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开始的地方观后感

2023-01-22

第一篇:梦想开始的地方观后感

演讲稿 梦想开始的地方

梦想开始的地方

进入XX,让我重新认识了教师这个行业。

三尺讲台,一方寸土。都说教师是天底下最阳光的职业,可又有谁曾想过,要想让“教师”这两个字,在自己身上名副其实,要做多少努力啊!

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紧张,激动,被五六十个孩子注视的瞬间,猛然涌起一份责任感。以前实习时,知道自己终有要离开的时候,并且有指导老师做引导,感觉任何事情都有个可以商量的人,都有可以效仿的榜样。可是,当一个活生生的四年级八班摆在我眼前时,我是那么具体的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虽然可以去听其他老师的课,但终究要有自己的教学理念,终究要一个人把这个属于你的班管理好.听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学生是经常跑气的轮胎,教师就是不断充气的打气筒。作为老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的知识不断,让自己的教学理念不落于老套。

第一次讲公开课,教案一遍遍改,一次次试讲,在正式开讲之前的一段日子里,每每从睡梦中醒来,脑子里想的全是讲课的事情。哪个环节该用多长时间,过渡语该怎么说……一遍遍在脑海里想象讲课的画面。身边的老师们,不厌其烦的帮忙修改教案,一遍遍听我试讲,直言不讳的指出我的不足,并告诉我如何才能更合适。来到一小最大的感触:每每出一堂,不是一个人孤军奋战,而是一个办公室,甚至一个级部,一个学科组的出谋划策。这样的教学氛围,让我懂得:教师职业,也同样需要团结合作。

第一次接到家长的电话,我紧张的语无伦次,毕竟是第一次以老师的身份和家长沟通。该如何让家长信任我,该如何全面的把孩子的情况介绍给家长,语言的 得体 委婉 沟通的技巧,这些,都是我需要去一点点摸索。接下来的日子,我倾听办公室其他老师在和家长的沟通时的语言运用,去向他们请教交谈时的注意事项。慢慢的,我有了自己的一套沟通方法。由开始的害怕接到家长的电话,到现在对记家长来电的渴望,因为,通过沟通,能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我也能及时针对孩子的近况向家长提出几点建议,共同帮助孩子进步。通过这几个月的工作,我懂得了:沟通的重要性,更在XX这块沃土上学到了一点沟通的技巧,相信,接下来的日子,我还会收获更多。

第一次埋头于作业的批改中。小时候曾经对教师职业的渴望,源于对教师的权威,最重要的就是那支红笔在纸上的游走,就可以决定学生作业的对与错。而此时,当真正拿起那支神圣的红笔后,太多的责任,太多的乏味,同时涌来。责任,一种对孩子的责任,逼迫你必须认真批阅每个孩子的作业,因为孩子对你的信任,那份信任,含载着多少孩子的期盼。乏味,一种机械工作的乏味。一遍遍的去判断对错。同一个姿势,头颈酸了;同一个信仰,为了学生。

第一次参加元旦晚会。精彩的节目,用心的编排。最大的感触:比邹平大舞台都强上几倍。都说小学老师是全才,果不出所料。最佳组合,最佳组织,最具魅力,都是老师们才艺的展示。在繁忙的工作中,不忘老师们的精神文化,XX,老师们成长的地方。

第一次体会到家的温暖。

第一次认识到什么是教育。

第一次因为孩子的进步而开心万分

第一次……

XX,有我太多的第一次尝试,这些点点滴滴,是我人生的宝贵财富。在这里,让我对教师这个行业有了更全新的认识,也激起了我坚持走教师这个职业的信心。

XX,梦想开始的地方。

第二篇:海尔文化馆之行————梦想开始的地方

海尔文化馆之行感悟----梦想开始的地方

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应用,只有将学习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讲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学习才能达到最终目的。这次文化馆参观加深了我对于学习更加深刻的认识。

