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培训班心得体会

2022-08-22

在四季轮回中,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自身也在成长,面对身边的各种事物,必然会有一些心得体会。将这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是我们思想成长的证明,也是我们提升自我的重要方式。怎样写出适合自身的心得体会那,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清华培训班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清华培训班心得体会

清华培训心得体会

2016年4月13日,我有幸在清华大学参加了郑州市管城回族自治区政协委员会组织的《政协委员综合素养提升研修课堂》。作为一名身兼律师与政协委员身份的学员,能够观摩聆听名师讲座,我感到十分荣幸。为期一周的讲座,所有专家教授的教学课件准备充分、通俗易懂、重点突出,让大家真正体会到了一流的教学。下面我先谈谈我的培训学习心得吧。

一是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因为只有为期一周的学习时间,课程设置比较紧凑,体现出范围广、综合性强、信息量大的特点。主要学习了博弈论与策略思维、中国经济转型、国际形势、政协工作创新、党史国史等专题讲座。知名教授的讲解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既有加强的理论指导,又有成功的实践经验,抓重点,层层剥开,让人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他们的授课使我掌握了更多的领导力和领导艺术,从而进一步厘清了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解开了许多工作、学习、生活中的迷茫和疑惑,大大地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从而使正确认识问题、科学分析问题、果断应对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地提高。正所谓:聆听的是智者的声音,感悟的是知识的力量;学到的是管理的精华。

二是增长了知识,提升了能力。这次培训,授课教师都是知名学府教授,也是某一学术领域的权威专家,他们从不同的研究领域出发,以不同的研究视角,展现了许多新颖的思维方法,这些新的思维方法,能在充分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直面现实困难,突破常规思路,创新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问题迎刃而解,效率不断提高,成效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际上,新的思维方法所显现出的智慧,就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我觉得新思路、新方法对实际工作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它使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心态更加自信,思路更加开阔,方法更加灵活。

三是感受了精神,陶冶了情操。在清华学习期间,感受到了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百年校训的熏陶。学习中开设的古建筑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等一些文艺课程,让学员们更加认识到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提升自己的领导魅力和个人魅力的重要性,增强做一个知识面广、修养文明、体格健康的新一代政协委员的意识。

当然,一千个读者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针对听课的内容,我谨代表自己,就听课中甄选出来的几个课题简单谈谈体会。

一谈博弈论

首先从张延教授的《博弈论与策略思维》入题。这堂课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博弈论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科学的做出决策有重大的意义。他们都是以比较浅显的例子和故事普及博弈论的一些知识和方法,阐发博弈论的一些思想和观念。从囚徒困境,再到智猪博弈,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博弈决策,就拿我们生活中从事什么职业、选择何种方式度过周末闲暇时光等这些例子来说,之所以称之为博弈决策,是因为在这些例子中,我的身边往往存在和我情形相似的决策者,我们的思维和行动相互产生着很微妙的互动影响。博弈论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清晰地揭示蕴含于这种互动影响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从而帮助我们建立策略思维的意识。

听了囚徒困境后,我明白了为什么寡头企业不选择在市场上结盟而是竞相采取低价策略企图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又为什么多数情形是非合作博弈。虽然通过囚徒困境的博弈分析我可以理解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然而究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导致了囚徒困境呢?这不禁引发了我的思考。设想如果两个罪犯充分相信同伙遵守最初的约定死咬着抵赖会有最后的困境出现么?如果联盟内部成员相信彼此遵守约定会不会是共赢的结局呢?所以我认为产生囚徒困境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社会诚信的缺失。由于经济学中理性主体的假设,经济主体即参与人都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因此在市场自由交换过程中资源的有限性和人们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迫使人们在追求最优化过程中竞争、协作与交易。在合作过程中,又由于社会诚信的缺失人们经常采取投机取巧和搭便车行为,损人不利己,产生“囚徒困境”。基于这一均衡结果我认为除了加强社会诚信建设以外还有一些博弈论领域研究的方法可以改变囚徒困境的这一均衡结果。

