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伤仲永

2022-07-12

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伤仲永

七年级语文上册20《伤仲永》学案语文版

20. 伤仲永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点词语解释,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寻找方仲永才能变化的原因。

3.树立自己正确的成功观、认识后天教育史成才的关键,培养勤奋学习的学习态度。

学法指导

借助工具书,理解并积累重点词句,在反复诵读中中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勤奋学习的学习态度。

自主学习

1.走近作者:

王安石, 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 ,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 一,著有 。

2.读准加下划线的生词

日扳仲永 ( )

环谒于邑人

( )

不能称前时之闻 ( ) 泯然众人矣( )

3.根据句义,给下列句子,用“/”画出停顿。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余闻之也久 。

4.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未尝识书具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或以钱币乞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且为众人

固众人

5.翻译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2)余闻之也久

(3)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4)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合作探究

探究一:初读课文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二:品读课文

作者对方仲永的变化有什么看法?

我的收获

根据方仲永才能变化的原因,联系《为学》中阐述的道理,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20.伤仲永

自主学习

1、北宋、半山、《临川先生文集》

2、pān、yè、chèn、mǐn 3.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余闻之也/久

4.曾经、从此、有的人、牵,拉、消失的样子、

成为、本来 5.(1) 同县的人认为这件事很不寻常,纷纷请他的父亲去做客。 (2)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3) 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声誉相称了。

(4)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 合作探究 探究一:初读课文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1)年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的才能;

(2)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3)到二十岁左右(“又七年”)完全变成一个平庸的人(“泯然众人”)。 2.他的泯然众人的原因不止客观方面,也有主观方面,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 (1) 周围环境的影响,邑人 “ 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从其父角度来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父亲贪图眼前的利益,目光短浅,并没有让仲永在后天接受教育。

(3)从仲永本人来看,他没有上进心,自己亦不主动学习,也就是个人主观不努力。 探究二::品读课文

作者认为一个人是否能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 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因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作者对方仲永的经历感到很惋惜(题目《伤仲永》的“伤”字就最能看出),同时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我的收获

答案提示(结合自身学习经历,围绕勤奋学习和后天努学习目标

第二篇: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学实录及反思

从我们上学始,伤仲永一课就已选入中学课本,算来已有三十多年了,受之天与受于人的辩证统一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近来教读此课,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通过字词切入,但这些要建立在学情的基础之上,初一孩子活泼可爱,爱说爱笑,但文言底子薄,阅读此文,大概意思清楚,对于文中重点字词的理解却不深刻,仅凭课后注释和工具书是远远不够的,要得益于老师的指导啊!

如何指导?思来想去,我还是定位到字词切入,循序渐进,走近作者,走入文本。下边是我的部分实录及反思。

师:请你站在方仲永的角度,用文中的两个字或词,简单概括其学业的发展历程!

学生举手的很多。

生1:异

师:为什么?

生1:五岁时,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文理皆有可观者。

生2:众人

生2:主要针对其后期的现状而言的。

师:很好!有道理,那么请站在王安石的角度,用两个字简单概括方仲永的学业发展历程。

生:伤

老师示意只有一个字,并提醒注意“发展历程”几个字。学生稍作思考。

生:赏

还有学生说到了“赞”“夸”等字。

师:我个人认为“赏”和“伤”两字很好!不仅能说明问题,更是谐音妙用,记忆深刻。

学生点头认可

师面对生:有个问题,“赏”字的支撑依据是什么?

生很迷惑的看着老师,不明白什么意思。

师:也就是说,你从文中的哪些字词里能体会到王安石这种“赏”的情感。

学生恍然大悟。

反思:老师课堂设计问题的指向性一定要明确,同时,要用学生能听得懂语言提问。

生:“即书诗四句”中的“即”为立即的意思,五岁就能“立即”写出诗句,作者的赞赏之情足以体现。

生:“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中的“立就”也可以体现出赞赏之情,意思是立刻完成。

生:“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中的“可观”为值得欣赏的意思,这是对其诗作的肯定。

生:“邑人奇之”中的奇,“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均为意动用法,从邑人的角度侧面赞美仲永的才华。

生:还有第三段“如此其贤也”中的贤,也是对仲永的赞美。

师追问:为什么要用一个“如此”呢?

生:给人感觉话没说完,还有重要的话要说。

师:重要的话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回答。

生:用“如此”,是想引出下文的“且为众人”以及“得为众人而已耶”两句。

师:很好!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伤”字了,那么,你从文中的哪些字词里能体会到王安石这种“伤”的情感?

学生谈到了“利其然”“日扳”“环谒”“不使学”“不能称“”泯然众人“”等词语或短语,并且从词义和语境的角度做了详细的解释。

师:现在我们回头看,作者重在“赏”,还是重在“伤”?

学生异口同声:题目中的“伤”

师:为什么还要大篇幅写“赏”呢?

生:“赏”的越高,“伤”的就越深。

师:说的深刻。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伤”是文章的主旨,是作者要告诉读者的主要目的所在。

师:能否用第三段评价中的一句话概括“伤”的内容?

