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报告

2023-02-05

报告是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有着明确的格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怎么样正确编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报告

特殊药品经营企业状况调研报告

麻醉药品是指连续使用后易产生身体依赖性、能成瘾癖的药品;精神药品是指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之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产生依赖性,使用不当极易危害人体健康,流入社会易成为毒品危害社会。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是实行国家特殊药品管制的品种,合理和合法使用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而且关系到社会治安的稳定,加强麻醉药品和

精神药品的监管,保证特殊药品合法、安全流通,确保人民群众合理、安全、合法使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防止特殊药品流入非法渠道,是药品监管人员的神圣责任,我本人是做特药监管工作的具体工作人员,为此就对我市特殊药品经营企业现状,企业应如何加强管理,谈谈自己的粗浅意见。

一、基本情况

我市辖区内共有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区域性性批发企业二户:**市保康医药有限责任公司、**市兴安新药特药有限责任公司;二类精神药品的批发企业3户:**市兴安新药特药有限责任公司、朗乡林业局**市兴安新药特药有限责任公司、**市锦丰医药药材有限责任公司;从近几年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经营企业经营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经营情况看,在一些环节上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抓学习、培训不到位。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后,企业虽然进行了学习、培训。但只是念一念、读一读罢了,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没有真正掌握相关知识,特药管理的相关人员对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和法律、法规和相关的业务知识掌握得不全面,没有逐条针对性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没有全面的掌握《条例》立法原则和精神实质,没有全面掌握《条例》的各项规定。导致企业在一些环节的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般性问题,企业虽然进行了培训,但培训缺乏针对性,学时没有达到10学时的要求,取得的效果不佳。

2、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

通过几次检查,我们发现有的企业对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上墙储存、安全管理、丢失、运输、验收等各项制度还是旧制度,未按新颁布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进行制定,内容不全,用财务账做库存记录,没有产品批号,在有的保管人员看来,账物相符,就是管理到位,把储存的专用账视为财务账页,且不知保管环节的重要性。有的企业虽然制定了制度,但制度内容不够具体、不全面,一些相关人员对各项制度不知道怎么做,一些记录填写的不全。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在微机管理上没有设立独立的购、销、存管理程序,区域性批发企业调剂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未按照规定向省局备案。

3、特药储存的设施、设备不够完善。

《条例》出台后,对全国性批发企业和区域性批发企业储存专库从硬、软件两个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具体要求,但有的企业对麻醉药品重要程度还不够,法律意识淡薄,储存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库房没有完全密闭,留有排气口,通向上层墙没有全部密封,外墙是其它单位的办公室,没有防撞击能力,对执法人员提出的问题,企业只是敷衍了事,这样在安全保障措施上存在着很大的隐患。

4、各项制度执行的不到位

按照《条例》规定,企业虽然都相应地制定了各项,但制度执行的不到位,过期、失效的麻醉药品没有尽快销毁,验收、符合记录有一人签字的现象,没有及时将退货的情况体现在货位卡上,没有箱箱进行验收,没有验收到最小包装,有现金交易的现象。给医疗机构送货时没有领取运输证明。

三、主要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经营企业应从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企业在加强组织领导,企业法人为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经营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建立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储存、安全管理、丢失、值班等各项制度,可操作性强,并且严格执行各项制度

(二)企业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规划,组织职工认真学习《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及特药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培训要达到10学时,并写学习笔记,定期进行考试。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广大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二)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库房整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抗撞击能力,库房内必须安装可视监系统, 自动报警,且与公安部门110联网,库内具有相应的防火设施。

(三)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经营企业,应建立特殊药品月报制度。每月将特殊药品的购进、销售、库存的情况情况于每月底前向市局安监科报告。

(四)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经营企业,要严格按照规定向指定的单位购入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货到即验,及时入库,加强安全保卫,防止盗抢事件发生。

(五)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经营企业经营麻醉药品做到专人、专库保管,双人双锁,,双人复核,做到账物查符。并建立相应的货位卡,货位卡要体现出退货的情况。

(六) 区域性批发企业之间调剂麻醉药品和一类精神

药品必须按照规定向省局备案。

(七)特殊药品经营企业应加强安全保卫,建立巡查制度,防止盗抢事件发生。企业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障特殊药品安全,加强专用库房管理,缩短运输时间及距离,严禁在专用库房外存储特殊药品。

(八)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经营企业,要严格按照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印鉴卡的购用计划销售麻醉药品精神药

品,每次销售必须严格核实对方资质及购用数量,并索要有关资料存档,做好相关记录,禁止销售过程中现金结帐。

(九)企业要完善购进、销售记录,确保按品种、规格、批号的可追踪性,实现特殊药品的“一针一片”流向清晰。

(十)第二类精神药品的批发企业销售对象仅限医疗单位、取得相应经营资格的药品经营企业,不得对个人销售,不得用现金结帐。

(十一)第二类精神药品零售企业必须凭加盖医疗单位公章的处方销售,并严格审核处方内容,处方不符合规定的不得销售,不得向未成人销售第二类精神药品。

第二篇:建筑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调查报告

近期笔者对调查地区纳税100万元以上的建筑安装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采取发统计表、网上查阅、查原始资料等方式,基本了解了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纳税情况,并对加强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提高纳税水平作了初步思考。

一、2010年建筑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1、生产经营情况:

2010年调查地区建筑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57.45亿元,同比增幅为11.7%(与2009年相比,下同);企业营业额401.71亿元,同比增幅为14.9%;施工面积4940.6万㎡,同比增幅为8.5%;新开工面积1912.4万㎡,同比减少12.6%;竣工面积1807.2万㎡,同比增幅为15.6%;从业人数15.16万人,同比减少0.9%;高层项目1295幢,同比增幅为11.6%;超高层项目117幢,同比增幅为33%。其中,接受调查的17家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165亿元,占全地区43%;实现营业额146亿元,实现利润2.4亿元。

