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的作用范文

2022-06-12

第一篇:经济特区的作用范文

试论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2008-7-31 10:52 来自网络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审计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确立,然而,随着受托经济责任的不断演进,在各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审计也就有了不同的意义,但任何形式的审计最终都要界定受托人的经济责任。当前,由于受托责任的弱化以及受托责任机制尚不健全,有必要对受托责任人的经济责任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从“对事不对人”的常规审计到具有“人格化”特征的经济责任审计,更能体现委托人效用目标的最大化。经济责任审计作为考核、检查主体、追究财物管理人责任的重要手段,在强化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积极探索,充分认识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加强审计监督是法律赋予审计的神圣职责,强化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就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任务。

(一)实践三个代表,必须强化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

经济责任审计是党和政府加强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我们应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自觉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终着力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加强了经济责任审计,促进了廉政建设,才能从根本上维护经济秩序,才能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使我们的国家立于不败之地。

(二)推动民主法制,必须强化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

十六大提出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审计工作本质的必然要求,是审计机关促进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途径。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实现审计对象由“民”到“官”的转变,本身就是民主进步、法制加强的一种表现。现代审计的发展,要求我们应从推进国家民主与法制的高度来认识和履行好对权力的监督。

(三)抑制腐败滋生,必须强化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

当前存在的各种腐败现象,主要根源在于权力运用不当。腐败现象或多或少都与权力有关,“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是腐败现象的基本特征。当权者以权谋私,掌权者应为不为等等,都是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中之重。可见,审计是权力制约和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机关的职能特点决定了审计在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具有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积极稳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为强化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作出积极贡献

我区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历时已有多年,早在1985年审计署发出了《关于开展厂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几个问题的通知》后,相继探索了部分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并且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于2000年初制定了本区的党政领导干部及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法制的健全,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逐渐地规范化、制度化与法制化。

2000年至2003年,共进行了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55个(其中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51个,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4个)。通过审计,对完善和改进领导干部考核、管理、任免和监督机制,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协调、有序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促进加强制度建设,从源头上强化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

制度是根本,凡事都要有个规范。为使我区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工作机制,在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出台了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成为一项工作制度,在全区正式展开。制度实施以来,我区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各级领导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区领导对审计结果高度重视,专题进行分析研究,决定以制度促规范,保障我区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2003年,经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同意,由区国资办、区财政局、区审计局、区监委联合制订了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区村级财务委托管理、镇公用业务费用管理以及加强本区镇级内部审计工作等工作四项制度,真正从源头上以制度制约、规范资产、财务管理行为,为进一步做好审计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强化审计监督执法力度,从行动中抵制腐败的滋生漫延

审计机关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对人和事监督的统一,因此,从监督作用的角度来说,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表现尤其突出。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必须确立工作重点与步骤,严肃审计行为,注重工作质量的提升。近年来,为强化工作力度,规定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重点内容和评价指标等,要求客观公正地评价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党风廉政建设和遵纪守法情况等,促进领导人员的管理水平、行政执法水平。同时要求在重大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中,要加大工作力度,查深查透。2003年,在对某公司的经济责任审计中,与纪监委密切配合,通力合作,运用审计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查清了有关领导人员的经济违法问题,指明领导干部直接责任金额365万元,并移送纪检部门进行审查。同时,在延伸审计中查到涉及人员3人,涉案金额387万元。另外,在对转制公司的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人员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查深查透,直接挽回了国家财政资金305万元的损失。可见,经济责任审计在抵制腐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不但创造了经济效益,还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三)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注重部门的协作与配合,从体制上保障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顺利开展

