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项目勘测方案

2023-03-06

一项工作不能盲目的开展,在开展前必须要进行详细的准备,这就是方案存在的意义,那么要如何书写方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土地整治项目勘测方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土地整治项目勘测方案

土地整治项目权属调整方案

权属调整方案

《关于x年x市xx县x镇x村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项目》

权属调整方案

1、土地权属现状

项目区内土地总面积

hm2(

亩)。项目区土地包括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项目建设规模

hm2(

亩)。界线清楚,权属没有争议。

根据xx县国土资源局提供的x年x月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统计结

2合x年项目区1:x施测地形图,项目区边界内总面积为

hm(

亩),土地利用现状情况为:耕地

hm2(

亩),占总面积的x%;园地

hm2(

亩),占总面积的x%;林地

hm2(

亩),占总面积的x%;其他草地

hm2(

亩),占总面积的x%;交通运输用地

hm2(

亩),占总面积的x%;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hm2(

亩),占总面积的x%;其他土地

hm2(

亩),占总面积的x%;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hm2(

亩),占总面积的x%。项目区内土地权属明确,没有权属纠纷。

2、权属调整的原则与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等法规,调整土地权属,其调整原则有法律原则、效益原则、权力原则和因地制宜原则,有利于耕种和规模经营原则,公平、公正、自愿原则。

3、权属调整的内容与方法

1、规划实施后土地的重新分配:按照自愿、等面积或等价的原则进行重新分配土地,保证农民分到与原面积基本相同,质量相当,并尽可能集中的土地。

2、纠纷处理:对于整理后产生的纠纷,应充分发挥群众及基层干部的作用,做认真细致的工作,自下而上已公开会议的形式进行调节。一时难以解决的,以有利于生产和稳定的原则,待界限确定后重新处理。

4、权属调整程序

(1)成立工作小组。工作小组由县主管领导、县国土资源局、乡政府和村民代表组成,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乡政府。工作小组的任务是提出产权调整具体方案,解决纠纷,接受群众来信来访。

(2)调查分析现状、听取意见。通过对现状的调查,了解产权情况,听取农民干部及对整理的要求,同时大力宣传开展土地整理的作用和目的。

(3)土地重新调整分配方案以村社领导及村民代表意见为主,并将初步方案提供给镇里进行讨论,待初步方案修改后予以公告。

(4)实施。依据所制定的方案组织人员对现有土地面积和规划后的土地面积进行测量,土地评估和实地指界、确权,并进行登记。

通过土地整理后,使用权发包给农民,权属依照上述原则、方法调整,并进行使用权变更登记。

请批示。

xx县土地整治中心

x年x月

第二篇:土地整治项目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编制

土地整治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等,提高农村土地质量和效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提高灌溉保证率,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农业生产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项目区内田,水,路,林进行全域规划,全面设计,将直接改善项目区内灌溉不力,交通不畅,土地产出低下的问题。结合当地工作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一、工作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提出要有序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了规划期内土地整治的目标任务。近年来,各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积极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整治,落实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在坚守耕地红线和节约集约用地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随着土地整治工作由点到面深入推进,特别是由单纯的补充耕地向补充耕地、提高耕地质量、基本农田建设、节约集约用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转变,保障土地整治有序、规范、有效实施。

土地整治规划通过对项目区内田,水,路,林进行全域规划,有利于整治资源、引导资金、整体推进土地综合整治、有效补充耕地、提高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切实落实耕地保护目标任务;有利于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农村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指导原则

编制土地整治规划应当遵循以下指导原则:

(一)依法依规科学规划

项目区规划设计要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与农业、水利、林业、交通、城镇等部门的专项规划相协调,综合考虑土地整治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树立“大破大立”的主导思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坚决打破

过去由于权属界、承包界、个人自发开垦等原因形成的地块零乱、渠系、道路弯曲,不符合自然规律、不利于机械化耕作的生产现状,坚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逐步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

(二)因地制宜

项目区建设要因地制宜,针对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关键性障碍因素,通过水利、农业等措施,对项目区田、水﹙渠、沟﹚、路、林、村等综合配套治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使项目区农田水利设施和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达到田成方、林成网、路通畅、渠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的标准化农田。

(三)专家领衔公众参与

充分利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土地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加强重大问题研究,认真听取专家意见,加强规划的咨询论证。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扩大公众参与,认真听取土地整治范围内的群众意见,坚持尊重民意、量力而行,编制规划,增强规划编制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实行科学、民主决策。

三、工作目标和任务

(一)工作目标

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集中资金统筹开展标准农田建设、建设用地整理、废弃地复垦、未利用地开发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确保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结合项目区实际,开展农村地质灾害防治和村屯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更新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在项目区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通过整治,增加耕地面积,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二)工作任务

1、加强标准化优质农田建设,促进农田集中规模经营。采取适宜的工程措施,平整土地,归并分割细碎的地块,形成土地的规模经营。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改良土壤质地、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提高耕地质量,提升农田地力等级和生产能力,促进粮食单产能力。

2、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建设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和小型水库、山塘、陂坝、灌排泵站等水源工程,改善农用地灌溉条件,提高农田灌溉保证率。构建田村路网、提高道路通达度和建设标准、方便农产品输送,降低农产品输送成本。因地制宜开展农田防护和水土保持设施建设,提高农田防灾抗灾能力。

3、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促进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对农村宅基地进行统筹规划安排,引导农民住宅相对集中建设,促进自然村落适度撤并、对腾退宅基地、村内废弃地、闲置地进行整治、宜耕则耕、宜建则建、合理利用,促进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4、开展村庄基础设施更新建设,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结合项目区实际和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开展项目区内村屯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更新建设,促进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开展项目区内地质灾害防治、消除灾害隐患,保护农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工作步骤

1、加大宣传力度,配合国土局搞好土地整治宣传工作,为项目踏勘及规划设计夯实基础。

2、进行现场踏勘,做深、做细项目区的各项基础工作。现场踏勘需当地村组的负责人陪同,踏勘人员可现场咨询了解项目区内的水源及走向,交通设施情况及村民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为下一步的规划施工图设计提供实用性及可操作性。

3、根据现场踏勘的情况,按照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的要求,结合《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标准》及《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标准》以及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对项目区内的田、水、路、林、村进行统一工程布局,拟定初步布局方案。

4、初步布局方案拟定后,邀请当地的相关技术人员和村民代表进行充分讨论,提出相关的具体意见,规划设计人员针对相关意见和要求结合土地整治标准,对方案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形成最终规划成果上报省国土厅。