海尔是中国企业的龙头,白色家电的领头羊,是我国的第一个世界品牌。究竟是什么让他有如此成就?怀着一颗好奇心,终于等来了参观文化馆的时刻,此次海尔文化馆之行,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海尔浓厚的文化气息和一个个不凡的创新成果,对海尔精神有了更深的体会。

走进海尔文化展,其宏大的设计,独特的构思映入眼帘。在工作人员的悉心解读后,我们似乎目睹了海尔发展历程的艰辛。“十三条不准”,让我们见识到什么是铁的纪律;张瑞敏张首席不惜屈尊到处借钱,只为了给员工年终发上福利,这又一次让我们见识到什么是人性化管理;将价值20多万的不合格的76台冰箱全部砸碎,让我们真正领悟了海尔为何能以质量和信誉取胜。此次海尔之行,不仅使我们更进一步的认识了海尔,更使我们学到了要想在这个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中独领风骚,应该具备持续的创新性思维、规范化管理模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新精神赋予了海尔蓬勃的朝气,正如张瑞敏首席所说,“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没有创新,再强大的企业也会被时代所抛弃;没有创新,再新型的行业也会失去活力。海尔的创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十分出名的。纵观海尔2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观念创新到组织文化创新到信息化创新,从职能式流程到市场链流程,每一次变革对海尔都是一个全新的模式。正是因为坚持不断的创新,才使海尔从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发展成为家电行业的佼佼者;正是因为坚持不断的创新,才为海尔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也正是依靠创新打造的坚实基础,才最终建立了国际海尔集团。

良好的管理基础和监督体制,使海尔的每一次变革都可以顺利和平稳的过渡,并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有效实施。海尔的“十三条不准”,“笑脸墙”无一步不见证了规范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的有效结合。在管理创新上,海尔推出OEC管理法,要求每人每天对每件事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和清理,其主要目的是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做到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这样的要求看上去并不高,坚持一天,一个月或许人人都能做到,但海尔人却一直在坚持,毫无疑问,这需要用一股强大的意志力和精神来作支撑。

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海尔深厚的文化底蕴引导着这个庞大的集团向着共同的目标前进。进入海尔文化展,无论楼梯走道,还是橱窗内,到处都是图片、案例、宣传标语以及创新载体,这些无不体现了海尔的深厚文化底蕴。正是这浓厚的海尔文化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批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队伍。一种文化,一种原则。如果硬件机制是支撑一个集团存在的骨架,那么优良的文化底蕴则是驱动其前进的强大动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了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了就是不平凡。”张瑞敏首席如是说。一句朴实而富有哲理的话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一辈子学习和思考的。通过参观让我们每一位党员深刻感受了海尔创业创新的两创精神在海尔发展历程中的作用,切实领悟了其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海尔理念,对自身提高和自我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竞争时代需要我们学习海尔精神,不断丰富自我、改善自我,不断反思、不断创新,焕发出学习工作的新激情,争取在研究生阶段创造出更好的科技产品,为祖国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今天下午看似只是简单的参观,但它对于一个人的认识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海尔的企业文化中,无时无刻不展露出“永远以用户为是,以自己为非”的是非观,“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发展观,“人单合一双赢”的利益观。文化是企业精神的概括,是企业向前深入发展的内在推动力。通过这次实习,我切身体会到了创新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正是因为创新,海尔才能走遍全国,走向世界,引领世界。

本次实习我认为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实际动手方面,我们欠缺。这或许是各种各样的原因造就的吧,比如时间问题,企业的利益问题等等,其实这些反应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让中国的大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于实践中汲取理论知识。这就需要企业和高校之间的紧密合作,实现三赢。

不管怎么说,这次实习是有所收获的,现如今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打好基础。没有基础,一切都只是空谈。我们的路还很长,甚至可以说还没有开始,现在只是为开始做准备而已,没有自己的执着和努力,一切都只是幻想。

海尔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我坚信自己在海尔一定可以大展宏图!