加强经济责任审计需要与其他监督机构有效地配合,进行职能互补。因此我们制订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与纪监、组织部门的协作。除了制度规定的日常工作外,为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2004年初又研究制订了“一公示两联合”制度,即审计进点时张贴审计公示,告知审计工作的重点内容与审计范围,结合社会监督的形式开展审计工作。同时由组织部门与审计部门联合召开进点会议及审计征求意见会议,提出审计工作要求,被审计单位配合审计的要求以及对审计结果整改情况的要求等,有效地加强了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也提升了经济责任审计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索经济责任审计在进一步强化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中的积极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长远的政治任务,为进一步发挥审计监督在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中的积极作用,我们必须以求真务实的精神,积极探索审计工作新思路,强化责任意识,提升工作质量。

(一)积极探索任中审计,使审计监督长效化

目前,应逐步缓解经济责任审计中任务与力量的矛盾,积极探索任中审计,将离任审计与任中审计结合起来,使监督关口前移,对领导责任人的监督进行提前预警。通过任中审计,有利于及时发现和查纠领导干部任期中存在的问题,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真正地成为干部监督管理的有效机制,使审计监督更加地长效化、制度化。

(二)积极探索绩效审计,使审计监督绩效化

随着民主法治的进步,新管理理念的出现,人们对政府绩效和责任给予了高度关注,对权力的监督核心、重点内容也逐步放到了对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积极拓展经济责任审计的范畴,把绩效审计融入到经济责任审计中,做到经济责任审计的绩效化。

(三)逐步构建规范框架,促进审计监督法制化

经济责任审计要逐步规范必须依托审计法规平台,因为只有健全了审计法制体系,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也才能在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过程中做到不偏不离,责权明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经济责任审计法规的完善自然不能脱离审计法制体系的健全,应从制度建设入手,探索当前制度运行、内部管理及法制环境的薄弱环节,高起点地构建起经济责任审计的规范框架,促进审计监督的法制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明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的同时,提出要“发挥司法机关和行政监督、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可见审计监督在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方面担负着重大的责任。要依法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必须明确目标,开拓思路,突出重点,职责明确,创造性地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切实地担负起强化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历史任务。

第二篇: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归纳

1. 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A、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生产力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力量。

B、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一个多元竞争、充满活力的环境,促进市场机制和市场体制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市场经济竞争的程度,提高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和竞争力,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2. 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C、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多样化需要,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吸纳社会闲散人员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D、有利于充分调动集体、个人的积极性,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E、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合作和竞争中发展公有制经济。

F、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国民经济活力,有利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和增加就业,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

G、有利于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

第三篇:论经济开发区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经济开发区在当地建设中的角色分析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班级:经济学10-1班

学号:1006102011

姓名:刘岩岩

摘要:建立经济开发区,有的是为了推动科学研究,开发高技术产业,故又称为技术开发区。有的是为了引进外资,扩大出口,故又常常把这一类经济开发区与出口加工区相提并论。经济开发区是国家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载体,在我国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进程里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关键词:经济开发区;作用;国家产业政策;

经济开发区是一个泛指的说法。是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科技工业园,高新技术开发区,各类产业工业园(比如农业开发区,化学工业园,汽车工业园等等)的一种通称,也简称开发区。根据开发区的规模等级,可以分为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市级开发区等。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1984年5月,在邓小平同志的亲自倡导并积极推动下,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建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决策,此后相继批准了大连、秦皇岛、

天津等首批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如今 全国已有122家国家级开发区以及1500多家各类开发区。

经济开发区的优势体现

开发区根据国家相关外资产业政策对外国直接投资企业的鼓励类项目进行税收减免(如企业所得税的两免三减半),优惠提供工业用土地和其他一些优惠政策,吸引各种资金和实体投资办厂,办公司。一般这种规化出来的地方都比较大,配套设施齐全,招商引资后能带动当地经济起飞。像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开发的苏州工业园,天津开发区等等都是成功的例子。

经济开发区的作用

首先来看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从1984年以来,开发区始终坚持国务院确定的发展方针,艰苦创业、积极探索、锐意创新、大胆实践,在体制创新、科技创新、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优化产业调整结构、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积累了重要经验,有效地发挥了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一是有力地深化了改革扩大了开放。