二、2010年建筑企业生产经营预测

1、生产经营预测

2010年突如其来发生的经济衰退,建筑业同样也遭受了严重冲击。去年由于上半年国家宏观调控,我市建筑经济总量、施工面积的同比增幅大幅减小。全地区建筑业新开工面积同比出现负增长,下滑明显,这是自1998年11年以来首次出现的情况。尤其往年下半年应是项目新开工的黄金季节,但全年出现12.6%的负增长,全地区跨工程仅有3133.45万平方米,可见调查地区建筑业受影响的程度。2010年,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调整投资方向,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规模,公路铁路、港口机场、水利水电、市政公用等项目增多。但由于今年国家未将房地产列入十大振兴发展规划,加上楼堂馆所进一步压缩建设,这对调查地区以房建为传统优势的建筑业来说,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预计今年建筑业总产值、营业额会保持一定增幅,但施工面积和新开工面积,同比可能会同时出现两个负增长。我市今年建筑业发展趋势将不容乐观。从调查的17家企业预测的情况来看,建筑业总产值、工程结算收入和利润总额三项指标均分别比去年下降8.32%、7%和7.53%,融资成本将上升1.34%,利润总额将下降20.93%。

三、2010年生产经营放缓的主要原因分析

1、国际金融危机具有波及性。 2010,调查地区建筑企业完成施工总产值357亿元,但由于金融危机的波及影响,今年有些企业的部分区域市场经营规模增长放缓,跨和新承接的工程量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2008新开工面积为465.48万M2,与2009年同比下降21.06%。有个别工程项目因业主工程资金拖欠出现亏损。在当前建筑市场中,巨额垫资、融资、带资以及最低价中标等市场潜规则有增无减,我们S建贷款额高达8亿元、T建公司贷款额高达5亿、S建公司也近1个亿,增加了企业大量的财务费用,给对外经营和保持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带来制约,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现在有人说 “企业在为银行打工”。

2、货币政策调控具有滞后性。2010年,人民银行立足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发挥货币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采用降低存款准备金及贷款利率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调节资金供求,增加货币投放及降低银行利息来支持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但央行的这一政策在房地产企业中至今未能得到有效落实,2010年承接的项目相对往年而言,可能导致施工企业垫资压力的进一步增大。

3、建筑市场行为具有不规范性。2010年全球经济的衰退将逐渐影响到中国的实体经济。尽管国家出台一系列产业振兴政策,但不可能在近期内得到改变,预计2010施工企业承建的工程项目会有所减少,施工产值会有所下降。2010新开工面积为465.48万M2,同比下降21.06% (2009年新开工面积为589.65万M2,绝对下降量为124.17多万M2),而人工成本从17家建筑企业的调查情况看,预计2010年劳动力成本将下降5.49%左右,但远远小于工程量下降速度,可以说仍居高不下。目前实际人工工资远远大于定额规定的人工工资,定额人工工资在S省内只有42元/天,而实际人工工资连小工都达到50元/天,这超过的部分只能由建筑企业来承担,也就是说挤压利润空间。另外,建筑市场普通采用低价中标,一般在预算价下浮10~15%之间,有的甚至更高,这更直接降低了企业的盈利水平。

4、建筑材料成本有不稳定性。预计2010年的工程材料成本会比2009年有所下降,特别是主要材料(如钢材、木材、混凝土等)价格比2009年有一定幅度的下降。2010年,国家预计投资4万亿元用于基础性建设,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综上所述,预计2010年建筑企业材料成本会有所降低,这给建筑业企业的利润增长带来一定的空间,但不会太大。因今年上半年的工程项目大多是去年下半年承接,但今年上半年的钢材价格将比去年下半年有所上升,这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利润。

四、扩大建筑企业经营规模的对策措施

当前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要求,在今后一个时期,尤其是调查地区建筑业总量今年要保持13%以上的增幅,应采取以下应对措施,主要举措是:抓住一大发展机遇,提升两个竞争能力,加快三项结构调整。

(一)抓住一大发展机遇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既是对建筑业发展的严峻挑战,同时也给建筑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只要应对得当,抢抓机遇,我们一定会转“危”为“机”,延续较好较快发展势头。一是进一步固守省内市场。调查地区建筑企业在S省内市场完成量要达到总量的50%以上,所以抓住省内市场就抓住了重中之重。二是扩大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市场份额。沿海省份一直是我们的大市场。尽管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比中西部地区大,影响的程度比中西部地区深,但东部省份的经济总量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基数大,因此有必要提高这一传统大市场份额。三是抓好中西部潜力市场的开拓。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外向度较低,受金融危机的冲击相对不大,与此同时,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也将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应当讲,中西部省份的建筑市场在未来几年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四是继续抓好国际建筑市场的开拓。要充分发挥已取得外经权企业的优势,进一步拓展经营领域,扩大海外业务,争取与国内相关企业合作,开拓国际工程承包市场。

(二)提升两个竞争能力

一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说到底就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调查地区重点骨干企业老总年龄基本上在50岁上下,高学历人员不多。应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企业整体素质。鼓励企业积极培养引进建筑业高级技术专业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尤其是特殊专业人才。根据行业发展趋势,不断提高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开发应用范围。二是提升企业管理能力。这几年调查地区建筑业发展迅速,企业规模越来越大,许多二级企业升为一级企业,一级企业升为特级企业,一级专业承包升为一级总承包企业,但对照企业资质要求,一些企业的管理水平差距还不小,提高不快。企业管理涉及面很广,包括技术管理、财务管理、经营管理、人才管理等方方面面。从这几年一些企业管理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来看,有好多方面值得特别注意。在2010年中将更加突出建筑企业管理这一关键环节。

