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下册反思

2022-08-16

第一篇:九年级数学下册反思

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变与不变

多变归一

——探究旋转相似型的解法教学反思

大西关学校 张百敏 本节课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面图形关于旋转中心的旋转和图形的相似,探索它们的基本性质是《课标》对图形的旋转和相似的基本要求。通过图形的运动、变化,往往能获得对图形性质的猜测,图形的运动、变化也是探究几何问题思路、寻找解决几何问题方法的重要途径。

旋转相似型专题复习由于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并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本节课中,应多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

在几何问题的分析中,组成一个几何问题的图形的最简单、最重要、最基本的,但又是具有特定的性质,能明确地阐明应用条件和应用方法的图形,称为基本图形。基本图形分析法,就是一种建立在对图形和图形的性质的认识、分析、应用基础上的思考方法和分析方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把软件应用进课堂,让学生能够利用软件进行自主的学习是需要我们去探索和尝试的。如何更好的构建学生对于基本图形分析法的理解与掌握也是我们急需去研究和实践的。所以我在课堂上大胆让学生上台讲解,既锻炼了学生本人,也使生生间的交流更易接受。

在习题课的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要教给学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在较短的时间内抓住问题的本质,这样可以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目的.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学生挖掘、提炼、总结基本图形,以达到"做一题,通一类,会一片"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模型牢记于心,以不变应万变,变式训练中要找准基本图形。

几何教学中遇到过许多学生做了很多习题,但成绩还是提高不上去,主要原因是不善于总结和思考,误以为只要多做题就一定能把成绩提上去,所以盲目地陷入题海战术,每次拿到题目,不管怎么样盲目就开始解答,花费的时间很多但效果很差。殊不知很多的习题都来源于平时常见的一些基本图形,甚至有些难题也只不过把几个知识点巧妙地结合起来罢了,所以学习要从根本做起,这样学习才能真正做到减负高效。

第二篇:九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

湖南省凤凰县第一民族中学 九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

勾股定理的探索和证明蕴含丰富的数学思想和研究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载体。它对数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勾股定理是一坛陈年佳酿,品之芬芳,余味无穷,以简洁优美的形式,丰富深刻的内涵刻画了自然界和谐统一关系,是数形结合的优美典范。

教学中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能力为重点。为学生创设“做数学、玩数学”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从“会学”到“乐学”。

1、查资料

我让学生课前查阅有关勾股定理资料,学生对勾股定理历史背景有初步了解,学生充满自信迎接新知识《勾股定理》学习的挑战。

学生查得资料:世界许多科学家寻找“外星人”。1820年,德国数学家高斯提出,在西伯利亚森林伐出直角三角形空地,在空地种上麦子,以三角形三边为边种上三片正方形松树林,如果有外星人路过地球附近,看到这个巨大数学图形,便知道:这个星球上有智慧生命。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提出:要沟通两个不同星球的信息交往,最好利用太空飞船带上这个图形,并发射到太空中去。

2、讲故事

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数学家。相传2500年前,毕达哥拉斯在朋友家做客,发现朋友家用地砖铺成地面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

我讲毕达哥拉斯故事,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提出猜想。我配合演示,使问题形象、具体。教学活动从“数小方格”开始,起点低、趣味性浓。学生在伟人故事中进行数学问题的讨论和探索。平淡无奇现象中隐藏深刻道理。

3、提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一段生动有趣的动画,点燃学生求知欲,以景激情,以情激思,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

例如:一架长为10m的梯子AB斜靠在墙上,若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 8m. 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 2m ,那么它的底端是否也滑动 2m ? 尽管学生讲的不完全正确,但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抽象、概括的能力,学生经历了应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学生增长了知识,学生增长了智慧。

例如:《九章算术》记载有趣问题:有一个水池,水面是边长为10尺的正方形,在水池的中央有一根新生芦苇,它高出水面1尺,若把这根芦苇拉向岸边,它的顶端恰好到达岸边的水面,问这个水池深度和这根芦苇长度各是多少?

