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诗词赏析

2022-10-11

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诗词赏析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赏析总复习卷

望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评析:比较“夫”字的含义“岱宗夫如何”(无义)“夫战,勇气也”(句首发语词)该诗描写了泰山的高大壮美。颔联:用夸张手法突出形容泰山的高,因太高,以至于阳光不能同时照到它的两面,形成一面如同清晨,一面如同傍晚的奇观。尾联:诗的字面意思是(某一天)“我”定要登上泰山,到上面俯视群山,群山就显得渺小了。表现了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这也是想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必备心理条件,所以该诗影响深远,至今还被人们广泛引用以勉励自己──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1、赏析杜甫的《望岳》并答题。

① 齐鲁青未了一句写出了初望泰山时兴奋、惊叹仰慕之情;一个“割”字,炼得极好,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② 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之意愿,道出诗人的雄心和气概的一个名句是:会当临绝顶②一览众山小。

2、下面是杜甫的《望岳》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项是(BD)

A、“望岳”:望,眺望;写诗人远观泰山的感受。“岱宗”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为诸岳所宗。

B、“青未了”:未了情,表明对齐鲁大地的感情深厚。

C、首两句用疑问的语气,勾勒出泰山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尽头的情景。

1

D、中间四句以景写景,借景抒情,表现诗人追求高洁的远大志向。

春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评析:“感时”和“恨别”是诗的核心内容。第一句,写国都沦陷,国家残破,只有山河尚存但只要山河还在,就有希望!后四句,时局**国事危急造成骨肉分离,烽火不息致使家书断绝,这些都使诗人忧心如焚,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整天抓挠头皮度日如年,以至头发变白而且又越抓越少,难以胜簪了。也隐含一种厌倦战争,思念亲人之情。

1、赏析杜甫的《春望》并答题。

① 全诗从结构看,首联总写望中所见,颔联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颈联通过一封家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悬想,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 诗中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阅读杜甫《春望》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C)

A、首联写望中所见,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B、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采用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C、“家书抵家书”写出战乱年代,一封普通家信是多么难得,多么值钱啊!急切希望知道家人是否 2 平安的消息。

D、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的艺术形象。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石壕吏

杜 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本诗从内容上看,属于叙事诗,最能概括本诗中心事件的句子是有吏夜捉人。

2、“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独”字的作用主要是(A) A、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B、点明儿媳未来送行。

C、暗示老翁家无人过问。

D、交代路上再无行人。

3、下列句中的“夜”字,各说明了什么?

① 有吏夜捉人(B)

② 请从吏夜归(D)

③ 夜久语声绝(A)

3

A、人在断肠时,倍觉夜难熬

B、深夜堵门捉,更见吏凶恶

C、心有爱国志,白发自请缨。

D、肝肠已寸断,此身何足惜。

4、诗题《石壕吏》,但对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

答: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地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5、赏析杜甫的《石壕吏》并答题。。

A、① 表现差吏的横征暴敛和老妇的悲伤痛苦,对比鲜明的二个字是怒、苦

② 揭示战争造成的灾难句子是: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B、① 这是一首流传千古的著名叙事诗,请用自己的话简述其主要内容。

叙述差吏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

② 请列举出最能体现当时兵役之苛酷、战争之惨烈的诗句。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③ “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暗示了什么?

暗示了老妇已被带走。

④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抨击石壕吏的凶暴及冷酷,表达诗人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评析:颔联写诗人种豆早出晚归的艰辛,虽苦累却满不在乎。描写了一种月下回归的美妙意境。尾联表现了诗人要脱离污浊官场归耕田园的心愿,也隐含祝愿自己的劳动能获利好收成

1、赏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并答题。

① 点明了作者耕种的地点的一句是:种豆南山下。

② 点明了作者耕种的时间的一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③ 表现作者晚归情趣的一句是:夕露沾我衣。

④ 表现作者归隐耕作目的诗句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下面是对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理解,选出不恰当的一句(C)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劳动的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指各种野草。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种豆南山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的艰难写得极为具体。

D、“衣沾不足惜,但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评析:首尾两联叙事。颔联:借景抒情,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归雁”是北归的雁雁往北归,是归家;自己也往北去,与雁同行,却是离家。表达内心的寂寞伤感。(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颈联所表现的美景)颈联写景: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两相对映,壮阔而单调。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好一幅苍凉阔大壮观的大漠黄昏图!

1、赏析王维的《使至塞上》并答题。

① 本诗从体裁看是五律诗,从内容看,文学史上称之为“边塞”诗;诗中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表明内心情感的句子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② 以传神之笔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对(唐)王维《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故乡水;诗人自己。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B、诗人以浓郁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已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字中。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

送行舟。

评析:首联:诗是送别诗,可送别的对象不是别人而是诗人自己。尾联:把江水(故乡水)作为给自己送别的友人来写,以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构思独出心裁。

1、欣赏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选出有错的一项(C)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象是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

B、“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楼。

C、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式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

2、赏析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并答题。

① 本诗从体裁看是五律诗,从内容看是送别诗,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偶。

② 诗中描绘过荆门入楚地时所见景色的诗句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评析:首联:写诗人到山西村做客受到热情招待,描写了淳朴的风俗、善良的农民、美丽的风景。颔联:意境优美而含蓄。诗句的字面意思是山西村山环水绕,正当诗人觉得无路可走的时候,看见前边绿柳飘飘,花团簇拥,一个村庄出现在了他的眼前。现在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豁然开朗,突然生出许多希望(突然想到了解决困难的办法)。尾联:中“若许”两字表达了矛盾的心情──今后,如果允许的话自己将要在这里隐居悠游了;可是自己的良心和责任感能允许吗?

1、赏析陆游的《游山西村》并答题。

①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一个“疑”写出曲折多变的景色,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

② 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的句子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下面是对《游山西村》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A、这首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记叙了当地的风俗以及得到山西村主人的盛情款待。

B、

三、四两句流传最广,写了村庄周围的景色。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簇拥的景象。现在作为成语富有生活哲理。指遇到困难,前途渺茫时,不丧气,只要坚持不懈,会生出许多希望。

C、这首诗结尾与开头呼应,写如果有机会要“闲乘月”“夜叩门”,但说得不肯定,说明再也没有希望了。

D、这首诗描写了游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诗人的向往之情。虽是写游的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形成鲜明的对比。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臵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评析:前四句,写诗人因被贬23年,受沉重打击,内心愤愤不平、凄凉伤感。后四句情调变高昂,一方面讽刺了那些善于见风使舵往上爬的人,另一方面又表示不能如此消沉还得挺起腰板来。颈联:本意是比喻在自己被贬谪边地好像沉舟病树般奄奄一息之时,有多少人却飞黄腾达爬了上去。后来引申出“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这一客观规律和真理。有个成语叫“破釜沉舟”形容做事下定决心干到底宁死不退的意思。这里的“沉舟”和诗中的“沉舟”不同,“破釜沉舟”中指“凿沉船只”,诗中指“沉没的船”

