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创新群众文化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乡村微治理创新模式与完善推广理路 ——基于对贵州“十户一体”乡村微治理模式的研究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推动乡村发展振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乡村振兴发展是党和政府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也是新时代有序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根源和重要因素。但是当前以乡镇政府行政权威主导为特点的“乡政村治”模式在处理乡村多元化权益主体诉求时,却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一方面,一些乡村基层组织表现出“不出事”“不作为”的消极倾向,致使乡镇政府出现从曾经的“汲取型”转向“悬浮型”的趋势,另一方面,在资源禀赋较好的乡村,出现了新的利益集团并造成乡村治理出现内卷化趋势。这些问题致使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亟待解决。贵州“十户一体”乡村微治理模式的有效实践,为乡村治理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参考模式。乡村微治理模式通过构建一个“十户一体”的微小治理单元,较好地化解了传统乡村治理中的村民主体边缘化、公共服务供给有限、开放空间管理难等难题。本文希望通过深入研究“十户一体”乡村微治理模式,研究在熟人社会如何推动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实现村民主体的回归、促进村民良性互动,既为完善“十户一体”乡村微治理模式提出建议,也提出推广“十户一体”乡村微治理模式的建议,从而为推动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尽绵薄之力。本文研究主要采用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定性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历史分析法,通过定性研究来描述“十户一体”乡村微治理模式的实践样态,在此基础上通过定量研究来分析“十户一体”乡村微治理模式的相关影响因素。通过对“十户一体”乡村微治理模式进行定性研究,系统地呈现“十户一体”乡村微治理的具体做法,揭示其背后的内部运行机制;定量研究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数理统计分析法,通过对“十户一体”乡村微治理模式进行定量研究,提炼出实现“十户一体”乡村微治理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的绪论部分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采用的技术路线、论文创新点进行论述;第一章内容着重界定了与微治理相关的概念,界定了各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后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章通过历史分析法,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治理模式的历史演变,在梳理历史的过程中指出当前乡村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问题;第三章内容描述了本文研究个案“十户一体”乡村微治理模式的实践样态。通过对“十户一体”乡村微治理的产生背景、目的和基础、结构与运行及治理成效几个方面对实践样态进行了整体性研究;第四章基于“十户一体”乡村微治理模式创新实践所在C村的调查所得数据,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提炼出影响“十户一体”乡村微治理实现的主要因素;第五章内容则是在提炼乡村微治理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挖掘并分析“十户一体”乡村微治理模式在实际运行中可能存在的不足,并进一步提出完善措施;第六章内容指出乡村微治理模式推广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匹配性分析了乡村微治理模式适应性村庄类型,并提出乡村微治理模式推广运行理路。历史分析是理解当下问题的逻辑基础,通过对新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分析。发现我国现行的乡村管理体制依旧主要保留着“乡政村治”体制,它主要由乡镇政府的行政管理权和村民委员会自治组织的社会自治权两主要主体部分构成,二者共同担负保障村民从事经济与社会事务的自主权、实现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任。目前这一体制面临着来自多元化、离散化、民主化等诸多矛盾与挑战,严重阻碍了乡村经过社会发展。如在广大乡村社会较为普遍存在着基层乡村社会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对接难、村民边缘化降低村民参与积极性、村委有限服务激发村民矛盾、开放空间碍于精细治理等问题。新时代乡村治理破迫切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以化解乡村社会治理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作为破解乡村治理困境中的有效实践探索,贵州“十户一体”乡村微治理模式实践样态如何呈现?本文对“十户一体”乡村微治理模式运行状况进行深入调研。通过对“十户一体”乡村微治理的产生背景、结构与运行及治理成效几个方面进行了整体性研究。发现“十户一体”乡村微治理模式的有效运行,是在基于地方治理空间单元、文化同质、熟人社会等益于形成村民命运共同体的社会资本之上,通过构建了治理主体与群众利益关系密切的、日常化的和解决细小琐碎事务的治理体系,从而实现了基层乡村的有效“微治理”。