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教学论有感5000字

2023-06-19

第一篇:读大教学论有感5000字

《君主论》读书笔记 5000字(大全)

《君主论》读书笔记

马基雅维利和《君主论》在世界历史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他们也是很有争议的两个角色。我们不妨暂且抛却这些争议不谈,先来了解一下马基雅维利和《君主论》的一些基本历史背景。

马基雅维利生活在15~16世纪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之下,出生在意大利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未能受系统教育,属自学成才。1498年,梅迪奇家族被驱逐,马基雅维利被任命为佛罗伦萨第二国务秘书,并在此位置上任职14年。在此期间,他亲眼目睹了他国统一的王权为国家带来的兴旺发达,从而思考意大利的问题和症结所在。之后,由于1512年民军的失败及梅迪奇家族在西班牙的扶植下在此回到佛罗伦萨掌权,马基雅维利失掉了自己的政治职位,过上一种隐居的生活。也正是在这个期间,他的政治思想代表作《君主论》、《论李维》和军事思想代表作《战争的艺术》得以完成。

在《君主论》这本书中,主要谈论了三个大方面的内容,笔者将其概括为:

一、君主如何获得权力并维护在统治地区内的权力;

二、君主对军事力量的掌控方式;

三、君主的个人品格或者品行对国家的影响。

第一部分中,按照马基雅维利的观点,君主获得统治权力的方式又可分为两个方面:通过继承获得权力和通过占领新土地而获得的权力。在这两个方面中,马基雅维利主要侧重于论证如何维护在新占领区域的权力。他认为,维护在此类地区权力的最好方式有三种:

一、摧毁原来的政治体制;

二、御驾亲临驻守在那里;

三、允许他们生活在自己的法律之下,对他们收取贡赋并且在这些地区中扶植一个使之与君主保持友好关系的寡头政府。而当这些地区反抗的时候,应该及时予以镇压,因为,背叛的地方后来第二次被占领之后,它们就很难再丢失了。1而对于第一部分中的另外一种获得权力的方式——世袭权力,马基雅维利给出的维护此钟权力的方式是尽量沿用之前争议不大的政策和措施,因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政策是具有连续性的,此时不便进行较大的改革,因为在作者看来,“一次改革通常总是为下一次改革的建筑留下一面可供持续建造的齿状墙”2。

第二部分中,作者重点阐述了有关国家、君主与 的关系。作者将军队分为自己1

2《君主论》第三章“论混合的君主国” 《君主论》第二章“论世袭的君主国”

的军队、雇佣军、援军和混合军,君主依靠这几种军队中的一种或几种来获取和维护自己的统治权力。在这几种军队中,只有自己的军队才是最可靠的,其他的军队对君主和国家来说都有或多或少的局限性,对此书中已有说明,在这就不再一一赘述。简言之,作者对于这几种军队得出的结论是:任何一个没有自己军队的君主国都是不稳固的。1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作者赞成君主依靠自己集结的军队来获取和维护自己的权力。而提到君主通过其他的军队或者方式获取权力之后面临亟需强化自己权力的困难的时候,作者也分别给出了自己的想法。

第三部分中,作者详细阐述了对于君主所应具备的个人品格或者品行这一问题的看法,个人认为这也是至今为止争议最大的一部分内容。在这部分内容中,作者比较了有关君主的几组关系:慷慨与吝啬,仁慈与残酷,守信与失信,受人爱戴与受人敬畏。结合这些比较内容的分析,作者对君主如何避免受人憎恨、怎样赢得尊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其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把政治学的基础从道德移向了权力。比如,作者认为君主大可不必刻意避免残酷的做法,因为适当的残酷比过度放任的无序要更有效。对于一些在世人看来是邪恶的东西,君主要学会使用,而不应该为了避免这些邪恶的东西一味追求善。

写到这,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理解了为什么《君主论》如此容易引起争议。在书中,有很多大胆的观点,一反之前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为大家塑造的基于道德的理想社会,将政治问题从道德转向权力的驾驭和使用。因此,也引发了我个人对于道德和权力在政治学中的地位或者角色的思考。

从根本上来看,国家和君主(拿到现在来说便是一国的最高权力掌握者或者群体)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维护一部分人的利益,而非全体人民。这点从人类个体的独立性来看似乎是可以说得通的,人类只身来往世界的特殊经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性格深处的独处性。因此在一个人的生命期间,他会寻找一些方式来保证自己能够拥有一种比较理想的生活,而一些有着同样的政治诉求的人组合到一起,通过本质上令人敬畏的方式承担起管理一个群体的职责,从而也就形成了统治者的雏形。于是,统治阶级适当维护自己的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事情。由于他们的特殊地位,这样的一种维护自己利益的能力也就逐渐演化为一种独特的权力。在历史上,有关权力比较有名的解释有两种。一是马克斯.韦伯认为的“权力意味着在一定社会关系里1《君主论》第十三章“论援军、混合军和自己的军队”

哪怕是遇到反对也能贯彻自己意志的任何机会,不管这种机会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二是帕森斯所持有的“权力是一种保证集体组织系统中各单位履行有约束力的义务的普遍化能力”。通过这两种解释,我们不难发现,权力逐渐成为君主和统治阶层(更准确地说是掌权个人或群体)所掌握的难以逾越的意志。拿到当今来看,这种现象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也能找到很多影子,很多掌权者利用自己的权力过度为自己谋私利,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

似乎有一种现象,在政治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权力和道德之间始终有一种东西在阻碍着二者的结合,正如柏拉图的理想主义政府和马基雅维利《君主论》中的君主所体现出来的那样:理想的政府靠人们内心的道德来建立和运行,而现实的政府则是靠君主运用权力,哪怕会触及到道德问题。

那么是不是这样意味着权力和道德真的就无法结合了呢?其实未必。至少从个人觉得,这种可能通过一定的努力还是可以实现的。正如我在上文提到的那样,掌权者适当追求自己的利益无可厚非,但是要有一个度。对于马基雅维利所提到的君主的权术,我们也不应当全盘否定,“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掌权者需要一定的能力来驾驭自己的权力,来管理某一地区或国家。从我个人角度而言,对于掌权者来说,真正高超的权术是在追求自己个人利益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民众的利益需求,也就是寻找到一个掌权阶层利益和普通民众利益的契合点。关于这点,我觉得罗素所持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伟人的道德具有双重渊源,“一方面他们尊重自己生命中的某些因素;另一方面,同情心使他们为别人希望他们自己所希望的东西”1。这里的同情心不应仅仅是一种本能,更应当是一种后天主动性的品行。一方面,需要有必要的法律制度加以规范,但这毕竟只是短期效果,如果着眼长远的话,还要有一种能够催生人们对权力本质认识深化的动力。至于什么可以充当这种重任,由于笔者水平实在有限,仍未找到合适的载体,但笔者会继续探索下去。

最后,回到《君主论》本身,至于马基雅维利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有很多猜测和评价,有人说他为后世掌权者提供了更好的掌权模板;也有人说,他只是还原当时的政治现实,保存历史的完整性;还有人说,他想通过这样一本书来让更多的平民了解到政治内部的一些东西以便能够更好的监督政府和掌权者。但从我个人而言,这些都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君主论》的读者选择以怎样的角度来审视1 罗素《权力论》第十五章

这本书的内容。

“正如那些描绘风景画的人们置身于平原是为了了解山峦和高地的本性,置身于巅峰是为了了解低地的本性一样;明了人民本性的人应该是君主,而明了君主们本性的人则应该是人民中的一员。”1用马基雅维利的则句话来结束我的这篇文章,希望掌权者和人民在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权力和道德的时候,达到一种殊途同归的情形,最终能够交汇于历史的某一点。 1 选自 马基雅维利呈洛伦佐·德·梅迪奇殿下书

