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环境专业论文

2022-05-11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建筑环境专业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近年来,地球变暖的进程不断加速,全球异常气候出现的周期缩短、频率增加,地球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显现出来。而“绿色建筑”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任务之一,已被世界许多国家所接受。而在建筑中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暖通空调新技术,也是实现可持发展,贯彻绿色建筑理念的必然选择。

第一篇:建筑环境专业论文

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建筑构造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 针对建筑构造课程教学中存在的3个问题,从选用教材+图纸+图集教学资源、构建PBL+CBL教学方式、采用阶段式课程设计模式3个方面对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建筑构造;教学方式;课程设计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10.068

Key words Construction;Teaching methods;Curriculum design

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是工学门类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具备现代设施农业工程、农村能源工程、农村城镇(社区)建设与规划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可再生能源工程、设施农业工程、工厂化高效农业系统、节能、环境工程开发利用等领域从事规划设计、装备开发与集成、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使其受到建筑工程师、农业生物环境和可再生能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本专业工程项目建设可行性论证、工程規划设计、施工与运行管理等基本能力[1]。目前,我国农业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现代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各类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发展迅速,农业的可再生资源开发、农村的节能、环境保护等问题逐渐成为关注的热点[2]。为了建立合理的农村能源系统,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教育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已逐步成为适应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生命力的专业[3]。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课程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核心课程是整个课程体系的精粹和升华,是奠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竞争力基础的主要途径[4]。建筑构造是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研究房屋各组成部分的组合原理和构造方法的一门综合性技术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房屋构造设计的基本原理,完整掌握结构、施工与建筑之间的密切关系,辨证地理解构成建筑的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建筑发展的基本规律[5]。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影响着未来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培养。建筑构造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1 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构造课程一般包括理论课和课程设计2个环节;理论课主要是讲授书本内容,课程设计一般是在理论课结束后集中7 d进行。这种教学方式虽然便于教学组织,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传统纸质教材内容有局限性

传统纸质教材存在三大不足之处:一是由于教材编写与出版有一定的周期性,建筑行业的技术规范和条例与时俱进,不断出台,教材内容与当今建筑业的快速发展相比有些滞后,难以全面反映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在构造上的应用[6],比如断桥铝合金等新型门窗教材鲜有详细介绍。二是构造部分的知识点覆盖面过窄。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条件差异较大。《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将我国气候特征划分为温和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寒冷地区、严寒地区5个气候区。不同地区气候差异较大,建筑墙体、屋面、门窗等外围护构件构造设计、构造方式存在一定差异。教材内容覆盖面过窄,内容不全面,难以系统介绍各区域建筑物的构造组成。三是构造示例图分散在各个章节中,系统性和整体性不强。教材各章节示例图虽然具有典型代表性,但通常是就某一知识点配备相应示例图,这些示例图不是同一工程项目,各章节图形的衔接性与连贯性不强,不利于学生工程整体性思维的培养[7]。

1.2 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化

建筑构造课程以教师课堂讲解、学生被动听讲方式为主,教师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课堂教学基本采用填鸭式教学,形成课堂上教师忙着讲授书本内容,学生忙着记笔记,课后学生考完就忘的局面。建筑构造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很强,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但是,目前这种教学方式下培养的学生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8]。若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打破教学中教师唱主角、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让学生带着兴趣学习,能运用理论知识指导生产实践,然后将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寻求答案,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角,让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1.3 课程设计组织不合理

建筑构造课程设计一般采用传统的集中式课程设计模式,即在理论课程结束后集中布置并完成课程设计。这种模式的缺点是学生接受任务迟,查资料、做方案、多方案比较、定方案、绘制图纸、答辩等环节要在7 d内完成。学生一边要忙于多门课程的期末复习备考,一边要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课程设计;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充足的时间交流和沟通探讨[9]。学生对设计所参考的规范了解与查阅不够,更有甚者因为时间紧迫,干脆直接抄袭其他资料上的案例。在这种学生对课程设计应付了事、流于形式的状况下,课程设计质量普遍不高,难以达到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建筑构造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难以满足创新型和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亟需进行教学改革。

