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贷款汇报范文

2022-05-25

汇报与我们的生活、工作时密不可分的,关乎到个人的职业生涯和企业的竞争力。想必很多朋友在汇报写作中,遇到很多难题,应该如何正确开启汇报写作的姿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扶贫贷款汇报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扶贫贷款汇报范文

乡镇小额信贷扶贫贷款管理使用情况汇报

**镇2002年至2005年小额信贷扶贫贷款管理使用情况汇报

为认真总结经验,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小额信贷扶贫工作的管理水平,进一步保证小额信贷扶贫资金的安全运行,充分发挥小额信贷扶贫资金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的重要作用,按照县扶贫办转发《关于对实施小额信贷扶贫新办法以来的使用管理情况开展专项检查的通知》(牟扶办字[2006]35号文)的要求,我镇高度重视,在县办召开专题会议后,对我镇2002年至2005年小额信贷扶贫贷款使用管理开展了自检、自查、自纠工作,并写出自检自查自纠工作报告,接受了县扶贫办的深入全面检查。 [文章- ,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一、基本情况

(一)实施新办法以来小额信贷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情况

为了加快我镇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脱贫步伐,尽快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解决贫困地区群众自我发展缺乏资金和产业的问题,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镇于2002年起开始在全镇范围内开展财政贴息小额信贷扶贫工作,在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县扶贫办的正确领导下,以及小额信贷站工作人员的努力下,经过四年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02年以来,我镇按照上级的要求,积极推行“以镇统贷、承贷承还、结合产业、扶持重点、财政贴息、一次借款、 一年还款、层层担保、干部帮扶”的小额信贷扶贫新办法,严格执行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下发的“财政贴息小额信贷扶贫资金管理实施办法”和“小额信贷扶贫产业示范村实施意见”,坚持 “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 的原则,坚持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的原则,确保小额信贷扶贫工作的健康稳步发展。一是组织机构健全。建立了小额信贷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由分管扶贫工作的副镇长兼任站长,会计、出纳专职的小额信贷扶贫工作站。二是认真开展政策、业务培训。几年以来,在发放每批小额信贷扶贫资金之前,我镇结合实际对中心主任和互贷小组长进行进行了小额信贷扶贫政策、业务等方面的培训。三是严格按规操作。2002 年以来,我镇严格执行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下发的“财政贴息小额信贷扶贫资金管理实施办法”和“小额信贷扶贫产业示范村实施意见”。每发放一批贷款,都参与签订《小额信贷扶贫资金风险金经济责任合同》,向县农行出据《小额信贷扶贫资金借款申请》,签订《小额信贷扶贫资金管理委托协议》、《借款合同》,向县农行提交成立“小额信贷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小额信贷扶贫工作站”和“任命小额信贷扶贫工作站人员”等文件资料,并办理相关手续。县农行把资金发到工作站小额信贷扶贫资金专户;由农户提交书面申请,自愿组成3~5户为一组的互保联保小组,工作站和信贷工作中心入户调查,镇小额信贷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讨论审批,工作站发放贷款。四是加强跟踪问效。贷款发放后,小额信贷工作站定期不定期地深入农户对贷款使用、效益产生情况进行跟踪调查。

2002年至2005年,我镇按照小额信贷扶贫新办法使用小额信贷扶贫资金共计300万元(其中: 2002年100万元,2003年50万元,2004年100万元,2005年50万元)。资金覆盖全镇15个村委会,累计扶持农户2155户。

(二)实施新办法以来小额信贷扶贫资金回收的情况

2002年至2005年,我镇按照小额信贷扶贫新办法实施的小额信贷扶贫资金共计300万元,按时归还农行300万元,归还率100%。其中: 2002年发放100万元,归还100万元,归还率100%; 2003年发放50万元,归还50万元,归还率100%;2004年发放100万元,归还100万元,归还率100%;2005年发放50万元,归还50万元,归还率100%。

(三)实施新办法以来小额信贷扶贫资金拖欠的情况

2002年至2005年我镇拖欠县财政风险保证金1.06万元。具体情况是:我镇2002年10月贷出的小额信贷资金中,有2万元到期未还,其中1万元于今年7月追回归还县财政局,还未追回本金1万元,逾期利息583.60元。此笔贷款清收难度较大,目前已于政府性债务的形式上报,工作站还将克服困难,加大清收力度,努力追回逾期贷款。

