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场信息化平台

2022-09-09

第一篇:智慧农场信息化平台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解决方案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第1页

智慧城市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

智慧城市区别于数字城市的主要特征,就是综合运用以物联网、云计算和公共信息平台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通过对城市信息资源的全面感知、全面整合、全面挖掘、全面分析、全面共享和全面协同,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

1.1 智慧城市系统总体框架

智慧城市系统总体框架包括网络层、感知层、城市公共数据库、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智慧应用和用户层,如下图所示:

 网络层

网络层是智慧城市系统赖以存在的基础,主要有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三网融合、物联网等。  感知层

感知层是智慧城市系统区别于数字城市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智慧城市系统运行数据的主要来源。从技术角度来看,几种主要的感知技术是对地观测感知

第2页

技术、RFID射频识别技术、WSN无线传感器技术和Zigbee传感技术等。从感知数据来源来看,几种主要的感知手段是天上的卫星、空中的飞机以及地上、地下的各类传感设备。  基础设施

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基础设施包括计算资源、网络资源、存储资源、安全设施等。

在各地智慧城市系统建设中,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结合最新技术,基础设施可采用云计算模式来构建。利用虚拟化技术,将基础设施资源进行虚拟化处理,形成一个虚拟化资源池;利用云服务技术,将虚拟资源根据业务需要组装成独立运行的服务器资源作为服务对外提供;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完善的计算基础设施服务。

 城市公共数据库

城市公共数据主要有三类,分别是公共基础数据、公共业务数据和公共服务数据。

公共基础数据库由人口数据库、法人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地理空间数据库及建筑物数据库等五类数据库组成,由法定管理部门提供的,基础且变化频率相对较低的信息资源,是城市公共数据库的“纲”。

公共业务数据库是基于公共基础数据库的业务性扩展数据库,根据业务应用需要而扩展的各类指标项构成,是一种动态的、不断扩充的业务数据库模式,是城市公共数据库的“目”,指标项来自各类智慧应用的建设。

由各类专题应用类数据库构成,专题应用类数据库处于该结构的顶层,是通过对公共基础数据、公共业务数据进行清洗、挖掘、分析后的有特定应用场景的服务型数据集,为各应用单位提供融合后的专题应用资源服务。  智慧应用

以公共数据库和部门业务数据为数据来源,通过公共平台对公共数据和部门业务数据的整合,为智慧应用提供整合后的信息服务,让智慧应用能够获取各类协同信息,提高应用的服务水平和协同能力。

第3页

1.2 功能框架

1.3 功能设计

平台由支撑数据、运行维护管理系统、目录管理与服务系统、数据交换服务系统、数据整合服务系统、门户系统、接口与服务系统等系统组成。

1.3.1 支撑数据

由元数据、目录数据、交换管理数据、安全管理数据等数据组成,处于整个基础信息资源数据架构的中间层,对下可以以“物理分散、逻辑集中”或是物理集中方式构建虚拟或物理的城市公共数据库,对上则起到支撑各种业务应用的作用。

支撑数据应单独存储,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存储于公共数据库中,但一定要做好数据安全管理,确保支撑数据的安全。

1. 元数据

元数据是数据资源的描述,是信息共享和交换的基础和前提,用于描述数据

第4页

集的内容、质量、表示方式、空间参考、管理方式以及数据集的其他特征。元数据库用于存储元数据。

2. 目录数据

目录数据库用于存储基础数据、业务数据、模型数据等平台资源的目录信息。 3. 交换数据

交换数据指数据交换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包括消息路由信息、流程管理信息、异常管理信息、监控管理信息、参数管理信息和交换临时库中的数据。

4. 管理数据

管理数据指数据管理系统所产生的信息,包括数据操作信息、数据库运行管理信息、数据组织存储信息、数据库维护信息等。

5. 安全数据

安全数据库用于存放事故报告、事故可能性、故障频率、试验结果、以往的系统安全分析、可靠性分析及人的因素数据等。

1.3.2 运行维护管理系统

1.3.2.1 平台安全

1. 统一身份认证服务

由身份数据库、身份管理与数据服务、资源管理与访问控制、PKI基础设施、电子签章及其应用等组成,能够向区域范围内所有系统提供用户身份数据服务,能够为智慧城市应用整合提供支撑,满足“单点登录”的需求。 2. 密钥管理

密钥管理提供信息安全加密传输的功能。通过密钥管理可以进行公钥和密钥的查询、添加、修改和删除,从而确保数据传输过程的安全性。 3. 数据备份

制定数据备份机制,可按需要进行全量、增量、定期等不同方式实现关键业务数据的备份,确保数据安全。 4. 数据安全保密授权管理

数据不得随意泄露,只有经授权的相关专门人员可以有权限利用和管理数据,

第5页

经正式批准需要数据时必须申请相关主管单位登记,并由需要人签字备案,保密数据不得以其他任何形式存储和传输,根据数据的保密规定和用途,确定数据开发使用人员的存取权限、存取方式和审批手续。

1.3.2.2 用户管理

信息资源分布在各个应用单位,甚至会出现跨区域的不同应用单位,另外,资源的使用者不仅仅是自然人,也包括各类业务应用。不同的应用单位,不同的用户,对资源有不同的访问权限,因此,需要将各类机构、应用及用户进行统一的管理,才能将资源的提供者、管理者、使用者三类角色进行责任和义务的划分,规范资源的提供、管理与使用。

主要功能包括:

 机构管理

机构管理提供整个平台的机构维护管理功能,包括机构的查询、添加、编辑、删除,详细信息查看和机构锁定/解锁等操作,锁定的机构将变为不可用状态,重新解锁后方能生效。

 用户管理

用户管理提供统一的用户管理服务,包括用户的查询、添加、编辑、删除和详细信息查看及用户状态修改。用户状态分为正常、注销、锁定和未审核四种状态,由统一的管理员进行用户的授权和管理。

 密码管理

密码管理功能提供密码的维护和管理功能,支持密码修改和密码重置,通过向注册邮箱发送限时密码重置地址的方式,确保系统的安全性。

1.3.2.3 日常运维

1. 运行报告

提供平台系统运行状态报告,以报表的方式生成并以邮件的方式定期发送至运维人员,运行报告内容包括服务名称、服务访问量、服务状态等多项内容。 2. 故障通知

第6页

故障通知提供多种方式的故障通知服务,当某项服务发生故障时,系统能够以邮件、短信等多种方式通知指定用户,从而对系统故障进行快速响应。 3. 故障巡检

故障巡检提供对各种服务、接口和数据库等的故障检测功能,用户只需将需要定期巡检的服务加入至巡检服务队列中,同时,设置完毕巡检的参数,即可以实现定期巡检的功能,并生产巡检报告发送至指定邮箱。 4. 访问统计

提供各种服务的访问统计功能,可以灵活进行统计,根据不同的条件进行各种数据的统计服务。主要包括服务流量统计、服务访问量统计、用户/IP访问量统计等功能。

1.3.2.4 统一认证

身份认证功能:统一身份认证系统门户首先必须完成的是用户的统一身份认证。用户在统一身份认证系统中输入用户认证信息后,统一身份认证系统门户查询用户信息库(LDAP),显示可访问的应用系统入口界面。

