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2022-08-20

第一篇:美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创新—人类进步的永恒主题

宁夏大学新华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班

徐嘉骋

学号:12011247128

创新—人类进步的永恒主题

徐嘉骋

宁夏大学新华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班

宁夏银川

摘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创新思维是每个人都应该尽力培养的一种思维方式若不创新、不创新思维,人们的生存与生活就会受到来自激烈竞争的威胁,如果人们还停留在过去那种看似没什么奢望,安于现状,过一天算一天,就必然被时代抛弃、淘汰,并将一事无成。所以我们要培养我们的创新思维。

关键字:创新 创新思维

正文: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永恒主题。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的灵魂。1998年2月14日江泽民主席指出:“创

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这一论述阐述了创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巨大作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考察人类古今中外的创新活动就会发现,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创新活动。创新思维活动是人的创新活动的核心和灵魂。换言之,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

创新思维是每个人都应该尽力培养的一种思维方式,那什么是思维,什么又是创新思维呢!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是人类创造力的核心和思维的最高级形式,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和最富有成果的一种思维形式。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知识的增长与发展,而知识的增长与发展又是创新思维的结果。

这就是思维与创新思维,那我们为什么要培养创新思维呢?

因为时代发展需要我们有创新思维。思维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具体的思维方式除了与人类实践活动有密切关系以外,还与历史发展或社会发展的时代有密切关系,社会决定人的意识。若不创新、不创新思维,人们的生存与生活就会受到来自激烈竞争的威胁,如果人们还停留在过去那种看似没什么奢望,安于现状,过一天算一天,就必然被时代抛弃、淘汰,并将一事无成。

例如麦当劳公司是闻名全球的快餐王国。至今,麦当劳公司已在美国的50个州和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1万多家快餐连锁店。它的法式炸薯条采用计算机控制,制作时间不超过7分钟。不满10分钟就能烘制好汉堡包,每天售出汉堡包近2亿个。所制出的冻肉馅饼规格、大小、重量都相同。食物送至顾客手中只需60秒。它的年销售额已愈100亿美元,资产总额达10多亿美元,股票市价一直处于稳定增长之中。然而,麦当劳公司所拥有的另一项无形宝贵财富是:美国一公司调查世界消费者所得出的世界十大名牌中,麦当劳名列第八,成为美国企业的典范。麦当劳公司的创始人雷·克洛克,作为一个新企业的开创者,被人们永远记忆。他在食品服务业这一"老题目"上作出的新贡献,足可与洛克菲勒在石油提炼业、卡内基在钢铁业、福特在汽车装配流水线功绩相媲美。 大家都知道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这部机器使用了18800个真空管,长50英尺,宽30英尺, 占地1500平方英尺,重达30吨(大约是一间半的教室大,六只大象重)。由于吃电很凶,据传ENIAC每一次开机,整个费城西区的电灯都为之黯然失色。曾有人调侃道:"只要那部机器可以连续运转五天,而没有一只真空管烧掉,发明人就要额手称庆了。"计算机的发明是一个创造,也是一个造新。

教育发展需要我们有创新思维,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总是引领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催生新的社会思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在激烈的世界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竞争中获得成功,其综合国力和民族自信心是否争强,创新思维及其

水平的高低与创新能力的大小起着重要的作用。江泽民主席就曾说过:“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大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我们自己的发展也需要我们有创新思维。创新思维与创新行为展示这人类追求真理的力量与智慧,也是人类认识自己程度逐渐提高的体现。人的个性与创新总是相伴而生。忽视个性,扼杀创造性是我国传统教育的痼疾。没有个性的人总是墨守成规,没有个性的群体就像一潭死水。所以,创新思维,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大学生来说,为适应改革开放的社会发展与提高个人综合素质需要,注重个人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创新思维对我们而言固然十分重要,但更加重要是如何去培养这种思维。创新思维需要一定的智力条件,智力是创造力的基础,高智商的人可能是低创造力,但低智商的人很少有高创造力。大学生要提高创新能力,首先要注重智力能力的培养。

首先,我们要有很强的观察能力,因为良好的观察能力是科学研究的必备素质,是创新理论的智力基础,是创新成功的决定因素,同时还是捕捉机遇的心理条件。因此观察能力十分重要。要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就必须培养浓厚的观察兴趣、观察习惯、观察方法以及观察能力。其次要有良好的记忆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记忆敏捷、持久、正常、系统、广阔、与备用的特性。然后就是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思维有很多的特点,比如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批判性、灵活性、创造性等等。培养思维能力可以改革我们的思维方式,比如从封闭型思维方式转变成转向现代的开放型,从静态型思维转向信息不断调整的动态型思维,从经验型的思维方式转向知识、智力型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从单一型的僵化的思维方式转向多样化的创造型思维,从简单的分析转向高度综合分析等等。其次便要培养一些有利于发挥创新的个性特征,我们要有好奇心与求知欲,还要有独立性与自信心,在我们的创造过程中我们要敢于面对复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大胆质疑,绝不人云亦云。还要有怀疑与冒险精神,多思与幽默等特性,不过我们要避免从众与附庸,固执与偏见,刻板与保守的不良性格特征。

我们还要培养坚强的意志,对创新对象浓厚的兴趣与情感。在创新过程中我们要突破权威型思维的障碍,不能只相信权威,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要突破自我思维定势,我们总是按照自己的观念、站在自己的立场、用自己的目光观察思考大自然,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宽容对待别人,严格要求自己,要敢于承认错误,重塑自我。

虽然创新思维这门课已经结束,但我们的创新之路才刚开始,在课堂上我们学到的都只是理论知识,我将用我今后的人生去实践现在所学的知识,争取能真正的

培养出创新思维,在将来为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冯国瑞.论创造性思维[J].中国工程科学,2004.

