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单元教学计划

2022-10-13

在开展一份新的工作或者任务之前,你是否会感到紧张和迷茫?而一份好的计划能为新的工作制定方向,更加胸有成竹。那么计划要如何书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八上语文单元教学计划》,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八上语文单元教学计划

八上语文三单元集体备课

八上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主备教师:陈使用教师:

单元教学计划(第三单元)

单元内容:八年级上册11—15课(课本92页—123页)

单元目标;

1、了解我国传统的建筑、园林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初步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学习阅读和写作说明文。

3、阅读课文,明确写作说明文必须准确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或本质。

4、理清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特点

单元重点:

1、文章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特点。

2、抓住事物的特征或本质的写作方法。

单元难点:文章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材分析:本单元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所选的五篇文章中,既有说明文,又有带说明性质的小品。这样安排不仅方便了进行比较教学,又使本单元不至于单调乏味。

11、

13、

14、15课都是比较典范的介绍事物的说明文,12课是一篇美学小品。

学情分析:中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建筑作为承载文明的标志之一,已经完全融入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我国传统的建筑、园林所取得的光辉成就。同时,本单元全是说明文,通过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写作说明文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

教学设想:

1、引导学生注意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分析文章的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4、可以在开展本单元学习前让学生收集有关石拱桥、苏州园林及故宫的图片和资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还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唤起他们对祖国传统建筑的热爱。

课时安排:总课时为12课时。第11课《中国石拱桥》3课时;第12课《桥之美》1课时;第13课《苏州园林》2课时;第14课《故宫博物院》2课时;第15课《说屏》1课时;写作3课时。

11中国石拱桥

第一课时

出示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2.学习有关举例说明的知识,体会分析举例的典型性。 3.品味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预习导学

新课导入

我们常常用桥梁来比喻友谊,因为友谊就像桥一样把两个人连了起来。可见桥是在没有路的地方搭起来的路。根据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桥,欧洲在赵州桥建成七百年后才采用弓形拱。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

作者链接

茅以升(1896-1989),江苏镇江人。我国著名桥梁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中国桥梁之父”。主持建造了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

文体链接

一、什么是说明文: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叫做事理说明文;阐明事理,叫做事理说明文。说明文是客观的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三种:

1.时间顺序:即以时间的先后为说明顺序。一般用于介绍人物的生平、记录科学家研究历程、说明事物的发生及发展或讲解制作步骤等。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的形式,以(1)前后左右、(2)上下高低、(3)东西南北、(4)从整体到局部等为顺序,一般用来说明事物的构造或形态。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

3 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1)因果关系、(2)层递关系、(3)主次关系、(4)总分关系、(5)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概括等。事理说明文一般以逻辑顺序为主要的说明顺序。

三、说明方法及作用

说明方法定义作用下定义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一个说法,使读者对被说明对象有个明确的概念。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分类别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说明。全方位、多角度地说明事物或事理,使说明更有条理、更加清楚。举例子举出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例子,能够反映一般的情况,真切地说明事物。通过具体事例,清楚、真实、有力地说明事物或事理。列数据有些事物为便于从数量上说明特征,往往运用一些数字来说明。更准确、更具体地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征。作比较选择有内部或外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化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单,更清晰、更鲜明地说明事物,增强说明效果。打比方运用比喻,增强被说明事物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增强说明的形象性、生动性,使抽象的事物变得更具体,更能吸引读者。此外,还有引资料、摹状貌、列图表、作诠释等说明方法。

字词积累

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弧(hú)形拱(gǒng)桥洨(xiáo)河 陡(dǒu)坡和谐(xiã)饮涧(jiàn) 桥墩(dūn)郦(lì)道元张鷟(zhuï) 匀称 (yún chân)惟妙惟肖(xiào)

巧妙绝伦:形容非常灵巧,独一无二,没有什么可以相比的。伦:同类、同等。

就地取材:就在原地选用需要的材料。

推崇:十分重视,并给以很高的评价。崇,尊重。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雕刻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

4 快速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石拱桥有什么特征? 2.中国石拱桥又有什么特征?

3.作者又是怎样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的?

4.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还有其他说明顺序吗? 【交流点拨】1.桥洞为弧形、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2.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美观、分布广、许多惊人的杰作。

3.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这是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的例子使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具体化,形象化,增强说服力。

4.(1)逻辑顺序,从一般到特殊,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

(2)时间顺序: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二八二年; 赵州桥: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卢沟桥:建于公元1189年到1192年间。 长虹大桥:建成于1961年。

(3)第九段写到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首先”“其次”“再次”——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文本研读

1.卢沟桥与赵州桥有哪些异同点?

2.中国的石拱桥很多,都有相同的特点,作者为什么选择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说明的例子? 3.既然赵州桥和卢沟桥都具有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作者为什么不选一个而要选两个呢?

【交流点拨】1.异同赵州桥卢沟桥同历史悠久1300多年800多年结构坚固保持雄姿极少出事形式优美初月出云,

长虹饮涧独一无二,

美丽的奇观异建造奇特拱肩加拱联拱石桥历史意义世界著名使用到 现在的最古的石桥反帝斗争纪念意义2.赵州桥和卢沟桥历史悠久、气魄宏伟、驰名中外,有中国石拱桥的典型特点,很有代表性。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 5 明事物特征的方法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使读者对被说明事物特征的认识得更具体、更明确、更深刻。(这种说明事物的方法称为举例子。) 3.赵州桥和卢沟桥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前者是“独拱”石桥,后者是“联拱”石桥,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作者选择两例可以起到互相对照、互相补充的作用,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形式多样、多彩多姿的特点。

拓展延伸

赵州桥、卢沟桥图片欣赏。 当堂训练

第二课时

出示目标

1.学习列数字、引资料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品味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预习导学 复习导入

1.本文文体是说明文,作者茅以升。

2.本文先总说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接着举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说明,然后介绍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和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的发展,这是运用了由一般到特殊的逻辑顺序。

合作探究

(一)探究说明方法

说说下列句子各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2.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3.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

4.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6 【交流点拨】1.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其形状,突出其形式优美的特点。

2.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的说明赵州桥“非常雄伟”的特点。 3.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拿河堤与卢沟桥作比较,说明卢沟桥结构坚固的特点。

4.运用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充分地说明赵州桥形式优美这一特点。 2.请在文中再找找,还有没有类似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二)探究说明语言 1.说说下列划线词的作用。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2)《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3)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4)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5)(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交流点拨】(1)为了准确地说明情况,没有绝对地说是“最早”出现。这样表达,程度较轻。

(2)“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表示根据现有材料推测,这样说防止了绝对化,语言严密。

(3)“几乎”只是强调石拱桥的分布范围很广,但并不排除存在没有石拱桥的地方。

(4)“左右”是估计的时间,并不确定。

(5)“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经过限定的结论才更符合实际情况。

2.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去掉“不但”“而且”可以吗?或把“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次序颠倒一下可以吗?

【交流点拨】不可。这两个词表示递进关系,去掉就成了并列关系。 不可颠倒。形式优美,是初步的直观印象;结构坚固,是进一步的理性认识。

7 3.下列关于表述赵州桥的大拱和小拱的位置关系正确吗?(D) A.大拱的两边有两个小拱。 B.大拱的上面有两个小拱。 C.大拱的两边的上面有两个小拱。 D.大拱的两边的上面各有两个小拱。 拓展延伸

1.口头作文:要求:根据学到的有关说明文的知识和自己仔细观察,以“笔”为题进行口头作文。

2.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本地的桥梁,简单记下观察到的各桥的特点,准备下节课发言。

当堂训练

12*桥之美

出示目标

1.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预习导学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里,什么都没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样的画面肯定是单调的,没有生机的。在这样一片白的背景上,出现了一个戴着斗笠、披着蓑衣的老翁在那儿钓鱼,整个画面都因为他而生机盎然了。这样绝美的意境造就了这千古名句。今天,我们将以这种美学的眼光来审视桥,看看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桥美在哪里。

作者链接

吴冠中,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现代著名画家。油画代表作《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等,中国画代表作《春雪》《长城》等。

字词积累

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8 纤(xiān)细着(zhuï)重 驻(zhù)足脂(zhī)粉 颐(yí)和园前瞻(zhān)后顾 煞(shà)风景矛盾(máo

dùn) 赡(shàn)养煎熬(áo)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意思是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

看图片听范读,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吴冠中是一位画家,那么在他眼中桥的美体现在哪里呢?

【交流点拨】桥之美主要在于和周围景色的融和、映衬,注意到块、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2.找出作者在文中提到的桥,判断在作者眼中哪些桥是美的? 【交流点拨】 小桥

乌镇苇丛中的石桥 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

水天间的长桥(仿造的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 桥外是飞瀑流泉,桥面上有廊和亭的风雨桥 《清明上河图》中的桥 庄稼地、小径尽头的小桥 铁索桥 南京长江大桥 钱塘江大桥 成昆路上的直线桥 鹊桥 文本探究

自由朗读课文,在文中写桥之美的地方作上记号。小组交流,准备用“桥之美,美在”的句式说话。

9 示例:

桥之美,美在它具绘画的形式美。如“小桥流水人家”,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 【交流点拨】1.桥之美,美在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 2.桥之美,美在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 3.桥之美,美在长桥打破了背景的单调,富有灵气和生命。 4.桥之美,美在风雨桥形式独特。

5.桥之美,美在它能用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 6.桥之美,美在它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同是写桥的文章,本文和《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交流点拨】

《中国石拱桥》《桥之美》内容介绍石拱桥的结构特点。从美学角度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写法用科学、平实、简明的语言向读者解说,很少用修辞手法,是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举例时多用描写和修辞手法,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是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2.我们来收集。

(1)收集一些有意思的桥名的由来,如西湖的断桥名因何而起。 (2)收集有关桥的诗歌、谜语、俗语、谚语等。 (3)收集有关桥的故事与传说。 3.写一写。

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美,试以“之美”为题,搜集相关资料,模仿本文,写一个片断。

要求:

(1)抓住事物美的总特征。

(2)用优美的语言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 (3)不少于400字 当堂训练

13苏州园林 第一课时

出示目标

1.了解文章基本内容及文章结构。 2.了解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3.学习三种表达方式及三大文体的区别。 预习导学 新课导入

欣赏苏州园林图片,请你用一个比喻句形容苏州园林: 我觉得—苏州园林就像„„(一幅幅优美的图画) 作者链接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历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员,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

1921年,他和茅盾等人发起组织了文学研讨会,提出“为人生”主张。代表作品: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出版有《叶圣陶全集》。

字词积累

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轩榭(xuān xiâ)重峦叠嶂 (luán zhàng) 丘壑(hâ)嶙峋(lín xún) 镂(lîu)空蔷薇 (qiáng wēi) 池沼(zhǎo)相间(jiàn) 着(zhuï)眼

阅历:由亲自体验、经历而得来的知识。 雷同:不该相同而相同。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的构思。

因地制宜:课文指根据具体地形,设计各不相同的园林。因,依照、根据;

11 宜,适当、适宜。

文本链接

苏州古典园林以私家园林为主,起始于春秋(公元前514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盛于明代。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一百七十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六十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十九处。

具有浓郁江南水乡风味的拙政园;有被称为“吴中第一名园”的留圆;有始建于宋代的沧浪亭;有“园中瑰宝”之称的网师圆;有石狮林立的狮子林。中国四大名园,拙政园、留园占据二席。苏州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组成的综合艺术品,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于一身,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1997年12月,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代表的苏州古典园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目前正在申报世界遗产的园林有: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

苏州园林面积均不大,但造园艺术极为讲究,在布局结构上更是变化万千,创造了在生活境域园林中体现自然的技巧,以期身居城市,却能享受山林野趣。苏州园林一般在布局上以水为中心,充满江南情趣;在结构上以小巧取胜,以小见大,移步易影;色彩上粉墙黛瓦栗柱,顺应自然;空间处理上时而开明阔朗,时而曲折幽深,或藏或露,或深或浅,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市内布置配以红木家具,名家书画,缀以对联,盆景,显得秀丽淡雅。

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 读课文,思考

1.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2.文章是怎样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的? 3.文章结尾写什么?有何特点?