2 课程教学改革

针对目前建筑构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对2015—2016级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的建筑构造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

2.1 选用教材+图纸+图集教学资源

在教材选用上,尽量选用新编写、新版本的教材,教材内容能反映工程技术的现状。建筑构造课程中需讲解大量的构造详图,学生难以读懂这些二维构造详图。教师将在施工现场拍摄的实物照片和施工过程照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能帮助学生将难以理解的复杂构造形象化,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为了使理论知识与实践工程紧密结合,笔者将现行的构造规范、标准、图集整理成册(电子档),同时选择一套合适的施工图纸(电子档)一并发给每个同学。构造规范、标准、图集拓展了教材中有限的构造知识点,教材中分散的构造知识点能在这套施工图纸中统一讲解。同一工程中的构造设计图例衔接性与连贯性很强,能训练学生形成工程整体概念的思维[10]。这些资料作为教材的有益补充,学生人手一份,在课堂教学中随时应用。学生普遍反映一些抽象、复杂的内容变得形象、直观和便于理解,理论和实践结合更加紧密,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2.2 构建PBL+CBL教学方式

PBL是指“基于问题式学习”或“问题导向学习”,它是以问题为基础,在指导教师参与下,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某一专题问题进行研究的学习过程。PBL教学中,主动学习贯穿其全过程,学生成为一个自主或自我调节的学习者,学生获得知识主要靠自己。CBL是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它以学习案例形式开展小组讨论式教学,紧密联系实践。CBL教学模式是在 PBL教学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并集合PBL教学的优势,教师运用精选出来的案例材料,让学生通过资料查阅及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由讲授教师对范例进行讲解,适当加入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PBL+CBL教学方式的基本教学流程包括选择典型案例、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自学、组织讨论和总结、统计分析、形成总结反思[11]。在楼梯构造、屋顶构造等章节教学中采用该教学方式,首先布置学生课前应预习的内容和应收集的资料,课堂上再引导学生思考,将构造设计变为可探讨的教学内容,通过个体思考和小组讨论得到的知识会深刻印在学生脑海中。该教学方式既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又达到了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使枯燥的课堂理论学习变得生动活泼、直观有趣[12]。

2.3 采用阶段式课程设计模式

阶段式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是将课程设计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根据理论教学进程对课程设计内容进行合理分解[13]。在这种模式下,在建筑构造课程第1周就将课程设计布置下去,课程设计根据理论课进程分解成几个阶段同步进行,比如在讲解墙体构造时,学生依据课程设计任务书的要求进行墙体构造设计;讲解到楼梯时,学生即可进行楼梯部分的设计等。平时教师应加强监督,分阶段检查课程设计成果;理论课程结束后,学生整理和上交课程设计成果,集中进行答辩。这种阶段式课程设计模式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使理论和实践及早结合起来,在阶段式课程设计模式下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

3 结语

建筑构造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和与时俱进[14]。通过2年來的改革实践,已取得一定成效,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探索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目前单一的闭卷课程考核方式难以准确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学校现有教学管理模式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时间安排上有脱节等。因此,今后改革的方法和措施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检验,不断提高与完善,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15]。

参考文献

[1] 刘武林.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的进展与展望[J].科技创新导报,2010(1):123,125.

[2] 王艳锦,周雪花,张全国,等.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3(9):57-59.

[3] 李发永.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环境类课程教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5):17427-17428,17430.

[4] 胡建军,黄黎,张全国,等.国家级特色专业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核心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2012(33):667,687.

[5] 覃琳,魏宏杨,李必瑜.建筑构造(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6] 秦琭琭.建筑构造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改革[J].教育界,2017(34):65-66.

[7]  陈燕菲.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课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房屋建筑学课程为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9(10):181-184.

[8] 周宏.《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思考[J].南方建筑,2004(6):72-74.