五、人员及时间安排

项目区建设规模较大,根据项目工作量的情况,在具体的工作中全程由项目负责人负责和组织,技术负责人协调具体项目操作过程。

1、项目踏勘阶段

在项目踏勘阶段,由技术负责人牵头规划设计人员白天踏勘,晚上上图,边踏勘边上图,一是可以充分节约时间,二是对白天现场踏勘的回顾,加深印象。

2、初步拟定方案阶段

踏勘完成后,进入内业制图,拟定初步布局方案。根据踏勘上图的结果,调整和新增规划,全盘布局。

3、初步设计阶段

初步布局方案拟定后,根据项目初步拟定方案,进行项目的规划设计和投资预算等。进行项目区内重要水工建筑物(桥、涵、闸、泵站等)单体图的设计,设计人员开始统计项目区内的工程量,编制项目区的投资预算,编写施工图设计报告,形成初步成果。

4、意见征询阶段

初步成果形成后,所有项目技术人员参与,根据初步设计成果到项目区征求当地有关农业、水利、交通等部门的专家、及村民的意见,然后根据专家及村民们的意见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

5、内部审核及上报阶段

公司技术质量审核小组将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立即提供反馈意见,规划设计人员迅速对反馈意见核实和进行必要的修改,形成本项目的最终规划设计成果,上报给省国土资源厅。

第三篇:土地整治项目跟踪审计现场实施方案

一、准备工作: 1.技术准备:

审计人员应先充分了解规划设计方案,熟悉项目施工图纸、施工工艺过程和技术要求,特别要注意将工程量清单计价表中需要计量的数据列出表格,通过现场实测计量,形成最终结算审计的工程量数据。同时对影响清单工程量相关的原始数据,亦应在备注栏中详细记载,以便对清单工程量进行合理的分析、整理、归集,保证数据准确真实。

2.设备准备:

(1)交通工具:秭归地处山区,项目区交通复杂,山路难行,审计单位应配备性能较好的越野车辆,选择有山区驾驶经验的司机,以保证审计小组安全准时到达项目区开展现场计量工作。

(2)计量器具:审计单位应根据项目需要配备足量的计量工具。为:皮尺、钢卷尺、滚尺、数码相机等,以供现场使用,同时配备电脑、打(复)印机等相关办公设备备用。

3.人员准备:选配有土地整治项目跟踪审计经验的人员组成审计组,现场工作一般不少于6人,保证在现场计量时分三个小组同时开展计量工作,必要时加派人员参与现场计量工作。

二、现场实施:

1.确认现场实物是否在规划设计及变更设计范围内,审计组到达现场首先应对比规划设计图纸,确认拟计量的实物是否属设计及变更范围内,必要时可向乡土管所人员、监理、村委会参与人员询问。查验现场实物是否按设计标准施工,工程质量是否合格,确定是否可进行计量。

2.现场计量标准、方式、控制程序、数据记录程序:

现场计量一般应由参建单位(建设单位、现场监理、施工单位、村委会)加审计小组人员共同完成。计量组可分小组进行,审计人员与参建单位人员进行编组,一般要求每个计量小组有两名审计人员,一人负责读尺,一人负责记录数据。要求读尺准确,记录无误,必要时加备注说明。审计人员在现场应特别关注施工现场自然地理环境对施工项目的影响,充分考虑有些特殊地段施工项目因地理条件限制会造成实际消耗大于或小于设计给出的消耗量,对此审计人员应进行详细的记录,便于竣工结算时与监理隐蔽记录资料核对,确定是否纳入竣工结算。

现场计量数据资料应由参加各方签字确认,原件由审计组保存,待竣工结算完毕交整治中心存档。可复印交土管所、监理、施工单位使用。

3.数据分析、统计、计算:

第四篇:农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编写指南 (试用)

为规范开展农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根据农村土地整治相关政策要求,制定 本指南。

一、总则 1. 基本原则

示范项目要坚持科学规划、严格监管、实现耕地总量增加、高产农田比重增 加;坚持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布局结构优化;坚持以人为本、群众自愿;坚持因 地制宜、量力而行;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

2. 基本条件

示范项目的确定和建设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专项规划, 并与 村镇体系等规划做好衔接,主要安排在城镇郊区、中心村镇,以及人口稠密、经 济发达、 土地供求矛盾尖锐的城镇化地区。 示范项目要以县为单位相对集中安排, 可以涵盖单个或多个行政村,集中连片,实现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全 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 。涉及使用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要严格执 行增减挂钩的有关政策规定,严格控制在增减挂钩试点范围内,且增减挂钩指标 不超过国家下达的计划指标。

3. 程序性要求

3.1 专项调查 实施方案编制前,相关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开展专项调查,查清拟建区土地 利用现状、权属、等级,分析本地区农用地整理潜力、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废弃 地复垦潜力以及未利用地开发潜力及城镇建设用地需求, 了解当地群众改善生产 生活条件和整治意愿。 项目区选择 3.2 项目区选择 示范项目要选择村民自愿、政府重视、村级班子号召力强,整治类型有代表 性、资源有潜力,外部相关基础设施条件基本具备的村设置项目区,有条件的地 方可以乡(镇)为单位设置项目区。项目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1)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并与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新农村规划等相协调;版本号 1006.04 —1—

农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编写指南

(2)项目实施应体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基本要求,能改善农民生 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3)项目建设应能引导城乡用地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推进土地节约集约 利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4)项目实施应符合当地群众意愿,切实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的 土地合法权益。 3.3 规划设计 项目所在县级人民政府要依据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采 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开展项目区规划设计,确定项目范围、布局和整治 时序,落实新增耕地、建设用地整治规模等约束性指标和各类工程建设内容。规 划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明确项目的由来和背景,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确定项目建设目标 和任务; (2)确定项目建设规模,划定项目分区,说明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落实 新增耕地来源; (3)选定规划方案,确定建设内容,明晰工程分类,明确设计深度; (4)汇总工程量,估算项目投资,确定筹资计划; (5)分析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6)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相应结论。 涉及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规划设计内容还应包括: (1)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农民住宅建设、拆迁补偿安置等各类工程 建设内容和时序; (2)周转指标规模及使用、归还计划; (3)土地权属调整、安置补偿方案; (4)各类资金支出范围和使用条件。 3.4 论证与听证 论证与听证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论证, 并对论证后的规划设计方 案组织听证,经所涉及的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涉及农户搬迁的, 要由乡镇人民政府与被搬迁农户签署同意搬迁意见。 3.5 申报与审批 申报与审批 示范项目原则上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申报,省级国土、财政部门审核,省级 人民政府批准。 省级国土、财政部门在各单个项目审核的基础上,汇总相关数据资料,组织 编制省级示范项目实施方案,报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备案。省级人民政府应组织