第二篇:解放思想是人类社会 发展的永恒主题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党中央强调继续解放思想,必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更大的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新局面。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1、实事求是的含义。

1)古语称实事求是就是根据实证求索真理,对此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它作了新的阐述:“„实事‟ 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 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2)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详细的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进行

1

科学的分析研究,从现实事物本身引出固有的而不是主观臆造的规律性,作为人们行动的向导。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可见,实事求是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凝结,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思想基础。

2、解放思想的含义。

我们对“解放思想”这个概念比较熟悉,但熟悉并不等于具有了现代意义上的理解。如,现在有的同志还在报告或文章中说:“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 这种说法在五六十年代本也无可厚非,但在邓小平同志已经给解放思想作了明确界定,邓小平理论已被确立为全党指导思想的今天,再说“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 ,则是不妥的,至少表明这部分同志还不了解“解放思想” 的真正含义。邓小平同志说得很明确:“什么叫解放思想?我们讲解放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也指出:“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就是要求我们的思想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

2

不接受新事物的精神状态。”这些论述说明 “解放思想”

与“实事求是”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就其本质而言两者是完全一致的。常识告诉我们,对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对本质上完全是一致的两个侧面,是不能表述为“既要…… 又要……”的,否则会引起思想混乱。像解放思想这样极其重要的概念,对它的诠释,必须统一到邓小平理论上来。

我们不能把所有的“敢想”都叫做解放思想,脱离实际的“敢想”应称为主观臆想或胡思乱想。我们也不能把一切反传统的言论都叫做解放思想,传统有好坏之分,打破不好的和过时的传统叫解放思想,而反一切传统则是历史虚无主义。我们也不能把解放思想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偏差都算在解放思想的账上,相反,这些偏差正是对解放思想的误解、曲解和干扰。

解放思想不是随心所欲,胡来蛮干,实事求是也不是凭经验亦步亦趋,而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一种自觉的、理智的行为。邓小平同志强调解放思想,在实事求是前面加上这四个字,把实事求是和它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有他很深刻的考虑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特定的原因,背离实事求是,导致思想脱离实际,主观与客观相分离,给我们的事业造成巨大损失的主要是

“左” 的思想禁锢和长期的思想僵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事业,书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

3

固定的模式可供借鉴,一切都要靠我们自己在实践中开拓和创新。因此,要确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推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首先就必须解放思想,激励和推动人们破除旧观念,从教条主义和

“左” 的思想禁锢中,从传统的、被扭曲了的社会主义观念中解放出来。邓小平同志说:“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否则,思想不解放,凝固僵化,就不可能正确地研究和把握客观事物内部的规律性,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不仅把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联系起来,而且还用它们来概括新时期党的思想路线,这一新概括,丰富了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内涵。

3、与时俱进的含义。十六大报告指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把与时俱进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新内涵,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大贡献。十六大报告对全面把握与时俱进的精神实质作了深刻

阐述,又从时代的高度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升到了新的水平,丰富和发作了党的思想路线。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关系。

4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同时,解放思想也是与时俱进的前提和条件。坚持与时俱进,必须破除前进道路上错误思想和陈腐观念的障碍,最好的武器就是解放思想。反过来,只有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站在时代的前列,才会有深远的历史眼光和宽阔的世界视野,才会有思想的真正解放。与时俱进与解放思想互相依存、互为条件。如同解放思想一样,与时俱进也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实事求是的首要前提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客观实际是不断变化的,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跟上发展的时代,才能符合变化的实际。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根据和目的,也是与时俱进的根据和目的。与时俱进从外在表现上看是顺乎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其实质则是从不断变化的实际出发,探求和揭示客观事物的新属性、新联系、新规律,以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离开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反过来,与时俱进又是实事求是的实践目的。与时俱进既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方法论,又是一个实践的范畴。人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实事求是也不例外。从这个意义上说,与时俱进贯彻到理论创新上将结出实事求是的思想成果,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则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实践价值。因此,与时俱进与实事求是又是一种互为条件和目的的关系。

5

总的来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都是强调从客观实际出发,强调主观符合客观,强调遵循客观规律。

然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它强调的重心又有所不同,解放思想强调的重心是人的主体性,即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发挥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实事求是强调的重心是辩证唯物论、物质世界与实践活动的客观性。与时俱进强调的重心则是辩证法、发展观。

二、我们党的历史上四次思想大解放

第一次思想大解放(从延安整风到党的七大)

大家知道,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必然会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照抄外国经验,不仅没能解决这些问题,反而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如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导致了国民党1927年的大屠杀,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导致了1934年红军被迫北上长征。

毛泽东同志为了总结“右”的,特别是王明“左”的沉痛教训,在1941年、1942年发起了伟大的整风运动。他写的《实践论》、《矛盾论》等一系列著作,奠定了我们党的思想理论基础。他反复强调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

6

根本观点和根本态度,深刻地说明实事求是的含义。他在中央党校的题词中,写下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在党的七大报告中,他把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规定为我们党的工作作风的第一项,从而在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整风运动它是一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 它使中国共产党的全体干部和党员从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使全党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为夺取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七大以后,我们仅仅用了四年多一点时间就取得全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毛泽东同志所以伟大,能把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归根到底就是靠这个。”

第二次思想大解放(从粉碎“四人帮”后到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带领全党重新恢复了自1957年后开始逐渐背离,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完全抛弃的实事求是

的思想路线,他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领导和支持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使全党从极左的僵化思想中解放出来,为振兴中华,为开辟历史新时期,奠定了思想基础。

7

邓小平同志在《在全军政治工作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等著作中,全面阐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他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他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他不但从拨乱反正的角度,更从开创新的历史时期和现代化建设的角度,来说明恢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他响亮地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口号,指出解放思想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马克思创立了唯物辩证法,毛泽东同志表述为“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又表述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就是这样在斗争实践中不断补充、完善和发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

第三次思想大解放(从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到党的十四大)

1989年, 国际上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国内发生了**,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着第二次转折,是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呢?还是就此停步。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邓小平

8

同志发表了南巡谈话。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同志先后在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巡视并发表了重要谈话。邓小平强调,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他说,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事业。他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到底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明确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贯穿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这是谈话的灵魂。 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发表后,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又一座里程碑,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大思路、大视角、大改革、大开

9

放,举国上下忙建设,万众一心图振兴这就是当时中国经济的新形势。 从党的十四大到十七大的15年时间,我国经济出现了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到2007年底,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万亿元,全国财政收入达到5.13万亿元,外汇储备超过1.52万亿美元,全国粮食产量超过1万亿斤,进出口总额达到2.17万亿美元。载人航天飞行和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全面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78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元。