[9] 卢红霞.房屋建筑学“案例+项目”教学模式探索[J].安徽建筑,2018,24(5):283,295.

[10] 戴蕾.结合建筑设计课程的建筑构造教学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31):2678.

[11] 王春丽,米海蓉,朱丽楠,等.基于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9(10):156-159.

[12] 杨璐,程玉,简洁.面向工程应用的建筑构造课程教学研究[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2):60-62.

[13] 洪光荣.设计课程的阶段式教学方法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18):177-178.

[14] 何栋梁,成彦惠.新形势下《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2(4):75-78.

[15] 王杰青,朱军贞.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9):4224-4225.

作者:王强 姚兴贵 吴照学

第二篇:探析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摘要】近年来,地球变暖的进程不断加速,全球异常气候出现的周期缩短、频率增加,地球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显现出来。而“绿色建筑”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任务之一,已被世界许多国家所接受。而在建筑中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暖通空调新技术,也是实现可持发展,贯彻绿色建筑理念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绿色建筑;暖通空调;可持续发展

1、建筑节能是绿色建筑的核心内容

一提起绿色建筑,人们往往会习惯}生地联想到草坪、水景、园林与环保材料,这实际上是一个误区,绿色建筑不能简单理解为“园林”与“水景”。其较准确的定义是指为人类提供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空间,同时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它的核心内容是尽量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尽可能采用有利于提高居住品质的新技术、新材料。我国目前的建筑节能形式不容乐观。2005年初,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介绍中国节能与绿色建筑等方面情况时指出,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建筑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耗能建筑;既有建筑近400亿平方米,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而且随着我国城市化不断加快,建筑面積不断增加,人们对建筑热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建筑能耗持续增加是不可避免的趋势。目前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以上,因此建筑节能刻不容缓,占据主要地位的暖通工程决定着建筑节能的发展。

建筑能源消耗涉及到各方面的问题,其中把空调采暖能耗降低下来是最经济有效的办法。与空调采暖能耗有关的重要因素有: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气密性能;暖通空调的设备及系统的节能。

2、绿色建筑暖通空调节能的方向

在建筑能耗中,采暖空调制冷用能尤其值得关注,因此对于绿色建筑要充分考虑这方面的节能潜力,应当从设计、施工、调试及运行管理等环节加以控制。

2.1设计合理是节能绿色建筑的根本

一个合理的设计应当是舒适,经济,高效,先进的统一体。尤其是对产品技术的应用要有合理的认识。举例来说,空调能耗在我国的耗电量日益增大。据统计去年空调耗电占全国总耗电量的15%左右,在夏季用电高峰时期,空调用电负荷甚至高达城镇总体用电负荷的40%。因此去年国家出台了《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源效率限定值及能效等级》、《单元式空气调节机能源效率限定值及能效等级》和《冷水机组能源效率限定值及能效等级》3项空调能效国家标准。这些国家标准将于2005年3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设计人员应当对新产品新技术的节能潜力充分了解,尽量选用性能系数高的产品,并且应当对这些产品的节能效果有清楚认识。例如我国目前主流家用空调产品的能效限定值为2.3,新标准将这一指标提高到2.6。按照新标准确定的能效指标,每台新的家用空调每年可以节电80千瓦时。所以合理设计,合理选型能够节约建筑物的初投资和运行成本。

2.2施工质量是节能绿色建筑的保障

绿色节能建筑只有合理的设计图纸还只是纸上谈兵,必须通过施工才能得到实现。目前有些建筑项目施工质量不高,和设计脱节,使得某些建筑能源消耗居高不下。举例来说,有些施工单位认识不到管路系统中阀门和仪表的重要性,而且有些自动阀门价格比较高,所以他们在施工过程中减少阀门和仪表的数量以降低工程造价。