版本号 1006.04 —2—

农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编写指南

国土、城乡建设、农业、交通、水利等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和分工,按现行审 批程序申报审批,并具体组织实施、管理和验收。

4. 实施方案编写 实施方案编写

《农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实施方案》 (以下简称为《实施方案》 )是根据示范 项目建设目标任务、资金计划安排等相关控制性指标,以项目区为单元,在完成 相关规划设计、落实工程建设内容(参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TD/T 1012-2000)《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报告编制规程》 、 (征求意见稿) 、省 级《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试行) 、 》等相 关技术标准) 的基础上, 经省级国土、 财政部门组织审核后, 汇总相关数据资料, 从省级示范项目建设的宏观层次,设定项目实施流程、进行工程量分解,据 此安排估算资金的分配,并提出促进项目顺利实施的控制、管理和保障的制 度与措施。 实施方案应主要内容包括: (1)说明项目概况,确定编制依据; (2)落实项目区和实施片区,确定土地整治的面积与范围、新增耕地规模、 提高粮食产能总量、节约建设用地面积等指标,提供相关汇总数据; (3)明确项目实施流程,确定建设任务和计划; (4)明确项目组织部署,说明项目公告、监理、招投标等制度安排; (5)核实项目建设条件,组织施工布置,制定主要工程措施; (6)提出项目实施的控制、管理和保障措施。

二、编写大纲 编写大纲

《实施方案》可参考以下提纲编制

目 录

1.综合说明 1.1 项目背景 1.2 项目概况 1.3 建设内容与投资 1.4 指导原则与编制依据

2.项目分析 2.1 合法性分析 2.2 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 2.3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分析

2.4 新增耕地来源分析 2.5 水土资源分析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2.6 潜在风险分析 3.规划方案与建设内容

版本号 1006.04 —3—

农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编写指南

3.1 规划目标 3.2 建设标准 3.3 总体布局 3.4 工程量汇总 4.投资估算 4.1 编制说明 4.2 费用构成 4.3 资金筹措 5.效益评价 5.1 社会效益分析 5.2 生态效益分析 5.3 经济效益分析 6.实施计划 6.1 实施流程 6.2 建设计划 6.3 投资计划 6.4 监测与评价 7.实施准备 7.1 组织部署 7.2 项目公告 7.3 项目监理 7.4 项目招投标 8.实施控制 8.1 进度控制 8.2 资金控制 8.3 质量控制 8.4 安全控制 9.实施管理 9.1 协调管理 9.2 权属管理

9.3 变更管理 9.4 验收管理 9.5 档案管理 9.6 后期管护 10.实施保障 10.1 组织保障 10.2 政策保障 10.3 制度保障 10.4 技术保障 11.结论与建议 11.1 结论 11.2 建议

版本号 1006.04

—4—

农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编写指南

1.综合说明 . 1.1 项目背景

分析项目提出的缘由。从宏观层面分析项目建设对耕地保护、新农村建设、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从区域层面分析项目建设对优化城 乡用地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缓解城乡用地矛盾的意义;从项目层面分析项 目建设对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和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比重,改善农村生产 生活条件等方面的作用。

1.2 项目概况

说明项目名称、项目区位置、范围与地貌类型、工程类型模式;列出各项目 区建设规模、建设地点、新增耕地面积;分析提高生产能力、改善生态环境的前 景;说明项目实施对提

高区域基本农田建设标准、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和缓解建设 用地供需矛盾的前景。

1.3 建设内容与投资

说明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建设工期、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方式。

1.4 指导原则与编制依据 指导原则与编制 与编制依据

说明《实施方案》编制的指导原则,以及依据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技术 标准、相关规划及其他基础资料,说明主要资料数据的来源与获取方法。

2.项目分析 . 2.1 合法性分析

(1)法律法规 分析项目建设与有关法律法规的一致性。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 分析项目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的一致性。 (3)其他规划 说明项目与基础设施规划、 农田水利规划、 新农村建设规划、 生态退耕规划、 环境保护规划和其他相关规划的一致性。

2.2 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

确定土地利用的主要限制因素,提出针对土地利用限制因素的改善措施。 主要对影响项目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但可通过工程或生物措施加以改善的 水、土、生态等限制性因素(包括有效水资源不足、水质恶化、土壤肥力降低、

版本号 1006.04 —5—

农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编写指南

耕层土壤浅薄、水土流失等)进行分析。

2.3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分析

涉及使用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需分析项目实施的基础条件,包括农村 集体建设用地现状、 闲置 (废弃) 或低效建设用地复垦潜力、 建设用地供需矛盾、 前期挂钩置换试点经验、群众意愿等。说明拆旧区与建新区的建设地点、建设规 模、拆旧区耕地增加潜力;说明建新与拆旧的协调衔接关系;分析农村建设用地 整治方案的实施对提高区域基本农田建设标准、 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和缓解建设用 地供需矛盾的前景。

2.4 新增耕地来源分析 新增耕地来源分析

分析土地利用结构,确定新增耕地来源。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相关基 础资料,查明项目区农用地整理潜力、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废弃地复垦潜力以及 未利用地开发潜力,落实新增耕地来源。

2.5 水土资源分析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水土资源分析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分析与生态环境影响

县级项目申报材料中要包含水土资源分析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并由具备资 质的机构出具专项报告及论证意见,省级国土部门在相关资料汇总的基础上,从 宏观层面对示范项目建设水土资源平衡状态与生态环境影响进行综合分析, 提出 分析结论。

2.6 潜在风险分析

从自然条件、生态环境条件、工程条件、技术条件、资金条件、社会影响等 方面分析项目进行中及实施后可能面临的潜在风险, 并提出应对潜在风险的对策 措施。 其中自然条件潜在风险主要存在于水文气象方面,表现为异常天气的出现, 如台风、暴雨雪、洪水、滑坡、泥石流、塌方等不可抗力的自然因素和其他影响 项目实施的自然条件; 生态环境条件潜在风险主要针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 不确定性,分析项目实施可能带来的生态变化和环境影响;工程条件潜在风险主 要存在于地质地基条件方面, 表现为项目规划设计所依据的地质资料和地基技术 与实际出入很大, 处理异常地质情况或遇到其他障碍物导致的工作量增加和工期 延长等; 技术条件潜在风险表现为技术规范与技术标准的差异以及特殊工艺的处 理等;资金条件潜在风险表现为要素市场价格波动、金融市场变化和国家政策调 整等;社会影响潜在风险表现为项目实施导致的权属调整纠纷、补偿安置标准、 农民长远生

