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课程实验报告

2023-01-04

在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中,根据自身的需求,编写出格式正确、逻辑合理的报告,已经成为生活与学习的常见流程。该怎么样写出适合自身工作实际的报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机械设计课程实验报告》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机械设计课程实验报告

机械创新设计实验课程考核报告大全

《机械创新设计》实验报告

《机械创新设计》实验报告

班 级: 机械 1303 姓 名: 明 可 富 学 号: 201320

29、20132662

组内成员: 明可富 、 白成玉

考核时间: 2016 年 04 月 21 日

报告内容需包含上以下各内容点,务删减;本报告每位同学打印一份,以组为单位装订,于课程结束一周内交回

机械创新设计实验课程考核报告

一、实验上课内容

实验项目一 机器人本体实验

1 实验课程内容:

① 了解机器人本体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② 解并掌握编程软件的使用与编程方法;

③ 熟悉模块化拼装组件的各个模块并能熟练的拼接与使用,知道各传感器的功能与使用方法。 2 机器人功能:

机器人本体是面向教育的新一代能移动机器人,它有一个强大的微处理器系统和传感器系统,而且它还能扩展听觉、视觉和触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

3 编程方法:

利用软件提供的模块化编程软件进行编程,方便理解与快速使用。

4 实验图片:

本节课练习编程,无图片。 5 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红绿灯在程序下运行一次就停止了,解决的办法是添加一个循环,让红绿灯能一直工作下去。 2

《机械创新设计》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二 自动导向车实验

1 模型描述:

该模型是一个自动门控制模型,通过开关来控制门的启闭,同时在启闭过程中保持黄灯亮,当开启或关闭动作完成后绿灯或红灯亮。

设计上,使用电机和齿条齿轮作为自动门的传动原件电机转动带动门的横向左右移动,同时利用磁敏原件来检测自动门是否到达启闭位置,并控制信号灯的动作。

2 模型主要组成零件及数量:

导轨*1;齿条*3;磁敏检测原件*2;变速器*1 信号灯:红黄绿各一个;电机*1;控制器*1;连接件及导线若干 3 实验图片:

4 小组成员分工: (1)本人承担的工作

机械创新设计实验课程考核报告

编程及调试; (2)其他成员:

装置的组装与调试。

5 模型创新性描述:

使用磁敏元件模拟行人,当感应到有人接近时,门自动开启,较实验要求更加智能化。

6 本人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在试验过程中发现,程序初始化并开始运行时会出现错误,经分析后增加初始化复位功能,问题消除。

机械创新设计实验课程考核报告

实验项目三 电梯实验

1 模型描述:

该模型模拟电梯运行,通过电机正反转控制电梯上下行,根据按键确定欲停止楼层,并通过磁敏检测元件检测电梯当前所到楼层。 2 模型主要组成零件及数量:

电机*1;信号灯*2;细线*1;磁敏传感器若干;连接件及导线若干;电源控制器*1。

3 实验图片:

4 小组成员分工:

(1)本人承担的工作:编程及调试

机械创新设计实验课程考核报告

(2)其他成员 :部件总装及调试

5 模型创新性描述:

改善提升装置结构,使电梯运行速度更稳定,更人性化。

6 本人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在组装模型过程中,由于不清楚实例内部结构,我们经过多种拼接方法的尝试,最终使模型很好地实现功能。

《机械创新设计》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四 自动车床实验

1 模型描述:

该模型是一个自动车床的控制模型,由主轴、床身、导轨、刀架组成,模拟了自动车床的控制效果,由主轴输出的功率传递到下方导轨,带动导轨往复运动。

2 模型主要组成零件及数量:

电机*1;磁敏传感器*2;变速齿轮*1;直角齿轮*4;连接件及导线若干;电源控制器*1。

3 实验图片

4 小组成员分工: (1) 本人承担的工作:

机械创新设计实验课程考核报告

编程调试及部分模型组装 (2) 其他成员:

车床部件的总装

5 模型创新性描述:

增加部件时车床主轴旋转更加稳定。 6 本人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问题主要在于对程序的编程上并不是太了解,经过检查与学习后得以解决。 8

《机械创新设计》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五工业抓放机器人

1 模型描述(构思、设计、组装、调试):

该模型是一个工业抓放机器人模型,由升降台、床身、导轨、旋转手臂组成,有三个自由度,模拟了工业装房手臂的操作过程。

2 模型主要组成零件及数量:

电机*1;磁敏传感器*2;变速齿轮*5;直角齿轮*4;连接件及导线若干;电源控制器*1;导轨*2。

3 实验图片:

机械创新设计实验课程考核报告

4 小组成员分工:

(1) 本人承担的工作:编程调试及部分模型组装 (2) 其他成员(如果有) :模型的组装与调试 5 模型创新性描述:

三个自由度共六个动作,采用多子程序编程的方法,程序简单明了。 6 本人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面对抓放手臂多自由度运动,采用多子程序编程,避免了因程序过多而使编程困难,更易实现控制。 10

《机械创新设计》实验报告

二 课程考核

1 模型名称:自动搅拌机 2 模型功能:

模拟工地上的水泥搅拌机,当按下启动按钮时,搅拌机开始工作,同时绿灯亮;当搅拌机停止按钮按下或者搅拌机抬起时停止工作。

3 模型照片:

机械创新设计实验课程考核报告

4 模型的创新点:

① 利用齿轮机构将动力从电机传递到搅拌轴,同时实现转速,实现精确且稳定的传动,克服了电机直接控制造成的不稳定;

② 使用磁敏检测原件,实现搅拌机意外抬起的关停控制,以免伤人。

5 模型的组成部件名称及数量:

电机*1;减速器*2;信号灯*2;磁敏检测原件*2;控制器*1;导线若干;连接件若干。

6 模型未实现的功能:

搅拌机的主轴未能实现自动控制。

机械创新设计实验课程考核报告

7 小组成员及分工情况 (1) 小组成员名单:

明可富、白成玉 (2) 本人:

编程及调试 (3) 其他成员:

硬件的组装、模型功能的设计

8 作者承担工作情况

(1)完成的工作在模型起的作用:

各部分检测结构及其功能,实现自动控制。 (2)完成的工作使用的元器件名称及数量:

电机*1;减速器*2;信号灯*2;;磁敏检测原件*2;控制器*1;导线若干;连接件若干。

(3)完成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程序的编程问题以及点电机传动部分的设计不精简,参考程序及其他机器模型解决。

(4)本部分工作未实现的功能:

搅拌机的主轴未能实现自动控。

第二篇:《机械设计》实验报告

一、 目的与要求

1、根据给定的实验内容、设备及条件,通过实验,达到开发、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了解、掌握机械运动的一般规律以及现代测试原理和方法,增强创新意识与工程实践能力。实现预期实验目的。

2、根据实验项目要求,进行有关“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及“综合机械传动”等实验方案的创意设计、实验装置的设计、搭接、组装及调试、实验测试方法的选择、实际操作规程的制订、实验数据测试、实验结果分析及绘制实验装置的结构简图。

二、提供设备如下

1、动力装置

⑴普通电机Y90L—4—1.5

额定功率1.5Kw满载转速1420r/min

⑵变频交流电机

额定功率1.5kW转速1~6000r/min

2、测试装置

⑴转速转矩测量仪额定转矩50N·m

转速范围0~6000r/min

⑵机械效率仪

3、传动装置

⑴圆柱齿轮减速噐

减速比 1:1.5,齿数Z1 =32,Z2 = 48 ,

‘螺旋角β=8。4‘9‘,中心距a=100mm

法面模数mn =2.5;

⑵蜗杆减速器

蜗杆类型 ZA,轴向模数 m=3.250,,蜗杆头数 Z1 =4,

蜗杆齿数Z2 =30, 减速比1:1.7,中心距a=63mm;

⑶V型带传动件

型号 Z-1041,带轮基准直径d=106mm;