我通过“著名问题”探究,让学生了解勾股定理的古老与神奇。问题本身具有极大挑战性,激发了学生强烈求知欲,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愿望。学生讨论交流,发现用代数观点证明几何问题的思路。我配以演示,分散了难点,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

4、讲证法

我抛砖引玉介绍赵爽弦图,赵爽用几何图形截、割、拼、补证明代数恒等关系,具有严密性,直观性,是中国古代以形证数、形数统一的典范。赵爽指出:四个全等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中空的正方形,大正方形面积等于小正方形面积与4个三角形面积和. “赵爽弦图”表现了我国古代人对数学的钻研精神和聪明才智,它是我国数学的骄傲。这个图案被选为2002年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会徽。

1 随后展示了美国总统证法。1876年4月1日,美国伽菲尔德在《新英格兰教育日志》发表勾股定理的证法。1881年,伽菲尔德就任美国总统,为了纪念他直观、简捷、易懂、明了的证明,这一证法被称为“总统”证法。

我感觉学生是小小发明家。学生在建构知识的同时,欣赏作品享受成功的喜悦。

5、巧设计

练习设计我立足巩固,着眼发展,兼顾差异,满足学生渴望发展要求。练习有基础训练,变式训练,中考试题,引出勾股树,学生惊叹奇妙的数学美。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延伸,打开了学生思路,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空间。数学教学变得生机勃勃,学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我让学生讲解搜集资料,丰富了学生背景知识,体现了自主学习方式。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了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奋发向上学习精神。我让学生欣赏丰富多彩的数学文化,展示五彩斑斓的文化背景,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6、善总结

课堂小结是对教学内容的回顾,是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我强调重点内容,注重知识体系的形成,培养了学生反思习惯。

我还想对同学们说:

牛顿——从苹果落地最终确立了万有引力定律

我们——从朝夕相处的三角板发现了勾股定理

虽然两者尚不可同日而语 但探索和发现——终有价值

也许就在身边

也许就在眼前

还隐藏着无穷的“万有引力定律”和“勾股定理”……

祝愿同学们——

修得一个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

练就一双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

开启新的探索——

发现平凡中的不平凡之谜……

第三篇: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总体思路分析

1.本册书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二次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圆。

二次函数的学习是在学习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于函数概念的认识、研究函数的方法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通过学习,在丰富的现实背景中领会研究二次函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经过探究认识二次函数的基本特性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研究函数的基本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同时,也感受数学与数学的其他内容、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关注用从函数的角度考察问题,在问题求解过程中领悟函数的应用价值。二次函数是一个重要的初等函数,对二次函数的讨论为进一步学习函数,体会函数思想奠定基础。

在研究解直角三角形中,在锐角函数值与边的比值之间建立联系,形成概念,并用数学符号做出表示,便于说明和解决许多涉及三角形计算与测量的实际问题。教材把解三角形的知识融入到现实背景中,可以结合比、比例、图形相似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说理证明,加深理解,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函数”作好理论准备。

对于圆的学习,则充分利用圆的对称性,用对称的观点观察图形,以“变换”为工具深入探索,获得一批几何事实。关注圆与直线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对圆和几何图形的整体性认识。探索活动中关注识别复杂图形中几何要素和基本图形(特别是直角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关注图形的整体

结构和运动变化(图形的位置关系),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说理,确认有关结论。

2.教材设计与内容组织的考虑

(1)二次函数是一个重要的初等函数,对它的讨论是从最简单的二次幂函数开始的,研究它的图象和性质。一般的二次函数可通过配方变形做出解释,对图象的研究则是从最简情形的图象出发,经平移或轴对称变换(a﹤0时)得到(以顶点坐标为标志)一般情形下的函数图象。

明确函数的三种表示形式,体现了“数学多重表示和多种意义”的特征,便于从不同侧面对函数性质的觉察和从不同角度的整合中对二次函数形成整体性认识。用图象法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主要目的是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了解研究一般方程解的基本方法,发展估算能力,帮助他们进一步从函数的角度认识方程的解的含义,这些都有重要教育价值。

教材引入具有挑战性的应用性问题,目的是开阔视野,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事物”的习惯,提高对问题深入分析并进行数学表示的能力,提高“用数学”意识和水平。

(2)在直角三角形中先引入“锐角的正切”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接下来讨论正弦、余弦及“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这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此时的“三角函数”实际上是“三角比”。知识的发生是为了适应测量和

计算的需要,教材通过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巩固知识和加深理解,再现了“三角学”源起的历史进程。

(3)教材把《圆》放在几何学习的最后,不仅仅是图形比较复杂。由于对圆的研究需要借助直线形的有关知识,希望从图形性质的研究和图形位置关系的讨论为载体,对整个初中阶段中的几何知识,特别是研究方法进行回顾与提升。