计保障等。

版本号 1006.04

—6—

农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编写指南

3.规划方案与建设内容 .规划方案与建设内容 3.1 规划目标

说明项目实施所预期达到的规划效果。 规划目标的确定需充分考虑项目建设 背景,从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合理确定重大项目所预期达到的总体目标和分 区目标、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包括扩大农用地及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生产力水 平、提升区域基本农田建设标准、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和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的 前景、改善生态环境等内容。

3.2 建设标准

按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TD/T 1012-2000)和省级《土地 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 ,合理确定田块规格、平整度、灌溉、排水、道路、农 田防护与生态保护等各项工程的建设标准,并说明选取依据。

3.3 总体布局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当地自然资源条件, 对项目建设范围内的土地利用 进行空间布局的优化组合,对各类用地进行统一规划,确定用地比例、面积,选 定土地利用结构的最佳方案,确定各类用地的布局与分布。

3.4 工程量汇总

根据各单个项目区规划设计成果汇总工程量。

4.投资估算 . 4.1 编制说明

投资估算按照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试行稿) 》 要求编制; 人工单价费和定额不足部分可依据省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 准制定;材料、设备等单价按照编制年市场价格水平确定。 考虑到不确定性因素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可以预算结果乘以 1.1 的扩大系数 确定项目估算。

4.2 费用构成

说明费用构成和计算标准。

4.3 资金筹措

提出项目投资组成、投资承诺意见和资金筹措方式。

版本号 1006.04

—7—

农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编写指南

5.效益评价 .效益评价 5.1 社会效益分析

阐述项目实施的社会效益。需说明项目实施在保护耕地、改善农村生产生活 条件、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 等,宜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5.2 生态效益分析

阐述项目实施的生态效益。需说明项目实施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水土 流失、增加林木覆盖、优化生态结构所取得的效益等,宜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的分析方法。

5.3 经济效益分析

经济效益分析采用非盈利性项目静态分析方法,通过投入产出分析,定量计 算因有效耕地面积增加、 耕地质量提高、 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带来的农业产出增加、 成本降低和农民收入提高等。

6.实施计划 .实施计划 6.1 实施流程

说明项目实施流程,包括: (1)总工期和起止时间,各项目区工期和起止时间; (2)

先导工程、骨干工程、田间工程的衔接程序及关键节点时间; (3)提出实施总体进度安排。

6.2 建设计划

按分解工程量,重点进行先导工程和骨干工程的建设安排。

6.3 投资计划

根据建设计划确定的工程量安排投资分配计划。

6.4 监测与评价 监测与

说明对项目计划(包括季度计划、计划、分项工程计划)的监测与评价 办法;说明监测评价结果的处理办法。

版本号 1006.04

—8—

农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编写指南

7.实施准备 . 7.1 组织部署

说明项目的领导方式、组织机构、部门协调等的制度安排,明确项目参与各 方的职能和权利义务关系。

7.2 项目公告

说明项目公告的基本要求、主要类型、内容规范、公告形式和时间安排等。

7.3 项目监理

说明监理选择的基本条件和要求,说明监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模式。

7.4 项目招投标

说明项目招投标的基本原则、 拟采用的招标方式和招标范围、 标段划分方法; 说明投标人的基本条件和投标文件的提交要求;说明开标、评标以及合同授予的 要求。

8.实施控制 . 8.1 进度控制

说明监督、管理、控制项目实施进度的具体措施;说明可能影响进度的不确 定因素及其应对预案。

8.2 资金控制

说明项目资金管理的制度安排,包括投资估算、预算、概算、决算、核算制 度,资金审批、支配管理制度,专项资金监督管理制度等。 说明项目资金的来源和筹措方式, 确定中央支持与地方配套资金的构成和拨 付方式。

8.3 质量控制

说明各项建设内容的质量目标,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明确工 程质量建设标准;提出工程质量控制方法。

8.4 安全控制

明确安全生产的要求和目标,说明安全生产的责任与保障措施,提出施工安 全的检查手段和突发事件的紧急预案。

版本号 1006.04

—9—

农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编写指南

9.实施管理 . 9.1 协调管理

说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协调组织关系、配合关系、约束关系等内容。 协调组织关系,主要解决项目的分工与配合问题,理顺项目组织内部、项目 相关单位以及项目参与人员的相互关系; 协调配合关系,以求组织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的齐心协 力,解决项目实施中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技术、信息等的供求平衡; 协调约束关系,主要是要了解和遵守政策法规的约束,在项目实施中保持与 相关管理制度的规范统一。

9.2 权属管理

明确项目区内土地权属状况和土地权属调整的范围; 说明土地利用权属现状 和现有权属的问题的解决措施;说明土地权属调整的原则;说明土地权属调整的 形式和程序。

9.3 变更管理

说明项目可能变更调整的原因;说明变更调整的原则、审批程序;说明变更 材料的编制要求;说明变更计划的实施措施等。

9.4 验收管理

确定项目验收的组织和执行部门; 明确项目验收标准和要求; 制定验收程序; 说明验收的内容与形式等。

9.5 档案管理

说明项目档案管理的归档范围、整理排序方法、检索途径、借阅规则等;说 明档案检查的方法、保管的有效期以及其鉴定、销毁方式等。

9.6 后期管护

明确项目工程管护的原则、管护工作组织和人员安排以及经费来源;说明管 护的工作任务和责任范围;分工程类别制定管护措施。

10.实施保障 . 10.1 组织保障

从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宣传动员、充分发挥群众、落实权利义务等方面说明 组织保障在项目实施中的应用。

版本号 1006.04

—10—

农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编写指南

10.2 政策保障

说明地方为保障项目顺利实施所制定或拟定的政策措施。

10.3 制度保障

说明项目法人制度、 项目招投标制度、 工程监理制度、 代建制度、 合同制度、 公告制度、审计制度等在项目实施中的应用。

10.4 技术保障

说明项目实施的技术保障措施,包括组建专家队伍、建立监控体系、加强人 员培训等在项目实施中的应用。

11.结论与建议 . 11.1 结论

对《实施方案》进行综合评价,提出研究结论。

11.2 建议

(1)提出项目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2)提出项目实施中需要有关方面协调解决的问题;