(四)实施新办法以来小额信贷扶贫资金扶持特色优势产业、帮助农民增加收入的情况

2002年以来,我镇把小额信贷扶贫作为全镇解决温饱,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壮大农村支柱产业的有效措施来抓,集中资金发展仔猪产业,建设小额信贷扶贫仔猪养殖示范村5个,小额信贷扶贫工作扎实稳步推进。2002年至2005年全镇累计发放小额信贷扶贫资金300万元,贷款覆盖全镇15个村委会,组建信贷小组433个,扶持贫困户2155户8836人。扶持了上马厂、大秋树、麦冲、盐柴河、大坡等仔猪(母猪)养殖示范村,并在全镇范围内依靠示范村的示范作用,发展仔猪(母猪)养殖。同时,根据各地的条件,因地制宜,还发展了渔业养殖、牛羊养殖、蔬菜种植和双孢菇种植、加工业及其它产业,增加了贫困地区农民的经济收入,有效引导群众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找准发展路子,自我发展奔小康,真正发挥了小额信贷扶贫资金的作用。

受小额信贷扶贫资金扶持的农户,2002年人均增收317元,2003年人均增收268元,2004年人均增收354元,2005年人均增收200元。

第二篇:破解扶贫贷款难问题

笔者近期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发现了一个问题,即建档立卡贫困户申办扶贫小额贷款难、银行资金放贷难,出现贫困户急需用钱而银行钱用不出去的现象,影响了精准扶贫进程。

要破解扶贫小额贷款难问题,就要找出银行资金难以贷出的原因。

银行按照其规定的贷款程序,在进行扶贫小额贷款的信用等级评定时,因很多建档立卡贫困户不符合准入条件而无法放款。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贫困户无明确的生产经营项目,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不具备清偿贷款本息的能力。

二是贫困户户主年龄超过了60岁,不符合银行规定的20~60岁之间可贷款条件。

三是少?灯独Щг谧窦褪胤ǚ矫娲嬖谖侍猓?有的资质信誉度不够,有的存在不良信用记录。因此,通过不了银行信用等级评定,扶贫小额贷款申办不下来。

破解扶贫小额贷款难问题,需要多管齐下、对症下药。

首先,当地政府和单位驻村工作队应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对贫困户进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资助其发展种植、养殖、加工、服务等扶贫产业,并形成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达到可贷款的条件,具备充足的贷款偿还能力。其次,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主可以易名,改成家庭其他年龄在20~60岁之内的家庭成员,让符合条件的成员办理小额扶贫贷款手续。

最后,当地政府应出台精准扶贫优惠政策,设立精准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精准扶贫小额信贷、贫困户危房改造贷款、异地搬迁贷款等给予免息补偿,以减轻银行的压力,防控贷款风险,降低银行贷款门槛。

(作者单位:湖北省赤壁市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文

第三篇:扶贫再贷款发放情况

金融扶贫知识宣传

一、主要政策工具

(一)扶贫再贷款

1.定义。扶贫再贷款是中国人民银行为引导贫困地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扩大贫困地区信贷投放,优先和主要支持带动贫困户就业发展的企业(含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经济主体,下同)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积极推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和贫困人口创业就业,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而对其发放的再贷款。

2.发放对象。扶贫再贷款的发放对象为《中国人民银行 财政部 银监会 证监会 保监会 扶贫办 共青团中央关于全面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银发〔2014〕65号)确定的832个贫困县和未纳入上述范围的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行政区域内的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等4类地方法人金融机构。

3.使用期限。扶贫再贷款期限分为3个月、6个月和1年三个档次。借款合同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年。单笔扶贫再贷款展期次数累计不得超过4次,每次展期的期限不得超过借款合同期限,实际使用期限不得超过5年。

4.利率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扶贫再贷款管理细则》(银发〔2016〕173号)规定:“第二十六条 借款人运用扶贫再贷款资金发放的贷款利率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一年以内(含一年)贷款基准利率。”

5.发放情况。自2016年3月扶贫再贷款创设以来至2017年7月末,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共计向陕西省55个贫困县区64家金融机构发放扶贫再贷款107.83亿元,余额73.74亿元。自扶贫再贷款利率最新规定(银发〔2016〕173号)下发以来,至2017年6月30日,陕西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运用扶贫再贷款资金发放的涉农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34%,低于同期金融机构运用自有资金发放涉农贷款利率5.98个百分点。扶贫再贷款资金累计带动辖内使用扶贫再贷款的金融机构发放涉农贷款1794.24亿元,是扶贫再贷款累放额的18.6倍。

(二)扶贫小额信贷

1.定义。扶贫小额信贷是专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获得发展资金而量身定制的扶贫贷款产品。主要是为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放贷、财政贴息、县级建立风险补偿金的信用贷款。

2.发放对象及用途。扶贫小额信贷是支持有意愿贷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用于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主要用于贫困户发展生产经营项目或支持贫困户带资入股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不得用于子女上学、看病、还债等非生产性支出和赌博、放高利贷等违法活动。贷款资金原则上只能用于申请的即贷款合同规定的项目,应专款专用。

