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理想一点时间pdf

2022-09-23

第一篇:给理想一点时间pdf

《给理想一点时间》

(五)中最好的文章是哪几篇?

网文集《给理想一点时间》是凤凰网编辑从海量博客中打捞出来的,因此,博主们都很在意自己的文字是否上榜,这跟稿酬无关,记得唯一一次我的博文入选后编辑问及账号要发稿酬时,我很轻松地一句“找个慈善活动捐了吧!”心里却是蛮喜悦的,就因为自己被海选中了。

最新的《给理想一点时间》

(五)收到多日了,今天得空读完。既然是选集,编辑各有所好,我也自然有个人偏好,几篇好文,深受教益。

第一篇:柴静:《你的死亡谁做主?》

前几天,我和著名婴幼儿救助者、女拳节目主持人陈岚女士围绕她和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俊就“明知道胎儿有严重缺陷是不是该打胎”的问题有过争论,我同意顾教授的看法:明知道这样还要生下来,就是非理性;给人生命和给人痛苦很难说明前者更有价值。陈岚女士认为绝大多数这样的孩子是能够治愈的,反对堕胎。几乎所有的争论都是强调自己的观点,自然无果。柴静的这篇文章通过一线采访,包括陈小鲁那样的红二代,当父亲陈毅弥留之际,他们和医生对尽快结束亲人痛苦都没有发言权,只有眼睁睁看着对方受罪而死。“你的出生谁做主?”这个也是大同小异的问题。如何能在人道和法律、医学方面达成最佳平衡,非常迫切却和艰难复杂。

第二篇:柴会群:《众叛亲离》

名报记者的文字我一向偏爱,他们的写作是立体的,但牢固地扎根在硬地上。柴会群的这篇文字更是这样。每一个久别家乡到大城市生活的人,都会与家乡人存在这种疏离感,他们几乎很少有变,他们的心里你也没变,家乡的价值观牢固地树立在那里。可城市生活和现代法律重塑的你却忍不住要启蒙和干涉他们,冒犯他们的生活和规则,虽然有时是不知不觉。他们在尊敬和礼貌中心里被添堵、添乱。就这样,彼此牵挂着,却不断陌生着,渐行渐远,最后切割。

第三篇:秦前红:《我所了解的农村》

中国农村的凋敝和留守老人、小孩问题早已被普遍指陈。二十多年前我初次去婆家的时候,那里很穷但很热闹,不论在家还是出门,孩子们围得我这个外乡人迈不开腿,跟看猴子一样,每每这时我真想大喊一声把他们赶走。过了几年,家家安上了铁栅栏门,防盗意识的增强不是因为治安不济,而是人口急剧下降、强壮劳动力外流之下家庭安全感的下降。春节回去,我突然怀念起那种被孩子们前呼后拥的感觉。可这时候他们已经在外乡生活,操着天南地北的口音。跟我一样,匆匆几天后各奔东西,没人稀罕围观我了。前去年去给婆婆烧纸,归途路过昔日夏收时繁华的打麦场,几个老太太坐在萧条的地上,痴痴地看着我们。老公用当地最常用的打招呼方式问候:“干嘛呢?”“等死,我们还能干嘛?”回答竟然是不约而同的。是的,这就是中国的农村和老人当下的普遍状态。除了这个,秦前红教授的笔下还有乡村腐败,我想这也应当是普遍性的。不过,他还有农村治理和重建的探求,这起码还觉得乡村还会继续存在,我怎么觉得中国农村只剩最后几缕残阳了?可如果真是这样,现在城市里那么多农村漂泊者最终的归宿将在哪里?

