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贴上标签的人读后感

2022-10-13

第一篇:被贴上标签的人读后感

给责任贴上标签

陈亦权

20世纪80年代,一位华侨在纽约唐人街开了一家酒店,还从国内经过层层选拔招聘了五名手艺精湛的厨师过去。新店开张,生意非常火爆,尽管这五名厨师都拥有非常深厚的烹饪功底,但所谓“忙中出乱、乱中出错”,老板还是时不时地会接到一些顾客的投诉。比如有时候顾客说太淡了,有时候又说太咸了;有时候顾客说太生了,有时候又说太熟了。

老板每接到一个投诉都会及时走进厨房告诫所有的厨师们,要求他们引起重视并且加以改正,但是让老板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菜肴的质量不仅没有改观,反而变得更加糟糕。比方说老板接到一个顾客的投诉说某道菜太咸了,于是他就会端着这道菜走进厨房要求厨师们今后把这道菜烧淡一点,这样一来,接下去虽然不会有人冉投诉说太咸了,投诉太淡的人却大大增加了。一时间,这让许多顾客产生了不满情绪,酒店的生意也一落千丈。

这五位厨师的手艺应该没有问题,然而这频频出现的投诉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正在老板为此而伤透脑筋的时候,一位年轻的厨师走进了他的办公室,他对眉头紧锁的老板说:“客人对菜肴的投诉多,说明您的管理没有到位!”

“烧菜的是你们这些厨师,这和我的管理也关系吗?难道要我站在你们身边看着你们烧菜才行?”老板不悦地说,他认为这个年轻厨师是个无理取闹且胆大妄为的人。

“确实是你的管理出了问题!”年轻厨师用坚定的口吻说,“在炉台上烧菜的一共有五人,当一道菜出现问题的时候,实际上只说明其中一位厨师在烧这道菜的时候出了差错,而不代表所有的厨师都出了问题!”

“说具体一点!”老板似乎对这位年轻厨师的话产生了兴趣。

“打个比方,我烧了一道菜被客人投诉说太成,而您却要求所有厨师在烧这道菜的时候都要淡一点,可实际上其他四位师傅原本烧的味道是恰到好处的,但正是因为您的要求,他们都做了相应的调整,结果导致更多的顾客来投诉太淡了!”这位年轻的厨师一字一句地说。

“这样说来,我似乎不应该把客人的投诉通知并告诫所有的厨师,而只要对烧这道菜的厨师说就行了,对吗?”老板停顿了一下继续说,“可是,谁又能分辨出退下来的那道菜是哪位师傅烧的呢?”

“这就是您在管理上出现问题的关键之处了!”年轻的师傅说,“其实很简单,只要将五位烧菜师傅编上号码,然后按编码制作一些小标签,每位师傅每烧一道菜,就由各自的助手在盘子边贴上相对应的标签!”

“给菜肴贴上标签?”老板若有所思地问。

“对,只需要贴一张小小的标签,就足以将每位厨师的责任同定在他所烧的每一道菜上!”年轻厨师再次强调。

第二篇:2018公务员面试热点:女博士被骗85万,莫给女博士贴上“高分低能”标签

2018公务员面试热点:女博士被骗85万,莫给女博士贴上“高分低能”标签

做科研工作的女博士饶源(化名)遭遇了人生最昏暗的5天。1月6日下午5时,她接到一个自称是经侦民警的电话,表示饶源在北京开的一张银行卡涉嫌洗钱,涉及金额128万元,要她向警方说明情况。此后,自称是“北京市公安局”和“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的人陆续和她通话。这些假冒的公检法人员要求饶源筹集128万元,打入所谓的“国家账户”,待查明真相后返还。饶源信以为真,连续5天汇款85万元,等到1月11日再也联系不上对方时,她才发觉受骗。(1月15日 澎湃新闻)