3.财政资金贴息。一般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补贴到户。即先结后贴、应贴尽贴。就是贷款贫困户按照贷款合同约定,先按期偿还银行的本息,财政再按规定程序和办法给予贴息。对未按期还款及其它违约行为不享受贴息。另一种方式是直接贴息到银行。为了简化程序,根据本地规定,按照贫困户贷款额度,直接将贴息资金补贴到银行。陕西省规定,按照“先收后贴、分期补贴、应贴尽贴”的原则,对按时偿还贷款本息的贫困户给予贴息

4.风险防范。县级运用财政资金,建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资金。同时,结合本地实际,建立银、保、政三方共担坏账损失的机制,按规定对不良贷款进行补偿和分摊。陕西省规定,各县须建立县级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资金。合作金融机构根据县级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资金规模,按照不低于5倍的比例投放贷款。

5.利率规定。陕西省扶贫办等五部门《关于开展扶贫小额信贷工作指导意见》(陕扶办发﹝2016﹞5号)规定,合作金融机构在获得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支持的前提下,扶贫小额信贷利率原则上执行人民银行同期基础利率,鼓励在此基础上适当优惠;开发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支持贫困户发展生产;对县级金融机构技术支持和指导等。

二、典型金融扶贫产品

调查显示,自2016年以来,陕西省金融机构围绕“五个一批”共创新推出逾150种各具特色的精准扶贫信贷产品,为贫困地区提供了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1.扶贫批发贷款。用于满足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脱贫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生产经营(含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的各类资金需求。贷款对象为政府指定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公司和符合条件的村镇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银行业金融机构。

2.“三带四连”企业扶贫贷款。由镇安农商行主办,通过大户带、企业带、“三社”(合作社、供销社、信用社)带,创新联产、联业、联股、联营脱贫路径。贫困户个人贷款额度为5万元,最高贷款额度为10万元;合作社、产业大户贷款最高额度为50万元;龙头企业、小微企业、村产业发展公司最高额度为1000万元以内。贫困户、企业、合作社、产业大户和村产业发展公司贷款期限均为“3+2”年。农户贷5万元(含)以下按照基准利率执行,财政全额贴息;贷款超过5万元(不含),超出5万元的贷款执行月利率6.6‰,财政给予50%贴息。产业贷按贫困户使用受益金额确定贷款利率,户5万元(含)以下按照基准利率执行,贷款超过5万元(不含),超出5万元的贷款执行月利率6.6‰。 3.易地搬迁脱贫贷。汉中西乡农商行对政府建档立卡在册的移民搬迁贫困户及从事与移民搬迁相关的水、电、路、气、网等配套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小微企业推出“异地搬迁脱贫贷”。其中,小微企业能带动贫困户5户以上的给予30万元的授信,能带动贫困户20户以上的给予100万元授信,能带动贫困户50户以上的给予1000万元授信。贷款期限为1至5年。

4.旅游扶贫贷款。咸阳市农发行推出旅游扶贫贷款用于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运营与保护,包括景区(景点)及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和维护,以及景区(景点)的经营管理等。贷款对象为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实行独立核算的企、事业法人。旅游扶贫贷款分为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短期贷款期限为1年(含)以内,中长期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15年,最长不超过20年。贷款利率按照农发行扶贫贷款定价的有关规定执行,体现优先优惠原则。

5.教育扶贫贷。该贷款产品主要用于基础教育扶贫、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扶贫两大类。其中基础教育扶贫是指支持贫困地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学校优化布局,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和标准化建设。贷款对象为从事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的事业法人单位或各类所有制与组织形式的企业。教育扶贫贷款中流动资金贷款一般不超过1年,最长不超过3年;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或政府采购)模式的,一般为15年以内,最长不超过20年;采用自主经营模式的,最长不超过10年。

6.大病医疗周转贷。人行西乡支行按照“银政联手、银保合作”的工作思路,着力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在政府财政支持农户、城镇居民参与大病保险的基础上,推动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保险公司、医疗机构等合作,引导西乡农商行与城乡医保经办机构、保险公司共同推出精准扶贫“大病医疗周转贷”,为政府建档立卡因病致贫的贫困农户和城镇居民解决大病资金周转难的问题。

三、工作动态

2017年以来,人行西安分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总行有关精神和要求,紧紧抓住“精准”二字做文章,从方向引领精准、支持领域精准、产品服务精准、政策发力精准等方面做好脱贫攻坚金融服务工作。

