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读书报告3000字

2023-06-20

很多人对于写报告感到头疼,不了解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该怎么写出格式正确、内容合理的报告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近代史读书报告30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近代史读书报告3000字

读书报告范文3000字

学无止境,每个人都应该有不断学习的精神。学习又是为了什么呢?除了才智以为还有很多重要的东西需要不断得到发扬和提升。努力做一个善良的人,善良的人虚怀若谷、不骄不躁、与人为善、深明大义、胸怀宽广、道德高尚。要真正做一个善的人,并不只是满嘴的仁义道德,而是从内心深处到外在的善,一个成功的人,应该是一个重义轻利的仁德之人。

引言

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觉得现在的学生大都缺乏道德观念,因此我认为德育有其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可以给人们学习道德提供一个很好的素材。

正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我们都已不陌生,大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至善,如:“上善若水”,所谓至善就是要容纳一切,只求给与不求回报,在达到一定境界是不浮躁、平心静气的思考问题,才会有所收获。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而现在的教育大多仅局限于格物、至知,教育注重知识的获得,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以分数为评判指标就是其外显现象,无视“意诚正心”,之后的修身就更不必谈了。在我看来,现代大学生有两大弊病:一是功利化。二是道德败坏。人们追名逐利,比如讨好权利较大的老师,或者如当时的动机不纯。而无益于自身的事却不会浪费时间。功利化的时代吧大学引向了功利化的方向,外界对人才的评判也无暇顾及道德方面的问题。有人说应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这也不是毫无依据的,现代大学生道德的缺失的确让人大跌眼镜,投毒案、泼硫酸等等这些因道德缺失而造成的悲剧不一而足。 “皆自明也”强调了人首先要自己弘扬光明的品德,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古人都相信性善论,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因此呼吁人们加以弘扬。“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品德高尚的人不会满足与目前的道德状况,而会不断准求更高的境界,每天都是自己更新到的,达到“日日新”。

“止于至善”,那么究竟怎样才达到至善呢?黄鸟知道该栖息在何处,而作为人,又怎样才算达到至善呢,在发扬美德时保持谨慎,做国君要仁爱,所谓“仁者无敌”,仁这一儒家思想之所以受到君王的重视不无道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王之所以能使民众拥护,成为民众的榜样,是因为君王能尊重贤人、亲近亲人,使百姓得到恩惠。作为臣子要恭敬,这在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臣子在办事或者言语上不可僭越。做子女的要孝顺,做父母要慈爱,在于他人交往是要讲信用,所有这些概括起来无非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做好本分的事。而如何达到到的完善的境界呢?这就如同学习,首先是态度,态度决定了是否主动钻研学习,然后还要有一种学无止境的思想,促使自己不断进行钻研以提升自己的水平。 知本。孔子以审理案子为例,做到“大畏民志”便是知本,在我看来,此处所说的知本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尽本分,审理案件的人的本分就是公平公正,是人满意,能扬善除恶,第二层含义是要知道事情本来的样子,使真相大白。从学习的角度来说,学生首先得知道自己的本分,其次在追寻学问是要穷尽其根本,直至完全弄明白为止。

“格物”的目的是“至知”。而至知的前提是格物,何谓格物致知?格物就是接触食物而彻底穷尽他的道理,至知就是获得知识。在格物的过程中不应只满足于前人所得的现成答案,要用自己所得的只是在对食物进行探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贵在坚持。最终会“至知”。学习不要仅局限于书本,在书本教授的知识的掌握上要进行更深层次的钻研,直至没有一点疑惑,这就算是获得知识了。要通过已不断的探索以求突破原有知识的局限性。对知识的追求是不能停歇的,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在科学技术及认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认识又该与时俱进,才不至于让知识变成死水,而是变成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清泉。

诚意。使自身的意念真实、诚恳,做到表里如一,作者以恶恶臭、好好色为例,说明我们要达到的至善的境界应该是真的善,是从内心深处出发的一种情感,而不只是为了自欺欺人而在别人表现出来善的行为。真正的“诚意”就是即便在别人用不知情的情况下,也保持高盛的品德,做高尚的事,这就是所谓的慎独,我认为慎独在一方面也体现了了自己内心世界的“慎”,显然,自己的内心想法不可能被人知道,但也不要是自己心生邪念,并且内心的不善终会被自己出卖,他会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是虚假的行为所掩盖不了的。只有真正的善才能让别人信服,得到别人的尊敬,而自身的到的也可以是自己心胸宽广,得到人格的提升。所以说要使自己由内而外的善,成为真正的君子。

修身。修身的关键和前提是正心、在我看来就是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有博大的胸怀

能够忍天下难忍之事,以一颗平淡的心去看待一切事物。我认为首先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自己的的事看得很轻,并平淡的接受。其次是胸怀宽广,对天下的人和事都是一视同仁,看待这一切都始终不温不怒。就像是上帝,他能原谅他做错事的孩子,不管世上的人对他如何褒贬,他都平淡接受。