(三)加快三项结构调整

多年来,调查地区的传统优势是房屋建筑,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工程承包能力则相对薄弱,而目前国家拉动投资的方向又主要集中在公路、铁路、机场、码头、隧道、轻轨等基础设施领域,因此,我们必须努力适应国家投资方向的变化,积极引导全行业调整产业结构。一是要进一步做好专业结构的调整。要在建筑产业的上下延伸和横向拓展上做文章,要尽快适应国家投入4万亿以基础设施投入为主的市场变化,与注重与铁路、水利、交通等部门的沟通,加强与中央和部属企业的联合,使调查地区房建企业真正参与到国家急需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去。今后两年,力争在这些专业工程承包方面要有重大突破。二是要进一步做好企业结构调整。要通过深化改革,积极培育以总承包为龙头、专业承包为依托、劳务分包为基础的企业结构体系。从施工总承包向工程总承包、工程项目管理方向发展,积极探索交钥匙等工程总承包方式,努力提高企业综合效益。三是要进一步加快经营结构调整。通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调查地区企业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实力。有条件、有实力的骨干企业要积极采取总包、分包、收购兼并、联营合作等方式,进一步通过资本运作,来实现企业经营效益最大化。引导建筑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依托房屋建筑主业优势向关联行业发展,向关联度较高的上下游产业延伸,向高新科学技术等高盈利领域拓展,转向符合国家投资方向和投资重点的产业,推进调查地区建筑业由单一经营向多元经营转变,不断提高建筑企业的综合效益。

第三篇: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财务分析方法

营者最关心之点是企业的收益性、安全性、效益性及成长性。对其进行经营分析的基本方法是:首先确定分析目标,然后对报表的实际数据采用比率法计算其数值,并与过去的业绩或同行业的标准统计数值进行比较,最终判断其结论。笔者就企业经营的几种分析方法试作探讨。

一、收益性分析方法好范文版权所有

收益性就是企业赚取利

润的能力。从损益表中只能了解到盈亏额,分析不出因果关系,也评价不出好坏程度。因此,需要通过财务报表中的有关项目之间的联系来评价企业的收益性。企业收益性水平高,意味着企业可获取的回报高,同时说明企业的资产与资本结构合理,并在经营活动中有效地运用,为企业安全性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反映企业收益性指标有很多,通常使用的主要有:

1.销售净利率

销售净利率是指净利与销售收入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

销售利率=(净利/销售收入)×100%

该指标反映每一元销售收入带来的净利润的多少,也是反映投资者从销售收入中获得收益的比率。净利率低说明企业管理当局未能创造足够的销售收入或未能控制好成本、费用或者皆有。利用这一比率时,投资者不仅要注意净利的绝对数量,而且也要注意到它的质量,即会计处理是否谨慎,是否多提坏帐准备和折旧费来减少净利。

2.毛利率

毛利率是销售收入扣减产品销售成本后的余额,它反映的是企业生产效率的高低,是企业利润的源泉。计算公式:

毛利率=毛利润/销售收入

与此相关的是销售成本率,其公式为:

销售成本率=销售成本/销售收入=1-毛利率

毛利率的变化与多种因素有关,是销售收入与产品成本变动的综合结果。当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产品成本上升时,产品售价往往难以及时随之调整,从而表现为毛利率的下降;如果企业通过改善经营管理、加强技术改造等措施降低了产品成本,则相应地表现为毛利率的上升。企业产品结构变化对毛利率也产生很大的影响。当企业由生产微利产品转向生产高利产品时,毛利率将显著上升,从而增加净利,提高投资者的报酬率。

3.资产净利率

资产净利率是企业净利与平均资产总额的百分比。该指标表明企业资产的利用效果,指标越高,表明资产的利用效果越好,说明企业在增收节支和加速资金周转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资产净利率是一个综合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资产净利率=资产周转率×销售净利率

又可分解为:资产净利率=销售收入/资产平均总额×年销售净利润/年销售收入

从上式中可知,资产净利率的高低由销售净利率和资金周转率决定。资金周转率越高,资产净利率越高,同时提高收益。但若资金周转率过高,则会导致资金不足,降低安全性(流动性)。而且从以上指标分析中可知,要提高企业效益就必须增加销售收入,降低产品成本,加快资金周转率来增加净利。

进行收益分析,还应考核一些有用比率,一是销售退回和折让比率,即销售退回和折让除以销售收入。这一比率高,说明生产或销售部门存在问题,应及时检查另一个比率:销售折扣比率,即用销售折扣除以销售收入。用这一比率可了解竞争对手的销售政策,从而调整自己的销售战略,增加销售收入,提高净利。

二、安全性分析方法

企业安全性主要是保证能收回本金和固定性收益。影响企业安全性的主要因素是企业的资本流动性和资本结构的合理性。它可通过资产负债表的有关项目之间相互比较来分析。资本流动性所反映的是到期偿债能力,当然还有分析资本结构的合理问题。反映投资安全性的主要指标有:支付能力、资金和资源利用效率、资本结构合理性分析。

1.支付能力分析

分析企业是否有维持一定的短期偿债能力,对于企业会计报表使用者而言非常重要。如果某一企业无法维持其短期偿债能力,连带也无法维持其长期偿债能力,同样也满足不了股东对股利的要求,最终会陷入企业资金周转的困难,甚至可能难逃破产的厄运。短期偿债能力是企业活动的主要凭籍,短期偿债能力薄弱,不仅维持日常交易活动艰难,而且根本谈不上如何计划未来。分析支付能力的主要指标有:

(1)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是指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例关系,表示每元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来作还款的保证。一般来说,企业的流动比率越大,说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对于投资人来讲,流动比率越高越好。因为比率越高,资金流动越畅通,投资者的短期投资行为越有保障。

流动比率因受到若干因素的影响,实际上是无法为各种行业确定一项共同的标准的。一般来说,凡营业周期较短的企业,其流动比率也较低。因为营业周期较短,就意味着具备较高的应收帐款周转率,而且无须储存大量存货,所以其流动比率可以相对降低。反之,如果营运周期较长,则其流动比率会相应提高。因此,企业投

资者在分析流动比率时,应与行业平均比率或以前各期比率相比较来判断流动比率是偏高还是偏低。计算流动比的公式为: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其中:流动资产=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应收帐款+存货+预付费用

由上列各项因素得知,流动比率表示企业在其特定时点可使用的静止状态的资源,是一种存量观念。因为其分子分母

都取自时点报表——资产负债表,不能代表全年平均的一般状况,而这种静止状态的资金偿付概念显然与未来真正资金流动的情形无必然的因果关系,流动比率仅显示在未来短期内资金流入与流出的可能途径。事实上,此项资金流量与销售、利润及经营情况等因素,具有密切的关联性;而这些因素在计算流动比率时,均未予考虑。