【交流点拨】1.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从七个方面紧扣“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个总体特征,总分结构,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1)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对称,讲求自然之趣。 (2)假山池沼的配合讲求自然美。

12 (3)花草树木的映衬给人图画美。 (4)近景远景的层次给人景致美。 (5)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6)门和窗是高度的图案美。 (7)极少用彩绘给人色彩美。

3.文章结尾告诉人们苏州园林值得介绍的还有很多,文中所介绍的只是一些方面。结尾留有余地,给人无穷回味。

文本探究

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文章融说明、记叙、议论于一体,以概括的说明介绍园林,以生动的描述形容景物,以通俗的议论来分析原理。文章既眉目清楚、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启人兴趣。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出除说明之外其他表达方式的句子,说说其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记叙:

1.“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花树相间。”(写出了万木争荣的景象。) 2.“古老的藤萝„„珠光宝气。”(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气氛。) 3.“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描绘了游人观鱼的动人情景。) 议论:

1.“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评价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 2.“我想,用图画来比方„„是不讲究对称的。”(评论不讲究对称的美学原理。) 3.“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可是没法说出来。”(评论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拓展延伸

1.三大文体的区别:

记叙文:重在记叙、描述与抒情,以形象感人,以情动人; 议论文:重在阐明主张,批驳谬论,以理服人;

说明文:重在实事求是地比较客观的说明事物,使人增长知识和技能。

13 2.苏州园林关于以下内容的图片欣赏

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每个角落、门和窗、色彩。

当堂训练

第二课时

出示目标

1.学习说明文最基本的说明方法。 2.学习本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预习导学 复习导入

《苏州园林》的作者是叶圣陶,本文按照总分结构,先总说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再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每个角落、门和窗、色彩七个方面分说苏州园林的特点。

合作探究

(一)文章在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要求:学生圈点勾画,独立分析。小组内交流看法。 【交流点拨】1.作比较

(1)在介绍布局的时候,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榭的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比,突出了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

(2)在介绍花草树木时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这既是比喻,又是比较,表现了我国传统的审美观点和民族的特有风格。

(3)在介绍建筑物的色彩时,又与北京的园林相比较,“与北京的园林的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2.分类别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3.引资料

14 “„„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4.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5.列数字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二)揣摩语言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是什么意思?)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往往”能去掉吗?)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副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1.标本原指实物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范本、样本的意思。用这个词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影响。

2.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

3.似乎表明是作者细心的观察和体悟。“一切”“决不”用肯定的语气介绍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为了强调其共同点。

4.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5.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 6.这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昂然,沁人心 15 脾。

小结:本文说明语言准确而又生动,严密而又精练,表现力很强,使文章充满情趣、画意。作者为我们介绍说明了苏州园林的特点,给我们再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同时赞美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

拓展延伸

试着把你到过的让你记忆最深的景点写成一篇说明文。 要求:

1.要运用几种不同的说明方法。 2.语言要准确精炼。 当堂训练

14故宫博物院 第一课时

出示目标

1.初步了解故宫博物院的特点。

2.理清课文说明顺序,学习介绍建筑物的说明顺序。 3.学习正确处理详略安排。 预习导学 新课导入

1.你去过故宫吗?说说你所了解的故宫。

故宫方圆72万平方米,有九千多间房屋,九十多万藏品,九百多万档案材料。

2.你知道故宫为什么叫“紫禁城”吗?

古时人们把天上的星宿划分为三垣(yuán)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垣指三个宫城,即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紫薇垣在中间,北斗星的东北方向,于是古人认为这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封建帝王被认为是天帝之子,故皇宫取“紫”字,又因为皇宫是禁区,所以故宫又叫“紫禁城”。

背景链接

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即1406年),历时十四年才竣

16 工。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1925年改名为故宫博物院,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院之一。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

作者链接

黄传惕,1934年生,湖南省平江县人,笔名黄羽。中共党员。从小喜欢看书。初中毕业于湖南平江湘北中学,高中毕业于湖南长沙衡湘中学。1953年考入中山大学语言文学系。1954年该系合并到北京大学中文系。195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部,从事新闻和专题节目的编辑与政治、广教等方面的采访工作。先后任编辑、记者、副主任、主任等职。

字词积累

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金銮(luán)殿蟠(pán)龙 鎏(liú)金玉玺(xǐ) 妃嫔(pín)湛(zhàn)蓝 上谕(yù)傀儡(kuǐ lěi) 翊(yì)坤宫修缮(shàn) 击罄(qìng)诏(zhào)书 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然后欣赏以下故宫图片,说说你对故宫的整体印象。 2.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故宫博物馆的特点。

【交流点拨】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风格独特。 3.作者将故宫的建筑物分为哪两大部分进行介绍的? 【交流点拨】分为“前朝”和“内廷”。 文本探究

1.默读课文,按文章的说明填写这个图。

【交流点拨】

2.用横线标出文中所有表方位的词。

小结:作者准确地运用方位词语,按照从南到北的顺序,条理清晰的向我们 17 介绍了故宫博物馆。

3.文中作者详写了什么?略写了哪些?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交流点拨】作者选择了太和殿作为前朝三大殿的代表而详写;略写中和殿和保和殿,内廷“后三宫”也是略写;这样安排,点面结合,既节省了笔墨,又照顾了全局,且突出了重点。

拓展延伸

按照空间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从你家到学校的路线。 当堂训练

第二课时

出示目标

1.重点探究“太和殿”部分; 2.明确本文说明方法; 3.珍视故宫,热爱故宫。 预习导学 复习导入

1.说明对象:故宫博物院;

2.说明对象的特征: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

一、独特风格; 3.说明顺序:空间顺序(从南到北)。 合作探究 文本探究

重点阅读“太和殿”部分,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交流点拨】因为太和殿是“前朝”以致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力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因此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所以文章把太和殿作为介绍的重点。

2.太和殿为什么要设在中轴线上?其内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为什么? 【交流点拨】为了强调皇权这个中心;其内景的主要特点是彩绘了众多的龙的图案;因为皇帝自命为真龙天子,这是皇权的象征,所以用龙来突出皇帝的尊严。

18 3.在介绍太和殿时,立足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介绍的?在书上圈点出方位词。

【交流点拨】立足点是正中的朱漆方台和雕金蟠龙;按空间顺序介绍的;按空间顺序写的文字,要有一个立足点,离开立足点,就无法确立方位。

4.这一部分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并说明其作用。

【交流点拨】列数字:准确的说明了太和殿的规模宏大,突出了它的雄伟壮丽。

摹状貌: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太和殿内部装饰的富丽庄严。 作比较:突出了建筑物不同的特点。 5.我来当导游。

假设你和你的家人或同学去祖国首都旅游,你将作为“友情导游”,带领他们游览太和殿,你将怎样设计导游词呢?

设计要求:

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来介绍; 有恰当的开场白、过渡语和结束语; 有自己的创意。 拓展延伸

1.说一说:以“‘故宫’知多少”为话题,列举你所了解的内容。 2.画一画:请你设计一条参观故宫的最佳线路。 当堂训练

15*说“屏”

出示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预习导学 新课导入

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

19 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作者链接

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字词积累

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帷幕(wãi)伧(cāng)俗 休憩(qì)韶(sháo)光 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

1.欣赏各类屏风图片,说说你对屏风的印象。

【交流点拨】屏风是中国古代居室内重要的家具、装饰品,其形制、图案及文字均包含有大量的文化信息,既能表现文人雅士的高雅情趣,也包含了人们祈福迎祥的深刻内涵。各式各样的屏风,还凝聚着手工艺人富于创意的智慧和巧夺天工的技术。

2.读课文,思考:

(1)用文中的原话给屏下一个定义。 【交流点拨】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2)文中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交流点拨】屏风的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屏风的分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屏风的设置: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3)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呢? 【交流点拨】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文本探究

文章引用了许多古诗词,请找出来并理解其诗意。 【交流点拨】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20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作者开篇的引用给我们营造俊逸清雅的艺术氛围,流露出自己对屏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小结: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拓展延伸

古诗词中,有许多诗句说到屏,你能找出来吗?

1.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2.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3.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4.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5.《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当堂训练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说不尽的桥》

出示目标

1.培养借助网络和图书来查找资料的习惯和能力。

2.较全面地了解有关桥的结构、功能、建材、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21 预习导学 【活动准备】

将学生按兴趣分成科学、乡土、文学、艺术四个兴趣小组,分别收集资料,并且在每组选出主持人和组长,负责汇总资料及制作课件。各小组进行交流。

合作探究 【新课导入】

“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风趣地说桥。“跨越障碍的通道”,这是“桥”简洁准确的定义。桥梁是人类所建造的最古老、最壮观、最美丽的建筑工程,记录了人类的文明,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在这两个星期中,同学们通过上网,查找书籍,询问家长等途径对桥和桥文化进行了学习和探究。今天,就让我们向大家来汇报一下学习成果。

【活动程序】

(一)逐组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与制作的课件。 1.科学组

(1)桥的基本构造:桥墩、跨度、承台、承重结构等。

(2)分类:①梁式桥(梁分成简支梁、连续梁以及悬臂梁);②斜拉桥(桥塔与桥面之间有许许多多钢索相连);③悬索桥(容易与斜拉桥搞错,判别方法:观察是否有一根主索与其他钢索相连,若有就是悬索桥)④拱式桥(拱分成上承式拱、下承式拱和中承式拱) (3)建桥的常用建材:钢铁、木料、石料等。 (4)桥梁之最

中国最大的斜拉桥上海扬浦大桥

世界上最大跨度的悬索桥日本明石海峡大桥 世界上最大的石拱桥湖南凤凰乌巢河桥 中国石拱桥中桥孔最多苏州宝带桥) (5)桥名与其命名方式:

①表扬:安济桥、绩麻桥②纪事:兰亭桥、虎渡桥③抒情:销魂桥、思乡桥④神异:圣女桥、白鹤桥

(6)桥的引申义

22 ①电话——沟通的桥 ②家长——成长的桥 ③老师——知识的桥

④班干部——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桥 ⑤捐资助学——希望的桥

当你要摆脱困难、跨过厄运时,你所期望的眼前那一座能使你峰回路转、顿入光明之地的“桥”。这也许是“理解之桥”“友谊之桥”“心桥”“智慧之桥”“财富之桥”“命运之桥”“人生之桥”“亲情之桥”„„

2.乡土组

(1)中国十大名桥:

①卢沟桥②广济桥③五亭桥④赵州桥⑤安平桥⑥十字桥⑦风雨桥⑧铁索桥⑨五音桥⑩宝带桥

(2)世界十大名桥: 第一名明石海峡桥(日本) 第二名大带桥(丹麦) 第三名亨伯桥(英国) 第四名江阴长江公路大桥(中国) 第五名青马大桥(中国香港) 第六名费雷泽诺桥(美国) 第七名金门大桥(美国) 第八名梅克金海峡桥(美国) 第九名南备赞濑户大桥(日本) 第十名博斯鲁斯二桥(土耳其) 3.文学组

(1)与桥有关的成语(濠梁之上、河梁携手、架海金梁) 主持人说解释,同学猜成语(桥归桥,路归路;过河拆桥;河梁之谊) (2)介绍与桥有关的对联

①一楼一水一桥,千古文章千卷画;万国万商万旅,满城春色满湖诗。 ②贯通八百里重湖,浩渺今看联一线;翻遍几千年历史,巍峨那见有斯桥。

23 ③小江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山会两县;大善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湖四海。

④吉利桥横形半月,太平梁峙映双虹。 ⑤浅渚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 (3)介绍与桥有关的歇后语: ①九曲桥上散步——走弯路 ②烂板子搭桥——白搭 ③烂桩子搭桥——不牢靠 ④配乐诗朗诵《再别康桥》 (4)交流描写桥的诗歌。

①鸡声野渡溪桥滑。(《疏影》吴潜)

②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竹枝词》刘禹锡) ③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 ④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温庭筠) ⑤朱桥翠径,不许京城尘飞到。(《谢池春》陆游) ⑥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桥风。(《临江仙》陆游) 4.艺术组

(1)欣赏富有艺术美的名桥:绍兴纤夫桥、八字桥,泰顺廊桥,扬州五亭桥,广西三江程阳桥,福建泉州安平桥,西安灞桥等。

(2)欣赏画家笔下的桥:孟克《桥上的少女》,梵高《阿尔的吊桥》,达芬奇《蒙娜丽莎桥》等。

(3)欣赏邮票中的桥

(4)介绍有关桥的音乐和电影:《北京的桥》,《卡桑德拉大桥》,南斯拉夫著名电影《桥》,《廊桥遗梦》,《桂河大桥》,《遥远的桥》,《魂断蓝桥》等。

【活动小结】

请同学们谈谈进行了这次综合性学习后的心得和感受。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思考了桥的内涵,而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们拓展了思路,学会了探索,懂得了思考,掌握了不少新的学习方法。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跨越各种障碍,去构架属于自己的时代桥梁吧!

24

第二篇:八上语文第三单元同步作文

第三单元:说不尽的桥

题解

1.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桥:交通干道立交桥、公园里的石拱桥、随时可见的过街天桥,游览区的木桥、铁索桥„„请你仔细观察一座桥,并搜索它建造的资料,写一篇说明性文字。

2.题目自拟,要说明桥的外形特点、功用、有什么特殊的历史意义等。

范文

仍怜故乡桥

广东胡文颖

我曾踱步于南京长江大桥的桥头,看桥下滔滔江水向东流逝和桥上车水马龙,听江中游轮的汽笛与桥上车辆驰过的鸣声交替奏响。

我曾留恋于赵州桥的巧夺天工,沉醉于桥下的流水潺潺,悠闲自若地看着桥上人来人往。然而,“仍怜故乡‘桥’”又是一种何样的情思?

如果,故乡的水如江南水乡般的幽清、淡雅,故乡的桥就会牢牢地握紧两岸的土地,联系着欲见不能的你和我,听着月色撩人时分思乡人的恬静心曲。

尽管,故乡的水流湍急,猛浪若奔,对岸的你我遥望不及。可是,故乡的桥却悄过急流,跨过阔岸,用坚韧的臂膀,筑出一条宽广的大道。也许岁月的风霜会将所有的桥吞噬,也许每一道滔天巨浪欲将其击溃,然而故乡的桥永远不会倒塌。它用顽强的信念执著地托起了思乡人的归乡路。

悠悠浮云有雨滴将其与土地联系。摇摇欲落的枯叶终有一日要归根,飞倦的鸟儿用翅膀乘着风回到温暖的巢。莘莘游子因为故乡的桥,而永不觉孤独无靠。“累了吧!就在我背上休息一下吧!还要启程吗?那让我来送你一程。”故乡的桥总是哼唱着《游子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诉说着这句话。无论游子浪迹在天涯,或是海角,归乡的脚步因故乡的桥永不间歇。

“归来吧!归来吧!”听见故乡的桥在召唤吗?无论何时,只要思乡的情思稍稍惹起,故乡的桥就会浮现在眼前,也许,我们离故乡的桥越来越远。可是,思乡的情思越来越浓,并应着岁月的歌谣,谱成了一首首叩人心扉的诗句。无论时光如何流逝,故乡的桥也会无限地向远方伸延,永远、永远。

我站在立体交叉桥头

佚 名

那是个假日的清晨,我静静地站在安定门立体交叉公路桥头。朝辉洒满了造型雅致的桥栏,也洒满了我的衣襟。

我家久居北京,住在安定门外,靠近古老的护城河,听老人说,这条河发源于燕山的群峰中间。多少年了,它由京西缓缓流来,从德胜门箭楼脚下过来,经安定门,又顺着雍和宫大佛阁背后的高高的坡势,悠悠东去。

今年,就在安定门遗址这里,建起了一座双环形立体交叉公路桥。护城河跟沿岸的宽阔公路,都从桥下通过,把古老的德胜门、雍和宫,跟桥畔路边那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层公寓大楼,巧妙地连接起来了。我站在立交桥头,忽然觉得这乳白色的桥身,仿佛把北京的历史和现实连接在一起了。我呢,就站在了这历史与现实的交点上。

这时候,向东望去,我凝视着雍和宫高高的大佛阁,旭日在那翘耸的琉璃飞檐上,描出了金灿灿的曲线,望着,望着,我忽然想起了今年暑假,游览雍和宫的情景„„

雍和宫是北京最大的一座喇嘛寺。除了由一座巨型影壁跟东、西、北三座琉璃牌楼组成的前庭和长长的林阴道之外,从南宫门直到最北端的阿嘉仓,一共三门,五殿,一皋,六进庭院,构成了一个金碧辉煌的古建筑群,从昭泰门起所有楼堂殿阁,门上高悬着匾额,都用汉、满、蒙、藏四种民族文字题写的。我那次游览,正遇上一位老年的导游员,给一群海外侨胞做讲解,他说,如果仔细看上去,就连那一幢殿堂的廓柱门檐,都汇合着不同民族的建

筑特点,就以法轮殿为例吧,从大轮廓上,是汉族庙堂建筑的样子,但是,再看那脊上的五座镏金塔形宝顶上,又吸收了蒙古包上的天窗式样,结合得那么谐调,那么统一。后来,那位老人在大佛阁讲的那尊佛的来历,就更加吸引人了。说的是,在清代乾隆年间,西藏地区的一个藏王发动了叛乱。当时的**喇嘛,派人飞马向中央政府求援。乾隆皇帝应他的要求发大军入藏,支援地方武装,平定了叛乱,**为了表示对朝廷的谢意,又知道乾隆信奉佛教,就进贡了一棵巨析白檀香树,雕成了这尊迈达拉佛。佛身高18米,地下埋8米,总高26米,直径8米。当时,是先立佛身,后建佛阁的。站在大佛的脚边,我抬头刚要看看它,头上戴着的草帽儿却差点儿落了地,一时间,我觉得这里的每座建筑,每件文物,都体现了自古以来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灿烂,我国古代民族的亲密团结„„

现在,那飞檐,那殿脊,都在霞光的衬托中,向所有来自世界各地朋友们和贵宾们展示着13亿中国人民向往民族团结,盼望国家统一的心愿。是啊,这座融会着不同民族艺术风格的建筑整体,不正是这美好心愿的象征吗?

我站在这立体交叉桥头,不觉又回头向西望去,透过淡淡的晨雾,远处那修葺一新的德胜门箭楼的威武身影正渐渐清晰起来„„

德胜门,在北京九座古老的城门当中,有自己的特殊地位。听老人说,明清两代,每次从京城调动军队,无论是设防还是远征,都要从德胜门出城,为的是借“德胜”两个字的音,取个“得胜”的吉利。但是,到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任凭什么吉祥话,都挽回不了清王朝在帝国主义列强面前的惨败命运了。据说,清朝著名的爱国者林则徐,在禁烟失败,被流放新疆之前,曾经来到德胜门的城楼之下,当看到城楼上的“德胜”两个字的时候,不禁仰天长叹。大概是他所忠诚的清王朝的大势已去了吧!后来,他来到了八达岭,抚摸着垛口,更是思绪万千,他在哀叹这自古以来抵御外族侵略的万里长城,在帝国主义列强的铁蹄之下,已经崩溃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20世纪,中国人民在八年抗日战争中,在长城内外,到处响彻着嘹亮的义勇军进行曲:“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我曾多次去过长城,当我站在长城的烽火台上,眺望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巨龙的时候,真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无比的智慧惊叹不已。这长城,蜿蜒于群山之中,气势磅礴。啊,在过去,它是抵御侵扰的屏障;今天这里有不同肤色的国际友人来观光游览。这世界上七大奇迹之一的古建筑,又成为我国人民同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纽带了。是的,它展示了我们民族的风貌,亲切而又庄严,智慧而又坚强。

我静静地站在这立体交叉公路桥头,凝视着桥下的大路一直伸向远方。在阳光中,远处那纵横交错的脚手架,那舒展着钢铁臂膀的起重机,仿佛在向人们预示北京更加壮丽的前景。是啊,北京又有多少新的住宅区,新的街道,新的街心花园和林阴大路呈现在全中国、全世界人民的面前啊!再看那一座座崭新的高楼,那一扇扇明亮的窗户,每个窗台上都摆满了鲜花,每个窗口内都闪耀着主人的美好希望和崇高理想„„这时候,我觉得,自己不但立足于历史与现实的交点,而且就站在通向未来的切实而庄严的起点上。

啊,北京,我的家乡!我以自己是你这古都的子孙而骄傲,以自己是名城的居民而自豪,更以自己将用劳动和智慧为你这振兴中华的城市争光增色而深感荣耀!