二、专注,心无杂念

无论做任何事,哪怕是一件小事,都应该庆祝自身全部的精力去做好。如果心中有什么坏想,那么会使人寝食难安,做不好事情。

这两点之间是有联系的,只有有一颗博大的胸怀才能使自己的心如宁静的湖水,波澜不惊,最多只能化作涟漪开成美丽的花,然后消失。这样静得下来才能做好该做的事。就如读书人,如果有杂念、浮躁,那么还能把书读好吗?三心二意只能一事无成。真正能做到心远地自偏,就是真正的专注了。即使是在读书,也要端正读书的动机,现代社会功利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有些人在做事时总以功利为先,若是在读书过程中急于想获得什么。那么最终可能一无所获,无所求的阅读完一本书却能让你身心得到陶冶,知识得到提升。

齐家。欲齐家者先修身。修身的终极目标我想应该是行中庸之道,不偏激,看待问题总是客观的,不以自身的喜恶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当中有先入为主的思维过程,而没有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所有事物都有好坏,并不是一好百好,一坏百坏,认识事物就要撇开个人的偏见和喜好,想认识新食物一样去认识它们。 人们总喜欢以自身已有的想法去了解事物,殊不知这会阻碍我们能确认事物,

始终保持中立的立场。同样的胸怀宽广,承认自己厌恶的东西也有优点,对自己喜欢的事物同样也一分为二,公平公正地去对待事情和家里的每一个人,就是做到了先修身再齐家。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此观点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治理国家之前必须要管理好家庭。二是治理国家就要向管理家庭一样。

古代的宗法制决定了君王 家庭内必然会发生抢夺皇位的事情,而古代皇帝后宫佳丽三千,后又分封诸侯,让皇亲国戚的系统更加的庞大,如何才能使整个黄组家庭有条不紊并且和睦的生活,这也是对君王的考验。君王只有把这个庞大复杂的关系管理好,让每个人都能各司其职,才能让全力发挥作用,吧过加v机李浩。君王的作风必然会影响天下臣民,臣民也像君王一样把自己的小家庭管理好,那么天下就太平了。

治理国家在某些层面上和管理国家是 同一个道理,教人们孝顺父母,这跟侍奉君王是一样的,古代都称父母官,把君王像父母一般侍奉,使人懂得感恩。尊敬兄长就像释放比自己年长的人,爱民众就像爱自己的儿女一样,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其实治理国家就是在齐“大家”。

治国平天下。此章在整本书中占得篇幅最多,大多篇幅都在讲信义、仁爱、善。平天下者必先治其国。如何做一个能平天下的国君。

国君 应以身作则,养成推己及人的习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自己所厌恶的事不要强加于人,以百姓希望被对待的方式去对待他们。而且在为人处世及尊老爱幼等方面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成为百姓的表率。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的天下,而如何做才算是得民心呢?想百姓所想、使百姓各得其所,首先最重要的就是生存,有生存必须的土地,其次君主征收的税款应在百姓的承受范围之内。巧立名目的征税,各种苛捐杂税会让百姓反感甚至引起起义。

君王自身不一定有巨大的才能,但他应该会用人才,而这里所讲的人才,他不一定有过人的本领,但是一定是仁德之人。若是有本领全是道德败坏的人,那么就不算是人才了。仁德之人能容忍别人的强大,没有私心。真心诚意。而君王对人才应重用,对小人要重罚,此谓亲贤臣,远离小人。

“重义轻利,一个国家的君王若只重利,那么必定欺压百姓,钱财乃身外之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财的获得要适可而止,而不是让自己变得富足而使百姓穷苦。所以一个国君应重道义、轻利益。国君如此,臣民亦会如此。

我所认为的中国未来教育走向:从小我们所售的教育教我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是教师注重的知识分数。我们往往被分数衡量者好坏。

中小学的教育应该真正注重前面发展,不知用学习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在开展丰富的活动,然后再期末成绩中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折算然后加分,高考的最终成绩也应该加入平时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成最后的分数。在选择专业方面应该配备专业的指导人员,以帮助学生选择符合自身条件以及意愿的专业。教育的内容应结合生活实际,与生活息息相关。

高校培养人才应更多的选择校企结合的方式,现在的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式有些脱离社会需要,以至于出现公司缺人、就业难的情况。

第二篇:《毛泽东传》读书报告3000字

青春需奋斗

——读《毛泽东传》有感

《毛泽东传》主要介绍了毛泽东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中国政治家领袖的经历过程,作者站在西方人的特有角度对毛泽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毛泽东在书中体现出的是立体丰富深邃的多面,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少年时代,青年时代,他的奋斗他的决心,他的点点滴滴,以及日后的纵横捭阖掀起的红色风暴,一切的发展都有根源,一切的根源又是从上一次的发展而来,我们能看到毛泽东的脉络,也能和他靠得更近。同时,该传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毛泽东,他的一生是充满了奋斗、追求、和辉煌的过程。黑发下温和的面容,有力的双手,炯炯有神的目光和下颚上尤显突出的黑痣,一个伟大的导师,一个伟大的军事家,一位典型的中国大人物,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深深地烙上了他的标记。任何一个想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无法回避毛泽东这个伟大的名字。