单点登录:用户从统一身份认证门户或某个服务系统登录后,再次登录其他系统,无需进行再次认证。做到一次登录,即可访问所有服务系统。

1.3.2.5 运行监控

提供平台系统各种注册服务的实时监控,包括该服务的状态、运行时间,同时可以对平台监控的时间间隔,是否自动启动等参数进行设置和应用。提供对运行平台性能(包括CPU、内存等使用情况)的监控和预警功能,同时,对平台服务的各种操作建立日志,并支持日志统计分析功能。

1.3.2.6 应用管理

对应用的信息,包括对应服务,资费等进行维护。系统定义每一种业务为一种系统支持的服务,每种服务加上相应不同的资费策略在系统中定义为应用,是用户可以最终定购的。应用管理就是对应的分类、定义、和资费的设置。

第7页

 定义服务类别、服务子类别  定义优惠方式,节假日优惠参数  定义计费方式  …

服务提供商发布应用,给平台审核;平台对服务提供商的应用进行审核,审核通过的应用才能够被用户订购使用。

应用审核包括对应用的服务、价格进行审核。

1.3.3 目录管理与服务系统

通过资源目录子系统的建设,以目录方式实现资源共享,是对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效手段,使用目录体系可以以更灵活的方式实现更多应用单位、更多资源的接入与共享。

信息资源编目管理子系统作为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平台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载体,采用一种非落地的信息共享模式,是对交换共享模式的补充,在目录式共享中,各应用单位对各自共享的资源有完整的控制权,可有效地解决交换模式中要求各应用单位因担心违反相关规定不愿意批量提供数据的问题。

目录管理与服务模型如下所示:

1.3.3.1 元数据定义

编目子系统的核心元数据定义提供对核心元数据的定义管理,包括核心元数据查询、添加、编辑和删除功能,同时提供核心元数据详细信息查看的功能。

1.3.3.2 系统配置

系统配置功能主要提供基于机构、用户、权限和服务等方面的综合配置管理功能,其主要包括资源权限等级定义、系统参数管理、机构环境管理、用户角色管理、分类方式管理、服务类型查询和权限管理等功能。在此,权限和用户机构管理均为托管方式,由平台运维系统中的用户管理系统进行统一权限认证。

第8页

1.3.3.3 编目信息发布

编目信息发布主要提供注册至编目中心的编目信息的发布功能(同时支持批量及指定),在发布时可指定允许访问资源或目录的应用单位列表及资源访问权限要求,通过编目信息发布,可以将前置编目信息发布到全市统一的门户中供各级应用单位进行检索、查看和申请。

1.3.3.4 编目信息撤销

针对无效的编目信息或需要进行下线的目录信息,系统提供编目信息撤消的功能,该功能可对已发布的编目信息进行撤消和下线,该编目信息撤消后可重新进入待发布状态,如需发布可以重新进行发布。

1.3.3.5 编目状态同步

编目状态同步主要提供平台门户与后台数据的手动同步功能,系统提供自动同步检测的功能,能够自动检测目录状态不一致的状况,通过选对相应的编目数据手工进行同步,可实现目录状态的同步修正更新。

1.3.3.6 交换互动

提供目录驱动交换功能,资源使用方通过目录方式获取资源信息后,通过平台提供的申请流程向平台管理者与资源拥有方进行申请,得到管理者与资源拥有方同意后,由平台自动开始按配置的规则进行信息资源的交换与共享。

目录系统提供数据交换驱动入口,调用对交换系统提供的相关接口,实现与交换系统的互联互通,并能对交换系统业务数据及各类服务提供资源编目功能。

1.3.3.7 查询统计

查询统计功能提供编目中心各种服务状态的统计,如编目信息评价、访问量统计等信息,编目信息评价主要提供各应用单位对已发布编目信息的评价信息查

第9页

询功能,访问量统计能够根据各应用单位对该编目信息的浏览数量进行统计。过程信息查询提供编目信息在编目中心的过程信息记录。

1.3.3.8 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功能主要提供目录查询和目录浏览等功能,包括基础查询和自定义高级查询功能,支持多种查询方式联合,并以树形分层式方式展示相关编目信息的详细内容。

1.3.3.9 前置功能

 资源初始化

提供前置与平台中心之间的初始化设置,通过初始化可以实现前置与平台中心之间的通信和目录同步,主要包括前置节点注册、用户权限认证等相关服务。

 结构化数据编目

前置编目系统提供对异构数据库等结构化数据进行手工或自动编目,应支持主流数据库,包括:Oracle、DB

2、MSSQL、MYSQL等异构数据库。

 非结构化数据编目

前置编目系统除了可以对数据库等结构化数据进行编目外,也可以对非结构化的数据进行编目,如文件、图片、视频等进行编目,通过文件交换系统实现文件的共享服务。

 编目信息查询

提供前置编目信息的查询服务,支持快速查询和自定义查询,可以通过资源标示符、资源名称、关键字、分类方式、编目日期等多种条件进行查询,并支持查询结果的目录详细信息查看,从而让用户快速定位信息资源位置。

 编目信息提交

提供前置编目信息提交至平台中心的服务,编目信息经过提交后,在编目中心等待审核人员进行审批,并最终发布。提供编目信息批量发布功能,并能够查询已提交的编目信息。

 编目信息审核

编目信息审核主要提供给编目前置管理员使用,编目信息经审核后方能向编目中心提交,在编目信息审核后可以进行该条编目信息的查看。

 编目信息注册

第10页

编目信息注册主要提供前端编目信息提交至编目中心的服务,通过编目信息注册服务,前置编目信息会被注册至中心的信息资源目录中供多个应用单位进行目录访问和资源申请。

 编目信息管理

编目信息管理提供编目信息的修改和删除功能,前置编目人员可以对编目的信息进行修改,包括编目信息的核心元数据项、核心表数据项、字段数据项等内容。修改完毕后,可以对编目重新进行提交、审核和注册。同时,前置编目人员也可以通过编目信息删除的方式删除多余的编目信息。

 目录传输

目录传输提供目录同步的监控和手动执行传输的功能,其主要是针对系统参数管理中的参数进行手动执行传输,通过目录传输,将前置子系统修改的参数与编目中心系统进行同步。

1.3.4 数据交换服务系统

数据交换服务系统的作用在于实现信息资源的统一交换,通过交换实现人口、法人等信息资源的同步更新,以及数据比对、清洗、转换、异常处理等交换服务所需的基本功能。

通过建立数据交换服务系统将达成以下目标:

[1] 通过使用统一的技术手段与标准,提高交换的效率,降低维护复杂度; [2] 同步优化信息存储结构,采用松散耦合的方式,确保数据与应用适当隔离,保证数据的安全;

[3] 使数据交换始终处于被有序管理的状态,避免了乱交换、重复交换等问题的出现,保证系统的稳定性。 数据交换服务系统模型如下图所示:

1.3.4.1 交换能力要求

提供信息整合功能,可按主题要求整合形成共享资源库(健康档案、人口库等)数据集合,支持动态组件形式的数据清洗等处理功能;

自动编码转换,统一编码标准;

第11页

支持主动与被动两种数据交换方式,实现按需交换; 支持增量与全量数据同步;

支持订阅式数据交换模式,提供订阅过滤支持,支持键值、一对多、多对一等多种数据落地方式;

提供异构数据库、跨平台数据交换功能;

无缝支持结构化及非结构化资源交换,数据采集方式丰富,触发器/数据库日志/时间戳/轮询等采集数据供用户选择;

基于web图形化平台配置,简单易操作;

统一管理元数据,提供统一标准化字段,规范系统; 为用户提供个性定制处理组件接口,方便用户自由拓展;

自定义数据交换格式,保证在无需代码开发的情况下,完成新交换节点的接入,实现交换元素及交换规则的调整等;

支持信息资源申请调度流程化,支持目录驱动交换; 支持非侵入业务式的前置交换服务;

1.3.4.2 资源管理

提供交换中心和前置交换节点之间各种交换表资源、组件和数据库的管理功能,主要包括交换表管理、控制表管理、组件信息维护、字段转化维护和数据库进程管理。

1.3.4.3 查询统计

提供交换与整合信息资源的查询和统计功能,主要包括交换数据查询、整合数据查询、系统信息查询和交换数据统计。

1.3.4.4 订阅信息管理

提供信息订阅服务功能,主要以表订阅和整合信息订阅的方式为主,主要包括表订阅查询、表订阅管理、表订阅审批、表订阅启动、整合订阅查询、整合订阅管理、整合订阅审批和整合订阅启动。

第12页

1.3.4.5 目录互动

提供目录驱动交换功能,资源使用方通过目录方式获取资源信息后,通过平台提供的申请流程向平台管理者与资源拥有方进行申请,得到管理者与资源拥有方同意后,由平台自动开始按配置的规则进行信息资源的交换与共享。

信息资源交换需提供对目录系统的相关接口,实现目录系统与交换系统的互联互通,从目录系统中读取相应的资源信息,并能启动流程实现相应的交换配置,最终实现自动交换。

1.3.4.6 交换管理

交换管理提供交换队列管理、交换规则定义等功能,主要包括交换队列查询、交换队列管理(添加、删除、查看、修改)、交换规则定义等。

1.3.4.7 日志维护

日志维护提供交换系统的各种日志管理功能,主要包括系统日志、交换日志和导入日志等,为系统提供全面的日志管理功能。

1.3.5 数据整合服务系统

数据整合服务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数据加工、数据整合、数据关联等功能,能够动态配置实现各类不同主题的信息处理,在人口库、法人库等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进行清洗、转换、集成,构建业务应用所需的业务数据库,充实公共服务数据库,提升数据的价值,实现数据向信息的转变;另一方面,业务数据库及公共服务数据库的指标项扩展的另一途径是新智慧应用的建设,这些指标项的扩展反过来也会充实基础数据库的指标项及数据内容。

数据整合服务模型如下图所示:

第13页

1.3.5.1 整合配置

以图形操作模式配置数据整合参数,实现进行清洗、转换、比对、数据导出、数据拆分等数据整合规则的动态配置。

1.3.5.2 整合组件管理

系统以组件形式对清洗、转换、比对、导出、拆分等数据处理过程进行封装,同时提供这些整合组件的注册、发布、撤销、查询等整合组件管理功能。

1.3.5.3 整合流程管理

实现对整合实施过程的申请、配置、审核、执行等过程的流程化管理,并允许在流程过程中进行回退、修改等操作。

1.3.5.4 整合结果信息查询

提供整合结果信息的查询统计功能,无需定制开发,可动态根据不同的整合主题进行相应结果信息的查询。

第14页

1.3.5.5 整合结果订阅

应用接入单位可针对整合结果,按需进行结果集数据的订阅,在订阅审核通过后,系统按预设的规则将接入单位要求的数据交换到指定位置。

1.3.5.6 整合过程信息统计分析

动态设定统计口径,对数据整合过程进行统计与分析,如清洗数据量、处理过程失败记录、处理成功数等。

1.3.6 平台门户系统

平台门户子系统作为公共信息平台对外信息展示及平台运维的窗口,针对管理员、政务用户和公众用户的不同应用需求,提供基于平台各支撑系统提供的原子服务,聚合成相应的功能接口集以支撑构建于平台基础上的各类应用,实现公共信息平台“统一门户”的建设目标。

1.3.7 接口与服务系统

1.3.7.1 开发接口服务

支持允许开发者或应用开发商通过公共信息平台提供的SDK,调用平台提供的服务(基础数据)和自己的业务应用进行集成,或是开发基于公共信息平台的应用系统。主要提供内容包括二次开发包、webservices等开发支持手段,以满足不同的开发用户群需要。

1.3.7.2 数据服务系统

数据服务系统服务内容为基础数据、业务数据、公共服务数据,其服务对象不仅包括业务人员,最主要包括对业务应用的数据服务。

通过建立数据系统将达成以下目标:

[1] 建立严格的数据服务管理,数据的使用必须遵循申请=》审核=》使用的

第15页

管理流程;

[2] 提供数据服务本身的注册、上架、撤销等服务维护功能,支持服务的动态配置;

[3] 数据服务须提供动态扩展能力,能支持大用户量并发访问。 其服务模型如下所示:

1.3.7.3 动态扩展服务 1.3.7.3.1 时空信息承载服务

实现城市公共数据库数据的时空化,通过业务数据时空化组件,大量的资源信息可以以直观化、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通过与3S技术(GPS、GIS、RS)的结合,可以构建各种可视化的综合管理系统。同时,基于业务数据的信息资源图层也可以通过业务数据时空化的手段来进行快速制作,从而大大降低了信息资源图层更新的成本和复杂度。

1.3.7.3.2 专题数据挖掘服务

功能主要分为多维数据透视、个人信息综合挖掘和法人信息综合挖掘三部分,系统的数据来源为公共基础数据库与公共业务数据库,系统产生的分析成果数据,经过时空数据处理引擎,以服务数据形式存储于公共服务数据库。

多维数据透视重点是对个人法人的个体对象进行全面深入分析,提供多应用单位数据联查、协查功能,提供个人数据比对和户口迁移、人际关系分析等功能。

个人信息综合挖掘侧重于从宏观层面上对个人年龄、文化程度、居所和个人的失业、公积金缴纳、保险缴纳情况之间的关联度及关联系数予以统计分析,作为宏观决策的量化数据依据。

法人信息综合挖掘侧重于从宏观层面上对法人的基本状况、行业、注册资本等和企业的地域分布情况之间的关联度及关联系数予以统计分析,作为宏观决策的量化数据依据。

第16页

第二篇: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解决方案(模版)