(3)提出政策支持的意见和建议。

第五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编制程序与方法

1 项目方案的编制程序

1.1 组织与技术准备

1.1.1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以县级主要领导为挂帅的县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下称“综合整治”)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研究制定政策和确定工作计划;研究协调解决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和方案编制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审查方案并上报审批。

1.1.2 整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方案的具体编制工作。各有关部门和涉及村要指定联络员,负责向办公室提供有关资料,反映用地需求和村民意愿或意见,参与方案的研究与协调。

1.1.3 制定工作计划。包括规划设计指导思想、工作步骤与方法、工作人员组成与分工、工作经费筹措等。

1.1.4制定技术方案。包括规划设计依据与目的、方案编制和工作步骤与方法、技术路线,方案成果与要求等。

1.2 宣传发动,村民参与

综合整治工作涉及项目区内的家家户户,关系到每一户、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乡级以上政府和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应认真宣传浙委办[2010]1号、浙土资发[2010]14号的文件精神。在宣传发动过程中,重点宣传“政府主导,市场推动;统筹规划,整体推进;村为主体,惠及农民;土地节约,人口集聚;注重实效,量力而行。”精神的贯彻与解读,使村民了解综合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促使村民自觉、主动地参与综合整治工作中去;在方案编制和项目实施过程中,始终贯彻“整治前农民乐意、整治中农民参与、整治后农民满意”的原则,切实保护村民的切身利益。

1.3 部门协作,共同编制

方案是对项目区内的土地进行“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 的编制,其内容丰富、涉及部门多,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性工作。因此,在编制方案过程中,县级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应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对涉及行业的各有关部门进行协调;在符合浙土资发[2010]14号文件要求的前提下,承担编制方案的单位应认真吸收各部门的方案意见与建议,并将其纳入方案的编制成果之中,完善方案编制的成果。

1.4 收集资料

1.4.1 基础资料。

1.4.1.1 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貌、土壤、水文、自然灾害等;

1.4.1.2 资源状况。包括乡镇、村域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景观资源等;

1.4.1.3 人口资源。包括乡镇、村历年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非农业人口、流动人口、暂住人口等;

1.4.1.4 经济发展资料。包括历年乡镇、村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等;

1.4.1.5 集镇、村庄建设及基础设施状况;

1.4.1.6 乡镇、村主要产业发展状况;

1.4.1.7 农业普查资料;

1.4.1.8 乡镇、村域生态环境状况;

1.4.1.9 乡镇、村庄历史资料。

1.4.2 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资料

1.4.2.1 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资料,包括数据、图件和报告;

1.4.2.2 历年土地统计资料;

1.4.2.3 历次非农业建设用地清查资料;

1.4.2.4 待开发土地资源调查及其他专项用地调查资料;

1.4.2.5 土地评价、土壤分级资料。

1.4.3 有关土地利用的规划资料

1.4.3.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1.4.2.2 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料;

1.4.2.3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资料;

1.4.2.4 国土规划、县域规划、城镇规划、开发区规划、农业区划、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及林业、交通、水利等各专业部门涉及土地利用的规划资料。

1.5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5.1 影响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对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矿藏、景观、灾害等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人口、集镇化(或中心村)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主要农产品产量与商品化程度、基础设施建设等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比较,明确本乡镇、村级土地利用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

1.5.2 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及动态变化分析:根据土地详查、变更调查、土壤监测及人口、土地、农业、城乡建设统计年限,分析、比较各类土地的面积、人均占有量和质量,以及土地利用近10年的变化情况,研究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1.5.3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结合土地资源条件,分析各类土地比例关系及各类土地在全县范围内的分布是否合理,总结土地利用的特点和规律。

1.5.4 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计算土地开发利用率、各类用地实际利用率、集约利用水平和土地产出率、生产率相比较,评价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的高低。

1.5.5 归纳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中反映出土地利用特点和各种土地利用问题,分析规划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影响因素,分清轻重缓急,提出规划要重点解决的土地利用问题。

1.6 土地供需预测

1.6.1土地供需预测的步骤与方法

1.6.1.1提出对人口和各部门用地的要求;

1.6.1.2 分析土地利用潜力,测算各类土地供给量;

1.6.1.3 各部门根据预测要求,测算规划期间的人口和用地数量、类型,提出用地布局要求;

1.6.1.4 对部门用地预测结果进行初步审核,凡不符合预测基本要求的,由有关部门修改或重新进行预测。

1.6.1.5 汇总各类土地的供给量与需求量。

1.6.2 土地供给量测算

1.6.2.1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远景潜力分析

一是在分析各类农用地实际利用水平、集约程度的基础上,测算农用地整理和集约利用增加农用地有效利用面积、提高土地单产的能力。

二是在分析各类建设用地实际利用水平、集约程度的基础上,测算各类建设用地调整改造的能力。

三是调查各类废弃地的面积、分布,评价废弃地适宜复垦利用方向合数量。

1.6.2.2 土地整理、复垦与开发规模预测。根据国家合地方政府有关政策要求合投资能力,通过投入产出合费用效益分析,预测规划期间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为各类用地的数量合预期效益。

1.6.3 人口预测

1.6.3.1 预测采用的总人口基数与政府正式公布的人口数一致。

1.6.3.2 规划期总人口的预测分为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预测。

1.6.3.3人口机械增长预测宜由计划生育部门为主进行。人口自然增长率应根据计划生育政策,分析多年来的自然增长情况予以确定。

1.6.3.4 人口机械增长预测应根据公安部门统计的多年人口实际净迁入(出)数量,并分析影响人口机械增长的因素予以确定。

1.6.4农业用地需求预测。耕地需求量一般由农业部门为主预测。

1.6.4.1 规划期耕地需求量应在保证各类农产品需求量,合理预测作物播面单产和耕地复种指数的基础上确定。各类农产品需求量包括当地基本需求量、国家订购和调出(入)量,其中:当地基本需求量根据1.6.3条预测的人口总规模和计划要求达到的人均农产品占有标准确定;保证努力减少调入量,增加调出量。作物播面单产和耕地复种指数根据多年实际变动和规划变动和规划期内物质投入和技术进步情况预测。

1.6.4.2 耕地需求量如采用统计数预测,应将其结果按土地利用现状二次调查(下称“二调”)或二调成果进行修正。

1.6.4.3 人口高峰年不在规划期内的,尚应根据人口高峰年各类农产品需求量和作物单产、复种指数变化趋势,预测人口高峰年耕地需求量。

1.6.5 村庄建设建设预测。村庄建设用地需求量一般由建设部门为主进行预测。

1.6.5.1 新建区用地选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新建区用地选择范围,必须同时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下称“二规”)的要求。