在听智猪博弈后,我明白了为什么现在大企业会积极主动去技术创新,而中小企业只需要坐等技术创新后的利益。在企业中,大企业就好比大猪,中小企业就好比是小猪。控制按钮可以比作技术创新,可以给企业带来收益。大企业资金雄厚,生产力大有更多的能力进行技术创新推出新产品可以迅速占领市场获得高额利润。而小企业的最优选择就是等待,等大企业技术创新后跟在大企业后抢占市场份额从这种创新中获得利益。而且这样小企业所获得的利益比自己主动技术创新所获得的利益要大。所以我明白了为什么有的企业会不重视技术创新因为他们是市场中的小猪。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做出最优决策?也许会有些人依照本能和直觉引导,向正确的方向走。一拍脑门,灵机一动,就做出了最优决策。然而,经过对博弈理论的研究,更让我们知其所以然,使大家活得更明白,遇到这样的情况,这样做就是对的。

二谈孙立平教授的“当前的经济困境与社会转型”

孙老师在社会学的地位颇高,我曾经读过他不少书籍。本次讲座是比较新鲜的,是最贴近当下的一个解读,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个是中国当下的经济困境到底是什么;二是中等收入陷阱;三是如何认识和把握这场改革。谈及当前的经济困境,孙教授引用了2007年世界银行提出的“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并以美国为例,指出一个国家要实现经济的起飞和顺利发展,跨过一个个槛,必须要有经济和社会条件的支撑中国。

通过孙教授的剖析讲解,聚焦中国经济和社会转型,我认为,2016年既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必将面临着如何稳定经济运行的问题。首先,企业产能过剩和去杠杆压力较大,房地产去库存压力不减,投资增速可能继续回落;其次,消费将继续对经济增长发挥稳定器作用,但影响消费升级的因素仍然存在;再次,外贸不确定性增强,将面临严峻挑战。

经济进入新常态,然而,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实际上来自结构,而非总量。当务之急是要做好结构性调整。例如,在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要让民营企业参与进来;去产能,钢材、水泥、玻璃、电解铝等产能过剩行业尤其要注意合理去产能;发挥好技术、管理、制度等各领域的创新,这是个慢工细活,但效果会很明显;减少产能,还要加强环境保护,做到清洁生产,将对环境冲击降到最低。再例如,在资本市场领域,政府可以继续降低融资成本,加大减税力度,取消更多行政管制,放松供给约束。同时,解除对人口和劳动力、土地和资源、资本和金融、技术和创新、制度和管理等五大财富源泉的供给抑制,提高供给效率,降低供给成本,并依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刺激新供给、创造新需求。

然而,我不是宏观经济专家,以上看法不过是个人浅显的判断和分析。有句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中国目前的经济和社会转型升级,也正是中国的“磨刀”期,而转型升级之后的中国经济社会必然是另外一番景象。综合实力也罢,国际竞争力也罢,全面小康也罢,可持续发展也罢,破茧化蝶都必然经历这样转型升级的阵痛。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把握关键所在,知道我们的希望所在,实现我们的中国梦想。

三谈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

著名的人民大学博导侯景新教授深入解读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管理学思想,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娓娓道来,如春雨润物,非常自然、巧妙地融入到管理学知识之中。其幽默风趣的演讲风格,颇具新意和真知灼见。主要谈论的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一)儒家:“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代宰相赵普有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以一斑而窥全豹,儒家思想中蕴含的管理学知识不可小觑。儒学自孔子创立以来,历两千五百余年,对中华文明有着深远的影响。至今,其思想精髓仍被人们从修身、治国、处世、办学、从商等多方面消化吸收。特别是从治国管理角度,历代帝王将相多以儒学作为执政的理论之基。研究儒学,提炼其管理思想,并进行深化的理解、消化、分析,这对当今从政者可说是极宝贵的智慧财富。

(二)道家:“治大国若烹小鲜”

道家理论为两千多年前的老子所创立,后为庄子等不断丰富和发展,渐成体系完整的一家之说。道家理论的具体内容涉及养生、处世、治国等多方面,特别是从管理的角度,其思想同儒家和法家可谓是大相径庭。侯景新认为,在道家的管理思想中,目的和手段往往是相反的两方面。但“有”、“无”“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也就是道家多用逆向思维来处理问题,终极的哲学还是“得一”。