智慧城市地理时空信息云平台的解决方案

1. 平台建设背景

在经历改革开放 30 年后,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了47%,然而城市建设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日益涌入的人口增长速度,由此带来了一系列城市管理者必须面临四个难题:一是如何改变目前以量取胜的城市发展模式,实现以质取胜的城市发展;二是如何更有效地分配城市资源,使之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平衡;另外如何更有效地管理城市的诸多方面的设施,使之保持活力;最后如何进行产业升级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在我国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状下,需要管理者对城市资源设施进行完整、有效的监控和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对资源、设施进行合理的再分配和管理。在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的过程中,基于信息化的良好基础和城市发展定位,依靠信息化的力量,通过城市信息化的手段,充分了解城市的各项设施状况,合理配置资源,减少浪费和重复投资,提升城市的智能化水平和城市建设档次,系统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城市地理时空信息平台作为“智慧城市”整体框架中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以一种更加直观的信息可视化方式表达所有事物天然俱备的位置特征信息,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关键性基础信息平台。城市地理时空信息平台通过提供基于位置的信息服务,带动个人消费、企业应用、行业应用和公共管理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业务创新和应用创新,为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城市安全等各种智慧城市专业领域提供基础信息服务,是智慧城市发展的信息载体。

智慧规划智慧交通国土管理智慧物流税务管理城市时空信息城市安全管理智能电网智慧城管智慧水利

图1 城市时空信息与智慧城市

地理时空信息系统是一种采集、处理、存储、管理、分析、输出地理空间信息及其属性信息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自20世纪60年代诞生以来,系统发展迅速,应用也日趋深入和广泛,逐渐融入信息技术的主流,正成为信息产业新的增长点,是发展潜力巨大的地理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目前,各国已建立了各种地理信息系统,用于测绘制图、资源管理和辅助决策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由于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之间缺乏信息沟通与合作,原有系统平台之间壁垒分明,数据共享与服务共享困难,造成“信息孤岛”问题。另外,原有平台需要不断升级改造、维护,造成平台软件和硬件建设的重复和浪费。因此,如何提高城市地理时空信息系统软硬件的利用效率,加强信息共享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研究重点。

最近发展起来的云计算技术为解决上述问题找到了新的途径。在云计算环境下,通过各种通信网络为用户提供按需即取服务。这就使得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特点选择相应的计算能力和存储系统。系统平台的各项功能将通过通信网络来实现,用户可以将各种平台应用部署在云计算供应商所提供的云计算平台中,以实现动态调整软件和硬件的需求。云计算因其在解决上述问题上具有的巨大优势,自诞生以来发展极为迅速。在国际上Google、亚马逊、IBM、微软和雅虎等大公司是先行者,并利用云计算技术建立了自己的云计算平台。在国内,云计算发展势头也得到广泛重视,不同类型的云平台建设的典型案例日益增多,涌现出了一系列如北京“祥云计算”、上海“云海计划”、“宁波智慧城市云平台”、中国移动“Big Cloud”等云计算项目。

目前,云计算已经广泛应用于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网络通信等诸多领域。将云计算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相结合,通过“云计算”和“云存储”平台,可以使得地理信息数据的存储、计算和分析具有更高可扩展性和动态的支持。另外,研究云平台环境下城市地理时空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式、服务体系、存储迁移等问题显得很有必要性和商业价值。

2. 平台建设目标和内容

根据国家“十二五”总体规划的建设内容,作为智慧城市的地理空间信息的提供载体,城市地理时空云平台应建立较为完善的公共地理信息数据存储体系,平台建设应实现土地、规划、交通、林业、水利、税务、民政、公安等公共部门及民用企业互联互通,形成地理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机制;最终建成基于云计算的网络化运行环境的城市地理信息服务平台,为政府决策、城市管理、社会公益服务等各行业提供基础的地理信息服务。具体建设内容包括以下四点:

第一,充分利用空间数据集的海量异构源数据,建立智慧城市地理时空信息的数据中心,通过数据中心的功能仓库和集成管理等几方面的提升,实现包括二维、三维、元数据信息的各类数据存储,为智慧城市提供直观的展现平台,为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提供基础和决策支持。

第二,管理服务平台的转化,从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管理平台向智慧城市的集成运营平台转化。基于数据、服务及基础设施可提供直观感应的特征,将地理时空信息平台提升为智慧城市的集成运营的平台,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和各类专题数据的数据支撑,同时基于该平台搭建快速配置应用系统,为智慧城市的平台应用开发提供支持。

第三,平台的可拓展性。以云计算环境为基础搭建具有云平台可拓展性的模式。可拓展性主要内容包括数据、功能、服务、和运营模式的可拓展。为更有效地适应智慧城市快速发展和平台扩展升级,云模式的拓展性具有必要性。

第四,将原有的系统应用纳入平台的框架应用中。在城市时空信息平台框架中,以原有示范应用为基础,建设具有应用基础的平台应用,使之作为智慧城市的智慧国土、智慧交通、智慧规划、智慧旅游、智慧医疗等涉及行业提供应用支撑。 3. 平台架构

智慧城市地理时空信息云平台结合经典云平台的设计思路,采用面向服务的SOA架构,采取C/S和B/S混合模式。平台共分为四个核心层次和两个支持体系,即以云服务管理层、云服务层、基础数据层和运行支持层为基础,结合标准化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组成城市地理时空信息云平台的主体架构。总体架构如下图2所示。

其他终端多台便携电脑平板电脑计算机手机Internet云服务管理层接口标准服务注册访问管理服务接口身份认证计费管理应用环境配置应用服务标准地理信息数据即服务地理信息软件即服务数据标准云服务层安全保障体系地理信息平台即服务地理信息基础设施即服务标准化体系任务分配负载均衡虚拟化映像调度性能标准性能指标基础数据层地理实体数据电子地图数据开发标准高程数据地名数据元数据影像数据兴趣点数据运行支持层服务器集群存储器计算机网络设备管理设备模式说明 图2 平台总体架构图 4. 关键技术

(1)海量数据分布存储技术

城市地理时空信息云平台由大量服务器集群组成,需要为大量用户提供不同服务,存储大量的小文件。平台采用分布式存储的方式存储海量地理信息数据,将小文件合并为大的文件。建立两个文件: 一个是数据文件,保存文件数据; 一个是索引文件,保存文件的索引信息;用冗余存储的方式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2)虚拟化技术

虚拟化是云平台的基础,虚拟化可以在一台物理服务器上聚集多个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可以更好地利用服务器的计算资源。虚拟化平台软件帮助客户搭建公有或私有的虚拟平台,供客户部署应用,实现服务器资源的灵活伸缩,降低维护、升级成本。 (3)负载、压力测试技术

不同虚拟机安装的软件不同,实现的功能也不同,如何正确评估虚拟机分配的资源(CPU、内存、网络、硬盘空间)是否满足了系统设计的要求,需要我们对不同类型的服务器进行负载、压力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动态调整虚拟机的各项配备资源,最终在保证系统高效运行的同时充分利用资源。 (4)3S技术