第三篇: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一直都是研究生创新梦想开始的地方

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简报

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一直都是研究生创新梦想开始的地方,创新实践基地为那些朝气蓬勃,有着创新激情与思维的研究生及创新团队提供了一片广阔的天空,在这里,我们可以尽情地挥洒我们的创新热情。

在基地搭建的平台上,我们将梦想转化为现实。设立开放实验室、建设研究生创新中心、组织项目研发、开展访学交流活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营造创新学术氛围等工作,拓展了研究生科技研究视野,提高了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

创新实践基地就犹如一片沃土,无数苍翠的大树在它的滋养下茁壮成长,开出茂密的枝叶,孕育着下一个花季。梦从这里开始,梦也在这里实现

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简报

工作概况

常务部工作

2009年5月,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常务部在实际工作中,各成员认真、踏实地完成各项工作,不断完善组织内部的缺陷和工作模式,进一步提高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积极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使整个基地的工作更加协调地展开,工作氛围更加和谐。

学术活动

根据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学术部“研学术,知天下”的宗旨和目标,围绕创新团队建设和发展这一核心任务,2009年5月,学术部积极在常务部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良好成绩。

创新实验室建设

2009年,在“佑启创新思维,助推实践步伐”的宗旨的指导下,创新实验室主要围绕创新团队建设的工作方向,将工作方向定位于研究生创新团队建设,强调对研究生的服务职能,工作重点始终依托于实验室的学术活动开展,使创新实验室的工作能够更具针对性,更加切实有效的基础。结合现有资源,集中优势开展“平台提供、专业培训、技术支持、资源整合”的工作。

创新中心建设

2009年5月,创新中心围绕研究生院的工作准则,继续深入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专项工作和“黄尚廉院士青年创新奖”专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项目部工作

项目部作为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院领导以及其他部门的顶力配合下,切实做到了"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的宗旨,开展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为促进广大同学全面成长成才起到了积极作用。

宣传工作

2009年,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宣传部根据基地总体部署,继续依托《创新与实践》月报,创新实践基地网站、《中国研究生》重庆通联站等宣传平台,全面报道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各个部门围绕创新团队建设工作开展的系列活动;展示优秀创新团队的科研成果和成员风采,搭建创新团队之间沟通和交流

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简报

的桥梁。

基地红人榜

在创新实践基地的成长过程当中,都凝聚着全体基地工作成员的汗水,正是他们不遗余力的付出才会看到今天基地的辉煌与成就,基地的成员们靠着激情和努力把基地打造成一个其乐也融融的大家庭。

常务部工作

1.1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专项工作 1.2 高水平学术论文专项工作 1.3 研究生创新团队建设专项工作

5月份,常务部积极发挥主动性和开创精神,全面落实了“211工程”三期创新人才培养战略,加强了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的管理,保证了研究生创新团队建设的顺利进行,成绩喜人。 1.4 办公室日常管理工作 1.4.1 档案管理 1.4.2 设备管理 1.4.3 日常事务管理

学术活动 1.1 名家会客厅

2009年5月5日下午3点,加拿大贝尔集团市场部副总经理、重大校友杨杰博士做客名家会客厅为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从AT&T的兴衰中可以学到什么?”的演讲。

5月11日下午2:30,凤凰卫视欧洲台主编刘晓峰先生在研究生院国际会议厅做客名家会客厅,带来一场主题为“如何看待西方媒体”的别开生面的报告。

5月24日下午3点,英国伯明翰大学Peter W. Preston教授做客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名家会客厅,作题为“东南亚城市发展比较”的学术报告。 1.2全国赛事

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简报

1.2.1 首届“中科杯”全国软件设计大赛 1.2.2 第六届全国高校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1.3暑期学校

1.3.1 2009年“微处理器设计”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发布 1.3.2 2009年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暑期课程班的发布 1.3.3 2009年上海市研究生组合最优化暑期学校的发布

1.3.4 2009年“心血管基础理论与临床”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发布 1.3.5 2009年全国功能材料量子设计和量子物理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发布