从道家的“中庸”到“无为”讲的都是,企业和团队的外部关系不应是“竞争”关系,而是“竞赛”关系。因为“争”会导致自我混乱,使自己脱离市场根本,把人力、物力、财力浪费到企业和团队的非正常上升通道外。明智的企业应当在“不争”上下功夫,去了解存在于市场中新的、尚未被发现的利益需求点,设法去满足尚未被市场认识到的潜在需求。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传统文化中要求的是管理工作应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要使管理活动顺应自然之“道”。克服轻率和浮躁的弊病,以清静、持重的态度做事。

(三)法家:“法术势”一个都不能少

和儒家、道家不同的是,法家思想中的管理色彩最为浓重,它崇尚“法、术、势”,是诸子学说中的一朵奇葩,卓然自成一家。“术”是法家管理思想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侯景新说,韩非的“七术”说可以说是历史的总结,有很强的实用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韩非子对法治进行了描述,他认为只有规章制度确定下来不再变动,人们的利益划分才能明确,权责才能清晰,监督才会有效,人们才会有更高的热情去创造经济效益。在现代管理中,对于企业和团队,公司提出了“以人为本”,讲求管理的主体和团队建设的目的,但是对员工和团队成员施以“仁”治,并不是要放逐不管,必须加入奖罚、设定规矩以保证“人”的行动是在团队目标引导下的行动。

(四)《周易》:天人合

一、审时度势

《周易》形成于商周之际,起源于当时用龟甲进行的占卜,在春秋时提升为一种哲学,一直以来都被视为群经之首。它和管理学有什么关系?“易经的文化内涵实在是太丰富了,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解读,也是其乐无穷。我们甚至可以将其视为一本管理学的经典之作。”侯景新说。

侯景新还从卦象解析的角度阐释了《周易》中蕴含的管理学思想。他认为,《周易》首卦《乾》,是关于胸怀大志者的政治道路的系统描述,六个爻所象征的六个发展阶段,以及相应的爻辞借龙为譬喻,道尽了政治权谋的种种要诀,是《周易》政治权谋思想的概论。

四谈人民政协的地位作用及工作创新

著名博导姜平教授为我们解读了新时期下人民政协的地位作用及工作创新。作为政协委员之一,我对该课题的重视度自然是较高的。人民政协的地位和作用,既是一个老问题,又是一个新问题。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颁发以来,大家议论比较多的还是这个问题。我们要深入学习党的政党理论、统战理论和政协理论,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不断加深理解,进行再认识。 中共中央《意见》的下达,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给全党全国人民传达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信息,就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已经把民主政治建设摆到了重要议事日程。因此,通过听课,我对人民政协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但总起来说这种认识还是肤浅的、初步的。我仍要继续学习,加深理解,特别要结合现实问题,从理论上加以探讨,不断取得新突破。要力求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刻认识人民政协的地位和作用,从全党工作大局上增强做好新世纪新阶段政协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谈到工作创新,政协委员只是我的一种角色,我还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既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保持热情又要兼顾政协委员的履职不掉链子,说实话协调好这两种角色是不太容易的。为了让自己的坚定步伐,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时刻提醒自己从专业的角度留心一些社会话题,觉得有价值就记录下来,看是否能跟政协的建言献策进行衔接,同时又充分利用一切时间从事自己的案例研究,在岗位上创新履行作为政协委员应尽的职责和使命。

清华大学的学习虽然已经结束,我会自觉地把学习坚持下去,不断完善提升自己的素质水平,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已经根植于我的灵魂深处,行胜于言,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我当严谨、勤奋、求实、创新,我当超越自我,追求卓越。

笔者:刘 晓

二〇一六年四月二十七日

第二篇:清华学习培训体会心得

参加清华大学中高层管理人员能力提升

培训心得体会

初夏时节,在集团的统一组织下,我有幸赴清华大学参加了集团组织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班。这次培训班的主要任务是围绕集团2018年工作思路,着力提升集团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管理能力、业务能力、改革创新能力等,有效提升管理人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为集团持续发展、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作为学员,首先要感谢集团领导为我们提供的这次培训机会,同时也要感谢清华大学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感谢清华大学大师们的精彩讲演,感谢所有为我们这次学习和“充电”提供服务和作出贡献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志们!

