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传统文化备课

2023-01-15

第一篇:六年级下传统文化备课

六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六年级《传统与文化》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的: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以“一山一水一圣人”为代表的齐鲁文化最为突出,发源于齐鲁大地的儒家文化奠定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基石。

本套教材以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为主,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文化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志趣,提高综合文化素质,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共有十个单元,一学年的教学任务,每学期学习五个单元包含“蒙书诵读”、“诗词诵读一”、“音乐舞蹈”和“书法艺术”、“绘画艺术”、“诗词诵读二”、“传统服饰”、“历代文学”、“齐鲁文人”、“姓氏称谓”十个单元。

“蒙书诵读”、 “诗词诵读一”、 “诗词诵读二”等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知情。

“齐鲁文人” 展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有代表性的名人志士。领悟其智慧、风骨、胸怀、操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为塑造人生信念奠定基础。

“书法艺术”、“绘画艺术”等单元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注意问题:

1、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2、要注重学习方式的主动性。

3、要体现教学过程的层次性。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第一单元 蒙书诵读 学习目标: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蒙书特别适合于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从小养成敦厚善良、孝亲敬长的良好品质。对于从未接触过经典的成年人,同样需要补上启蒙教育课,和孩子一起成长。

1《幼学琼林》

(一)

一、导课,激发学生诵读《幼学琼林》的兴趣:

“读了《幼学》走天下”,这是前人学习运用《幼学琼林》的经验之谈。

二、初步了解《幼学琼林》:

1、《幼学琼林》的作者是谁?(明 程登吉)

2、《幼学琼林》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是传统启蒙教材中极好的一部读本,一知识传授为主,缺少说教;内容广博,包罗万象;形式灵活自如,两两对偶)

三、初读《幼学琼林》

(一),领会大意。

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 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日为众阳之宗,月乃太阴之象。 虹名螮蝀,乃天地之淫气;月里蟾蜍,乃皓魄之精华。 风欲起而石燕飞,天将雨而商羊舞。

旋风名为羊角,闪电号曰雷鞭;青女乃霜之神,素娥即月之号。 雷部至捷之鬼曰律令,雷部推车之女曰阿香。

1、师范读;

2、生自读。

3、指生读。

4、结合注释,领会大意。不要求必须掌握。

5、小组交流:

混沌的宇宙,元气一经开辟,天地阴阳便有了定位。轻清的元气向上浮升而形成了天,厚重混浊的部份凝结在下面便形成了地。

太阳、月亮及金、木、水、火、土五星并称为七政。天、地和人合称为三才。太阳是众多阳气的宗主,月亮是太阴的精华象征。

长虹又称为螮蝀,是天地之气交汇浸淫而形成的;月宫里的蟾蜍,是月亮的精华所凝聚而成的。

风将要扬起的时候,石燕就成群的飞起;天将要下雨的时候,商羊(一足鸟)就会出来飞舞。

盘旋屈曲的狂风,仿佛弯曲的羊角,闪烁的电光划破长空,如同雷神挥动着鞭子;青女是主管降霜的神灵,素娥就是嫦娥,也是月亮的别名。

雷部里行动敏捷且能迅走如飞的鬼叫做律令,专管雷雨推车的女孩叫做阿香。

6、试着背一下。

四、拓展活动: 查一查:

在远古时代,科学不发达,对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人们还无法给出科学的解释。于是,古人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些具有超凡能力的神,与这些神有关的故事,就成了神话故事。

请查一下,还有哪些你感兴趣的神话故事?,讲给父母听。

2 《幼学琼林》二

一、复习导课:

1、谁能把《幼学琼林》一背给大家听?(背不过的看书即可)

2、齐读一遍。

3、背过的一齐背一背。

二、学习《幼学琼林》二 学生自由读。

冰生于水而寒于水,比学生过于先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谓弟子优于师傅。

未得及门,曰宫墙外望;称得秘授,日衣钵真传。 人称杨震为关西夫子,世称贺循为当世儒宗。 负笈千里,苏章从师之殷;立雪程门,游杨敬师之至。

弟子称师之善教,曰如坐春风之中;学业感师之造成,曰仰沾时雨之化。 ...... 同位接读,正音。

本文是关于什么内容的?(师生) 开火车检查朗读情况。 小组交流,初步领会大意。

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想说哪句说哪句。 小结。 熟读,试背。

四、展示背诵情况。

五、这节课的选文中,你能找出几个成语来?查阅资料,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

3 《幼学琼林》三

一、复习

一、二两课,导入新课。

1、自由读

1、2两课,加深印象。

2、齐背。

二、学习《幼学琼林》三

1、默读,本篇是关于什么内容的?(朋友宾主)

2、什么是朋友?朋友分几种?

3、说一说,你一想最深刻的的朋友?

4、本篇中举了哪些名人为例?

5、自由读,边读边想句子的意思。

父所交游,尊为父执;己所共事,谓之同袍。

心志相孚为莫逆,老幼相交曰忘年。

刎颈交,相如与廉颇;总角好,孙策与周瑜。 胶漆相投,陈重之与雷义;鸡黍之约,元伯之与巨卿。

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6、全班交流: 1)我读懂了这一句:

2)我通过这一句,想到了„„. 3)我懂得了„„

7、再读全文,试着背诵。

三、同位互背,看谁背得快。

四、拓展活动:

下面几句古人交友待人的名言,让我们熟记在心!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第二单元 诗词诵读

(一) 目标:

走进这一单元,让我们体味杜甫的万千愁绪,慨叹陆游的激越豪情,倾听欧阳修的思乡新曲,感受李白的激情豪迈,体会李煜的悲愁悔恨,欣赏苏轼的超然达观。

第二单元 诗词诵读

(一) 学习目标:

通过诗词诵读进行阅读积累,拓展学生的文学,增加对历史文化名人的了解,从中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

4 古诗二首

(一) 登高

唐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激情导入: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声高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满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

二、指导诵读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投影诵读要领)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三、赏析文本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4.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四、自读“故事链接”:《六一居士》

(二) 书愤

一、导入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几乎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下面让我们从他的《书愤》中一起感悟。

二、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主要诗作《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等。

三、背景介绍: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书:书写;愤:悲愤。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诗歌鉴赏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 2.了解诗歌大意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五、总结

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的灵魂。清末梁启超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八、作业 1.背诵诗歌。

2.搜集古今忧国忧民诗人的材料,写一篇评论性文章。

5 古诗二首

(一) 戏答元珍 宋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一、复习导入: 背诵《登高》《书愤》

二、自读《戏答元珍》

三、共同赏析:

1. 此诗是作者被贬谪为夷陵县令时,写给朋友丁宝臣(字元珍)的一首酬答诗。尽管题目冠以“戏”字,全诗抒写的其实是作者由早春物候而感发的特定境遇下的深切感慨:既有谪居山乡的抑郁、寂寞,又有排遣内心苦闷的自我宽慰,更有身处逆境而不甘消沉的乐观、豁达。此诗的首联写山城早春的荒寒与冷落,颔联写冬去春来之际大自然的盎然生机,颈联抒发身在山城的孤寂和乡思,尾联是诗人自作宽解。

2、我怀疑春风吹不到天涯荒远之地,不然,已是二月,这遥远山城却仍不见春花开放。残余积雪压在枝头,犹有碧桔在枝上摇荡,春雷震破冰冻,竹笋也从梦中惊醒长出了嫩芽。夜晚听到归雁的啼叫勾起了我对故乡的思念。带着疾病进入新的一年,即使面对这盎然春景,也难免感慨万千。曾在洛阳城中欣赏奇葩,山城野花开放虽迟,却也不必为此嗟叹哀伤。

四、背诵《戏答元珍》。

(二)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一)导语:

李白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他蔑视权贵,追求狂放的自由,受到权贵的压抑时,直接表达自己的愤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但在文人普遍相轻的传统陋习中,他却非常重视朋友间的情谊,写下了很多关于友情的动人诗篇,他和杜甫的友谊更是称为流传千古的文坛佳话。同学们正处在青春年少时期,人在一生中的很多亲密友谊都是在这个时期萌发嫩芽的,相信同学们对于友谊都有很多的情感体验,恐怕也会有一些经验教训,咱们不妨谈谈。

(二)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亚。他诞生于中亚的碎叶(前苏联托克马克),五岁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浪漫的性格和不朽的诗才与他的身世成长无不紧密相关。

(三)创作背景

李白的四处漫游和贺知章、玉真公主等的推荐使他名动京师,唐玄宗终于知道了李白。天宝元年(742),玄宗召他入京,任供奉翰林。李白的喜悦之情是溢于言表,他在诗中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嵩人。”他开始了一生中最为得意的时期。当时玄宗是“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置于金鸾殿,出于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李白侍奉皇帝的时期,正是唐玄宗统治的后期,盛世中的危机已经潜伏,并日渐凸显。李白生性傲岸不羁,不愿阿谀如日中天的李林甫腐败集团,无法处理好朝廷复杂的人际关系,思想经常处在得志和失望的矛盾当中。不久遭到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年(744)年被玄宗“赐金放还”。《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到馋毁,被迫离开长安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本诗是组诗中的第一首。“行路难”是旧题乐府《杂曲歌辞》中的一种。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了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郁闷不平之感。 (三)整体感知

(1)古代诗词节奏明快,音韵优美,很适合朗读。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在读的过程中,结合课本上的注释,运用联想的方法从整体上感知诗歌。 展示白话译文: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 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像吕尚垂钓碧溪,闲待东山再起; 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 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何去何从?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四、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搜集李白的诗篇。

6 词两首

(一)虞美人 南唐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第一部分:导入

今天进入词的王国,先考考大家(开火车)

1、 每人说一个有名的词人的名字

2、 每人说出一个词牌名(注意区分词牌名和曲牌名)第二部分:了解李煜

3、在词这个瑰丽的王国中,我们要去接触一位特殊的词人——李煜。说他特殊,因为它既是词人又是帝王。后人凭吊李后主有这样两句话:“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我想,薄命君王的特殊遭遇必然对李煜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鉴赏他的词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他的遭遇——请学生介绍李煜的遭遇。(必要时老师补充,重点是由一国之君到阶下囚的转变。) 第二部分:鉴赏《虞美人》

看来,虞美人是李煜的绝命词,说不定是这首词把李煜推向了死亡。我想,大家应该更有兴趣来欣赏这首词了吧。

一、先轻声朗读这首词,思考——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让你产生了那些想象?

二、李煜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比喻他的愁,那么他是为什么而愁?请结合全词内容和李煜身世概括。 (亡国之痛,作为帝王不能保住国家的后悔自责,沦为阶下囚的痛苦,对自由尊严的留恋,复国无望的心灰意冷„„)

总结:这种愁,是李煜作为亡国之君所特有的感情,所以比普通人的愁更丰富,更深远。

三、第四部分:感情朗读

正因为《虞美人》写出了李煜的真情实感,所以后世广为传唱。有人专门为之谱曲,并由邓丽君演唱。大家未必会唱,但我们应该“说的比唱的好听”,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第五部分:拓展延伸

今天学的《虞美人》,只是课本上给出的一个例子,我们应该学会在这个例子的基础上拓展深入。阅读文后“故事链接” 第六部分: 背诵《虞美人》

(二)定风波

新课导入:

1、同学们,听听这些词句是谁写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对,是苏轼的名句。苏轼,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今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他词中阔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胸襟。

二、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作者资料:苏轼(1037~1101)享年64岁,又名苏东坡,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襟。

三、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处,举手提问,教师正音,并巡回答疑。教师小结(点击投影)

2、不要倾听雨点穿过树林,和冲击树叶的声音,无妨一面歌唱呼啸,一面散步慢行。 一根竹杖,一双草鞋,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呢?在这烟雨迷漫里,只愿做个穿着 簑衣,戴着笠帽的渔夫,度过一生。有些寒冷的春风,把酒意吹醒了,山头的落日却 来迎接我,回想一路走来时的寒风骤雨,虽然历经了无数的风波打击,管它的,回家吧! 却可过着平静安定的生活。

3、背诵课文。

四、查阅李煜的详细资料。

第三单元 音乐舞蹈

学习目标:

古典音乐乃天籁之音,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进入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幽雅境界,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走进本单元,你会听到悠远的音乐,漂越亘古,穿越时空,绵延至我们耳边;你会看到曼妙的舞步,跨越层峦,飞跃叠嶂,翩跹与我们眼前。

7 乐器

一、导入:

能说一说你所知道的乐器吗? 学生回答。

民族乐器知道哪一些?

二、重温2008北京奥运开幕式击缶的宏大场景。

三、小结:中国用古老的乐器,向全世界演绎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四、了解远古时代的乐器。

1、自读有关语句

2、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3、全班交流:

1)古代乐器有哪些,你数值哪些? 2)关于古琴的乐曲你听过吗? 3)了解古琴,读文18页。

4、欣赏《高山流水》

五、拓展活动 认一认:

中国古代乐器有很多种类,除了编钟和古琴,还有古笛、鼓等,找更多的图片,欣赏一下吧。

8 乐曲

一、导入:

中国古代文化,也有人称之为礼乐文化。礼乐互相配合,用来治理国家,,保持社会的安定和和谐。一张琴,可以营造一个安顿心灵的空间;一首曲,可以让人进入神清气静的境界。

二、倾听《高山流水》

三、听后什么感觉?