创新实验室建设

创新实验室主要围绕系列专题培训,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公共资源整合以及核心团队构建四方面展开工作。 1.1 创新实验室专题培训开展情况

创新实验室依托于现有的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和完备的专家博士数据库,开展一系列以“佑启创新源泉,助推实践步伐”为主题的“创新实验室系列培训”。培训以校内工程技术高年级研究生、博士生主讲,以学术讲座,研讨会和现场技术交流的形式为广大研究生和科研爱好者搭建广阔的交流平台,提高研究生实际操作能力。

2009年5月主要开展了以下培训活动: 1.1.1、SPSS专题培训 1.1.

2、HyberWorks软件培训 1.2各实验室工作情况

1.2.1数字信号处理芯片设计与应用(DSP)开放实验室

(一)SPSS培训拉开帷幕

(二)实验室设备管理, 对实验室内的仪器进行了全面检查清理

(三)开放实验室

1.2.2 重庆大学〃美国国家仪器公司虚拟仪器(Virtual Instruments)联合开放实验室在本月完成的工作包括:

1.每周打扫一次实验室卫生并检查设备运行是否正常。

2.五月份实验室用路由器把其它电脑连成局域网,从校内网下载安装SAV杀毒软件和360安全卫士,然后将SAV升级,并进一步维护电脑系统。

3.五月份培训项目较少,来实验室试验做实验的人员共24人次,助管员热心的为他们提供相应服务,确保每一位来实验室做实验的人员顺利完成相关

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简报

实验。

4.每两周开一次实验室例会,总结前一阶段工作内容和进展,讨论下一步工作计划。

1.2.3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开放实验室

(一) 803根据研究生院的指示,删除DR.COM宽带认证客户端,停止访问外网

(二)维护电脑,删除C盘上不用的软件,为C盘释放空间

(三)安装软件,圆满完成Altair Hyperview work软件的培训任务

(四)做好实验室加班工作,更好的服务广大同学

创新中心建设

1、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专项 1.1、项目受理与跟进

本月的新受理的项目保证了基金管理工作的持续进展,项目的数量每月也呈递增的趋势,前期的宣传创新基金的进展情况良好。截至本月末,创新中心部门共受理新申请项目7个,进入一次立项阶段的项目有3个,完成二次立项1个,进入过程管理的项目有14个,已经结题的老项目有9个。

2、黄尚廉院士青年创新奖专项

2.1 确定专项工作任务

设立一位“黄尚廉院士青年创新奖”专项助管员,并就“黄尚廉院士青年创新奖”的三个分奖项(创新团队奖学金,创新奖教金,创新个人奖学金)分别设立专门人员负责。

2.2 创新奖申请信息统计

5月份,共有25位研究生 提出创新个人奖申请,其中共有博士研究生15人,硕士研究生10人。12位青年教师提出创新奖教金申请。共有8个创新团队提出创新团队奖学金申请,

2.3 宣传活动继续深入

项目部工作

1 专向工作的开展情况

1.1“科慧杯”创新团队项目研讨会

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简报

2009年05月08日下午三点,创新实践基地第三届“科慧杯”项目研讨会在研究生院503举行,项目团队就“大件产品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开发”与有关专家进行探讨。

1.2 企业零距离——高校学生创业记事系列活动

5月19日晚上7:00,高校学生创业记事系列活动第二期在研究生楼308国际会议厅隆重举行。这次参加活动的创业精英是重庆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陈麒。本活动通过高校大学生成功的创业经历给在读学生在以后的创业道路上提供有效地帮助和支持。 1.3 可口可乐参观活动

本月筹备了可口可乐参观活动,为了更好的满足同学们参观企业,了解第一生产线的需要,我们又再次组织大家走进世界第一品牌的荣誉殿堂。从5月21日,我们开始张贴海报组织报名。