在清华园里,5天的学习和培训,我始终沉浸在老师们精彩的讲解中,认真聆听了各位大师的精心讲授,完成了全部专题的学习,清华园的学习日子令人终身难忘,感受很深,收获很大,思想上受到了强烈振憾,找准了差距,明确了学习方向,理念上有了全面的更新,知识又得到了充实提高,不仅从课堂中学到管理知识,更深刻感受了清华园的人文精神。下面结合我们的学习情况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对清华大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培训,我们学到了知识,发扬了好作风,养成了好习惯。学习让我们对清华大学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设有文、法、理、工、农等5个学院、26个系。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大学逐步确立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长远目标,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目前,清华大学共设20个学院、58个系,已成为一所具有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医学等11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清华大学所传承的是培养具有“为国家社会服务之健全品格”的人才的教育理念。建校至今,共培养了近11万名毕业生,其中包括一批又一批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治学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清华大学一直是全国优秀考生心向往之的所在,也是社会各界人士提升自身价值,完善自我修养的深造圣地。据不完全统计,中科院和工程院1537名院士中近25%系清华大学毕业的;“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共23位,其中有14位系清华大学毕业的。此外,马寅初、陈寅恪、熊庆来、华罗庚、茅以升、吴有训、钱学森、张光斗均系清华大学的进修生和资助生,美籍学者杨振宁、李政道、林家翘等均是清华校友。

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风:“行胜于言”;学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戏言的清华精神:“听活、出活、不漏气”。清华大学底蕴深厚,我从仰慕已久,到现在亲身跨进清华园聆听大师讲演,感受高水平、高层次、高起点的氛围,我将把进清华园学到的东西,感染的清华文化和感受到的清华精神,用到行动上和工作中,为集团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收获体会

一周时间里,我主要学习了《当前中国经济与社会转型》、《清华文化与清华精神》、《压力管理与心理调试—管理者自我压力管理》、《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和管理提升》等课程。课程安排都非常适合我们,安排给我们讲课的老师功底扎实、知识渊博、多才多艺。讲课方法以互动、案例、情景式为多,由浅入深、讲话风趣幽默、通俗易懂、引人入胜。聆听了清华大学专家教授的授课。感受到大师们的敬业精神和博学多才的功底。老师们广博的知识、活跃的思维、独到的见解,让大家“宽了眼界,长了学问”。每一科都那么适用,每一科对我们都有深刻的启发。既能解决平时工作的疑惑,又能激发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有启发就有思考,有思考就有升华,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思想。因此,这次学习对我很重要,是一种思想观念的洗礼和升华,对我在工作中创新理念、做好工作有较强的实际意义。

人文气息,熏陶情操。清华大学不只是学术殿堂,还是处处渗透着浓郁人文气息的人生课堂。在清华学习期间,大家强烈地感受到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深切地体味到严谨的清华人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在清华学习时间虽短,但这些精神已深深地根植在大家内心,让我在今后的人生中少些浮华多些实在,少些功利多些奉献。

清华大学的学习虽然已经结束,我会自觉地把学习坚持下去,不断完善提升自己的素质水平,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已经根植于我的灵魂深处,行胜于言,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我当严谨、勤奋、求实、创新,我当超越自我,追求卓越。我一定会珍惜这次学习机会,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的承担社会责任,更好的为机场建设事业大发展服务。

第三篇:清华培训心得

学在清华,雨润心田

-----赴清华大学培训心得

年近知天命之时,有幸到清华大学进行干部短期培训,实在是收获良多。本来很是担心自己的学习劲头不足,当我一脚踏进清华园的时候,那整洁有序、宁静祥和、热情向上的校园氛围立刻感染了每一个人,一种似曾相识的学生生活很快融化了我。在一个奋发向上的环境里,身上的惰性被消解,我深深地感受到,求知欲被再次激发,就象一场春雨洒进久旱的田地,让深埋地里的种子开始再次长出破土的青苗。培训时间不长,感触不少,个人整理一下思绪,大略如后。