1、赏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并答题:

① 叙述自己被贬时间之长、被贬之地边远的句子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慨叹世事的变化而产生的生疏、怅惆之情的诗句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

② 摆脱现实处境。展望未来风光,借景物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这两句意思是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表明作者谪居生活的艰苦和遭遇贬居的痛苦,给全诗定下了感 情的基调。

B、“怀旧空吟闻迪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谪居时间的长久,又表明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作者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既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

D、“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这两句表现出坚忍不拔的意志,与常人所用的“借酒消愁”形成鲜明的对比。

赤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评析:该诗是怀古咏史诗(以古人古事作题材,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抒发自己的感慨)。该诗作者(见解)①认为:曹操之败是因为受了火攻,周瑜之胜也是因为用了火攻;火攻的成功又是得力于及时风力相助。②孙刘联军失败了。(用假设的、委婉的、生动形象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来表明。)

1、阅读杜牧《赤壁》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B)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A、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B“折戟沉沙铁未销”,是说折断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还没有锈蚀。因为该兵器埋入沙土 的年代不久,时间不长。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用假设的口气说的。假如当时的天气、风向不给周郎以方便,赤壁之战就有可能被曹操取胜,那么“二乔”就可能被关在铜雀台了。

D、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2、赏析杜牧的《赤壁》并答题。

① 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七绝诗,从内容看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前两句由折戟引出“认前朝”──“三国赤壁”,为后两句作铺垫。

② 后两句议论感慨,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表达了作者认为不以成败论英雄(或是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的政治见解和独到的史识。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评析:首联回顾自己大半生的经历,特别是四年抗元斗争经历。

二、三联抒发祖国即将沦亡、自己虽竭尽全力挽救然而邱峰被俘无力回天的无限悲愤与痛苦心情。尾联:表明自己誓死不屈以身殉国的必死决心,及对自己为国尽忠为民效命必将留名青史的自信。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从容就义。

1、赏析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并答题。

① “起一经”和“四周星”六个字写出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他因科举而入仕 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风飘絮”和“雨打萍”六个字形象地写出了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

② 诗中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既表明形势恶劣,又说明作者境况危苦的句子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表明自己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决心,堪称千古传诵的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2、阅读文天祥《过零丁洋》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C)

A、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事:一是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B、颔联把个人命运与山河命运紧密相连,个人浮沉紧系着祖国的安危。

C、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抒发陷入绝境的沉痛心情。

D、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已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水调歌头

苏 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评析:这是一首世代相传的“中秋词”,是作者任密州知州时写的。那时,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离开朝廷,来到“寂寞山城”密州已经整五年了。政治失意,妻子亡故,弟弟远在他乡 诗人十分苦闷,于是借询天问月排遣愁绪。

全篇上阕写景(望月),下阕议论、抒情(怀人),天上人间虚实并述,将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既表现了词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也再现了他心胸旷远,毫不悲观的性格。

1、赏析苏轼《水调歌头》并答题:

① 词的上片问天;下片问月;但归根结底是问人生。

② 词中用自然规律来说明社会人生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最能体现人间真情和美好祝愿的千古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对下列诗歌理解正确的项是:(全对)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首句陡然发问,这是诗人酒酣之时,对着皎洁的月亮所产生的遐思。

B、“我欲乘风归云,又恐琼楼玉宇”,这两句设想,暗示了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又透露了作者对人间终不忍弃绝的复杂心情。

C、“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月光的移运,都是“无眠”者眼里看到的,可见“无眠”者久久不能入睡。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禅娟”此句称得上是水到渠成。若是能够健康长久地生活着,那么,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够共赏明月而得到些许安慰吧。这也正是作者的进一步自我解脱。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

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思考:诗人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

答:不是,由“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知是为古往今来的老百姓伤心。隐含对百姓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

1、赏析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并答题: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① 一个“聚”字写出了潼关的雄伟气势。

② 归结全篇主旨,揭示了统治者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本质的句子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对下列诗歌理解正确的项是:(全对)

A、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B、“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峻,然后用“山河表里”一语收住,暗示了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 C、“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此四句一语道破了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从历史的变革中,以兴亡的对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惨命运提示出来,既是历史的概括,也是现实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

饮酒(其五)

陶渊明

14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评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作者那种超然世外、了无挂牵、漠视名利、自得其乐的处世态度与志向情趣。诗人居住在人多的地方,却不感到喧哗嘈杂,原因是“心远”,心中没有任何牵挂,所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美景,生活中有酒即醉,采菊花,看飞鸟,望南山,悠闲自在,与世无争。“忘言”二字是贪图到“真意”的表现。

仔细阅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回答下列问题:

1、前二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写一个“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俗尘世,热爱自然的志趣。

2、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这“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

“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相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一段距离。效果不一样。

3、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后二句景物描写的含义。这种描写与前二句的人物描写有什么联系?

表面上是写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还家,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

4、赏析陶渊明的《饮酒》并答题:

① 写诗人悠闲自得的一句诗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② 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心远

5、选出对陶渊明《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本诗开头四句道出了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其中“心远”二字是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之关键,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B、“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实际上是说,由于诗人眼中的景色是如此的美丽,因此让人只顾得上去细细观赏,却忘记了用语言表达出来。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而“望”字则很好地体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D、《饮酒》是一首五言律诗,共二十首,本诗是其中最有名的第五首,写出了诗人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体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

《行路难》(其一)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评析:开头四句形象描绘了苦闷彷徨的情形:金杯玉盘,佳肴美酒,身为酒鬼却无法下咽,坐立不安这。“渡黄河”“登太行”比喻努力实现自己的大抱负大目标,可是却四面碰壁是,道路不通,令人沮丧。7、8两句,精神又昂扬起来:当年姜太公、伊尹不是先苦后甜终成大业么?9句写面对现实,不由得痛苦而消沉。不过,诗人最后并没丧失信心。最后两句,充满了自信与对理想不屈的追求:终有一天,我会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全诗感情激越,几伏几起。

1、赏析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并答题。

① 诗中表现诗人内心苦闷抑郁和感情激荡变化的四个动作是:停 投 拔 顾

② 作者唱出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展望的两句诗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选出对《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在酒宴时,即将离开朋友而产生的无限依恋之情,连平时号称“酒仙”的他难以豪饮而醉。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巧用典故“吕尚垂钓”“伊尹乘舟日边”表明自己虽然有着决意和无奈,但并没有就此消沉,想到政治上也曾尽坎坷的吕尚和伊尹,他们的经历又增强了诗人的信心和信念。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彼岸,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D、李白这首诗跳荡纵横,一波三折,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苦闷彷徨,抑郁不安,但又不甘寂寞,通往直前的起伏变化的思想历程,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的倔强、自信,执著地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人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方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评析:诗中茅屋即现在的杜甫草堂。全诗通过自家茅屋为秋风吹破、大雨如注、长夜难眠,推己及人,联想到国家命运、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抒发了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本诗选材典型,生活气息浓郁,篇末的感慨和憧憬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即前面部分的叙事、描写的内容,不是空喊口号)语言通俗朴素,明白如话,但又韵味十足,平淡中见神奇。句型打破七言和骈偶的形式束缚,兼用长短句和奇句,便于刻画形象和抒发感情。