2.3调试和运行管理是绿色建筑节能的实现手段

系统的调试是重要但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只有调试良好的系统才能够满足要求,并且实现运行节能。如果系统调试不合理,往往采用加大系统容量才能达到设计要求,不仅浪费能量,而且造成设备磨损和过载,必须加以重视。例如,有的办公楼未调试好就投入使用,结果由于裙房的水管路流量大大超过应有的流量,致使主楼的高层空调水量不够,不得不在运行一台主机时开启两台水泵供水,以满足高层办公室的正常需求,造成能量浪费。同样运行管理的质量决定了运行能耗。按照要求管理人员应该能够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以及建筑自身的特点来运行设备,但是大多数工程对管理和操作人员的培训及考核没有量化指标,难以调动人员积极性,这是应当改进的方面。例如某个项目具有三台制冷机和三台水泵的空调系统,因为水量调节阀装在距地面3米高的位置,操作不方便,致使冷冻机进出口阀门全年常开,在运行一台制冷机时,有2/3的冷却水进入停运的两台冷冻机内,没有起到应有的冷却作用,导致必须开启两台冷却水泵才能满足一台冷冻机的正常冷却要求,造成能量的大量浪费。

3、有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为了积极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需要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3.1加强用能系统的研究

节能设备研究的主要投资人是设备商。对于设备制造商来说,节能设备的研发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制造社会效益。以此为动力,设备商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这推动了节能设备的发展。

3.2通过政策法规,调动有关各方面的积极性

由于建筑节能法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经济激励政策制度不够完善,经济激励政策力度不够,对于设计和建筑开发人员来说,绿色节能建筑要以牺牲一定的经济为代价,因此目前执行节能标准比例不高。实践证明,建筑节能不可能自发的开展,必须由政府主导,推进建筑节能法规体系的建设,明确规定出激励政策。

综上所述,要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进一步促进绿色节能建筑的发展,必须从设计、施工、调试及运行管理等环节出发,将建筑节能项目纳入建设程序,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同时要努力探索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推进建筑节能工作,充分体现绿色节能建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坚持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达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琳

第三篇:关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发展的探讨

【摘要】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在我国资源紧缺、绿色建筑发展的情况下,顺势而生,为我国培养相关方面的人才,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本文主要谈谈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若干问题。

【关键词】建筑环境;设备工程;问题

前言

目前,我国已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格局,不仅表现在经济、贸易、市场准入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包括文化、教育、科技在内的整个思想观念系统的全面开放。“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已成为国人的共识,而高等教育国际化(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学术交流等)已成为办好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这种变化对于我们吸纳和总结国际先进的教育经验和模式,培养适应国际竞争和经济发展的优秀人才,以及迅速提高科技水平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等教育办学水平评估的要求,同时也为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各高校启动了新一轮的高教改革。高等教育的改革,其中核心问题是教学方面改革。把教学改革确立为高校整体改革的核心环节,充分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高校管理理念。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办学方式、人才培养、专业学科建设和学术交流等很多方面。专业定位是改善教学模式和进行教学改革的基础之一,也是教学改革是否成功的基石。

一、高等教育国内外发展趋势

有学者认为,面向21世纪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有六大基本趋势。我们认为在国际高等教育的这些发展趋势中对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影响最大的趋势有三个:其一,高等教育与经济以及整个社会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高等教育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之中的作用也更加的重要,已经逐渐的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了社会大舞台的中心,特别是知识创新以及人才培养的中心。其二,就是高等教育迅速的向国际化的方向来进行发展。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兴起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很好地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提供一个良好的契机与平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首先是教育资源的国际化,特别是人力资源的国家化,因此,参与国家化竞争的关键就是人才培养的战略。其三,就是高等教育将会和更加的重视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结合,更加的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和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也是互相的温和,但其自身也有自己的特点:第一,办学手段信息化。因其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与普及率,高校的教学、科学研究、办公以及管理等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彻底地进行了改观,甚至是跨出了地域与国界的限制。第二,办学目标市场化。因为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一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招生就业也就越来越考虑到社会的需求,与此同时,高校的价值越来越依赖于社会的认可和肯定。高校正从“象牙塔”走向社会,并且最终完全的融入到国民经济的主战场之中。第三,办学方向大众化。根据中国的规划,2010年高校毛入学率将达到23%,高等教育已开始由“精英教育”逐渐的走向“大众教育”。