开阔的视野。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逐步形成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这种约束自律以从集体的意识,与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的西方文化是截然不同的,以天下为已任的知识分子总是力求以更高更宽的视野来观察和认识这个世界,清华的历史也无不时时处处在印证着这一点。清华大学是中国众多学子梦寐以求的最高学府,习近平、胡锦涛、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均出自清华。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梁启超、钱钟书、季羡林、华罗庚、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钱伟长、杨振宁、李政道,都是清华人。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领袖和社会精英们率领全国人民走上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宏大视野和惊人的眼界,就是从清华园起步的,清华园从建成之日起,就在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给我们授课的教授也都是鸿儒大家,很多都是在电视上出过场的,学识渊博,讲课时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幽默风趣。只看我们时而沉思、时而欣然、时而掌声的课堂景象,就可知我们大开了眼界,开阔了视野。唐少杰教授从国史讲到党史,从党史分析国史,展望民族的振兴,教会了我们从一种俯视历史长河的大历史观来观察历史细节、理解历史逻辑的方法,让我们对党发展壮大过程中的一些疑惑得到了解答。周世俭教授讲新常态下的宏观经济形势,条分缕析身边的经济现象,解读中央经济政策调整的来龙去脉,从大国博弈来分析经济改革的路径选择,让我们明白了已经遇到以及还在酝酿中的困难和问题。虽然教授们讲的宏观视野与我们工作的微观小县有很大的反差,但这种一定的高度来认识分析问题的方式是可以学习的,也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当前的形势和政策。

活跃的思维。一个国家和民族,其生命力在于强烈的创新意识,一所大学要具备超出他人的生命力,同样如此。“五四”运动的波澜壮阔,流淌着清华学子的爱国情怀,内战时期的和平运动,也同样寄寓着清华师生的强烈愿望。建国后的突飞猛进,科技进步,离不开清华人的锐意进取。孟庆国教授紧扣时代科技发展脉络,从云计算、大数据的全新角度来重新认识政府治理方式的改革创新,让大家明确了如何利用高速发展的科技力量提高政府治理能力,促进执政能力的现代化。由此,我也想到了我们的工作中,还没有充分将科技创新的手段融会贯通,仅就网络建设而言,目前还处于碎片化、表面化、不兼容的阶段,任重而道远。唐少杰教授也传达给我们对历史、对党的发展史认识的另一种视角,引人思考、启迪思维。董晓宇教授讲“一带一路”和政府管理创新,跳出既有思考模式,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思的问题,结合社会实际,引导我们从多种立场来审视往常的思维习惯。他们每个人对自己从事的研究都有独到的分析和精辟的见解,他们精彩的讲解不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使大家的思想观念不断地受到新的冲击。我们在多年的经验思维被打破以后,豁然开朗,在自身觉得受益良多的同时,也理解了清华园涌现出一批批治国科研人才的内在动力和优势。

坚韧的精神。走进清华,可以说最先感受到的就是那种浓浓的清华文化和清华精神。不管是树荫下的读书学子,晚上教室图书馆不灭的灯光,还是水池边的学术争论,小路上此起彼伏的问题交流,时时为我们展示着清华一丝不苟、为真理矢志不渝的的治学求索精神。正如清华的资料所介绍的,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百年校训、“行胜于言”的清华校风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清华人”成为国家栋梁,社会英才。由此可见,清华学子能受到世人广泛赞誉,就在于这种不竭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精神。给我们讲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钱易老师已年近80,三个多小时的课程一气呵成,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而且据她自己说明,她主要是研究水治理的,这样的高龄现在根据需要,又在向新的生态治理领域拓展,让人感佩不已。想到我们自己和身边,许多人不过50多,就以老自居,再也没有了工作的热情,精神颓唐,得过且过,真是令人汗颜啊。在参观校史馆的过程中,讲解老师顺便介绍了建国前、建国后多位校长婉拒高官子弟入学的事例,深感清华人的坚韧精神是贯彻在每个角落和每个时代,传承不绝。