@工人日报苑广阔:饶源遭遇的骗局,实在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她说,自己泡在实验室10年,连微信朋友圈都不看,对社会上的各种骗局完全一无所知,所以才会受骗。相信这不是“遮羞之词”,而是客观事实。但笔者想说的是:可以不看朋友圈,但不能不对你生活的世界有一个基本了解。对这位女博士来说,单位的实验室确实为她构筑了一个单纯、透明、安全、可靠的小世界,但这客观上也让她的很多能力“退化”了,以至于面对并不高明的骗局时无法自我保护。

时下,受骗的重点人群往往集中在高中生、准大学生以及退休在家的老年人群体,为什么?因为他们的生活圈子相对较小,或者说过于关注某方面的事情而忽视了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女博士埋头科研实验,高中生埋头高考复习,老年人深居简出,结果遭遇骗子时,往往不知所措。

这值得所有人反思。既然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就需要对它多些了解,对世界的变化与发展有一个基本把握,否则就是落后于时代。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落后之于其所从事的研究和学习来说,也不是好事。何况,保护自身的权益不受侵害,也是一种生存能力。没了生存能力,很多事情恐怕都难以为继。

@红网张媛美:饶源是入选2017年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中的三百人之一,可以说是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代表。众所周知,想要在某一领域取得骄人成绩,必须得有一心一意向着目标奋斗的劲儿头。当一个人全心全意沉浸在科学的国度中的时候,确实容易忽略周围其他的杂事。伟大的数学家陈景润,因为读书太专心而错过了图书馆的闭馆时间,被锁在图书馆;爱因斯坦在桥头等朋友,等着等着就陷入了沉思,连雨水湿了衣服都不觉得;居里夫人专心学习,身后被恶作剧放上好几把椅子都意识不到。饶源这种10年沉浸在实验室,不关心新闻和朋友圈的表现,其他很多科研工作者都有类似的特质。“一心不可二用”,他们的心思全部扑到科学上去了,自然对别的事情就显得漫不经心。而他们这种专心致志的精神,正是值得我们普通人学习和崇敬的地方,绝不应该让这份“单纯”,成为她被骗的“背锅侠”。

相对于饶源,反而是其他相关部门更应该反思:比如网络安全监管部门,因所谓“国家案件资料库”被骗的案件并非个例,在行骗手段日益周密、技术越发先进的网络时代,如何“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清除网络上的非法站点,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比如舆论宣传部门,对不关心时事新闻、屏蔽朋友圈的特殊团体,怎样更好的普及防骗知识?比如司法机关和公安局派出机构,如何有效保护公民的身份信息不被他人盗用?

毋庸置疑的是,国家大力打击网络诈骗行为取得了显着地效果,但有更多骗子藏在暗处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女博士被骗85万,是给相关部门敲响的警钟,在打击网络诈骗的问题上该引以为戒,积极进取,取得更大的胜利。女博士被骗,不该让科研工作者的“单纯”背锅。

@湖南教育新闻网林春:女博士自己提到,整天都待在实验室,对新闻八卦没有兴趣,微信朋友圈功能是关闭的。这在一般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但对搞科研工作的人来说,这也许不足为奇,我们应该给予尊重和理解,这份专心专注的品质不应该受到诋毁,许多成功人士都是这样过来的,比如,爱迪生常常通宵达旦地读书,查资料,困极了,他就以书当枕,在实验室躺一会儿;伟大的数学家陈景润,因为读书太专心而错过了图书馆的闭馆时间,被锁在图书馆等等故事,这些都表明很多名人都将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工作中去了,对外界关注自然少了,这也是值得我们钦佩的地方。

其实,女博士在很多人眼里属于“傻”,但这份“傻”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傻,而是对工作的一份执着,一份责任,然而女博士只是在工作的时候,没有注意适当接受外界的信息,毕竟外面的世界很美好,但也有很多阴暗面。古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个人空有理论知识并不是万能的,还需要出去看看世界,换言之,就是尽量不要与外界断绝联系。女博士对工作认真的态度不该被否定,需要提醒的只是不应该与社会脱节,应该尽量积极参与社会,成为社会中的一员,毕竟人是生活在社会中。因此,女博士自身也需要适当反思,自己在专心工作的时候,是不是可以适当接受外界信息,因为我们只有去适应社会,而不是让社会来适应我们。