第二篇:论张恨水对现代通俗小说艺术理论的贡献 (5000字)

论张恨水对现代通俗小说

艺术理论的贡献

谢昭新 黄静

内容提要 张恨水的现代通俗小说理论大体上是属于实践型也即经验型的,即在通俗小说创作的基础上,以经验的总结、提升而形成某些理论观点,而这些理论观点又能进一步深化他的小说创作。他对现代通俗小说理论的贡献主要是:在对“五四”新文学的反思中,建立现代通俗小说的文体观;在创作实践的演进中,建立现代通俗小说的艺术观;在追求时代精神中,发展现代通俗小说的功能观。他在“趣味性”与“时代性”的双重变奏中,实现了理论的发展和创作的突进,完成了由俗入雅地向新文学主流意识形态的靠近及转向。

作为现代通俗小说艺术大师的张恨水,不仅为中国文坛留下了120多部中长篇小说,而且还留下了相当数量的小说理论著述。人们评价张恨水,大都关注他的文学创作,而对他的文学思想尤其是小说理论则很少涉足。其实,张恨水不仅是现代通俗小说家,而且还是现代通俗小说理论家。张恨水说他曾打算写一部《中国小说史大纲》,后来欲改为《中国小说新考》,这部系统的小说理论著作虽未面世,但在他为自己的作品所写的序、《写作生涯回忆》、《谈长篇小说》、《长篇与短篇》、《短篇之起法》、《我的小说过程》、《我写小说的道路》以及《总答谢》等理论文章中,已能够显示其通俗小说理论的系统性、

深入性。他的现代通俗小说理论大体上是属于实践型也即经验型的,即在通俗小说创作的基础上,以经验的总结、提升而形成某些理论观点,而这些理论观点又能进一步深化他的小说创作,这就形成了张恨水小说创作与理论的互动共振关系,这种“关系”既发展了张恨水又影响了一代通俗小说理论及其创作。本文拟从通俗小说的文体观、艺术观、功能观三个方面,探讨张恨水对现代通俗小说理论的贡献。

张恨水走通俗小说创作道路,大都采用章回体,他对章回体小说情有独钟,因而在理论上对章回体的性质以及如何改造旧章回体,作了较深入探讨。联系现代文学发展史可以看到,张恨水是在反思“五四”新文学,雅俗、新旧对峙冲撞中坚持章回体小说创作,建立通俗小说文体观的。当“五四”新文学运动掀起巨大浪潮,以“反传统”面目冲击着旧文学时,张恨水却在旧文学圈子里打转转,固守传统的章回体,发表小说《真假宝玉》、《小说迷魂游地府记》,这便引起人们的不满,如他自己所说:“在‘五四的时候,几个知己的朋友,曾以我写章回小说感到不快,劝我改写新体”①。但张恨水并没有“改写新体”,这就使他成了“异类”。因为“五四”文学革命明确提出“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文学革命倡导者和新文学作家仅从1919-1921年间就发动过二次对旧派文学的批判,那时批判旧文学是为确立新文学的独尊地位。但在“反对旧文学”的“反对”、“批判”中,却形成了人们一种新旧对立的二元思维定式,非新即旧,一切以西方文化为参照系的创作、理念均是“新”的,革命的,而与之不同调的,靠近“传统”的,即都是“旧”的,作为旧形式的章回体,当然应该排除。其实,他们并没有认识到,旧瓶也能装新酒,旧形式加以改造完全可以为新时代所利用。张恨水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帝、反封建的精神是肯定、赞同的,但是对“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反传统”,尤其对旧文学批判批过了头,连章回体都加以扫荡,他是不满的。张恨水坚持用章回体写小说,而且在《春明外史》问世后,“略引起新兴文艺家的注意。《啼笑因缘》出,简直认为是个奇迹。大家有这样一个感想,丢进了茅厕的章回小说,还有这样问世的可能吗?这时,有些前辈,颇认为我对文化运动起反动作用。而前进的青年,简直要扫除这棵花圃中的臭草,但是,我依然未加深辩”②。30年代,张恨水的章回小说已达到了艺术的高峰,而新文学家们仍然坚持以“新”“旧”、“先进”“落后”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认定张恨水的小说创作是“旧派小说”,是文学花圃中的“臭草”,从而对他进行“围剿”,张恨水自己对于这一点也有清醒的认识,“除了‘礼拜六派的遗留,文坛对我是围剿的”③。尽管张恨水遭到新文学派的“围剿”,但他并没有在自己坚守的通俗小说阵地上退役,他采取“未加深辩”的策略,坚持自己的创作个性,继续创作章回体通俗小说。同时,他还在理论上强调了章回体的艺术价值,在《总答谢》中,他说:“我觉得章回小说,不尽是可遗弃的东西,不然,红楼水浒,何以成为世界名著呢?自然,章回小说,有其缺点存在,但这个缺点,不是无可挽救的(挽救的当然不是我);而新派小说,虽一切前进,而文法上的组织,非习惯读中国书,说中国话的普通民众所能接受。正如雅颂之诗,高则高矣,美则美矣,而匹夫匹妇对之莫明其妙。我们没有理由遗弃这一班人,也无法把西洋文法组织的文字,硬灌入这一班人的脑袋,窃不自量,我愿为这班人工作。”他看到了章回小说的优长,同时也看到了新小说取法西洋而带来的“欧化”毛病,这种“欧化”倾向使得

一般的普通民众无法接受,所以他要缩短新文学与普通民众间的距离,愿为普通民众服务。这是他的通俗小说观所强调的“服务对象”问题。如何为普通民众服务,张恨水认为必须要改造章回体,而他的创作实践已经作了一系列的改造章回体的工作。他说:“有人说,中国旧章回小说,浩如烟海,尽够这班人享受的了。何劳你再去多事?但这有两个问题:那浩如烟海的东西,他不是现代的反映,那班人需要一点写现代事物的小说,他们从何觅取呢?大家若都鄙弃章回小说而不为,让这班人永远去看侠客口中吐白光,才子中状元,佳人后花园私订终身的故事,拿笔杆的人,似乎要负一点责任。我非大言不惭,能负这个责任??而旧章回小说,可以改良的办法,也不妨试一试。”这里就提出了用现代意识去改造旧章回体,要为他的服务对象提供“现代事物”,从而在“新派小说”和“旧章回小说”之间踏出一条改良的新路。如何改良旧章回小说,张恨水提出要采取渐进之法,“所有章回小说的老套,我是一向取逐渐淘汰手法”。在具体的改良手法上,他是“以社会为经,言情为纬者多。那是由于故事的构造,和文字组织便利的缘故”。这有其“恋旧”的一面。但他又认为:“关于改良方面,我自始就增加一部分风景的描写与心理的描写。有时,也特地写些小动作。实不相瞒,这是得自西洋小说”④。这“求新”的一面,正是他“改良”之所在。这些都在《啼笑因缘》等作品中运用过了。