(一)围绕方向引领精准建机制。西安分行通过完善工作联动机制、信息共享机制、考核评估机制等,实现金融扶贫工作方向引领精准。一是健全工作联动机制。在成立陕西省金融扶贫工作联动机制的基础上,加强与省扶贫办、金融办、银证保三局的沟通,定期召开金融扶贫工作座谈会,督促协调各类金融机构全面落实金融扶贫政策。6月上旬,牵头协调财政厅、银证保三局等单位制定《2017年陕西省金融扶贫工作计划》,并以省脱贫攻坚指挥部的文件下发执行。二是完善信息共享机制。6月份积极参与陕西省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系统建设,实现扶贫对象、扶贫项目、帮扶措施等信息的共享,确保金融扶贫精准到人、精准到户。三是丰富考核评估机制。在年初,制定了《陕西省金融精准扶贫政策效果评估实施细则》,对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及其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贯彻落实金融精准扶贫政策情况开展评估。6月份联合省金融办、银证保三局,制定了《陕西省金融精准扶贫绩效评估方案》,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三类省级金融机构进行评估。

(二)围绕支持领域精准抓重点。西安分行以产业脱贫、易地搬迁脱贫、教育脱贫三大领域为重点,对接贫困地区项目、企业、农户需求,加大支持力度。一是加大产业脱贫的金融支持。引导陕西省金融机构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精准对接特色产业金融服务需求,坚持产业扶贫与龙头带动相结合,通过发展生产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截至二季度末,产业精准扶贫贷款余额156.76亿元,同比增长82.7%。二是加大易地搬迁脱贫领域的金融支持。督导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陕西省分行发挥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的引领和骨干作用,用好用足人民银行抵押补充贷款政策。同时,支持引导地方法人机构为易地搬迁农户提供创业就业领域的信贷服务,形成政策性金融管“搬得出”,地方性金融管“能致富”的易地搬迁脱贫金融服务模式。截至二季度末,易地扶贫搬迁贷款余额196.96亿元,同比增长178.43%。三是加大教育脱贫领域的金融支持。自2007年至至今,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累计发放近百亿元,支持全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近130万人次。同时,西安分行及时总结“金融知识普及示范点”、“金惠工程”等试点经验,积极推进将金融知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目前已经在铜川市15所中学开设金融知识普及课程。

(三)围绕产品服务精准推创新。西安分行以货币政策工具、信贷产品、服务模式三大体系为抓手,深入推进金融服务与产品创新。一是用好货币政策工具。积极推广“扶贫再贷款+”模式,撬动扶贫资金精准投入,自扶贫再贷款创设以来,截至二季度末陕西省扶贫再贷款累计发放96.45亿元,余额65.18亿元。二是加大信贷产品创新力度。坚持“便利申贷程序、优化担保要求、降低融资成本”的创新三原则,引导陕西省内金融机构分类施策,按需创新。省内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推出了“精准脱贫贷”、“易地搬迁建房脱贫贷”、“产业脱贫贷”、“老龄建房安居脱贫贷”、“烟农贷”、“陕茶贷”等150多种金融扶贫产品,受到贫困户和企业的广泛欢迎。三是加强金融扶贫服务模式创新。省内各地创新推出了“再贷款+金融机构+贫困户”、“扶贫贴息贷款+贫困户”、“小额信用贷款+贫困户”等金融扶贫模式。其中,安康探索形成了“金融+社区工厂+贫困户”融合发展的“平利模式”,被国家扶贫办确定为经典扶贫案例,被国家发改委在全国推广。

(四)围绕政策发力精准促协同。西安分行以示范带动、财政撬动、投贷联动为重点,强化政策协同,提升政策效力。一是做好金融扶贫示范区建设。加强对安康金融精准扶贫示范区建设的指导和督查,认真落实金融精准扶贫“865工程”的有关要求。上半年,安康市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4.1亿元,自2016年以来累计发放18亿元,扶持贫困户4万余户,位居全省首位,起到了示范带动效应。二是积极发挥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5月份,陕西省专门成立了省脱贫攻坚资金保障协调组,西安分行作为协调组的副组长单位,积极协调财政部门落实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财政专项补贴、涉农贷款增量奖励等财政奖补政策,引导全省贫困县(区)建立扶贫贷款风险补偿金。截至二季末,陕西省新增扶贫小额信贷10.17亿元,环比增长8.35 %;贷款户数24125户,环比增长16.23%;当年累计贷款量19.66亿元。三是探索投贷联动金融扶贫新模式。把握陕西省深化供销社改革试点契机,在供销社以增资扩股、购买股权等方式对带动贫困户就业的农业企业或合作社进行股权投资的同时,探索引入银行信贷,搭建“政府(供销社)+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银行信贷”的投贷联动产业扶贫新模式,仅长安银行就对陕西省供销集团投放精准扶贫贷款4亿元,授信额度达10亿元。 下一步,西安分行将总行的坚强领导下,不断加大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力度,不断强化与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不断拓宽贫困地区融资渠道,不断推进贫困地区金融改革创新,不断加强金融扶贫效果监测评估,把金融扶贫工作不断推向深入,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