当然,相关部门更应该反思,比如网络安全监管、公安局等部门,当下网络越来越发达,诈骗技术越来越“高大上”,相关部门应该在预防诈骗和打击诈骗上多花心思,真正运动多种手段加大打击力度,屏蔽一些杂乱信息,切实保护群众身份信息不泄露,保护群众的利益。不可否认,笔者有时候都会接到诈骗电话,电话里提到亲人住院需要钱,钱要打到某某卡上。因此,宣传部门也可以利用政府网站、当地电视台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让群众对一些基本信息有所掌握,特别是针对女博士这类人,让这类人掌握防骗技巧十分重要。

总之,女博士的问题不是个人问题,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当下社会复杂多变,很多诈骗手段让人防不胜防,女博士事件提醒每个人,要不断提升自身防骗意识,才能在思想上筑牢防线。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强专项整治和宣传,才能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环境。

@中青在线毛建国:不管什么时候,专心专注的精神品质不应该受到诋毁。许多业有所成的人大多是这样,他们也许未必认可“十年不看朋友圈”,但如果他们都表现出“猴精”的一面,反而是社会出现了重大问题。我们不能因为骗局太多,而忘记了天真、乐观、对他人充满信任本来并非坏事。

“精”和“傻”永远是相对的,一个再精明的人,在不擅长不关心的领域,也可能会表现出“傻”的一面。那些攀登上科学高峰的人,他们有在事业上“精”的一面,也往往有在生活上“傻”的一面。而且,当他们摘取科学皇冠时,曾经生活上的“傻”,也会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细节。就像现在,如果这位女博士没有遇到电信诈骗,最终攀上了科研的高峰,“泡在实验室十年从不看朋友圈”就会成为亮点,而不是槽点。

如果说这位女博士不了解社会有问题,那让这个社会过于复杂又是谁的问题?让科研人员安心科研,让每个社会成员不因诈骗提心吊胆,不被不相干的事情分心分神,难道不是社会的责任吗?

@北晚新视觉: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如若使用不当,语言很可能变成伤人利器。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网络时代,发言门槛降低了、声音分贝扩大了,这本来不是坏事。理性的集体讨论、观点激荡,能够提升参与者的判断力,形成舆论场的多元姿态,这也是网络时代的一道独特景致。然而,当下的舆论场上,众声喧哗中总有一些声音既不理性,也不道德,甚至满怀恶意地掀起舆论风波。在悲剧事件发生后,总不乏有人指责受害者,或是拿别人的悲剧取乐。

比如,大学生徐玉玉被骗殒命,有人说“智商不够用”“心理承受力太差”;八达岭老虎伤人后,“母老虎不如真老虎”“外地人带老婆来北京看老虎”等段子甚嚣尘上;四川泸州学生跳楼自杀,却遭遇了“因没交保护费被活活扔下楼”的谣言„„当冷嘲热讽比切身关怀多、戏谑比反思多、段子比事实多,这样的“集体关注”堪称“消费灾难”,这样的“群体狂欢”就是语言暴力,这样的“二次伤害”甚至比事件本身造成的伤口更难愈合。

一个文明社会,对于悲剧事件的舆论反应,应当是理性的、同情的、温暖的,而非猜疑的、嘲弄的、演绎的。诚然,互联网的虚拟性和隐匿性,更容易导致群体的情绪化和极端化。但这并不能成为语言暴力泛滥的借口,而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谨慎发言的理由。毕竟,网络平台上的中伤,往往比现实生活中跑得更快、产生更恶劣的后果。