几何学习有两条主线,有关图形性质的知识和研究图形的方法。知识的展开是由简单到复杂;研究方法可以是实验--论证,或从公理出发进行逻辑推演即演绎法。本套教材倾向于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论证,采取合情推理与逻辑推理相结合的方式,融几何方法于数学活动过程之中,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在《圆》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圆的最本质特性----对称,用变换的方法进行探索与发现,将通过观察、试验、归纳、概括、说理、证明等活动积累的数学经验也纳入教学目标之中。

二、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关注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1)对函数的认识是从七年级下学期开始的,引导学生关注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八年级给出了函数的概念,介绍了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九年级学习了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重视对函数实质的理解和用函数的观

点进行观察分析与运用。初中阶段对函数的定义(变量----对应)在二次函数最后的“读一读”中出现,明确的将函数从“关系”中分离出来。领悟函数的实质是教学的重点。

(2)在学习《圆》的过程中,应加深对图形性质内在联系的理解,关注图形的位置关系和结构性关系的认识。在探究的基础之上,可以让学生进行适当的几何证明,但不作统一的要求。

2.重视反思与知识的重组

义务教育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任务或问题驱动,教材提供了数学活动的线索,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个人的素质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 这种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与系统的知识传授相比,显得知识的系统性不强。其实这正如数学历史上所发生的情形,知识的系统化是在知识产生之后进行的(如欧式几何、微积分);更重要的,知识的系统性不应当简单地由老师(教材)告之学生,而应当让学生自己经历“系统化”的过程。因此,在初中阶段的最后学习过程中,尤其应重视反思与总结,对知识进行再组,形成符合逻辑的系统知识。这个活动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力图使得客观的知识结构成为学生自己头脑中的主观结构,而重组的活动经历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经验,使得学生由“学会”发展到“会学

九年级下册,是本套教材中的最后一册。这册书包括4章,约需26课时,供九年级下学期使用。具体内容如下:

第34章 二次函数 (约10课时)

第35章 圆 (约8课时)

第36章 抽样调查(约8课时)

第37章 投影与视图 (约10课时)

一、内容分析

第34章 二次函数

本章主要研究二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基本性质,用二次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用二次函数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这些内容分为三节安排。

第34.1节“二次函数”首先从简单的实际问题出发,从中引发和归纳出二次函数的概念;然后由函数开始,逐步深入地、由特殊到一般地、数形结合地讨论图象和基本性质,最后安排了运用二次函数基本性质探究最大(小)值的问题。这些内容都是二次函

第34.2节“用函数观点数的基础知识,它们为后面两节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看一元二次方程”从一个斜抛物体(例如高尔夫球)的飞行高度问题入手,以给出二次函数的函数值反过来求自变量的值的形式,用函数观点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几种不同情况,最后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抛物线)归纳出一般性结论,并介绍了利用图象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这一节是反映函数与方程这两个重要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的内容。

第34.3节“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安排了三个探究性问题,以商品价格、磁盘存储量和拱桥桥洞的有关问题为背景,运用二次函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教材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即列出函数关系式,进而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图象研究问题的解法。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认识再提高一步,从而提高运用数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章教学结束之后,学生在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包括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这些都是代数函数,即解析式中只涉及代数运算(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的函数。至此,学生对函数的认识已告一段落。将其推广到更一般的结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在此基础上,教材安排了三个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得出相似三角形的三种主要判定方法。教材对于其中第一个问题进行了推导证明,另两个问题的推导证明安排学生自己完成。接着,教材通过三个例题讨论在测量中如何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这些例题代表了测量中的常见典型问题。本节最后安排了相似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问题。

第四篇:九年级地理下册教学反思

反思

1兴趣,实在是一个听得我们耳朵起茧的词,现在小组学习,培养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精神。但是,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学生有了饱满的学习热情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自主学习能力和他们创新精神才能得以培养。小组合作,让学生互助互学有组织、有目的、有秩序的交流会给学生发现自我和展示自我创造机会,会给同学之间分享彼此观点的机会,会促进主体自我意识和创造性的发展。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部分学生无法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一人又不能一一顾及,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是最好的解决方式。小组合作的轻松氛围中,学生由被动地听讲变为主动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独特见解,即使有个别学生性格孤僻,不善表达,但在组内竞争的学习氛围下,他也会被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所感染并渐渐地融入到其中,产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小组合作是我们课堂上不可缺少的学生学习方式