总而言之,企业在采用流动比率对企业进行短期偿债能力分析时,尚须配合其他各项分析工具,才能作出最后的判断。

(2)速动比率。速动比率也是检验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一个有效工具。它反映的是企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所谓速动资产,是指现金、有价证券及应收帐款等各项可迅速支付流动负债的资产。在流动资产中,预付费用是变现能力最差的项目。例如预付租金、预付保险费等,因在合同中订有不可退回的条款,故其变现能力为零,一般的预付费用也很难收回而转化为现金。存货项目中作为安全库存的那一部分资产,几乎是一项长期资产。而原材料、在制品等存货的变现能力较低,部分存货可能已被抵押给特殊债权人,并且企业在为偿债和清算而被迫出售库存品时,其价格也往往受到不利的影响。速动比率的计算,就是将这些变现能力较差的流动资产扣除后,由剩下的现金有价证券和应收帐款等迅速变现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除后得到。

一般报表分析者认为,企业的速动比率至少要维持在1.0以上才算具有良好的财务状况。通常情况下,速动比率的变化趋势与流动比率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通过分析两者中任何一项比率,都可以得到关于短期流动性改善或恶化情况的相同信息。影响流动比率变化的因素,通常情况下也会影响速动比率变化。一般而言,流动性不断恶化的财务状况会导致企业风险增大,不安全。

2.资金、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合理地筹措资金,有效地运用资金,是企业科学经营管理的条件,是分析企业安全性的重要指标。具体指标有:

(1)应收帐款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是指企业赊销收入净额与平均应收帐款余额的比率,用以反映企业应收帐款的流动程度。它是用来分析应收帐款的合理性与收帐效率的指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只是静态地说明了企业偿还短期债务能力;而应收帐款周转率与存货周转率则动态地补充说明了企业的流动资产的流动性,进而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应收帐款周转率的计算公式为:

应收帐款周转率=赊销净额/平均应收帐款余额好范文版权所有

应收帐款周转率反映了企业资金的周转和利用情况。周转率高,说明企业在短期内收回货款,利用营业产生的资金支付短期债务的能力强,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流动性比率低的不利影响,使资金流动安全。企业现存问题中,存在应收帐款因收不回来而形成的呆帐。因此,分析应收帐款周转率指标时,还应结合应收帐款坏帐备抵率来分析。即坏帐备抵与应收帐款总额之比。该比率如逐年增加,企业应注意应收帐款有效性问题,因它必须连带影响应收帐款的周转性,影响资金安全性。

(2)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是一特定期间的存货余额对期间销货成本的比例关系,用以衡量企业存货通过销售实现周转的速度。企业流动资产中,存货往往占有相当份量。因为大多数企业为了销售的需要都维持相当数量的存货,如存货不足,不能及时供货,销售就会因减少而导致净利的降低,影响长期偿还能力,降低资金流动的安全性。

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库存额或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率

上式反映了与销售量相比,存货利用效率的高低。存货周转率高,表时存货的使用效率高,存货积压的风险相对降低,资金流动的安全有保障。但存货周转率过高也有问题,如库存水平太低,未设置应有安全库存、经常性缺货、采购次数过于频繁、批量太小,造成库存成本过高。存货周转率过低,通常是企业库存管理不良、产供销配合不好、库存积压和资金积压的结果。这样会导致企业库存成本上升,减弱资金流动安全性。

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如果存货中存在劣质积压品,就会影响周转率的真实性,从而不能真实反映企业资金流动安全性,应及时进行改善处理。

(3)长期资产与所有者权益比率。从这个比率中,可以看出自有资金的动向,可通过企业的资源配置结构来反映企业资金流动的安全性。一般而言,该比率较低,资金流动安全性较高;比率低,所有者权益的收益率会降低。在美国通常以1.0做为标准比率使用,如该比率小于1.0说明该企业固定资产全部由自有资金来解决,剩余部分用于流动资产中;如该比率大于1.0,则说明自有资金不足,不足部分由长期债务来解决。企业如以长期举债方式过多地购置固定资产,企业将处于危险边缘。因此,企业往往利用该指标来考核资金、资源利用效率。

(4)长期资产与长期资金比率。一般而言,企业的长期资产如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一般用自有资金和长期负债等长期运用的基金来支持。因此,长期资产与长期资金比率以低于1.0为好;如果该比率高于1.0,说时企业长期资产的一部分是由流动负债来支持的,这样则会降低企业的资金、资源利用效率。

3.资本结构的安全性分析

企业保持较好的资金流动性、资本结构的合理性,提高资金收益率,是保障企业投资安全性的重要指标。进行资本结构合理性分析,目的在于衡量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评价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时,不仅要分析企业偿还本金的能力,也要分析其支付利息的能力。具体指标有:

(1)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企业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资产负债率反映企业全部资产中有多大比重是通过借贷获取的。对投资者而言,负债对总资产的比率越小,表明所有者权益的比率越大,则企业的资金力量越强,资金收益率低。它希望以较高的负债比率,扩大企业获利基础,并以较少的投资即可控制整个企业。但若负债比率过高,而企业状况良好,当然可通过财务杠杆作用使投资者获得较高的报酬率;倘企业状况不佳,利息费用将使之不堪重负,有导致破产的危险。

(2)所有者权益比率。所有者权益比率是企业所有者权益与资产总额的比率。

所有者权益比率=所有者权益/资产总额

由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可以得出:负债/资产+所有者权益/资产=1,即负债比率+所有者权益比率=1。由此,权益比率是负债比率的反面,两者表达相同的状况,实际应用时,只求其一即可。

(3)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反映了两者的比例关系。计算公式为:

负债与自有资金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

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与前两个比率意义基本一致,分别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同一事实。由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可得:

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

1或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1/所有者权益-1=负债比率/所有者权益比率

同时,这一比率还表明了投资者对企业乃至债权人承担的义务的大小。比率低,则表明投资者对债权人承担的责任越大,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