宣传工作

1、内部宣传专项工作

本月的重点工作主要是围绕校庆展开一系列宣传准备工作。通过广泛收集资料、整理完成了新生入学基地宣传展板、基地成果展板的文字内容。

本月另外一个重要工作是完成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小宣传册和工作简报。

2 传统媒体校内宣传专向

每月出刊《创新与实践》月报,积极报道创新基地各部门开展的重大活动,并对月报工作做了较为全面的整改工作。完成了月报从组稿到出版的时间安排修订、5月月报主题策划和校庆月报专刊策划。 3 网络媒体校内宣传专向

该专向本月继续完成各类新闻稿件的收集、整理、修改工作。并及时在创新实践基地网站、民主湖论坛、重庆大学新闻网等校内网络媒体上发布各类信息、新闻共46条。其中,发布到重庆大学新闻网的有9条,发布研究生院、基地网站、民主湖论坛主要新闻稿件与各种通知共有51条。 4 校外宣传专向

4.1 如期参加了本月《中国研究生》通联站网络会议,积极完成《中国研究

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简报

生》编辑部下达的任务,按时上交重庆通联站本月工作简报和《创新与实践》主题策划。并继续多方征集稿源,向《中国研究生》报送优秀稿件1篇。

4.2 与《中国研究生》杂志保持密切联系并且积极宣传首次重庆市征文大赛。截止5月31日,共收到来自市内各高校征文共125篇。

4.3 配合学校在《科技日报》的校庆策划,撰写“科技氛围”版块。

让荣誉成为动力

项目部—何恋

作为一个去年10月加入基地的“半新人”,何恋在得知自己被评为本月研究生院创新实践基地的工作红人时,心中有些意外,但这个荣誉带给他更多的是惊喜、感动和激励。

2008年10月,何恋正式加入了研究生院创新实践基地项目部这个大家庭。初入基地,在与大家的合作中,何恋一次次地被大家卓越的工作能力所震撼,一次次地被基地这个团队超强的凝聚力所吸引。这也激发了他强烈的工作热情。在过去大半年项目部工作的日子中,何恋主要负责了第三届“科慧杯”重庆市研究生创新实践大赛的管理工作以及协助部门“企业零距离”专项工作的开展。何恋说在刚开始工作时,一切都显得那么新奇,对于自己的工作也只有着似懂非懂的认识。那时的他还一度怀疑自己是否能把这份工作做好。但是冯老师和杨部长的指导培养和基地所有同学的关心帮助使他很快适应了基地的工作,充分发挥了工作才能。到今天,何恋已经负责了“科慧杯”整个活动的策划、筹备、组织项目调研、考评等所有工作,同时对部门的其他工作也做能很好的驾驭。这一阶段的学习工作,何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进步,他认为这些进步中无不凝聚着部门所有同学的帮助与努力,凝聚着基地这个大家庭所有同学的支持与关怀!

能得到此次殊荣,何恋心中对基地老师和同学的感激溢于言表,对自己今后的工作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他说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在今后的工作中,他一定会加倍努力,保持积极的工作热情,掌握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与部门同学和基地所有成员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将工作越做越好。

在耐心和细致的工作中收获成长和怀念

学术部—邹彬

邹彬说他曾经问过自己:当某一天我对文字或者自己的科研领域没有兴趣的时候,我还可以做什么?或许,有能力组织和协调一项工作是不错的选择,于是,

6 基地红人榜

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简报

当齐福刚询问他是否有意加入基地的时候,他立刻应允,心里充满感谢和欣喜。

2008年5月,阳光灿烂妖冶。邹彬坐在前任常务部部长对面,全神贯注地听着他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邹彬认为这是很特别的面试方式,只有两个人,问题很简单,但是暗藏着需要强烈责任心才能得出的完美答案。

可能有的人会认为学术部的工作循规蹈矩,实在是很轻松的事情,毕竟按部就班永远比筚路蓝缕来得安然自在。但邹彬对这份工作有自己的理解和态度。他认为学术部的工作看似简单,但是确实十分繁琐,需要良好的耐性和细致的心才能做好,避免发生不必要的错误。