这部传记没有把毛泽东当作救世主或完人来写,而是把他放在一个个具体的历史环境中来讲述的。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对许多新情况的出现,他也不都是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的。书中也提到,他自己也说过,在中央苏区时期,他在工作方式上有缺点,长征中他也指挥打过败仗。

但整本书看完,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毛泽东的英勇与丰功伟绩。不得不承认,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的骄子,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几乎总能在中国革命的生死攸关的时刻,准确而清晰地指挥着中国革命的方向,振奋人民的精神。他的一生不仅改变了整个中国,而且也影响了整个世界。

这本书对毛泽东年幼时期的作为描写的比较详细、生动。毛泽东生长在一个农民的家庭,不爱田地,却对知识是那么的渴望。少年时代的不断阅读,对毛泽东的文化知识积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毛泽东的家庭状况及年少时的生活情况。毛泽东出生在一个比较宽裕的农民家庭,他的父亲十分擅长精打细算以及积累财富,同时也是一个极其吝啬和刻薄,脾气极暴躁的人。他的爸爸由于在和别人的诉讼中获败,所以极希望儿子不要像自己一样是个文盲,但毛总是和私塾老师搞不好,并极憎恶儒家文化,总是偷偷看水浒,三国等小说。爸爸只是希望儿子粗略认几个字会算账就行了,把他培养成一个种田

养猪能手并实现自己的发财梦,而毛泽东天生酷爱读书的习性却促使其走上了求学之路。

首先,我觉得作为一个学生,最重要的还是要坚持努力学习。毛泽东的幼年并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甚至还遭到了父亲的阻拦,可就算这样,他还是把自己沉浸在书海之中,努力汲取知识,为今后人生道路的发展铺垫了基石。我们在如此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又处于这个学习型社会,更应该充分发挥一个学生应有的职能,利用学校提供的一切便利的教学条件努力充实自己。

其次,毛泽东对待信仰的态度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作为一名马克思的信仰者,他并非一味地追求马克思主义却不加以分析思考。事实上他对待马克思主义一直是采取一种谨慎的态度,因为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国情不同,因而指导方针亦不可照搬复制。对处于青年时期的我们来说,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未发育完全,所以我们更应该努力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以免误入歧途。对一些人云亦云的事物,要学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批判地接受。

再者,作为学生,我们更应该学习毛泽东那种擅长思考、勤于思考的习惯。他曾说过:他只有在游泳的时候才不思考问题,因为在水中如果一思考,就容易沉于水中或者呛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几乎是走到哪里就思考到哪里,都是不停地思索。

同时,看完毛泽东传之后,我发现他是一个很果断的人。在思考之后,他总是能够很快的做出正确的决定。这也是我所缺少的吧。他曾对孩子们说:“你们要随时做好准备!随时做好准备,不是你想着我要准备你就能真正的解决问题的。”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话都是发自肺腑的,像毛泽东这么爱思考的人,他对儿子的教育都是金玉良言呀!只有掌握足够的知识,你才能好好的准备迎接困难。梦想,坚持,不轻易放弃,以及火一样的热情,这四点正是我们作为一名大学生所必备的。

总之,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感受颇深。我们要学习毛主席那种在革命年代的精神,学习他那坚忍不拔的毅力,做一位新时代的年轻人。

第三篇:近代史《建党伟业》观后感3000字

《建党伟业》—— 观后感

《建党伟业》是2011年放映的一部经典红色爱国主义的电影,也是为建党90周年献礼的影片。影片讲的是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期间所发生的大事件,包含辛亥革命、十月革命后的五四运动,以及社会精英们为国家赴汤蹈火共同成立共产党等。

初高中的我对历史毫无兴趣可言,虽然《建党伟业》的大名早有耳闻,可还是没有去看。第一次看《建党伟业》是在时隔6年的大学的课堂上,如今感觉有些相见恨晚。老师在课堂上分两次放了这部电影,我们边看老师边讲解。看过之后的第一印象就是共产党原来这么强大啊,竟然在几十年间经历了这么多事情。

出于敬仰和自己的求知欲,课后自己抽时间又把这部电影看了两遍,只求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期间所发生的每一件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拉开辛亥革命序幕,清王朝濒临灭亡,国民党成立。1912年2月12日,孙文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打开中国进步的大门。在这个上朝的镜头中,裕隆皇后带着6岁的溥仪,做清朝最后一次早朝,太监宣读退位诏书。清廷逊位仪式场面宏大,影片中,袁世凯跪拜“谢主隆恩”,实际上,资料显示袁世凯并没有参加清廷逊位仪式。小皇帝上朝玩玩具,他根本不理解自己面对的是怎样的危急时刻。隆裕太后作为一个女人,也是无能为力。皇室衰微,北洋军阀有逼宫之势,她只能流泪。