此外,由于某些资产如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及一些递延借项的价值不稳定。因此,这些资产对于企业偿债能力的意义不大。因此,应将其从企业资产中扣除,在据以计算负债与有形资产比率时宜保守一些。特别是当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并有倒闭的危险时,有形资产是偿债的主要来源。该项比率越低,则表明企业有形资产对其负债的保障程度越高。

三、效益性分析方法

企业不仅关心投资的报酬,更关心高报酬率的持续性。因此,企业获取高利润的持续性分析成为被关注的另一点。企业的产品成本、宏观经济条件、各种政策规定等竞争环境相同时,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只有以提高效益来赚取更多的利润。

企业效益,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投入的劳动、资源、设备、材料等各种经营要素,经过经营者和职工有效地运用,产出更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贡献。它用来衡量劳动力与资产的有效利用程度。具体指标有:

1.附加价值率

投资者选择投资项目时,最关心的是能否产生高附加价值的问题。附加价值是企业生产活动过程中创造出的新增价值。用公式表示为:

附加价值=税前净利+人工费+资本化利息+租金+费用税金

附加价值的计算,可通过查找损益表、管理费用明细表、制造费用明细表来计算。附加价值率是附加价值与销售收入的比值。它反映每一元销售收入带来的附加价值。一般来说,越是资本密集的行业,其产品附加价值越高,净利润也随之提高;反之资本密集程度相对较低的行业,产品附加价值较低,净利润也就较低。

2.劳动生产效率

劳动生产效率是附加价值与总人数之比。它反映一人所创造的附加价值。

计算公式为:

劳动生产效率=附加价值/总人数

该指标越高,说明劳动利用效率高,创造了更多的附加价值,因而成为衡量同行业间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3.附加价值与总资本的比值(总资本投资效益)

该指标反映投资的总资本在一年内创出的附加价值,该指标高说明资本的有效利用程度高,创出的附加价值多,创出的净利润多。

《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财务分析方法》

第四篇:企业全球化经营状况分析及发展思路

【摘要】营销已经谈化了域别、国别色彩,日益成为一种全球性的企业行为,经营全球化将成为又一种新的经营风潮。而我国企业全球化经营状况有发展国家企业国际化初级阶段的明显特征,经营力度不够,投资方式比较单一,经营管理不力。针对这种种状况,文章提出了我国企业全球化经营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

全球化经营;状况分析;发展思路好范文版权所有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777(2006)04-0006-0

3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一直没有改变。2004年经济全球化的步伐重新加快,国际贸易和投资规模大幅度增加。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实现世界资源的优化配置,一国经济运行的效率无论多高,发展空间无论多大,总要受本国资源和市场的限制,只有达到全球资源和市场的一体化,才能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发展空间的最大化。据调查显示:全球跨国公司在扩大海外经营活动方面的投资逐年增加,除此之外,强强企业购并不断,购并范围涉及传统的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竞争激烈的金融服务业等,有些购并甚至改变了整个行业的格局。国际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其在一些产业中的垄断作用不断加强,为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跨国经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一、全球化经营——中国企业选择国际化经营的必然性

(一)外部原因

据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统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外贸依存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愈加紧密,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增加。2005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依然比较良好。但是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日本经济的回调,将影响到我国外贸出口的增长;同时,针对我国的反倾销等贸易摩擦仍然会大量存在;加之受我国外贸连续三年保持超常规高速增长的高基数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外贸出口将面临一定的挑战。但是,首先,世界经济放缓属于复苏中的回调,不会出现趋势性改变,因而仍将保持稳定的外部需求。其次,我国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工业配套水平以及低廉的劳动力,将继续吸引大量外资流入,加速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这种趋势不会因一些短期性因素而较快发生转变,而外资企业已占据我国外贸出口的半壁江山。

(二)内部原因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的战略部署,为今后20年我国的对外开放明确了目标。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前途的重大战略。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在更大的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奠定了基础。入世与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入世强化了企业走出去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入世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享受的权利主要体现在国外,只有“走出去”,向国外输出资本和商品,中国企业才能够充分享受到入世的权利,从而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二、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

经济全球化给市场竞争带来了明显的变化,那就是国内市场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我国加入wto后,市场开放和营销全球化成了中国企业必然的选择。我国企业不仅要承受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土带来的竞争压力,而且还要在人家的土地上与外国公司竞争。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并不只是与当地公司争夺市场,还要与其他国际公司抢占份额。产业、市场、顾客的全球化使企业面临的不是要不要全球化经营的问题,而是如何进行全球化经营的问题。企业要在所面临的全球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才能够生存下去,否则在竞争中势必会处于劣势,甚至威胁到自身的生存。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海外投资已初具规模,中国对外投资的领域主要是资源开发、生产加工、交通运输、工程承包、旅游餐饮等。

(一)从投资主体看,从事海外经营的中国企业有四大类

1.外贸专业公司和大型外贸集团,是中国企业海外经营的先锋和主力;

2.大型生产性企业或企业集团。这些企业从事跨国经营的优势是,有相对成熟的生产技术和一定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在国内有庞大的生产体系和销售网络;产品的价格性能比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虽然这些公司海外经营的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

3.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

4.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数量多,投资规模小,经营品种单一。

(二)从投资方式看,贸易是中国企业海外经营的主要方式

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2年底,中国累计设立境外非金融类企业6960家,协议投资总额137.8亿美元,中方投资额93.4亿美元。其中,境外加工装配企业420家,中方投资额11.22亿美元,每年

大体上带动了国内出口21.57亿美元。同时,累计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1147.8亿美元,完成营业额827.2亿美元。签订对外劳务合作合同额295.2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37.6亿美元,派劳务273.4万人次。

三、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存在的问题

然而,在实践上,与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也存在不

少问题。

(一)我国对外投资的规模与我国整体的经济实力是不相称的

据商务部统计,2003年,经中国商务部批准和备案设立的境外非金融类中资企业510家,而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1081家。可见,与中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相比,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力度不够。以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来看,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金额仅占世界对外投资金额的0.15。与中国经济大国的身份很不相称。此外,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为1∶0.09,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1∶1.14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11,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1∶0.13的水平。由此可见,中国资本流入与资本流出的严重失衡,这种强烈的反差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也十分罕见。