第四篇:郾城区金融扶贫贷款实施程序

(一)贷款申请。贷款农户向所在村民委员会提出借款申请,由村“两委”先期调查,驻村第一支部书记、联户干部把关。贷款企业向所在地乡镇(街道)、区扶贫办和贷款银行提出申请,并提供安排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就业协议及相关证明。

(二)乡镇(街道)推荐和部门审核。农户贷款申请由村支书、驻村第一支部书记推荐到乡镇(街道)。乡镇(街道)需在5个工作日内,由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乡镇长(办事处主任)审核签字,将扶贫贷款推荐以及申请材料报送贷款银行。企业贷款申请由所在地乡镇(街道)、区扶贫部门进行初步审核,然后将扶贫贷款推荐以及申请材料报送贷款银行。

(三)实地调查。对于贷款申请,本着缩短时间,提高效率原则,可在村“两委”、驻村第一支部书记协助收集贷款材料后,由乡镇、街道统一提前预约,银行与扶贫部门等共同进行实地调查。

(四)银行放贷。银行根据审核的贷款对象,按照正常贷款程序,提出贷款调查评定意见,及时发放贷款。放款情况报送乡镇(街道)和区金融办、区扶贫部门备案。

(五)贷后管理。

第五篇:专栏:扶贫贴息贷款模式转变

http:// 2008年09月19日 21:11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专栏一 支农再贷款

支农再贷款是人民银行在农村金融改革过程中促进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支持农村信用社扩大涉农信贷投放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自1996年全国农村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以后,农业银行不再向农村信用社提供支持资金。同时,受90年代后期地方金融风险影响,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有所削弱,存款持续徘徊,加上当时国有商业银行集中撤并县以下分支机构,县域金融服务和涉农信贷需求与农村信用社资金不足的矛盾突出。为支持扩大涉农信贷投放,引导增加农户贷款,促进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于1999年开始办理支农再贷款业务。

1999年-2007年,人民银行共安排支农再贷款额度1288亿元,累计发放1.2万亿元。在支农再贷款的支持和引导下,农村信用社的农业贷款特别是农户贷款大幅度增加,占其各项贷款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同期,全国农村信用社的农业贷款和农户贷款分别年均增长22%和25%,比同期金融机构年均贷款增长分别高8个和12个百分点。期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达1.43万亿元,农户贷款余额1.16万亿元,占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的比例分别为46%和37%,比开办支农再贷款业务之初分别提高15个和17个百分点。

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以来,随着各项扶持政策落实到位,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增强,经营财务状况明显改善,对支农再贷款的需求有所下降。针对全国农村信用社资金供求总体宽松、但地区间不平衡的状况,人民银行加强了对支农再贷款额度的地区间调剂,现有支农再贷款额度的93%集中安排用于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

总体看,支农再贷款对支持农村信用社提高资金实力、引导信贷资金投向、扩大农户贷款和缓解农民贷款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政策效果。支农再贷款是对农村信用社扩大涉农信贷投放的流动性支持,虽然执行优惠利率,但不是政策性贷款。对坚持市场筹资且涉农信贷投放达到规定比例的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贷款资金不足的,人民银行分支行按照规定程序及时给予再贷款支持;农村信用社对农户贷款的条件、方式、期限、金额和利率,由其按照市场原则自主确定并自担风险。

专栏二 农户小额贷款

中国农户小额贷款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由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前者是直接依据农户信用情况发放的贷款;后者是指3-5户农户自愿组成相互担保的联保小组,农村信用社向小组成员发放的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是中国农户小额贷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二是其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小额信贷组织等发放的农户小额贷款。三是小额到户扶贫贷款是主要向贫困农户发放的特殊政策性贷款,由农村金融机构自愿参与,财政给予一定的贴息。四是由邮政储蓄银行开展的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2/3以上网点分布在县及县以下的农村地区。

近年来,中国一直积极推动农户小额贷款发展。一是调整农户小额贷款政策。全面拓宽农村小额贷款对象、范围、金额、期限、利率。小额贷款对象从传统农户扩大至农村多种经营户、个体工商户以及农村各种微型企业;小额贷款用途由传统农业扩展到有助于农民收入提高的各个产业;小额贷款额度在发达地区可提高到10万—30万元,其他地区提高到3万—5万元;小额贷款期限可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季节性特点、贷款项目生产周期等决定,个别贷款期限可延长到3年;小额贷款利率坚持“利率覆盖风险”的原则。二是创新农户小额贷款方式。部分农村信用社开发推广农户小额贷款“一卡通”制度,将农户贷款与银行卡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在授信额度内采取“一次授信、分次使用、循环放贷”的管理办法,随用随贷,有效提高了贷款便利程度。三是简化农户小额贷款程序。对重点客户和优质客户,实行“一站式”服务,简化贷款审批手续,确定灵活的贷款偿还方式,实行优惠利率。对个别地域面积大、偏僻的乡镇,通过流动服务方式,开展上门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四是对开展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给予资金和财务支持。近年来,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通过采取支农再贷款和执行相对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安排改革试点支持资金,以及适当放宽贷款利率浮动幅度支持扩大农户小额贷款业务。五是改善农户小额贷款的信用环境,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活动。对信用好的农户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额度放宽、手续简化的正向激励机制。加强农村地区的金融知识宣传,增强农民的信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改善农村地区的信用环境。