在云平台中,采用图片引擎技术快速访问地图,采用地理编码技术获取地址匹配服务,采用网格的定位、三维建模等3S技术,实现对客户的地理信息数据、服务数据的快速响应。

5. 平台应用模式

基于云计算的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是一项多用户参与、多数据源、多应用、技术环境复杂的系统工程,平台采用三级分布结构的服务模式和技术模式,结构服务模式如图3所示。

城市地理信息服务主节点-市级政府部门城市地理信息服务次节点-市(县)级城市地理信息服务次节点-政府机构城市地理信息服务企业单位次节点-区级城市地理信息服务基节点-政府机构城市地理信息服务基节点-政府机构城市地理信息服务基节点-政府机构城市地理信息服务社会公众基节点-政府机构 图3 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服务模式图

云平台由主节点、次节点和基节点构成,分别依托市、县区及相应政府部门的地理信息服务机构,各级节点分别管理、提供相应信息数据,节点间之间互联互通,在云硬件、云软件和云服务的技术支持下,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应用服务,为智慧城市的运行管理提供支撑。

数据是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基础,如何保证云平台正常运行、保护云平台的数据资源,将平台稳定发展的关键。根据不同部门、机构和企业对数据保密性要求,云平台网络系统分为涉密广域网和非涉密广域网,其中涉密广域网利用政府机构内网实现涉密地理信息交换与共享;非涉密广域网利用公众外网以及互联网实现非涉密地理信息交换与共享。云平台对外的空间基础信息数据交换共享,除了特殊的需要外,要尽量避免直接暴露数据自身,利用云计算技术模式可以大大提高数据的安全保密性,能够快捷方便地实现数据灾难备份和恢复功能,大大地提高数据的安全性。

6. 平台基础应用服务

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在基础数据的支撑下,提供四类基础服务:地理信息内容即服务、地理信息软件即服务、地理信息平台即服务、地理信息基础设施即服务。 (1)地理信息平台即服务

地理信息平台即服务是把地理信息整个开发环境作为服务向外提供。地理信息平台即服务是提供涉及城市时空信息系统应用一个开发平台服务,包括向开发人员提供开发和部署自定义应用程序的平台或中间件。这些中间件提供的常规解决方案涵盖了 API 和开发工具、数据库、业务流程管理系统等。 (2)地理信息软件即服务

地理信息软件即服务是指地理信息软件开发商利用云计算技术包装服务,将应用软件统一部署在该云平台的服务器上,普通用户、政府机构等根据需求通过互联网向厂商订购应用软件服务,服务提供商免费或根据客户所定软件的数量、时间的长短等因素收费。 (3)地理信息内容即服务

地理信息内容即服务,就是把地理信息的内容作为一种服务向外提供,比如“云位置”服务,数以万计的服务器、丰富的地理数据资源、强大的GIS分析功能连接起来形成一片“云”,用户按需即取即用。地理信息内容即服务是云平台应用中的最低层次,将云平台中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有偿或免费提供给普通公众、企业单位及政府机构。我国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测绘科学数据共享网都属于地理信息内容即服务层次。 (4)地理信息基础设施即服务

地理信息服务的构建可以运行在其他商业公司构建的云基础设施中。云平台运营者在以平台的基础设施服务环境为基础提供相应的计算资源、弹性租赁服务。通过云计算技术,平台用户可以租用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计算平台的软件和硬件资源,把地理信息服务部署在云中提供。目前,提供这种云设施的公司主要是Amazon。它提供了弹性云计算(Elastic Compute Cloud,EC2)和简单存储服务(simple Storage Service,S3)23两种租用方式。这种存储服务按照每个月类似租金的形式行进付费。

现今的云平台使用 REST 和简单对象访问协议(SOAP)等标准接口,用户可以通过这些接口访问到相应的存储服务。在用户使用模式上,亚马逊弹性云计算要求用户创建基于亚马逊规格的服务器映像(Amazon Machine Image,AMI)。地理信息用户通过创建自己的 AMI 将自己的地理信息服务上传到弹性云计算平台,然后调用亚马逊的应用编程接口(API),对 AMI 进行使用和管理。目前,ArcGIS Server 已经可以部署在 Amazon 的云计算平台上。 7. 结束语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在数字城市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科学技术达到一定水平,社会需求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智慧城市建设已经从概念研究迈向实践探索,正在成为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改善人们生产与生活方式、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手段和新途径。

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是通过泛在网络、传感设备、智能计算等新型高科技手段,实时汇集城市各种时空信息,而形成的更透彻感知、更广泛互联、更智能决策、更灵性服务和更安全可靠的地理信息服务平台,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能够更好地满足城市运行、管理与服务的自动化、智能化需求,及时有效地为智慧城市探索与建设提供地理信息服务。推进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是加快实现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创新驱动、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的重大举措。

第三篇:智慧XX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

智慧XX时空信息云平台是建设智慧XX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是《智慧XX建设行动方案(2014-2016年)》部署的重点工程之一。课题调研组邀请专家多次召开座谈会,深入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徐州、宿迁等市并赴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及宁波市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内容报告如下:

一、明确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的目标任务,充分发挥平台在智慧XX建设中的基础性保障作用

时空信息云平台是地理空间框架的进一步提升,是智慧XX的“骨架”。智慧XX应在覆盖全省的时空信息云平台支撑下运行。

智慧XX时空信息云平台包括:时空信息数据服务、物联网节点定位服务、云服务系统及其支撑环境。智慧XX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思路为:已建有地理空间框架的市、县,向时空信息云平台转型升级;尚未建成地区集中技术力量,直接建设时空信息云平台;横向时空信息云平台共建共享,纵向省市县时空信息云平台互联互通。

二、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成果突出,为智慧XX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地理空间框架初步建成

到2014年底,我省已投入5亿多元,通过先试点、后推广模式开展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全省13个省辖市已全部启动建设。其中11个市已建设完成,淮安、宿迁计划今年完成;新沂等23个县(市、区)已启动,其他县(市、区)计划今明两年全部启动。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推动了当地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据不完全统计,全省依靠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现已创造经济效益约15亿元。

(二)行业应用成效显著

全省基于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行业应用众多,极大地提高了政府的决策和管理效率,避免了重复建设和投入。省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已于2013年10月投入试运行,已为140多个省级部门、单位提供地理信息服务。市级平台应用成效显著。徐州市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地税管理系统建成当年新增税款2亿多元,国土资源批供用补查“一张图”系统使个人土地办证由原来的10多天缩短到10分钟;苏州市生态文明“四个百万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动态长效监管,促进了生产空间的集约高效;南通市数字城管系统的准确派遣率、结案率和群众满意度高达98%以上,有效促进了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天地图•XX”服务日益广泛

“天地图•XX”是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公众版,即通俗的互联网地图,为社会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地理信息浏览、兴趣点查询、出行导航定位等位置服务。目前,基于天地图的各类典型应用已超100个,公共自行车、出租车、智能公交、环保数据发布等应用在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公众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天地图”日平均数据下载服务流量已达到100多GB。