(二)海外投资的资源导向性明显,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1990~2000,中国30家最大的跨国经营企业中,有23家属于资源开发型企业。以渔业为例,自从1983年以来中国的一些企业在尼日利亚、印尼、阿根廷、美国等20多个海洋资源丰富的国家投资进行渔业开发,已运回国内数十万吨鱼货,占我国渔业总产量的17;中信公司在非洲、拉美、西太平洋等地区在开发林业资源以取得很大的成效,运回大量的木材。冶炼行业,中国冶金进出口公司在澳大利亚总投资2.8亿澳元开发铁矿,在这20年时间内运回2亿吨高质量矿砂。这说明中国产业跨国经营的技术含量不高。不过,近年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业务领域逐步扩展到生产加工、资源开发、工程承包、农业合作和研究开发等众多领域,扩展层次在不断提升。有的产业已由早期的建点开办“窗口”发展到投资办厂,带动国产设备竞争出口,跨国并购股权置换,境外上市,设立境外研发好范文版权所有中心创办科技园业,建立国际营销的网络和战略合作关系等各种形式

(三)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尚处不够成熟的低级阶段,比较优势尚不突出,投资于邻近国家和地区往往更容易使比较优势得以发挥

近几年来,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区域分布已扩大到五大洲。但从总体上来看,投资的区域仍旧相对集中。从投资总量上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北美(仅指美、加、墨三国)、大洋洲、亚洲(东南亚、西亚)等地区,有明显的地区集中性。从对外投资国别上看,投资主要集中在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过的少数石油,矿产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到2001年底,中国企业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累计投资超过2000万美元,累计投资量占中国工业对外投资量的9形成了三大核心区:港澳的地区、美加地区、澳新地区。中国企业在这三大核心区的投资企业数和投资额分别占中国对外投资企业比重28.6

1、36.01和17。

(四)投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采取投资新建方式

这种方式尽管有其优点,但其耗时长,难以快捷地进入市场。

(五)在经营管理上实行的是异地化经营

由于受我国政府的国内资金配套和外汇等计划管理的限制,跨国经营企业不能完全依据国外市场情况进行决策,从而错失良机;而异地化经营则使经营项目在国外,管理机构和人员在国内,只派与经营项目有关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去国外经营,且派出的管理和技术人员有相当一部分素质不高,不熟悉市场运作规律,不能及时依照市场的需求偏好改进产品,发现和挖掘市场机会。

由此看来,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国政府近年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直接投资,即鼓励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

四、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思路

中国公司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拥抱世界。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先行者们已经做出尝试并探索出新的路径。海尔通过在美国建立工厂将自己的产品卖到了美国市场;tcl通过收购汤姆逊进入欧洲市场;而通过反向oem,万向成为世界最大的万向节生产商;中集也成功地成为世界瞩目的集装箱生产商。

然而,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经营并非一帆风顺。在tcl收购完成后,海外人才的困境暴露无遗;而在华为全力拓展国际市场时,它遭到了来自思科的知识产权的诉讼,事实上,对于更多希望出海的中国公司而言,国际市场的贸易规则、竞争的游戏规则仍然是个未知的“禁区”;而更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中国企业成为跨国公司时所需要的管理国际化公司的模式或者流程及运营的经验。

中国企业就是这样开始了闯荡国际的历程。“我们没有时间再做准备了,这个市场留给我们的机会不多了”,李东生坦言国际化的压力。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中国企业只能边练边学,这就像是中国参加奥运会“以赛代练”,中国企业寄望于在国际化的实践中积累经验,而对于更多的中国企业而言,国内市场练好内功将是决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一)跨国经营战略:渐进性和创新性

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战略主要特征,一是跨国经营方式的渐进性,二是跨国经营战略的创新性。跨国公司的发展历史表明,几乎所有的企业是从国内市场起步,然后以母国为基地,逐步走向世界,最终发展成为跨国企业。从大多数跨国公司走向世界的过程来看,从国内经营到跨国经营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突然飞跃。绝大多数企业在成为跨国公司之前,对跨国经营方式的选择都采用了“先易后难,逐步升级”的战略。一是解决后发劣势的困扰。“走出国门后才真的发现,很多对手远远比海尔强大得多。”张瑞敏形容这种差距,就相当于对方都是博士、硕士,而自己才中学毕业。一个新面孔在国外也根本无人搭理。二是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必须整体考虑。应该是先把国内市场做大后再尝试走出去,这可能也是转化后发劣势的问题,要做到“无利不为、无内不外”。

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战略的创新性是跨国公司不断适宜环境变化的结果,他相继经历了由多国国内到简单一体化,再到复合一体化的由低到高的发展阶段,即多元化发展。跨国公司首先实行的是多国国内经营战略,即针对不同市场在当地组织生产和销售。以后,随着贸易壁垒的减少,通讯技术的进步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企业日益倾向于利用外部资源服务于自身的价值增值。相对于高新技术产业,为适应国际化战略,可将国内的生产基地转移到生产成本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还将研发、设计、研究所等都逐步迁往欧美发达国家,以跟踪最前沿的技术。

即使渐进也好,创新也罢,面对我国目前的状况,“中国企业出海的模式选择”也可借鉴:一是海尔模式,通过到当地设厂,冲破贸易壁垒,然后在当地树立品牌的形象;二就是tcl的模式,收购知名品牌的形式;三就是联想模式,奥运其实是中国可以利用的很大的机会,日本的精工爱普生,韩国的三星都是通过奥运会打造了自己的国际品牌;另外还有一种就是中国企业在国内做大以后借船出海。小灵通在国内做的非常成功以后,开始拓展海外的市场。

(二)国际投资战略与跨国兼并的结合

1.资源开发型产业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预防性产业。我国人均自然资源比较短缺,利用别国资源优势,以油田和其它重要资源开发为导向的对外投资应是我国跨国经营的预防性投资。通过对外投资建立资源稳定的供应基地,可以降低通过市场转移资源的交易成本,有利于规避世界市场资源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也防止受制于他人的被动局面。