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研究与建设的意义

近几年来中国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全国已有140余所高校设置了该专业,每年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近万人,同时建筑设备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工程应用型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别,以及高等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成为在专业建设中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对专业建设内涵发展、提高质量、服务社会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开展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坚持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扶持优势和特色学科”的精神,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08年开始,开展了北京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评选工作,评选工作的目的在于引导北京地区不同类型高等学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和办学定位,适应北京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办出特色,为同类高校相关专业的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从而提升北京高校专业发展质量,提高首都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和认同度。

三、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

专业的培养目标,对本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计划的安排以及考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对本专业的认识,都是很重要的。新方案对培养目标的表述为:培养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有创新意识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高级技术人才。毕业生能够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室内环境及暖通空调、建筑给排水、燃气供应等公共设施系统、建筑热能供应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以及建筑自动化系统的方案制订,并具有初步的应用研究与开发能力。能在设计、研究、安装、物业管理以及工业企业等单位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对这个表述我们谈一些想法:

(1)1998年颁布的新专业目录中有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能够从事建筑给排水系统的技术工作,显然是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那么,在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中也有建筑给排水,就出现了两个专业培养目标的部分重叠,我们认为是不妥当的。学习一些相邻专业的课程,有利于工程之间的配合,当然是可以的。但培养目标不应当重叠。

(2)表述中出现了“室内环境”,实际上,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只能够解决室内的空气环境问题,即空气的温度、湿度、洁净度以及空气品质,而其他环境问题主要应当是建筑学专业考虑的。并且将“室内环境”及“暖通空调”并列也不恰当,因为室内空气环境的控制,正是通过暖通空调系统来实现的。

四、专业名称

对目前的专业名称“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本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有很多的议论,社会各界包括考生和家长普遍感到困惑。首先,“建筑环境”是什么含义呢?从字面上可以是建筑外的环境,也可以是建筑内的环境,并且“环境”一词含义广泛,而本专业的主要任务是营造建筑内的空气环境。其次,建筑设备是什么含义呢?显然是建筑使用所应当配置的设备,自然包括暖通空调、燃气,也应该包括给排水、电梯、消防、强电弱电系统等,明显超出了本专业的范围。所以我們认为,现行的专业名称,与本专业的任务和培养目标之间有一定的不吻合度。这里我们提出几个专业名称,供有关方面参考。

1.空气调节工程。人们一般认为,采用制冷机(热泵或其他方式)生产冷量(热量),来营造和控制室内热湿环境的系统为空调系统,实际上供暖可以提高室内空气温度,通风可以提高建筑内空气洁净度,改善空气质量,因而供暖和通风可以说是广义的空气调节。所以采用这个名称,与本专业的主要任务较为吻合,对于社会各界以及考生和家长正确认识这个专业都更为有利。这个名称的缺点是未能反映燃气供应。

2.空气调节与燃气供应工程。这个名称倒是概括了本专业的全部任务,但似乎也有不妥。将“空气调节”与“燃气供应”并列,而实际上二者并不具有必然联系,难免让人感到奇怪。再者,从本专业的任务来看,主要是前者,后者的比重较小。

结语

据了解,许多学校在执行新方案的过程中,与我们有相同或相似的体会和困惑,致使目前各校对新方案基本构架的执行,有许多的差异。当然,教指委提出的培养方案基本构架是指导性的,并不具有强制性,各校完全可以根据师资力量的特点、社会需要、地域等情况制订自己的培养方案。但是如果教指委提出的培养方案基本构架本身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修正,那么就会更加有利于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跃进.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对策与思考[J].

[2]肖勇全,李岱森.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计划总体框架的制定与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2002(2).

作者:耿鹏

上一篇:数学专业学术论文下一篇:风险投资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