27年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排头兵”,不断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体制,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既为自身发展增添强大动力,又为国内相关改革提供有益借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为我国吸收外资的重要载体、平台和对外贸易的重要基地。2008年,出口

总额2051亿美元,占全国14%;进口总额1804亿美元,占全国1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95亿美元,占全国21%,连续多年比重超过20%。二是有力地推动了国家区域发展规划和战略布局的实施。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所在地最主要的经济增长点,主要经济指标在所在城市占有举足轻重的份额,已经成为国家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和战略布局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成为着力打造城市圈和经济带强有力的支撑点。2008年,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万亿元, 占全国5%,增幅高于全国同期11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占GDP比重72%;工业总产值近4.6万亿元,占全国9%;税收收入2481亿元,占全国5%。

三是有力地推进了我国产业优化和结构调整。

25年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通过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延伸,带动了传统产业升级;同时不断优化投资结构,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水平,2008年,高新技术产值已占开发区工业产值的一半;通过加强国际生态领域合作,着力推动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基地和核心集聚区,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的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提升了国际竞争力。四是有力地推动了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

25年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注重集约经营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等各种资源,成为我国土地等资源集约节

约利用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加快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成为全国科学发展的引领示范区。2008年,开发区创造了约占全国5%的GDP、5%的税收收入、16%的进出口总额,吸收了21%的外商投资。 再如区域经济开发区,以河北为例。

一、 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多年的实践证明,开发区是聚集和配置先进生产要素的重要载体,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2010年,仅廊坊开发区、燕郊高新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就完成财政收入76.9亿元,占廊坊全市总量的39.4%。2011年,廊坊市开发区贡献率已超过半壁江山,该市省级以上开发区以占全市3%的土地,创造了全市55%的财政收入,77%的实际利用外资和90%的外贸出口。 同时,开发区也成为推动城市发展、增加就业、聚集企业的重要载体。“十一五”期间,全省开发区基础设施投资总额达698亿元,是“十五”期间的5.6倍;累计固定资产投资5775亿元,占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0%。开发区内聚集各类企业5万多家,进区项目带动解决城乡就业人员近百万人,其中解决农民工就业超过30万人。

二、 转型升级的主渠道

“十一五”期间,全省开发区(园区)致力于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对我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成为优势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首先是全省开发区内一批特色鲜明、链条完整的产业正在形成,一批老开发区已形成自己的稳固产业优势,

具有后发优势的一批开发区正在形成新的发展优势。二是一批有规模、有实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和基地不断壮大。一批国家重点产业项目以及具有超百亿元产值潜力的产业基地落户开发区,邯郸马头开发区成为全球最大的特种管材制造基地、全球最大的棉花机械研发制造基地和中原地区最大的冶金矿山重型设备制造基地。

三、 项目建设的主战场

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的开发区将呼之欲出。同时,一大批特色开发区脱颖而出:一是一批“国”字号“区中园”发展势头良好,主要有:秦皇岛开发区的“中国数谷”、保定高新区的“中国电谷”、燕郊高新区的“中国商谷”和鹿泉开发区的“中国光谷”等,将在中国亮丽登场;二是涌现出一批国别(地区)工业园,如唐山高新区日本工业园、高碑店开发区德国工业园等;三是一批外向型经济开发区逐步形成,聚集了一大批外资企业,为全省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四是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园区相继出世,如石家庄空港工业园区、唐山空港开发区、沧州临港开发区(化工产业)等,每家开发区内都形成1至2个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一定比重的特色产业,邢台开发区入选“2010年中国新能源产业园区百强”;五是正在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产业园区,如正定现代服务产业园区、廊坊现代服务产业园区、廊坊国际科技智能产业园区和固安温泉商务产业园区等。

