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一单元写作

2022-08-23

第一篇:人教版第一单元写作

八年级下 人教版第一单元 教案设计

课程纲要

一、课程名称: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二、总课时:70课时左右

三、课程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背诵名篇名段。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分析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3、通过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让学生搜集资料,大胆创新、展示成果、交流心得。

4、两周一次作文。通过作文指导课,让学生知道“写什么”和“怎么写”。

四、课程内容:

第一单元:(共10课时)

1、新闻两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课时)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1课时)

2、芦花荡 (2课时)

3、蜡烛 (1课时)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1课时)

5、亲爱的爸爸妈妈 (1课时)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3课时)

第二单元 :(共11课时)

6、阿长与《山海经》(2课时)

7、背影 (2课时)

8、台阶 (1课时)

9、老王 (2课时)

10、信客 (1课时)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让世界充满爱(3课时)

第三单元 :(共11课时)

11、 中国石拱桥(2课时)

12、桥之美 (1课时)

13、苏州园林 (2课时)

14、 故宫博物院 (2课时)

15、说“屏” (1课时)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说不尽的桥(3课时)

第四单元 :(共10课时)

16、大自然的语言 (2课时)

17、奇妙的克隆 (2课时)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1课时)

19、生物入侵者 (1课时)

20、你一定会听见的 (1课时)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走上辩论台(3课时)

第五单元:(共11课时)

21、桃花源记 (2课时)

22、短文两篇 陋室铭

爱莲说 (2课时)

23、核舟记 (1课时)

24、大道之行也 (1课时)

25、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2课时)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莲文化的魅力(3课时)

第六单元 :(共11课时)

26、三峡 (2课时)

27、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2课时)

28、观潮 (1课时)

29、湖心亭看雪 (1课时) 30、诗四首 归园田居(其三)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游山西村(2课时)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怎样搜集资料(3课时)

五、课程实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结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赏,诵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尤其要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8)、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9)、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10)、利用竞赛,学科活动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办手抄文学报,锻炼能力,提高兴趣。

11)、课前一分钟演讲:包括自我介绍、新闻消息、小故事、成语解说等,锻炼表达能力。

六、课程评价:

(一)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1、对学生当堂进行评价,可通过提问次数,背书卡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价。

2、在学校积极与班主任交流学生学习情况,利用校信通、驾校活动手册与家长交流学生在校学习状况。

3、认真组织综合性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检验学生的知识储备。

4、利用学习小组长进行过程评比,与素质评定结合。

(二)学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评价:

1、卷面检测,通过期中等阶段性抽测,以获得学生知识的储备。基础字词,诗词背诵,语段分析,写作训练等。

2、进行至少一次基本功展示,如我是小小书法家——硬笔书法比赛。

3、进行一次读书报告会和读书笔记展评。

4、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教师、家长的评价相结合,给每位学生做出综合评定,评价方式应当多种多样,即可用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等方式

(三)教师教学行为评价:

1、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提问覆盖面广。

2、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3、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兴趣高。

4、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有风格。

第一课 新闻两则

一、课时安排:2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了解新闻消息的特点,并能进行简单分析。

2、体会文中语言的准确精练、铿锵有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4、准确认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和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辅导课堂练习。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幻灯片演示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进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

三、重点难点剖析

(1)重点:

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新闻消息的一般特点。

2、分析文章的谋篇布局,注意划分层次,理清思路,注意前后内容的联系。

(2)难点:

1、分析本文准确简洁的语言风格。

2、培养学生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第1课时

一、创建情景导入

在现代社会里,新闻在传播信息方面起着巨大作用。“新闻”这个名称。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

二、朗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对文章产生整体认知。

1、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2、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背景

3、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4、抽学生回答,归纳总结。

三、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新闻的六要素和结构的五部分。

1、自由朗读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必起渡江作战。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新闻的五个组成部分

(1)、结合课后练习一,分析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

(2)、抽学生发言。

(3)、归纳总结,并板书。

五、板书设计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导语: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1~2句) 主体:详述三路大军战斗经过(3~16句) 中路军安庆一芜湖 西路军九江一安庆 东路军南京一江阴 时间 20日夜~21日夜 21日17时~22日22时 21日17时~22日22时 兵力 30万 35万 35万 渡过兵力 30万 2/3 大部 第二课时