1、赏析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并答题。

A、① 第一节中写暴风对茅屋肆虐的几个动词是:卷 飞渡 洒 挂罥 飘转

② 诗中升华精神,最能表现诗人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胸怀的两句诗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B、① 本诗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诗中有描写,有叙事,有抒情,请在诗中各找出一个例子写在下面横线上。

描写:

;叙事:

;抒情:

如:第一节开头两句是叙事,以下三句是描写;第二节全部是叙事;第三节开头两句是描写,最后一句是抒情,其余都是叙事;第四节全部是抒情,兼有议论(以上答案供参考,答出一点即可) 。

② 仔细品读该诗,用简练的语言说说杜甫在这首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表现了杜甫一种饱览民生饥苦、体察人间冷暖的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

2、下面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意思是忍心能够当面做贼,公开抢抱着自己的屋上茅草钻入竹林。

B、“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自从丧乱以来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

C、“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是诗人的理想,这是一种饱览民生饥苦,本察人间冷暖的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三吏”、“三别”一样。

D、本文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频繁的韵角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臵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评析:前十句写“壮丽的雪景”,后八句写“送别”。惜别之情融会在雪景的描绘中(情景交融)。

三、四两句用比喻描绘雪景而不是梨花,生动形象。指:一夜之间,突然春风吹拂,万千树木全都像开满了梨花。

1、赏析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并答题:

题一:

①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边塞风光奇美的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用互文写出边塞奇寒的诗句是: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②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表达了作者因朋友返京而无限惆怅的思想感情。

题二:

① 妙用比喻,描写雪后美景的句子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② 巧用对偶,极写边塞苦寒的句子是: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③ 承上启下,酝酿送别气氛的句子是: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④ 意境深远,书写悠悠情思的句子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诗人的联想:诗人望着披上银妆的树木,忽然觉得置身于大好的春光之中,仿佛是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这个新奇的联想,表现了诗人的开阔胸襟,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

B、“狐裘不暖”,“锦衾薄”,“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都生动地说明了边地雪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渗淡万里凝”,“百丈冰”是夸张的写法,极言奇寒,也暗寓“行路难”

19 之意;“愁云惨淡”是为了写气氛。这一幅图景跟开关的那一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显示了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地特有的风光,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动着他的乡土之思。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回路转”,是说一直走到“山回路转”处人马不见为止;“雪上空留马行处”是说所见惟有马蹄痕迹而已,其中最传神的是一个“空„字,诗人的种种情态俱在其中。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评析:后两句用比喻,表示自己虽然已成“落红”甚至“化为春泥”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并不因此减退,今后仍将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尽自己的责任。境界高远,比喻精妙。

1、赏析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并答题。

① 直抒作者心境的一个短语是:浩荡离愁

② 诗中表达作者心志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阅读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选出这首诗词句理解不当的一项(D)

A、“浩荡离愁”,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B、“吟鞭”指诗人马鞭。“东指”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C、“落红”指落花。此句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D、“更护花”的“花”喻青少年,此句表明作者要为培养下一代做出牺牲。

E、全诗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顽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第二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复习

1闻雁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韦应物,唐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因曾出任过苏州刺史,退职后定 居苏州永定寺,故世称“韦苏州”。

首句以设问起。“故园”指诗人的家乡京兆长安,“渺”,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全句的意思是:家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在何处?思乡之情不言 自明。

第二句“归思方悠哉”,诗人直抒胸臆,发出感叹,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更使这归思无穷不已,悠然不尽。这一句表达诗人无限低徊怅惘之情。“方” 字透出归思正浓,为第

三、四句高斋闻雁蓄势。

第三句“淮南秋雨夜”,点明地点和季节。“淮南”指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区。当时诗人被贬为滁州刺史。身处异地,又值寂寥的秋雨之夜,“归思”之情 更盛。

第四句“高斋闻雁来”,诗人独坐高斋,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归雁在古诗文中,因来是思乡思亲之物。在凄清秋雨之夜,雁叫声更使诗人思乡情切,夜不能寐,浮想联翩,思绪万端。诗到此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后的感触不写 一字,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想像和思考。

诗人主要生活于安史之乱后的**年代里,在宦海浮沉中,看到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但又无力抗争,感到彷徨苦闷,因而在诗中流露了孤寂和低沉的情绪。我们透过渗透在全诗中的萧瑟凄清情调,不难看到在“归思”“闻雁”的 背后,隐现着时代的面影,蕴涵着诗人对时代的感受。

这首诗的中心意思:诗人通过“归思”“闻雁”的描写,抒发了远宦思乡 之情,也蕴涵着诗人对**时代的苦闷感受。

2池鹤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首联“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写高高的竹笼里没有伴侣,意思是鹤是养在池里的,不是养在竹笼中的,在竹笼中没有鹤的“伴侣”。这突 出鹤的生活环境与众不同,它的品格、风度也不是“群鸡”能比的。

颔联“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写丹顶鹤的外形特征。“丹砂”又名朱砂,一种红色矿物,可以入药。这里诗人以“丹砂”来比喻丹顶鹤头顶上的朱红色的皮肤。丹顶鹤的飞羽黑色,两翼折叠时覆于白色短尾上,当它展翅时,白色短尾就看不见了,所以诗人说“晒翅常疑白雪消”,“白雪”比喻“白色短尾”。这一联是写池鹤的色彩美。“恐”和“疑”是人格化的描写。

颈联“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用反衬手法,写池鹤不仅风姿超凡,而且不会“语声娇”,去讨好别人。诗人把丹顶鹤与鸬鹚相比,突出丹顶鹤的风姿和不事权贵的品格。“语声娇”,声音娇媚以讨好主人,暗喻邀宠献 媚。“苦嫌”,诗人痛恨这种邀宠献媚的行为。

尾联“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写池鹤的鸣叫声美,表现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池鹤鸣叫时声音洪亮,“临风一唳思何事”是个设问句,“怅望青田云水遥”的答句。“怅”,惆怅,不如意。“青田云水遥”,自已向往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但可望而不可即。“怅”字表现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说明他追求闲适的田园生活。其实,他厌恶仕途生活,追求“青田云水” 生活,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而已。

这首诗用群鸡、鹦鹉等禽鸟映衬丹顶鹤孤高的品格、超凡的风姿,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表现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从而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社会 的不满。