第四次思想大解放(从党的十七大到现在)

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的时代和形势,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号召“继续解放思想”,指出:“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一个“继续”,一个“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凸显了在新时期新阶段不断解放思想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极端重要性。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

10

宝”,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强调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并把它放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头一条,这是十七大诸多特点中的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党中央强调继续解放思想,必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更大的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十七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求全党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鼓起解放思想的风帆,中国将在民族复兴道路上继续远航。

也许有人会问,现在人们的思想已经够解放了,还需要解放思想吗?答案是肯定的。

恩格斯讲,客观物质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从而决定了人们对客观实际的正确认识是一个过程,既不能一次性地完成认识,认识也不应当是静态的、凝固的。因为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人们的头脑往往容易被习惯势力、陈旧观念以及本本上的东西所束缚,当客观情况已经变化了,前进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却常常停留在旧的阶段,有时也发生超越实际的想法,从而导致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脱离,不是出现保守僵化,就是出现盲目冒进。解放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11

只要实践在发展,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探寻就不会止步。毛泽东同志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无止境、没有终点的过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上,随时会发生和出现人们想不到甚至还不敢想的新情况、新事物、新矛盾,特别是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我们更应该不断地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邓小平同志指出:“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解放思想,认为解放思想已经到头了,甚至过头了,显然是不对的。” 所以,要使思想跟上已经变化了的新形势,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具体到今天,我们只所以强调要坚持不懈的贯彻解放思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一下4点:

1)搞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固定模式。邓小平同志说:“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他又说,“在革命成功后,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以

12

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宝贵探索的基础上,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系统总结了我们党80年的光辉历程和基本经验,深刻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从新的实践出发,创立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指明了党在新世纪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所有这些,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构成了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2)旧体制、旧模式、旧观念的影响依然存在。邓小平同志说:“过去我们满脑袋框框”,“旧的一套搞惯了,要改不容易。”正因为这样,解放思想就显得特别重要和迫切,因为旧观念具有一种习惯性、惰性,或者说滞后性,人们想问题办事情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它作为衡量标准,或尺度。

或许有人说,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近三十年,以计划

经济为基础的那套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已经无以立足。事实

13

并非如此。党内长期形成的、带有浓厚教条主义特点的对社会主义的解说及相应的思维模式,仍然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尽管这套理论用于分析今天的实际显然已经过时,但就理论本身而言,它的内在逻辑、思维框架、理论阐述,与仍在探索中的、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社会主义的新解说相比,要严密得多。正因为如此,每当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碰到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进行理论思考的时候,总会有一些人自觉不自觉地用这套理论作为工具,来批判我们的现实。把社会利益的矛盾冲突归结为阶级斗争、把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努力叫做阶级调和、把鼓励个人创业等同于鼓励资本主义等观点,恐怕都和这种理论有关。假如说,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理论还存在滞后的情况,那么,这种滞后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建立在计划

经济基础上的对社会主义的解说仍然在我们的理论中堂而皇之地占据着一席之地。

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还形成了一套固有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的特点是,当理论和实践发生矛盾时,不是根据实践的变化修正理论,而是把理论作为圣经,作为不可更改的绝对标准,要求实践服从理论,甚至于拿过去的理论来检验我们今天的是非得失。动辄“姓社姓资”、“姓

14

公姓私”,动辄要问一个“搞修正主义”、“复辟资本主义”的罪名,便是这种思维模式的典型表现。假如马克思在天有知,看到人们如此僵化地对待他们创立的理论,是一定会嘲笑我们的。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今天,不摆脱这种束缚,我们就难以继续取得进步。继续解放思想,就是要彻底地把我们的思想从这套理论和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这应当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中之重。发展是硬道理,是历史前进的动力,解放思想是发展舞台上的主旋律,只有解放思想,加快发展,才能推动历史前进。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对人们的行动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以说,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思想不断解放、深化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因为有了三次思想大解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3)有“左”的严重障碍。邓小平同志说:“最大的危险还是‘左’,习惯了,人的思想不容易改变。”“几十年的‘左’的思想纠正过来不容易,我们主要反‘左’,‘左’已经形成了习惯势力,”“在制定和实行具体政策的时候,总容易出现有一点留恋过去的情况,习惯的东西就起作用,就冒出来了。”他又说“一是不习惯,二是怕,怕出问题,”“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资本主义道路。”

15

4)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新情况、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许多问题都体现出深层次性,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和答案可循,只能通过不断探索创新、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来解决。而解放思想是推动探索和创新的最强大动力。

三、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1、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教导我们要独立思考,要大胆冲破思想束缚,不迷信先哲权威,不拘泥于成规陋习。 今天,我们解放思想,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思想解放还是僵化,解放的程度如何,最终要看是否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解放思想是理论创新的本质要求。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解放思想是理论创新的先导,任何一个新理论的提出、新观念的产生,都离不开思想的解放。回顾历史,没有解放思想,就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就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不会有科学发展观。

16

3、解放思想是制度创新的前奏。思想意识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而生产力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又往往是由思想观念的更新引起的。这是因为,一种先进的思想意识往往会引领社会制度的变革,一个社会主流的思想意识一般会外化为社会制度,从而反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可以说,没有好的思想,不可能有好的制度;没有思想解放,不可能有制度创新。如果没有思想解放,小岗村的18个指印就不可能成为在农村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端。

4、解放思想是创造性实践的先导。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建立新体制,解决新问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放思想是创造性实践的先导。创造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创造性实践是人类实践的最高层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是创造性实践。它发端于解放思想,它的完善需要继续解放思想。

5、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现实需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思想统一思想,离不开解放思想;解决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离不开解放思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解放思想;搞好本单位、本地区、本部门的改革与发展,同样离不开解放思想。