四、学生谈听乐曲后的感受。

五、古人与音乐

1、自读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闲夜坐明月。 幽人弹素琴。 忽闻悲风调。 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 绿水清虚心。 钟期久已没。 世上无知音。

2、伯牙与钟子期

3、孔子与音乐

4、你还知道哪些名人的音乐故事。

六、了解梅花三弄

七、拓展活动:

搜集“中国古代十大名曲”。

9 乐舞

一、导入:

我国的舞蹈艺术源远流长。在青海省大通县发掘出土的舞蹈文采陶盆,为我们展示了大约5000年前舞蹈艺术的直观形象。 看图:舞蹈文采陶盆

二、西周乐舞

1、周初六大舞(雅乐舞蹈)

2、这些乐舞的作用。

三、盛唐伎乐舞蹈

1、娱乐性;

2、表演者多为下层人

3、盛唐尤胜。

4、《霓裳羽衣舞》

5、软舞和健舞及胡旋舞。

6、唐 白居易《胡旋女》的故事。

四、拓展活动:

试一试:同学们,我们也可以试着编排一段舞蹈,配上古乐,肯定很有意思。

第二篇:六年级第2课 传统文化备课

六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昌乐县红河镇朱汉小学 高怀娟 第2课《大学》(二则)

一、经典回放:

默读课本5—7页原文和文意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学生: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8页

六、活动广角:第8—9页

七、成长阶梯:第10页

九、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三篇:五年级传统文化下册第六单元诗词诵读备课

20、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把握两首古诗婉曲深沉的抒情艺术风格。

2、在诵读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比较王建与元稹的“爱情观”。

三、教学过程:

(一)《望夫石》

1、自读注释和故事链接,了解望夫石的由来。

2、朗读古诗,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

3、谈谈对古诗的初步理解。

4、诗意解析:

这里有浩浩不断的江水,江畔屹立着望夫山,山头伫立着状如女子翘首远眺的巨石。山,无语伫立;水,不停地流逝。山、水、石,动静相间,相映生辉,形象鲜明。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段描绘中,包孕了丰富的思想内容,融入了诗人的深挚情意。“望夫处,江悠悠”,写出望夫石的环境、气氛。“悠悠”二字,绘出了江水千古奔流,滔滔不绝的形象,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渲染了浓郁的抒情气氛。读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起白居易《长相思》词的名句: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这悠悠不尽的情思,同悠悠不绝的江水,不是很相象的么?“悠悠”在这里既是写景状物,渲染环境气氛,又是摹情写人,形象地描画了思妇相思的情状。这二句情景交融,富有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

“化为石,不回头”,这两句以拟人手法具体描绘望夫石的形象。人已物化,变为石头;石又通灵,曲尽人意,人与物合,情与景谐。这不仅形象地描摹出望夫石的生动形象,同时也把思妇登临的长久,想念的深切,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二句紧承上文,是对古老的优美的民间传说作了生动的艺术概括,着墨不多,却收到了动人的艺术效果。

接下去,“山头日日风复雨”,是说望夫石风雨不动,坚如磐石,年年月月,日日夜夜,长久地经受着风吹雨打,然而它没有改变初衷,依然伫立江岸。

这里写的是石头的形象和品格,说的仍是思妇的坚贞与忠诚。她历经了种种艰难困苦,饱尝了相思的折磨,依然怀着至死不渝的爱情,依然在盼望着,等待着远方的行人。这纯朴忠贞的节操,这恒久不变的爱情,令人肃然起敬。

千种相思,万种离情,她有多少话要对远行的丈夫倾吐啊!“行人归来石应语”,诗人在结句处把笔宕开,作了浪漫的悬思:待到远行的丈夫归来之时,这伫立江边的石头定然会倾诉相思的衷肠啊!然而,丈夫在何方?行人何日归?“妾心正断绝,君怀那得知”(郭震《子夜四时歌·春歌》),丈夫可曾知道思妇的相思么?行人归来日,石头能否说话呢?这些都留给读者去思索,诗人却就此戛然止笔了。结句实在是含悠悠不尽之意,留待读者细加咀嚼与玩味。

这首诗于平淡质朴中,蕴含着丰富深挚的内容。

诗人只描写了望夫石这一景物和自己刹那间的感受,平平写出,象是信手拈来,不费力气,然而却是情悠悠,水悠悠,予人以无穷韵味。

5、作者介绍:

王建,字仲初,颍川人。家贫,“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层官僚。他写了大量的乐府诗,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又写过宫词百首,在传统的宫怨之外,太广泛描写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

(二)《离思五首其四》

1、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读注释,谈谈对古诗的初步理解。

3、读一读解析和故事链接,了解诗意,教师做进一步引导。

4、诗意解析:

全诗仅四句,即有三句采用比喻手法。

一、二两句,破空而来,暗喻手法绝高,几乎令人捉摸不到作者笔意所在。诗句表面上是说,曾经观看过茫茫的大海,对那小小的细流,是不会看在眼里的。它是用大海与河水相比。海面广阔,沧茫无际,雄浑无比,可谓壮观。河水,只不过是举目即可望穿的细流,不足为观。写得意境雄浑深远。然而,这只是表面的意思,其中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其实他是巧妙地使用“朝云”的典故,把它比作心爱的女子,充分地表达了对那个女子的真挚感情。诗人表明,除此女子,纵有倾城国色、绝代佳人,也不能打动他的心,取得他的欢心和爱慕。只有那个女子,才能使他倾心相爱。写得感情炽热,又含蓄蕴藉。

第三句是用花比人。是说我即使走到盛开里,也毫不留心地过去,懒得回头观看。为什么他无心去观赏迎入眼帘的盛开花朵呢?含意是说他对世事,看破红尘,去修道的原故,这是其一。其二,是因为他失去心爱的她,再也不想看别的“花”了。统观全诗,不难看出,“取次花丛懒回顾”的原因,还是因为失去了“君”。“半缘修道”之说,只不过是遁辞罢了。

5、作者介绍: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省洛阳一带)人。幼年丧父,家境比较贫困。十五岁参加科举考试,明经及第。唐宪宗元和初,应制策第一,任左拾遗,历监察御史等职。曾因劾奏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等人的不法行为,得罪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他遭到这次打击后,转与宦官和权贵妥协,并通过宦官崔潭峻等人的推荐,得到穆宗李恒的重用,一度出任宰相。不久,调任同州刺史。文宗太和时,任武昌军节度使,死于任上,年五十三。

教学反思:

21、诗词两首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正确学习诗词两首,了解诗人崔护和吕本中,引导学生了解唐诗宋词的不同风格。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

3、学习如何赏析诗词。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字词的意思;透过字词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题都城南庄》

1、朗读古诗,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

2、自读注释和故事链接,了解此诗的由来。

3、谈谈对古诗的初步理解。

4、诗意解析:

这是首情意真挚的抒情诗。崔护考进士末中,清明节独游长安城郊南庄,走到一处桃花盛开的农家门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来热情出来接待了他,彼此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第二年清明节再来时,院门紧闭,姑娘不知在何处,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情态增人惆怅。

(二)《采桑子》

1、朗读本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读注释,谈谈对本词的初步理解。

3、读一读解析和故事链接,进一步了解词意。

4、词意解析:

这首词是写别情,上片指出他行踪不定,在南北东西漂泊,在漂泊中经常在月下怀念他的妻子,因此感叹他的妻子不能象月亮那样跟他在一起。下片写他同妻子分离的时候多,难得团圆。这首词的特色,是文人词而富有民歌风味。民歌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不用典故,是白描。这首词也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白描,很亲切。民歌往往采取重复歌唱的形式,这首词也一样。不仅由于《采桑子》这个词调的特点,象“南北东西”,“暂满还亏”两句是重复的;就是上下两片,也有重复而稍加以变化的句子,如“恨君不似江楼月”与“恨君却似江楼月”,只有一字之差,民歌中的复叠也往往是这样的。还有,民歌也往往用比喻,这首词的“江楼月”,正是比喻,这个比喻亲切而贴切。

5、作者简介:

吕本中(1084-1145),字居仁,号紫薇,为南宋初道学家,世称东莱先生,寿州(今安徽寿县)人。绍兴六年(1136)赐进士出身。历官中书舍人、权直学士元,以忤秦桧罢职,晚年深居讲学。诗属江西诗派,作有《江西诗社宗派图》、《东莱集》、《紫薇诗话》,词集《紫薇词》。

教学反思:

22、词曲两首

一、教学目标:

1、把握秦观词婉约清丽的艺术特点。

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比较秦观与舒婷的“爱情观”。 三|、教学过程:

(一)《鹊桥仙》

1、话题导入:

“七夕”是个美好而充满神话色彩的浪漫节日,自南北朝至今,已经缠绵悱恻的流传千年,永无休止。“七夕”来源于民间传说牛郎和织女的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鹊桥仙》也是以这一神话为题材的传诵不衰的绝唱。

2、作者简介: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别号邗沟居士;“苏门四学士”之一。汉族,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文学家,北宋词人。词作受苏轼影响,也受与歌女交往的经历影响,内容多写男女情爱,亦有感伤身世之作,风调凄迷幽婉,清丽典雅,属婉约派。

3、指导朗读,整体感知。

(1)请一学生朗读,教师进行点拨。 (2)全班齐读。

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品味词的音韵美。

4、品味意境,鉴赏要点。 上片写佳期相会的盛况,“纤云弄巧”二句为牛郎织女每年一度的聚会渲染气氛,用墨经济,笔触轻盈。“银汉”句写牛郎织女渡河赴会推进情节。“金风玉露”二句由叙述转为议论,表达作者的爱情理想:他们虽然难得见面,却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而一旦得以聚会,在那清凉的秋风白露中,他们对诉衷肠,互吐心音,是那样富有诗情画意!这岂不远远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下片则是写依依惜别之情。“柔情似水”,就眼前取景,形容牛郎织女缠绵此情,犹如天河中的悠悠流水。“佳期如梦”,既点出了欢会的短暂,又真实地揭示了他们久别重逢后那种如梦似幻的心境。“忍顾鹊桥归路”,写牛郎织女临别前的依恋与怅惘。不说“忍踏”而说“忍顾”,意思更为深曲:看犹未忍,遑论其他?“两情若是”二句对牛郎织女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这一惊世骇俗、振聋发聩之笔,使全词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

显然,作者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在他的精心提炼和巧妙构思下,古老的题材化为闪光的笔墨,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从而使所有平庸的言情之作黯然失色。

这首词将抒情、写景、议论融为一体。意境新颖,设想奇巧,独辟蹊径。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

(二)《摸鱼儿》

1、篇名介绍:

摸鱼儿:词牌名,唐教坊曲名,本为歌咏捕鱼的民歌。

2、导入:

3、作者简介: 元好问:(1190~1257)金元之际著名诗人。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拓跋魏,金末名士元德明之子。十四岁师事郝天挺,二十岁出游京师,诗名大噪。兴定五年(1221),登进士第。不仕,往来箕、颍间,创作甚富。“丧乱诗”尤为有名。著有《元遗山先生全集》,词集为《遗山乐府》。

4、朗读并背诵本词。

5、品味意境,鉴赏要点。

当年,元好问去并州赴试,途中遇到一个捕雁者。这个捕雁者告诉元好问今天遇到的一件奇事:他今天设网捕雁,捕得一只,但一只脱网而逃。岂料脱网之雁并不飞走,而是在他上空盘旋一阵,然后投地而死。元好问看看捕雁者手中的两只雁,一时心绪难平。便花钱买下这两只雁,接着把它们葬在汾河岸边,垒上石头做为记号,号曰“雁邱”,并作《雁邱词》。

这是一首咏物词。在词前有小序说“太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地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邱。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邱词》。”

这就是说,大雁殉情的事强烈的震撼了他,所以在词的开篇,便陡发奇问,破空而来。作者本要咏雁,却从“世间”落笔,以人拟雁,赋予雁情以超越自然的意义,想象极为新奇。也为下文写雁的殉情预做张本;古人认为,情至极处,“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死相许”是何等极致的深情!

遥想双雁,“天南地北”冬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归,“几回寒暑”中双宿双飞,相依为命,一往情深。既有欢乐的团聚,又有离别的辛酸,但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把它们分开。而“网罗惊破双栖梦”后,爱侣已逝,安能独活!于是“脱网者”痛下决心追随于九泉之下,“自投地死”。

过片以后,作者又借助周围景物衬托大雁殉情后的凄苦。在孤雁长眠之处,当年汉武帝渡汾河祀汾阴的时候,箫鼓喧闹,棹歌四起;而今平林漠漠,荒烟如织,箫鼓声绝,一派萧索。古与今,人与雁,更加感到鸿雁殉情的凄烈。但是死者不能复生,招魂无济于事,山鬼也枉自悲鸣,在这里,作者把写景与写情融为一体,更增加了悲剧气氛。

词的最后,是作者对殉情鸿雁的礼赞,他说鸿雁之死,其境界之高,上天也会嫉妒,虽不能说重于泰山,也不能跟莺儿燕子之死一样同归黄土了事。它的美名将“千秋万古”,被后来的骚人歌咏传颂。

全词行文并不复杂,而行文腾挪多变,用事实回答了什么是至情,寄人生哲理于淡悟之外。《神雕侠侣》中李莫愁的狂歌当哭,雌雄双雕的先后投水而死,更增加了本文的意境。 教学反思:

23、词两首

一、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意境。

2、反复诵读,体会词人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词。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字词的意思;通过字词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蝶恋花》