重置利益结构单元,重构村级权力结构,再造村级权力主体,是农村基层微治理的主要做法。低成本的群众动员、组织而非个人的集体协调机制和熟人社会内部奖惩约束机制是微治理运行的内部逻辑。在“十户一体”乡村微治理结构中,乡村微治理的主体除在基层乡村微治理发挥中枢作用的乡(镇)党委、发挥乡村微治理调节器作用的乡镇政府、发挥乡村微治理操盘手作用的村两委会、发挥乡村微治理主体基础作用的微治理单元村民主体和发挥乡村微治理稳定器作用的村企社会组织。国家、杜会、市场、个体等多主体共同参与,构建了多主体协同共生的乡村治理主体新格局。乡村治理多元主体通过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将彼此构筑成利益高度联结的生活共同体空间领域。该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内部动力机制和外部制度性约束机制。其中内部动力机制主要有:重置利益结构单元形成高密度利益连接体,微利益“小团体”内主体协商,熟人社会的约束机制,乡村微治理的“软件”德治;外部制度性约束机制主要有:再造村级权力主体形成微治理单元,乡村微治理的“硬件”村规民约,乡村事务公开公示及党员群众承诺制等。通过将监督机制、协调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等进行有效整合,最终形成了一个良性运行的乡村微治理系统。“十户一体”乡村微治理模式的实际运作总是与特定的治理环境密切相关的。新时期,乡村治理的内部基础和外部条件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这些变化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着乡村微治理的结构和绩效。为进一步探明影响“十户一体”乡村微治理的主要因素。经过对调查数据进行Logistic模型的回归分析,提炼出了“十户一体”乡村微治理有效运行相关影响并对各因素之间存在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通过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各个指标因素对乡村微治理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从共同体理论、社会治理理论、集体行动理论构成的微治理分析框架来看,对乡村微治理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有:干部履职经历、村民参与积极性、微单元组织动员能力、村民民主决策、集体决策执行支持度、政府对人力资源的投入、政府关注民生力度;对乡村微治理影响不是很明显的因素有:经济收入水平、微治理单元、熟人关系、村民间信任度、微治理单元凝聚力、村规民约、党员干部引领、村民对服务的满意度、对微治理单元的认可度、内在文化激励、外在制度激励;受教育程度因子对乡村微治理的影响最不明显;务工经历对乡村微治理效果有负向影响。总体而言,计量分析结果与前面的理论分析基本一致。在提炼了“十户一体”乡村微治理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其乡村微治理模式可能存在的不足,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措施以便于同类型村庄进行乡村微治理经验推广。通过对C村进行社会结构化匹配性分析,经济分化度匹配性分析,主体参与度匹配性分析,判定C村属于经济社会分化程度比较低的团结型村庄。为便于乡村微治理经验在同类型村庄进行有效推广,通过弥合乡村微治理可能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提出推广乡村微治理模式的理路:基层党建:从“边缘”到“中心”乡镇政府:从“领导”到“服务”;村民主体:从“被动”到“主动”;社会组织:从“附属”到“主体”;法律体系:从“法治”到“三治”。本文在结合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学界和实务着乡村微治理研究的研究深度,其创新点有以下三点:一是构建了乡村微治理社会基础-外部结构-内部动力“三位一体”分析框架。这个分析框架建立在共同体理论、社会治理理论、集体行动理论的基础上,从内部到外部,整体上解释了“十户一体”这个共同体作为微治理模式的运行基础、运行机制及运行的逻辑。这是乡村治理“基础+外部+内部”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能够比较全面的解释乡村微治理的生成、运行及内生动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二是提炼出了乡村微治理的影响因素。本文发放310份调查问卷,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Logistic模型的回归分析,提炼出了“十户一体”乡村微治理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有:干部履职经历、村民参与积极性、微单元组织动员能力、村民民主决策、集体决策执行支持度、政府对人力资源的投入、政府关注民生力度;对乡村微治理影响不是很明显的因素有:经济收入水平、微治理单元、熟人关系、村民间信任度、微治理单元凝聚力、村规民约、党员干部引领、村民对服务的满意度、对微治理单元的认可度、内在文化激励、外在制度激励;受教育程度因子对乡村微治理的影响最不明显;务工经历对乡村微治理效果有负向影响。比较现有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是进行案例研究或定性研究,本文运用定量研究分析方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有效提炼,而且还指出了各因素之间存在的相关性,所以具有明显新意。三是本文提出了“十户一体”乡村微治理模式推广理路。本文根据中国对不同村庄类型片区分布与特征,进行微治理模式学习与推广村庄匹配性分析,经村庄社会结构匹配性分析与经济社会分化度匹配性分析,提出“十户一体”微治理模式适应经济社会分化程度比较低的团结型村庄。匹配性选择乡村微治理模式的适用类型为乡村微治理的推广实践提供了依据。比较一般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是对案例进行研究,整体性提出推广的建议,本文深入进行了该模式推广的匹配性选择,从而可使该微治理模式推广更具可行性,所以具有创新性。