四、 对外开放的主平台

目前,开发区提供的引进外资和外贸出口都接近或超过全省的半壁江山。全省开发区“十一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62亿美元,占全省同期比重为36.3%;进出口总额累计实现531亿美元,占全省同期比重为34.5%;2011年1-11月,这两个指标所占比重分别达到40.6%和51.1%;个别设区市甚至超过2/3。 全省外资企业大部分落户在开发区,在我省投资的83家世界500强企业及其分支机构有78家设在开发区。

五、 集约发展的主阵地

开发区正成为全省“四节约”(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的示范区,在土地开发利用高度集约、产业高度集中、资源高度节约、能耗高度降低和生态高度环保等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此外,全省开发区大力进行产业生态化调整和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在建立循环产业、循环型生态园区、资源综合利用与循环再生和控制污染物排放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成效,并在粉煤灰、炉渣、废钢铁、废橡胶、废玻璃、工业废水与废气等综合利用方面取得较好进展。曹妃甸工业区,已列入国家首批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冀州开发区现已初步形成循环经济化工产业园等六大园区。

然而现在,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也存在着自身的问题。要使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就要解决经济开发区现存的问题,使经济开发区的对经济建设的推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打好经济建设的攻坚战。

第四篇: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准确认识和把握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从国际看,金融危机导致的急剧动荡逐渐缓解,世界经济正缓慢复苏,但复苏动力不强,还存在很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全球金融体系仍然脆弱。尤其是美国失业率继续高企、欧洲再现主权债务危机,显示全球经济复苏仍然存在不确定性。目前,欧央行货币政策保持非常宽松的取向,美联储实施了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势必加剧全球流动性泛滥,加大新兴市场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同时,由于各国经济周期不同步,经济政策主张差异明显,国际合作和政策协调难度增加。

从国内看,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持续发展存在较多有利条件,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但仍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除了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等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外,通胀预期增强,部分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仍然偏高,外汇净流入压力较大也十分突出。而近期物价上涨速度持续加快,通胀压力不断上升,进一步加大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难度。受全球流动性激增、大宗商品价格上扬、国内货币存量较多和劳动力成本趋升等多种因素影响,预计今年CPI仍将维持高位。正确处理好落实稳健货币政策与支持地方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系

2011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金融机构应深刻理解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和内涵,增强大局意识,切实提高贯彻落实稳健货币政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真正把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各项措施和要求落到实处,并通过切实优化信贷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升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质量。今年货币政策已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所以防止贷款过快增长是稳健货币政策的重要内容,是各金融机构必须服从的大局。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稳健货币政策并不会影响经济发展正常的资金需要。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正处于加快发展振兴的关键阶段,有必要继续保持一定的贷款增速。各金融机构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掌握辖区贷款需求总量和需求性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要把握好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保持各期限贷款结构的平衡,支持经济结构调整。要增强信贷投放灵活性,结合地方经济正处于振兴发展爬坡阶段这一情况,在信贷投放总量可控的前提下,合理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满足合理资金需求,支持区域经济加快发展。

提高贯彻执行稳健货币政策的灵活性、针对性、主动性、敏感性和前瞻性,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在稳健货币政策取向上,各金融机构应比历年更加注重提高贯彻执行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妥善把握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积极配合地方政府的战略部署,注重政策组合效应,保持对经济发展的必要支持力度。更加注重提高针对性。稳健的货币政策力求改变房地产贷款、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中长期贷款占比居高不下的局面,但也要从实际出发,更加注重推动金融机构适当增加中长期贷款投放,确保已开工项目资金需求,尤其是要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更加注重提高主动性。主动协助地方政府健全地方金融体系,积极做好利率市场化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工作,为改革打好微观基础。更加注重提高敏感性。关注金融风险状况,建立金

融机构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措施,密切掌握金融机构经营状况,提高风险预警的灵敏度,严防个别金融机构、个别业务、个别领域风险蔓延演变成系统性风险。更加注重提高前瞻性。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要立足当前,放眼未来,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金融盈利点,壮大区域经济总量,促进区域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均衡协调发展。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增加中小企业有效资金需求