张恨水不仅从为“匹夫匹妇”服务的受众对象上肯定了章回小说的艺术价值,而且还从为“匹夫匹妇”服务的受众对象上去认识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历史小说的价值的。从他的《我写小说的道路》一文中可以看出,他是由武侠到言情发展到社会加言情再发展到历史与抗战小说,顺着这样一个发展的路子,我们首先探讨张恨水对武侠小说理论的认识。张恨水说他十三四岁时,就喜欢看武侠小说《七侠五义》、《七剑十三侠》等,还编了一段武侠故事,讲给他的弟妹们听,并拿出自己仿照《七侠五义》的套子绘成的“侠客图”给他们观赏,引起他们“哈哈大笑”⑤。由对武侠小说的偏爱作为深深的文化积淀,使他在创作章回小说时,总会在言情中加一点“武侠”的影像,或在社会加言情中渗进一些“武侠”的因子。之所以如此,这是因为他深深地认识到在中国下层社会,最感兴趣的“第一是武侠小说”。因此,他在40年代还写了一篇《武侠小说在下层社会》的论文,形成了他的武侠小说理论与创作连带关系。在这篇文章中,他分析了武侠小说的利弊和下层社会之所以对其感兴趣的原因,并提出了改造武侠小说的问题。张恨水认为:中国下层社会人物都有着崇尚“英雄主义”的色彩,“那完全是武侠故事所教训”的结果,武侠小说教会读者“反抗暴力,反抗贪污,并且告诉被压迫者联合一致,牺牲小我”,但是,它们教训有极大的缺憾:一是“封建思想太浓,往往让英雄变成奴才式的”,像黄天霸、白玉堂之流,“就变成了一条驯服的走狗”;二是“完全幻想,不切实际”;三是斗争方法也“有许多错误”。下层阶级喜爱武侠小说,是因为他们社会地位低下,受苦太深,“无冤可伸,无愤可平”,故将自己心中的愤懑,“托诸这幻想的武侠小说,来解除脑中的苦闷”⑥。张恨水这一理论的认识与他的小说创作是契合的。他在创作中,就是从适应市民社会需要的除恶惩暴的理想出发,去塑造充满“侠气”的人物形象的。他小说中的“侠”,多是贫民出身,多与邪恶势力对立,没有一个变成官府的“驯服的走狗”的。在他创作的武侠小说如《剑胆琴心》、《中原豪侠传》中,人物的武功,大都是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情,能够起到教育民众的作用。从张恨水塑造的“侠义”人物形象身上,我们仍然能够看到他受“传统”影响而又突破“传统”的特点。

其次,我们考察张恨水言情小说的理论观。张恨水创作的言情小说较多,他在理论上同样提出了改造言情小说的问题。在《〈美人恩〉自序》中,他认为历来的言情小说内容不外乎三角与多角恋爱,而结局“非结婚,即生离死别而已”。但是要言情,并要完全摆脱三角与多角恋爱而又不脱离现代社会,这就比较难作了。小说的结构必须有一交错点,“言情而非多角”,又到哪里去找

“交错点”呢。所以他思考、探索的结果,还是不能完全摆脱以往的“公例”,只有“于此公例中,于可闪避处力闪避之,或稍稍一新阅者耳目”⑦。这样才使《美人恩》中言情,“初不写情敌角斗之事,而其结局,一方似结婚而非结婚,一方亦似离别而非离别”。与传统的言情小说结局“非结婚,即生离死别”则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从创作与理论的结合

上,我们可以看到他改造言情小说,是在内容上将言情加武侠(如《啼笑因缘》),或言情与“社会”结合(如《春明外史》、《斯人记》等)。而在叙事形态上多是“一男数女”或“一女数男”的多角恋情,而且爱情的结局大都是悲情。仅以一篇《〈啼笑因缘〉自序》即可看出他写悲情,在悲剧艺术及悲剧的结局方面,既继承了传统又突破传统。传统文学写男女恋情,多以大团圆结局。“五四”新文学打破了“大团圆”的模式,以“不团圆”形态出现,使悲剧艺术得到长足发展。但时日一长,逐渐形成了“不团圆主义”,这对悲剧发展又造成了不利。张恨水既认识到“大团圆”的通病,又不满于“五四”以后的“不团圆主义”的盛行。因此,他在反思传统与观照现实的双项思维活动中,去建构自己的悲剧艺术世界。张恨水说:“长篇小说之团圆结局,此为中国人通病。红楼梦一出打破此例,弥觉隽永,于是近来作长篇者,又多趋于不团圆主义,其实团圆如不落窠臼,又耐人寻味,则团圆固亦无碍也。”⑧《啼笑因缘》既不是“团圆主义”,也不是“不团圆主义”,以留有“余想”的方式,显现出“一新阅者耳目”的特点。

再次,我们考察张恨水的历史小说观。“五四”以来的不少新文学作家和理论家,对历史小说作过论述。他们从破除旧的“以裨史阙”的小说观念,建立新的小说观念出发,不再把小说当作历史看。对于历史小说,郁达夫还专门写了《历史小说论》,胡适在《论短篇小说》中,也用了不少文字论述历史小说。他们都认为历史小说要有历史的事实,但也可以作艺术虚构。胡适说:“凡做‘历史小说,不可全用历史上的事实,却又不可违背历史上的事实。”“最好是能在历史事实之外,造成一些‘似历史又非历史的事实,写到结果却又不违背历史的事实。”⑨郁达夫主张历史小说“不能完全脱离历史的束缚”,却“也没有太拘守史实的必要”⑩,可以在某些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构造。到了30年代,历史小说创作和历史小说理论有了大的发展,大体上形成了四种历史小说观:一是以宋云彬、吴晗等为代表的忠实派的历史小说观,他们大抵是“忠于史实”的;二是以鲁迅为代表的“古今交融”的历史小说观;

三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以古讽今的历史小说观;四是以施蛰存为代表的现代主义的历史小说观,他创作了诸多心理分析的历史小说。张恨水三四十年代创作的历史小说和历史小说理论,其基本观点与新文学作家并没有什么大的矛盾冲撞。比如,有人将他的《春明外史》当历史来看,“一一索隐起来”,对此,他大为不满,认为小说不能等同于历史,“小说取一点时事作背景,原极寻常”,“《春明外史》的事,依然楼阁凭空的多”11。他创作历史小说,走的也是借古喻今的路子,像《水浒新传》,即借着《水浒传》中的现成故事,“写宋江抗战,既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而现成的故事也不怕敌伪向报社挑眼”12。“用水浒人物,写予理想中情事。”连书中的次要人物,像孙二娘、顾大嫂、曹正、时迁等,在描写中也加重了笔墨,他说他之所以这样做,是一种对人物的偏爱,是“反对士大夫阶级故”13。显示了此间张恨水文学思想的发展变化,由原先的平民意识发展到特定时代的比较含藏的阶级意识和民族意识了。所以从他的历史小说观中,也不难发现他与新文学家的合流之处。

张恨水谈他研究小说和创作章回小说,不是从小说学书上得来经验,因为“中国文学书里,并无小说学”。他是从名家译来的小说名作中得来启示,尤其是林琴南的译品。林不懂外国文,其译作有时与原本不符,“然而他古文描写的力量是那样干净利落,大可取法的”14。用古文描写的形式,虽有悖于新文学家倡导的“白话文”运动,但它仍能抓住读者,小说家“大可取法”。张恨水不仅从林纾译品中吸取“古文描写的力量”,而且还从戏剧、电影上吸取“描写人物的个性发展,以及文字章法的剪裁”的艺术技巧。是的,他就是在文化接受和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建立了现代通俗小说的艺术形式观的。

张恨水的现代通俗小说艺术形式观,即是在“极力描写”、叙述故事上,力求做到为“匹夫匹妇”所喜爱,他特别追求叙事的趣味性和描写的生动性。其实中国古代小说就有说故事、重叙事的传统,中国的普通民众特别喜欢听故事,而且爱听故事性强的故事,所以小说与故事结下不解之缘。“五四”时期的新小说对“传统”的东西有所破除,