2.劳动与资本相结合的产业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基础产业,从世界跨国公司对外扩张战略由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规律,以及中国在国际竞争力中的比较优势来看,中国企业选择较成熟的劳动相对密集、核心技术相对稳定、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作为跨国经营的起点是毫无疑问的。我国的制造业便符合上述条件,因此制造业将是我国对外投资的主要行业,如以家用电器、摩托车为主的中档加工组装型制造业、纺织业和服装业等。

3.研究与开发型技术产业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重点产业。我们应该考虑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内形成梯度优势,并逐渐推进其产业高度化。这就需要在跨国经营中发展以研究与开发为重点的技术型对外投资。众所周知,在经济全球化的剧烈竞争中,从我国技术开发、研究力量还比较薄弱,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的比较优势来看,中国企业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国际经营的起点应该没有疑问,但应该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梯度优势,并逐步推进其产业高度化,以利于产业结构调整。

4.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中国大型企业对外国直接投资应以经营为主,出资形式也要多样化。因为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起步较晚,资金、技术实力不足,销售管理经验不足,精通跨国经营管理的人才也不多,采用独资形式,不利于节约有限的资金和达到与东道国企业优势互补的目的,也不利于产品的市场营销和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更不利于争取投资所在国政府和居民的广泛支持以及获得当地的政策优惠。而采用合资经营方式,既可以减少资金的投入,又有利于弥补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经验不足的缺陷,还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合资伙伴的管理经验,销售技能以及在市场的信誉、供货的销售渠道。但是,采用合资方式,不利于保护技术秘密,因此,对于拥有独特技术优势的企业,可采用独资或购并的经营方式。

5.树立“全球”管理意识。面对国际上经营战略创新加速的状况,中国企业家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一方面,要在国内迎接国外企业和商品的“抢滩”与挑战;另一方面,又要让自己的企业突破自身狭隘的区域市场,走向全球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这个过程中,经营者自己首先应该具有全球意识,善于站在全球市场的角度考虑问题,处理问题。具体来说,一是要善于从大处着眼,放眼远大目标,不能目光短浅。二是要勇于接受新的挑战,尝试新的经验,不能墨守成规。三是要融入他国文化,视差异化为一种资源,不犯文化上的错误。四是要精于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世界,不断汲取精华,博采众长。就企业决策者的领导能力而言,还要引导自己的企业和员工树立全球化经营的思想,在具备现代企业管理能力的基础上,认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特别突出促成组织向全球化方向变革,创造适应全球化趋势的学习环境,激励员工追求卓越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韦明.企业的品牌全球化战略[j].企业管理,2003,(5).

[2]刘玉林.海外营销策略展望[n].国际营销,2003-10-05.

[3]吴息远.观点分析:中国企业如何变成“狼”[n].市场报,2003-09-05.

[4]吴江.三大巨头博鏊论坛上细维碰撞·热论企业国家化[n].羊成晚报,2005-04-25.

[5]金钢.本土化: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重要战略[n].国际经济与合作,2004-10-14.

[6]王辉耀.中国公司跨国经营的路径和要素准备[n].环球时报,2004-10-18.

第五篇:对运输企业物流经营状况的调查报告

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社会调查报告

对运输企业物流经营状况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通过调查我国运输企业物流经营的现状、问题和发展特点,发现我国运输企业物流经营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对运输企业中的不足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对于运输企业中的特点得以充分的发展,改进我国运输中的速度和降低运输中的成本,使我国运输的业能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

二、调查时间:2013年暑假。

三、调查对象:益阳市某个运输企业

四、调查方式:实地考察以及走访消费者群众。

五、正文主体

一、摘要

在现代物流的冲击下,我国运输行业的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物流经营成为运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我国物流与客流的配置与运转也日渐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话题。我国运输行业虽然已经走上了一条新的道路,但是还并不完善,还没能利用高科技的方法来节约人力、物力、财力。运输成本降不下来,运输服务提高不上,导致运输业还没有真正的成功。每个运输行业应该把物流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做精做细,一切的工作要有秩序的进行,有条不紊的把运输物流经营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达到管理有条理化,程序规模化,成本节约化,要为我国运输事业做出一份出色成绩。

二、调查的发现

1、我国运输企业发展现状

现代物流的发展对于运输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物流作为一种集运输、仓储、包装、流通加工等多项服务于一体的高效率系统化的全新服务冲击着传统运输市场;另一方面,运输作为物流服务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物流的发展大潮中又为自身的发展创新赢得了新的发展机遇。我国运输企业在新兴物流业冲击下,经营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些大、 第 1 页 共 1 页

中型以及新兴发展的小型运输企业也开始寻求物流发展的道路,并涌现出一些成功的典范。 规模经济或生产力规模的经济性,是确定最佳生产规模的问题,而最终的目的就是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规模经济包括部门规模经济、城市规模经济、公司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运输企业的规模会直接影响运输成本。当企业的规模增大时,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我们称之为“规模经济”,当企业规模增大时,产品的成本不降反升,我们称之为“规模不经济”。通常,生产规模较小时,报酬增加的幅度要大于要素投入增加的幅度,但是达到一定规模时,继续增加投入会产生相反的后果。因此在运输中,生产经营者总是追求规模经济,避免规模不经济。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家制定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战略,我国各地之间的人员、物资来往十分频繁。

社会对交通运输的需求量急剧上升。我国经济的快速平稳增长直接促使了交通的发展。社会对运输的需求使目前的运营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经济的发展,规模运营方式正因其成本低、效率高而受到人们的重视。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道路运输业基础设施改善力度的明显加快,各种运输服务项目和服务类型的不断出现,运输需求多样化程度的增加,道路运输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从而对道路运输市场结构的调整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按照现代运输经济学的观点,随着网络经济的到来,以及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强有力的支撑,包括道路运输在内的各种运输方式,均具有规模经济性,而道路运输规模经济性更为明显。目前运输市场中乱、小、多、个体经营问题很多,直接导致实现规模运输的手段仅仅是超载、超卸,对运输业的长久发展很不利。运输生产必须由运输企业来完成,因此运输企业实现了规模化将为规模化运输提供良好的物质保证。