中小企业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新动力,中央多次强调,要综合采取多种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好已出台的金融支持政策,积极吸收、借鉴其他地区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有效模式和成功经验,创新辖区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做法。在合理控制信贷风险基础上,进一步简化贷款程序,发挥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门机构的作用,重点满足符合产业和环保政策,有市场、有技术、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流动资金需求。要积极探索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管理体制,制定科学合理、切合实际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和授信制度,防止由于信贷授信不及时或标准过高而将大部分中小企业排斥在信贷支持对象之外。要针对不同的中小企业研究不同的信贷支持方式,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企业给予积极的信贷支持;要根据中小企业的不同生产周期、市场特征及资金需求,合理确定贷款期限,防止人为延长或缩短贷款期限,给中小企业增加利息负担和贷款难度;要从中小企业的实际出发,适应中小企业贷款额度小、频率高的特点,积极开发设计适合中小企业发展模式的金融产品,大力开办应收账款质押、股权、仓单、货权、林权等权力质、抵押贷款,灵活运用票据贴现、信用证等融资方式,逐步推出商业承兑汇票业务,满足不同类型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积极推进和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鼓励各类信贷担保机构通过再担保、联合担保以及担保与保险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服务。要充分利用政银企对接平台强化银企沟通,建立长期的银企对接合作机制。

加强对“三农”的金融支持,保障“三农”发展的资金需求

2011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完善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政策。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村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都要进一步增加涉农信贷投放。积极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有序发展小额贷款组织,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

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和配合,发挥信贷资金的杠杆作用,扩大货币政策效应为把稳健的货币政策落到实处,应积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协调和配合,宣传解释稳健的货币政策,给政府出好主意,拓展融资渠道,增强本地区对资金的吸引力,为经济发展争取资金支持。要加强与发改委、统计局、工信局、金融办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增强与政府部门联合举办项目推介会的频度和力度,促进金融和企

业供需的有机对接,积极为拓宽融资渠道提供服务。继续健全和完善经济金融形势分析季度例会制度,加强对货币政策执行情况的调查、分析和反馈。地方金融机构一定要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增强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力争在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振兴方面有新的更大的作为。

推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宏观政策实施效应的评估和反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贯彻落实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应积极配合政府大力推进金融安全区创建,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加大失信惩戒,保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各家金融机构要积极与地方政府、司法、工商等职能部门配合,与企业加强协调,充分发挥金融同业优势,促进辖内社会信用环境的根本好转。要坚持金融支持经济发展与维护信贷资金安全并重,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发生信贷资金风险作为金融服务的基本出发点,统筹兼顾,密切关注信贷高速增长情况下银行资产质量和安全问题。充分发挥金融稳定协调机制的作用,更好地防范和处置金融风险;加强对经济回升过程中各种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的监测,严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确保金融运行平稳,为地方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保驾护航。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

一、金融业的产生对经济的影响

金融业包括一切与货币有关的活动,它的产生和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并且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古老的农业时代,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孕育了货币的产生,其作为媒介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降低了交易费用,使商品交易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上展开,让社会财富能够在区际、代际间的一传播、延续和继承,货币的产生也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积累货币区实现自己财富的增值,激发了人们创造财富的无限欲望。可以说,货币的出现时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从此,金融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开始发挥作用。

货币的产生和发展,使原先在同一过程中买卖紧密结合的物物交换,分割成买和卖两个阶段。如果卖者在出卖以后暂不去购买,或者给予购买的人自己的产品还没有卖出,便产生了赊销,预付和接待,这就出现了信用活动。中世纪城市商业经济的兴起以及重商主义的兴盛,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从而带动了借贷活动以及借贷工具的发展。同时,航海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商业的发展,繁荣了信用活动,使得及信用工具多样化。