一、新闻知识复习,自学《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1、新闻知识

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新闻的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映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新闻的写法:以叙述为主,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2、阅读课文,概述文章主要内容,并找出文章的六要素。

3、抽学生回答,归纳总结。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月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二、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找出来。

1、相同处

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2、不同处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

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三、板书设计

本文写作特点:依时叙事、详略得当、

叙议结合、去粗取精、语言精炼

第三课时

一、疑难字词练习

1、听写字词,抽多名学生上台练习。

2、通过注音、释义、造句等方式,掌握字词。

二、课堂练习

1、解决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第一小题:②句好。“突破”表明敌军有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第二小题:②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第三小题:①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2、拓展练习,阅读一篇新闻,回答问题。

新华社呼和浩特5月3日电 从今天上午10时开始,内蒙古出现大范围大风、扬沙、沙尘暴天气,其中呼和浩特市地区遭遇强沙尘暴,是今年以来最强的一次。

(1)这是消息的导语部分,根据它来填写消息的标题。

(2)这则消息的来源是哪里?

(3)根据导语部分,写出这则消息的下列几个要素。

时间: 地点: 事件:

三、作文

1、让学生针对自己所知的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写一篇短消息。

2、抽学生朗读。

3、作出评价。

第二课 芦花荡

一、课时安排:2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准确认读文中的词语,明了词语含义。

2、休会本文雅致隽永的环境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讲解,辅导完成课堂练习。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比较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认识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2、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

三、重点难点剖析 (1)重点

1、景物描写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2、整体感知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2)难点

1、景随情移,情景相生的描写手法。

2、人物性格的探讨研究。

第一课时

一、突出主人公神秘感,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文。

1、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2、介绍作者情况和故事背景。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1913年4月出生于河北省安平县。代表作品为《白洋淀纪事》。这部作品显示了作家成熟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结合。以他为代表的河北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白洋淀派”。他的小说又被称为“诗体小说”。

二、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梳理文章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并划出景物描写的句子。

2、抽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的把握。

3、分组讨论: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思路。

4、抽学生回答,归纳总结。

三、分析文中独具特色的景物描写。

1、学生踊跃发言,读出自己觉得较好的景物描写的句子,并说出好在哪里。

如:第2段“月明风清的夜晚,„„奔着东南去了”

第9段“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第38段“月亮落了,„„有些飒飒的风响”

第59段“水镜子一样的平„„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第62段“鲜嫩的芦花„„正在迎风飘撒”

2、分析修辞用法在景物描写句中的作用。

四、板书设计

起止段 内容 作用

1-8 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要人物 为情节展开做铺垫 9-19 老头子要送两个女孩找队伍 开端 20-54 一个女孩受伤,老头子愧疚,决定报仇 发展

55-63 老头子诱使敌人进入圈套,讨回血债 高潮和结局

第2课时

一、整体感知主人公的英雄性格

1、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组织学生讨论。

3、抽学生回答,归纳总结。

二、人物性格难点研究

1、作者是如何表现老头子过于自尊和自信的性格的?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2、抽学生回答,归纳总结。

具体表现:

过于自信:第5段:“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

第10段:“安心睡一觉吧„„”

第21段:“不怕,探照灯照不见我们”

第31段:“他打不着我们”

第6段:“每天夜里„„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过于自尊:第

38、39段:知道女孩因为他的不慎而受伤后十分难过“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第47段:由自尊自信激起他对日本鬼子无限的怒火;

第51-54段:女孩与老头的对话,表现老人的自尊。 具体性格特征:

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自尊自信,固执任性;爱憎分明,有勇有谋。

三、指导完成练习

1、通过注音、释义、造句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疑难字词的掌握情况。

2、解决课后习题。

3、指导完成课堂练习。

四、板书设计

高涨的爱国抗日热情爱憎分明的强列感情1.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过于自信和自尊的品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 2.疑难字词:

退却 编算 挂花 飒飒 丢人现眼 张皇失措 第三课 蜡烛

一、课时安排:1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会用细节描写展示人物内心世界。

2、把握作者感人致深的写作手法。

3、通过揣摩语句,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用血肉凝结的情谊,体会主人公对同志深厚的爱,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三、重点难点剖析

(1)重点:

1、分析作者写作手法感人的原因。

2、体会主人公对战士深厚的情谊。

(2)难点:文中的外貌及动作描写是如何揭示人物心理的。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1、蜡烛是一样很普通的东西,同学们说一说蜡烛有何作用?