加藤嘉一:《在美国发现中国》

加藤嘉一是个有心、活跃的日本青年。2008年网络最活跃的时候,也是网友聚会最多的时候,这个二十多岁的高个子青年穿梭其中,他说自己除了在北大读书,还在人大附中兼课,给瑞丽杂志当模特,还当导演或演员之类。加藤很愿意讨论,声音不低,但总是先让别人阐述观点,礼貌而得体。在中国生活十年后的他到了哈佛读书,在美已经有了两三年的居留时间,对两个国家的比较应该有比较到位的评价能力。他和老师认为,什么时候中国到了“放松”的时期、即充分市场化之后,中国才可以崛起。确实,中国僵死的政治和社会格局总是成为改革深水区,只能由最大限度的市场化和放权完成。用经济手段解决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问题,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正在往好的方向前进。

徐贲:《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

我们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人,是秉持“将本职工作做好的人”,他们有点牢骚,有点抱怨,但觉得自己是安全的,是基本自由的,同样也是好人。这样的人是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上面作恶,他们紧随,认为这是在做好本职工作;上面的人转变态度,他们有口无心地忏悔和改变,也认为这是做好本职工作。每当解释这些行为时,他们的理由也是一样的:大家都那样,我又改变不了,有什么办法?他们貌似完全被动,又好像很无辜很无奈,但这个庞大的群体悄无声息的推动作用;那种黑压压的的沉重规模,正是极权和暴力体制的基本构成和强大精神力量。沉默的大多数和平庸的恶,不仅仅在希特勒时代的德国。

第二篇:给理想一点时间美文摘抄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未来,你是谁?”这个话题。这个话题有两个子命题:第一个是“未来,你想要自己是谁?”第二个子命题是“未来,你可以是谁?”我17岁时,听从了父亲的建议,选择了土木科系。就读土木科系以后,我碰到了我的音乐老师,她提供了一个“未来,我可以是谁?”的第二个选项,我接受了她的训练。两年之后,我发现,我开始有一个“未来,我想是谁?”的想法萌芽了。

那个时候,学校有一位风云人物叫李骥。有一天,在李骥的乐团练习时,我刚好从外头经过,发现这个乐团鼓手好、贝斯好、吉他好,但是如果能够加进一个像我这样的主唱,这个乐团会更理想,所以我主动走进去要求试音。就这样,我跟李骥展开了一段非常美妙的校园乐坛生涯。

毕业后,我接到发电厂的一个工程项目,在做路边的边沟时,突然几块落石快速从山上滚下来,接着听到一声轰隆巨响。我心里知道,是山崩了,就在那两秒钟的时间,我选择了往左边逃。我是幸运的,因为往右边跑的人正好赶上山崩。因此,我父母亲的想法变了,他们认为土木科系具有危险性。接下来,第二个“我可以是谁”的选项就出现了,他们希望我能到印刷厂去帮忙。

虽然我对未来有梦想,但是我必须等待一个机会。一直到我碰到了四个好朋友,向银行贷款录制了第一张唱片。在录制唱片的过程中,我很清楚家人对于我在音乐这条道路上的态度,所以我每次出去录音,都会说,我要出去约会。爸爸说:“交女朋友了?”我说:“是的。”“那很好啊。”所以,在这个状态下,我经常出去“约会”。

唱片录完后,出唱片、签合约这一切,我家人通通不知情。直到有一天,听到那张专辑的声音从家里传出来的时候,我就想:“我要不要推门进去,我应该怎么解释?”后来,我推门进去的时候,爸爸急着对我说:“最近唱片行推荐了一张专辑,我觉得非常好听,可我总觉得(专辑封面)那个人长得有点像你,但你没戴眼镜,应该不是你,对吧?”我连忙说:“不是,不是。”

到后来,我上电视了。播出的那一天,我坐在父亲旁边,当爸爸在电视上看到我的画面时,停顿了五至十秒钟。我顿了一下,说:“爸爸,这一切我可以解释。”就从那个时候开始,我跟他约定,接下来的五年里,我会兼顾印刷厂的工作,另外一方面,我用中午过后的时间去上通告。

但是,上天在九个月之内就替我做了决定。我永远记得那一天,凌晨两点钟,印刷厂发生火灾,我赶到时那里已经是一片灰烬。我永远记得父亲到现场时的眼神,我暗暗告诉自己,我一定会再给他一个印刷厂。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爸爸拍拍我的肩膀说:“以前我觉得演艺圈的风险很大,但后来我发现,原来开印刷厂也是有风险的。现在,我把时间还给你,你可以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听到爸爸那句话出口时,我觉得,过往的这么多年,一切的苦都是值得的。因为从那一刻开始,我心里面的“我想要是谁”跟“我可以是谁”终于合二为一。