龙津桥

家乡的龙津桥,历史悠久,历尽了四百余年的沧桑。

远望,大桥如长龙卧波,气势雄伟磅礴!桥背上七个大亭高峙耸立,气宇轩昂,巍巍然雄哉!近看,大桥也不失细致精美,木制的围栏古色古香,上面雕刻的花草、虫、鱼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龙津桥全长246.8米,总宽12.2米,其中人行道宽5.8米,设有七座五层檐口的凉亭和三层檐口的长廊。

桥中间挺立着最高的八角亭,乃是吉祥之兆。它高达15米,遥遥指向苍穹。左右两边桥头外侧是马尾双坡亭,亭之高度,以侗乡楼梯为鉴,从马尾双坡亭开始,至八角亭,每亭各增高l米,比喻步步高升,预示侗乡人民的幸福生活将会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胜一年。

最为炫人眼目的是亭顶装饰的宝葫芦,闪射出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犹如神秘无

比的万花筒!宝葫芦的装饰设计巧夺天工。从八角亭往下,宝葫芦分别为七个、五个、三个、一个,这样的个数变化处理与亭的高度变化处理一起成了由两边向中间突起的梯形结构,阳光一照,多面折射,异彩纷呈,美丽极了。

桥上,亭与亭之间精心装饰的六组双龙戏珠腾空飞跃,栩栩如生,构成一幅龙腾虎跃、生气勃勃的景象。

龙津桥吸收了华夏文化宫廷建筑的精华,将昔日常用的小青瓦换成现代化的深蓝色琉璃瓦。中间的桥脊、桥檐又用白色、蓝色相衬,十分符合侗乡家织布蓝白互配的格调。旭日临空,金色光芒洒向琉璃瓦,七彩斑斓,使龙津桥霎时成为一条活脱脱的腾飞的巨龙!

当夜幕降临时,大桥上的装饰彩灯一齐放光,大桥霎时变得玲珑剔透、风情万种,让人感觉如梦如幻,甚至疑惑这是不是天上的仙宫。

龙津桥最令人叫绝的是,全桥所有木柱、枋、梁全用木卯榫相嵌合,不用一钉一铁,并利用力学原理创造出悬柱、悬瓜的艺术造型,使人们在惊、险、奇中得到充分的视觉享受。

这座集休闲、旅游、商贸为一体的侗乡龙津桥,是侗族桥梁建筑艺术的精品杰作!

“东有灯台西有鹅,南有马鞍北有雀”这两句在民间流传很广的诗句记载了桂中著名商埠——龙城的四大著名景点。如今,这四大著名景点风光依旧,在人民的呵护下更焕发了青春的魅力。而现在的柳州,成为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的却要数那飞架柳江南北,绚丽多姿,造型优美的座座大桥。

我的家乡柳州地处桂中腹,上连风景名城桂林,下接广西首府南宁,成为广西的交通枢纽,但“江流曲似九回肠”这独特的地貌,使柳州市被柳江隔成环抱葫芦半岛的河南河北两大块,桥梁成为南北交通急需解决的大问题,成为龙城人民历史的期盼。

小时候,我曾听外祖父说过一段美丽的传说,柳江河上架起了一座浮桥!那时,浮桥是柳江河上仅有的一座木制桥。浮桥下方是用一排由几十条相扣的小船垫起,上面铺上一层厚厚的木版,用十分粗的绳子简单的做成护栏,车辆不能通行,且每当刮风下大雨,行人稀少,每当夏水襄陵,水流湍急,又得把浮桥拆掉。这座浮桥的系连着我母亲的童年,留下母亲成长的足迹。

那时,外祖父每天都要牵着母亲在这桥上来回地走着。初始,母亲一看见这桥就“哇哇”大哭起来,总让外祖父背着过桥;慢慢地,时间长了,母亲开始学过这座桥,可没有走多远,就又是哭又是闹的,而外祖父则总是以慈善的笑容安抚着„„

随着历史的推移,柳州终于出现了一座水泥钢筋建成的桥——铁桥。铁桥的出现名噪一时,可还是留下了许多遗憾,铁桥只供火车通过,人们还是无法了结过桥的这一长久的等待。 到了“文革”时期,柳江大桥终于问世了,它了结了几代人过桥的愿望;过了不久,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二、

三、四桥也出现了;接着是文惠桥成为又一亮点;如今,红光桥也正在动工建设当中。

倘若是登上马鞍山,眺望柳州,无论白天黑夜,展现在你眼前的都是一幅美丽的柳州画卷。白天,在阳光的照耀下,这桥显得愈发精神,柳江桥是钢筋混凝土浇筑成的,它以自己古色古香的韵味,给人以朴实无华的感觉。在桥上有精雕细琢的图案,有的是一面五星红旗,有的是党旗,有的是旭日东升的情景„„二桥像一条龙卧在柳江上方,在这蓝天碧水中,它还在熟睡。三桥又称壶东大桥,它穿着现代化的服饰,走向新时代,在它宽敞平坦的桥面上,给予行人和车辆方便。四桥又叫壶西大桥,是一座拉索桥,单靠一个桥墩支撑着,我想它是这些桥中独立性最强的吧!从桥的一端放眼望去,蓝天碧水之间,像出了一条彩虹。文惠桥虽然桥面只能单行车辆,但却是这五座大桥最为夺目的,它的除尘脱俗,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何等美妙!它的飘飘欲仙给人以遐想的感觉,何等神奇!它的瑰丽多彩让人流连忘返,何等奇丽!它有四个桥墩,三个桥拱,像一座彩虹桥似的。

晚上,整个龙城便成了灯的海洋,星的世界,而这五座桥在柳江河上可谓是出尽了风头。柳江桥上的两排柔和的光,保留着特定年代的古色韵味;二桥,三桥及四桥灯火通明,像是嵌上了珠宝似的,在夜里闪闪发亮;文惠桥则撒下了珠光宝气,把柳江河映红了,把桥的两端照亮了,成了龙城晚上的夜明珠。

数座大桥飞架,为柳州增添了气势和色彩,想当年,柳州无桥,人民盼望有桥,龙城人民经过了多么漫长的期待!如今,桥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推动柳州历史的进程,经济的发展不正是这座座大桥吗?文惠桥及红光桥的相继建成,将龙城的经济发展推向新高潮,体现龙城经济发展的新辉煌。不久的将来,我的家乡龙城将更繁荣,桂中明珠柳州将更美丽!

金龙泉桥

在荆门市中天街和象山大道交叉的地方,矗立着一座天桥。它是由金龙泉集团公司捐资修建的,因此叫金龙泉桥。

站在远处向天桥望去,桥下面有八根巨大的钢筋混凝柱,稳稳地托住桥身,要三四个人才合抱的过来。中间是环形的,四周分支着八条小腿,像只巨大的螃蟹连接着象山大道和中天街,使它们更成为一个整体。桥的四周都刻着“金龙泉桥”的烫金大字。在这桥的下面各有一个红绿灯,它们像三只眼睛监视着行人车辆按交通规则行驶。顺着天桥往上走,你就会发现天桥两旁都是用银白色的不锈钢做成的栏杆,两旁是行人行走的踏步台阶,中间是刻着精美图案的滑坡,有龙、鸟等一些动物。旁边耸立着一对对玉兰灯柱,真像检阅的队伍。走上桥面,你会大吃一惊,桥面四个方向分别雕刻着雄伟壮丽的东山宝塔,荆门的象征——荆门市标,风景秀丽的文明湖,藏金纳宝的岚光阁。图案中间都用箭头标示着行人走的方向。有了这座桥,在这繁华的路段再也没有发生交通拥挤的现象了。行人过马路走天桥,保证了行人的安全。在夏天,它也给人们提供了娱乐的场所。人们经常站在桥上观看荆门的美景,有的还在桥上乘乘凉,下下棋。这座天桥,既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又美化了荆门的环境。

第三篇:八上语文第五单元同步作文

第五单元:莲文化的魅力

题解

1.莲是一种很有特点的水生植物,请你写一篇关于莲的说明性文字。提示:可以写莲的历史、栽培、品种、用途,莲叶的防水和自洁等方面的研究性小说明文。 2.题目自拟,要求,材料尽量详实,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范文

说 佚名

喜欢荷,喜欢她的淡淡清香,喜欢它的淡淡粉红,喜欢她的亭亭玉立,喜欢它的濯清莲而不妖,喜欢它的柔情似水„„

眼里,除了怜爱还是怜爱。就像雨巷里的那位带着丁香般幽怨的少女,在梦里,挥也不去散也不去。除了她的身影还是她的身影,除了她的俏丽还是她的俏丽。牡丹?玫瑰?百合?菊花?面对这些后宫佳丽,我却像一位挑剔的美食家,一位追求完美的艺术家,总觉得它们少了点什么,不能给我完全喜悦的感觉。也许这正是偏爱莲的原因吧! 情人眼里出西施。莲,让我觉得它就是花中之王,无可比。朋友说我过于喜爱它,忽略了其他花的美丽,也许是吧!暮春三月,百花争艳,牡丹芍药,艳丽妩媚,使人为之震惊;夏日炎炎,紫罗兰、玉兰散发淡淡幽香,祛除夏意,让人心旷神怡;秋高气爽,菊独傲枝头,正直傲洁油然而生;隆隆寒冬,梅独自争妍,不畏严寒,吐放清香,赞美之词不可胜数。但是,我仍固执地认为莲才是完美。

对莲的喜爱,使我成为百花不公正的裁判。在生活中,对事物的是非曲直,我们也常常是不公正。

夜深了,我静静地躺在床上,被这个问题烦扰着。回忆的匣子被偷偷地打开,往事,重现眼前。

因对个别人的崇拜,我成为他的守护者,旁人稍有异议,便拳脚相加,小伙伴们对之畏惧,便缄口不语,使我内心稍稍喜悦;因和亲密伙伴要好,便不理事情对错,不分青红皂白,硬着脸皮要站在朋友一边;因对个人稍有偏见.一出现可疑之处,聚焦点便投向他;因为自己的喜好盲目顺从,人云亦云,都不知道在干些什么。

猛然发现,曾经,自己是如此没有主见,成了失根的兰花,追逐的浮萍,飞舞的秋莲,因风四散的蒲公英,我又当了生活不公正的裁判。

世界甚大,要认清每一事物,应抛开自我的个人感情,透过现象看本质,让我们的生活更有主见,更能感觉自己的存在。就像一棵巨松,扎根在山崖之间,不随山水、飓风而改变自己的位置;就像一棵独自开在山谷里的野百合,不管有没有人路过,仍开得那么鲜艳那么快乐。