有人称语言暴力为“看不见的灾难”。不夸张地说,或许每一个人都曾经为其所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我们都无比渴望“社会是温暖的”,就应该真正地行动起来。人人都“键”下留情、口下留情,“快快地想、慢慢地说”,最大限度避免对别人的伤害,受益的也必将是这个社会中的所有人。

网友评论:

mrwuzs:读书跟被骗有本质联系吗?不读书被骗的人更多!

darling不二之:钱被骗了,就骗了。如果她没读这么多书,哪有能力赚这么多钱。毕竟即使被骗了,她还有能力再去挣钱。这样就说明了读书是有用的。

Mermaid220:被骗并不是因为学历高吧„„

云师大胡家泰:学术厉害、读书厉害我们不可否认,这是说明智商高,不代表真聪明。学术的厉害掩盖不了社会经验的欠缺,生活技能的下降。社会经验欠缺跟只认得读书,不关注社会有很大关系。

火箭小胖1126:读书的目的应该是能够应用到生活中,对我们的生活有帮助,如果读书太多,读到两耳不闻窗外事,那被骗也就在所难免了,这就是高智商低情商的表现。

大唐小子:这个事件中,最应该谴责的不是女博士,而应该是骗子吧。

锦州点点:女博士是无辜的,她把自己的心思全部放在工作上没有错,我们应该谴责骗子,用法律教训骗子才对。

windsoryu:应试教育下的畸形产物。

其石_46193:不看报纸 不看电视 不看自媒体???这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了,你还是现代人吗。

第三篇:为教师心情贴上保鲜膜孟南学校

为教师心情贴上保鲜膜

教师职业虽被喻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然而因每天在备课、讲课、批改作业之间简单重复,显得异常单调乏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更容易让人失去新鲜感,倍觉无聊、厌倦。在这种心境中工作、生活,自然很难体验现代生活的美好与幸福。那么,我们该如何保持每天的心情都像新鲜牛奶一般“可口宜人”呢?不妨尝试以下五种方法。

一、树立一定的追求目标。一个没有追求,没有目标的人,对生活对工作是相当容易失去方向和兴趣的。仔细观察一下我们的一些老师,尤其是那些被同事戏谑为“老刀把子”的高级教师,他们认为职称已评,每个月拿着白花花的银子,平平淡淡过,就慢慢等着退休,还暴青筋红脖子折腾啥呀?可时常听到“今天心情恁是不爽”“按理说,钱不缺花,该评的评了,怎么就老感觉日子难挨呀”此类“长吁短叹”,绝大部分就是这些“静等退休”的老师。其实,他们缺乏的正是对生活、对工作的追求。评了高级,似乎已到了尽头,但还可以向特级“进军”,可以著书立说,可以尝试做专家型或学者型的教育专家等。倘若有了这等理想的激励,青春的活力会再度大放异彩,生活的火热会让你周围到处洋溢着激情,心情自然就鲜了。

二、培养一种兴趣爱好。爱好能很好地转移一个人的注意力和精力。如果老师没有自己的特殊爱好,天天就是围着学生转,自然容易产生疲倦厌恶感。但有了自己的特长爱好,我们就可以在教学之余,尽情享受爱好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比如,喜欢写作的老师,随手弄几首小诗自吟自酌,若能在刊物发表得几个小钱更是“其乐融融”呀。又如,喜欢侍弄花花草草的,平日里修修剪剪,不也是一种生活的点缀吗?

三、拥有一个宽广的胸怀。校园虽少了社会上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但也免不了名利相争。面对这些“身外之物”,我们应心态放宽,理性对待。切勿为争“名”夺“利”,挖空心思,更不要为一已之利或一官半职与同事“同室操戈”,这样何谈有好心情?怕是常常怒火中烧,吃不好,睡不香哟。

四、多交几个知心朋友。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多一个冤家多一堵墙,”朋友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业不顺,可以找朋友诉说;家庭不和,可以找朋友倾诉;心情烦闷,可以找朋友宣泄……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为你分忧解愁,为你出谋划策,还可以为你遮风避雨。拥有知心朋友,本身就拥有了生活的一份快乐和幸福。