在“未来,我是谁?”这里面,不要太执著于“我想要变成谁”,你量力而为,先从“你可以是谁”做起。等你有余力、有力量时,再抓住那个“你想要是谁”的机会,一切的一切都有价值了。

第三篇:匀一点时间给快乐

生活中很多人总是不断推脱能给他们带来快乐的事情,只因这些事情从来不在他们考虑范围内,不在他们的日程安排表中,或者他们压根儿就不知道这些能给他带来快乐的事情,也或者是他们刻板到不能跳出既定的生活常规。

某天,我不由想起泰坦尼克号毁灭之前的那个夜晚,女人们还在为了保持苗条身材而放弃享用餐后甜点。从那时起,我开始尽量使自己在处世上变得更灵活些。

到底有多少主妇,她们从冰箱里拿出来的东西都化好了,而丈夫却突然提议出去吃晚餐,于是她最终放弃在家里吃饭?

有多少次,你的孩子们走过来想跟你谈谈,你却正兴致勃勃地看电视智力问答节目,于是他只好沮丧地一个人度过孤独的童年?

我都数不过来曾经给我姐姐打过多少次电话说:“半小时后一起出来吃个午饭怎么样?”她总会结结巴巴地说,“我去不了。我衣服都在外边晾着呢。我头发也该洗了。我希望昨天就能知道你这个安排,要不我今天就不会那么晚才吃早餐了。而且天看上去要下雨了。”我个人最喜欢的还是她那句:“要知道今天才是周一。”她在几年前就去世了。可直到她去世我们也不曾在一起吃过午餐。

由于我们往生活中填塞了那么多琐碎而不重要的东西,事实上我们正倾向于把时间都安排给令我们头疼的事情,而挤掉了本来属于快乐的时间。

我们总是这样想——

当我们的孩子学会自己上厕所后,我们会回去探望我们的祖父母;等我们把客厅的那块旧地毯换掉后,我们会去休闲一番的;等我们另外两个孩子也都上完大学,我们会再去度一次蜜月„„

生命随着我们逐渐变老在慢慢加速消逝。日子越过越少,而我们对自己所列的承诺却越攒越多。每天早晨我们醒来,对生命所表示的不过是例行的不断祷告,“我将如何如何。”“我计划如何如何。”以及“总有一天我会的,当所有事情都安定些的时候。”

我有个“只争朝夕”的朋友,任何人打电话给她,她都总有空和朋友们一起冒险、旅行。她还乐于接受新事物和新观点。她对生活所持的那分热情极具感染力,你只消跟她谈上五分钟,便会情愿把你的脚换成一双滑轮,索性去蹦极而不坐电梯。

我的双唇都已经十年没碰过冰激凌了。其实我很爱吃冰激凌,只是我一勺一勺细细品味的同时,那玩意儿也可能直接作用于我脆弱的肠胃,损害了我的消化功能。于是,我选择放弃。前几天,我终于停下车买了块儿三明治夹心冰激凌。那时候我觉得,即使我的车在回家的路上撞上冰山,我也死而无憾了。

所以,从现在开始,请继续享受你的生活,做些你“想”做的事,而不是那些什么你“应该”做的。如果你很快就会死去,而且只能再打一个电话,那么你会打给谁并说些什么呢?想到那些,你现在又为何等待呢?

你注视过在旋转木马上玩耍的孩童吗?你聆听过雨滴轻落的声音吗?你追随过飘忽飞舞的蝴蝶吗?你凝视过落日的余晖吗?你每天都忙忙碌碌地度日吗?当你问声“你好吗?”你可听到了回答?

当一天完结的时候,你是否躺在床上脑子里还装着明天要做的家务?在孩子提出某个愿望的时候,你是否以一句“这事我们明天再做”来打发他,却在匆忙中忽略了他的感受?你是否曾跟好朋友失去了联系,让一段真挚的友谊遗憾地画上了休止符?为何不尝试着打个电话问候一声?