1、由苏轼其他诗词导入。

2、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一生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他初入仕途,正是北宋政治与社会危机开始暴露,士大夫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时候。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新法,希望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苏轼虽主张改革,反对因循守旧,抑制豪强,但也不同意王安石的变法理论,苏轼认为"欲速则不达",建议神宗特殊政策皇帝不要"求治太速,进人太税,进言太广"。由于这些意见和建议遭到变法派的反对,苏轼被迫外调,先通判杭州,以后又做过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的知州。在他为官之处,注意了解民情,关心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所到之处都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戴和热爱。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作品留存至今约四千余篇。他的重大贡献在于和欧阳修一起建 树了一种稳定成熟的散文风格,世称"欧苏"。他的诗清新自然,逢源自始,似信手拈来,亦庄亦谐,大巧若拙,题材广阔,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化,是宋诗走向成熟的标志。

3、重点字词讲解。

4、熟读成诵。

(二)《钗头凤》

1、导语: 古人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为伤离别,古人留下了多少让后人吟咏不尽的名篇佳作。

2、关于词人: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陆游自幼好学不倦,在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20岁时与唐琬结婚,后被其母强行拆散。这种感情伤痛终其一生,《钗头凤》、《沈园》等名作即是为此。29岁时,赴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应锁厅试,名列第一,因居秦桧孙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国耻“喜论恢复”,竟在复试时被除名。后得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和蜀州、嘉州、荣州代理通判、知州等职。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淳熙五年,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在江西任上,当地发生水灾,他“草行露宿”,亲到灾区视察,并“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不料却固此触犯当道,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陆游在家闲居6年后,又被起用为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州。淳熙十五年,陆游在严州任满,卸职还乡。不久,被召赴临安任军器少监。次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于是他连上奏章,谏劝朝廷减轻赋税,结果反遭弹劾,以“嘲咏风月”的罪名再度罢官。此后,陆游长期蛰居农村,于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年1月26日)与世长辞。

3、诵读全词。

(1)对照注释和注音。 (2)齐读。

4、炼字析文,感悟意象。

5、背诵本文。 教学反思:

第四篇:六年级上册集体备课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一)单元概述

针对刚开学有一个教师节,所以第一单元课文围绕“心中有祖国”这一主题选入了4篇课文。《我们爱你啊,中国》用现代诗歌的形式赞美祖国的美丽富饶;《郑成功》不仅是对一位收复台湾的古代将领事迹的回顾与赞颂,更重要的是向世人宣告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中的主人公肖邦把自己满腔的爱国豪情倾注到音乐创作中去,对祖国的依恋至死不渝,不仅中国人,外国人一样也热爱自己的祖国;《古诗两首》包括《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作者杜甫和陆游都是古代爱国诗人的杰出代表。所选择的两首诗歌真正体现了诗人充沛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吟诵,在熟读的基础上,抓住诗的情感主线,找出相关语句,领悟内分内涵,培养感悟。

2、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3、通过具体文字感知并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亡国之恨,披文入情,因文悟道,训练语言文字,陶冶爱国情感。

4、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感受诗歌的意境,诵读并背诵。

(四)教学建议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不懂就问和勤于搜集资料。

《我们爱你啊,中国》:要让学生确立祖国的概念,对优美山河、各地物产、民族风情有较多的了解,能写一段话或几行诗表达对祖国或家乡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郑成功》:抓住收复台湾和建设台湾两件事来教学,体会郑成功的爱国心和郑家军的英勇善战。注意积累有关战斗的成语。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抓住情感线索来教学,开展情感想象,体会肖邦的爱国心。注意积累有关辛勤工作的成语。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

《古诗两首》: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怀,受到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的熏陶。

习作一主要要求学生能选择假期中感受最深的一段生活经历,写一篇作文。最好要写得细腻感人。

练习1中的语文与生活是有关汉语拼音中轻声的教学。诵读与欣赏中编者给学生编排了一首诗歌,这首诗歌的特色很是鲜明,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爱我中华”的思想感情。口语交际是介绍一个自己了解的民族。这个口语交际训练主要是让学生有条理有重点的介绍,学生应该不存在问题。

(五)课时安排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课时

我们爱你啊,中国 2课时

郑成功 2课时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2课时

古诗两首 2课时

习作 2课时

练习 3课时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安排了以“人间真情”为主题的四篇课文分别是:《负荆请罪》《最后的姿势》《船长》和《爱之链》

在本单元四篇课文中,《负荆请罪》是课本剧,表现的是爱国的品质,着重讲述了勇于承担错误的高尚品质。《最后的姿势》表现的是面对困境勇于承担的优秀品质。《船长》表现的是一种英雄的爱——爱他人,讲述了“爱与责任”人生哲理。《爱之链》表现的是平凡人之间的爱的传递,颂扬了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学习了这四篇课文,会让我们对主人公们的胸怀、勇气,对他们的精神与爱心产生敬佩之情,让我们懂得应为祖国、他人付出挚爱的真情,也让我们懂得这些美德在社会及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学生特征分析

1、《负荆请罪》是一多幕剧本,学生在感知和理解上存在一些障碍,如历史故事的来龙去脉和剧本的呈现方式学生也不习惯,应加强朗读,渗透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2、让学生理解船长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通过对孩子来说是个难点,要选择时机适当运用多媒体手段引导感悟。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负荆请罪》。

2、结合本单元的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一些成语的意思与来源,排演小话剧,揣摩课文题目在表达文章思想感情中的作用。

3、品读文本,理解内容,体会其中深刻的内涵。 教学难点

品读文本中的重点句子,体会其中深刻的内涵。

二、教学目标

1、 学会本单元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负荆请罪》排演小话剧。

3、在口语交际中,学习来访的本领,懂得采访要做充分的准备,采访时要礼貌得体,提高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

4、引导学生体会爱,懂得感恩,尝试表达《爱》,用文字倾吐心声。

三、教学准备

1、准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个故事。

2、准备谭千秋老师的资料,收集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剪辑”泰坦尼克号“影片的资料。