袁世凯与段祺瑞等人逼迫清帝退位,并于1912年3月10日共推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准备缔造“共和”政体。

宋教仁被暗杀,“二次革命”开始。在讨袁的“二次革命”期间,上海检察厅的很多原始档案都被陈其美的士兵有意捣毁,真相更是难以查明。1916年,陈其美亦被同时参加革命的同门派成员暗杀。

张勋第一次出镜,给了一个背影,正是这个带辫子的背影才会让人想起“辫帅”张勋这位将军。张勋,以“辫帅”闻名。进入民国,为表示对清廷的愚忠,居然不让手下的将士剪去辫子。提到张勋,不得不说他也是江西人,江西得以受张勋大元帅很多恩惠。资料显示张勋对老家特别有感情,所居赤田村的老乡,张勋每家奉送大瓦房一座。乡亲只要开口,张勋竭力满足。在张勋得势期间,奉新一县当过各地县知事(县长)的就有47人之多。民国时期北京的江西会馆,南昌会馆,都由张勋出钱建设。北京的奉新会馆,居然建了五个,东西南北中各一座;宣武门外的江西会馆要算是北京最豪华的西式建筑,不仅有洋楼花园,而且有自己的发电机,可以在里面唱戏,经常是灯火通明。在北京求学的江西籍人士,张勋个个给奖学金;至于奉新县的大学生,吃穿度用,一切花费全由张勋包下。

之后,“ 二次革命 ”失败,一战爆发,袁世凯称帝。为了实现称帝的梦想,袁世凯虽对日方显示强硬态度,但背后却秘密接受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

“二十一条”前四项主要还是历史问题的转移和经济问题,这些地盘或利益,早已或德或日,非德即日,反正中国已丧失有多年了,不会成自己的。但最后一项要求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1915年5月9日,袁世凯代表中华民国政府被接受日本“二十一条”的这一天,被全国教育联合会定为“国耻日”,又称“五九国耻”。 消息一经泄露,举国上下舆论沸腾,反日情绪高涨。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通电全国,起兵讨袁。次日,蔡锷组织护国军分头向四川、广西进攻,护国战争爆发。护国军不过区区数千人,且饷械不济,打了一个多月,才推进到叙府(宜宾)。尔后,就再难扩大战果了,勉强维持着与北洋军的对峙局面。此时,各地军阀也觉得时机到了。冯国璋等五省将军通电,要求取消帝制,严惩祸首。在前敌与护国军对峙的统帅曹锟等通电,要求取消帝制。五国驻华公使也劝告袁世凯“缓办帝制”。次年6月6日,袁世凯忧愤成疾,一命呜呼,护国战争结束。 同年11月8日, 年仅34岁的蔡锷病逝于日本福冈大学医院。

1917年7月1日,张勋发起复辟,历时12天以失败告终。

举国上下开始反思,袁世凯、张勋的复辟注定失败,国家需要进步。巴黎和谈失败激发着中国人民的愤怒情绪。1919年5月4日,中国巴黎外交失败促使“五四运动”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打下了基础。“五四运动”是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当时的中国充分诠释了“自古弱国无外交”的定律。面对这样屈辱的局面,从5月1日开始,北京的学生纷纷罢课,组织演讲、宣传,随后天津、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工人也给予支持。学生火烧赵家楼,毒打在场章宗祥,致其50多处受伤,无军警干预,这却让辜鸿铭发出“学生是暴徒”的言语。 1919年6月28日中国代表拒签《凡尔赛条约》。影片中的中国代表到场并愤怒地表达了中国不妥协的立场,历史上中国代表并没有出席签约仪式,中国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愤怒。虽然《凡尔赛条约》并没有要回我们失去的领土,但这个问题在1921年华盛顿会议上得到了解决。在这次会议上负责山东问题并最终虎口夺食的,还是33岁的顾维钧。1922年2月4日,顾维钧代表中国与日本签订《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日本无可奈何地一步步交出了强占的山东权益。

1920年初,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始了建党的探索和酝酿。1920年4月,经共产国际批准,俄共(布)远东局派维经斯基等一行准备在远东建立共产国际支部,来华了解中国情况。他们先在北京会见了李大钊,后由李大钊介绍到上海会见陈独秀,共同讨论了建党问题。8月,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俞秀松等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其他共产组织也相继建立。1921年3月,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等人彼此来往交流,誓要建立代表无产阶级的政党。

维经斯基回国不久,1921午6月,共产国际派马林等到上海。他们建议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党的发起组在李达的主持下进行了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并向各地党组织写信发出通知,要求各地选派两名代表出席大会,来自北京、汉口、广州、长沙、济南和日本的各地代表7月23日前全部到达上海。1921年7月22日,十三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代表集结在上海博文女校宿舍。