2008年9月,由学术部领头,基地其它部门共同协作参与的第六届全国博士生学术年会两个分论坛在重庆大学顺利举行。通过这场活动,邹彬才知道那些大型活动的举办凝聚着多少人的汗水和心血,汇集了多少人的智慧与思想。这两个分论坛,从策划到组织报名、收集论文、会场服务、接待,几乎都是由基地的同学完成。过程自然不用说,无论多么辛苦,终归收到很好的结果。邹彬负责其中的一个分会场,在整个过程中经历了很多突发事件,小到茶水壶无处可寻,大到电脑设备临时“罢工”,竟也渐渐由刚开始的恐慌变得沉静,由胆怯变得大胆。对邹彬来说,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大收获。

今年2月返校后,基地各个部门的工作依然进行得如火如荼,邹彬却因为学习和实验较多的原因,不得不暂时离开基地。但是,这段美好的经历会一直深深地埋藏在邹彬的内心深处。他说,那些清和通透,自信美丽的女生、那些聪明内敛,踏实负责的男生,以及培养我们的基地大家庭,都是他怀念的,不管何时何地,不论何情何景。

第四篇:《梁家河》读后感:“梦”开始的地方

文丨范小燕

5月2日,当我看到耀州区举行纪实文学《梁家河》首发式的消息后,就有点迫不及待,恰好,单位给每人发了一本,拿到书后,便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让我对少年时代的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了深刻全面的认识,在他身上所发生的故事,让我不由得几次落泪。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励志教科书,对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信念、提升素养及青少年树立梦想有着重大意义。书中蕴含着总书记在困苦生活中如何坚持学习、埋头苦干、造福于民、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这里就是民族复兴梦开始的地方。

艰难困苦,不忘学习。农村生活,尤其是土壤贫瘠的陕北高原,对一个从北京城来的孩子来说,无疑是异常的艰苦,但他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从未放弃读书和思考,还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放羊时、劳动时总不忘带一本书,经常挑灯夜读到半夜,第二天脸都被煤油灯熏黑,连吐出的痰都是黑的。当时梁家河没有通电,天黑后,劳作一天的群众早早就进入梦乡,只有他的窑洞里还透出一丝光亮,就是这束光照亮了中国的复兴之路。他不但爱读书,且善于读书,读书时有思考、有借鉴、有批判,这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正是由于他爱读书、会读书,才会在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采访时,对俄罗斯的作家及作品如数家珍,使主持人感到惊讶。才会在柏林演讲时,用《浮士德》中的人物“墨菲斯托”回击西方社会的“中国威胁论”,才会在各种场合,恰当的古诗词“脱口而出”。

扎根农村,造福于民。他初到梁家河几个月,对这里还不适应,回家探亲时,因为没有北京户口,被当地公安当作“倒流”人口关了五个月,强制干重体力活,回到梁家河后,便使他有了“扎根农村,扎根一辈子”的决心,之后经历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对农村生活逐渐适应。他带领群众打坝造田、建铁业社、办代销点、打水井、建沼气池等,经历万般艰难,他用坚毅和智慧把一件件利民好事落实,有些受益至今。正如梁家河村原党支部书记石春阳所说,“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打坝造田,多打粮食,让群众填饱肚子;翻修厕所,养成讲文明的好习惯;建沼气池,保护树木,减少水土流失,这不正是如今脱贫攻坚、农村厕所改造、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利国利民政策的真实实践吗?为群众做实事是他始终不渝的信念,在梁家河时就已扎根,从未改变。

深入群众,鱼水情深。缘于其父亲的教诲,他与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团结观”,在群众利益面前总会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将自己根植于困难群众,同甘共苦,逐渐形成扎根人民、团结群众的观念。他正是以这种“待入尘寰,与众悲欢,始信丛中另有天”的情怀,与苦难民众融为一体,才有了被清华大学录取后,全村人来到他的窑洞前泪别送行那一幕。即使已成为国家领导人,依然视当时的小伙伴为最好的朋友,在伙伴们遇到困难时,总会有求必应。如果说梁家河是中国村庄的缩影,那梁家河人民就是全国亿万人民的一个缩影。他人走了,心在这里,在全国每一个“梁家河”里。