照明 本文赋予一种崇高的意义。

2、简单介绍作者、文章体裁和文章的背景资料。

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

3、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找出令自己感动的片段。

4、抽学生概括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要素。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结果)。

二、完成课后习题一

1、抽学生朗读自己划出的语句,指导其读出感情。

2、结合课后习题一,让学生说说这些片段感人的原因。

3、提问: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分析她的形象。

4、抽多名学生回答,归纳总结。

三、自主研读,品味反复描写的作用。

1、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地反复描写? 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对蜡烛的六次描写 对黑围巾的五次交代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归纳总结。

作用: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 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四、课堂练习

1、指导完成课堂练习。

2、揣摩文中语句,完成课后习题二。

五、板书设计

环境描写 ----烘托气氛、衬托人物

人物形象的刻画----动作描写

细节的描写---蜡烛

感情的基调---敬爱和哀痛

主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第四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一、课时安排:1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体会文中反语的运用。

2、领会文章中语句的意蕴,分析其如何体现作者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3、文章语言精彩,细心揣摩可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2、讨论法、问答法、诵读法、点拨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2、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三、重点难点剖析

(1)重点

1、分析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2、把握文中反语的运用。

(2)难点

1、领会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2、感受作者富有特色的语言。

第一课时

一、展示图片,介绍背景资料及作者,导入课文。

1、展示图片,让同学介绍有关圆明园的情况。

2、补充介绍:圆明园的价值、背景资料。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北部。它是清朝五代皇帝倾心营造的皇家营苑,被世人冠以“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东方凡尔赛宫”等诸多美名。

圆明园是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大型建筑物145处,内收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

英法联军之役,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占领北京,他们野蛮地洗劫了北京城的同时,闯入圆明园。大肆抢劫,并放火烧毁了这座宏伟华美的皇家园林。

3、介绍作者雨果的情况。

雨果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二、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中相关知识。

1、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作者的声望,为他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他的目的达到了吗?

2、再读课文,划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和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三、品味文章精彩的语言,从中分析作者的感情和品质。

1、请几个同学朗读划出的语句,小组讨论品味语言。

2、设置问题帮助品味语言。

(1)这些语句体现作者怎样的感情?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品质?

(2)文中运用大量的反语来谴责英法联军的行径,这些反语起到怎样的效果?

分为两个方面: 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全部赞誉”等等反语,有委婉的讽刺意味。

“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我要抗议”等句子直接抨击英法联军的行为。

(3)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板书)

四、板书设计

圆明园总评:“世界奇迹”

分述:

1、与巴特农神庙比较

2、具体描述园中之景

3、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之作

文章主旨: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

第五课 亲爱的爸爸妈妈

一、课时安排:l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体味语言的深层含义,提高理解力。

2、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加以引导。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加深了解法西斯的罪行和战争的残酷,珍惜今天的和平。

三、重点难点剖析

(1)重点

1、体会文章主题:要和平,不要战争。

2、体味语言的深层含义。

(2)难点:感悟文章所体现的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主题思想。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疏通字词。

2、查找有关纳粹暴行的资料。

二、导入新课,把握文章内容,分析引文的作用。

1、作者介绍

聂华苓,美国华裔女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

萨特,法国哲学家、作家、评论家。著有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

2、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思考:正文前面引文的作用。

3、组织讨论,归纳总结。

(引文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萨特的话是很精辟的,特别是说他的记忆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可以作为全文的一个引子,回味起来,又是本文的点睛之笔。从萨特的话又可以看到克拉库耶伐次留给人的警示已越过国界。

三、梳理作者思路,理清文章结构,研讨文中重点语句。

1、正文的四个部分记述了纪念活动的四个片段,请概括出来。

2、学生回答,归纳总结。(板书)