当你焦虑而忙乱地度过你的一天,这一天对你而言就像是一份没有打开的礼物,就那样被扔掉了。生活并不是一场赛跑。不妨适当放慢脚步。在生命之歌结束以前,用心来聆听这段生活的乐章。

第四篇:给孩子一点时间和空间

孩子是正待开采的矿石,是有待雕琢的美玉,但在其成型之前,都是普通的石块,有着各自不同的棱角和色彩,或美,或丑。面对各式各样的孩子,面对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错误”,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呢?

开学不久,班里就常出现失窃现象,几次调查无果而终,安排几个得力助手做“小警察”,课间留心班中同学是否有明显举动,也一无所获。直到那一天,班里举行庆祝活动,我给每个孩子发了三颗巧克力,一转眼就有同学说丢了一颗。大家都坐着没动,当然是身旁的人嫌疑最大。我让她的同桌王某把自己的拿出来看一下,他立刻说自己没拿。为了证明清白,旁边同学提议搜一下。他无奈地把属于和不属于自己的巧克力都拿了出来,一脸的的沮丧。

这个叫王某的孩子,学习上似乎很轻松,作业完成总是又快又好,可平时生活中实在不让人省心,课间大坏事没有,小坏事不断,一会儿小拳头给人来一下,挑起事端;一会儿又伸出腿把人绊一跤,害得同学叫苦不迭,选择绕道;平时说话没几句中听的好话,朋友甚少。几次与他谈话,与家长交流,都没有收到明显成效,于是被我安排在教室第一排,以便随时关注一举一动,减少他惹是生非的机会。

这次在全班同学面前被抓了个现行,他也显得灰溜溜的。我心底里是怒火中生,可转念一想训斥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让他抵触更厉害,也许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于是把他叫到办公室谈了半个多小时,一方面让他自己认识自己的错误,一方面对他的这种行为进行严厉的批评。为了得到家长的配合,我立即通知家长来校协商。如此一来,他对自己的行为无从抵赖,家长也引起重视。第二天晨会课上,我让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读自己的

检讨书,同时立即给他一个台阶,在班里宣布:“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重要的是知错就改,希望同学们给他一个机会,对以前的事既往不咎,我们期待他能够找到一个全新的自己。”掌声响起,同学们的眼中有期待,也有怀疑,而他的头低得更下了。

开始几天,一切风平浪静,可惜我还没来得及窃喜,又有事儿发生了。几个同学的尺子丢了,当然最先怀疑的就是他。打开书包一检查,

五、六把尺子赫然躺在角落,几本书显然遮不住它们的身影。我强忍住自己欲爆发的怒意,带他到办公室,默默注视了他足有十分钟,该说的再说一遍也没有意思,最后我只问他一句,“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错再错,不知悔改。你觉得同学们会怎么想怎么看?”后来家长来了,不停赔礼道歉。“你的行为不仅损害了自己的名声,也让你的妈妈抬不起头,更让老师有些难堪,前几天的保证显得多么苍白无力!难道你打算在同学们心中留下一个如此不雅的形象?回家后把自己今天的经历和感受写下来,细细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和带来的后果,然后想想有什么新的打算!”

几次的较量,他也发现我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不仅每天盯着他的一举一动,更在班队、晨会课上讲有关的故事,强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讨论习惯的重要性,并结合学校“小绅士小淑女”评选活动中,王某等同学为什么一再落选等话题,让孩子逐步体会到老师的关注和重视,更明白一次次活动的目的所在。经过半个多月的反复,老师没有另眼相待,而是一次次给他机会,同学也没有因此而排斥他,他开始有了较大的转变,行为习惯大有改观,不再惹是生非了,学习上也更为上进。于是我抓住契机,在一次红领巾广播中以进步学生的代表发言,使他深受鼓舞。