17

四、几点启示

1、解放思想需要科学精神。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不是解放思想;头脑发热,空想蛮干,不是解放思想;“打擦边球”,“闯红灯”,也不是解放思想。我们要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既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思维,又破除对西方学说的教条思维,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科学地研究新情况,灵活地解决新问题。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2、解放思想需要有彻底唯物主义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干部群众仍然存在着一些影响和制约改革发展的思想障碍,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点:一是不敢解放。主要有“怕”的思想,怕出毛病,怕犯错误,怕丢乌纱帽,怕改革损害个别人的利益而招致怨恨,所以当改不改、当断不断;有些事情明知该如何说、如何做才符合实事求是,但出于这样那样的顾虑,就是定不下决心,开不了口,下不去手;有的虽然做起来了,但遇到一些议

18

论和阻力,就顶不住,就动摇,甚至退下来,缺乏胆识、勇气和韧劲。二是不想解放。主要有于己无关的思想,认为解放思想是政治家的事、理论家的事、上级领导的事;对自己来说,总是感到老路子好走,老框框好用,老办法好使,不思进取,思想懒惰。三是曲解解放。主要是把出新花样当作解放思想,今天一个战略,明天一个思路;把胡思乱想、乱发议论当作解放思想,现在有的人什么话都敢说,什么流言都敢传,什么问题都敢评论;把搞歪门邪道当作解放思想,把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当作解放思想,把闯红灯、踩黄线、钻空子、打擦边球等当作解放思想。四是不会解放。不知什么叫解放思想,不知从哪里着手,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主要是思想不够敏锐,思路不够开阔,思考不够深邃,思辨缺乏功力。 所以解放思想需要有彻底唯物主义的无所畏惧的精神,敢想敢说,敢做敢为,敢于为天下先,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敢于揭露矛盾,敢于抵制来自任何的不良倾向;需要有远大理想,高尚境界;需要有面向实际、面向群众的满腔热忱,甘当小学生;需要有探求规律不可缺少的刻苦精神和韧劲,为追求真理而无所顾忌的公正无私。这一切品质与精神,只能来源于对人民、对民族、对祖国的高度责任心。只有全心全意履行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抛弃私心杂念,才能时时处处做到解放思想。

19

3、解放思想需要永不自满。有的人沾沾自喜于已有成绩,小富即安、小进则满,不思进取、固步自封。这阻碍了改革开放,阻碍了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必须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们没有可骄傲的资本,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认清差距,急起直追,加快科学发展的步伐。

4、解放思想必须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正确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一个地区事业兴旺、社会和谐的程度,同那个地区的干部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工作作风、道德水准密不可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今后,在干部队伍建设上,要通过不断努力,要让“全力支持肯干善干的干部,严厉批评混日子的干部,严厉抨击做坏事的干部”成为一种社会风气。要让“想做大事,敢做大事,能做大事”成为我们开展工作的方法和推动工作的风格, 要让“英雄者有用武之地,功臣者有好的归宿”。

5、解放思想的任务依然艰巨。改革开放29年来,在解放思想的推动下,新体制逐步确立,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成就举世公认。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旧体制已经荡然无存,体制障碍已经完全消除,解放思想可以就此停步。

20

应该看到,我国新旧体制转换的过程远没有结束,马克思称之为 “死人抓住活人”的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与此同时,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还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因此说,解放思想的任务依然艰巨。

实践表明,解放思想,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正是一次次思想解放,使我们不断进入全面、客观认识事物的新境界,不断推动着我国的体制机制创新。我们靠解放思想这一法宝,突破了旧的思维方式,突破了旧体制的束缚,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地解放和发展。可以说,我们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解放思想的推动,思想解放到什么程度,体制机制就创新到什么程度。

21

第三篇: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教育要创新管理则先行

立足育人重管理

面向未来求创新

——索河镇中心小学管理创新工作汇报材料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教育要创新管理则先行。我校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理论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的,以局蔡教字[2005]7号文为导向,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进一步加强学校目标管理、教育教学管理、财务管理和安全管理,增强创新意识,规范办学行为,全面提高学校各项管理水平,为逐步形成务实高效,质量一流的新的学校管理模式奠定了基础。

一、调整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

在“规范”上求“提高”,在“提高”上显“创新”。通过开展学校管理创新活动,学校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认真扎实地落实各项管理;进一步提高学校领导干部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逐步形成先进的、科学的学校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力争办学效益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拟定工作方案,落实“管理创新”

我校以区教育局召开学校管理创新活动动员大会为契机,以许局长动员报告为指导,深入学习蔡教字[2005]7号文具体内容,学习管理知识、管理理念和先进

的管理经验,并就如何开展学校管理创新开展广泛的讨论。并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了自查活动,查找学校管理过程中有滞于学校发展的陈旧的问题,并制定了本校的学校管理创新工作方案。且将学校管理创新方案置于教师的讨论中,召开学校教职工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学校管理创新工作方案。学校对目标管理、教学管理、财务管理、安全管理、环境管理、制度管理、组织管理、学籍管理以及信息管理都有新突破,现将学校管理创新践行工作汇报如下:

(一)目标激励,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管理学认为:人的知识性是以需要为基础的,动机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直接动力。目标则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诱因。教职工的积极性行为也是由目标作为行为诱因引发需要并转化为动机推动教职工去实现目标的行为。确立了目标,工作才有方向,管理才有思路,评价才有依据。我校在十六大精神指引下,全面落实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走进新课程,实践新课程,按 新的办学理念明确了自己新的目标。局党委、局基教科为我校下达了目标考核细则,镇党委、镇政府、镇教育总支也与学校签署了目标责任书。在这一系列的目标任务面前,我们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去接受。我们组织教职工学习、讨论,让每一位教职工都明确总体目标,心中都载着总体目标,为完成总体目标我们应做些什么,又怎样去完成这些目标。在群策群力工作中,我们修定了学校校训,即“文明、诚信、奋进、创新”,修定了学校办学宗旨,即“以生为本,以德治校,优化发展,适应未来”。细化了学校各层次管理目标以及教职工工作目标,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做到学期初定目标,学期中查落实,学期末重考核,求真务实,抓过程重结果,并建立目标责任与教师评先、评优、晋级挂钩制。健全了目标三级管理制:即教代会检查校级目标,教委会检查各层面的目标、各层面检查各教职员工目标;健全了目标反馈制,在落实目标过程中,将每一级目标检查状况实行全校通报,置于全体教职员工监督之中,也为管理者提供若干信息;健全了目标奖罚制,对出色完成目标的教职员工实行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成员实行惩罚制。这样一来,学校每个层面每个员工都在目标中运