信用工具和信用形式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会资金转移和生产者资金规模限制的问题,这使得金融工具的交易成为可能。信用工具的交易又使得信用工具本身成为金融性的供交易的商品,从此金融市场就与商品市场、劳务市场一起成为支撑商品经济大厦的三大支柱。

在古代,由于人们经济活动区域狭小、分裂和不统一,导致货币不统一,为了适应商品跨区域流通的要求,货币兑换业产生了。随着自信规模的扩大,又逐渐开办保管现款业务,进而办理借贷,最后发展成为私人银行。这些商业银行的产生旨在为顺畅流通而健全通货,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积极的条件。

可见,金融业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货币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同时,金融业的产生和发展又保证了货币流通的正常进行,从而推动了经济的顺畅发展。

二、工业经济时代的金融发展与经济

18世纪60年代,英国发生工业革命,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的正式确立,金融业也以此为标志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对经济的主动性作用

在金融业产生的最初阶段,在高利贷信用模式下,放款者没有把吸收货币当作真正的业务来经营,这时的银行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是很下的。高利息使得只能资本家的利润很低甚至无利可图,他们迫切需要低利息以及能汇集社会闲置资本的现代意义的银行。从而,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和发展的银行业在17世纪逐步建立起来。到19世纪后半叶,在英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英格兰银行为中央银行并辅之以商业银行等不同种类的专业信用机构的金融体系。英格兰银行把银行券的发行扩展到用于为新兴工商业提供贷款支持,并以经营获利为目标,开辟了银行向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使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由最初的“适应性”作用转变为“主动性作用”,金融的地位发生了重要变化。随后,各国都逐渐建立了现代化商业银行。这些银行的产生和发展,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2.银行作为“万能的垄断者”对经济产生了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迅猛发展,造成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导致银行的集中。银行数目急剧减少,而银行资本却急剧增加,银行所支配的资本大部分都掌握在大银行手中,大银行分支机构迅速发展壮大。银行垄断组织的实力进一步增长和加强;金融机构呈现多样化趋势;对外扩张速度加快,形成了具有国际意义的跨国银行。银行垄断在世界范围内变成了一种对经济、政治等社会活动施加影响、发挥重要作用的组织。

由于信用的发展和银行垄断的形成,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银行对企业的资金供应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银行可以通过信用活动监督企业的活动,有的还通过购买企业的股票参与企业的活动。而垄断的工业资本也用过购买银行股票等多种渠道参与银行的活动,这样,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起来,形成了金融寡头。金融寡头以银行为中心不仅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而且主宰着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3.银行券的产生为部队换纸币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人们更多地是关心货币是否能买到价值相当的商品,而不是或实体的价值量。流通中磨损的铸币依然被人们在流通中运用,说明货币可以用象征性的货币符号来代替铸币执行其职能。

银行券最初是兑换金银货币的凭证。后来,和银行以自己拥有的金银货币为保证,发行自己的银行券。从开始在一张空白的字句上临时填写金额,到后来发展成为事先印制好的具有不同面额的钞票。这样,银行券就成为银行发出的代替金银货币流通的可随时兑换的信用货币。银行券的出现时货币币材的一大转折,为纸币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二战之前的30多年间,金本位体制解体,金铸币流通中介,部队换信用货币广泛流通,使经济不再受各国黄金储备数量的制约,信用货币可以在生产潜力允许的情况下先于生产而出现在经济生活中,并带动经济的发展,这使得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大大提高。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由“主动性”转变为“先导性”。

三、后工业经济时代的金融与经济

在后工业时代,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资源配置和资本流动的全球化成为其主要特征,表明经济和金融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随着黄金和美元的彻底脱钩,完全意义的信用货币制度建立起来。在此制度下,货币供给在技术上以无限制,也为金融最大幅度地为经济服务解除了最后的障碍。