(四)时空信息云平台试点建设迅速

2013年,选取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成果显著的徐州市和物联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云计算试点区的无锡市作为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的试点城市。通过试点探索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建设模式、共享模式和服务模式,为全面开展智慧XX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是一项创新性工作,仍面临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体制机制不完善,推动建设力度不够

1.部分市县政府主导乏力

一些市县政府对建设地理空间框架、时空信息云平台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部分地区财政经费不能保障,难以完成建设。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中,我省44个县才启动23个,建设完成仅1个。而浙江省63个县已全部启动,现已完成33个。

2.重复建设造成浪费

由于体制以及职能划分等历史原因,地理空间框架、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建设主体众多,测绘地理信息、规划、建设和经济信息等部门都有参与。部分城市的智慧应用工程分别建设各自的“地图”平台,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3.职能监管尚欠到位

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履行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建设监管职责。但我省部分市县级测绘地理信息职能管理机构不完善,管理和技术人员缺乏,导致职责履行难以到位。而浙江全部市县都设置了测绘地理信息局,配齐了管理人员,且大部分市县还专门成立了地理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撑。

(二)共享机制缺乏,信息开放程度不高

1.“信息孤岛”现象存在

由于缺乏共享机制,一些部门的行业专题数据不愿共享,导致“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信息难以产生价值。而各个地市、县区整体之间更是互不相连的“孤岛”。

2.标准规范不统一

各地各部门采用的地理信息数据建设技术标准和规范不一致,相互间数据兼容差,给数据处理和共享带来不便,制约了全省地理信息数据的更新、交换和整合。

3.信息获取难度大

时空信息云平台需进一步丰富海量的信息数据。由于缺乏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数据共享机制薄弱,诸如传感器、视频采集等终端又分属不同部门建管,使得相关领域的信息数据难以顺利获取。

(三)成果应用率低,可持续性较差

1.宣传推广力度低

不少市县级层面的宣传推广不够,导致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成果的应用面窄,缺乏广度和深度。一些政府部门甚至还不知有这么一个免费的、权威的地理信息服务平台。

2.长效运维机制薄弱

智慧XX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建设是连续性、长久性的。在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阶段,很多城市没有从政府层面出台长效机制,部分城市建立了长效机制但运行不到位,导致“建完即完”。

3.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地理空间框架、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建设运行软、硬件环境复杂,数据时效性需求高,更新维护难度大。市县由于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等问题,想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运维管理人才很难。目前市县相关人才缺口至少上百人。

4.运行环境不能满足需求

各市县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运维环境有建在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的,有放在政府信息中心的,还有置于“阿里云”的,模式众多、秩序混乱。现有的场所环境和建立模式已不能满足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的需求。

四、突出重点、创新思维,全力推动智慧XX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工作

(一)完善机制,强化政府主导地位

1.明确建设原则

一是夯实基础、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包括时空信息云平台在内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急于求成或规避保密要求,从互联网上下载地理信息数据代替时空信息云平台;

二是长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地理空间框架,对其进行改造升级成时空信息云平台,而不要重建再造,造成浪费;三是共建共享原则,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只能建一个时空信息云平台,各部门各行业要克服本位主义思想,共同丰富时空信息数据库内容;四是绩效原则,建立有效的、可度量、可执行的绩效考核体系,推进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和有效应用。

2.强化组织机制建设

建议成立省级层面的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具体分工,统筹协调建设工作。同时,健全完善各市县测绘地理信息行政管理机构,明确各级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和运行的主体单位,按照统一的建设规范和标准,省、市、县三级同建,实现智慧XX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建设全覆盖。

3.多渠道投入经费

智慧XX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体量大,经费需求高,后续的运行维护也需要资金的持续投入,建议在列入全省基础测绘规划经费的同时,通过智慧XX建设资金、全省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等为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和运维提供经费保障。

(二)顶层设计,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1.建立标准及共享机制

充分发挥XX省地理空间信息协调委员会的作用,制定信息数据建设、采集和接入的统一标准,牵头协调各类数据获取和共享;指导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与相关部门签订地理信息共建共享协议,在协议框架内开展有效合作,提高地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程度。

2.制定数据交换共享管理办法

制定关于全省地理空间数据建设、交换与共享的管理办法,明确各级政府、政府部门、相关单位的职责和义务,依据要求向测绘地理信息管理部门提交各类专题地理信息数据,从法律层面来规范地理空间信息数据的交换共享工作。

(三)统一监管,促进应用深入长效

1.应用监管协同推进

督促各市县完善测绘地理信息管理机构,切实履行测绘地理信息管理职责,政府层面出台时空信息云平台使用和运维推广意见。将平台示范应用及推广列入考核内容,推动各地加大建设成果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同时,各地在审批涉及测绘地理信息的项目经费时,须听取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的意见,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金。

2.输血造血培养人才

视情对技术力量薄弱和运维管理能力欠缺的市县进行“输血”,选派技术水平高、管理经验足的人员,到相关市县担任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指导员,帮助完成相关建设和运维任务。同时,加大培训力度,让市县自行“造血”,采取“长+短”、“技+管”的模式培养运维人才。

3.优化环境保障运维

建议单独建设云平台运行的场所和软硬件环境,实现专房专机。省级层面成立XX省智慧XX时空信息云服务中心,平台设备放置于省政府信息中心,并在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建立分中心,负责数据备份及提供特殊需求的服务;设区市、县(市、区)的运维设备统一放置于政府信息云计算中心,以保障时空信息云平台的高效应用和运维安全。

第四篇:物联网全方位影响物流业 智慧信息平台不再遥远

2010-09-10 11:24:09 黄征宇 中国信息化 【大】【中】【小】 评论:[0] 条 http://cio.itxinwen.com/informationize/2010/0910/168223.html 物联网对物流业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物联网技术是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创新,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主线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变革,物联网必将带来物流配送网络的智能化,带来敏捷智能的供应链变革,带来物流系统中物品的透明化与实时化管理,实现重要物品的物流可追踪管理。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一个智慧物流的美好前景将很快在物流业实现。

迈向智慧物流时代

中国物流技术协会副理事长王继祥认为物联网将把物流业带入智慧的时代,在物流业中物联网主要应用于如下四大领域:一是基于RFID等技术建立的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如食品的可追溯系统、药品的可追溯系统等等。这些智能的产品可追溯系统为保障食品安全、药品安全提供了坚实的物流保障。二是智能配送的可视化管理网络,这是基于GPS卫星导航定位,对物流车辆配送进行实时的、可视化的在线调度与管理的系统。很多先进的物流公司都建立与配备了这一网络系统,以实现物流作业的透明化、可视化管理;三是基于声、光、机、电、移动计算等各项先进技术,建立全自动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实现局域内的物流作业的智能控制、自动化操作的网络。如货物拆卸与码垛是码垛机器人,搬运车是激光或电磁到人的无人搬运小车,分拣与输送是自动化的输送分拣线作业、入库与出库作业是自动化的堆垛机自动化的操作,整个物流作业系统与环境完全实现了全自动与智能化,是各项基础集成应用的专业网络系统。四是基于智能配货的的物流网络化公共信息平台。此外,企业的智慧供应链等也都属于物联网的应用。