转,每个时间、每个空间都闪现目标的足迹。

在工作中我校始终遵循“整体管理,过程管理,层次管理”的原则,有章可循,有条不紊,将目标管理的客观要求变成了教职工个人努力的方向。各层面的成员为实现总体目标而精诚团结,形成合力,积极奋进、创造地开展工作着。

(二)观念更新,建立和谐工作氛围

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校管理的创新首先就树立一切关注人的和谐发展的理念。即重视人才的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倡导为学生的发展而教,为教师的成长而教,为学校创新而教。在新理念下,我校形成了较科学、民主的、富于激励和积极导向的管理体制。整个管理过程极力体现了学生、教师、学校三位一体共同发展的价值取向。

首先创设和谐的、宽松的学校工作环境,满足教职工精神上的需要,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其次是在和谐的氛围中加强领导班子的建设,在班子内发扬民主作风,形成团结和谐的良好风气。坚持每周开两个会:一是教导例会;二是学校行政会。在这两个会上,领导与教师敞开思想、相互尊重,充分发扬民主精神,表现出一派 和谐的气氛。在工作中,尊重、信任教职工,创造条件强化教职工的参与意识,实行科学的民主管理,满足教职工当家作主,不断进取的精神需要,增强教职工的主人翁的责任感,有效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次,领导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体贴教师。做教师工作时还注重激励,提倡奉献精神,对思想要求进步,品行端正,工作热情高的教师,加强培养,及时吸收到党内来,重视青年教师的工作,大胆使用,大胆培养。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我们充分发挥了工会的作用,对工会工作进行极大的支持,为工会搭好舞台,使之进入脚本。每学期召开两次教代会,在每欠教代会上校干部与教师进行换位思考,形成干部也是教师,教师也是干部的和谐工作局面,对教代会中的提案、议案讲原则、讲政策,同时也讲求实,做到双不误。学校各项工作透明化,实现“阳光操作”,这种融洽的干群关系,激发出了良好的教风、学风,增强了学校凝聚力和号召力。

我校还建立以家长学校为主体,实行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我校覆盖索河市场、各单位及四个自然村,每学期实行一次请有关的单位领导、村

级干部来校向他们宣传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势,汇报并展示我校教育各方面的工作,且听取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学校社会工作得到了他们的许多支持。家长学校每学期上三次课,在家长的心目中,索河中心小学的教师关爱学生胜过了家长。一次次的社会活动,优化了周边的育人环境,也塑造了我校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评价运用,提高管理实际效应

古人云:“人各有所宜,用其宜则才著,用非其宜则才晦。”对于教师来说,都有其特点和才能上的优势,学校工作是一个整体,只有发挥所有人的特点,并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学校工作才能整体发扬,潜能才能挖掘,才能才能尽用。我校在管理中,十分重视教师工作能力、效率和结果,给予教师正确、全面、客观的评价,以满足教师的自尊心、荣誉感、成就感的需要。

评价教师是提高管理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对于教师的全面评价主要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评价。

评德。就是重教师平常在教育、教学中的事业心责任感,要求教师爱岗敬业、爱教如命、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的李开荣教师精神,实现教师教育的社会性。考能,主要是看教师的学识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注重教学环

节的考核,根据学校制定的《备课管理细则》、《备课等级评价标准》、《听课评课条例》、《批改作业管理细则》、《批改作业等级评价标准》以及《辅导后进生工作方案来》查看平时的工作状况。考勤,即对教师工作勤奋状况的评价,包括教师的出勤情况和工作态度两个方面。评绩,主要看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绩效,并建立教师业绩档案,专班负责,这是考核的重点,看所教班级的各项工作成绩,教改教研所取得的成绩,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特长的工作成绩。以上四个方面结合评价,联系实际进行。如考勤就与其他三方面结合,杜绝出勤不出力或体勤脑不勤的倾向。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劳动,我校在评价过程中,采取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做法。一方面制定量化管理标准,如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均分占有率、高低分数差、达标率等;另一方面进行评语式评价,如教师的教育效果、教育思想、教育艺术及教学作风等。我校还结合“双评”工作对教师实行综合评价。

(四)利用资源,打造教学亮点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工程的发展,极大地促进学校管理全方面的发展。我校2004年建立了ku远程教育接收

室,2005年又重新装备计算机室。这为我校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展开了我校管理的广阔前景,我校在资源的收集、取舍、利用这一流程上环环有序。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指派相对专职教师收集各种同步教育信息,开辟校园教育信息收集站,凡属下载的信息,实行分年级、分学科进站,又进行按序编排。然后统一进行打印,散发给学校各教学人员。教师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相宜的信息填写《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资源授课报告单》,递交给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负责人,由学校负责人统筹安排下发《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资源授课单》,教师们都做到人手一份,也为教师们互上、互听、互评提供信息。同时学校利用每周星期一开展信息技术公共听课评课活动。教师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不断升华,献身教育热情不断高涨,都在“继承、借鉴、创新”上形成了独自风格,在即将进行的“送教下乡”活动中将展示着我们索河中心小学教师的风采。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还极大的推动着我校校本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使我们校本研究的内涵不断丰富,而外延又不断的拓展,过去那种公式化的教研活动框架将被多姿多彩、著有实效的校本教研所替代,同时也促进了我校校本培训工作的高涨。目前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将为我校增添一道道闪烁的光环。

学校管理创新是一个开放性的教育管理模式,涉及到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我们在环境管理中突现“三化”,即教师学生化,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学生主人化,即学生是保持环境卫生、爱护花草树木的主体;草木人格化,即每棵树、每朵花、每根草都具有生命。做到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在财务管理中,实行“一支笔”管理,民主理财,学校为此制定了学校财产负责制、收支预算公示制、票证经审制,量入为出,服务教育教学。在安全管理中,做到“三规范,两保证”,落实“六个一”,即规范每周十分钟安全教育,规范学校作息时间,规范校内食堂和商店管理;保证学校各类通道无阻,保证学校各类设施无隐患;定期召开一次全体师生参加的安全教育专题会议,组织全体师生看一次交通安全知识以及交通事故警示的录像,每班进行一次安全知识自救自护为主题的班队活动,向学生家长发一封《强化安全管理告家长书》,定期进行一次校舍安全大检查,设立一个事故隐患信箱。做到安全工作时时处处有人管,让学生从被动地注意安全变为主动地排解隐患。