吸取西方小说的艺术营养,追求小说的“现代化”,似乎在创作上不大看重故事,淡化情节,深入内心,表现自我,主观抒情。在小说理论上,虽然对小说“三元素”(人物、情节、环境)均有论述,但在论述中格外注重人物,不大

十分强调故事。发展到30年代,小说理论在对待“故事”的态度上发生了变化,有向“故事”回归的倾向。邵洵美在《小说与故事—读郁达夫的薇蕨集》中,结合对郁达夫的评论,肯定“故事”在小说中的重要性15。沈从文在《〈月下小景〉题记》中说他这本小说集“只是些故事”,甚至他在告诉别人如何读小说、写小说时,仍然强调只有处理好“故事”,才能把作品看得“更深一层”16。老舍在30年代的理论文章中也都强调写故事,“小说中的人与事是相互为用的”17,到40年代,他在《怎样写小说》中仍然强调写小说先要有“一个故事”18。30年代,就连现代主义的心理分析小说家施蛰存在《小说中的对话》中,由对话谈起,实质上也强调向“故事”的回归问题。新文学家如此关注“故事”,张恨水也特别看重“故事”,这样就使得雅、俗两家在对待“故事”的态度上,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但张恨水的“故事”观与新文学家又有不同,他更追求“故事”的趣味性,更将“故事”的服务对象放在普通民众身上,也就是他所说的“匹夫匹妇”身上。他早年读小说的兴趣是放在“故事”上,处女作写的就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武侠小说”,他把这篇“武侠小说”的故事编得生动有趣,深深吸引了弟妹们19。张恨水重视故事的趣味性,但他不一味用低级趣味的东西以迎合小市民,从“不作淫声,也不作飞剑斩人头的事”20。他的创作实践已经验证了他的这种理论观念。

张恨水在创作和理论上不仅注重“故事”,而且还特别讲究故事情节的组织安排,他的审美视角,“除了对故事生着兴趣外”,“便注意到文章结构上”21。他写《春明外史》就是“用作《红楼梦》的办法,来作《儒林外史》”。他觉得社会小说在结构上“犯了个共同的毛病,说完一事,又进入一事,缺乏骨干的组织。因之,我写《春明外史》的起初,我就先安排下一个主角,并安排下几个陪客。??这样的写法,自然比较吃力,不过这对读者,还有一个主角故事去摸索,趣味是浓厚些的”22。小说以杨杏园的恋爱史为情节主干,这种构思的意图是好的,可他并没有以主人公为圆心,以配角为半径,让陪客围绕在主角身边作圆周活动,而是往往使人物之间呈单线联系,结果没有写成《红楼梦》般的结构,而仅仅是改良了《儒林外史》的手法。如果说《春明外史》师法“传统”中,没有吸取古典小说尤其是《红楼梦》的结构精华,而到写《金粉世家》时,则贴近了《红楼梦》,脱离了《儒林外史》章法。作者把重点放在“家”上,将主角作为贯穿人物,主线突出,支线分明,情节曲折有致。小说以金燕西和冷清秋的爱情发展为一方线索,而以金家的大家族构成另一方,不过两条线索之间不再是交替变化而是交织在一起,通过相互的穿插、补充,

共同推进故事的发展。这种网状结构既能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同时又避免了事件的杂乱无章,故而《金粉世家》被称之为“民国红楼梦”。像这样以主要人物为中心编织故事情节的写法,在张恨水那里得到发展,发展的高峰当推《啼笑因缘》。《啼笑因缘》以樊家树为中心的多角恋爱故事,中间穿插了军阀霸占民女的情节,以及关寿峰父女的除强惩恶的武侠传奇,作者发挥了编织故事的特长,巧妙地运用了“错中错”的误会法,设计沈凤喜和何丽娜面容酷似,通过一张照片,为樊家树解脱,为作品增加情趣。全书22回,一气呵成,没有一处松懈,没有一处散乱,更没有一处自相矛盾,结构精妙。

张恨水在小说的结构观上突出强调“线”的贯穿,情节的网织及穿插。但作为一部小说,要把“故事”叙述完整,必须要有头有尾,中国普通民众就喜欢听有头有尾的故事,因而从照顾民间普通民众的欣赏习惯出发,他在创作上讲究小说故事情节的头尾呼应,用尽艺术手法将头尾写好。而在理论上,他还就长、短篇小说的起法,谈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张恨水对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法多感不满,认为《红楼梦》、《西游记》起法“都不好”,《花月痕》“更是废话”,《野叟曝言》用解黄鹤楼诗一起为起,“生吞活剥”,“用法过腐”。最好的起法要算《水浒传》,“用仁宗年间已远一语,下面接上故事”。《三国演义》的起法“亦有力量”。与古代小说的起法比较起来,他对新小说“多用写景起”而造成千篇一律,感到“毫无意思”。但他又认为“写景起也是一法”,写景必须与书中结构“有密切的关系”。除了写景起,新派小说也有从“叙事起”

的,比如“在一间小屋里坐着一个少年”这样的起法,已形成新派小说“叙事起”的老套子,他更觉得“枯寂无味”。他针对古代小说与新派小说在“起法”上形成的套路,提出写景起、叙事起都可以用,但不能弄成千篇一律,而最好的方法是从“描写起”,描写起是容易引起读者兴趣的。因此,他提出“起”要有趣,用趣味引领读者进入小说境界。但也不可“太趣”,“太趣,就不免油腔滑调了”。在张恨水看来,小说不仅“起”要有“趣”,而且“尾”要有“味”,结尾要恰到好处,余味无穷。“长篇小说,则为人生之若干事,而设法融化以贯穿之”23,结局则应紧张,因为“末尾一不紧张,全书精神丧失了”24。此外,包括倒装的运用,也都有一定的讲究,“倒装要极含糊,不然,结果人都知道了,这小说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25他的小说的结尾大都是耐人寻味的,给人“留些缺憾,才令人过后思量”。像《春明外史》、《金

粉世家》、《啼笑因缘》的结局都留有缺憾,这样更让人回味。尤其是《啼笑因缘》出来后,有的人看了主张作者写《啼笑因缘续集》,张恨水则表示“不能续,不必续,也不敢续”26。他对小说如此的结局是满意的,因为“我写着每个人都让读者有点有余不尽之意,这正是一个处理适当的办法,我决没有续写下去的意思”27。对书中人物的结局处理,不完全受“团圆主义”或“不团圆主义”的限制,而是从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出发,给他们做合情合理的命运定位。

张恨水在创作和理论上,不仅重故事、重结构,而且重人物、重人物内心的刻画。他不仅善于从外表相貌到内在精神气质,由外而内的描写人物,用言语动作甚至用景物来挑开人物内心情感变化,而且还吸取西方小说的艺术手法,用小动作或直接进入内心,进行心理剖析,有时还出现梦境和人物潜意识的展示。他说过他的小说常采用“风景描写与心理描写,有时,也特地写些小动作,实不相瞒,这是得自西洋小说”28。比如《春明外史》中就有对人物潜意识和梦的描写;《金粉世家》里既通过大量的景物描写来暗示人物命运,又运用细节来营造氛围刻画人物。尤为精彩的是《金粉世家》第8回开头描写白秀珠以艳丽的妆扮、期盼的心理欲与金燕西“讲和”而遭冷遇的心理活动,富有层次,细腻生动。《啼笑因缘》中则通过大量深入细微的心理活动来展现人物个性。此外,张恨水还善于吸取戏剧、电影等其它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法,诸如戏剧的冲突艺术、电影的蒙太奇手法等。“我喜欢研究戏剧,并且爱看电影,在这上面,描写人物个性的发展,以及全部文字章法的剪裁,我得到了莫大的帮助。”29《啼笑因缘》中张恨水关于情节的安排及人物的个性发展,都努力使其戏剧化,在结构上则运用蒙太奇的手法进行时空的切换。这些手法的运用,使他的通俗小说呈现出开放包容的现代性审美风貌。