⑷链传动件

链号:08A,链节距 p=12.70mm,链轮齿数Z=21 。

4、加载装置

CZ5磁粉制动器额定转矩50N·m滑差功率4kw

三、实验内容

1、实验方案设计;

2、传动方案选择设计;

3、实验装置搭建及调试;

4、实验结果测试;

5、绘制实验装置的结构简图;

6、实验结果分析报告。

四、注意事项

1、增强创新意识与工程实践能力,树立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养成实验时的正确方法和良好习惯,维护国家财产不受损失;

2、注意保持实验室内整洁,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

3、实验装置搭建完成后,须经指导老师检查、审定后方可开机操作;

4、实验室严格遵守设备及仪器操作规程,注意人生安全;

5、实验结束后应整理全部仪器、装置及附件,并恢复原位;

6、认真完成实验报告

五、操作步骤

1、 接通电源, 打开水源、效率仪、稳流电源,启动电机,打开计算机,点击“机械设计多功能实验台”,进入主界面。

2、 关闭电机,断开动力装置与被测装置之间的联轴器,将效率仪输入调零。

3、 还原动力装置与被测装置之间的联轴器,启动电机,将效率仪的输出调零。

4、 点击“新建”进入测试菜单,点击“连续采集”正式进入实验。

5、 顺时针转动稳流电源激磁电钮,缓慢均匀加载,加载完毕,点击“结束采集”,同时将激磁电钮回零。

6、 储存数据、数据处理、打印结果

注意:输入功率<2kw、激磁电流<0.3A

《机械设计》创意及综合设计型实验

实 验 报 告

班级_____姓名_____学号_____

一、 实验内容:

1、传动系统的功能能量分配转速的改变 运动形式的改变

2、传动系统的基本构成

二、自行设计及组装的实验台结构图:

1、综合实验台的系统原理图

2 实验台结构示意图

3、实验台各构成模块的功能

三、实验测试数据:(要求每组打印一份,每位同学复印附于报告后)

P

1、P2——输入端、输出端功率(kW);

n

1、n2————输入端、输出端的实际转速(r/min);

n2/ n1——转速比;

η——V带传动及链传动功率;

ε——带传动滑动率;

四、绘制各传动的效率曲线(η-F)及V带的滑动曲线(ε-F)

五、思考题:

1、带传动的弹性滑动现象与打滑有何区别?它们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带传动的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当D1 = D2时,打滑发生在哪个轮子上?

3、影响传动效率的因素有哪些?M1与η间是什么关系?可以采取什措施提高效率?

4、啮合传动与挠性传动各有何主要特性?

啮合传动外壳尺寸小,效率高,传动比恒定,功率范围广等特性,小的制造误差及齿壳变形,在高速运动将引起冲击和噪声;挠行传动:载荷能缓和冲击,运行平稳,无噪声,制造和安装精度不像啮合传动那样搞。传动同样大的圆周力,轮廓尺寸和轴上的压力更大,效率低不能保证准确传动比。

第三篇:机械零件设计实验报告

通过这次带传动实验,对带传动实验台结构及工作原理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加深了我对带传动知识的认识,同时在之前课堂上很多不太懂的东西,通过这次实验也懂得了。例如在带传动的弹性滑动和打滑的区别和其产生的原因,我们应该如何避免打滑等,这些我之前都是靠死记硬背,很其难想象它的实际景象,现在都有了较深的理解。同时认识了带的初拉力、带速等参数的改变对带传动能力的影响,并学会了测绘出弹性滑动曲线,绘制带的滑动曲线及传动效率曲线图和转速、扭矩、转速差及带传动效率的测量等方法。

通过这次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参数测定实验,加深了我对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参数测定的知识,同时在之前课堂上很多不太懂的东西,通过这次实验也懂得了。如通过实验我掌握用常用量具测定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基本参数的方法;齿轮各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渐开线的性质;测量齿根圆直径fd时,对齿数为偶数和奇数的齿轮在测量方法上有何不同;公法线长度的测量是根据渐开线的什么性质来测量的;对实际使用的齿轮,齿厚的上、下偏差均为负值,所测得的公法线长度比理论值略小,该如何正确测量结果的等等的东西