3迎燕

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葛天民,字无怀,号补翁,南宋人。

“咫尺春三月”,点明时令。咫,八寸。用咫尺状春三月,见季节短暂,稍纵即逝,珍惜之情自不待言。接着,将刘禹锡《乌衣巷》“飞入寻常百姓家”句删去首二字,组入本诗首联。虽属借用,但恰到好处。“寻常百姓”,表明主人身份:非富贵人家,其住宅非雕梁画栋式建筑。那么燕能不迎“入”呢?主人毫不怀疑。因为“惟有旧巢燕,主人贫亦归”。燕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基于对燕这一品质的了解,主人抓紧咫尺光阴,忙着做“迎”的准备。在各项准备中,诗人选择了其中一件:“不下旧帘遮”。“帘”会妨碍燕的出入,故“不下”;“帘”惟其“旧”,才是“新燕”识别而“入”的标志;“帘”之所以“旧”,还具体表明主人是“寻常百姓”,无财力换上新“帘”。“为迎”句,直抒胸臆,是因;“不下”句,点明做法,是果。用词前呼后应,属对一虚一实,章法错落 有致。

这位“寻常百姓”,终于迎“入”新燕。颈联暂撇下主人不写,着力刻画“新燕”:“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二句宛若“微雨飞燕”图:暮春三月,杂花似锦,细雨霏霏,燕衔香泥,穿梭来往。“泥香”是“微雨”落花所致;“翅湿”是雨中飞行的结果。燕筑巢、生育,为追求幸福生活而辛勤忙碌,虽“翅湿” 在所不辞,神情跃然纸上。

尾联,以饱含赞赏之情作结。新巢已成,雏燕长大,呢喃起舞,幸福地“相 伴过年华”。

全诗写人与燕的关系。燕的自由自在,正是诗人隐居生活的反映;燕之乐,足见诗人之乐。这首诗不仅生动描绘燕子的生活习性,而且表达燕子与老百姓的 深厚情谊。

4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诗人李白才高志远,但他的一生却很不得意。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使他长期陷于苦闷之中。这首诗抒写的就是作者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忧。

从题目看,这是首饯别诗。但诗中并无惜别之语。开头就以两个散文式的句子直抒心中的郁结。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表现他的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 感情。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两句借景抒情。目接风送秋雁之景,精神为之一振,烦忧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 “秋”字点明饯别的季节,“酣高楼”点明饯别的地点和方式。

“蓬莱文章”以下四句自成一段,写登楼引发的感慨,也是李白与族叔李去酒酣耳热之后谈话的中心。诗中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中间”指南朝,南朝在汉魏与唐朝之间。李白推崇南朝诗人谢朓,这次又是在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的楼上饮酒,因此,自比小谢,就显得非常自然,也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主客双方谈古论今,雄心勃发,连天上的明月也想摘下来。诗人神驰宇宙的豪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在“欲上青天揽明月”句中形象地表现出来。然而,这不过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当他从幻想回到现实里,就会更强烈地感到理想与现实难以统一的苦 闷。

“抽刀断水”以下四句写壮志难酬的悲慨。诗人从高楼上远远望去,溪水如带绕城而过,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抽刀断水水更流”是生活中的现象,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由于这一比喻源于眼前景,合乎心中情,因此读来感到自然天成。李白一生借酒消愁,自想解脱,但就此“举杯销愁愁更愁”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 一句诗中三个“愁”字,足见愁思之多,与开头“多烦忧”相照应。李白长期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逃避现实虽不是其本愿,便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的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最后这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 之词。

李白的诗,语言朴素,感情激荡,韵味深长,形成独特的“纵逸”风格一。这首饯别诗如歌如诉,情感跌宕起伏,体现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怀才不遇却又 无可奈何的心态。结构上的大跨度跳跃与诗人的情感变化相一致。

5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 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 泪!

这是描写北宋西北边边境军旅生活的词。范仲淹作此词时,任陕西经略副使,抗南西复的侵扰。词中描绘边地奇异的秋景,表现作者慨叹功业未立和戍边 将士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

写乡思离愁的作品,往往借萧瑟的秋景表达。这首词也如此。但这首词所描绘的秋景与寻常所见的不同。“塞下秋来风景异”,开头先交代所写景象的地域、季节,用一异”字概括总的感受。如果作者是当地人,就不会觉得眼中的景象有何异

处;而范仲淹是苏州吴县人,来到西北边地,自然会感到这里的风光奇特。他是否喜欢这里的风光?词中没有明说,但“衡阳雁去无留意”却表达他的情感:连南飞的大雁都毫无留恋之意,何况是离乡戍边的将士?傍晚时分,四面 传来北疆特有的声响,与军中的号角声交织在一起;词人笔下的西北边境的秋 景,悲凉奇异;从“孤城闭”中,也透出当时军事态势严重。

下片由写景转入抒情。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紧承“孤城闭”而来。词人身在荒僻的过境孤城,夜晚难免会起乡关之思,于是借酒消愁。但一杯浊酒哪能消得了浓重的愁思!何时才能返回家乡?“燕然未勒归无计”,尚未破敌立功,还乡之计无从谈起。“羌管悠悠霜满地”是个写景句,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词义中见出将士们寒夜戍守的艰辛,以及因“归无计”而“人不寐”的哀伤。这里的“人”指谁?既指身为经略副使的词人自己,也包括广大的戍边士卒。结句“将军白发征夫泪”最能引发读者的同情和思考:将军为什么深夜不寐、愁白了头发?显然是“燕然未勒归无计”造成的;征夫为什么落泪?也是出 于同样的原因。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构成守边将士复杂的心态。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本词的结构方式。写景围绕“异”字着笔,勾勒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塞下秋景;抒情重在揭示孤城将士内心的苦闷,那种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的抑郁情怀、写景与抒情的结合,表现苍凉悲壮的艺术风格。

6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写景小令选取秋天几个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巧妙组合,创造萧瑟凄凉的 意境,用以衬托天涯游子孤寂凄楚的心情。

前三句写景的方法很特别:每句都是三个名词性的短语排在一起,短语之间、句子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词语,让读者根据前后连贯的几个画面意会“秋思”的主题。“枯藤老树昏鸦”,显然是深秋傍晚的景物。树是老的,藤是枯的,显得毫无生气;而傍晓时栖息树上的乌鸦却能引起旅人思归之念。“小桥流水人家”,本来是恬静明丽的景物,在境界上似乎与上下句所描写的景象截然异趣,其实不然。因为旅人在荒郊野外见此安适的人家,只会引起“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愁绪。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更给人以苍凉之感。一个“古”字唤起人们对古往今来多少过客的不尽联想;“西风”即秋风,既点明季节,又增添悲凉气氛; 而旅途劳顿的“瘦马”,使整个画面带有令人沮丧的感情色彩。

末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不仅写景,而且写人。于暮色苍茫中,烘托出一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人来。前面一系列景物的渲染, 为末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了铺垫。

这支曲子只有28个字,却能以巧妙的构思,给我们摹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创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不仅写景,而且写人;不仅用景物点染“秋”,而且用景物来表现“思”,把“秋思”写得非常凄恻。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称誉这首小令为“秋思之祖”。近代王国维《元剧之文章》说:“(马致远)《天 净沙》小令,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的确是中肯的评论。