生:受于人者不至也。

师:后天的教育与学习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我们共勉吧!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上 23 《伤仲永》二则 人教版教案

23 伤仲永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

1、了解课文先扬后抑的写法

2、弄清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才能衰退的主要原因。

学前预习: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唐宋八大家)

2、顺畅地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板书:“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爱因斯坦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世界上是没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须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看看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是怎样从天才变成常人的。

二、文学常识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 一。

补充: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三、 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扫除读音障碍,教师范读。

①、重点词语:

隶lì

扳pān

谒yè

邑yì

矣yǐ

泯mǐn

称chēn

卒zú

焉yān

耶yé

为wéi

夫fú

②、朗读节奏: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③、朗读情感: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学生点评

提问:作者对方仲永应该是什么情感? 从哪可看出作者的这一情感?

(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伤”是“哀伤”之意,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从标题和最后一段得知,学生再读最后一段)

2、熟读课文,结合注解扫除理解障碍。 ①、明确重点词语词义:

世隶耕

隶:

未尝识书具

尝:

并自为其名

为:

指物作诗立就

就:

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

或以钱币求之

或:

环谒于邑人

环谒:

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

泯然众人矣

泯然:

②、明确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 :

奇:

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

父利其然也

利:

四、复述故事

明确: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

五、小结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再请三位学生逐段翻译课文

二、词语归类

之:

(1)忽啼求之:

(2)借旁近与之:

(3)余闻之也久:

(4)不能称前时之闻:

于:

① 环谒于邑人:

(2)于舅家见之: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稍稍宾客其父。

⑤父利其然也:

三、整体感知,问题探究

1.文中哪些句子概括了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点明仲永才能衰退的主要原因的句子是哪句?

明确:三个句子是:幼年时,“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后来,“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最后,” “泯然众人矣”。

点明仲永才能衰退主要原因的句子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三个阶段中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幼年阶段详写。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小结:

板书设计:

伤仲永

(五岁时)

幼年天资聪明

异、奇

(详) (十

二、三岁时)

少年才能衰退

不能称前时之闻

(略) (又七年)

青年沦为庸人

泯然众人

五、教学反思: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教案 新人教版

23.伤 仲 永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4.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导入: 1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23 伤仲永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俗话说“先天不足后天补”,也就是说在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弥补。如果先天条件好,天资聪慧,后天得不到正确的教育,那结果又是怎样呢?今天我们就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

2.解题:伤:哀伤,叹惜。为仲永的遭遇而感伤、惋惜。王安石为什么要对方仲永哀伤、叹惜呢?同学们认真学习了课文自然就会明白。

3.初读课文,思考,方仲永才能的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年做诗的非凡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 “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分组讨论)(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二、文言知识积累 1.掌握读音。

隶: 谒: 谒: 扳: 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① 之

1

忽啼求之: 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 他,指仲永,代词。 2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23 伤仲永

余闻之也久: 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 语气助词,不译。 ② 于

环谒于邑人: 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 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 比,介词。 受于人者不至: 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 利其然: 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 伤仲永: 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段,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段,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练、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① 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 3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23 伤仲永 4 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② 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述,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二、拓展学习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附板书:

伤仲永 王安石

神童(指物作诗立就)→普通人(泯然众人)(不使学 ) ↓

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

第五篇:麻城市闵集中学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体会课文简洁精练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采用“读、问、讨、练”的方法学习文言文;注重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和对课文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学生探讨方仲永由天才变成普通人的原因,懂得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领会详细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言句子的意思。 教与学的步骤: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1、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于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代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2、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⑤即书诗四句: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⑥日扳仲永: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

3、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③余闻之|也久

4、理解几个词语

①养父母:赡养。 ②传一乡秀才观之:全乡。 ...③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④邑人:同县的人 .⑤从先人还家:跟从。 ⑥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⑦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⑧如此之贤也:(有)才能。 .....⑨且为众人:尚且。 ⑩固众人:本来。 ..

5、理解下列句式

①“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②“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③“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检测自读效果。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幻灯](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异焉

5、环谒于邑人 ..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6、泯然众人矣 ....

3、稍稍宾客其父

7、贤于材人远矣 ....

4、或以钱币乞之

8、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

(四)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品味课文内容;领会详细得当的写法;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与学的步骤:

一、学生齐读课文,点同学复述课文内容。

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

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

“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利其然”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3、点学生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②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③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

从“王子曰”到“不至”,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4、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5、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分组讨论)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6、学了本文,你有何感想?

学生自由谈感想,可以从仲永自身的角度谈,也可以从仲永的父亲的角度谈,还可以联系实际来谈。只要观点是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即可。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7、说说你的人才观。

讨论并归纳: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8、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①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②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三、拓展延伸,语言训练。

1、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例: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奋刻苦地学习,否则就会像仲永一样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个平常人的。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没有天才,也不会五岁就写诗。更应该认真学习,将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为。

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天下的父亲千万不能像方仲永的父亲一样“不使学”。因为假如仲永的父亲有让他学习的话,说不定仲永就能成为一个大诗人,跟李白、杜甫一样。

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后天的学习是最关键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没有学习,最后一事无成。而许多大科学家,他们小时候并不很聪明,像大发明家爱迪生„„

2、有的同学学习很努力,成绩却与付出不成正比,于是他们认为天资才是成才的关键,学了这篇文章后,请你表述一下你的看法。

3、请课后注意收集有关“成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伤 仲 永

王安石

叙述经历:天资聪慧 忽啼求 即书诗立就(利环谒不使学)

才能衰退:不能称 才能丧尽:泯然众

议论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上一篇:青年状况调查问卷下一篇:切配人员岗位职责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