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会议秘密召开的途中,由于会场受到暗探注意和外国巡捕搜查,经王会悟的提议,最后一天的会议改在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艇上举行。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至此影片也落下帷幕。 电影中还有一个镜头描写的是一对情侣在旅馆殉情。看的时候阴森森的,电影营造的氛围总感觉有大事要发生,结果并没有。总以为陈公博难活过这一晚。老师讲解说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一个片段,旅馆的情侣殉情,登上报纸,xxx念了报纸上的日期,实际上就是在告诉大家建党的具体日期。建党之后,由于战争频发,资料丢失,建党的具体日期也无人知晓,但建党的当天,报纸上刊登了这对情侣殉情的新闻,因此查阅了大量上海报纸才找到这则新闻,并推算出建党的准确日期就是1927年7月23日。

前前后后,《建党伟业》我一共看了三遍,每一遍都对共产党的成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从对历史不了解不感兴趣变得好奇起来。这篇观后感我按时间顺序记录了历史发生的事件,每一个事件在电影中都有很好的诠释,边观看影片,边搜索记录下这些事件,也让我加深了对这些故事的印象,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以前口头上说道“共产党员”并没有很深刻的认识,现在我对“我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感到自豪。中国共产党建党那段峥嵘岁月,让我感受到了革命先辈崇高的信仰,以及他们为了自己的崇高信仰而执着地去努力奋斗,使我再一次深深地被他们的革命精神所感动,自己的理念信念也得到了洗礼,思想境界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于我而言,《建党伟业》是一部提升个人名族意识的一部很特别的电影。其中最喜欢的是刘德华扮演的蔡锷将军,查阅了很多资料之后让我对他赞不绝口,不愧是护国大将军!

第四篇:读书笔记,3000字

读书笔记(成功的因素)

每个人都想拥有一个锦绣的前程,都想获得别人的认可与赞美,成功是每个人向往的梦,如果把成功比作一把钥匙,那么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找到这把引导我们走向成功之路的钥匙,在寻找的路上布满荆棘,会有苦涩的泪与辛勤的汗。只有少数人能坚持下去,拿到这把钥匙,于是他就成了受人崇拜的成功者。

我认为人可以三类,第一类:空想不做,第二类:敢想敢做,第三类:不想不做。第一类人也就是所谓的理想主义者,把一切都想得特别美好,认为成功是水到渠成,他们想获得成功,他们心中也有自己的计划,或许这个计划是完美的,但是他们就是不能把自己内心的想法付诸于行动,他们大多数人都过于乐观,没有在一定的时间完成自己心中的计划,也许他们会有点失落,但失落总是短暂的,他们不会引以为戒,继续自己的空想世界,把计划一推再推,最后只能失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就是空想,黄昏就是失败。第二类人就是所谓的现实主义者,敢想也敢做,可是敢想不是盲目的想,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计划出对自己有利的感觉自己有一定把握做成功的事,比如你是一个出色的厨师,想开一家西餐厅,你必须吃遍这里所有的西餐,对比自己做菜的风格做一个定位,还有你必须选一个自己能接受的好的店面,计算一下这里的客流量,这里有几家西餐厅,还有预算出你店面需要多少员工,员工的工资,以及估算一下一天的营业额,必须方方面面都考虑到,这样如果你内心感觉自己能够盈利,那你就放手做吧!相信自己的命运自己创造。拿出好的方案好的计划,进行好的运作,我相信你会看到引导你走向成功的启明星。第三类人我认为是最失败的人,他们之中也有两种人,一种就是乞丐,为什么这样说呢?这种人和正常人一样,只是他们什么也不想做,以乞讨为生,不想奋斗赢得自己的人生的成功,因为这条路困难重重,他们太害怕吃苦,害怕流汗,过于懒惰的他们只有这样恍惚的度日。一种就是绝对的富人,他们的家族或他们的父亲有足够的家产供他们挥霍,他们开着奥迪,法拉利,林肯,住着豪华别墅,整天什么也不想,不用为自己的生活而发愁,他们认为的幸福就是花天酒地,游山玩水。没有人能选择自己的出生,但不管富人也好,穷人也罢,我们都应该追求我们心中的理想,为之奋斗。

面对阻碍我们成功的磨难,我们要拿出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勇气,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魄力与勇气,每个人都想成功,我们在敢想敢做的前提下还需也从小的方面做起,我认为我们应该培养和具备:自信、改变自己的心态、制定成功的目标、懂得取舍、不能认命、学会坚持,永不服输。

