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让高职数学课堂更有效

2022-11-12

数学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以下简称高职教育) 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它不仅关系到各专业课程的学习, 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等方面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虽然高职教育近年来蓬勃发展, 但数学教学却不容乐观:一方面, 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 学生成绩参差不齐, 整体素质走向滑坡, 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薄弱, 甚至对数学学习有恐惧感, 这些都给数学教学带来了诸多困难和不利;另一方面, 高职院校以培养“毕业就能上岗”为目标, 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 数学课程受到严重冲击, 教学课时不断削减, 造成了数学教学回归“应试”教育, 考什么, 讲什么, 不考就不讲, 教师“蜻蜓点水”, 学生“点而不化”, 教师抱怨数学难教, 学生埋怨数学难学等现象。那么, 如何创新数学教学, 增强课堂教学活力, 促进有效教学, 使原本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摆脱数学学习的恐惧, 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问题, 是高职数学教师必须进行深刻反思, 加以行动研究, 寻求解决的教学问题。以下是笔者实践探索的一些体会。

1 深入理解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是围绕着教学目的而展开的, 教学目的不明确势必造成教学上的低效率。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缺乏明确的指向, 必然是无序的甚至混乱的教学, 以“己昏昏”, 怎能使“人昭昭”!所以, 明确的教学目的是教学实践最根本和最基础的信念;其次, 教学目的的内化是教学活动的根本保证, 因为“教学目的内化实质上是对某种价值观的认同, 教学目的内化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它是外在教学目的和内在教学目的实现统一的中介。”任何对教学目的的价值判断、认识水平、把握程度等都会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质量。按照国家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纲领的规划, “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 “技能型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 高职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高职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能力及知识要点, 合理制定数学课程的结构、内容及教学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围绕着教学目的具体实施较小的教学目标, 并随时反思是否有利于促进教学目的的较好实现, 不断修正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方式、推理形式、教学技术乃至教学内容, 充分展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和优势。

2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带着积极情感学习, 思维认识活动就更加积极活跃, 学习起来就更加主动, 轻松愉快。数学课堂中, 如果师生心灵相通、关系密切, 就能较好地促进有效教学。因此, 教师要以“没有教不会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教师”鞭策自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 不但要充分与学生之间展开交流, 耐心地聆听他们的想法, 而且还要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映给予积极的肯定, 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 不忽视和嘲笑学生的错误反应, 多说一些肯定和鼓励的话。

3 结合职业特色, 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结合职业特色, 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是高职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主要策略之一。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 是激励和指引学生学习的一种需要。构成动机的主要心理因素:一是学习兴趣;二是对学习意义和价值的认识, 即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一旦学生有了学习动机, 就能自觉主动地认真学习, 在遇到困难和挫折, 也能不气馁, 坚持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这一策略的具体做法是:教授数学知识时, 能联系有关的社会生活和专业技术知识, 使学生了解数学理论在专业和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观察分析身边的统计、储蓄等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教会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分析自然界和社会现象, 使他们体会数学不断深入生活的各个方面。

4 探索适合高职数学的教学方式

数学新课程的教学方式是广大教师关心的问题, 新课程强调了探究式教学, 那是否就意味着数学教学要以探究式为主呢?笔者对此持怀疑态度, 数学新课程之所以强调探究式教学。那是因为过去我们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探究, 但这绝不意味着要以探究式教学为主。一般来说, 高职学生要探究出某个数学问题或者定理, 需要花费大量时间, 而这绝不是能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就得到解决, 高职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方法, 任何脱离知识基础的探究都是盲目的。应该承认, 讲授式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但是, 它不能和“填鸭式”教学简单地划上等号。讲授式教学也有其优越性, 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关于讲授教学法的研究很好地说明这一点。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其关键在于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因此, 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探究意识。有些教学内容或问题适宜学生探究的, 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去探究;开展一些课外的探究活动, 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体会到发现的乐趣与学习的魅力, 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有些时候, 教师适时地对某个数学问题或知识点作拓展。甚至是一句话, 也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5 强化数学应用意识, 推行素质教育

数学是一种纯理论知识的学习, 因而许多的高职学生认为, 即使没有学好数学知识, 也一样可以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实践操作。也就是说, 他们并不认为, 数学具有多大的作用。要让学生能够很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首先是让他们认识到, 数学并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而已, 它是今后指导工作实践的工具。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是改变学生的思维观念, 让他们树立起一种全新的观念, 这就是:世界上并没有无用的知识。其次, 要让学生深刻的明白, 学习数学并不仅仅是要学生们可以在目后的工作中将其作为理论工具, 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数学的定量思维模式, 只有这样, 才可以让他们真正的领悟到数学学习的真谛。

6 注重思维方法训练,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6.1 进行归纳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归纳是对事物的若干个体或若干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发现它们的共同属性的一种思维方法。归纳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可进行归纳思维训练的内容很多。在教学过程中, 要经常指导学生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或解题步骤以及各章节的知识结构进行归纳总结。

6.2 进行类比思维的训练,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高职数学教学中, 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的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 猜测另一些属性的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思维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类比的种类与形式多种多样, 可由性质、公式、法则的相似性进行类比或推广, 可由“数”与“形”的结构相似性进行类比, 可由解决问题方法的相似性进行类比, 还可以从有限到无限进行类比等。

6.3 重视直觉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直觉思维是一种不运用推理过程而直接了解事物的行为或能力的一种思维方式。多年来, 人们一贯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忽视直觉思维的训练, 从而导致学生数学能力片面发展及思维僵化与保守, 不利于数学活动中的创造发明。事实上, 许多数学家都很强调“直觉”, 他们对某些问题提出著名的猜想, 这反映了他们有很强的洞察力, 能一眼发现有意义的命题, 然后再加以证明。证明有时能实现, 有时则不能实现, 但寻找证明的活动推动了数学的发展。因此, 高职数学教学过程中, 应重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指导学生多猜多想。

7 设计适合高职学生的作业模式

为了克服目前高职数学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进行了认真思考, 结合学生特点、专业特点和不同知识内容穿插运用了不同于传统的作业方法, 在实施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7.1 提倡前置作业

前置作业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 弥补了书后作业对前后知识衔接不足的缺点, 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的探索式学习。前置作业难度要适中, 题目要对当堂课所讲授的知识点有较强的针对性, 这样由于学生是带着明确的任务, 学习效率特别高,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课上就可以完成作业。配合前置作业的同时, 教师自身要提高课堂指导能力, 注意与之配合较好的自学指导的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2 布置分层次作业,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实践证明, 传统的“一刀切”的作业布置, 由于忽略了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思维水平等差异, 对于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不利, 也是造成许多学生消极对待作业的重要原因。因此, 推广采用分层次布置作业法。分层布置作业, 就是教师布置作业因人而异、区别对待, 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 其作业内容与要求也各不相同。

高职教育的数学教学, 是一块在应试教育的热潮中一度沉寂的领地。随着社会的发展, 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 职业教育必将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开放的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何探索高职数学教学的规律, 使数学学习为培养现代职业素质贡献力量, 是一个具有深远价值的课题。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传统的高职数学教学方式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目前, 高职数学教学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的问题。新的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重视素质教育, 在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 需要建立一种宽松的, 开放式的, 以发展学生能力为主的教学体系。本文就高职数学课程教学的改革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高职数学,有效教学,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 张拓.高职数学课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08 (1) .

[2] 谈高职数学“分层次教学”[J].怀化学院学报, 2009 (5) .

[3] 高纪文.高职院校学生数学学习现状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6) .

上一篇:中西传统法律文化的伦理性与宗教性下一篇:移动学习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