1.6.5.2 新建区用地规模的确定。应符合浙土资发[2010]14号文件的规定,即项目新建区总用地规模不得超过项目撤、迁、并原村庄的建设用地规模和需占用耕地面积不得超过通过项目撤、迁、并后原村庄建设用地复垦耕地的面积。

1.6.5.3 乡镇村建设用地预测。村庄建设用地总规模(包括新建区、盘活区和保留区的用地规模)应在符合浙江省城乡建设厅编制的《浙江省实施<村镇规划标准>的有关技术规定》(浙建乡[1994]224号)和不超过当地政府制定的乡镇村建设用地的标准的前提下进行预测。

2 项目方案的研究广度与深度

2.1 方案研究的内容

根据浙土资发[2010]14号文件的要求,本轮开展的方案编制的主要内容有:

2.1.1 项目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现状分析。

2.1.2 拟定项目区产业规划与布局。

2.1.3 确定项目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相关工程规划及布局。

2.1.4 拟定项目区农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方案。

2.1.5 拟定项目区权属调整方案。

2.1.6 拟定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保障措施。

2.2 方案目标的确定

2.2.1 确定方案目标的依据

2.2.1.1 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或上级下达项目区涉及乡镇、村的土地利用控制指标。

2.2.1.2 县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和十年规划。

2.2.1.3 土地利用现状、利用潜力和各部门对土地的需求。

2.2.1.4 需要解决的土地利用问题。

2.2.2 方案目标。为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规划期土地利用所要达到的目标。主要包括:耕地保护;统筹安排各业用地;推进土地整理和复垦,适度开发宜农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2.3 方案研究的广度

综合整治是对项目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布置与调整。因此,方案研究的广度主要包括:

2.3.1 土地整理开发与原村庄建设用地复垦规划与设计方案;

2.3.2 新建区用地规模与布局调整方案

2.3.2.1 搬迁农居建房用地(包括:五保户、孤寡老人等集中供养集体用房与配套用房等)调整与规模与布局方案。

2.3.2.2 休闲娱乐公园或活动场所(包括:老年活动室等)规模与布局方案。

2.3.2.3 教育(包括:幼儿园、小学及其配套用房等)用地规模与布局方案。

2.3.2.4 项目区域内三产业(包括:商店等)用地规模与布局方案。

2.3.2.5 村内污水排放(包括: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场、生活污水收集与处理、沼气池建设)集中处理场用地规模与布局方案。污水排放走向,污水集中点的分布与布局。

2.3.2.6 村内外绿化用地规模与布局方案。

2.3.2.7 村内外交通道路(包括:公交车停靠站、场等)规模与布局方案。

2.3.3 村民饮用水水源地及其设施规模与布局规划方案,规划饮用水源地及取水范围,设计引水管道的走向等。

2.3.4 排水防洪工程规模与布局规划方案。

2.3.5 项目区域内土地权属调整方案与一产业的发展纲要。

2.3.6 项目区域内一产业的加工业用地规模与布局方案。

2.4 方案研究的深度

2.4.1 土地整理开发与建设用地复垦方案编制深度

土地整理开发与建设用地复垦项目工程的范围、拐点及拐点座标明确、清晰,地类清楚、数据翔实,新增耕地图斑及范围、面积准确,工程布局科学合理,明确项目工程的布局与走向,并附有项目工程施工设计图(施工工艺及其材料的使用与说明)和该项目工程的预(概)算及其单价的预测等。

2.4.2 新建区用地方案编制深度

新建区用地总量安排需符合浙土资发[2010]14号文件的要求,其范围、拐点及拐点座标明确、清晰;新建区用地图斑及范围、面积准确,地类清楚、数据翔实;农居建设用地安排需符合相关建房用地标准;公共设施(如:休闲娱乐公园或活动场所、教育、绿化、交通等)及其用地,要切合项目区的实际及相关用地标准,以及该项目工程的预(概)算等。

2.4.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方案编制深度

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农耕习俗、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等,已经存在或将来可能培育符合国家和人民群众食膳和生活所需农副产品发展方向的产业,编制其产业的发展和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方案。方案应当包括农业产业发展的方向、产业用地的落地和范围,预测农副产品的培育、农业技术力量的支撑、产品销售渠道和最终落户城市等、以及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即农副产品加工业)用地规模等。

2.4.3 相关工程方案编制深度

2.4.3.1 村民饮用水工程。根据当地的人口和用水的习俗,编制村民饮用水的水源地及其保护的范围与措施,引水管道的大小与走向等方案。方案应包括预测村民日饮用水水量及引水支管道大小与走向;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和节约用水措施及其水源地取水设施规模,以及该项目工程的预(概)算等。

2.4.3.2 防洪排涝工程。根据当地的集雨面积、多年平均降雨量及其雨量的分布规律,原有的防洪排涝标准及危及当地村民或农田的情况等,编制防洪排涝方案。方案应包括防洪排涝工程的规模与布局,工程设施的使用与维护以及项目工程的预(概)算等。

2.4.3.3 对外交通工程。在分析项目区域内现有的对外交通道路及其等级、今后的区位条件变化(如从基层村升格为中心村或集镇等)及对外交通道路的需求(如农副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外运)等基础上,编制对外交通工程用地规模与布局方案。方案应包括项目工程的预算等,农村联网公路及提升道路的等级等内容。

2.4.3.4 农村电气化工程。预测并编制项目区内的用电量(包括居民用电量、农业生产用电量和加工业用电量等)及其输送电能的设施规模与布局,项目工程的预算等内容。

2.4.3.5 其他工程。根据项目区的现状与今后的发展方向,预测和并编制相应的其他内容(如污水排放与处理等)的工程布设方案,以及项目工程的预算等内容。

3 方案编制方法与要求

方案编制应包括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文本及其说明、规划设计方案的相关图件等内容。

3.1 规划设计原则

3.1.1 统筹规划原则。在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结合建设、交通、水利、林业等部门的规划,编制农村土地整治规划;在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建设用地数量不增加的基础上,田、水、路、林、村、房综合考虑,统筹规划生产、生活、居住、建设、生态用地,科学合理布局。

3.1.2 因地制宜原则。合理确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块和居民点布局,保持传统村庄建设风格,尊重农耕习惯,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切实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确定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发展规划与布局,将规划工作做实做细,以更好地指导实施。

3.1.3 以民为本原则。尊重农民意愿,自觉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让农民提前知情和全程参与,实行阳光操作,做到整治前农民乐意,整治后农民满意。