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从诗的标题看,这是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回赠之作。两位诗友阔虽多年后在扬州初次相逢,白于筵席上赋诗相赠,刘乃作此酬答。诗中曲折地表达诗人遭 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的心情。

诗的开头回首往事,抒发感慨。“巴山楚水”指贬居之地。回想二十多年来两度遭贬,一直在远离京城的荒僻之地为官,心中感慨万端。“弃置身”表达 诗人对自己被朝廷长期冷落的一满。

三、四句用两个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闻笛赋”指晋人向秀所作《思旧赋》。诗人在外地二十多年,如今召回京城,许多旧友已经去世,只能徒然地呤诵“闻笛赋”表达怀念而已。“烂柯人”指传说中的人物王质。相传王质进山打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观看。棋到终局,王质发现手里的斧柄已烂掉。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过去了一百年。诗人以王质自比,说明自己贬谪时间太久, 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

五、六句以“沉舟”“病树”自比,固然感到忧伤,却又相当达观。刘禹锡当初参与政治革新活动时只有三十四岁,不幸被贬二十三年,如今已是垂暮之年。但展望未来,沉舟的旁边千帆过往,病树前面万木向荣。诗人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 的沉浮,表现豁达的胸怀。

末两句点明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歌一曲”指白居易在席上赋诗相赠。“长精神”,即增长精神,振作精神。诗人在朋友的关怀下,表达要振作精神,重新 投入到生活中去。

这首诗的精华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此联所展示的艺术形象明朗清新,意境沉郁又有豪迈之气,客观上被人认为包含着一种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其引申意义已远溢于本义之外。后人常引用此两句来说明:没落的事物,就由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依然要按着自己的规律发展下去。

8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以“无题”为题,等于没有题目。诗人为什么不给这首诗定一个与诗意有关的题目?可能是有他的苦衷,不便明说吧。从首句“相见时难别亦难”看是首伤别的诗。为谁伤别呢?是挚友还是恋人?还是另有寓意?但从描写内容 来看似是首伤感离别的爱情诗。

首联写暮春时与自己所爱的女子别离的伤感情景。“相见时难”的 “难”,指困难,“别亦难”的“难”指难受,两个“难”字意思不同。见面本已很困难,所以分别时也令人难受。“东风无力百花残”,渲染当时别离的气氛, 情景交融。“东风”即春风,“残”字使人有凄楚的感觉。

颔联写别后相思,以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方”“始”,都是“才”的意思。春蚕直到死的时候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时才停止流烛泪。这里的“丝”与思念的“思”谐音,蚕丝和蜡泪象征爱情;而“死”啊“泪”的,则暗示爱情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也有人认为这里可能是 诗人借以抒发政治上屡遭挫折后的苦闷心情。

颈联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古人说“女为悦已者容。”故诗人转写对方即从晓妆对镜落笔。“但愁去鬓改”,是对青春年华逝去表达忧虑。一个“改”字,见出别离之久,相思之苦。当诗人夜晚独对荧荧烛泪之时,所爱的人也许正在凄清的月光下踯躅苦吟吧?“应觉月光寒”,忖度对方的处境和感受, 可谓一往深情。

尾联表达诗人的愿望:有人为他们传递信息。将对方住处比做“蓬山”,含有可望不可即之意。为什么见面这般难?其间必有难以逾越的障碍。甚至连打探一下她的音讯也不容易,只有请神话传说中的青鸟帮忙。“青鸟殷勤为探看”,只是诗人苦苦相思时的一种愿望而已。“为探看”即为我探探看,口气中 充满期待之意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上)古诗词背诵默写

《望岳》

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

2.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

3.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

4.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

&

《春望》

1.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

2.诗人感时伤别、 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抒发伤感之情)的语句:

3.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

4.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的:

&

《石壕吏》

1.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

2.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

3.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

4.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

5.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

6.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

7.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语句:

&

《归园田居》

1.表明诗人带着闲适、自豪的心情,写一日的情形,可见诗人勤奋、执著的语句:

2.表明诗人热爱田园、怡然自得、不愿在污浊的现实中迷失自我(画龙点睛)的语句:

&

《使至塞上》

1.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

2.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雄浑景象的名句:

&

《渡荆门送别》

1.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

2.化静为动,表现诗人过荆门入楚地的壮阔景象,含喜悦开朗心情、朝气蓬勃活力的语句:

3.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

4.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

&

《游山西村》

1.含困境中蕴含希望哲理的名句:

。 2.表现村中热闹景象、民风淳朴的语句:

@ 名句综合运用

1.生活中,常有艰难险阻后豁然开朗的情形,引用陆游《游山西村》中的诗句应该是:

2.农民早出晚归,辛勤劳作,引用《归园田居》中的诗句表达:

3.表达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

引用《归园田居》中的诗句最合适的是:

引用《望岳》中的诗句表达应该是:

4.古诗中劝学的诗句很多,如:

5.我们想达到某个目的,又苦于没有途径,可以引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诗句:

6.表达豪迈乐观之情,引用《秋词》中的诗句应是:

7.劝他人要老当益壮,珍惜时间,可引用苏轼《浣溪纱》中诗句:

第四篇:苏教版八年级(上)语文古文诗词复习练习(1)

八年级语文诗词练习

一、《春望》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1、“破”描绘了国都被占,城池破败,残墙断壁的景象;“深”描绘出了草木繁密而又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刻画了诗人痛苦的心情。

2、“溅”“惊”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颔联移情于花鸟,在景中寄予无限的伤感之情。

3、颈联真切的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是心情。它能引起人的共鸣,成为千古名句。“连三月”写战祸之长;“抵万金”言家书难的。

4、“搔”通过细节写出了诗人无法排解的忧国思家之情。

5、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首联和颔联。

二、《泊秦淮》抒发了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1、 首句写景。两个“笼”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融为一体,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2、 第二句点明环境,在结构上起枢纽作用。

3、 后两句以形象化的议论,运用曲笔,讽刺了只顾贪图个人享受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

4、 “犹”抒发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世风的愤恨之情。

5、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首句。

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欲望。

1、“僵卧孤村”描绘了诗人年老久病,无所作为的处境。

2、通过“风吹雨”把现实和梦境结合起来,自然而又巧妙。“风吹雨”照应了诗题,同时窗外的风雨声与战场上的马蹄声很相似,引出了下一句。

四、《七律 长征》生动形象的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1、“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长征”是题目。

2、 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江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3、“腾”突出了五岭的奔腾气势,“走”突出五岭的疾驰状态,衬托了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4、“暖”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了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烘托了泸定桥环境的险恶,战争的激烈,反衬红军大无畏的英雄形象。

5、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颔联。

五、《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表达了与知己的惜别之情,体现出高远的志趣。

1、“风烟”突出了杜少府任所的卑湿荒远,上任路途的艰险。“望”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川联系起来。

2、颈联写出了友谊的哲理,真正的友谊是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

3、这首诗不同于其它送别诗,开辟了送别诗的新意境。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字里行间体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六、《夜雨寄北》从时间、空间的相关变化中写出了人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今日彼此相思之意。

1、 “问”写出了夫妻之间的关怀、惦念;“话”照应了“问”,写出了宦游人的乡愁和歉意。

2、 次句借凄凉的秋景抒写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

3、 次句中的“巴山夜雨”是现实中的,是凄凉的;尾句中的“巴山夜雨”是现象的,是温馨的。

七、《己亥杂诗》

1、“浩荡”形容愁思无穷无尽。

2、

一、二两句抒写了诗人辞官离京时忧虑、怨恨及失落的心境。

2、

三、四两句运用新奇的比喻,诗人以“落花”自比,以“花”比作新生命,表达了诗人对

2 理想和信念的执著的追求。

3、

三、四两句有什么现实意义?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诗句?