实行岁岁安全,人人平安。在学籍管理中,严格入学年龄,严肃自然年级升级、规范异动管理。

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只有创新,有明天,虽然我校管理创新工作在践行中,随着学校管理创新工作深入开展,我校也将展现出全新的管理模式,推动索河基础教育的发展。

第四篇:马克思教案-第八章 人类理想王国的永恒追求

第八章 人类理想王国的永恒追求22800

—— 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 人类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一、社会进步是人类历史进程的总趋势

1、社会进步及其特征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像自然界的发展一样,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的过程。

社会的运动和变化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或方向性,具有前进性。社会的发展也像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是从低级向高级的运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体现为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交替,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是其低级形态)。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段,人类社会的进步表现为社会形态的更替。

2、社会形态的更替

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马克思的这一论述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性、必然性、决定性。

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从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变,是一种质变或飞跃。 马克思指出: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 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社会发展过程是一个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过程。列宁说:“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 ① 但是,所有这一切,都不能也不可能取消历史的前进性,也没有取消历史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一方面对前进中的曲折和挫折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对未来要有充分的信心。

二、社会发展过程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1、社会发展过程的决定性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 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不以主体的选择、意愿和意志为转移的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对此,马克思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作了经典的表述,其核心思想是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性质及其面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人类社会的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决定。

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清晰地表明了社会发展过程的决定性,而这种决定性是在社会运动主体的选择中体现和实现的。

2、社会发展过程的选择性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选择余地。

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行为的选择性及其作用不能被任意地夸大。客观的历史规律性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是第一位的,而人的选择是第二位的,它并不能使历史的发展违背自己的规律。

首先,主体的选择是以不可选择为前提的。马克思指出:“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 ① 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社会发展的阶段、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状况以及文化传统。

其次,主体的选择不是无限制的,而总是在社会发展的一定时期所提供和展现的可能性空间中进行选择。在社会发展道路的不同层次上,它所提供的选择空间是不相同的。

再次,主体在这种可能空间中的选择,也是受着各种条件的决定和影响。

最后,主体的选择所达到的结果,也受着社会规律的决定。一种选择是否能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是否促成了社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人的行为和努力,还取决于社会的客观条件和进程,受着社会规律的决定。

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是辩证统一的。

三、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

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性,是指社会发展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它主要表现为发展中的决定性和客观制约性。例如,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决定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在任何发展阶段,都必须受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规律的制约。又如,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人类社会整体的发展过程是严格地沿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是其第一阶段)的道路前进的。

2、 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首先,处于同一个社会形态中的不同国家和民族,其具体发展道路各有自己的特点。

其次,在社会交替过程中,不同国家和民族所走的具体道路和途径也有不同特点。

最后,一个国家可以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超越某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到更高的社会形态,这最突出地反映了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和特殊性。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是与人类社会整体运动过程和发展道路相联系的,而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是与构成人类社会整体的每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过程相联系的。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机地体现着社会发展道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结合。一方面,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人类历史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中国有着自己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的特点,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必然带有中国的特色,这是社会发展道路多样性的体现。

第二节• 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

一、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1、人的自然属性

人的属性分为两个方面: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肉体特征和生物特性。主要是以本能需要为基础的食欲、性欲和自身保存(防卫本能)三种基本机能。

2、 人的社会属性

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而具有的形态和特征。

人的社会性是人的非动物性或超动物性。一方面是相对于自然性而言,是比自然性更高级的一种生存方式的特点,它是对自然属性的超越。另一方面相对于人的个性而言,也就是说人的社会性是在人们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

人的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的基础。社会属性是在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离开了自然属性,人也就不成其为人,他的社会属性也就谈不上了。

人的自然属是社会化的自然属性。离开了人的社会,它就不再是人的自然属性了,而是动物的属性。 马克思指出:“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 ①

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人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问题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二是人与人的区别。把握人的本质,必须从第一个层面深入到第二个层面。

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的本质的第一个层面。人类早期曾崇拜动物图腾,只是主动地认同于动物界。随着自我意识的进步,思想家们指出人作为一个类在本质上区别于各类动物,这是人类自我认识的重大进步。

要真正认识什么是人的本质,必须从人的共同性进到人的差异性,从人与人的区别中揭示人的本质。

把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理解从“类本质”深入到“类内本质” (人类内部的个体的本质),是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2、人的本质的两个层面

马克思他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在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劳动;在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

劳动或生产实践是人的类本质,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马克思指出,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标志是人的劳动。是劳动创造了人,使人猿相揖别。人的道德性、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等,都是在劳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社会关系是人的社会本质,是人与人之间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根本区别。马 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①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具有以下几方面涵义:

首先,人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这种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

其次,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应该从社会关系的总和中把握人。社会关系简单地说包括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进一步说可以分为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再进一步,还可以分为若干方面,如家庭关系、地缘关系、生产关系、业缘关系、阶级关系、民族关系以及道德关系、宗教关系、法律关系,等等。要全面地了解一个人,就应该从多方面的社会关系入手。 最后,在社会关系的总和中有主次之分。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在社会关系中起着基础的支配的作用,它表现在许多方面,如人在生产活动、交换活动、分配活动以及消费活动中所处地位和相互关系。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

三、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

1、价值与人的价值

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标志着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

价值可以分为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所谓物的价值,就是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而人的价值,就是人对自己需要的满足。

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就其都具有价值而言,有共性,但从本质上看,二者有着重大的区别。

首先,物作为价值客体的时候仅仅是客体,而人作为价值客体时同时还是主体。

其次,物的价值的实现是被动的,而人的价值的实现是主动的。

再次,物的价值是既定的有限的,而人的价值是无限的。人的价值是一种能创造价值的价值。

人的价值集中体现为劳动的价值。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人的劳动创造出了劳动产品。劳动的价值表现为劳动产品的有用性即使用价值。当劳动的价值表现为交换价值时,它的使用价值并没有消失。而且,交换价值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延迟的使用价值。当商品完成交换过程时,它又成为劳动产品或消费品了,它的价值就表现为使用价值。不论是使用价值还是交换价值,都是人的劳动所创造的。