在各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下,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在全国农村信用社得到了普遍推广,农民贷款担保难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农户贷款面大幅度提高。

专栏三 农村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创新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便捷化的创新产品,如“速贷通”、账户透支、流动资金循环贷款、备用贷款、国内信用证业务、电子票据贷款等。二是担保类创新产品,主要包括:标准仓单质押贷款、进口仓单质押贷款、国内保理业务、动产质押贷款、林权质抵押贷款、小额存单质押贷款等。三是组合类创新品种,主要是通过组合现有的一些信贷产品,为借款人提供个性化的信贷产品。

农村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在业务服务对象上,可以分为为贫困人口等低收入群体、传统种养殖农户、农民创业与农村个体工商户、农村中小企业及其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户房屋修建等辅助金融需求五种类别。针对农村贫困人口和低收入群体主要采取政策扶持类型的金融服务,例如:扶贫贴息贷款、“以奖代补”小额扶贫贴息贷款和农户小额信贷。针对传统种养殖业农户,主要有农户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农机贷款和兴农贷款等,这些信贷是需要农户提供一定的抵押担保的金融服务。随着农村其他非农产业的兴起,农村个体经营和农民创业信贷需求日益增加,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农村金融机构都针对性地开发了这类信贷需求产品,例如:农户助业贷款、“农家乐”贷款、农村青年创业贷款、失地农民创业贷款等。针对农村企业的金融服务可以分为微型企业贷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农业科技贷款、农业生产资料贷款、村级经济留用地开发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其他农村支持信贷服务主要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综合开发贷款以及农村生源地助学贷款和农民消费类农户自建房贷款等。从贷款服务对象的覆盖层次看,初步展现了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广覆盖于“三农”的基本原则,形成了能够涵盖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收入群体的金融服务产品。

福建的“林权抵押贷款”。福建省森林覆盖率达62.9%,居全国首位。继2003年国家林业局在福建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后,福建金融机构探索形成“商业性信贷+政策性信贷+商业性保险”等有机结合的模式,积极为持有《林权证》并从事林业种植、加工和经营的企业和个人提供信贷支持。目前林权抵押贷款的金融服务创新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据初步统计,截至2008年一季度末,福建省累计发放各类林权抵押贷款46.36亿元,余额22.49亿元,支持育林造林714.48万亩。国家开发银行、农村信用社、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信银行等均已介入了林权抵押贷款业务。近年来,林权制度改革和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发展所产生的积极效应明显。

湖北的“订单农业质押贷款”。订单农业质押贷款是农村信用社向农户发放的以订单农业购销合同的收款权为质押担保的贷款。贷款对象为年纯收入在2万元以上的种养殖大户;贷款期限与订单农业合同期限匹配,一般为三个月、六个月、一年等短期流动资金贷款;贷款额度每笔原则上不超过订单农业合同金额的70%,每个农户贷款额度为1万元至10万元;贷款利率执行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统一标准,对特级和一级信用农户实行优惠利率。

专栏四 扶贫贴息贷款模式转变

1、建立健全扶贫贷款制度,不断加大扶贫信贷支持力度

2001年,中央制定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国发[2001]23号)。根据《纲要》精神,2001年6月,人民银行会同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农业银行等部门制定了《扶贫贴息贷款管理实施办法》(银发[2001]185号)。扶贫贴息贷款由农业银行发放和管理。每年的扶贫贴息贷款计划由国务院扶贫办商财政部和农业银行确定,层层下达到各地。政府扶贫部门负责提供扶贫贷款项目,农业银行在扶贫部门提供的扶贫项目范围内选择贷款项目,按3%的优惠利率发放贴息贷款。优惠利率执行一年,优惠利率与贷款基准利率之间的利差,由财政贴息,财政部将贴息资金拨付给农业银行总行。

2、推动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体制改革试点

为了提高扶贫贴息贷款的使用效率,自2004年,国务院扶贫办会同财政部和农业银行先后开展了两项改革试点:“到户贷款”改革试点和“项目贷款”改革试点。2006年7月,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和中国农业银行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化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体制改革的通知》(国开办发[2006]46号)。根据《通知》精神,将原由农业银行统一下达指导性计划并组织发放贷款分为“到户贷款”和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和基础设施等项目贷款(以下简称“项目贷款”)两部分进行操作。