八、《过零丁洋》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1、 “干戈寥落”包含了诗人很多的辛酸和遗憾。

2、 颔联的特点: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雨打萍”是文天祥政治生涯的写照。意思是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3、 颈联利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抒写诗人忧虑不安的心情,极为巧妙、新奇。意思是去年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而今在零丁洋里悲叹孤苦零丁。

4、 尾联以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成为爱国志士激励民族气节的警句名言。

5、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是如何看待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关系的?

九、《望岳》以“望”字着笔,重在描写望山的所见所感,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1、 首联写出了远望中的泰山的山势。

2、 颔联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钟”运用拟人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运用夸张写出了泰山的高峻绵长。

3、 颈联写凝望之景。意思是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为之荡漾,归鸟进入眼帘,时已薄暮。

4、 “凌”“览(俯视)”既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

5、 尾联取《孟子》入诗,具有象征性和启发性,既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也表现了诗人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十、《钱塘湖春行》以“行”为线索,以“春”为着眼点,写出了西湖早春美

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1、 首句点明春游的地点,次句写诗人瞭望湖面。

2、 颔联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的景象。颈联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的景象。这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景色给予人的感受。

3、 “争暖树”“啄春泥”说明天气乍暖还寒,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

4、“渐欲”野花渐开渐多,“没马蹄”点出草浅。

5、“行不足”是爱的体现,同时也照应了题目。

6、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颔联和颈联。

十一、《登飞来峰》抒写自己在山上最高层时心中的感受。

1、 鸡鸣日出是传闻之景,同时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

2、 “不畏”道出了诗人独特的感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3、 “浮云”既是实写,也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十二、《雁门太守行》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1、 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2、 首句运用夸张和比喻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次句写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黑云”和“日光”是想象之词,不一定是实写。

3、

三、四两句描绘激战中壮美的边塞风光,创设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4、

五、六两句表现了将士们的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5、

七、八两句运用典故称颂了天子和将士。

6、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前四句。

十三、《别云间》诗人诀别故乡,表现了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和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1、 “羁旅客”是诗人自谓。“又”充满感叹之情,极为悲苦。

2、 “难”难在抗清事业未成,再难见到故园和亲人。

3、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颔联。

4 十

四、《论诗》提倡创新精神

1、“不新鲜”并不是贬低李杜,而是从读者的审美感受的角度说的,读者需要创新,需要符合时代发展的作品。

2、

一、二两句为

三、四两句的议论作铺垫。

1、《望岳》一诗中既表现泰山雄伟,又表现出诗人心胸气魄的诗句是: , 。

2、《望岳》一诗中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将大自然写得充满感情的诗句是: , 。

3、《望岳》一诗中写凝望泰山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心胸为之荡漾的诗句是: , 。

4、《钱塘湖春行》一诗中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的景象的诗句是: , 。

5、《钱塘湖春行》一诗中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的诗句是: , 。

6、《登飞来峰》一诗中反映诗人对当时保守势力的蔑视,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的诗句是: , 。

7、《雁门太守行》一诗中表现激战中苍凉悲壮之氛围,奇异的边塞风光的诗句是 , 。

8、《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写救援部队不畏寒夜浓霜,勇往直前,夜袭敌阵的诗句是: , 。

9、《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写唐军将士以死报效朝庭,揭示奋勇杀敌原因的诗句是: , 。

10、《别云间》一诗中表现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的诗句是: , 。

11、《别云间》一诗中表现对山河沦丧极度悲愤的诗句是: , 。

12、《别云间》一诗中表现对抗清斗争充满坚定信念,感情悲壮但又显示冲天豪气的诗句是:

, 。

13、《论诗》一诗中表现对文学创作要有时代特色的诗句是: , 。

6

14、《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用奇妙的比喻描写月光洒满庭院的子: , , 。

15、《小石潭记》一文写潭中小鱼呆然不动的句子是: , , 。

16、《小石潭记》一文写潭中小鱼与游者逗乐,调皮活泼的句是: , , 。

17、《小石潭记》一文写潭边树、蔓优美姿态的句子是: , , 。

18、《小石潭记》一文写用形象的比喻、动静结合描写远望溪岸的句子是: , , 。 ,不可知其源。

19、《小石潭记》一文描写小潭周围凄清的环境,抒发自己寂寞处境中悲凉心绪的句子是:

, , , 。 20、《治水必躬亲》一文中写治水必须亲自实地勘测、询访才能得到真实情况的一组对偶句是: , 。

21、《治水必躬亲》一文中写所治之水实际情况有各种不同情况的一组排比句是: , , 。

22、《治水必躬亲》一文中写假设治水不能成功的一些人为原因的句子是: , , ,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也。

古诗句练习

1、__________________,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___________________。 已知泉路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灵旗空际看。 这诗句出自______(朝代)_______(诗人)写的__________________中的诗句。

A诗人诀别故乡,表现了对山河沦丧的_________-和对家乡亲人的_____________和对抗清斗争的_____________ B “羁旅客”是诗人自谓。“又”充满______________________。“难”难在抗清事业未成,再难见到故园和亲人。

2、黑云压城城欲摧,_______________。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这诗句出自______(朝代)_______(诗人)写的__________________中的诗句

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B 前四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四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首句运用______和______(修辞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次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形。“黑云”和“日光”是想象之词,不一定是实写。D

三、四两句描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创设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E

五、六两句表现了将士们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F

七、八两句运用____________称颂了天子和将士。

3、飞来山上千寻塔__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 A这诗句出自______(朝代)_______(诗人)写的__________________中的诗句 B 本诗抒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受。 C鸡鸣日出是传闻之景,同时也是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象征。

D“不畏”道出了诗人独特的感受,反映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进取精神。 E“浮云”既是实写,也比喻当时的_________。“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

8 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_ A这诗句出自______(朝代)_______(诗人)写的__________________中的诗句

B以“____”为线索,以“___-”为着眼点,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喜悦之情。 C首句点明____________,次句写诗人_________________。

D、 颔联从_____________写早春的景象。颈联从_________________写早春的景象。这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受。