3、“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关键词为“沉重”“美丽”。沉重的记忆“指什么?“美丽的记忆”又指什么。

“沉重的记忆”指纳粹党在克拉库耶伐次埋葬了7000名被残杀的人。

“美丽的记忆”指克拉库耶伐次的人民被敌人杀戮的那一刻所表现出来的整个民族的英勇。

四、设置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探讨文章内容。

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一句中,连用四个句号,有何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写天气吗? 连用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表意功能。让读者读两个字,停顿一下,想象一个画面。这里不仅写天气,也是在渲染气氛,使人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氛围。

2、“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一句中“全是”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着重再现孩子们被屠杀的历史? 孩子们是天真无邪的,灭绝人性的纳粹分子却把屠刀举向孩子,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使我们对法西斯强盗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3、你是如何理解“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一句的? 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幸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是令人悲哀的;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的荒谬。

五、板书设计

来到纪念地看纪念演出四个片断参加座谈会参观纪念馆 课堂小结:

这确实是一个沉重而美丽的记忆。我们崇敬塞尔维亚人的英勇,认同他们的历史观,让我们用良知、用正义和着作家的心声一同呼吁: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六、拓展延伸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回答问题:

1、对于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作家的态度和表现有何不同?

2、你对这两位作家的行为是如何评价的?请以“历史告诉我们”为题作文,说说你学完本文后的感想。

第二篇:人教版初二语文人教版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生字

高屋建瓴()瑰宝()芜湖()荻港() 文学常识&主题 《新闻两则》作者毛泽东 字润之 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军事家 思想家 诗

人 书法家 代表作《毛泽东选集》本文文体为新闻,本文歌颂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以

殷家汇()溃退()锐不可当()泄气()督战及人民解放战争所创造的这个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也体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雄浑

气魄,揭示了国民党反动派必将灭亡的历史趋势。

《芦花荡》本文文体()歼灭()要塞()业已()绥靖区() 《芦花荡》作者孙犁 现当代作家 荷花淀派创始人 代表作《荷花淀》

为小说,说明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阻遏( )阌乡()潢川()鄂豫() 《蜡烛》作者西蒙诺夫 苏联作家 本文文体为战地通讯 赞美了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烈士

最崇高最热烈的感情 这种感情不分国界 情同母子 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感情上 是人

杜聿明()苇塘()提防()竹篙()疟子()类美好的感情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作者雨果 法国作家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

《悲惨世界》本文题材为书信。本文愤怒谴责了英法联寒噤()冀中()上蹿()仄歪()飒飒()代表 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

军强盗行径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

闷热()迫击炮()契科拉耶夫()拂晓()《亲爱的爸爸妈妈》作者聂华苓美国华裔作家 文学翻译家 本文再现了半个世纪前残酷

的历史,强烈控诉了法西斯屠杀无辜平民的罪行,歌颂了塞尔维亚民族的英勇,同时也表

瓦砾()地窖()匍匐()舀出()腋窝达了世界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呼声。 ()烛心()肃穆()鞠躬()琉璃() 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 不可抵挡 颤颤巍巍()珐琅()脂粉()朱鹭歼灭:消灭敌人

业已:已经 ()眼花缭乱()惊骇()晨曦()瞥见()阻遏:阻止

编算:方言 这里是计划盘算的意脏物()箱箧()纳粹()杀戮()悼念()思

寒噤:因寒冷或受惊而身体颤抖 蜿蜒()屹立()肃穆()恍惚()这里治疟疾发作的症状

仄歪:倾斜 歪斜 荒谬()憧憬()健忘()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 不知怎么办

才好 解词 精疲力竭:精神非常疲劳 体力已耗尽 形容极度疲乏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 眼花缭乱:眼睛看到复杂而烦乱的东西感到迷乱 不可名状:不能用言语形容 脏物:通过贪污盗窃抢劫等非法手段得到的物品 荡然无存:完全不存在了 箱箧:箱子 荒谬:极端错误 很不理解

八年八班 甄国皓

第三篇: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第一课时

课题: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P4/例

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 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

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 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

1、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2、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 =27+85 再加上到来的85人