如果我们从小说文体观、艺术观上看到了张恨水对现代通俗小说艺术个性的坚守和在新小说影响下的艺术发展,那么,我们更能从他的通俗小说功能观上,看到他在“趣味性”与“时代性”双重变奏中的理论的发展和创作的突进。和新文学家追求时代、强调作品的“时代性”没有什么两样,张恨水也是追求时代精神的,只不过他不是从浓郁的阶级的、政治的色调中去表现时代精神,而是从民族的、文化的审视中体现时代精神、时代特点。他在追求时代精神中发展现代通俗小说理论观。

张恨水的小说理论和创作大抵走过了由初期较偏重消遣、趣味到30年代“叙述人生”,描绘社会现象再到40年代的为抗战服务、张扬民族精神的道路,在这条创作与理念相融合的道路上,他的“叙述人生”的时代意识逐渐增强,趣味性虽然始终保持但逐渐减弱。他最初的小说创作的确是受了“鸳鸯蝴蝶派”才子佳人模式的影响,并且由于他以文谋生,此一时期的张恨水更注重小说的趣味性和消遣功能。在早期一些小说的序言中,张恨水多次表达了这样的看法。他认为“夫小说者,消遣文学也,亦通俗文字也”30,尤其“中国的小说,还很难脱掉消闲的作用”31。小说的作用或是“亦足为慰情陶性之作”32,如“读者诸公,于其工作完毕,茶余酒后,或甚感无聊,或偶然兴至,略取一读,借消磨其片刻之时光”33;或是“乃寄托之于幻象也”,即“人生差有此幻象中之快乐,乃使无限怀抱痛苦之人,得一泻无可宣泄之情绪”,“忘片时之烦闷与寂寞”,而得“幻想之痛快”34。他初期就写了一些武侠故事。但是到他写“社会+言情”小说时,在发挥他讲故事以增加趣味性的同时,又大量地渗进“叙述人生”的社会内容。因为张恨水非常了解读者的心理,他知道市民阶层喜欢故事的欣赏趣味。不过,光讲爱情故事,小说可能会显得有些单调,因而张恨水在小说中又穿插大量的社会现象,这些现象很多是当时社会中真实发生的事件。由于张恨水报人的经历,他能知道各样的社会新闻,信手拈来便写入作品中,这一方面加强了小说的时代感、现实性,另一方面也让读者觉得熟识,从而增加了小说的阅读趣味。就是在三四十年代,张恨水在强调小说时代意识的情况下,也没有丢弃小说的趣味性,在他看来,“趣味为事业之母”35,与“意识”、“教训”相比,“趣味”应是小说的前提和基础,小说所肩负的教育与宣传的作用只有通过“读”才能实现,所以张恨水反对文艺作品直率地表现着教训意味,“我有一点偏见,以为任何文艺品,直率的表现着教训意味,那收效一定很少。甚至人家认为是一种宣传品,根本就不向下看”,“文艺品与布告有别,与教科书也有别,我们除非在抗战时代,根本不要文艺,若是要的话,我们就得避免了直率的教训读者之手腕”36。因而这一时期的“抗战小说”,张恨水努力在“抗战”与“言情”之间寻求新的结合点,在主流时代意识与趣味性之间把握着一种平衡,小说既体现抗战的时代意识,同时又发挥自己擅长讲故事的长处,在抗战的背景下将故事讲得曲折生动感人。如《满城风雨》、《太平花》、《偶像》、《大江东去》、《傲霜花》等小说,较好体现了张恨水抗战加言情的创作特点。此外,张恨水对抗战小说题材的选择也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抗战八股由于“老是那一个公式,就很难引起人民的共鸣”,“文艺不一定要喊着打败日本,那些间接有助于胜利的问题,那些

直接间接有害于抗战的表现,我们都应当说出来”37。历史小说《水浒新传》即体现了张恨水利用历史故事间接宣传抗战的意图,小说从原著七十回后写起,描写宋江率一百零八将随张叔夜北上抗金。由于是对大家十分熟悉的名著进行改写,同时又充满着饶有新意的趣味性,因而在当时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又如《中原豪侠传》将故事的背景安排在辛亥革命前夕,借此来宣传民族意识。可见,张恨水在三四十年代,虽不再把趣味性、消遣性当作小说创作的首要目的,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小说的趣味性,在理性上对此一直有着清醒的认识,在艺术上也进行多方的探索。在创作《虎贲万岁》时张恨水仍强调,“小说就是小说,若是像写战史一样写,不但自乱其体例,恐怕也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主张要“找点软性的罗曼斯穿插在里面”38。只不过由于一些左翼作家的批评,张恨水后期的“抗战小说”如《虎贲万岁》、《巷战之夜》、《潜山血》、《桃花港》等,虽理性上还强调着趣味性,但在实际创作中,对软性言情故事的描写毕竟有了些不自信,体现在作品中即趣味性成分的大大减少,这恰恰是背离了张恨水小说的创作个性,因而也就缺少了其小说独有的魅力。 是的,张恨水的创作经历了由强调小说的趣味性向体现主流时代意识的转变,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主流时代意识,即指新文学作家们所强调的意识形态。张恨水20年代创作的小说并不缺少时代意识,甚至是紧密反映时代的变化,只不过这种时代意识与新文学作家所要求的主流时代意识是有差距的。这点在《金粉世家》的创作中体现较为明显,同样是描写大家族题材的小说,巴金的《家》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精神,并且以觉慧为代表的青年表现出了觉醒与叛逆。但在《金粉世家》中却看不到这样的革命意识,“就全文命意说,我知道没有对旧家庭采取革命的手腕。在冷清秋身上,虽可以找到一些奋斗精神之处,并不够热烈”39。张恨水是这样解释他的创作主题的,“但受着故事的限制,我没法写那种超现实的事。在《金粉世家》时代(假如有的话),那些男女,除了吃喝穿逛之外,你说他会具有现在青年的意思,那是不可想象的”40。可见,20年代张恨水的小说创作不仅形式上由于采用章回体形式而与现代新文学不同,在意识形态上也与当时新文学的主流时代意识存有一定的距离。

30年代后,张恨水的创作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逐渐向当时新文学作家所强调的主流时代意识靠拢,创作由强调趣味性与消闲功能转向了注重作品的时代意识与教育宣传功能。促使张恨水创作发生转变的原因很多,既有客观方面的,

也有主观方面的。就客观方面来说,“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是张恨水的创作方向的转折点,“自《太平花》改作起,我开始写抗战小说。??这谈不上什么表现,只是说我写作的意识,又转变了个方向。由于这个方向,我写任何小说,都想带点抗御外侮的意思进去”41。另外,张恨水的西北之行对其创作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当看到西北的大部分同胞还生活在贫穷困苦之中,不具有人类起码的生活水准时,张恨水被深深震撼了,“文字是生活和思想的反映,所以在西北之行以后,我不讳言我的思想完全变了。文字自然也变了”42。当然,还有一个客观因素也需要提及,即左翼作家对张恨水的批评给他带来的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创作发生了变化。除了这些客观因素,还有主观因素的作用,张恨水“是个不肯和时代思潮脱节的人”,他的思想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时有变迁”43,因而这种变化的发生也就很自然了。另外,作为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在其身上都明显地存在着,这些也成为其思想转变的前提与基础。