E、 “争暖树”“啄春泥”说明天气___________,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活力。 F、“渐欲”野花________________,“没马蹄”点出____________。 G“行不足”是爱的体现,同时也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___________________. 荡胸生曾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A这诗句出自______(朝代)_______(诗人)写的__________________中的诗句

B以“____”字着笔,重在描写___________,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___________,显示出诗人______________的朝气。 C、 首联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山势。 D、 颔联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钟”运用_____(修辞)写出了泰山的___________;“割”运用_______(修辞)写出了泰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E、颈联写____。意思是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为之荡漾,归鸟进入眼帘,时已薄暮。

F、 “凌”“览(俯视)”既写出了泰山的_________,也表达了诗人的_____________ G、 尾联取《孟子》入诗,具有象征性和启发性,既写出了泰山的__________,也表达了诗人的___________,也表现了诗人敢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雄心和气概。 6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

A“浩荡”形容愁思________.B、

一、二两句抒写了诗人辞官离京时_______________的心境。

9 C、

三、四两句运用新奇的_______________,(修辞),诗人以“____________”自比,以“花”比作________,表达了诗人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追求 7______________, 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__________________。 海内存知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儿女共沾巾。 A这诗句出自______(朝代)_______(诗人)写的__________________中的诗句 B表达了与知己的惜别之情,体现出______________的志趣。

C、“风烟”突出了杜少府任所的__________,_________的艰险。“________”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川联系起来。

D、颈联写出了______的哲理,真正的友谊是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朽名句。

D、这首诗不同于其它送别诗,开辟了送别诗的新意境。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字里行间体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的胸怀。

8、辛苦遭逢起一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 _________________,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__ A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的坚强决心。 B、 “干戈寥落”包含了诗人很多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C、 颔联的特点:以形象的比喻描写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命运。“雨打萍”是文天祥_______________的写照。意思是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D、 颈联利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抒写诗人___________的心情,极为巧妙、新奇。 E、 尾联以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生死观,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警句名言。

f这诗句出自______(朝代)_______(诗人)写的__________________中的诗句

9、___________________,尚思为国戍轮台.__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 A这诗句出自______(朝代)_______(诗人)写的__________________中的诗句

10 B表达了诗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强烈欲望。 C、“僵卧孤村”描绘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处境。 D、通过“风吹雨”把_______和____________结合起来,自然而又巧妙。“风吹雨”照应了诗题,同时窗外的风雨声与战场上的马蹄声很相似,引出了下一句。

10、_____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__。 A这诗句出自____(朝代)____(诗人)写的__________________中的诗句 B抒发了诗人心中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忧愤。

C、 首句写景。两个“笼”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沙融为一体,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渲染了_____________的气氛。

D、 第二句点明___________,在结构上起____________作用。

E、 后两句以形象化的_________-,运用曲笔,讽刺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晚唐统治者。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_____________。F“犹”抒发了诗人对________________的愤恨之情.

1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这诗句出自____(朝代)____(诗人)写的__________________中的诗句 B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痛苦心情。

C、“_______”描绘了国都被占,城池破败,残墙断壁的景象;“______-”描绘出了草木繁密而又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刻画了诗人痛苦的心情。

D、“___”“___”是使动用法,颔联移情于________,在景中寄予无限的伤感之情。 E、颈联真切的表达了战乱中人_________、__________音讯是心情。它能引起人的共鸣,成为千古名句。“____________”写战祸之长;“________________”言家书难的。 F“________-”通过细节写出了诗人无法排解的忧国思家之情。

第五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

《野望》赏析题

1、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答:中间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

2、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王绩的野望中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以平平淡淡的叙述,首先推出薄薄暮色之中,诗人兀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明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使之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衡色彩,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理解要点:

1.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首句给中间两联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有几分彷徨和苦闷,所以首联在全诗的作用就是借景抒情,总摄了下面的六句

2.首联奠定全诗凄凉、萧瑟的氛围,“徒依”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表现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首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使之情景交融。 3.徙倚是徘徊之意。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总摄下文

4.主题:全诗通过对萧瑟恬静的秋景描写,表现了作者的百无聊赖的彷徨和孤独无依的抑郁心情

5.尾联:运用典故,表达了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抒发了孤独无依的抑郁之情,同时兼有不问世事的闲适思想。

《黄鹤楼》赏析题

1、崔颢在《黄鹤楼》中融情于景,表达物是人非感慨的诗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1

2、表达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4、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6、“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答:对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强烈感慨。

7.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答: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

8.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静,表现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9、“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10、“此地空余黄鹤楼 ”和 “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答: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 ”,强调空间上的虚无。 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 “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11、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

三、第四联。

2 答: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尾联情景水乳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使至塞上》赏析题

1、主旨:通过描写奇特壮丽的边塞风景,表现诗人内心的孤寂情感。

2、全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叙事写景?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3、简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的写作手法。

答: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自己比作"征蓬""归雁",说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的"直"和"圆"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吗?

答:"直"和"圆"两字用得逼真、传神。准确地描写了沙漠广阔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孤寂的感受。大漠无边,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直"字荒凉孤独中透出挺拔雄伟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长河"之上,是一轮圆圆的落日,"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渡荆门送别》赏析题

1、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

答: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答: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3 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③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3、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

答:“随”字化静为动(或“以静写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

《钱塘湖春行》赏析

1、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答: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浅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表达诗人对西湖春天的喜爱之情。

2、请对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进行赏析。

答:示例一:这首诗的颔联对仗非常工整,而且极幅画面感。它通过描写莺燕的活动突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特点。

示例二:运用动词恰当传神。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描写了燕子忙碌而兴奋的神情。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3、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

答:如“争”生动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又写出春光给自然带来的活力;

如“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

如“乱”“迷”客观真实地再现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的早春之景

4、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4 答: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通过描写西湖蓬蓬勃勃的春意,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景色无比赞美和喜爱之情。

6、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到“绿杨阴里白沙堤”终。以“最爱湖东行不足”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觉给读者无穷的回味。(请用诗中原句作答)

7、展开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颈联所表现的景象。

答:芬芳的野花四处开放,五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新长出的碧绿如茵的嫩草,才刚刚能盖过马蹄。

8、本诗第二至第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绘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快,生机勃勃。这些景物依次是:春水初平、早莺争春、燕啄春泥、乱花迷眼、草没马蹄。

《饮酒》赏析

1、诗中表达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心远”和“悠然”。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答:示例: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

3、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 答:“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

4、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同意。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5、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答: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描写采菊时无意间偶见南山,南山静穆超然的风景正好与

5 作者悠然自得的心境相融合,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6、“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答: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7、请从这首诗中选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写下来,并简要分析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①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人虽身居闹市,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表达了诗人内心宁静,脱离尘俗的思想感情。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回答“无车马喧”的原因。“心远”表达了诗人超凡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思想情感。

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东篱采菊,抬头见山,表现了他悠然自得,物我两忘的思想境界。

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诗人以飞鸟自喻,通过黄昏中飞鸟结伴归林的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摆脱束缚,归隐田园的惬意和自由自在的思想情感。