2、我国运输企业物流经营现状,好的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企业的物流经营趋势不可逆转。现代物流的发展离不开运输的支持,现在绝大多数的物流企业都是从传统的运输或与运输相关的企业改造过来

的。正因为如此,物流的发展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伴随着运输企业物流概念的引进与利用的过程。现代物流对于传统运输的冲击加上新兴物流市场巨大的诱惑是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过渡的直接动力。在我国,大多数运输企业已经或正在向物流企业转化,而剩下的一部分没有开展物流经营的运输企业,也正在为物流经营创造条件。可以说,运输企业物流经营的趋势不可逆转。

能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优势,开展物流经营。对于已经开展物流经营的运输企业,许多都是在原有运输服务基础上,通过扩展其他物流服务功能的方法开展物流服务,由于多年来依托国内发展,己经形成相当的网络优势,充分利用已有资源与发挥客户网络优势是目前运输企业物流经营的另一个特点。

许多运输企业能够将发展物流经营上升到战略高度,以客户服务为中心,在内部进行彻底的改革。绝大多数企业能够充分认识到开展物流服务对于改善自身经营状况,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在经营管理和组织结构上摈弃了旧有的体制,将所有的经营活动围绕着物流服务而展开,并在专业技术上有所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效果。

3、运输企业中还存在的缺点

运输企业在向物流方向发展仍属于起步阶段,相对于国外竞争者来说,我国的运输企业还普遍地存在着许多不足:(1)场站、运输、设备单

一、管理水平落后。这是我国运输企业的历史造成的。(2)计算机信息管理水平严重滞后,物流信息网络尚未建立。目前信息管理的方式比较落后,绝大多数还停留在电话、传真方式的管理水平。这标志着运输企业的物流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还很落后。(3)整体人员素质距离现代物流服务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我国的运输企业人员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并且人才流失现象相当严重,这也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4)发展综合物流服务缺乏雄厚的后续资金。我国运输企业包袱重,企业缺乏雄厚的资金用以开拓新业务,这是国内企业物流业务发展较慢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4、运输企业的特点分析

从我国运输企业物流经营的现状来看,运输企业的物流发展是喜忧参半。一些具有实力并致力于发展创新的运输企业在向物流企业转型的过程中努力探索,在经验与教训中赢得了客户的信赖,更赢得了市场,从而获得了相当的收益,而另一些企业仍然在扮演着传统的运输角色,在有限的空间内争抢市场份额。但无论现实状况如何,运输企业发展物流必将是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趋势。

降低物流运输成本与提高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或提高物流运输服务水平实际上是一对“效益背反”问题,即想要物流运输成本最小化,必以牺牲提供较高的物流运输服务水平为代价。企业在选择最大化地提高物流运输服务水平或降低物流成本时,很难找到最佳平衡状态。提高物流运输服务水平与降低物流运输成本两方面的比较,从比较中看出,在企业的基本目标、物流能力、服务标准和物流周期上,两方面都各有不同,企业决策者一般根据企业自身的实力、发展目标定位、主要客户群的要求等来选择偏向哪一方。

运输企业在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也会遇到与生产企业相类似的问题:选择纵向一体化经营还是将非核心业务外包,集中精力培育核心竞争力。基于为客户提供一条龙服务考虑,某些企业经营者愿意在主业的基础上发展相关业务,这样既可满足多方位的需求,其新兴业务又可在主业的带动下成长壮大。但这样的纵向一体化发展并不能规避市场风险,并且企业在经营不熟悉的领域时,往往经验不足,业绩不佳,甚至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而,另一部分经营者选择了集中发展主业,而将生产企业外包给他们的部分业务再外包出去,但问题仍然存在’一企业的利润增长并不明显,并且由于外包企业和分包商之间信息传递的延迟、相互合作得不紧密会严重影响物流服务质量。

5、对运输企业提出的建议

(1)竞争方式和竞争手段日趋多样化。传统运输企业之间的竞争几乎完全表现为价格竞争,企业为吸引客户,保持或扩大市场份额。现代物流的兴起,使得运输业主们意识到现今的市场竞争中,价格上的挖潜己经黔驴

技穷了,其经营的重点从而转向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增强技术设备能力,提供全面、优质、及时的客户服务方案等方面,吸引客户的更在于想顾客之所想,以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和全面的物流服务保持与顾客的长期合作关系。

(2)竞争主体多样化,竞争者之间关系良性化。在以物流为主的企业运作方式下,原有的竞争范围被打破,企业逐渐向其上、下游扩展业务范围,水平方向也积极地变同行业恶性竞争为相互合作,互惠互利。因此,供应链环境下的市场竞争是多主体,跨行业、跨地域的竞争,竞争者之间的关系转变为友好、相互信任的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

(3)企业发展全球化。在各国运输企业争相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我国的运输企业也会迅速地将网点遍布全球,以全球为着眼点,扩大世界市场份额,最大限度地抓住机遇,规避风险,成为未来竞争中的强者。我国己正式加入世贸组织,这也将进一步加快我国运输企业的物流全球化进程。

(4)强强联合,结成战略联盟。未来的竞争不仅仅是产品与产品、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更是供应链内或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为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或取得供应链中的中心地位而相互联盟,而这种联盟不再是以“强”扶“弱”,而是“强强联合”,通过制定共同的战略目标实现双赢,乃至多赢的格局。

三、对我国运输企业物流经营发展的感想

通过对运输企业物流经营化的调查了解到,运输企业物流经营化石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运输企业只有适应现代物流的时代发展要求,积极向现代物流方向转化,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赢得新的发展机遇。同时,运输的合理化也非常重要,其措施有提高运输工具实载率;减少动力投入,增加运输能力;发展社会化得运输体系;分区产销平衡合理运输;直达运输与直拨运输;合理装卸运载运输;提高技术装载量等等。随着运输业以及物流技术的发展,应大力推广一些先进的运输模式与方法,如多式联合运输、一贯托盘化运输、集装箱运输、散装化运输、智能化运输、门到门运输等。

上一篇:企业领导者的基本素质下一篇: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分为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