务实的作风。这次的培训学习是非常辛苦的,晚上也要上课,但是回味其中的过程是快乐的,与我们的收获相比,还是觉得非常值得的。对清华人务实的作风,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在培训的组织管理上。首先是这次培训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大都是我们知识结构上的薄弱环节,以及我们迫切需要补充的政治、经济、金融、行政管理等方面最新的理论成果。在赴京之前,班主任就在微信群里发放了问卷调查,对课程内容进行个性化要求的统计,提供给授课老师。其次在授课方式上,理论与实用并重,课堂上如果大家偶有倦意,教授们马上会讲个小笑话,播个多媒体短片,或者玩个小游戏,既为你提神,又让你受到启迪。在学习管理上,建设团队,增进交流,公开学习的每个环节。在生活安排上,更是注重细节,每一处都体现出贴心的人文关怀。课间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茶叶、咖啡,贴上姓名标签的书包,教室外窗台上自取的日常用药,每天安排的提醒短信,以及结束时对培训过程剪辑出的短片,无不让人感动。就是我这个长期在办公室工作,看惯了各种接待工作的人,也觉得这个培训班的组织管理,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典范。

第四篇:清华培训心得

走进清华 领略风采 提升自我

青铜峡市汉坝小学

曹永娟

2017年7月11日至16日我有幸参加“2017年中小学吴忠市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赴清华大学研修学习”活动。怀着从未有过的激动心情,走进了当代学子魂牵梦萦的首席学府——清华大学。在清华大学有这样一句话“走进清华门,就是清华人,”这次总算圆了自己的清华梦。在这次短暂的五天学习时间里,我认真倾听了教授们精彩的讲座,领略了他们的智慧与风采,感受了百年清华厚重的文化底蕴。这短暂而充实的五天,让我真正体会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的内涵,汲取了名校丰富的知识营养,五天虽短,却让我铭记深刻。

一、感悟清华,传承校训

七月的清华园,骄阳似火,绿草丛荫,没有喧哗,只有宁静,清华的学子们,或在操场上挥汗如雨,或在图书馆博览群书,或在荷塘边激扬文字,处处洋溢这朝气。正如清华校风,“行胜于言”既要坐而论道,更要起而行之。这也正是清华百年校训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两句清华校训,博大精深,不光是我们为学的准则,更是我们为人的准则。

二、深化理念、拓宽领域

学校给我们安排了10个专题讲座,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涉及到从微课、翻转课堂到云课堂、领导力与执行力、语言表达的艺术、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制作、大数据下的课堂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让我们收获颇多。

赵国栋教授给我们讲的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改革,从“微课,到翻转课堂”从“快课”到“慕课”使我懂得互联网时代教师应该了解的新理念。李真顺教授的“语言表达艺术”让我们体会到“口才,是一切才能的先”有口才才让你更有风采。陈纪英教授的“教与学的思考”让我们懂得了在课堂上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心里素质和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怎样促进教与学的关系。王陆教授的“大数据与课堂观察”从“大数据分析”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多个模块的设计,唤醒自我反思,自我发展……. 教授们幽雅风趣的讲解,有如阳光雨露,和风细雨,滋润着我的心田,陶冶着我的情操,净化我的心灵,开启我的心智,理论与实践的火花在头脑中碰撞,实实在在的让我领略了授课大师们的风采,给我传递了最新的信息和技术。

三、提升了能力境界

专题讲座具有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从时代发展的最前沿,从不同的学科领域,不同的观察角色出发,给我们带来了一场自己能力大宴席。特别是满腹经纶博古通今的专家教授,他们的讲解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既有加强理论指导,又有成功实践经验,他们能抓住重点,层层剥开,让人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他们的授课使我掌握了更多的教学技能和经验,有了更多的教学新思想、新理念。