⑤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真意”指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诗人从大自然中悟到了无法言说的人生真谛,表达了诗人陶醉其中,悠然忘我的境界。

《春望》赏析

1、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答:“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深”字写出了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乱草丛生的景色,令人满目凄然,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2、请对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答:尾联描绘了一个头发花白,稀疏到“不胜簪”地步的诗人形象,透过这一形象,可以想见其内心的凄怆、悲凉,其苍老之态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3、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4、诗题是《春望》,那么诗人“望”到了哪些春景?答: 草、木、花、鸟

6

5、说说你对诗歌尾联的理解。

答:尾联形象写出了诗人的苍老之态、苍老之快,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家、悲己之情。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答: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7、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忧国思家的情怀。

8、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答:这两句的意思是“感怀时局,见到花开不禁伤心落泪;怨恨离别,听到鸟鸣不由心惊。作者移情于物的拟人手法,具体写了自己在这个春天里的特殊感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心情。

9、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自选角度赏析。

答:诗歌的前四句是春望之景,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很有层次。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感时伤世之情。

《雁门太守行》赏析

1、请简要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了战争形势的紧迫。 示例一: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把敌军比作黑云,既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而且“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城欲摧”表现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示例二: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淳尽致地揭示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示例三:在色彩运用上,“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一个“金”字表现出我军将士雄姿英发、高昂迎战的状态。两相比照,表现出战争形势的紧迫。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感? 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赞颂了边关战士的战斗意志和誓死为国的壮志豪情。

3、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有下列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正确,为什么?( )

7 A孤城将破,将士们拼死守城 B孤城将破,但将士们斗志昂扬,并趁夜出击 C孤城将破,远方援兵趁夜而至

答:诗人把一个旷日持久的战争浓缩在一个昼夜里加以表现,诗中写了三幅画面,一是在白天将士们严阵以待,一是黄昏前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兵出其不意袭击敌人故答案是(B)

4、诗人用斑斓的色彩来描写战争场面,请加以赏析。

答:本诗有着鲜明的色彩:金色、胭脂色、紫红色和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时值深秋,黑云压城,战士们穿着铠甲在夕阳的映照下,在鼓舞人号角声中,浴血奋战,大块殷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使塞上的紫色显得更浓烈,让人感受到一种黯然凝重的气氛.从而渲染出悲壮惨烈的战争的场面。

5、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答: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6、首句用压城的黑云暗喻,一个“压”字把敌军的 的情况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7、这首七言古诗,借用乐府就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如归的英雄气概。

8、颔联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的很壮美,其中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9、颈联中“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的刺客荆轲的《易水歌》。

10、尾联中的“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的燕昭王所筑,引用这个典故,作用是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11、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答:这是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这里所说的“报君”、“为君死”跟封建时代臣子的“愚忠”有着本质的区别,“君”这是中央集权的象征,“为君死”即为维护中央集权战死。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两句也可算得是诗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了。

《赤壁》

译文:沉埋在沙中折断的战草还没有腐蚀,自己拿起来磨洗认出是前朝的兵器。

8 如果不是东风给周郎方便,铜台中深锁的就会是二乔。

作者: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1.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周瑜,诗人杜牧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2.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3.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从诗句的形象性或感情的含蓄性任一方面答均可。) 4. 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那一种写法?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3分) 答:杜牧的《赤壁》属于咏史诗,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借史实抒情的特点。 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

答: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中自然界的东风,又指促人成功的机遇。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6.理解性背诵。

(1)作者用形象思维,用假设语气提出的议论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答: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折戟——小;赤壁之战——大;

9 国家的命运——大),表明诗人的怀才不遇,有志不得伸。 8.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答: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9.这首诗是咏史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感慨。 10.请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锅二乔”。

答:(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的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此句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以小见大,深刻警醒,别出心裁。对周瑜的丰功伟绩予以怀疑,主意新奇,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这正是本诗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11.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表达了自身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

1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13.选出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D)

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 “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C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

D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译文: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

10 徘徊。

作者: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1.表现作者怅然若失的句子是:小园香径独徘徊。

2.本词中被后人传唱引用来表达思人之情的千古名句是:夕阳西下几时回? 3.本文中被后人誉为天然奇偶的词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4.本次中表现作者盎然得意之情、闲散寻欢之志,有含蓄地表达作者感伤怀旧之一的词句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5.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6.《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7.全词的思绪都围绕“ ”字来抒写。(1分) 8.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词抒写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叹惋。 B.对春花落去、燕子归来的景象,词人既感到似曾相识,又觉得无可奈何。 C.词的上阕,写词人看着眼前的景况,勾起了对昔日欢聚的回顾,由此感叹时光的易逝。

D.词的下阕,描写春花的凋谢飘落及燕子的归来,抒发了词人伤春怀旧的情感。 答案:7.(1分)独

8. (2分)B (诗人写的并不是对燕子归来的情景似曾相识,是对人事变迁,时光易逝的感叹!)

9.请简要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好在哪里?

答:示例一:“落花”这个意象写出了暮春之景,表达了惜春之意,“归燕”这个意象表达旧燕归来,时光已逝,物是人非之感。

示例二:一切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重现是“似曾相识”罢了。

11 10.用自己的话描绘这首词所展现的画面。

答:暮春夕阳西下,词人漫步在一座小园里。暖和的天气,朱栏雕砌的亭台,都还是和去年一样,使词人想起去年在这里和友人聚会的场景。现在,人事变迁,聚散匆匆,友人早已各自分离。此情此景,更是增加了他的惆怅。 11.上阙赏析:

练字:“新”“旧”对比,表达了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怅惘情思。“几时回”三字折射出一种企盼其返,却又知其难返的无奈。 下阙赏析:

修辞:前两句为对偶句,句中“来”“去”相对,表现了词人对时光逝去的惋惜之情。

哲理:一切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重现是“似曾相识”罢了。 练字:“独”字突出形影相吊,准确而传神地奠定了全词孤独寂寞的基调。“徘徊”为动作描写,传达出词人伤春惜时的惆怅情绪。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译文: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善相邀。殷勤问:归宿何处请相告。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学做诗,枉有妙句人称道。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去。

作者: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1、《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下阙哪一句是对 “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该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2 答: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表达了词人晚年在现实生活面前怀才不遇、孤独无依、奋力挣扎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2、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两句所写的梦境。 答:清晨,茫茫的大海,云雾弥漫,波涛汹涌。海风呼啸,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而无数的船帆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3、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中能体现她豪放风格的句子是: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4、“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谩”二字值得品味,请加以赏析。

答:“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唯恐浪费青春和生命,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谩”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怅:一是空有诗情诗才,因知音早逝,而无人能会意;二是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5、“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几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答:这几句引用典故,运用比喻,八自己比成大鹏,乘万里风高飞远举,叫风不要停止,把她的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表达了词人有大鹏之志,也反应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13

上一篇:八上道德与法治练习题下一篇: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