关键词:乡村治理;微治理;十户一体;治理单元;治理模式

学科专业:行政管理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技术路径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点

一、构建“三位一体”分析框架

二、提炼乡村微治理的影响因素

三、提出微治理模式的推广理路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基本理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治理

二、乡村治理

三、乡村微治理

四、乡村治理模式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共同体理论

二、社会治理理论

三、集体行动理论

第二章 新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问题

第一节 新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历史演变

一、“村社合一”模式

二、“政社合一”模式

三、“乡政村治”模式

四、“三治融合”模式

第二节 新时代乡村治理的现实问题

一、“最后一公里”对接难

二、村内公地悲剧不断加剧

三、村委有限服务激发矛盾

四、村民边缘化降低参与度

五、开放空间碍于精细治理

第三节 新时代乡村微治理的必要性

一、赋权于民:乡村微治理主体回归

二、需求导向:乡村组织精细化服务

三、内生动力:村民利益组织化共享

四、防治有效:公共应急精准化管理

第三章 贵州“十户一体”微治理模式实践样态研究

第一节 “十户一体”乡村微治理模式产生的背景

一、自然地理特征

二、社会传统特征

三、经济生产特征

第二节 “十户一体”乡村微治理模式的目的和基础

一、“十户一体”乡村微治理模式的目的

二、“十户一体”乡村微治理模式的基础

第三节 “十户一体”乡村微治理模式的结构与运行

一、“十户一体”乡村微治理模式的结构

二、“十户一体”乡村微治理模式的运行

第四节 “十户一体”乡村微治理模式的成效

一、微小单元实现重心下移

二、共建共治化解公地悲剧

三、良性互动消解村民矛盾

四、内部激励激发村民参与

五、十户联防构建空间网络

第四章 实现乡村微治理主要影响因素提炼

第一节 “十户一体”乡村微治理的数据描述性统计

一、样本的数据来源

二、样本的变量定义

三、样本总体描述性分析

第二节 LOGISTIC模型及方法介绍

一、计算模型相关系数

二、Logistic回归模型

第三节 基于乡村微治理的影响因素提炼

一、影响乡村微治理变量相关分析

二、单个自变量logistic回归

三、Logistic逐步回归

四、Logistic模型检验与选择

五、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结论

第五章 “十户一体”微治理模式的不足与完善

第一节 “十户一体”微治理模式的不足

一、微治理多主体可能产生协商困难

二、微治理主体间事权划分较为模糊

三、法治与德治复合化程度相对偏低

第二节 “十户一体”微治理模式的不足原因

一、村民主体民主协商素质较低

二、行政依附关系忽视事权明晰

三、村民主体法治意识较淡薄

第三节 “十户一体”微治理模式的完善措施

一、增强主体协商意识,提升民主协商能力

二、科学界定权力边界,合理划分职责功能

三、培育乡村政治文化,增强乡村治理软实力

第六章 乡村微治理模式的推广理路

第一节 乡村微治理推广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基层党组织引领

二、坚持村民需求为导向

三、坚持村民参与为核心

四、坚持乡村礼俗为遵循

五、坚持法治与德治并用

第二节 微治理推广村庄选择性匹配

一、村庄类型划分及其特征

二、“十户一体”乡村微治理适用村庄类型匹配性选择

第三节 乡村微治理推广理路

一、基层党建:从“边缘”到“中心”

二、乡镇政府:从“管理”到“服务”

三、村民主体:从“被动”到“主动”

四、社会组织:从“附属”到“主体”

五、法治体系:从“人治”到“三治”

六、治理单元:从“开放”到“闭合”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管理论文提纲下一篇:金融创新内涵研究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