五、坚持适当的体育运动。“生命在于运动”,实际上适当的运动除增强体质和抵抗力外,对缓解工作与生活压力,舒缓心情有着积极意义。老师从事的是脑力劳动,每天都要费神费力不少,压力自然也大。这时,若抽出一定的时间打打球,跑跑步,跳跳舞,爬爬山之类的,会有利于身心舒畅,心情愉悦。

“女人的问题女人呵护,教师的心情我们来保鲜”,但愿天下所有辛勤的教育工作者每天都有一个好的心情

第四篇: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再次看到风筝时,已然是七月。绿草如茵的空地上,几个人在放风筝,脸上的笑容宛若夏日雨后的天空。我坐下,神思有些困倦。不知是睁眼之时还是闭眼之时,我望见一片瑰丽的苍穹,灿烂的云朵中是成片的风筝,如同飞鸟。远处,放风筝的人伫立,追风筝的人奔跑。一切都如此熟悉。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追风筝的人》中的对白此刻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我意识到周围的一切都是一场梦境。我在延续着一个梦,一个《追风筝的人》的梦。

那晚霞的移动荡漾着我的眼睛,那风筝的弧线激扬我的心神。感动与欣慰,害怕与无助,心酸与悲凉,这本书字里行间带给我的是如人生百味般的悸动。是什么得以有这样大的力量让心灵颤抖?那质朴的语言敲响的到底是怎样一种伟大的乐律?

阿富汗,一个在曾经在我印象中只有战火纷飞的地方。而《追风筝的人》却为我呈现了一个真正的阿富汗一个有欢乐,有情谊的国土。阿米尔和哈桑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是那样幸福。虽然身份与种族的差异不时扰乱两人的友谊,但是谁也无法忽视这之中令人艳羡的美好。然而,这样一个美好的开头,冥冥之中注定会有一个令全文发生转折的岔路口。阿米尔和哈桑在当地的斗风筝比赛中取得了胜利,狂喜中,哈桑要去追那只被割下的风筝。那一刻,我仿佛预感到了之后的事情,我听到我的心中大呼不要去!可是,我只是一个看客。我只能一页页翻下去,看着阿米尔走街串巷寻找着哈桑,看着哈桑被一群不良少年施暴,看着阿米尔在这重要的岔路口选择了胆怯当那只风筝坠落,阴影扫过白雪上斑驳的血渍,我知道,坠落的不仅是风筝,还有阿米尔与哈桑之间一整个过去,连同快乐与悲伤。

那时的我想,如果是我,我会挺身而出吗?如果阿米尔当时用自己救下哈桑,他们之后又会如何?我不知道。这世界没有如果。但我知道,阿米尔在他尚且年幼人生中错过了什么重要的东西,而正是这一错过,将用他的一生来补救。我们的人生究竟禁得起几次这样的错过?人生竟是这样坚强而又脆弱!无尽的痛苦让阿米尔逼走了哈桑。而同时,阿富汗的战火也开始燃起。阿米尔随着父亲逃到了美国,背离了战火却始终无法背离对哈桑的自责和愧疚。终于,在朋友的指引和劝导下,阿米尔冒着生命危险回到阿富汗,拼了命从塔利班手中救出哈桑饱受折磨的儿子索拉博。而此时的哈桑早已死在了塔利班的魔爪下,阿米尔能为昔日友人所做的,就只有为他可怜的孩子找回一颗心,一颗过去的心,一颗未来的心。这心,又何尝不是阿米尔与哈桑之间的延续?故事的最后,阿米尔为索拉博追着风筝。那风筝究竟是什么?到底谁才是追风筝的人?这两个问题一直伴随我到最后。我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我知道,这问题阿米尔已经明白了,我也已经明白了。

生命就是那一片天空,或鲜红或湛蓝。望着远方的风筝,我们追寻,我们仰望,在追风筝的路途中,我们诠释一整个世界。这途中,有沟壑,有山坡;