爱莲,却不溺莲。爱生活,应该做个公正的裁判。

莲文化

莲花,大家一听到这个词就会想到“一尘不染”“出水芙蓉”„„这几个词。

莲属化石发现于北美北极地区和亚洲阿穆尔河流(即黑龙江)的白垩纪及欧洲和东亚(库页岛)。分布在亚洲、大洋洲北部者为中国莲(Nelumbo nucifera),漂迁至北美洲的为美洲莲(N.lutea)古植物学家还研究指出,在日本北海道、京都发掘的更新世至全新世(200万年前)的莲化石,和现代的中国莲相似;在中国柴达木盆地发掘的1000万年前荷叶化石,和现代中国莲相似。20世纪70年代中国石油化学工业部石油勘探开发规划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渤海沿海地区早第三纪孢粉》一书记载:在辽宁省盘山、天津北大港、山东省垦利、广饶及河北省沧州等地发现有两种莲的孢粉化石。第三纪热带植物地理区内的我国海南岛琼山长昌盆地地层中,也发现有莲属植物的化石。现我国黑龙江省扶远、虎林、同江、尚志等县的湖沼地,仍有原始野生莲分布。莲花的历史跟我们的恐龙差不多! 莲花有很多品种,比如说:

1. 北京传统栽培品种。单瓣花型。花蕾桃形,绿色,上部红色,花白色。花开较早,6月上旬始花,群体花期1个月左右。结藕较早。7月下旬,将新藕二次翻盆,花期可延续到10初左右。有自然变异的红娃莲和粉娃莲。

2. 厦门传统栽培品种。单瓣花型。花蕾桃形,绿色,尖部带红色,花粉白色,初开时类端微红。6月上旬始花,群体花期1个月。其花瓣细长,花托细小,叶茂花繁,极易开花。

3. 广泛栽培的著名品种。重瓣花型。花蕾圆桃形,紫红色,着花较多,花红色。6月中旬始花,群体花期1个月。花色鲜艳,盆栽易开花。

4.古老的碗莲品种。重瓣花型。花蕾圆桃形,粉红色,花粉白色,花瓣尖端边缘为红色。着花较繁,6月下旬始花,群体花期1个月,盆栽极易开花。

5. 浙江杭州花圃选育。植株矮小。单瓣花型。花蕾长桃形,绿色,花小,白色。非常适于在盆、碗中栽培。开花多,群体花期从6月中旬至8月中旬。

莲花有很多品种,这只是莲花品种中的一个小小的一部分,更多的品种需要大家去发现!

莲花在很多地方都很出名,观看莲花的季节最好是夏天,观看莲花也有许多胜地,著名的有杭州西湖、济南大明湖、山东微山湖、湖北洪湖、湖南洞庭湖、扬州瘦西湖、河北白洋淀、承德避暑山庄、广东肇庆七星岩、台湾台南县白河镇等处。在这些地方,你都可以看到荷花的芳容,领略到“红衣翠扇映清波”的美景。

莲花是佛国的象征和圣花,大家都知道寺庙里通常有佛祖释迦牟尼的坐像,他身穿通肩大衣,手持说法印,结跏趺坐在莲花台上,佛经说,这是释迦佛祖修道成佛后向信徒们讲经说佛的姿态。称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也结跏趺坐在莲台上,双手仰掌足上,掌中托着一个莲台,似乎在指引众生通往西方佛国净土;以大慈大悲闻名的观音,身穿白衣,坐在白莲花上,一手持着一只净瓶,一手执着一朵白莲,仿佛在表露观音怀着的一颗纯洁的菩萨心,全力引导信徒脱离尘世,到达荷花盛开的净土。在翻读佛经典籍时,人们又常常会见到佛经把佛国称为“莲界”,把寺庙称为“莲舍”,把和尚的袈裟称为“莲服”,把和尚行法手印称为“莲华合掌”,至于和尚手中使用的“念珠”有的也是用莲子串成。佛经说,用莲子做念珠比用槐木珠要好,同样掐念一遍,所得之福,可多千倍。

莲花是多么的伟大!历史悠久,把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莲花这么宝贵大家一定要保护它!

说 莲

莲花又叫荷花,是一种水生植物。根系生于污泥之中,绿叶浮于水面。夏日,莲就摇曳于清水、绿叶之间,似九天仙姝,或玉洁冰清,或高贵艳丽。美、妙,清香,使人爱慕之心油然而生,尊敬之情从心而发,自然而成。

莲,花中之君子也,中通外直,不曼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也。这是宋朝大儒周敦颐先生在《爱莲说》一文中对莲花的描写与评价。如果说这几句话是先生对莲的风韵、风骨的描写与评价,那么下面这段话则当是对莲之神韵,莲之本质最透彻最精辟的描写了,“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出于污浊而不污浊,长于淤泥而无污垢,生出的是清香,是美丽,这就是莲。

莲是美丽的,莲是高贵的。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士大夫、英雄豪杰,都把莲看做自己向往的一种人生境界。把莲作为自己人生修养的楷模。在污浊的社会,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莲给了人们多少信心、勇气,使人们勇于坚守真、善、美,抗击假丑恶。有多少人像莲一样在污浊中,在黑暗中,放出清香、美丽,放出光明,放出心香一缕,心光一片,照亮一片世界,造就一片清凉。

世人爱莲之美,敬莲之风雅与气质,又称它为出水芙蓉。如果说莲在俗世生活中为人们所爱。那么莲花在东方的佛教中就更为人所称道。莲花的完美,超凡脱俗之气被视为永恒超越的精神象征。在庙堂的壁画,雕塑与典籍中,诸佛与大菩萨常常端坐于莲花之上。在此,莲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象征。它寄托着人们对永恒,对未来,对超越而美好世界的渴望与理想。

朋友,或许我们并不是一个佛门的修行者,就如席慕蓉所说:“不能像佛陀般静坐于莲花之上,我是凡人,我的生命就是这滚滚凡尘,这人世的一切我都希求,快乐啊忧伤啊,是我的担子我都想承受„„”但是既然我们是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幸福美好世界与生活的渴望却都应一致的,那么,愿我们每个人都能象莲花一样给世界放出一缕清香,装点一分美丽。

莲与解暑

莲多开于七月盛暑,火蒸火燎的季节里有了一池莲叶,与隆冬时节的雪中送炭颇有异曲同工之效。

据我看来,人们之所以爱看莲,于生理和心理学上,都是有一定道理的。绿色向来是舒缓视觉的最佳色彩,炎炎夏日里,极目水泛清波与莲叶接天,怎不叫人平空生出如饮冰泉的清凉来?而莲却觉得仅有绿还是不够的,更生出或粉或白的花苞与花来,装点于盈盈一绿间,这一番装点,既使人领略了莲花绰约的风姿,又弥补了单纯的绿给人在视觉欣赏上带来的不足。所以夏日若能赏莲,的确是一种非凡的清凉,比之空调、风扇一类机器,依靠电力运转而得的科技凉,又不知高出了几倍境界。

睡莲

莲花

“睡莲”,好耳熟的名字啊!

我经常听人们说起睡莲,却没有见过。不知它的花是什么样的,甚至连它的同族——莲花开的花是什么样的也不清楚。

前几天,我终于有幸在生物园地里看到了它们姐妹俩。

睡莲和莲花都种在比较大的花盆里,盆里盛满了水。

莲花的叶子都突出在水面上,在那纤细的茎的支持下,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叶中衬托着几朵艳丽的莲花和花蕾。那莲花可真绮丽,在花中心,不像平常的花那样一律是花蕊,而是一个像倒置的圆锥状的莲蓬。在莲蓬上表面有五六个圆圆的小点,莲蓬里的果实就是莲子。在莲蓬下似圆锥顶的部位,才有一圈花蕊。

外面层层的花瓣紧紧地衬托着莲蓬和花蕊,好似众星捧月。这些花瓣的形体不同,里面的花瓣比较小而且比较多,大约有三四层。外围的花瓣层数比较少,但是瓣大,形似剥下的橘皮瓣,都是两端稍稍紧缩,只是中间比较圆大些。外面的花瓣每片都紧紧地拥着里面的花瓣,似乎是这些花瓣的支持者。虽然内外层花瓣形态不大一样,但是它们的颜色是一样的:白中透红,艳而不妖,清而不素。

睡莲与莲花相比差异很大。睡莲的叶子多是紧贴在水面上,少数的突出水面,但最多不会高出水面一尺,大概是它的茎太嫩了,不足以托起它的叶子的缘故吧。睡莲的叶子可真特别:比起莲花的叶子,不仅小而且圆,大约只有碗口那么大,样子虽酷似莲花的叶子,却又不是,因为它的叶子上还有一道开口——从叶的中心开始一直到边缘。它的花和花蕾与莲花相比更是相差甚远。睡莲的花蕾有些像白玉兰的花蕾,只是稍微肥大些。睡莲的花蕾,外面包着一层浅墨绿色的瓣蜡,不像莲花的花蕾那样艳丽。睡莲的花是黄色的,它的花蕊也与众不同,有四五层,每一层花蕊似一朵平展的海星,从中心向四周伸出许多触角,触角的末端都向上稍稍翘起,越下层的触角翘得越高。睡莲总是早晨8时开放,晚上17时闭合,第二天早上8点再开放。一朵花能这样连续开放三四天。大概由于这个缘故,人们才给它取命叫“睡莲”的吧!这名字实在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睡莲虽和莲花不一样,但它们还是有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它们都属莲,都具有莲的性格: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很喜欢斗龙庄园,因为那里风景迷人。其中,最让我流连忘返的就是那满池的荷花。看着那婀娜多姿的荷花,我心中就涌起一股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这里的荷花,远远地看上去,就像一幅美丽的水粉画;坐上船,划到荷花池中,满池的荷花就像亭亭玉立的美少女,穿着绿裙子在跳芭蕾舞呢!伸手摸一下她们,柔柔的、滑滑的,那感觉真的好极了。

看着这满池的荷花,我不禁想起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很久以前,人间流行一种瘟疫:头上长疱,脚底流脓,四肢无力,骨瘦如柴,最后不治而亡。这病只有天上的“化雨星”才能救。可是没人敢到天庭,因为拿到“化雨星”那个人是要付出整个生命的。就在危难当头,有一个名叫“荷花”的小姑娘,挺身而出,愿到天庭夺取“化雨星”。小荷花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天庭,她设计拿到了“化雨星”准备离开时,却被一位天神发现了,结果,她被抓住了。荷花被抓住的那一刻,她用力把“化雨星”向人间抛去,一阵电闪雷鸣过后,一场大雨从天而降。人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大雨浇过之后,怪病都好了。可是这位小荷花却被天神变成了植物,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为民造福的姑娘,就把这种植物称为“荷花”。

想到这,我更喜欢家乡的荷花了。

我爱家乡的莲藕

我的家乡巴河镇是一个坐落在长江之滨的水乡小镇。那里不但有美丽的湖光山色,而且有丰富的物产资源,最闻名的要数莲藕了。

说起家乡的莲藕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听爷爷的爷爷说:从前有一只美丽的仙鹤,嘴里叼着一颗仙丹从家乡上空飞过,不小心把嘴里的仙丹掉进了巴河的芝麻湖里,从此家乡芝麻湖里就长出了我们现在吃的莲藕。

家乡的莲藕支儿长,个儿大,皮白肉嫩。刚挖出来的莲藕只要用水把泥巴洗干净,就可以看见它真正的颜色,白光光,胖乎乎,真是出污泥而不染。但与众不同的是家乡的莲藕比一般的藕多一个藕眼,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三眼一排,距离相等,的确美。外婆常对我说:“你吃了家乡的莲藕会比别人多长个心眼,比别人更聪明。”听了这句话后,我每次都是抢着吃,现在的聪明可能就是多吃莲藕吃出来的吧!