通过这次螺栓组连接受力与相对刚度实验, 我认识了用电阻应变仪测定机器机构中应力的一般方法及电阻应变片技术、计算机技术在力测量中的应用,受倾覆力矩时螺栓组联接中各螺栓的受力情况;被联接件间垫片材料对螺栓受力的影响;单个螺栓预紧力的大小对螺栓组中其它各螺栓受力的影响;螺栓组联接受力分析理论和现代测量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如何判断实验中的螺栓组联接承受哪些载荷及如何知道哪个螺栓受力最大及所受哪些载荷;拧紧螺母时,要克服哪些阻力矩,此时螺栓和被联接件各受什么力,拧紧后螺栓还受什么力;在一组螺栓联接中,为何把各个螺栓的材料、直径和长度均取成相同;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之间的误差产生的原因有哪些等知识

通过这次减速器的拆装,在我对不同类型减速器的分析比较,加深对机械零、部件结构设计的感性认识,为机械零、部件设计打下基础。同时让我认识了减速器的整体结构、功能及设计布局; 轴上零件是如何定位和固定的; 轴上零件是如何定位和固定的;滚动轴承在安装时为什么要留出轴向间隙及应如何调整;箱体的中心高度的确定应考虑哪些因素;减速器中哪些零件需要润滑,如何选择润滑剂;如何选择减速器主要零件的配合与精度;减速器如何满足功能要求和强度、刚度要求、工艺;齿轮减速器的箱体为什么沿轴线做成剖分式;箱体的筋板有何作用?为什么有的上箱盖没有筋板;上箱体设有吊环,为什么下箱体还设有吊钩等知识

第四篇:机械设计学ansys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实验班级:指导教师:

实验学生: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实验室

实验题目:扳手零件的有限元强度分析

专业 机械设计班级 机 设姓名学号

实验时间实验成绩教师张小明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有限元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掌握有限元软件ANSYS的基本操作;

3)对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正确评价。

二、实验原理

利用ANSYS进行有限元静力学分析。

三.实验仪器设备

1)安装windows 2000以上版本的微机;

2)ANSYS 6.0以上版本软件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1)熟悉ANSYS的界面和分析步骤;

2)掌握ANSYS前处理方法,包括三维建模、单元设置、网格划分和约束设置;

3)掌握ANSYS求解和后处理的一般方法;

4)实际应用ANSYS软件对轴承座零件进行有限元分析

五、实验报告

1)以扳手零件为例,叙述有限元的分析步骤;

2)对扳手零件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评价;

六、思考题

1)有限元单元的选取原则有哪些?

2)网格划分的原则有哪些?实验不同单元大小对计算精度的影响。

3)扳手应力云图所示应力集中处是否像估计的那样?如不一样,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实验得出的应力云图与估计的基本一致。

第五篇:机械系统设计综合实践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机械系统设计综合实践

学号姓名1:20090540 张世荣;

学号姓名2:20090581 严郡

实验目的:

1. 将各个小部件按照实验说明书拼凑成完整的机器模型

2. 通过机器组装过程,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阅读图形的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实验要求:

2—4个同学一组,互相协助配合,完成机器模型的组装过程,检查无错误后,请老师验收,拍下视频,照片,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仪器:

机器模型零部件,产品说明书 十字形螺丝刀

实验步骤:

1, 观察机器模型的大致组装过程,形成初步印象

2, 实际动手,按照说明书进行各部件的分别组装,两个同学分工,分别组装各部件

3, 各大的部件组装完成后,将各部件连接为一个整体,初步形成机器模型 4, 将各个小零件组装到初步的模型当中,形成完整的机器模型

5, 讨论组装过程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将不清楚的问题向同学,老师请教 6 检查是否有遗漏,确认没有错误后,拍下照片,录制视频 7 将模型拆卸,放回工具箱,锁好

实验结果:

如照片所示

上一篇:建行企业网银转账流程下一篇:机械设备投入进场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