自信是做人做事的根本,自信也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在一所大学里,有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问他的学生们:世界第一高峰是那座山?同学们都笑着举起了手,的确,有谁不知道世界第一高峰是喜马拉雅山呢?教授接着问:那么,有谁知道世界第二高峰的名字?这次,同学们都低下了头,没有一个人能举手。其实,世界第一和世界第二是紧挨着的两个名次,“第一”人们能够轻而易举的记住,“第二”却被人遗忘,这说明了做第一的重要性!做人也如此!要永不服输。自信自己是第一。无数受人尊敬的成功者 ,都曾经自信的宣称自己是第一人物。是不是第一勿需追究,关键是他们的确取得了成功。基安勒很小的时候随父母从意大利搬到了美国,在汽车城底特律度过了悲惨的童年,痛苦和自卑成为他心头抹不去的不良印痕,他那碌碌无为的父亲告诉他:“认命吧,你将一事无成。”这个说法令他沮丧,老是想着自己苦闷的前程。有一天,母亲告诉他:“世界上没有人比得上你,你是独一无二的。”从此,他燃起了希望之火,认定他是第一,没人比得上他。自信奠定了成功的基础。他第一次去应聘,这家公司的秘书要他的名片,他递上一张黑桃A。结果立刻得到面试的机会。经理问他:你是黑桃A?是的。他说。为什么是黑桃A。因为A代表第一,而我刚好是第一。这样,他被录用了。想知道后来的基安勒吗?他成功了。成了世界第一。他一年推销1425

辆车,创造了吉尼斯纪录。咋么样?自信的力量厉害吧!成功没有捷径。有些人稍遇挫折,便自暴自弃。其实,一个人除了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信心。遇到难题,如果没有信心去突破它的瓶颈,反而一味懊恼,颓废,则注定失败。从上则故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自信,不服输,不认命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好的心态也是成功的所不可缺少的,两个人从牢中的铁窗朝外看,一个看到的是泥土一个看到的是星星。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有的人过的幸福﹑快乐﹑富有,有的人一直生活在苦恼和贫困。其实,人与人之间原本没有多大区别,只是由于各自的心态不同而造成截然相反的人生结局。曾经,有两个乡下年轻人外出打工。一个想去上海,一个想去北京。在候车大厅等车时,听到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健康路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想去上海北京人好,一想,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庆幸车没到,不然一到上海就掉进火坑。去北京的人想,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赚钱,我幸亏没上车,不然失去了一次致富的机会。于是他们在退票时相遇,交换了火车票。去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好。他刚到北京的一个月什么也没干,竟然没有饿着,银行大厅里的纯净水可以喝,大商店里试吃用的点心也可以白吃,他整天偷着乐。去上海的人发现,上海果然是个可以发财的城市,干什么都能赚钱。带路可以赚钱,弄盆水让人洗脸可以赚钱,只要想点办法,在花点力气就可以赚钱。凭着乡下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第二天,他在建筑工地装了10包有沙子的树叶的土,以“花盆土”的名义,想不见泥土而有爱花的人销售,当天他就赚了40元,一年后,他就凭着“花盆土”竟然在大上海有了一家小小的门面。最后他发现商店的招牌较暗,他抓住商机开了一家清洗公司,最后发展成为一家大公司。数年后,他坐火车,在北京车站,一个捡破烂的人把头伸进软卧车厢,向他要一只空啤酒瓶,就在递酒瓶时,两人都楞住了,因为数年前,他们换过一次车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心态是一柄双刃剑,积极的心态成就人生,消极的心态毁灭人生,如果我们要想成功,想改变自己的世界,首先就应该改变自己的心态。世界著名潜能大师安东尼•罗宾所说﹕影响我们人生的绝不是环境,也不是遭遇,而是我们持什么样的心态。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说﹕“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由此可见,心态的改变,就是命运的改变。是成功的必备条件。

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懂得取舍是我们行动的依据。没有目标,我们的热忱便无的放矢,无处依归。没有取舍,我们会失去生活的主心轴,乱成一团。有了明确的目标懂得取舍,我们才会有斗志,才能开发我们的潜力,才能把我们带到成功的彼岸。的确,生活中那些有道理,有追求,有上进心的人,一定都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因此,我们应该懂得自己活着是为什么,并且围绕着一个明确的长远的目标进行努力,这样才能取得卓越的成就。爱因斯坦小学、中学的学习成绩平平,虽然他有远大的理想,但他也有自知之明,知道凡事必须量力而行。他在进行自我分析时认为︰自己虽然总的成绩平平,成绩较好。因此只有在物理和数学方面确立目标才能有出路,其他方面是不及别人的。因而他但对物理和数学有兴趣,他读大学时选读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物理学专业。由于懂得取舍和奋斗目标明确,爱因斯坦的个人潜能就得以充分发挥,他在26岁时就发表了科研论文《分子尺度的新测定》 。几年以后,爱因斯坦又相继发表了四篇重要的科技论文,发展了普朗克的量子概念,提出了光量子除了有波的形状外,还具有粒子的特性,圆满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宣告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和人类对宇宙认识的重大变革。取得了前人未有的显著成就。可见,爱因斯坦懂的舍取和明确目标的重要性。假如他当年把自己的目标确立在文学或音乐方面,而舍去物理,恐怕他就很 难取得这样辉煌的成就。

我认为成功的因素就是这些,我们还要用一种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做好每一件事,才能达到成功的巅峰。相信自己的命运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自己创造。这样的人生