=113(人) 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2)P5/做一做

1、2

三、小结: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4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一)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72-44+85 (1)987÷3×6 (2)6÷3×987 =27+85 =329×6 =2×987 =113(人) =1974(人) =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教学反思: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课时:

课题: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P6/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3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24×2+24÷2 =24+24+12 =48+12 =48+12 =60(元) =60(元)

(1)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再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二)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1)24+24+24÷2 (2)24×2+24÷2 =24+24+12 =48+12 =48+12 =60(元) =60(元)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教学反思: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第三课时:

课题: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P10/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

出示例4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1)270÷30-180÷30 (2)(270-180)÷30 =9-6教育 =90÷30 =3(名) =3(名) (1)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板书设计: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一名保洁员,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1)270÷30-180÷30 (2)(270-180)÷30 =9-6 =90÷30 =3(名) =3(名)

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教学反思: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第四课时:

课题:(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内容:P11/例5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 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 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重难点: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 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

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 学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练习P12/做一做

1、2 P14/4 教师巡视纠正。【提高练习】

1、先估计每组算式中哪个算式得数大?再计算。

(1)450+30×6 (2)850-60×6 (3)720÷9×8 450-30×6 850-60÷6 720÷8×9

2、填上合适的数,列综合式子:

四、作业:P14—15/

2、

3、5—7

板书设计:四则运算

(三)

(1)42+6×(12-4) (2)42+6×12-4 =42+6×8 =42+72-4 =42+48 =114-4 =90 =110

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教学反思:通过学习学生能在练习中能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第五课时:

课题:0的运算

教学内容: P13/例6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 出示:

(1)100+0= (2)0+568= (3)0×78= (4)154-0= (5)0÷23= (6)128-128= (7)0÷76= (8)235+0= (9)99-0= (10)49-49= (11)0+319= (12)0×29=

二、新授

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 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

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

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小结

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四、作业P15—16/8—13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100+0=100 235+0=235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0能否做除数?

0+319=319 0+568=568 0不能做除数。

99-0=99 154-0=154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0×29=0 0×78=0 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 0÷76=0 0÷23=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49-49=0 128-128=0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教学反思:通过学习学生能总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四篇:人教版第六单元教案

第21课《望天门山》《饮湖上初睛后雨》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体会古诗的意境及特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前置作业:

1.朗读诗歌,了解大意。 2.背诵古诗。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到祖国的各地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富饶,愿意吗?现在,我们先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去欣赏第一个景点——天门山。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首古诗, 2.汇报生字自学的情况。 3.读古诗情况。

4.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自读自悟诗句的意思。 重点指导:

开:断开。 至此回:汹涌的长江水流到这里激起回旋

出:出来 5.指名讲一讲首诗大意。

6.请你们闭上眼睛,一边读一边想象:你就是诗人,正随着汹涌的长江水乘舟而来。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1.多媒体配乐范读。 2.小组背诵背。

3.出示课文的插图,再来背背。

四、书写生字

1.生字指导。 2.书写的生字。

板书设计:

碧水

开、回

望天门山

青山

中断

孤帆

日边来

1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欣赏了天门山的景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1.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2.教师重点指导:

潋滟liànyàn 空蒙kōngméng 淡妆浓抹dànzhuāngnóngmǒ 相宜xiāngyí 3.读通课文: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4.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5.你有发现作者的感受吗?那我们就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 6.请你们再来读一读,想一想。谁来谈谈你的感受。 7.对比两首古诗的异同:

第一首古诗描写的是长江的雄壮; 第二首古诗描绘的是西湖的柔美; 两种景色美得真是各有特色。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2.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3.学生自由背诵。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淡妆

水光、山色

比西子

总相宜

浓抹

课后评价:

22 富饶的西沙群岛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会写“蓝、赖”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等21个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③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教学重难点: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前置作业:

1.圈出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读一读。 2. 西沙群岛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

一、设疑导入

你知道西沙群岛在什么地方吗?西沙群岛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我们读完这篇课文就会有所了解。

二、初读课文

①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②检查生字新词。小黑板出示带生字的词语:深蓝 懒洋洋 披甲 划来划去 威武 拣贝壳 形状 渔业工人 肥料 祖祖辈辈 富饶 岛屿 山崖 栖息 鸟粪