家乡的莲藕不但外表好看,吃起来更别有一番风味。吃莲藕的时候十分有趣,你咬上一口,藕断丝连,再把剩下的藕往下一拉,会拉出很长的丝来。微风一吹,藕丝沾在脸上痒痒的。如果多咬几口,藕丝飘在下巴上,真像一位飘着白须的百岁老人,别有一番风趣。除生吃以外还有很多种吃法:炒藕片吃,煨藕汤喝。每逢佳节,各家各户就会把藕切成半寸厚的圆片,再在九个孔中塞满肉馅,外面糊上一层面粉,用油一炸,金黄松脆,可馋人了,这还是我家乡“夹三元”餐馆的一道名菜。台湾同胞回家探亲都要点上这道名菜,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但我最爱吃的还是藕粉圆子,咬一口既甜又细腻,回味无穷,越吃越爱吃。你如果到我的家乡来做客,我一定让你把家乡特产莲藕吃个够。

第四篇:部编本语文八上第一单元整合备课

以新闻的方式学习新闻

——部编语文八上第一单元整合备课设计(上)

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本套教材的第一个活动探究单元,单元内容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学生自主学习所需要的基本材料,包括课文、注释、旁批、补白和技巧点拨;另一部分是学生自主学习所要完成的任务,以及各项学习活动的要求,包括“活动任务单”和任务说明。

本单元的主题是新闻。新闻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以了解到国内外的重大事件,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关于新闻的,学习时要注意体会情景,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得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什么是新闻,以及消息、特写、通讯的文体特点。领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把握不同新闻体裁在语言上的特点,并理解新闻语言独有的表现力。领悟新闻写作的“六要素”和“倒金塔式”的结构,锻炼捕捉新闻线索,抓住新闻热点的能力,提高策划组织,分工合作,交流沟通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什么是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采访与写作的关系,采访前的准备和采访过程中应注意的细节。通过模拟采访,了解采访技巧和注意事项,通过范文学习,掌握新闻写作的方法。养成关注现实,关心时事,自主思考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新闻采访与写作活动,培养学生关心国家时事,明辨是非,爱憎分明的世界观。形成求真务实,冷静客观的思维方式,学会准确负责任,言必有据的表达。 教法学法:

活动法,采访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准备: 1.自主预习单; 2.单元过关作业; 3.教学课件;

4.1+X类文整合阅读。

课时安排:

活动~探究课型指导

1课时 单元导读课

1课时 落实任务一 比较阅读新闻

3课时 落实任务二 新闻采访指导与实践 2课时

落实任务三 新闻写作指导与交流 2课时 单元整理课

1课时

1 文本拓展读写课

2课时

口语交际指导课

2课时 合计

14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探究课型指导 (1课时) 【教学目标】

1、明确设置活动探究单元课型的意义和主要特征。

2、了解新闻的基本特征。 【教学流程】

一、课型理解

1、什么是活动探究单元?

——活动探究单元是以任务为先导,以活动为主体,将听说读写融为一体的动态系统,每一个活动探究单元均安排三个学习任务,基本模式是:课文学习—实践活动—写作表达。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创造性的新形式,践行了课程标准这一理念。

2、活动探究单元的学习方式

——活动探究单元需要教师改变以教师授课、学生听课为主的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突破原有学科教学在时空、内容、手段等方面的封闭状态,将学习的自主权真正还给学生,变当堂教授为全程指导,变掌控课堂为帮助自学,变关注成果为关注过程。

3、活动探究单元的主要特点

——活动探究单元不仅提供教学内容,还将一般情况下隐藏在教学内容背后的学习方法、活动流程、任务构思、具体要求等显性化,并固定为基本一致的内容板块。同时,教材提供必需的学习资源,以方便教学。

活动探究单元中设计的学习活动遵循以阅读为基础、以活动为中心、能力为指归的原则,一般不需要学生为组织活动投入较多时间和精力。

重视知识学习,改变知识呈现方式,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系统。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将概念、结论、命题等陈述性知识分散布置在旁批、补白、思考探究、技巧点拨等处,而不是直接呈现一个比较完整的基础知识体系。

二、新闻常识:

1.新闻

——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2.“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2 (1)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 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2)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 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3.新闻“六要素”:

“五个 W”: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 加上 How(如何),即“五个 W 加一个 H”,成为新闻“六要素”。

4.新闻的结构:由五部分构成,即标题(分为:正标题、副标题、引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导语:是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 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主体:是新闻的主干部分。承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 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的所概括的内容,表现新闻的主题思想。 背景:是新闻的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是新闻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5.新闻的特点:

⑴传播性。所有的新闻都是为了大范围地传播和交流信息的。

⑵真实性。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具体。

⑶时效性。要求在第一时间作出报道,这是“时效”上的要求。

“新”是新闻价值的重要指标。一 是时间上的新:报道的必须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二是内容上的新:要报道新鲜的事实,要有新看点。

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它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因此,真 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是消息的基本特征。 6.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单元导读课 (1课时) 【教学目标】

1.明确单元目标,整体感知课文,提出疑问。 2.掌握本单元重点字词,读熟课文。 【教学流程】

一、开宗明义,明确任务:

本单元的主题是新闻,学习形式为“活动*探究”任务单,令人耳目一新。

1. 任务一阅读新闻: 通过阅读消息,新闻特写,通讯等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了解新闻内容,把握各自特点,学习读新闻的方法;通过横向对比,了解常见新闻体裁的特点,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做准备,打基础。

3 2. 任务二新闻采访:熟悉采访新闻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自主确定报道题材,制定采访方案,草拟采访提纲,分小组进行采访实践,收集新闻素材。

3、任务三新闻写作:一必做任务,每位同学写一则消息;二自选任务,撰写新闻特写,通讯等;三拓展任务,将本组或全班的新闻作品整理编辑成册。

二、单元导读,整体感知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作者用富有感情的笔调,简明扼要地报道了渡江战斗的过程,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况。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3.《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一文选自《百年好文章——路透社新闻佳作》。这篇新闻所报道的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具体情况。文中详细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同时也明确了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地点等等,这篇新闻事实准确,内容详略得当,是新闻中的佳作。

4.《“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选自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是记者夏浩然、樊云芳写作的新闻。1982年11月24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九届亚运会中,中国运动员吕伟获得女子十米跳台太水比赛冠军。这则新闻实时地记录了前中国跳水运动员吕伟在1982年新德里亚运会上夺冠的情景。 5.《一着惊海天》选自2012年11月25日的《人民海军报》。课文用细腻的笔触记述了辽宁舰歼-15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人民军队在创新中不怕牺牲,勇于探索的精神,先后获解放军新闻奖一等奖和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三、自主预习,积累字词。

摧枯拉朽:比喻腐朽势力或事物很容易被摧毁。

锐不可当:锐:锐气;当:抵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击溃:打垮,打散。 业已:已经。

颁发:授予(勋章、奖状、证书等)。

屏息敛声:抑制语声和呼吸。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 眼花缭乱: 形容看见繁复新奇的事物而感到迷乱。

如梦初醒:像刚从梦中醒来。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恍然醒悟。

悄然:形容寂静无声。

轻盈:形容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白手起家: 形容在没有基础和条件很差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殚精竭虑:殚:竭尽;虑:思虑。形容耗尽精力,费尽心思(褒义词) 镌刻:雕刻。

4 浩瀚:形容水势盛大,也形容广大或繁多。 娴熟:熟练。

四、比较阅读,质疑探究。

1、阅读《消息二则》,找出二则新闻的六要素,并比较二则新闻的不同点。

2、阅读《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试分析“倒金字塔式”的新闻结构。

3、阅读《“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明确新闻特写的写法和特点。

4、阅读《一着惊海天》,了解通讯的体裁特征,并与《“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比较阅读,找出两种体裁的不同写法。

任务一 比较阅读新闻(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消息二则》,从新闻要素的角度把握课文内容。

2.明确消息的“六要素”和结构特征。

3. 体会新闻语言的特征,能从字里行间了解作者的立场和观点。

【教学流程】

一、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课文,理清二则消息的“六要素”。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何时:1949年4月20日午夜开始; 何地:在芜湖、安庆之间; 何人:人民解放军;

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何故: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如何: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何时:1949年4月20日夜至4月22日22时。

何地: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 何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何事:我百万大军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何故: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如何: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2、试着从消息结构的角度,分析二则新闻的异同点。

5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有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有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

二、品味语言 感受魅力

——列举文中表达准确的词语,分析其效果。

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此句中的“已”和“大约”用词准确。“已”是“已经”,表明解放军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

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经营”“溃退”用词准确,“经营”有“筹划、组织并管理”之意,能反衬解放军的英勇。“溃退”指(军队)被打垮而后退,更能说明国民党军队败退的程度。“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3.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句中“百万”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4.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此句中的“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语言简洁而具有气势,

三、精读课文 深层探究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敌情一样,并且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路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2.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较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3.消息主要用概括叙述,有时可在叙事中插入简要的议论。请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6 ——在叙述中路军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渡江战况的报道,其中插入简要议论,精辟地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的说服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了解“倒金字塔式”经典新闻样式。

2、理清消息的结构层次。

【教学流程】

一、回顾归纳 比较阅读: ——归纳前两则消息的相同点:

1、文体相同,都属于消息。

2、作者相同,都是毛泽东。

3、目的相同,都为了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更大胜利。

4、主旨相同,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颂扬表彰,表明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5、大背景相同,都报道的是渡江战役。

6、写法相同,都巧用对比,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突出我军神勇。

比较前两则消息的不同点:《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只报道了中路军的渡江情况,内容集中,结构单一;《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内容复杂,但脉络清晰,先总括千里战线,在分步叙写,多而不杂。

二、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课文,理清消息结构: ——标题: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电头: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

导语:第一段。

主体:第二段。

背景:第四段。

结语:第三段。

2、理解“倒金字塔式”新闻结构。

——所谓倒金字塔结构也称“倒三角”结构,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它以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先主后次地安排消息中各项事实内容,一段写一个事实。只陈述事实,不发议论,符合新闻“快”的特点。

三、精读文本 分析结构

1、说说标题的特点与作用。

——醒目,简明,概括性强,写出了消息的主要事实。

2、电头包括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包括通信社名称、来电的地点、时间,交代了消息的来源,突出了消息的真实准确、迅速、及时的特点。

3、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导语交代了哪些内容。

——导语为课文第一段话。导语交代了颁奖的时间、颁发者和颁奖机构以及诺贝尔奖设立的奖项。

4、速读主体部分,从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首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及所获奖项;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权和评议权是分离的。

5、结语部分报道了什么内容?