才是最精彩最值得回味的人生。

第五篇:《雷雨》读书笔记3000字以上

《雷雨》描写了一个大家庭的崩溃。周朴园是这个封建大家庭的统治者,也是一个资本家。其妻蘩漪感到被压抑的苦闷,与继子周萍发生了暧昧关系。受过一定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然而缺乏反抗勇气的周萍怯懦、自私,想摆脱与继母的这种不伦关系,又爱上了充满青春活力的婢女四凤,而蘩漪的儿子周冲也爱上了四凤。出于嫉妒,蘩漪通知四凤的母亲侍萍来领走四凤。侍萍正是30年前被周朴园引诱为他生了两个儿子,而后又被遗弃的侍女。她是周萍的生身母亲,而被她带走的第二个儿子鲁大海又正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作为罢工工人的代表,他和周朴园面对面地展开斗争……这些矛盾酝酿、激化,终于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周萍和四凤终于知道他们原是同母兄妹,一场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而死,蘩漪的儿子周冲为救

恶的家庭崩溃了。

我一直都惊叹于曹禺大师对戏剧的掌握。他巧妙地将一个大家庭几十年的恩怨情愁浓缩到一天来表现,浓缩到四幕,两个场景来表现。集中的地点和时间所表现的东西却并不单薄,有畸形的爱,突破束缚的勇气,人情的淡漠,世事的坚信和宿命的痛苦。围绕着八个人物,我看到的是整个社会。同时,我也生动地看到戏剧这种文学题材的特点。这部剧作为一个经典,的确是值得每一个文学爱好者阅读的。读《雷雨》时,吸引我的不只是它那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还有曹禺用细腻的手法塑造出来的一个又一个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

周朴园是一位既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又有封建专制思想的新兴资本家形象。周朴园专横、自是、倔强,和一切起家立业的人物一样,在家里和下属面前都格外威严,不惜一切地剥削工人。他的性格特征,主要是通过他与侍萍、蘩漪两位女性形象以及他与鲁大海等人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周朴园在年轻的时候也是受新思想影响的年轻人,也曾有过想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要追求自由恋爱和婚姻的理想,因此,他对侍萍的爱是有过真情实感的,从一直随身带着的旧家具一直保留着夏天关窗的习惯,到几十年都一直穿着的旧衬衣,都可以看出来,可事实周朴园爱的是他印象中三十几年前那个美丽温柔的侍萍,而不是出现在他眼前的这个女人。周朴园所期望的是“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实际上它是一个丑陋的、混乱的家庭。妻子繁漪与他感情不和,处处与他针锋相对,并且与大儿子周萍有私情。二儿子表面上对他毕恭毕敬,实际又敬又怕,不愿与他多接触,周朴园在这个家里,空有家长的尊严却享受不到夫妻、父子间的真情。所以当年那个侍萍自然成了他感情上的依托。他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填补自己空虚的心,当他思念的侍萍出现在他面前时,他慌了阵脚,资本家的势利、狡诈暴露无疑。他认为侍萍会来勒索他,害怕侍萍向他算旧帐,害怕自己的名誉和财产受到威胁。这样,一前一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便把他的嘴脸暴露了出来,鲜明的性格跃然纸上。但他性格中也有懦弱的一面,不能与自己出身的阶级彻底决裂,最终又回到封建的阵营之中,背叛了侍萍,也背叛了自己的理想。 周萍和周朴园 是两个相似的人物,周萍和他的相似之处在于两人的自私和自以为是,他们毫不迟疑地接受封建礼教,只不过周萍总有着昏暗的眼神,闪烁着迟疑和矛盾。他总是悔恨自己的错误,当一个新的冲动来了,他的热情与欲望就会像水一样淹没他。他那星星的理智,不过是卷在漩涡上的一段枯枝,这样,一个大错就跟着一个大错发生。他痛苦,悔恨,他羡慕一切没有顾忌而敢做坏事的人,他又羡慕一切能干一番“事业”并依循着上层人的“道德”做模范家长、模范公民的人。他佩服他的父亲,在他眼里,父亲除了有点冷酷和倔强外,是一个无暇的男子,但冷酷和倔强是他最喜欢的,因为这都是他自己没有的,他是一个

软弱的人。

蘩漪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人物。在一个受伤甚至近乎于变态的女人身上,我隐约看到了她同年青人一样纯真的爱。蘩漪与周朴园一样,也是一位新旧结合的人物。她既渴望自由的爱情,又无力摆脱家庭的牢笼,甘愿受周朴园的凌辱。蘩漪阴差阳错地爱上了丈夫前妻生的大少爷,在无人可爱中寻找自己唯一的爱人;这是错误的爱,痛苦的爱,却也是深刻的爱。她是一个被爱折磨却没有出路的人。如果对于一个人来说,爱都成了奢侈的事情,那么她的幸福也就遭到了置疑。或许这也是她对丈夫、对自己不尊重的一种变态了的报复。繁漪也许是《雷雨》中塑造的最为成功的人物之一。她是个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女人,她接受了封建礼教,也勇于反抗封建礼教,但是由于封建礼教的思想在当时的中国还根深蒂固,她又不可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做出彻底的反抗,所以她就在接受和反抗的痛苦中苦苦挣扎。她的发疯是她唯一的下场,因为她的性格和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一个占有欲如此强烈的女人在失去一切希望后,她只能疯。