四、创新观念、改变作风 这次培训,专家教授们的授课结合实际且能推陈出新,既有引人深思的深厚学理,又有催人奋进的人生智慧,使我拓宽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提高了认识的能力,使自己能以新的、全面的理念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转变教学理念,这就要求今后要用所学,所想、所思,进一步开拓思维创新的勇气做好本职工作,开创新的教学思想,开拓新的教育理念,增添新的工作活力。

五、加强交流、收获友谊

47名学员,在胸带校徽接过班旗的那一刻起,都变成了兄弟姐妹。还记得小组才艺展示的那精彩的一幕幕,我们为精彩的发言,高超的演艺而热烈鼓掌,还记得每天开课、结老师们精彩的发言,让我们沉思、感动。成功的背后有学员们携手共进,相互勉励的感人瞬间。情感,在友谊中凝聚,在团队中升华。

百年清华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传承莘莘学子,我将铭记此次学习经历,秉持清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努力工作,求真务实,崇尚实干,立足本职,勇于开拓,大胆创新,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正身清心,努力在本职工作中做出新的成绩。

第五篇:清华学习培训体会

清华大学管理人员能力提升培训心得体会

我在清华大学参加了第二批次的培训学习。此次培训虽然只有短短五天时间,但由于是脱产培训,全部时间都在学校生活和学习,在这种全天候沉浸式的学习培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体会和难忘的回忆。

回顾培训的历程,我始终沉浸在老师们精彩的讲解中难以自拔,受益颇丰,知识上取得了极大丰富,思想上受到了强烈震撼,理念上获得了全面更新。下面我将此次培训学习的感受作简要汇报:

我感受到了清华大学的名校氛围。清华大学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其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几经更名至现在的清华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清华大学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坚持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清华风格的发展道路。建校以来,清华大学培养出无数精英,有无数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学术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漫步校园,我们可以目睹错落有致的屹立着古今中外各种风格的建筑,既有古代的皇家园林建筑和欧美古典建筑,又有仿莫斯科大学的俄罗斯式的建筑和后现代式的高科技园区。清华大学之行,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所百年名校厚重的文化氛围和独特的魅力与底蕴。

我感受到了学术大家的思想和人格魅力。学习期间,为我们授课的几位教授,大多是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有的观念超前、视角独特,有的幽默风趣、妙语连珠,除却他们讲授的丰富内容,最令我难忘的恐怕就是他们的忘我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孙立平教授对新时期经济转型及其前景的分析,田彩凤教授对清华文化与清华精神的介绍和讲解,刘峰教授对国企管理人员如何提升变革时代领导力的讲授,其余的每一位老师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对我们进行了深入浅出和通俗易懂的培训。短暂的清华学习生活,紧张而有序,充实而快乐,老师们在课堂上的教诲更加使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学术大家的人格和思想魅力。

我深刻认识到将学习成果转化吸收是提升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这次学习已经结束,虽然时间不长,但学习的内容丰富,好多内容仍需日后多加揣摩吸收,只有把这次所学习的知识与本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用所学到的知识去指导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驾驭本职工作的能力。通过学习加强了我对热点问题的掌握和分析辨别能力,让我进一步掌握了如何运用科学的领导方法增强个人领导能力,既有利于调动下属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有利于增强干部的执行力和创造力,提高工作效率,一些具体工作中领导的方式方法和技能技巧,对于今后工作的开展和调动干部的积极性是非常有利的。

我拓宽了视野,增强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通过全面系统地学习,我对如何推动工作开展有了进一步认识。工作开展好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条件,要有主角意识和责任意识,要通过提高自己的素质增强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更要树立过硬的工作作风。通过学习,使我对国际国内形势的认识更加清晰,也真正的体会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进一步增强了我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更加坚定了做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在清华大学的培训学习虽然已经结束了,我又回到了我的熟悉的工作岗位,但是我相信在学习阶段收获的知识和提升的思想,以及对工作更加真切的认知,一定会在我今后的工作中潜移默化的发挥作用。我要把这种好的学习方法和工作经验,自觉地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去,并不断坚持下去,不断完善提升自己的素质水平,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我将谨记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学以致用,付诸实践,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切切实实的行动,毫无保留的为的安全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上一篇:秋季开学第一课方案下一篇: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