的地方,师讲解补充。

四、对学生进行当堂检测,做到课堂作业本上

1.本文是一篇__________的散文,作者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来结构全文的。

2.作者在文中拿__________和__________进行比较,突出了石榴不畏烈日的特点。 3.文章在描写石榴时,按照由__________到__________到__________的顺序描写石榴之美。石榴之美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本文采用__________的写法,明为赞美石榴,实则赞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民族精神。

上一篇:暑假促销手机实践报告下一篇: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