③交流老师提出的问题。

三、朗读感悟

四、课后拓展

①搜集描写祖国风光的诗句、谚语、歇后语等。 ②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3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③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④摘抄课文中优美语句,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重难点: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前置作业:

1.收集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 2.背诵描写祖国风光的谚语

一、再读课文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②教师出示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有关图片,学生看图背诵相应的段落。

二、举行“可爱的祖国”古诗名言展示会

①学生交流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如:《望庐山瀑布》《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望岳》《钱塘湖春行》。

②学生交流描写祖国风光的谚语。如: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峨嵋天下秀,三峡天下雄。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桂林山水甲天下,阴朔山水甲桂林。

三、积累语言

①学生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②听写刚才抄写的词语,听写后自己对照批改、订正。 ③抄写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板书:

22、富饶的西沙群岛

风景优美

物产丰富

课后评价:

4

23 美丽的小兴安岭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写“汇、欣”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抽出、嫩绿、汇成”等15个词语。

2、了解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

前置作业:

1.把课文有感情的朗读三遍. 2.圈出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读一读。

3.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教师谈话:在我国东北有一个著名的林区——小兴安岭,为了加强旅游业,林区管理局决定招收一批导游,大家想报名参加竞聘吗?

一、明确要求

大家怎样在竞聘中获得成功呢?学生讨论,师生共同确定“闯关”要求。

二、读书闯关

①闯第一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②闯第二关——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5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巩固

①听写生字新词,听写有关句子。 ②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继续闯关

①闯第三关——展示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诱人景色。 a.学生先和自己要好的朋友练一练,或和同座练说。 b.学生自由登台介绍,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评价。

②闯关总结:同学们经过自己努力,不但读得好,而且说得好。你们都是合格的小导游。

三、拓展活动

①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②利用星期天观察家乡的一处景物,并且抓住景物特点写一写。 板书:

23、美丽的小兴安岭

绿色的海洋

春夏秋冬

美丽的大花园

巨大的宝库

课后评价:

6

24 香港璀璨的明珠

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能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把香港称为“东方之珠”的原因。 ③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香港的历史与今天。

教学重难点: 了解香港的历史与今天

前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遍。 2.课文是怎样介绍香港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①板书课题。看了课题,你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地方吗?(香港)

②香港,她为什么被称为“东方之珠”呢?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下,具体感受这颗璀璨无比的“东方之珠”。

二、整体感知

①指名读阅读提示,找出阅读要求: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香港的。 ②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

③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板书:万国市场 美食天堂 旅游胜地 灯的海洋

三、诵读体验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自己特别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有读懂。

②交流展示。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语段,说说从课文中了解到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

③师生共同释疑。

板书:

24 “东方之珠”

万国市场

美食天堂

旅游胜地

灯的海洋 应有尽有

一应惧全

举世闻名

光彩夺目

璀璨无比

课后评价:

7

语文园地六

教学目标

1、通过本组的口语交际而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并通过整理写出习作。

2、了解不同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认识到词的意义常常要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

3、积累名诗、名句。

4、积累词语,发现其中的规律。 重点难点:

1、积累“aabb”、“又„又„”、“不„不„”三组类型的词语

2、通过本组的口语交际而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并通过整理写出习作,习作时抓住“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来写。

3.学习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区别相同字的不同意义 课前准备:

搜集几个典型名胜古迹的相关资料,做好知识储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美、景色迷人。在这一单元中,诗人、作家带着我们一起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丰富物产。除了这些,同学们肯定也游览了很多风景吧?你都到过那些地方呢?有什么特色物产呢?

二、学生介绍风景美

三、欣赏风景美

1、教师课件出示视频掠影片段:大海、万里长城、杭州西湖、哈尔滨雪景等,请学生按照刚才归纳的方法,选择一个画面来介绍该景点的美。看谁的介绍最生动、最吸引人。

2、评选小导游优胜小组

四、描绘风景美

刚才我们评了小导游优胜组,考的是大家的齐心协力。现在要来看看每个同学的笔下功夫如何了?请你选择风景区最美的某一个点,用一段通顺的话把它的“美”描绘出来。相信你一定行!