华融证券策略分析师肖波表达了相似的看法,他认为“物联网”实际上是一个大的智能物流的概念。“物联网”以后要发展的行业是集成物流、集成运输、集成仓储行业,交通运输业,包括航运、海运、陆路运输等等,而与生产有关的制造业企业都会受益。在这个新的物流体系下,一方面物流的效率提高了,另一方面产品质量也提高了,从而生产企业生产经营也规范了,商品在流通环节里都在有序的、能够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大体系里面运行。所以未来受益的行业,只要是跟制造业相关的,汽车、冰箱、彩电、鞋子、衣服、帽子等生活用品,包括食品等任何东西,只要跟生产有关都会进入这个体系。这个体系建立以后,像人们说的识别、标识、跟踪、监控等,都是为了保证物流在合规的、合法的、高质量、有效的环境里面安全运转。但是物流体系在运行过程当中,运行效率的提高和生产率的提高,这将是很多其他的行业都会受益。

在全新的物流体系之下,当我们把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智能配送的可视化管理网络、全自动化的物流配送中心连为一体,就产生了一个智慧的物流信息平台。目前,在物联网先发的部分省份已经在开始探索构建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平台。

物联网信息示范平台的构建

作为《广东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重点发展项目,当前,广东省以“南方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数据交换中心” 建设为纽带,依托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的平台,在全省二十一个地级市建立相应的市级“南方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联网示范工程,联合全省代表性企业共同推进的大型物流信息化项目正在全面推进中。

物联网对物流业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物联网技术是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创新,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主线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变革,物联网必将带来物流配送网络的智能化,带来敏捷智能的供应链变革,带来物流系统中物品的透明化与实时化管理,实现重要物品的物流可追踪管理。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一个智慧物流的美好前景将很快在物流业实现。

据介绍,该平台利用现代信息传输融合技术(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形成互联互通、高速安全的信息网络,积极开发应用RFID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无线视频以及各种物流技术软件,建立面向企业和社会服务的“车货仓三方对接”、 “制造业物流业跨行业联动”、“食品质量溯源追踪监控”、“集装箱运输箱货跟踪”、“危险化学品全方位监管”和“国际国内双向采购交易”等物联网技术应用平台。向全省各有关企业积极推广射频技术(RFID)、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 地理信息系统(GIS)、无线视频等技术的应用,帮助企业建立起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的管理系统,从而形成以各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为信息结点的物联网络。项目实现了不同组织(政府、企业)间异构系统的数据交换及信息共享、整体信息化解决方案,实现整个物流作业链中众多业主主体相互间的协同作业、设计架构出配套的机制及规范,以保证体系有序、安全、稳定地运行,具有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此外,江苏省首个智能物流市场合作项目,“感知中国”智能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太运物流信息中心(江苏虚拟物流园)物联网项目在江苏省互联网产业孵化基地正式启动。该项目由无锡大来互动网络有限公司和无锡太运物流有限公司合作开发,被江苏省交通厅和无锡市人民政府列为2010年重点示范项目。项目主要建设两方面内容:一是作为实物载体的江苏物流外包大厦,由无锡太运物流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建设,总占地108亩,大厦楼高99.9米,已于2009年10月28日奠基开工;二是作为核心载体的江苏物联网信息平台,由无锡大来互动网络有限公司负责承建。日前,大来互动已先期启动项目组筹建和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整体网络平台及数据库开发工作,终端样品结合信息平台的组网测试及路测。该项目由中科院微电子所指派2名博士生导师专门负责提供无线车载定位系统等相关硬件技术支撑。预计2011年,江苏物流外包大厦建成,太运物流信息中心(江苏虚拟物流园)正式投入使用。

该项目建成后将具备物流企业集聚区、配套服务区、物流外包信息区三大功能,率先推进江苏物流行业从传统货运、仓储、停车场业态向着物流信息中心、货运代理、物流写字楼经济的现代物流方向进行转变,形成“物流企业集聚、信息网络运作、外包业务集中”的新物流业态特色,充分利用GPS全球定位、3G技术、RFID、互联网等多种IT核心技术,一改中国物流行业中信息化传递的传统产业格局。项目的正式实施将为江苏及周边地区提供全面、周到的现代物流外包服务,现已有意向签约入住的企业已超过100家,包括货代公司、船运公司、航务公司、空运公司、快运公司等企业,其中国内外知名物流公司25家,初步形成区域总部经济模式。项目主要建设单位大来互动位于无锡(国家)软件园,是“江苏省互联网产业孵化基地”的发起主建方。

有专家分析认为,物联网在物流业的应用落地,这对亟待振兴的物流业来说,是一次绝好的机会。物联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物流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第五篇:智慧消防云平台

系统概述研发背景

近期,全国及我省部分地市相继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安全形势异常严峻。其中很多重大事故暴露出很多问题。部分社会单位消防安全主体责任不落实,日常巡查检查不严、不细,隐患整改不力,或者不愿查、不会查等问题异常突出;值得我们去反思、去解决。为此,我们结合“烟台智慧城市”建设,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探索建立防消结合工作新模式,研发出“智慧消防安全服务云平台”,全力推动社会化消防工作的整体提升。

该平台一方面可以督促社会单位认真进行消防巡查工作,使单位安全管理人可实时掌控本单位安全状况,如:该单位的巡查人员是否认真巡查,发现的问题是否认真整改等;同时系统还提供智慧安全用电、固定消防设施远程监控、重点部位可视化监控等技术手段,实时采集现场数据,无人值守也可防范火灾事故发生。

智慧消防安全服务云平台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健全以信息化为主导监督执法、服务社会的新机制。平台侧重事前预警,通过人防+技防将各类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减少生命财产损失、营造社会安全稳定的大环境。 系统介绍

安全隐患巡查系统

按照自身岗位责任制,进行日常安全巡查计划派发、执行、隐患上传、隐患整改,通过系统大数据统计、分析主体责任执行情况,明确单位责任主体职责,改变了单位传统的安全巡查不到位、检查记录不真实的现状。同时,系统提供消防重点部位以及消防设施的检查标准,解决了单位巡检人员“不会查”、“不愿查”的问题。

消防重点部位和消防设施建立身份标识

在重点安全部位、消防设施等位置处建立身份证标识。 巡查标签

结合实际制定巡查路线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巡查路线,包括该路线的检查时间、检查周期、检查人员、检查路线点等内容。 巡查人员展开防火巡查检查工作

巡查人员按照系统提示的时限、路线和内容开展巡查检查。并对路线中的所有身份证标识进行扫描,让社会单位能够更清楚的掌握重点部位和安全设施的检查方法、合格依据、底数、位置及完好率。

火灾隐患闭环管理

巡查人员通过手机扫描重点部位、安全设施上的身份证标识,通过对照手机端提供的检查标准,识别现场的火灾隐患,并通过手机直接拍照上传。

由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对隐患进行内部派发,相关部门指定人员进行整改,待整改完毕后再次对整改完的现场照片拍照上传,从而完成快速的内部处理和进度汇报;如遇大问题及时通知维保公司,并对他们保养过程进行查看,确保安全防设施完整有效。 检查痕迹