“写小说必须赶上时代的想法”,“反映时代和写人民”44,成为张恨水抗战时期小说的主导性追求。小说家的责任“固不仅徒供人茶余酒后消遣而已”,而应通过小说来“唤醒国人”、“鼓励民气”45,20年代张恨水所强调小说的趣味性、消闲功能此时被降到了次要的位置。“抗战时代,作文最好与抗战有关,这一个原则,自是不容摇撼”46,“与抗战无关的作品,我更不愿发表”47,“我写任何小说,都想带点抗御外侮的意思进去”48,这些都表明了张恨水与当时主流时代意识的融合,其小说《太平花》的写作典型地反映了这一转变过程。《太平花》的写作经历了三次大的修改,最初张恨水有感于中国的连年内战,想反映人民的流离之苦,其中穿插了一段缠绵的爱情故事,应该说,这还是一种“社会言情小说”的路子。但由于写到第七回“九?一八”事变发生,小说原先的非战意识自然是有悖于抗战的民意,于是张恨水将书里的意识作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跟着说抗战”,“从第八回起,改为抗日的写作,由内战到御侮”49。第二次是书写完后从内容统一方面考虑删掉了有关内战的章节。第三次则是由于张恨水觉得书里所写的抗战军事太幼稚可笑,于是删掉具体的作战场面,内容主要围绕主角故事的发展。由张恨水对《太平花》的改写,我们可以发现张恨水的小说创作是紧密结合时代,反映当下社会的问题。在三四十年代,张恨水小说在表现抗战的主题方面,与新文学所倡导的主流时代意识趋于一致。此后,他沿着这一道路从事小说创作,写作了大量反映国统区腐败黑暗社会现实的国难小说,如《八十一梦》、《傲霜花》、《巴山夜雨》、《纸

醉金迷》、《五子登科》等。至此,张恨水基本完成了由俗入雅地向新文学主流意识形态靠近及转向的过程。

注释:

①②④28张恨水:《总答谢》,1944年5月2日重庆《新民报》。 ③张恨水:《一段旅途的回忆》,《新华日报》1942年9月21日。

⑤张恨水:《我写小说的道路》,《写作生涯回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⑥张恨水:《武侠小说在下层社会》,《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4卷第35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⑦张恨水:《美人恩?自序》,《张恨水全集?美人恩》,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⑧张恨水:《〈啼笑因缘〉自序》,上海三友书社1930年12月版。 ⑨胡适:《论短篇小说》,载《新青年》第4卷第5号,1918年5月。

⑩郁达夫:《历史小说论》,《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2卷第447页。 111429张恨水:《我的小说过程》,张占国、魏守忠编《张恨水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213见《水浒新传》,重庆建中出版社1943年版,内收《水浒新传原序》、《水浒新传新序》、《水浒

新传凡例》。

15邵洵美:《小说与故事—读郁达夫的薇蕨集》,载《新月》3卷8期,1930年10月。

16沈从文:《废邮存底?给一个读者》,《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3卷第456页。

17老舍:《事实的运用》,《老舍文集》第15卷第25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18老舍:《怎样写小说》,《老舍文集》第15卷第45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19202122273137394041424344474849张恨水:《写作生涯回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3张恨水:《长篇与短篇》,北平《世界日报》副刊《明珠》,1928年6月5-6日。

2426张恨水:《作完〈啼笑因缘〉后的说话》,见张占国、魏守忠编《张恨水研究资料》。

25张恨水:《短篇之起法》,见张占国、魏守忠编《张恨水研究资料》。 3033343646张恨水:《弯弓集?自序》、《金粉世家?自序》、《剑胆琴心?自序》、《偶像?自序》,见张占国、魏守忠编《张恨水研究资料》。

32张恨水:《春明外史?前序》,《张恨水全集》第1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35张恨水:《趣味为事业之母》,重庆《新民报》,1944年4月24日。 38张恨水:《虎贲万岁?自序》,《张恨水全集》第46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45张恨水:《太平花?自序》,《张恨水全集?太平花》,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第三篇: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 (5000字)

第六章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

一思想政治课的教材解读

解读的基本要求:

一.教材解读分析和研读应遵循如下原则:第一忠于课程标准,第二基于高于课本,正确处理教材与教参的关系

二.解读的基本方法:

1.第内在性解读,用作者的主观精神去分析问题;

2.外在性解读,超越教材文本的解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联系经典著作和文献解读,第二,联系教参解读,第三,联系学生的具体生活解读,第四,联系我国建设的经验教训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国内外形势解读,第五,联系对立面的观点解读教材,把握教材的矛盾点.

3.探究性解读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探究教材背景和教材文本精神与现实生活社会实践的动态关系

第二,联系学生提出的问题钻研教材

第三,质疑教材,弥补教材的不足,以开放的心态完善发展教学内容.

二了解学生和社会搜索信息材料

了解学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基础,调查学生学习教材的认知障碍.了解学生的需求,把握学生的生活热区,调查学生学习教材的思想疑点.了

了解社会;教学内容多以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出现,与学生的具体生活实战情景有一定距离,因此要做到观点材料化,说理形象化.材料越丰富真实学生的兴趣越高,学生越容易接受. 三整理分析信息材料,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对搜集的信息材料进行分类

第二提取主要的倾向性的信息

第三,确定教学的重点

第四,确定教学的难点

第二节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教案设计

一思想政治目标设计

必须做到:

第一,目标设计内容要全面,并有明确具体的指向性,要具体到对本校本班学生

第二,目标设计应坚持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兼容表现性和生成性目标。人文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可以完全可以脱离主体而独立存在,作为结果性目标预先设计,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不是关于事实和规律的纯粹学问,它对事实和规律的叙述已经过价值解释理解和选择,它是被意义化的价值化的事实和规律。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价值性主观性的特点,以及内容的生活化,决定了其学习过程具有体验性情景性和个体性特点,决定了其目标设计不能完全脱离主体而独立存在,不能完全作为教学过程之外的结果性目标预先设计。

第三,情感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依托课文知识,紧扣认知和思想教育目标

第四,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并用行为动词描述学生的素质发展变化状态,使目标具体明确,有可测评性。

二思想政治方法设计

四大类教学方法

三思想政治过程设计

第一,概念原理的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其形成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学握概念原理的内涵和外延层次结构和精神实质。

第二,概念原理的教学要融入一点概念原理的发展史和问题解决史

第三,教学过程要体现动态性,体现预设与生成相统一,遵循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两次飞跃的过程范式进行设计。

第四,方案要弹性化,粗线条

第五,一般采用活动单元设计法进行设计

四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组织设计

第一,教学方略设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要认真考虑放在什么时间段进行教学,安排多长时间,如何保证时间。

第二,教学内容进行情景化设计。基本要求有:情境要蕴理含情社会化形象逼真,形式新颖;虚拟情景和真实情景有机结合,尽量多创设真实情境,提出恰当的道德行为要求;保持情景的关联性连续性递进性;情境要与问题相关联,有互动性。

第三,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设计。《股票债券和保险》生活化设计:于老汉买彩票中奖500万,遇到了种种困惑,扣除100万,保险公司推销员向他推销保险,银行向他拉存款,儿子要钱买股票。他对这笔钱如何处理?