电子货币、网上银行等电子、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在这一阶得到了很大发展,在技术的依托下,国际金融快速发展,国际资本流动速度大大加快。

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加深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国际贸易、交流的发展,有利于商

品和资本的流动 ,给世界各国带来了新的机遇,金融对经济的先导性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四、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分析

虽然现在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已基本明确,但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争论自古就有。下面,就金融与经济关系的几种理论作一个简要说明。

1.古典学派的货币中性理论

早期的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问题时,往往将与商品交换相关的价值决定理论和货币理论截然分开。他们认为,商品价格由商品的供求情况决定,商品之间的比价关系即山品的相对价格决定着商品的生产、分配、交换等关系,而商品的绝对价格水平是由货币数量决定的,这样就将绝对价格水平和商品市场的供求完全分开,将价值理论与价格理论(货币理论)完全分开。

根据货币中性理论,经济活动本身是不受货币因素影响的。货币在经济基础中的作用仅是媒介商品的流通。它对经济既不无正面影响,也无负面影响,是经济中的中立因素,货币数量的变化只是引起商品价格水平成比例地变化,而不影响商品之间的比价关系。

货币中性论观点只强调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不仅忽视了货币的价值贮藏作用,更无视货币在媒介资本转移、实现储蓄配置方面的作用。古典货币分析的这种局限性,在货币关系比较简单的时期表现的还不太明显,但随着货币以及金融对实际经济渗透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古典经济学的货币理论难以对现实经济作出合理解释。

2.维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

19世纪下半叶,货币量和物价水平反向变动的事实,引起了人们对货币中性论的怀疑。瑞典学派的先驱纳特·维克塞尔(Knut Wicksell)通过对利率和物价及经济变动的关系的研究,在肯定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累积过程理论。

他认为,货币对经济学的影响是通过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相一致或相背离来实现的。根据维克塞尔的定义,货币利率即现行的市场借贷利率,自然利率实际上是指投资的预期利润率。当货币数量增加时,货币利率小于自然利率,一方面,使储蓄受到抑制,消费需求增加;另一方面,货币利率相对偏低使企业的盈利机会增加,企业家觉得有利可图,便会扩大投资,增加产出。然而,随着收入和指出的增加,物价上涨,就会出现累积性经济扩张过程。相反,当货币数量减少,货币利率大于自然利率,则出现生产萎缩、收入减少、物价下跌等累积性经济紧缩过程。只有当货币利率等于自然利率时,经济才能实现均衡。

维克塞尔认为,在现实经济社会中,货币利率和自然利率的背离是绝对的,只要两者有差距存在,累积过程就不会停止,物价水平的上涨和下跌也不会停止,社会经济的均衡就会遭到破坏,此时,货币为非中性的。

3.凯恩斯学派的货币经济理论关于货币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

1963年,凯恩斯《通论》的出版彻底结束了货币与经济的“二分法”,将传统实物经济分析全部纳入货币分析体系。凯恩斯认为,经济中存在着资本边际递减规律,投资决定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之比。资本边际效率即预期利润率,是由资本资产的未来收益与其供给价格之比来决定的。对投资企业来说,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分别代表其投资的投入和产出。如果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利息率,投资就显得有利可图,会扩大投资;如果资本边际效率小于利息率,投资就无利可图,会消减投资。

他认为,由中央银行决定的货币供给量可以当作外在变量来对待,货币供求的均衡决定利率水平,因此,中央银行能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调节利率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4.现代金融发展理论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分析

1960年,格利(John G.Gurley)和肖(Edward S.Show)发表了《金融理论中的货币》,通过建立基本模型来分析金融在经济中的角色与作用。他们提出了以多种金融资产、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和完整的金融政策为基本内容的广义货币金融理论。通过建立以个比较完整的关

于货币、站务以及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他们提出单位之间的储蓄——投资差异是金融制度存在的前提的思想,强调了离开经济发展,金融发展是难以理解的基本论断。