有彷徨,有疲乏。可是,没有人会停下前进的脚步,因为,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

担起责任,鼓起勇气,翻过千山万水,跨越艰难险阻。我相信,我的风筝一定会在某座山的后面等着我。

睁开眼睛,声旁依然是碧绿的草地。放风筝的人越来越多,阳光在各种风筝下投下细碎的光斑。夏意正好,此时的我仰望天穹,仰望天穹上的风筝,嘴角的弧度悄然上扬。

呐,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

合肥市五十中东区初一:戴昕暝

第五篇:《偷影子的人》读后感

叶馨文 进才中学 高二五班

13795309215

《偷影子的人》(法)马克·李维

湖南文艺出版社

以梦之名

《偷影子的人》这本书的封面是一个正在亲吻自己影子的男孩,为什么会以这样一张图片作为封面?那是因为书中的男孩拥有“偷窃”别人影子的能力----他能从别人的影子里听到藏在那人内心最深处的秘密,就这样,这个故事拉开了帷幕。

文中的主人公,那个男孩,有一个好朋友吕克。吕克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医生,但他的爸爸----一位以开面包店为生的面包师父亲,却挡在了他通向梦想的道路上。为了减轻家庭不堪的重负,为了满足他父亲的愿望,他留在了小镇上,看着男孩坐上火车前往他们梦想的彼岸。男孩一次回去的时候,前去吕克的面包店看望他,在与他一同散步的时候,男孩听到了吕克影子痛苦的独白,他不愿意留在这里,他的未来一片黑暗。男孩听到了吕克对他梦想的渴望,于是,他前去与吕克的父亲争执,第一次他并没有成功,但他没有放弃,又尝试了第二次。也许正是这样的坚持不懈打动了吕克的爸爸,让他咬牙放走了吕克,让这个同样是家庭经济来源的一份子前去读书。而对吕克而言,这是一段美好而又忧心忡忡的日子。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一切都美好得不像真实,而家中日益见下的经济能力让他担忧不已。他最终还是没有熬到学医毕业的那一天,他屈服于不堪的现实,坐上了归途的火车,接手父亲的面包店。

这一切看起来好像是绕了一个大圈又回到了原点,实际上,吕克实现了他的梦想。他为之努力过,拼搏过,伸出双手尽可能的去够到,去触碰自己的梦想,过程的圆满,已经超越了结局的圆满。并且,在这长长的过程中,他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天赋,那么,即使没有达到目的地又怎样呢?他已经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幸福快乐的生活着。影子,承载着内心深处的意念,它忠于本我,指引着前进的道路。即使在这条路上头破血流又如何?青春不就是热血,冒险,冲动,拼搏的代名词吗?大把美好时光,又怎能被白白浪费?即使没有一个想要的结局又如何,看看那些名人们的成功道路,哪一个不是一路坚信梦想而成。坚持梦想的人,运气总不会太坏。

但在现实里,并没有那个男孩,那个能读到内心深处秘密的男孩。没有人能够读懂自我的内心并倾尽全力去坚持,男孩,可以看做是隐藏在内心里的另一个自我,他以梦之名,点清事实,告诉你你内心最深处的想法然后鼓励你去行动,去实现,去追逐,不论结局如何。

就像是书再后来提到的一样,这个男孩也有自己的秘密,他曾经在海边邂逅一位美丽的聋哑的女孩克蕾儿,在那里他度过了一个快乐的,无忧无虑的假期,当他重返时,那位姑娘已经不见了,留给他的只有深深的思念。在孤独寂寞的时光,在艰难困苦的时光里,他想起的都是她。克蕾儿是他心中最深最深处的秘密,他一直拒绝去掀开这一个秘密,把她掩埋在了记忆深处。