教育无小事,习惯抓反复。一次次的关心,学生肯定不会无动于衷;一次次的较量,是智慧的闪光,是爱的体现。就这样,他由一名倔头倔脑的徘徊在道德边缘的问题学生,慢慢实现了德

与智的均衡发展,连他的家长也特别信赖我,一遇到什么困惑就主动前来和老师沟通,想对策,家校合一的力量是孩子成功的制胜法宝。

一次,家长为了孩子迷恋上手机里的电子小说而一筹莫展,道理吧说不过孩子,感觉上又对孩子不利。了解情况后,我想到片面以大人的口吻去压制,恐怕说服力不够,正好语文教学中要围绕“记一次讨论会”写一篇文章,何不借班级讨论会的名义,让大家共同讨论一番,以孩子的角度去评价?

过程很简单,却很热烈。我先让王某同学自己说说所喜欢的电子书情节,让我们大家来了解一下。然后就由同学们各自说说自己的观点。有的说常内容很精彩,适合当代男孩子看,还能提高文学水平,值得学习;有的说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看,影响视力,不如多看一些图书;有的认为故事情节体现的是一个男孩由自卑到自励的故事,内容健康;也有许多同学认为他成功的方式过于暴力,无非就是打打杀杀,看多了影响人的行为习惯„„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是非曲直在大家的讨论中得出结论:看书是好事,但要有选择,合适的才是最好的。这类书籍不太适合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但可以在假期的时候适当了解。他的爱好得到了肯定,但选择不够理想,大家建议推荐好书共同分享,他欣然接受,这件事情便迎刃而解了。

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的是给孩子们发展的空间和时间,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美好存在。只要我们努力,定能成为最优秀的伯乐。

第五篇:给孩子一点“犯傻”的时间-班主任工作艺术

给孩子一点“犯傻”的时间

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真是忙得不得了。除了正常的功课,还要上各种各样的特长班、兴趣班,即使在家中,家长们也要安排这功课那练习,一周下来,除了吃饭睡觉,几乎没有什么属于自己的时间。

“我就怕孩子闲着,一看到他在那儿犯傻发呆,我就受不了,就得给他安排点事做。”——这是家长们普遍持有的心态。

除了怕闲着犯傻,家长们还怕孩子们犯错误显傻,于是,把错误挡在可能发生之前,成了家长们的一项重要工作。每天帮孩子检查作业,上学前帮孩子检查书包,以及那些对孩子来说并不算难的功课,家长却非得报个补习班,那些孩子可以通过自学掌握的东西,家长却还是要报个兴趣班……

其实,国内外都有研究表明,孩子特别需要闲暇,需要时间去犯傻发呆。胡思乱想、自己思考,有助于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曾被6个不同的教育机构评选为美国最优秀教师之一的阿兰·哈斯克维茨非常注重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说,花在想象力培养上的时间,至少应该与用于阅读、写作与算术的时间一样多,尽管它不容易被评估,但仍应成为每个孩子受教育的一部分。

想象力无论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还是对于社会,都至关重要,在历史的进程中,它一次次推动着新的问题解决方式的发现。爱因斯坦津津乐道于自己的创造力天赋,而非认知能力。然而,我们的家长,却剥夺了孩子自己思考的时间,剥夺了孩子犯错误的权利,却大多数仍然行走在“认知能力”这个范围之中。

朋友的女儿有机会到美国的中学就读一年,回国后最津津乐道的是“犯傻的一周”。这周的每一天都有一个新花样,譬如周一,全校穿睡衣上学,当她不好意思地穿着睡衣走进教室,看到不仅同学就连老师都穿着睡衣,老师甚至还戴着睡帽,抱着枕头准备给他们讲课。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远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教育,难当振兴大任。让我们给孩子们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让他们犯犯傻、犯犯错,再给他们一点点时间,让他们回味一下自己的傻,思考一下自己的错。毕竟,作为成人,谁在童年没有驻足窗前对着白云发呆的时刻,而至今难忘,又有谁在回首自己时,不把犯过的错误当成人生宝贵的财富呢?

上一篇:大学自我鉴定500字下一篇:个人先进事迹300字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