3.1.4 有序推进原则。综合整治规划期限一般为3年,在规划期限内,可根据需要做出分期实施的安排。

3.2 规划设计理念。

3.2.1 村民建房位置的意愿与政府规划引导相结合理念。综合整治新建区应不占或少占耕地,尽量利用坡地等非耕地建房、建新村的理念。

3.2.2 自然地形地貌与公共设施用地相结合理念。即尽可能结合河滩地、田园等自然或现有景观,将农村新村设计成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理念。

3.2.3 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理念。结合目前农村、农民解决急需解决问题与实际经济承受能力相结合的理念。

3.2.4 突出重点与“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相结合理念。

3.3 方案文本编制内容与要求

3.3.1 总则。明确规划设计的目的、范围、建设期限,采用的基础数据来源,指导思想、原则、依据和任务。

3.3.2 规划目标。明确耕地保护目标、建设用地控制目标、人口控制目标和规划设计的其他目标。如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推进基本农田建设,加快村镇改造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等目标。

3.3.3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明确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原则、农用地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建设用地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

3.3.4 产业规划分区与布局。明确产业区划导向、规划分区与布局。

3.3.5 综合整治规划。明确项目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具体规划布局;明确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房屋建筑整治规划、环境整治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等相关内容。

3.3.6 综合整治工程设计。

3.3.6.1 土地整理暨基本农田标准化建设、复垦和开发数量,新增耕地面积、基本农田标准化率;

3.3.6.2 新建、改建支渠以上的灌溉、排水、塘堰驳岸以及市政上下水数量;

3.3.6.3 新建、改建主干路、支路以上道路数量;

3.3.6.4 新建、改建主干道、主干渠林带及村内绿化数量;

3.3.6.5 旧居民点的改造及新村建设数量;

3.3.6.6 农户集中居住率;

3.3.6.7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

3.3.7 土地用途分区及用途管制。明确土地用途分区划定的原则、方法;明确基本农田保护区、居民点用地区、开发复垦整理区等区域分布和用途管制措施。

3.3.8 农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方案。明确综合整治后农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方案。

3.3.9 权属调整方案。明确综合整治后权属调整方案。

3.3.10 规划实施措施。包括法律的、行政的、社会的、技术的以及其他保障措施等。

3.3.11 附则。明确规划成果组成、实施日期、规划实施和解释。

3.4 方案说明书编制内容与要求

3.4.1 前言。说明编制规划的缘由及主要过程等。

3.4.2 现状基本情况。

3.4.2.1 规划范围及土地利用现状结构。说明项目区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四至关系,土地资源数量和质量、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和布局。

3.4.2.2 自然条件及资源状况。说明项目区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及地质条件。

3.4.2.3 人口状况。说明项目区所涉及的行政村(自然村)、人口分布等情况。

3.4.2.4 经济产业发展状况。说明项目区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的利弊条件。

3.4.2.5 土地流转状况。说明项目区农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状况。

3.4.2.6 权属状况。说明项目区有关建设用地、农用地权属现状情况。

3.4.2.7 田、水、路、林基本状况。

田:说明项目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生产路、田间道、灌排渠建设情况,分析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潜力情况。

水:说明项目区内支渠以上的灌溉、排水、塘堰驳岸以及市政上下水情况。

路:说明项目区内现状通村公路、村内公路及总长度。其中土路、己硬化路、原有石板、碎石路宽度及总长度,道路通畅情况等。

林:说明项目区内绿化情况,主干道、主干渠林带建设状况。

3.4.2.8 村庄建设状况。

村庄情况:说明村内各自然村的分布情况,包括宅基地规模以及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自然村撤、扩、并计划;说明村内房屋总幢数、人均占地面积、人均建筑面积、容积率以及建筑新旧情况;分析村庄的用地结构、各类用地布局、复垦潜力状况。

景观和形态:说明现状村庄空间景观状况,对建筑物的功能、用途、面积、建设年代、建筑质量、建筑风格及特色进行汇总与评价。

公共配套设施:说明现状卫生所、文化站、小学等公共配套设施分布情况、数量及规模。

环境保护:说明村庄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类型,对环境状况进行分析评价。

3.4.2.9 村民发展意愿。通过对村民现场走访、发放调查表等形式,收集行政村的基本情况和村民意愿,对各种意见和建议进行归纳汇总。

3.4.3 规划编制的主要过程。说明规划编制的工作步骤、技术方法。

3.4.4 综合整治方案面临形势。说明规划编制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

3.4.5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布局调整的依据和方向。说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布局调整的人口依据、政策依据、规划依据等。

3.4.6 产业规划分区及布局

3.4.6.1 产业区划与要求。与当地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因地制宜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3.4.6.2 产业规划布局及相关建设内容。应根据当地自然、地理、环境、交通、人才、资金以及传统优势产业等因素来进行产业规划布局,明确产业化经营相关工作内容。

3.4.7 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及布局。按照功能分区的要求在现状分析结论的基础上,明确基本农田保护区,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地块,明确保护面积和保护责任人;划定耕地范围,明确耕地保有量;对集体建设用地进行合理布局,明确公共配套设施的类型、级别、数量、规模和分布情况;明确绿化的布局要求,绿化面积、苗木种类等。

3.4.8 土地整治规划设计

3.4.8.1 说明土地整理范围及填土、挖土、驳坎及与之配套的生产路、灌溉、排水等工程量内容和要求。

3.4.8.2 说明项目区内支渠以上的灌溉、排水、塘堰驳岸以及市政上下水的长度、用材及净化方式和布局。

3.4.8.3 说明主干路、支路以上道路布局、等级标准、长度、路面材料等内容。

3.4.8.4 说明主干道、主干渠林带建设及村内绿化的布局情况,明确绿化面积、苗木种类等。

3.4.8.5 说明撤、扩、并自然村的数量、宅基地面积,明确新村建设的位置、规模、总用地面积、人均用地面积。

3.4.8.6 说明公共配套设施:电力工程、电信及有线电视工程、管线综合、消防、卫生所、文化站、小学等公共配套设施分布情况、数量及规模。

3.4.8.7 说明村庄整体风格与景观环境应与村镇环境和谐统一,与村镇的历史文脉应相联系,符合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符合当地村民的审美情趣及和行为心理等。