2、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的价值分为两个方面:人的个人价值与人的社会价值。

人的社会价值就是个人的劳动创造活动对于社会需要的满足,就是个人对于社会做出的贡献。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他的社会价值越高。反之则越小。

人的个人价值就是社会对于个人需要的满足,也就是个人通过自己的劳动而从社会的获取。一个人越是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满足,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的个人价值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有主次之别。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以人的社会价值为中心,认为更应该从人对社会的贡献来衡量他的价值。首先,社会能够给予个人的东西,是先前人们创造和贡献出来的。其次,社会给予做出贡献的人以满足和尊重,是为其进一步做出贡献创造条件。最后,社会的发展有赖于人们的贡献,只有贡献大于获取,社会才能不断前进。

3、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我国传统哲学历来有重视人生修养的传统。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际关系准则,孟子提出“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等等。

中国传统哲学历来重视对理想人格的探讨,并形成了关于理想人格的理论。在民族发展、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也不乏有把个人价值融于社会价值之中,为追求理想人格而奋斗乃至献身的榜样人物。

当个体的自然生存与民族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就要舍弃个人生命以维护民族利益,这是传统理想人格理念和学说的主旨所在,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发展有积极意义,而且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就历史渊源来说,肇端于孔、孟。在个体的自然生存和道德激烈冲突而难以两全时,强调放弃前者以维护后者,这在孔子那里叫“杀身成仁”,而孟子则称之为“舍生取义”。孔、孟是在特殊的情况下,要求人们捐躯以实现“仁义”之道,但回响在志士仁人身上却是浩然正气与爱国情操的旋律。在外族入侵,中华民族和其他民族的矛盾成为时代的主要矛盾时,“成仁取义”的殉道观就演化为爱国主义精神。宋元之际,文天祥在慷慨就义前写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之所以成为彪炳千古的民族英雄,就是由于他自觉地为民族利益去“成仁取义”。他身陷囹圄中所作的《正气歌》,广为流传,使“浩然正气”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代称。自从西方的炮声,结束了大清帝国与世隔绝的状态后,中华民族面对的是国土沦陷、列强环伺的局面。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寻求真理时,又时时回顾传统哲学,作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思想武器。在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近现代中国,“成仁取义”成为志士仁人报国反帝,抗敌御寇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毛泽东在《致何千之》的信中说:“如果在你的书中证明民族抵抗与民族投降两条路线的谁对谁错,而把南北朝、南宋、明末、清末一班民族投降主义痛斥一番,把那些民族抵抗主义赞扬一番。对于当前的抗日战争是大有帮助的。” 中国哲学中的理想人格学说,强调民族气节,重视道德情操,主张为理想而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体现了个体融于民族集体的价值倾向。这里所倡导的价值取向,与历史唯物论关于个人和集体等关系的观点之间存在着不少相近之处。

第三节• 人的自由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自由及其实现

1、人的自由

自由是指人的活动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自由与解放有相近之处,是同等程度的概念。

人的活动,一是受自然条件束缚,二是受社会条件束缚,三是受人自身条件束缚。相应地人的自由和人的解放也就在于在这三个领域中解除束缚,克服限制。人从自然中获得解放和自由,就是认识和驾驭自然力,不再受自然力的盲目摆布。人在社会中获得解放和自由,就是突破旧的社会条件的限制,更多地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从自身中获得解放和自由,就在于不断地超越自我,克服自己的弱点,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人的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人的自由总是在一定基础上和一定条件下的自由。人可以摆脱和克服某些条件的限制,但不能同时克服所有条件的限制。

2、 自由与必然的关系

必然是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是客观世界运动变化的不可避免的趋势。

人的自由在于认识必然性,并利用其来改造世界,达到人自己的目的。 恩格斯所说:“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 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①

二、人的发展及其特征

1、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是相对于社会发展而言的,主要指个人的发展,指个人的体力、智力、个性和交往能力的发展等。体力或体能是人的身体组织,它是人的其他方面能力的生理基础。智力或智能指人的思维能力,它不仅包括人的抽象思维,也包括形象思维;它不仅是一种复杂高级的认识能力,而且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能力。个性指人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包括人的感情和意志等方面的品质。交往能力则指人在社会关系方面的能力和力量,它一方面是人在社会关系方面的丰富性和交往的广泛性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在社会关系中自主性等的表现。

2、人的发展的特征

人的发展具有综合性。它是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的统一。

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才能和能力的协调发展。在人的综合发展中,马克思主义突出强调的是“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的发展是指的是人自觉自愿地发展自己的才能,施展自己的力量。马克思多次提到“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不受阻碍的发展”等。

人的充分发展则是从程度上谈人的发展。与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人的才能的充分的发展是许多方面相互协调的发展,而不是单一方面的发展,不是某一方面的畸形发展。

人的发展具有社会性。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是人的才能发展的最根本的途径。人的发展的全面性、自由性和充分性,都取决于劳动本身的发展。人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社会关系。人的才能的施展和发展离不开他人,离不开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关系。社会关系的全面性使人的发展具有全面性。 马克思指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 ① 。

人的发展具有历史阶段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的发展有不同的内涵和历史形态。

三、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

1、经济形态与人的发展

马克思曾从经济形态发展对人的自由发展的影响的角度,把人的发展分为三个历史形态。

人的依赖关系 占统治地位是第一个历史形态。个人没有独立性,直接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只限于共同体内部,只是在孤立的地点和狭窄的范围内发生的地方性联系。在这种原始的社会关系下,“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不能想象会有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因为这样的发展是同 [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原始关系相矛盾的。” ① 这个历史形态是与自然经济相联系的。

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是第二个历史形态。此时社会形成了普遍的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要求以及整体的能力的体系。由于社会关系以异己的物的关系的形式同个人相对立,人的发展依然受到社会关系的束缚和压抑。然而,它“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 ② ,从而为更高历史阶段的到来创造着条件。这个历史形态是与商品经济相联系的。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③ 是第三个历史形态。社会关系不再作为异己力量支配人,而是置于人们共同控制之下。人们将在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这是与未来的产品经济相联系的。