第四,教学内容进行问题化设计。要变教材陈述性叙述变为问题性叙述,变教学内容的陈述化设计为问题化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组成问题体第;围绕教材的关键点;针对社会热点;难易适度;形式新颖生动

第五,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思想教育的关系。注意挖掘理论知识点本身和材料本的思想性。 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五思想政治作业设计

六思想政治课前课后活动设计

第三节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的研究与优化:说课

一说课的内涵和特点

四大特点:第一,同行参与性,第二交流性,三是研究性,四是实践性

二说课的任务目的和内容形式

说课的任务

说课的目的

说课内容

案例

实践与案例

解决如何教,为什么这样教 为优化教学设计达成教学最优化提供一个横向交流平台 说教材说学生,含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判断和教学内容的处理 说教学意图,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方案实施总体思路 说教学方法 说教学过程 说教学特色 说教学理念

第七章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施

第一节思想政治的课堂教学

一追求教学目标的最优实现

二体现趣味性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要加强趣味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内容生活化现实化

观点材料化,说理形象化

形式多样化,部分环节活动化

概念原理的形成和表述准确.

(概念原理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方法,即事例归纳法和过程归纳法) 重视证据的作用逻辑的论证与历史的叙述相结合

讲辩证法,不搞绝对化

介绍不同的观点,听听不同的声音

体现概念原理的应用价值

三体现主导与主体合规律和合个生的统一 四课堂教学结构科学合理和谐优美 五巧妙引导和调节学生的注意力 六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 七建构立体开放的教育网络

第二节思想政治课的课后教学反思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和特点

二教学反思的方式

1.课后小结与札记,简称教后记

记问题,查病因

记亮点,积累经验

记教学过程中的灵感和顿悟

2.观摩反思

3.专业生活史研究

三教学反思的方法

1.以学生的反馈意见为机制进行教学反思

2.以同行评议为机制进行教学反思

3.以专家点评为机制进行教学反思

第八章思想政治课的教育评价

第一节思想政治课评价的特点与原则

一教育评价的内涵和特点

二评价的原则

效用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民主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

第二节教育评价实施的基本程序

一确定评价的目的

二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三收集和获取评议信息

四汇集整理和评议评分

五分析和处理评价

第三节学习的平时评价

一平时评价的地位和作用

二改进思想政治学习的平时评价

1.增强评价的开放性,强化思想情感的评价

2.强化形成性评价,增强评价的指导性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末掌握的内容所进行的评价

表格 1案例1知识和方法掌握程度记录卡

设计意图:

重难点由学生填写

写出学习方法,意在引导学生注意学习方法的选择和灵活运用

掌握程度是学生自我评价,等次分好中一般,不设差

表格 2案例2学习疑难问题记录卡

设计意图:

评价学习的能力方法和过程

3.注重发展性评价,增强评价的多元性

4.重视非规范性评价,增强评价的灵活性

指即时性评价,和生成性评价

第四节的学科考试与综合能力测试

一命题

1. 确立命题原则

第一,准确全面

第二,知识能力觉悟统一

第三,点面结合

第四,理论联系实际

第五,关照综合

第六,科学选择题型

第七,难度适当

2.制定命题细目表

案例一:双向细目表

案例二三维细目表

二学科考试的类型和方法

综合能力测试

考试质量分析

第五学生思想品德评价

一思想品德的考核方法

1.观察法2.测验法(------情景测验法和投射测验法)3.成长记录袋4.调查法5.自我报告 自我报告法

表格 3

注:做到4项填优,做到3项填良,做到2项填合格,做到1项填不合格 二思想品德的评价方法

1,定性评价法2.定量评价法3,综合评价法

第九章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第一节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 一课程资源的内涵

二课程资源的特点

三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

第二节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二开发利用不足的原因

第三节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和方法 一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1.

2.

3.

4.

出版社 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途径和策略 树立大教材观,充分开发利用教材资源, 树立大教育者观,充分利用人力资源 开发和利用其它学科中的课程资源 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和丰富实践活动资源 参考文献: 谢树平等编 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

第四篇: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的格式要求 (5000字)

附件三:

教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格式要求

教科研课题结题报告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学专题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从方法角度来看,经验总结、调查报告都是“从果到因”的研究,即从大量的事实数据中寻找规律,而教科研的课题结题报告则是“从因到果”的研究,即先有研究的假设然后通过实验验证,最后通过总结规律得出研究的结论。因此,教科研课题结题报告撰写的基本要求除了在认识实验的意义,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完成教改实验全过程这几点与经验总结,调查报告一致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事实确认教育现象中的必然因果关系。

撰写研究报告的格式多种多样,没有严格统一的格式标准,但从各类研究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顺序结构来看,一般应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题目

研究报告的题目应是研究工作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规范的研究报告还应点明研究方法。题目要新颖、确切、简洁,要使他人能一目了然。因此,题目要有时代气息,要有学术敏感性;字数不能太多,一般以15—20字左右为宜,如果非长不可,可以用副标题的办法来补充。

2、署名

注明作者和单位。既表明文责自负,也便于读者联系和文献检索。撰写论文是严肃的事情,一般不用化名。如果研究者不止一人或是一个集体组织共同参与,那么可以署上课题组的名称及执笔者的姓名,再以页注的方式列出课题组成员。如果本研究得到专家、老师的指导,还应在页注中写上相关人员致谢的内容。一般来说,排名的先后顺序应视研究工作的贡献大小而定。

3、内容提要

简洁交待研究的问题、理论假设、选取的被式(观察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结果与结论,一般以200—300字为宜。这部分要求独立成文,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能抓住研究的关键部分。

4、前言

前言是研究报告的第一部分,一般要阐述四项内容:

①本课题研究的动机、目的、意义;

②当前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状况以及要解决的问题实质;

③研究假设及理论基础;

④对课题中有关重要概念及术语的解析。

不同类型的研究报告,前言部分阐述的内容有所不同。

调查报告:前言部分主要写明该项调查目的、原因、意义。

实验报告:前言部分主要交待实验的缘由、目的、相关课题研究背景、提出假设等。

前言主要是说明该课题研究的学术地位,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价值,以及对以往同类研究文献作准确、概要的叙述和富有针对性的评论。要求文字叙述简明扼要,开门见山,有吸引力。有争论的问题,应摆出自己的观点,以引起读者的反响,5000字左右的研究报告,前言一般占500—600字。

5、正文

正文是研究报告中的主体部分,各类报告的“个性”主要在这部分中得到充分体现。研究报告都以对事实直接研究所得的材料为基础,报告中事实材料是主要的构成。又因为对事实的认识的形成与方法设计、操作过程等有密切关系,所以研究报告中还得包括研究方法与过程的说明。用确凿的事实与科学的操作作为研究结果与结论可靠性的“坚强后盾”,是研究报告最显著的特点。

在规范性要求较高的教育调查、教育实验、教育测量等研究报告中,正文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研究过程和方法。系统地叙述研究过程和方法,目的是便于读者评价该项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并据此决定是否承认和接受该项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无论是调查报告或是实验报告,都要讲清楚研究对象的样本容量、取得方式、设备条件、观测指标、研究时间、控制条件、调查项目或实验因素、测量工具、操作步骤、统计方法等问题。实验报告中的方法叙述,可根据实验进行的先后排列,也可按报告内容上的逻辑顺序插入方法来叙述。调查报告的叙述,一般按调查材料的逻辑顺序来写,事实的穿插服从于逻辑。阐述要由表及里地深化分析,使课题中提出的问题趋于明朗化。如果研究方法上有新的创造,要尽量写得清楚、具体。若是采用别人已用过的方法,只要注明出处即可。交待方法既便于别人的鉴别,让人模仿操作,又能增加研究的可信度。