3.4.9 规划的影响分析。明确规划对社会经济发展、土地利用、社会公众的影响。

3.4.10 规划若干问题的说明。关于计量单位、图件的说明。

3.5 方案图件编制方法与要求

3.5.1 土地利用现状图编制方法与要求

3.5.1.1 编制方法。将土地利用现状二调成果的标准分幅图直接拼接成一张图,并在拼接图上画定项目区的范围线和判读土地利用现状的土地分类及相关数据;在图框外的正上方居中添加项目名称(项目申报的名称的全名)的图名;在图框内的左上方添加项目的区位示意图和图右下方添加图例;在图框外的正下方居中添加比例尺及其右下方添加编制单位的名称(全称法定名)。

3.5.1.2 编制要求。比例尺选择一般以1:2000—1:10000为宜,我市可直接选用1:10000。图面保持整洁、清爽,添加线条、字体等粗细、大小匀称。

3.5.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编制方法与要求

3.5.2.1 编制方法。在新一轮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上,可直接下载项目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规划信息与内容。所需添加的其他内容和要求与3.5.1.1相同。

3.5.2.2 编制要求。选用比例尺应与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图所选用的比例尺相同,图上应标明并相对突出分区及各类用地规划。其它要求与3.5.1.2相同。

3.5.3 综合整治专项规划图编制方法与要求

3.5.3.1 编制方法。在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做好与项目区涉及村的村庄规划对接,并根据项目区的调查与民意要求,在有关部门协调的基础上,编制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图。明确项目区内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建新区块的范围和主要工程的布局与要求。所需添加的其他内容和要求与3.5.1.1相同。

3.5.3.2 编制要求。选用比例尺应与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图所选用的比例尺相同,图上应标明并相对突出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建新区块的范围与内容。其它要求与3.5.1.2相同。

3.5.4 综合整治工程规划设计图编制方法与要求

3.5.4.1 编制方法。根据项目区综合整治规划的内容与要求,将整治工程中的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等工程,分项目与区块分别独立进行编制。

在编制的过程中,应根据整治项目的地形、地貌和资源等特点,充分体现整治项目范围内的田块整理工程(田块整理范围及填土、挖土、驳坎及与之配套的生产路、灌溉、排水等内容)、水利设施工程(村内各类支渠以上的灌溉、排水、塘堰驳岸及村镇上下水等内容)、道路工程(各类支路以上道路的布局、等级标准等内容)和绿化工程(各类林带建设及村内绿化的布局等内容)。所需添加的其他内容和要求与3.5.1.1相同。

3.5.4.2 编制要求。工程布置要合理,符合村民的意愿,方便村民的生活与农业生产的要求,达到省国土资源厅《浙江省土地整理开发工程建设标准》和《关于切实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质量管理的通知》(浙土资发[2009]25号)、市国土资源局《丽水市垦造耕地项目验收标准(试行)》的要求,可直接指导整治项目工程设计方案的实施与施工。土地复垦项目的比例尺,一般选用1:500;土地开发项目的比例尺,一般选用1:1000—1:2000;土地整理项目的比例尺,一般选用1:2000—1:5000。其它要求与3.5.1.2相同。

3.5.5 项目区建新地块现状图编制方法与要求

3.5.5.1 编制方法。依据预测项目区的人口、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以及项目区村庄等级、建设用地盘活情况等,测算出新建区的用地规模和范围。在“二规”衔接的基础上,采用在二调成果图上编制并划定新建区块,确定该区块的地类及分类面积。其他所需添加的其他内容和要求与3.5.1.1相同。

3.5.5.2 编制要求。根据城乡建设部门的要求进行编制。比例尺一般采用1:500。需标明各类地形要素、建新区范围线、拐点座标和区块地类分类面积等内容。其它要求与3.5.1.2相同。

3.5.6 项目区建新地块建设规划图编制方法与要求

3.5.6.1 编制方法。在项目区建新地块现状图上,根据新建区块的用地规模、内容和要求,将规划的建筑与道路及其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进行编制。所需添加的其他内容和要求与3.5.1.1相同。

3.5.6.2 编制要求。根据项目区当地的特色与发展的需求预测,并符合浙建乡[1994]224号要求进行编制。需标明各类建筑数量分布、层数、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位置及数量、建新区范围线、拐点座标和区块面积等内容其它要求与3.5.1.2相同。

4 方案编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基本要求

4.1.1 坐标系。图件和野外实测整治区块边界及拐点坐标,统一采用西安80大地坐标系,高斯克吕格投影,选择120度经线作为中央子午线。

4.1.2 土地利用地类分类。方案编制所涉及的土地利用现状地类分类,应符合《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土地分类标准GB/T 21010-2007)

的标准。

4.1.3 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采集或引用。编制方案所涉及有关土地的数据,应直接引用二调成果。为保证项目的可实施性,对复垦新增耕地与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是否平衡进行初步计算,数据参考二调和2005年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调查数据。

4.1.4 新建区块用地范围。在编制方案时,应做好“二规”的衔接,不得突破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允许建设区或有条件建设区的范围。

4.2现状分析要具体

4.2.1 重点分析村民对宅基地的占有情况、复垦潜力、其他新增耕地来源潜力、标准农田建设情况、现有沟渠路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范围明确,分类准确,面积翔实

4.2.2 复垦要落实到户,开发、建新要落实到地块。考虑节余指标时,要考虑农户必需的宅基地面积,留足村集体

二、三产业用地。

4.3 新增耕地质量

4.3.1 土地开发复垦区块要单独编制复垦后地类表,需指出开发复垦的耕地质量。如水田、旱地等。

4.3.2 补划基本农田或标准农田。在综合整治过程中,通过采用工程和生物手段后,将预期能达到基本农田或标准农田标准的新增耕地,纳入基本农田或标准农田的补充(或调整)方案或储备库中。

4.4 方案中几个指标关系

4.4.1 占用耕地。新建区地块如需占用耕地的,在原有村庄撤、并建设用地复垦(下称“复垦区块”)中所新增耕地面积一定大于或等于相当于建新区块所占用耕地的数量与质量。

4.4.2 新建区用地规模。复垦区块面积一定大于或等于建新区块面积。即项目区建新区块面积=复垦区块面积-复垦新增耕地面积+项目区建新区块占用的耕地面积。

4.4.3 整治后耕地面积。应等于整治前耕地面积与复垦、开发、整理新增耕地面积之和减去建新地块占用耕地面积。

4.4.4 整治后建设用地面积。应等于整治前建设用地面积减去拆旧复垦区块面积加上建新区块新增建设用地面积(即申请周转指标面积)。

4.4.5 申请周转指标面积。应等于建新区块中农用地面积和未利用地面积之和。

上一篇:团队建设活动心得体会下一篇:塔吊司机安全教育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