侍萍也是个封建礼教下的牺牲品,她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痛苦,又有太多的偶然。

应该说侍萍是个有骨子的人,有一定的反抗意识,但是她又对周萍有所依托,所以她的反抗不会彻底,在对待周冲和四凤的问题上,她又主动妥协,用一味地退却和忍让来成全别人,牺牲自己。

周冲永远都是个孩子,他有着一切孩子的空想,是五四运动后成长起来的一批年轻人的代表。他勇于反抗封建,希望接受新的思想,并且单纯地幻想着“世界对于他来说永远都是美好的”。天真的他甚至认为连爱也是无私的,他甚至幻想能和他所爱的人——四凤永远在一起,当这一要求被拒绝之后,他又幻想和四凤一起逃离这个没有爱的家。 我觉得周冲从头到脚都是无辜的,他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最后连死也是无端端的,但是,周冲的出现,毕竟给灰暗的故事色调增添了一抹亮色。 同周冲一样,四凤是个很纯洁的孩子,可与周冲最大的不同是:四凤没有接受过教育,她不可能接受新思潮的冲击。她不会反抗,不会站出来和封建礼教反抗,因此而只能具有劳动人民的朴素的美德:善良、勤劳。 鲁贵和鲁大海 ,虽然是父子,也许是没有血缘关系的缘故,二人性格截然不同。鲁大海是工人阶级的典型代表,受着多重压迫,懂得反抗。他性格倔强,年轻的激情和热情就像即将爆发的火山,他的反抗精神被彻底地展现出来.而鲁贵,十分“懂事”,尤其是礼节。他又有点驮背,似乎永远都应该欠着身子向主人答应着“是”。他恪守着“下人”的规矩,眼里还闪烁着贪婪的目光,但这贪婪和周朴园的贪婪绝不相同,周朴园的贪婪是张着狮子般的血盆大口对工人进行残酷的剥削,而鲁贵的贪婪只能是市井小人的见钱眼开。 这就是《雷雨》中的全部人物,每个人都着实重重地涂了一笔灰暗的色调,于是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八个人都露出了煞白的面孔。

曹禺曾说:“《雷雨》的主题不是以道德败坏和乱伦为主题的,也不是写因果报应,《雷雨》写的是一种情绪,是情绪的发酵,情绪的汹涌推动着我诽谤中国的家庭和社会……《雷雨》所显示的是我所觉得的宇宙间的残忍,相信种种宇宙斗争的背后有一个主宰。”我很能理解,作者在创作时候并没有一种明确的主题,而是处于本能地一种倾诉,跟着自己的感觉去表

现一个世界。

无疑的,我看到了一个罪恶的社会,一个危机四伏的黑暗的社会。但是这也更多的是对世界的一种感觉,不仅仅存在于某个历史某个时期,这也正是我在这个时代去读的时候,还心存理解而不是同情的原因。他表现的那个家庭,那个社会给我一种无路可逃的感觉。周萍、四凤、周冲,还有蘩漪似乎一直都处于一种想要逃离这一切的状态里,他们想要离开,想要摆脱,想要征服。但是他们的痛苦却始终没有出路,反反复复地挣扎,甚至死成为了唯一的解脱。是的,那个社会,那样的生活没有给他们自由,所有的希望像渺茫的迷雾般不能真实地抵达。探索真理的路上他们已经不能忍受,我想这也正是一种无奈的美。曹禺在1977年为自己作品集写后记的时候说:“今天看来,必然有很多缺点和谬误”,然后他谈到没有写一个无产阶级人物,没有指出革命的方向都是缺憾。我却不敢苟同,必定有些痛苦会跨越时代,跨越阶级。

从周鲁两家的冲突上,表现了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之间的冲突。侍萍和四风是旧中国两代劳动妇女的典型。但是同样她们有很强的局限性,以至于很多时候是她们的软弱造成了自己悲惨的命运。这也是一个时代赋予妇女的不幸,世界没有告诉她们:她们是可以反抗的。侍萍忍辱负重,遭遇那么多不幸,却只认为那是自己造的孽,甘心在心里承受所有痛苦。我想,或许她应该让自己心理负担的少一点,而不必把社会造成的悲剧由自己独自承担。 我想,这里面还是有一定的宿命论思想,很多东西归于命运。我觉得这没有什么好,也没有影响作品的深刻性。我当然不会认为世界上存在什么天命的因果报应。但是社会和家庭给予一群人的悲哀,却正是这样才被展现地淋漓尽致。他们的确可以在黑夜里去寻找一个真正的光明,但是那对于他们已经太难了。 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人们的性格已经被扭曲。 让我想起一句话:爱和怜悯都是罪。

上一篇:渠道部2019年工作计划下一篇:精准扶贫2019工作计划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