——明确了诺贝尔颁奖时间及颁奖机构。

6、背景部分报道了哪些内容?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介绍了颁奖资金的来源,补充交代了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分离。

四、学生小结 完成板书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和《一着惊海天》,了解新闻特写和通讯体裁的特征。

2、通过比较阅读,了解新闻特写和通讯的写法和特点,能区分不同新闻体裁的区别。

【教学流程】

一、学习《“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1、概括事件内容,感受写法特征

——这篇新闻特写报道了中国跳水运动员吕伟赢得女子十米跳台金牌的事实。 本文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抓住吕伟跳水的瞬间,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绘,展现了她跳水动作的“妙极”。

2、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达到了什么效果?

——起笔不凡,采用了动静结合,对比烘托的写法。先是“静”中的吕伟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再用“飘浮的白云、掠过的飞鸟、翘首的观众”这些动感的环境加以烘托,动静结合,充分展现了吕伟的沉着冷静,坚定自信和观众的高度关注,为吕伟的起跳作了一个巧妙的铺垫。

还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对吕伟起跳前的沉静自若及起跳、腾空、入水一系列动作的慢镜头回放采用了正面描写。而对记者的赞叹,观 8 众的掌声、欢呼声,游泳场的气氛的描写则是侧面描写,这样结合起来写,更有力地烘托了吕伟跳水动作的出色完美,技艺精湛,精彩绝伦。

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此句把吕伟跳水的动作比作“旋风”“流星”,表现了吕伟空中转体三周的动作完成得非常迅速、完美,无可挑剔。

“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此句把时间拟人化了,赋予了人的情感,说“时间”特别慷慨,把“时间”写得有情有意。从而展现了吕伟跳水动作既快又潇洒。

3、什么是新闻特写,与消息有什么区别?

——一般来说,消息是要报道某一新闻事件的整体情况,并突出其中最重要的事实。而新闻特写则描写最典型、最有表现力的瞬间或片段,将其拉长、放大、定格,从而形成一个焦点,将整个新闻事件折射出来,这样的写法细致入微,而且现场感强。

同时由于新闻特写,呈现的事实是真切细致的,它能与消息通讯,互相配合,使新闻报道更有层次,更加丰满立体。因此,新闻特写能赋予新闻事实温度,使读者深受感染。

二、学习《一着惊海天》

1、概括本则通讯报道了一个什么样的重大题材的新闻事件?依次记叙了哪些内容?主要叙写的是什么环节?

——本文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这一最具历史意义的时刻,采用现场特写的写法,生动再现举世瞩目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依次记叙了工作人员就位、安全观察员检查阻拦索、塔台广播、着舰指挥员引导、战斗机稳稳着舰。

主要叙写了塔台指挥和着舰动作环节,将着舰的前后过程完整展现在读者面前。

2、比较通讯与消息有哪些区别。

——(1)以时效性看,消息要求更高,通讯发稿件较慢,要求更详细、深刻、生动、典型,同时强调报道的完整性。

(2)从内容上看,消息内容广泛,但只是高度概括的报道;通讯报道的则是有影响、有特点的人和事。

(3)从篇幅来看,消息较短,通讯一般篇幅较长。

3、作者能将重大题材的新闻事件写成一篇好通讯,你觉得作品的成功之处在哪儿?

——①很有价值感:舰载战斗机着舰是能够反映时代主题并具有宏大意义的重大事件,此稿作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成功着舰的文字记录,在历史的坐标中地位自然非同凡响,新闻价值不言而喻;

9 ②很有层次感:ɑ.叙事完整,铺排有序;b.重点突出,主次分明;c.文风平实,脉络直观;

③很有美感:ɑ.动态美,对海天环境的全景描写,具有宏观上的壮美;对着舰细微动作的描写具备了微观上的细节之美;b.情感美,“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字里行间展现出了官兵的家国情怀;c.语言美,文中把舰载机着舰比喻成“刀尖上的舞蹈”,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三、比较阅读:

1、通讯的三个显著特征: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

2、比较新闻特写和通讯的异同点。

——相同点:传播性、真实性和时效性,还有文学性(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事实)。

不同点:特写着重描写精彩片段,通讯要求交代事件完整的来龙去脉。

四、学生小结 归纳文体知识。 落实任务二 新闻采访指导与实践 (2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发现新闻线索,选取新闻事实的新闻敏感。

2、学会新闻采访技巧,练习采访提纲,为新闻写作做准备。

3、关注社会生活,以负责任的态度,在各类媒体上发布信息,分享资讯。

【教学流程】 什么是新闻采访

——为取得新闻材料而进行的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音、录像等活动。是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通常通过记者和被获取信息的对象面对面交流。

采访的手段:用眼睛观察;用嘴巴问;用耳朵听;用笔记录;借助音像设备。

三、采访与写作的关系:“成在写作,功在采访”。即采访是第一位的,写作是第二位的。

——(1)只有采访没有报道,新闻活动就没有意义。

(2)只有写作没有采访就是杜撰。

(3)十份的新闻,七份靠采访,三份靠写作。

四、采访前的4点准备:

10 ——1. 确定采访目的:确定你本次采访的目的,想让读者知道什么?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采访?你的采访能给大家带来些什么启示?)

2. 确定采访人选:要找的被采访人必须与采访目的息息相关,无关的人不要夹杂其中。

3. 了解被采访人:确定完采访人选后,你要了解他们,知道他们的经历等。在不了解他人的情况下,对其进行采访,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更会影响到你提问的质量。

4. 认真设计问题:问题的好与坏,直接左右文章的质量。设计的问题要能体现采访目的,承上启下,相辅相成。

五、采访时的具体要求: ——1.时间、地址的预约;

2.采访内容的拟定,包括问题的准备; 3.事前对采访对象的背景了解和资料收集; 4. 对于是否可录音和照相要事先询问被采访者;

5. 采访进行时对主题的把握(尽量不要离题)、时间的控制; 6. 采访时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语速、说话的清晰和明了; 7. 采访后可询问是否可以提供相关资料;

8. 将完成的采访稿寄给被采访人,请其过目并可适当让其修改; 9. 将最终出版物寄送一份给被采访人并再次表示感谢。

六、采访示例分享P13页

七、布置采访任务,并要求学生写出采访提纲。

八、分享采访作业,评比出优秀的采访提纲和素材。

落实任务三 新闻写作指导与交流 (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新闻的基本特点,掌握新闻的要素和结构 。

2、运用新闻写作的技巧,学习多种形式的新闻。

3、学会通过新闻揭示人物的精神品质,反映时代风貌。 【教学流程】

一、回顾归纳

(一)新闻常识

1、新闻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新闻结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和主体三者缺一不可。

3、新闻的特点:迅速及时、真实准确、简明扼要。

4、“倒金字塔”式消息结构: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消息的核心内容放在导语中先讲然后逐次递减安排。

(二)学列标题

1、回顾本单元新闻标题,归纳标题特征。 (1)标题要简洁醒目概括性强;

(2)标题要准确的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3)消息标题还要能吸引读者。

2、标题是消息的眼睛。要让别人关注你的报道,标题就一定要醒目,特别是主标题,要让人看后一目了然。消息标题的要素必须包括何人(何物)做何事,语言必须简洁准确。

3、标题的四种形式: (1) 主题式 (2) 主题加肩题式 (3) 主题加副题式

(4)完全式(主题加肩题、副题)

(三)学写导语

1、指导学生朗读课本上四篇消息的导语分析导语的特点。

2、导语是指一则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它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揭示出消息的主题思想,是消息标题的扩充。

3、导语的写作要求:一是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吸引读者。导语的形式主要有叙述式、描写式、提问式、结论式。

二、文题展示

1、必做任务;你所在的班级、学校,或者你居住的社区、村镇、县市,最近发生了什么特别的或者有意思的事情?尽可能多方调查、采访,采集相关信息,写一则消息。

2、自选任务:新闻特写,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新闻花絮。

3、拓展任务:有条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整合本组或全班同学的新闻作品,以恰当的方式编成报纸,或制作成新闻网页。

三、写法指导

1.根据课本“任务二”所提供的素材,选取自己喜欢的角度,搜集相关资料,尝试写作。

2.所选取的报道内容必须具有一定的正能量,具有一定的启发与教育意义。 3.新闻报道的一般要求是,一用事实说话,二文字应简洁扼要,三层次要清晰。 4. 消息受篇幅时效性的限制,往往无法进行,更为详尽深入的报道,若想全面展现新闻事件,新闻人物,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新闻体裁。

5. 编辑制作报纸或新闻网页要突出重点,规范语言,图文配合,美化版面。

四、佳作欣赏 附:板书设计

第五篇:八上语文第一单元月考试题(燕学之)

茶店中学2014---2015学年上学期八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一、语言积累和运用。(共计27分)

1、下列字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3分)

A. 蜷(quán)缩

分外(fēn)

慷概(kǎi )

呜咽 ( yàn)

B. 踉(niàng)跄

澎湃( pài)

愠(wân)怒

抽噎(yē)

C. 打颤(chàn)

猝( cù ) 然

蓦( mù) 地

蹊(qī)跷

D. 逶迤(yí )

嫣(yān)红

咀嚼(juã)

万籁 (lài)

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虽已届风烛残年,只要有心,依然可以对社会作出贡献。 ....

B.夜深了,万籁俱寂,只听见楼上有人还在窃窃私语。 ....

C..魔术师总喜欢故弄玄虚,引起观众的好奇心。 ....

D.在艰苦环境中工作,经过千锤百炼,他意志越来越坚强了。 ....