(让学生翻开《课堂作业本》47页第8题,指导学生先自学描写海龟有趣的一段话,发现这段话是按总分结构来写的。再请同学们按照“最___的要算____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小练笔。)

8

第二课时

一、评价习作片段,懂得如何吸引读者

1、同学们,上一堂课,你肯定写下了记忆中最美的风景点了,现在请你来读读,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你笔下的美景好吗?

2、你喜欢刚才同学描绘的风景吗?能具体说说喜欢他(她)写的什么地方吗?

3、师生讨论小结:

怎么写才能吸引读者的兴趣。(语言生动、描写具体、富有想象)

二、明确如何写作

回忆本单元课文的写作方法:

按顺序——写清楚

《富饶的西沙群岛》:海面—海底—海滩—海岛

《美丽的小兴安岭》:春—夏—秋—冬

《东方之珠》: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灯的海洋

三、鼓励“以说促写”,作文很简单

1、明白了一些习作的小技巧,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把上一堂课交流的风景区,用我们的笔写下来了。

2、学生构思,自主写作、教师巡回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四、点评,作文更精彩

1、请学生把即兴写的文章读一读,然后自评。再请其他学生评议优点和尚需改进的地方。

2、教师随机穿插,渗透写作的一些小技巧。

五、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再一次润色

六、作业

誊写文章到《作文本》上.

9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我的发现”

1、同学们,前面两堂课,我们充分领略了祖国山河壮美、物产丰富,也感受了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这一堂课,我们又将深入地感受汉语的神奇魅力。

2、出示两组句子,请学生自由读文中两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的字。

3、读了这两组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4、学生讨论交流,发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不同。

5、拓展延伸

祖国的语言确实神奇,同样的字词,在不同的句子环境中,意思却会有所不同。你还能举出其它的字吗?

二、研究构词“日积月累”

(一)读读记记 在我们的语言里,相同的字词在特定的句子中,意义不同。相同的词语结构,也可以演化出不同意思的词语。

1、出示词语,师问:你又发现了什么?

2、引导得出词语结构为: aabb

abac

3、指名、齐读词语

4、这种结构的词语,你还能说一些吗?

(二)、读读背背

1、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由读读列出的诗句。

2、谁能试着读诗句?

3、结合查字典,请学生试着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4、学生自由地背一背诗句,同桌相互背诵。

5、指名背诵、小组背诵、集体背。

6、哪个聪明的同学发现了这些诗句的特点?(都是描写景物的)

7、你还记得哪些描写景物的优美诗句?看谁积累得最多。

8、完成《语文课堂作业本》45页第3题:背背填填连连

9、看谁最棒,诗句填空

三、作业设计:

完成《语文课堂作业》第

1、

5、

6、7题

第五篇: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第1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由四个部分组成。包含:

1、统一长度单位;

2、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3、认识米,用米量;

4、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的必要性,知道统一长度的作用。从而引出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

我认为本单元的核心内容就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并体会到它的作用,以认识长度单位做基础来认识线段,会量线段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本单元从第一节课是《统一长度单位》,先让学生用不同的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得到的结果却不一样,这样自然的引出让学生探索,原来是由于采用不同的标准造成的,这样该怎么办呢?诶!那如果采用同样的标准肯定就能同样的结果啦,但是用什么标准比较好呢?如果用曲别针或者是方木块去量的话也太不方便啦,这个时候我们引出规范的长度单位也就顺其自然啦。从第一节课的设计过程,我了解到本书本单元的核心思想就是让学生主动探索,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体会知识的来源和作用。

对于已经学习一年的二年级同学来说,本单元的知识是比较简单的,核心概念就是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认识线段这样两个内容。本来如果照原来的应试教育的思想,只要把这两个只是直接讲给学生记住就行啦。但是,现在我们强调素质教育,不光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本单元的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过程,这样既能让学生学好知识,还能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去发现去实现自己的想法,让学生从小养成喜欢探索发现的习惯,并且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因为动手操作的技巧性以及趣味性,也使得学生更加喜欢数学。

上一篇:如何做一名好医生精下一篇:如何做一名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