但当他一个个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生活渐渐步上正轨时,安逸的生活却没有带给他一颗充实的内心,内心的渴望越浮越高,直到他再也无法掩饰自己的内心,他的内心指引着他,重新返回那个海边的小镇寻找克蕾儿的下落,经过了各种各样的人的帮助,辗转波折,他最终找到了魂牵梦萦的克蕾儿。

特别喜欢结尾的一段,克蕾儿看见男孩在窗外放风筝,就像他们当年一样,冲出房间。

“几秒钟后,大楼的门打开,克蕾儿朝我冲了过来。她目不转睛的盯着我,对着我微笑,把手放进我的手里,不是为了握我的手,而是要抓住风筝的手柄。 在城市的天空里,她用纸老鹰画出大大的S和无数个完美的8。克蕾儿向来擅长在空中写诗,当我终于看懂她写的句子时,我读出:‘我想你’。

一个会用风筝向你写‘我想你’的女孩啊,真让人永远都忘不了她。

太阳升起,我们的影子肩并肩拖长在人行道上。突然,我看到我的影子倾身,亲吻了克蕾儿的影子。

于是,无视于我的羞怯,我摘下眼镜,模仿影子的动作。

就在这个早晨,远方防波堤旁的这个小小废弃灯塔里,灯塔仿佛又开始转动,而回忆的影子正低低向我述说着一切。”

在结局中,男孩正视了自己的内心,勇敢的亲吻了女孩,抛下羞涩。男孩从最初的胆小,到学会倾听帮助他人,最后终于倾听自己的内心拥抱梦想。他以梦之名,完成了这一切。

起初,男孩就像J.K 罗琳笔下的哈利波特一样,他知道自己有特殊能力,但他将其归结于自己的“反常”。他隐藏着自己的这个秘密,小心翼翼的守护着它不被发现。而当他开始运用这项特殊技能以后,他就再也停不下来。他明确的清楚自己与“影子”的对话并不是满足自己的八卦心态或者以得知别人的秘密作为要挟的手段,他只是单纯的想要去帮助他人。或许正是如此,他才拥有了这一项特殊的能力。他通过倾听内心,引导他人选择自己渴望的选择,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他也在帮助自身克服困境,将自己推向成熟。

细细读来,就会发现一件奇怪的事,文中的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名字,唯独这个主角没有,以至于我只能用男孩来代替它。不仅仅是名字,这个男孩作为一个男主角,甚至连年龄都是模糊的。这在其他同类别的书中极为罕见。全书中甚至连一个准确的,虚构的地名也没有。可是却并没有让人感受到任何不妥,一切都发生的那么自然,就像是一个发生在邻家小弟身上的故事。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男孩的名字是梦想,他是每个人藏在内心深处不愿与人分享的载体。他是平凡又是特别,是一个我们自认为没有办法触及到的梦。这也许是作者在用另一种方式告诉我们,即使是一个平凡渺小的人,正视自己的内心去追逐坚持,不论这条道路有多么的艰难险阻,一路上洒满了荆棘与泪水,只要坚持下去,就算结局中梦想并没有达成,一路的跌跌撞撞已足以让你受益匪浅。

有时候你需要的也许就是别人在身边推你一把,逼你做出一个选择。男孩也是,他只是中断了别人的犹豫,去让他们在鱼或熊掌中选择一个。当然,在现实中,我们并没有那样一个拥有特殊能力的男孩是我们知道自己的选择,也许对于我们来说,做出正确选择的难度更大。但即使如此,我们本身还是要学会直面问题,不应去逃避问题,逃避是所有选择中最为无用的方式。一再的逃避又能撑得了多久呢?总有一天你会面临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情况。还不如在遇见问题的时候就去听听内心的声音,以梦之名去选择,梦想的力量,总是那么出人意料的强大,可以帮助你,或帮助我,越过一个个难关。

以梦之名,扬帆起航。也许在生活中也能遇见像文中男孩一样的人,又或许,你自己就是那一个男孩。

上一篇:保险公司出单激励短信下一篇:八上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