四、课时安排

5、《负荆请罪》 2课时

6、《最后的姿势》 2课时

7、《船长》 2课时

8、《爱之链》 2课时 习作2 2课时 练习2 2课时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安排了《小草和大树》《轮椅上的霍金》和《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3篇课文,围绕生命与奋斗这样一个主题,从不同的侧面叙写了一个个荡气回肠的故事,唱响了生命之歌,让人感动,给人启迪。3篇课文中的人物都有着一段不平常的经历,一个个挫折和艰险接踵而来,让人不堪忍受。读来,我们也深深为主人公的曲折经历而叹息。《小草和大树》折射出夏洛蒂和两个妹妹不屈的抗争精神和不懈努力的坚强意志,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她们在保守观念与陈腐偏见盛行的年代,敢于冲破旧势力的勇气与胆识。《轮椅上的霍金》介绍了被称为“宇宙之王”的著名科学家霍金在自己完全瘫痪,被长期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面对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任然孜孜不倦地探索宇宙,勇敢顽强地挑战命运,为科学事业作出杰出贡献,故事给人强烈的震撼,感人肺腑。《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讲述了《鲁滨逊漂流记》是“我”家一本三代相传的书。在阅读中“我”懂得了一个具有大无畏冒险进取精神的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终将成为一个成功者、英雄。故事告诉我们《鲁滨逊漂流记》是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是一本告诉我们学会生存,学会坚强,学会面对困难不畏惧的书。习作训练是写一种自己喜欢的美味。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种美味,向大家介绍一下,再写下来,这篇习作训练的要点是要注意突出食物的色、香、味、形。《练习3》包括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感悟、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五项练习,其中口语交际是本次训练的重点。

二、单元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细读这一组课文,真的能给我们很多,很多,那一段段曲折的经历,塑造了一个个不屈的灵魂,奏响了一首首生命的乐章,点亮了一盏盏人生的航灯。让学生们用心读吧,走进文章中去,与人物对话,与精神同行!

1.学会本单元37个生字,其中绿线内的1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一些词语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

3.结合本单元课文的学习,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品质特点,从中获得启迪;感悟领

(1)、悟像夏洛蒂这样在逆境中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和聪明智慧的人才可能 拥有精彩的人生。

(2)、了解霍金是一位非凡的科学家,也是一位生活的强者,教育学生学习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为人。

(3)、了解鲁滨逊的经历,理解“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的含义。领悟学会生存,学会坚强的人生道理,培养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的兴趣。

4、能尝试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人物的生平事迹;能根据课文引导,阅读一些名著,如《简爱》等;能根据课文范例,学会怎样来阅读一本书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5.在口语交际中,引导学生知法、守法,懂得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引导学生学会申诉,摆事实,讲道理,做到文明申诉,有礼有节。

6.能通过听、说、写等综合训练,写一篇介绍自己喜欢的美味的习作。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三篇讲读课文《姥姥的剪纸》《牛郎织女》《安塞腰鼓》和习作

4、练习4组成。以“民风民俗”为主题。3篇课文主要由以介绍我国的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舞蹈艺术等民族文化为题材的文章组成,从而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文化艺术的教育,感受我国劳动人民勤劳能干的传统美德的教育。同时还能让学生通过朗读、复述课文,从语言文字中领略意境美和地域特色。本单元的习作安排了根据剪纸进行想象作文练习,与本单元的教材安排主题相一致。

学习目标

1、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读、写本单元21个生字,能认识绿线内的4个生字。能说出由生字组成的生词的词义。(应知)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应知)

3、 在学习课文后,能复述《牛郎织女》,背诵《安塞腰鼓》的12~16自然段。(应会)

4、在课文学习的交流讨论中,能简单说说自己知道的我国的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舞蹈艺术等民族文化。(应会)。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能领略语言中蕴含的地域特色和意境美,能有感情地朗读,或复述或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能说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课时安排:

《姥姥的剪纸》3课时 《牛郎织女》2课时 《安塞腰鼓》3课时 《习作4》2课时 《练习4》4课时

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景物聚焦”为主题安排了《青海高原一株柳》、《草原》、《麋鹿》3篇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展现了高原上的一株神奇的柳树,让人深深感受到他不畏生存之危险和艰难,顽强地与环境作斗争的精神。《草原》带 我们欣赏美丽可爱的草原,去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和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麋鹿》则引领我们去黄海滩涂寻觅珍异动物——麋鹿,了解麋鹿的传奇经历,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习作5通过创设情境学习范文,向学生介绍了状物类文章的写作技巧,并要求介绍家乡的一种特产。练习5带我们进一步感受词语表达的准确性,感受汉语的优美与魅力,口语交际提出了能以准确流利的语言,清晰生动地向别人推荐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的要求。

学习目标:

1、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读、写本单元21个生字,能认识 绿线内的11个生字。能说出由生字组成的生词的词义。(应知)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的课文。(应知)

3、 会听写《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能背诵《草原》课文第

一、二自然段。(应会)

4、 通过对本单元的品读,能把“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草原的美丽可爱。”、“兄弟民族之间的深厚情意”说出来。在交流讨论时,能说出怎样保护野生动物。(应会)

5、 通过查阅《银杏》知道要全面了解某一事物,光靠看不行,还得请教别人,查阅资料。能在习作中介绍家乡的一种产品,题目自定。(应会)

课时安排:

《青海高原一株柳》3课时 《草原》3课时

《麋鹿》2课时 《习作5》2课时 《练习5》4课时

第六单元集体备课

一、单元整体概述

本单元的主题为“咏物抒情”,安排了《广玉兰》、《夹竹桃》、《古诗两首》三篇课文。《广玉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描绘了广玉兰的花香、色美、形秀和叶片的独特情趣,尤其是对它的花形作了细腻的刻画,表现了广玉兰优美的姿态和高雅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在对广玉兰香幽、色美、形秀、叶趣有了充分的了解后,让学生回到文本,认真思考。在如此美丽的花形之内还藏着她的什么品质呢?让学生自主学习,可讨论、可批注、可自读,在全班交流中再通过对开过的广玉兰、终年常绿的叶片这些细节,让学生切实感受广玉兰顽强的生命力。学完本课后,可让学生模仿第3自然段,描写其他植物开花时的形态。散文贵在写神,《广玉兰》一文美在写广玉兰之形外更突出了她“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夹竹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在万紫千红的、五彩缤纷的季节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本文多处运用比衬手法突出夹竹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一年三季花开花落,而夹竹桃沐和风、抗暴雨、斗清冷,总是迎风吐艳,突显其可贵的韧性。另外,描写月光下的夹竹桃笔触细致入微,整齐的排比句式,字美、文美、景美、情美,引人遐想不已。

《古诗两首》都是脍炙人口的好作品。两首均为七言绝句、咏物诗。《石灰吟》为明代诗人于谦所作。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身碎骨”,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

污,坚决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诗的前两行些石头面对各种磨难,毫不畏惧;后两行写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墨梅》为元代书画家王冕所作,作者善画梅,也喜咏梅。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借墨梅为喻,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那鄙视流俗、贞节自守的高尚情操。诗的前两行写实,强调“吾家”的梅花,朵朵都是“淡墨痕”的,素净雅洁;后两行抒情言志,说明他画梅花,不是为了让人夸赞颜色好,只是要让它的清香弥漫在天地之间。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识并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书后田字格中的生字;练习用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品味赏析并理解背诵课文重点段落。 3.能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学会中心句的用法,并能围绕中心句设计总分或总分总等结构特点。

4.感受诗文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激励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5.学习作者咏物抒情的写法,描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