3、选出没有语病的一个句子。(3分)

A、这些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使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得到了增强和培养。

B、学习成绩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C、我们在心里由衷地感谢老师多年来的默默付出。

D、最近全国各地加大了对醉酒驾车的惩处力度,为的是避免那些骇人听闻的交通事故不再发生。

4、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七律 长征》和《长征组歌》都是诗,都写到了长征中的一些重要史实,都歌颂了红军战士和毛泽东。

B.《老山界》是一篇革命回忆录,采用了顺叙方法,有详有略地描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情况。

C.《草》和《<长征>节选》均叙述了红军过草地的情况,前文着重表现周副主席,后文着重表现红军的众多领袖。

D.《<长征>节选》,写到了很多红军领袖,如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董必武、蔡畅、叶剑英„„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但是人类错了,大自然在某个清晨突然咆哮,于是水和空气的污染,臭氧层破坏,阳光越来越凶猛地照射,都成了人类必须面临的严峻困境。

②也许是人类的天性,凡是无偿获得的东西,就不为自己所珍视。

③当原本无偿的东西开始收费以后,人类才珍视它们。

④我们曾以为大自然恣肆汪洋,可以无限攫取。

⑤人类肮脏了那些洁净的物质,于是有了装在瓶子里的蒸馏水和氧气罐头等等商品。

A. ④⑤①③②

B.②⑤④⑨①

C.④③②①⑤

D.②④①⑤③

6.下列对消息标题的拟写,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十堰晚报讯 几经权衡,在浙江大学读书的十堰籍女孩王敏讷昨天决定选择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全日制金融硕士。此前,王敏讷陆续收到4所美国名校的录取通知书。

昨日,王敏讷的父亲向记者展示了4份美国名校的录取通知书,它们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弗吉尼亚大学、里海大学和德州大学。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这几所大学均在美国名校之列。其中,霍普金斯大学在美国2012年排名中位列13位,以医学、公共卫生、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卓越成就而闻名世界。

王敏讷说,她更看好霍普金斯大学的金融专业,因为这是她兴趣所在。今年秋季开学,她将赴美学习。 (内容有删改)

A.十堰才女被美国4所名校录取。

B.浙大女孩王敏讷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录取。

C.浙大女生王敏讷收到4所美国名校录取通知书。

D.十堰女孩王敏讷选择霍普金斯大学,今秋赴美攻读金融硕士。 7. 诗词默写填空。(4分,每小题1分) (1)(

),大渡桥横铁索寒。(毛泽东《七律 长征》)

(2)亲人送水来解渴,(

) 。(《四渡赤水出奇兵》) (3)毛泽东在《七律 长征》诗中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反衬出红军战士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的诗句是:(

)

(4) )《过雪山草地》这首歌词中,揭示红军战士不怕苦,不怕难的根本原因的词句是: (

)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探究。

今年是新中国诞辰64周年,郧县实验中学德育处要求各班组织开展以“祖国颂”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并做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班级活动有特色,力争让活动取得最大成效。假若你班组织开展“爱国歌曲大联唱”,作为主持人,请你:

(1)编排出一个小小节目单(要求:至少有三个节目)(2分)

(2)根据上面的节目单,任选相邻两个节目写下你的串联词。(3分)

二、现代文阅读。(总计29分)

(一)幸福的秘密(15分)

拿到新房钥匙的那一刻,我高兴得差点流出了眼泪。想到从此能让爷爷过上温暖舒适的日子,我的内心充满了欣慰和喜悦,积压了两年的心事终于落地。

自从今春决定买房,我的生活就变得忙碌不堪:选房、筹钱、办贷„„房奴的路不好走,但想想爷爷,他又无法退缩。爷爷已经七十二岁,为了不给他增加负担,至今仍在故乡的偏野山村独自生活。

爷爷还有多少生命的时光可让他尽孝?孝心哪能等呢。

他是爷爷捡来的孩子,小时候,大伯和叔叔多次指责爷爷养他这个累赘。每次,爷爷总会紧紧搂着他,生气地辩解,俺有能力养,不用你们养。为了收养他,大伯和叔叔至今和爷爷都不来往。爷爷节衣缩食,用微薄的退休金将他抚养成人,又供他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他多次劝爷爷来城里,爷爷执拗不来,他这才悄悄动了买房的心思。

为了不让爷爷担心,这几个月,他借钱买房一直瞒着爷爷,现在一切都安置好了,他准备回家接他过来,揭晓这个幸福的秘密。当然欠外债的事,他会只字不提,不给老人增添心事。

这天,他坐了三个小时的火车,回到魂牵梦绕的家。山脚下院门却深锁。他心中纳罕,大声喊爷爷,没人应,他赶紧去房间查看,床上空空的,像是久无人住。他顿时恐慌起来,急忙拨打爷爷手机,就在昨晚,爷爷还在电话里告诉他家中一切都好。

这一回,却没有打通。

到邻居家打听,邻人很惊奇,老爷子几个月前就进城了,你不知道吗?

他的头轰的一声就大了,脑中一片空白。

直到黄昏的时候,才跟爷爷联系上。原来,爷爷就在他所在的城市!

当他风尘仆仆赶到郊区橡胶厂,远远就见爷爷正站在厂前面的一个路口等他,他穿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因为瘦,衣服像大了一码,风很大,爷爷的白发被吹得乱蓬蓬的,他鼻子一阵发酸,眼泪就要掉下来。

看见他,爷爷眼里顿时显出了许多笑意,深深浅浅的皱纹里全是喜悦,但又只是笑,不说什么,只是像小时候一样,拉着他的手,笑眯眯地进了厂门口左侧的传达室。

他环视四周,心酸又有些生气,您怎么这么大年纪了还出来做工,也不告诉我一声?

爷爷像犯错误的小孩,只是笑着收拾桌上的报纸,过了一会儿,才下决心似的向他解释:“你借钱买房的事,俺听邻村的盛子说了,想阻止,盛子说已买了,拦也拦不住了。你上班才两年,哪有钱买房啊。为这,俺整天愁得睡不着,琢磨着咱咋还债。正好老相识家的这个厂,缺个看大门的,俺一说就来这儿了,活不累,虽说工资不高,但能顾住生活。”

说到这里,爷爷很有成就感地冲他一乐,俺早把账算过了,这样以后能把俺的工资全攒下来还债,一年攒一万,俺要是再活十年,最少也能还十万啊。

他的眼泪不知什么时候起已噼里啪啦地落在桌面上,原来,他们都有一个让对方幸福的秘密。伴着内心那些生气、责备、心疼、温暖,他想他要赶快告诉爷爷那个属于他们的幸福的秘密„„

(出自《做人与处世》2013年06期)

9.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分)

10.“幸福的秘密”中的“秘密”在文中具体指什么?(3分)

11.第四段中写大伯和叔叔有什么作用?(3分)

12.文中是怎样刻画爷爷这一形象的?试举一例简要分析。(3分)

13.读了本文后,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3分)

(二)让生命在每一刻都说出得体的话(14分)

①很好的阳光,空气中弥漫着迟开的芬芳。

②我站在一个儿童摄影棚前等人。突然,一个小女孩儿把车骑到了我跟前,险些撞到我。我赶忙躲她,不想她竟追过来。我只好无奈地冲她笑了。她也冲我笑,一个仙子般的小姑娘。“阿姨,”她指着摄影棚外墙上足有两米高的巨幅照片对我说,“这是我,”我这才注意到,原来,这骑童车的女孩儿竞是那巨幅广告上的小模特!我看看照片,再看看身边的女孩儿,不住地夸说“漂亮”。女孩儿得意得不得了,头脑摇晃得像条欢快的小狗。此时,我不由想起了发生在南怀瑾大师身上的一件事。

③有一回,南怀瑾乘火车,身边坐了一个年轻人,捧着一本书入神地看。南怀瑾瞟了他手里的书,随口问了一句:“有那么好看吗?”年轻人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并说自己一直十分喜欢读这位作家的作品,南怀瑾说:“哦。那我回头也买一本来看看。”那本书的作者正是南怀瑾。

④我喜欢小女孩不依不饶追着我这个陌生的阿姨,邀宠般地告诉我说那墙上的照片就是她,她说破,是因为她透明;我也喜欢南怀瑾不曾道出自己就是那本“好书”的作者,他缄..口,是因为他蕴藉。 ..⑤我不能接受女孩儿抛却一派天真,扮演大师的深沉;也不能接受大师抛却沉静内敛,扮演女孩儿的单纯。

⑥我愿意拟想,大师也曾拥有无饰无邪的童年,愿意将自己的美事、乐事、幸事张扬天下,不惧人讥,不怕人妒。就像花不会藏掖自己的芬芳,透明的心也不会藏掖自己的景致。那么没道理,那么没章法,反正就是让童车冲到你脚下,纠缠着你,迫着你唱赞美诗。这让你很便捷地就怀了一回旧,你生了锈的感觉在一颗开花的童心面前一下子生动起来,摇曳起来。

⑦我更愿意拟想,女孩儿将一步一步修行,直到学会对着岁月深处那个急煎煎向路人跋扈地炫耀自我的女童发出不屑的哂笑。南怀瑾大师特别看重生命的“庄严感”,庄严的生命必是摈弃浮华、拂去尘屑的。一个拥有了美好的“精神目标”的人,断然不会热衷于在生活的大海中钓取廉价的恭维与褒扬;只有虚妄的人,才会那么黏,总是试图粘住更多激赏的目光。

⑧行走人世间,我多么希望自己有一双善于撷取的手,撷取了天真,就在这一刻欢悦吧;...撷取了内敛,就在这一刻凝思吧。而在这两个故事的连接处,我愿意试着绣上自己细密的心...思告诉自己,或许,这一边,正是我渐去渐远的昨日,那一边,恰是我愈行愈远的明朝。

⑨揽万物以为镜,窥见自我一息一变的心颜。不是所有的“可爱”都适宜窖藏,此时的口无遮拦,彼时可能变成了庸俗轻浅。风度,往往与一个人的自知度呈“正相关”。对一个个体生命而言,没有恒久不变的“一派天真”,也没有与生俱来的“沉静内敛”。

⑩自觉修行的生命,会在每一刻都说出得体的语言,不造作,不夸饰,不张扬,在熨帖中开出最美的花朵。

(选自《美文阅读》2013年5月,选文有删改。)

14.第②段画线句子“此时,我不由得想起了发生在南怀瑾大师身上的一件事”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分)

15.第④段中加点词“透明”、“蕴藉”可分别用文中“

”、“

”两个词语来替换。(2分)

16.分别写出第⑧段两个加点词“这一刻”指代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3分)

(1)撷取了天真,就在这一刻欢悦吧。

(2)撷取了内敛,就在这一刻凝思吧。

17.结合语境,对第⑦段中的画线句子进行赏析。(3分)

一个拥有了美好的“精神目标”的人,断然不会热衷于在生活的大海中钓取廉价的恭维与褒扬;只有虚妄的人,才会那么黏,总是试图粘住更多激赏的目光。赏析:

18.结合文意,选出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通过讲故事、谈看法,以小见大,寄寓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B.选文以“说”为载体,“得体”为主旨,引发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C.选文用词准确,语言非常生动形象,人物形象鲜明。 D.选文结构上水到渠成,由事入理,析理透彻,卒章显志。

三、古诗文阅读。(共计14分)

( 一)阅读《晏子使楚》,完成19--22题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9、解释下列词语。(3分)

(1)坐盗。 坐:

(2)圣人非所与熙也。熙:

(3)

吏二缚一人诣王。诣:

[来源:学+科+网]

2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

(1)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2)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21、选出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B、晏子在席间的对话表现出其超人的智慧与胆识。

C、从文末楚王的话语可以看出,楚王尚能知错认错。

D、晏子用“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强调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3、与“缚者曷为者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齐人固善盗乎?

B、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C、王曰,何为者也?

D、所以然者何?

22、文中晏子与楚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结合课文分析晏子这个人物形象。(3分)

四、作文。(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作,50分)

命题作文:“珍藏在心中的秘密”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3)不少于600字,书写规范、工整。

A、针对楚王的发难,晏子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行反驳,使楚王陷于尴尬的境地。

上一篇:不忘初心主题活动方案下一篇:八项规定精神自查报告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