到户贷款的贷款对象为建档立卡的贫困农户,主要用于扶持其发展生产。将到户贷款贴息资金全部下放到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由县选择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并与其直接结算贴息。贷款所需资金由承贷金融机构自行筹集。贷款期限由金融机构视实际生产周期自主确定,贴息1年。贷款利率由金融机构根据央行规定的基准利率和浮动利率系数自主确定。中央财政在贴息期内按年利率5%的标准给予贴息。贴息方式可以是政府将资金直接贴给农户,也可以是将资金补偿给金融机构,具体方式由各县自主确定。

项目贷款集中用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贫困村,重点支持对解决贫困户温饱、增加收入有带动和扶持作用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6年在河北、黑龙江、江西、湖北、重庆、云南、陕西和甘肃8省(市)开展项目贷款贴息资金下放到省试点,由试点省选择承贷金融机构。贷款执行年利率3%的优惠利率,优惠利率与央行公布的一年期贷款利率之间的利差,由省政府贴息。贴息方式可以是政府将资金直接贴给项目实施单位,也可以是将资金补贴给金融机构,具体方式由各地自主确定。其他省市的项目贷款仍由农业银行承担,由财政部和农行结算贴息。贷款执行年利率3%的优惠利率。贴息方式是政府将3%与央行一年期贷款利率的差额补偿给农业银行。

3、创新信贷扶贫贴息机制

根据信贷扶贫工作的实践,2005年7月,配合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建立“奖补资金”推进小额贷款到户试点工作的通知》,选择四省共8个县开展了建立“奖补资金”推进小额贷款到户的试点,将部分中央财政扶贫资金作为“奖补资金”,用于贫困户贷款的利息补贴、亏损补贴或奖励。通过机制创新,有效激励了各利益主体参与信贷扶贫的积极性。2006年,在及时总结经验、完善政策的基础上,又增补河北、湖南、云南、广西4省(区)相继开展试点工作。截至2006年底,累计发放到户贷款1.16亿元,覆盖贫困村1211个(其中2006年覆盖贫困村976个),扶持贫困户18087户(其中2005年扶持贫困户9123户,2006年扶持贫困户8964户),到户贷款占当地扶贫贷款的比例比试点前平均提高50个百分点左右。

4、全面改革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体制

经国务院同意,从2008年开始全面改革扶贫贷款管理体制,将扶贫贷款管理权限和贴息资金全部下放到省,其中到户贷款的管理权限和贴息资金全部下放到县;扶贫贷款的发放由任何愿意参与扶贫工作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承贷;中央继续保留扶贫贷款财政贴息预算资金规模(每年安排5.3亿元),于年初下达到各省(区、市),各省(区、市)安排到户的贷款贴息资金不低于贴息资金总额的50%;扶贫贷款由实行固定利率(3%)改为固定贴息利率,其中到户贷款按年息5%、项目贷款按年息3%给予贴息。

财政部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的扶贫贴息贷款总量及期限结构,安排贴息资金,纳入当年的财政预算。

国务院扶贫办会同财政部和人民银行,根据财政贴息预算资金规模确定当年扶贫贴息贷款的指导性总量计划,并于年初下达各省财政贴息资金及对应引导的扶贫贴息贷款的指导计划。

贴息利率

扶贫贴息贷款优惠利率与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贷款利率之间的利差,由中央财政贴息。

到户贷款按年利率5%、项目贷款按年利率3%

贴息方式

贴息资金按季据实结算,由财政部直接拨补到中国农业银行总行。每季度终了,农业银行将扶贫贴息贷款及期限结构报经当地财政、扶贫部门审核后,层层汇总至总行,总行在次季报财政部审核结算。

贴息资金可采取直接或通过金融机构间接补贴给贫困户或项目实施单位两种方式,具体采取何种方式,由各省、县自行确定。

资料来源:国务院扶贫办

专栏五 农村信用体系建立

近年来,针对“三农”特点和农民融资难问题,人民银行从信用信息服务入手,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通过普及信用及相关金融知识,增强农民信用意识,提高其融资能力,降低信贷成本与风险,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融资,提高其 “三农”服务水平,改善农村信用环境,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根据“协调合作,健全机制,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先易后难,稳步推进,改革创新,支农惠农”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原则, 人民银行分支行结合当地人文、经济状况,在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支持下,科学、合理地设置农户信用指标,研究开发适合农户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设计利益引导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农民的融资,目前,各地已形成多样且各具特色的融合信用宣传、信息征集、信用评价、中介参与、信贷支持等内容的征信服务框架体系。