反思2

学生需要一个能充分展示自我的自由空间,作为老师,我们需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民主的氛围,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信,使“学困生”也能产生发言的欲望,也能对问题畅所欲言,教师还应能及时捕捉到这一闪光点,给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也就是说要使学生全部积极参与教学,在课堂上,老师应不只关注“优等生”。而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困生”和“学优生”同时享有尊严和拥有一份自信。特别是发现到一个学困生在举了手时,应及时给“学困生”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发言,学生在发言中,虽然有时不能把问题完全解决,老师也要充分的肯定这些学生的成绩和能够大胆发言的勇气。

第五篇:九年级历史下册课后反思

第1 课

1. 比较突出的一点是,让学生联系我国近代社会实际,比较了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不同的原因,效果好。

2. 不是很到位的是没有把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区别详细地展现给同学们,应该很明确地给学生讲授:二月革命推翻了俄国沙皇专制统治,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推翻了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社会主义革命。

第2 课

1、引入以旧知识为桥梁,使学生不断递进知识,增加知识坡度,减轻学生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探究欲望,也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更全面,做的好。

2、本课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最大限度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主动探究,但效果不佳,学生理解掌握的只是一些知识层面、表面的东西,创新及深层次的探究等同于形式。究其根源,学生学习习惯受传统学习方法的影响。

第3 课

1.本课的学习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在难点处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从整体来看,教学各环节衔接较流畅,通过课件中的文字材料、图片、地图等方式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学习,能达到初步感知一战后国际形势的目的,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学生能较积极的投入学习,融入课堂,提出疑问,解决问题。

2.由于本课知识点较多,第一目所用时间过长,使的第二目学习的时间显得紧张,学生的自学不够充分,这也要求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对各环节的设计需要更精、更细。

第4 课

1.本课我的方法是层层分析,新授课时,对这样的教学思路比较满意,因为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设问、提问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真正让学生参与进来,并认真地阅读课本。

2.在课堂的实施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确给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很多发展空间。但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这无疑“雪上加霜”,即使是老师细致的讲解都未必使他们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更不用说自主学习了,这使得整个班级学习两极分化严重。

第5课

1. 课堂目标基本完成,课本和同步都处理了,并且重点内容学生能够掌握背诵。

2. 讲解内容太多,留给学生记忆的时间嫌少,如对法西斯主义的解释过多,利用了自由阅读卡和《我的奋斗》希特勒的反动理论以及板书了法西斯主义的特征—对内独裁,对外侵略扩张。另外,对希特勒上台后,对内采取独裁统治的措施以及反犹措施解释过多,如果让学生记忆一会效果就会更好。对德日法西斯建立的过程用表格出示很清晰,应该让学生动手填充表格,训练阅读概括归纳的能力。

第6 课

1.本节课自我感觉条理比较清晰,从法西斯的起源入手,到三个主要的法西斯国家的上台以及原因的分析,再到法西斯国家的逐步扩张,可以说,环环紧扣,步步深入,能够让学生在教学内容的逐步展开中掌握知识,形成自己的态度与情感。本节课引入的视频有助于教学内容的明晰,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关于二战的性质及影响的教学,我主要采用讨论法教学,但因学生受生活局限及教材影响,对二战性质的变化把握不准及破坏性灾难认识不足,因而就影响了“人类该如何有效的避免战争,争取持久和平”的延伸。给予学生问题讨论的时间不够充裕,学生来不及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观点的碰撞比较缺乏。

第7课

1.本课整体上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尽量多做多说多想多读,教者尽量少说,不得不说时能力求语言的简洁性和迷津点拨的适时性。“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正是本课堂定位的的基本理念之所在。

2.学生参与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论从史出的应用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学生进行节目表演的连贯性需要进一步排练。

第8课

1. 许多学生对美国的了解比较片面、零散,甚至存在盲目崇拜、妄自菲薄的现象。备课中我重视了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也注重了向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能辩证地看待美国的发达、人权及发达背后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人权现状,认识一个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应该肩负的责任和义务等现实问题,最后达成共识。课堂的辩论活动气氛很好,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看图解释美国的经济发展特点这一活动,设计好,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学生也兴趣深厚。

2. 巩固小节,是认识提升部分,我设计了“相信自己能行”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归纳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谈自己的认识,在提问前我强调了思考的方向,要从全局,考虑每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共因,可是学生还是把每个阶段的原因合起来一起回答,这让我觉得学生需要多进行开放性、主观性题目的训练。对学生辩论的结果,应进行总结引导,相信会更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探究得更开放、更深入。