1968年,戈德史密斯(Raymond W.Goldsmith)发表了《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通过相关比率指标对一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进行了结合和数量分析。在异国经济发展中,金融相关率的基本变动趋势是上升的,但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稳定。随着经济和金融的发展,金融结构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金融机构发行的间接金融工具比重会逐渐下降,而非金融机构发行的直接金融工具的比重逐步上升。戈德史密斯认为,金融上层结构能通过提高储蓄和投资总水平和有效配置资金,促进经济增长,改善经济运行。

1937年,肖(Edward S.Show)和罗纳德·麦金农(Ronald I.Mckinnon)分别发表了《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提出的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理论,指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促进关系。两人详细地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的特殊性,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实行金融深化战略的政策主张。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市场机制不完善、金融市场落后、经济处于割裂状态、政府对金融实行管制、汇率高估等金融压抑的现象。金融压抑使得金融机构难以有效地利用闲置资金,难以有效地配置资源,这就形成经济贫困的恶性循环。

随后,在20实际90年代后出现的斯蒂格利茨的金融约束理论和金融协调理论等,都从金融到底该如何去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阐述金融和经济的关系。如何能够合理的进行金融改革来促进而不是使经济发生倒退或危机,仍然是一个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解决的问题。总之,不管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还是从理论研究发展的角度来看,金融与经济大致有以下关系:

1.经济发展决定金融发展。货币的产生、信用的出现、金融机构的出现、金融工具的创新、监管机构的完善等,都离不开经济的发展。金融在于整体经济的关系中处于从属地位,金融是为整体经济发展而服务的。

2.金融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而且经济发展程度越高,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大。—— 09年11月

第五篇:FDI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作用

FDI即国际直接投资,又称对外直接投资,是投资者为了在国外获得长期的投资效益并拥有对企业的控制权和经营权而进行的国外直接建立企业或者股权式以及契约式合营的投资活动,其核心是投资者对国外投资企业的控制权。 FDI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作用可以分成两部分,即外国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以及我国对外国的直接投资。

1. 外国对我国的直接投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经历了起步-稳定发展-高速发展-调整发展-新的高速增长-稳定发展六个阶段。目前我国是利用外资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且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提升、利用外资来源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方式主要由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

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既有正面的又有负面的。

正面影响:

1) 外国直接投资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

2) 外国直接投资促进技术引进和产业结构的提升。外国直接投资在发现、满足我国市场需求上往往充当先行资本的角色。外国直接投资的投资重点极大地加快了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对国民经济结构升级产生重要的拉动作用。

3) 外国直接投资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企业制度的改革起到积极的示范效应,为我国引入了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家精神,为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奠定了微观基础。

4) 外国直接投资促进市场经济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外国直接投资加速了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带来了政府与企业关系的根本变化,对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负面影响:

1) 形成市场垄断。跨国公司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我国实行并购,将我国有实力的企业置于其总体系之外,同时将被并购企业的资源、市场份额占为己有,极大地垄断了市场。

2) 制约我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优化。外资在我国的产业投向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而第

一、第三产业相对欠缺,并且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限制先进技术向我国的转移,加剧了我国产业投资结构的偏差,低水平重复建设,供需结构失衡,制约产业结构的升级。

3) 跨国公司对技术的控制。跨国公司实行R&D全球化战略,但其研发旨在服务其对华战略,应用性较强,溢出效益有限,使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外资技术的依赖,威胁我国的经济安全。

2. 我国对外国的直接投资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基于寻求自然资源、先进技术、产业多元化、实行全球化战略,经历了尝试性起步-渐进成长—迅速发展-迅速增长4个阶段。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与作用体现在:

1) 提高我国资金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实现资本的国际流动

2) 降低国内制造和出口的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

3) 通过并购获取专利技术

4) 实现产业转移和升级

上一篇:健康报告白皮书范文下一篇:经济师岗位职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