这部分要求条理分明,表述准确。

(2)研究结果与分析。研究结果与分析是研究报告的关键部分。结果是根据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后向读者展示的客观事实。它告诉我们最终得到什么,这些东西是什么。结果可用图表直观表达,也可用文字简要说明。各种原始数据必须经过统计处理,用频数表、均数(或百分率)、标准差、相关系数等表示出来。选取的数据要与表达结果有关,能揭示教育条件与教育现象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分析是在展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上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推理,展开合乎逻辑的论证。分析部分体现研究报告的理论水平,研究者必须充分利用原有的材料和方法,善于从理论的角度,加以全面而透彻的分析,以增强结果的说服力。分析时还可举一些典型事实,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研究结果。

这一部分的内容以事实和数据为主,力求做到逻辑严密完整,文字简洁明快,论证透彻精辟。

(3)讨论。是指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由研究结果而引发出的分析、思考。凡是与课题有关的问题都可以提出讨论。如可讨论本次研究结果的理论分析、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局限性、研究成果可靠程度与适用范围等;也可指出本次研究解决了哪些问题,有什么不足之处,还存在什么问题,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又发现了什么新问题、新线索、需要进一步研究等;还可以对研究结果提出怀疑,或对教育工作提出研究的建设性意见。

6、结论

结论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结晶。它是在研究结果的分析或讨论的基础上,经过推理、判断、归纳而概括出更高一个层次的成果或观点。结论指出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今后该怎么办等。结论的内容主要包括归纳总结研究所获得的成果或观点;提出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可继续开展的研究问题或方向;对某些教育现象的展望;进行研究工作的简要评价等。

结论往往以条文的形式进行表述,语言要求精炼、准确、严谨和富有表现力。结论可以是肯定的,也可以是否定的,但必须是观点和材料相统一。

7、参考文献及附录

研究报告的全文结束以后,还要列出参考文献的附录。参考文献作用有三:一是帮助读者查寻引用文献的原作,利于开阔读者的思路;二是体现研究者的科学态度和对别人劳动成果的尊重;三是表现研究者对本课题研究领域进展状况的掌握程度。参考文献包括著作和期刊两种。引用或参考的著作,要写明作者、著作名称、出版单位,要写出作者、篇名、期刊名称以及哪一年第几期。

附录并非是每一种研究报告必备的部分。被收入附录的往往是那些很难写入报告但又必须交待的一些主要原始资料。如调查问卷、观察记录、测试量表、评分标准,以及某些具有旁证性的文献等。

附录的作用:一是使正文简洁集中;二是为读者提供一些可供分析的背景和原始资料。附录的编制既要避免杂与乱,又要防止过分简单。

1、 报告标题:课题名称+结题报告

2、 作者署名:单位+姓名(负责人或负责人和撰写人),署在标题的下面。

3、 内容提要:主要观点、内容。超过4000字的就要写内容摘要。

4、 问题提出:意义(重要性和必要性,是对研究方案中的研究意义部分的深化)、理论依据、前人研究综述(包括研究方案中前人研究综述以及立项后又看到过的同类课题研究成果)。

5、 研究过程:简单介绍研究经过、方法、步骤。方案中的研究过程是一种假设,而结题报告中的研究过程是实际做的。

6、 结果分析:摆事实,讲道理,对研究内容进行分析。这块是结题报告的主体部分,应按原来设计的内容,分几个部分把自己已做的工作加以描述分析出来。这些事情做后得到什么启发,得出什么规律性的东西,可以有数据分析、案例分析等。 若在文中恰当运用图表,可以简捷明了地表述研究的主要结果。图表可以对研究过程中一些零乱的原始数据进行初步加工整理,从而直观地反映数据的某些规律和特征,显示事物发展规律、变化趋势及分布状况。常用的表格有分类表、频数频率分布表、累积频率分布表等。使用表格一般都要进行显著性检验,如卡方检验。有时为了更直观地表达研究结果,可以用统计图像,如条形图、圆形图、线状图等。在论文中若运用量表和常模,必须标出名称,并简述使用方法。

7、 成效分析: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效果的分析。成绩与效果的分析最好是对比分析,通过前测、中测、后测得到三组数据,最能反映表面出成效。也可以通过具体案例的描述看出效果,如某个学生行为的变化,研究之前什么样的行为,通过一年的干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把他们的行为描述出来。

8、 问题思考:研究的特点,今后努力的方向。充分肯定自己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看看还存在什么问题。

9、 参考文献:引用(注释),参考他人的成果。注释,即原滋原味地引用别人的成果的,要注出谁的文章,哪一年,哪一篇文章,第几页。参考文献则附在后面。(注释的方法和参考文献的注入格式附后)

10、 附录:不便列入正文的原始材料等。如一些原始材料,包括调查问卷,一些统计过的数据,一些典型的案例,一些照片等材料。

第五篇:《论出版自由》有感800字

无言 曾经书札

该书是由英国作家弥尔顿与1644年所写,当时英国升职欧洲都处于高压政治下,言论自由显得弥足珍贵。弥尔顿是一位诗人,热情洋溢,关心政治,而他所发表的著名政论便是《论出版自由》一书。

此书从遥远先哲时代,来论述人的出版自由是与生俱来的能力。他列举了雅典法官所禁的渎神和无神论文字以及诽谤中伤的文字。其中西塞罗虽然反对伊壁修鲁的看法,却没有任何命令禁止他们。之后也举了屋大维和提图斯的例子,充分列举了古代先哲的示范,同时折射出当时教皇和国会对思想的禁锢。

里面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真理与缪误的解读。他说唯有保持言论自由,才能让真理战胜缪误。阅读好书与坏书怎么处理,弥尔顿巧妙地借用上帝之口来说“你不论拿到什么书都可以念,因为你有充分的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探讨每一件事。”一个人的判断力怎么来,那是通过阅读大量书籍,积累大量经验形成的一种理性且正确的判断与认知。那么如果人类根本没有接触到饿,我们又有什么智慧可做选择呢?就像亚当尝的那个苹果的皮上,善恶是连在一起的,强行分开本来就有违约自然。

书上也列出了一些限制出版自由的客观弊端。首先每个人的审美不一样,认知也不同。但是一本书确实要很多个通行证才能出版,这不仅会使好书的出版率大大下降,也会形成单一的书籍知识。试想千篇一律的书本,还有什么思维的碰撞呢。且复杂的审查制度,也会消磨作者写书的动力,就会停止思考,一个停止思考的社会该是多么的堕落,前途该是多么的灰暗呀。

当然,审查书籍也必须要有审查人。作为掌握知识发行的人,他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准确的判断力及长远的目光。且不说这样的人是否容易找到,在日复一日的审核中,是否浪费他们的时间,后逐渐机械化随意化我们可以想象。若是找了些能力不够审美能力低的人员,那岂不是一场灾难?

弥尔顿书上说,书籍想一个宝瓶,把作者活生生的智慧中最纯净的精华保存起来。但误杀好人和误禁好书一样容易。杀人只是杀死了一个理性动物,破坏了上帝的圣象,而禁止好书则是误杀了理性本身,破坏了瞳仁中的上帝圣象。我想,出版自由权力不该被禁锢,我们应该活在自由又充满挑战的大海里,而不是一览无余的池塘中。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读大教学论有感5000字】相关文章:

读大数据时代有感06-26

读有感5000字04-07

读有感5000字06-21

读教父有感5000字09-21

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有感04-10

检查范文5000字04-26

检查5000字范文06-06

自查报告5000字07-30

5000字调研报告07-31

5000字读书报告07-31

上一篇:初中生的读后感1000字下一篇:申论国考热点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