2、社会形态与人的发展

结合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人的发展的历史阶段性。

在 原始社会 ,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相当简单。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那时物质生产活动、求知活动、艺术活动以及社会交往活动等,都融为一体。一方面,人的发展具有原始的全面性,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发展是相互协调的,是生存活动本身所同时需要的。人的各种潜能没有割裂开来,包含有进一步发展的朴素的丰富性。另一方面,人的发展的总体水平是低下的,尤其是人的智力的发展水平很低。这是与那时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简单相适应的。

奴隶社会 一方面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形态进入高级形态,另一方面,又是从公有制社会进入私有制社会。奴隶社会的生产力比原始社会有了巨大发展,社会分工也开始发展起来。这就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社会的政治领域成为社会中一个新的领域,这个公共领域的存在为人们在这个领域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在精神生产和艺术发展方面,也有了发展的条件。这些都是人的发展的巨大进步。但奴隶社会开始了阶级的分裂,人的发展也出现了分裂和极端的不平衡现象。奴隶们丧失了作人的资格,造成广大的奴隶在个人发展上的严重退化,这是对人的发展的否定。相反奴隶主作为特权阶级在自身发展上有优越的条件,但奴隶主由于脱离劳动而经历着另一种退化。 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人的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和前提。奴隶变成了农民,社会地位和劳动积极性有了提高,有利于农民在农业以及相关副业方面才能的自由发展。在手工业方面,由于劳动者通常必须熟悉劳动全过程,独自完整地生产产品,因而他们在自己的劳动技能方面的发展是比较全面的。封建社会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也有很大发展,地主阶级中出现了许多多才多艺的人物。但是,封建社会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阻碍着人的发展,特别是劳动者的发展。劳动者的生活仍然十分艰苦,所受剥削和压迫十分沉重,他们的全部精力基本上都用于从事农业劳动以维持生计,没有权力享受和发展。而且劳动者被束缚在一小块土地上,从事着简单而单调的劳作,他们的社会交往范围和眼界受到极大限制。在精神生活方面受着严格的意识形态控制,没有发展的余地。知识分子虽然有较为有利的条件在精神能力方面得到发展,但他们由于脱离物质生产而往往只能是一种比较片面的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是最后一个私有制社会和阶级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造成庞大的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工人阶级有了人身自由,社会工作岗位和生活方式多样化,也有利于人们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闲暇时间的延长为人们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时间条件。但同时,资本主义社会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阻碍着人们的发展,特别是全面发展。分工的发展使生产完整产品的劳动过程分成若干个互不相干的环节,劳动者成为机器的附件。

从以往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可以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也得到发展。但是,由于分工的发展状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状况,以及社会各方面状况的影响,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中,人的发展是分裂的。统治阶级由于占有社会财富,处于特权地位,能够支配并不充裕的社会财富,因而有更好的条件发展自己。这是以牺牲大多数人即劳动者的发展机会为代价的。劳动者与剥削者的分裂一方面使劳动者失去发展机会,同时也使剥削者的发展具有先天的缺陷,特别是他们脱离生产,养尊处优,生活在自己的偏见之中。这说明,阶级社会的发展以及这个社会中人的发展有其自身的根本缺陷,这一缺陷的克服就是人类从阶级社会走向无阶级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

四、人的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理想

1、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

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伟大理想,是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类向往的伟大目标。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物质生产极大发展,物质财富充分涌流,消灭了阶级剥削和压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分配制度,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归于消失,社会的精神生产和人们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极大提高,社会摆脱了盲目的异己力量的支配,每个人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们自觉地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重视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角度来揭示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本质特征。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宣告:“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②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又把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奉为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形式的“基本原则”。在晚年,恩格斯又在一则信件中援引《共产党宣言》中的那段话,用以表述人类未来新时代的基本特征。

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更高更充分的物质基础。

共产主义社会精神生产的高度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另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差别和对立的消除,使一切人有了发展的机会和条件。

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必然实现的信念,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懈努力。

2、 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在社会主义自身发展过程中,只有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努力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共产主义理想才能最终得到实现。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80周年大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本质要求的科学论断。他指出:“ 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①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具有自身的历史特点。人的全面发展还具有更多的相对性。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人的素质和能力的相对地全面提高,即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其他素质的提高。

不断提高人们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是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

思考题:

1• 如何理解社会发展过程是客观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2• 如何理解社会发展道路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3• 怎样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 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有何区别?怎样理解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

5• 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是什么?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阶段性?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2~33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3 页。

① 《列宁全集》第 29 卷,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6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585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122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60 页。

《文天祥全集》卷十七《纪年录》,中国书店 1985 年影印出版,第 465 页。 《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136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455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下册,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36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册,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485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册,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109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册,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104 页。

①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77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94 页。

①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79 页。

第五篇:爱——教育永恒的主题

打开全国班主任远程研修的页面,优秀成果展示中,“爱”是永恒的主题。《用爱呵护孩子的心灵 让爱点亮孩子的心灯》、《爱是打开心门的钥匙》、《用心关爱每个学生》„„,一篇篇优秀作业,一个个优秀案例,无不体现出教师对孩子那真挚的爱!

我们教育的孩子有优秀的,自然就有调皮、顽劣、说谎、不写作业的„„,教育孩子真的是一门艺术。同一个孩子,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处理方法,会有不同的教育效果的。章贡区1班袁兰老师的优秀作业《一叶关情》,就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好的教育方法。班中学生不爱写作业,起初袁老师用了很长的时间,各种方法:打电话跟家长沟通;在教室里对着全班同学的面狠狠的训斥;带着扩音器在教室里叫嚷„„,可效果并不佳。可是,几片小小的叶子却改变了这一切,袁老师也得到了同学们的爱戴。

我们的工作是平凡的、是伟大的。我们流水般的日子虽然过得平淡,但也过得幸福,因为有孩子们的陪伴。只要有了他们,我们就会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上一篇:描写家乡风景的作文下一篇:描写春天冬天的词语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