河南商丘案例:2001年到2007年,商丘市经历了由“全国高风险投资区”到“中国金融生态城市”的转变,金融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中,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对农民的信用及相关金融知识宣传、培训的基础上,采集农户信用信息,建立农户电子化信用信息档案,开发了《农户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并综合利用信用评分、村委会审定及民主测评等方法,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农户的信用状况,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公开,让群众进行监督,农村信用社根据农户的不同信用状况给予不同的授信额度,并对信用户实行“一次核定、余额控制、随用随贷、周转使用”的“绿卡贷款”制度,简化了贷前调查程序,节约了放贷成本。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对信用户的贷款投放达到15.9亿元,没有一笔贷款形成不良,有效缓解了农民贷款难。

农村信用担保体系:针对农村信贷需求金额大额化、周期延长化的特点,由经济实力强、信用等级高的信用户组成互助联合体,会员交纳一定数额互助基金存入农村信用社专户,并依法取得法人资格,信用社可根据会员交纳互助基金数额的20倍发放信用贷款。信用户信用协会的产生,使农村的个人信用从分散到集中,从盲目到有序,从自发到规范。这种合作信用模式从根本上突破了三户、五户信用联保形式的局限性,在扩大贷款金额,延长放款期限,享受优惠利率等方面,是小范围信用联保形式所不可比拟的。

探索信贷风险分散机制。一是引导信用户自发地成立“信用户互助组织”,实行会员制管理,由会员自愿交纳一定数额的互助风险基金,统一存入信用社,用于补偿信贷损失。目前在辖区以农村信用户为主体的信用互助协会已发展到13家,协会会员近1000户。二是由政府财政出资设立信用贷款风险救助基金,对信用户因死亡、丧失劳动能力等意外情况造成的信贷资金损失,按一定比例对信用社进行补偿。目前,辖区睢县和永城市政府各出资100万元设立了政府救助基金,为信用社发放信用贷款建立了一道“安全网”。三是农村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目前已有1720个信用户(会员)参加保险,涉保金额1296万元;财险公司对15家信用企业开办了固定资产、人身和餐饮责任险,收取保费8.5万元,承保人员141名,涉保固定资产3710万元。

福建屏南案例:通过开发农户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及农户信用评价机制,结合中介机构的信用担保,屏南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农户融资和当地信用环境建设。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具体做法:一是将农户信用信息录入了农户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电子化农户信用档案,;二是对农户进行信用等级评定,为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贷款提供参考;三是按乡设立了信用促进会作为农户贷款的担保机构,并在行政村设立促进会分会,为新贷款户、较大额贷款户、经济状况较差的贷款户提供担保;四是对信用等级较高的农户,发放贷款证,简化贷款手续,发放信用贷款,并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五是在政府网站开辟征信专栏,通过媒体、讲座、培训等方式进行征信知识宣传,并公布信用村、镇评定结果,接受社会的监督。

通过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农户获得的贷款面越来越广,贷款金额得到较大提高;贷款质量逐步提高,农村信用社的服务范围和业务领域得到了有效延伸,实现了农户与农村信用社的双赢,形成了良好的信用环境。屏南县甘棠乡共有3000多农户,获得小额贷款的农户达1000多户,扣除大额贷款户、低保户及外出打工户,农户获贷比例达70%以上,贷款总金额超过了1500万元,户均超过了1.5万元,且甘棠乡农村社贷款一直保持无贷款违约的良好状况,按期履约还本付息已成为广大农户的自觉行动,农户的信用意识得到较大提高,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信用环境。

专栏六 小额保险逐步发展

小额保险是主要针对低收入人群提供的保险服务,具有保障适度、保费低廉、保单通俗、核保理赔简单等特点,是小额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有效的金融扶贫手段。发展小额保险对于有效服务“三农”、完善农村金融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扩大保险覆盖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在小额农业和财产保险、小额寿险、小额意外保险、小额健康保险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小额农业和财产保险险种的产品已达160多个,涵盖了种植业、养殖业、农房等多个领域。意外险和健康险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外出务工农民小额保险以及农村计划生育保险业务都在快速推进。但小额保险还存在产品尚不丰富、服务网络亟待改善、销售渠道需要创新、小额保险的政策支持缺乏长效制度保证等问题。

2008年6月17日,中国保监会下发了《关于印发〈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方案〉的通知》(保监发[2008]47号),标志着我国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正式启动,鼓励符合试点条件的保险公司,以农村低收入群体为主要目标市场,通过提供保费低廉、保障适度、保单通俗、核保理赔简单的保险产品,使保险真正惠及广大低收入群体,大力发展农村地区小额人身保险业务。

上一篇:奉献作文素材范文下一篇:分享摄影技巧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