改变了传统的安全巡查和安全工作模式,加强了对巡查人员的监管,提升了巡查人员业务水平,并留下了检查记录,通过巡查的大数据分析,实时查看巡查人员的工作量和检查痕迹;系统中将已进行巡查过的痕迹标注为绿色,未巡查的痕迹标注为红色,存在隐患的为橙色。

点击痕迹按钮系统会自动弹出,该身份证标识的相关信息(位置、编码、责任部门、责任人等),单位消防安全负责人或单位分管领导可以通过手机端和电脑端,实时掌控单位日常消防管理工作的进度,从而把岗位责任制进一步理清。 工作考核

通过后台可实时监控巡查人员的工作情况。可按照巡查路线、巡查时间对巡查情况进行统计。该结果也可作为巡查人员的业绩考核标准。 大数据分析

按月份统计本的火灾隐患情况,当察觉到企业处于隐患高发期时,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杜绝隐患发生,降低隐患数。 智慧安全用电监管服务系统

智慧安全用电监管功能是具有远程服务平台的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它对引起电气火灾的主要因素(线缆温度、电流、剩余电流)进行实时在线监测和统计分析,可实现对配电柜、二级箱柜、末端的配电箱等各关键节点的剩余电流、电流和温度的实时检测,采集剩余电流、导线温度和电流的数据变化,手机及时掌握线路存在的用电安全隐患状态,预防并发现电气线路动态运行中出现的安全隐患,并通过系统分析电气设备回路的相关参数,判断故障发生的原因,指导企业开展治理,达到消除潜在的电气火灾安全隐患,实现“防范于未燃”的目的。 设备现场安装

在单位配电柜中加入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电流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以及剩余电流传感器,实时采集电气线路的剩余电流、导线温度和电流参数,并通过无线方式把数据上传到电气火灾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安装过程无需断电,方便快捷。 PC端实时监控

一旦监测到电气线路的剩余电流、导线温度和电流值的异常,智慧式用电安全管理服务系统会通过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本地报警、平台报警、短信提醒和定期的电器火灾分析报告等多种形式通知客户。客户可以通过电脑登录平台,实时掌握用电安全情况。

手机端方便快捷

同时企业单位通过物联网技术,手机上即可24小时管理单位用电情况,当出现电流异常情况,手机端自动收到推送消息,方便快速处理。有效预防了电气火灾的发生,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用电隐患装进了智慧的笼子。

固定消防设施监管系统

“固定消防设施监管服务系统”是利用物联网应用的技术思想,采用专用网络、宽带网络、3G等多种联网方式将分散在城市中各个建筑内部的前端感知设备控制器(如:火灾自动报警控制器)联成网络,实时采集联网建筑物内前端感知设备(如:感烟。探测器、感温探测器、紫外火焰探测器、可燃气体探测器等)的报警信息和运行状态信息,发送至接警中心和单位负责人及安全管理人员手机上。对于单位负责人及安全管理人员即可随时随地掌握单位消防设施状况。 设备原理

将单位安装的火灾报警联动装置加上数据传输装置,将单位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水喷雾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泡沫灭火系统、干粉灭火系统、防烟排烟系统、防火门及卷帘系统、消防应急广播、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产生的火警、误报、故障等信息发送至接警中心和单位负责人及安全管理人员手机上。 PC端监管

一旦监测到各个系统的异常,包括火警、误报、故障以及其他,固定消防设施监管服务系统通过本地报警、平台报警、短信提醒等多种形式通知客户。客户可以通过电脑登录平台,实时掌握单位消防设施情况。

手机端报警信息处理

同时企业单位通过物联网技术,手机上即可24小时管理单位消防设施情况,改变了传统需要人工看守火灾报警联动装置的模式,升级为单位负责人及安全管理人员通过手机都可收到火警信息及相应的火警处置确认情况。 报警数据分析

系统将每月每日产生的报警信息进行汇总分析,通过折线图分析单位报警的波峰波谷,有针对性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消防大培训系统

加强消防知识的普及与培训,扩大防火群体。单位消防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防火宣传和消防知识的普及培训。接受消防知识教育的人群越多,发生火灾的几率或火灾受损的程度就会越小、越低。

消防大培训系统涵盖消防法律法规、消防常识、火灾案例分析等内容,医院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普及知识以及配置考试题进行考试。

这就要求单位主管消防安全的领导定期对专兼职消防员、重点工作人员、新分配职工、保洁员工等各类人群在系统上进行消防知识培训,不定期抽查、考核,以扩大防火的社会覆盖面,增强防火力量,充实消防队伍,尽可能地减少火灾的发生或在火灾发生后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系统达成效果

有效的推动岗位责任制的落实

运用此系统,坚持做好每日防火检查,“谁检查、谁负责”,切实整改火灾隐患每日防火检查是确保单位消防安全的重要手段。单位消防管理人应对单位消防工作采取“严防死守”的措施,每天坚持下病区、宿舍区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对消防设施、灭火器材的完整及性能进行逐个查看、测试,对安全出口、疏散通道进行疏通,对杂物间进行清理,发现的火灾隐患手机拍照上传,对于隐患分管安全的领导不及时进行整改的,将预警到上级领导,最终将火灾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用电“看得见”

通过物联网技术,电脑和手机上即可24小时查看电流值、线缆温度、是否漏电,有效预防了电气火灾的发生,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用电隐患装进了智慧的笼子。 有限安保人员解决多重难题

系统改变了传统监管模式,传统模式下对于单位内部的消防设施以及重点部位可视化监管需要人工24小时值守,如今即可随时随地查看消防设施及重点部位的情况。对单位的高压氧舱、病理室、手术室、药房、易燃危险药品等重点部位进行重点视频监控,减少了人力物力,提高了工作质量。 人防+技防

智慧安全服务云平台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健全以信息化为主导监督执法、服务社会的新机制。平台侧重事前预警,通过人防+技防将各类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减少生命财产损失、营造单位安全稳定的大环境。 平台服务

我公司将“为客户服务,时刻满足客户需求”作为企业的首要点,力求通过完美的服务来实践企业承诺。公司由软、硬件以及系统工作人员组成的技术支持与售后服务小组,为每一个客户提供全程的售后服务与技术支持。

提供免费电话支持,电话解决不了,本地两小时现场解决,外地24小时内解决。 警情人工提醒

当系统收到单位的报警时,公司接警中心将电话联系单位值班人员,对报警信息进行确认,于此同时该报警信息立即推送到单位安全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手机上。 软件维护以及设备质量

当系统某项功能不能正常使用的情况时,公司将立即做出响应,并在30分钟内对系统进行维护。同时为了软件更实用先进,我公司也会定期升级。

除人为因素外,当设备出现损坏、故障时,公司保证免费更换与维修。

上一篇:走进部编新教材讲稿下一篇:综合丰富的校园生活