凡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饿其筋骨,劳其体肤。七年知青艰苦岁月,锻造了他坚毅刚强的意志和顽强拼搏的品质,更树立了一心为民的博大情怀。“做行动上的巨人”、“想办法巧干、避免苦干”、“当干部的身上要留泥土味”、“要一碗水端平”…… 他的一些思想及处事原则使梁家河人民受益至今。如今的梁家河人民从土窑洞搬到了新楼房,生病不再硬抗着,农民也变身上班族,山绿了,水清了,天蓝了,人人都过上了好光景。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我也计划有空去梁家河看看,看看总书记曾经奋斗过的地方,去追寻中国梦开始的地方。

作 者

范小燕,耀州区“访民意、解民困、送温暖”党旗领航奔小康活动协调办公室干部。读《梁家河》有感800字学习《梁家河》心得体会800字读《梁家河》一书有感:要为人民做实事《梁家河》读后感:群纳百汇盼成其远学习梁家河精神扎实做好人民监督工作

第五篇:夜是梦开始的地方,开始的地方不一定有梦

来新疆支教实习快2个月了,每天早出晚归,在那来回三个多小时的颠簸中,我都会反思自己一天的生活。课外和五年级那两个哈族女孩相处过程中,我看到她们的无助、她们的希望、她们的理想。是她们让我明白——夜是梦开始的地方,开始的地方不一定有梦

当一个个婴儿哇哇落地的时候,他们的父母、长辈或是亲人就给予了他们一个又一个的“梦”:当一名工程师,一个医生,一位博士„„

从此他们便被许许多多的“不能”“不许”“不准”捆住了手脚,束缚了行动。而这一个又一个伟大的“梦”是他们真正所想的吗?我想这不是的。每一个孩子都着不同的想法,或许他们根本就不想去做哪些事,而是被逼无奈的。其实开始的地方不一定有梦。

正如一棵树被栽进泥土时,没有人告诉它的将来是要被做成什么。

只要有一方泥土,一片阳光,树们便可以成长.那种成长是自然而从容的,而不是被逼的。我们丝毫看不出它们是怎样长大的,可是它们又确确实实在成长着。那突然多出的一片叶子,那突然多出来的一根枝条,无不说明它们在长大,它们长的自自然然,心平气和,没有谁会对一棵树说:你长得太慢了,快点长呀!经历了风,经历了雨,经历了严寒,经历了酷暑,树还是树。即使倒下了,也许树的根部会再冒出一株新芽来。那新的芽,不久也是一棵树。

树也有树的快乐。夜晚,树们聆听了星星和月亮的喃喃细语;白天,树们分享了小鸟的点点喜悦。树们会在风中唱歌,会在风里舞蹈,会在阳光里自由呼吸,在不知不觉间。有一天我们会猛然发现那些树长得又粗又壮,又高又大。显然,树成材了。这时我们往往会有一丝以外,有一丝惊喜:看,树已经长成材了!没有一棵树是没有用的,只有不会识别树的价值和不会利用树的价值的人。树在开始时并没有梦想,它们日月吸收着精华,长成自己本来的样子。孩子们亦有童趣,而那过早的“梦”,却使它们不能自由自在的成长。正如树一样,也没有一个孩子是没有用的。没有宏伟的理想,他们也能用平凡的理想创造出奇迹。

孩子们的成长正如一个漫长的夜晚,一个个美好的梦在心中悄然而生。更有时他们并不需要“梦”,只要有一双手,他们就能自己创造美好的未来。

夜虽是梦开始的地方,但开始的地方不一定有梦。把自由交给孩子们吧,让他们自然而快乐的生活吧!

上一篇:描写运动好词好句好段下一篇:名言名句大全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