第9课

1. 本节课采用了板块教学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思路清晰、问题明确,学习效果较好,而且采用了材料教学法,以材料为载体,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分析材料,提高归纳综合思维能力,历史材料得到学生的充分重视,体现了论从史出的基本教学原则和历史学科的人文性和综合性特点。以图表、图片导入,创设情景,既使学生通过分析得出二战后欧日经济发展快的理性认识,又从图片的强烈对比中直观感受欧日战后繁荣的景象,双管齐下,为展开教学作了良好的铺垫。

2. 本课的教学资源比较匮乏,如何既拓展教学又立足于教材,积极有效地调动学生理解原因、认识现象,使课堂真正活起来,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第10课

1. 采用多种方法,有效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学生对苏联解体的原因倍感触动,联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颇具现实意义,学生学习兴趣深厚,教学效果好。

2. 本课涉及到许多名词术语,学生理解较困难,需要教师充分准备,以解疑释惑。

第11课

1.创设情景设疑导入,激发兴趣,效果好。

2.东欧各国改革的措施学生理解困难,东欧剧变的原因较抽象,讲授中教师应具体化,并详讲。 第12课

1.历史的形势图,是历史空间直观而又客观的反映,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生动直观的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而且可以达到时间和空间的紧密结合。本节课中我充分运用形势图,起到良好的效果。

2. 本课的教学资源比较匮乏,如何既拓展教学又立足于教材,积极有效地调动学生理解原因、认识现象,使课堂真正活起来,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第13课

1.本课内容紧紧围绕一个主题——中东地区的局势动荡,按照“战火频仍的中东——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展开叙述。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中东矛盾的复杂性这一关键问题。解决好了这一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二战后世界政治局势的把握,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2. 教师课前应指导学生对中东问题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多搜集典型材料和与当今时政热点有关的材料。在这方面我做的还不够,另外,学生们搜集的资料存在多、杂、乱等问题。有的资料在这节课中根本就用不着,浪费了学生们的精力和时间。

第14课

1.小组讨论给学生比较大的思考和交流空间,能基本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特点和要求,并且收到了较好效果。教师适时导学、导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在冷战政策的学习中用时太多;教师激情不够,课堂气氛不活跃;原因可能是平时上课即以教师的讲解为核心,以考试为根本目的,以中考为出发点,几乎很少考虑学生的知识生成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讲述取代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力争克服这一弊病。

第15课

1. 本课我主要采用讲述法、提问法、启发法和讨论法来教学。学生能积极参与,但对于讨论思考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却无法积极参与,而且参与的人数少,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冷却下来,很难继续进行,在此情况下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启发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同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 回顾这节课的整个过程,对于美国“人权高于主权的”讨论做得不够到位,应该充分结合本课的“活动与探究”的内容来讨论,更有说服力,那样就会更好地揭露美国所鼓吹的“人权高于主权的”的本质,让学生更加了解美国“人权”的真面目。

第16课

1.由于本课话题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较多,所以学生较为熟悉。基于这种情况,我重新调整了教学内容。先讲了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然后介绍了中国的漫长的“复关”和“入市”之路,最后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全球化”的“双刃剑”现象。在课堂小结中引导学生归纳全球化的形成过程,再次点明本单元的主题,效果好。

2.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也发现了问题。同学们讨论问题的思路不够开阔,论点明确,但常常是论据不足。

第17课

1. 本课时代跨度大,内容多,对学生知识水平要求较高。初三学生学习基础较好,思维较深刻,但有时课堂积极性不足。为此,以慈禧太后的两个小故事引导学生回顾前两次工业革命,调动学生参与,让课堂有效性与趣味性相辅相成,引发学生更开阔、灵活的思考,效果好。

2.以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为主线,运用“范例导学”,将本课划分为:“历史回眸”──“活在当下”──“ 思考未来”三大板块,将中国史融入到世界史中,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历史与时事的有机整合,实现体系的形成,知识的再现迁移、运用以及情感升华。

第18课

本节课在课前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一方面预习了教材,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课堂上又是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代表交流展示成果,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2.本课在教材的处理上也做了大胆的整合与取舍。一是把两节内容放在一课时内完成;二是在文学、美术作品的选择上不是面面俱到,这样能够较好地解决目前课时紧张的问题。

上一篇:节前安全大检查汇报下一篇:纪念五四运动演讲稿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