三、单元重点、难点:

1.通过理解语言、想象画面、诵读悟情、品析语言等学习方法,感知作者在细致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感受,字里行间里自然流露喜爱之情,感受文章的画面美、情感美、语言美。

2.学习作者咏物抒情的写法,描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

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4篇课文,3篇精讲课文,1篇是略读课文。用“读书有方”来概括单元的主题是比较妥帖的。值得一提的是,本单元所涉及的读书方法跳出了就读书讲读书的狭窄圈子,而是把读书和实践结合起来,读书和思考结合,读书和习惯的养成结合起来,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古诗两首》都是写诗人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属于喻理诗。《冬夜读书示子聿》前两句讲古人读书做学问的不易;后两句讲学习光靠读书是不够的,要获得真知,还必须亲自参加实践。《观书有感》作者巧用比喻,先用池塘里的水清澈明净,映得天光云影徘徊,比喻读书可以使人心智广纳,明于事理;再用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这么清,比喻只有不断读书,汲取新的知识才会不断地进步。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勤学好问”,先讲为什么要问,再通过哥白尼的具体事例来证实这一小观点,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然后又讲“有了问题要请教别人”和“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相结合”两个小观点,这里面有个递进关系,教育学生要善于解决问题;最后总结全文,发出从小要养成勤学好问习惯的号召。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文章思路清晰流畅,语言通俗浅显。教学中可以进行相关的拓展,以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是略读课文,教学时要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展开相应的实践活动,并通过各种渠道,各种途径,促使学生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第五篇:六年级第六单元集体备课

时间:4月15日下午 主备人:张现国

参加人:周广萍 王传春 唐加玲 冯统中 高伟 张现国 主题:六年级第六单元集体备课过程:

一、《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课文简说

当我们开始这一次综合性学习的时候,学生已经在小学学习了六年,并且即将离开小学,开始新的学习生活。六年来,学生从天真烂漫的幼儿成长为身心健壮的少年,这既是孩子自己努力的结果,也浸透着学校、老师的心血。这六年中,发生过多少令人激动、喜悦、忧愁和伤心的事;这六年,是孩子在人生道路上开始起步而永远难忘的岁月。在即将毕业的时候,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把师生情、同学情以及对母校的感激之情表达出来,并且永久珍藏,成为美好的回忆,是师生共同的需求。这次综合性学习就是充分运用多种语文形式,让学生回忆美好的小学生活,互相激励,继续前进。

“难忘小学生活”分成“成长足迹”和“依依惜别”两大板块。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引导学生开展活动。“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可以激起对六年小学生活的回忆,激发对老师、同学和学校的感情,同时在写讲演稿、给母校老师写信、临别赠言等方面得到借鉴和启发。开展活动的材料不止于此,学生可以自己去搜集,教师也可以再提供一些。在五六年级,学生已开展过三次这种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综合性学习,也具备了一些综合性学习的基础。教学中要充分体现综合性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的特征,抓好策划、活动、交流、评价等几个环节,使这次综合性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真正成为学生难忘的回忆。

二、综合性学习要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主。

“成长足迹”板块可以以制作“班级纪念册”为中心开展活动。为了制作好“班级纪念册”,可以做以下几件事:

1、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

2、回忆和说说自己成长的故事,共同寻找班级“成长的足迹”。

3、搜集个人和集体“成长的足迹”,写写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人和事。最后制作成班级纪念册。

“依依惜别”板块可以有选择地开展下面的活动:

1、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

2、为母校做点事,留作纪念。

3、举行一次毕业联欢会,在联欢会上回忆成长经历,表达惜别之情,互相赠言。

三、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0~14课时,一般一星期完成一个板块。开始时

可以用1课时制订和交流活动计划,结束时用1~2课时展示、交流学习收获。为了便于开展活动,可以适当调整课时,把几节语文课连在一起,有一些活动,如,搜集个人和集体成长的资料、为母校做有纪念意义的事、为准备毕业联欢会排练文艺节目,需要利用课外的时间。

1、通过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怀念,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感情。

2、回顾个人和集体的成长经历,懂得成长需要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学校的关怀、老师的教导和同学的帮助。

3、用多种形式表达对老师和同学、对母校依依不舍的感情,并立下美好的志向。

4、会写临别赠言、简单的倡议书、建议书和演讲稿。(选做)

5、能在教师的帮助下,与同学一起组织策划联欢活动。(选做)

四、《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基本思路

本次综合性学习与以往的综合性学习单元相比,学生自主活动的比重更大。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教师既要引领学生回忆小学生活,学会表达情感,学会感恩,又要通过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组织、策划能力。大致可以采用这样的流程:

1、浏览本组教材,讨论和制订活动计划。(1课时)

主要包括:

⑴阅读单元导语,联系实际,激发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兴趣。

⑵阅读“活动建议”,明确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⑶浏览“阅读材料”,了解可以参考哪些材料。

⑷根据“活动建议”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开展哪些活动。制订和交流活动计划。

2、“成长足迹”板块,可以以制作“班级纪念册”为中心开展活动。(6~7课时加课外时间)

⑴阅读《难忘的启蒙》《老师领进门》《新来的王老师》和《忘不了的笑声》《作文上的红双圈》,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感情,学习作者是怎么表达这种情感的。(2课时)

⑵回忆小学生活,写写自己难忘的老师和同学、难忘的校园生活、难忘的一节课或难忘的一次活动等。(2课时)

⑶和同学一起畅谈自己的成长故事,共同寻找班级“成长的足迹”,搜集材料。(1课时加课外时间)

⑷同学合作,制作班级纪念册。(2课时加课外时间)

3、“依依惜别”板块,可以有选择地开展活动。(4~5课时)

⑴写临别赠言,送上真情与祝福。也可以写好临别赠言,在班级联欢会上相互赠送。(1课时)

⑵在离校之前为母校做点事,如,为学校图书馆修补图书,为校园里的花草树木浇水培土,修理课桌椅等;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写倡议书、建议书。(1~2课时加课外时间)

⑶策划一台毕业联欢会,排练节目,进行联欢。(2课时加课外时间)

这次综合性学习要把每一个人都吸纳到活动中来。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个人、小组、全班穿插进行。集体活动要分工合作,使每个学生得到锻炼,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五、《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实施要点

1、浏览本组教材,讨论和制定活动计划:

计划要把时间、地点、参加人员、活动内容等列清楚。除了教材活动建议中提出的活动形式以外,还可以把本校和本班的一些特色活动也吸纳到计划中来,如,出一期“再见吧,母校”的黑板报,为学校图书馆修补、整理图书,开展“我为母校捐本书”活动。

2、“成长足迹”板块:

活动建议中提出了三方面的活动:认真读一读阅读材料;写难忘的人和事;畅谈成长故事,共同寻找班级“成长的足迹”,制作班级纪念册。教学中可以以“班级纪念册”为中心,把各项活动有序地穿插在一起。

⑴认识制作“班级纪念册”的意义:

六年的小学生活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难忘的。让每一个学生都把那些珍贵的回忆留住,那不仅是对过去日子的美好回忆,也将是对未来学习生活的激励。许多年后,当一个个同学长大成才,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的时候,班级纪念册将永远连接着小学老师和同学的情谊。

⑵讨论“班级纪念册”的内容和形式:

讨论内容主要是确定栏目,如,“师恩难忘”“同学情深”“集体荣誉”、“运动场上”“艺术天地”“美好祝愿”。班级纪念册是为了留下美好回忆,所以形式可以多样。可以是书刊式的纸制班级纪念册,也可以是网页式的多媒体班级纪念册。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班级纪念册,都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努力做到图文并茂,有的还可以用实物。教师要鼓励有创意地制作“班级纪念册”。

⑶阅读材料──迈好制作班级纪念册的第一步:

阅读材料中的5篇文章,是不同时代的作者回忆自己难忘的小学生活。

《难忘的启蒙》《老师领进门》《新来的王老师》和《作文上的红双圈》侧重于回忆老师的教诲,《忘不了的笑声》记录的是班上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同学。

阅读这些文章,要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要了解作者通过哪些具体事例再现老师的品格。同样是回忆老师的文章,表现的重点是不一样的:有的是赞扬老师满腔的爱国热情和严谨的教学风格(《难忘的启蒙》),有的是回忆老师的才华横溢和对学生的循循善诱(《老师领进门》),有的是难忘当年老师对自己的鼓励(《作文上的红双圈》)。这三篇文章的作者后来有的成了作家,有的成了教授,今天他们事业有成,都是小学老师为他们奠定了基础,所以也一直怀念和感谢小学时代的老师。希望学生在阅读别人怀念老师的文章中,联想起自己的老师,回忆起老师教育自己的事,激发起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激发起表达的欲望。阅读回忆同学的文章《忘不了的笑声》,要留意作者写作的切入口──通过笑声写出一个个同学的特点,体会同学间浓浓的情谊,领悟到写同学可以有多种切入口,也可以有多种写法。

⑷搜集和积累班级纪念册的内容:

①写难忘的人和事:

在阅读的基础上,勾起学生对往事的回忆。可以借助照片,寻找小学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开一次交流会,进行“难忘小学生活”为主题的“搜索”活动;可以在校园里漫步,在各个角落里重温童年的梦。这是用习作形式记录自己的成长历程,所以要鼓励学生打开心灵,说真话,诉真情。

为了帮助学生拓展思路,挖掘素材,可以用下面的表格帮助学生回忆:

难忘小学生活:

难忘的理由、难忘的老师、难忘的同学、难忘的一节课、难忘的一次活动、难忘的运动会、难忘的文艺演出、难忘的„„

②畅谈自己的成长故事:

成长的过程中,有鲜花,也有荆棘;有欢笑,也有眼泪。但无论酸甜苦辣,都将成为珍贵的回忆。可以在班里开展一次“我的成长故事”的主题班会,教师要做个良好的倾听者,同时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主题班会后把印象最深的事记下来。

③共同寻找班级的“成长足迹”:

这是材料搜集与整理的最后阶段。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搜集,搜集的内容包括照片、奖状、实物等。搜集到的内容与每个学生提供的材料放在一起。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分类整理了。根据材料确定纪念册的各个栏目名称,做好班级纪念册的策划,并把相应的任务分解到各个小组或每个学生。也可以先确定班级纪念册的栏目,再搜集相应的资料。

⑸制作班级纪念册:

纪念册的制作,关键在于计划要周密,分工要明确。谁负责封面设计,谁负责哪个主题,都要事先确定。老师要即时关注情况,督促、指导学生完成。班级纪念册完成后要展示,有条件的可以打印,发给每位同学和家长,送给曾经任教的老师。

3、“依依惜别”板块:

活动建议中提出了三方面的活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开展。

⑴写临别赠言:

阅读材料中《毕业赠言》提供的给老师和给同学的赠言是一些范例,通过阅读,让学生明确赠言的主要目的及内容是:回顾学习生活,抒发惜别之情;感谢老师教导,赞美同学情谊;展望美好未来,表达真诚祝愿。赠言的基本要求是短小精悍,情真意切,能根据同学和老师的特点写。写好的赠言可以在班内进行交流,评一评谁写的赠言最有个性,谁写的赠言最风趣,谁写的赠言最幽默,谁写的赠言最有文采。在评议中要注意杜绝庸俗的倾向,对一些比较消极的赠言,要及时予以引导。学生也会请老师写赠言。给学生题写赠言是老师给学生上的“最后一课”,如果上好了,会让学生终身难忘,受益匪浅。老师为学生题写毕业赠言要重在鼓励,因人而“言”。

临别赠言可以写在同学录上,也可以写在自制的卡片上。无论是写在同学录上还是贺卡上,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追求豪华时尚,以简单朴素为宜,提倡自己动手制作。

⑵为母校做点事:

这项活动的范围是很广泛的。

“阅读材料”中提出可以给母校、老师写封信,表达自己的心声;可以用演讲的方式,向母校告别;可以把对学校的各种建议写成建议书;可以畅想20年后每个同学都是什么样子的。写信,要注意抒发真情实感;演讲,要安排好时间、地点、形式,要调动场内的气氛;写建议书之前要对学校进行调查,针对不足提出自己的建议,建议尽可能具体。

除了以上活动,“活动建议”还提出一些实践性活动,如:为学校再搞一次卫生,再给小树浇浇水;写倡议书,号召全体同学为美化校园环境、创建文明校园出点力。

开展“为母校做点事”的活动要因地制宜,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是学校所需要的;同时要力所能及,是小学生能做到的。

⑶筹划一台毕业联欢会:

毕业联欢会可以以班级形式进行,也可以以年级组形式(所有的毕业班合在一起搞活动)进行。前者准备方便,参与面广;后者气氛热烈,场面隆重。

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联欢会,事先都要进行周密的安排。先要总体设计毕业联欢会的安排,再具体编创和排练节目;也可以让学生自由报名参加表演,再根据报名情况进行编排。要考虑学生的参与面,尽量让班上每一个学生在这次联欢会上都有事做,都发挥参与者的作用,不要只当观众。一台精彩的、人人参与的联欢会,将是学生一生美好的回忆。联欢会尽可能由学生自己策划、主持、布置环境,给每个学生锻炼的机会。

上述这些活动,虽然安排在“依依惜别”板块,但也可以把一些书面的材料和活动照片充实到“班级纪念册”中,让班级纪念册更加丰富多彩。

上一篇:六年级上健康教育教案下一篇: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